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文艺_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的成功经验及当代价值_许培春

延安文艺_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的成功经验及当代价值_许培春
延安文艺_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的成功经验及当代价值_许培春

内容摘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延安文艺产生的理论基础,延安文艺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载体和必然结果。研究延安文艺与马克思大众化的关系,探索延安文艺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以适应传播意识形态的实质内涵,科学地运用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学艺术形式传播马克思主义,满足延安革命根据地民众的诉求和需要,总结延安文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当代启示等问题,既是历史发展的要求,也是现实的研究需要。

关键词:延安文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延安文艺大众化;赵树理;当代价值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示码:A 文章编号:1000-2804(

2016)

02-0129-05

延安文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的成功经验及当代价值

许培春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收稿日期:2015-03-16

基金项目: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12016ML );西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项目(SKQNGG12001)作者简介:许培春(1963-),女,甘肃酒泉人,副研究馆员,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文艺理论研究。

一、延安文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

创新发展

延安文艺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影响。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延安文艺运动,中国文艺发展史经历了从旧民主主义文艺启蒙复兴向新民主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历史性转折。20世纪初叶,中国军阀混战,外族入侵,水火刀兵,民不聊生,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激化,中华民族经历着生死存亡、凤凰涅槃般的剧烈变革,反映在形而上的文化思想领域,呈现出封建传统保守意识与抗日救亡革命理念之间的巨大冲突。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从军阀混战到全民抗战,中华民族历经重重磨难,于深重的苦难中觉醒、觉悟,演绎了一幕幕壮怀激烈,救亡图存,追求民族独立、自由、解放的传奇性革命史诗。

延安文艺的本质就是以唤醒民众,投身抗战,救亡图存,争取民族解放为主题的延安精神[1]152-157。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精髓和吸收借鉴西洋艺术形式基础上开拓创新发展起来的具有现代艺术风格、民族文化底蕴的新文化运动,是将马克

思文艺思想理论与中国现实社会诉求、传统文化

精神有机结合起来的毛泽东文艺思想架构体系,也是毛泽东文艺思想发展、升华、成熟的理论本质所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融会贯通、创新发展而成的中国新文化精神结晶。

延安文艺深远的现实意义就是追求艺术内容主体和表现形式的民族化和大众化。每个民族都有其独具特色的国情、民情,都有自己薪火传承的文化传统,都有自己生生不息的民俗风情,这是一切民族、一切文化得以绵延不息的生命根源。延安文艺的现实影响不是局限在一时一地的有限地域,它是立足于延安而放眼于全民族、全世界的反法西斯、反压迫、反奴役,追求独立、自由、解放的民族文化精神的历史诉求。延安文艺之所以具有生动活泼、脍炙人口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象,因其具有中国民众喜闻乐见的通俗化、大众化艺术风格和民族危亡之际全民抗战,以救亡图存为主题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的统一,掀起了“革命激荡下的文学大众化”[1]50-62的现实主义革命文艺运动思潮。

(一)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奠定了延安文艺民族化民族化、、大众化的理论基础

1935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建立

129

了以陕甘宁边区为中心的抗日民主根据地,以陕甘宁边区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的文艺运动,继承了苏区文艺运动的优良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使革命文艺运动获得了新的发展。可以说延安抗日根据地的文艺运动是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的直接关怀和领导下,沿着正确的路线前进的。特别是1937年芦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大批文艺工作者走出“象牙塔”“亭子间”陆续从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投奔到延安,在延安汇聚了以丁玲、何其芳、马健翎、柯仲平、赵树理为代表的一大批文学艺术家。一时间,革命圣地延安真可谓人才济济,群星璀璨。以鲁迅艺术学院、延安马列研究院为代表的文化研究机构和戏剧、诗歌、绘画等艺术社团如雨后春笋般在根据地创建起来,文化精英的汇聚,文化艺术社团的兴起,为陕甘宁为核心的抗日根据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群众性文艺运动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系统全面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不仅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相结合的广度和深度,而且有力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进程。

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发表,正值中国全民族抗战烽火连天的岁月,唤醒民众,激励士气,发动民众掀起抗日救亡高潮,成为全民族最为急迫、最为首要的现实问题,《讲话》的发表,不仅明确“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问题,也明确了文艺创作“到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2]的道路问题,同时明确了文艺与传统、文艺与现实、文艺与生活的内在关系问题。正因如此,我们说《讲话》的深远影响就在于,历史性地阐明了以延安文艺为代表的中国新文化发展的方向道路和内在关系,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形而上的实践创新。

(二)延安文艺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的必然结果

延安文艺的兴起,是以唤醒全民族的抗战意识为己任,以激励全体民众投身民族解放为目的的一场文化启蒙运动。抗战伊始,大批的爱国文化志士从东北、华北等沦陷区的大中城市撤离,汇聚到陕北,文化人投笔从戎,献身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斗争,创建了一支支文化战线的抗日义勇队。他们深入社会底层,发动民众,将救亡图

存、持久抗战的民族解放思想融进民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戏曲、通俗民歌、传统舞蹈等艺术创作中,史无前例地开辟了以宣传抗日、激励士气、不屈斗争为主题的抗战文艺作品,在共产党主导的敌后战场和国民党主导的一线战场,唱响了抗日救亡的战歌,激励起全民族的抗战狂飙。延安文艺即抗战文艺,以“旧瓶装新酒”的模式,开创了文艺大众化的崭新时代。

延安文艺是在对传统民间文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的基础上,贯彻和实践了毛泽东文艺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延安文艺起源于群众性的文艺活动,在普及教育、引导民众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这就为民族化、大众化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新歌剧就是在群众性秧歌活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歌剧艺术。秧歌在北方农村具有悠久的流传历史,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文艺工作者采用秧歌形式,表现新生活中的新事物,创作了《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一大批秧歌剧。这些作品继承和发扬了秧歌朴素、刚健、清新、活泼的风格,深受民众的青睐,广为流传。同时期的新歌剧代表作品如《白毛女》《刘胡兰》《王秀鸾》等,这些作品都从传统地方戏曲中汲取营养,从内容到形式力求继承民间戏曲精髓,为我国新歌剧发展开拓了一条道路[3]。歌剧《白毛女》不仅形象地揭示了贫苦农民与恶霸地主之间的尖锐矛盾,同时揭露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深刻主题,生动刻画了喜儿强烈的反抗性格和复仇精神,真实再现了特定环境下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喜儿的遭遇,极大地激发民众投身反抗压迫、抗击外敌、追求民族自由解放的战斗激情,最终目的就是推翻旧世界,创建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

二、延安文艺推进了马克思主义

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纵观延安文艺发展史,其核心就是文艺的大众化价值取向。其一是在理论上通过延安整风运动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贯彻落实,确定了延安文艺通俗化、大众化的发展方向;其二是在实践上确立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总方针。以20世纪30年代抗日战争为时代背景的延安文艺运动,伴随着战火

