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物学 孔繁祥 课后题+提纲+重点

环境生物学 孔繁祥 课后题+提纲+重点
环境生物学 孔繁祥 课后题+提纲+重点

Zhong Dian

绪论

1.环境科学:是研究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目的在于揭示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存在的规律。

2.温室效应:在大气层中,CO2对光辐射是透彻无阻的,但是能吸收红外线而阻挡红外辐射的通过,就像温室的玻璃罩一样,能量进来容易出去难,大气中CO2越多热外流越受阻,地球温度上升越快,这种现象称为“温室效应”。

3.臭氧层的破坏:大气平流层中CO2能阻止过量的紫外线到达地面,而人类活动引起氯氟烷烃和含溴卤代烷烃排放到平流层,氯原子催化O3的分解,打破了O3的自然平衡,导致O3“空洞”。

4.酸雨:主要成分是硫酸和硝酸,SO2、NO在强光下发生光化学作用并和水汽结合形成(pH<

5.6)

5.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是环境科学一个分支。

6.环境生物学研究的对象及目的: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间相互关系。⑴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的污染;⑵是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破坏。

主要研究:环境污染引起的生物效应和生态效应及其机理,生物对环境污染的适应及抗性机理,利用生物对环境监测和评价的原理和方法,生物成生态系统对污染的控制与净化的原理与应用;自然保护生物学和恢复生态学及生物修复技术。

目的:在于为人类维护生态健康,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空科学基础,促进环境和生物的互相关系以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研究方法:野外调查和实验,实验室实验,模拟研究。

主要任务:①阐明环境污染的生物学或生态学效应。

②探索生物对环境污染的净化原理,提高生物对环境污染净化的效率。

③探讨自然保护生物学和恢复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

第一章

1.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加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

2,污染源: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发生源称为污染源。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环境产生有害物质的场所。设备和装置。按来源分为天然污染源和认为污染源。

3.污染物:是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结构、状态和性质发生变化、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物质组成,包括自然释放、人类活动产生。

4.污染物进入环境主要三条途径:①人类活动过程中无意释放②废物的排放(三废) ③人类活动过程中故意的应用(杀虫剂)

5.污染物迁移方式:①机械迁移(水、气、重力)②物理—化学迁移③生物迁移(食物链放大积累)

6.污染物转化形式:物理转化、化学转化、生物转化→一方面可使污染物对生物毒性降低,甚至转为无毒;另一方面使污染物生物毒性增强或形成难降解。

光化学烟雾:参与光化学氧化过程的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现象。

7.生物转运:是指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和方式同生物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

过程。方式包括:被动转运、特殊转运、胞饮作用(内吞作用)

8.污染物生物转化:是指外源化合物进入生物机体后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作用下代谢变化过程。

9.生物转化:是指外源化合物进入生物机体后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代谢变化过程。

10.污染物的吸收主要通过消化管、呼吸系统、皮肤三条途径。生物转化的过程:生物体内的生物转化一般分为Ⅰ、Ⅱ两个连续作用过程。相Ⅰ反映,外源性化合物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下经由氧化还原或水解反应,改变其化学结构,形成某些活性基团或进一步是这些活性基团暴露;相Ⅱ反应中,相Ⅰ反应的一级代谢物在另外一些酶系统催化下通过上述活性基因与细胞内某些化合物结合,生成结合产物(二级代谢物),结合产物的极性一般强,利于排出。

11.生物浓缩:是指生物机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的浓度的现象,又称生物学富集。

12.生物积累:指生物在其整个代谢活跃期通过吸收、吸附、吞噬等各种过程,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以致随着生长发育,浓缩系数不断增大的现象。13.生物放大:是指在生态系统中,由于高营养级生物以低营养级生物为食,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在生物体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

生物浓缩系数:Kbcf=物质在生物体内浓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浓度

生物污染:是指对人和生物有害的微生物、寄生虫等病原体和变应原等污染水、气、土壤和食品,影响生物产量和质量,危害人类健康,这种称为生物污染。

水体的富营养化:是指大量的N、P等营养元素物质进入水体,使水中藻类等浮游生物旺盛增殖,从而破坏水体生态平衡的现象。

第二章

污染物在物化学和分子水平上的影响:①对生物机体酶的影响②对生物大分子的影响(蛋白质;DNA;脂质的过氧化)

