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复习思考题

《中国近代史》复习思考题汇编

第一章

1、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从国际形势来看,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迫切需要开拓市场,商品、资本侵略扩张,东西方的历史走向巨大反差。

从国内形势看,中国社会总体上呈现出由强到弱的趋势,以清朝中期(嘉庆、道光)为分水岭,之前强大,之后落后。

①政治上:统治者独断专行;吏制腐败,人民反抗不断。

②经济上:土地高度集中,赋税劳役繁重。

③军事上:军制、战术思想落后、武器陈旧,军备废弛,缺乏驯练,没有战斗力。

④思想文化意识形态上:大兴文字狱,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⑤外交上:闭关锁国。

从中英贸易来看,清政府的闭关政策以及自然经济的抗拒让英国商品在中国市场很难畅销,而清朝出口英国的商品都非常畅销,结果造成英国长期处于贸易逆差的态势,大量白银流入中国,英国通过向中国走私贩卖鸦片来获取高额利润,从此解决贸易的不平衡问题,清政府严行禁烟政策,又触犯了英国利益,双方矛盾升级,最终导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

从地缘政治上看,中国临边地区和临近国家不同程度受到侵扰和殖民统治,缓冲带越来越少。

直接原因:林则徐虎门销烟。

2、《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中英《南京条约》共13款,主要内容是:

(1)、宣布结束战争。两国关系由战争状态,进入和平状态。

(2)、五口通商。清朝政府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派驻领事,准许英商及其家属自由居住。

(3)、赔款。清政府向英国赔款2100万元,其中600万元赔偿被焚鸦片,1200万元赔偿英国军费,300万元偿还商人债务。其款分4年交纳清楚,倘未能按期交足,则酌定每年百元应加利息5元。(4)、割地。清朝政府将香港割让给英国。

(5)、另订关税则例。清朝政府将以公平的原则颁布一部新的关税则例,以便英商按例交纳。(6)、废除公行制度,准许英商与华商自由贸易。

《南京条约》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强加在中国人民身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英国以武力侵略的方式迫使中国接受其侵略要求,这就使中国主权国家的独立地位遭到了破坏。强占香港,损害了中国领土的完整。通商口岸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进行殖民掠夺和不等价交换的中心。巨额赔偿加重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同时转嫁到劳动人民的身上,使他们的生活更加艰苦。《南京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趁火打劫,相继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此,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英《南京条约》附件:

中英《南京条约》签署后,应道光皇帝要求,清廷继续与英方交涉,商定具体实施过程中相应的细则。道光十三年(1843年)六月二十五日《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公布施行,八月十五日订立《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即《虎门条约》。通过这些附近条约,英、法、美等国子啊中国攫取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许多特权。

3、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危害性:

1、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割让香港,从法律上第一次承认)

2、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关税自主权、领土司法权、司法/领事自主权)

3、中国被迫巨额赔款,加重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和人民的负担。

4、中国被迫打开了大门,开始融入世界,成为列强掠夺的对象。

5、严重冲击了清政府的统治,加速了其统治危机。

4、清政府失败的原因:

(1)、清政府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清王朝长期以来夜郎自大,闭关自守,盲目排外,对西方列强缺乏认识,故不能了解敌人,对敌判断失当。

(2)、制度落后。清王朝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帝国,而西方列强资本主义迅猛发展,社会制度远远落后。

(3)、武器装备和战略战术落后。

(4)、战和不定,战略被动多变。

(5)、没有发动人民群众没有支持群众自发的抗英斗争。

5、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鸦片战争的失败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1、政治上:随着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和贸易自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中国逐渐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2、经济上:原本占主导地位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受到强烈冲击,中国日益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一部分。这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但外国资本主义进一步激化了阶级矛盾,一定程度上致使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3、思想文化上:鸦片战争后有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抛弃陈腐观念,注目世界,探求新知,寻求强国御辱之道,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对封建思想起到了一定的冲击作用。

4、社会矛盾上:随着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变成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从此中国开始经受更加深重的苦难,中国人民面临着更为复杂的斗争。

名词解释:

