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山水画创作研究参考书、真题解析

2018年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山水画创作研究参考书、真题解析
2018年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山水画创作研究参考书、真题解析

育明教育独家专注中国艺术研究院考研专业课辅导

育明教育官方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603679225.html,

12018年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专业学位)考研招生信息、考试科目、导师育明教育提示:2018年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专业学位(实践类)考生须知

一、第四门专业创作业务课二【511专业创作】考试时间为6小时:

中途不得离开考场,考生自备饮用水和食物。

二、美术实践类各研究方向考生自备材料及工具要求:

(一)中国画创作方向考生,自备笔、墨、颜料、笔洗、毛毡、裁纸刀等适用的国画材料与工具(纸张、画板、画架等由考点提供)。

(二)书法创作方向考生,自备笔、墨、砚台、颜料、笔洗、毛毡、裁纸刀等适用的书法材料与工具(纸张、画板、画架等由考点提供)。学科、专业名称(代码)研究方向指导教师考试科目

12中国山水画创作研究庄汉生研究员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04英语二

③711艺术概论

④511专业创作

育明教育独家专注中国艺术研究院考研专业课辅导

育明教育官方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603679225.html,

2(三)书法篆刻创作及篆刻艺术创作方向考生,自备笔、墨、篆刻工具、印泥、砂纸、拓边款用的工具与材料、笔洗、毛毡、裁纸刀等适用的书法、篆刻材料与工具(石料、宣纸、印签纸等由考点提供)。

(四)油画创作方向考生,自备画笔、油彩、调色板、图钉、裁纸刀等适用的素描及油画材料与工具(画板、画架及统一规格的画框由考点提供)。

(五)雕塑创作方向考生,自备泥塑工具、铁丝、钳子、素描用笔(雕塑泥、纸张、画板、喷壶由考点提供)。

(六)陶艺设计及视觉传达设计方向考生,自备笔、墨、颜料、笔洗、尺、裁纸刀等设计用绘图材料与工具(纸张、画板由考点提供)。

2015年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专业学位)【711艺术概论】考研真题

育明教育独家内部提供

一、名词解释

1、彩陶

2、随类赋彩

3、题跋

4、南桃北柳

5、米洛的维纳斯

6、塞尚

7、苏州园林

8、敦煌写经

二、简答

1、论美术的时代精神

育明教育独家专注中国艺术研究院考研专业课辅导

育明教育官方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603679225.html,

32、美术的网络维护

3、美术形象性具有独立审美

三、论述

1、论现实主义美术的特点与意义

育明教育独家专注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专业学位)考研专业课辅导。已经连续3年包揽艺术研究院美术(专业学位)工笔、山水画、书法方向考研状元,获取更多【711艺术概论】【511专业创作】考研参考书、考研历年真题及答案解析、笔记资料考试重点、创作技法、创作风格、导师信息等考试信息、可联系艺术研究院院专业课老师答疑球球二七九六二零八八二四T/微信:一三六五一三二三五三一获取更多考研复习参考书、考研真题集及答案解析、考研内部资料、专业方向答疑、导师选择、导师联系方式、创作真题及创作要求等信息。

2018年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专业学位)【711艺术概论】考研重点笔记资料

《中国美术史》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艺术

彩陶及分布: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龙山文化

一、仰韶文化的分期:早期半坡文化;中期庙底沟文化;晚期马家窑文化(马厂、半山、马家窑)

二、彩陶文化的特征:1、型制;2、纹饰:典型纹饰与作品;3、手法:线描平涂综合;

陶器——人类利用泥土的烧制造的实用器皿或陶艺品,是史前人类社会的重大发明。按用途分:饮食器,炊煮器,

储藏器;按陶质分:红、灰、白、黑;按器表装饰分:拟形陶,彩陶,印纹陶,素陶;按装饰纹样分:动物纹、植物纹、人形纹。拟形陶——指将器外形做成某种事物形象的陶器,如狗形陶,鹰形陶等。就功能说,它具有同类器皿的实用功能;从外表看,它又是一种史前雕塑。

育明教育独家专注中国艺术研究院考研专业课辅导

育明教育官方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603679225.html,

4彩陶——指器表带有彩绘纹样装饰的史前陶器。多以红黑白黄赭等颜色绘成纹样,色彩沉稳浑朴,纹样造型概括简练,并具有较强的主观抽象性。有几何、植物、动物、人物纹样,是史前美术品中装饰最精美,内容最丰富,艺术成就最高的艺术形式。

仰韶文化的彩陶纹饰:<1>.半坡类型的彩陶:施彩的陶器通常为圈底或平底钵、平底盆、鼓腹罐、细颈瓶等。花纹绘在陶器的口沿、器肩、上腹等醒目部位,或绘在敞口盆的内壁。花纹图案除有宽带、三角、斜线、波折等几何纹样外,还有相当发达的动物图案,后者具有浓厚的绘画意趣与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2>.庙底沟类型的彩陶:彩绘多施于大口小底曲腹盆外壁的上半部,风格轻盈挺秀。纹样多用弧线描绘,除了有鸟、雨、蛙等动物图形外,最流行的纹饰母题是圆点、弧边三点、垂幛、豆荚、花瓣、花蕾等,植物纹显著增加。多数图案采用二方连续的方式构成,具有虚实相生之妙。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纹饰:<1>.石岭下类型的彩陶:流行变形鸟纹、弧边三角纹及圆圈纹,构图简洁疏朗;马家窑类型的彩陶多瓮、瓶、盆、罐等器形,装饰面积大,纹样以旋窝纹、波浪纹、弧边三角纹居多,具有构图繁密、回旋多变至特色。<2>.半山类型的彩陶:多小口鼓腹双耳壶、单耳瓶等器形,造型稳重大方,流行红黑相间的的锯齿纹及漩涡纹,色调和谐热烈。

<3>.马厂类型的彩陶:彩绘流行四大圆圈的布局,盛行网格、菱格、米字、波折及变体人形等纹样,格调庄重刚健。

三、黑陶艺术

黑陶——史前陶器中艺术成就较高的一类,器物表面光洁,整体器形线条流畅优美,器物本身具有黒’薄’光’亮’

棱’鼻’的艺术效果,富有高于实用价值的纯审美价值。

四、雕塑与绘画

新石器时代绘画形式:彩陶上的绘画岩画地画壁画

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器造型方法及特点:1、采用间接打击石片法。2、石器类型丰富,形状对称,加工精致。

中国岩画的艺术风格

在制作手法上大体上可分为刻、绘两种。北方岩画大都是刻制的,其手法有3种:1磨刻,线条无明显的凹陷,画面平整光洁;

育明教育独家专注中国艺术研究院考研专业课辅导

育明教育官方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603679225.html,

52

敲凿,用坚硬器物在岩石上敲击出许多点窝;3线刻,似用金属凿头勾勒出形象轮廓,然后掏深线条。作品风格具有粗犷、简洁、明快的特点。南方岩画的制作大都以红色涂绘,颜料为矿物质颜料。色彩稳定,经久不变。有用手指蘸着颜料绘制的,某些较大的图形也可能是使用羽毛或其他工具涂刷的。表现手法古拙独特,画人物大都不表现五官,只通过四肢位置以表现动作、体态和感情;画动物亦仅重点刻画出角、尾、耳等特征部位,即可辨认出是何种动物。

中国岩画在构思上天真纯朴,反映出人类童年时代某种幼稚的想像和美好的愿望。在造型上采用平面的造型方法,许多岩画往往是一些相互不关联的个别图像,即使是组成一幅画面的,也经常是一个个图形的重叠,而没有近大远小的透视关系,画面采用垂直投影画法,视线与对象最富特征的面保持垂直,追求物体的正面显示。岩画在塑造平面图形时,很善于抓住物象的基本形,物体的结构简化到不能再简的程度。没有细节刻画,大都不画五官,这些粗制的图形中,却能描绘出生活的真实,显示出活跃的生命力,其中以动物形象尤为生动。这种原始形态的艺术的特征是,对于生活敏锐的观察力,和艺术上粗犷手法浑然一体地结合在一起,这或许是许多岩画至今仍有其生命力的原因。

