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行:《灾变论》与民族精神解析

严行:《灾变论》与民族精神解析
严行:《灾变论》与民族精神解析

《灾变论》是一部研究探讨中国文化的专著,但这个书名首先就是“反中国文化”的。中国文化讲的是趋吉避凶,追求福气,受人欢迎的成语是“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吉星高照”、“财源广进”,“紫气东来”、“万事如意”,“步步登高”,“岁岁平安”,肯定不喜欢“灾”;中国文化又是安土重迁,求稳求静的,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以不变应万变”,“天行有常”,“稳定压倒一切”,“维持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所以更不喜欢“变”。“灾变”是晦气的词,很不讨人喜欢。当今市场经济的环境中,作者及出版者为谋取利润往往要投读者所好,动之以情,诱之以利,蛊惑人心,吸引眼球……对“灾”“变”这样的字眼更应避讳。因此,以“灾变”为书名更是不合时宜。

然而,这个不合时宜的书名,恰恰又是最切合时情的:近年中国大地震、雪灾、泥石流、大旱、洪涝、矿难,以及近日的上海火灾,就是又“灾”又“变”的铁证。中国人无论怎样惧怕灾变,渴望逃避灾变,灾变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一次次向人扑来,而且愈来愈残酷无情、变本加厉。这一系列的末世景象,似乎都在为刚刚出版的《灾变论》作注释,既证明这此书的观点及论证准确可信,也向人们提示这部书的现实意义。在接近2012年的时候,《灾变论》与多灾多变的现状同时推出,互为见证,令人心惊,促人反省。

《灾变论》的副题是对这部书主旨的一个简要说明——“中国人的流离飘荡与救赎”。作者试图解释中国文化的成因、演进以及其特性,进而寻求转型及出路。“流离飘荡”一词表现的是对过去的“灾变”之描述,是对中国文化基本形态的概括;“救赎”是对未来有确据的盼望,是对这一文化转轨方向的认定。

一百多年来,研究探讨中国文化的书已经很多了,如何在世界视域中发现并认识中国文化的特殊性,众多中外学者作出了不同的努力与尝试。美国传教士明恩溥从西方文化的角度,看到中国人注重“面子”、“缺乏同情心”、“不诚信”等26个特性;鲁迅从批判中国国民性出发,揭示出中国人“无特操”、“做戏”、“精神胜利法”等特点,并以“无物之阵”隐喻中国文化所构成的氛围;费孝通从社会学角度提出“乡土中国”一说,力图解释中国文化的农业性和原始性;近年来,又有青年学者吴思的“潜规则”和余世存的“类人孩”等说法,寻求从社会与族性的角度解析中国文化。这些观点都从不同的方面注意到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其见解诚然具有发现性价值。但是,这些论述基本上是在同一个层面不同范围和角度的分析与认识,它们或为一些孤立现象的描述,或为某一类问题的综合,这些思考无论怎样层层递进、不断深入,终究都是平面化的,难有质的突破。真正能够全方位地、透辟地、系统性解读中国文化的特殊性,发现其根本缺失,首推今年由香港国际证主出版的任不寐的《灾变论》。

《灾变论》改变了过往的认知模式,将这样一种“以人为本”的反思方向翻转过来,置换为“以神为本”的认识过程。因此,《灾变论》提供的是一个全然不同的认识模式,是认识论、方法论上的变革。立场、观点、方法变了,则结论一定会变,因此,《灾变论》从族群问题出发,最后却终结于基督信仰下的个人得救;从中国历史文化的经验反省开始,最后归信在上帝圣言的超验真理之下。这样,《灾变论》以十字架神学的透视角度,全面重审、解析中国社会文化和精神文化,为中国文化研究开辟了全新的路径。

一.重新认识中国社会历史

《灾变论》强调了“灾变”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以“灾变”作为解读中国文化的钥匙,由此开启认识中国的之门。这样立论难免引人质疑:在人类历史上,哪一个民族不是苦难重重?哪一个时代没有灾难相伴?为什么要特别用灾变来定义中国文化?

《灾变论》对此的解释是:灾变在中国的频繁程度和严重程度大大超越了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灾变对中国人的打击之强、之深也是其他民族所无法相比的。作者任不寐对大量历史文献进行系统研究之后,并比对其他国家的情况,得出了这一独到的同时也是令人信服的结论,《灾变论》一书中列出了许多重要历史材料作为佐证。

任不寐强调,灾变之于中国显然不同于其他各族,灾变在中国的作用是结构性的,而不是事件性的,灾变构成了中国社会历史的底色。首先,灾难频繁地、反复地发生,对生存一次次毁灭性打击,造成了巨大的恐慌,为中国文化确定灾变的基调。如春秋时期242年就发生战争448次,平均一年两场;战国时期较大规模的战争有200多场,几乎每年都有,这些毫无正义可言的兼并战争,在历史早期阶段给中国人心理投下了巨大阴影。其次,灾难的强烈程度,破坏的严重性,以及从灾难中恢复的艰难,大大超出人的承受度,从而构成特别可怕的后果,如汉朝人口一度达到5959万人,汉末到三国战乱之后,人口锐减到1616万人,人口损失达70%以上,曹操诗里描写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完全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而这种情形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在不断重演。再次,未来的灾难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降临无法预测,人随时可能面临灭顶之灾。不仅如此,灾难还是多样的,可能是水旱蝗灾、可能是瘟疫、可能是异族入侵、可能是内部动乱,总之,灾民随时可能大难临头。灾变因无法预知,故此也无从躲避。如此,“灾难的频繁”+“灾难的严重”+“灾难的不测”=“灾变的结构性改变”。灾难在中国不再是一桩桩孤立的事件,它自己就是历史本体!

长期灾变给人带来严重的精神创伤,也令人对灾难反应过度,长此以往,就形成这个民族恐慌心理和忧郁气质,并进而内化凝固为一种次生灾变——即灾变的灾变。强调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因为灾变不仅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不仅是事实上的,也是感受上的。只要比较一下中外大街上人们的表情就可以对此一目了然:欧美人的表情是轻松的;而中国人的表情则相对紧张。今年南方网一篇报道说:“不要说和国外比了,就跟香港比吧,单说深圳人与香港人候车时的表情,香港人在电梯口、巴士站、地铁等地方排队时,表情都是平静而从容的,深圳人的表情都是紧张的、蓄势待发的、预备挤个你死我活的”。这些最普通的生活经验,是华人所熟知的。那篇报道的作者说“在公车上、商场里、政府办事窗口、电梯中、办公室格子间,我们都有可能面对一张冷脸。”这张冷脸,可以视为次生灾变的精神外现,表明灾变不仅规定了中国社会历史结构,也不断积淀、内化,构成了中国人心理结构。因此,从社会存在与精神存在两方面看,则“客观灾变”+“精神灾变”=“中国人的灾变存在”。一个信用卡上没有存钱的美国人,可以活得很自在,若是一个中国人银行账上少于100美元,可能就惶惶不可终日了——请相信,这个中国人的灾变情绪是真实的!所以,即使在中国北宋时期,GDP占世界80%,有长达100年的和平,灾变仍然稳居中国人的意识中。灾变,事实上已经成为唯一不变的中国人精神中的宇宙常数。