1、禁烟运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清政府为解决鸦片的危害和白银外流问题的一场严禁鸦片的运动。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以前,中国在与外国的贸易中始终处于出超地位,为了扭转这种局面,英国资产阶级出于其掠夺本性,竟用鸦片来冲击中国的贸易市场,获取一本万利的不义之财。鸦片的泛滥,极大地摧残了吸食者的身心健康,大量白银外流,若任其发展,必将使中华民族面临灭亡的危险。为解决这种状况,道光帝命林则徐南下,到广州解决禁烟斗争。禁烟运动表明了中国人民禁绝鸦片的决心,谱写了近代史上人民反抗外国侵略光辉篇章的第一页。

2、虎门销烟:由林则徐在广东虎门主持的一次销烟运动,是清政府禁烟运动的高潮。当鸦片泛滥对清政府造成巨大危害且威胁到上层统治时,在禁烟派努力下,道光帝命林则徐开展禁烟运动。自1839年6月3日至25日,在虎门将所缴获英美两国的鸦片当众销毁。各地群众闻讯赶来观看,万众欢腾。虎门销烟的壮举,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表明了中国人民抵御外侮、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决心。

3、林则徐:林则徐,福建侯官人,鸦片战争前,主张禁烟,受命为钦差大臣,赴广东主持禁烟事宜,严拿烟贩,惩办不法官弁,晓喻外国烟贩,限期收缴所有鸦片,并于1939年6月主持“虎门销烟”,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者,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积极组织人员

搜集和翻译西方国家新闻纸,了解西方,派人编写《四洲志》。是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代表,积极整顿海防,认真备战,坚决抵抗外国侵略。

第二章

1、太平天国革命爆发的原因:

①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加紧搜刮人民导致国内阶级矛盾激化

鸦片战争后,巨额的战争赔款,清朝全以捐税形式转嫁到民众身上。加之鸦片和外国商品的大量输入,使中国农村出现大批游民饥民,引起人民多次起义。太平天国起义就是这许多起义中比较壮大的一次。

②南方大饥荒是人民起义的直接原因

③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和沉重剥削。

④西方宗教的影响。在洪秀全等人通过拜上帝教的宣传也对这场起义爆发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天京事变发生的原因和危害

(1)直接原因——内部矛盾激化(领导集团之间的矛盾)。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领袖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远。洪秀全把精力用于宗教神学的著述,其余领导结成自己的集团明争暗斗。争权夺利的都正日益尖锐。1856年秋,领导集团内部因争夺权势而分裂,先是韦昌辉杀了杨秀清,继而韦昌辉被处死,接着由于洪秀全的猜忌石达开率领精锐部队出走。

(2)间接原因——敌人破坏颠覆的影响。太平天国内部成分日益复杂,其中不乏暗藏的敌对分子、见风使舵的投机分子,还有一些人是被迫参加的。这些人在军队中挑拨离间、煽动逃亡、叛变,甚至与清军暗通消息,给太平天国带来很大危害。

(3)根本原因——农民自身阶级的局限性。建都天京后,太平天国的领袖们的思想作风发生了变化,沉醉于胜利喜悦中,革命进取心日益减退,开始了对权力和生活的追求,生活上的腐化已相当严重。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向心力和战斗力。

后果: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内人心开始涣散,搞垮了领导核心,削弱了革命力量。加剧了政权的腐败(巩固了洪秀全的政治地位,从此不信任何人)。摧折了太平天国的信仰支柱。导致战局急剧逆转,清军陆续在各战场得胜。天京事变严重削弱了太平天国的领导和军事力量,成为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分水岭。

3、《天朝天亩制度》中有关土地问题的规定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此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凡天下田,丰荒相通,此处荒,则移彼丰处,以赈此荒处,彼处荒,则移此丰处,以赈彼荒处。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6555455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天朝田亩制度》的主要内容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1853年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

《天朝田亩制度》的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战争特点的纲领性文件。其中心内容是要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涉及到经济、政治、军事、文教和社会改革等多方面的政策和措施。土地分配原则和方法:它把土地分为九等,好坏平均搭配。然后以户为单位,不分男女按人口平均分配。16岁以上分全份,16岁以下分一半。

农副产品的生产和分配方法:都以农村政权的基层组织“两”来实行管理。每25户为1“两”。设立“圣库制度”,生产所得,“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圣库”;“所有婚娶弥

