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

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
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

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

孙俊铭(安徽省庐江县植保站,安徽庐江231500)

摘要安徽省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呈逐年上升态势,对水稻丰产已构成严重威胁。对以双季稻为主的“四稻”混栽区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规律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关键词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规律;防治对策;“四稻”混栽区

中图分类号S435.111.4+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517-6611(2006)17-4351-02

水稻条纹叶枯病是一种由灰飞虱传播引起的病毒病,是当前华东地区水稻生产上最为重要的病害之一,病害发生时往往造成严重减产,严重时甚至导致田块绝收。2000~2004年江苏省水稻条纹叶枯病暴发成灾,仅2004年发生面积就达157.13万hm2,占水稻种植总面积的79%,田间绝收面积近1.33万hm2,对江苏省水稻丰产造成不可低估的影响。安徽省该病发生呈逐年上升态势,部分邻近江苏省的市、县及沿淮部分稻区2004年发生较重,仅凤台县2004年发生面积就达3300万hm2。庐江县2004年水稻条纹叶枯病仅在部分田块零星发生,2005年发生明显加重,全县发生面积达1.71万hm2。庐江县为典型的以双季稻为主的“四稻”混栽区,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规律与江苏省及安徽省的单季稻区有一定的差异,2005年笔者对其开展了初步的调查研究,现将其发生规律、防治对策简述如下。

1水稻条纹叶枯病症状类型及发生规律

水稻条纹叶枯病由于其传毒、显症的水稻生育期不同,可出现假枯心、黄化枯死和假白穗3种症状类型。假枯心型在水稻分蘖期显症,黄化枯死型在水稻分蘖末期至拔节期显症,假白穗型在水稻孕穗、抽穗期显症。水稻秧苗期至分蘖期最易感条纹叶枯病,前期发病先在心叶基部出现褪绿黄白斑,后病斑向上扩展,形成黄绿相间、与叶脉平行的条纹,心叶卷曲发软,变细扭转下垂,形成“假枯心”,病株分蘖减少;水稻分蘖末期至拔节期发病,先在上部叶片或心叶基部出现褪绿黄白斑,后病株叶片沿叶脉呈现断续的黄绿色或黄白色短条斑,常合并连成大片,使叶片大半变成黄白色,其边缘仍呈现褪绿短条斑,稻株矮化,形似坐棵,逐渐黄化枯死;后期发病,形成枯孕穗和畸形穗,水稻不能正常结实。

2005年,庐江县早稻、单季稻上均出现了上述3种症状类型。早稻5月底至6月初出现假枯心型症状,以田边稻株出现较多,6月上旬出现黄化枯死型症状,6月中旬为显症高峰期,6月下旬出现假白穗型症状,7月上旬为显症高峰期,以黄化枯死型发生最重,6月中旬为早稻条纹叶枯病发病高峰期。根据条纹叶枯病各症状类型显症高峰期与灰飞虱各虫态高峰期期距分析,早稻条纹叶枯病假枯心型症状与灰飞虱第1代成虫和高龄若虫在水稻秧苗期(5月中旬)传毒有关。2005年5月18日调查发现,灰飞虱第1代成虫和高龄若虫已迁入早稻田,以麦田四周的早稻田边稻株上较多。黄化枯死型症状与灰飞虱第1代成虫在水稻分蘖期(5月下旬至6

作者简介孙俊铭(1965-),男,安徽庐江人,高级农艺师,从事植保技术研究与推广工作。

收稿日期2006-04-22

月初)传毒有关。2005年5月底至6月初是灰飞虱第1代成虫高峰,该种症状发生最重,2005年6月15~18日出现高峰期。假白穗型症状可能与灰飞虱第1代成虫在6月上旬传毒有关。

单季稻6月下旬至7月上旬为假枯心型症状显症高峰期(大田第1次发病高峰),主要出现在早播、早栽单季稻田, 7月下旬至8月上旬为黄化枯死型症状显症高峰期(大田第2次发病高峰),8月下旬至9月上旬为假白穗型症状显症高峰期;单季稻以黄化枯死型发生最重,第2次发病高峰来势迅猛,发病率高,且发生时水稻自我补偿能力弱,危害远大于第1次发病高峰,是田间病害损失的主要根源,因此7月下旬至8月上旬为单季稻条纹叶枯病发病高峰期。单季稻条纹叶枯病假枯心型症状与灰飞虱第1代成虫在水稻秧苗期(5月底至6月上旬)传毒有关;黄化枯死型症状与灰飞虱第2代若虫(6月中、下旬)和第2代成虫(6月底至7月初)在水稻分蘖期传毒有关,该种症状以灰飞虱第2代成虫传毒为主;假白穗型症状可能为夏季隐症株的再次显症,或与灰飞虱第3、4代传毒有关。

病原为水稻条纹叶枯病毒(R SV),主要由灰飞虱传毒,可经卵传给下代。病毒主要是在越冬的灰飞虱若虫体内过冬,部分在小麦病株中越冬。水稻从感染到发病所需的潜育期因温度和生育期而不同,秧龄越小,潜育期越短,随接近幼穗分化期而延长。一般秧苗感病的潜育期约为15d,分蘖盛期感病的潜育期约为15~20d,分蘖末期感病的潜育期约为30 d。粳稻、籼稻均可发病,粳稻发病明显重于籼稻;品种间发病差异较大,早稻(籼稻)发病较重的品种主要有浙辐001、浙辐991、嘉籼442等,单季晚稻(粳稻)发病较重的品种主要有武育粳3号、武运粳7号、武香粳9707、秀水0203等。

2灰飞虱的消长及其发生规律

灰飞虱以当地虫源为主,并通过长翅型在小范围内扩散,扩大分布为害。庐江县1年发生5~6代,以3、4龄若虫在麦田、绿肥田、田埂、沟边、荒地上的杂草根部、落叶下及土缝内越冬。常年各代发生期分别为第1代在4月下旬至6月上旬,第2代在6月上旬至7月上旬,第3代在7月上旬至8月上旬,第4代在8月上旬至9月上旬,第5代在9月上旬至10月上旬,第6代卵于10月上、中旬孵化,11月上、中旬以3、4龄若虫越冬。

越冬代若虫于3月下旬至4月上、中旬羽化为成虫,产卵于麦田、绿肥田的麦株、看麦娘及其他禾本科杂草上,4月下旬至5月上、中旬孵化,第1代若虫仍留在原越冬寄主上生活,部分侵入附近的早稻秧田、大田为害,5月下旬至6月

安徽农业科学,J ou rn a l o f A n h u i A g r i.S c i.2006,34(17):4351-4352,4407责任编辑孙红忠责任校对孙红忠

上旬羽化为第1代成虫,5月底至6月初为第1代成虫高峰期,时值麦收季节,随之大量迁移到早稻大田、单季稻秧田和播种较早的直播单季稻大田产卵繁殖。2005年6月2日调查,早稻大田灰飞虱百丛虫量最高达2100头,平均506头,其