第二章先秦美术

(一)青铜器概述

青铜器类别“礼器、乐器、兵器、工具器、车马器”功用及其文化内涵

青铜器的范围非常广泛,从功能上大体可分为四类:(1)礼器:商周时期,一些日用青铜器由于用作祭祀和典礼时的陈设而被赋于特殊意义,成为青铜礼器。如鼎、鬲、尊等。(2)乐器:到春秋时期,乐器在祭祀和典礼中更是不可缺少,所谓“钟鸣鼎食”即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如饶、钟、铃、鼓等。(3)兵器:现出土的兵器以春秋战国时最多。有戈、钺(yue)、矛、剑、镞(zu)等。(4)工具及车马具:如犁、锄、镰、铲、斧等。此外,青铜日用器从用途上的主要分类有:食器、酒器、水器、日用杂器四种。其中以食器、酒器为主。

(二)青铜器的造型与装饰特点

纹样类型:饕餮纹、云雷纹、夔纹、龙纹、虎纹、象纹、鹿纹、牛头纹、凤纹、蝉纹、人面纹……

(四)战国帛画

育明教育独家专注中国艺术研究院考研专业课辅导

育明教育官方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603679225.html,

6《人物龙凤帛画》画中人物为一宽袖长裙,合掌侧立的上流社会的女性形象。其上方画一展翅扬尾的凤鸟和一只张举双足,身姿劲健,尾部卷曲的龙。所表现的是此女子的“灵魂”在被想像为具有神异力量的龙、凤引导下,升往仙境的情景。画面上墨笔线条运转有节奏韵律感,黑白块的对比,点、线、面结合,使形象既有一定的重量感而又生意盎然。理想化的凤鸟形象,是综合了自然界的雉、孔雀等羽毛华丽的鸟类特点创造而成,并赋予作为神灵的凤鸟形象以雄健奔放,轩昂非凡的气势。

《人物御龙帛画》画中是一位头戴高冠,身穿长袍,一手握剑,一手拉缰,驾龙升天的中年男子形象内容与上一《人物龙凤帛画》相仿,形式也近似,帛画,标志着中国古代绘画的独特风格早在战国时代已经形成,是中国画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战国时期帛画:都表达了,死者生前立场景或死后生者对死者的美好寄托,女的景物的为雉、孔雀等华丽的鸟类,男的舞剑、龙升天)。

西汉马王堆帛画:天地人神混杂的图象。汉代绘画遗存中最精彩的当数帛画,而其中最令人动魄惊心的便是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T 字形“非衣”,系驮侯利仓之妻盖棺的吉祥物。画面分天朝、人间、地府三段。天上为横幅,其余为直幅。分别以太一神、驮侯妻、祭祀者、合欢鳌为各段的中心。天界有扶桑树、九个太阳、嫦娥、新月,以及象征长寿的蟾蜍、白兔;日月同辉,令人神往;天门有司命守卫。气界为驮侯妻缓行升天,吏前婢后,迎护隆重。人间双龙穿璧,象征幸福吉祥;家属聚集祭祀,祈求死者灵魂早归仙境。最底部合欢鳌背上大力神,双手、托着大地,孔武有力。全图内容丰富,想象瑰丽。

(五)书法艺术

汉字起源的传统说法:1,结绳说.2,八卦说3,刻契说。

甲骨文是殷代的古人在占卜时,写在兽骨或龟甲上的文字,又称殷墟文字,可说是中国最早的艺术文字。

金文是铜器铭文,又称钟鼎文。由甲骨文演变而来,金文就像是装饰体。金文亦无大变化,跟前期比较起来,字势相近,但不如其雄健的风格。字体紧密而又疏落,字形方阔,极为优美。

育明教育独家专注中国艺术研究院考研专业课辅导

育明教育官方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603679225.html,

7信息参考【附:2016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复试分数线、复试考试要求、复试流程】2016年中国艺术研究院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专业学位类)

报考专业

总分外国语思想政治理论专业一专业二美术(135107)35534100135

根据我院划定的复试分数线,进入复试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考生114人,录取复试比例为1:1.36;专业学位(美术实践类)硕士研究生考生53人,录取复试比例为1:1.51。复试名单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603679225.html,/进行公示。

2016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复试的基本内容

复试工作坚持“差额复试,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保证质量,宁缺勿滥”的原则。结合初试、外国语听力和口语测试、专业复试、综合素质和能力考核、同等学力加试等各项成绩,从中择优录取。

1、外国语听力和口语测试,由外语测试小组负责进行。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测试:语言的

准确性和流畅性;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听力以笔试方式测试,口语以口试方式进行。

■满分为100分,其中听力40分,口语60分。该项考核计入复试总成绩,占复试总成绩的10%。

2、硕士生专业复试分为两个部分:专业面试和综合素质考核。

★专业面试方法为:

在已出的10道专业试题中选出2题作答,同时回答复试老师的现场提问。

■所有专业考生的专业面试得分均由专业复试小组当场做出评定。满分为100分,评分标准为2个专业题,每题30分,共60分,复试小组的现场提问为40分。该项考核计入复试总成绩,占复试总成绩的90%。

★综合素质考核方法:

育明教育独家专注中国艺术研究院考研专业课辅导

育明教育官方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603679225.html, 8以问卷调查方式进行,问卷调查时间为30分钟。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测试:责任感、纪律性、协作性和心理健康;人文素养;举止、表达和礼仪等。

■评定等级分为合格、不合格。该项考核不作量化计入复试成绩,但考核结果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3、复试总成绩的计算方法:

复试总成绩=外国语听力和口语得分×10%﹢专业面试得分×90%

■复试总成绩不及格(低于60分)者不予录取

4、同等学力加试:同等学力考生须加试大学本科两门主干课程:文化艺术通识、阅读与写作,

考试形式一律采取笔试。

■每门考试时间3小时,满分均为100分。该项得分不计入复试成绩,但不及格(低于60分)者

中国山水画的特点

中国山水画的特点 中国山水画不讲究形式上的相似,也就是说不太在意画得逼不逼真,而是讲究画的神韵意境,以简洁飘逸的笔法给欣赏者带去精神上的享受。 中国山水画的特点据本人的认识应具有以下要素; 1,让人看上去就感到宽广,气魄非凡。要有“方寸之间见万里”“气象万千”的气度。 2,有深度,一层一层,向远延伸,无有穷尽的感觉。 3,层次感要鲜明。块面要分隔开,让人感觉不同块面,立即知道各个块面之间的前后,左右关系。 4,你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一遍文章的中心,应重点描写,交代清楚,其它的衬托部分强调意到,寥寥疏笔,点到为止,中国画强调意境,可以意到笔不一定到,不要面面具到,交代得太清楚,否则会冲淡主题,画蛇添足。 5,山水画中山石,树木力求新,奇,怪,险。让人有种新鲜感,凶险感。容易吸引观众,打动人。 6,要达到以上效果都是以笔墨来表现的,所以这是笔墨功夫非常重要,应不断练,一副画的层次高低,观此立杆见影。否则你再好意境无法达到。 7,山水画高层次,实景刻画是次要的,关键是“虚”的部分要处理好,说起来容易,要做好,却很难,因为“虚”的部分,常常是随意中产生的,搞不好,一副画就因此搞坏了。这也是水平的问题。一般达到中等水平的画家,写实一般问题都不大,要“虚”得好,就相当于写意画,难度相当高。“虚”的部分,就是给人充分想象的部分。也是意境体现的部分。非常重要。其他再引用一些高手的见解供大家参考;第一、“奇”;中国古代画论中既强调多样性又强调统一性多样性即反对平铺直叙,反对景物雷同。五代李成《山水诀》:"千岩万壑要低昂聚散而不同;迭(山献)层峦但起伏峥嵘而各异"。同时也指出,景物不能雷同而要变化,要有强烈的比照。"既追险绝,复归平正。"也就是说中国山水画通常不画缺少对比的平原景色,总是喜欢表示地形地貌对照强烈、山高水深的名川大山。关山行旅图关仝,五代宋初长安人。早年师荆浩,后又师唐代名家王维、毕宏等,有出蓝之誉。喜作宏伟山势,求意境。第二、“远”;具体说就是散点透视。中国宋代的山水画家王微说:"目有所极,故所见不周"。也是宋代山水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则提出山水画的“三远”表现法。也就是说中国山水画不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说课稿教学反思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说课稿教学反思一.交流导入 1.请大家静下心来听我们教室中回响的音乐,边听音乐边来看几张风景图片。(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漓江,世外桃源的泸沟湖,美丽神秘的九寨沟) 2.中国的自然山水十分美好,大河山川这些都我国山水画家的主要绘画题材。(看中国山水画——古代和当代) 提问:你了解中国山水画吗?对山水画有什么感受? 中国的山水画不仅描绘了自然山水,而且寄托了画家个人的情感和理想。同时也表达了画家的主观感受。 大家坐在这样一个现代化的教室里,一定觉得中国山水画离我们好遥远,但现在我们就要借助这些现代化的设备来和我们的传统艺术作一次亲密接触。 3.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描写山川的美好诗句,请小组汇报你们搜集的有关诗句。

二.欣赏感受 4.提问:这是谁的作品?采用的是什么构图形式? 著名山水画大师李可染先生画的《万山红遍》画面采用直构图,以体现山的宏伟气势、山树森茂、重重叠叠,几道瀑布飞泻而下,打破了画面的沉静;那道道弯弯的泉水,不仅穿透画面的直构图,使画面生动多姿,更使人如临一个理想的、充满诗情画意的王国。 5.提问:画面画的是什么内容?你想到了一首诗吗?作者展现了怎样的意境? (傅抱石轶事:傅抱石作画爱饮酒。他常常一手执笔,一手执壶,不时仰头饮上几口,烧起一腔豪情,于是肆意挥洒勾勒,如有神助。1958至1959年间,傅抱石与著名画家关山月合作,为人民大会堂绘制毛泽东诗意巨幅山水画《江山如此多娇》。傅抱石在作画时买不到酒喝,口内苦淡,灵感枯竭,画兴索然。周总理知情后,立即派人送去好酒。于是他激情勃发,灵感顿生。《江山如此多娇》这幅大气磅礴的巨作,深受中外贵宾的好评,毛主席也表示赞许,认为较好地体现了诗句的意境。 6. 中国山水画的风格和技法

中国山水画发展的几个主要时期

中国山水画发展的几个主要时期 中国山水画发展的几个主要时期中国山水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科可追溯到隋唐时期,历经一千多年的发展变化到现代产生了无数的珍品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独特鲜明的传统,它是我们中华民族艺术的一个宝库。 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尚未从人物画中完全分离。 隋唐时始独立,五代、北宋时趋于成熟,成为中国画的重要画科。 传统上按画法风格分为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浅绛山水、小青绿山水、没骨山水等。 中国山水画较之西方风景画,起码早了1000余年。 它所呈相的图义,实际上是一部中国思想史。 早在7000多年以前,先古的觉醒便以图案方式纪录下来。 新石器的河姆渡文化,已用线刻表达着观念性文化的内涵,定居的农耕文明起源,不仅让人认知了工具美,亦让人于器之上认知了形上美。 艺术不但是一种征服自然的想象,还是一种征服自然想象的象征。 先古与自然一开始便用艺术的方式对活,逻辑的发现与艺术的鉴赏推演着人们的双眼,让一个天人合一的中国图式由混顿而至清晰。 山水画最早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出现,东晋画家顾恺之以《洛神斌图》摹本可看到其面貌,并有着浓厚的装饰风格。 随着山水画的萌生,南宋宗炳的《画山水序》和王微的《叙画》

两篇山水画论可以说是传统中国山水画最早的创作宗纲,这无疑对当时山水画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作为实物和史料结合,山水画作为独立画科当推隋代展于虔的《游春图》,他以青绿勾填法描写山石、树木、江河、体现出朴拙而真切的描绘能力,展示出山水画的成就与面貌。 直接继承和发展山水画艺术而形成具有鲜明特色(青绿山水金碧重彩)为主题画派即唐代的李思训和李昭道父子(又称大小李将军),他们的表现方法主要是勾填法和勾染法,这种勾线法可以说是皴法的胚胎。 盛唐的山水有异于青绿山水继而出现了被誉为“画圣的吴道子笔记豪迈绘画以及对王维对水墨皴染的探索。 特别是王维以诗入画,创造除了简单抒情的意境。 。 他首先采用“泼墨山水技法,大大发展了山水画的笔墨情趣和意境,对山水画的变改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继而为山水画的成熟准备了条件。 北方以荆浩、关仝为代表,他们对长期接触的北方雄伟的自然山川有着浓厚的认识和感受。 而南方则以董源、巨然等为代表,他们的画与北方荆、关画中雄伟的山水相比笔墨秀润、自然风致,更带有秀美、抒情的意趣,他们的山水画有水墨青绿二体。 尤擅水墨山水,皴、擦、点、染结合并用,创造了披麻皴和点子皴等表现方法。

中国写意山水画的特点及举例

1、以形写神,以神写意。 从古到今,中国的绘画一直围绕着一个形的问题在作文章。在绘画的初萌阶段,由于造型能力差,那时的形是简单而幼稚的,是似是而非的,也可以说是“以意表形”。随着绘画经验的不断积累,写形的功能大大提高,进入了“以形写形”的阶段。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画家们并不以形似为满足,逐渐认识到了“神似”的重要性。即在造型上表现对象的内在本质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才算真正达到绘画的目的。 最先提出“以形写神”理论的是人物画家顾恺之。后来引伸到中国写意画领域,逐渐比为“以神写意”的意象造型观念。是中国的写意画摆脱了自然形的限制,而追求以笔墨为载体的情感宣泻。由于开拓了表现上的自由空间,画家笔下的形象既跳出了特定时空中客观物象再现的制约,又由于形的限制而避免了过于的随意性。使作品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既有形的观念,又有自我情感的表露,达到极完善的幻化境界。关于形神论的观点,历代都有不少精辟的论述。北宋苏轼提出“作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虽不免过于偏颇,但观点是明确的。元代倪云林的“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则是文人画家的一种偏激言词。二者都没有把形神的关系界定清楚。对中国写意画的形神问题阐述的最精僻的莫过于齐白石,他说:“不似为欺世,太似则媚俗,妙在于似与不似之间”。似与不似之间就有了一定的空间,画家在作画过程中,积极地去作物象的内在本质即神韵的追求,为了达到目的,就要对物象的特征加以强调、夸张,对形进行必要的概括、取舍、归纳。这个过程叫做“遗貌取神”,这种造型观念叫做“意象造型”。 2、骨法用笔、以书入画。 “骨法用笔”是谢赫六法中第二位,它用“气韵生动”是六法中最重要的两个概念。“骨法”是指客观物象的形神结构,“用笔”则是用笔方法,用笔技巧和艺术表现。唐代张彦远在《论画六法》中提出“骨气形似皆本立意而归乎用笔”。说明“骨气用笔”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它不但要表现客观对象的基本结构、神韵,还要表达画家的主观感情和艺术创造。在写意画中,笔墨还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为特殊的用笔方法所产生的形式美,也表现为笔墨情趣。 黄宾虹先生根据中国画的审美要求,总结前人和自己的创作经验,把用笔归结为平、圆、留、重、变五法,他说:“用笔须平,如锥划沙;用笔须圆,如折钗股,如金之柔;用笔须留,如屋漏痕;用笔须重,如高山堕石。”以上是用笔所追求的一种境界,至于具体操作中如何灵活掌握,还要懂得一个“变”字,要留有余地,要掌握好分寸,过分了同样也是弊病。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李可染等先生追求线条的凝重深厚,注重留的作用,因此行笔相对较慢,但也并不是处处都慢,该快时还是要快的。有的画家追求线的流畅,行笔速度相对较快,有气势磅礴、一气呵成之感。至于怎样才好,这与每个人的实践经验、审美情趣有关,不可强求一律。至于用笔中的苍、老、活、松、涩、劲、毛、挺、圆、厚的艺术效果,一个“变”字都能概括,靠在实践中去体会去灵活掌握。

