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统计学》练习题

《人力资源统计学》练习题
《人力资源统计学》练习题

《人力资源统计学》练习题

第二章 企业人力资源数量统计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例题1:连续登记的(与 练P12-1 同类) (注意:不能数错天数) 尾-头+1 某公司人数登记如下:

1-11日 12-22日 23-30日 610人 612人 620人 11日 11日 8日 月平均:人6148

11118

6201161211610=++?+?+?=

=

∑∑f

f a a

例题2:间隔相等的

某公司去年第四季度职工人数如下表。 (与 练P12-2 同类) 日期: 10、1 11、1 12、1 今年1、1 人数: 865 872 890 879

人878142879

8908722

865=-+

++=a

例题3:间隔不相等 (接上例) (与 练P13-3 同类)

日期: 1、1 3、31 9、1 10、31 12、31 人数: 90 50 100 80 40 间隔:---- 3个月 5个月 2个月 2个月

人74)(75.7322532240

8022801005210050325090≈=+++?++?++?++?+=a

第四章 生活日分配统计

例题1:(练习册P23-1)某建筑公司2000年10月份有节日3天,公假8天,采取一班制劳动,每班8小时,

生产工人月平均人数为900人,其它情况如下:

解:

(1)日历工日数=900×31=27900日 公假工日数=11×900=9900日

制度工日数=日历工日数-公假工日数 =27900-9900 =18000日

出勤工日数=制度工作时间-缺勤工作时间 =17700日 缺勤工日数=300日 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数

=出勤时间-非生产时间-停工时间+停工被利用时间

=17700-80-100+40 =17560日

全部实际工作时间=制度内实际工作时间+加班加点时间 =17560+40 =17600日

(2)出勤率=17700/18000=98.33% 出勤时间利用率=17560/17700=99.2% 加班加点比重=40/17600=0.28%

制度工作时间利用率=17560/18000=97.6%

第六章 企业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效益统计. 练习

1. 标准实物量(练习册P36-1)

计算劳动生产率标准实物量指标:列表:

2.因素分析:(练习册P36-2)某造纸厂的统计资料如下:

(2)分析工人劳动生产率变动及工人人数变动对总产量的影响

(3)分析时劳动生产率变动与工人人均工作小时数变动对月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解:

(1)基期和报告期平均职工人数

5

356655

610361056156610660956071

1

11

+++++?+?+?+?+?+?=

=

∑∑f

f a T =610人

3

76593

60776106608560596000++++?+?+?+?+?=

T =605人

产品 产量(吨) 含氨量%

折算系数 标准实物

产量(吨) 硫酸铵 2.8 21 1 2.80 尿素 5.4 46.20 2.2 11.88 氨水 7.5 15 0.71 5.36 合计

15.70

---- ----

20.04

标准实物量=04.205.721

15

4.5212.468.2=?+?+

报告期生产率:

%180610098

,11≈=

q

基期生产率:

%15060550

.9070≈=

q

(2)分析劳动生产率变动及职工人数变动对总产量的影响

列关系式(依题意)

产品产量=劳动生产率×平均职工人数 Q =q ×T

∑∑∑∑∑∑?

==0

01

010********T q T q T q T q T q T q Q Q

%99.1205

.9071098

01

1==

∑∑T

q T q Q 1-Q 0=1098-907.5=190.5吨

即报告期产量比基期产量提高了20.99%,绝对数增加了190.5吨。 其中,由于劳动生产率变动总产量提高了:

%120915

1098

6105.110981

011==?=

∑∑T

q T q

1098-915=183吨

说明劳动生产率指数报告期比基期提高了20%,使产量报告期比基期增加了183吨。 由于职工人数变动对总产量的影响:

%83.1005

.907915

10==

∑∑T

q T q

915-907.5=7.5吨

说明由于职工人数指数报告期比基期提高0.83%,使总产量提高0.83%,绝对数为7.5吨 总结:乘法关系:120.99%=120%×100.83% 总和关系;190.5吨=183吨+7.5吨 说明:

(3)分析时劳动生产率变动及工人人均工作小时数变动对月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月劳动生产率=小时劳动生产率×职工平均工作小时数

Q =q ×T

∑∑∑∑∑∑?

==0

01

01

0110

01

10

1

T

q T q T q T q T

q T q Q Q

%28.12346

.18

.118200801.018200989.01

011==??=

∑∑T

q T q

1.8-1.46=0.34

%33.9750

.1

46

.10

01

0==

∑∑T

q T

q 1.46-1.5=-0.04

120.00%=123.28%×97.33% 0.3=0.34+(-0.04) 说明:……

3. 因素分析:某机器制造厂有下列统计资料:练习册P36-3

(2)分析生产工人劳动生产率的变动及生产工人占全员比重对全员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3)分析工人劳动生产率指数、时劳动生产率指数与工人平均每人工作小时数指数之间的关系; (4)分析由于工人劳动生产率提高可节约的劳动力数量。 解:

(1)分析全员劳动生产率的变动及全部职工人数的变动对总产值的影响: 依题意,列关系式: 总产值 = 全员劳动生产率×全部职工人数 Q = q ×T

∑∑∑∑∑∑?

==0

01

010********T q T q T q T q T q T q Q Q

%00.1205

.18.101==Q Q

1总产值指数

%56.10680

.69650

.7420

01

1==

∑∑T

q T q

∑q 1T 1-∑q 0T 0 = 742.50-696.80 = 45.70 万元/人

说明:总产值报告期比基期提高了6.59%,绝对数增加45.70万元。 ② q 全员劳动生产率变动 对 总产值的影响

%61.10260

.72350

.742700,2268.050.7421

011==?=

∑∑T

q T q

∑q 1T 1-∑q 0T 1 = 742.50-723.60 = 18.90 万元

说明由于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报告期比基期提高2.61%,使总产值增加18.90万元。 ③ T 职工平均人数变动 对 总产值的影响

%85.10380

.69660

.72380.696700,2268.00

10==?=

∑∑T

q T q

∑q 0T 1-∑q 0T 0 = 723.60-696.80 = 26.80 万元/人

说明:由于职工平均人数报告期比基期增加3.85%,使总产值提高26.80万元 综合说明:

106.56% = 102.61%×103.85%

(+45.70)万元 = (+18.90)万元+(+26.80)万元

一方面,由于劳动生产率提高2.61%,使总产值增加18.90万元/人;另一方面,由于职工平均人数增加3.85%,

使总产值提高26.80万元/人。这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使全厂总产值提高6.59%,绝对数增加45.70万元。

(2)分析生产工人劳动生产率变动及生产工人占全员劳动生产率比重变动对全员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数

= 生产工人劳动生产率指数×生产工人在全部职工中的比重指数 Q= q ×T

∑∑∑∑∑∑?

==0

01

010********T q T q T q T q T q T q Q Q

列表:

%61.102268

.0275

.00

01

1==

∑∑T

q T q ∑q 1T 1-∑q 0T 0 = 0.275-0.268 = 0.007万元/人

说明: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数提高2.61%,绝对数增加0.007万元/人。 ○2q 生产工人劳动生产率指数变动对全

员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75.110335

.0371

.07404.0335.07404.0371.01

011==??=

∑∑T

q T q

∑q 1T 1-∑q 0T 1 = 0.371×0.7404-0.335×0.7404 =0.0267万元/人

说明:由于生产工人劳动生产率指数提高10.75%,使全员劳动生产率绝对数增加0.0267万元/人。 ③ T 生产工人比重指数变动 对 产值的影响

%59.92268

.02479

.080.0335.07404.0335.00

01

0==??=

∑∑T

q T q

∑q 0T 1-∑q 0T 0 = -0.0199万元/人

说明,由于生产工人比重指数下降7.50%,使全员劳动生产率报告期比基期绝对数下降0.0201万元/人。 综合说明:

102.61% = 110.75%×92.59%

0.007 = +0.0267-0.0199 (单位:万元/人) 18.90 =73.17-54.27 (单位:万元)

全员劳动生产率报告期比基期提高2.61%,绝对数提高0.007万元/人,产值增加18.90万元。是因为:一,生

产工人劳动生产率报告期比基期提高10.75%,使全员劳动生产率水平报告期比基期提高0.0267万元/人,产值增加73.17万元;二,生产工人占全员比重报告期比基期降低7.41%,使全员劳动生产率水平报告期比基期降低0.0199万元/人,产值降低54.27万元。

(3)分析工人劳动生产率指数、时劳动生产率指数与工人平均每人工作小时数之间的关系 工人劳动生产率 = 时劳动生产率×人均工作小时数 Q =q × T

∑∑∑∑∑∑?

==0

01

010********T q T q T q T q T q T q Q Q

列表:

%75.110335

.0371

.00

01

1==

∑∑T

q T q ∑q 1T 1-∑q 0T 0 = 0.371-0.335 = 0.036万元/人=360元/人

报告期工人劳动生产率比基期提高10.75%,绝对数增加0.036万元/人,受到时劳动生产率和人均工作小时数两

个因素影响。

② q 时劳动生产率变动对 工人劳动生产率Q 的影响

%93.108181

001882.0181

002051.01

011=??=

∑∑T

q T

q

∑q 1T 1-∑q 0T 1 = 0.002051×181-0.001882×181

=0.030589万元/人=305.89元/人

由于时劳动生产率提高8.93%,使工人劳动生产率报告期比基期增加305.89元/人。 ③ T 人均工作小时数变动对工人劳动生产率Q 的影响

%69.101178

001882.0181

001882.00

01

0=??=

∑∑T

q T q

∑q 0T 1-∑q 0T 0 = 56.46元/人

由于人均工作小时数提高1.69%,使工人劳动生产率报告期比基期增加56.46元/人 综合说明:110.75%=108.93%×101.69% 360=305.89+56.46 ……

(4)分析由于工人劳动生产率提高可带来的劳动力节约量

人=--报告期人数=基期劳动生产率报告期产量劳动力节约量=21620000.335

742.5

4. 因素分析、平均数的三种指数形式

(1)计算各铁矿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指数及全铁矿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总指数﹐说明各铁矿劳动生产

率变动与全厂劳动生产率变动有无差异?

