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耳石微结构的计算机自动识别

鱼类耳石微结构的计算机自动识别
鱼类耳石微结构的计算机自动识别

热带鱼类发育早期耳石日增量

热带鱼类发育早期耳石日增量 1 介绍 我们对于海洋鱼类早期的生态动力研究曾频繁地被称为密不可测的“黑箱”。然而,幸运的是,几十年前Pannella发现海洋鱼类的耳石记录了年龄和每天的生长信息,这个发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工具来揭开这个“黑箱”的谜底。在那之后越来越多的研究和技术进步,使得科学家们能从幼鱼的耳石中获取大量的精确的细小的早期生活史的信息。相比较于类似的无脊椎动物的研究,使用耳石微结构包含的大量有价值的信息是鱼类种群研究中最大的优势之一。个体的年龄信息能被用于研究幼鱼分布状况、补充动力、早期生长、出生率和死亡率以及更为熟知的具体年龄段的生长率。重要的是,个体的数据可以被扩展到群体和种群的动力研究,包括特定的产卵种群和育苗场。理解其下的机制是最终预测重要商业鱼种的世代强度的必要一步。生长率也可以被用于生物能量模型和检测早期生活的关键事件。最终,对整个生活史的变化所做的生长和存活的研究可能为进一步研究特定生活史阶段的优势和进化提供基础。 在这一章节里,我首先列出了能从幼鱼耳石获得的个体早期生活史数据的普遍用途,包括耳石提供的线索里不同时空尺度的变化。之后,我展示了从幼鱼耳石提取年龄和生长数据所需的技术原理和步骤。我具体地讲述了获取样本、处理耳石用以分析、读取增量信息以及分析数据的基础方法。我也明确指出这个过程存在的固有问题和局限之处。通过这些基础的步骤,有价值的年龄和生长信息能提取出来用于不同的生态学研究中,包括不同生态环境中的热带幼鱼,比如深海区、珊瑚礁、海草床和河口红树林边缘区域。 introduction+2.1+2.2+2.9(94-100,124)张慧敏 P93-100:introduction4.在热带鱼的早期阶段每日的耳石增加展示: 1.1基于欧托利的早期生活史特征 耳石可以提供一组变量或早期生命历史(ELH)特征的数据。幼虫的年龄、出生日期、远洋幼虫期(PLD)、幼年期和沉降时间都涉及到在耳石轴上(表1)的耳石增量,在这段时间内任何时间点的相对日增长都可以通过观察连续增量之间的宽度来获得。在生长较快的时期,通常会有更多的物质沉积在耳石成岩上,类似于树木

鱼类放流标记 PIT鱼类无线射频标记

在渔业研究中,利用射频识别技术有助于识别和跟踪的个体鱼类,同时对被标记的鱼 类没有行为学的影响,PIT标记寿命长,终身存在鱼的体内,利于研究鱼类整个生活史,因此,在鱼类增殖放流、渔业养殖等方面,PIT标记系统是一种可靠的、有效率和有效的监测手段。图索科技代理VEMCO,提供各类标记放流技术。该技术准确率高,读 错率为1000万分之一,借助这种方法,可以让每一条鱼均有一个唯一的身份证,有 助于对有价值的物种进行跟踪监测。 类型:被动电子标记 编码方式:HDX半双工或 FDX全双工 频率: 134.2KHZ 识别方式: 专用射频阅读器 获取方式:回捕或野外水下获取(仅限浅水或鱼道) 标记方式:注射到肌肉内或腹腔内 检测方式:手持阅读器或水下阅读器 是否远程:可以实现远程数据采集和传输 规格参数: 尺寸 1.35*8mm, 2.12*12mm或定制 标准 ISO 11784/11785 调制 FDX-A, FDX-B, HDX或PSK 频率 134.2KHz 或125KHz 材质玻璃,无生物排斥 工作温度 -25 oC ~ 85 oC 存储温度 -40 oC ~ 125 oC 优点:体积小、重量轻,最小标签为0.025g,体内标签,不易破坏,符合 ISO11784/5协议,标签编号全球唯一性。非接触式信息收集,使用寿命长,达到 100 年,可循环使用准确率高,读错率为100 万分之一。适用于不同物种的鱼类,幼鱼也可,对鱼类的行为影响较小。可实行远程监测,读取标记时需伤害或者杀死鱼类。 缺点:体积小,容纳信息少,标签不易被发现,需要专用设备识别 除此之外,我们为您提供国内最全面的鱼类标记方法比选,专业的标记定制化服务(鱼类行为试验,过鱼测评,增殖放流等等),包括T型标记、矛标、PTI标记、声 学标记、无线电标记和卫星标记等

鱼类的生殖

鱼类的生殖 l.鱼类性成熟的年龄 鱼类性成熟指鱼类从孵化后经生长发育,性腺达到成熟能排精产卵。不同鱼类性成熟开始年龄不相同。即使同一种鱼,也因外界环境条件的差异,性成熟的年龄也有变化。此外,同一种鱼的不同种群或雌雄两性到达性成熟的年龄也有差异。 一般说来,分散生活的种类,性成熟的年龄较迟。如国家珍贵保护动物中华鲟,开始性成熟的年龄是4龄。欧洲鳇鱼性成熟时间为16龄。集群生活的鱼类,性成熟时间稍早,如中上层生活的青鳞小沙丁鱼和金色小沙丁鱼,1龄即达性成熟,而中下层的大黄鱼性成熟时间大多在3~4龄。也有一些更早熟的如食蚊鱼,出生后1个月即能产卵。同一种鱼,在低纬度的南方比在高纬度的北方性成熟早。如鲤鱼,在南方2龄性成熟,而在北方则要5龄才能性成熟。鲻鱼、梭鱼的雌鱼在4龄开始性成熟,而雄鱼则在2~3龄性成熟。有些鱼类的性成熟是同步的,如大银鱼,1龄全部性成熟,且雌雄同步。而有些鱼类,如黄海的鲷鱼,1龄时只有4%雌鱼性成熟,雄鱼45%性成熟,2龄鱼全部性成熟。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鱼类资源遭受过度捕捞时,鱼类趋向小型化,性成熟年龄也提早。 2.鱼类性成熟的第二性征 有些鱼类可以从外部形态特征区别雌雄,如身体大小、体色、泄殖孔向外开口等。又如板鳃鱼类的鳍脚,鳉鱼雄鱼的交接器,鳑鱼的产卵管等。它们的两性异形是稳定的。大多数鱼类只能从其内部的精巢和卵巢区别其雌雄,而不易从外形上区别。不过有些鱼类在性成熟的繁殖季节出现第二性征。如鲤科鱼类中,有些种类雄鱼身体各部多具鲜明色彩,而雌鱼多呈暗淡的灰黄色。粘皮虎鱼的雄鱼深灰色,两背鳍皆较大,第一背鳍上有黄色和黑色斑块各一个。腹鳍吸盘宽圆,棕黑色。雌鱼灰黄色,第一背鳍上有黑色条纹,第二背鳍上也有黑色条纹。腹鳍吸盘较窄,乳白色。海洋中的隆头鱼,雄鱼橙黄色,自眼部向后有5~6条蓝色条纹,而雌鱼为红色,没有条纹。 许多鱼类在繁殖季节身体出现鲜红的色彩,或原来的色彩变得更加鲜艳。一般在雄鱼中表现特别突出。生殖季节过后,色彩即行消失,这种色彩称婚姻色。