明清绘画的主要流派及代表画家作品风格

1.明前期宫廷山水画(“浙派”) 院体与浙派山水的杰出代表是戴进与吴伟,极大了左右了院内外的职业画家的艺术追求,作为职业画家,他们不仅在艺术风格上有所区别,而且生平际遇也有所不同。(1)戴进:A.山水画:a.措景丰富,多生活实感,构图剪裁精当而境象恢弘,造型明快而富于质感,笔墨劲健而法度谨严,格调洒脱而清爽隽逸。b.山水实境中安排有情节的人物活动,粗看有气势,可“卧游”,细看又有情味,实质上是以山水为主的山水人物画:《春游晚归图》。B.追随其画风者极多,而以其籍贯,称这一派为“浙派”。(2)吴伟:A.山水画:a.用水更多,气魄更大,布景造型更简括整体,画山石用斧劈皴,横涂直抹,似若随意。 b.画中有较大人物,与山水结合,给人以简劲放纵,水墨淋漓,气势磅礴又不流于粗俗的印象,其实 是以山水为衬景的人物山水画:《柳下读书图》《梅下抚琴图》.B.以其籍贯将这派称之为“江夏派”。 2.明中期文人画与“吴门四家” “吴门四家”: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1>吴门派画家大多属于诗书画三绝的文人名士,他们淡于仕进,优游林下,以诗文书画自娱。<2>继承尚意趣,精笔墨,饶“士气”的元人绘画传统,致力于宁静典雅,蕴藉风流的艺术风格,体现自得其乐的精神生活,是他们山水花鸟花的普遍特点。(1)吴门派兴于沈周,成于文徵明,是吴门派文人画的最突出的代表:A.他们以山水见长,山水画中以水墨以及水墨淡着色的作品更引人注意,并且有粗细两种面目。B.多描写江南风光或文人园林,凭借诗书画三位一体抒写情怀。<1>沈周:A.山水画:a.以粗笔为多,早期笔墨严谨细秀,晚年笔丰墨健,浑厚沉郁。b.作品构图平稳,境界宁静优雅,洋溢平和怡悦的气氛.c.尤能在温雅恬静的情调里表达恢弘的胸襟,丰富的想象与蓬勃的生命力,作品反映的审美情趣和笔墨意韵,代表了明代文人画的美学追求。B.粗笔作品《夜坐图》,细笔作品《庐山高图》:开创以山水画象征人品的表现手法。<2>文徵明:A.山水画:a. 以细笔为主要面目。b.作品情调娴静典雅,布景层叠而上缺少纵深空间表现,追求平面感.c.笔墨干枯中见秀润,设色清丽雅洁,有一股“士气”充溢其间,抒情意味更胜。B.细笔作品《绿荫清话图》《真赏斋图》。C.沈周与文徵明的花鸟画风格也有差异:a.沈周的花鸟画以水墨写意见长:《枯树八哥图》。 b.文徵明多画竹兰,优美秀雅,清润天然:《湘君湘夫人图》。(2)唐寅和仇英代表了融合院体与文人画 风的另外两种类型:A.体现了滥觞于此时的文人画家职业化与职业画家文人化。B.他们与沈,文有四个方面的不同:a.均出身下层社会.b.均以画为业.c.师承相近.d.均擅画人物。<1>唐寅:A.修养广博,才华横溢,题材范围宽广,形成以“院体”工细为主而兼具文人画笔墨的意趣与风格,尤能通过诗书画结合阐发不同寻常的立意。B.仕女画:富有时代特色,创造了细腰纤瘦,眼眉细小,樱桃小口,下巴尖尖的艺术形象。C.山水画:状物真实,抒情自然,作风沉郁潇洒:《落霞孤鹜图》。D.花鸟画:用水墨随意点染,更具秀逸,清新之趣:《古槎鸲鹆图》。<4>仇英:A.文化修养不博,画上只题名款,绘画题材较窄,专画传统题材,尤擅工笔重彩人物与青绿山水,在精丽秀美中闪现妍雅温润,是一种雅俗共赏的风格。 B.工笔人物画:《秋源猎骑图》《桃源仙境图》把青绿山水与工笔人物结合。 C.小写意人物画:《松溪高 士图》《蕉下弹琴图》。 3.明后期写意花鸟画(“白阳青藤”“勾花点叶体”) 明代中叶,在画史上并称为“白阳青藤”的陈淳,徐渭把写意花鸟画发展推向了新的阶段。(1)陈淳:A. 号白阳山人,写意花鸟造型写实精当,严于剪裁.B.意境安适宁静,笔墨自由如意,也时作草书题诗,配合画意.C.画法已呈放逸,表达感情显得逸宕:《秋葵图》《山茶水仙图》。(2)周之冕:A.所画花卉,勾染点簇,设色鲜雅,逼真而富生意.B.画法兼工带写,以勾勒法画花朵,以墨色点染枝叶,被称为勾花点叶体:《芙蓉鸭图》。(3)徐渭:A.完成了水墨写意花鸟画变革的大家,号青藤,一生坎坷,形成狂傲不羁的个性。B.花鸟画:a.大胆变革,极具创造力,赋予花卉以强烈的主观感情,直抒愤世嫉俗,激荡难平之情,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b.擅以狂草般的笔法纵情挥洒,泼墨淋漓,在“似与不似之间” 的花木形象中着眼生韵的体现.c.把中国写意花鸟画推向强烈抒写内心情感的极高境界,把在生宣纸上充分发挥并随意控制笔墨的表现力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成为中国写意花鸟画发展中的里程碑:《杂

阅读《山水画的意境》 (1)

阅读《山水画的意境》,回答问题。 1.下列关于山水画意境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画家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现深厚的思想感情,山水画如果没有了意境,也就没有了灵魂。 B.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源于画家对客观事物身临其境地长期观察和全面、深刻的认识。 C.意境在于有情趣有画意,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那些追求自然的画作说不上有意境,难以打动人。 D.山水画创作中,画家只有对所描绘的景物充满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有表达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愿望,才能创造别具一格的意境。 2.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要在开头大篇幅分析诗歌的意境? 3.作者是如何论述“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这一观点的?你认为这个观点正确吗?请结合生活实际简要说明。 4.你如何理解“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一句的深刻含意。 5.在摄影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山水画是否会被取代?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 颜景龙 ①中国山水画可谓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历代山水画家在画面中充分表现笔、墨、气、韵的同时,更注重意境美的营造。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我们欣赏画作时,时常被其内含的艺术魅力所吸引,被画外之意、弦外之情所打动、所陶冶、所感染,这就是意境美的作用。 ②中国山水画的空灵之美,是山水画艺术的主要审美趣味形式。空灵之空为静、为虚、为无,空灵之灵为灵气、为实、为有。空和灵是对立统一的。宋代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中,茫茫寒江,一叶孤舟,渔翁独坐,钓丝漂浮,微波之外,皆是空白,营造出一种空灵、深远、简淡

