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口贸易中的隐含碳估算_刘帅

中国出口贸易中的隐含碳估算_刘帅
中国出口贸易中的隐含碳估算_刘帅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

国际贸易中国出口贸易中的隐含碳估算

刘帅1,邱晓苓2

(1.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北京100029;2.兴业银行北京分行,北京

100029)

摘要:本文基于长期动态视角,引入资本折旧最终也将转化为碳排放的概念,通过调整系数去除进口中间产品的影响,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测算了2000-2009年中国对外贸易出口产品中的隐含碳。研究结果表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出口产品中包含的碳排放占中国国内碳排放总量的比重从2000年的27%上升到2006年的43%,于2007年开始下降,2009年回落到32%。2000-2009年,出口碳排放量占国内总排放量的36%。中国出口产业仍然处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上升阶段。除机械行业外,其他主要出口行业的单位能耗已经有非常大的降低。

关键词:隐含碳;投入产出分析;出口贸易

[中图分类号]F74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034(2011)

05-0054-09一、引言

伴随中国经济的腾飞和出口贸易的快速发展,中国的能源需求和温室气体排放呈现上升趋势。世界资源研究所(World Resource Institute )公布的数据显示,2006年美国国内二氧化碳排放量为5770.8Mt,占世界总排放量的20%,退居世界第二大碳排放国。2006年中国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为6206.6Mt,占世界总排放量的22%,从这一年开始,中国跃居世界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美国能源信息署(Energy Information Analysis )公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数据显示,中国从2007年开始超越美国成为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中国和美国2008年的排放量分别占世界总排放量的21.5%和19.2%。相比之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前,2000年世界二氧化碳前三大排放国(地区)分别为美国、欧盟(27国)、中国,三大国家(地区)排放二氧化碳量占世界总量的比重分别为24%、16.7%、14%,中国的排放量远远低于美国。

从图1可以看出,中国的经常账户余额同二氧化碳排放量呈现非常强的正相关

[基金项目]本文受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研究基金”的资助,特此感谢。

[收稿日期]2011-06-06

[作者简介]刘帅(1985-),男,山东泰安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博士研究生;邱晓苓(1981-),女,北京人,兴业银行北京分行贵金属业务主管,经济学硕士。

-

-54DOI:10.13509/https://www.360docs.net/doc/6f4047053.html,ki.ib.2011.05.004

性。图中第二个事实是,中

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00

年以前变动比较平稳,同期

中国经常账户余额的波动范

围较窄。从2001年年末开

始,中国国内的二氧化碳排

放量开始飙升,而中国的经

常账户盈余则滞后到2004

年开始大幅扩升。鉴于中国

碳排放与经常项目顺差之间

的强烈正相关性,本文立足

于计算中国2000-2009年①期间出口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以便更好地厘清中国碳排放的来源。二、文献综述

国外有关贸易产品中包含的温室气体的研究成果较多。Shui 和Harriss (2006)研究表明,中美两国1997-2003年之间的贸易中,美国从中国进口的产品中包含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中国排放量的7%-14%。如果这些产品在美国生产,美国的碳排放将上升3%-6%。Peters 和Hertwich (2008)在将贸易品分为中间品和最终消费品后,利用GTAP 中2001年数据估算了全球87个国家的生产碳排放和消费碳排放,中国的出口和进口排放分别占中国生产碳排放的24.4%和6.6%。Peters (2008)对比了两种测算贸易内涵排放的方法,这两种方法分别是将进出口产品视为最终消费品的双边贸易内涵排放(EEBT )、将进出口产品分为最终消费品和中间消费的多区域投入产出法(MRIOA )。两种方法分别适用于双边贸易和多边贸易测算。Rutger Hoekstra (2010)总结了近40年来测算温室气体的方法,其中EE-IO 方法占60%的比重,这其中立足一般分析、消费、贸易角度的研究较多。

国内关于碳排放的研究中,潘家华和郑艳(2008)强调了“国际公平”和“人际公平”的碳排放概念,指出减排责任的分担必须综合考虑各国的历史责任、现实发展阶段和未来发展需求。姚愉芳等(2008)利用2005年中国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对中国进出口产品中包含的能源测算结果表明,出口贸易的能源消耗超出进口贸易的能源节约量2.97亿吨标煤。陈迎等(2008)从内涵能源的概念出发,应用投入产出表定量研究了内涵能源量,研究发现2006年内涵能源净出口约为6.3亿吨标煤,比2002年增长了163%。朱启荣(2010)利用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了2002年和2007年出口贸易产生的碳排放,研究发现“入世”后,我国出口贸易产生的二氧

①Tao Wang (2008)认为,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从2000年开始快速上升,中国的出口贸易盈余从2003

年开始迅速增加。出口盈余同二氧化碳排放之间存在较强正相关性。

图1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与经常账户余额变化趋势资料来源:二氧化碳排放量源自美国能源信息署,经常账户盈余源自世界银行。

-

-55

化碳排放量呈现迅速增长趋势;一些高碳产品正在向我国出口行业转移。樊纲等(2010)基于长期、动态视角,提出根据最终消费来衡量各国碳排放责任的理论,并计算了1950-2005年世界各国累积消费排放量,研究结论表明中国约有14%-33%(或超过20%)的国内实际排放是由他国消费所致。

Shui和Harriss(2006)、Peters和Hertwich(2008)、Peters(2008)、潘家华和郑艳(2008)、姚愉芳等(2008)、陈迎等(2008)、朱启荣(2010)的研究成果,主要采用的是投入产出方法,其估算是静态的,无法加总世界各国历史排放总量,尤其无法测算对于划分各国历史责任极其重要的贸易品中包含的碳排放量。这种计算方法将投资视为最终产品,但在动态视角下,投资将最终转化为消费,以上方法中采用的静态估算会低估贸易内涵排放。樊纲等(2010)将投资视为中间投入品,并计算出了各国最终消费历史排放量。但是,该论文没有去除进口产品作为中间产品的影响,没能给出各国出口产品中包含的碳排放量,计算碳排放量时选取指标较少。

基于已有研究成果,本文运用投入产出方法,引入资本折旧最终也会转化为碳排放的理念,加入调整系数去除进口中间产品对投入产出的影响,从动态视角测算了2000-2009年的出口贸易中包含的隐含碳排放。

三、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传统的投入产出方法测算产品中包含的隐含碳。a ij=x

ij

x

j

,i,j=1,...,n,

A(直接消耗系数矩阵)中的元素a ij是由上式构成的,每个元素均由投入产出表中的中间投入除以对应行业的总投入得到。部分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使用了一些进口中间产品,(例如,在炼制钢铁的过程中会使用大量进口铁矿石)。为了去除进口产品的影响,本文引入调整系数r,r代表由各部门中间投入品中的国内生产比重组成的对角矩阵,其中,对角矩阵元素r j=1-[第j部门进口额/(第j部门进口额+第j部门产值-第j部门出口额)]②。这样计算所得的碳排放即为去除进口中间产品影响的碳排放。由里昂惕夫的投入产出模型可以得到下式:

G

t

CE=FC(In-rA)-1C+G L(1)

G

t

IE=FI(In-rA)-1I(2)

G

t

XE=FX(In-rA)-1X(3)

G

t

CK=Z C(In-rA)-1C(4)

G

t

IK=ZI(In-rA)-1I(5)

G

t

XK=ZX(In-rA)-1X(6)