鱼类的年龄和生长鱼类的生长特性鱼类的生长特性主要有遗传

鱼类的年龄和生长 第一节鱼类的生长特性 鱼类的生长特性主要有遗传性、阶段性、延续性、周期性、性别差异等。 ◆鱼类生长的遗传性 *鱼类个体的大小、生长速度以及一生中生长速度的变化特点,由不同种类或亚种或品种的遗传特性所决定。 最大个体鲸鲨可以长到20—25m,重达8700kg 最小个体鰕虎鱼,长度只有7.5—11.5mm。

*从俄罗斯闪光鲟不同种群的生长状况,可以看到它们之间生长的显著差别(如下表)。在选择增养殖对象时,生长的遗传特性是首要的因素。 闪光鲟不同种群的生长状况(单位:cm, 年) ◆ 鱼类生长的阶段性通常鱼类一生的生长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1、性成熟之前——是生长的旺盛阶段,此时性腺尚未大规模地发育,取得的营养除维持代谢的消耗 之外,大多用于生长,因而此阶段的生长最快。例如鲢从孵出至龄,体长增长迅速,至龄时体重增 加显著。 2、性成熟后——进入生长的稳定阶段。此阶段鱼体性腺大规模发育,所摄取的大部分营养用于性腺的 发育。 3、衰老阶段——此时对所摄取的营养,吸收和利用率都很低,在生殖机能衰退的同时,体长和体重的 增长都极差。 ◆鱼类生长的延续性 鱼类在性成熟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生长仍以明显的速度进行着。例如长江上游的齐口裂腹鱼至6龄时,雄鱼体长为31.4cm,而后生长一直延续,每年都有少量的增长,到14龄时体长为50cm。

齐口裂腹鱼 ◆鱼类生长的周期性 鱼类的生长在一年中有明显的周期性变化。出现这种周期性变化的原因包括两个方面:1、一方面是气候的季节变化对于生长的影响。

鲢、鳙鱼历月增重绝对值变化 2、另一方面,当鱼类进入性成熟阶段,生理活动因性周期的变化而周期变动。 ◆鱼类生长的性别差异 一般雄鱼比雌鱼性成熟早,因而生长速度提前减慢,所以雄鱼个体通常比雌鱼要小些。例如湖口地区青鱼1—6龄雌、雄鱼的平均体长存在明显的差别。 湖口地区青鱼雌雄鱼体长对比(单位:cm) 也有少数鱼类雄鱼比雌鱼生长快。如尼罗罗非鱼,由于雌鱼具有口腔护卵的习性,所以雌鱼的生长 比雄鱼差,同龄个体雌鱼小。 第二节鱼类的年龄及鉴定年龄的方法 ◆鱼类的年龄鱼类一生能存活的年数因种类而不同。 通常大型鱼类、性成熟晚的寿命较长,而小型、性成熟早的鱼类寿命短。 青鳉、间银鱼、香鱼等在一年内可生长到最大长度,一年达到性成熟,产卵后死亡,它们的寿命为一年。

英语科普:鱼的耳石中暗含洄游信息

Scientists at the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have found a way to pry1 into the private lives of fish - by looking in their ears. By studying ear stones in fish, which act as tiny data recorders, scientists can now reveal migration2 patterns and even provide insights into their sex life. Managing fish stocks in a sustainable way is a major challenge facing scientists, conservationists, policy makers3 and fishermen. To get the best results, accurate information about the movements of fish in the wild is needed but gathering4 this information is extremely difficult. Tiny ear stones called 'otoliths', which are in all bony fish, store chemical elements picked up from the surrounding water. As fish migrate, changes in the ambient water chemistry are recorded in the otoliths, but it is difficult to translate these signals into records of fish movements. Now researchers have effectively created a translation dictionary -revealing what the different chemical elements stored in the chemical makeup5 of the stones can tell us about the environments fish have travelled through. The research, conducted at the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and the Centre for Environment, Fisheries and Aquaculture Science (Cefas) in Lowestoft, involved raising plaice in an aquarium6 for one year while measuring the chemistry of the water and the fishes' blood. At the end of the experiment, they compared the water, blood and otolith chemistry to better understand how elements become integrated into the growing otolith. "These otoliths can now be used like the Rosetta Stone - allowing us to read the story of fish migrations7 from the chemistry of their ears," says Clive Trueman, co-author of the study and Associate Professor in Marine8 Ecology at the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We also found that sex can interfere9 with the chemical signals. This complicates10 the job of translation, but provides us with new information about the biology, and private lives, of fish at sea." The new insights, which have been published in Method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 can now be used to better understand movements of fishes throughout the world's oceans and will help in science-based conservation and sustainable fisheries. 词汇解析: 1 pry

鱼类资料

拉丁文名:Pampus sinensis 俗称:鮀鱼,昌侯龟,昌鼠,狗瞌睡鱼,鲳鳊,镜鱼,平鱼,白昌,叉片鱼 1、简介: 鲳鱼属鲈形目,鲳科。体短而高,极侧扁,略呈菱形。头较小,吻圆,口小,牙细。成鱼腹鳍消失。尾鳍分叉颇深,下叶较长。体银白色,上部微呈青灰色。以甲壳类等为食。 2、营养价值: (1)鲳鱼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有降低胆固醇的功效,对高血脂、高胆固醇的人来说是一种不错的鱼类食品。 (2)鲳鱼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硒和镁,对冠状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有预防作用,并能延缓机体衰老。预防癌症的发生。 3、适用人群: 鲳鱼属于发物,有慢性疾病和过敏性皮肤病的人不宜食用。 4、功能主治: 益气养血;舒筋利骨。主消化不良;贫血;筋骨酸痛;四肢麻木。延缓机体衰老,预防癌症的发生。鲳鱼含DHA,对小孩大脑发育有帮助。