中国山水画发展历程

中国山水画发展历程 中国山水画较之西方风景画,起码早了1000余年。它所呈相的图义,实际上是一部中国思想史。早在7000多年以前,先古的觉醒便以图案方式纪录下来。 新石器的河姆渡文化,已用线刻表达着观念性文化的内涵,定居的农耕文明起源,不仅让人认知了工具美,亦让人于器之上认知了形上美。艺术不但是一种征服自然的想象,还是一种征服自然想象的象征。先古与自然一开始便用艺术的方式对活,逻辑的发现与艺术的鉴赏推演着人们的双眼,让一个天人合一的中国图式由混沌而至清晰。 自仰韶文化起,人与自然的关系便具有了象征性。在几何装饰的手法中,对称、运动等构成概念己明显地运用于时空的表现之中。 现存最早的山水画:中国画从创作题材来看,出现最早的是人物画,最初描绘的山川风光是作为人物画补景出现的,后来发展成为独立的画科——山水画。我们现在能见到最早的山水画是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 到了秦汉时期,描绘劳动生活的场面,由乡土而至皇权,殿堂宫室的壁画成为时代的主流。这种以宫室喻家室的认信取向,使中国美术摆脱了原始形态。 统治阶级士大夫文化开始占主导地位。士者文化实现了与乡土文化的分离。对于山水画而言,这一分离是深刻的。若我们认真研究一下曲阜石刻的《庭院图》,就会被其视错觉创意震撼。这是两种视觉冲突的艺术:在满足正面的平视前题下,建筑物的平移重叠与倾斜重叠构成了矛盾的主要方面,两种不同透视法则所致生的力的碰撞,使画面具有了超现实的立体感。有趣的是,先贤的艺术家一开始便使用了纵横平移重叠、视线具有深度却不消失的重叠透视法则,而且在复合视域中能将正面与倾斜两种透视法则艺术的冲突起来。应该说这一法则较之当今的西方立体派早了近两千年。正如本书一再所讲的,祖先的聪慧绝非三言两语可以道白,只要我们认真地凭藉科学的双眼走入先贤的思想,我们一定会发现经学方式能告知我们的更多更多。

29浅析文征明的山水画艺术特色

29 浅析文征明的山水画艺术特色 李晓/ 陈炜济南大学美术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 济南大学美术学院 摘要:文征明是明中期著名的画家,是明四家之一。文征明书法成就颇高,擅长山水、人物、花鸟多种题材,尤以山水画见长,将文人画的发展推向高峰。他注重师法古人,更注重师造化,以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山水画风格。本文通过分析文征明所处的社会、家庭环境等因素,探究文征明独特山水画风格的形成过程。 关键词:文征明;山水画;青绿 一、影响文征明艺术发展的因素 明代山水画的发展主要继承了宋元山水,明初戴进开创的浙派山水画师法宋代画家马远、夏圭,绘画以南宋的院体画风格为主,皴法主要为大斧劈皴,线条厚重。明中期在苏州兴起的吴门画派以沈周、文征明为代表,推崇北宋的山水画,师法董源、巨然。明晚期兴起以董其昌为首的松江派,师法董源、巨然、倪瓒、黄公望,与吴门画派的绘画风格联系密切。 作为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文征明并不似其他画家一样幼年成才。王世贞《文先生传》中说:“先生八九岁,语犹不甚了了”[],他七岁才能站立,八九岁语言不顺畅,行动迟缓。文征明九岁时,其父文林就让他跟随吴宽学习古文,后来跟随父亲读书,十九岁因书法较差岁试三等。文征明因此下定决心苦练书法,大量临摹智永的《千字文》,每日临摹十本才肯睡觉,二十岁师从沈周习画,二十二岁拜李应祯为师父研习书法。文征明曾任翰林待诏,但日常工作只是给嘉靖皇帝讲解经传史鉴,这对文征明来说既感觉无所作为又被琐事影响,不能专心画画。五十七岁时,文征明决定告别仕途退隐山林,回到老家苏州过起了闲适、安逸的生活。 二、文征明各时期的山水画特点 文征明精通人物、山水、花鸟等各种题材,其中他的山水画数量最多。文征明的山水画题材大多是家乡的自然风光,于山水画中饱含对家乡的眷恋。文征明山水画风韵独特,十分注重水墨和色彩的运用。文征明成就最高的是青绿山水和水墨山水,如《万壑争流图》、《绿荫长话图》。 (1)早年绘画风格-古朴文雅 江南水乡秀丽的风景影响着文征明的绘画特点,他的青绿山水文雅且毫无匠气,《烟江叠嶂图》是文征明早期山水画的代表作。这幅山水画采用平远的构图方法,描绘了烟峦起伏的景色,用强劲有力的线条表现山石树木,对于山川细心描绘,设色浅淡,很少使用浓墨。 文征明早期山水画中的人物和树石都取法赵孟頫,除此之外还学习黄公望、倪瓒、王蒙等画家山水画中浓密的苔点。文征明的山水画多是描绘具体的生活环境,在自然中提取景色描绘。因此在他的山水画中,大都有人物的存在,这也使得他的山水画多了一丝雅趣。 (2)中年绘画风格-色彩奔放 文征明中年时期绘画风格在设色上有所改变,不再是浅设色,而是更加浓郁,随着练习的日益精进,笔法更加老辣,画面体现着文人气韵,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是《惠山茶会图》。画面中文人雅士品茶吟诗,有人在林中散步,有人在亭中赏画,整体作品风格青绿重色,在画山石树木中融入了书法用笔,以行书的中锋笔法晕染,偶时用侧峰,对山石用石绿染色,对树干用赭石和藤黄晕染;画面中的人物采用工笔的形式,树石的形态勾勒细致,树木分布有高低、疏密之分,主次呼应,整幅画高雅精致、情景交融。 这种青绿画法是在赵孟頫、钱选的山水风格上的创新之作,装饰意味浓厚,对所描绘对象如松树、山石以写实的手法层次清晰,较少用皴擦,多反复渲染,色彩厚重。 (3)晚年绘画风格-率真野逸 文征明晚年的山水画更具内涵和深意,在构图上愈加复杂,用笔放松自如,表达内心感受的作品较多。他晚年的代表作品是《绿荫长话图》,这幅画中两人坐在绿荫树下闲聊,树旁的小路向山间隐去,耸立的松柏线条干枯淡雅,山石的勾勒细腻结实,在构图上具有深远和高远的特点。这幅图与青绿山水相比很少渲染,树木的用笔凝练,山石放松概括,近景的古树刻画精细,皴法细腻再加以晕染,中景的古松皴擦出了斑驳的树干,茂密的松针用利落有劲的线条显得整个古松越发挺拔。

