由世界名画《最后的晚餐》想到的是

由世界名画《最后的晚餐》想到的是
由世界名画《最后的晚餐》想到的是

世界名画《最后的晚餐》

在米兰,我们参观了举世闻名的达·芬奇的名画《最后的晚餐》的原作。这幅画是达·芬奇在一四九五年画在一个修道院餐厅墙壁上的。原作面积约合四十四平方米,高四点九七米,宽八点八五米,共画了两年时间。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个修道院隔壁的圣马丽亚教堂被炸,画着这幅名画的餐厅虽未直接中弹,但也被震垮了,所幸名画所在的那堵墙壁没有坍塌,也没有损伤。这是因为当时意大利人民为了保护这幅无价之宝的名画,事先曾用麻袋装上沙土,把整个墙壁四周都堆得严严整整。战后,他们又照原样修复了这间屋子,使《最后的晚餐》仍完整地保存在那里。现在,就在这幅名画的前面,还展览着两张当年的照片,反映炸后房倒屋塌,以及人民用沙袋保护名画的情景,这也是很有历史意义的资料了。

室内灯光很暗,为了怕损害壁画,整个屋子不敢开窗,只有少许的灯光照明,但画面的各个部分都还看得十分清楚。几次我拿起相机,想把这幅名画拍下来,可惜由于光线太暗,室内又不许使用闪光灯,所以始终未能拍成,实在遗憾得很。

我站在画前仔细欣赏着这幅名画,总觉得同我过去所看到的一些复制印刷品有所不同,至少在感情上的享受就大不一样。画中主人翁耶稣和他的十二个弟子,每个人的面部表情似乎都耐看得多。各人的神态反映着各人当时不同的心理状态。从每个人的动作和表情上看,他们正在纷纷议论。作者用惊人的艺术力量渲染了这最后一次晚餐上那种森严而又紧张的气氛。画面是无言的,但看着这栩栩如生的人物,耳边就彷佛听到了他们窃窃议论的声音。

耶稣的表情是忧郁的。因为就在这次晚餐上,他向弟子们说出在他们中间有人背叛了他。十二个弟子听到这话之后,纷纷议论。画面上可以看出,有人在表白自己对耶稣的耿耿忠心,有人在猜测这背叛者究竟是谁呢?有人手里握起餐刀,

准备一旦耶稣说出这个背叛者的名字,就立刻杀死他。十二个弟子中只有犹大一个人背过脸去,面部整个是黑暗的。显然作者的画意是,他的脸是不敢面对光明的。

整个画面远远望去,纵深很远。透过耶稣背后的窗口,可以看到耶路撒冷地区美丽的黄昏景色。据说这是达·芬奇用他家乡米兰的景色加以想像画成的。餐桌上面包、酒杯、刀叉的摆法,都是作者长期在餐馆中仔细观察得来的。它是那么自然、逼真,看起来“最后的晚餐”确实已经进行到最后了。

画面由于已经经过了将近五百年的历史,色调有些变暗了,但彩色并未消褪。据说曾有人刮下一小块油彩研究过,认为达·芬奇当年是用牛奶、鸡蛋调和色彩画的。究竟是不是这样,由于当时配制油彩是画家的一大秘密,达·芬奇从未透露过,现在也就无法证实了。

对于这样一幅油画能保存五百年,实在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意大利人民为此不知费尽多少心血,公平地说,他们是有功的。现在人们都担心它是否还能长远地保留下去。墙壁终究不是画布,它搬不走,藏不住,实在难以保管。现在世界上不少舆论都发出抢救《最后的晚餐》的呼吁。有些更公开批评意大利政府保护不当,没有尽到本国政府应尽的责任。据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已决定要组织一批专家,带着最先进的科学仪器,到米兰现场去研究挽救的办法。我们参观的时候,画前已搭起工作架,是不是他们已开始工作,我们也无从打听。谈起这件事来,很多人都说当年达·芬奇作此画时犯了一个错误,他不应该画在墙壁上,给后代人造成这么大的困难。可是,我想,当时恐怕连达·芬奇自己也未必想到,这幅作品几百年后竟成为人类艺术宝库中一件无价的珍宝。

米兰还保留着达·芬奇当年居住过的房屋,设有一个名叫达·芬奇研究中心的机构,可惜这些地方我们都没有时间去参观、访问。米兰市中心有一座达·芬奇的雕像,他面对着斯卡拉大剧院,广场就以他的名字命名,显然,这里是米兰一个文化艺术的中心。我们到达的第二天晚上,意大利最大的报纸《晚邮报》的

社长,就在广场附近一个过去文人经常聚会的饭馆里,请我们吃饭。这家饭馆古色古香,墙上挂满了油画,柜橱里陈列着从十六世纪以来,意大利获得文学奖金的书籍、画册。他们特意选择在这里宴请我们,也许是要我们更多领略一些意大利古代文化吧。

从参观《最后的晚餐》,到访问文艺复兴的发源地佛罗伦萨,无论是油画、雕塑以及古代建筑,都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意大利的古典艺术,确实是世界瑰宝,人类智慧的结晶,有机会观赏这些艺术品,对人们来说都是难得的享受。

我曾和意大利朋友们多次谈起这些优秀的艺术传统继承的问题,在这一点上,他们都表示非常遗憾,特别是在绘画方面。有人指着那些挂在旅馆厅堂里的现代绘画,感慨地说:“这叫做什么艺术?谁也不明白他们画的是些什么!”从达·芬奇到这些谁也看不懂的画,它所反映的问题是很值得深思的。从这一角度来考虑,我觉得,挽救《最后的晚餐》固然十分重要,但如何挽救欧洲古典艺术的传统,使其不致中断,就更具有重大和紧迫的意义,这不仅在意大利,而且在整个欧洲。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案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案 教材分析:本课是人美版美术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教材的意图是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使学生认识到景物有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并能将透视知识运用到实际绘画之中,进而提高空间表现能力。 教学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反复观察、对比教材上和所搜集来的图片,让学生逐渐理解透视现象。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对于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早就注意到了,为使学生把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学过程中我还是要通过大量的感性认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透视教学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其难点,这就需要我们提前进行渗透,做好铺垫。 资源利用:师:幻灯片 生:美术教材,尺子,铅笔,美术本,彩笔。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能发现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初步懂得透视中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提高描绘五想的能力,时绘画作品更真实。 2、逐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观察能发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能掌握简单的原理和规律,将透视知识运用到绘画中,使描绘的现象更真实。 难点:绘画实践中运用所掌握透视原理和规律,提高儿童绘画的基本技能,逐步提高同学们的观察力、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做好上课的准备了吗做好了准备就用你们漂亮的坐姿告诉老师。大家互相看一看,我们的座位对齐了吗(对齐了)可是我怎么发现没对齐呢(出示第二张幻灯片课堂照片) 老师怎么发现后边的同学之间距离远,前边的同学之间距离近呢这是为什么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首先是稳定课堂纪律,将学生的注意力全部收回到课堂上来,其二通过引导,调动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探索新知: 1、老师发现生活中也有这种现象,请大家观 察并思考(出示第三张幻灯片)谁能发现这里边的奥秘大家可以