中成虫占70%,单季稻秧田灰飞虱虫量0~5头/m 2,平均3.8头/m 2,主要为成虫。第2代若虫6月上旬始见,若虫高峰期

为6月中、下旬,主要为害早稻大田、单季晚稻秧田、早播(早栽)单季稻大田,成虫高峰期为6月下旬至7月上旬,这时早稻田第2代成虫大量向单季稻田、双晚秧田迁移。2005年6月30日调查,早稻田第2代灰飞虱百丛虫量一般在10~200头,平均149头,以成虫为主。第3代若虫高峰期为7月上、中旬,成虫高峰期为7月中、下旬,主要为害单季稻大田、双晚秧田。2005年7月12日调查,单季稻田第3代灰飞虱百丛虫量72~892头,平均313头,以若虫为主。第4代若虫高峰期为8月上旬,成虫高峰期为8月中、下旬,为害单季稻、双晚大田。2005年8月16日调查,单晚田第4代灰飞虱百丛虫量平均为90头,以成虫为主。第5代若虫高峰期为9月上、中旬,成虫高峰期为9月下旬至10月上旬。第6代卵于10月上、中旬孵化,若虫高峰期在10月中旬,以第5代迟孵化的及第6代若虫,在晚稻收割前转移到麦田、绿肥田及杂草地越冬。灰飞虱有明显的趋光、趋嫩绿、趋边行的习性,在秧田和大田均以边行虫口密度最高。若冬、春季气候温暖、少雨干旱,则有利于1、2代的发生;5、6月份气温适宜,种群密度增加快,灰飞虱发生重;7月中、下旬进入高温干旱的盛夏,数量下降;秋后气温降低,种群又回升,但因寄主不适,危害较轻(图

1)。

图1 2005年庐江县灰飞虱灯诱虫量消长动态

近年来,庐江县小麦和单季稻面积扩大,小麦与中、晚稻连作,单季稻和双季稻混栽,灰飞虱的越冬寄主条件改善,特别是第1代的食料条件非常丰富,因而虫量逐年增高。2005年春季干旱少雨,4~6月份气温偏高,降雨偏少,4~6月平均气温22.8℃,比2004年高1.4℃,比近3年均值高1.8℃,比常年高1.8℃;4~6月降雨量353.9m m,比2004年少260.9m m,比近3年均值少213.4m m,比常年少155.1m m,有利于越冬代灰飞虱的产卵和孵化成活以及第1代灰飞虱的生长发育。春季高温低湿的环境同时还促进灰飞虱的发育进程,提高了第1代成虫从麦田到水稻田的转化率,有利于灰飞虱的发生,导致2005年小麦田第1代灰飞虱大发生,5月下旬灰

飞虱虫量一般为300万~3750万头/hm 2

,平均达1357.5万头/hm 2,与江苏省发生较重地区田间虫量相近,为历史罕见。

加之2005年水稻感病品种面积较大,灰飞虱带毒率高,从而导致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病早、发生面积大、程度较重。3 防治对策

水稻条纹叶枯病没有特效的防治药剂,控制该病最有效的措施是灭虫断毒。由于传毒灰飞虱和该病病毒寄主范围广,单一措施难以达到目的,必须综合治理。防治水稻条纹叶枯病应采取“预防为主,切断毒源,治虫防病,治前控后”的防治策略,综合应用农业、物理、化学防治方法,采取“品种抗病、栽培避病、治虫防病”的技术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灰飞虱虫源基数,有效地控制条纹叶枯病发生危害。化学防治应采取“治杂草保粮田,治麦田保稻田,治秧田保大田,治前期保后期”的技术策略,控制灰飞虱传毒和条纹叶枯病的流行。3.1 农业防治

3.1.1 因地制宜种植抗(耐)病品种。病害重发地区和早茬稻田,要选用扬粳9538、镇稻99、盐稻8号、盐粳5号、盐粳6号等抗(耐)病性表现较好的品种,压缩武育粳3号等高感品种,降低病害流行风险。

3.1.2 适当推迟单季稻播栽期。重发地区应压缩早播早栽面积,推迟水稻播栽期,使水稻秧苗期尽量避开第1代灰飞虱的迁入高峰,减少传毒几率,并减轻第2代发生基数。3.1.3

统一品种和栽培方式。1个乡镇或农业生态区域选

定1~2个主栽品种,同1村、组以1种栽培方式为主,并连片种植,尽量减少混种混栽现象,解决目前生产上的品种“多、乱、杂”,插花种植所带来的防治难问题。

3.1.4 合理选择水稻苗床。早稻、单季稻苗床应远离麦田,双季晚稻苗床应远离发病较重的稻田,以防止灰飞虱就近迁移为害传毒,同时要彻底清除田埂杂草,减少虫源基数。3.1.5 秋耕灭茬。秋季水稻收获后,耕翻灭茬,压低灰飞虱越冬基数。

3.2 物理防治 有条件的地区可推广防虫网在水稻出苗前覆盖,秧(大)田周围设置防虫板等物理防治措施,阻隔灰飞虱传毒为害。3.3 化学防治3.3.1

麦田和杂草防治。麦田和周边杂草是灰飞虱最主要

的越冬场所,在麦田第1代灰飞虱低龄若虫高峰期,对麦田

及周边杂草开展防治,用10%蚜虱净W P 600~750g/hm 2

加4.5%克胜青EC1200m l/hm 2对水900kg/hm 2喷雾,或用80%敌敌畏EC3750~4500m l/hm 2拌细土225~300kg /hm 2,于晴

天中午撒施于田中。3.3.2

开展药剂浸种。水稻播种前开展药剂浸种,对苗床

早期带毒灰飞虱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用10%蚜虱净W P 15g 或50%超林W P3g 或5%锐劲特SC30m l ,浸稻种4~5k g ,种子量和用水量的比例为1∶1.5,浸种时间一般为36~48h ,可结合杀菌剂浸种进行混用。

3.3.3 秧田防治。单季稻秧田在第1代灰飞虱成虫迁移期,双晚秧田在第2代灰飞虱成虫迁移期,要及时开展防治。灰飞虱发生量大的年份,成虫迁移始盛期第1次用药,以后间隔5d 防治1次;灰飞虱一般发生年份,成虫迁移高峰期第1次用药,5d 后根据虫情再防治1次;移栽前3~5d 要用好起

(下转第4407页)

2534 安徽农业科学 2006年

(上接第4352页)

身药,做到带药移栽。防治秧田灰飞虱成虫,应选择持效性和速效性农药品种混用,用50%超林W P90~120g/hm2加30%艾谷M E1200~1500m l/hm2,或用10%蚜虱净W P450~600g/hm2加25%鼎佳E C1200~1500m l/hm2,或用5%锐劲特S C450m l/hm2加80%敌敌畏E C3000~3750m l/hm2,对水450kg/hm2均匀喷雾。秧田防治时,可另加50%超铜S P 600g/hm2或20%病毒1号W P1125g/hm2或2%菌克毒克

A S2250m l/hm2,提高植株抗病毒能力,减轻危害程度。

3.3.4大田防治。早稻大田在第1代灰飞虱成虫迁移期和第2代灰飞虱卵孵高峰期至低龄若虫高峰期用药防治,控制病害发生,降低虫口基数;单季稻大田在第2代灰飞虱成虫迁移期和第2、3代灰飞虱卵孵高峰期至低龄若虫高峰期用药防治,控制条纹叶枯病大田第2次显症及后期为害;

如果灰飞虱虫量大,第1次防治后,间隔5~7d还应进行第2次防治。用10%蚜虱净W P450~600g/hm2加25%鼎佳E C1200~1500m l/hm2,或用50%超林W P90~120g/hm2加30%艾谷M E1200~1500m l/hm2,或用5%锐劲特SC450 m l/hm2加80%敌敌畏EC3000~3750m l/hm2,对水750 kg/hm2均匀喷雾。当田间初见病株时,用50%超铜S P900 g/hm2或20%病毒1号W P1500g/hm2或2%菌克毒克AS 4500m l/hm2,对水750kg/hm2均匀喷雾防病,7d后再补治1次;病株要及时拔除,以防毒源再传播。

参考文献

[1]丁锦华,尹楚道,林冠伦,等.农业昆虫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

版社,1991.

