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电潮流上机课程设计报告(程序最终无误版)

华电潮流上机课程设计报告(程序最终无误版)
华电潮流上机课程设计报告(程序最终无误版)

院系: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班级:电气1108

学号:1111550112

学生姓名:龙日尚

指导教师:刘宝柱

设计周数:两周

成绩:

日期:2014年1月10日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与要求

培养学生的电力系统潮流计算机编程能力,掌握计算机潮流计算的相关知识

二、设计正文(详细内容见附录)

1.手算

2.计算机计算

3.思考题

三、课程设计总结或结论(详细内容见附录)

四、参考文献

1.《电力系统计算:电子数字计算机的应用》,西安交通大学等合编。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

2.《现代电力系统分析》,王锡凡主编,科学出版社;

3.《电力系统稳态分析》,陈珩,中国电力出版社,1995年,第三版;

附录(设计流程图、程序、表格、数据等)

4.机算潮流程序及结果

// dierti.cpp : 定义控制台应用程序的入口点。

//

#include "stdafx.h"

struct Line //线路结构体

{

int Num,NumI,NumJ; //线路号左节点名右节点名

float R,X,B,K; //电阻电抗电纳变比(K等于1为普通支路,不等于1为变压器支路的变比) };

struct Bus //节点结构体

{

int Num ;

float Volt,Phase,GenP,GenQ,LoadP,LoadQ;

int Type;

};

#include"stdio.h"

#include"string.h"

#include"math.h"

#include"stdlib.h"

#define NBUS 4

#define NLINE 4

/* Global variables */

int nL,nB,nVA,nSH;

float X[NBUS];

int L;

double def[2*NBUS];

double mn[50];

{

int JS[50];

int i,j,k;

float d,t,x[50];

FILE *fp;

int L=1;

for(i=0;i<50;i++) JS[i]=0;

for(k=0;k

d=0.0;

for(j=k;j

if(fabs(a[k][j])>d){ /*在一行中找到一个最大值赋值d,并用JS[K]记住这个最大值所在的列号*/ d=fabs(a[k][j]);

JS[k]=j;

}

if(fabs(d)<0.000001) /*如果d的数值太小,做为被除数将带来很大的误差 */

L=0;

else {

if(JS[k]!=k)

for(i=0;i

{

t=a[i][k];

a[i][k]=a[i][JS[k]]; /*进行列交换,让最大值始终在对角元上*/

a[i][JS[k]]=t;

}

}

if(L==0)break;

for(j=k+1;j

b[k]=b[k]/a[k][k];

for(i=k+1;i

b[i]=b[i]-a[i][k]*b[k];

}

}

if(fabs(a[n-1][n-1])>0.00001){ /*用追赶法,解方程组,求未知数x*/ x[n-1]=b[n-1];

for(i=n-2;i>=0;i--){

t=0.0;

for(j=i+1;j

x[i]=(b[i]-t);

}

}

if((fp=fopen("gauss.txt","w"))==NULL) /*将结果写到TXT文件中*/

{printf("err");exit(0);}

for(i=0;i

fprintf(fp,"%lf",x[i]);

mn[i]=x[i];

fprintf(fp,"\n");}

fclose(fp);

if(fp!=NULL) fclose(fp);

}

int _tmain(int argc, _TCHAR* argv[])

{

FILE *fp;

FILE *fpout;

int i,j,k,l,h,n,v;

int i1,i2,i3,kp,kq;

struct Line sL[NLINE];

struct Bus sB[NBUS];

float YG[NBUS+1][NBUS+1],YB[NBUS+1][NBUS+1];

double u[50][2];

i1=i2=i3=0;

d1=d2=d3=d4=d5=d6=ps=qs=0.0;

for(i=0;i

if((fp=fopen("in.txt","r"))==NULL)

{ printf("Can not open the file named 'in.txt' \n");

exit(0);

}

fscanf(fp,"%d,%d,%d",&nB,&nL,&nSH);

for(i=0;i

sB[i].Num=sB[i].Type=0;sB[i].Volt=1.0;

sB[i].Phase=sB[i].GenP=sB[i].GenQ=sB[i].LoadP=sB[i].LoadQ=0.0;

fscanf(fp,"%d,%f,%f,%f,%f,%f,%f,%d",&i1,&d1,&d2,&d3,&d4,&d5,&d6,&i2);

sB[i].Num=i1;sB[i].Volt=d1;sB[i].Phase=d2;sB[i].GenP=d3;sB[i].GenQ=d4;sB[i].LoadP=d5,sB[i].LoadQ=d6;sB[i].T ype=i2;

};

for(i=0;i

sL[i].Num=sL[i].NumI=sL[i].NumJ=0;

sL[i].R=sL[i].X=sL[i].B=0.0;sL[i].K=1.0;

fscanf(fp,"%2d %3d %3d %f %f %f %f",&i1,&i2,&i3,&d1,&d2,&d3,&d4);

sL[i].Num=i1;sL[i].NumI=i2;sL[i].NumJ=i3;sL[i].R=d1;sL[i].X=d2;sL[i].B=d3;sL[i].K=d4;

if(fp!=NULL) fclose(fp);

/*Make Y Matrix*/

for(i=1;i

YG[i][j]=0.0;

YB[i][j]=0.0;

};

for(l=0; l

i=sL[l].NumI;

j=sL[l].NumJ;

r=sL[l].R;

x=sL[l].X;

d1=r*r+x*x;

g=r/d1;

b=-x/d1;

m=sL[l].K;

if(fabs(sL[l].K-1.0)<0.000001) //普通支路 {

YG[i][i]=YG[i][i]+g;

YG[j][j]=YG[j][j]+g;

YB[i][i]=YB[i][i]+b+sL[l].B;

YB[j][j]=YB[j][j]+b+sL[l].B;

YG[i][j]=YG[i][j]-g;

YG[j][i]=YG[j][i]-g;

YB[i][j]=YB[i][j]-b;

YB[j][i]=YB[j][i]-b;

}

{YG[i][i]=YG[i][i]+g/m+g*(m-1)/m;

YG[j][j]=YG[j][j]+g/m+g*(1-m)/m/m;

YB[i][i]=YB[i][i]+b/m+b*(m-1)/m;

YB[j][j]=YB[j][j]+b/m+b*(1-m)/m/m;

YG[i][j]=YG[i][j]-g/m;

YG[j][i]=YG[j][i]-g/m;

YB[i][j]=YB[i][j]-b/m;

YB[j][i]=YB[j][i]-b/m; }

}

/* Check the Y matrix */

if((fp=fopen("GGBB.txt","w"))==NULL){

printf("Can not open the file named 'GGBB.txt' \n");exit(0);}

fprintf(fp,"---Y Matrix---\n");

for(i=1;i0.000001) fprintf(fp,"Y(%3d,%-3d)=(%10.5f,%10.5f)\n",i,j,YG[i][j],YB[i][j]);

if(fp!=NULL) fclose(fp);

/* 节点电压附初值 */

for(i=1;i

{if(sB[i-1].Type==0)

{u[i][0]=0.0;

u[i][1]=1.0;

}

else if(sB[i-1].Type==1)

{u[i][1]=sB[i-1].Volt;

u[i][0]=0.0;

}

else if(sB[i-1].Type==2)

u[i][0]= sB[i-1].Phase;

}

}

for(v=1;;v++)/* 迭代次数可以无限大 */

{

/* 节点电压附初值 */

printf("迭代第%d次赋予的电压初值为e+jf:\n",v); for(i=1;i

printf("%lf,%lf\n",u[i][1],u[i][0]);

printf("\n");

printf("\n");

/* 求偏移量 */

double P_P[10];

double P_Q[10];

double P_UU[10];

for(i=1;i

{if(sB[i-1].Type==2)

{P_P[i]=0.0;

P_Q[i]=0.0;

P_UU[i]=1.05;}

if(sB[i-1].Type==0)

{double tempP=0.0;

double tempQ=0.0;

for(j=1;j

{

tempQ+=YG[i][j]*u[j][0]+YB[i][j]*u[j][1];