山水画的发展历程

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程 中国山水画,源远流长。表现了丰富多彩的自然风光,体现了中国人的美意识。《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将山水画分类为: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墨笔山水)、浅绛山水(淡着色山水)、小青绿山水和没骨山水。从山水画的萌芽期魏晋南北朝始至隋唐五代日渐成熟,直至两宋形成了繁荣的景象,到元代达到了高潮,随着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山水画走向了没落。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仕隐分工”,形成了隐士阶层,隐士们厌烦世事纷繁,回归自然,深入山水,通过自然山水以“畅神”“澄怀观道”,追求“天人无际”、“天人合一”。 使山水画成为独立的画科,宗炳起了巨大的作用。宗炳的《画山水序》以及王微的《叙画》作为山水画初期的山水画理论,是难能可贵的。在魏晋南北朝时已逐渐从人物画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画料,到唐代已完全成熟。山水画,是吸收自然之精华,天地之精华,所以阴阳、晦冥、晴雨、寒暑、朝昏、昼夜有无穷的妙趣。从六朝到唐山水画家虽然很多,但他们的笔法,位置却很古拙。 从隋朝就开始出现山水画,山水画强调“平远”、“高远”和“深远”,运用散点透视法,平远如同“漫步在山阴道上”,边走边看,焦点不断变换,可以画出非常长的长卷,括进江山万里;高远如同乘降落伞从山顶缓慢下降,焦点也在变换,从山顶画到山脚,可以画出立轴长卷;深远则运用远近山的形状深淡对比,画出立体,山谷深邃的效果。 从古代起,中国的山水画的特点是必须有人或建筑出现在画上,这幅画才显出生气;日本古代虽然也是学习中国画的技法,但日本的风景画始终没有人或动物出现,显示的是宁静的气氛;从唐朝开始,中国的山水画开始分为南、北两派,北派的创始人是唐代画家李思训,他发明的大斧劈皴法,画中重用色彩,浓墨点苔上也用鲜亮的石青敷色,非常适合表现北方阳光灿烂、峭壁高耸的山峰。宋代的画家张择端、李唐、马远、夏圭等继承了他的风格,形成一种派别。 南派以被评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著名诗人王维为滥觞,运用披麻皴和宋代画家米芾发明的雨点皴或叫米点皴,多用墨色少用颜色表现蒙蒙细雨中的江南丘陵,后来发展到只用墨的水墨山水,王蒙、倪瓒等画家发展形成了南派风格。元代山水画趋向写意,以虚带实,侧重笔墨神韵,开创新风;明清及近代,续有发展,亦出新貌。表现上讲究经营位置和表达意境。传统分法有水墨、青绿、金碧、没骨、浅绛、淡彩等形式。 从明代后期到清朝时,山水画陷入了形式主义的格式套路,画家不再观察自然,从临摹古画技巧入手,随意摆布画中构图,虽然明、清时期出现许多花鸟画和人物画的大师,但山水画的发展停滞不前,《芥子园画传》更将山水画变成一种八股。 直到近代,山水画又重新发展,新一代大师如黄宾虹、李可染、张大千、傅抱石、关山月等人吸收西方绘画理论,深入观察自然,创造自己的风格,使山水画重新注入生气,将山水画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尤其是傅抱石和关山月为人民大会堂合作的《江山如此多娇》开创了国画巨幅山水的先河。现代又出现许多表现新的题材的年轻山水画家,用国画技法描绘黄土高原、西北大漠、西藏雪山、热带雨林,甚至境外各国的风景。山水画出现一个全新的局面。 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代山水画也有它自己的艺术传统。这首先表现在:要求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为此,要求山水画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满足于对自然景物的客观描绘,要求画家把对自然景物的认识与感受,与被描绘的客观对象很好地结合起来,达到情与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这种融合中,表现出一种十分鲜明的、可给人以启示和想象的自然景象,同时又包含着耐人寻味的意蕴。当然,延续了近千年的中国古代山水画,在意境的创造上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在唐代有王维、李思训等山水画家,后世称为“南北宗”;再以中国古代山水画的高峰时期——宋、元的山水画来说,大体经历了北宋、南宋和元代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的山水画呈现出彼此不同的面貌和意境。 北宋特别是前期的山水画,虽然在所描绘的自然景物中包含着画家对这些景物的感受和理想,但更主要的还是以客观地描写自然物为主,如北宋最著名的山水画家范宽、郭熙和王希孟的作品就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现存的范宽最重要的代表作《溪山行旅图》,描写北方雄伟的高山峻岭,一座巍峨的山峰几乎占满了大半个画面,给人以“高山仰止”之感。整个画面笔墨浓重粗壮,通幅无一败笔,于沉雄之中见精微。郭熙的代表作《早春图》,描写北方早春时节清晨的景色,着重表现自然界不同季节的不同特征。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长卷,成功地运用中国山水画“咫尺千里”的表现手法,以浓重的色彩,宏大的气势,描绘了祖国山河的辽阔和壮美,抒发了画家对大好河山的热爱。 南宋的山水画与北宋的山水画有显著的不同,突出表现在迫求诗的意境。现存的许多南宋山水画作品的标题就很富有诗意,如深堂琴趣、风雨归舟、秋山远眺、秋江暝泊、寒江独钓、长桥卧波、烟江欲雨等等。南宋著名山水画家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就很有代表性。画家以大胆的艺术概括,把与作品所要创造的意境无关的可有可无的景物一律删除,只画了一

小议沈周山水画构图艺术

小议沈周山水画构图艺术 沈周是明代吴门画派前期的领军人物,和文徵明,唐寅,仇英被列为明代四大家之一,对文徵明和唐寅的绘画艺术,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他终生不仕,一生优游林下,淡泊名利。在绘画艺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明代画评家李日华曾经记述:沈周以临摹各家画风开始,中年独宗黄公望,晚年则“醉心”吴镇,并着意模仿。沈周师法过各家风格,但是并不墨守成规,是一个勇于创新,勇于打破成规的画家。在山水画的构图方面,画家的创新性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耳目一新。画家不墨守山水画构图的既有形式,总是能另辟蹊径,创作出一幅幅新意焕发的作品。本文即以沈周的山水画作品为例,赏析其山水画构图艺术。一.倒影式构图 本文所谓倒影式构图,是指沈周的一种极具巧思的构图形式,画家在画面中,使得画面的上半部和下半部相对应,就像是将上半部的物象成为下半部的倒影。这种构图形式是画家在早期比较喜爱的构图形式之一,体现了画家的对构图形式富有创意的开拓。 这幅《柳荫垂钓图》(见图1)表现的是画家们经常表现的文人树下垂钓的场景,构图简洁疏朗,意境清新,极富形式感。画面前景是呈三角形的石块,与远景最近处的三角形山石相呼应,而一个文人坐在岸边的平台上,这个平台也和远景处的平台相对应。近景倒“L”形的柳树,更是和远景中正“L”形的山体得到恰到好处的对应。这是一幅物象简单的图画,表现的主题也极为寻常,但是,画家巧妙的构思和匠心独运的安排景物的能力,使之成为一幅别具特色的倒映式山水,令人暗暗叫绝。 沈周的另一幅山水巨作《策杖图》(见图2)也是倒影式构图的绝佳范例。这幅画表现了一位文人策杖行走在山水间的小路上,整幅画大气开阔,气脉贯通,但是远景处山脊扭曲的走势给人一种不安定感。在构图上,这幅画以中景的近似于长方形的水面为中心,对近景和远景做了一个巧妙的倒影式表现。画面近景出有一条河流,自左下向左上方流去,这个走势与远景处由右下向右上方流去的河流相呼应。近景左边宽阔的石台,与远景处右边的高台地相呼应。近景右边弯曲的石堆和远景左边弯曲的山脊相呼应,似乎只是尺码不同,方向相反的石头。近景处几近水平的小径和远景中几近水平的石堆相互呼应。而近景和远景是通过八棵树木相联系沟通,统一在一个和谐的画面中。此图比上文中提到的《柳荫垂钓图》物象更为复杂,但是经过画家精心布局,繁而不乱,同样是有条不紊,和谐的倒影式构图。 二.截景式构图 截景式构图,并非沈周首创,在以前的册页和卷轴中,画家们也经常采用这种构图形式。但是,沈周将这种构图发挥的淋漓尽致,开拓了山水画的构图形式。这种截景式构图,就好像电影中的特写镜头,切除不必要的内容,将画家所要着重表现的内容进行放大,从而拉近画面和观者的距离。 《千人石夜游图》(见图3)描述了画家某一次的游览经历。千人石是虎丘的中心,虎丘位于苏州城西北七里处,被誉为吴中第一名胜,是明清两代文人士大夫们送别宴会等雅集活动的首选之地。成化十五年四月,沈周行经虎丘,由于夜色已晚,就夜泊山下。沈周面对月色笼罩下的虎丘,不禁想去看看夜色朦胧下的虎丘适合景象。于是他走下船头,经过了一个个名胜景点,到达虎丘中心的千人石。这时候的虎丘,没有了白天的喧嚣,月色清明,境界开阔,让画家思绪飞扬,心灵得到了某种涤荡。后来,画家就根据记忆画下了千人石夜游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作业--山水画的意境(附答案)