可以说,发现“灾变”构成中国社会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基础,是《灾变论》的重大理论贡献,用这一理论来解释中国社会文化是非常有效的:

1、“灾变论”解释了中国社会的政治特色

在灾变基础上,中国产生了世界史上最独特的巨型专制主义。从人类历史来看,大国几乎都实行联邦制,如美国、加拿大等。目前实行联邦制国家,覆盖了世界面积的二分之一和22亿人口。像中国这样长期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国家,古今中外可谓绝无仅有。为什么只有中国形成了这样一种大一统的强权体制?这样一种暴力的、非自然的体制?答案就在“灾变”里。在灾变条件下,武力抢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因此,力量取胜、胜者为王就是第一选择和最终结局。权力的获取不是民选,而是枪选。在中国,这一无理的、非法的情形,经几千年的历史打磨加固,不仅成为可被接受的规律,甚至形成力量崇拜、胜者称王的社会共识。即:依靠强权使政治定于一尊,产权归于一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种王权无限的状况,可谓典型的中国特色,欧洲的王室从来没有获得过如此无法无天的绝对权力。由于权力不但高度集中,而且极其强大,因此,政

治就是暴力,权力高于一切。这一情形至今在中国并未改变。它的突出表现就是“官本位”文化,以及权力不受制约进而腐败成风。

中国文化这种崇拜统治者,向权力低头的情形与基督教文化可成鲜明对照。摩西十诫规定了除耶和华以外,不可有别神,以及不可崇拜偶像的绝对律令。在中国因缺乏这种超越性的、直接来自上帝的要求,拥有权力者敢于僭越神位,径直登台受拜,攫取只有神能得到的荣耀。攀上这一位置,唯有靠暴力支持;盘踞这一位置,仍须依赖暴力维持。暴力是中国社会唯一的政治语言。这样的暴力政治是西方政治理论不予承认的,他们的概念是:“政治的最低原则是和平和法治”。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的巨型专制政治由于在这个最低原则上,超越了这一政治底线,本质上是非政治的。因此,《灾变论》称中国的政治为“前政治”,中国是从未政治化的“前国家”。从它的实践上看,中国政治既无政治的合理性,也无政治的有效性,只有军事的有效性,因此历代中国王朝都可视为“无政府”状态的军管政权。

《灾变论》不仅解释了中国专制政治制度的产生,更进一步解释了中国长期不变的国家政策导向、意识形态特色之成因。巨型专制统治的维持首先需要解决灾变造成的灾荒与饥饿,因此“重农主义”成为中国两千年传统社会中第一项坚持不变的“基本原则”。“灾荒”与“重农”在历史上不断互动并进,打造了中国“天不变,道亦不变”的社会形态。统治者又藉“救灾”夸饰其对灾民的恩典,为“恩人执政”提供合法性来源,所谓“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大救星”之说,即是这种“恩人执政”生动而典型的表达。

2、《灾变论》解释了中国的经济特色

学术界曾长期坚持中国文化是农业文明的产物这一观点,《灾变论》则截然否定了所谓中国的“农业”。《灾变论》认为,中国从来没有达到“农业”的境界,中国的小农经济作为“自然经济”,不过是一种最简单的、自给自足的生产形态,本质上是停留在自在阶段的“原始经济”,仍处于“农业文明”之前。因此,《灾变论》将中国的农业称为“前农业”。任不寐研究发现,“完整意义上的农民并不存在,甚至地主也不过是官僚体制下的附庸……所谓农民不过是官僚农场上的农奴,而在动乱年月,他们则成为造反的流民。农民不过是灾民的理想。”任不寐的这一见解可谓新颖而深刻。

对中国社会的经济形态的分析上,一些学者提出了“多元私有制”的概念。《灾变论》指出,在没有真正财产私有权的中国社会,当然不会存在这种多元私有制。因为私有制不

仅是一个经济事实,同时也必须是法律事实:即有至高无上的法律确认和保障私有财产不可侵犯。任不寐的结论是:在中国,“权力与它所占有的财产之间的关系,才是灾民社会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因此,任不寐将中国经济体制命名为“权力经济学”。从中国的社会历史来看,任不寐的这一论点是真正符合中国国情与事实的。放眼当今中国社会,触目可见例证:典型的官商现象、“官二代”直接华丽转身为“富二代”……都是权力经济学的直接成果。至于中国首脑带着成百亿美元大订单出访的独特景观,则可视为权力经济学的“花絮”。

西方经济学源于自然法,“天赐丰裕”观念是其理论基础,“劳动-和平交换”是其原则,契约是其主要表现形式。这对灾民社会来说差不多是天方夜谭。灾民社会基本上消灭了政治学和经济学,根除了民主的可能性和市场文明。“小康”观念能够千年一贯作为灾民的终极理想,正是生成于灾变背景之下的,它是浊浪滔天的危难中所梦想的一叶小舟。

3、《灾变论》解释了中国人的信仰缺失

对于其他文化而言,大约中国文化最不可思议之处就在于它的无信仰状态了:没有神,没有拯救者,没有天国,没有永生,甚至没有上帝观念。灾变的历史与现实的压迫下,中国人从来不曾抬起头来仰望天国,中国人的心中也从来没有生长出对世界的确定性信仰。首先,在中国“神”不代表秩序,“神”是变幻莫测的,成语“神出鬼没”“神机莫测”“天意无常”都表达了这样的内容。若某件事是超出常规的,谓之“神了”、“神奇”、“神异”。这“神”,是随机的,无序的,诡秘的,不可知的——与灾变的随机、突发、神秘、不可知极其相似。其次,人们对这样的神的态度必然是“敬而远之”、“存而不论”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之地。如果说西方人是为了“免于无知而开始思考的”,那么中国则是为“免于灾变而开始思考的”,从起点上就是根本不同的。“免于灾变的思考”,导致了实用主义,所以,第三,实用性成为中国文化的显著特点。就像赵本山的小品:“别玩虚的,整点有用的,行不?”在中国社会里,实用不但是思维方式,实用更是评价标准。“这有什么用?”是最通常的问法。当年有人呼吁民主就遭到质问:“民主能当饭吃吗?”发问者把“有用”的程度径直提到“能当饭吃”的地步,摆着当画看都不行,非得吃下肚里才算是“用”上了。学习有什么用?“学而优则仕”。读书有什么用?“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中国词汇中一个褒义词叫“真才实用”,落脚点毫不含糊地放在“用”字上。“用”成为中国的奥卡姆剃刀,铲除一切与之无关的东西。“哲学”要“知行合一”,“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文艺”要为“政治”服务,“学”以致“用”……无不强调“用”的功能。在当下的经济形势中,这种实用要求,更是直接具象为:“钱”,钱是绝对尺度,是真正的硬道理。