拉丁文名:Anguilliformes 俗称: 1、简介: 鳗鲡目、海鳗科的通称。约有8属14种。体长一般约0.5~1.5米,大的可达2米。体细长,躯干部近圆筒状,尾部较侧扁,无鳞。口大,上下颌延长,具强尖锐齿。鳃孔宽大。背、臀、尾鳍相连,胸鳍发达。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在中国沿海均有分布。 2、营养价值: (1)鳗鱼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具有补虚养血、祛湿、抗痨等功效,是久病、虚弱、贫血、肺结核等病人的良好营养品。 (2)鳗体内含有一种很稀有的河西洛克蛋白,具有良好的强精壮肾的功效,是年轻夫妇、中老年人的保健食品。 (3)鳗是富含钙质的水产品,经常食用,能使血钙值有所增加,使身体强壮。 (4)鳗的肝脏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是夜盲人的优良食品。 3、适用人群: 适合于年老、体弱者及年轻夫妇食用;适用于病羸弱、五脏虚损、贫血、夜盲人、肺结核、妇女崩溃带下、小儿疳积、小儿蛔虫以及痔疮和脱肛病人食用。 4、功能主治: 具有补虚养血、祛湿、抗痨等功效,是久病、虚弱、贫血、肺结核等病人的良好营养品;强精壮肾、补充钙质。

鱼类解剖实验报告

实验室开放实验鱼类的分类识别与内部解剖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对鱼类外部形态的观察,熟悉鱼类外部形态的特征,掌握鱼类的外部测量方法,掌握形态分类的基本方法和编制检索表的技巧;正确识别常见鱼类。 2、通过对鱼类内部构造的解剖和观察,熟悉鱼类躯体内部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代谢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生殖系统的主要特征及适应水生生活的形态结构特征。 3、学习硬骨鱼类内部解剖的基本操作方法。 二、实验材料及用品 1、不同种类鱼类样品,鱼类浸制标本和骨骼标本; 2、解剖盘、解剖剪、解剖刀、解剖针、镊子、解剖镜、培养皿、直尺、投影仪、笔记本电脑、乳胶手套 3、甲醛、酒精、乙酸乙酯、乙醚 三、实验内容、方法与步骤 (一)鱼类外形的观察与测量 1、鱼类的一般测量和常用术语 全长:自问吻端至尾鳍末端的长度 体长:自吻端至尾鳍基部的长度 体高:躯干部最高处的垂直高 头长:由吻端至鳃盖骨后缘(不包括腮膜)的长度 躯干长:由鳃盖骨后缘到肛门的长度 尾长:由肛门至尾部基部的长度 吻长:由上颌前端至眼前缘的长度 口裂长:吻端至口角的长度 尾柄长:臀鳍基部后端至尾鳍基部的长度 尾柄高:尾柄最低处的垂直高度 2、体型 纺锤型、侧扁型、平扁型、棍棒型、不规则型 3、口式 前口式、下口式、上口式 4、鳍与鳍式 1)奇鳍:背鳍、尾鳍、臀鳍

2)偶鳍:胸鳍、腹鳍 鳍的结构 鳍式:一般用D代表背鳍,A代表臀鳍,C代表尾鳍,P代表胸鳍,V代表腹鳍。用罗马数字表示鳍棘数目,用阿拉伯数字表示鳍条数目。鳍式中的半字线代表鳍棘与鳍条相连,逗号表示分离,罗马字或阿拉伯字中间的一字线表示范围。 鲻鱼:D.Ⅵ,1-8;AⅢ-8;P.16-17;V.1-5;C,14; 5、侧线与鳞式 侧线:躯体两侧从腮盖后缘到尾部的小孔排列成的点线结构 鳞式:侧线鳞数与=侧线上鳞数/侧线下鳞 (二)内部解剖与观察 解剖步骤 1、将鱼置于解剖盘,腹部向上,用手术刀在肛门前与体轴垂直方向剪一小口。 2、使鱼左侧向上侧卧,自肛门向背方剪到脊柱,沿侧线下方前至鳃盖后缘,再至鳃盖后缘剪至下颌。 3、将左侧体壁肌肉揭起,暴露心脏和内脏;拭净器官周围血迹及组织液,置于盛水解剖盘内观察。 注意:揭开左侧体壁前先将体腔膜与体壁分开,以免内脏器官与体壁分开时被损坏。 4、原位观察 (1) 在胸腹腔前方、最后1对鳃弓腹方为围心腔,内具心脏; (2) 胸腹腔脊柱腹方为白色囊状鳔,前、后鳔室之间暗红色组织,为肾脏一部分。 (3) 鳔的腹方为长形生殖腺,雄性为乳白色精巢,雌性为黄色卵巢; (4) 胸腹腔腹侧盘曲管道为肠管;肠系膜上,具暗红色、散漫状分布肝胰脏;肠管和肝胰脏间细长红褐色器官为脾脏。 5、生殖系统 (1) 生殖腺 雄性有精巢1对,性未成熟时往往呈暗红色,性成熟时纯白色,呈扁长囊状; 雌性有卵巢1对,性未成熟时呈淡橙黄色,呈长带状,性成熟时微黄红色,呈长囊形, 几乎充满整个腹腔,内有许多小型卵粒。 (2) 生殖导管 生殖腺表膜向后延伸短管,即输精管或输卵管。 6、消化系统 包括口腔、咽、食管、肠、和肛门及肝胰脏、胆囊等。 (1) 食管 肠管前端接于食管,较端,其背侧有鳔管通入,以次为食管和肠分界点。 (2) 肠 展开肠管,肠为体长2-3倍,前2/3段为小肠,后部为大肠,最后为直肠,以肛门开口与臀鳍基部前方。 (3) 胆囊 暗绿色椭圆型囊,位于肠管前端部右侧,大部分埋在肝胰脏内; 7、鳔 位于腹腔消化管背方,银白色,分前后2室后室前端腹面发出细长的鳔管,通入食管。8、排泄系统 (1) 肾脏 紧贴腹腔背壁中线两侧,1对,红褐色;