(2)如果有差异﹐应如何分析之 (或直接问三种指数形式)? (3)分析全矿劳动生产率变动对总产量的影响。 (1)﹕劳动生产率 总产量

甲厂劳动生产率=1064吨/1400人 = 0.76吨/人﹔ %11.10473

.076

.0===

平甲厂基期劳动生产率水水平甲厂报告期劳动生产率甲厂劳动生产率指数

乙厂劳动生产率=420吨/600人 = 0.7吨/人

%

94.10268.07

.0===

平乙厂基期劳动生产率水水平乙厂报告期劳动生产率乙厂劳动生产率指数

全铁矿劳动生产率 = (1064+420)吨/(1400+600)人 = 0.742吨/人

%4.105704

.0742

.0===

水平全铁矿基期劳动生产率率水平全铁矿报告期劳动生产全铁矿劳动生产率指数

甲﹑乙厂劳动生产率分别提高4.11%和2.94%﹐和全厂劳动生产率提高5.4%有差异。

(2)﹕劳动生产率的三种指数形式

%4.105704

.0742.00

011

1==

=

∑∑∑∑T

T q T

T q 指数全铁矿劳动生产率可变

这说明全矿劳动生产率水平提高了5.4%﹐全矿劳动生产率水平报告期比基期增加了0.038吨/人(0.742-0.704)

﹐全矿总产量增加(0.742-0.704)×2000=76吨。

%78.103715

.0742.01

1

011

1==

=

∑∑∑∑T

T q T

T q 数劳动生产率固定组成指

这说明由于两厂劳动生产率水平平均提高了3.78%﹐使全矿劳动生产率水平报告期比基期增长了

(0.742-0.715)=0.027吨/人﹐全矿总产量增加了(0.742-0.715)×2000=54吨。

%59.101704

.0715.00

011

0==

=

∑∑∑∑T

T q T

T q 数劳动生产率结构影响指

这说明甲﹑乙两车间人员比重的变化,使全厂劳动生产率水平提高了1.6%﹐绝对数增加了(0.715-0.704)=0.011

吨/人﹐全矿总产量增加了(0.715-0.704)×2000=22吨。 综合分析:

105.40%=103.78%?101.59%

0.038吨/人=0.027吨/人+0.011吨/人 76吨=54吨+22吨 ……

(3)﹕分析全厂劳动生产率对总产值的影响 总产值=劳动生产率×平均职工人数 即 qT Q =

=762000704.02000742.0%40.1052000

704.02000

742.01011=?-?=??T q T q 甲﹑乙两车间劳动生产率水平分别提高了

4.11%和2.94%﹐使全厂劳动生产率水平提高了

5.4%﹐从而使全厂劳动生产率水平的绝对数增加了0.038吨/人。总产量增加76吨。

5.因素分析 练习册P38-5

01

010********T q T q T q T q T q T q Q Q ?==

某企业的统计资料如下:

列表:

固定资产平均原值

总产值

固定资产利用指标=

劳动生产率 = 固定资产利用指标×劳动者技术装备程度指标 Q= q × T

%50.1120024

.00027

.00

01

1==

∑∑T

q T q

∑q 1T 1-∑q 0T 0 = 0.0027-0.0024 = 0.0003 亿元/人

分析:全厂劳动生产率提高12.50%,绝对数增加0.0003亿元/人,是受到固定资产利用程度指标和劳

动者装备程度两个因素影响。

② q 固资利用程度指标变动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20.9800275

.00027

.000055.050027.01

011==?=

∑∑T

q T q

∑q 1T 1-∑q 0T 1 = 0.0027-0.00275 = -0.00005 亿元/人

分析:由于固定资产利用程度下降1.80%,使生产率下降0.00005亿元/人。 ③ T 劳动者装备程度变动 对 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58.1140024

.000275

.00024.000055.050

01

0==?=

∑∑T

q T q

∑q 0T 1-∑q 0T 0 = 0.00275-0.0024 = 0.00035 亿元/人

分析:由于劳动者装备程度提高14.58%,使生产率提高0.00035亿元/人。 综合说明:以上三个指数的关系为: 112.50% = 98.20%×114.58%

+(0.0003) 亿元=(-0.00005亿元)+(+0.00035亿元)

分析:一方面,由于固定资产利用程度下降1.80%,使生产率下降0.00005亿元/人;另一方面,由于劳动者装

备程度提高14.58%,使生产率提高0.00035亿元/人。这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使全厂劳动生产率提高12.50%,绝对数增加0.0003亿元/人。

6 。 相关分析 练习册P36-6

X 年设备能力(千瓦/人) Y 劳动生产率(吨/人)

(1)计算年设备能力与劳动生产率的相关系数,并判定其相关程度;

(2)建立以劳动生产率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并指出回归方程斜率的经济意义 (3)设备能力为6.5千瓦/人时,劳动生产率是多少? 解:

(1)相关系数:

()

98.238.6114

1

8.2961

22

2=?-

=-=∑∑x

n

x Lxx ()1.619.13414

195.13601

222

=-=-

=

∑∑y n y

Lyy 2.369.1348.6114

1

11.6321=?-=-

=∑∑∑y x n xy Lxy 96.01

.6198.2362

.36=?=

=

LxxLyy Lxy

r 高度相关

(2)回归方程:

bx a y +=

53.1527.198

.232

.36====

Lxx Lxy b 89.241.453.164.9=?-=-=-=x b y bx y a x bx a y 53.189.2+=+=

斜率的经济意义:年设备能力提高1千瓦/人,则劳动生产率提高1.53千元/人。 (3)

人千元/84.125.653.189.2=?+=y 即当新建企业年设备能力为6.5千瓦/人时,劳动生产率为12.84千

元/人。

7:某厂生产某种产品有如下资料﹕

(1)计算产量与单位产品人工成本的相关系数。

(2)建立以产量为自变量的回归方程﹐并指出产量每增加1千件时﹐单位产品人工成本平均变化了多少? (3)如果产量水平为8千件时﹐估计单位产品人工成本。 (1)确定相关系数

71

.529.1371437

)4654543()4654543(22222222=-=++++++-

++++++=Lxx 11

.63295.13608.2969.1348.612

2=====∑∑∑∑∑XY Y X Y X 64

.9149.13441.4148

.618====

Y X

71

.177

)73707172737475()73707172737475(22222222=++++++-

++++++=Lyy 71

.871.224922417

)73707172737475)(4654543()

734706715724735744753(-=-++++++++++++?+?+?+?+?+?+?==-

Lxy 87

.071

.1771.571.8-=?-=

=LxxLYY

Lxy r

产量与单位产品人工成本的相关系数为-0.87。说明产量与单位产品人工成本为高度负相关。 (2)求解回归方程bx a y +=

53.171

.571

.8-=-==

Lxx Lxy b 35.79)43.4)(53.1(57.72=--=-=-=x b y bx y a x y 53.135.79-=

斜率表示产量每增加1千件时﹐单位产品人工成本平均减少1.53元。 (3)预测:11.6735.79853.1=+?-=y

如果产量水平为8千件时﹐估计单位产品人工成本为67.11元。

(1)计算产量与单位产品人工成本的相关系数。

(2)建立以产量为自变量的回归方程﹐并指出产量每增加1千件时﹐单位产品人工成本平均变化了多少? (3)如果产量水平为6千件时﹐估计单位产品人工成本。

∑∑∑∑∑=====1481

3026879426212

2xy y x y x 82

.15

.510

91

.022

*5.510

10

22

5.5-=-=

-=-=-===b r Lxy Lyy Lxx 37.77*)82.1(=--=x y a

x y 82.137.77-=

9.(2001考题)某企业1999年9月份甲车间在册人数为1-9日1000人,10-21日1300人,22-30日1267

分析:(1)计算表中所缺指标,并填入表中;

(2)根据上表计算结果,分析各车间及全厂劳动生产率的变动;

(3)计算全厂劳动生产率的固定构成指数和结构影响指数及分子分母差额; 115.63%=122.73%×94.29% 0.73=1-0.27

(4)综合分析全厂劳动生产率变动及平均人数变动对总产量的影响,由于劳动生产率提高节约的劳动力数量。 115.72%=115.63%×100.07% 2200=2190+10

10.(2004年考题20分)下表为某企业资料,请根据资料进行如下计算分析: (1)月劳动生产率指数以及月劳动生产率水平绝对增加数 (2)小时劳动生产率指数 (3)工作日长度指数

(4)工作月长度指数 (5)以上各指数对月劳动生产率指数的影响

标准答案(考试时要按这种格式写):

(1)月劳动生产率指数=

132.4%1584

2097.6

=(3分) (2)小时劳动生产率指数=

120%237.61023

7.612=????(3分) (3)工作日长度指数=

105.6%237.21023

7.610=????(3分) (4)工作月长度指数=

%104.522

7.21023

7.210????(3分) (5)以上各指数对月劳动生产率水平的影响

1由于月劳动生产率提高了32.4%,使月劳动生产率水平的绝对数增加了2097.6-1584=513.6件/人(1.5分) ○

2由于小时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0%,使月劳动生产率报告期比基期的绝对数增加了2097.6-1748=349.6件/人(1.5分)

3由于工作日长度指数增加了5.6%,使月劳动生产率报告期比基期的绝对数增加了1748-1656=92件/人(1.5分)

由于工作月长度增加了4.5%,使月劳动生产率报告期比基期绝对数增加了1656-1584=72件/人(1.5分) 上述四种指数的关系为:

132.4%=120%×105%×104.5%(1分) 劳动生产率水平绝对数的关系为:

513.6(件/ 人)=349.6(件/ 人)+92(件/ 人)+72(件/ 人)(1分) .