130

硝烟,狂飙般席卷全中国,在唤醒民众意识、激励抗日斗志、动员全民抗战的烽火岁月中发挥着思想主导和时代号角的重要作用。究其本质,以陕北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的文学艺术活动,直接在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抗战大背景决定了抗战文学的使命意识就是直接服务于抗战。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直接成为指导延安文学前进的文艺纲领。文艺运动有组织、有领导地进行,作家们时常深入前线、农村体验生活,作品以歌颂为主,塑造了大量的工农兵英雄形象,主要抒发了劳动大众的心声,反映根据地人民抗战向上的斗争生活;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方面倾向于民族化、大众化,贴近工农大众的欣赏习惯[4]。延安作家对那些“洋里洋气”的作品进行了彻底的批评和大众化改造,使其适应全民抗战事业这一社会现实诉求。

延安文艺的通俗化特征在于语言表述中的土腔土调,这是抗日根据地民众千百年来传承不辍的民间文化生命源泉所在,用民众语言、民众情感、民众思想最直接、最贴切的通俗表述形式,以民众喜闻乐见的语言腔调创作抗战文艺作品,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延安文艺的大众化特征在于艺术表现上的传承创新,借助古典章回小说、戏曲话本、故事评书等传统艺术形式,将民众日常生活中质朴纯真、风趣幽默、乐观豁达的民间文化要素融进抗战文艺题材的作品中,自然深受民众之喜爱,这是延安文艺于战火硝烟中掀起抗战文化潮流,吹响时代号角的大众文化特征所在。以赵树理、马烽、田间为代表的延安文艺作家的艺术创作,正是适应这一时代特征的典型体现。

延安文艺中的诗歌创作,是对反帝反封建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传承和创新。所谓“诗言志、歌抒情”,抗战时期的延安是一块革命圣地,成千上万的青年诗人集聚延安,以贴近生活、直面现实的诗歌作品,传达着军民团结,威武不屈,坚决抗战的英雄主义激情,开启了抗战诗歌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于一体的审美方向。诗风即世风,诗歌即号角,以聂耳谱曲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贺绿汀改编的《游击队之歌》、冼星海谱曲创作的《在太行山上》为代表的民歌体抗战诗歌的创作,以史诗般的诗语和慷慨恢宏的旋律,生动地展现了全体军民浴血奋战、英勇杀敌、救

中国求解放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延安文艺中的新诗创作,是在继承传统诗歌

精髓,汲取民族文化营养,借鉴西洋诗歌基础上

发展起来的全新诗歌流派。在诗歌创作中,诗人

们深入民间,体验生活,学习民歌,采用民歌形

式,运用群众语言,在提高语言艺术的同时,促

进了新诗的民族化、大众化发展。李季的《王贵

与李香香》最具代表性。诗人采用人们喜闻乐见

的陕北民歌“信天游”形式,在战争与和平的历

史大背景下,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抗日根据地民众

在斗争中觉醒,毅然决然追求婚姻自由的爱情故

事。全诗以双行分段方式,易于颂唱的音乐节

奏,和谐自然的口语化风格,广受民众喜爱。例

如:“有了土地灯花亮,人人脸上发红光。”“吃

一嘴黄连吃一嘴糖,王贵娶了李香香。”“不闹革

命穷人翻不了身,不闹革命咱俩结不了婚。”诗

歌的表现手法汲取民歌艺术技巧,运用比兴手法

揭示主人翁形象,原汁原味的语言质朴风趣,自

然流畅的音乐节奏明快,寓教于乐,充分发挥了

诗歌唤醒民众、为自由解放奋起斗争的文艺宣传

作用。

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延安文学作家及其作品,

塑造了一系列北方农民的生动形象,全景式地再

现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北方农民的精神风

貌,开创了延安新文学创作的新视阈。赵树理小

说的民族化、大众化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

个层面:其一,北方农村民众有听章回故事、神

话传说、评书演义的欣赏习惯,作家通过民间喜

闻乐见的文学范式,制造悬念,用“花分两朵,

各表一枝”的故事结构贯穿于单线渐进式的情节

演变中,再以抽丝剥茧式的章回体描述形式展开

跌宕起伏的故事细节。他笔下的农村生活画卷一

改传统文艺作品中农村生活封闭保守、男尊女

卑、循规蹈矩的描写套路,全景式地描绘了共产

党民主政权领导下北方农村生动活泼的生活场景

和人物故事,从生活习俗到思想感情以至于人物

气质神态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村生活景象和淳朴厚

道、豁达乐观的农民形象,真实再现了北方农村

社会新旧观念交织,压迫与反抗,保守势力与自

发抗争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揭示了贫苦民

众在艰难生活和腐朽观念的双重束缚下,形如牛

马般的生存境遇,深刻揭示了广大民众强烈的革131

命愿望和渴望改变命运的思想觉醒过程。在《小二黑结婚》中,小说开篇介绍二诸葛和三仙姑两个神仙的故事,再以小二黑与小芹的恋爱故事为主线。在情节发展中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中完成情节架构。故事的结局是以金旺为代表的恶势力受到了惩处,二诸葛和三仙姑等保守落后的人物成了被嘲讽的对象,小二黑和小芹追求婚姻自由、坚贞不屈的形象被称颂、被赞美,在民主政权支持帮助下,他们的斗争获得了最终的胜利。从这一对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由的胜利中,反映了正在变革成长中的北方农村充满生机的风貌和觉醒进步中的农民生气勃勃的精神面貌,一方面歌颂了民主政权深得人心,受到拥护,一方面全景式地彰显了发动农民,领导农民进行土地改革在改变中国社会命运进程中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必要性。其二,继承传统古典叙事小说中第三人称方式,从此岸看彼岸的客观视角出发,审视书中人物的命运变迁,这种“置身事外”的叙事方式的娴熟应用,使作者始终扮演着“隐身读者”的角色,这正是赵树理小说深受读者青睐、广为流传的艺术表现特征。在《李家庄的变迁》中,描写了一个村庄从大革命失败后到抗战胜利二十多年时代背景中的历史变迁,通过一系列的典型事件,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主人公铁锁的成长历程。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铁锁从一个具有自发反抗意识的农民,逐步成长为一个自觉的革命战士,铁锁的成长道路,虽然充满艰辛但希望之火未曾熄灭,预示着中国革命于艰难险阻中披荆斩棘,最终必将获得伟大胜利。其三,小说的语言是在民间语言的基础上,经过艺术加工而形成的口语化的小说语言。作者舍弃了惯常的书面语言、欧化句式,以形象化、民间化的直观性语言为主。带着口语化特征的说书人“土气”,以浓郁的乡土气息、深厚的文化积淀、生动的民间语言,铸就了新文学史上小说创作浓墨重彩的一座丰碑。

纵观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崛起于抗战烽火岁月中的延安文学,其成就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起到了文化精神引领和艺术风格规范的作用,文学的大众化、通俗化、民族化风格得到了拓展和弘扬,开启了以工、农、兵为创作主题的文学思想新天地,成为20世纪40年代以后,中国文学思想及其文艺批评理论发展进步的主流,对中国当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延安文艺大众化的

