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

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
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1,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2,一去三十年3。

羁鸟恋旧林4,池鱼思故渊5。

开荒南野际6,守拙归园田7。

方宅十余亩8,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9,桃李罗堂前10。

暧暧远人村11,依依墟里烟12。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13,虚室有余闲14。

久在樊笼里15,复得返自然16。

《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归园田居其一》。接下来,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归园田居其一》是编排在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第四个课题《汉魏晋诗三首》中的其中一首。“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歌是诗人真情实感的咏唱,是心灵对现实的应答。《归园田居》组诗共有五首,写于陶渊明辞官归隐后的第二年,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描述了作者由官场回归农村以后赏心悦目的田园生活及其乐趣,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之情。

通过学习本文,将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诗歌鉴赏的方法,培养人文素养。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诗经》两首、《离骚(节选)》、《孔雀东南飞》,这为过渡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因此,学好本课为学好以后的诗歌可以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包含的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和思想,为以后学生在学习理解类似的诗歌并为简单地鉴赏诗歌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诗人及诗歌创作背景

能力目标:2.赏析诗歌内容,分析诗歌运用的艺术手法。

情感目标 3.体会诗人淡泊宁静的人生志趣和返璞归真的人生境界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对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层层分析诗歌内容,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四、教学方法

根据以上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诵读法、问答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和层层分析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诗歌

首先让学生做一个选择题:如果大家走入社会,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是做大官,有名有利:二是做农民,平平淡淡。由学生自由发言之后引出陶渊明的选择。这样既扣准了陶渊明田园诗中所寄托的人生理想,又能体现语文教学“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的精神,引发学生兴趣,从而导入诗歌。

(二)、作者生平及诗歌创作背景。

所谓知人论事,要赏析一首诗歌,也应先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及写作背景,这样才更能准确把握作者诗里面的“心志”。由于在初中,学生已经学习过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饮酒》《陶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文章,学生对陶渊明及其隐逸思想都已有了解,这个环节,我决定让学生自己说,我摘取重要信息特别是能帮助学生理解本节课思想内容的信息作简单板书再作引导即可。当然为了达到良好的课堂气氛,我事先布置学生自己动手查找资料并整理,并监督其落实完成。

(三)解题。通过以上环节,学生自然对陶渊明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接着,我将引导学生根据题目及诗歌内容找出本诗的题眼。由于课前学生已经利用早读对本诗熟读成诵,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比较简单。

明确“题眼”是“归”字后,我提出提出“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四个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学习,用诗中的字眼或诗句来解决这些问题。并派小组代表发言,都能解决的问题,少讲,不能解决的,提交全班讨论,老师只起引导作用。

例如:对从何而归的问题。由于了解作者,能较轻松得出他是从官场而归的,也能通过课文注释得出作者在诗中用“尘网”“樊笼”来作比喻。老师再引导他们感受这两个比喻表达出的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即可。

对于“为何而归”的问题,学生可能会根据前一问题得出的“厌恶官场”来思考,我就顺着他们的思路引导他们思考诗人如此厌恶官场的深层原因是什么?这样学生就能很快找到是“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本性促使陶渊明弃官而归。对于“归向何处”,学生很容易就能回答诗人是归“园田”,那么就能快速找出描写田园生活情景的诗句,在学生齐声朗读这些诗句的同时,老师在黑板上画出田园生活的简笔画,使学生更生动、更形象地体会田园生活之美,也由此明白正是由于田园的恬静、平和、美好的特点吸引着陶渊明归园田。

这样就能回答最后一个问题“归去如何”。学生能从诗人笔下的田园之美看出诗人归去后的愉快心情,这样一层一层地解答了4个问题,也让学生分析了诗歌,就能清晰地把握诗歌。⑷归去如何?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小结:《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璞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

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学生反复吟读“开荒南野际……鸡鸣桑树颠”,体会诗中的意象,构建优美富有情趣的田园意境。

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概括追问: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了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小结:在这首诗里,我们所接触到的不是互不相关的方宅草屋、榆柳桃李、傍晚的村落、墟里的炊烟、深巷中的狗吠、桑树颠的鸡鸣,而是由这些具体的景物构成的一种宁静安谧、纯朴自然的意境,使人深深体味到作者那淡泊恬静的生活情趣,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至臻完美的艺术境界。

(三)、再次朗读诗歌

学生在品读赏析完这首诗之后对陶渊明归园田之后的愉快心情有了进一步体会,就能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情调、节奏和美感,从而体会诗人厌恶官场和世俗社会,热爱大自然和田园生活的思想感情。