月喜事,俱用国库,但有限式,不得多用一钱”。鳏寡孤独废疾者“皆颁国库以养”。

太平天国的领导者们希望通过施行这一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天朝田亩制度》的主张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表现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对以往农民战争中“均贫富”、“等贵贱”和“均平”、“均田”思想的发展和超越,具有进步意义。

不过,《天朝田亩制度》并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它所描绘的理想天国,仍然是闭塞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传统生活方式;同时又是一个没有商品交换的和绝对平均的社会。这种社会理想,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的性质。

这表明,即使是想太平天国这样的农民起义,尽管给腐朽的封建制度以严重的冲击,却难以建立足以替代腐朽制度的新的社会制度。

4、《天京条约》、《北京条约》主要内容

中俄《北京条约》主要内容:

1.中俄东段边界以黑龙江、乌苏里江为界,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划归俄国。原住这一地区的中国人,仍准留住。

2.中俄两国未经划定之西部疆界,今后应顺山岭的走向、大河的流向以及中国现有常驻卡伦路线而行,即从沙宾达巴哈界牌起,经斋桑湖、特穆尔图淖尔至浩罕一线为界。

3.俄国在伊犁、塔尔巴哈台、喀什噶尔设领事官,“遇有大小案件,领事官与地方官各办各国之人,不可彼此妄拿、存留、查治”。

4.东北新定边界地区准许两国之人随便贸易,并不纳税;新疆贸易除伊犁和塔尔巴哈台外,增辟喀什噶尔一口;俄国商人可由恰克图照旧到京。

中俄《天津条约》主要内容:

1.向俄国增开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台湾(台南)、琼州七处通商口岸,俄国兵船可在各口岸停泊。

2.扩大陆路通商,嗣后对俄国陆路通商人数、所带货物与资本,不加限制。

3.俄国得在各通商口岸设领,俄人若与中国人发生纠葛或其他事故,由两国官员“会同办理”。俄人在华犯罪,按俄国法律受审。

4.俄国人在内地传教,中国方面不得禁止。

5.中国今后给予别国的一切政治、贸易及其他特权,“毋庸再议,即与俄国一律办理施行”。

6.由两国派员查勘“从前未经定明边界”,“务将边界清理补入此次和约之内”。

5、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及其后俄国侵吞我国领土的基本情况

1、清朝康熙皇帝时期,与俄罗斯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清朝放弃了贝加尔湖以东的尼布楚地区(大约60万平方公里),传统上属于中国管辖的外兴安岭以北大片领土(面积不详)。

2、雍正时期,清朝与沙俄签署《布连斯奇条约》和《恰克图条约》,俄罗斯再次占领蒙古以北原属契丹族、蒙古族牧区(面积不详)。

3、咸丰同治时期,适逢第二次鸦片战争,俄罗斯威逼利诱黑龙江地方政府,以中间人身份蒙骗清王朝,通过《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中俄堪分西北界约记》,强占外东北和库页岛(100万平方公里)、外西北(44万平方公里)土地。

4、通过《中俄伊犁条约》,俄罗斯强占中国西北数块7万多平方公里领土。

5、辛亥革命后,俄罗斯通过《满洲里条约》,强占中国1400平方公里土地。

6、辛亥革命后,俄罗斯扶植外蒙古独立势力。十月革命后,苏俄再次培养外蒙古独立势力,并于1945年强迫国民政府承认外蒙古独立。

7、在1929年,中苏边境冲突中,苏联强占黑龙江干流原属于中国的江中岛屿数个,彻底占领江东六十四屯。

8、1944年,苏联将中国领土唐努乌梁海吞并设立图瓦州,侵吞中国领土17万平方公里。

综上所述,俄罗斯至少侵略中国领土200平方公里以上。/依据1858《瑷珲条约》1860《北京条约》1864《勘分西北界约记》和19世纪八十年代7个改订条约,俄国共侵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新疆边界还有星星点点的领土是在条约之外被俄国强占的。现归属中亚各国。外蒙古独立是俄国一手造成的。外蒙古领土156万,也应该算在俄国头上,中国因为俄国而失去外蒙古。在策划外蒙古独立的过程中,俄国强行占去了唐努乌梁海,面积约17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半江苏省。另外,1689年《尼布楚条约》是平等条约,但清政府代表在与俄国代表谈判时,一再退让,把从贝加尔湖到外兴安岭一线,南到额尔古纳河的广大领土,包括尼布楚在内的大片领土让与俄国,加上1727年《布连斯齐界约》,贝加尔湖周围地区一起约100万,均让与俄国。综上所述:中国因为俄国失去的领土加在一起大约有430万平方公里土地。