以上各式中,FC中的元素为fi

ci

,即每个矩阵相应元素相除,其中C、I和X③分

②朱启荣(2010)。进口中间产品的生产在国外进行,其生产过程中导致的碳排放也发生在国外,本文在后面计算中不再考虑进口产品的碳排放。

③此处C、I、X与后文中出现的C t、I t、X t不同,后者分别是2000-2009年当年的消费、投资、出口总量,而此处的C、I、X为列向量。

-

-56

别代表各行业消费、投资和出口量。FC、FI、FX 等于每个行业产生的碳排放量除以该行业的消费、投资、出口,分别表示消耗化石燃料的碳排放系数。同理,ZC、ZI、ZX 等于每个行业的资本折旧除以该行业消费、投资、出口,代表了资本

折旧排放系数。

为n 阶单位矩阵。代表碳排放中由产品部门之外的即生活消费导致的碳排放,该数值可以直接由分行业能源消费表计算得到④。

G t CE 、、

分别代表t 时期消费、投资、出口所消耗化石燃料导致的碳

排放。、、分别代表t 时期资本折旧导致的碳排放中用于消费、投资、出口的部分。C、I、X 分别代表投入产出表中各部门消费、投资、出口矩阵。物资资本的折旧方程为:,其中代表t 时期的资本额,为资本折旧率。

(7)

本文参照樊纲等(2010)引入资源经济学中常用的生产函数,化石能源与物资资本一起作为生产要素,碳排放主要是化石能源消耗的副产品。

由上述函数可知,碳排放是由化石能源消耗和物资资本折旧两部分组成,不难得出以下三个推论:

上述三个推论表明,第t 年消费、投资、出口分别导致的碳排放量分为物资资本折旧“释放”的碳排放和能源消耗产生的碳排放。由资本折旧和碳排放公式可得下面三个公式。

(8)

(9)

(10)

代表t 时期消耗化石能源导致的碳排放;

为t 时期折旧导致的碳排放;

、、分别代表t 时期消费、投资、出口导致的碳排放总量。本文在做投入产出分析时已经将进口品作为中间产品的影响剔除⑤,因此,在核算国内碳排放

④生活用能导致的碳排放和投资耗能导致的碳排放不同,物资资本折旧导致的排放不包含该项。⑤公式(1)-(6)的计算过程中,本文引入调整系数r。

-

-57

总量时不再考虑进口产品的影响,在考虑每部分占比时,并没有考虑进口产品的影响。

对于规模报酬不变的生产函数,在竞争性市场中,产出与要素投入成正比,本文假定物资资本是同质的,因此,消费量、投资、出口分别与生产消费品、投资品

和出口品投入的物资资本及能源成正比⑥,即、、、、、。本文借鉴樊纲等(2010)的研究方法,在其研究基础上增加了分别代表出口资

本折旧和化石消耗碳排放的和

。设、、

、。、代表资本折旧的要素结构差异,

代表

投资与消费导致的物资资本折旧之比,

代表出口与消费导致的物资资本折旧之

比;、代表消耗化石燃料导致的碳排放系数,

代表与投资与消费有关的

化石能源消耗导致的碳排放之比,

代表与出口与消费有关的化石能源消耗导致的碳排放之比⑦。将值代入公式(8)-(10)整理后可得下面三个等式:

(11)

(12)

(13)、、分别代表t 时期消费、投资、出口导致的碳排放总量。

四、资料来源及说明

本文使用的投入产出数据来自2002年和2007年国家统计局编著的《投入产出表》。计算期内的消费、投资、出口来自世界银行(World Bank )的WDI_GDF 数据包。中国2009年最终消费额来自wind 数据库,经WDI 的转换系数调整为不变人民币计价。中国近年来碳排放量数据来自美国能源信息署(Energy Information Analysis ),该数据库给出了2009年以前各国温室气体排放量数据。

每个行业的碳排放量来自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按行业分能源消费量表》。折算标准煤系数来自2008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各燃料转换为碳含量的系数采用刘强等(2008)的研究成果,限于数据可得性,本文选用原油、柴油、汽油、天然气、原煤、焦炭的碳排放系数分别为0.676、0.657、0.620、0.523、0.770、0.765,单位均为吨碳/吨标准煤。以2007年为例,以标准煤(本文选用的指标)衡量的碳

⑥Golley et al (2008)的研究表明,中国人均碳消费量同人均收入成正比。

⑦引入λ1、λ2、λ3、λ4之后,回避了因《投入产出表》五年更新一次所导致的数据缺失问题。-

-58

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96%⑧

,具有较强的说服力。资本折旧率

使用龚六堂和谢丹

阳(2004)采用的0.1。《投入产出表》和《按行业分能源消费量表》中的行业划分不完全一致,2002年按行业分能源消费量表中比2007年缺少“废品废料”这个行业的数据,合并后的行业中,2002年包含29个行业,2007年包含30个行业。由于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这个大类无法并入表格,本文没有使用该行业的数据⑨。

五、计算结果及分析 1.求

为例,由前面的定义可知,先代入2002年投入产出表中的相应数据,就可以求得的具体数值。同理,可以分别求得2002年的、、,再代入2007年数据就可以得到相应的。如表1所示。从表1

中值可知,从2002年到2007年5

年期间,增长了122%,说明在这

期间,相对于消费而言,中国投资折旧导致碳排放变化非常大。

增长了93%,说明这五年内,相对于消费引起的资本折旧导致的碳排放,单位出口产品引起的折

旧导致的碳排放增长了近一倍。代表投资和出口消耗化石燃料引起碳排放水平的

和也分别提升了57%和35%,说明这期间,相对于消费、投资和出口消耗化石燃料引起的碳排放也有较大水平提高。

2.求

值及相应年份的消费、投资、

出口代入式(

11)、(12)、(13)可得各年出口产品中包含的碳。上述计算过程中,本文假定三年之内技术水平不会发生较

大变动⑩,本文将2000-2004年划为第一阶段,

值采用2002年投入产出表计算所得数值。2005-2009年为第二阶段,

值采用2007年投入产出表计算所得数值。本文假定初始时间2000年(即时刻)与2001年的物资资本折旧导致的碳排表12002年和2007年值

2002年0.4012

1.1870

0.4744

1.25002007年0.88781.86070.91761.6865⑧樊纲等(2010)的研究选用了煤、石油、天然气三大指标,这三大指标以标准煤衡量的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87%。

⑨《按行业分能源消费表》中没有该行业,2007年《投入产出表》中该行业的产值占总产值的比率为

1.22%,因此,去除该行业对总体的估算影响较小。

⑩限于《投入产出表》每五年编制一次,本文假设三年之内技术水平保持不变,即,相邻五年之内技术水平与中间年份相比,不会发生较大变动。

-

-59

放相等,即,联立公式(7)和(12)

可以求得

和。

将代入(12)式可求

得,再

和代入(7)式可

,将代入(12)

式可得

。以此类推,便可以求得(t= 2000-2009)。

将所有的

、以及相

应年份的

、代入(13)式

便得到,如表2所示。

如表2所示,出口产品中包含的

碳排放量占国内排放量的比重从2000

年的22%飙升到2006年的43.5%

2007年出现部分下降,于2008年和

2009年分别回落到38.35%和

31.76%。加总2000-2009年的碳排放

量,出口产品中包含的隐含碳排放占

国内碳排放总量的36.18%。也就是

说,2000-2009年期间,中国国内的

碳排放中有36.18%是由出口产品引起

的,这部分产品为国外消费者使用,但是,碳排放是在中国国内完成的。

3.出口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图2出口碳排放的库兹涅茨曲线

资料来源:出口、人口数据来自WDI_GDF,碳排放量来自EIA。

利用前文中计算所得的出口产品中所含碳,除以中国相应年份人口,得到人均出口产品中包含的碳。用出口量除以相应年份人口,可以得到人均产品出口量。如

表2出口碳排放及占国内排放量比重

年份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加总

出口碳排放量(Mt)