鱼类

适应水生生活的鱼类(Pisces) §1 鱼纲的主要特征 一、鱼类的主要特征: 鱼是脊椎动物中最适于水环境中生活的一个大类群。鱼类对水环境的适应,构成了鱼类得以区别其它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 1. 体多呈纺锤形,并常覆有保护性的鳞片。 2. 终生生活在水中,以鳃呼吸。 3. 以鳍运动,不仅有像圆口类那样的奇鳍,还具有圆口类所缺少的偶鳍(指成对的胸鳍和腹鳍)。 二、鱼类的结构: 1. 外形: 1.1 鱼类的体形,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种; 1.1.1 纺锤形:淡水中最常见的鲤鱼、青鱼以及海洋中的鲨鱼等都属于这种类型。 1.1.2平扁形:例如鳐等。 1.1.3 侧扁形:例如鳊鱼、胭脂鱼、鲳鱼、蝴蝶鱼等。它们的游泳能力,比不上纺锤形的鱼类。 1.1.4 棍棒形:例如黄鳝和鳗鲡。这种类型的鱼适应于穴居,常穿入泥土或水底的砂石中,游泳能力较弱。有的种类,其左右轴比背腹轴还要短,使全身呈带形,例如带鱼。 1.2分界线 头 鳃盖后缘的鳃孔(或最后一对鳃裂) 躯干 肛门或泄殖孔 尾 1.3鳍 奇鳍:背鳍(D)、臀鳍(A)、尾鳍(C) 背鳍、臀鳍如船的龙骨,能保持鱼体在水中的平衡,防止游泳或静止时左右倾斜和摇摆,也能帮助游泳。 偶鳍:胸鳍(P)、腹鳍(V) 棘、软鳍条——分类学上的鉴别特征。 书面表达鳍的种类和鳍条数目的方式,称为鳍式。 如:鲤鱼的鳍式为:D.Ⅱ,18-19;P.Ⅰ,16-18;V.Ⅱ,8-9;A.Ⅲ,5-6;C.20-22。罗马数字代表棘的数目,阿拉伯数字代表软鳍条的数目。 P.:协助平衡鱼体和控制运动的方向。 V.:稳定身体和辅助升降。 腹位 腹鳍胸位 喉位 A.:维持鱼体垂直时的平衡。 C.:起着舵和推进作用。 1.4上、下颌 从鱼开始出现的结构。 1.5鳃盖

鱼脑石

鱼脑石 鱼脑石 又名鱼首石、鱼枕骨主要成分碳酸钙 通过对鱼耳石的辉光测试可以反映水体污染的级别 受污染较重的水域出产的鱼耳石光度强光域大(波段宽) 受污染较少的水域出产的鱼耳石光度弱光域窄(波段窄) (《药材资料汇编》) 【异名】石首鱼头石(《千金方》),石首鱼脑中枕(《日华子本草》),石首鱼魫(《濒湖集简方》),石首骨(《本草汇言》),黄鱼脑石、鱼首石(《浙江中药手册》)。 【来源】为石首鱼科动物大黄鱼或小黄鱼头骨中的耳石。动物形态详"石首鱼"条。 【采集】多为加工鱼鲞时的副产品。一般在5~6月石首鱼(黄鱼)渔汛期收集。加工时将头骨中最大的一块耳石取出,洗净,晾干。 【药材】为长卵形,具三棱的颗粒。大黄鱼的脑石长1.5~2厘米,宽0.8~1.8厘米。小黄鱼的较小,长1~1.2厘米,宽5~7毫米。中间宽,一端稍圆,另一端尖。全体磁白色。关节面较平坦,表面可见明显的圆形节痕;另一面向一侧隆起,近尖端部有一斜的凹沟,并有横突数个,其隆起一侧的下方可见细长纹理,即生长线。质坚硬,不易破碎。气微,味稍涩。以洁白、坚硬、无杂质者为佳。 主产浙江。 【炮制】洗净晒干,放铁勺内,上覆一碗,在烈火上煅至有爆裂声后,取出放凉。 【性味】《医林纂要》:"咸,平。" 【功用主治】化石,通淋,消炎。治石淋,小便不利,中耳炎,鼻炎,脑漏。 ①《日华子本草》:"取脑中枕烧为末,饮下治石淋。" ②《开宝本草》:"主下石淋,磨石服之,亦烧为灰末服。" ③《纲目》:"研末或烧研水服,主淋沥、小便不通。煮汁服,解砒霜毒、野菌毒。" 【用法与用量】内服:研末,1~3钱(折合3~9克)。外用:烧存性研末撒。 【选方】①治石淋及诸淋:石首鱼头石十四枚,当归等分。上二味捣筛为散,以水二升,煮取一升,顿服。(《养生必用方》) ②治小便不通:石首鱼头石末,水服方寸匕,日三。(《千金方》)

鱼脑石

鱼脑石目录

(《药材资料汇编》) 可以根据鱼耳石的样子判断鱼的种类。 可以把鱼耳石磨成薄片然后根据上面一圈圈的纹路推算出鱼的岁数。(《海洋知识素质培养》) 药材 为长卵形,具三棱的颗粒。大黄鱼的脑石长1.5~2厘米,宽0.8~1.8厘米。小黄鱼的较小,长1~1.2厘米,宽5~7毫米。中间宽,一端稍圆,另一端尖。全体磁白色。关节面较平坦,表面可见明显的圆形节痕;另一面向一侧隆起,近尖端部有一斜的凹沟,并有横突数个,其隆起一侧的下方可见细长纹理,即生长线。质坚硬,不易破碎。气微,味稍涩。以洁白、坚硬、无杂质者为佳。 主产浙江。 炮制 洗净晒干,放铁勺内,上覆一碗,在烈火上煅至有爆裂声后,取出放凉。 性味 《医林纂要》:"咸,平。" 功用主治 化石,通淋,消炎。治石淋,小便不利,中耳炎,鼻炎,脑漏。 ①《日华子本草》:"取脑中枕烧为末,饮下治石淋。" ②《开宝本草》:"主下石淋,磨石服之,亦烧为灰末服。" ③《纲目》:"研末或烧研水服,主淋沥、小便不通。煮汁服,解砒霜毒、野菌毒。" 用法与用量 内服:研末,1~3钱(折合3~9克)。外用:烧存性研末撒。 选方 ①治石淋及诸淋:石首鱼头石十四枚,当归等分。上二味捣筛为散,以水二升,煮取一升,顿服。(《养生必用方》) ②治小便不通:石首鱼头石末,水服方寸匕,日三。(《千金方》) ③治聤耳出脓:石首鱼魫,研末,或烧存性研掺耳。(《濒湖集简方》) ④治鼻炎:鱼脑石(煅)一钱,冰片一分。共研末,吸鼻中。(《山东中草药手册》) ⑤治久年脑漏:石首骨,火炙研极细,每晚临睡时,服一钱,酒调下。(《本草汇言》) 处方名 鱼脑石、鱼首石、石首骨、鱼枕石、煅鱼脑石处方中写鱼脑石、鱼首石、鱼枕石、石鱼骨等均指生鱼脑石,为原药洗净,晾干,捣成小块或碎块入药者。偏于利尿化石。煅鱼脑石为净鱼脑石放铁勺内,上覆一碗,在烈火上煅至有爆裂声,取出放凉入药者。