(四)、最后,再让学生共同分析讨论诗中描述田园生活画面的句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从而体会陶渊明田园诗歌的风格特点。这对刚上高一的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所以,我引导学生结合《语文基础知识手册》上有关古诗表现手法的内容来分析,并提醒学生对景物描写应注意从视觉远近上,听觉动静上,情与景的结合上来分析。这样,可以通过学法的指导,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并对进一步感受作者淡泊宁静的人生志趣和返璞归真的人生境界。

最后,为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给学生布置思考练习:

有人认为陶渊明的归隐是种“逃避主义”,你如何看待陶渊明的归与不归?真正的人生价值是获得社会认可还是内心富足?请以“陶渊明归隐之我见”为话题写写自己的感悟。

以上,我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三个方面来陈述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归园田居》(其一)听课记录教学提纲

《归园田居》(其一) 听课记录

用微笑感染学生 作为教师,微笑有着无穷的教育魅力。教师微笑着面对学生,能给学生一种宽松的师生交往人际环境,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理解、关心、宽容和激励。 曾经听过这样一句很美的话:教师就是面带微笑的知识。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情绪去面对学习。学生对老师怀有什么样的情感很可能会影响孩子日后的成长与发展。学生会因为喜欢一位老师而喜欢一门功课,同样,也可能因讨厌一位老师而讨厌学习。教师怎样做才能让学生喜欢上自己呢? 在我看来,首先老师一定要学会微笑。因为善意的微笑是开启学生心扉的钥匙,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我们微笑着面对孩子,他们就会消除恐惧感;当孩子受到表扬和鼓励的时候,他的做事态度就更认真了,做事的积极性越高,做事的效果就越好。因为微笑,它不仅容易被学生接纳,也会使教师感到身心愉悦,获得教育的成就感。 我在教学工作中时常提醒自己要多鼓励、少批评、常微笑。在学生取得成功或者进步时,我会用微笑送去欣赏与赞扬;在学生感到失落时,我会用微笑送去安慰与鼓励;在学生犯错时,我会用微笑送去宽容和谅解。微笑,是一把闪闪发光的金钥匙,能开启教育成功的大门,能帮助学生茁壮成长。 所以,请别吝啬你的微笑,因为微笑是一缕春风,它会吹散郁积在心头的阴霾;因为微笑是一抹阳光,它能温暖受伤苦闷的心;因为微笑是一剂良药,它能让学生在心底写下一份自信。 《归园田居(其一)》听课记录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位诗人,他曾饮酒而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曾为世人描绘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世外桃源,他曾如数家珍般描绘了“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乡村美景、、、、、、他的名字是?他最美的是来自于田园,今天我们就、、、 板书,读“教学目标” 二、知人论世,诗人简介 师问:有哪位同学能说说你对陶渊明的了解。(生答) 师总结: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 “田园诗人”、“隐逸诗人”、“靖节先生”、“五柳先生” 补充:“不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的故事, 曾几次做官,又几次辞官,最后一任官职是彭泽县令,41岁,只做了81天就辞官,直到63岁去世再未出仕做官,彻底归隐田园。 三、朗读诗歌 1、学生共同朗读诗歌 2、教师示范朗读(注意生字词、停顿、节奏、音调等) 3、生再读 四、学生疏通诗歌的大体意思,教师点拨(2名) 五、内容赏析 刚才我们一起理解了整首诗的大意,现在请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这首诗主要是围绕题目中的哪个字而写的呢?看题目(生:归字)题目意思:回到田园

归园田居五首(其一)(公开课优秀教案)(整理精校版)

归园田居五首(其一)(公开课优秀教案) 必修教案 0327 09:56 :: 归园田居五首(其一)(公开课优秀教案) 使用教具多媒体 教学目标 1.学会在诗意的想象中诗意的朗读诗歌。 2.学习描写景物的艺术手法。 3.体味对黑暗官场的厌恶之情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4.学习诗意的面对残酷的现实生活。 教学重点触摸诗人隐藏在诗歌语言和意象之后的诗心。理解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体味情感来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2分钟) 教师导入:“假如同学们高中苦读三年,大学苦读四年,毕业后只有两个选择,一是去做官,有名有利;一是去当农民,平平淡淡,你会怎么选择?(几乎所有学生都会选择做官)是啊,做官的话,且不说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和人生价值,单是物质生活水平、地位和身份都比农民要高出很多。我们上学不就是不想再当农民,要改变自己的生存方式吗?古代贫寒人家的学子改变自己的生存方式只有一条路,就是考取功名然后做官。但是做官有很多种,有为报效祖国而为官,有为满足私利争做官,前者官难做,但人品高尚;后者官好做,但遭人唾骂。东晋时期的陶渊明就是前者,但在走了“三十年”(实际十三年)的仕途以后归隐了,这是为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归园田居》寻找答案。 自由回答适当引导检查预习 二、鉴赏步骤 (一)知人论世(3分钟)