(1)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数以及全员劳动生产率水平绝对增加数;基本生产工人劳动生产率指数;基本生产工人

占生产工人比重指数;生产工人占全员比重指数;以上各指数对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数的影响 (2)分析生产工人劳动生产率变动和生产工人占全员的比重变动对全员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解答:

(1)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数

=基本生产工人劳动生产率指数×基本生产工人占生产工人比重指数×生产工人占全员比重指数

001

00100110110111000111c b a c b a c b a c b a c b a c b a c b a c b a ?

?= 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数=

%=1202.5

3

基本生产工人劳动生产率指数 =

113.59%2.6407758

2.9997162

95%89.96%3.0995%89.96%3.51==????

绝对数=2.9997162-2.6407758=0.3589404万元/人=3589.40元/人 基本生产工人占生产工人比重指数

99.96%2.64195

2.6407758

95%90%3.0995%89.96%3.09==????

绝对数=2.6407758-2.64195=0.0011742万元/人=-11.74元/人 生产工人占全员比重指数 =

%==105.682.5

2.64195

90%90%3.0995%90%3.09????

绝对数=2.64195-2.5=0.14195万元/人=1419.5元/人 120%=113.59%×99.96%×105.68%

5000元/人≈3589.4元/人-11.74元/人+1419.5元/人(≈原因是四舍五入)

报告期全员劳动生产率比基期提高了20%,绝对数增加了5000元/人。其中,由于基本生产工人劳动生产率指数

提高了13.93%,使全员劳动生产率报告期比基期绝对数增加3589.4元/人;由于基本生产工人占生产工人比重指数降低了0.04%,使全员劳动生产率报告期比基期绝对数减少11.74元/人;由于生产工人占全员比重指数提高5.68%,使全员劳动生产率报告期比基期绝对数增加1419.5元/人。

(2)

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数

=生产工人劳动生产率指数×生产工人占全员比重指数 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数=

%=1202.5

3

绝对数 3-2.5=0.5万元/人 生产工人劳动生产率指数

113.67%2.641

3.002

95%2.7895%3.16==??

绝对数3.002-2.641=0.36万元/人 生产工人占全员比重指数=

105.56%2.5

2.641

90%2.7895%2.78=??

绝对数:2.641-2.5=0.14万元/人

120%=113.67%×105.56%

0.5万元/人=0.36万元/人+0.14万元/人

说明:报告期全员劳动生产率比基期提高20%。绝对数增加0.5万元/人。其中,由于生产工人劳动生产率指数

提高13.67%,使全员劳动生产率绝对数增加0.36万元/人;生产工人占全员比重指数提高5.56%,使全员劳动生产率绝对数增加0.14万元/人。

第七章 劳动定额统计 练习册 P45 2.

(1).3种产品的定额完成情况:

%100)()(?+?+=实耗工时总数

追加定额基本定额废品数量合格品数量产品甲定额完成程度

%

92.113800,15000

,18%100800,153000,6==??=

%125600

,9000

,12%100600,94000,3..................==??=

产品乙

%97.96600

,39400

,38%100600,398800,4.........................

==??=产品丙

(2).3种产品定额的综合完成情况:

产品甲定额的综合完成程度

%

100?+++?=缺勤工时总数非生产工时总数停工工时总数实耗工时总数基本定额工时

合格品数量

%

92.113800,15000

,18%100800,153000,6==??=

产品乙 = 125% 产品丙 = 96.97%

例1:

某企业2000年10月份有31天,工假8天,节日3天,采取一班制,每班8小时,其他资料如下:

分析要求:

①制度内工时数、出勤工时数、制度内实际工时数、全部实际工作工时数。 ②分析该企业10月份工时的利用情况。

③分析该企业由于劳动条件不正常和工时利用不充分对劳动定额的影响。 解答:1、

① 制度内工时数

= (日历工时-公休)×8小时×150 人 = (31-8-3)× 8 ×150 人 = 160 小时 × 150 人 = 24,000 (工时)

② 出勤工时数 = 制度 – 缺勤 = 24,000- 1,560 = 22,440

③制度内实际工时数

= 公历-公休-缺勤-停工+停工被利用-非生产 = 22,440-1,124+500-470 = 21,346

④ 全部实际工作工时数 = 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时 + 加班加点 = 21,346 + 1,000 = 22,346

%

50.93%100000,24440

,22%100=?=?=

制度工时出勤工时出勤率

%

100?=

出勤工时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时数

出勤时间利用率

%12.95%100440

,22346

,21=?=

制度工作时间利用率 = 出勤率 × 出勤时间利用率

= 93.50% × 95.12% = 88.94%

A . %100)()(?+?+=实耗工时总数

追加定额基本定额废品数量合格品数量生产工人定额完成程度

%100346,225

.2170,9%100346,22)5.02()170000,9(??=?+?+=

%59.102%100346

,22925,22=?=

%

100??=

实耗工时总数基本定额

合格品数量指标企业劳动定额完成程度B .

%

55.80%100346,220

.2000,9=??=

C .企业劳动条件失常..增耗工时占实耗工时的比重

%

100)(??+?+=

实耗工时总数基本定额

废品数量追加定额废品数量合格品数量

%04.22346

,22925

,4346,2234085500,4%100346,220.21705.01705.0000,9==++=??+?+?=

D .以企业全部工时消耗为基础的

劳动定额综合完成程度

%

100?+++?=

缺勤工时总数非生产工时总数停工工时总数实耗工时总数基本定额工时

合格品数量

%59.70500

,25000,18%100560,1470124,1346,220.2000,9==?+++?=

说明: (参P174)

上述计算说明,从企业整体考察,企业劳动定额完成程度为80.55%,如果将不必要的工时损失和占用的影响

因素考虑在内,企业劳动定额综合的完成程度仅为70.59%,远没有达到现行劳动定额规定的要求。但从企业生产工人的技术状况和劳动能力看,劳动定额完成程度为102.59%,即:生产工人实际工作一个小时,可完成1.0259个定额工时任务。

企业与生产工人的劳动定额完成程度存在差别的原因分析如下:

1.由于劳动条件不正常,损失了4,925个定额工时,使企业劳动定额少完成22.04%,

2.由于出勤率偏低,劳动时间利用不充分,停工时间、非生产时间、缺勤工时合计为3,154小时,制度工

作时间利用率仅此为88.94%。

综上所述,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改进:

1.减少停工工时,在停工工时中,提高利用率,以减少停工工时中的损失时间。 2.减少缺勤工时,提高出勤率,那么就不用加班,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例题3 列表:

①.

%100)()(?+?+=实耗工时总数

追加定额基本定额废品数量合格品数量生产工人定额完成程度

%

100680,175

.2160,8%100680,17)5.02()160000,8(??=?+?+=

%38.115%100680,17400

,20=?=

②.

%

100??=

实耗工时总数基本定额

合格品数量指标企业劳动定额完成程度

%

50.90%100680,170

.2000,8=??=

③.企业劳动条件失常..

增耗工时占实耗工时的比重 %

100)(??+?+=实耗工时总数基本定额废品数量追加定额废品数量合格品数量

%

89.24680,17400,4%100680,17320080,4%100680,170.21605.0)160000,8(==?+=??+?+=

④.以企业全部工时消耗为基

础的劳动定额综合完成程度

%

100?+++?=

缺勤工时总数非生产工时总数停工工时总数实耗工时总数基本定额工时

合格品数量 (即:制度工作日)

%

92.76800,20000

,16%100456,1440224,1680,170.2000,8==?+++?=

说明: (参P174)

上述计算说明,从企业整体考察,企业劳动定额完成程度为90.50%,如果将不必要的工时损失和占用

的影响因素考虑在内,企业劳动定额综合的完成程度仅为76.92%,远没有达到现行劳动定额规定的要求。但从企业生产工人的技术状况和劳动能力看,劳动定额完成程度为115.38%,即:生产工人实际工作一个小时,可完成1.1538个定额工时任务。

企业与生产工人的劳动定额完成程度存在差别的原因分析如下:

1.由于劳动条件不正常,损失了4,400个定额工时,使企业劳动定额少完成24.89%

2.由于出勤率偏低,劳动时间利用不充分,停工时间、非生产时间、缺勤工时合计为3,120小时,制

度工作时间利用率仅此为 %

综上所述,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改进:

1.减少停工工时,在停工工时中,提高利用率,以减少停工工时中的损失时间。 2.减少缺勤工时,提高出勤率,那么就不用加班,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第九章 劳动报酬统计

1. 例

2.(2004考题)某企业职工工资情况如下表所示,请分析企业工资总额报告期比基期增长的原因。

答案及计分标准(共10分):

企业工资总额报告期比基期增长了26%(1分)

增长绝对额为520千元,这是职工人数和平均工资都增长的综合作用结果。(2分)

1由于职工人数增加了200人,使工资总额增加了200×500=100千元(1分),使工资总额提高了100/2000×100%=5%(1分)

○2由于职工平均工资提高了100元,所以工资总额增加了100×4200=420千元(1分),工资总额增长了420/2000=21%(1分)

工资总额的增长是职工人数增长和平均工资增长的综合作用结果: 126%=105%×120%(1分)

+520千元=+100+420(1分) 26%=5%+21%(1分) 附:计算过程

工资总额=平均工资×平均职工人数

010101101T q T q T q T q Q Q T

q Q ?=?=

资总额增长

由于平均工资增长使工%

=工资总额相对增长数:千元工资总额绝对增长额:262000

520

5202000252001=-=-Q Q

千元

=)绝对数:(==相对数:4204200500-60020%

100%-120%120%

4200

5004200

600???