《最后的晚餐》艺术鉴赏

《最后的晚餐》赏析 在庆祝逾越节的前夜,耶稣和他的十二门徒坐在餐桌旁,共进庆祝逾越节的一顿晚餐。餐桌旁共十三人,这是他们在一起吃的最后一顿晚餐。在餐桌上,耶稣突然感到烦恼,他告诉他的门徒,他们其中的一个将出卖他;但耶稣并没说他就是犹大,众门徒也不知道谁将会出卖耶稣。达芬奇于1495年接受了米兰.圣玛利亚·格雷契修道院的订约,创作了这个名为《最后的晚餐》的壁画。由此,也开创了象征性的暗示手法。“一幅人物画的成功表现,应该做到使人一看就很容易从他们的姿势中觉察他们的思想.就好象一个双耳失聪的人,虽然他听不到声音,但是依然可以从说话人的动作姿态以及口形中揣度说话的内容!”达·芬奇是这样主张的,他也这样做到了。在这幅画中发挥的淋漓尽致!在这静止的油画中我们看到的不是一群没有任何动作的呆板的人,相反,从每个人的不同神态中,我们能够真切的感受到人物的动感。我们仿佛看到了整件事的全过程,耶稣是怎样镇静的说出那句让人震惊的话,菲利普是怎样一跃而起,犹大当时有怎样的心理活动… 《最后的晚餐》这个场面就好像在一池平静的水面上投掷一块石头所引起的那愈来愈大的波纹浪图一样,在此之前是十分平静的晚餐,突然引起巨大的波动,门徒中每个人的动作、手势及面部的表情所传达出来的是微妙的因人而异的心理差别和变化。 在餐桌上,耶稣的句话刚说完,就在十二个门徒中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大多数门徒在激动中一跃而起。达·芬奇没有采用一般的处理方法来对待它。画面利用透视原理,使人感觉房间随画面作了自然延伸。图可分成四组,在耶稣周围形成波浪状的层次。我们可以看到,越靠近耶稣的门徒越显得激动,而耶稣坐在正中间,他摊开双手镇定自若,和周围紧张的门徒形成鲜明的对比。耶稣背后的门外是祥和的外景,明亮的天空在他头上仿佛一道光环。他的双眼注视画外,仿佛看穿了世间的一切炎凉。画面中的所有人物,他们惊恐,愤怒,怀疑,剖白等神态,以及手势,眼神和行为,都被刻划得精细入微,唯妙唯肖。我们仿佛能透过表情看

最后的晚餐

最后的晚餐 (选自杨红樱作品《最后的晚餐》当晚霞映红了小河水,当村庄里升起了袅袅炊烟,当鸟儿叽叽喳喳地飞回了树林,蚱蜢也该进晚餐了。 蚱蜢跳到小河边,一边吃着鲜嫩的青草,一边欣赏着又圆又红的落日。 蚱蜢吃饱了,绿色的、有点透明( )肚子胀( )鼓鼓的,他心满意足( )跳了跳:“这顿晚餐吃得真舒服啊!” “当然舒服。”一只蟾蜍来到他的跟前,“这可是你最后的晚餐呀!” 蚱蜢不明白蟾蜍的意思:“怎么会是最后的晚餐?” 蟾蜍张着大嘴笑起来:“因为我还没有吃晚餐。” 蚱蜢一听话不对,赶紧说:“这青草很好吃的,你快吃吧!” “我不吃青草。”蟾蜍朝蚱蜢跳过来,“你蚱蜢比青草好吃多了。” 蚱蜢跳起来想逃,蟾蜍比蚱蜢跳得更高,在空中就把蚱蜢吃掉了。 “你吃饱了吗?”不知什么时候,一条蛇已悄.(qiāo qiǎo)然爬到蟾蜍身边。 蟾蜍一看是蛇,吓得说不出话来。 “你一定吃得很饱,因为这是最后一顿晚餐。” 蛇逼近蟾蜍,蟾蜍撑着他长长的后腿,飞快地跳跃着,蛇在后面紧追不舍。 只觉得一阵旋.(xuán xuàn)风刮过,一只鹰从天上俯冲下来,挡住了蟾蜍的逃路。 “你也要吃我?”蟾蜍已无路可逃。 鹰说:“蟾蜍不合我的胃口,我喜欢吃的是蛇。” 蟾蜍以为有了一线生机:“蛇就在我后面,你快去吃他吧!” 蟾蜍趁机想逃走,鹰用他那像铁钩一样的爪子抓住蟾蜍,向蛇扔过去:“请你吃晚餐吧!” 蛇受宠若惊:“你不吃我了?” “废话!”鹰说,“我会放弃你这么可口的晚餐吗?”

蛇更不明白了:“那你为什么还让我吃蟾蜍呢?” “如果连最后一顿晚餐都不让你吃,我不是太残忍了吗?” 死到临头,蛇心里十分悲伤,可他还是一口吞掉了蟾蜍。 “现在该我吃晚餐了!” 老鹰扑过来,用利爪抓住蛇,一口一口地把他吃掉了。 “吃得好饱啊!”鹰展开翅膀,飞向天空。 “砰”的一声枪响,鹰应.( yìnɡyīnɡ )声落地。提着猎枪的猎人拾起中.(zhōnɡzhònɡ)弹的鹰,脸上乐开了花:“好肥的鹰啊,我可以吃到一顿丰盛的晚餐了!” 1、用“√”给文中带点的字选出正确的读音。(2分) 2、选择恰当的“的、地、得”填在第三自然段的()里。(3分) 3、给短文第18自然段加上恰当的标点符号。(3分) 4、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2分) (1)、还有一点儿生存的希望。() (2)、因为得到宠爱或赏识而又高兴,又不安。() 5、按要求填空。(2分) 如果连最后一顿晚餐都不让你吃,我不是太残忍了吗? (1)、改为陈述句:。(2)、判断。在()里打“√”或“×”。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鹰很善良,在吃蛇之前还不忘让蛇吃晚餐。() 6、短文第14自然段中表示动作的词有()、()、()。从这些动词可以体会到。(2分) 7、生物系统中的生物通过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一条链条,叫食物链。你能找出