历史上长期不断的灾变,摧毁了中国人对信仰的追求。灾难太迫切,大难临头了,人们关切的只是“活着”,顾不上“人从哪里来”“人到哪里去”的终极问题。任何关乎生命的本质问题,在中国社会的语境中,都是伪问题。“非正常死亡恐惧,而不是正常死亡恐惧成为中国人唯一的思辨对象”,《灾变论》的这一发现是至为深刻的。灾民生存既不靠理性,也不靠信仰,而是靠经验(“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毛泽东语;“白猫、黑猫论”——邓小平语),靠感觉(“跟着感觉走”——流行歌语)。这样,中国人的精神因始终未能上升到本质层面而永留此岸,价值体系维持在经验主义阶段。至今“总结经济”“推广经验”仍然是中国政府研究并改进工作的基本模式。如此一来,中国人在从灾变中寻求拯救时,完全没有属天的力量,没有超越性的资源,只能凭惯性、凭本能,只能靠“摸着石头过河”。《灾变论》清晰地表明,正是信仰缺失这一问题,解释了何以同样在历史上多灾多难的以色列人可以穿越苦难而屹立不倒,并创造出举世瞩目的辉煌奇迹。这一解释同时也为“灾变论”不是环境决定论提供支持——“灾变论”坚持的是双重原因论:“灾变现实”+“信仰的虚无主义”=“中国灾变史”。前两个事实从肯定(有灾变)和否定(无信仰)两方面塑造了中国文明。

二.重新认识中国精神文化

在《灾变论》的系统分析中,对中国灾民社会的精神文化所进行的解析,是全书特别有价值的地方,也是特别有现实意义的部分,其中不乏独创性新见。如果说历史已成为过去,那么,在历史中形成的灾民文化却不会随历史而过去,它如隐性基因一般深藏于中国人的本质之中,从今天中国社会所存在的诸多问题中,都能追寻到它的蛛丝马迹。正像辜鸿铭所说,脑袋后面的辫子虽然剪掉的,心里的辫子还在呢。推翻一个王朝容易,打几十年仗就够了,但推翻人心底的文化意识,则非常困难。今天,大陆华人虽然基本忘掉了繁体字,忘掉了文言文,然而传统意识仍然如汶川地震中那头“猪坚强”一样,执着而顽强地存在。

1、经验性灾民理性

学者一般认为中国人的世界观是唯物主义的,任不寐研究发现,这种看法其实是很表面化的,尽管中国人物欲至上确实是十分突出的,但与哲学上的唯物主义风马牛不相及。因为造成中国人实用的、物质主义的根源并不在于唯物主义方法论,而在于灾变引发的生存危机。所以,对此准确的解释是,中国文化是一种人生论的唯物主义,非宇宙论的唯物主义,任不寐称之为“唯我实用主义”。它表现为一种拜物教,即“以利益为上帝”的偶像崇

拜;它导致的行为是“生存性自私”。任不寐研究发现,由于权力是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所以“权力自私”又是生存性自私中最极端的形式。“权力自私”必然不择手段地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那么,根据手段必然向目的转化的规律,为竞争权力而需要的武力和智力就上升为目的,直接转化为追逐对象。这种对武力和智力的追逐,又分别引出“暴力崇拜”(强权即公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和“狡猾崇拜”(以“精明”“诡诈”为荣)。在中国民间意识形态中,这两种崇拜十分普及深入,对诸葛亮和关公的崇拜可分别代表这一点。

暴力意味着“蛮”不讲理的,因此中国文化中,唯有暴力是“硬道理”。在这个硬道理面前,“德治”“仁政”“亲民”都显露出作秀的虚伪。最典型的就是,中国文化自古以来没有“公义”的概念,直到今日在汉语词汇中只能找到表达政治意义的“公正”一词,“公义”这一超越世俗精神之语始终不存在。“自由”“博爱”“民主”“公义”……这些代表普世价值的观念,在中国文化中全都下落不明。

毫无疑问,“暴力崇拜”“狡猾崇拜”都是非常荒谬的理性精神,对正常社会而言是变态的,是以无耻为荣的表现。然而这两种崇拜不仅在中国社会一直普遍存在,且因其从未被深刻认识与批判而愈演愈烈,被披露的和未被披露的无数实例可以每天向人们提供了实时的、充分的论据。简而言之,暴力崇拜可以从日益高涨以至达到五千多亿元的维稳费这一数字直接感受;狡猾崇拜可以从遍地假冒伪劣、盗版、欺诈等中国特有国情看出。远的不说,仅以这本今年刚刚在香港出版的《灾变论》来说,现在在国内已经有盗版出现了!

2、情感性灾民理性

任不寐指出,如果勉强同意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做法,将人类意识的发展分为“意识、自我意识、理性、精神、绝对精神”五个阶段的话;那么,中国的灾民理性在黑格尔的精神谱系中基本上位于最低层的“意识”和“自我意识”之间,表现为一种“诗性智慧”和“文学理性”。这是一个容易激起愤怒的新见——虽然这一见解是真确无伪的。

灾民文化在精神上处于原始状态,客观灾变环境无法给灾民提供抽象理性得以发展的条件。在灾变的混乱无序中,不存在规律,灾民自然产生不了对因果关系的认识,而对原因的信任和追问更无从谈起。生存恐惧的现实性和灾变的连续性,就像中国嶙峋多山的地形,阻止了中国人的精神通向到本质世界的道路,关山重重,谁悲失路之人?苦难滚滚,费尽挣扎之心。谁还顾得上遥不可及的彼岸?孔子“未知生,焉知死”就是经典的回答,眼前的一地鸡毛才是First Priority(优先次序)。任不寐指出:“所谓抽象理性是深入事物

现象背后的分析精神,是对思维的思维,是…精神现象学?”,以此而论,灾民世界与抽象理性之间隔着不啻千山万水!