[2]杨荣明,刁春友,朱叶芹.江苏省水稻条纹叶枯病上升原因及防治对策

[J].植保技术与推广,2002,22(3):9-10.

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危害、识别与防治

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危害、症状识别与防治 张玉江1 苗洪芹2 (1.河北省唐海县农林技术服务中心, 河北唐海063200 2.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河北省农业有害生物综合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保定071000) 摘要:津、唐、秦一带稻区水稻条纹叶枯病近几年来病情加重,给水稻生产造成了较大影响;病害症状特点为稻苗上部叶片自基部开始上可至叶片端部下可至叶鞘褪绿黄化,持续发病,田间前期零星发生而后期成片发生但均为随机分布型;用药剂防治难度较大,适当推迟水稻播种和插秧期,适当增加插秧密度,可减轻发病程度,但解决这一病害的主要出路在于推广种植盐丰47和津原45等抗病的水稻品种。 关键词:水稻条纹叶枯病, 识别, 防治 Damage,identifica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disease caused by Rice stripe tenuivirus, RSV ZHANG Yu-jiang1, MIAO Hong-qin2 (1.Agricultural Technology Service Center of Tanghai County, Tanghai, Hebei, 063200 2. Plant Protection Institute, Hebei Academy of Agro-forestry Sciences, IPM Centre of Hebei Province, Baoding 071000, China) Abstract: The disease caused by Rice stripe tenuivirus, RSV, which causes great yield losses, has been seriously occurring in rice planting areas of Tianjin, Tangshan and Qinhuangdao districts recent years. The characteristic symptoms of the disease are systemic necrosis or chlorotic strips, which appear on the whole leaf and even down to the base or the sheath and up to the tip of the leaf blade. The malformation in the newly developed leaves could also be observed. In field, the diseased spots distributed at random and smaller at beginning and larger as disease development. The results from individual trails showed that it was difficult and no satisfied effect to control the disease by spraying chemicals including insecticide and fungicide. While properly postponing the sowing date and seedling date, reasonable increasing the density could decrease the disease severity obviously. The most economical and effective ways for controlling the disease is to culture, utilize, and popularize the resistant varieties – Yanfeng 47 and Jinyuan 45. Key words: Rice stripe tenuivirus; Identification; management 水稻条纹叶枯病Rice stripe virus disease是一种病毒性病害,由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en) 传播的水稻纤细病毒Tenuivirus 侵染引收稿日期:2007—03—19 基金项目:河北省农科院重点项目 第一作者简介:张玉江(1963—),男,农技推广研究员

水稻白叶枯病症状及防治措施

水稻白叶枯病症状及防治措施 别名:水稻白叶瘟、水稻地火烧、水稻茅草瘟 症状:整个生育期均可受害,苗期、分蘖期受害最重,各个器官均可染病,叶片最易染病。其症状因病菌侵入部位、品种抗病性、环境条件有较大差异,常见分3种类型。叶枯型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叶鞘,发病先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先出现暗绿色水浸状线状斑,很快沿线状斑形成黄白色病斑,然后沿叶缘两侧或中肋扩展,变成黄褐色,最后呈枯白色,病斑边缘界限明显。在抗病品种上病斑边缘呈不规则波纹状。感病品种上病叶灰绿色,失水快,内卷呈青枯状,多表现水稻白叶枯病田间为害状在叶片上部。急性凋萎型苗期至分蘖期,病菌从根系或茎基部伤口侵入维管束时易发病。主茎或2个以上分蘖同时发病,心叶失水青枯,凋萎死亡,其余叶片也先后青枯卷曲,然后全株枯死,也有仅心叶枯死。病株茎内腔有大量菌脓,有的叶鞘基部发病呈黄褐或褐色,折断用手挤压溢出大量黄色菌脓。有的水稻自分蘖至孕穗阶段,剑叶或其下1-3叶中脉淡黄色,病斑沿中脉上下延伸,上可达叶尖、下达叶鞘,有时叶片折叠,病株未抽穗而死。褐斑或褐变型抗病品种上较多见,病菌通过剪叶或伤口侵入,在气温低或不利发病条件,病斑外围出现褐色坏死反应带,病情扩展停滞。黄化型症状不多见,早期心叶不枯死,上有不规则褪绿斑,后发展为枯黄斑,病叶基部偶有水浸状断续小条斑。天气潮湿或晨露未干时上述各类病叶上均可见乳白色小点,干后结成黄色小胶粒,很易脱落。水稻白叶枯病造成的枯心苗,在分蘖期开始出现,病株心叶或心叶以下1-2层叶出现失水、卷筒、青枯等症状,最后死亡。白叶枯病形成枯心苗后,其他叶片也逐渐青枯卷缩,最后全株枯死,剥开新青卷的心叶或折断的茎部或切断病叶,用力挤压,可见有黄白色菌脓溢出,即病原菌菌水稻白叶枯病病叶上半部症状脓,别于大螟、二化螟及三化螟为害造成的枯心苗。 病原:病原为稻黄单胞菌水稻致病变种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 (Ishiyama) Swings.,属细菌。 发病规律:带菌种子、带病稻草和残留田间的病株稻桩是主要初侵染源。李氏禾等田边杂草也能传病。细菌在种子内越冬,播后由叶片水孔、伤口侵入,形成中心病株,病株上分泌带菌的黄色小球,借风雨、露水、灌水、昆虫、人为等因素传播。病菌借灌溉水、风雨传播距离较远,低洼积水、雨涝以及灌漫灌可引起连片发病。晨露未干病田操作造成带菌扩散。高温高湿、多露、台风、暴雨是病害流行条件,稻区长期积水、氮肥过多、生长过旺、土壤酸性都有利于病害发生。一般中稻发病重晚稻,籼稻重于粳稻。矮秆阔叶品种重于高秆窄叶品种,不耐肥品种重于耐肥品种。水稻在幼穗分化期和孕期易感病。 防治措施: (1)选用适合当地的2-3个主栽抗病品种。早稻抗病品种有:嘉育280,皖稻61号,赣早籼40号,中优早81号,湘早籼21号、22号,培两优288,桂引901。中稻抗病品种有:嘉45号,秀水1067,皖稻28,皖稻32、34、36、36、38、59、61号,汕优多系1号,湘粳2号,七袋占1号,八桂占2号,三培占1号,航育1号。晚稻抗病品种有:沈农514,滇籼13号、14号,滇粳糯39号,滇粳40号,宁粳15号、16号、17号,宁糯4号等。山东表现中抗的品种有H301。粳稻品种对我国7个白叶枯病菌株(致病型1-7)抗至水稻白叶枯病叶片上的条斑.水稻白叶枯病菌脓从叶缘溢出中抗的品种有:DP5165,95鉴27,加45,95鉴25,96鉴35,宁93-38,宁波2号,台537,D602等。 (2)加强植物检疫,不从病区引种,必须引种时,用1%石灰水或80%402抗菌剂2000倍液浸种2天或50倍液的福尔马林浸种3小时闷种12小时,洗净后再催芽。也可选用浸种灵乳油2ml,对水10-12L,充分搅匀后浸稻种6-8kg,浸种36小时后催芽中。还可用中生菌素100倍液,升温至55℃,浸种36-48小时后催芽播种。