当代价值和现实启示

以马克思文艺理论为基础的延安文艺民族化、大众化的理论探索与社会实践,跨越了20世纪中国最为剧烈的社会变革、民众觉醒、全民抗战、救亡图存全过程。随着外族入侵,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社会的激烈变革、意识形态的调整和审美风尚的变迁,唤醒民众、团结抗日、激励士气成为中国文学艺术创作与实践的时代使命和责任担当,以延安为中心的文学艺术家们以其丰富多彩的小说、戏曲、歌剧等民族化、大众化作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在理论创新与艺术实践的探索中发展成熟。

(一)延安文艺大众化的现代价值取向

进入21世纪的中国,数字化多媒体时代开启了知识传播、文学创作、文化交融的多元化、多样化现实境遇,任重道远的中国当代文学面临着全新的机遇和挑战,文学的大众化传统如何继承,文学的民族化进路如何开拓,这是当代作家和文艺家们必须直面的现实问题。回眸延安文艺传承、创新、发展的历史曲线,文学艺术在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进程中,始终扮演着人文良知发现和文化精神引导的历史担当和现实使命,延安文艺兴盛于烽火硝烟、民族危亡的战争年代,延续着华夏民族历经水火刀兵但却永不泯灭的生命活力和不朽精神,这是不为时间所磨灭,不为岁月所遗忘的文化精髓,永远闪耀着人文思想的睿智和艺术智慧的光芒。延安文学艺术民族化、大众化的时代特征,必将成为新时代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思潮激荡下,当代中国社会弘扬传统文化,提升民众素养,凝聚民族精神的纽带,成为开创现代文化多元化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成为民族复兴道路上的一座文学艺术丰碑。

(二)延安文艺大众化对当代文学发展的现实启示

延安文学民族化、大众化的理论革新与社会实践,澄清了文学理论研究的方向,指明了文学艺术家的创作道路,开创了20世纪中国文学从纯粹文学本体向社会受众主体的双向转化新局面,

132

推动了文学艺术的政治性与艺术性均衡发展,促进了民间通俗文学与传统严肃文学的融会贯通,实现了文学艺术的现代性与传统文化民间性的兼容并蓄,从作品内容到艺术风格,极大地拓展了文学艺术反映现实生活、塑造典型形象,主导时代潮流的表现空间。延安文学实践充分体现出文学艺术作品在社会变革与时代进步中,积极主动地发挥着知识传播、思想启蒙、唤醒民众的时代号角和精神引领作用,彰显出影响时代进步、促进社会发展,创造幸福生活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因此,重新认识延安文艺精神,对于真正认识“中国历史”、总结“中国经验”具有重大意义。新时期研究延安文艺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关系仍然具有指导意义,虽然延安文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已经结束,但总结历史经验能够促进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现代价值。

参考文献

[1]郭国昌.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大众化之争[M].天津: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

[2]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M]//毛泽东选集: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541-532.

[3]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26-128.

[4]孔范今,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下册[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861-866.

Yan’an Literature and Art:A Successful Case in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and Its Contemporary Value

XU Pei-chun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730070,China)

Abstract:Marxist literary theory i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Yan’an literature and art,while the latter is

the effective carrier and inevitable result of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It is a historical and realistic de-mand that more research should be done regar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Yan’an literature and art and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and how Yan’an literature and art,by scientifically using popular literary and ar-

tistic means in the spreading of Marxism and solving the problems that soldiers and masses had in the revolu-tionary base,had helped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which has an enlightening function in the promotion

of Marxism in the contemporary society.

Keywords:Yan’an literature and art;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popularization of Yan’an literature and

art;Zhao Shuli;contemporary value

(责任编辑:李向辉)

133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篇一: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1942年5月2日至23日,在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亲自主持召开了有文艺工作者、中央各部门负责人共100多人参加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中央政治局委员朱德、陈云、任弼时、王稼祥、博古等出席了会议。这次会议,对后来党的文艺政策的制定和文艺工作的健康发展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引言 (一九四二年五月二日) 同志们!今天邀集大家来开座谈会,目的是要和大家交换意见,研究文艺工作和一般革命工作的关系,求得革命文艺的正确发展,求得革命文艺对其他革命工作的更好的协助,借以打倒我们民族的敌人,完成民族解放的任务。 在我们为中国人民解放的斗争中,有各种的战线,就中也可以说有文武两个战线,这就是文化战线和军事战线。我们要战胜敌人,首先要依靠手里拿枪的军队。但是仅仅有这种军队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有文化的军队,这是团结自己、战胜敌人必不可少的一支军队。“五四” ⑴以来,这支文化军队就在中国形成,帮助了中国革命,使中国的封建文化和适应帝国主义侵略的买办文化的地盘逐渐缩小,其力量逐渐

削弱。到了现在,中国反动派只能提出所谓“以数量对质量”的办法来和新文化对抗,就是说,反动派有的是钱,虽然拿不出好东西,但是可以拚命出得多。在“五四”以来的文化战线上,文学和艺术是一个重要的有成绩的部门。革命的文学艺术运动,在十年内战时期有了大的发展。这个运动和当时的革命战争,在总的方向上是一致的,但在实际工作上却没有互相结合起来,这是因为当时的反动派把这两支兄弟军队从中隔断了的缘故。抗日战争爆发以后,革命的文艺工作者来到延安和各个抗日根据地的多起来了,这是很好的事。但是到了根据地,并不是说就已经和根据地的人民群众完全结合了。我们要把革命工作向前推进,就要使这两者完全结合起来。我们今天开会,就是要使文艺很好地成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的武器,帮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敌人作斗争。为了这个目的,有些什么问题应该解决的呢?我以为有这样一些问题,即文艺工作者的立场问题,态度问题,工作对象问题,工作问题和学习问题。 立场问题。我们是站在无产阶级的和人民大众的立场。对于共产党员来说,也就是要站在党的立场,站在党性和党的政策的立场。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中是否还有认识不正确或者认识不明确的呢?我看是有的。许多同志常常失掉了自己的正确的立场。态度问题。随着立场,就发生我们对于各种具体事物所采取的具体态度。比如说,歌颂呢,还是暴露呢?这就是态度问题。究竟哪种态度是我们需要的?我说两种都需要,问题是在对什么人。有三种人,一种是敌人,

延安精神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89分)

延安精神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89 分)1. 本讲认为,()实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闻道”。( 3.0 分) A. 理论自信 B. 文化自信 C. 道路自信 D. 制度自信 我的答案: C √答对 2. 本讲提到,()是最基本、最持久、最根本的自信。( 3.0 分) A. 道路自信 B. 理论自信 C. 制度自信 D. 文化自信 3. ()是中国共产党和其他政党区别的最根本标志。( 3.0 分) A. 谦虚谨慎精神 B. 批评与自我批评精神 C. 实事求是精神