}

P_P[i]=(sB[i-1].GenP-sB[i-1].LoadP)-tempP*u[i][1]-tempQ*u[i][0]; P_Q[i]=(sB[i-1].GenQ-sB[i-1].LoadQ)-tempP*u[i][0]+tempQ*u[i][1]; P_UU[i]=0.0;

}

if(sB[i-1].Type==1)

{double tempP=0.0;

double tempQ=0.0;

for(j=1;j

{

tempP+=YG[i][j]*u[j][1]-YB[i][j]*u[j][0];

tempQ+=YG[i][j]*u[j][0]+YB[i][j]*u[j][1];

P_P[i]=(sB[i-1].GenP-sB[i-1].LoadP)-tempP*u[i][1]-tempQ*u[i][0]; }

P_UU[i]=sB[i-1].Volt*sB[i-1].Volt-u[i][1]*u[i][1]-u[i][0]*u[i][0]; P_Q[i]=0.0;

}

}

/* 偏移量阵 */

double P_PQ[6];

int a=0;

for(i=1;i<3;i++)

{P_PQ[a]=P_P[i];

a=a+2;

}

a=1;

for(i=1;i<3;i++)

{P_PQ[a]=P_Q[i];

P_PQ[4]=P_P[3];

P_PQ[5]=P_UU[3];

printf("迭代第%d次的偏移量为:\n",v);

for(i=0;i<6;i++)

{printf("%f",P_PQ[i]);

printf("\n");}

printf("\n");

printf("\n");

/* 雅可比矩阵 */

double H[6][6],N[6][6],J[6][6],L[6][6],R[6][6],S[6][6],aa[6],bb[6]; for(i=1;i<5;i++)

{ if(fabs(sB[i-1].Type-2.0)<0.000001)

continue;

else

{for(j=1;j<5;j++)

if(i!=j)

{H[i][j]=-YB[i][j]*u[i][1]+YG[i][j]*u[i][0];

N[i][j]=YG[i][j]*u[i][1]+YB[i][j]*u[i][0];

J[i][j]=-N[i][j];

L[i][j]=H[i][j];

R[i][j]=0;

S[i][j]=0;}

else

{

aa[i]=bb[i]=0.0;

aa[i]+=YG[i][n]*u[n][1]-YB[i][n]*u[n][0];

bb[i]+=YG[i][n]*u[n][0]+YB[i][n]*u[n][1];

}

H[i][i]=-YB[i][i]*u[i][1]+YG[i][i]*u[i][0]+bb[i]; N[i][i]=YG[i][i]*u[i][1]+YB[i][i]*u[i][0]+aa[i]; J[i][i]=-YG[i][i]*u[i][1]-YB[i][i]*u[i][0]+aa[i]; L[i][i]=YG[i][i]*u[i][0]-YB[i][i]*u[i][1]-bb[i]; R[i][i]=2*u[i][0];

S[i][i]=2*u[i][1];

}

}}

double ss[50][50];

for(i=0;i<6;i++)

for(j=0;j<6;j++)

ss[i][j]=0.0;

for(i=1;i<3;i++)

for(j=1;j<4;j++)

{ss[2*i-2][2*j-2]=H[i][j];

ss[2*i-2][2*j-1]=N[i][j];

ss[2*i-1][2*j-2]=J[i][j];

ss[2*i-1][2*j-1]=L[i][j];

}

i=3;

for(j=1;j<4;j++)

{ss[2*i-2][2*j-2]=H[i][j];

ss[2*i-2][2*j-1]=N[i][j];

ss[2*i-1][2*j-2]=R[i][j];

ss[2*i-1][2*j-1]=S[i][j];

}

printf("迭代第%d次的雅可比矩阵为:\n",v);

for(i=0;i<6;i++)

{for(j=0;j<6;j++)

printf("%10f",ss[i][j]);

printf("\n");}

printf("\n");

printf("\n");

Gauss(ss,P_PQ,6);

for(i=1;i

{u[i][0]=u[i][0]+mn[2*(i-1)];

u[i][1]=u[i][1]+mn[2*i-1];}

double max;

max=fabs(P_PQ[0]);

for(i=0;i<=5;i++)

if (max

max=fabs(P_PQ[i]);

if(fabs(max)<0.0001)

{printf("满足精度要求,迭代终止,迭代次数为%d\n",v); printf("\n");

}/* 叠代循环的括号 */

printf("最终求得的节点电压值为e+jf:\n");

for(i=1;i

printf("%lf,%lf\n",u[i][1],u[i][0]);

printf("\n");

printf("\n");

double uu[5],Phase[5];

for(i=1;i

{uu[i]=sqrt(u[i][1]*u[i][1]+u[i][0]*u[i][0]); Phase[i]=atan(u[i][0]/u[i][1]);}

for(i=1;i

printf("%lf,%lf\n",uu[i],Phase[i]);

*计算线路功率和平衡节点 PV节点功率*/

double P[5],Q[5];

double tempP=0.0;

double tempQ=0.0;

for(i=1;i

{for(j=1;j

{

tempP+=YG[i][j]*u[j][1]-YB[i][j]*u[j][0]; tempQ+=YG[i][j]*u[j][0]+YB[i][j]*u[j][1];

}

P[i]=tempP*u[i][1]+tempQ*u[i][0];

Q[i]=tempP*u[i][0]-tempQ*u[i][1];

}

for(i=1;i

printf("节点%d注入功率为%lf,%lf\n",i,P[i],Q[i]);

/* 支路功率 */

double V[4][2];

for(i=1;i<5;i++)

for(j=0;j<3;j++)

V[i][j]=u[i][j];

double sP[5][5],sQ[5][5];

double dsq,dsp,dp,sumgen;

for(i=1;i

{

for(j=1;j

{

sP[i][j]=0.0;

sQ[i][j]=0.0;

}

}

for(l=0; l

{

i=sL[l].NumI;

j=sL[l].NumJ;

r=sL[l].R;

x=sL[l].X;

d1=r*r+x*x;

if(fabs(sL[l].K-1.0)<0.000001)

{/*Normal lines or transformers*/

sP[i][j]=V[i][1]*V[i][1]*g-V[i][1]*V[j][1]*(g*cos(V[i][0]-V[j][0])+b*sin(V[i][0]-V[j][0]));

sQ[i][j]=-(V[i][1]*V[i][1]*sL[l].B+V[i][1]*V[i][1]*b+V[i][1]*V[j][1]*(g*sin(V[i][0]-V[j][0])-b*cos(V[i ][0]-V[j][0])));

sP[j][i]=V[j][1]*V[j][1]*g-V[i][1]*V[j][1]*(g*cos(V[j][0]-V[i][0])+b*sin(V[j][0]-V[i][0]));

sQ[j][i]=-(V[j][1]*V[j][1]*sL[l].B+V[j][1]*V[j][1]*b+V[i][1]*V[j][1]*(g*sin(V[j][0]-V[i][0])-b*cos(V[j ][0]-V[i][0])));

}

else

{/*abnormal transformer ratio*/

sP[i][j]=V[i][1]*V[i][1]*g/sL[l].B/sL[l].B-V[i][1]*V[j][1]*(g*cos(V[i][0]-V[j][0])/sL[l].B+b*sin(V[i][ 0]-V[j][0])/sL[l].B);

sQ[i][j]=-(V[i][1]*V[i][1]*b/sL[l].B/sL[l].B+V[i][1]*V[j][1]*(g*sin(V[i][0]-V[j][0])/sL[l].B-b*cos(V[i ][0]-V[j][0])/sL[l].B));

sP[j][i]=V[j][1]*V[j][1]*g-V[i][1]*V[j][1]*(g*cos(V[j][0]-V[i][0])/sL[l].B+b*sin(V[j][0]-V[i][0])/sL[l ].B);

sQ[j][i]=-(V[i][1]*V[i][1]*b+V[i][1]*V[j][1]*(g*sin(V[j][0]-V[i][0])/sL[l].B-b*cos(V[j][0]-V[i][0])/sL [l].B));