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与防治(一)

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与防治(一) 摘要介绍了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原因和发生特点,系统地提出了水稻条纹叶枯病的防治策略,以期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病原因;发生特点;防治策略 水稻条纹叶枯病是由灰飞虱传毒危害而引起的一种病毒病,具有暴发性、间歇性、迁移性等特点,病毒一旦侵入就会立即在植株体内蔓延,常导致植株死亡1-2]。近年来,发生趋势逐年加重,对水稻生产构成严重威胁。水稻条纹叶枯病已由次要病害上升为主要病害。 1发生原因 适宜的农田生态环境,特别是循环不断的寄主植物链,是灰飞虱及其传播的病毒而诱发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一是种植结构调整为灰飞虱创造了良好的繁衍场所。近年来随着规模经营面积不断扩大,土地流转越来越多,多数农田被大户承包。小麦连片种植的面积越来越多,油菜种植面积相对越来越少,田岸、荒地杂草丛生,寄主植物增多,为灰飞虱越冬、生长繁殖创造了有利条件,导致灰飞虱大发生。二是无针对性防治灰飞虱,导致其虫源基数高。多数大户对夏熟作物小麦的防治病虫侧重点在防病上,治虫药基本不用或少用。2005年前农业植保部门一直未把灰飞虱作为主要查报和防治对象,常年来主要以褐飞虱为主要防治对象。加上扑虱灵、吡虫啉的多年使用,灰飞虱对这些农药已经产生了耐药性,防效下降,从而使得灰飞虱的数量及毒源基数得以多年累积。三是春季气温偏高导致灰飞虱群体动态的异常变化。近年来的暖冬天气有利于灰飞虱的越冬,虫源基数大。且雨水偏少,异常的天气条件带来灰飞虱群体动态的异常变化,致使灰飞虱发育加快,迁入秧田时间早,传毒时间长,这是条纹叶枯病暴发的主要原因3]。四是水稻品种杂,感病品种多。秧田播期盲目提早为灰飞虱发生起到了桥梁作用。五是农民防治灰飞虱的时机掌握不准,错过了有效防治时期。要防治好水稻条纹叶枯病,最关键的措施是秧田期用好药。大部分农户往往对此缺乏认识,对秧田期的灰飞虱防治不力,因而错过了最佳防治时期。等到大田显症后才开始施药,虽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但防效不佳。 2发生特点 水稻条纹叶枯病是一种病毒性病害,在水稻秧苗期至抽穗期都能发病,其中以苗期至分蘖期最易感病。一旦发病,难以治愈,病株产量损失几乎达100%,具有毁灭性的特点。一般在1个单株发病以后,在其单株上所产生的分蘖株也会全部发病,曾有水稻“癌症”之称。一是水稻条纹叶枯病主要由灰飞虱传播,灰飞虱具有持久传毒功能。水稻条纹叶枯病流行主要与灰飞虱虫量、带毒率、品种抗性及水稻感病生育期与灰飞虱传毒高峰期的吻合程度等因素密切相关,灰飞虱带毒率高、虫量大、感病品种种植面积大,则发病重。二是不同水稻品种类型对条纹叶枯病抗病能力有所不同,同一品种播种期不同其发病程度也有所不同,其中粳稻品种重于籼稻品种,早播重于迟播。三是栽培措施不同,病情差异大。水稻不同育秧方式之间的病情差异比较大,表现为播种越早,秧田期越长发病越严重,孤立秧田重于连片秧田。在防治水平基本相同条件下,小麦茬移栽稻田的病情最重,油菜茬、移栽稻田次之,机插秧和直播稻田发病则较轻,稻田周围杂草丛生,则病害发生重。四是及时合理用药的发病轻,用药不当及推迟用药则发病重。在秧田期或本田初期使用25%吡蚜酮和40%毒死蜱等防治灰飞虱,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病轻。 3防治策略 3.1开展虫情监测,加强农业防治措施 水稻条纹叶枯病对水稻生产存在着严重威胁,因此必须加强虫情监测。在5月初,对稻区麦田、油菜田和冬闲田开展灰飞虱发生基数调查,重发区要做好灰飞虱带毒率测定,为开展麦田、秧田及大田防治提供依据。通过调整作物及品种布局、耕作制度、栽培方式等切断灰飞虱及病毒的寄主循环链,形成不利灰飞虱和条纹叶枯病发生和发展的农田生态环境4]。

水稻四大病害

水稻四大病害 水稻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病毒病 一、水稻稻瘟病 1、苗瘟:发生在苗期三叶前芽,芽鞘水渍状斑、病苗基部变褐、上部变黄 褐、枯死、温度大时长灰褐色霉层。 2、叶瘟:秧田、本田发生最严重 3、节瘟:多发生于穗以下的第1、2节位上,褐点→环节扩展,失水干缩易 折断→白穗。 4、穗颈瘟:发生于穗梗至第1枝梗分枝的穗颈部呈褐或墨绿色→白穗 5、谷粒瘟:发生在谷壳和护颖上,大椭圆形→病斑边缘褐色→中央灰白色 →谷粒不饱满黑色。 发病原因(气候因素):温、湿、雨、光、24-28℃有利发病,此温度范围内湿度越大,病害越重,强光可抑制病菌孢子的萌发。 防治方法: ①种:a、抗病品种,b、种子处理 ②秧:a、培育无病壮秧,b、药防保护 ③密:合理密植,通风透光 ④肥:配方施肥,增强P、K肥 ⑤水:科学管水,适时晒田,介绍沟垄栽培、育秧栽培技术 ⑥药(化学药剂防治):a、40%的富士一号,150ML/亩,b、用75%三环 唑,30克/亩,兑水45KG喷雾,连房三次,隔5-7天一次。 二、水稻白叶枯病 1、普通型:即典型的叶枯症状。一般在分蘖后期才较明显,发病从叶尖或 叶缘开始,初现黄绿色或暗绿色斑点,后沿叶脉从叶缘或中脉迅速加长 而扩展成条斑,可达叶片基部或整个叶片,最后变为灰白色或黄白色, 易见黄色珠状菌脓。 2、急性型:叶片病斑暗绿色,扩展迅速,几天内全叶呈青灰色或灰绿色, 最后变为白色,像开水烫过似的,病部有蜜黄色珠状菌脓。 3、雕萎型:多在秧田后期至拔节期发生,病株心叶或心叶下1-2叶,先呈 现失水青卷而后枯萎的症状。 4、叶黄型:病株较老的叶片颜色正常,新叶呈均匀褪绿或黄色或黄绿色宽 条斑,以后病株生长受到抑制(此型目前国内仅在广东省发现)。 发病原因: ①气候条件:温度25-30℃,相对湿度90%,暴风雨有利白叶枯病的发生和 流行。 ②栽培管理:与水肥关系十分密切,串灌、漫灌加重发生和流行,偏施氮 肥,追施过早、过迟,有利病害发生。 ③水稻品种:粳稻比籼稻抗病,糯稻比粳稻抗病,窄叶比阔叶抗病,在分 蘖末期后抗病率下降,抽穗期最易感病。 ④菌源因素:病虫、病草、再生稻是本病的主要初级染源。 农业防治:排灌分开,浅水勤灌,适时晒田,施足基肥,早施追肥,避免氮肥施用过量。 药剂防治:用叶枯净或农用链霉素2包,兑水45KG,喷雾防治。

水稻条纹叶枯病综合防治方法.