抽象理性只能属于生活闲暇者的精神自由,灾民理性限定在生存紧张与焦虑的被动适应中,情急之下,只能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因此,情感性灾民理性是真正的中国精神,诗人、文学家一同“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文化最辉煌最引人自豪的就是灿烂的唐词宋词元曲等作品了,文学差不多是中国唯一可以在世界竞技中拿到奖牌的项目。这是因为文学所需要的情感因素和形象思维需要恰好切合了中国人的诗性智慧。

形象思维呈现为“前文化”的原始特点。任不寐引用维柯之语来表达这一分析:“原始人心理上丝毫没有抽象、洗炼和精神化的痕迹,因为他们的心智还完全沉浸在感觉里……一切原始的诗性民族”都是如此。中国文人不寻求建立逻辑体系,而以故事、感动等情绪反应为追求目标。对一部作品的最高评价往往是:“它深深地打动了我……”。《灾变论》称之为“情感自负”。然而,诗、词、曲、赋这类早被西汉杨雄视作“雕虫小技,壮夫不为也”的心灵小品,是不可能支撑一个民族的精神大厦的。思想理性的薄弱,拉低了灾民精神等级的平均数,使中国文化成就大大打折。在中国,除文学之外,所有属于理性范畴的学科都不发达。哲学贫弱,几千年历史中选派不出几位可以与世界哲学大师比肩的代表;思想空乏,几乎没能为人类进步提供多少系统的思想、观点与方法。科学更是如此,以至于成为“李约瑟难题”: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为什么偏偏是中国?

3、中国知识分子的先天不足

中国知识分子大抵滥觞于先秦时代的“士”,并被列为“四民之首”。士的这一定位,事实上至今未变。作为灾民之一,他们对灾变的反应并无二致,头等大事是寻求避难之法和救世之策,是“解民于倒悬”。因此,尽管春秋战国之际出现过百家争鸣的热闹场面,但所争的不过是一个共同主题:用什么法子收拾灾变局面?他们其实试图为同一个问题提供不同的标准答案而已。恐怕世界上找不出比中国的知识分子更争功近利、更实用心强的知识分子了。任不寐说:“中国知识分子渴望的上帝,沦落为“主义”,沦落为一个可以改变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的工具。”这确实是古往今来中国知识分子心中最深的情结。

中国知识分子这种属世追求带来了一种误解,即历来有不少研究者将中国文化表述为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文化。《灾变论》揭穿了这一神话,让人们看到,以孔儒为代表的

中国知识分子所标榜的“仁”“礼”之说,所强调的是和谐,是伦理,不是个人自由。因此,所谓中国文化的“人本主义”,只是社会伦理,而不是个人道德。本质地看,真正的道德是一种内在命令,只能是属于个人主义的。因此,仁、礼所寻求的,是灾变社会的生存秩序和等级秩序,不是宇宙秩序和自由秩序。

中国的知识分子是意见领袖,或脑力劳动者,而不是真理的仆人,他们要为社会建立价值体系,并要“率先垂范”,成为一代“至圣先师”。在中国,从来没有哲学家和先知。“圣人”代表公共,追求的是人眼中的荣耀;而先知恰恰相反,他们只仰望上帝,他们不代表公共,因为公共往往是真理的敌人。

《灾变论》对传统中国知识分子及现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解剖发人深省又令人欣喜。同样作为知识精英的作者本人,以这样鞭辟入里、毫不留情地态度,批判中国知识分子的固有缺陷和劣根性,可以看作新的一代已成为基督徒的学者,在十字架真理的光照之下对自我身份深刻反省和重新定位,并在新的基础上开始建立全然不同的心志和目标。

三.在基督信仰中寻求拯救

《灾变论》对中国社会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犀利解剖是空前残酷的——虽然它的论据是充分可靠,无可置疑的,它的结论是诚实确切,难以辩驳的。作者任不寐明明白白地让人看到中国灾变及其深刻影响,看到灾民真实的失丧状况,以及四面悬崖无路可走之绝境,为的就是打破一切自我救赎的可能,从而让人在走投无路之地,回转过来,倾听上帝的呼唤,因信而得蒙上帝的拯救。

与全书其他部分相比,最后这一部分内容神学成份较重。

《灾变论》一反华人千年以来所持的“天朝大国”、“中国中心”观念,代之以约但河为中心的圣经史观。书中以两希文明为不同地区的文化比较,以两约文明为不同历史的文化比较,并最终以十字架真理为绝对参照,把中国灾变文化的根本缺失以及所带来的问题给予了神学的穿透。在这些比较中,可以清楚看到有上帝的同在和对上帝的信仰如何推动人类文化的进步。在“两约文化与科学”的比较中,任不寐说明了信仰如何直接构成科学精神产生的前提,并因此导出“东方的文化土壤不支持科学精神”的结论。在“两约文化与商业文明”的比较中,任不寐引用马克思?韦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与新教伦理相关性的经典论述加以说明,又对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理论给予批评,指出“如果没有信仰,…看不见的手是不存在的?”。在“两约文化与政治文明中”,任不寐直接指出:“人类政治文明史所确立的

人权、自由、民主、法治、宪政等等核心价值观念,无一不来自于圣经。”这一系列比较,凸显出无信仰的灾变中国,与上帝通过两约所赐下的这些祝福是多么隔绝。

这种隔绝,除了中国灾变文化与圣言之间缺乏对接资源外,主要地也与不信上帝的灾民内心刚硬有关。中国文化以“肉身成道”为出路,与“道成肉身”的基督教精神完全相悖。所谓“行为称义”、“伟光正”所表现的不仅是一种自义与狂妄,更是一种以自己为上帝的偶像崇拜。灾民知识分子渴望成为圣人,与基督的门徒只将自己看作真理的仆人,恰成对比。

不能认为中国灾变文化是上帝将中国抛在远东造成的。《灾变论》以大量事实说明近代以来灾民社会是怎样合力抵御基督教传播的。无论是引进西方文化过程中摒除基督教的内容,还是学者名流提出的“以美育代宗教”,还是一次又一次各路精英联合的“非基”运动……无一不清晰昭示一个抗拒上帝的民族,如何以基督为敌。至于灾民暴力杀戮传教士更是骇人听闻,在中国殉难的传教士是传教史上的“世界之最”,甚至高于有史以来在非洲殉难传教士人数的总合。拒绝上帝才是中国长期陷于灾变深渊不可推卸的原因。

两千多年来,中国的政治模式、经济结构和文化品质呈超稳定状态,改变它的力量不可能从灾变社会内部产生,只能依靠属天的拯救。基于末世论认识,《灾变论》不支持国族得救观,而是把拯救放在个人归信之中。不是平息灾变而得救,而是在灾变中被救。即使在拥有强有力高科技手段的后现代社会,中国灾变史也不可能完结;而且随着末世日近,灾变只能越来越多,越来越强。人们不可能免于灾变的威胁,但却可以靠上帝的恩典胜过灾变环境和灾民忧郁的自我,在本质上进入上帝所应许的平安喜乐之中,在耶稣基督里得蒙救赎,获得重生,“脱去旧人,换上新人”,让生命根本改观,最终走出灾变,不再做灾民,不再是奴隶,而是上帝的儿女了。因为圣经告诉我们:“因真理,得自由”。

这是灾民唯一的希望之光。

2010年11月18日

论中国精神与时代精神

毛概作业 班级:XXX 学号:XXX 姓名:XXX 参考书籍:<<毛泽东思想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概论>>