100幅世界名画赏析

100幅世界名画赏析音乐:古诺--圣母颂

?世界绘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许多伟大的画家创造了不胜枚举的传世名画。这些名画极大的丰富了世界艺术宝库,也是留给人类的宝贵遗产。一个人在其一生中,应该欣赏、了解一些世界名画。从名画中,我们可以提高审美情趣,进而提升艺术修养,还可以学习到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从而优化知识结构。为了帮助读者在较短的时间里尽可能多的欣赏、了解世界名画,编者组织专家学者进行广泛,深入的讨论,最终选出100幅代表世界绘画最高成就的名画,辑录出本书。编者有机结合文字、图片、编写体例等要素,为读者打造一个彩色的、立体的、极具艺术魅力和文化魅力的阅读空间,使读者在轻松、愉悦的阅读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审美享受,想象空间和文化熏陶。 ——摘自《人一生要知道的100幅世界名画》一书

1./野牛图/洞窟岩画 ?画名:《野牛 图》 作者:马格德 林人(西班牙) 时间:距今约 1.5万年 类别:洞窟岩 画 尺幅:全长 195cm 收藏:西班牙, 阿尔塔米拉山 洞

2./捕禽图/陵墓壁画 ?名称:《捕禽 图》 出处:埃及底 比斯内巴蒙墓 出土 创作工夫:约 前1400 年 尺寸:高 81cm 类别:陵墓壁 画 收藏:英国, 伦敦,大英博 物馆 ?这幅壁画绘 制于古埃及新 王国时期一个 贵族——内巴 蒙的陵墓,描 画的是死去的 内巴蒙和妻子 儿女在河畔打 猎的情形。

3./渔夫/爱琴海地区壁画 ?名称:《渔夫》 创作时间:约前1500 年 类别:壁画 收藏:希腊,国立考古学 博物馆 ?一位年轻的捕鱼人手 里捏着捕获的海鱼。画面 表现方法朴实、简洁。当 时的爱琴海诸岛已与埃及、 两河流域有一定的交往, 因此在绘画上常常可见互 相间的影响。这幅作品中 人物的头和脚为侧面,人 体的上半身与眼睛却是正 面,无论人物的表情还是 身上的曲线,我们都会觉 得比严格遵守正面律的埃 及壁画优美得多

最后的晚餐美术作品赏析

最后的晚餐美术作品赏析 一、作品简介 达.芬奇毕生创作中最负盛名之作。在众多同类题材的绘画作品里,此画被公认为空前之作,尤其以构思巧妙,布局卓越,细部写实和严格的体面关系而引人入胜。构图时,他将画面展现于饭厅一端的整块墙面,厅堂的透视构图与饭厅建筑结构相联结,使观者有身临其境之感。画面中的人物,其惊恐,愤怒,怀疑,剖白等神态,以及手势,眼神和行为,都刻画得精细入微、惟妙惟肖。这些典型性格的描绘与画题主旨密切配合,与构图的多样统一效果互为补充,使此画无可争议地成为世界美术宝库中最完美的作品。 题材取自圣经故事。犹大向官府告密,耶稣在即将被捕前,与十二门徒共进晚餐,席间耶稣镇定地说出了有人出卖他的消息,达·芬奇此作就是耶稣说出这一句话时的情景。画家通过各种手法,生动地刻画了耶稣的沉静、安详,以及十二门徒各自不同的姿态、表情。此作传达出丰富的心理内容。 达·芬奇改变了文艺复兴早期对这一题材的传统处理方式,图中人物列为一排,以耶稣为中心,十二门徒分为四组,对称分列两侧,形成了一个穿插变化又相互统一的整体。达·芬奇成功地运用构图和用光等手段,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最后的晚餐》是基督教新约圣经记载的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几乎被所有宗教画家描绘过。但在达·芬奇为米兰格雷契寺院食堂画《最后的晚餐》之前,所有的画家对画面艺术形象处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把犹大与众门徒分隔开,画在餐桌的对面,处在孤立被审判的位置上。这是因为画家们对人的内心复杂情感无法表现,从形象上难以区别善恶。由于达芬奇对人的形象和心理作过深入的观察和研究,能从人物的动作、姿态、表情中洞察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并表现出来。 二、作品赏析 在这幅画上,达·芬奇是这样来构思这一题材的,他对称地设计了两边六个门徒的形体动作: 1.沿着餐桌坐着十二个门徒,形成四组,耶稣坐在餐桌的中央。他在一种悲伤的姿势中摊开了双手,示意门徒中有人出卖了他。大多数门徒在激动中一跃而起,而耶稣的形象却是那么的平静。我们可以看到他明晰的轮廓衬托在背景墙的窗子里,通过窗子,我们看见恬静的景色,湛蓝的天空犹如一只光轮环绕在耶稣的头上。 2.围着耶稣的这六个门徒,处于故事的发生的中心。 3.耶稣左手边一组是多马、老雅各、腓力。疑惑不解的多马,他怀疑的神色通过他竖起的手指表现出来,好像在问老师:“有一个人要出卖你?”和他并坐的老雅各张开两手,他试图去理解他所听到的可怕的话,他两手摊得大大的,惊叫了起来表示:“这是多么可怕呀!”年轻的腓力则用双手掩着胸部,似乎说:“难道在怀疑我对老师有背叛行为吗?”他的脸由于爱和忠诚而显出苦恼的神情。 4.他右手边一组的彼得、约翰和犹大三人最富有表情,也是画上的主要角色。坐在耶稣旁边的圣.约翰,头朝彼得垂着。在所有门徒中,他是耶稣最喜爱的一个。约翰像耶稣那样平静,他已经领悟了他主人的话。而犹大手中的钱袋是他的象征,它使我们想起,他就是为耶稣和其他门徒保管钱财的人,钱袋里装着

《最后的晚餐》教案

《瞬间的艺术——最后的晚餐》教案

教学准备教具准备:PPT课件 学具准备:艺术教科书 教学过程一览 教学过程教师学生设计构思 新课导入 播放视频【名画版 禁烟公益广告】,提问: 刚才的视频中都是一 些我们熟悉的什么作 品?你们知道哪些? 有没有我们上节课学 习过的? 展示蒙娜丽莎画 作和广告版对比,引导 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 的美术鉴赏知识。 提问:还记得蒙娜 丽莎的作者吗? 简单介绍达芬奇 那我们今天就来 看看达芬奇的另一幅 画《最后的晚餐》 世界名画;《向日 葵》、《梵高自画 像》;《蒙娜丽莎》 达芬奇 新授一、《最后的晚餐》故 事背景 可以看到老师给 这一课加了一个小标 题“瞬间的艺术”,为 什么叫“瞬间”呢?同 学们你们知道动画和 漫画的区别吗? 如果我分别要用 动画和漫画来表现跑 步这个动作,如果用动 画,我是不是可以的用 动画是冻起来的 一张张画、漫画 是单独一张画。