D.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

4. ()代表延安精神的核心。(3.0 分) A. 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B.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革命精神 C.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D.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我的答案: B √答对 5. 根据本讲,()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也是延安精神的科学精神、 实效精神。( 3.0 分) A. 谦虚谨慎 B. 联系群众 C. 实事求是 D. 批评与自我批评 我的答案: C √答对 6. ()是中国革命精神之结晶,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之集大成。( A. 长征精神 B. 延安精神 C. 红船精神 D. 井冈山精神理性精神、3.0 分)

7. 根据本讲,()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 3.0 分) A. 延安整风精神 B. 抗大精神 C. 南泥湾精神 D. 愚公移山精神 8. 本讲提到,()是延安精神最显著的、最根本的精神。( 3.0 分) A. 为人民服务 B. 理论联系实际 C. 批评与自我批评 D. 艰苦奋斗 我的答案: D √答对 9. 根据本讲,()就是对真理自信,对科学自信。( 3.0 分) A. 文化自信 B. 道路自信 C. 理论自信 D. 制度自信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 第二讲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 2 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产生的客观条件 2 二、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观条件 5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狭义)的形成与发展 5 一.形成期:1844—1846 5 二.发展期:1846—19世纪0年代 6 三.深化期:19世纪70年代—1895 6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理论基础7 一、唯物反映论是认识和把握艺术的本质、特征、规律的理论基础; 7 二、唯物史观是揭示和把握文学艺术的社会功能、文学艺术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理论基础;7 三、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说和科学社会主义是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的延伸和确证,是探讨艺术生产性质及其与物质生产的关系以及认识无产阶级审美理想,无产阶级文学艺术的特征和使命的理论基础; 8

四、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文艺理论的方法论基础。8 第四节马克思文艺理论的特征8 一、实践性9 二、阶级性9 三、科学性9 正确看待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表述上的分散性和片段性特征,同马克思文艺理论体系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关系。 1.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表述的分散性和片段性特征;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没有完成他们计划中的有关文艺和美学方面的专门著作。马克思在他思想成熟后,曾想写一篇论文来发挥他对自己所喜爱的作家巴尔扎克的看法,然而这个计划始终没有实现。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写的专门评述文艺现象的论文和书信,也不是很多,他们关于文艺问题的论述,多数具有分散性和片段性特征; 2.马克思文艺理论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卢卡契认为“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学史的最重要的原则我们能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学说中找到”,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已经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的思想体系”。苏联当代文艺学家乔?米?弗里德连杰尔在《马克思恩格斯和文学问题》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奠基人不但有大量关于文学艺术的零散言论(多少带有局部的和片面的性质),而且他们对美学的基本问题都有一个统一的深思熟虑的看法,这是和辩证唯物主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如对您有帮助,请购买打赏,谢谢您! (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其之所以能够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阶级根源、自然科学条件和理论基础,也与马克思和恩格斯个人品质分不开的。 1.历史背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欧洲的一些主要国家已占统治地位。首先由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使生产力迅速地发展起来,另一方面也使资本主义社会性的制度固有矛盾明朗化,尖锐化。资本主义所因有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开始激化,这一矛盾的加剧必然导致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固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它永远不能根治这种致命的绝症。这一事实不仅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而且进一步表明,私有制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已经到了极端。资本主义国内市场和海外贸易的发展,更加开阔了人们的眼界,这样,社会发展的唯物辩证性质就比以前更加明显地揭示出来了。这一切都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社会条件。 2.阶级基础。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也在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从19世纪30年代起,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1831-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的武装起义,1836年英国的宪章运动,1844年的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起义,提出了反对私有制社会的战斗口号,提出建立人民宪章的主张。这些斗争震撼了资产阶级的统治,标志着无产阶级已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无产阶级为实现摧毁旧世界、创立新社会、变奴隶为主人的历史使命,迫切需要一个能够正确反映社会发展规律和无产阶级利益的科学理论来指导。同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丰富经验,为这个科学理论的产生提供了现实的经验,马克思主义及其科学的产生标志着无产阶级从自在阶级发展为自为阶级。 3.自然科学前提。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有着深厚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前提。从十九世纪开始,自然科学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进入了整理材料、寻找内部联系和跨门类研究的阶段,形而上学的自然观逐渐被打开了一个又一个的缺口。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揭示了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及各种物质形态之间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性质,为哲学总结自然现象以及认识它们的一般规律提供了可靠的知识基础。细胞学说表明,所有动植物的生命现象,都是细胞按照一定规律分裂和增殖的结果,从而揭示了整个生物界的有机联系;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表明,自然界各种形式的能量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被消灭,只能从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从而揭示了整个自然界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物质统一性;达尔文的进化论表明,自然界中品种繁多的生物种类,都是由少数简单生物经过长期的变化发展而成的。人类也是由一种古猿进化而来的,生物界是一个有规律的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 4.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先进思想成果的结晶,它批判地继承了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优良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则是德国的古典哲学。德国古典哲学是近代哲学发展的最高形式,在黑格尔的体系中达到了顶峰。黑格尔是辩证法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最大功绩就是恢复了辩证法这一最高的思维形式,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但是,他的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却隐藏在神秘的唯心主义体系之中,他的辩证法是革命的,万能的体系却是却窒息了辩证法。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个代表。他的伟大功绩是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观点。但他在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时,却把黑格尔的辩证法也抛弃了。他看到了人的自然存在,但他所说的人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人,他不懂人的本质是实践的。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哲学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抛弃了它的唯心主义;批判地吸收了费尔巴哈哲学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抛弃了它的形而上学,并根据新的实践经验和科学材料,对它们进行革命的改造和发展,从而把辩证法和唯物论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读书笔记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读书笔记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读书笔记本文的最核心观点就要是要站在人民的立场写出歌颂人民,教育人民,揭露剥削者的,受到人民欢迎的好作品。 摘要和体会我们今天开会,就是要使文艺很好地成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的武器,帮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敌人作斗争。 为了这个目的,有些什么问题应该解决的呢?我以为有这样一些问题,即文艺工作者的立场问题,态度问题,工作对象问题,工作问题和学习问题。 体会:为文攻武卫进行整合,实现组织的力出一孔。 立场问题。 我们是站在无产阶级的和人民大众的立场。 对于共产党员来说,也就是要站在党的立场,站在党性和党的政策的立场。 态度问题。 随着立场,就发生我们对于各种具体事物所采取的具体态度。 对于敌人,对于日本帝国主义和一切人民的敌人,革命文艺工作者的任务是在暴露他们的残暴和欺骗,并指出他们必然要失败的趋势,鼓励抗日军民同心同德,坚决地打倒他们。 对于统一战线中各种不同的同盟者,我们的态度应该是有联

合,有批评,有各种不同的联合,有各种不同的批评。.至于对人民群众,对人民的劳动和斗争,对人民的军队,人民的政党,我们当然应该赞扬。 我们应该长期地耐心地教育他们,帮助他们摆脱背上的包袱,同自己的缺点错误作斗争,使他们能够大踏步地前进。 他们在斗争中已经改造或正在改造自己,我们的文艺应该描写他们的这个改造过程。 我们所写的东西,应该是使他们团结,使他们进步,使他们同心同德,向前奋斗,去掉落后的东西,发扬革命的东西,而决不是相反。 体会:立场、态度、观点和方法是教员喜欢强调的,而这都是围绕目标服务的。 这个思路值得好好学习。 工作对象问题,就是文艺作品给谁看的问题。 在上海时期,革命文艺作品的接受者是以一部分学生、职员、店员为主。 文艺作品在根据地的接受者,是工农兵以及革命的干部。 既然文艺工作的对象是工农兵及其干部,就发生一个了解他们熟悉他们的问题。 什么叫做大众化呢?就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 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 而要打成一片,就应当认真学习群众的语言。