水稻条纹叶枯病综合防治方法 近年来我县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为害较重。该病是由灰飞虱传播的一种病毒病,极少数数严重发生田产量损失达6~7成。实践证明,因地制宜应用“抗、避、断、治”的综合防治策略,做到多种防控措施协调配套,既可有效控制灰飞虱传毒与条纹叶枯病流行危害,还可大降低农药使用量,保证稻米质量和生态环境安全。 一是推广优质、高产、抗耐病品种。注意选用对水稻条纹叶枯病抗性较好的优质、高产品种,如南粳44、扬粳4038等系列抗耐病品种。 二是大力推广水稻轻型栽培技术。实践证明,直播稻、机插秧等栽培方式由于有效地避开了一代灰飞虱迁入高峰,减少秧苗传带毒机率,水稻条纹叶枯病明显减轻。 三是加强田外杂草防除。及时防除水稻秧田及大田周围杂草,切断传毒媒介灰飞虱的寄主。 四是科学实施化学防治。坚持“切断毒链、治虫控病”的药剂防治策略,在加强麦田一代灰飞虱防治、开展药剂浸种的基础上,重点抓好秧苗期一代成虫迁入盛期、本田二、三代灰飞虱低龄若虫高峰期防治工作,主要药剂有25%吡蚜酮、48%毒死蜱、25%噻嗪酮等。 玉米粗缩病综合防治方法 玉米粗缩病也是由灰飞虱传播的一种病毒病,近年来该病在我县发生为害呈上升趋势,已成为玉米生产上的一种重要病害。该病发生后,病株叶片浓绿,节间缩短,植株矮化,常不及健株的一半。轻病株花丝少,籽粒减少。重病株植株矮化严重,叶片紧凑成团,抽不出雄穗,雌穗矮小无籽粒。 对该病的防治,应坚持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策略,即采用选择避病的安全播种期为重点,辅以种植耐病玉米品种,结合化学防治控制灰飞虱传毒。

一是调整玉米播期。根据外地研究,灰飞虱转移传毒高峰期与玉米敏感叶龄期(1~6叶期吻合与否,是影响玉米粗缩病发生轻重的重要因素。将玉米播种期调整到相对安全期是预防该病发生的经济有效措施。玉米展平叶6叶以上时,较耐玉米粗缩病病毒。结合我县一代灰飞虱发生情况,春玉米播种时间调整至在4月15日之前;夏玉米播种期调整至6月10日后为宜,这样既可减轻粗缩病发生为害,又能确保玉米高产。 二是选用耐病品种。目前我县种植的玉米如掖单2号、4号、苏玉18号及糯玉米等品种均为感病品种,这些品种在灰飞虱发生量大的年份发病十分严重。根据各地种植筛选,苏玉10号、苏玉19号较耐病,可选择推广。 三是防治传毒灰飞虱。着重要抓好玉米田一代成虫防治,选用25%吡蚜酮 WP25克/亩,兑水50公斤喷雾,每隔5~7天喷一次,连续喷4次,可加病毒钝化剂以提高防治效果。

水稻白叶枯病的综合防治

水稻白叶枯病的综合防治 摘要:防治白叶枯病,应在控制菌源的前提下,选用抗病品种为主,加强肥水管理,及时喷药等方面进行综合防治。 关键词:水稻百叶枯病综合防治 水稻白叶枯病于1884年首先在日本发现,目前已遍及世界各主要产稻区。此病在黑龙江省属检疫性病害,因此,不要盲目从水稻白叶枯病病区引种。水稻受害后,叶片枯萎,严重妨碍光合作用,致使不实粒增加,一般减产20%-30%,严重的可减产50%。 1 症状 根据各地发生情况,常见的为叶缘型和急性型,在田间基本见不到凋萎型(枯心型)。 (1)叶缘型。叶缘型是最常见的典型病斑。病菌自叶片的叶尖和叶缘侵入后,出现针头大小的黄绿色水渍状条纹斑点,随后沿叶缘一侧或两侧,或沿叶片中脉继续发展成为波纹状的黄色、黄绿色或灰绿色病斑,最后变为枯白色,病部及健部界线分明。 (2)急性型。急性型也是常见的症状。病叶先产生暗绿色病斑•,随后迅速扩展使叶片变灰绿色,并向内侧卷曲,失水青枯。多见于上部叶片,此种症状的出现表示病害正在急剧发展。在空气湿度大或雨后傍晚和清晨露点大时,常从新病斑表面吐出混浊状的水珠或黄色胶珠状的细菌脓,干涸后硬结成粒,容易脱落。 2 病原病原细菌为Xanthomonas oryzae (1)形态与生理性状。菌体短杆状,两端钝园,近乎卵形,具1根极生鞭毛,不形成芽孢,无荚膜,但在菌体表面有一层胶质分泌物。在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呈蜜黄色或淡黄色,圆形,边缘整齐,质地均匀,表面隆起,光滑发亮广无萤光,有粘性。革兰氏染色阴性。不液化或轻度液化明胶;能使石蕊牛乳变红,但不凝固;不还原硝酸盐;产生氨和硫化氢,不产生吲哚;能利用蔗糖、葡萄糖、木糖、果糖和水解乳糖,使发酵产生酸,但不产生气体。不能利用其他糖类。在含3%葡萄糖或20P8/2青霉素的培养基上不能生长。好气性。生长温度范围为

水稻病害图谱

一、真菌性病害 1、稻瘟病 叶瘟大田症状,稻瘟病为害造成的白穗 苗叶瘟褐点型

苗叶瘟慢性型 叶枕瘟 苗叶瘟病斑连片

枝梗瘟 穗颈瘟 稻瘟病又称稻热病,是水稻上为害最重的病害之一,以日照少、雾露持续时间长的山区和气候温和的沿江、沿海地区为重。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稻草和稻谷上越冬,根据发病部位不同可分为苗叶瘟、叶瘟、节瘟、叶枕瘟、穗颈瘟、枝梗瘟、谷粒瘟。以4叶期至分蘖盛期和抽穗期最易感病。 防治方法: 1、采取“狠抓两头,巧治中间”的防治措施。即狠抓苗叶瘟和穗瘟,巧治叶瘟。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稻瘟病的最有效的方法。水稻生长前期实行浅水勤灌,适时适度烤田,后期干湿 交替,促进稻叶老健;2、孕穗破口期(即有5%左右穗出现时,一般2—3天)是药剂防治

的关键时期。当苗期或分蘖期,稻叶出现急性型病斑或有发病中心的稻田,或周围田块已发生叶瘟的感病品种田和生长嫩绿的稻田,或在孕穗末期叶病率在2%以上、剑叶发病率的1%以上的田块应及时进行喷药。常发区应在秧苗3—4叶期或移栽前5天喷药预防苗瘟。穗颈瘟的防治适期在破口期和齐穗期;3、药剂可选用75%三环唑。叶瘟掌握在初发病期用药,防治穗颈瘟,一定要在破口初期施用。 2、纹枯病 纹枯病枯孕穗 纹枯病包鞘