活动一:造句:陶渊明是人?(从思想、性格、朝代、爱好等方面来介绍)并检查预习情况。 教师适当补充: 陶渊明29岁(393)初次出仕,做江州祭酒,不久回家。新居五六年后又先后在桓玄、刘裕、刘敬宣幕下做僚佐,时间都不长。至义熙元年(405)八月,出任彭泽县令,在任八士余天,辞官归田,时年41岁。直至他63岁时去世,再没有出任。据此可发现,是出任还是退隐,青壮年时期的陶渊明在这个问题上多次反复。他之所以三出谋求官职,一是因为家境不好,负担重;二是从小所接受的儒家思想的教育,要求他在社会上有所作为。但他天性热爱田园生活,喜欢读书,不喜欢在俗世杂务上费心思,加上当时朝廷权臣当道,权豪们一心争权夺利,铲除异已,无心致力于清明政治。在奔波劳累的官场生活中倍感不适与厌倦,强烈渴望闲居的乡村田园生活。从彭泽县令任上的辞官,是他与仕途彻底决裂的开始。辞赋《归去来兮》和诗歌《归园田居》正是创作于转折时期。陶渊明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风格平淡自然,语言质朴清新。(小组讨论 小组代表公布答案)适当补充 (二)诵读感知(5分钟) 活动二: 1.指名学生朗读、点评(以肯定为主) (指导:字准句清,音正腔圆,把握节奏,语调得体。) 2.听录音,感受名家配乐诵读 3.齐读诗歌 (三)眉目传情(3分钟) 活动三: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好似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能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归园田居”的意思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它的题眼是什么?这个明示信息下还潜藏着的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明确:“归”, 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四)情境复原(25分钟) 活动四:自由诵读,思考上面四个问题,从诗中分别找到这四个问题的答案。

《归园田居》说课稿

《归园田居》说课稿 《归园田居》说课稿(精选5篇) 《归园田居》说课稿1 一、说教材 《归园田居》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的一首诗歌,它是陶渊明归隐后的作品。写的是田园之乐,实际表明的是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声。学习该诗,有助于学生了解山水田园诗的特点,感受者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因此,它十分重要。 二、说学情 学生通过小学、初中的系统学习和本册古诗部分的集中学习,初步掌握了读诗的基本方法,有了一定的古诗鉴赏能力,但是还未能形成成熟的稳定的学习方式。同时,本单元学习是高中第一次接触古代诗歌,诗歌语言上的障碍和时间上的跨度对他们来说都是学习上的困难。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他们设置学习情境,提供合作探究的机会。 三、说目标 根据教材、学情及课标要求,我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抓住重点词句,领会诗歌真挚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感悟内容;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体

会作者的人生志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真确看待归隐行为,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2、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难点:激发学生想象,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五、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 1、诵读法; 2、问题引导法; 3、交流讨论法; 4、点拨法。 学法: 1、自主学习法——搜集资料、自主思考、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2、勾画圈点法——勾出文中的重点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3、合作探究研讨法——交流讨论,共同研读。 六、说教学过程 《归园田居》是略读课文,但它又是属于高中阶段学习古诗文的

《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优秀教案#(精选.)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教学设想 诗歌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这节课旨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来实现对田园诗的把握。理清由“归”字折射出的几个问题: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从而深入体会陶渊明归隐后怡然自得的心境。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文。 2.背诵《归园田居(其一)》。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师生共同把握诗人心情的转变。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 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体会诗人归隐田园的心境。 教具准备 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他曾饮酒而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曾为世人描绘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世外桃源,他曾如数家珍般描绘了“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乡村美景……他的名字是?(陶渊明),由上可知,他最美的诗情来自田园,下面我们来学习他归隐田园之后的《<归园田居>其一》。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隐逸诗人,浔阳柴桑人,自称“五柳先生”(因作《五柳先生传》),谥号“靖节先生”。被后世人称为“百世田园之主,隐逸之宗”。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几做个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往返于官场与田园之间,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直到他63岁去世,终老乡村。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归园田居__其一 说课稿