延安精神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

1.本讲认为,()实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闻道”。(3.0分) A.理论自信 B.文化自信 C.道路自信 D.制度自信 我的答案:C√答对 2.本讲提到,()是最基本、最持久、最根本的自信。( 3.0分) A.道路自信 B.理论自信 C.制度自信 D.文化自信 我的答案:D√答对 3.()是中国共产党和其他政党区别的最根本标志。(3.0分) A.谦虚谨慎精神 B.批评与自我批评精神 C.实事求是精神 D.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 我的答案:C×答错 4.()代表延安精神的核心。(3.0分) A.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B.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革命精神 C.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D.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我的答案:B√答对 5.根据本讲,()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也是延安精神的科学精神、理性精神、实效精神。(3.0分) A.谦虚谨慎 B.联系群众 C.实事求是 D.批评与自我批评 我的答案:C√答对 6.()是中国革命精神之结晶,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之集大成。(3.0分) A.长征精神 B.延安精神 C.红船精神 D.井冈山精神 我的答案:B√答对 7.根据本讲,()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3.0分) A.延安整风精神 B.抗大精神

C.南泥湾精神 D.愚公移山精神 我的答案:C√答对 8.本讲提到,()是延安精神最显著的、最根本的精神。(3.0分) A.为人民服务 B.理论联系实际 C.批评与自我批评 D.艰苦奋斗 我的答案:D√答对 9.根据本讲,()就是对真理自信,对科学自信。(3.0分) A.文化自信 B.道路自信 C.理论自信 D.制度自信 我的答案:C√答对 10.()代表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最高智慧,既讲科学、讲理性、讲真理,也讲实际、讲实效、讲善行。(3.0分) A.为人民服务精神 B.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革命精神 C.实事求是精神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当代下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当代下的发展 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开始传入我国,我国人民也对它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经过不断的分析,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也取到了较大的成功,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我国的发展,但我国在发展中也有很多的问题,众多研究者也在不断的探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世界各界的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传入 早在19世纪,马克思主义就已经传入了我国,但在19世纪80年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才开始传入我国,这个时期的人们主要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进行转译和介绍,随着《近世社会主义》一书的发表,马克思和恩格斯文艺倾向的态度在我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随后,周扬、陈受颐等人开始对经典的著作进行评注阅读。随后俄国十月革命胜利,这次胜利让人们见证了马克思主义的成功,所以马克思文艺理论在当时能够受到人们的追捧,因此,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发展和传播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欧洲、日本、苏联三个国家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传入我国的重要途径,它们三个国家在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中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使我国人民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同时也为之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我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四运动”之后,我国文艺理论开始蓬勃发展,我国文艺史上出现了李大钊、陈独秀、鲁迅等一批支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人,这时,其他国家的文艺理论也开始传入我国。因此造成了中国古代文艺理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西方文艺理论相对立的局面,但20世纪40年代之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开始成为主流。 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90年代,人们开始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构成体系进行探究,主要是分为两种探讨,一方面是针对马克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一. 对中国现代历史意义的解释价值: 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缘于救亡图强且向西方学习的需要。 向西方学习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弊端性深刻的反思。 向西方学习是向欧洲学习:一个是英美道路模式和文化模式学习(经验实用主义);一个是向德俄法即大陆道路和文化模式学习(浪漫理想主义)。前者是国民党人试图走的路向,后者是共产党人坚持走的路向。历史最后证明,英美模式在中国很难走得通,国民党政权被共产党人的革命所推翻和取代。(中国为什么最终没能走向资本主义,黄仁宇先生的《资本主义与二^一世纪》一书有过文化社会学的深刻阐述:资本主义 是一种经济的组织与制度,中物品之生产与分配,以私人资本出面主持。大凡一个国家采取这种制度以扩充国民资本为当前主要任务之一,所以私人资本也在其政治生活中占有特殊的比重。” 但在中国,这种情况一直都没有真正实 现过,最多只是赢得一个“资本主义萌芽”的名目,黄仁宇认为,为什么中国不能产生 资本主义?因为她志不在此。她不仅不能产生,而且一向无意于产生。”

2.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中国革命以及革命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现在正在进行的现代化建设,中 国革命和建设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历史已经证明,马克思主义指导的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以及在不同时期凝结成的不同形态的中国马克思主义都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放弃马克思主义,中国现代历史的意义就不能获得合理的解释。 二. 对当代大学人生健康成长发展价值: 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的国家意识形态,是具有强制性的政治思想理论,是当代中国人生活、工作、学习和成长的既有的政治环境,每个人的生活成长都离不开特定的政治环境,只有顺应环境,适应环境,人生成长和发展才能相对顺利。在一个和平稳定的发展时代,凡是背离给定的政治环境的人,无论其是多么地聪明睿智,最终都将被埋没,除非离开这个环境,但又必须适应新的环境。 三. 对人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论价值: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论是唯物辩证法,即既用唯物的视角又用辩证的视角来分析看待各种事物和各种问题。“物”不仅是指看得见具体的东西,它更广泛的意义是指事物产生的各种制约因素,如环境、情势、知

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

三一文库(https://www.360docs.net/doc/663900525.html,)/讲话稿/科教文卫 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 文艺工作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建构具有持中国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必须接受党的领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这已经为我们几十年来的实践所证实。尤其是近十多年来的文艺现状,更使我们所认识到,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一系列文艺工作的原则和要求并没有过时,而且日益显示出伟大的预见性。毛泽东同志在《讲话》中阐明的文艺的中心问题是“为群众的问题”以及“如何为群众的问题”。今天,正是在这样一个根本问题上,需要我们联系实际,加以思考。伴随着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泛滥,文艺创作队伍中也曾一度出现了一些混乱。譬如,文学圈中不断在呼唤“轰动效应”甚至慨叹“轰动效应”失去的不可复归。其实,轰动效应的产生,正是因为作品适应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的渴求,反映和再现了他们关心的问题。我们不能把轰动效应的失却归咎于视听艺术抢占了阵地,更不能责备群众欣赏素质的“低下”。作家的误区在于:一味追寻被放逐的自我,而把火热的社会生活,把人民群众的需要,把新时代的新人搁置一边,自己造就了与创作源泉的距离和隔阂。还有人以“曲高和寡”来做辩