6、太平天国革命失败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失败原因

1、主观上:贴提不出科学的革命纲领

2、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不团结和享乐、腐化

3、太平天国领导层存在着严重的宗派思想,削弱了革命力量

4、战略战术的失误

5、客观上:中外反动势力的强大。

6、历史影响

①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加速了清朝统治的衰落和崩溃。

②太平天国对救国救民的道路做出了有益探索

③鼓舞了亚非拉的民族解放斗争。

名词解释

1、金田起义: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率拜上帝会众两万余人在桂平县金田村正式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军队称太平军,并颁布军纪五条,这就是举世震惊的金田起义,它标志着气势磅礴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从此开始。

2、永安建制:1851年9月25日,太平军攻占永安后,洪秀全在永安进行了政治、军事建设,称永安建制。永安建制的内容有:第一,封王建制。初步建立了政权,封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等分别为东、西、南、北、翼王,并决定由东王节制诸王(见右图)。同时颁布《太平官制》、《太平礼制》等各项制度,通过永安封王建制,太平天国政权已初步形成。第二,颁行《太平天历》(冯云山创)。第三,整饬军纪。颁行军律《太平条规》、《太平军目》(冯云山编制)。永

安建制,初步确立了太平天国的立国规模和军政体制,进一步巩固了起义队伍,增强了太平军的战斗力,为太平天国的胜利进军奠定了基础。

3、“马神甫”事件:1856年广西地方政府惩办法国不法传教士的事件,又称西林教案。1853年,法国天主教神甫马赖非法从广州潜入广西西林县,勾结官府,作恶多端,激起民愤。1856年2月,知县张凤鸣将马赖和不法教徒逮捕归案,后判处死刑。法国以此为借口,于次年联合英国出兵侵华。

4、“亚罗号”事件:1856年围绕中国商船亚罗号进行的中英交涉。1856年10月8日,广东水师在中国走私船“亚罗号”上搜查海盗,逮捕了十几名中国水手。而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却借口该船曾在香港注册,领有执照,要求两广总督叶名琛立即释放被捕人员,向英道歉。但当叶名琛把12人全部送还时,巴夏礼仍然拒收。23日,英驻华海军悍然向广州发动进攻。“亚罗号”事件成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5、天京事件:在太平军取得重大胜利的同时,太平天国内部潜在的矛盾和弱点也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思想在蜕化,一些人在生活上追求享乐,在政治上争权夺利,终于在1856年9月发生了天京事变。在天京事变中,杨秀清、韦昌辉先后被杀,石达开出走败亡。天京事变严重地削弱了太平天国的领导和军事力量,成为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分水岭。

第三章

1、洋务派所创办军事工业的性质和特点

使用新式机器生产,出现了新的生产力,带有资本主义的性质.但企业都是官办的(用国家的经费由官吏来办理),由封建官僚管理.产品由清政府分配给军队使用.一个工厂形同一座衙门。

性质:封建主义性质的官办企业

2、洋务运动的评价(7个方面)

洋务运动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到90年代进行了30年,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在客观上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1、开办了大批军事和民用的资本主义企业,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2、逐渐改变了中国交通运输和通信成陈旧落后的状况。

3、开了社会风气,从而改变了一些传统的观念(社会)

4、传播了科学技术,培养了一大批科学技术人才和熟练工人,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5、推进了中外之间的往来,对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掠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6、旅顺和威海卫港口的建设,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对后来的反侵略战争起到了积极作用。

7、造就了清末的一些政治实力集团。

3、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条件和特点

条件:(1)鸦片战争以前,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

(2)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分解着中国的封建经济,扩大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客观条件和可能.

(3)外商在华企业的高利润刺激了官僚,地主,商人的投资热情.

(4)洋务派的倡导作用.