《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归园田居其一》。接下来,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归园田居其一》是编排在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第四个课题《汉魏晋诗三首》中的其中一首。“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歌是诗人真情实感的咏唱,是心灵对现实的应答。《归园田居》组诗共有五首,写于陶渊明辞官归隐后的第二年,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描述了作者由官场回归农村以后赏心悦目的田园生活及其乐趣,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之情。 通过学习本文,将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诗歌鉴赏的方法,培养人文素养。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诗经》两首、《离骚(节选)》、《孔雀东南飞》,这为过渡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因此,学好本课为学好以后的诗歌可以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包含的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和思想,为以后学生在学习理解类似的诗歌并为简单地鉴赏诗歌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诗人及诗歌创作背景 能力目标:2.赏析诗歌内容,分析诗歌运用的艺术手法。 情感目标 3.体会诗人淡泊宁静的人生志趣和返璞归真的人生境界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对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层层分析诗歌内容,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一、教学方法 根据以上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诵读法、问答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和层层分析法。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诗歌 首先让学生做一个选择题:如果大家走入社会,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是做大官,有名有利:二是做农民,平平淡淡。由学生自由发言之后引出陶渊明的选择。这样既扣准了陶渊明田园诗中所寄托的人生理想,又能体现语文教学“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的精神,引发学生兴趣,从而导入诗歌。 (二)、作者生平及诗歌创作背景。 所谓知人论事,要赏析一首诗歌,也应先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及写作背景,这样才更能准确把握作者诗里面的“心志”。由于在初中,学生已经学习过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饮酒》《陶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文章,学生对陶渊明及其隐逸思想都已有了解,这个环节,我决定让学生自己说,我摘取重要信息特别是能帮助学生理解本节课思想内容的信息作简单板书再作引导即可。当然为了达到良好的课堂气氛,我事先布置学生自己动手查找资料并整理,并监督其落实完成。 (三)解题。通过以上环节,学生自然对陶渊明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接着,我

《归园田居》说课稿

《归园田居》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所要说的是《归园田居》的教学设计,下面我将从说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解说。 一、说教材 《归园田居》(其一)是新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一首。这三首古诗分别为汉末古诗和魏晋古诗,在我国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通过这三首古诗的学习,可以对我国五言诗的发展脉络有个窥一斑而知全豹的认识。并且具有一定的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的作用。这三首诗在本册古代诗歌单元中也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后面学习唐诗诗歌奠定了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及教材的要求以及结合本文的特点,现制定以下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抓住重点词句,领会诗歌质朴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体会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和人生境界,进一步了解其文其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必须“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可见语文课具有思想情感教育的特点,所以本课还确立了解作者辞官归隐的原因,深刻体会诗人鄙弃官场,对田园生活无限热爱欣赏之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在具体一节语文课的组织上,教学重点的确立既关系到教材中知识重点的确立,又关系到通过知识重点教学发展能力等问题。诗歌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表现思想感情的,体会形象是诗歌欣赏的重点;《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都规定高中生必须“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因此,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重点:(1)体会作者笔下的田园之美。 (2)提炼表现陶渊明思想志趣的语句进行探究式学习。 难点:欣赏作者如何以质朴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情感,塑造高洁的品格。 四、说教法: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6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归园田居(其一)》。下面,我将会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等部分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一)说木文在教材中的地位 《归园田居(其一)》是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第一课,有两个课题,上节课我们己经学过曹操的《短歌行》,也是一首古诗。古诗词中常常寄寓着诗人对社会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阅读木单元诗作,可以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通过了解诗人的生平、创作背景等, 深入理解作品。《归园田居(其一)》描述了诗人由官场回归田园以后 悠然闲适的田园生活及其乐趣,表达了他对官场生涯的厌恶之情。二、说学情 诗歌重朗读,而在朗读方面,相对其它文学体裁而言,我班学生对诗歌的朗读兴趣会大一些,如果能抓住这一点,会增加课堂的学习气氛,但学生对诗歌的认识基木还停留在初步认识上,在必修上第一单元中国现代诗歌学习的时候,我们发现:学生阅读面狭窄,生活阅历浅,没有耐心透过诗句深入探究诗人的思想情感,以致于难以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第二单元虽然有了前面三首诗歌的教学铺垫,但感觉学生品读诗歌的底子仍然比较薄弱,对诗歌鉴赏感悟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结合学生的特点,本课的特点,以及大纲的要求,特制 定学习目标如下: 三、说课程目标 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所谓“知人论世”,这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2、掌握诗歌出现的重点实词、虚词等文言知识。 3、理解作者辞官归田,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 四、说教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因此,我确立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探究法。只有反复诵读,学生才能理解诗歌的美,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参与讨论才能激发学生的个性见解。所以,我会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自由讨论,得出答案。当然,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我会适当地予以点拨。教学上我采取多媒体教学,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刺激,让他们更容易走进诗歌,走进诗人,去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五、说学法 我所任教的班学生基础较好,思维活跃。所以,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要求如下: 1.课前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和他的作品风格。 2.利用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掌握诗中重要文言字词,积累基础知识。 3.反复诵读木课,理解诗的思想内容,体会其意境美。 六、说教学过程 本课计划一课时完成,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导入新课。