词,这种自觉不自觉地对群众的拒绝心理是在根本上忘记了背离了“为群众服务”这一根本的首要的问题。空前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正在和继续为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施展才能提供着广阔的天地,也为作家描写他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泛可能性。有些文艺家却无视这一点,一味地眼睛“向外看”,致使西方现代派的创作思潮在中国文坛上走俏,一些人从借鉴手法、搬用技巧到企图把它们拿来,用以否定、替代我们传统的民族文学。新中国诞生以来,我们曾经出现过《暴风骤雨》、《青春之歌》、《红岩》等作品,塑造了一系列工农及革命者的光辉形象,讴歌了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这些都产生了无可置疑的轰动效应。它们从题材、主题到人物形象无不表明:只有紧紧按住社会生活的脉搏,适合人民群众思想、情绪、欣赏的需要,作品才能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而反现1985年以来渐渐在文坛上占有位置的西方现代派思潮,尽管创作方法及表现形式令人眼花缭乱,却与人民群众的距离越拉越远了。人们的现实社会生活与客观的物质世界一起是文学的对象。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和文学表现领域的拓展,“内心世界”的表现作为一种现实,在文学中也已占有了相当的位置。问题的另一面是,这十几年尤其是近几年来,这种“内心世界”亦即作家的自我,从内容到形式正在无限膨胀,从一般技法到作为创作方法的提出,直到题材的选择,西方现代主义在客观上主观上有淹没和替代现实主义关于社会生活表现的趋势。这样,题材的选择就不只是一个创作方法

延安精神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2019公修课培训资料

延安精神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 2019公修课培训资料 一、单选题: 1.()是中国共产党和其他政党区别的最根本标志。(B) A.谦虚谨慎精神 B.批评与自我批评精神 C.实事求是精神 D.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 2.本讲提到,()是最基本、最持久、最根本的自信。(C) A.道路自信 B.理论自信 C.制度自信 D.文化自信 3.党的四个意识中最根本的的是()。(B) A.看齐意识 B.核心意识 C.大局意识 D.政治意识 4.()代表延安精神的核心。(B) A.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B.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革命精神 C.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D.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5.本讲认为,()实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闻道”。(C) A.理论自信 B.文化自信 C.道路自信 D.制度自信 6.本讲提到,()是延安精神最显著的、最根本的精神。(D) A.为人民服务 B.理论联系实际 C.批评与自我批评 D.艰苦奋斗 7.根据本讲,()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也是延安精神的科学精神、理性精神、实效精神。(C) A.谦虚谨慎 B.联系群众 C.实事求是 D.批评与自我批评 8.()是中国革命精神之结晶,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之集大成。(B) A.长征精神 B.延安精神 C.红船精神 D.井冈山精神

9.本讲提到,()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之源。(D) A.延安精神 B.井冈山精神 C.长征精神 D.红船精神 10.本讲提到,()是中华民族精神里最宝贵的财富,是人类生存最根本的精神。(D) A.自力更生 B.谦虚谨慎 C.批评与自我批评 D.艰苦奋斗 2.周易精神中的()是中华民族精神最基本、最根本的精神。(C) A.修齐治平、内圣外王 B.道法自然、上善若水 C.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D.百折不挠、以柔克刚 3.根据本讲,()是延安精神的直接来源。(C) A.红船精神 B.井冈山精神 C.长征精神 D.西北坡精神 4.()代表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最高智慧,既讲科学、讲理性、讲真理,也讲实际、讲实效、讲善行。(C) A.为人民服务精神 B.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革命精神 C.实事求是精神 D.谦虚谨慎精神 5.根据本讲,()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C) A.延安整风精神 B.抗大精神 C.南泥湾精神 D.愚公移山精神 8.()是永远革命的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英勇牺牲的精神。(C) A.南泥湾精神 B.延安整风精神 C.抗大精神 D.白求恩精神 二、多选题: 1.根据本讲,延安整风精神中包括哪三大优良作风?()(ABC) A.理论联系实际 B.密切联系群众 C.批评与自我批评 D.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E.为人民服务 2.本课程讲述了延安精神的哪些现实意义?()(ABCD) A.为民族谋复兴 B.为人民谋幸福 C.为人民做学问 D.为世界谋大同

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价值及实现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马克思主义指导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进行,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它的提出具有理论和时代背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具备当代性,主要因为它的三个特性:时代性与历史性的辩证统一;实践性创造了新的思维方式;科学性凸显出当代价值。由此可知,马克思主义并没有过时,仍然具有当代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问题的提出背景 苏东剧变之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共产主义实践和运动遭遇前所未有的挫折。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一些原有的社会主义国家转向市场经济,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社会的阶层划分、人们的价值观念都发生了极大地改变,各种思潮纷纷涌现出来,马克思主义面临着一场挑战。马克思主义具不具有当代性,在当今社会还有没有价值成为人们所关心的问题。尤其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然而,西方国家一些人,在东欧剧变之后,当信奉马克思主义的人纷纷远离马克思主义之后,反而去重读马克思,为马克思主义作辩护,进而论证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性。存在主义学者萨特认为马克思的哲学依然是我们时代的哲学,“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远不是已经枯竭了,它还年轻,甚至还在童年,似乎刚刚开始发展,所以它仍然是我们时代的哲学,它是不可超越的,因为产生它的那些历史条件还没有被超越。” 时代的变化和人类实践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当代性问题提出的深刻社会历史根源。有学者指出,“自马克思哲学创立一个多世纪以来,人类的生存状态、生存方式和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在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文化多样化,科学技术特别是高科技的飞速发展,后工业文明和后现代思潮的冲击,使马克思哲学面临着一个新的历史境域。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哲学当代性问题的提出,不仅仅是理论本身的诉求,而且更是时代本身的迫切需求,即要求我们从时代本质的高度去探讨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问题。” 著名学者杨耕在《重读马克思》中说,20 世纪的历史运动以及当代哲学的发展困境,使马克思哲学中的一些重要观点、理论的内在价值凸显出来,如世界历史理论、东方社会理论等等,同时又使马克思哲学的本真精神和当代意义透显出来了。“为了理解和把握现实,必须突破原有的理论模式;而为了突破原有的理论模式,又必须接触并深入现实。同时,在联系现实的过程中,哲学不应失去自己的独立性、反思性和批判性,不能把自己降低为现实的附庸或仅仅成为现实的解释者。”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的产物,却又超越了产生它的时代局限,它之所以具有当代价值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在于它的实践性、批判性、开放性,具有强大的理论活力。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契合了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需求,具有强大的实践功效。马克思主义的精粹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普遍规律,构成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规律。尤其是关于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简析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与大众化

简析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与大 众化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文化事业大发展以及人才大荟萃的繁荣阶段,具体考察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群体的主要类型,成员来源以及其文化素养,是分析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建构和基础条件的前提。第一,学术研究群体的类型。延安学术研究群体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党的领袖群体,主要包括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张闻天、王稼祥、陈云、李维汉等,他们是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的领导核心,为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提供指南和方向。另一类是延安文化人群体,主要包括范文澜、郭沫若、翦伯赞、艾思奇、陈伯达、张如心、李达、周扬、侯外庐、胡乔木、胡绳、陈唯实、杨松、成仿吾等,他们是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的中坚力量。 第二,学术研究人员的主要来源。延安时期,中共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稳定和成熟的领导集体。在中共七大上,正式形成了由五大书记组成的中央领导集