于是在19世纪60,70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兴起来了.

特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特征是“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先天不足是指:在经济技术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企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缺乏市场竞争力。在阶级来源上,民族资产阶级不少是官僚、地主、商人投资于近代企业而形成的。

后天不足是指:民族企业分布不均匀,集中在东部沿海沿江地区;轻重工业比重失调(缺乏重工业基础)

4、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洋务派中央的代表人物奕欣

地方上的代表人物中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

为了维护清朝的统治,虽失败了,但创造了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早期维新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

早期维新思想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以后,它是伴随着中国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传入,是早期维新思想的思想来源。具有早期维新思想的人物较多,时间跨度也较长,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冯桂芬、王韬、郑观应等,他们代表着正在转化中的资产阶级的新型知识分子。

洋务派创办的主要军事企业

1、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

2、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

3、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政局

4、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

5、满族贵族崇厚创办的天津制造总局等

名词解释:

1、洋务派: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清朝统治阶级中标榜“自强求富”、兴办“洋务事业”的封建官僚集团。其洋务事业主要有:兴办近代企业;建立新式海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其代表人物主要有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其目的在于镇压农民起义、加强海防及发展本国集团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经中日甲午战争,北洋海军覆灭,企求“船坚炮利”的洋务运动破产,李鸿章集团日削,张之洞集团势力遂成为洋务派的后劲。义和团运动之后,清政府举办“新政”,洋务派作为一种政治势力逐渐解体。

1、总理衙门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认为同外国关系仅是“理藩而已,无所谓外交也”。俄国使臣来华,沿例由理藩院接待,其他各国均由礼部接待办理。鸦片战争后,由两广总督专办与欧美国家的交涉,特加钦差大臣头衔,称“五口通商大臣”。《北京条约》订立后,各国在华设使馆、驻使节。外国侵略者认为地方总督无权处理涉外事务,多次要求建立专门机构。1860年11月,英法联军依约从北京撤走,使奕

大喜过望,在奏折中说:“该夷并不利我土地人民,犹可以信义笼络,驯服其性,自图振兴”,劝咸丰帝“尽可放心”回銮。1861年1月,奕再上奏折指出:“近年各路军机络绎,外国事务,头绪纷繁,驻京以后,若不悉心经理,专一其事,必致办理延缓,未能悉协机宜。”请求建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总理衙门首任事务大臣均为清朝贵族,且与外国侵略者关系密切,使总理衙门实际成为外国侵略者控制清政府的总枢纽,是中国半殖民地化的一个重要表现。总理衙门存在了40年。其间,奕任首席大臣28年,庆亲王奕 任12年。直到1901年,据《辛丑条约》第12款规定,改为外务部,仍位列六部之首。

第四章

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

国际:到19世纪90年代,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接近完成,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大了对外扩张的步伐,在远东,朝鲜和中国就成为争夺的焦点。另一方面,当时的国际形势对日本十分有利,各列强都支持日本日期对朝、对华政策。

国内:一方面,清政府腐败无能,长期存在着帝党和后党之争,内部不团结。

另一方面:对外妥协、投降,这就助长了日本的侵略气焰。

导火线:1894年5月,朝鲜东学党起义。

2、《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

《马关条约》的内容,可概括为割领土、赔巨款、开四埠、设工厂四个方面.《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苛刻、对中国危害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主要内容:1.中国承认朝鲜的独立自主,废绝中朝宗藩关系。

2.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

3.赔偿日本军费银二亿两。

4.开放重庆、沙市、苏州和杭州为商埠。

5.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危害:①割占中国大片领土,进一步直接破坏了中国领土的完整。

②巨额赔款,使清朝政府的财政进一步破产,为列强进一步控制清政府创造了条件。

③开创了对中国的资本输出,这对中国的民族工业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为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市场/经济创造了有利条件。

总之,《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化得进一步加深,为列强进一步控制清政府的财政、经济、军事、政治和外交创造了条件。

3、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失败的原因:

(1)、落后的封建制度是根本原因。

(2)、实行消极防御的战略计划是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

(3)、军事思想落后,组织指挥笨拙,远不能适应近代战争的需要。

(4)、军队腐败,纪律松弛,缺乏训练,没有战斗力。

(5)、脱离群众,不支持民众的抗日战争。

(6)、从客观上讲,国际形势对日本有利,并且日本在战前做了充分的准备。

名词解释:

马嘉理事件:英法等国在打开中国沿海门户及长江后,又想打开内陆的“后门”,从19世纪60

年代起,不断探测从缅甸、越南进入云南的通路。1874年,英国再次派出以柏郎上校为首的探路队,在近二百人的武装士兵护送下,探查缅滇陆路交通。英国驻华公使派出翻译马嘉理南下迎接。1875年1月,马嘉理到缅甸八莫与柏郎会合后,向云南边境进发。2月21日,在云南腾越地区的蛮允附近与当地的少数民族发生冲突,马嘉理与数名随行人员被打死。这即是“马嘉理事件”,或称“滇案”。

第五章

一、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原因

1、列强在华划分势力范围,瓜分中国,使得民族矛盾加剧。

2、甲午战争的失败,使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加重。。

3、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4、变法维新思想的形成和维新派的出现。

二、维新派创办的近代报刊

《万国公报》康有为在京创办维新派第一份报纸(后改名《中外纪闻》)

《强学报》上海强学会的机关报。维新派南方的代表。

《时务报》1896年在上海创办,梁启超任总编辑。维新派最重要的舆论阵地。

《知新报》维新派在华南的重要舆论阵地。澳门创办,由康有为胞弟康广仁任总经理。

《湘学新报》湖南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报刊,在长沙创办、唐才常、陈为镒先后主编。

《湘报》在长沙创办,主要撰稿人:唐才常、谭嗣同。

《国闻报》北方维新派最重要的舆论阵地。它是维新派创办的第一家日报。1897年严复创办。《新民丛报》在日本横滨创办,编辑和发行人署名冯紫珊,实由梁启超负责。

三、“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1、政治方面,改革行政机构,裁撤闲散、重叠的机构,撤销湖北、广东、云南三省的“督抚同城”的巡抚;裁汰冗员,澄清吏治,提倡廉政;提倡向皇帝上书言事;准许旗人自谋生计,取消他们受国家供养的特权。

2、经济方面,保护、奖励农工商业和交通采矿业,中央设立农工商总局与铁路矿务总局,各省设立商务局;提倡开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注重农业发展,提倡西法垦殖,建立新式农场;广办邮政,修筑铁路;在上海、汉口等大城市开办商学、商报,设立商会的各类组织;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决算。

3、军事方面,裁减旧式绿营兵,改练新式陆军;采用西洋兵制,练洋操,西洋枪等。

4、文化教育方面,创设京师大学堂,各省书院改为高等学堂,在各地设立中、小学堂;提倡西学,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经济特科;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派人出国留学;奖励新著,奖励创办报刊,准许自由组织学会。

四、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

(一)、失败的原因

客观:顽固派力量过于强大,资产阶级势力太脆弱。

主观: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是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②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主要原因)

③维新派的成分复杂,形不成凝聚力。

④维新派的主要领导人缺乏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的经验,对政治斗争的残酷性认

识不足。

⑤缺乏群众基础。

(二)、历史意义

①维新变法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运动。

②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有了国家、民族观念)

③维新变法运动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④为中国民族革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认识到了顽固派势力的强大,改良的方式完成不了,只有革命)

(三)、启示

改良的方式在中国走不通,只有革命。

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革命要充分发动人民群众,要处理好与列强的关系等等。

五、《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主要危害

《辛丑条约》共12款,还有19个附件

主要内容:

1.赔款。清政府赔款各国(共11国)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约9.82亿两,以海关税、常关税和盐税作担保。

2.划定使馆区。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成为“国中之国”。在区内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

3.拆炮台、驻军队。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帝国主义列强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重要地区的12个地方驻扎军队。

4.胁迫清政府承诺镇压反帝斗争。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的组织,违者处死。各省官员必须保证外国人的安全,否则立予革职,永不录用。凡发生反帝斗争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5年。其中这一条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沦为了帝国主义的工具。