}

}

/* 输电效率 */

dsp=P[4];

sumgen=P[4];

for(i=0;i

{

dsp+=sB[i].GenP-sB[i].LoadP;

dsq+=sB[i].GenQ-sB[i].LoadQ;

sumgen+=sB[i].GenP;

}

dp=dsp/sumgen*100;

/* 输出功率情况 */

if((fp=fopen("功率情况.txt","w"))==NULL)

{

printf("Can not open the file named '功率情况.txt' \n");

exit(0);

}

fprintf(fp,"---功率情况---\n");

fprintf(fp,"平衡节点功率S=%10.5f+ j%10.5f\n",P[4],Q[4]);

for(i=1;i

for(j=1;j

if(fabs(sP[i][j]-0.0)>0.000001)

fprintf(fp,"S(%3d,%-3d)=(%10.5f,j%10.5f)\n",i,j,sP[i][j],sQ[i][j]); fprintf(fp,"网损为%10.5f+j%10.3f,输电效率为%10.3f\n",dsp,dsq,100-dp);

if(fp!=NULL) fclose(fp);

return 0;

}

结果:

1.导纳阵

Y( 1,1 )=( 1.01534, -8.19201) Y( 1,2 )=( -0.56148, 2.30208) Y( 1,3 )=( 0.00000, 3.66667) Y( 1,4 )=( -0.45386, 1.89107) Y( 2,1 )=( -0.56148, 2.30208) Y( 2,2 )=( 1.04225, -4.67651) Y( 2,4 )=( -0.48077, 2.40385) Y( 3,1 )=( 0.00000, 3.66667) Y( 3,3 )=( 0.00000, -3.33333) Y( 4,1 )=( -0.45386, 1.89107) Y( 4,2 )=( -0.48077, 2.40385) Y( 4,4 )=( 0.93463, -4.26159)

2.设定电压初值

01.1;01;

01)

0(3

)0(3)

0(2

)0(2)0(1)0(1j jf e j jf e j jf e +=++=++=+ 3.计算功率和电压偏移;

27731.0])

()([4

1)

0(11)0(1)0(1

4

1)0(11)0(1)0(1

1)0(11)

0(1-=++--=-=?∑∑==j j j j j j j

j s s e B f G f

f B e

G e P P P P

0.05097])()([4

1

)

0(11)

0(1)0(1

4

1

)0(1

1)0(1)0(11)0(11)

0(1-=----=-=?∑∑==j

j j j j

j j

j s s e B f G e

f B e G f Q Q Q Q

同理可算出

52596.0)0(22)0(2-=-=?P P P s ,0196.0)

0(22)0(2=-=?Q Q Q s 5.0)0(33)0(3=-=?P P P s ,0.02

)

0(3232

)0(3

=-=?U U U s 4.根据求的第一次迭代时雅可比矩阵各元素的公式计算雅可比矩阵各个元素的具体值:

??

??

???

?

?

?

-----------?????

???

?

?20000.20

00

66667

.300003334.40052691.406629

.130208

.256148.00

001821.182612.456148.030208.266667.3030208.256148.006298.803803.10

66667

.356148.030208.299265.032104

.8

5.求高斯计算后的修正量:

??????????????

????=??????????

??????????????????=??

????????

????????????????-0.0000000.1276520.023566-0.108546-0.006511-0.007919-2)0(3)0(3)0(2)0(2)0(1)0(11)0()0(

3)0(3)0(2)0(2)0(1)0(1U P Q P Q P e f e f e f J 6.计算各节点电压的一次近似值:

12765

.010855.000792

.010000.197643.099349.0)0(3)0(3)1(3)0(2)0(2)1(2)0(1

)0(1

)1(1

)0(3

)0(3)1(3)0(2)0(2)1(2)0(1)0(1)1(1=?+=-=?+=-=?+==?+==?+==?+=f f f f f f f

f

f

e e e e e e e e e

返回第三步重新迭代,并校验收敛与否,令410-=ε。经过 四 次迭代后,收敛条件满足,停止迭代,求出的电压终值:

00000

.005000.113002.009229.110910.095859.000764.098459.04321j U j U j U j U -=-=-=-= 7.计算出平衡节点4的注入功率。

26513.036787.0~4j S

+= 8.各节点间功率

17564.032153.0~12624.004634.0~12694.031179.0~02432.023821.0~11804.004437.0~00094.024437.0~424124211412j S

j S

j S

j S

j S

j S

--=--=+=-=-=--=

9.网损为:04487.001787.0~j S

-=

10.网损效率为:2.05896%

电力系统潮流计算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设计报告 学生姓名:学号: 学院:电气工程学院 班级: 题目: 电力系统潮流计算 职称: 副教授 指导教师:李翠萍职称: 副教授 2014年 01月10日

1 潮流计算的目的与意义 潮流计算的目的:已知电网的接线方式与参数及运行条件,计算电力系统稳态运行各母线电压、个支路电流与功率及网损。对于正在运行的电力系统,通过潮流计算可以判断电网母线电压、支路电流和功率是否越限,如果有越限,就应采取措施,调整运行方式。对于正在规划的电力系统,通过潮流计算,可以为选择电网供电方案和电气设备提供依据。潮流计算还可以为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定整计算、电力系统故障计算和稳定计算等提供原始数据。 潮流计算的意义: (1)在电网规划阶段,通过潮流计算,合理规划电源容量及接入点,合理规划网架,选择无功补偿方案,满足规划水平的大、小方式下潮流交换控制、调峰、调相、调压的要求。 (2)在编制年运行方式时,在预计负荷增长及新设备投运基础上,选择典型方式进行潮流计算,发现电网中薄弱环节,供调度员日常调度控制参考,并对规划、基建部门提出改进网架结构,加快基建进度的建议。 (3)正常检修及特殊运行方式下的潮流计算,用于日运行方式的编制,指导发电厂开机方式,有功、无功调整方案及负荷调整方案,满足线路、变压器热稳定要求及电压质量要求。 (4)预想事故、设备退出运行对静态安全的影响分析及作出预想的运行方式调整方案。 2 潮流计算数学模型 1.变压器的数学模型: 变压器忽略对地支路等值电路:

2.输电线的数学模型: π型等值电路: 3 数值方法与计算流程 利用牛顿拉夫逊法进行求解,用MATLAB 软件编程,可以求解系统潮流分 布根据题目的不同要求对参数进行调整,通过调节变压器变比和发电厂的电压,求解出合理的潮流分布,最后用matpower 进行潮流分析,将两者进行比较。 牛顿—拉夫逊法 1、牛顿—拉夫逊法概要 首先对一般的牛顿—拉夫逊法作一简单的说明。已知一个变量X 函数为: 0)(=X f 到此方程时,由适当的近似值) 0(X 出发,根据: ,......)2,1() ()() ()() () 1(='-=+n X f X f X X n n n n 反复进行计算,当) (n X 满足适当的收敛条件就是上面方程的根。这样的方 法就是所谓的牛顿—拉夫逊法。 这一方法还可以做下面的解释,设第n 次迭代得到的解语真值之差,即) (n X 的误差为ε时,则: 0)()(=+εn X f 把)() (ε+n X f 在) (n X 附近对ε用泰勒级数展开 0......)(! 2)()()()(2 )() () (=+''+ '+=+n n n n X f X f X f X f εεε 上式省略去2ε以后部分 0)()()()(≈'+n n X f X f ε