鱼类学

1.鳍(fin):鱼类和某些其他水生动物的类似翅或桨的附肢,起着推进、平衡及导向的作 用。许多不同的生物皆演化出鳍,尤其是大多数的鱼类。在哺乳类中则有鲸鱼与海狮等动物拥有鳍。鱼类的鳍可以分为奇鳍和偶鳍,前者均不成对,位于体的正中,包括背鳍臀鳍和尾鳍。后者均成对,位于体的两侧,包括胸鳍和腹鳍,在进化上来看现有奇鳍后有偶鳍,在胚胎上看也是这样。 2.侧线:是皮肤感觉器官中最高度分化的构造,呈沟状或管状。侧线是鱼类和水生两栖类 所特有的感觉器官。侧线在头部分成若干分支:眶上管、眶下管、鳃盖舌颌管、横枕管。 鱼体两侧一般各有一条,少数鱼类每侧有2到3条或更多。侧线管内充满粘液,它的感觉器神经丘即浸润在粘液中。原理:当水流冲击身体,水的压力通过侧线管上的小孔进入管内,传递于粘液,引起粘液流动,并使感觉顶产生摇动,从而把感觉细胞获得的外来刺激通过感觉神经纤维传递到神经中枢 3.鰾:大多数鱼所具有的一个充有气体的囊,可以胀缩,使鱼能在水中上浮或下沉。有的鱼 类的鳔有辅助听觉或呼吸等作用.主要指某些鱼类体内可以涨缩的气囊,鱼借以沉浮。 有的鱼类的鳔有辅助听觉或呼吸等作用,俗称“鱼泡”或''鱼铃铛''。鳔胶,有称花胶,还有药用价值。鳔位于鱼体腔内的背部,鳔壁坚韧不透气,包含鸟嘌呤晶体,只含很少的血管组织。鳔的发达程度与鱼的习性有关:生活于极浅水和底栖的鱼类因为不需要浮沉,鳔一般较为退化;另外,金枪鱼等因为需要快速游泳,鳔也不发达。包括鲨鱼的很多软骨鱼类只靠游泳来调节浮力。 4.小鳍和脂鳍:位于背鳍和臀鳍后方,仅由一枚鳍条组成的鳍为小鳍;位于背鳍后方的脂 肪质的突起,没有鳍条的鳍为脂鳍,其功能不详。 5.鳞:鳞片根据外形、构造和发生上的特点,可以把鱼类鳞片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即盾鳞、 硬鳞和古鳞,盾鳞由真皮和表皮联合形成,为板鳃鱼类特有;硬鳞为硬骨鱼类所特有,是一种深埋在真皮中的菱形骨板;骨鳞为真骨鱼类特有,根据露出体外部分的无棘刺分为圆鳞和栉鳞。 6.韦伯氏器:硬骨鱼类鲤形总目第1─3椎体的两侧有四对小骨,由前向后带依次称为带 状骨、舶状骨、间插骨、三脚骨,这四块骨骼称为韦伯氏器。鲤形目和鲇形目的最前面1-3枚脊椎骨的某些成分变异形成一组具有特定功能骨片韦伯氏器。 7.罗伦瓮:呈管状或囊状,内有粘液,一端扩大为壶腹,另一端开口于皮外.板鳃鱼类各类别 的罗伦氏器的形态和分布各不相同,罗伦氏器的机能基本上同侧线,仅反应稍慢些。鳐类的罗伦翁比较发达。 8.洄游: 鱼类洄游(fish migration)鱼类因生理要求、遗传和外界环境因素等影响, 引起周期性的定向往返移动。洄游是鱼类在系统发生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征,是鱼类对环境的一种长期适应,它能使种群获得更有利的生存条件,更好地繁衍后代。研究并掌握鱼类洄游规律,对于探测渔业资源量及其群体组成的变化状况,预报汛期、渔场,制订鱼类繁殖保护条例,提高渔业生产和资源保护管理的效果及放流增殖等具有重要意义。 9.地模标本:地模是指从某一个种或亚种模式标本的原始产地所采得的这个种或亚种的标 本。 10 咽上器官和鳃上器官:鳃上器官是着生于鳃弓上方,由部分鳃弓和舌弓骨骼转化形成的 副呼吸器官或由鳃耙组成的滤食器官。咽上器官是咽鳃骨和上鳃骨卷成蜗管状 11螺旋瓣和幽门盲囊: 螺旋瓣是由粘膜层及粘膜下层向管腔突出而成,它的作用是增加吸收面积,它的形态可分为“螺旋型”、“画卷型”。它一般出现在肠管直的种类中,在肠管十分盘曲的种类中,一般无螺旋瓣,见于软骨鱼类和少数硬骨鱼类;幽门盲囊是从幽门胃伸出的5条幽门管(pyloricduct)进而又各分成2条中心管(median canal),接续于其侧面和腹面,此为多皱襞侧盲囊。整个呈葡萄束状样腔向腕腔中伸展。幽门盲囊分