2-3秒来画出这完整的运动过程,那如果是漫画呢? 是的,我们只能截取瞬间的一帧。艺术家的绘画,也是由他们的生活经历和自身主观选择而挑选出“一瞬间”来作画。 比如说米开朗基罗的《创造亚当》截取的是耶稣和亚当食指相碰的一瞬间;莫奈的《撑阳伞的女人》截取的是微风吹过,裙子和草地飘动的一瞬间。那我们来看这幅《最后的晚餐》,它描绘了怎样的一瞬间? 总结概括《最后的晚餐》及其前后故事。画其中一个动作 吃晚饭、耶稣说完“你们当中有一个人出卖了我”后的一瞬间。 二、《最后的晚餐》构图 ①独特“一字型”构图 那我们来看看这个故事中,我们能找出三个关键词吗? 犹大、耶稣、晚餐 这幅画中最重要的场景是不是这个“晚餐”? 展示学校食堂照片,提问:同学们刚吃完饭吧?你们平时吃饭的时候座位是怎么坐的呢?你会像达芬犹大、耶稣、晚餐 是;面对面坐、围圆桌坐……;

世界名画欣赏500幅

世界名画欣赏500幅 第31 页【西洋名画欣赏】世界名画鉴赏1920×1200世界花卉名画300幅欣赏7750×899世界精品名画欣赏700×1240《艺图_世界名画欣赏_第一辑_文艺复兴大师作650×921世界名画欣赏(二十二)_元令2013_新浪博客 550×454世界名画欣赏--震撼您的心灵(经典!浓重推 荐!)(1286×1848【品味经典】世界名画欣赏- 墨海雪浪的日志480×320高清晰世界名画图片欣赏750×526世界名画欣赏(38):女士肖像-佩鲁其诺_学习天地550×274世界名画欣赏-毕加索(欧版明信片)-se2146231211×314欣赏一下世界名画- 日志- 老陈画室- 雅昌博客651×381★世界名画荷兰艺术家梵高名画欣赏(四)★虔诚600×481【引用】世界名画欣赏(四) - 天边云(原夕阳红)600×790世界名画欣赏--震撼您的心灵(经典!浓重推荐!)(446×1000★世界名画:希施金-俄国风景画大师名画欣赏(二600×378欧洲古典名画欣赏(十一)690×534艺术欣赏-世界名画(1)_沈阳小站_新浪博客490×607【图片+介绍】世界名画欣赏_骷骨髑髅吧_百度470×690世界名画: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作品欣赏- 曦然600×334六一儿童节家长带幼儿欣赏气球上的世界名画525×382世界名画欣赏1 - 汕头四中- 汕头市第四中学419×500olivia的相册-西方现代主义艺术-世界名画欣赏

600×262第32 页世界名画欣赏_达·芬奇- 〖娱乐灌水区〗- MA426×480【西洋名画欣赏】世界名画鉴赏1920×1200梵高向日葵名画欣赏_世界名画梵高向日葵_梵610×455世界名画:弗雷德里克·莱顿作品欣赏- 曦然的346×800世界名画,名画欣赏,世界著名油画,凡高油画图片192×279昭君 出塞图名画欣赏,名画欣赏,世界名画欣赏 1859×25001920×1200桌面(世界名画) - 『数码影像』- 凉1920×1200世界精品名画欣赏640×675世界名画欣赏| 视觉中国180×291世界名画鉴赏】梵高精选名画欣赏-摄影俱乐部960×1314【西洋名画欣赏】世界名画鉴赏1920×1200世界名画欣赏(111):纺纱女-委拉士贵支_学习天640×424【西洋名画欣赏】世界名画鉴赏1920×1200世界名画欣赏--震撼您的心灵(经典!浓重推荐!)(1200×1600★世界名画荷兰艺术家梵高名画欣赏(二)★虔诚500×386世界名画欣赏(转载)|人文纪实篇- 深圳市振兴会546×731【西洋名画欣赏】世界名画鉴赏1920×1200《法国卢浮宫名画欣赏》- 中国名画欣赏- 外国400×266走进油画的世界欣赏世界名画-书画鉴赏专区壹328×600【西洋名画欣赏】世界名画鉴赏1920×1200第33 页世界名画壁纸第二辑图片专题,世界名画壁纸第1024×640世界传世名画欣赏(1) - 蓉的日志- 网易博客389×520星夜设计图_高清世界名画_绘画书法_文化艺术1024×862世界名画欣赏(105):情书-维米尔_学习天地_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课题:人民美术出版社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五课《绘画中的透视现象》课时:2课时(第1课时) 教材分析: 在生活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同样的物体处在不同位置时,在观者眼里会出现近大远小,而且越远越小的变化,这种变化用绘画上的法则来解释就叫透视现象。 本课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内容。教材的意图是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学生能够认识到景物有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并能把有关透视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绘画中,进而提高空间表现能力。 透视教学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因为学生初次接触这种理性化、抽象化的知识会感到难度较大,这就需要我们提前进行渗透,做好铺垫,如课前提出问题、留观察作业、搜集相关资料等;或者降低作业难度,只要能够画出一些透视现象即可, 学情分析: 学习的优势: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具备了一定的造型表现能力和美术基础知识,大部分学生愿意在学习中积极思考,阐述自己对事物的认识。 可能遇到的问题:五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注意到了景物近大远小的现象,但是学生没有分析过透视规律,不了解视平线和消失点的概念,从未尝试过用透视现象表现立体空间,学生在课堂实践中可

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学生会不自觉的关注局部细节而忽略整体,容易把景物画歪,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做到把物体画正的基础上有些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分析,学生认识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理解视平线、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作用。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表现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景物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及消失点、视平线等知识。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所学得透视知识表现身边的景物。 教学用具:课件、铅笔、图画纸。 教学流程: 一、引出课题。(时间3分钟) 1、课件展示两张风景图片,一张平面的,一张有透视现象的供学生们观察。 师提出问题:哪一张图片给你的空间感最强烈?为什么这幅的空间感最强烈? 生:那副看得远一些。画面中的景物越来越小,所以空间感很强。 师:说的很好!空间感是在平面绘画上传达出有深度的立体空间,这幅远中近的纵深感更强一些。 2、师:生活中还有哪些景物有这种感受?