体。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陈云、康生、高岗、彭真、董必武、林伯渠、张闻天、彭德怀13 人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其中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为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共七大形成的领导集体,基本上奠定了中共政治领导的主体格局。这个领导集体中的大部分人作为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的领军人物,经过长期革命斗争实践的考验,系统学习和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具有较高的马列主义理论素养,深谙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中国的基本国情,为促进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学术中国化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文化人群体主要由党的理论文化工作者和抗战爆发后奔赴延安的知识分子组成。 抗战爆发后,由于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政策的影响,延安政通人和的良好社会环境吸引,以及共产党人顽强抗敌、英勇无畏精神的感召,一大批怀有强烈报国志向的知识分子从国统区以及海外奔赴延安投身抗日救国事业,当时从全国各地及海外奔赴延安的人数将近四万余人。据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统计,仅在1938 年5月至8 月,经该处介绍赴延安的知识青年就有2288 人。 大批知识青年奔赴延安使延安和边区的知识分子

浅谈延安精神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

浅谈延安精神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 延安精神之于历史,它成就了中国的革命。延安精神之于现在,它任重而道远...... 延安精神与中国的革命风雨兼程。在改革开放进入21 世纪的今天, 国家的情况已与延安时期大不相同, 如此延安精神是过时了吗?是仍然没有用了吗?回答是否定的。记得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过, “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 过去是、今天仍然是我们战胜困难、取得胜利的法宝。”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大力弘扬延安精神,就必须将延安精神同新的历史任务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使之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延安精神是植根于中华大地生生不息的圣火。事实说明, 时代需要延安精神, 人民呼唤延安精神。延安精神不仅属于历史, 而且属于现在和未来。弘扬延安精神, 在当前有着现实的紧迫的意义。 延安精神是实现和谐的典范,为我们健康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延安延安精神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是我们党在争取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中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它既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具有新鲜活泼、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它也体现了中华儿女百折不挠精神。延安时期全党团结, 党政团结, 军政团结, 军民团结, 人与人和睦相处, 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和谐。在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 对延安精神有着许多应该借鉴的地方。 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中取得辉煌成果的时期。可以说,延安精神集中体现了我们党伟大的探索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回顾党的历史,教训是极为深刻的。不顾中国的具体国情,盲目地照抄照搬马列主义经典作家的本本,照抄照搬别国的经验、道路和模式的教条主义使党的事业遭受了很大的挫折。今天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实现现代化的思想利剑。中华民族用它披荆斩棘,必将走向全面振兴。 延安精神中的艰苦奋斗是凝聚党心民心、激励全党和全体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共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社会生活的实践告诉我们, 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 只有通过艰苦奋斗, 才能克服来自客观和主观的困难和障碍, 一步一步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特别是在条件不充分、环境不利的情况下, 通过艰苦奋斗, 可以扭转困难局面、创造有利条件, 取得辉煌成就。今天, 我们弘扬延安艰苦奋斗的精神,就是要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 从我做起, 从眼前做起, 从点滴做起。 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是延安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正因为延安时期我们党的这种优良作风, 才能够少犯错误, 科学决策, 凝聚了人心, 实现了和谐, 取得了革命的最后胜利。然而现在,在批评与自我批评问题上,人们私心作怪, 怕得罪人,致使批评自我批评根本进行不起来,长此以往,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将出现严重问题。所以,发扬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刻不容缓。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时代的要求。延安时期, 我们的党和军队, 都是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唯一宗旨, 作为自己全部工作的唯一出发点和归宿为了人民的利益, 党员干部和军队的指战员, 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的汗水、心血和智慧乃至生命, 毫无保留地献给了人民的事业。人民从党的所作所为中, 深刻地认识了党是人民的领路人, 赢得了他们的支持和拥戴。得人心者得天下。正是得到人民的支持, 我们党才取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然而现在的实

延安精神的形成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延安精神的形成内涵及其 当代价值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延安精神的形成、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一、延安精神的形成 延安精神的形成与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政治、经济因素有关。当时,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入侵,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国难当头时刻,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不得不屈服于国内外的压力,把矛头指向日本帝国主义,于是,相对放松了对延安地区的围剿,以至形成了国共合作的良好局面。国统区经济凋敝,民族工业举步维艰,四大家族控制经济命脉,大发国难财,加之,陕甘宁边区及其他抗日根据地陷入的财政经济困难境地。抗战时期,在全国上下一片混乱,重庆等地出现无政府状态,国民党压制民主,打击进步力量,相比之下,唯独延安成为了全国人民向往的革命“圣地”。 延安精神的形成来源于原生形态,在此其间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1、1935年10月党中央率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镇至1938年9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召开前后,是延安精神的初步形成阶段。我们党在这一阶段培育形成了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工作作风为主要内容的抗大精神和以“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为主要内容的白求恩精神。1938年9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的召开,纠正了王明