中国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 引述 中国精神,是指生发于中华文明传统、积蕴于现代中华民族复兴历程,特别是在近些年中国的快速崛起中迸发出来的具有很强的国族集聚、动员与感召效应的精神及其气象,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显示。中国精神与今日全球时代中国应有的国家利益、国家责任以及国家荣誉相匹配,并有益 于且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人类发展的健康方向。

主叙 中国精神,在西式现代化开启以前,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国家精神,在西式现代化开启以前,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国家精神,学界常常称之为“天下”关怀,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一直是西方的典范.转折发生在19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小农经济. 华民族遭受到自形成以来从未遇到过的来自于异邦的强大挑战与攻击。中国被强制性地置于重新规划过的世界政治地理的空间,甚至于其亚洲主体的地位,也在随后一百年间遭到来自于近邻最直接的挑战与侵略,且直接引发中华民族的现代生存危机. 正是在逆境乃至于绝境中,现代中国愈挫愈奋,百折不挠,并在不断探索中通过诉诸于马克思主义,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民族解放及复兴道路的探索,从而不断生成现代中国精神。 现代中国精神包含三重内涵: 1、中国民族精神依其内在的历史逻辑向现代中国国 家精神的转化 明末清初,中国早期启蒙开始。在那里包含着华夏 及天下意识面向现代国族的初步自觉。后虽因西式 全球化中断了,但是还是对后来中国民族精神的最 终形成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当代大学生如何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当代大学生如何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仅需要发展先进生产力,也需要发展先进文化。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就是代表我国文化发展方向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即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民族精神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中包含了许多优秀的民族精神,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厚德载物的凝聚精神、关心社稷的爱国精神及追求崇高的理想人格等等,这些优秀的民族精神以巨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紧紧把中华民族联系在一起,千百年来始终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在当今社会,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21世纪,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它不仅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的竞争,同时也是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的竞争。我们常说,落后就要挨打。这个落后,不仅是指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军事实力,最重要的是民族精神的失落。因此,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中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能否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实现伟大事业的需要,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人八十多年来战胜各种艰难困苦的最重要的法宝,就是毛泽东同志概括的革命战争年代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种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拚命精神,以及那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如果没有这种革命的精神、理想、信念,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就不可能取得胜利,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也不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是人口多、底子薄,市场经济尚未完善,科技水平总体不高,基础教育薄弱,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我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是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收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这是一项宏伟而艰巨的任务。只要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齐心协力,我们的奋斗目标就一定能实现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对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发展壮大,始终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是与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密不可分的。今天,我们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时代精神体现社会发展方向,引领时代进步潮流。一个民族如果没有高尚的品格、坚定的志向和远大的理想,就不可能凝聚力量、成就伟业;一个民族如果不能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就不会有生机和活力。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中华民族富于进取的思想品格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已经深深地融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成为各族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力量。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融相生,二者统一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之中。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奋发进取,靠的就是这样的精神;中华民族抵御外来侵略、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靠的就是这样的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抓住机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和谐社会、和平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还是要靠这样的精神。 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要通过“广泛开展民族精神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 ----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伟大的事业需要并产生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支撑和推动伟大的事业。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撑,是我们不断开辟新征程、开创新未来的不竭精神动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1.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既植根于我国优秀民族文化传统之中,又同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优良革命传统相融合,深深熔铸在我们的民族意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之中,熔铸在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成为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价值取向和力量源泉。时代精神体现社会发展方向,引领时代进步潮流。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中华民族富于进取的思想品格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已经深深地融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成为各族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力量。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融相生。时代精神离不开民族精神,需要从民族精神中汲取养分。民族精神也离不开时代精神,需要用时代精神丰富自身的内涵,二者统一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之中。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奋发进取,靠的就是这样的

精神;中华民族抵御外来侵略、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靠的就是这样的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由贫穷走向富裕,靠的也是这样的精神;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还是要靠这样的精神。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极为重要的任务,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2.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宛如长河,从远古时期的发源,到古代社会的发展,再到近代社会的浴火重生,不断丰富和升华,始终滋养着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者、弘扬者和培育者,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作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形成了自己的优良传统,培育出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等。这些精神,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集中反映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意气风发、一往无前、奋发图强的精神面貌,使中华民族精神得到前所未有的发扬光大,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民族精神都是一种强大力量,召唤着中华儿女团结一心、和衷共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发言稿 055122班王东20121001554 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将给大家讲解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这一节,我将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认识与弘扬以及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如何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三个方面展开阐述,希望可以让大家有所收获。 一、认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概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解决的是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风貌的问题。它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精神条件。 1、有关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延绵不断的一种历史文化传统,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 在我国,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然后又包括了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伟大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古往今来千千万万中国人奋发向上、百折不挠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 下面具体说明几个民族精神 爱国主义: 弘扬民族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在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事业。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所讲的爱国主义,作为一种体现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深厚感情的崇高精神,是同促进历史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是同维护国家独立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团结统一: 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包含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两个方面,其中民族团结是国家统一社会主义发展进步的必要条件,国家统一是民族团结发展的保障。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不仅表现在国家面临危难、生死存亡的时候,同时也表现在国家顺利发展、兴旺发达时期。 爱好和平: 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同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平等相待,友好相处,求同存异,团结和平,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而努力贡献的精神。它是中华民族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的文化积淀和结晶,成为中华民族的性格。 勤劳勇敢: 在中国传统道德中,勤劳勇敢是形成最早、普及最广、传播最久、最受欢迎的美德之一,有着永恒的意义。翻开中华民族的文化史,走进中华民族的日常生活,勤劳勇敢都蕴含其中,数千年的历史已把勤劳勇敢沉淀为一种强大的民族精神。 自强不息: 在业已存在的民族精神中,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其他一切精神的前提和基础,弘扬中华民族精神,首要的是弘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2、有关时代精神 进入新时期,在当代中国人民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我们不断培育、积累和形成了

继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主题活动策划书

继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主题活动策划书 一、活动名称:继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主题活动 二、活动目的: 让全院同学感受不同的民族的文化底蕴和风采, 感受不同民族传统节日洋溢的欢快气氛,体现出”56 个民族56朵花,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继承传统民族文化节日,弘扬民族精神! ! 真正让我们重视起自己的文化、节日!! 三、活动时间地点:12月x月x日香樟林小操场 四、活动主办方:石化12-3-2班 活动协办方:组织部 五、活动流程策划: (1).活动前期: 1申请活动开展场地---“香章林小操场” 2申请宣传展板 ---派相关人员布置 3张贴相关海报 ---派相关人员办理 4派相关人员到各班宣传本次活动内容 ------------做好宣传工作 ------------ 让全院学生了解本次活动的宗旨以及意义 提高热情使全院学生积极参与 (2).活动内容: 主持人介绍活动目的以及介绍嘉宾,宣布晚会开始!