766.72

801.92

1043.40

1333.52

1822.54

2305.87

2549.86

2693.28

2505.63

2447.89

18270.63

占国内排放量比重(%)

26.70

26.80

29.88

32.51

35.51

41.48

43.50

43.12

38.35

31.76

36.18

注:2000-2004年间采用2002年的λ值,2005-2009年间

采用2007年的λ值。

-

-60

图2所示,从2000年到2007年,中国的人均产品出口量迅速攀升,同时人均出口产品中包含碳的量也迅速上升,二者有非常明显的正向线性关系。但是,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中国2008年和2009年的出口产业受到较大冲击,这两年的人均产品出口和人均出口品中包含的碳都比2007年少。2008年和2009年出口碳排放的下降主要受出口规模下降的影响。

4.行业碳密度

按照前文中的行业分类方法,本文计

算出主要出口行业的碳密度。具体计算方

法为,按照前文介绍的方法求得每个行业

的碳排放量,再用每个行业的碳排放量

(E )除以该行业总产值(Y ),最后乘以里

昂惕夫逆矩阵(I -A )-1 ,即E Y

(I -A )-1,可以求得表3。

2007年中国的141个出口产业中,机

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分别占中国出口额

的42%和21%,其次是自动数据处理设备

及其部件、纺织业、钢材、家具及其零件

行业,这几大行业占2007年出口总额的

83.5%,余下的130多个行业最高的占比也不足1%。从表3可以看出,除了机械行业的碳密度略有提高之外(即创造同样美元价值的机械产品,2007年排放的碳多于2002年排放的碳),其他主要出口行业的碳密度都有较大幅度下降,即单位产品的能耗下降非常显著,中国出口产业生产过程中确实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六、结论

中国出口贸易的增长带动国内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附带造成了大量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这给中国和其他各国经济的良性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本文的计算结果表明:

1.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的出口碳排放持续上升,近年来开始位居第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地位。但是,本文的计算结果表明,2000-2009年这段时期内,中国有36%的碳排放是用于生产出口产品的,最高时期的2006年和2007年,出口产品的隐含碳占到中国国内碳排放总量的43%。这些出口产品的生产及碳排放都发生在中国国内,但是,其最终产品是为国外消费者享用,如果这部分产品的生产发生在其他国家,那么,中国的碳排放将会大幅度下降。

2.假设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被广泛用于检验环境表3主要出口行业碳密度(单位:千克/美元)行业矿产品钢铁及其制品化学工业品非金属矿物制品造纸纺织杂项制品(家具、玩具等)通用及专用设备食品制造及加工业通信、电子、计算机交通运输设备机械精密仪器2002年

3.22272.22182.15671.85991.11860.98680.96590.8390.75660.5790.57670.53210.49882007年1.8261.15610.94621.18840.58250.44240.48820.6170.34410.32660.52110.63730.4838 没有引入调整系数r 去除进口中间品的影响,因为这里是估算整个行业的总产值,而不是前文单独核算出口产品所含产值。

-

-61

污染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效应,该曲线描述了在工业化过程中,伴随着人均GDP的增加,环境污染的程度也将呈现上升的趋势;随着人均GDP的进一步提高,环境污染程度会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虽然中国2008年和2009年的单位出口产品碳排放量有所下降,但这并不表明中国开始跨越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临界点,而主要是由这两年出口额下降引起的,中国仍然处于库兹涅茨曲线的快速上升阶段。

3.仅仅在2002年到2007年这5年时间内,中国的分行业碳密度就有非常大幅度的改善,这表明中国国内的产品生产技术具有非常大的改观,中国在注重提高产量的同时,也兼顾到了劳动效率的提高和对环境的保护。仍然处于快速上升阶段的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很多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相矛盾的问题,只有兼顾好二者的平衡,才能保证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迎,潘家华,谢来辉.中国外贸进出口商品中的内涵能源及其政策含义[J].经济研究,2008,(7).

[2]樊纲,苏铭,曹静.最终消费与碳减排责任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研究,2010,(1).

[3]傅京燕.环境资源约束与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J].国际贸易问题,2008,(6).

[4]刘强,庄幸,姜克隽,韩文科.中国出口贸易中的载能量及碳排放量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8,(8).

[5]潘家华,郑艳.基于人际公平的碳排放概念及其理论含义[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10).

[6]谢丹阳,龚六堂.我国省份之间的要素流动和边际生产率的差异分析[J].经济研究,2004,(1).

[7]姚愉芳,奇舒畅,刘琪.中国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就业、能源关系及对策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10).

[8]朱启荣.中国出口贸易中的CO2排放问题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1).

(责任编辑李淑玲)Embodied Carbon Emission in China’s Export Trade

LIU Shuai QIU Xiao-ling

Abstract:Based on long-term dynamic perspective,by introducing the con-cept that capital depreciation will eventually translate into carbon emission,and removing the impact of imports of intermediate products through the adjustment factor,this paper uses the input-output analysis to estimate the embodied carbon in Chinese export goods between2000and2009.Results of this study show that since the accession to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embodied carbon emissions in China’s exports increased from27%of the total emission in2000to43% in2006,when it is a summit,and dropped to32%in2009.The total embodied carbon emission between2000and2009accounted for36%.China’s export in-dustry is still in the fast upswing on the environment Kuznets curve.Unit produc-tion capacity of energy consumption in China’s export industries,except the ma-chine industry,experienced great improvement.

Keywords:Embodied carbon;Input-output analysis;Export trade

-62

-

第三章 低碳经济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及政策()

第三章?低碳经济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及政策 第一节全球气候变暖与发展低碳经济 一、全球及中国气候变暖现状 地球的气候一直是呈波动式变化的,冷暖交替出现。近一万年来,地球上气温的波动幅度在摄氏2度到摄氏3度之间,期间一共经历了3次暖期,即全新世大暖期(距今8000年至3000年前),中世纪温暖期(10世纪至13世纪),以及从19世纪中后期开始的这次暖期。目前地球的气候系统正经历一次以全球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着变化,这是近万年来地球上出现的第3次暖期。 在目前的这个暖期中,气候也是波动的,从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40年代温度一直上升。上个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变冷,以后又上升,90年代是近百年最暖的时期。自20世纪初以来(1906—2005年),全球地表气温显着升高,全球平均表层温度已上升了0.74℃,海平面上升17em。在北半球过去1000年的任何世纪中,此次升温最为剧烈。21世纪高温、热浪、热带气旋(台风和飓风)及强降水频率增加明显。 百年来,中国气候也发生明显变化,20世纪中国年均气温升高了0.5~0.8℃;年均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区域降水量变化波动较大;我国气候变暖最明显的地区在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特别是西北变暖的强度高于全国平均值,长江以南地区变暖趋势不显着,有些地区如四川甚至出现变冷的情况。我国已连续出现了16个大范围的暖冬,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降水逐渐减少。2007年为中国1951年以来最暖的一年,年平均气温10.1℃,为有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据预测,21世纪中国地表气温将继续上升,降水也呈增加趋势。2040年以前,不同情景下中国地区变暖趋势差异不大,而2050年以后则可能出现明显的变暖程度的差异。低排放情景下,增温趋势缓慢,到21世纪末变暖不会超过1-3℃,高排放情景下,则将会增加3~6℃。(全球气温再上升2摄氏度,上海将被淹没)。 二、全球气候变暖的应对 1、欧盟加大开发可再生能源 气温升高造成的极端天气和水资源紧缺正袭扰欧洲:英国遭遇了60年不遇特大洪灾;强风暴降临法国;阿尔卑斯山冰川在过去150多年消退了近200米;西班牙遭遇40年未遇的大旱,第二大城市巴塞罗那不得不紧急调派轮船从法国买水供应居民;沙漠化威胁着伊比利亚半岛,有报告说,西班牙的气候已经开始“非洲化”;热浪和干旱引发的森林火灾频仍,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希腊等国深受其害;气候变暖还影响到南欧一些地区的葡萄种植,农民不得不考虑毁掉葡萄园,到海拔更高的地区开辟新的种植区。 为应对气候变暖,欧盟准备在2013年前投资1050亿欧元发展“绿色经济”。加大开发可再生能源力度,减少对化石能源依赖,计划到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减少20%。到2020年把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费的比例提高到20%,把用于交通