叶鞘上不规则病斑 纹枯病严重为害状 纹枯病前期菌核

纹枯病后期蜂窝状菌核 纹枯病是水稻常发且为害重的病害,具有发生面广,大发生率高,为害重,损失大的特点。病菌主要以菌核在稻田里越冬,菌核是最主要的初次侵染源。早稻中后期和晚稻中前期是纹枯病发生发展的盛期,尤以水稻抽穗前后最烈,以分蘖期和孕穗期最易感病。纹枯病是高温高湿的病害,也是多肥茂盛嫩绿型病害。水稻施肥多,生长茂盛嫩绿,天气多雨时,往往发生严重。长期灌深水,偏施迟施氮肥,造成水稻嫩绿徒长,田间郁闭、湿度增高,都有利于纹枯病的发展蔓延。 防治方法:1、采取“在插秧前消灭菌源,插秧后加强肥水管理,并结合发病初期防治,确保水稻倒三叶完好”的防治策略;2、每季耙田后要打捞漂浮在水面上的菌核,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施足基肥,早施追肥,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施水稻前期不披叶、中期不徒长、后期不贪青。灌水要掌握“前浅、中晒、后湿润”的原则,做到浅水分蘖,足苗露田,晒田促根,肥田重晒,瘦田轻晒,长穗湿润,不早断水,防止早衰。 3、化学防治:纹枯病的防治适期为分蘖末期至抽穗期,以孕穗至始穗期防治最好。一般当水稻分蘖末期到圆秆拔节期丛发病率10%—15%、孕穗期丛发病率15%—20%时,应用药防治。高温高湿天气要连续防治2—3次,间隔期10—15天,药剂防治有:苯甲丙环唑,噻呋酰胺。 3、胡麻叶斑病

水稻白叶枯病的为害特点及防治方法

水稻白叶枯病的为害特点及防治方法 发表时间:2011-9-9点击次数:140来源:植保站 一、危害特点 整个生育期均可受害,苗期、分蘖期受害最重,各个器官均可染病,叶片最易染病。其症状因病菌侵入部位、品种抗性、环境条件有较大差异,通常分为4种类型。 普通型:即典型的叶枯型症状。苗期很少出现,一般在分蘖期后才较明显。发病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初现黄绿色或暗绿色斑点,后沿叶脉从叶缘或叶脉迅速向下伸长、加宽而扩展成条斑,可达叶片基部和整个叶片。病健交界线明显,呈波纹状(粳稻品种)或直线状(籼稻品种)。病斑黄色或略带红褐色,最后变为灰白色(多见于籼稻)或黄白色(多见于粳稻)。湿度大时,病部易见蜜黄色珠状菌脓。 急性型:主要在环境条件适宜或品种感病的情况下发生。叶片病斑暗绿色,迅速扩展,几天内可使全叶呈青灰色或灰绿色,呈开水烫伤状,随即纵卷青枯,病部也有蜜黄色珠状菌脓。此种症状的出现,表示病害正在急剧发展。 凋萎型:为系统侵染型症状。多在秧田期至拔节期发生。病株心叶或心叶下1~2叶先呈现失水、青卷、尔后枯萎的症状,随后其他叶片相继青枯。病轻时仅1~2个分蘖青枯死亡,病重时整株整丛枯死。如折断病株的茎基部并用手挤压,则可见到大量黄色菌脓溢出;剥开刚刚青卷的枯心叶,也常见叶面有珠状黄色菌脓。根据这些特点及病株基部无虫蛀孔,可与螟虫引起的枯心相区别。

二、侵染循环 带菌种子、带菌稻草和残留田间的病株稻桩是主要的初侵染源。李氏禾等田边杂草也能传病。细菌在种子内越冬,播后由叶片水孔、伤口侵入,形成中心病株,病株上分泌带菌的黄色菌脓,借风雨、露水、昆虫、人为等因素传播。病菌借灌溉水、风雨传播距离较远,低洼积水、雨涝以及漫灌可引起连片发病。在晨露未干病田操作造成带菌扩散。高温高湿、多露、台风、暴雨是病害流行条件,稻田长期积水、氮肥过多、生长过旺、土壤酸性都有利于病害发生。一般中稻发病重于晚稻,籼稻重于粳稻,矮杆阔叶品种重于高杆窄叶品种,不耐肥品种重于耐肥品种。水稻在幼穗分化期和孕穗期易感病。 三、防治方法 (一)防治策略 以选用抗病品种和实施群体质量栽培为主导,注重发病初期防治,严防穗期暴发。 (二)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在病害流行区域,要压缩感病品种的种植面积,种植优质、丰产、抗病的品种。 2.农业防治:秧田严防水淹。加强水浆管理,浅水勤灌,雨后及时排水,分蘖期排水晒田。妥善处理病稻草,不让病菌与种、芽、苗接触,清除田边再生稻株或杂草;施足基肥,早施追肥,避免氮肥使用过量、过迟。 3.化学防治:大田发现发病中心,即用药封锁,并进行全田预

水稻主要病害识别与防治(附图)

水稻主要病害识别与防治(附图) 一、真菌性病害 1、稻瘟病 叶瘟大田症状,稻瘟病为害造成的白穗

苗叶瘟褐点型苗叶瘟慢性型叶枕瘟

苗叶瘟病斑连片枝梗瘟穗颈瘟 稻瘟病又称稻热病,是水稻上为害最重的病害之一,以日照少、雾露持续时间长的山区和气候温和的沿江、沿海地区为重。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稻草和稻谷上越冬,根据发病部位不同可分为苗叶瘟、叶瘟、节瘟、叶枕瘟、穗颈瘟、枝梗瘟、谷粒瘟。以4叶期至分蘖盛期和抽穗期最易感病。 防治方法:

1、采取“狠抓两头,巧治中间”的防治措施。即狠抓苗叶瘟和穗瘟,巧治叶瘟。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稻瘟病的最有效的方法。水稻生长前期实行浅水勤灌,适时适度烤田,后期干湿交替,促进稻叶老健; 2、孕穗破口期(即有5%左右穗出现时,一般2—3天)是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当苗期或分蘖期,稻叶出现急性型病斑或有发病中心的稻田,或周围田块已发生叶瘟的感病品种田和生长嫩绿的稻田,或在孕穗末期叶病率在2%以上、剑叶发病率的1%以上的田块应及时进行喷药。常发区应在秧苗3—4叶期或移栽前5天喷药预防苗瘟。穗颈瘟的防治适期在破口期和齐穗期; 3、药剂可选用75%三环唑。叶瘟掌握在初发病期用药,防治穗颈瘟,一定要在破口初期施用。 2、纹枯病 纹枯病枯孕穗纹枯病包鞘叶鞘上不规则病斑