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

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 李莉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我准备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解说。 一、说教材 ??? (一)说本文在教材中的地位 《归园田居(其一)》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第四课《诗三首》中的一首诗,这三首古诗分别为汉末古诗和魏晋古诗,它在我国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后面学习唐诗奠定了基础。本诗是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归隐田园后写的一首诗。《归园田居》组诗共五首,此为其第一首,写的是自己辞别官场,回归田园之后的喜悦心情,同时也透漏出他对官场生活的极端厌恶之情。 (二)说学情 高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对陶渊明已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归园田居(其一)》这首诗语言朴素、简洁,学生比较容易理解诗句的大意,但学生对诗歌的阅读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结合学生的特点,本课的特点,以及大纲的要求,特制定学习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陶渊明的生平。所谓“知人论世”,这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通过诵读诗歌,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所蕴涵的情感。 3、情感目标:1、理解作者辞官归田,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

2、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归隐,学习其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难点】:1、通过诵读整体把握文意。 2、提炼能体现陶渊明人生志趣的重点诗句诵读、品味。 3、理解作者辞官归田,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学习其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正确看待归隐。 【课时安排】:1课时 二、说教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因此,我确立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探究法。只有反复诵读,学生才能理解诗歌的美,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参与讨论才能激发学生的个性见解。所以,我会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自由讨论,得出答案。当然,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我会适当地予以点拨。教学上我采取多媒体教学,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刺激,让他们更容易走进诗歌,走进诗人,去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说学法 我所任教的班学生基础较好,思维活跃。所以,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采取诵读,赏析,背诵的步骤来一步步地走进诗歌,走入诗人的内心世界。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计划一课时完成,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导入新课。本节课从欣赏、赞颂陶渊明的诗歌开始,引起学生对陶渊明的兴趣和关注。

归园田居说课稿(一等奖)

归园田居(其一)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归园田居(其一)》。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特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教材分析 《归园田居(其一)》选自人教版基础模块上册,第五单元。这一单元的主题是古代诗词欣赏。本首诗歌是陶渊明所著,本首诗歌简单勾勒,语言朴实、平中见奇、淡而有味,情境交融的手法营造出淡雅出尘的艺术之境。 诗歌作为中国文化在华夏炎黄子孙的血脉中一直奔流不息,在诗歌的教学中,我们期望以诵读、品析、鉴赏让学生感悟中国文化,走进诗歌的内心,在诗歌的世界里遨游。 学情特点 18级学前教育4班。1.少数同学对诗歌有兴趣。2.有一定的诗歌诵读量;但诗歌鉴赏能力较弱;3.阅历尚浅,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一定困难。 基于以上对教材地位、学情特点及新课标的要求,我确立了本文的三维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把握本首诗歌的诗眼,理解诗歌大意,理清脉络。(教学重点)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合作探究,理解点染勾画的白描手法和品味质朴淡雅的语言特点。(教学难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法、学法:依据教学目标,以及《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由教师必要的牵引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本课我将采用的教法包括:读书指导法、情境教学法、质疑法。学生将采用的学法包括:诵读法、圈点批注法、合作探究法。将课堂还给学生,真正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 以阅读教学为龙头带动整个语文教育是一个标本兼治的通途,所以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六步教学法。 一、看图猜文,激趣导入

归园田居说课稿

《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各位同仁,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归园田居(其一)》,我准备从教材分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三个方面来解说。 一、说教材 (一)说本文在教材中的地位 《归园田居(其一)》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第四课《诗三首》中的一首诗,这三首古诗分别为汉末古诗和魏晋古诗,在我国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本单元学习目标是通过反复吟诵,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本诗是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归隐田园后写的一首诗。可说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辞,迎新我的颂歌。 (二)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依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本课特点,我作以下安排: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陶渊明的生平。 能力目标:学习诵读诗歌,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所蕴涵的情感。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辞官归田,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正确看待归隐。 【教学重点】:学习本诗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辞官归田,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正确看待归隐。 【课时安排】:1课时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因此,

我确立的教学方法是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探究法。只有反复诵读,学生才能理解诗歌的美,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参与讨论才能激发学生的个性见解。我所任教的班是普通班,学生语文基础一般,但是思维活跃,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所以,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采取诵读,赏析,背诵的步骤。教学上我采取多媒体教学,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刺激。 三、说教学过程 本课计划一课时完成,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播放羽泉《归园田居》,学生立即对悦耳的歌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会跟着音乐的弦律而调动他们的感官,引起视觉听觉的兴奋,这时让学生找出歌中所写到的景物,找到一个古代诗人,引出诗人陶渊明。 【步骤二】讲评尝试练习,进一步认识陶渊明 此环节由学生课前演练,老师检查,课堂学生自主发言完成,既可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又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课前预习情况。老师再补充陶渊明的生平事迹。 【步骤三】诵读诗歌,感悟诗歌之美 诗歌学习重在诵读,此环节设计首先由学生推荐一名学生诵读,初步感受诗歌意境,然后老师范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情感,再经过师生共同欣赏配乐朗诵《归园田居(其一)》,用视听的手段来展示诗歌意境,将诗歌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此时,学生的情绪已被诗歌感染和打动,再以配乐的形式让学生集体朗诵,加深理解。 【步骤四】师生课堂互动,分析诗歌内容,突破重难点 学生上一环节通过充分感受诗歌,已经有较深印象。本环节主要用讨论法,点拨法来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艺术手法。我教本文的总的方法是:学生先就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小组交流,选代表发言。之后,可由学生相互提出问题,互相解答。老师作最后的补充小结。这样由师问生及生问生,形成生与师和生生之间