《最后的晚餐》简要赏析

《最后的晚餐》赏析 达.芬奇毕生创作中最负盛名之作。在众多同类题材的绘画作品里,此画被公认为空前之作,尤其以构思巧妙,布局卓越,细部写实和严格的体面关系而引人入胜。 画面利用透视原理,使观众感觉房间随画面作了自然延伸。为了构图使图做得比正常就餐的距离更近,并且分成四组,在耶稣周围形成波浪状的层次。越靠近耶稣的门徒越显得激动。耶稣坐在正中间,他摊开双手镇定自若,和周围紧张的门徒形成鲜明的对比。耶稣背后的门外是祥和的外景,明亮的天空在他头上仿佛一道光环。他的双眼注视画外,仿佛看穿了世间的一切炎凉。 构图时,达?芬奇改变了文艺复兴早期对这一题材的传统处理方式,他将画面展现于饭厅一端的整块墙面,厅堂的透视构图与饭厅建筑结构相联结,使观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图中人物列为一排,以基督为中心,十二门徒分为四组,对称分列两侧,形成了一个穿插变化又相互统一的整体。达?芬奇成功地运用构图和用光等手段,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画面中的人物,其惊恐,愤怒,怀疑,剖白等神态,以及手势,眼神和行为,都刻划得精细入微,唯妙唯肖。这些典型性格的描绘与画题主旨密切配合,与构图的多样统一效果互为补充,使此画无可争议地成为世界美术宝库中最完美的作品。 作品在题材方面取自圣经中故事。犹大向官府告密,基督在即将被捕前,与十二门徒共进晚餐,席间基督镇定地说出了有人出卖他的消息,达?芬奇此作就是基督说出这一句话时的情景。画家通过各种手法,生动地刻画了基督的沉静、安详,以及十二门徒各自不同的姿态、表情,传达出了丰富的心理内容。画面中的人物,其惊恐、愤怒、怀疑、剖白等神态,以及手势、眼神和行为,都刻划得精细入微,惟妙惟肖。这些典型性格的描绘与画题主旨密切配合,与构图的多样统一效果互为补充,使此画无可争议地成为世界美术宝库中最完美的典范杰作。 在空间与背景的处理上,达?芬奇利用食堂壁面的有限空间,用透视法画出画面的深远感,好象晚餐的场面就发生在这间食堂里。他正确地计算离地透视的距离,使水平线恰好与画中的人物与桌子构成一致,给观众造成心理的错觉,仿佛人们亲眼看见这一幕圣经故

[ 世界名画 ]《世界人体名画欣赏[全]》

[ 世界名画]《世界人体名画欣赏[全]》 大会堂人民欢迎您! 2012-08-16-16:15 世界人体名画欣赏[全]前言:世界人体名画是艺术中最隽永的、意蕴最深沉的、表现力最强的绘画作品,是最能体现大师笔色、结构的画种,世界人体名画是人类艺术最辉煌的结晶!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爱情之泉》弗拉戈纳尔[法 国]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萨福和帕沃》大卫[法国]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普绪刻接受爱神的初吻》弗朗索瓦·热拉尔[法国] 1798年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维纳斯》1852-1853年卢浮宫博物馆藏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维纳斯的诞生》波提切利[意大利]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人马怪契朗对阿奇尔斯的教育》雷根劳特1782年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柯格勒斯和奥姆菲娜》勒莫尼(lemoyne)[法国] 1724年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狄安娜出浴》布歇[法国] 1742年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维纳斯诞生》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卡拉特》摩罗年代不详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泉》安格尔1856年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人美版五年级美术上册《绘画中的透视现象》名师教案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名师教案 教学内容概述: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是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美术教材五年级第九册第三课的内容。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本课意图是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学生能够认识到景物的近大远小透视现象并能把有关透视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绘画中进而提高空间表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在绘画中的真实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学生了解生活中的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理解视平线、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应用。使学生更好的表现空间立体感使绘画作品更真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讲授、演示……使学生能初步了解透视现象及基本规律并能运用这些规律表现身边的景物逐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感受透视效果给画面带来的美感。并且有留意观察的习惯和探究生活中的近大远小透视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分析和讲解并能发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并能掌握简单的原理和规律。 2、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表现身边的景物。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立方体、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背诵古诗《绝句》,设疑:给后两句配画的时候有什么困惑?窗能不能“含岭”?门能不能“泊船”?产生这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带学生一起实

验,用手指做取景框,试一试远近变化的效果。 2、介绍透视现象的特点和用途:可容纳更多的景物并产生空间感和距离感。 3、欣赏名画中的透视现象,导入新课,板书课题: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二、讲授新课,解决重点 1、分别了解两个新朋友:消失点和视平线,介绍概念,在画面中找出正确位置,观察二者之间的关系。 2、简介地平线,并区别于视平线 3、学生观察总结视平线上方和下方景物消失的方向,介绍消失线的画法。 4、通过观察总结出消失线夹角中的景物的透视规律: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粗远细、近疏远密、近宽远窄、近实远虚……. 5、设疑并讨论、讲授:消失点会不会移动和变化?视平线会不会移动和变化?消失点是不是只有一个? 观察所处的位置高低对画面中的透视会不会有影响? 三、艺术实践,演示难点 1、布置命题作业:用房屋、树木、电线杆、铁路、田野、小河沟、远山、云…….组成一幅能体现出透视规律的画。 2、师同步演示,总结绘画方法步骤,但学生可根据前面所学知识自由布置和想象画面的视平线、消失点和规定的景物位置。 四、作品展示与评价 因为是命题且同步演示的半临摹作品,评价以发现和修正绘画中的透视错误为主。及时、恰当的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小结、拓展,布置下课时内容。

有声故事儿童,下载

篇一:有声童话故事大全一 有声童话故事大全一 童话故事大全 童话故事大全 001太阳妈妈和她的儿女-儿童百科全书共157集.mp3 002永不熄灭的天灯—恒星-儿童百科全书共157集.mp3 003美丽的银河-儿童百科全书共157集.mp3 004天外来客—流星和陨石-儿童百科全书共157集.mp3 005夜晚的向导—北斗七星-儿童百科全书共157集.mp3 006拖着尾巴的星星—慧星-儿童百科全书共157集.mp3 007地球的伙伴—月亮-儿童百科全书共157集.mp3 008天空为什么是蓝芭的-儿童百科全书共157集.mp3 009复杂多变的天气—云、雾、风、雨、雪-儿童百科全书共157集.mp3 010闪电和雷-儿童百科全书共157集.mp3 011大陆的舞台__高原-儿童百科全书共157集.mp3 012地球的聚宝盆__盆地-儿童百科全书共157集.mp3 013地球的屋架__山地-儿童百科全书共157集.mp3 014荒芜浩瀚的沙漠-儿童百科全书共157集.mp3 015汪洋大海中的陆地__岛屿-儿童百科全书共157集.mp3 016大海的故事-儿童百科全书共157集.mp3 017走在地上的水__河流-儿童百科全书共157集.mp3 018世界上最大最深的海洋__太平洋-儿童百科全书共157集.mp3 019京杭大运河-儿童百科全书共157集.mp3 020世界第一大湖泊__里海-儿童百科全书共157集.mp3 021世界最高的地方__珠穆朗玛峰-儿童百科全书共157集.mp3 022天上的大水帘__安赫尔瀑布-儿童百科全书共157集.mp3 023世界上最长的河__尼罗河-儿童百科全书共157集.mp3 024毒虫之冠__蜈蚣-儿童百科全书共157集.mp3 025危害庄稼的蝗虫-儿童百科全书共157集.mp3 026传播疾病的蚊子-儿童百科全书共157集.mp3 027精明的建筑师__蜜蜂-儿童百科全书共157集.mp3 028萤火虫的尾巴为什么会发光-儿童百科全书共157集.mp3 029飞蛾为什么要扑火-儿童百科全书共157集.mp3 030蟋蟀的生活-儿童百科全书共157集.mp3031吃竹子的国宝__大熊猫-儿童百科全书共157集.mp3 032金毛青面的金丝猴-儿童百科全书共157集.mp3 033兽中之王__老虎-儿童百科全书共157集.mp3 034牡丹为王的故事-儿童百科全书共157集.mp3 035中华民族的象征__梅花-儿童百科全书共157集.mp3 036花中西施__杜鹃-儿童百科全书共157集.mp3 037四季长青的月季花-儿童百科全书共157集.mp3 038葵花为什么向着太阳转-儿童百科全书共157集.mp3 039太阳的孩子__棉花-儿童百科全书共157集.mp3 040黑色的花儿为什么少见-儿童百科全书共157集.mp3 041千年难开花的铁树-儿童百科全书共157集.mp3