低碳旅游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低碳旅游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摘要: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低碳经济 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正是在低碳经济这一大背景下,低碳旅游逐步兴起,尤其对即将成为世界第一旅游大国的中国来说,低碳旅游受到政府、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它能否打败“腐败奢华游”,从时尚旅游概念变身为主流的旅游方式有待时间的考验。发展“低碳旅游”,是旅游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低碳旅游;发展;必要性;可行性。 1.低碳的涵义 1.1概念“低碳旅游”概念的正式提出,最早见于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的报告。低碳旅游就是倡导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倡导在旅行中尽量减少碳足迹与二氧化碳的排放,也是环保旅游的深层次表现。其中包含了政府与旅行机构推出的相关环保低碳政策与低碳旅游线路、个人出行中携带环保行李、住环保旅馆、选择二氧化碳排放较低的交通工具甚至是自行车与徒步等方面。 1.2 特点低碳旅游是借用低碳经济的理念,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在旅游过程中通过食住行游购娱的每一个环节来体现节约能源、降低污染的理念,以行动来诠释和谐社会、节约社会和文明社会的建设目标。低碳旅游是一种全新的旅游理念,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低碳生活的逐步认识与追求,低碳旅游的定义和内涵必将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 2.低碳旅游的发展现状及意义 2.1低碳旅游的现状日前国务院通过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就是在减排的大背景下,国家为配合低碳经济发展而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信号,而旅游业将成为最大的受益行业。 和其他行业相比,旅游业很早就有了“无烟工业”的美称,本身属于服务行业,占用资源少,卖的又是环境和文化,而这恰恰与节能减排的目标相吻合。事实上,在实践层面,民间的低碳旅游早已进行。多年前,在九寨沟等旅游景区,禁止机动车进入,改以电瓶车代替,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九寨沟能够多年一直保持清澈见底的水,与其采用统一的环保大巴不无关系。而作为旅游主体的广大旅游者,要为低碳旅游出把力,则相对容易得多。例如,假日去郊外的旅游者,骑单车或是徒步,是每个人都能采取的最简约的低碳旅游方式。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开始不自觉地把低碳作为旅游的新内涵,出行时多采用公共交通工具等低碳旅游方式。 2.2 发展低碳旅游的意义从理念上讲,低碳旅游与传统意义上的旅游有一定差异,传

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设

在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中,资源短缺的问题成为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各项建设中最主要的障碍,同时,我们国家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也被这种问题时刻束缚着。由于这种现象频繁出现,环保节能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我们国家指出了一条更科学合理的发展方向。低碳经济,主要是指在社会的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活动中,通过使用较为先进、合理的技术和设备最大程度上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降低废弃物的排放量,从而解决环境保护和发展经济之间存在的矛盾,这对于促进我们国家和谐社会的建设和满足人们的需求是非常有利的。 一、低碳经济的内容和特征 低碳经济是当今社会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它主要包括低碳服务、低碳消费以及低碳生产三方面内容。低碳经济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减少污染物排放和降低能耗,即: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第二,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脱钩,不能同步增长,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前提下减少废气排放,提高能源效率;第三,为发展低碳经济进行低碳技术的创新;第四,开发可再生的新型清洁的能源;第五,制定法律体系和相关制度以适应低碳技术的创新。 二、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状 目前,我国还仍然处在发展中国家的阶段,各项制度还存在一些不足,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仍然需要得到更好的完善。在我国的能源结构中,煤资源的使用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样就无法避免污染气体的排放,如果减少使用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相较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的各项技术还是有待提高,因此,低碳经济对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同时也反映出解决这些问题对于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也是行之有效的。 三、发展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设的策略和建议 第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鼓励发展低碳产业,生产高附加值产品,打造一条低碳产业链条;同等规模的经济和水平,不同的产业结构碳排放量就会出现很大的差异,合理地调整三大产业的比重,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降低对工业的依赖;东部、中部、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应该加大对中西部的投入,缩小差距。随着国外低碳经济的发展,发达国家会把高能耗、高排放的产业项目逐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虽然在表面上看对中国有利,事实上中国仍然处在产业链条的低端,因此要不断提高高碳产业进入市场的要求。 第二,优化能源结构。中国的能源结构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只能大力发展水电、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以优化能源结构;中国排放的每吨二氧化碳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只占发达国家的1/5,因此要提高能源、资源使用率,从根本上减少碳排放;对煤炭进行低碳化和无碳化处理,开发并使用二氧化碳的捕捉和埋存技术。 第三,发展低碳技术,加强低碳技术国际合作,建立低碳研究体系。低碳技术水平直接关系到低碳经济发展,但是中国的低碳技术落后于发达国家。虽然可以自主研发也可以引进国外技术,但是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让往往有所保留,所以在国际合作的同时更要加大低碳技术的自主研发力度;在可再生能源利用、新能源技术、化石能源高效利用、温室气体控制和处理及节能等领域加强技术开发,建立多元化的低碳体系,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能源和技术支持;培养开发新能源及各种低碳技术领域的人才迫在眉睫。 第四,优化贸易结构。中国出口的很大一部分是初级产品,每增加一单位的贸易额,就会增加大约两单位的碳排放,中国为其他国家提供商品,却要独自承担碳排放。因此中国必须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生产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产品,进口高精尖技术及其产品,逐步改变现有的的出口贸易结构。 第五,完善法律、政策体系,鼓励地方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建立监督体系。中国目前与气候和节能、减排方面的税有资源税、燃油税、进口环节税收等几种,应该加快研究环境税并逐步推行,控制污染物排量及能源、资源的利用,完善税收制度;完善法律体系,为企业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和前景分析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和前景分析 刘莎5000109092 新闻091 摘要:“低碳经济”这一最早见诸于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低碳经济》的词汇,已经深深烙进了当今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2010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确定在5省8市开展低碳产业建设试点。“金砖四国”之一的中国,以当今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如何面对时下的低碳经济发展,今后又可能遇到怎样的经济挑战?有没有什么可行性策略?本文将对这些问题展开分析。 关键词:低碳经济发展中国家经济挑战可行性策略 一、低碳经济概念界定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知道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1】 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除酸雨、光化学烟雾、臭氧层空洞等大气灾害之外,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成了不争的事实,当下已经显现的气候异常和预测可能出现的灾难,是人尽皆有的体验和担忧。摒弃20世纪以来经济的传统增长模式,迈向生态文明的新路子,是世界经济的出路,也是中国经济关注度重点。 二、世界走向低碳经济 近年来,世界正在酝酿着低碳的技术创新,低碳经济的突破可能成为经济危机后新一轮的主要带动力量,首先突破的国家可能成为新一轮世界经济增长的领跑者。 我们来看看世界各大国都在低碳经济这场经济“赛跑”中处于怎样的位置。 美国:将低碳产业作为重振经济的战略选择。主要的措施可以分为节能增效、开发新能源、应对气候变化等多个方面,其中锁定新能源为核心。 日本:将低碳社会作为发展方向。提倡物尽其用的节俭精神,通过更简单的生活方式达到更高质量的生活,从高消费社会向高质量社会转变。同时发展提高新能源利用技术,削减温室气体排放。 巴西:大力推动生物燃料发展。进一步完善乙醇、生物柴油等的提炼和利用技术,利用政府推出的一些列金融支持政策,发展农业种植,以满足生物柴油的原料需求。 韩国:将“低碳绿色增长作为国家战略。这一战略通过减少能源依赖、提升绿色技术、发展再生能源,促进就业和人民增收。 世界各国都根据自身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发挥各自的优势发展本国的低碳经济,以便在新一轮的经济赛跑中抢占先机。中国的情况又是如何呢? 三、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和未来 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阶段,又面临着人口基数大、农村人口比重大、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技术落后、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积重难返等问题,在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和节能减排上形势严峻。 基于这些原因,有人说,经济要发展,工业是先导,要发展工业就必然有排放。保持低碳状态,除非人们不开车,不烧煤,放弃重工业发展。这种说法显然是极端的。中国有些城市一开始对低碳经济、低碳城市很有热情,但后来却不愿意高调践行,就是英文害怕大型的化工、钢铁行业投资受到限制。任何社会都需要一些高耗能、高排放的产业和产品来保障经济的运行和生活的质量,否则社会将无法运转。低碳经济不是要排斥高耗能、高排放的产业和产品,而应该想办法提高碳效率。在这一点上,科技的力量不可或缺。