叉尾斗鱼仔鱼耳石形态发育与日轮形成特征

第17卷 第6期 中国水产科学 Vol.17 No.6 2010年11月 Journal of Fishery Sciences of China November 2010 收稿日期: 2009?12?17; 修订日期: 2010?02?27.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970555); 国家重大专项基金资助项目(2009ZX07211-009). 作者简介: 赵天(1986-), 男, 硕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为鱼类生态学. E-mail: owfaowfa@https://www.360docs.net/doc/653733815.html, 通讯作者: 林小涛, 教授. E-mail: tlinxt@https://www.360docs.net/doc/653733815.html, 叉尾斗鱼仔鱼耳石形态发育与日轮形成特征 赵天, 陈国柱, 林小涛 (暨南大学 水生生物研究所, 热带亚热带水生态, 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广东 广州 510632) 摘要: 对实验室人工繁殖的叉尾斗鱼(Macropodus opercularis )仔鱼耳石形态发育与日轮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显示, 叉尾斗鱼微耳石和矢耳石在胚胎时已出现。微耳石在仔鱼刚孵化时为圆盘状, 随仔鱼发育转变为近椭圆形, 孵出后19 d 转变为中部圆凸两端较尖的菱形; 矢耳石在仔鱼刚孵出时为圆盘状, 随仔鱼发育转变为椭圆形, 孵出后19 d 转变为一端略尖的桃形; 星耳石在仔鱼孵出后第19天才出现, 呈中部略凹的椭圆形。叉尾斗鱼仔鱼耳石长径(包括微耳石和矢耳石)与鱼体全长(TL, mm)呈线性相关。仔鱼耳石上第一个轮纹在孵出后第2天形成, 其后每日形成1个新轮纹, 生长轮数目与仔鱼日龄(D )呈线性相关, 且线性方程斜率接近于1。结论认为, 叉尾斗鱼仔鱼星耳石出现时间晚, 矢耳石形态在后期出现较大变化, 而微耳石在胚胎时即形成, 形态稳定; 日轮可读性较好, 故更适合做日轮研究的材料。本研究旨在为叉尾斗鱼自然种群年龄结构调查及其资源保护提供基础数据。[中国水产科学, 2010, 17(6): 1364?1370] 关键词: 叉尾斗鱼; 仔鱼; 耳石; 形态发育; 日轮 中图分类号: Q9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8737?(2010)06?1364?07 叉尾斗鱼(Macropodus opercularis )隶属于鲈形目(Perciformes)攀鲈亚目(Anabantoidei)斗鱼科(Belontiidae)斗鱼属, 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方及东南亚各国的内陆淡水小型鱼类[1?3]。根据谢增兰等[3]的调查结果, 现阶段该物种资源量有下降的趋势, 甚至在某些地方处于濒临灭绝的状态。以往对于叉尾斗鱼的相关研究大多集中在其形态分类, 生态习性, 胚胎发育, 繁殖和某些病理学方面[4?8], 对其耳石发育和日龄鉴定方面的研究很少。而确定叉尾斗鱼仔鱼的准确日龄是研究其早期生活史和种群结构的关键,也是进一步探讨造成其种群数量下降原因的基础。鉴于此, 作者对实验室人工繁殖叉尾斗鱼仔鱼的耳石进行连续观察研究, 寻找其形态发育特征和生长轮生长规律, 以期为叉尾斗鱼自然种群年龄结构的调查和叉尾斗鱼的资源保护提供基础数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叉尾斗鱼亲鱼采自广东省从化市岐田村野外溪流和沼泽, 并在实验室驯养半年以上。取性成熟的雌、雄鱼各1尾放入同一鱼缸中自然产卵受精, 在水温(26±0.5)℃的条件下约38 h 后孵化出膜。随后将仔鱼转入4个1 000 mL 的烧杯中饲养, 每个烧杯放入仔鱼100尾。3 d 后以64 μm 网目的浮游生物网从暨南大学明湖中捞取浮游动物作为开口饵料, 1周后以112 μm 网目的浮游生物网捞取浮游动物喂养至实验结束时的23日龄, 并在15日龄后投喂少量剪碎的摇蚊幼虫以保证其营养。仔鱼培育期间水温控制在(26±0.5)℃, 室内自然光照, 每日 21︰00定时换水。 至实验结束时死亡率小于5%。仔鱼孵出后第1周每日8︰00和

鱼类学

1.鳍条分为“角质鳍条“和鳞质鳍条”,前者是软骨鱼类特有,后者是硬骨鱼类特有,它 根据分支、分节情况可以分为分枝鳍条、不分枝鳍条、假棘、真棘 2.鱼类的皮肤由表皮和真皮组成,前者起源于外胚层,后者起源于中胚层 3.鳞片根据它的形状、构造和发生,分为盾鳞、硬鳞和骨鳞,骨鳞由真皮产 生,根据露出体外部分有无棘刺可分为园鳞、栉鳞 4.鱼类肌肉可分为三大类平滑肌、横纹肌、心脏肌。与背鳍运动有关的肌肉有背鳍 引、背鳍倾肌、背鳍间缩肌、背鳍缩肌 5.硬骨鱼类和软骨鱼类心脏的不同在于 i.。 6.黄鲫和斑鰶最主要的区别特征是 7.翘嘴红鮊和蒙古红鮊最主要的区别特征是 i.。 8.鲤和鲫最主要的区别特征是。 9.青鱼和草鱼最主要的区别特征是 10.鲈鱼和鳜鱼最主要的区别特征是 11.竹甲鱼和蓝圆鲹最主要的区别特征是 12.大黄鱼和小黄鱼最主要的区别特征是 13.七鳃鳗的心脏位于_________腔中,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组成。 鲨鱼眼后,鳃裂前有一对___________孔,该孔与胚胎期___________同源。 14.鱼类的体腔分为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两部分。 15.鲨的动脉系统自动脉圆锥出发向前为一条________动脉,由它分出5对_________动脉, 进行气体交换后汇成4对__________动脉,至背部合成一条_________动脉,由它向前至______动脉,由它向后行,相继分出成对的_________动脉入胸鳍,_____动脉入腹鳍,_____动脉进入体壁。 16.鲨鱼成熟卵的受精作用发生在喇叭口和___________之间,受精卵外的蛋白和卵壳的分 泌场所是_____________。 17.软骨鱼的受精作用一般发生在雌鱼输卵管上段的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之间。 18. ________形目鱼前三块躯椎一部分变成韦氏小骨,它们由前向后分别为___________ 骨,___________骨和___________骨,韦氏小骨前与内耳的____________腔接触,后与_________接触 19.硬骨鱼纲(或系)包括__________亚纲,__________亚纲和_________亚纲。后者又包 括多鳍总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目和_________总目 20.鲨鱼的鳍肌可分为_______________肌和_________________肌,它们在胚胎发育时是由 _____________肌分生肌芽至________________发展形成的。 21.肺鱼中具有双鳔(肺)的是_____________肺鱼和____________肺鱼。 22.全骨总目包括______________目和_______________目 23.弹涂鱼分类上属_________目,有吸盘,是由__________愈合而成,弹涂鱼______上岸 爬行,爬行器官是_______________。 24.“左鲆右鲽”在分类学上的含义是指两眼均着生在______侧者为______科鱼,两眼均着 生在_____侧者为______科鱼。与此相类似的有舌鳎科鱼,其两眼着生在______侧,而鳎科鱼两眼则着生在______侧。 25 鲢鱼(或白鲢)的腹棱自____________至__________,鳙鱼(或花鲢或胖头鱼)的腹棱是自__________至___________。胸鳍基部肛门腹鳍肛门