世界名画赏析论文

《世界名画赏析》课程结课论文 论文题目《毕加索的艺术成就及其启示》 所在院系计算机学院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成绩 任课教师 提交日期2015.12.29

毕加索的艺术成就及其启示 摘要 毕加索是一个真正的天才,是现代主义艺术的代表人物和创始人之一,是现代西方画坛不可逾越的一座丰碑。本文通过对毕加索的生平简要介绍,并加以分析毕加索的成长发展之路,探索其获得的艺术成就。从其代表作品中分析其蕴含的思想与情感,深入理解毕加索的艺术与生活,剖析其留给世人的启示。 关键词:毕加索生平情感艺术成就启示

一、毕加索的艺术成就 (一)、毕加索简介 毕加索出生在西班牙马拉加(Malaga),长期在法国进行艺术创造活动。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之一,立体画派创始人,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毕加索是位多产画家。据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 37000 件,包括:油画1885 幅,素描7089 幅,版画20000 幅,平版画6121幅。他对二十世纪的艺术史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人们称他为“人类艺术史上罕见的天才”。在西班牙内战和纳粹占领法国期间,毕加索坚定地站在民主和进步势力一边,积极参与反法西斯斗争。 (二)、毕加索的生活 巴勃罗?毕加索(1881-1973)是20世纪最光彩夺目的西方现代艺术大师,跟一生穷困潦倒的文森特?凡高不同,毕加索的一生辉煌之极,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1]。毕加索1881年出生在西班牙,父亲是美术教师,曾经做过美术馆长,而且他从小很有天赋,十岁便开始进行没事创作。1900年,毕加索到法国艺术中心巴黎,在蒙马特尔高地洗衣船里过着自由自在的洒脱的画家生活,并于1907年创作出划时代的作品《亚威农少女》,使他成为20世纪最具争议、也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1937年,56岁的他完成巨画《格尔尼卡》,取得了世界性的赞誉。1949年,毕加索为世界和平会议创作的《和平鸽》广泛流传,使他成为世人皆知的艺术大师。1973年4月,他走完人生92年的漫长生涯,如愿以偿地离开了人世,身后留下了5万多件作品,包括版画、素描、雕塑等折合当时售价2.6亿美元。 毕加索漫长的艺术生涯就是一部20世纪的艺术发展史。他的一生根据创作风格被分为“蓝色时期”、“粉红色时期”、“立体主义时期”、“新古典主义时期”、“超现实主义时期”。20世纪50年代,他以《和平鸽》、《朝鲜的屠杀》、《和平》等作品呼唤世界和平。他不是一个艺术至上主义者,他与社会同呼吸、共命运,他是那个时代的弄潮儿[2]。 毕加索身边的女性不断变化,就像他多变的艺术风格。每当一个新的女人进入他的生活,创作风格就会产生巨大的变化,这使他的一生的艺术生活充满传奇和冒险。然而,对他最恰当的描述却是“他谁都不爱,除了自己和绘画[3]。” (三)、毕加索的情感 谈及毕加索的情感,又不得不提到梵高。梵高和毕加索从艺术成就而言,两位都是大师,都是天才,都有无法比拟的世界性的文化艺术贡献。艺术的生命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画家心灵的震撼和创造。 梵高也有美好的初恋,但终因那位女孩的拒绝让梵高的爱情幻想成为美丽的单相思,而且有始无终。失恋、失意、贫困日夜折磨着他的灵魂,扭曲他的性格,孤僻、少言、固执充斥他的整个生活,以致最后精神崩溃,几次被送进精神病院。然而生活的窘迫丝毫没有冲淡他对艺术追求的热情和执著。在精神病院的时候,他还坚持画了很多作品,例如,《有丝柏的麦田》、《精神病院的庭院》等,那贫穷的乡村、野蛮的环境、扭曲的树干、如同冒火的枝叶,都无言地暗示着伤害、悲伤和痛苦。梵高,是以绚烂的色彩、奔放的笔触韵律表达其狂放的激情而为人们熟知的,他能捕捉出所绘对象的本质,力图渗透到内部并全部占有,而不是言之无物、食之无味的印象派的表象。从其对比极强的笔触推进变化中感受色彩的组成就像流水的河面、有暗流还有漩涡[4]。梵高活着的时候,作品无人问津,死后作品价值竟一路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赏析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赏析 《最后的晚餐》是基督教新约圣经记载的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几乎被所有宗教画家描绘过。但在达·芬奇为米兰格雷契寺院食堂画《最后的晚餐》之前,所有的画家对画面艺术形象处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把犹大与众门徒分隔开,画在餐桌的对面,处在孤立被审判的位置上。因为画家们对人的内心复杂情感无法表现,从形象上难以区别善恶。由于达芬奇对人的形象和心理作过深入的观察和研究,能从人物的动作、姿态、表情中洞察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并表现出来。画家选择的瞬间情节是耶稣得知自己已被弟子犹大出卖,差弟子彼得通知在逾越节的晚上与众弟子聚餐,目的并非吃饭,而是当众揭露叛徒。当耶稣入座后即席说了一句:“你们中间有一个人出卖了我。”说完此话,引起在座的众弟子一阵骚动,每个人对这句话都作出了符合自己个性的反映:有的向老师表白自己的忠诚;有的大感不惑要求追查是谁;有的向长者询问,整个场面陷于不安之中。过去的画家无法表现这一复杂的场面和弟子们各不相同的内心精神活动,唯达·芬奇从现实生活中对各种不同个性人物的观察,获得不同的个性形象,于是在画中塑造了各不相同的人物形象,观赏者可以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对画中人作出不同的心理分析。画家描绘的弟子们的心理和情态,在现实生活中都可以找到相似的模特儿,可是叛变者的形象是很难画的。达芬奇为塑造犹大的形象已停笔几天,他常站在画前沉思。当时请达·芬奇作画是按时付酬金的,后几天不动笔使院长十分恼火,并打算扣芬奇的工资。院长将想法通过总管告诉达·芬奇,达·芬奇说了停笔的原因。总管虽能理解,但扣工资非他本意,而是承院长旨意。这时达·芬奇转首看看院长,立即表示可以很快完成犹大的形象,如果实在找不到犹大的模特儿,就把院长的头像画成犹大,总管会意地笑了。后来米兰大公来看芬奇已完成的画,一见坐在犹大位置上的是院长,他笑了,并说:我也收到修士们的指控,说他克扣修士们的薪金,他和犹大是一个样的,就让他永远地坐在这里吧。大公对芬奇说:“他对你不公平,你巧妙地报复了他。”达·芬奇之所以用院长作模特儿,并非完全是出于个人的报复,而是发现院长和犹大都很贪婪金钱,他们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所以犹大是作为贪财、叛卖、邪恶的典型而进入达·芬奇的作品的。这幅在格雷契寺院食堂墙壁上的宏大画面,严整、均衡,而富于变化,无论从构思的完美、情节的紧凑,人物形象的典型塑造以及表现手法的纯熟上都堪称画家艺术的代表。它也是人类最优秀的绘画作品之一,由于它的问世而使达·芬奇名扬世界。[1] 在这幅画上,达·芬奇是这样来构思这一题材的,他对称地设计了两边六个门徒的形体动作:沿着餐桌坐着十二个门徒,形成四组,耶稣坐在餐桌的中央。他在一种悲伤的姿势中摊开了双手,示意门徒中有人出卖了他。大多数门徒在激动中一跃而起,而耶稣的形象却是那么的平静。我们可以看到他明晰的轮廓衬托在背景墙的窗子里,通过窗子,我们看见恬静的景色,湛蓝的天空犹如一只光轮环绕在耶稣的头上。围着耶稣的这六个门徒,处于故事的发生的中心。 耶稣左手边一组是多马、老雅各、腓力。疑惑不解的多马,他怀疑的神色通过他竖起的手指表现出来,好像在问老师:“有一个人要出卖你?”和他并坐的老雅各张开两手,他试图去理解他所听到的可怕的话,他两手摊得大大的,惊叫了起来表示:“这是多么可怕呀!”