由于职工人数增长使工资总额增长

千元

=-(绝对数:==相对数:1004000)42005005%

100%-105%105%

4000

5004200

500??? 2. 例2(02年考题)

资料

厂劳动生产率变动存在差异;

2〕 车间劳动生产率与全厂劳动生产率存在差异,应如何正确分析全厂劳动生产率的变动,试分析之。 138.69%=103.87%×133.51%

(5.09-3.67)=(5.09-4.9)+(4.9-3.67) 3〕 分析全厂劳动生产率的变动对总产值的影响。 127.27%=138.72%×91.75% 240=312.6-72.6

3. (2001年)

职工工资水平与劳动生产率间存在密切关系:

(1)如何研究分析企业或部门职工工资水平提高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之间的关系? (2)如何对职工实际工资水平的变动进行分析?我国1999年国有单位职工平均工资是8543元,1998年为7669

元,1999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98.6%,试分析之。

1999年实际工资水平=8664.3098.6%8543

=、元

4.

如何对职工实际工资水平的变动进行分析?假定我国2000年国有企业职工平均工资是9543元,居民消费价格

总指数为98.6%,1999年国有企业职工平均工资为7669元,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0%,试分析之。 答:职工的实际工资水平,受制于物价水平,即取决于货币购买力的高低,购买力高低可以用物价指数来描

述。 物价指数

货币工资(平均工资)

实际工资水平=

(3分)

我们可以用实际工资指数来分析实际工资水平的变动。基期物价水平

基期平均工资

报告期物价水平报告期平均工资实际工资指数=

÷

(3分)

2000年国有企业职工平均工资为9543元,1999年国有企业职工平均工资为7669元,所以国有企业平均工资2000

年比1999年提高24.44%。

124.44%

76699543

==基期货币工资报告期货币工资货币工资指数=(3分) 由于2000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98.6%,比1999年降低了1.4%,所以2000年国有企业职工实际工资水平是:

元=物价指数货币工资实际工资水平=9678.5098.6%

9543

≈(3分)

1999年实际工资水平是7669元,所以从实际工资来看,2000年国有企业职工平均工资比1999年提高了26.20%。

126.20%7669

9678.5

98.6%124.4%≈=实际工资指数=(3分)

从绝对额来看,货币工资报告期比基期提高了1874(9543-7669)元,而从实际工资来看,由于受到物价水平的

影响,实际工资水平报告期比基期提高了2009.5(9678.50-7669)元,多出来的135.5(2009.5-1874)元就是物价指数降低的1.4%结果。(5分) 5. 某企业劳动者生产率及职工工资资料如下:

(1)分析平均支付每个职工工资的节约或超支额

(2)分析企业费用的相对节约额

分析平均支付每个职工工资的节约或超支额

=报告期平均工资-(基期平均工资×基期劳动生产率报告期劳动生产率)

=4.2-(3×

12

15

)=4.2-3.75=0.45万元 报告期支付给职工的平均工资超支0.45万元/人。

(劳动生产率提高25%,劳动生产率提高25%,劳动生产率水平提高的幅度低于工资增长的幅度) 分析企业费用的相对超支额

=平均每个职工工资节约或超支额×报告期企业职工平均人数 =0.45(万元/人)×3300(人)=1485万元

企业工资费用增加1485万元,因此企业产出经济效益每人降低0.45万元,企业降低1485万元。 6. 某企业工资总额和利税总额资料如下:

企业实现利税总额=百元工资实现利税效益×工资总额(百元) Q =q ×t

2578148

)1530022900(23.339%67.14915300

23.33922900

23.3391140145222900)23.33911.837(%77.24622900

23.33922900

11.837%34.36951902001916980000101011010

01

0101101=-?=??==?-=??===?=t q t q t q t q Q Q t q t q t q t q Q Q

分析:

13979600=11401452+2578148 369.34%=246.77%×146.67%

报告期企业实现利税总额比基期增加139600元,增长269.34%,其中,百元工资实现利税效益增长146.77%,

使企业实现利税总额报告期比基期增加11401452元,工资总额增长49.67%,使企业利税总额报告期比基期增加2578148元。 参见教材P214

医学统计学试题及答案

医学统计学试题及答案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医学统计学试题及答案 习??题 《医学统计学》第二版??(五年制临床医学等本科生用)(一)??单项选择题 1.观察单位为研究中的( d??)。 A.样本? ?? ??B. 全部对象 C.影响因素? ?? ?????D. 个体2.总体是由( c )。 A.个体组成? ?? ?B. 研究对象组成 C.同质个体组成? ?? ? D. 研究指标组成 3.抽样的目的是(b??)。 A.研究样本统计量? ?? ?? ???B. 由样本统计量推断总体参数 C.研究典型案例研究误差? ???D. 研究总体统计量 4.参数是指(b? ?)。 A.参与个体数? ???B. 总体的统计指标 C.样本的统计指标? ? ??D. 样本的总和 5.关于随机抽样,下列那一项说法是正确的( a )。 A.抽样时应使得总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有同等的机会被抽取 B.研究者在抽样时应精心挑选个体,以使样本更能代表总体 C.随机抽样即随意抽取个体 D.为确保样本具有更好的代表性,样本量应越大越好 6.各观察值均加(或减)同一数后( b )。 A.均数不变,标准差改变? ?? ? B.均数改变,标准差不变 C.两者均不变? ?? ?? ?? ?? ??? D.两者均改变 7.比较身高和体重两组数据变异度大小宜采用( a??)。 A.变异系数? ?? B.差 C.极差? ?? ?? ? D.标准差 8.以下指标中(? ?d)可用来描述计量资料的离散程度。 A.算术均数? ? B.几何均数 C.中位数? ?? ? D.标准差 9.偏态分布宜用(? ?c)描述其分布的集中趋势。 A.算术均数? ?? B.标准差 C.中位数? ?? D.四分位数间距 10.各观察值同乘以一个不等于0的常数后,(? ?b)不变。 A.算术均数? ??? B.标准差 C.几何均数? ?? ???D.中位数 11.( a??)分布的资料,均数等于中位数。 A.对称? ? B.左偏态 C.右偏态? ?? ?? D.偏态 12.对数正态分布是一种( c )分布。

(完整版)医学统计学第六版课后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答案 1. D 2. E 3. D 4. B 5. A 6. D 7. A 8. C 9. E 10. D 二、简答题 1答由样本数据获得的结果,需要对其进行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统计描述可以使数据更容易理解,统计推断则可以使用概率的方式给出结论,两者的重要作用在于能够透过偶然现象来探测具有变异性的医学规律,使研究结论具有科学性。 2答医学统计学的基本内容包括统计设计、数据整理、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统计设计能够提高研究效率,并使结果更加准确和可靠,数据整理主要是对数据进行归类,检查数据质量,以及是否符合特定的统计分析方法要求等。统计描述用来描述及总结数据的重要特征,统计推断指由样本数据的特征推断总体特征的方法,包括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 3答统计描述结果的表达方式主要是通过统计指标、统计表和统计图,统计推断主要是计算参数估计的可信区间、假设检验的P 值得出相互比较是否有差别的结论。 4答统计量是描述样本特征的指标,由样本数据计算得到,参数是描述总体分布特征的指标可由“全体”数据算出。 5答系统误差、随机测量误差、抽样误差。系统误差由一些固定因素产生,随机测量误差是生物体的自然变异和各种不可预知因素产生的误差,抽样误差是由于抽样而引起的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间的差异。 6答三个总体一是“心肌梗死患者”所属的总体二是接受尿激酶原治疗患者所属的总体三是接受瑞替普酶治疗患者所在的总体。 第二章定量数据的统计描述 一、单项选择题 答案 1. A 2. B 3. E 4. B 5. A 6. E 7. E 8. D 9. B 10. E 二、计算与分析 2