14 山水画的意境 夯实基础巩固知识 预习自测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惆怅 ..(chóuchàng)真zhì(挚) 浮光掠.影(lüè) 暮ǎi(霭) 渲.染(xuàn)朝.朝暮暮(zhāo)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做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 ....”“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 胸有成竹: 画竹子前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比喻画家作画前,对所画的对象有整体的把握,非常熟悉。 (2)两个礼拜就画了一百多张,这当然只能浮光掠影 ....,不可能深刻认识对象,更不可能创造意境。 浮光掠影: 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 (3)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 ..,意境会更鲜明。 渲染: 比喻夸大地形容。 (4)我们看颐和园风景,则是富丽堂皇 ..,给人金碧辉煌的印象。 堂皇: 气势宏大。 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甲]中国文学的创作注重表现意境,文学的鉴赏也应该力求进入并感受意境。当我们读着那些意境深远的作品时,可能暂时忽略了周围的一切,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整个心灵沉浸在想象的世界之中。有时是自己过去的审美经验被唤起,和诗人取得共鸣;有时仿佛心灵打开了一扇窗户,对宇宙和人生得到新的理解;[乙]有时会感到超越了故我,在人格和智力上走向更加光明和智慧。 (1)[甲]处画线句存在语序不当的问题,应把“进入”与“感受”调换位置。

(2)[乙]处画线句存在成分残缺的问题,应在“智慧”后加上“的境地”。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B) A.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描写了送别友人时的自然景象,没有直接抒写情感,情寓于景,读者能够体会诗人的深厚感情。 B.五代画家荆浩画松“凡数万本,始得其真”,而有位画家写生十几天就画了一百多张。可见,画作的数量影响着意境的创造。 C.中国山水画画家并不注重表现“光”,而是注重准确表现景物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木然地画画,客观景物就会成为标本。 D.齐白石对虾的精神状态熟悉极了,才让虾在他的笔下活起来。可见,画家只有对客观对象有深刻的认识、感悟,画出的画才能传神。 【解析】“画作的数量影响着意境的创造”有误。 5.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本文探讨山水画的意境,作者先提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的观点;再以人们熟悉的中国诗词为例,阐明了景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然后,分析获得意境 的方法是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最后,指出画画要有意境,还要注意运用好的表现方法——意匠,使论述更全面。 基础运用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作者对描画的物件,必须要有深入的研究,有严格的选择、充沛.的感情、高度的加工。绝不能把描写物件变成说明性的图解或地理志,使观者看了suǒ然无味、无动于zhōng,这样当然谈不上什么意境。没有意境或意境不鲜明,绝对创作不出引人入胜的山水画。意境的创造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我在画水墨山水时,感觉到自己就像进入战场,在枪林弹雨中。因为画在宣纸上不能涂改,所以一点疏乎差错都不行。每一笔都要解决形象问题,感情问题,远近虚实、笔墨浓淡等问题。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充沛.(pèi)suǒ(索)然无味无动于zhōng(衷) (2)选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疏乎”,正确写法是“疏忽”。 (3)“引人入胜”中“胜”的意思是(C) A.胜利 B.比另一个优越

论中国山水画的特点

论中国山水画的特点 张利维 摘要: 中国山水画的特殊传统是创造形神交融、天我合一的意境。传统的中国山水画不讲焦点透视,不强调自然界对于物体的光色变化,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肖似,而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还表现在其艺术手法、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多个方面。按照艺术的手法来分,中国画可分为工笔、写意和兼工带写三种形式。中国画在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方面,也都有自己的特点。中国画的构图一般不遵循西洋画的黄金律,而是或作长卷,或作立轴,长宽比例是"失调"的。但它能够很好表现特殊的意境和画者的主观情趣。在用笔和用墨方面,是中国画造型的重要部分。用笔讲求粗细、疾徐、顿挫、转折、方圆等变化,以表现物体的质感。中国画的用墨之妙,在于浓淡相生,全浓全淡都没有精神,必须有浓有淡,浓处须精彩而不滞,淡处须灵秀而不晦。用墨亦如用色,古有墨分五彩之经验,亦有惜墨如金的画风。用墨还要有浓谈相生相融,做到浓中有淡,淡中有浓;浓要有最浓与次浓,淡要有稍谈与更淡,这都是中国画的灵活用笔之法。 关键词: 中国山水画,形神交融,工笔,构图,用笔,用墨, 中国山水画是传统画种之一。以自然风景为主要描绘对象。题材

有风景佳胜、名山大川、城市园林、村野乡居、舟桥楼宇等。元代以后山水画在画史上占据相当的地位。习惯上,依画法不同分为:勾勒设色,金碧辉煌,富装饰风,称青绿山水或金碧山水;纯粹水墨者为水墨山水或墨笔山水;水墨为主、略施淡赭淡青称浅绛山水或淡着色山水;以水墨勾皴淡色打底且施青绿者为小青绿山水;几无水墨纯以彩色描绘者为没骨山水。 中国山水画历史久远,独立的山水画始发于魏晋南北朝之间,文献表明该期山水画理论已趋成熟。至隋唐,展子虔《游春图》展露了隋代或初唐青绿山水之面貌,已见其写实能力之飞跃。盛唐吴道子之山水画简练且写实,李思训之山水画富丽而典雅;张及中晚唐画家创水墨山水;敦煌壁画中出现没骨山水;五代北宋则出现荆浩、关仝、董源、巨然、李成、范宽等一批名家,在真实地表现大自然和审美认识上跨入新的阶段。该期荆浩的《笔法记》、郭熙父子的《林泉高致》则较系统地总结了山水画理论。至元代,黄公望、倪瓒、王蒙、吴镇,使山水画走向抒发主观情感、创造多种风格的新途,并使山水画中诗书画的结合趋于完美。明末董其昌简化古人所创山水形象,参照书法法则,使山水画风又一变化。清代山水画一派沿袭董源、巨然和黄公望,变化古法、笔墨;另一派则强调抒发个性,面向自然,将笔墨发挥尽致以传情达意。五代两宋以后山水画的发展变化,产生了数量甚众的名家、流派,理论著述亦趋于完备,从而奠定了近现代山水名家产生的基础。 中国山水画的特殊传统是创造形神交融、天我合一的意境,即不