基于计算机视觉的鱼虾识别和形态参数测量

基于计算机视觉的鱼虾识别和形态参数测量计算机视觉技术在目标检测和识别领域取得了重大成果,在我国海洋水产品领域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基于此技术研究人员发明了水产品分拣系统等,减少了投入的人力物力。但是在现有的关于水产品研究当中,没有一项能够高效地测量对虾的形态参数(包括体长、头胸甲长、头胸甲宽),相关育种人员只能手工测量,效率低下。研究鱼类识别的团队都是直接采用国外的数据集,不能用于我国海岸线的鱼类调研。 对此我们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以对虾和鱼作为研究对象展开了一系列的实验,主要的研究内容将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其一,为了测量对虾的形态参数,首次提出了基于传统的目标检测方法和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检测方法。分别采用了基于LBP特征的级联分类器和基于ZF网络的Faster RCNN作为模型识别目标对虾的眼柄基部、头胸甲、尾尖,通过检测标尺和比例计算得到目标的体长、头胸甲长、头胸甲宽。将基于LBP特征的级联分类器测量值与图像PS测量值比较分析得到误差数据。将基于ZF网络的Faster RCNN测量值分别与图像PS测量值、级联分类器测量值、手工测量值比较分析。 实验结果表明,基于ZF网络的Faster RCNN的漏检率比基于LBP特征的级联分类器低,实验数据较为准确,并且比人工测量稳定高效,重复性更好。其二,为了满足我国海岸线的鱼类调研的需求,首次采集了东南沿海常见鱼类用以制作调研的数据集,并运用了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针对各种拍摄角度不同形态(鱼鳍展开或者不展开)采集3000张7类9种不同的鱼类样本图片,其中部分测试图片的采集环境为夜间且拍摄背景不与训练图片相同。采用基于VGG网络的Faster RCNN 作为模型识别鱼类。 实验结果表明,利用VGG加Faster RCNN方法,取得了 96%的类别平均准确率,比传统方法的识别率要高,并且能够高效展开调研工作。以上两个部分的工作都是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展开的智能化识别和测量,充分发挥了该技术在我国海岸线鱼类资源调研的重要作用。运用该技术不仅可以提供高效的对虾育种方案,而且还能够服务我国的海洋战略、展开海洋资源调研。

鱼类学复习资料

《鱼类学》课程期末复习 1.大黄鱼分类地位: 脊索动物门 脊椎动物亚门 硬骨鱼纲 鲈形总目 鲈形目 鲈亚目 石首鱼科 黄鱼属 2.鱼类的体型 体轴分为三种: 头尾轴(主轴)<自鱼头部到尾部贯穿体躯中央的一根轴线> 背腹轴(矢轴)<自鱼体最高部通过头尾轴贯穿背腹的轴线> 头部与躯干部的分界:最后一对鳃裂(圆口纲和板鳃类等);鳃盖骨后缘(硬骨鱼类) 4.奇鳍背鳍又称单鳍(impaired fin )。为水生脊椎动物中沿身体正中线生长的鳍。奇鳍并不成对,为背鳍,尾鳍,臀鳍 D 臀鳍A 尾鳍C /////偶鳍 胸鳍P 腹鳍V 5.鳍的组成。 由支鳍骨和鳍条组成 鳍条分为两种:角质鳍条;鳞质鳍条 6.鱼类的皮肤腺体系由上皮细胞衍生而成,它可分为单细胞腺及毒腺两类。 7.鳞片类型。 鱼类鳞片分为软骨鱼的盾鳞和硬骨鱼的骨鳞和硬鳞,其中盾鳞为真皮表皮共同形成,也就是来自中胚层和外胚层,而硬骨鱼的骨鳞和硬鳞为真皮形成,也就是来自中胚层,此外骨鳞还分为圆鳞和栉鳞。盾鳞、硬鳞、骨鳞注:骨鳞分两类(圆鳞和栉鳞) 8.脊柱作用。支持身体和保护脊髓及主要血管的作用 9.尾鳍类型(1)原型尾(2)歪型尾(3)正型尾 10.肌肉的基本单位。肌肉细胞