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

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 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归园田居(其一)》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诗三首》中的一首诗,这三首古诗分别为汉末古诗和魏晋古诗,在我国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本单元学习目标是通过反复吟诵,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本诗是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归隐田园后写的一首诗。可说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辞,迎新我的颂歌。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接触过部分的诗歌,当时的学习要求只是读一读,背一背,了解大意,体会情感而已。进入高中阶段,这种要求显然是不够的,不能只局限于某一篇作品、某一位作家,而把他们放在整个诗歌的发展脉络中观照、比较他们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鉴赏作品的思想和艺术价值。另外,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如果在课堂能帮助每一位学生习得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那就是他们终身受用不尽的财富。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学情分析,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了解陶渊明生平及作品。通过学习陶渊明的田园诗代表作,感受田园诗的取材及陶诗的风格。

(2)能力目标 通过反复阅读,解读意象,品味意境,培养学生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目标 了解作者辞官归隐的原因,深刻体会诗人鄙弃官场,对田园生活无限热爱欣赏之情。 (1)教学重点:品赏田园情趣之美,挖掘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意境。 (2)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深厚的情思。 三、教学方法 (1)情境法 多媒体展示,给学生直观的感受。借助图片音乐等教学手段,营造一种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2)朗读法 诗词教学贵在多读,本诗语言质朴,感情真挚,要认真引导学生朗读,在朗读中体验诗人的情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在朗读过程中质疑、思考、品析、鉴赏。 (3)“自主合作探究”法 在教学设计中设计问题让学生讨论,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探究中大胆质疑,在探究中解决问题。 四、学习方法

《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

《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 李莉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我准备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解说。 一、说教材 (一)说本文在教材中的地位 《归园田居(其一)》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第四课《诗三首》中的一首诗,这三首古诗分别为汉末古诗和魏晋古诗,它在我国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后面学习唐诗奠定了基础。本诗是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归隐田园后写的一首诗。《归园田居》组诗共五首,此为其第一首,写的是自己辞别官场,回归田园之后的喜悦心情,同时也透漏出他对官场生活的极端厌恶之情。 (二)说学情 高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对陶渊明已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归园田居(其一)》这首诗语言朴素、简洁,学生比较容易理解诗句的大意,但学生对诗歌的阅读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结合学生的特点,本课的特点,以及大纲的要求,特制定学习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陶渊明的生平。所谓“知人论世”,这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通过诵读诗歌,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所蕴涵的情感。 3、情感目标:1、理解作者辞官归田,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 2、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归隐,学习其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难点】:1、通过诵读整体把握文意。 2、提炼能体现陶渊明人生志趣的重点诗句诵读、品味。 3、理解作者辞官归田,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学习其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正确看待归隐。 【课时安排】:1课时 二、说教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因此,我确立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探究法。只有反复诵读,学生才能理解诗歌的美,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参与讨论才能激发学生的个性见解。所以,我会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自由讨论,得出答案。当然,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我会适当地予以点拨。教学上我采取多媒体教学,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刺激,让他们更容易走进诗歌,走进诗人,去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说学法 我所任教的班学生基础较好,思维活跃。所以,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采取诵读,赏析,背诵的步骤来一步步地走进诗歌,走入诗人的内心世界。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计划一课时完成,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导入新课。本节课从欣赏、赞颂陶渊明的诗歌开始,引起学生对陶渊明的兴趣和关注。 【步骤二】引导学生对陶渊明的生活经历做大致的了解,以此来帮助学生把握诗歌的情感,之后老师再补充陶渊明的相关知识。 【步骤三】诵读诗歌。由全体学生诵读,初步感受诗歌意境,之后由老师纠正在诵读过