潮流上机课程设计-华电

课程设计报告 ( 2011—2012年度第一学期) 名称:电力系统潮流上机 院系: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班级: 学号: 学生: 指导教师: 设计周数:两周 成绩: 日期: 2011年12月19日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与要求 培养学生的电力系统潮流计算机编程能力,掌握计算机潮流计算的相关知识 二、设计正文(详细容见附录) 1.手算 2.计算机计算 3.思考题 三、课程设计总结或结论 潮流计算是研究电力系统稳态运行的一种基本计算,最初求解电力系统潮流时大多使用手算,但随着电力系统结构的日趋复杂,计算量也越来越大。 复杂电力系统潮流计算中,由于节点数量巨大,所形成的修正方程已经无法通过手算方式解决,尤其是需要迭代次数较多时,手算所需要的时间太长,计算机潮流计算无疑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计算机潮流计算可以迅速解决复杂网络的潮流计算问题,这是由于无论系统的复杂程度如何,其节点与支路的类型是固定的,所以只需要输入节点与支路的数据,就可以解决任何一个复杂网络的潮流计算问题。即只需要一次编程,就可以基本上解决所有复杂网络的计算。 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牛顿—拉弗逊发计算潮流时,对于初值要选择比较接近它们的精确解,否则迭代过程可能不收敛。 潮流计算C语言程序编程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C语言无法实现复数运算,需要将得到的值的实部与虚部分开储存并计算。这个过程复杂并且容易出错,编写程序是需要注意。另外需要注意的一点是:C语言数组的编号是从零开始的,在程序编写过程中应注意下标的对应。 通过这一次的电力系统潮流计算编程,我不仅对C语言的编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电力系统分析》这门课程进行了查漏补缺和巩固,对电力系统的运行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受益匪浅。 四、参考文献 1.《电力系统计算:电子数字计算机的应用》,交通大学等合编。:水利电力; 2.《现代电力系统分析》,王锡凡主编,科学; 3.《电力系统稳态分析》,珩,中国电力,2007年,第三版;

电力系统潮流计算

信息工程学系 2011-2012学年度下学期电力系统分析课程设计 题目:电力系统潮流计算 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班级: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钟建伟

2012年3月10日信息工程学院课程设计任务书

目录 1 任务提出与方案论证 (4) 1.1潮流计算的定义、用途和意义 (4) 1.2 运用软件仿真计算 (5) 2 总体设计 (7) 2.1潮流计算设计原始数据 (7) 2.2总体电路设计 (8) 3 详细设计 (10) 3.1数据计算 (10) 3.2 软件仿真 (14) 4 总结 (24) 5参考文献 (25)

1任务提出与方案论证 1.1潮流计算的定义、用途和意义 1.1.1潮流计算的定义 潮流计算,指在给定电力系统网络拓扑、元件参数和发电、负荷参量条件下,计算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及电压在电力网中的分布。潮流计算是根据给定的电网结构、参数和发电机、负荷等元件的运行条件,确定电力系统各部分稳态运行状态参数的计算。通常给定的运行条件有系统中各电源和负荷点的功率、枢纽点电压、平衡点的电压和相位角。待求的运行状态参量包括电网各母线节点的电压幅值和相角,以及各支路的功率分布、网络的功率损耗等。 1.1.2潮流计算的用途 电力系统潮流计算是电力系统最基本的计算,也是最重要的计算。所谓潮流计算,就是已知电网的接线方式与参数及运行条件,计算电力系统稳态运行各母线电压、个支路电流与功率及网损。对于正在运行的电力系统,通过潮流计算可以判断电网母线电压、支路电流和功率是否越限,如果有越限,就应采取措施,调整运行方式。对于正在规划的电力系统,通过潮流计算,可以为选择电网供电方案和电气设备提供依据。潮流计算还可以为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定整计算、电力系统故障计算和稳定计算等提供原始数据。 潮流计算(load flow calculation)根据电力系统接线方式、参数和运行条件计算电力系统稳态运行状态下的电气量。通常给定的运行条件有电源和负荷节点的功率、枢纽点电压、平衡节点的电压和相位角。待求的运行状态量包括各节点电压及其相位角和各支路(元件)通过的电流(功率)、网络的功率损耗等。潮流计算分为离线计算和在线计算两种方式。离线计算主要用于系统规划设计和系统运行方式安排;在线计算用于运行中电力系统的监视和实时控制。 目前广泛应用的潮流计算方法都是基于节点电压法的,以节点导纳矩阵Y作为电力网络的数学模型。节点电压Ui和节点注入电流Ii 由节点电压方程(1)联系。在实际的电力

C课程设计报告(学生上机管理系统)

学生上机管理系统 1.需求分析 实现的目标 课程设计的任务: 制作一个小型的学生上机管理系统,要求制作一个菜单,实现数据的录入,数据的显示,数据查找,数据的删除,数据的保存,数据的统计,数据的修改,系统的退出。系统的设计要求用到C++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要求用到类来实现,同时每一个功能用到一个函数。 基本功能: 学生基本信息(学号,姓名,上机对应的设备编号,设备名称,设备状态)扩展功能: 学生数据的添加、修改、与删除 学生数据的读取与存储 系统特点: 系统要能够对相应的数据进行很好的测试,系统的统计对设备的状态,人数都进行了统计;系统数据的录入除可以手工录入外,还可以采用文件的录入;系统统计学生的基本信息较全面,包括学号,姓名;程序中查找运用了两种查找方式即学号查找和姓名查找。 系统实现方案 第一步:分析题目,建立类并派生出它的子类,画出类图。 第二步:画出流程,根据流程图编写程序清单 第三步:上机调试程序(使用单步调试,设置断点、分块调试的方法)。 第五步:及时整理资料,撰写课程设计报告中有关这个题目的内容。 界面设计与数据 程序对学生上机据处理要求 ①能够输入并浏览学生的基本信息; ②能够实现对学生信息的查询和修改; ③能够对成绩进行统计; ④能够对学号排序; ⑤能够对学生的信息进行保存; 现行的系统功能: 资料维护:系统维护包括对各学生信息和成绩的录入操作。 资料维护:对数据表中的信息进行浏览。

系统查询:可以对学生的姓名,学号,设备信息来查询。 2.概要设计

3.详细设计 1.类设计 类:student 数据成员 学号,姓名,性别,设备编号,设备名称 类:school 成员函数 录入函数Input():输入编号到计算机的成绩; 统计函数count():统计各科的总成绩,计算平均成绩,统计各科的及格率; 查询函数found():按学号或姓名查找学生的记录; 修改函数mend():修改指定学号学生成绩记录; 统计函数ncount():统计学生人数; 排序函数sort():按学号排序; 删除函数del():删除指定学号学生记录; 输出函数show():输出班级所有学生成绩记录; UML图:

电力系统潮流计算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设计报告 学生:学号: 学院: 班级: 题目: 电力系统潮流计算课程设计

课设题目及要求 一 .题目原始资料 1、系统图:两个发电厂分别通过变压器和输电线路与四个变电所相连。 2、发电厂资料: 母线1和2为发电厂高压母线,发电厂一总装机容量为( 300MW ),母线3为机压母线,机压母线上装机容量为( 100MW ),最大负荷和最小负荷分别为50MW 和20MW ;发电厂二总装机容量为( 200MW )。 3、变电所资料: (一) 变电所1、2、3、4低压母线的电压等级分别为:35KV 10KV 35KV 10KV (二) 变电所的负荷分别为: 60MW 40MW 40MW 50MW (三) 每个变电所的功率因数均为cos φ=0.85; 变电所1 变电所母线 电厂一 电厂二

