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点评课之我见

习作点评课之我见
习作点评课之我见

习作点评课之我见

李瑞华

对于小学生来讲,习作无疑是一个关口,怎样帮助小学生顺利渡过这个关口,习作点评课至关重要。

习作点评课是学生完成习作后教师针对学生的习作进行的当堂、当众的“点”——点拨、指导,“评”——评价、评说,有效的习作点评课会使学生在习作上有收益,达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反之,会让学生丧失习作信心,甚至厌恶、畏惧习作,更有甚者,将点评课上成了批评课,效果可想而知。

习作点评课应做到“三忌”,“三宜”。

一忌点评空洞、虚幻。在点评课上,如果老师只说些名词术语而不结合实际,那么只能是雾中花、水中月,中看不中用。如:老师点评某同学习作,说其叙事不明白、欠具体、不连贯、欠生动……,那么究竟怎样做,怎样写才使明白、具体、连贯、生动?恐怕学生永远都不会明白,这样的习作点评是无效的。

二是忌点评宽、乱、杂。教师提前不备课或备课欠充分。点评时一会点评用词,一会点评用句,一会点评张三的习作,一会有又点评李四的习作,一会作综合点评,一会又分成专项点评,云者漫无目的,听者无所适从,往往是点评者口若悬河、旁征博引、激情满怀,而被评者是呆若木鸡、如闻仙乐、满头雾水,这样的点评也同样是无效的,但点评后,点评者往往有一种“成就感”——点的多周到,评的多细致呀,如果学生还不会习作,真是枉废了我的辛苦!殊不知,

正是这种点评,才造成了学生习作中的“南腔北调”。

三忌点评变批评。这也是点评课中最常见的一种“课型”,面对学生的习作,教师怒气冲天,逐个学生“点评”,一节“点评”课结束,教室里站满了低头认旧的学生,地上散满了被老师扔过来的“习作”,讲台上站着一个红脸瞪眼的老师……试想,这样的点评课能有效果吗?

所谓点评“三宜”,是指宜分项或专一;宜精细、体味;宜实践仿效。

分项或专一。习作点评,教师心中应有计划:哪段时间重点训练什么,重点点评什么,这是大前提,姑且不论。单就一节作文点评课来讲,根据侧重点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的点评方式:分项。即重点点评用词准确或描写具体等,那么教师可以就这一个“点”,拿多名同学的习作当成例子,如:用词准确,可以就一篇文字用张三的习作当做例子点评,同时有可以用李四、王五的习作作例子进行点评,这绝非是上文所说的点评中的“宽、乱、杂”,而是针对一个问题进行“多方”点评,其效果是点评内容丰富、具体、真实、可信。专一。即进行综合性评价。这种方式比较适合于高年级。我们可以专就一篇习作,进行词、句、篇的点评,也就是说,我们把这一篇习作当成“麻雀”进行全面、细致“解剖”,做到深、透、全,让学生通过具体、实在的习作点评明白在这篇习作中,词该怎么用,句该怎么用,表述方式应该怎么用才是符合要求的,才是优秀的,而后,通过练习,让学生将其所获正迁移到其他习作中去;

精细体味。无论是分项或专一,我们的点评都应做到精准、实在。即通过点、评,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并清楚地知道“怎么做”,值得一提的是,点评绝非是教师的专利,一定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进来,使点评课变成师生互动,相互交流甚至师生争执的课堂,在点评中,教师应像分析课文那样去分析学生的习作,可以词、句置换,删减,可以改变叙述方式,改变前后位置等等,从而让学生从变化中去细细体味:为什么这样做或为什么不这样做,从中学习习作的一些知识,技巧,从而逐渐提升学生的习作水平;

实践、仿效。何形式的点评最终都应落实到学生的实践中,所以,点评——不论是何种方式的点评,都应该边点边评边操作,边点评边实践,如:教师点评“具体”时,在师生完成点评,明白该怎样做才能“具体”后,应让学生动手去实践、去实地、就地把这个点评的内容写具体。为此,有时教师可以“虚拟”一些场景或故事供学生去实践,切记,点评后一定要“即席”实践,否则,光说不练无异于纸上谈兵,有些教师可能担心,这样精细点评后的“即席”实践是否会出现“千人一面“的现象,我想,这种担心是是多余的,因为每名学生的用语习惯不同,知识功底不同,那么表达方式一定会不同,面对一片树叶,一千种人又一千种表述方式,同时,即便是针对点评的同一篇文章进行即席实践,尽管出现一些“熟悉”或“相同”的面孔,也不足为怪,仿效也是一种学习!值得一提的是,每次点评完成后,教师一定要求学生把经点评的这次习作再作一遍,并明确要求要免犯点评中点到、评到的“错误”,这样久而久之,学生的习作水平一定会

有提高。

诚然,点评课还有很多成功的途径,但无论怎样去做,只要作到扎实、砸实、有效、有趣就都是成功的,一节节成功的点评课一定如一叶叶小舟助同学们轻松愉快地度过“习作”这道关口。

以上与同事共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