纹枯病严重为害状纹枯病后期蜂窝状菌核 纹枯病是水稻常发且为害重的病害,具有发生面广,大发生率高,为害重,损失大的特点。病菌主要以菌核在稻田里越冬,菌核是最主要的初次侵染源。早稻中后期和晚稻中前期是纹枯病发生发展的盛期,尤以水稻抽穗前后最烈,以分蘖期和孕穗期最易感病。纹枯病是高温高湿的病害,也是多肥茂盛嫩绿型病害。水稻施肥多,生长茂盛嫩绿,天气多雨时,往往发生严重。长期灌深水,偏施迟施氮肥,造成水稻嫩绿徒长,田间郁闭、湿度增高,都有利于纹枯病的发展蔓延。 防治方法: 1、采取“在插秧前消灭菌源,插秧后加强肥水管理,并结合发病初期防治,确保水稻倒三叶完好”的防治策略; 2、每季耙田后要打捞漂浮在水面上的菌核,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施足基肥,早施追肥,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施水稻前期不披叶、中期不徒长、后期不贪青。灌水要掌握“前浅、中晒、后湿润”的原则,做到浅水分蘖,足苗露田,晒田促根,肥田重晒,瘦田轻晒,长穗湿润,不早断水,防止早衰。

水稻白叶枯病是一种世界性的重要细菌病害

水 稻 白 叶 枯 病 的 研 究 进 展 学院:资环学院 班级:植保095 姓名:李文豪 学号:20090515511

水稻白叶枯病是一种世界性的重要细菌病害。 水稻白叶枯病又称白叶瘟、茅草瘟、地火烧等。我国各稻区均有发生。水稻主要病害。对产量影响较大,秕谷和碎米多,减产达20%-30%,重的可达50%-60%,甚至颗粒无收。一般籼稻重于粳糯稻,晚稻重于早稻。 症状 整个生育期均可受害,苗期、分蘖期受害最重,各个器官均可染病,叶片最易染病。其症状因病菌侵入部位、品种抗病性、环境条件有较大差异,常见分5种类型。 (1)叶枯型 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叶鞘,发病先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先出现暗绿色水浸状线状斑,很快沿线状斑形成黄白色病斑,然后沿叶缘两侧或中肋扩展,变成黄褐色,最后呈枯白色,病斑边缘界限明显。在抗病品种上病斑边缘呈不规则波纹状。感病品种上病叶灰绿色,失水快,内卷呈青枯状,多表现在叶片上部。 (2)急性凋萎型 苗期至分蘖期,病菌从根系或茎基部伤口侵入维管束时易发病。主茎或2个以上分蘖同时发病,心叶失水青枯,凋萎死亡,其余叶片也先后青枯卷曲,然后全株枯死,也有仅心叶枯死。病株茎内腔有大量菌脓,有的叶鞘基部发病呈黄褐或褐色,折断用手挤压溢出大量黄色菌脓。有的水稻自分蘖至孕穗阶段,剑叶或其下1-3叶中脉淡黄色,病斑沿中脉上下延伸,上可达叶尖、下达叶鞘,有时叶片折叠,病株

未抽穗而死。褐斑或褐变型抗病品种上较多见,病菌通过剪叶或伤口侵入,在气温低或不利发病条件,病斑外围出现褐色坏死反应带,病情扩展停滞。 (3)黄化型 黄化型症状不多见,早期心叶不枯死,上有不规则褪绿斑,后发展为枯黄斑,病叶基部偶有水浸状断续小条斑。天气潮湿或晨露未干时上述各类病叶上均可见乳白色小点,干后结成黄色小胶粒,很易脱落。水稻白叶枯病造成的枯心苗,在分蘖期开始出现,病株心叶或心叶以下1-2层叶出现失水、卷筒、青枯等症状,最后死亡。白叶枯病形成枯心苗后,其他叶片也逐渐青枯卷缩,最后全株枯死,剥开新青卷的心叶或折断的茎部或切断病叶,用力挤压,可见有黄白色菌脓溢出,即病原菌菌脓,别于大螟、二化螟及三化螟为害造成的枯心苗。病原 水稻白叶枯病是由Xanthomonasoryzaepv.oryzae(Xoo)引起的一种维管束病害Xanthomonas oryzae 称水稻黄单胞菌。包括白叶枯病菌和条斑病菌两个致病变种:即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 (Ishiyama)稻生黄单胞菌和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icola (Fang et al.)水稻黄黄单胞菌水稻生致病变种,属细菌。异名X.campestris pv.oryzae (Ishiyama) Dye。稻白叶枯病菌菌体短杆状,大小1.0-2.7×0.5-1.0(μm),单生,单鞭毛,极生或亚极生,长约8.7μm,直径30nm,革兰氏染色阴性,无芽孢和荚膜,菌体外具粘质的胞外多糖包围。在人工培养基上菌落蜜黄色,产生非水溶性

药剂防治水稻白叶枯病

药剂防治水稻白叶枯病 药剂防治。发现中心病株后,开始喷洒20%叶枯宁(叶青双)可湿性粉剂,每667m2用药100g,对水50L,用叶枯宁防效上不去时,可在施用叶枯宁同时混入硫酸链霉素或农用链霉素4000倍液或强氯精2500倍液,防效明显提高。此外,每667m2还可选用10%氯霉素100g或70%叶枯净(杀枯净)胶悬剂100-150g、25%叶枯灵(渝-7802)可湿性粉剂175-200g,对水50-60L喷洒。也可在5叶期和水稻移栽前5天,各喷中生菌素500倍液1次或用50%氯溴异氰尿酸水溶性粉剂(消菌灵),每667m2用量为25-50g,对水50kg喷雾。 药剂防治:老病区在台风暴雨来临前或过境后,对病田或感病品种立即全面喷药1次,特别是洪涝淹水的田块。用药次数根据病情发展情况和气候条件决定,一般间隔7-10天喷1次,发病早的喷2次,发病迟的喷1次。每667平方米涌0%叶青双可湿性粉剂100克,70%叶枯净(又称杀枯净)胶悬剂100-150克,或25%叶枯宁可湿性粉剂100克,或10%氯霉素可湿性粉剂100克,或50%代森铵100克000(抽穗后不能用),或25%消菌灵可湿性粉剂40克,或15%消菌灵200克,以上药剂加水50升喷雾。 药剂防治。水稻分蘖期至孕穗期要控制发病中心。目前常用药剂有:①每亩用10%叶枯净300倍液75千克。。一般在开始发病时喷1次,7天后再喷一次。②②每亩用25%叶枯灵可湿性粉剂150一200克对水75—100升喷施。 根据测报,重点施药挑治,封锁发病中心,控制病害于点发阶段。

每次台风雨后应加强检查。药剂可选用25%川化-018(即叶双青)600~1000倍液、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2700~5400倍液、或克菌壮可溶性原粉1100~1600倍液;也可试用30%氧氯化铜,77%可杀得悬浮剂600~800倍液,或20%喹菌酮1000~1500倍液。隔7~10天喷一次,连续1~2次。 适期开展化学防治。 1、浸种:可用36%强氯精1000倍液浸种60小时。2、秧田:重点在秧苗2—3叶期和移栽前两次用药,可结合预防水稻条纹叶枯病、叶瘟等一并用药,药剂可选用50%氯溴异氰酸50g/亩或36%菌毒双克60g/亩。 3、大田期:在水稻分蘖末期,白叶枯病出现发病中心时立即喷药保护,视病情发展,7天用药一次,连用2-3次。药剂可选用①36%菌毒双克60g/亩。②50%克菌壮100 g/亩。③57.6%冠菌清50 g/亩。④20%叶青双150g+农用链霉素20 g/亩。上述几种药剂配方应轮换使用。 药剂防治:3%克菌康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于发病初期喷雾,连喷2-3次,此外,可选用链霉素、叶枯宁、宁南霉素、叶枯净等药剂。