污染物在细胞和器官水平上的影响:①对细胞的影响,细胞膜、细胞器②对组织器官的影响:靶器官,对组织器官影响。

靶器官:污染物进入机体后,毒作用直接表现的器官为效应器官。污染物进入机体后,对各器官并不产生同样的毒作用,而只对部分器官产生直接毒作用,这些器官称为靶器官。污染物在个体水平上的影响:

㈠死亡:在一定剂量或浓度作用下;污染物引起动物死亡。

㈡对行为影响:对水生生物:①回避②捕食③警惕行为对鸟类行为:神经系统中毒(有机P)姿态,不照顾后代

㈢对繁殖影响:(产卵、孵化率)

㈣对生长发育影响

污染物在种群和群落水平影响:㈠对生物种群的影响:

种群:是在一定时空中同种个体的组合。三个基本特征:空间特征、数量特征、遗传特

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空间内的个体数量。

㈡对生物种群的影响:群落,指在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区域或环境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有规律的一种结构单元。优势种、耐污种、敏感种。(对种群组成和结构改变;对物种多样性影响)。

化学污染对生物的联合作用:把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污染物共同作用所产生的综合生物学效应。①协同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污染物同时或数分钟内先后与机体接触,其对机体产生的生物学作用强度远远超过任一单独作用强度。②相加作用:多种化学污染物混合所

产生的生物学作用强度=各污染物分别产生强度之和。③独立作用:多种化学污染物各自对机体产生毒性作用机理不同,互不影响,总效果低于相加作用,但不低于其中活性最强者。

④拮抗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污染物同时或数分钟内先后输入机体,其中一种污染物课干扰另一化学污染物原有的生物学作用,使其减弱,或两者相互干扰,使混合物生物作用强度

<任一种单独作用强度

第三章

生物测试:指系统地利用生物的反应测定一种或多种污染物或环境因素单独或联合存在时所导致的影响或危害。

水污染的生物测试被称为毒性试验。大气污染的生物测试称为植物人工黑气。

生物测试方式:根据生物测试经历时间分为:短期生物测试、中期生物测试、长期生物测试。

毒物: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给予机体时,引起生物体功能或器质性损伤的化学物质,或剂量虽微,累积到一定量,就能干扰或破坏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持久性的病理变化,甚至危至生命的化合物。

中毒: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引起功能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

毒性试验常用参数:①致死剂量②半数致死剂量③绝对致死剂量④最小致死剂量⑤最大耐受剂量⑥最大无作用剂量。

致死剂量:表示一次染毒后引起受试动物死亡的剂量或浓度。

急性毒性试验:是研究化学物质大剂量一次染毒或24h内多次染毒动物所引起的毒性试验。

蓄积毒性作用:低于中毒阈剂量的外来化合物,反复多次地与机体持续接触,经过一段时间后使机体明显表现出中毒现象。

三致作用:生物致突变、致畸、致癌效应。

突变: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发生了基因结构的变化(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

致突变作用:某些物质引起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发生基因结构改变的作用。

第四章

环境质量:指环境素质的优劣程度。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基本要素对人群生存繁衍级社会经济发展适宜程度,反映人类的具体要求而形成对环境性质及数量进行评定的一种概念。

生物监测:是利用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对环境污染或变化所产生的反应阐明环境污染状况,从生物学角度为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价提供依据。

生态环境:是指除人口种群以外的生态系统中不同层次生物所组成生命系统。

有害物理因素的生物学效应:环境噪声的生物学效应、放射性污染的生物学效应

四大环境污染:噪声、废水、废气、废渣。

第五章

环境污染“三废”:地表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

污水处理方法: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

废水的污染和净化度指标:

生物化学需氧量(BOD):指在20℃条件下,微生物好氧分解水样中有机物所消耗的溶解氧量。

共代谢作用:只有在初级能源物质存在时才能进行的有机化合物的生物降解过程,微生物共代谢不仅包括微生物在正常生长代谢过程中对非生长基质的共同氧化,也描述了体细胞对不可利用基质代谢。

微生物降解与转化特点:①个体小、表面积大,代谢速率快;②种类多分布广,代谢类型多样;③有多种降解酶④繁殖快,易变异,适应性强;⑤降解能力强;共代谢作用。

废水生物处理的原理:天然水体中的自净作用是废水生物处理技术与方法基础。

㈠水体自净作用:受污染的水质自然地恢复原样的现象

㈡废水生物处理的作用机理:

①活性污泥:由细菌、原生动物等,微生物与悬浮物质,胶体物质混杂在一起形成的具有吸附、分解有机物能力的絮状体。

②活性污泥特性:具有强吸附能力,很强分解、氧化有机物能力,具有较长的食物链,良好的沉降性能。

微生物脱N时碳源:⑴废水中所含有机碳⑵外加碳源⑶内碳源

固体废物的微生物处理:堆肥、卫生填埋、厌氧发酵。

Ke Hou Ti

第一章环境污染的生物效应P67

1.概念解释

环境污染: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对人类以及其它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P21 环境生物效应:各种环境因素变化而导致生态系统变异的效果。P22

污染源: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环境产生有害物质的场所、设备和装置。或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发生源。P23

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结构、状态和性质发生变化,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物质组成。P24

优先控制污染物:由于有毒物质品种繁多,不可能对每一种污染物都制定控制标准,因而提出的在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潜在危险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的对象。P26 污染物形态:环境中污染物的外部形状、化学组成和内部结构的表现形式。P30

污染物迁移: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位置的移动及其引起的富集、分散、消失的过程。P28

污染物转化: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形态或转变为另一种物质的过程。P34

2.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方式和转化途径。P28,34-35

迁移方式:机械迁移(水、气、重力);物理化学迁移(最重要的形式);生物迁移(吸收、代谢、生长、死亡等)。

转化途径(转化形式有物理、化学、生物转化)在大气中,以光化学氧化、催化氧化反应为主;在水体中,氧化还原作用,配合作用,生物降解作用;在土壤中,生物降解为主。

3.什么是生物转运?污染物透过细胞膜的方式。P38-39

生物转运: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和方式同生物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的总称。

方式:被动转运(简单扩散和滤过);特殊转运(主动运输和易化扩散);胞饮作用(吞噬作用)。

4.什么是污染物在体内的的生物转化?生物转化过程和主要反应。P43-50

污染物在体内的的生物转化:外源化合物进入生物机体后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作用下的代谢变化过程。

过程:一般分为I、II两个连续的作用过程。在过程I(相I反应)中,外源化合物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下经由氧化、还原或水解反应改变其化学结构,形成某些活性基团或进一步使这些活性基团暴露。在过程II(又称相II反应)中,相I反应产生的一级代谢物在另外的一些酶系统催化下通过上述活性基团与细胞内的某些化合物结合,生成结合产物,极性有所增强,利于排出。

主要反应:相I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水解反应;相II反应:葡萄糖醛酸化,硫酸化,甲基化等等。

相II反应:又叫结合反应,指在酶的催化下,外源化合物的相I反应产物或带某些基团的外源化合物与细胞内物质的结合反应。(加)

MFO的组成和作用:由细胞色素P450、NADPH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和磷脂组成,具有代谢非极性的亲脂性有机化合物的作用。(加)

5.什么是生物浓缩、生物积累、生物放大、浓缩系数,生物浓缩的机理。P51,52,54,56

生物浓缩:生物机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

生物积累:生物在其整个代谢活跃期通过吸收、吸附、吞食等各种过程,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以致随着生长发育,浓缩系数不断增大的现象。

生物放大:在生态系统中,由于高营养级生物以低营养级生物为食物,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在生物机体中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

浓缩系数:BCF,指生物体内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的浓度同它所生存的环境中该物质的浓度的比值。(可用以表示生物浓缩的程度)

机理:污染物通过生物呼吸、食物和皮肤吸收等多种途径进入生物体内,然后通过血液循环分散至生物体的各个部位,被生物的多种器官和组织吸收浓缩。生物各种器官和组织对某污染物的浓缩程度,取决于该物质在血液中的浓度,生物组织与血液对该物质的亲合性的差异以及生物组织对该物质的代谢。

6.生物对环境有哪些污染效应?其污染后果如何?P59-62(略)