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1,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2,一去三十年3。 羁鸟恋旧林4,池鱼思故渊5。 开荒南野际6,守拙归园田7。 方宅十余亩8,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9,桃李罗堂前10。 暧暧远人村11,依依墟里烟12。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13,虚室有余闲14。 久在樊笼里15,复得返自然16。 《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归园田居其一》。接下来,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归园田居其一》是编排在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第四个课题《汉魏晋诗三首》中的其中一首。“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歌是诗人真情实感的咏唱,是心灵对现实的应答。《归园田居》组诗共有五首,写于陶渊明辞官归隐后的第二年,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描述了作者由官场回归农村以后赏心悦目的田园生活及其乐趣,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之情。 通过学习本文,将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诗歌鉴赏的方法,培养人文素养。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诗经》两首、《离骚(节选)》、《孔雀东南飞》,这为过渡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因此,学好本课为学好以后的诗歌可以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包含的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和思想,为以后学生在学习理解类似的诗歌并为简单地鉴赏诗歌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诗人及诗歌创作背景 能力目标:2.赏析诗歌内容,分析诗歌运用的艺术手法。 情感目标 3.体会诗人淡泊宁静的人生志趣和返璞归真的人生境界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对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层层分析诗歌内容,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四、教学方法 根据以上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诵读法、问答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和层层分析法。

(完整版)《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教师版)

归园田居(其一)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 2、训练学生欣赏诗歌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3、拓展探究,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又自称作“五柳先生”。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2、背景链接: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3、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源于东晋的谢灵运和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学习过程】 一、朗读诗文(注意节奏)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入情入境。学生推荐代表朗读诗歌,要求读出感情,并说出依据。分小组研究,推荐代表发言评论,初步感受诗歌内容。 1、借助工具书,识记字音。 羁.鸟()守拙()暧暧()樊笼() 2、根据下列注音,在句子的空缺处填写正确的汉字。 ⑴守zhuō( )归园田⑵鸡鸣桑树d iān() 3、解释重点词语。 韵:本性、气质;守拙: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暧暧:昏暗、模糊;依依:轻柔而缓慢地飘升;尘杂:尘俗杂事。 二、赏析诗文(合作探究) 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讨论、明确:(1)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1、(1)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2)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3)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①释义:“误”有失误、错误之意,②描述:“误落尘网中”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我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我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

《归园田居》说课稿 一等奖

《归园田居》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课在教材中的地位 《归园田居》是高中第三册第二单元的课文。根据大纲要求以及教材体例安排来说,高中语文第三四册的阅读部分,全部是文学作品,包括古代文学作品,现当代文学作品和外国文学作品,意在加强文学教育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根据大纲及教材的要求以及结合 知识目标 (1)学习陶渊明此文的艺术手法:质朴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情感。 (2)抓住重点词句,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能力目标 体会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和人生境界,进一步了解其文其人。 情感目标 了解作者辞官归隐的原因,深刻体会诗人鄙弃官场,对田园生活无限热爱欣赏之情。 3、重点、难点、课时 重点:(1)通过朗读整体把握文意。 (2)提炼表现陶渊明思想志趣的语句进行探究式学习。 难点:欣赏作者如何以质朴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情感,塑造高洁的品格。 课时:1课时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点拨、诵读法教学模式,这是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