医学统计学试题和答案解析

第一套试卷及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40分) 1、根据某医院对急性白血病患者构成调查所获得得资料应绘制( B ) A 条图 B 百分条图或圆图 C线图 D直方图 2、均数与标准差可全面描述 D 资料得特征 A 所有分布形式B负偏态分布 C 正偏态分布D正态分布与近似正态分布 3、要评价某市一名5岁男孩得身高就是否偏高或偏矮,其统计方法就是( A ) A 用该市五岁男孩得身高得95%或99%正常值范围来评价 B用身高差别得假设检验来评价 C用身高均数得95%或99%得可信区间来评价 D 不能作评价 4、比较身高与体重两组数据变异大小宜采用( A ) A变异系数 B 方差C标准差 D 四分位间距 5、产生均数有抽样误差得根本原因就是( A ) A、个体差异B、群体差异C、样本均数不同D、总体均数不同 6、男性吸烟率就是女性得10倍,该指标为( A ) (A)相对比(B) 构成比(C)定基比 (D)率 7、统计推断得内容为( D ) A、用样本指标估计相应得总体指标B、检验统计上得“检验假设”C、A与B均不就是D、A与B均就是 8、两样本均数比较用t检验,其目得就是检验( C ) A两样本均数就是否不同B两总体均数就是否不同C两个总体均数就是否相同 D两个样本均数就是否相同 9、有两个独立随机得样本,样本含量分别为n1与n2,在进行成组设计资料得t检验时,自由度就是( D ) (A) n1+ n2 (B) n1+ n2–1(C) n1+ n2 +1 (D)n1+ n2-2 10、标准误反映( A ) A 抽样误差得大小 B总体参数得波动大小 C 重复实验准确度得高低 D 数据得离散程度 11、最小二乘法就是指各实测点到回归直线得(C) A垂直距离得平方与最小 B垂直距离最小 C纵向距离得平方与最小D纵向距离最小 12、对含有两个随机变量得同一批资料,既作直线回归分析,又作直线相关分析。令对相关系数检验得t值为tr,对回归系数检验得t值为tb,二者之间具有什么关系?(C) A t r>t b B t r〈t b C t r= tb D二者大小关系不能肯定 13、设配对资料得变量值为x1与x2,则配对资料得秩与检验(D ) A分别按x1与x2从小到大编秩 B把x1与x2综合从小到大编秩 C把x1与x2综合按绝对值从小到大编秩 D把x1与x2得差数按绝对值从小到大编秩 14、四个样本率作比较,χ2>χ20、05,ν可认为( A ) A各总体率不同或不全相同 B各总体率均不相同 C各样本率均不相同D各样本率不同或不全相同 15、某学院抽样调查两个年级学生得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其中甲年级调查35人,阳性人数4人;乙年级调查40人,阳性人数8人。该资料宜选用得统计方法为( A ) A.四格表检验 B、四格表校正检验 C t检验 D U检验 16、为调查我国城市女婴出生体重:北方n1=5385,均数为3、08kg,标准差为0、53kg;南方n2=4896,均数为3、10kg,标准差为0、34kg,经统计学检验,p=0、0034〈0、01,这意味着( D )

医学统计学题库

1 医学统计学题库 一、最佳选择题 1. 比较相同人群的身高和体重的变异程度,宜用的统计指标是__ __。 A. 全距 B. 标准差 C. 中位数 D. 变异系数 2. 反映一组偏态分布资料平均水平的指标宜用_ __。 A.变异系数 B. 几何均数 C. 中位数 D. 均数 3. 下述_ ___种资料为计数资料。 A. 血红蛋白( g/L ) B. 红细胞计数( 31012 /L ) C. 抗体滴度 D. 血型 4. 表示事物内部各个组成部分所占比重的相对数是___ ____。 A. 相对比 B. 率 C. 构成比 D. 率的标准误 5. 说明样本均数抽样误差大小的指标是___ _____。 A. 变异系数 B. 标准差 C. 标准误 D. 全距 6. 正态分布曲线下中间面积为99% 的变量值范围为___ _____。 A. μσ±196 . B. μσ±258. C. μσ±1 D. μσ±125. 7. 8名新生儿的身长(cm )依次为:50, 53, 58, 54, 55, 52, 54, 52。 中位数M 为__ __。 A. 53.5 B. 54.5 C. 54 D. 53 8. 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直线相关关系的密切程度和方向的统计指标是_ _。 A. 变异系数 B. 相关系数 C. 均数 D. 回归系数 9. 某市1955年和2015年的三种死因别死亡率,若用统计图表示宜 选用____ _______。 A. 直条图 B. 直方图 C. 百分直条图 D. 统计地图 10. 下述___ ____为第一类错误的定义。 A.拒绝了实际上是不成立的H 0 B.接受了实际上是不成立的H 0 C.拒绝了实际上是成立的H 0

医学统计学试题及答案

医学统计学试题及答案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医学统计学 一、选择题 1、根据某医院对急性白血病患者构成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应绘制( B ) A 条图 B 百分条图或圆图 C线图 D直方图 2、均数和标准差可全面描述 D 资料的特征 A 所有分布形式B负偏态分布C正偏态分布D正态分布和近似正态分布 3、要评价某市一名5岁男孩的身高是否偏高或偏矮,其统计方法是( A ) A 用该市五岁男孩的身高的95%或99%正常值范围来评价 B 用身高差别的假设检验来评价 C 用身高均数的95%或99%的可信区间来评价 D 不能作评价 4、比较身高与体重两组数据变异大小宜采用( A ) A 变异系数 B 方差 C 标准差 D 四分位间距 5、产生均数有抽样误差的根本原因是( A ) A.个体差异 B. 群体差异 C. 样本均数不同 D. 总体均数不同

6. 男性吸烟率是女性的10倍,该指标为( A ) (A)相对比(B)构成比(C)定基比(D)率 7、统计推断的内容为( D ) A.用样本指标估计相应的总体指标 B.检验统计上的“检验假设” C. A和B均不是 D. A和B均是 8、两样本均数比较用t检验,其目的是检验( C ) A两样本均数是否不同 B两总体均数是否不同 C两个总体均数是否相同 D两个样本均数是否相同 9、有两个独立随机的样本,样本含量分别为n1和n2,在进行成组设计资料的t 检验时,自由度是( D ) (A) n1+ n2 (B) n1+ n2 –1 (C) n1+ n2 +1 (D) n1+ n2 -2 10、标准误反映( A ) A 抽样误差的大小 B总体参数的波动大小

医学统计学第六版(马斌荣)课后习题答案

医学统计学第六版(马斌荣)课后习题答案 练习题答案 第一章医学统计中的基本概念 练习题 一、单向选择题 1. 医学统计学研究的对象是 A. 医学中的小概率事件 B. 各种类型的数据 C. 动物和人的本质 D. 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E.有变异的医学事件 2. 用样本推论总体,具有代表性的样本指的是 A.总体中最容易获得的部分个体 B.在总体中随意抽取任意个体 C.挑选总体中的有代表性的部分个体 D.用配对方法抽取的部分个体 E.依照随机原则抽取总体中的部分个体 3. 下列观测结果属于等级资料的是 A.收缩压测量值 B.脉搏数 C.住院天数 D.病情程度 E.四种血型 4. 随机误差指的是 A. 测量不准引起的误差 B. 由操作失误引起的误差 C. 选择样本不当引起的误差 D. 选择总体不当引起的误差 E. 由偶然因素引起的误差 5. 收集资料不可避免的误差是 A. 随机误差 B. 系统误差

C. 过失误差 D. 记录误差 E.仪器故障误差 答案: E E D E A 二、简答题 1.常见的三类误差是什么?应采取什么措施和方法加以控制? [参考答案] 常见的三类误差是: (1)系统误差:在收集资料过程中,由于仪器初始状态未调整到零、标准试剂未经校正、医生掌握疗效标准偏高或偏低等原因,可造成观察结果倾向性的偏大或偏小,这叫系统误差。要尽量查明其原因,必须克服。 (2)随机测量误差:在收集原始资料过程中,即使仪器初始状态及标准试剂已经校正,但是,由于各种偶然因素的影响也会造成同一对象多次测定的结果不完全一致。譬如,实验操作员操作技术不稳定,不同实验操作员之间的操作差异,电压不稳及环境温度差异等因素造成测量结果的误差。对于这种误差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控制,至少应控制在一定的允许范围内。一般可以用技术培训、指定固定实验操作员、加强责任感教育及购置一定精度的稳压器、恒温装置等措施,从而达到控制的目的。 (3)抽样误差:即使在消除了系统误差,并把随机测量误差控制在允许范围内,样本均数(或其它统计量)与总体均数(或其它参数)之间仍可能有差异。这种差异是由抽样引起的,故这种误差叫做抽样误差,要用统计方法进行正确分析。 2.抽样中要求每一个样本应该具有哪三性? [参考答案] 从总体中抽取样本,其样本应具有“代表性”、“随机性”和“可靠性”。 (1)代表性: 就是要求样本中的每一个个体必须符合总体的规定。 (2)随机性: 就是要保证总体中的每个个体均有相同的几率被抽作样本。 (3)可靠性: 即实验的结果要具有可重复性,即由科研课题的样本得出的结果所推测总体的结论有较大的可信度。由于个体之间存在差异, 只有观察一定

医学统计学试题及答案

《医学统计学》课程考试试题(A卷) (评卷总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考核方式:□开卷 V 闭卷)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62分,只选一个正确答案) 1、医学科研设计包括( D ) A.物力和财力设计 B.数据与方法设计 C.理论和资料设计 D.专业与统计设计 2、医学统计资料的分析包括( D ) A.数据分析与结果分析 B.资料分析与统计分析 C.变量分析与变量值分析 D.统计描述与统计推断 3、医学资料的同质性指的是( D ) A.个体之间没有差异 B.对比组间没有差异 C.变量值之间没有差异 D.研究事物存在的共性 4、离散型定量变量的测量值指的是( D ) A.可取某区间内的任何值 B、可取某区间内的个别值 C.测量值只取小数的情况 D.测量值只取整数的情况5、变量的观察结果表现为相互对立的两种情况是( A ) A.无序二分类变量 B、定量变量. C.等级变量 D.无序多分类变量 6、计量资料编制频数表时,组距的选择( D ) A.越大越好 B.越小越好 C.与变量值的个数无关 D.与变量值的个数有关

7、比较一组男大学生白细胞数与血红蛋白含量的变异度应选( D )A.极差 B.方差 C.标准差 D.变异系数 8、若要用方差描述一组资料的离散趋势,对资料的要求是( D )A.未知分布类型的资料 B.等级资料 C.呈倍数关系的资料 D.正态分布资料 9、频数分布两端没有超限值时,描述其集中趋势的指标也可用( D ) A.标准差 B.几何均数 C.相关系数 D.中位数 10、医学统计工作的步骤是( A ) A、研究设计、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和分析资料 B、计量资料、计数资料、等级资料和统计推断 C、研究设计、统计分析,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 D、选择对象、计算均数、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 11、下列关于变异系数的说法,其正确的是( A ) A.没有度量衡单位的系数 B.描述多组资料的离散趋势 C.其度量衡单位与变量值的度量衡单位一致 D、其度量衡单位与方差的度量衡单位一致 12、10名食物中毒的病人潜伏时间(小时)分别为3, 4,5,3,2,5.5,2.5,6,6.5, 7,其中位数是( B ) A.4 B.4.5 C.3 D.2 13、调查一组正常成年女性的血红蛋白,如果资料属于正态分布,描

医学统计学课后答案.