的右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的政治路线,进一步确认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的领袖地位。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提出及用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用来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是延安精神初步形成的又一重要标志。2、1938年9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至1945年4月召开的党的七大前后,是延安精神正式形成阶段。在这一阶段,形成了以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批评与自我批评等优良作风为主要内容的整风精神。同时,在军民大生产运动中形成了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主要内容的南泥湾精神,而整风精神和南泥湾精神是延安精神形成的主要标志。当时,中国处于抗日战争时期,特别是1941一1942年,抗日战争处于极端困难时期,日寇对陕甘宁边区进行疯狂“扫荡”,国民党顽固派进行经济封锁、军事包围,而且华北各地连年发生自然灾害。陕甘宁边区面临的严酷斗争形势和严重的财政经济困难,坐以待毙的死亡威胁向延安军民提出了严峻的生存挑战。为了克服各种严重困难,党中央先后提出了着名的“十大政策”,其中整风和大生产运动,是这个链条中的两个关键环子,如果抓住了这两个关键环子,其他问题都就好解决了,就抓住了中心。对此,毛泽东曾指出:整风和大生产运动,曾经分别在精神生活方面和物质生活方面起了和正在起着决定性作用,“使我们党在思想基础和物质基础方面,立于不败之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几个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几个基本特征 在人类文艺理论史上,历代文艺理论家和思想家们从不同的角度考察过艺术的本质与特点,提出过不同的理论主张和思想观点。马克思、恩格斯从生产论的角度考察艺术,认为艺术是人类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更加突出了艺术创作自由自觉的生产本性,既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又有重要的当代价值,它是人类文艺理论史上的一次历史性变革。 马克思关于文艺理论的论述并没有一个进行专门和完整的论述,而是散见于其著作的各个篇章,但这并不影响我们作出系统性的归纳与完整性的总结。马克主义文艺理论是关于文艺的本质,特征,规律及其社会作用的基本方法及原则。要讨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我们必须先对马克思的哲学思想进行一番简要的考察。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只是我们对物质的自觉反映,无论是意识的内容形式都不能离天物质而独立存在,否则就会陷入唯心论的错误。马克思在对旧的哲学或唯心主义的批判中指出”不是从观念出发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解释观念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自然和社会辩证统一的基础,对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作出了科学系统地说明。马克思主义认为,知识是人类在对自然进行改造的过程中形成的,自然同时也就成了人化的自然。作为人类精神财富的一切文艺作品,都遵循这一原则,反映人类生存状态及精神状态的文艺作品,都源于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和改造。这便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文艺起源的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从科学的实践观出发,提出“劳动创造了美”,这种美感诉诸于我们的五官,心理及思维的触觉,形成我们对物质世界的自我主观解释和理解,当然这种主观意识在建立在客观世界基础之上的。在这里,我们必须将文艺作品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放到整个物质生产过程及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去,在动态的社会关系中对其进行考察,才能把握文学创作及批判的真正规律和原则。从这个角度出发,我认为可以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作出以下几个特性的论述:时代性与人民性的相结合;社会性与思想性的统一;现实性与审美性的和协融合。 时代性与人民性的结合。时代性是指文艺的创作应反映时代的要求,符合社会以展的规律。作品应能准确反映时代的变动,深刻捕捉时代的精神发展方向。人民性是从实践角度及阶级角度得出的结论,因为文艺来源于实践来源于生活,而能真正反映时代精神的内容只能存在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文学艺术的产生及其发展,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不是不单纯的主观意识运动,而是在实践和文化相互作用的二元结构中得到发展的,所以不可避免地在这个运动过程中打上时代的铬印,这便形成了各个时期的文艺作品的时代精神和时代特征。在这一点上,新文化运动后兴起的左冀作家联盟的文学主张相当深刻地体现了出来。左冀作家联盟以阶段论为核心出发提出革命文学的主张,提出文学应是战斗的文学,这些主张非常明显地表现其作为一个重要文学思想所折射出的政治文学倾向。当然,我们对左冀文学所坚持的阶级论及对自由论和人性论的坚决反对虽然在当时积贫积弱的中国具有其现实的意义,但对资产阶级文学中的有关人道主义,人性论,自由论的完全否定应是那个时代的局限性了。(比如鲁迅在《文学与出汗》一文中对梁实秋关于文学应描写永久的人性进行了辛辣的反讽)然而在文学的人民性上,左冀文学显然是做不够的。毛泽东在1942年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他指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这个讲话应该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新发展了。其后的文学创作都是围绕这个讲话的精神进行了革命文学的创作,无论在语言、体裁、内容、形式及表现手法上都力求贴切地反映时代的风貌,自觉适应人民群众的审美情趣,使一些优秀作品具有无比的活力和生命力,此后这些革命文学作品也就成了我们现在称之为的红色经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三重经典意义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三重经典意 义 【内容提要】《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不仅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核心文献,也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史上的重要经典之一。其经典性或经典意义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讲话》在确认文艺的意识形态性质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文艺理论观念的基础上,系统深入地论述了文艺与人民的关系、文艺与生活的关系、文艺与革命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文艺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注入了新的思想内容,丰富与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其二,《讲话》从实践层面上确立了党的文艺工作的基本指导方针,不仅在当时统一了以延安为中心的全国进步文艺界的认识,为进步文艺工作者指明了前进方向,而且对此后70年来中国文艺的发展产生了最权威性的影响,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发展文艺事业、指导文艺工作的重要法典,新时期以来党在文艺工作方面一系列新的提法和观念是对《讲话》基本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其三,《讲话》的经典性还表现在,它的产生本身典型性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最为基本的方法论原则,即理论与实际或现实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对当代的文艺理论研究来说,如何富有成效地实践这个方法论原则,依然是一个艰难的挑战,而《讲话》则依然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研究的光辉范例。 【关键词】毛泽东《讲话》经典意义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不仅是毛泽东文艺思想

这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最为核心的理论文献,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史上的重要经典之一,对此,国内学界一般是无人否定的。然而,《讲话》的经典性或者说经典意义究竟何在呢?这对许多人来说,可能还是一个未被深究过的问题,即使对那些对此有所思考的人来说,给出的答案也是各不相同的,不能使我们形成一个清晰明了的认识。在《讲话》发表70年后的今天,为了中国当代文艺更加健康繁荣的发展,为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更具时代特质的理论创新,认真思考并深入研讨《讲话》的经典意义,无疑是一项富有价值的工作,同时这种思考和研讨也是对于《讲话》的最好纪念。 一 作为一个理论文本,《讲话》的经典意义首先体现在文艺基本问题的理论创新方面。其理论创新,概而言之,就是以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在确认文艺的观念形态即意识形态性质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文艺理论观念的基础上,系统深入地论述了文艺与人民的关系、文艺与生活的关系、文艺与革命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文艺问题,并围绕这些问题对文艺为人民服务中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文艺创作中源与流的关系、继承与革新的关系、生活美与艺术美的关系、世界观与创作方法之间的关系、歌颂与暴露的关系,文艺批评中政治标准与艺术标准的关系,以及党的文艺工作和非党的文艺工作的关系等等,作了丰富多面的阐发。 文艺是植根于一定的社会生活之上,反映并作用于社会生活的社会意识形态,这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这一观点自上世纪20年代后期伴随着革命文艺的兴起而逐渐地传入中国并被左翼文艺界所接受。1940年1月9日,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讲演《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即《新民主主义论》)里,毛泽东首次明确地讲到:“一定的文

延安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延安精神的基本内涵及 其现实意义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延安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延安精神,首先要对延安精神作出明确的界定。我们课题组认为,延安精神就其形态来说,不是一个理论体系,它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所决定的一种精神、一种传统,是中国共产党人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优良作风和风范。概括而言,延安精神,是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优秀分子,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在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的不懈奋斗中,在陕北延安极其艰苦的环境下,所体现出来的理想信念、精神风貌、思想品德、工作与生活作风的精华和结晶。它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经过长期革命战争形成的。它继承和发展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革命传统,集其大成,同时又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使之升华到一个全新的境界。新中国成立之后,它又在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得到不断深化。精神形成的历史条件概括而言,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历史条件:

一是客观条件。延安地处陕西西北部、黄河中游,位于黄土高原的腹地。20世纪30年代,陕北地区是中国最贫穷落后的区域之一,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生产水平十分低下。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国工农红军到达陕北后,延安和边区的财政负担十分沉重,经济状况十分恶劣。尤其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寇将主要兵力放在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军事围剿上,国民党也对边区进行严密的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加上华北地区不断发生的严重自然灾害,使延安和边区陷入异常严重的困难境地。面对饥饿和生存的威胁,在能否坚持抗战胜利的巨大考验面前,中国共产党人没有畏惧和退缩,奋力开展大生产运动,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咬紧牙关,克服困难,发展生产,努力自救,最终战胜了困难,赢得了最后胜利。正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在中国共产党和根据地军民中形成了一种崭新的精神风貌,这就是延安精神。 二是政治基础。主要表现在:第一,延安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的中心。可以说,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日战争的一切方针和政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