水稻白叶枯病

中文名称:水稻白叶枯病 英文名称: 中文别名:剥叶瘟,游火、地火 拉丁学名:Xanthomonascampestrispv.oryzae 为害作物:水稻 为害症状:主要发生于叶片及叶鞘上。初起在叶缘产生半透明黄色小斑,以后沿叶缘一侧或两侧或沿中脉发展成波纹状的黄绿或灰绿色病斑;病部与健部分界线明显;数日后病斑转为灰白色,并向内卷曲,远望一片枯槁色,故称白叶枯病。在空气潮湿时,病叶上的新鲜病斑上,有时甚至在未表现病斑的叶缘上分泌出湿浊状的水珠或蜜黄色菌胶,干涸后结成硬粒,容易脱落。在籼稻上的白叶枯病斑多半呈黄色或黄绿色,在粳稻上则为灰绿至灰白色。在感病品种上,初起病斑呈开水烫过的灰绿色,很快向下发展为长条状黄白色,在我国南方稻区一些高感品种上发生凋萎型白叶枯病,主要发生在秧苗生长后期或本田移植后1~4星期内,主要特征为“失水、青枯、卷曲、凋萎”,形似螟害枯心。诊断方法,将枯心株拔起,切断茎基部,用手挤压,如切口处溢出涕状黄白色菌脓,即为本病。如为螟害枯心,可见有虫蛀眼。 病原菌形态特征:细菌杆状有单根极鞭毛,格兰氏染色反应阴性。菌落圆形,表面光滑有光泽,蜡黄色 分类属性: 分布区域:南北稻区 发病特点:白叶枯病菌主要在稻种、稻草和稻桩上越冬,据江苏研究,重病田稻桩附近土壤中的细菌也可越年传病。播种病谷,病菌可通过幼苗的根和芽鞘侵入。病稻草和稻桩上的病菌,遇到雨水就渗入水流中,秧苗接触带菌水,病菌从水孔、伤口侵入稻体。用病稻草催芽,覆盖秧苗、扎秧把等有利病害传播。早、中稻秧田期由于温度低,菌量较少,一般看不到症状,直到孕穗前后才暴发出来。病斑上的溢脓,可借风、雨、露水和叶片接触等进行再侵染。 流行动态:本病最适宜流行的温度为26~30~C,:20~C以下或33~C以上病害停止发生发展。雨水多、湿度大,特别是台风暴雨造成稻叶大量伤口并给病菌扩散提供极为有利的条件;秧苗淹水;本田深水灌溉,串灌、漫灌,施用过量氮肥等均有利发病;品种抗性有显着差异,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有利病害流行。 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发生过白叶枯病的田块和低洼易涝田都要种植抗病品种。 2、种子消毒。用强氯精浸种或80%“402”浸种,浸种方法同稻瘟病。 3、培育无病壮秧。选好秧田位置,加强灌溉水管理,防止淹苗。在三叶一心期和移栽前施药预防。亩用25%叶枯宁(又叫川化018)或叶青双可湿性粉剂100克兑水喷雾。 4、加强水肥管理。平整稻田,防止串灌、漫灌传播病害;适时适度晒田,施足底肥,多施P、K肥,不要过量过迟追施氮肥。 5、大田施药保护。水稻拔节后,对感病品种要即早检查,如发现发病中心,应立即施药防治;感病品种稻田在大风雨后要施药。 常用药剂:25%叶枯宁(又叫川化018)叶青双可湿性粉剂

水稻白叶枯病的病原物与病害循环

病原物 此病病原细菌为一种黄单胞杆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Oryzae (Ishiyama19 22) Dye=Xanthomonas oryzae (Uyeda etIshiyama) Dowson。 1、形态和生理性状菌体两端钝圆,短杆状,尺度为1—2×0.8一lμm。极生单鞭毛,长6—8μm不形成芽胞和荚膜,但在菌体表面有一层胶状分泌物;菌落为蜜黄色或淡黄色,圆形,周边整齐,质地均匀,表面隆起,光沿发亮,无萤光,有粘性。格兰氏染色阴性。不液化或轻微液化明胶。能使石蕊牛乳变红,但不凝固;不还原硝酸盐,产生氨和硫化氢,不产生吲哚,可分解蔗糖、葡萄糖、果糖、木糖和乳糖等而产生酸,但不产生气体。在含3%葡萄糖或20ppm青霉素的培养基上不能生长,为好气菌,发育湿度为5—40℃最适为26—30℃,致死温度在无胶膜保护下为53℃10分钟,在有胶膜保护下为57℃10分钟。白叶枯病菌的单胞衣一般培养基上很难生长,但将单肥和培养基预先用氯化镁40ppm的水稻液处理后,则50—80%的单胞可以生长。 2、白叶枯菌的噬菌体在白叶枯菌存在的场所,如病株组织和谷粒、病区的灌溉水或田水、病田土以及一些带菌杂草的根都等都可分离出白叶枯菌的噬菌体,对白叶枯菌有一定的专化性和稳定性。白叶枯菌噬菌体在形态、物理性状、血清学特性以及寄主范围等方面存在差异,可区分为不同类型或株系。在白叶枯菌的研究中,噬菌体有可能应用于菌系区分、种子检验以及病菌生态学研究等方面,用以研究病菌的侵染来源、菌体在稻株体内的繁殖情况和预测病害发生的趋势等。近年有些研究指出:只有当白叶枯细菌浓度达到104/c c以上,噬菌体才能检验出它;而且水田中的噬菌体极易被直别阳光所钝化;在高温条件下噬菌体比白叶枯细菌存活更久。 3、寄主范围我国曾先后发现茭白(菰)和李氏禾为自然寄主核物,但这些植物上发病不甚常见。日本报道茭白和李氏禾届的鞘糠草(Leesia oryzoides var . japonica )及秕壳草(L. sayanuka )为自然寄主植物。国外热带稻区发现人工接种寄主植物除李氏禾外,还有千金子(Leptochloa chinensis )和虮子草(L. panacia)等。近年来,云南、贵州、吉林等地研究指出多种杂草带菌并成为水稻白叶枯病初侵染源的可能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病害循环 国内曾证实带菌谷种和有病稻草是白叶枯病的主要初侵染源。水稻抽穗扬花时,病菌借风雨露滴沾染花器,然后潜伏于颖壳组织或胚和胚乳表面越冬。在干燥条件下,病菌在种子中可存活半年以上,病种在第二年播种时有传病的作用,其远距离调运则是使病区逐步扩大的主要原因。但种子带菌率的多少与种子传病率的大小之间的相关性有时并不明显,这是因为种子中的病菌绝大多数在贮存过程中已被寄生在病菌上的噬菌体所消解,剩下来的病原细菌,能否成功地侵害秧苗还受许多因素的影响。有病稻草的传病作用与其存放条件有关。病菌在于燥条件下堆贮的病稻草中可以越冬存活,但病草在散落田间或场地经日晒雨淋或被水泡浸后,其中的病菌很快死亡,只有散落或还田的双季早稻病草在未沤烂的情况下,对晚稻秧苗有一定的传病作用。在南方温暖地区,受病菌侵染的越冬再生稻也可成为初侵染源。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