第二章 1.答:在统计学中用来描述集中趋势的指标体系是平均数,包括算术均数,几何均数,中位数。 均数反映了一组观察值的平均水平,适用于单峰对称或近似单峰对称分布资料的平均水平的描述。 几何均数:有些医学资料,如抗体的滴度,细菌计数等,其频数分布呈明显偏态,各观察值之间呈倍数变化(等比关系),此时不宜用算术均数描述其集中位置,而应该使用几何均数(geometric mean )。几何均数一般用G 表示,适用于各变量值之间成倍数关系,分布呈偏态,但经过对数变换后成单峰对称分布的资料。 中位数和百分位数: 中位数(median )就是将一组观察值按升序或降序排列,位次居中的数,常用M 表示。理论上数据集中有一半数比中位数小,另一半比中位数大。中位数既适用于资料呈偏态分布或不规则分布时集中位置的描述,也适用于开口资料的描述。所谓“开口”资料,是指数据的一端或者两端有不确定值。 百分位数(percentile )是一种位置指标,以P X 表示,一个百分位数P X 将全部观察值分为两个部分,理论上有X %的观察值比P X 小,有(100-X )%观察值比P X 大。故百分位数是一个界值,也是分布数列的一百等份分割值。显然,中位数即是P 50分位数。即中位数是一特定的百分位数。常用于制定偏态分布资料的正常值范围。 2.答:常用来描述数据离散程度的指标有:极差、四分位数间距、标准差、方差、及变异系数,尤以方差和标准差最为常用。 极差(range ,记为R ),又称全距,是指一组数据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极差大,说明资料的离散程度大。用极差反映离散程度的大小,简单明了,故得到广泛采用,如用以说明传染病、食物中毒等的最短、最长潜伏期等。其缺点是:1.不灵敏; 2.不稳定。 四分位数间距(inter-quartile range )就是上四分位数与下四分位数之差,即:Q =Q U -Q L ,其间包含了全部观察值的一半。所以四分位数间距又可看成中间一半观察值的极差。其意义与极差相似,数值大,说明变异度大;反之,说明变异度小。常用于描述偏态分布资料的离散程度。 极差和四分位数间距均没有利用所研究资料的全部信息,因此仍然不足以完整地反映资料的离散程度。 方差(variance )和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由于利用了所有的信息,而得到了广泛应用,常用于描述正态分布资料的离散程度。 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nce ,CV )亦称离散系数(coefficient of dispersion ),为标准差与均数之比,常用百分数表示。变异系数没有度量衡单位,常用于比较度量单位不同或均数相差悬殊的两组或多组资料的离散程度。 3.答:常用的相对数指标有:比,构成比和率。 比(ratio ),又称相对比,是A 、B 两个有关指标之比,说明A 为B 的若干倍或百 分之几,它是对比的最简单形式。其计算公式为 比=A /B 率(rate)又称频率指标,用以说明某现象发生的频率或强度。常以百分率(%)、千分率(‰)、万分率(1/万)、十万分率(1/10万)等表示。计算公式为: ) 比例基数(单位总数 可能发生某现象的观察单位数 实际发生某现象的观察率K ?= 构成比(proportion) 又称构成指标,它说明一种事物内部各组成部分所占的比重或

医学统计学试题及答案

医学统计学 一、选择题 1、根据某医院对急性白血病患者构成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应绘制( B ) A 条图 B 百分条图或圆图C线图D直方图 2、均数和标准差可全面描述 D 资料的特征 A 所有分布形式B负偏态分布C正偏态分布D正态分布和近似正态分布 3、要评价某市一名5岁男孩的身高是否偏高或偏矮,其统计方法是(A ) A 用该市五岁男孩的身高的95%或99%正常值范围来评价 B 用身高差别的假设检验来评价 C 用身高均数的95%或99%的可信区间来评价 < D 不能作评价 4、比较身高与体重两组数据变异大小宜采用(A ) A 变异系数 B 方差 C 标准差 D 四分位间距 5、产生均数有抽样误差的根本原因是( A ) A.个体差异 B. 群体差异 C. 样本均数不同 D. 总体均数不同 6. 男性吸烟率是女性的10倍,该指标为(A ) (A)相对比(B)构成比(C)定基比(D)率 7、统计推断的内容为( D ) A.用样本指标估计相应的总体指标 B.检验统计上的“检验假设” C. A和B均不是 D. A和B均是 ' 8、两样本均数比较用t检验,其目的是检验( C ) A两样本均数是否不同B两总体均数是否不同 C两个总体均数是否相同D两个样本均数是否相同 9、有两个独立随机的样本,样本含量分别为n1和n2,在进行成组设计资料的t检验时,自由度是( D ) (A)n1+ n2 (B)n1+ n2 –1 (C)n1+ n2 +1 (D)n1+ n2 -2 10、标准误反映(A ) A 抽样误差的大小 B总体参数的波动大小 , C 重复实验准确度的高低 D 数据的离散程度 11、最小二乘法是指各实测点到回归直线的(C) A垂直距离的平方和最小B垂直距离最小 C纵向距离的平方和最小D纵向距离最小 12、对含有两个随机变量的同一批资料,既作直线回归分析,又作直线相关分析。令对相关系数检验的t值为tr,对回归系数检验的t值为tb,二者之间具有什么关系(C) A tr>tb B tr

医学统计学课后答案解析

第二章 1?答:在统计学中用来描述集中趋势的指标体系是平均数,包括算术均数,几何均数,中位数。 均数反映了一组观察值的平均水平,适用于单峰对称或近似单峰对称分布资料的平均水平的描述。 几何均数:有些医学资料,如抗体的滴度,细菌计数等,其频数分布呈明显偏态,各观察值之间呈倍数变化(等比关系),此时不宜用算术均数描述其集中位置,而应该使用几何均数(geometric mean)。几何均数一般用G表示,适用于各变量值之间成倍数关系,分布呈偏态,但经过对数变换后成单峰对称分布的资料。 中位数和百分位数: 中位数(median)就是将一组观察值按升序或降序排列,位次居中的数,常用M表 示。理论上数据集中有一半数比中位数小,另一半比中位数大。中位数既适用于资料呈偏态分布或不规则分布时集中位置的描述,也适用于开口资料的描述。所谓开口”资料, 是指数据的一端或者两端有不确定值。 百分位数(percentile)是一种位置指标,以P X表示,一个百分位数P X将全部观察值分为两个部分,理论上有X%的观察值比P X小,有(100-X)%观察值比P X大。故百分位数是一个界值,也是分布数列的一百等份分割值。显然,中位数即是P50分位数。 即中位数是一特定的百分位数。常用于制定偏态分布资料的正常值范围。 2?答:常用来描述数据离散程度的指标有:极差、四分位数间距、标准差、方差、及变异系数,尤以方差和标准差最为常用。 极差(range,记为R),又称全距,是指一组数据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极差大,说明资料的离散程度大。用极差反映离散程度的大小,简单明了,故得到广泛采用,如用以说明传染病、食物中毒等的最短、最长潜伏期等。其缺点是:1?不灵敏;2?不稳定。 四分位数间距(inter-quartile range)就是上四分位数与下四分位数之差,即:Q= Q u —Q L ,其间包含了全部观察值的一半。所以四分位数间距又可看成中间一半观察值的极差。其意义与极差相似,数值大,说明变异度大;反之,说明变异度小。常用于描述偏态分布资料的离散程度。 极差和四分位数间距均没有利用所研究资料的全部信息,因此仍然不足以完整地反 映资料的离散程度。 方差(variance)和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由于利用了所有的信息,而得到了广泛应用,常用于描述正态分布资料的离散程度。 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nce , CV)亦称离散系数(coefficient of dispersion ), 为标准差与均数之比,常用百分数表示。变异系数没有度量衡单位,常用于比较度量单位不同或均数相差悬殊的两组或多组资料的离散程度。 3?答:常用的相对数指标有:比,构成比和率。 比(ratio),又称相对比,是A、B两个有关指标之比,说明A为B的若干倍或百 分之几,它是对比的最简单形式。其计算公式为比二A/B 率(rate)又称频率指标,用以说明某现象发生的频率或强度。常以百分率(%)、千分 率(%。)、万分率(1/万)、十万分率(1/10万)等表示。计算公式为: 率.= 实际发生某现象的观察单位数迸比例基数(K) 可能发生某现象的观察单位总数 构成比(proportion)又称构成指标,它说明一种事物内部各组成部分所占的比重或

医学统计学部分试题及答案解析

第一章绪论 1.下列关于概率的说法,错误的是 A. 通常用P表示 B. 大小在0%与100%之间 C. 某事件发生的频率即概率 D. 在实际工作中,概率是难以获得的 E. 某事件发生的概率很小,在单次研究或观察中时,称为小概率事件 [参考答案] C. 某事件发生的频率即概率 2.下列有关个人基本信息的指标中,属于有序分类变量的是 A. 学历 B. 民族 C. 血型 D. 职业 E. 身高 [参考答案] A. 学历3.下列有关个人基本信息的指标,其中属于定量变量的是 A. 性别 B. 民族 C. 职业 D. 血型 E. 身高 [参考答案] E. 身高 4.下列关于总体和样本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个体间的同质性是构成总体的必备条件 B. 总体是根据研究目的所确定的观察单位的集合 C. 总体通常有无限总体和有限总体之分 D. 一般而言,参数难以测定,仅能根据样本估计 E. 从总体中抽取的样本一定能代表该总体