低碳经济文献综述

低碳经济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我国应对措施 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对低碳经济和发展低碳经济对我国对外贸易产生的影响方面进行研究的还较少且引文起步较晚,目前主要有任小波、潘家华、王冰妍、庄贵阳、刘兰翠、张秋明、安培浚等。(一)关于发展低碳经济必要性的研究 国内在这方面的文献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点观点: 1、认为发展低碳经济意义重大 大部分学者均认为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义不容辞的义务与责任,有利于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发展低碳经济意义重大。主要包括: 王冰妍(2008)以上海为例,利用LEAP模型对“零方案”情景和低碳发展情景下的能源消费及大气污染物排放量进行了预测,指出实施低碳发展不仅能缓解能源供应压力,还能明显遏制本地大气污染物排,低碳发展对中国中长期能源建设具有显著的多重作用。 庄贵阳(2008)指出,在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低碳发展道路,对于减少能源浪费和温室气体排放具有重大意义。 张秋明(2009)分析了英国政府为将生物燃料和氢确定为未来低碳运输燃料最有前景的备用燃料,实施的一整套生物燃料鼓励政策,包括燃料税、投入税收、资本补助金、资本减税及可再生运输燃料义务。 2、认为不宜立即减排,应结合中国国情而定 部分学者认为,对于当前发展阶段的中国来说,并不适宜立即采取减排行动,发展低碳经济,但也不能漠视气候变化,应结合中国国情而定。主要包括: 潘家华(2010)指出,对处于当前发展阶段的中国来说,不可能立即采取减排行动,大规模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但也不能漠视气候变化,中国需要具体的行动向国际社会表明中国的立场,从节能与减排的一致性上强调低碳发展。 周大地(2010)指出,中国虽然已经朝着低碳经济的目标发展,但目前并不会把气候变化问题作为重中之重,考虑到中国以煤炭为基础的能源供应,在发展低碳经济的时候必须考虑各种方法的协同;碳捕获和储存并不见得是对付化石燃料的真正方法,其中还存在很多不确定性。! 丁一汇(2011)认为,中国需要对碳捕获和储存技术予以很大关注,但这一技术在中国离

中国出口贸易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中国出口贸易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一、中国出口贸易的现状分析 1、从出口规模来看,出口总额不断增长,但增速放缓 2009年中国货物贸易出口额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但因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我国出口出现了负增长,增速为-16%。2010年随着全球经济复苏,我国的出口大幅度的增加,2010年和2011年的增速分别高达31.3%和20.3%。之后因受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国际市场需求持续低迷等因素影响,贸易成本不断攀升,出口增速明显放缓。2014年,我国出口额为23427.47亿美元,增长6.1%。从表1的数据不难看出,中国的出口总额不断增长,但是增速明显放缓。 2、从出口商品的结构来看,出口的商品结构不断优化 近年来,随着我国外贸转方式、调结构,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初级产品出口比重从2008年的5.4%下降到2014年的4.8%;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重从2008年的94.4%上升到2014年的95.2%,其中,化学品及有关产品的出口比重分别从2008年的5.5%上升到5.7%。具体的出口商品结构见表2。 3、从出口分贸易方式来看,出口贸易方式调整成效显著 从出口分贸易方式来看,2008年、2009年、2010年出口中加工贸易所占的比重超过一般贸易,但从2011年开始,一般贸易出口超过了加工贸易的出口,出口贸易方式调整成效显著。2014年一般贸易出口占比恢复到一半以上。进出口企业从代工生产、贴牌出口向自创品牌、自主设计、自主研发转变,努力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2014年,一般贸易出口同比增长10.7%,占出口总值比重为51.4%,二十多年来首次超过一半,对出口增长的贡献率达87.8%。加工贸易出口8843.6亿美元,增长2.7%。新型贸易方式蓬勃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市场采购贸易、外贸综合服务企业等新型贸易方式顺应个性化的全球消费潮流,也契合了帮助广大中小企业发展外贸业务的市场需要,正逐步成为外贸发展的新增长点。2014年,跨境电子商务增速高达30%以上。相关数据见表3。 4、从出口主体来看,民营企业对出口的贡献度明显提高 从出口主体来看,中国出口主体日益多元化。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所占的比重呈现递减的趋势,而民营企业出口所占的比重明显上升。国有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比重分别从2008年的18%和55.2%下降为2014年的10.9%和45.9%;2014年私营企业的出口比重高达40.8%。从表4可以看出,民营企业对出口的贡献度明显提高。 5、从出口的国内区域市场来看,出口布局继续优化 从出口的国内区域市场来看,东部、中部、西部出口布局继续优化。历年来东部地区的出口比重在不断的降低,中部和西部的出口比重不断上升。东部地区的出口比重由2008年89.8%下降到83%,而中部和西部的出口比重分别由2008年的5.6%和4.6%上升到2014年的7.8%和9.3%。2014年,东部地区的出口额同比增长了3.9%,中部地区的出口额同比增长了12.8%,西部地区出口额同比增长高达22%。具体的区域出口情况见表5。 6、从出口的国际市场来看,出口市场逐步向多元化发展 近年来,中国对发达市场的依赖程度不断降低,出口市场逐步向多元化发展。中国对美国、欧盟和日本三大经济体的出口额占比从2008年的46.2%下降到2014年的39.1%。而对新兴经济体出口额总体增长较快,2014年中国对东盟出口较2013年增长了11.5%。2014年全年,中国对非洲的出口额达到1061.47亿美元,增长了14.4%,高于我同期外贸增幅8个百分点,其中出口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同比增长13%。2014年,中国对主要贸易伙伴出口比重如图1所示。 二、中国出口贸易发展面临的挑战 1、国际需求较难回升