5.对德、日“谢罪”。清政府分派亲王、大臣赴德、日两国表示“惋惜之意”,在德国公使克林德被杀之处建立牌坊。

6.惩治附合过义和团的官员。从中央到地方被监禁、流放、处死的官员共百多人。

7.设立外务部。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成为清政府与列强交涉的专门机构。

主要危害

①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空前屈辱的条约,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发展。

②通过这个条约,列强控制了清政府的经济、军事,使中国的主权丧失殆尽。

③在经济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使中国人民承受了巨大的灾难。/加速了中国人民的贫困和社会的凋零。

④列强在政治上进一步控制了清政府,使其成为统治中国的工具,标志着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的形成。

名词解释

1、公车上书:是指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康有为率同梁启超等数千名举人联名上书清光绪皇帝,反对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

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举人1300多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因为汉朝时封建政府用车马接送应举之人到京称“公车”,后来人们就用公车作为举人的代称,因此,叫“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是近代知识分子第一次群众性的爱国行动,它冲破了清政府规定的知识分子不得干政的禁令,是资产阶级变法维新思潮转变为政治运动的标志.

2、“戊戌六君子”:戊戌政变时,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大肆捕杀维新党人,维新志士谭

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6人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惨遭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第六章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失败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爆发的原因

(一)民族危机的加剧

1、政治上:列强瓜分中国的继续

①俄欲占东北②英武装侵略西藏③1904-1905年,日俄战争

2、经济上:列强对华侵略进一步扩大

①借款、在华设立银行、争夺铁路权、矿山等

3、思想文化教育上:成立慈善机构,开展慈善活动,成立教会学校(奴化教育)等

(二)清政府统治危机的加剧

财政上困难、政治上清政府沦为列强的统治工具,军事建设上没有起色。

(三)民族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四)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的促进

(五)群众运动的发展

四川保路运动,抢米、抗军税活动,云南个旧周云祥起义,反对法国修筑滇越铁路等

失败的原因

(一)客观上: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相互勾结。

(二)主观上:

①资产阶级提不出先进的革命纲领,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②革命派的成分复杂,没有凝聚力、战斗力

③革命派没有掌握革命的军队

④革命派缺乏政治斗争的经验,对政治斗争的残酷性认识不足

⑤孙中山等人对国情认识不深,没有做好艰苦斗争的准备

⑥没有充分发挥群众,没有群众基础

历史意义

1、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

2、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开创了一个新的历史局面;

3、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对后影响方面:

1、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沉重打击了列强在华的侵略势力;

3、鼓舞了亚非拉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成立的革命小团体

随着革命思想的传播,国内先后出现了许多革命小团体。

光复会、华兴会、日知会、科学补习所、兴中会(1894,中国第一个革命小团体)

独立会(福建汉族)、岳王会(安徽)、强国会(江苏)、自强会(江西)等。

名词解释

1、预备立宪:辛亥革命前清政府为抵制革命、拉拢立宪派而采取的政治措施。1905年夏,清廷派载泽、端方等五大臣出国考察宪政,并于中央设“考察政治馆”,筹议立宪大纲。1906年宣布“预备仿行立宪”;1907年改考察政治馆为“宪政编查馆”,命筹设资政馆于京师,各省设咨议局。1908年公布《钦定宪法大纲》,以是年至1916年共九年为预备时期。1909年各省咨议局成立,1910年各省咨议局成立,1910年经过各省立宪派的多次联合请愿活动,宣布提前于1913年召开国会。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被推翻,预备立宪终止。

2、武昌起义:武昌起义由湖北新军中的共进会和文学社两个革命团体于1911 年10 月10 日晚联合发动。驻武昌的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起义军一夜之间就占领武昌,取得起义的胜利。武昌起义吹响了辛亥革命的号角,腐朽的清王朝迅速土崩瓦解,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年的封建帝制随之覆灭。

3、宋教仁案:1913年初国会选举,国民党获得参众两院392个议席,成为国会中的多数党。根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国民党将以多数党的地位组织责任内阁,代理理事长宋教仁准备出任内阁总理,从而成为总统袁世凯独揽大权的最大政敌。袁世凯以50万元钱拉拢宋教仁,遭到拒绝。1931年春,宋教仁路经湖南、湖北、安徽、江苏到达上海,沿途发表演说,批评时政,反对袁世凯专权主张成立责任内阁,制定民主宪法,使袁世凯大为嫉恨。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遭袁世凯所派刺客枪击,22日逝世。