(四) 变电所1和变电所3分别配有两台容量为75MVA 的变压器,短路损 耗414KW ,短路电压(%)=16.7;变电所2和变电所4分别配有两台容 量为63MVA 的变压器,短路损耗为245KW ,短路电压(%)=10.5; 4、输电线路资料: 发电厂和变电所之间的输电线路的电压等级及长度标于图中,单位长度的电阻为Ω17.0,单位长度的电抗为Ω0.402,单位长度的电纳为S -610*2.78。 二、 课程设计基本容: 1. 对给定的网络查找潮流计算所需的各元件等值参数,画出等值电路图。 2. 输入各支路数据,各节点数据利用给定的程序进行在变电所在某一负荷 情况下的潮流计算,并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 3. 跟随变电所负荷按一定比例发生变化,进行潮流计算分析。 1) 4个变电所的负荷同时以2%的比例增大; 2) 4个变电所的负荷同时以2%的比例下降 3) 1和4号变电所的负荷同时以2%的比例下降,而2和3号变电所的 负荷同时以2%的比例上升; 4. 在不同的负荷情况下,分析潮流计算的结果,如果各母线电压不满足要 求,进行电压的调整。(变电所低压母线电压10KV 要求调整围在9.5-10.5 之间;电压35KV 要求调整围在35-36之间) 5. 轮流断开支路双回线中的一条,分析潮流的分布。(几条支路断几次) 6. 利用DDRTS 软件,进行绘制系统图进行上述各种情况潮流的分析,并进 行结果的比较。 7. 最终形成课程设计成品说明书。 三、课程设计成品基本要求: 1. 在读懂程序的基础上画出潮流计算基本流程图 2. 通过输入数据,进行潮流计算输出结果 3. 对不同的负荷变化,分析潮流分布,写出分析说明。 4. 对不同的负荷变化,进行潮流的调节控制,并说明调节控制的方法,并 列表表示调节控制的参数变化。 5. 打印利用DDRTS 进行潮流分析绘制的系统图,以及潮流分布图。

用Matlab计算潮流计算

用Matlab计算潮流计算-电力系统分析

《电力系统潮流上机》课程设计报告 院系:电气工程学院 班级:电088班_______ 学号:0812002221 学生姓名:刘东昇________ 指导教师:张新松________ 设计周数:两周_________ 日期:2010年12月25日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与要求

目的:培养学生的电力系统潮流计算机编程能力,掌握计算机潮流计算的相关知识 要求:基本要求: 1.编写潮流计算程序; 2.在计算机上调试通过; 3.运行程序并计算出正确结果; 4.写出课程设计报告 二、设计步骤: 1.根据给定的参数或工程具体要求(如图),收集和查阅资料;学习相关软件(软件自选:本设计选择Matlab进行设计)。 Alt ;' T = r、二戶土旳「亠 2.在给定的电力网络上画出等值电路图 3.运用计算机进行潮流计算。 4.编写设计说明书。 三、设计原理 1.牛顿-拉夫逊原理

牛顿迭代法是取X0之后,在这个基础上,找到比x0更接近的方程的跟,一步一步迭代,从而找到更接近方程根的近似跟。牛顿迭代法是求方程根的重要方法之一,其最大优点是在方程f(x) = 0的单根附近具有平方收敛,而且该法还可以用来求方程的重根、复根。电力系统潮流计算,一般来说,各个母线所供负荷的功率是已知的,各个节点电压是未知的(平衡节点外)可以根据网络结构形成节点导纳矩阵,然后由节点导纳矩阵列写功率方程,由于功率方程里功率是已知的,电压的幅值和相角是未知的,这样潮流计算的问题就转化为求解非线性方程组的问题了。为了便于用迭代法解方程组,需要将上述功率方程改写成功率平衡方程,并对功率平衡方程求偏导,得出对应的雅可比矩阵,给未知节点赋电压初值,一般为额定电压,将初值带入功率平衡方程,得到功率不平衡量,这样由功率不平衡量、雅可比矩阵、节点电压不平衡量(未知的)构成了误差方程,解误差方程,得到节点电压不平衡量,节点电压加上节点电压不平衡量构成新的节点电压初值,将新的初值带入原来的功率平衡方程,并重新形成雅可比矩阵,然后计算新的电压不平衡量,这样不断迭代,不断修正,一般迭代三到五次就能收敛。 牛顿一拉夫逊迭代法的一般步骤: (1)形成各节点导纳矩阵丫。 (2)设个节点电压的初始值U和相角初始值e还有迭代次数初值为0。 (3)计算各个节点的功率不平衡量。

网页设计课程设计报告

钦州学院 C语言课程设计报告 学生选修课管理系统 院系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专业自动化 学生班级 2008级1班 姓名李美月 学号 0805404134 指导教师单位钦州学院 指导教师姓名陶卫平 指导教师职称讲师 2011年6月 学生选修课管理系统 自动化专业2008级李美月 指导教师陶卫平 摘要:当今时代是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在各行个业中离不开信息处理,这正是计算机被广泛应用于信息系统环境。计算机的最到好处的利用它能够进行信息管理,使计算机进行信息控制,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大大提高了其安全性。 尤其对复查的信息管理,计算机能够充分发挥它的优越性。计算机进行信息管理与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密切相关,系统的开发是系统管理的前提。本系统就是为了管理好学生选课信息而设计的。

数据处理手工操作,工作量大,出错率高,出错后不易更改,造成了时间上的浪费。 基于这个问题,有必要建立一个学生选修课系统,使学生选课信息管理工作规范化、系统化、程序化、避免学生选课管理随意性,提高信息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能够及时、准确、有效的查询和修改选课情况。 【关键词】管理员管理;课程查询;学生选课;系统框图;程序;C++ 设计目的: (1根据C语言课程设计来设计一个实用的系统即学生选课系统。 (2设计该系统能够实现选课信息管理工作规范化、系统化、程序化、避免选课管理随意性,提高信息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能够及时、准确、有效的查询和修改选课情况。 (3通过实践,更进一步掌握C语言课程设计理论知识,做到从理论到实践。 设计技术指标与要求: 由于C语言是面对过程的语言,故我的设计思路是根据目标程序运行的过程来编写,尽量要求做到: (1设计界面要求尽量美观简洁; (2管理员能够对课程信息和用户的管理,以及学生对课程信息的查看和选课。 (3用户能够根据提示,输入操作项,调用系统提供的管理功能。 (4完成学生选课管理的开发。 目录 前言 (3

基于matlab--psat软件的电力系统潮流计算课程设计

东北电力大学课程设计改革试用任务书: 电力系统潮流计算课程设计任务书 设计名称:电力系统潮流计算课程设计 设计性质:理论计算,计算机仿真与验证 计划学时:两周 一、设计目的 1.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工程问题的能力 3.编制程序或利用电力系统分析计算软件进行电力系统潮流分析。 二、原始资料 1、系统图:IEEE14节点。 2、原始资料:见IEEE14节点标准数据库 三、课程设计基本内容: 1.采用PSAT仿真工具中的潮流计算软件计算系统潮流; 1)熟悉PSAT仿真工具的功能; 2)掌握IEEE标准数据格式内容; 3)将IEEE标准数据转化为PSAT计算数据; 2.分别采用NR法和PQ分解法计算潮流,观察NR法计算潮流中雅可比矩阵的变化情况, 分析两种方法计算潮流的优缺点; 3.分析系统潮流情况,包括电压幅值、相角,线路过载情况以及全网有功损耗情况。

4.选择以下内容之一进行分析: 1)找出系统中有功损耗最大的一条线路,给出减小该线路损耗的措施,比较各种措施 的特点,并仿真验证; 2)找出系统中电压最低的节点,给出调压措施,比较各种措施的特点,并仿真验证; 3)找出系统中流过有功功率最大的一条线路,给出减小该线路有功功率的措施,比较 各种措施的特点,并仿真验证; 5.任选以下内容之一作为深入研究:(不做要求) 1)找出系统中有功功率损耗最大的一条线路,改变发电机有功出力,分析对该线路有 功功率损耗灵敏度最大的发电机有功功率,并进行有效调整,减小该线路的损耗; 2)找出系统中有功功率损耗最大的一条线路,进行无功功率补偿,分析对该线路有功 功率损耗灵敏度最大的负荷无功功率,并进行有效调整,减小该线路的损耗; 3)找出系统中电压最低的节点,分析对该节点电压幅值灵敏度最大的发电机端电压, 并有效调整发电机端电压,提高该节点电压水平; 四、课程设计成品基本要求: 1.绘制系统潮流图,潮流图应包括: 1)系统网络参数 2)节点电压幅值及相角 3)线路和变压器的首末端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 2.撰写设计报告,报告内容应包括以下几点: 1)本次设计的目的和设计的任务; 2)电力系统潮流计算的计算机方法原理,分析NR法和PQ分解法计算潮流的特点; 3)对潮流计算结果进行分析,评价该潮流断面的运行方式安全性和经济性; 4)找出系统中运行的薄弱环节,如电压较低点或负载较大线路,给出调整措施; 5)分析各种调整措施的特点并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 6)结论部分以及设计心得; 五、考核形式 1.纪律考核:学生组织出勤情况和工作态度等; 2.书面考核:设计成品的完成质量、撰写水平等; 3.答辩考核:参照设计成品,对计算机方法进行电力系统潮流计算的相关问题等进行答辩; 4.采用五级评分制: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