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文献综述

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文献综述 商丽09财政学2009020203016 一、引言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飞速发展,我国GDP每年都以较高的增速运行,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和第三大出口国,工业化和城市化仍处在快速发展中,并且还将在今后的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持续这种快速的增长。30年的高速发展使我们不但从传统的“短缺经济”走向了真正意义的“买方市场”,而且基本解决了13亿人口的温饱问题,除了外汇储备世界第一,我们的钢铁产量、煤炭产量、水泥产量、发电量、玻璃产量均成为世界第一。 但是目前,无论是经济增长方式,还是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布局和结构,都存在着过分依赖资源、资本、环境的投入,充分利用但又比较倚重低价劳动力资源和土地资源,而自主创新技术和人力资本的作用不足等问题。特别是沿海地区的外向型、外源型的产业结构在这次金融危机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也充满着不确定性和变化。我国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具有可持续性。 我国对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导致增加对进口能源(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依存度。气候变化导致的水资源短缺、极端天气也使得农作物大幅度减产。如果这种气候变化趋势得不到缓和,将严重影响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目前我国的“三高”企业较多,单位GDP能耗大排污多,严重的破坏生态平衡,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排放高。全国企业存在着工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弱、产业层次偏低、企业整体素质不高的特点。我国经济面临着一系列挑战,突出表现在: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资源环境压力加大,面临着应对气候变化的新挑战:产业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传统的低成本比较优势明显削弱,亟待形成新的优势。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倡导低消耗、低排放,它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经济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要求,为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提供了一条新的更加有效的途径。 二、关于低碳经济的产业结构理论文献综述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2020)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2020) 未来十年有望削减二氧化碳排放4.7亿吨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低碳经济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5日发布《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2012)》.报告作者之一、国 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朱跃中表示,如果中国严格实施节能减排,在未来十年内将单位gdp能耗强度下降30%,那么一次能源需求总量 将降低到51亿吨标准煤,可节省20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削减二氧化 碳排放4.7亿吨. 报告称,中国政府制定了绿色能源发展目标,要在2020年将非化 石能源利用量提高到7亿吨标准煤,这意味着非化石能源利用量将在2010年2.77亿吨标准煤的基础上至少增加4亿多吨标准煤的能源 供应,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国的能源急缺. 报告指出,近年来中国的能源需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态势.2010年,一次能源消费总量达到32.5亿吨标准煤,比2000年增 长了1.2倍.朱跃中认为,从实际发展趋势看,未来十年中国gdp的年 均增速很可能达到8.5%左右,到2020年中国gdp总量将达到71万 亿元(2005年价格).如果中国严格实施节能减排,未来十年内将单 位gdp能耗强度下降30%,那么一次能源需求总量也将降低到51亿 吨标准煤,可节省20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削减二氧化碳4.7亿吨. 报告称,中国是石油资源总量较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但由于能源需求大大超过供给,使中国从石油出口国变成石油进口国,原油对外依 存度已高达54.8%,成为除电力外各种一次能源均需进口的国家.报 告主编、名古屋大学教授薛进军教授表示,大量的石油进口造成了中 国能源的对外高度依赖,将会增加中国能源安全的危险度.(倪铭娅)

中国对外贸易及存在问题的解决

中国的对外贸易 第一、最近十年来我国的对外贸易白皮书基本内的容 自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一直是中国经济最为活跃、增长最快的部分之一。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对外贸易的活力进一步增强。改革开放30年来的经验表明,外贸对拉动经济增长、扩大社会就业、推动产业升级、促进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对国民经济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也使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经济一部分,促进了经济全球化向有利于世界各国和地区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 大家知道,2011年12月11日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十周年。10年来,中国走出了一条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的道路。过去10年是中国发展最好最快的10年,也是与世界各国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10年。在总结纪念“入世”十周年活动的背景下,我们首次发布《中国的对外贸易》白皮书,就是通过全面、客观地介绍中国对外贸易的基本情况,让社会各界更好地认识中国的对外贸易。我们也希望通过发表对外贸易白皮书,向国际社会和国内各界介绍中国对外贸易取得的历史性进步,表明中国将更加坚定地走改革开放道路的态度和决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将更加深入地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更好地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实现对外贸易的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实现与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中国的对外贸易》白皮书由前言、正文、结束语三部分组成,约1.3 万字。主要内容概括起来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中国对外贸易的历史性进步。详细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贸取得的成绩。中国对外贸易总量跻身世界前列,目前已经是世界第一大出口和第二大进口国。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出口商品已经由初级产品为主向工业制成品为主转化。与此同时,中国已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和多元化的进出口市场格局,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 二、中国外贸体制的改革与完善。回顾并阐述中国政府通过加快对外经济贸易法制化建设,采取进一步降低关税,削减非关税措施,全面放开外贸经营权,进一步扩大服务市场开放和营造更为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等措施,中国的外贸体制逐步与国际贸易规则接轨,建立起统一、开放、符合多边贸易规则的对外贸易制度。 三、中国外贸发展对世界的贡献。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在全球率先趋稳回升,促进了世界经济复苏。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不仅提高了中国与贸易伙伴的国民福利,而且为贸易伙伴提供了广阔市场。此外,中国全面参与并推动了全球经济治理机制的改革,是对最不发达国家开放市场程度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 四、促进对外贸易基本平衡增长。阐明一国对外贸易是顺差还是逆差,主要由其经济结构以及产品或服务的国际竞争力决定。中国并不刻意追求对外贸易的顺差。中国的货物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于外商投资企业和加工贸易,中国政府为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协调发展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 五、构建全方位互利合作经贸关系。中国的对外贸易是全方位发展的对外贸易,中国坚持与不分大小、贫富的所有贸易伙伴发展务实合作和互利共赢的经贸关系。中国十分重视双边和区域经贸合作的机制化建设,积极主动地参与并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深入参与和推动世界贸易组织多哈回合谈判,努力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的权威性。 六、实现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具体阐述了中国政府推动对外贸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努力。通过培育外贸发展的综合竞争优势,加快推进外贸发展中的节能减排,加强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和安全要求,增强进出口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合作等措施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力争实现外贸的可持续发展。 简而言之,白皮书全面回顾了改革开放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和改革进程,阐明了中国外贸发展对世界的贡献,澄清了中国货物贸易顺差产生的根源,阐述了中国政府为解决贸易不平衡问题、构建互利共赢的贸易关系、实现外贸的可持续发展所进行的努力,以及为此已经实施和将要实施的政策、措施。 第二、中国对外贸易值得关注的问题 1、入世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有哪些亮点? 2011年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十周年,弹指一挥间,加入世贸组织的时候,中国经济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和挑战,当时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冲击还没有完全过去。但实践告诉我们,在过去的十年里,在dang zy、guowy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紧紧抓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个历史契机,化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既认真地履行了承诺,又充分享受了权利,在更大的范围和更深的程度参与了国际分工与合作,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取得