依据:本课着重去了解陶渊明的思想及其人生感悟,通过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代面。反复朗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重点可以适当提示,寓讨论、探究式教学法于一体。以学生个体情感介入来体验陶渊明的思想。 三、说学法 为便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结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故引导学生作如下准备: 1、充分预习:主要包括疏通文字,熟读课文;了解写作背景,作者生平。初步感知文章的构建。 2、小组讨论,分析评价:主要是通过重点难点加深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3、借鉴吸收:通过 四、说过程 (一)首先,导入新课。世称靖节先生的陶渊明,以其“不为五斗米折腰”而传为佳话,那么当他归隐田园后,又将是怎样的一幅生活图景呢, (播放朗诵带) (二)下面我就 第一步:思路结构 提问:诗的题目犹如人的眉和目,所谓“眉目传情”,你认为题目中哪个字能作为题眼,(学生回答:归。)从这个归字你可以挖出那些隐含信息, 即以“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结构全文,学生可由此先自我寻找答案。 第二步:语言揣摩 1、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评析:起首四句,先说个性与既往人生道路的冲突。韵、性,都是指为人品格与精神气质。所谓“适俗韵”又是什么呢?无非是逢迎世俗、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那种情态、那种本领吧,这是诗人从来就未曾学会的东西。作为一个真诚率直的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一、导入 在正式上课前,老师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假如同学们在毕业后,人生只剩下两个选择,一个是从仕做官,得名得利,一个是回乡当农民,平平淡淡,同学们会做哪个选择呢?噢,我看到大部分同学都是选择的做官这条路,看来同学们立志不小,都有一腔为国为民的抱负情怀。的确,如果做官的话,无论是在物质生活水平上还是社会身份地位上,都比农民要高得多,但是同学们知道吗?在一千多年前,有这样一个人,他寒窗苦读数十载,三仕而三隐,却最终在自己正值壮年(41岁)的时候选择了弃官归隐,那么这个人是谁呢?没错,他就是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 放着好好的官不做,却带着一大家子人跑回家去种田,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他做出这样的选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归园田居》,来寻找其中的真正答案。 二、诵读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面对一个文本,只有通过不断地诵读,才能真正领会到其中的精髓和神韵,那么接下来,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这首诗歌,在读的过程中,结合课文注释,利用你们手里的工具书,联系诗歌的上下文,来读准字音、疏通文意,不清楚的地方可以先做个标记。下面同学们开始吧! 好,我看同学们都读得差不多了。刚刚我下台转了一下,发现同学们在读的时候,有几个地方读得不是很准确:一个是“守拙归园田”,这里的“拙”读作第一声(zhuō),没有第二声的读法;一个是“榆柳荫后檐”,这里的“荫”读作第四声(yìn),名词作动词用,这两个字音需要格外注意一下。关于字音的辨析我们就暂时先告一段落,若还有疑问的,在后面的“文本分析”模块中会进一步攻克。 三、背景简介 古人说,读其文,不能不知其人、论其世,那么接下来,让我们再来看看陶渊明其人和当时社会的基本情况。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自称“五柳先生”,后人称为“靖节先生”。他幼年时家道衰落,家境贫寒;青年时曾有建功立业的志向,但不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他所处的时代,正是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十分尖锐之时,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仕途充满风险,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仕而又辞、辞而又仕,最终在41岁时于彭泽县令位置上隐退(他最后一次出仕在职时间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挂印辞官,结束了自己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归去后,作《归园田居》组诗五首,从不同侧面描绘了田园风光和隐居生活,课文所选乃第一首)。 在创作特点和艺术风格上,陶渊明的诗情感真实,语言清新,风格平淡自然,充满了醇厚诗味;其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一方面表现了农村风物和劳动生活,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个人的高尚情操;其代表作主要有《桃花源记》《饮酒》《五柳先生传》等。 与此同时,陶渊明还开创了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田园诗”,农耕、农家景象第一次被写入诗中,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至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发展(“山水诗人”:南朝谢灵运),到唐代就已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王维、孟浩然)。 四、题目 回到课文中来,刚刚同学们已经读过了诗歌的全文,我们可以看到诗歌的题目叫作“归园田居”,从这个题目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嗯,同学们说得不错,第一个信息,题目具体内涵是“归向田园生活”的意思;同学们们还有其他看法吗?嗯,后面那位男生举手了,请你来回答一下,噢,他说题目的题眼为一个“归”字,这位同学非常细心,说得非常准确,请坐下!那么这个“归”字究竟包涵哪些层面呢?请同学们以“归”字为核心,在接

人教版《归园田居其一》优质课 优秀说课稿

人教版《归园田居其一》优质课优秀说课稿 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训练学生欣赏诗歌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3.拓展探究,了解诗人的艺术情趣。 学习方法:朗读、品读、比较、探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朗读、探究,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1.学生看图像(利用声像技术,展示田园风光图,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环境的幽静与优美。多媒体1),听诵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入情入境。 3.学生推荐代表朗读诗歌,要求读出感情,并说出依据。 4.分小组研究,推荐代表发言评论,初步感受诗歌内容。 提问:“归”字是诗眼,标题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值得我们思考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讨论、明确: ⑴从何而归?⑵为何而归?⑶归向何处?⑷归去如何? 朗读课文,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 ⑴从何而归?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 ⑵为何归来?A、性本爱丘山(本性)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注意炼字“误”)(养家糊口,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追问:据我所知,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做官,难道是仅仅用一“误”字所能辩解的吗? 明确:①矛盾心态: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②彻底悔悟。③也许是一种托词。 追问:所以“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关键的原因呢?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信息。提示:点题句是哪一句?)

高中语文必修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范文讲评稿

高中语文必修《归园田居其一》说课 稿范文讲评稿 高中语文必修《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范文讲评稿 8、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训练学生欣赏诗歌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3.拓展探究,了解诗人的艺术情趣。 学习方法:朗读、品读、比较、探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朗读、探究,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1.学生看图像(利用声像技术,展示田园风光图,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环境的幽静与优美。多媒体1),听诵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入情入境。 3.学生推荐代表朗读诗歌,要求读出感情,并说出依据。 4.分小组研究,推荐代表发言评论,初步感受

诗歌内容。 提问:“归”字是诗眼,标题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值得我们思考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讨论、明确: ⑴从何而归?⑵为何而归?⑶归向何处?⑷归去如何? 朗读课文,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 ⑴从何而归?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