潮流上机课程设计报告华电

华址电力*孑 《电力系统潮流上机》课程设计报告 院系 班级: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设计周数 成绩: 日期:年月日

q 「十?-课程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设计的目的与要求 培养学生的电力系统潮流计算机编程能力,掌握计算机潮流计算的相关知识 、设计正文(详细内容见附录) 1.手算:要求应用牛顿-拉夫逊法或P-Q分解法手算求解,要求精度为0.001MW 节点1为平衡节点,电压U, 1.0 0,节点2为PQ节点,负荷功率S20.8 j0.6,节点3 是PV 节点,P3 04U3 1.1,两条支路分别为Z13 0.01 j0.04,Z12 0.05 j0.2,对地支路y30j 0.33。

? 十?-课程课程设计报告 2?计算机计算:编写潮流计算程序,要求如下: 2.1据给定的潮流计算任务书整理潮流计算的基础数据:节点的分类,线路模型,等值变压器 模型,电压等级的 归算,标幺值的计算; 2.2基础数据的计算机存储:节点数据,支路数据(包括变压器) ; 2.3用牛顿-拉夫逊法计算; 2.4根据所选潮流计算方法画流程图,划分出功能模块,有数据输入模块,导纳阵形成模块, 解线性方程组模 块,计算不平衡功率模块,形成雅可比矩阵模块,解修正方程模块,计算 线路潮流,网损,PV 节点无功功率和平衡节点功率,数据输出模块; 2.5据上述模块编制程序并上机调试程序,得出潮流计算结果; 2.6源程序及其程序中的符号说明集、程序流图 简单系统如下图所示,支路数据如下: 乙2 0.1 j0.41,乙3 j0.3, z 14 0.12 j0.5, z 24 0.08 j0.40 y io,2 y 20,1 j 0.01528, y 10,4 y 40,1 j 0.0192, y 20,4 y 40,2 j 0.01413 k 1.1 节点数据如下: S 1 0.30 j0.18,S 2 0.55 j0.13, S 3 0.5,U 3 1.10,U 4 1.05 0o Z 13 Z 13 y 40,1 y 20,4 1) 节点导纳阵 #in elude #in elude #in elude #i nclude "LF.h" y 10,4 Z 14 k(k 丄 y 20,1 Z 12 Z 13 S 4 Z 24 S 2 y 40,2

电力系统潮流计算实验报告

1. 手算过程 已知: 节点1:PQ 节点, s(1)= -0.5000-j0.3500 节点2:PV 节点, p(2)=0.4000 v(2)=1.0500 节点3:平衡节点,U(3)=1.0000∠0.0000 网络的连接图: 0.0500+j0.2000 1 0.0500+j0.2000 2 3 1)计算节点导纳矩阵 由2000.00500.012j Z += ? 71.418.112j y -=; 2000.00500.013j Z += ? 71.418.113j y -=; ∴导纳矩阵中的各元素: 42.936.271.418.171.418.1131211j j j y y Y -=-+-=+=; 71.418.11212j y Y +-=-=; 71.418.11313j y Y +-=-=; =21Y 71.418.11212j y Y +-=-=; 71.418.12122j y Y -==; 002323j y Y +=-=; =31Y 71.418.11313j y Y +-=-=; =32Y 002323j y Y +=-=; 71.418.13133j y Y -==; ∴形成导纳矩阵B Y : ?? ?? ? ?????-++-+-+-+-+--=71.418.10071.418.10071.418.171.418.171.418.171.418.142.936.2j j j j j j j j j Y B 2)计算各PQ 、PV 节点功率的不平衡量,及PV 节点电压的不平衡量: 取:000.0000.1)0(1)0(1)0(1j jf e U +=+= 000.0000.1)0(2) 0(2)0(2j jf e U +=+= 节点3是平衡节点,保持000.0000.1333j jf e U +=+=为定值。 ()()[] ∑==++-=n j j j ij j ij i j ij j ij i i e B f G f f B e G e P 1 )0()0()0()0()0()0() 0(;

东北电力大学电力系统潮流计算课程设计报告书

目录 一、设计任务 (1) 1.1 课程设计要求 (1) 1.2 课程设计题目 (1) 1.3 课程设计基本容 (2) 二、问题分析 (3) 2.1 节点设置及分类 (3) 2.2 参数求取 (3) 2.3 计算方法 (4) 三、问题求解 (7) 3.1 等值电路的计算 (7) 3.2画出系统等值电路图: (7) 3.3 潮流计算 (8) 四、误差分析 (29) 五、心得体会及总结 (38) 附录: (39) 参考文献 (39) 程序 (39)

电力系统潮流计算课程设计 一、设计任务 1.1 课程设计要求 1、在读懂程序的基础上画出潮流计算基本流程图 2、通过输入数据,进行潮流计算输出结果 3、对不同的负荷变化,分析潮流分布,写出分析说明。 4、对不同的负荷变化,进行潮流的调节控制,并说明调节控制的方法,并 列表表示调节控制的参数变化。 5、打印利用DDRTS进行潮流分析绘制的系统图,以及潮流分布图。 1.2 课程设计题目 系统图:两个发电厂分别通过变压器和输电线路与四个变电所相连。 变电所1 变电所2 母线电厂一电厂二

发电厂资料: 母线1和2为发电厂高压母线,发电厂一总装机容量为( 300MW ),母线3为机压母线,机压母线上装机容量为( 100MW ),最大负荷和最小负荷分别为50MW 和20MW ;发电厂 二总装机容量为( 200MW )。 变电所资料: (一)变电所1、2、3、4低压母线的电压等级分别为:35KV 10KV 35KV 10KV (二)变电所的负荷分别为:60MW 40MW 70MW 50MW (三)每个变电所的功率因数均为cos φ=0.85; (四)变电所1和变电所3分别配有两台容量为75MVA 的变压器,短路损耗414KW ,短路 电压(%)=16.7;变电所2和变电所4分别配有两台容量为63MVA 的变压器,短路损耗为245KW ,短路电压(%)=10.5; 输电线路资料: 发电厂和变电所之间的输电线路的电压等级及长度标于图中,单位长度的电阻为 Ω17.0,单位长度的电抗为Ω0.402,单位长度的电纳为S -610*2.78。 1.3 课程设计基本容 1. 对给定的网络查找潮流计算所需的各元件等值参数,画出等值电路图。 2. 输入各支路数据,各节点数据利用给定的程序进行在变电所在某一负荷情况下的潮 流计算,并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 3. 跟随变电所负荷按一定比例发生变化,进行潮流计算分析。 1) 4个变电所的负荷同时以2%的比例增大; 2) 4个变电所的负荷同时以2%的比例下降 3) 1和4号变电所的负荷同时以2%的比例下降,而2和3号变电所的负荷同时以 2%的比例上升; 4. 在不同的负荷情况下,分析潮流计算的结果,如果各母线电压不满足要求,进行电 压的调整。(变电所低压母线电压10KV 要求调整围在9.5-10.5之间;电压35KV 要求调整围在35-36之间) 5. 轮流断开支路双回线中的一条,分析潮流的分布。(几条支路断几次) 6. 利用DDRTS 软件,进行绘制系统图进行上述各种情况潮流的分析,并进行结果的比 较。 7. 最终形成课程设计成品说明书。

华电潮流上机课程设计报告+程序.