1、合唱《56个民族56朵花》 ---选56个同学上台共同演唱.且每人手持一朵鲜花,代表56个民族以展示56个民族一条心,具有同样的民族精神,增进各族之间的深厚友谊,展示民族风采!! 注: 唱歌人员采取自由报名 其中可选出几名代表身穿不同民族衣服在前领唱 鲜花可用彩色纸制作, 2、知识大比拼 - ---选5名同学收集关于不同民族的信息资料(如;象征物,服饰,信仰,爱好,生活习性等等) 给予自己发挥空间待介绍完相关资料可以小品等自由表演形式展示出来!让大家对我们的文化更加了解! 3、服装秀 ----同学们身穿不同民族的服饰走秀 相关人员安排:走秀内容 选走秀时背景音乐 4、游戏环节 a-“拔棍” 拔棍规则,两个人面对面坐好,两腿前伸、四足相抵。各持一木棒的两端,开始后往自己的这边拉,谁的臀部先被拉离地面就算输,在比赛中腿部弯曲也算输。

2018年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满分答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答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单选题 1.()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文化依据。(3.0分) A.爱国精神 B. 民族精神 C. 时代精神 D.集体精神 答案:B 2.()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根基。( 3.0分) A.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B.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 C.集体精神和爱国精神 D.集体精神和时代精神 答案:A 3.时代精神的核心是()。(3.0分) A.改革创新 B.开拓进取 C.稳中求进 D.解放思想 答案:A 4.时代精神的核心是()。(3.0分) A.改革创新 B.开拓进取 C.稳中求进 D.解放思想 答案:A 5.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3.0分) A.爱国主义 B.集体主义 C.民族主义 D.社会主义 答案:A 6.()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的当代文化依据。(3.0分) A.爱国精神 B.民族精神 C.时代精神 D.集体精神 答案:C 7.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是要()。(3.0分)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立足自身、放眼世界 C.开拓创新、求真务实 D.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答案:B 8.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3.0分) A.爱国主义 B.集体主义 C.民族主义 D.社会主义 答案:A 9.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历来把爱国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上,强调个人要以()为根本。(3.0分) A.自身修养 B.服务社会 C.物质积累 D.忠于国家 答案:D 10.当今文化全球化的基本特征是()。(3.0分) A.全球文化是动态的、开放的 B.全球文化互相冲突又互相融合 C.全球文化相互激荡也相互渗透,相互交流也相互交锋 D.特殊性的民族社会、民族文化与普遍性的全球人类共同价值观的并生 答案:D 11.()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2019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9民族精神与先进文化专题能力训练作业

专题能力训练九民族精神与先进文化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宣纸得名于唐,成熟于宋元,盛于明清,兴于今,传承千年从未间断,遂为传统名品。皖南泾县拥有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地域文化,盛产青檀树皮、沙田稻草、猕猴桃藤汁,这些都是制造优质宣纸的必要条件。泾县旅游部门充分挖掘有“千年寿纸”之誉的宣纸这一文化资源,“宣纸文化旅游”正逐渐成为这里的热门旅游项目,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材料说明() ①文化促进经济的发展②一方水土、一方文化③自然环境决定文化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D 解析:优秀文化才能促进经济发展,①错误;文化由经济、政治决定,③错误;“独特的地域文化”“宣纸得名于唐,成熟于宋元,盛于明清,兴于今,传承千年从未间断”体现了②④。 2.榫卯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家具以及其他木质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榫卯结构不仅具有工艺的合理性,而且也暗含着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自然传统设计理念,给现代设计提供了应用价值。上述材料表明() 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②中华传统文化仍有现实意义③中华传统文化最具先进性④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具有独特性、民族性和区域性,榫卯结构展现了中国建筑文化的独特性,故选①。榫卯结构暗含天人合一的自然传统设计理念,给现代设计提供了应用价值,表明了②。题干未涉及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舍去④。中华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先进性,③表述不正确,舍去。 3.“镌刻好,每道眉间心上,画间透过思量……”一曲《卷珠帘》点燃华语中国风,感动无数国人,《卷珠帘》是《蝶恋花》的别体,柳永、苏轼、晏殊等人的《蝶恋花》都是绝唱,此歌曲丰富了古词牌《卷珠帘》的时代内涵,更显得独特与隽永。这表明()

“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演讲稿【精品范文】

“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演讲稿 “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演讲稿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我是高一(13)班的檀xx。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一个民族自信的源泉。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浩浩荡荡,滋养出的是中华民族的铮铮铁骨,浸染着的是中华儿女炽热的爱国情怀,凝聚成的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生生不息的力量,孕育的是历经千年洗礼依旧熠熠生辉的民族精神。 在一年一度的高考之际,我们也度过了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端午节。我们都清楚端午节就是为了纪念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爱国诗人屈原而诞生的。随着屈原影响的不断增大,始于春秋战国的端午节也逐步传播开来,成为中华民族的节日。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作为节日,它有别于其他传统节日,它含蓄蕴藉,内敛而不事张扬。它没有磅礴的气势,也没有宏大的场景,一切都是那么平缓而舒坦。每家每户独自为节日的喜庆而忙碌,大江南北以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形式追忆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就是这样一个诗人,忧国忧民。”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

就是这样一个史官,信念坚强。“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屈原就是这样一个勇士,斗志昂扬。“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就是这样一个英雄,不畏强暴。屈原,一位让世代中华儿女年年记起的先祖,一个让历代文人仕子朝诵夜吟的巨擘,是我们这个民族灿烂精神篇章中的一个厚重的标题。 粽子飘香,古风流长。中华传统节日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历久弥新。但一个人与一个节日、一种民俗关系如此之紧密,中国历史上唯屈原一人。“抛弃历史就等于割断精神命脉。”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失去其特有的文化,便意味着失去了民族国家身份认同的特定符号,也就无法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同学们,就让我们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传承民族文化,让我们拥有一座美丽的精神家园,让我们的心灵永远在爱国主义精神引领下栖息成长,推动社会文明进步,迈向美好未来。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2018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公需标准答案

1.爱国主义是一个国家的人民对自己的祖国无限忠诚和热爱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集中地表现为()。(3.0分) A.人们对与自己民族对立的国家的仇视 B.人们对自己民族的维护和服从 C.人们对自己国家的价值认同感 D.人们为争取自己祖国的独立富强而英勇献身的奋斗精神 2.当今文化全球化的基本特征是()。( 3.0分) A.全球文化是动态的、开放的 B.全球文化互相冲突又互相融合 C.全球文化相互激荡也相互渗透,相互交流也相互交锋 D.特殊性的民族社会、民族文化与普遍性的全球人类共同价值观的并生 3.当今文化全球化的基本特征是()。(3.0分)