沈周的绘画世界

沈周的绘画世界 (美术学院美术学专业2010届李婷) 中文摘要:吴门画派的人数及及其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影响是任何一个画派所不能比拟的,其画风基本上构成了明清三百年来绘画发展的主旋律,在中国美术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沈周作为吴门画派的开创者,其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也是至关重要的。本文旨在通过对沈周生平、绘画发展历程及其对后世影响的简单梳理,构建出沈周绘画世界的基本轮廓。 英文摘要: 关键词:沈周吴门画派山水画 一部中国绘画的历史,犹如一首抑扬顿挫的进行曲,时而奔放高昂,时而清婉平蓄,随着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不断改变着风格面貌。明代的吴门画派则是这首行进曲中的高潮。吴门画派的人数及影响是任何一个画派所不能比拟的,其画风基本上构成了明清三百年来绘画发展的主旋律,在中国美术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沈周即是这个画派的开创者。 一,沈周生平 沈周,字启南,号石田、煮石生,晚号白石翁。宣德二年(1427)十一月二十一日出生于苏州府长洲县(即今江苏省吴县)相城里。自小聪明过人,长于记忆,其知识深广,经史子集、医学卜卦、传奇小说,乃至佛教、老庄之学无不涉猎,尤以诗文、绘画著称于世,称为明代最大的诗画家。其绘画方面:山水、人物、花鸟均有很高成就,影响了文征明、唐寅等吴门一大批画人,明代的绘画由于他而进入了全盛时代。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和贡献,确立了他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崇高地位。 每一位艺术大师的成功,均有着一定的有利因素。在沈周的成功之路

上,天资和勤奋是主要的,但社会与家庭环境的影响也是十分重要的。首先引导沈周步入绘画艺术殿堂的就是其家庭。 沈周出身于书画世家。他的曾祖父沈良琛与“元四家”之一的王蒙交谊。他的祖父沈澄也爱好诗文书画,时常邀苏州的文人到相城宅第西庄雅集。沈周的父亲沈恒吉,工诗善画,他的老师是杜琼。他的伯父沈贞吉也“雅善山水”,师从山水画家沈遇,两兄弟画山水“并列神品”。在这样的家庭环境的熏陶下,沈周从小就喜欢看父亲和伯父作画,也随沈遇学画。后来又随苏州山水画名家杜琼学画。家学的另一重要影响是沈周的父亲恒吉与伯父贞吉还一起跟从翰林检讨陈继学习诗文。陈继的儿子陈宽,因与沈家为世交,成了沈周的老师。陈宽学问渊博,擅画山水,山水师承于祖父陈惟允和黄公望、王蒙。他的教导对沈周的诗文迅速提高有很大影响。 除杜琼、沈遇外,沈周在山水画上的重要业师是刘珏。刘珏与沈周父、伯父为年轻时代的朋友,曾一起从学于陈继。刘珏还常与沈周兄弟一起出游,吟诗作画。沈周非常欣赏刘珏的山水画,他在刘珏的多幅作品上题过诗。沈周的山水画倾向“元四家”,主要取法王蒙、吴镇,喜以游历山水生活为题作画,与刘珏的影响有莫大的关系。 成化三年,沈周在相城旧宅附近构筑了一处别墅,四处遍种竹林,环境十分优雅,因而取名为“有竹居”,在这里,他开始过着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在此优雅僻静之地,他既可以“自作朝云与暮烟”尽情创作山水画,又可与友人雅集,诗文书画交酬唱和。他的一些巨幅山水画名作,如《庐山高图》、《崇山修竹图》等,就作于此间。 二,沈周的绘画历程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优质教案

14山水画的意境 知识与技能 1.把握本文的写作思路,把握文本内容。 2.分析山水画作品中意境的表现,初步理解对意境营造是画家追求的艺术境界,是山水画的灵魂。 过程与方法 感受山水画的意境之美,通过对山水画家的认识、所处时代的分析及画面构图、空白、墨色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是怎样表现意境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味山水画的意境,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重点 感受山水画的意境之美,使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是怎样表现意境的。 难点 了解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在思想、技巧和形式上的不同点,学会运用笔墨表现意境。 1.分析教学法:引领学生深入阅读课文,通过勾画点评,找出重点句子,分析中国山水画是怎样表现意境的。 2.实践交流法:用学过的笔墨技法,画一幅有意境的山水画,并配上自己喜欢的诗句散文,深切感受山水画的意境。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山水画等所需用具。 学生:搜集有关资料,了解山水画的特点。 1课时 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中国古典诗词,也屡次提到了“意境”一词,同学们能结合所学过的诗词解释一下什么是意境吗? 例如,《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构成了一种雄浑的意境。 可以说,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代表画作《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等。 李可染的意境观:他曾在书中讲到,“意境是什么?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

中国山水画教案

中国写意山水画教案(上) 第一节中国山水画源流 一、教学目的: 通过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史,使学生对山水画在中国绘画史中的重要地位有所感悟,体会山水画悠久的历史,中华民族丰富的智慧和情感和崇高的审美理想、艺术追求,以及历朝历代涌现出伟大的画家,创造的难以数计的辉煌灿烂的艺术珍品,积累的无比丰富的创作理论和技法。 二、教学内容: 山水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并在东方绘画中成为富有特色的艺术。据文献记载,早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战国时期,山水画就已经出现在丝织品和壁画上。从北魏壁画和东晋顾恺之的传世摹本《女史箴图》,《洛神赋图》来看,这时期的山水画只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山水画的技法还比较简单粗拙,往往“人大于山”“水不容泛”。正如唐张彦远所说的:“其画山水,则群峰之势,若细饰犀栉,列植之状,则若伸臂布指。”可见这时期的山水画还很不成熟,是中国山水画形成的孕育期。中国山水画,经东晋顾恺之发端,历南北朝至隋唐,才逐渐摆脱作为人物画的背景,而发展成为独立的画科。传为隋展子虔的《游春图》是现存最早的一幅山水画真迹,画中人物只不过是点景而已。它一变六朝墨勾色晕法为勾线填色、重彩青绿法,开青绿山水之先河。它标志着中国山水画的形成和进步。 到了唐代,由于经济的发达,社会的安定,以及宗教绘画的世俗化,中国山水画走向成熟并进入了繁荣昌盛的时期,因而有各种风格竞相出现的局面。总的说来,唐代山水画开创了两大流派:一派是青绿山水,它继承了隋代展子虔的传统表现技法,发展成为工细巧整、金碧辉映的风格,此即后世所称的“北宗山水”,它以李思训、李昭道父子为代表。李思训的传世作品有《江帆楼阁图》,画以勾勒廓填为主,山石已略有皴斫。另一派是以吴道子为代表的水墨山水。相传唐明皇李隆基曾令李思训、吴道子各以嘉陵江为题在大同殿内描绘壁画。“李思训数月之功,吴道子一日之迹,皆极其妙。”可见吴道子独到的奔放笔法,超妙出群。从另一角度看,画家能集三百里风景于丈许壁画之内,突破时空限制,得心应手地表现自己的感受,这种能力的具备,本身就是山水画成熟的标志。所以张彦远得出“山水之变,始于吴,成于二李”的结论。这个“变”,标志着山水画已进入成熟期。继吴而起,王维是在唐代山水画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画家。他是著名的抒情诗人,由于政治上的挫折,他在艺术上寄托了恬淡闲适的思想。他发展了水墨山水画,描绘富于诗意的田园景色,融诗、画为一体,开始了中国绘画的文学化。从传为他作品的《辋川图》、《雪溪图》来看,山石画法已有渲染,尚无明显皴法。唐代另一位山水画家张躁,其作品已失传,他的著名论点“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却流传至今,总括了古代绘画创作方面的最根本原则,言简意赅地阐明了中国画的主客观关系。他的破墨法和王维的泼墨法,把线扩展到面,以墨代彩,突出了墨色的作用,使表现空间等方法有了进展,行笔也有了新的变化,大大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力。这一流派,后世称为“南宗山水”,吴道子后来以人物画而著称,王维则被奉为南宗画的始祖。 五代的代表画家为荆浩,他第一个将勾填、勾染法变成了“皴法”,这是中国山水画技法的重大变革。他的《匡庐图》是一幅大型全景式构图的山水画,层次分明,皴染兼备,气势雄浑。滕固在《唐宋绘画史》中说道:“盛唐以后山水画上长时期的努力与酝酿,它的成果终于在荆浩的作品中显现了。他是集了众长,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