《电力系统潮流上机》课程设计报告 院系: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班级: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刘宝柱 设计周数: 成绩: 日期:2012年1月5日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与要求 培养学生的电力系统潮流计算机编程能力,掌握计算机潮流计算的相关知识 二、设计正文(详细内容见附录) 1.手算 2.计算机计算 3.思考题 3.1潮流计算的方法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答:潮流计算的方法主要有高斯-赛德尔迭代法、牛顿-拉夫逊迭代法和P-Q分解法。 它们各自的特点如下: (1)高斯-赛德尔迭代法分为以节点导纳矩阵为基础的高斯-赛德尔迭代法和以以节点阻抗矩阵为基础的高斯-赛德尔迭代法的原理比较简单,要求的数字计算机的内存量也比较小,但收敛性差,当系统规模变大时,迭代次数急剧上升,往往出现迭代不收敛的情况;而阻抗法改善了电力系统潮流计算导纳法德收敛性问题,在当时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但是,阻抗法的主要缺点是占用计算机的内存很大,每次迭代的计算量很大。当系统不断扩大时,这些缺点就更加突出。 (2)牛顿-拉夫逊法是数学中求解非线性方程式的典型方法,有较好的收敛性。只要在迭代过程中尽可能保持方程式系数矩阵的稀疏性,就可以大大提高牛顿潮流计算程序的计算效率,牛顿法在收敛性、内存要求、计算速度方面都超过了阻抗法,成为知道目前仍被广泛采用的方法。 (3)P-Q分解法潮流计算派生于以极坐标表示时的牛顿-拉夫逊法,它根据电力系统的特点,抓住主要矛盾,对纯数学的牛顿法进行了改造。与牛顿法相比,P-Q分解法的修正方程的系数矩阵B’和B”分别是(n-1)和(m-1)的方阵,替代了原有的(n+m-2)阶系数矩阵J;B’、B”在迭代过程中可以保持不变且为对称的系数矩阵,提高了计算速度,降低了对存储容量的要求。P-Q分解法在计算速度方面有显著地提高,迅速得到了推广。 3.2如果交给你一个任务,请你用已有的潮流计算软件计算北京城市电网的潮流,你应该做哪些工作?(收集哪些数据,如何整理,计算结果如何分析) 答:(1)在进行北京城市电网的潮流计算之前需要了解北京城市电网中所有的节点支路的相关数据,并对节点和支路分类。处理PQ节点时要了解节点的注入有功和无功功率;PV节点要了解节点电压大小,注入有功功率及节点所能提供的最大和最小无功功率;对于平衡节点要了解节点的电压大小、相位及节点所能提供的最大和最小有功无功功率,此外还需的节点数据有:支路的电阻电抗电纳支路变压器的变比及线路所能传输的最大容量等。 (3) 计算结果分析:应考虑PQ节点的电压是否过高或过低,分析PV节点的电压幅值是否正常及无功

电力系统潮流计算课程设计(终极版)

目录 摘要................................................. - 1 - 1.设计意义与要求..................................... - 2 - 1.1设计意义 ...................................... - 2 - 1.2设计要求(具体题目)........................... - 2 - 2.题目解析........................................... - 3 - 2.1设计思路 ...................................... - 3 - 2.2详细设计 ...................................... - 4 - 2.2.1节点类型.................................. - 4 - 2.2.2待求量 ................................... - 4 - 2.2.3导纳矩阵.................................. - 4 - 2.2.4潮流方程.................................. - 5 - 2.2.5牛顿—拉夫逊算法.......................... - 6 - 2.2.5.1牛顿算法数学原理:................... - 6 - 2.2.5.2修正方程............................. - 7 - 2.2.5.3收敛条件............................. - 9 - 3.结果分析.......................................... - 10 - 4.小结.............................................. - 11 - 参考文献............................................ - 12 -

潮流计算上机报告 华电

《电力系统潮流上机》课程设计报告院系: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班级: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刘宝柱 设计周数:两周 成绩: 日期:2012年1月5日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与要求 培养学生的电力系统潮流计算机编程能力,掌握计算机潮流计算的相关知识 二、设计正文(详细内容见附录) 1. 手算: 要求应用牛顿-拉夫逊法或P-Q 分解法手算求解,要求精度为。 节点1为平衡节点,电压?∠=00.11U &,节点2为PQ 节点,负荷功率6.08.0~2j S +=, 节点3是PV 节点,1.1,4.033==U P ,两条支路分别为04.001.013j Z +=, 2.005.012j Z +=,对地支路3 3.030j y =。 2. 计算机计算 1.导纳阵 Y( 1,1 )=( , Y( 1,2 )=( , Y( 1,3 )=( , Y( 1,4 )=( , Y( 2,1 )=( , Y( 2,2 )=( , Y( 2,4 )=( , Y( 3,1 )=( , Y( 3,3 )=( , Y( 4,1 )=( , Y( 4,2 )=( , Y( 4,4 )=( , 2.设定电压初值 3.计算功率和电压偏移;

同理可算出 52596.0)0(22)0(2-=-=?P P P s ,0196.0) 0(22)0(2=-=?Q Q Q s 5.0)0(33)0(3=-=?P P P s ,0.02 )0(3232)0(3=-=?U U U s 4.根据求的第一次迭代时雅可比矩阵各元素的公式计算雅可比矩阵各个元素的具体值: 5.求高斯计算后的修正量: 6.计算各节点电压的一次近似值: 返回第三步重新迭代,并校验收敛与否,令410-=ε。经过 四 次迭代后,收敛条 件满足,停止迭代,求出的电压终值: 7.计算出平衡节点4的注入功率。 8.各节点间功率 9.网损为:04487.001787.0~j S -= 10.网损效率为:% 3. 思考题 潮流计算的方法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答:潮流计算方法主要包括:高斯-赛德尔迭代法、牛顿-拉夫逊迭代法、P-Q 分解法等算法。 各方法特点如下所示:

潮流上机课程设计报告

如果恰巧看到这篇的话,给你们几个忠告。首先要说的是:课设老师是sb,课设老师是sb,课设老师是sb,重说三;其次,要给他看程序的话,一定要早一点,不然你自己写的也成抄袭的了,亲身经历你们懂的;顺带,这sb看变量名认程序的,自己尽量把变量名都改了。恩,基本就是这些了。

课程设计报告 ( 2015—2016年度第二学期) 名称:电力系统潮流上机 院系: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班级: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毛安家 设计周数:两周 成绩: 日期:年月日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与要求 培养学生的电力系统潮流计算机编程能力,掌握计算机潮流计算的相关知识 二、设计正文(详细内容见附录) 1. 手算 节点1为平衡节点,电压1 1.050U =∠?,节点2为PQ 节点,负荷功率20.80.5S j =+,节点3是PV 节点,330.4, 1.05P U ==,两条支路分别为04.001.013j Z +=,2.005.012j Z +=,对地支路300.3y j =。(要求应用牛顿-拉夫逊法或P-Q 分解法手算求解,要求迭代两次。) (手算具体过程见附录) 2. 计算机计算 编写潮流计算程序,要求如下: 2.1据给定的潮流计算任务书整理潮流计算的基础数据:节点的分类,线路模型,等值变压器 模型,电压等级的归算,标幺值的计算; 2.2基础数据的计算机存储:节点数据,支路数据(包括变压器); 2.3用牛顿-拉夫逊法计算; 2.4根据所选潮流计算方法画流程图,划分出功能模块,有数据输入模块,导纳阵形成模块, 解线性方程组模块,计算不平衡功率模块,形成雅可比矩阵模块,解修正方程模块,计算线路潮流。 (1)、每次迭代的各节点电压幅值、相位或者实部、虚部 (2)、收敛的迭代次数 (3)、收敛后各节点电压幅值、相位,各支路的,,ij ji ij S S S ? (4)、收敛后PV 节点的注入Q (5)、收敛后平衡节点的注入功率S 2.5据上述模块编制程序并上机调试程序,得出潮流计算结果; 2.6源程序及其程序中的符号说明集、程序流图 简单系统如下图所示,支路数据如下: 支路14,27,39为变压器支路,参数为 100.1,058.0114==K X ,050.1,063.0227==K X 100.1,059.0339==K X 其余支路为线路支路,参数为 075.02/,072.0019.07878=+=B j Z , 105.02/,101.0012.08989=+=B j Z 153.02/,161.0032.05757=+=B j Z