A.全球文化是动态的、开放的 B.全球文化互相冲突又互相融合 C.全球文化相互激荡也相互渗透,相互交流也相互交锋 D.特殊性的民族社会、民族文化与普遍性的全球人类共同价值观的并生 4.()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根基。(3.0分) A.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B.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 C.集体精神和爱国精神 D.集体精神和时代精神 5.()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文化依据。(3.0分) A.爱国精神

B. 民族精神 C. 时代精神 D.集体精神 6.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3.0分) A.爱国主义 B.集体主义 C.民族主义 D.社会主义 7.时代精神的核心是()。(3.0分) A.改革创新 B.开拓进取 C.稳中求进 D.解放思想

8.()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代文化依据。(3.0分) A.爱国精神 B.民族精神 C.时代精神 D.集体精神 9.()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3.0分)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B.社会主义荣辱观 C.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D.四项基本原则

【人教版】2019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单元检测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含答案

单元检测(十一)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一、选择题 1.中国汉字有几千年的漫长历史,甲骨、金文、篆隶、行书、草书、楷书等,无不凝聚了丰富深厚的华夏文化。2017年5月13日,中国汉字艺术节暨第十三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博览交易会开幕,向社会各界展示了墨舞演绎的汉字艺术魅力。本届汉字艺术节的举办盛况表明()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汉字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③汉字是凝固的艺术,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④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和绵延不绝的重要见证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解析:选D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之一,中国汉字有几千年的漫长历史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①④说法正确;传统思想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仍然具有深刻影响,②说法错误;建筑是凝固的艺术,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③说法错误。 2.近年来,由一些电视台推出的面向中小学生的“汉字英雄”“成语桥”“灯谜大会”等电视节目深受广大中小学生的喜爱,也在全国各地的中小学掀起一场学汉字、用成语、猜灯谜的热潮。有关专家指出,这将有助于推动中华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因为() ①教育是文化传播的一条重要途径,教育改革往往催生文化变革 ②汉语是展现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学汉语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③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④大众传媒推动文化传播,发展传统文化需要创新文化实践活动 A.①②B.③④C.①④ D.②③ 解析:选B材料的行为主体是电视台,面向的群体是中小学生,并没有强调教育的作用,①与材料不符;汉字不同于汉语,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②错误;③④分别从内容和手段角度对材料作出了正确解读。 3.我国古代以1 000文铜钱为一贯的钱币校量制度的史料文献记载可追溯到宋代(公元960~1279年)。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文物,证明这一校量方式最晚起源于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这一发现将“千文一贯”的校量制度向前推了1 000余年。从文化生活角度看,材料表明() ①兼收并蓄是推动我国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论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

海南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 论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 (二○一二至二○一三学年度第一学期)论文题目:论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 学生姓名:周淑菲 学生学号:20122506310042 所在学院:旅游学院 年级专业:大一级市场营销专业 任课教师:丁艳平 完成日期:2012 年12 月19 日

浅论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 (周淑菲,2012市场营销(旅游方向)专业) 【内容摘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辩证统一与为实现社会发展的全部历史过程中。社会发展需要每一个国家民族的努力,更需要整个时代精神的促进!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时代性体现,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形成的重要基础和依托。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的任务之一便是将时代要求注入民族精神中去。 【关键词】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社会发展 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国内),统一于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世界)。只有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博采众长,日益丰富;只有坚持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 我们做为一个新时代的学生,要在学习中,从悠久的历史和伟大的现实中,领略我们国家伟大的民族精神,明白肩头担负的重担,将两者相结合,为自身发展,为国家发展做出我们的贡献。 一、中华民族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 ㈠、民族精神的内涵 所谓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中华民族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作为具体体现的一种精神。它使得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而且生生不息、连绵不绝,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在各个时期,民族精神是拥有不同内涵的。这也正是民族精神时代性的体现: ⒈百家争鸣时期 从中国的历史来看,早在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中,民族精神的价值取向就已基本形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民族精神中的自强不息,勤劳勇

民族精神与先进文化学案

民族精神与先进文化学 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三、四 单元民族精神与先进文化 【备考指津】 考查的重点有:中华文化的特点、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与核心、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途径与意义、发展大众文化的要求、怎样对待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在复习备考中,要注意:(1)结合《富春山居图》300年后的首次合璧考查中华文化的特征。(2)结合“神舟八号”的成功发射考查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性。(3)结合《永远的忠诚》等有关建党90周年的红剧的播放,考查弘扬主旋律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等知识。 考点一 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见证(表现) 原因 源远流长 汉字 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包容性 (1)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 收并蓄。 (2)意义: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 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史书 典籍 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博大精深 独特性 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区域性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民族性 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2.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1)中华各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民族的特性。 文化建设

(2)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民族的骄傲;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中华文化。 (3)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4)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的不竭力量之源。 归纳提升: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 (1)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始终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性。 (2)通过文化交流,借鉴吸收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3)推进文化创新,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时代性。 (4)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高中华文化的力量。 【易错警示】 1.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民族不同,民族文化的色彩也就不同。(×)(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自己的民族特性,又有中华文化的共性) 2.汉字只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文化内涵丰富、独具特色,又体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还能体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3.汉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应该是文字的出现) 4.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和包容性。(×)(包容性是中华文化的特点之一,但不是基本特征) 考点二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1.是什么 (1)基本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2)核心: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在当代中国,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3)时代特征:民族精神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2.为什么 (1)理论依据: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2)现实意义:当前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3.怎么样 (1)要发挥“主心骨”的作用。 (2)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3)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 (4)要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5)立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归纳提升: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关系 (1)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功能。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专题十一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67)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复习精练

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 1、2018年联合国中文日活动的主题是“从汉字到文学:中国文化的魅力”,旨在向190多 个联合国成员国的外交使节和数万名联合国雇员介绍中国文化。此活动主题() ①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②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 ③促进了中外文化的相互渗透 ④表明了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2、中秋节作为中华民族一个源远流长的传统节日,在其形成和演变过程中,不断吸取儒家传 统文化精髓,同时也丰富了儒家文化的内涵,中秋文化与儒家精神,互为表里,相互影响,逐渐 形成了祈求和谐、团圆等永恒不变的民族精神主旋律,这表明,中华民族精神( ) A.集中表现为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力量 B.形成于辉煌的古代中华文化之中 C.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D.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3、《论语》《孟子》《韩非子》以及四大名著、鲁迅的《狂人日记》、茅盾的《白杨礼赞》、冰 心的《寄小读者》等都凝聚着民族精神。只要我们认真阅读,都能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这 说明( ) A.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B.只要大力创造优秀的文化作品,就能弘扬民族精神 C.所有文化作品中都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 D.民族精神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文化的力量 4、在某地举办的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为发挥其文化资源,富集优势、继承传统文化提供了 良好的 发展机遇。“十艺节”之所以强调重视继承传统文化是因为传统文化() ①是民族精神的结晶②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生发展 ③因时而进能够促进社会进步④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A.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5、我国探月活动的成功,可以说是以科学技术的成就续写传统文化中“奔月”理想的佳话。 这种渗透在科技探索活动中的民族情感和文化情结( )