组成肌肉的基本单位是肌纤维,也就是肌细胞。 –肌细胞具有细胞核 细胞质——又称肌浆 细胞膜——又称肌膜 –在细胞质中有原生质分化而来的肌原纤维。 11.鱼类的肌肉分类 平滑肌–主要分布在内脏器官中(心脏除外),如消化管道、血管、尿殖器官的壁等处,受植物性神经支配,不随意肌、 横纹肌(骨骼肌)、主要附于骨骼上,分布在体壁,附肢等处,又称骨骼肌,受中枢神经(脑、脊髓)支配,随意肌。 心(脏)肌,只构成心脏,受植物性神经支配,不随意肌。 红肌 12.鱼类消化管包括口、咽、食道、胃、肠、肛门等 13.鱼类的取食器官类型 取食器官:齿舌鳃耙(都在口咽腔中) 取食器官(1)捕捉型(2)吸盘型(3)吸吮型(4)研磨型(5)食浮游生物型 14.胃组织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肉层及浆膜层等组成 15.鱼类的主要消化腺肝脏、胰腺、胃腺 16.鱼类的主要呼吸器官是鳃及辅助呼吸器官皮肤、肠<泥鳅>、口咽腔黏膜、鳃上器官 17.血球由红细胞、白细胞、血栓细胞(血小板)组成。 18.鱼类的泌尿器官是肾脏(前肾和中肾),起源于中胚层的生肾节 19.鱼类的精子分为头部、颈部和尾部。根据形态结构分为螺旋形、栓塞形和圆形。 20.鱼类的神经系统组成。 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和植物神经系统等三部分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外周神经系统:脑神经和脊神经;植物神经系统: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21.鱼类脑的构造分区,组成。 分为5个区,分别为端脑、间脑、中脑、小脑和延脑,脑壁较厚。 端脑:脑的最前端,分为嗅脑和大脑两部分 间脑:位于大脑后方的凹陷部分,由上丘脑、丘脑、下丘脑三部分组成 中脑:脑腹面的基部(被盖)及脑背部的顶盖。鱼类最高视觉中枢所在。 小脑:中脑后方单个的圆形或椭圆形体。鱼类运动主要调节中枢 22.鳔由红腺分泌气体,由鳔管吸收气体。 23.鱼类的内分泌腺及组织脑垂体、肾上腺、甲状腺、胸腺、胰岛、后腮腺、性腺及尾垂体 24.圆口纲 体裸露无鳞,细长呈鳗形,骨骼完全为软骨,无偶鳍,无肩带和腰带,亦无上下颌,又称无颌类。脊索终身存在,无椎体。具有单独不成对的鼻孔。由内胚层形成的鳃处于肌肉囊中各自开口于体外。口为吸着式,舌成为舐刮器。齿为角质,起源于外胚层。包括盲鳗目和七鳃鳗目。 25.软骨鱼纲 内骨骼全为软骨,但软骨中常含有多量的钙质沉淀,无任何硬骨组织。外骨骼表现为盾鳞或棘刺或退化消失(体表光滑)。脑颅无接缝。鳍条为角质鳍条。头部每侧有5~7个鳃裂,各自开口于体外;或有4个鳃裂,外被一膜状鳃盖,其后具一总筛孔。雄性腹鳍内侧特化为交配器,称之为鳍脚。肠短,具螺旋瓣;无鳔,无大型耳石;泄殖腔或有或无。卵大,体内受精,卵生、卵胎生或胎生。尾为歪型尾。 两个亚纲:板鳃亚纲(鳃裂5~7个,上颌不与脑颅愈合)和全头亚纲(具膜状假鳃盖,具腹前鳍脚和额前鳍脚)。 26.硬骨鱼纲 主要特征: (1)内骨骼或多或少为硬骨性的,膜骨的加入更促进骨骼的坚硬程度。

《鱼类的感觉器官》

《鱼类的感觉器官》 第一节皮肤感觉器官 ?一、皮肤感觉器的基本构造 –一般由几个感觉细胞和一些支持细胞组成: ?感觉细胞呈梨形,在感觉器的中央,具有感觉毛。感觉细胞具有 感觉和分泌的双重机能,它的分泌物在感觉器外表凝结成长的胶 质顶,感觉毛被包藏在顶的内部,感觉神经末梢分布在感觉细胞 之间,与感觉细胞相联系。 ?支持细胞柱状,包围着感觉细胞的基部。 –当水流冲击鱼体时,引起感觉器胶质顶的倾斜,感觉细胞所接受的刺激通过神经纤维传递到神经中枢。 二、皮肤感觉器官的种类 ?(一)感觉芽 –感觉芽是构造最简单的皮肤感觉器,分散在表皮细胞之间,在真骨鱼类常不规则地分布在身上、鳍上、唇上、须上及口中。 –具有触觉及感觉水流的作用。 ?(二)丘状感觉器 –又称陷器,这类感觉器的感觉细胞低于四周的支持细胞,因而形成中凹的小丘状构造。 –丘状感觉器无论在板鳃类和硬骨鱼类的头部和躯干部都能见到,头部往往多些。 –陷器的作用是感觉水流和水压。栖息于水底的鱼类陷器发达(三)侧线器官 ?1、构造及作用 –是最高度分化的、鱼类及水生两栖类所特有的皮肤感觉器。呈沟状或管状。 –埋在皮下的侧线管,分出许多小管与外界相通,管内充满粘液。管壁上分布有感觉器,其感觉细胞上的神经末稍通过侧线神经而联于延脑发出的迷走神经。 –水流和水压由侧线支管的开口处作用于管中的粘液,再由粘液传递到感觉器,引起感觉顶发生偏斜,感觉细胞获得刺激,刺激通过感觉神经纤维,经侧线神经传递到延脑。

–侧线器官的主要作用是:(1)感觉水流;(2)确定方位;(3)辅助趋流性定向;(4)感受低频率声波。 2、侧线的分布形式 –一般侧线的分布形式基本相同: –主支分布在头以后身体的两侧,由侧线神经所支配。体侧的侧线一般为身体两侧各有侧线一条,有些具二条或三条甚至更多,但鲱科鱼类无侧线, –头部侧线在头部分成若干分支,分布较复杂,受面神经的分支或舌咽神经所支配。一般有: ?(1)眶上管:位于眼眶上方。 ?(2)眶下管:位于眼眶下方。 ?(3)鳃盖舌颌管:由鳃盖中部向下延伸到下颌的前端。 ?(4)眶后管:位于眶下管与鳃盖舌颌管之间。 ?(5)颞管:位于眶后管之后。 ?(6)横枕骨:横过头后部背方,连接着头部两侧的侧线管。四、罗伦瓮 –是软骨鱼类所特有的皮肤感觉器,又称罗伦氏壶腹或罗伦氏器。 –罗伦氏器具三部分: ?1、罗伦瓮——基部膨大的囊; ?2、罗伦管——能出体表的管道; ?3、管孔——开口于体表的通孔。 –罗伦瓮和罗伦管内充满粘液。 –板鳃类的罗伦瓮有四种基本式型:单囊型、单列多囊型、多列多囊型、六鳃鲨型。 –罗伦瓮的作用为感觉水流、水压、水温。 第二节听觉器官 –鱼类的听觉器官只有内耳,没有中耳及外耳。 ?一、内耳的构造 –内耳埋藏在头骨的听囊内,位于上耳骨、翼耳骨、蝶耳骨、基枕骨、前耳骨及外枕骨里面。 –内耳由上下两部分组成: ?上部——椭圆囊和半规管。在椭圆囊的前、后及侧壁分别连接前 半规管、后半规管和侧半规管,管的两端开口于椭圆囊,每一半 规管的一端有一个由管壁膨大而成的球形壶腹。 ?下部——球状囊和瓶状囊。球状囊与椭圆囊内部是相通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