电力系统潮流计算课程设计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基于MATLAB的电力系统潮流计算 学院:电气工程学院 专业:电气工程及自动化 班级:电自0710班 学号:0703110304 姓名: 马银莎

内容摘要 潮流计算是电力系统最基本最常用的计算。根据系统给定的运行条件,网络接线及元件参数,通过潮流计算可以确定各母线的电压(幅值和相角),各支路流过的功率,整个系统的功率损耗。潮流计算是实现电力系统安全经济发供电的必要手段和重要工作环节。因此,潮流计算在电力系统的规划计算,生产运行,调度管理及科学计算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潮流计算在数学上是多元非线性方程组的求解问题,牛顿—拉夫逊Newton-Raphson法是数学上解非线性方程组的有效方法,有较好的收敛性。运用电子计算机计算一般要完成以下几个步骤:建立数学模型,确定解算方法,制订计算流程,编制计算程序。 关键词 牛顿-拉夫逊法(Newton-Raphson)变压器及非标准变比无功调节 高斯消去法潮流计算Mtlab

一 .电力系统潮流计算的概述 在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中,随着用电负荷的变化和系统运行方式的改变,网络中的损耗也将发生变化。要严格保证所有的用户在任何时刻都有额定的电压是不可能的,因此系统运行中个节点出现电压的偏移是不可避免的。为了保证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要进行潮流调节。 随着电力系统及在线应用的发展,计算机网络已经形成,为电力系统的潮流计算提供了物质基础。电力系统潮流计算是电力系统分析计算中最基本的内容,也是电力系统运行及设计中必不可少的工具。根据系统给定的运行条件、网络接线及元件参数,通过潮流计算可以确定各母线电压的幅值及相角、各元件中流过的功率、整个系统的功率损耗等。潮流计算是实现电力系统安全经济发供电的必要手段和重要工作环节,因此潮流计算在电力系统的规划设计、生产运行、调度管理及科学研究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它的发展主要围绕这样几个方面:计算方法的收敛性、可靠性;计算速度的快速性;对计算机存储容量的要求以及计算的方便、灵活等。 常规的电力系统潮流计算中一般具有三种类型的节点:PQ 、PV 及平衡节点。一个节点有四个变量,即注入有功功率、注入无功功率,电压大小及相角。常规的潮流计算一般给定其中的二个变量:PQ 节点(注入有功功率及无功功率),PV 节点(注入有功功率及电压的大小),平衡节点(电压的大小及相角)。 1、变量的分类: 负荷消耗的有功、无功功率——1L P 、1L Q 、2L P 、2L Q 电源发出的有功、无功功率——1G P 、1G Q 、2G P 、2G Q 母线或节点的电压大小和相位——1U 、2U 、1δ、2δ 在这十二个变量中,负荷消耗的有功和无功功率无法控制,因它们取决于用户,它们就称为不可控变量或是扰动变量。电源发出的有功无功功率是可以控制的自变量,因此它们就称为控制变量。母线或节点电压的大小和相位角——是受控制变量控制的因变量。其中, 1U 、2U 主要受1G Q 、2G Q 的控制, 1δ、2δ主要受 1G P 、2G P 的控制。这四个变量就是简单系统的状态变量。 为了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必须满足以下的约束条件: 对控制变量 max min max min ;Gi Gi Gi Gi Gi Gi Q Q Q P P P <<<< 对没有电源的节点则为 0;0==Gi Gi Q P 对状态变量i U 的约束条件则是 m a x m i n i i i U U U <<

潮流上机课程设计报告华电

《电力系统潮流上机》课程设计报告 院系 班级: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设计周数 成绩: 日期:年月日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与要求 培养学生的电力系统潮流计算机编程能力,掌握计算机潮流计算的相关知识 二、设计正文(详细内容见附录) 1.手算: 要求应用牛顿-拉夫逊法或P-Q 分解法手算求解,要求精度为0.001MW 。 节点1为平衡节点,电压?∠=00.11 U ,节点2为PQ 节点,负荷功率6.08.0~2j S +=,节点3是PV 节点,1.1,4.033==U P ,两条支路分别为04.001.013j Z +=,2.005.012j Z +=,对地支路33.030j y =。

2.计算机计算:编写潮流计算程序,要求如下: 2.1据给定的潮流计算任务书整理潮流计算的基础数据:节点的分类,线路模型,等值变压器 模型,电压等级的归算,标幺值的计算; 2.2基础数据的计算机存储:节点数据,支路数据(包括变压器); 2.3用牛顿-拉夫逊法计算; 2.4根据所选潮流计算方法画流程图,划分出功能模块,有数据输入模块,导纳阵形成模块, 解线性方程组模块,计算不平衡功率模块,形成雅可比矩阵模块,解修正方程模块,计算 线路潮流,网损,PV 节点无功功率和平衡节点功率,数据输出模块; 2.5据上述模块编制程序并上机调试程序,得出潮流计算结果; 2.6源程序及其程序中的符号说明集、程序流图 简单系统如下图所示,支路数据如下: 41.01.012j z +=,3.013j z =,5.012.014j z +=,40.008.024j z += 01528.01,202,10j y y ==,0192.01,404,10j y y ==,01413.02,404,20j y y == 1.1=k 节点数据如下: 18.030.01 j S --= ,13.055.02j S --= , 5.03 =S ,10.13=U ,o U 005.14∠= 3 2S 1S 4 S 4 ,10y 1 ,40y 2,10y 1,20y 4,20y 2,40y 12z 24z 14z k )1(13-k k z k z -113 1)节点导纳阵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LF.h"

华北电力大学潮流上机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设计报告 ( 2011-- 2012年度第一学期) 名称:电力系统潮流上机院系: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班级:电管0902 学号:1091140202 学生: 指导教师:麻秀 设计周数:两周 成绩: 日期:2011年1月6日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与要求 培养学生的电力系统潮流计算机编程能力,掌握计算机潮流计算的相关知识 二、设计正文(详细容见附录) 1、手算 在此我们同样采取计算机计算这种方便快捷的方法。具体的方法及结果见附录。 2、计算机计算 通过计算机编程,我们可以很方便的求解出相关量,其具体计算方法及计算结果见附录。 3、思考题答案见附录。 三、课程设计总结或结论 潮流计算是研究电力系统稳态运行的一种基本运算方法,通过对于潮流的计算,实现对潮流的控制,维护电力系统稳定,防止出现超过约束条件的情况,从而使电力系统免遭崩溃的危险。 最初求解电力系统潮流时大多是用手算,这种计算方法不但耗费时间长,精度差,而且对于大容量的电力系统无法做到很好的控制。随着电力系统结构日趋复杂,计算量也越来越大,仅靠手算难以求解一些复杂网络的潮流。计算机作为一种处理数据的工具,其计算速度快,准确率高,存储量大,因此它广泛的应用于大规模复杂化的电力系统网络中。 为了能使计算机能进行潮流计算,就必须编制相应的程序,使其能按照人们在程序中设定的计算流程一步一步的执行,直到计算结果达到要求的精度,得到最终想要的结果。C语言是一种简单实用的语言,利用它进行程序设计可以大大提高电力系统潮流控制的自动化程度。 本次的潮流上机,就是要求我们利用C语言编程,进行计算机潮流计算。这既是对我们电力系统潮流计算知识的考验,也是对我们C语言编程能力的考验。是一次各种知识的交汇综合的运用。通过这次潮流上机,我对电力系统潮流计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我的C语言编程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我明白了学习不能仅限于课本,还要做到“学以致用”的道理。 在这次潮流设计中,我遇到了由于多问题,其中既包括由于对潮流知识掌握不牢而导致的问题,也包括由于C语言编程能力有限而导致的问题。幸而在麻老师、学姐和同学们的帮助下,这些问题都得到一一解决。在这里,我要衷心的感老师们的辛苦付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