(发展战略)第三章 低碳经济在国内外的发展状态及政策

第三章低碳经济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及政策 第一节全球气候变暖与发展低碳经济 一、全球及中国气候变暖现状 地球的气候一直是呈波动式变化的,冷暖交替出现。近一万年来,地球上气温的波动幅度在摄氏2度到摄氏3度之间,期间一共经历了3次暖期,即全新世大暖期(距今8000年至3000年前),中世纪温暖期(10世纪至13世纪),以及从19世纪中后期开始的这次暖期。目前地球的气候系统正经历一次以全球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这是近万年来地球上出现的第3次暖期。 在目前的这个暖期中,气候也是波动的,从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40年代温度一直上升。上个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变冷,以后又上升,90年代是近百年最暖的时期。自20世纪初以来(1906—2005年),全球地表气温显著升高,全球平均表层温度已上升了0.74℃,海平面上升17em。在北半球过去1000年的任何世纪中,此次升温最为剧烈。21世纪高温、热浪、热带气旋(台风和飓风)及强降水频率增加明显。 百年来,中国气候也发生明显变化,20世纪中国年均气温升高了0.5~0.8℃;年均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区域降水量变化波动较大;我国气候变暖最明显的地区在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特别是西北变暖的强度高于全国平均值,长江以南地区变暖趋势不显著,有些地区如四川甚至出现变冷的情况。我国已连续出现了16个大范围的暖冬,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降水逐渐减少。2007年为中国1951年以来最暖的一年,年平均气温10.1℃,为有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据预测,21世纪中国地表气温将继续上升,降水也呈增加趋势。2040年以前,不同情景下中国地区变暖趋势差异不大,而2050年以后则可能出现明显的变暖程度的差异。低排放情景下,增温趋势缓慢,到21世纪末变暖不会超过1-3℃,高排放情景下,则将会增加3~6℃。(全球气温再上升2摄氏度,上海将被淹没)。 二、全球气候变暖的应对 1、欧盟加大开发可再生能源 气温升高造成的极端天气和水资源紧缺正袭扰欧洲:英国遭遇了60年不遇特大洪灾;强风暴降临法国;阿尔卑斯山冰川在过去150多年消退了近200米;西班牙遭遇40年未遇的大旱,第二大城市巴塞罗那不得不紧急调派轮船从法国买水供应居民;沙漠化威胁着伊比利亚半岛,有报告说,西班牙的气候已经开始“非洲化”;热浪和干旱引发的森林火灾频仍,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希腊等国深受其害;气候变暖还影响到南欧一些地区的葡萄种植,农民不得不考虑毁掉葡萄园,到海拔更高的地区开辟新的种植区。

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背景

低碳发展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背景 所谓低碳经济,就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的减少煤炭等化石燃料的消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近几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据预测,中国在2020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将会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中国在节能减排问题上将会面临越来越多的国际压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要根据自身的资源和环境条件,提倡节能减排,避免走很多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 二、中国经济发展与能耗现状 (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带来了能源消耗量的急速上升在建国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发展历程中,中国经济的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国民经济迅速增长,到现在已经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带来能源消耗的急剧上升。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近几年的能源消耗总量较七十年代已经增长了近50倍。这一发展趋势显示出我国能源对外依存度偏高,这严重影响了我国的能源安全。我国一旦成为能源净进口国,在以后的经济发展中必将处于被动地位,严重影响中国将来的社会经济发展。 (二)中国社会生态环境系统急剧恶化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是以付出巨大的环境为代价的。局统计数据显示,我国2008年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321.2万吨,废水排放量为571.7 亿吨,工业固体废弃物19亿吨。与此同时,我国的矿产和水资源利用率只有发达国家综合利用率的25%左右,也就是说我国每单位GDP的资源能耗是发达国家的4倍以上,是发展中国家的2倍以上。 “厄尔尼诺”现象和“反厄尔尼诺”现象等自然灾害频发。伴随着工业社会的进步发展,人们不断地向自然界强取豪夺,破坏了地球生态循环系统。1998年长江洪水,200年济南特大暴雨,2008年年初南方雪灾和5月汶川大地震再到近期全国各地各种极端气候和自然灾害频发,这些都是大自然像人们无休止的破坏敲响了警钟。 三、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一)发展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主要特征的绿色经济。发展低碳经济,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举措。温室气体导致南极冰川迅速融化,海平面上升。专家预测,到2100年,还行面将上升一米左右,世界上2%生活在低洼地区的人口将失去家园,部分沿海城市将永久消失。因此,自2003年英国率先开始节能减排行动之后,意大利、日本等发达国家相继颁布了一系列节能减排措施,开始了世界低碳经济的发展历程。 (二)发展低碳经济是由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全球气候变化不仅给工业带来影响,也将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危害。有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的负面影响日益严重,到本世界末世界农作物将会减产10%-12%.中国地域广阔,横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三种大陆性气候,气候变化将会对我国的农业生产产生很大的影响。首先,我国的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农业危机会影响我国社会的稳定和团结;其次,我国的工业发展是以农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农业受到影响,必然会波及工业的发展;最后,中国的农业十分薄弱,对自然条件特别依赖。 农业在中国的基础地位决定了我国必须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经济系统的不利影响。

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印度对外贸易隐含碳研究_赵玉焕

基于投入产出分析 的印度对外贸易隐含碳研究 赵玉焕田扬刘娅 摘要:本文采用双边投入产出模型,基于技术异质性假设,利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对印度1995-2009年对外贸易中的隐含碳进行了测算,并使用SDA模型对其出口隐含碳变化进行了因素分解分析。测算结果表明,印度出口隐含碳在1995-2009年间增长迅速,由115Mt增长至725Mt,增长了530%;进口隐含碳也在不断增加,由39Mt增长至215Mt,增长了451%;印度是一个贸易隐含碳净出口国。因素分解结果表明:规模效应和技术效应是印度出口贸易隐含碳增长的主导因素;结构效应有助于印度出口贸易隐含碳的减少,但是影响相对较小。最后,本文对印度减少出口贸易隐含碳和中印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投入产出分析;印度;贸易隐含碳;SDA分析 DOI:10.13510/https://www.360docs.net/doc/6f4047053.html,ki.jit.2014.10.008 一、引言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贸易对自然资源利用和环境变化的影响日益加深,贸易隐含碳已成为国际气候谈判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当前就碳排放责任分配问题分歧严重,面对以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的强势,如何争取到更多的谈判话语权,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困境。近年来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多地采取合作的方式,在国际气候谈判中共进退,这或许是一种可行而有效的方法。早在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中国、印度和巴西就曾采取共同立场,声明保护环境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必须坚持《京都议定书》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这一立场为大会取得切实成果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争取了一定空间。在2014年7月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上,各成员国又重申了加强气候变化领域合作的重要性,新成立的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也将为气候能源领域的合作提供专项资金。丛晓男等(2013)认为,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是中国在隐含碳问题上的主要谈判合作伙伴。因此,对于中国来讲,在国际气候谈判中,要更好地发挥金砖五国共同合作的作用,与国际上其他发展中国家建立战略联盟,这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金砖五国对外贸易隐含碳测算及我国对策研究”(批准号:71273026)。赵玉焕: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100081电子信箱:zhaoyuhuan@https://www.360docs.net/doc/6f4047053.html,;田扬: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刘娅: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

低碳经济与绿色金融创新论坛方案0316

低碳经济与绿色金融创新论坛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和上级行工作会议精神,切实贯彻落实“转方式、调结构、促增长、惠民生”的经济发展要求,深入开展绿色金融创新,推进“绿色信贷”工作,积极发展低碳经济,进一步助推“两型社会”建设,决定举办一次“低碳经济与绿色金融创新”论坛,为切实举办好本次论坛,特制订本方案。 一、论坛主旨 通过举办本次论坛,进一步深化绿色金融创新工作,率先在长株潭“两型社会”示范区深化绿色信贷和金融创新工作,调整优化信贷结构,调整经济产业布局,促进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和新能源开发,不断发展低碳经济,满足“两型社会”发展需要。 二、组织形式 主办单位:湘潭市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人民银行湘潭市中心支行、湘潭市环境保护局、湘潭市金融学会。 协办单位:共青团湘潭市委、华菱湘钢股份有限公司、湘电集团、农业发展银行湘潭市分行、工商银行湘潭分行、农业银行湘潭分行、中国银行湘潭分行、建设银行湘潭分行、邮政储蓄银行湘潭市分行、湘潭市商业银行、省农信联社湘潭办事处、交通银行湘潭支行、招商银行湘潭支行、兴业银行湘潭支行、中信银行湘潭支行、湘乡市村镇银行、韶山光大村镇银行、方正证券湘潭营业部、财富证券湘潭营业部、湘潭市保险协会。 三、论坛时间 定为4月7日上午8:30开始,时间一天,上午举办论坛活动,