[参考答案] E. 从总体中抽取的样本一定能代表该总体 5.在有关2007年成都市居民糖尿病患病率的调查研究中,总体是 A. 所有糖尿病患者 B. 所有成都市居民 C. 2007年所有成都市居民 D. 2007年成都市居民中的糖尿病患者 E. 2007年成都市居民中的非糖尿病患者[参考答案] C. 2007年所有成都市居民 6.简述小概率事件原理。 答:当某事件发生的概率很小,习惯上认为小于或等于0.05时,统计学上称该事件为小概率事件,其含义是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很小,进而认为它在一次抽样中不可能发生,这就是所谓小概率事件原理,它是进行统计推断的重要基础。 7.举例说明参数和统计量的概念答:某项研究通常想知道关于总体的某些数值特征,这些数值特征称为参数,如整个城市的高血压患病率。根据样本算得的某些数值特征称为统计量,如根据几百人的抽样调查数据所算得的样本人群高血压患病率。统计量是研究人员能够知道的,而参数是他们想知道的。一般情况下,这些参数是难以测定的,仅能根据样本估计。显然,只有当样本代表了总体时,根据样本统计量估计的总体参数才是合理的 8.举例说明总体和样本的概念 答:研究人员通常需要了解和研究某一类个体,这个类就是总体。总体是根据研究目的所确定的观察单位的集合,通常有无限总体和有限总体之分,前者指总体中的个体数是无限的,如研究药物疗效,某病患者就是无限总体,后者指总体中的个体数是有限的,它是指特定时间、空间中有限个研究个体。但是,研究整个总体一般并不实际,通常能研究的只是它的一部分,这个部分就是样本。例如在一项关于2007

医学统计学试题及答案

第一套试卷及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40分) 1、根据某医院对急性白血病患者构成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应绘制( B ) A 条图 B 百分条图或圆图C线图D直方图 2、均数和标准差可全面描述 D 资料的特征 A 所有分布形式B负偏态分布C正偏态分布D正态分布和近似正态分布 3、要评价某市一名5岁男孩的身高是否偏高或偏矮,其统计方法是(A ) A 用该市五岁男孩的身高的95%或99%正常值范围来评价 B 用身高差别的假设检验来评价 C 用身高均数的95%或99%的可信区间来评价 D 不能作评价 4、比较身高与体重两组数据变异大小宜采用(A ) A 变异系数 B 方差 C 标准差 D 四分位间距 5、产生均数有抽样误差的根本原因是( A ) A.个体差异 B. 群体差异 C. 样本均数不同 D. 总体均数不同 6. 男性吸烟率是女性的10倍,该指标为(A ) (A)相对比(B)构成比(C)定基比(D)率 7、统计推断的内容为( D ) A.用样本指标估计相应的总体指标 B.检验统计上的“检验假设” C. A和B均不是 D. A和B均是 8、两样本均数比较用t检验,其目的是检验( C ) A两样本均数是否不同B两总体均数是否不同C两个总体均数是否相同D两个样本均数是否相同 9、有两个独立随机的样本,样本含量分别为n1和n2,在进行成组设计资料的t检验时,自由度是(D ) (A)n1+ n2(B)n1+ n2–1 (C)n1+ n2 +1 (D)n1+ n2 -2 10、标准误反映(A ) A 抽样误差的大小 B总体参数的波动大小 C 重复实验准确度的高低 D 数据的离散程度 11、最小二乘法是指各实测点到回归直线的(C) A垂直距离的平方和最小B垂直距离最小C纵向距离的平方和最小D纵向距离最小 12、对含有两个随机变量的同一批资料,既作直线回归分析,又作直线相关分析。令对相关系数检验的t值为t r,对回归系数检验的t值为t b,二者之间具有什么关系?(C) A t r>t b B t rχ20.05,ν可认为(A ) A各总体率不同或不全相同 B各总体率均不相同C各样本率均不相同 D各样本率不同或不全相同 15、某学院抽样调查两个年级学生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其中甲年级调查35人,阳性人数4人;乙年级调查40人,阳性人数8人。该资料宜选用的统计方法为( A ) A.四格表检验 B. 四格表校正检验 C t检验 D U检验 16、为调查我国城市女婴出生体重:北方n1=5385,均数为3.08kg,标准差为0.53kg;南方n2=4896,均数为3.10kg,标准差为0.34kg,经统计学检验,p=0.0034<0.01,这意味着(D ) A 南方和北方女婴出生体重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B 南方和北方女婴出生体重差别很大

医学统计学练习题与答案

一、单向选择题 1. 医学统计学研究的对象是 E.有变异的医学事件 2. 用样本推论总体,具有代表性的样本指的是E.依照随机原则抽取总体中的部分个体 3. 下列观测结果属于等级资料的是 D.病情程度 4. 随机误差指的是 E. 由偶然因素引起的误差 5. 收集资料不可避免的误差是 A.随机误差 1.某医学资料数据大的一端没有确定数值,描述其集中趋势适用的统计指标是 A. 中位数 2. 算术均数与中位数相比,其特点是 B.能充分利用数据的信息 3. 一组原始数据呈正偏态分布,其数据的特点是 D.数值分布偏向较小一侧 4. 将一组计量资料整理成频数表的主要目的是E.提供数据和描述数据的分布特征 1. 变异系数主要用于 A .比较不同计量指标的变异程度 2. 对于近似正态分布的资料,描述其变异程度应选用的指标是E. 标准差 3.某项指标95%医学参考值范围表示的是D.在“正常”总体中有95%的人在此范围 4.应用百分位数法估计参考值范围的条件是B .数据服从偏态分布 5.已知动脉硬化患者载脂蛋白B 的含量(mg/dl)呈明显偏态分布,描述其个体差异的统计指 标应使用 E .四分位数间距 1.样本均数的标准误越小说明 E.由样本均数估计总体均数的可靠性越大 2. 抽样误差产生的原因是D.个体差异 3.对于正偏态分布的的总体,当样本含量足够大时,样本均数的分布近似为C.正态分布 4. 假设检验的目的是 D.检验总体参数是否不同 5. 根据样本资料算得健康成人白细胞计数的95%可信区间为×109/L ~×109/L ,其含义是 E. 该区间包含总体均数的可能性为95% 1. 两样本均数比较,检验结果05.0 P 说明 D.不支持两总体有差别的结论 2. 由两样本均数的差别推断两总体均数的差别, 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是指 E. 有理由认为两总体均数有差别 3. 两样本均数比较,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时,P 值越小说明 D.越有理由认为两总体均数不同 4. 减少假设检验的Ⅱ类误差,应该使用的方法是 E.增加样本含量 5.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 检验和u 检验的主要差别是检验要求大样本资料

医学统计学课后习题答案

医学统计学 第一章 绪论 答案 名词解释: (1) 同质与变异:同质指被研究指标的影响因素相同,变异指在同质的基 础上各观察单位(或个体)之间的差异。 (2) 总体和样本:总体是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同质观察单位的全体。样本 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的部分观察单位。 (3) 参数和统计量:根据总体个体值统计算出来的描述总体的特征量,称 为总体参数,根据样本个体值统计计算出来的描述样本的特征量称为 样本统计量。 (4) 抽样误差:由抽样造成的样本统计量和总体参数的差别称为抽样误 差。 (5) 概率:是描述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数值,用p 表示 (6) 计量资料:由一群个体的变量值构成的资料称为计量资料。 (7) 计数资料:由一群个体按定性因数或类别清点每类有多少个个体,称 为计数资料。。 (8) 等级资料:由一群个体按等级因数的级别清点每类有多少个体,称为 等级资料。 是非题: 1. × 2. × 3. × 4. × 5. √ 6. √ 7. × 单选题: 1. C 2. E 3. D 4. C 5. D 6. B 第二章 计量资料统计描述及正态分布 答案 名词解释: 1. 平均数 是描述数据分布集中趋势(中心位置)和平均水平的指标 2. 标准差 是描述数据分布离散程度(或变量变化的变异程度)的指标 3. 标准正态分布 以μ服从均数为0、标准差为1的正态分布,这种正态分布 称为标准状态分布。 4. 参考值范围 参考值范围也称正常值范围,医学上常把把绝大多数的某指 标范围称为指标的正常值范围。 填空题: 1. 计量,计数,等级 2. 设计,收集资料,分析资料,整理资料。 3. σ μχ-=u (变量变换)标准正态分布、0、1 4. σ± σ96.1± σ58.2± 68.27% 95% 99%