当代大学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当代大学生如何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摘要】: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作为崇高精神的两个方面,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它们是当代中国人民不断创造崭新业绩的力量源泉,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爱国创新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解决的是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风貌的问题。它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精神条件。因此,学习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对当代大学生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它是当代大学生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延绵不断的一种历史文化传统,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时代精神是中国进入新时期,在当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我们不断培育、积累和形成了一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伟大精神。 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作为国魂,其中民族精神是根基,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二者相互交融,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共同构成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意义 (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断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把握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二)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延绵不断的一种历史文化传统,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 (三)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中华民族富于进取的思想品格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已经深深融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成为各族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精神力量。

传统文化与弘扬民族精神

第18卷第5期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V ol.18 No.5 2005年05月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y. 2005 传统文化与弘扬民族精神 孔海娥 (中南民族大学社科部,湖北武汉430074) 摘要: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传统文化延续五千年而历久不衰,在漫漫五千年文化的熏陶中,中华 民族逐渐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些民族 精神,是中华五千年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在未来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精神火 种。我们必须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世世代代加以继承和发扬。 关键词: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中华民族 中图分类号:G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160(2005)-0111-03 一个没有自己民族精神的民族是一个没有灵魂的民族,一个没有脊梁的民族,是一个不能够在人类历史上留下自己伟大足迹的民族。中华民族是具有优良传统和独创精神的伟大民族,在创造灿烂文明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族精神。21世纪的中国将以何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关键在于一种新的民族精神的再造。这种新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与时代精神的结合。本文拟就民族精神形成的传统文化渊源以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继承和发扬,以更好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一点分析。 一 中华民族是世界民族之林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在漫长的五千年华夏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传统文化,它是民族精神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柱,而民族精神则是民族文化的集中表现。正如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1] (一)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思想始终是流淌于我国民族传统文化机体中的血液,它渗透于每一个文化领域之中,形成了“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传统价值观念,为后人所实践,这就是使中华民族五千年一脉相承永保活力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潜力之所在。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绝;爱国主义生生不息,根深叶茂。爱国主义传统已经深深地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民族性格和民族气概之中,成为我国各族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那种“我以我血荐轩辕”、“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的壮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气概,使中华民族能免狂澜于既倒,捍卫了自己领土的完整、民族的尊严,祖国的独立。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我们的民魂,也是我们的国魂。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必须坚持爱国主义同社会主义的统一,将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发展到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二)团结统一。我国传统文化是通过各民族长期接触、交流、融合创造出来的共同财富,根植于这一共同财富基础之上的大一统思想以华夏文化为准则,不狭隘、不排斥,兼容并包,是中华民族团结发展的精神力量。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境界观,实际上是政治上的大一统观念的折射。天下一家,民胞物与,四海之内皆兄弟等观念,成为凝聚全社会的重要精神力量。以国家统一为乐,以江山分裂为忧,是中华民族天经地义的政治价值取向。这种大一统的观念,经过儒法两家从不同思路方面的论证,特别是经过秦汉时期封建大一统国家建立而带来的民族融合,共同发展的实践,逐渐转化为民族 收稿日期:2005-01-10 作者简介:孔海娥(1977-),女, 在读研究生,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管理.

浅谈当代大学生如何弘扬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浅谈当代大学生如何弘扬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伟大的事业需要并产生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支撑和推动伟大的事业。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撑,是我们不断开辟新征程、开创新未来的不竭精神动力,是当代中国奋发图强、不断创造崭新业绩的力量源泉。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是和谐文化建设的主旋律,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学习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对当代大学生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它是当代大学生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正确把握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科学内涵: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延绵不断的一种历史文化传统,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既植根于我国优秀民族文化传统之中,又同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优良革命传统相融合,深深熔铸在我们的民族意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之中,熔铸在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成为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价值取向和力量源泉。 时代精神是中国进入新时期,在当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我们不断培育、积累和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

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伟大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中华民族富于进取的思想品格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已经深深地融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成为各族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力量。 二、科学认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关系 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相容相生的,谁也离不开谁。它们能够在统一的过程中,形成相辅相成、相容相生的关系。 时代精神是离不开民族精神的,因为任何一种时代精神,总是在具体的民族和国度上体现的,总是在很具体的民族群体中体现的。但是,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精神,当时代精神体现在民族精神上时,就必然与民族精神发生关系,就必然要适应民族自身的特点,就必然要使时代精神打上民族的烙印民族精神也离不开时代精神,民族精神需要用时代精神来丰富内涵。 民族精神的发展,是靠时代精神进行补充的。在民族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代表时代的进步的思想、进步的潮流不断地为民族所吸纳、所接受、所固化,最终变成民族自己的思想。 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意义 (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断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把握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论

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论 作者:金德万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无一不重视精神的力量,在强调物质生产于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同时,无不充分肯定精神思想在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进程中所具有的巨大的能动作用。马克思曾经这样论述革命理论和时代精神推动文明进程的积极作用:“因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所以必然会出现这样的时代:那时哲学不仅从内部即就其内容来说,而且从外部即就其表现来说,都要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那时,哲学对于其他的一定体系来说,不再是一定的体系,而正在变成世界的一般哲学,即变成当代世界的哲学。各种外部表现证明哲学已获得了这样的定义:它是文明的活的灵魂,哲学已成为世界的哲学,而世界也成为哲学的世界,──这样的外部表现在所有的时代里都是相同的。”这一理论判断告诉我们,作为文明的活的灵魂,革命理论的最高概括──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与现实世界相接触能够产生巨大的精神能量。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闪电一旦彻底击中这块素朴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无产阶级在理论上的成熟使其从自发进入自觉的境界。哲学也将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哲学作为时代精神一旦应用于社会发展的实践,那么这个哲学、这个时代精神就成为一般的哲学,成为所有的时代里都普遍适用的时代精神的精华,那时候,“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一个强大的、一切时代中最强大的革命远景就会立即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二) 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各个历史时期,用革命理论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正是不断弘扬民族的、革命的崇高精神,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毛泽东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年代,曾提出要高扬马克思主义的积极精神。在解放初期,他又号召全党要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十分注重在党员和全国人民中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十分重视精神思想的范导作用。他曾经提出:“我们一定要宣传、恢复和发扬延安精神,解放初期的精神,以及六十年代初期克服困难的精神。”他还联系新时期的实际,概括出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五种精神,即革命和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他指出:“要教育全党同志发扬大公无私、服从大局、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精神,坚持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他说:“如果一个共产党员没有这些精神,就决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不但如此,我们还要大声疾呼和以身作则地把这些精神推广到全体人民、全体青少年中间去,使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精神文明的主要支柱,为世界上一切要求革命、要求进步的人们所向往,也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