最后的晚餐赏析

《最后的晚餐》赏析 壁画《最后的晚餐》是天才达?芬奇少数留下来“完成”的作品,现藏在米兰圣玛利亚德尔格契修道院。取材自圣经马太福音第26章,描绘耶稣在遭罗马兵逮捕的前夕和十二门徒共进最后一餐时预言“你们其中一人将出卖我”后,门徒们显得困惑、哀伤与骚动,纷纷询问耶稣:“主啊,是我吗?”的瞬间情景。唯有坐在耶稣右侧(即画面正方左边第五位)的叛徒犹大惊慌地将身体往后倾,一手抓着出卖耶稣的酬劳、一个装有三十块银币的钱袋,脸部显得阴暗。 达芬奇是怎样把犹大的画得如此形象呢?据说当时达芬奇为塑造犹大的形象已停笔几天,他常站在画前沉思。当时请芬奇作画是按时付酬金的,后几天不动笔使院长十分恼火,并打算扣芬奇的工资。院长将想法通过总管告诉芬奇,芬奇说了停笔的原因。总管虽能理解,但扣工资非他本意,而是承院长旨意。这时芬奇转首看看院长,立即表示可以很快完成犹大的形象,如果实在找不到犹大的模特儿,就把院长的头像画成犹大,总管会意地笑了

芬奇之所以用院长作模特儿,并非完全是出于个人的报复,而是发现院长和犹大都很贪婪金钱,他们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这幅画画出了12门徒各自的心理特征,其惊恐、愤怒、怀疑、剖白等神态,以及手势、眼神和行为,都刻划得精细入微,惟妙惟肖。让我们一眼就看到背叛耶稣的犹大。在空间与背景的处理上,达?芬奇利用食堂壁面的有限空间,用透视法画出画面的深远感,好象晚餐的场面就发生在这间食堂里。他正确地计算离地透视的距离,使水平线恰好与画中的人物与桌子构成一致,给观众造成心理的错觉,仿佛人们亲眼看见这一幕圣经故事的场面。在这幅画的背景上有成排的间壁、窗子、天顶和背后墙上的各种装饰,它那“向心力”的构图是为了取得平衡的庄严感的对称形式,运用得不好,很容易形成呆板感。明暗是利用左上壁的窗子投射进来的光线来表现的。所有人物都被画在阳光中,显得十分清晰,惟独犹大的脸和一部分身体处在黑暗的阴影里。这种象征性的暗示手法是由达?芬奇开始的,真的好佩服达?芬奇这样天才的人物,在绘画上巧妙的结合,如果世上多几个像这达?芬奇样的天才科技发展将会提前好几十年。最近看了关于《最后晚餐》的秘密的书:布朗的《达芬奇密码》。他在在解读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达芬奇的名画《最后的晚餐》时,说耶稣与信徒玛丽·玛格德琳结婚并育有一子,他们的后代延续至今。这引起基督世界的震惊,也将让这幅名画增添了许多未解之谜。提到在《最后的晚餐》中,是玛丽·玛格德琳而不是信徒约翰坐在耶稣的右

最后的晚餐的故事

最后的晚餐的故事 《最后的晚餐》和达芬奇的另一幅作品《蒙娜丽莎》一样,为后人留下了不少未解的谜团。关于《最后的晚餐》的故事你知道吗?下面就是给大家整理的《最后的晚餐》的故事,希望对你有用! 最后的晚餐的故事据《新约圣经》“福音书”记载,耶稣是上帝的独生子,为拯救世人,由圣灵降孕马利亚而取肉身成人。耶稣在30岁以前是个木匠,过着犹太人的传统生活。当时以色列全境都处于罗马皇帝恺撒的独裁统治之下,包括耶稣出生的伯利恒和成长的拿撒勒。 耶稣30岁以后开始教导众人,行神迹,并被记载下来。耶稣行事一直很低调,但他的名声还是传遍了全国,引起了设在以色列各省执政掌权的罗马官员和犹太领袖的注意。耶稣传讲的信息主要有:上帝爱你并与你同在,彼此相爱,每个人都极其宝贵(福音:上帝的国度已经临到地上;关乎天堂或地狱的审判的实际情况;若求告上帝,上帝就必赦免)。 耶稣最让当时的统治者难以容忍的就是他声称自己就是上帝在人间的化身,因而宗教领袖要求罗马政府处死他。 在他遇难的前夕,耶稣和他的门徒们在耶路撒冷相会,庆祝犹太教的逾越节。在共进晚餐的时候,耶稣用无酵饼和葡萄酒来向门徒们阐述他即将面临的死亡所具有的意义。从此以后,基督徒们用定期的