4、二次革命:孙中山等革命党人于1913年发动的讨伐袁世凯的一场战争。1913年7月12日,李烈钧在江西湖口宣布独立,组织讨袁军。接着上海、南京、安徽等地相继宣布独立,孙中山领导的“二次革命”爆发。因这次斗争是继辛亥革命以来的又一次反对专制统治的斗争,故称“二次革命”,因战事集中在江西、南京,又称“赣宁之役”。

附:

中英、中法《北京条约》主要内容有:

1、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有效;

2、增开天津为商埠;

3、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4、准许英、法招募华工出国;

5、对英、法两国赔款各增至 800 万两白银。

《天津条约》的主要内容

(1)英国公使得住北京,并在通商各口设领事官;增开牛庄、登州、台湾(台南)、潮州、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为通商口岸(后来开埠时,牛庄口岸设在营口,登州口岸设在烟台,潮州口岸设在汕头);

(2)耶稣教、天主教教士得自由传教;

(3)英国人得住内地游历、通商;

(4)英国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往来;

(5)中英两国派员在上海举行会议,修改关税税则;

(6)中国给英国赔款银四百万两;

(7)确定领事裁判权和片面的最惠国待遇

第七章

名词解释:

1、洪宪帝制: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宣布接受帝位,推翻共和,复辟帝制,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并下令废除民国纪元,改民国五年(1916)为洪宪元年,史称洪宪帝制。袁世凯自镇压二次革命后,实行总统独裁制,大权独揽。1915年8月,袁世凯的宪法顾问美国人F。J。古德诺发表《共和与君主论》一文,认为中国人知识程度太低,无研究政治之能力,只适合于君主制。杨度在袁的示意下串联了孙毓筠、李燮和、胡瑛、刘师培和严复,联合发起成立筹安会,公开进行复辟帝制活动。但袁世凯故作姿态,表示改行帝制"不合时宜"。于是梁士诒等组织"全国请愿联合会",制造"民意",并与筹安会争功。10月6日,参政院召开"国民代表大会",国民代表一律"赞成"君主立宪,并推定参政院为国民大会总代表,上书推戴袁世凯为中华帝国皇帝。袁接受帝位后,准备于1916年元旦正式登极。袁帝制自为的行径,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12月25日,唐继尧、蔡锷、李烈钧在云南宣布独立,护国战争爆发。袁世凯称帝使北洋集团分崩离析,列强也撤回了对袁的支持。袁世凯众叛亲离,内外交困,被迫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

2、护国运动:1915年蔡锷等发动的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战争。1915年,袁世凯称帝,重建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蔡锷、李烈钧、唐继尧通电反袁,宣布云南独立,成立护国军,两广、贵州响应,袁世凯派兵镇压,遭到失败。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仍居大总统之位,要求停战,遭到各方拒绝。6月,袁世凯忧郁而死。进步党乘机勾结西南各省实力派,与北洋军阀段祺瑞合作,以拥立黎元洪为总统恢复国会为条件,结束护国战争。护国运动虽然取得胜利,但胜利果实最终被北洋军阀段祺瑞夺取。

3、府院之争:1917年围绕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问题在北洋军阀内部引起的争斗。即以黎元洪为首的总统府与以段祺瑞为首的国务院的斗争。1917年,围绕中国是否参战问题,段祺瑞在日本支持下要求参战,黎元洪在美国支持下反对参战。后黎元洪免去了段祺瑞的职务,并请张勋调停,又引起张勋复辟,张勋复辟为段祺瑞所镇压,黎元洪辞去总统职务,改由冯国璋担任。府院之争表面看是一场北洋军阀的内部之争,实际上是美日在华利益之争。

4、张勋复辟:1917年7月中国清代废帝溥仪在北京复辟12天的事件。1917年因是否解散国会问题,黎元洪和段祺瑞发生争端。黎元洪被迫召张勋入京调解。张勋便带领军队入京拥溥仪登极,恢复清末官制。消息传出,孙中山发表讨逆宣言,要求讨伐张勋。段祺瑞借助全国反对复辟的声势和日本政府的财政支援,讨伐张勋。段祺瑞重新执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