医学统计学试题和答案.doc

医学统计学试题和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3.抽样的目的是( b )。 A.研究样本统计量 B. 由样本统计量推断总体参数 D. 研究总体统计量 C.研究典型案例研究误差 4.参数是指( b )。 A.参与个体数 B. 总体的统计指标 C.样本的统计指标 D. 样本的总和 5.关于随机抽样,下列那一项说法是正确的(a)。 A.抽样时应使得总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有同等的机会被抽取 B.研究者在抽样时应精心挑选个体,以使样本更能代表总体 C.随机抽样即随意抽取个体 D.为确保样本具有更好的代表性,样本量应越大越好 6.各观察值均加(或减)同一数后( b )。 A. 均数不变,标准差改变 B. 均数改变,标准差不变 C. 两者均不变 D. 两者均改变 7. 比较身高和体重两组数据变异度大小宜采用(a )。 A. 变异系数 B. 差 C. 极差 D.标准差 8. 以下指标中(d)可用来描述计量资料的离散程度。 A. 算术均数 B. 几何均数 C. 中位数 D.标准差 9. 偏态分布宜用(c)描述其分布的集中趋势。 A. 算术均数 B. 标准差 C. 中位数 D. 四分位数间距 10. 各观察值同乘以一个不等于 0 的常数后,(b)不变。 A.算术均数 B. 标准差 C. 几何均数 D.中位数 11.( a)分布的资料,均数等于中位数。 A. 对称 B. 左偏态 C. 右偏态 D.偏态 12.对数正态分布是一种( c )分布。 A. 正态 B. 近似正态 C. 左偏态 D.右偏态 13. 最小组段无下限或最大组段无上限的频数分布资料,可用( c )描述其集中趋势。 A. 均数 B. 标准差 C. 中位数 D.四分位数间距 14.( c)小,表示用该样本均数估计总体均数的可靠性大。 A. 变异系数 B. 标准差 C. 标准误 D. 极差 15. 血清学滴度资料最常用来表示其平均水平的指标是(c )。 A. 算术平均数 B. 中位数 C. 几何均数 D. 平均数

医学统计学题库完整

第一章绪论习题 一、选择题 1.统计工作与统计研究得全过程可分为以下步骤:(D) A、调查、录入数据、分析资料、撰写论文 B、实验、录入数据、分析资料、撰写论文 C、调查或实验、整理资料、分析资料 D、设计、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 E、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 2、在统计学中,习惯上把(B )得事件称为小概率事件。 A、B、或C、 D、E、 3~8 A、计数资料 B、等级资料 C、计量资料 D、名义资料 E、角度资料 3、某偏僻农村144名妇女生育情况如下:0胎5人、1胎25人、2胎70人、3胎30人、4胎14人。该资料得类型就是( A)。 4、分别用两种不同成分得培养基(A与B)培养鼠疫杆菌,重复实验单元数均为5个,记录48小时各实验单元上生长得活菌数如下,A:48、84、90、123、171;B:90、116、124、22 5、84。该资料得类型就是(C )。 5、空腹血糖测量值,属于( C)资料。 6、用某种新疗法治疗某病患者41人,治疗结果如下:治愈8人、显效23人、好转6人、恶化3人、死亡1人。该资料得类型就是(B )。 7、某血库提供6094例ABO血型分布资料如下:O型1823、A型1598、B型2032、AB型641。该资料得类型就是(D )。 8、100名18岁男生得身高数据属于(C )。 二、问答题 1.举例说明总体与样本得概念、 答:统计学家用总体这个术语表示大同小异得对象全体,通常称为目标总体,而资料常来源于目标总体得一个较小总体,称为研究总体。实际中由于研究总体得个体众多,甚至无限多,因此科学得办法就是从中抽取一部分具有代表性得个体,称为样本。例如,关于吸烟与肺癌得研究以英国成年男子为总体目标,1951年英国全部注册医生作为研究总体,按照实验设计随机抽取得一定量得个体则组成了研究得样本。 2.举例说明同质与变异得概念 答:同质与变异就是两个相对得概念。对于总体来说,同质就是指该总体得共同特征,即该总体区别于其她总体得特征;变异就是指该总体内部得差异,即个体得特异性。例如,某地同性别同年龄得小学生具有同质性,其身高、体重等存在变异。 3.简要阐述统计设计与统计分析得关系 答:统计设计与统计分析就是科学研究中两个不可分割得重要方面。一般得,统计设计在前,然而一定得统计设计必

医学统计学试题及答案

医学统计学试题及答案 习题 《医学统计学》第二版(五年制临床医学等本科生用) (一)单项选择题 1.观察单位为研究中的( d )。 A.样本 B. 全部对象 C.影响因素 D. 个体 2.总体是由( c )。 A.个体组成 B. 研究对象组成 C.同质个体组成 D. 研究指标组成 3.抽样的目的是(b )。 A.研究样本统计量 B. 由样本统计量推断总体参数 C.研究典型案例研究误差 D. 研究总体统计量 4.参数是指(b )。 A.参与个体数 B. 总体的统计指标 C.样本的统计指标 D. 样本的总和 5.关于随机抽样,下列那一项说法是正确的( a )。 A.抽样时应使得总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有同等的机会被抽取 B.研究者在抽样时应精心挑选个体,以使样本更能代表总体 C.随机抽样即随意抽取个体 D.为确保样本具有更好的代表性,样本量应越大越好 6.各观察值均加(或减)同一数后( b )。 A.均数不变,标准差改变 B.均数改变,标准差不变 C.两者均不变 D.两者均改变 7.比较身高和体重两组数据变异度大小宜采用( a )。 A.变异系数 B.差 C.极差 D.标准差 8.以下指标中(d)可用来描述计量资料的离散程度。 A.算术均数 B.几何均数 C.中位数 D.标准差 9.偏态分布宜用(c)描述其分布的集中趋势。 A.算术均数 B.标准差 C.中位数 D.四分位数间距 10.各观察值同乘以一个不等于0的常数后,(b)不变。 A.算术均数 B.标准差 C.几何均数 D.中位数 11.( a )分布的资料,均数等于中位数。 A.对称 B.左偏态 C.右偏态 D.偏态 12.对数正态分布是一种( c )分布。

医学统计学课程思考题

医学统计学课程思考题: 一. 名词解释 1. Population and Sample 2. Cross-over design 3. Variance r 4. Power of test 5. Relative ration 二.选择题 1、 分析母亲体重与婴儿低出生体重的关系,宜绘制 ( ) A. 直方图 B. 圆图 C. 散点图 D. 直条图 2、统计推断包括( ) A 、 统计描述 B 、参数估计 C 、估计抽样误差 D 、 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 3、两样本率比较,经χ2检验,差别无显著性时,P 值越大,说明( ) A .两样本率差别越大 B .两总体率相同的可能性越大 C .越有理由认为两总体率不同 D .越有理由认为两样本率不同 4、调查某地1000人,记录每人的血压值,所得的资料是一份( )。 A 、计量资料 B 、计数资料 C 、还不能决定是计量资料还是计数资料 D 、可看作计量资料,也可看作计数资料 5、某医师用A 药治疗25例病人,治愈20人;用B 药治疗30例病人,治愈10人;比较两药疗效时,可选用的最适当的方法是( )。 A 、 χ2 检验 B 、 u 检验 C 、 校正χ2检验 D 、 确切概率法 6、 若对照组的样本含量为10,实验组的样本含量为20,观察指标为计量资料,则做两样本均数比较t 检验时,其自由度为( )。 A 、 30 B 、 29 C 、 28 D 、 27 7、某项关于某种药物的广告声称:“在服用本制剂的1000名上呼吸道感染的儿童中,有970 名儿童在72小时内症状消失。”因此推断此药治疗儿童的上呼吸道感染是非常有效的,可以推广应用。这项推论是( )。 A .正确 B .不正确,因所作的比较不是按率计算的 C .不正确,因未设对照组或对比组 D .不正确,因未作统计学假设检验 8、两个小样本计量资料的比较,首先应考虑( )。 A .用t 检验 B .用秩和检验 C .t 检验或秩和检验均可 D .资料符合t 检验还是符合秩和检验的条件 9、测定某地130名正常成年男子血脂,要估计该地成年男子血脂均数的95%可信区间是:( ) A .s 96.1±μ B .X s X 96.1± C .σμ96.1± D .s X 96.1± 10、四格表中四个格子基本数字是 A . 两个样本率的分子和分母 B .两个构成比的分子和分母

医学统计学试题及其答案

l.统计中所说的总体是指: A A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同质的研究对象的全体B随意想象的研究对象的全体 C根据地区划分的研究对象的全体 D根据时间划分的研究对象的全体 E根据人群划分的研究对象的全体 2.概率P=0,则表示 B A某事件必然发生 B某事件必然不发生 C某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很小D某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很大E以上均不对3.抽签的方法属于 D A分层抽样B系统抽样 C整群抽样 D单纯随机抽样 E二级抽样4.测量身高、体重等指标的原始资料叫: B A计数资料B计量资料 C等级资料 D分类资料 E有序分类资料5.某种新疗法治疗某病患者41人,治疗结果如下: 治疗结果治愈显效好转恶化死亡

治疗人数82363 1 该资料的类型是: D A计数资料 B计量资料 C无序分类资料 D有序分类资料 E数值变量资料6.样本是总体的 C A有价值的部分B有意义的部分C有代表性的部分D任意一部分E典型部分7.将计量资料制作成频数表的过程,属于统计工作哪个基本步骤:C A统计设计B收集资料C整理资料D分析资料E以上均不对8.统计工作的步骤正确的是 C A收集资料、设计、整理资料、分析资料 B收集资料、整理资料、设计、统计推断C设计、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 D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核对、分析资料E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进行推断9.良好的实验设计,能减少人力、物力,提高实验效率;还有助于消除或减少: B

A抽样误差B系统误差C随机误差D责任事故E以上都不对 10.以下何者不是实验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D A对照的原则B随机原则C重复原则D交叉的原则E以上都不对 第八章数值变量资料的统计描述11.表示血清学滴度资料平均水平最常计算 B A算术均数B几何均数C中位数D全距E率12.某计量资料的分布性质未明,要计算集中趋势指标,宜选择 C A X B G C M D S E C V 13.各观察值均加(或减)同一数后: B A均数不变,标准差改变B均数改变,标准差不变 C两者均不变D两者均改变E以上均不对14.某厂发生食物中毒,9名患者潜伏期分别为:16、2、6、3、30、2、l O、2、24+(小时),问该食物中毒的平均潜伏期为多少小时 C A5B5.5C6D10E1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