圣餐仪式来纪念这顿最后的晚餐。 晚餐后,耶稣走出耶路撒冷城,在橄榄山麓向上帝祈祷了一些时间。由于他的第十三门徒犹大的出卖,当夜,他就被逮捕,被带到大祭司和犹太教最高评议会面前,接受审讯。 经过几次审讯后,这些人都没发现耶稣触犯了罗马的法律。就连犹太人的领袖也承认,耶稣完好地遵行了犹太人的律法。但他们还是以对政府不利为由,将耶稣交给罗马帝国的犹地亚州总督彼拉多,请他下令将耶稣处决。 最后的晚餐简介《最后的晚餐》是意大利艺术家列奥纳多;达;芬奇所创作,是所有以这个题材创作的作品中最著名的一幅。画面中的人物,以惊恐、愤怒、怀疑、剖白等神态,以及手势、眼神和行为,都刻画得精细入微,惟妙惟肖。收藏于意大利米兰圣玛利亚德尔格契修道院。 《最后的晚餐》画面的主题是耶稣正在宣布他的使徒中有一个人出卖了他,听到这里,餐桌前所有的使徒都表现出不同的反应,列昂纳多正是把凝固了这一刻展现于人们面前。为了营造出逼真的生活化场面,达;芬奇以身边的人为模特,作了大量的案头工作,包括对人的姿势、面部表情、心理状态的研究。画面上每一个使徒的身份是十分引起人争论的一个问题,但是根据画在卢加诺特的一张复本上的题字,自左向右,分别应当是:巴塞洛缪、小詹姆斯、安德鲁、犹大、彼德、约翰、托马斯、大詹姆斯、菲利普、马休、撒迪厄斯、西蒙。 有艺术史家认为这幅画可以看作是圣餐的肖像学阐释,因为耶稣

世界名画赏析

世界名画赏析 名称: 缠毛线 年代: 1878年 创作者: 洛德·莱顿英国 规格: 100.3cm×161.3cm 材料:布油彩 存藏处: 悉尼新南威尔士美术馆藏 画家沿用古典绘画法则,以学院派绘画的严谨,描绘了缠毛线的母女。年轻的母亲坐在凳子上,姿态优美地绕着毛线,衣裙的表现呈现古典风格;小女孩全神专注地配合着母亲,扭动着身体,一幅稚气。莱顿以古典手法去表现生活,因而使作品有呆板僵化之感,并且流露出缺少真实情感表现的缺陷。

名称:马拉之死 时期:1793年 创作者:雅克-路易·达维德法国 规格:162cm×125cm 材料:布油彩 存藏处:布鲁塞尔比利时皇家美术馆藏 马拉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雅各宾党的领导人之一,1793年7月13日,被当时的右翼吉伦特党派遣的保皇分子谋害,被害时正在浴缸里边洗浴、边工作。这里,达维德满怀悲愤,描绘了马拉被刺的情景。凶手逃遁,匕首抛在地上,鲜血从胸口流出,左手紧握着凶手给他的留言便笺,右手无力地垂落下来……一年后,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达维德将此画转移。直到1893年,比利时皇家博物馆将此画正式收藏,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无价之宝。

名称:1879年8月23日,维苏威火山爆发 时期:1881年 创作者:路易斯·埃克托尔·勒鲁法国 规格:190cm×303cm 材料:布油彩 存藏处:第戎美术馆藏 画家以强烈的明暗对比手法,刻画了维苏威火山爆发瞬间人们的惊恐与绝望。远处是黑暗中爆发的火山,滚滚的尘埃遮蔽了天空和地面,更加突出了身着白衣逃难的女性。这幅作品运用古典的手法,刻画了女人们的表情与神态,体现出古典式的理性与严谨。

成长故事读后感

成长故事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成长故事读后感(一) 《成长故事》讲述了名人的成长过程,记载了他们取得成功所经历的磨难和奋斗的艰辛,故事十分有意义,而且文字生动有趣。书里面还记载着许多名人的名言,这些名言通俗易懂,教会了我许多道理。给我启发最大的是其中一篇介绍达?芬奇的文章。达?芬奇出生在意大利佛罗伦萨,他的代表作有《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等。 他小的时候聪明伶俐、勤奋好学、兴趣广泛,被人称为“绘画神童”。14岁时,他拜著名的艺术家维罗齐奥为师,可维罗齐奥天天让达?芬奇画鸡蛋,最后达?芬奇没有耐心了,认为老师不认真教他,老师说:“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蛋,即使同一个蛋,由于观察角度不同,光线不同,它的形状也不一样啊。”达?芬奇这才恍然大悟,反复画蛋是为了让他打好基础,培养细致观察和准确描绘的能力。达芬奇理解了画蛋的意义后,苦练基本功,学习各类美术和科学知识,为以后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最终成为世界上着名的大画家。达?芬奇这个故事告诉我:做事要有耐心,不能半途而废,而且小时候打好学习的基础很重要,良好的基础,是学习取得进步的必要条件。就像盖一座大厦,没有坚固的地基,是不可能建出牢固的大厦的。好的成绩也是平时一点一点积累来的,只有练好基本功,才能取得好成绩。学无止境,因此,我们从小就要勤奋好学。“趁年轻少壮去探索知识

吧!它将弥补老年带来的亏损。智慧乃是老年精神的养料,所以年轻时应该努力,这样年老时才不致空虚”。这是达?芬奇的名言,从现在起,我要记住这句名言,好好学习,为将来做准备。 达芬奇的故事就象一盏明灯,它指引着我要走的人生之路。今后,不管做什么事情,我们都要先打好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成长故事读后感(二) 假期里我在图书馆借了一本叫《名人成长故事》的书。它以通俗简洁的文字讲述了一个个着名人物的身世和经历。使我明白了怎样做人和学习。 在《名人成长故事》中我认识了旷世奇才——诸葛亮,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天才画家——凡高……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音乐之子——冼星海。 洗星海,广东省番禺人,出生于澳门,是我国现代杰出的作曲家。1905年,冼星海出生在一个船户家庭。他是个遗腹子,母亲带着他经过无数次求学和刻苦努力终于成为着名音乐家。 像冼星海这样奋斗的人还有很多,他们都是经过自我学习而成功的。在我的快乐生活中也有许多这样的事例。 记得有一次,我约一位同学到图书馆借《淘气包马小跳》。到了约定时间了,我已到了约定地点,我放眼一看,四周连个人影都没有,我不禁生起气来,心想:这坏家伙,明明说好1:30分到图书馆去,都不来,气死我了,真是个不讲诚信的家伙,以后不跟他玩了!想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