下午视察重点企业。 四、论坛地点 湘潭市盘龙山庄大酒店大会堂。 五、邀请与会领导及专家、学者 (一)邀请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叔红、湖南省政府副省长韩永文出席论坛; (二)邀请人总行金融市场司、金融研究局等司局主要领导出席论坛; (三)邀请中国金融学会秘书处领导出席论坛; (四)邀请长沙中支行领导出席论坛;邀请长沙中支办公室、货币信贷处、金融研究处、湖南省金融学会等领导出席论坛; (五)邀请《金融时报》、《中国金融》领导出席论坛; (六)邀请部分湖南省级金融机构的主要负责人出席论坛; (七)邀请湖南省发改委、两型办、经委、环保、社科联等领导出席论坛; (八)邀请省内或国内专门从事低碳经济、金融创新、绿色信贷、环保等领域研究,有一定知名度的专家、学者、教授1-2人出席论坛。 六、其他与会人员及单位 (一)邀请湘潭市委、市人大、市政协领导出席论坛; (二)邀请省内部分人民银行中支的主要负责人以及信贷、金融学会等部门负责人参加论坛; (三)市银监分局、市发改委、经委、两型办、环保、财政、科技、社科联等部门负责人参加论坛;

中国低碳经济年度发展报告(2011)

《中国低碳经济年度发展报告(2011)》深度解读 5月18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和石油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国际能源热点问题论坛暨《中国低碳经济年度发展报告》新书发布会在京举行,会上发布了由国际学院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所编著的《中国低碳经济年度发展报告(2011)》。 作为《中国低碳经济年度发展报告(2011)》的总负责人之一,杨志教授就报告的情况进行了介绍。她表示,本报告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将低碳经济的微观基础——低碳企业放到了一个重要位置,报告考察了有关企业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做法和经验。杨志教授强调,本报告以创建了首个适合中国国情的省域低碳经济竞争力的指标体系,为构建中国低碳统计核算做了基础工作。最后,杨志教授向石油工业出版社对研究报告的支持、对低碳经济发展的责任表示感谢。 《中国低碳经济年度发展报告(2011)》梳理了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脉络,通过结合国内外对低碳经济竞争力指标的最新研究成果,推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省域低碳经济竞争力指标体系,并对全国省市区进行排名,划分为“低碳地区”、“中碳地区”、“高碳地区”。报告同时对包括中国、美国、英国等在内的50个国家及地区的低碳经济国际竞争力进行分析并排名。报告详细解读了中国低碳市场体系构建与政策驱动的关系,提出由低碳金融引导低碳经济发展,低碳技术保障低碳经济发展的理念。报告还呈现了低碳经济发展的国家、区域、企业三个层面的创新样板。 本报告反映了坎昆气候大会与十二五规划的最新动向,构建了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框架,推出了中国区域低碳经济竞争力指标体系,剖析了中国低碳经济国际竞争力,提出了低碳市场、低碳金融的创新性概念,总结了中国园区与企业的低碳竞争力样板。 低碳经济研究作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的一张“名片”,已逐步受到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相关的研究成果陆续在政府和企业决策中发挥作用,此次《中国低碳经济年度发展报告(2011)》的发布是国际学院低碳经济研究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也将为后续的研究和系列发布打下良好基础。 相关链接: 2009年12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领导人会议上指出,我国政府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实现比2005年下降40%-45%的减排目标,为实现这个长期目标,我国《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未来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降低17%;还把节能减排,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建立完善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推进低碳试点示范,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 而西方国家也一直对中国施加巨大压力,要求中国的减排行动能够接受国际监督,即达到“可测量、可报告、可验证”。中国作为全球第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同时也是快速成长中的发展中国家,顺应时代潮流,提出适合自己的低碳经济指标体系,既是对国际社会的责任,也是自身经济转型的需要。

中国出口贸易结构的现状

中国出口贸易结构的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姓名:方洪红学号:20110206004 班级:英语(国际商务) 摘要: 改革开放30年来,出口贸易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在拉动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中,出口无疑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我国的出口贸易结构并未被打造成一个可以维持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架构。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特殊性,我国的出国贸易结构并不是十分理想。再加上美国次贷危机,欧洲危机等的影响,我国出口面临着严峻的现状。本文将从资本构成层面解释我国出口贸易结构的不合理性,并提出相关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出口贸易,出口企业 改革开放30 多年,外贸的快速发展对中国的经济增长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有力促进了现代化建设,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外经贸发展之路。目前,外贸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率达20%,与投资、消费一起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外贸出口在2008 年、2009 年有了较大冲击,美国次贷危机、欧债危机、非洲国家动乱等国际环境的恶化,以及国际市场对低碳、绿色产品需求的变化,决定了中国出口贸易结构应该随着国际市场环境的变化而进行优化调整。 一、资本构成层面上中国的出口贸易结构现状 从资本构成层面分析,中国的贸易企业主要有以下几种企业形式:国营企业、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外商独资企业)、民营企业。在我国的出口贸易结构中,外资企业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这对于一个依靠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国家使是相当不利的。虽然民营企业在出口贸易企业中的比例不断上升,然而民营企业的实力始终无法与外资企业抗衡。 现在,国有企业的出口占比不到1 /5,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出口占比不断上升,2000 年外资企业出口占比为47. 9%,首次超过国有企业出口占比,2005 年达到历史峰值58. 3%,之后略有回落。2009 年,外资企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和前景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和前景 2010-09-14 11:49 作者:梁猛齐璠 在全球变暖和资源约束问题日益严重的年代,如何发展低碳经济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现实而紧迫的问题。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在节能减排方面的任务尤为艰巨。如何做到既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又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如何通过发展低碳产业和碳金融促进经济结构转型,从而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中国政府综合利用宏观政策和市场机制,不断摸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模式,为低碳经济在中国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重视低碳经济 一国政府对低碳经济的重视程度,直接决定了该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成败。中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分布特点和相对较低的能源利用效率,是导致中国成为世界碳排放大国的重要原因。中国政府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在降低能耗、开发新能源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规划(2001-2005年)提出了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永续利用的发展战略,还指出要积极发展风能、太阳能、地热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推广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技术。“十一五规划”(2006-2010年)则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并进一步制定了关于降低单位GDP能耗和利用新能源的具体约束性目标。

配合国家战略部署,2004年中国国务院通过了《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04-2020)》(草案);同年,国家发改委公布中国第一个《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2007年,国家发改委在《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前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目标,并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全面、系统、透明地反映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和相关政策措施,是全球第一个拿出此类方案的国家。 在立法方面,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可再生能源法》,2007年通过修订后的《节约能源法》,实现了节约能源和开发新能源的有法可依。从表1中可以看到,中国在“十一五”期间降低单位GDP 能耗的努力取得了较好成果。图1则显示了中国能源消费构成的变化,从中可以看到,煤炭占能源消费的比例已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而清洁能源所占比例已从1990年的5.1%逐步升至2008年的8.9%。 表1 “十一五”期间中国单位GDP能耗变化 图1 中国能源消费构成1990-2008年变化趋势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