生物污染:对人和生物有害的微生物、寄生虫等病原体和变应原等污染水、气、土壤和食品,影响生物产量和质量,危害人类健康,这类污染称为生物污染。(附加)生物对环境的污染效应有:病原微生物使人、家禽、家畜和植物致病;水体富营养化影响水体外观、气味、水生生物,产生毒素,污染饮用水;微生物代谢物污染,如H2S 气体难闻且使人中毒,酸性矿水危害周围生物,硝酸和亚硝酸致病致癌,微生物毒素污染食品。

7.阐述微生物对金属汞、砷的生物转化。

汞Hg:在有氧条件下,某些细菌使元素汞氧化或使二价汞还原为元素汞;在甲基钴氨素参与下使汞甲基化;汞的甲基化与其脱甲基化过程保持动态平衡。

砷As:某些细菌氧化亚砷酸盐为砷酸盐,毒性减弱;在土壤中三价砷氧化为五价;霉菌使砷化物甲基化形成剧毒的三甲基砷。

第二章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P93

1.何谓酶的诱导和抑制作用?举例说明污染物对酶的诱导和抑制作用。P70-76

诱导作用:污染物使酶的合成速度增加或降低酶蛋白的分解。

举例:被多氯联苯和多环芳烃污染的河水对鱼的混合功能氧化酶

(CYP1A1)具有诱导作用。

抑制作用:污染物与酶的中心功能基团结合而抑制酶的活性。

举例:DDT对Na+/K+ ATPase(腺三磷酶)和Mg-ATPase有抑制作用。2.阐述污染物对生物大分子的影响。P77-80(略答)

污染物及其活性代谢物可直接与生物大分子反应,共价结合(蛋白质、核酸、脂肪酸等),导致生物大分子的化学性损伤,从而影响生物大分子的功能,引起一系列生物学反应,产生毒性效应。

抑制生物大分子的合成。

3.污染物在细胞水平上的影响有哪些?P81-82

表现为对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引起细胞膜脂过氧化作用导致细胞膜损伤;影响细胞膜的离子通透性;与细胞膜上受体结合,干扰受体正常生理功能(细胞膜)。引起线粒体膜和嵴形态结构的改变,影响氧化磷酸化和电子传递功能;污染物经代谢活化产生自由基,导致内质网结构和微粒体膜的一些重要组分(如MFO)的破坏;阻碍叶绿素合成,加速叶绿素分解,破坏叶绿体超微结构,影响光合作用;影响微管、微丝、高尔基体等其他细胞器(细胞器)。

4.什么是靶器官?污染物对生物组织器官的影响。P82-83

靶器官:污染物进入机体后,对各器官并不产生同样的毒作用,而只对部分器官产生直接毒作用,这些器官称为靶器官。

影响:植物吸收大气污染物后,导致叶组织的坏死,表现为叶面出现点、片伤害斑,造成叶、蕾、花、果等器官的脱落;农药污染也能对植物器官和组织产生影响。对动物组织器官的影响较为复杂,如Pb损害造血器官和神经系统,Cd影响肝脏和肾脏,引起骨痛病;Hg引起水俣病,影响神经系统。

5.什么是行为毒性?污染物对水生生物行为的影响。P84(略)

行为毒性:当一种污染物或其他因素(温度、光照、辐射等)使得动物一种行为改变超过正常变化的范围时,产生行为毒性。

影响:影响回避行为,使生物的分布区系改变,打乱原有的生态系统系统平衡;影响捕食行为,造成获得的资源减少,进一步导致生物发育和繁殖受阻;影响学习行为;影响警惕行为,增加生物死亡率,导致种群数量下降;影响社会行为。

对鸟类(有机磷农药):姿态效应的改变,对领地的失控,不能照顾后代等。(加)

6.环境激素有哪几类?环境激素的危害。P87-88

环境激素:环境中存在一些天然物质和人工合成的环境污染物具有动物和人体激素的活性,这些物质能干扰和破坏野生动物和人的内分泌功能,导致野生动物繁殖障碍,甚至能诱发人类的重大疾病,这些物质被称为环境激素。(此题中可略去)

种类:天然雌激素和合成雌激素;植物雌激素;具有雌激素活性的环境化学物质。

危害:可使野生动物的性发育和雄性生殖器异常;使鱼类等发生性逆转,导致繁殖成功率下降;引起人体多种形式的雄性生殖系统发育障碍;与人类许多重大疾病的发生有关。

7.何谓优势种?敏感种?种的多样性?P90-91

优势种:在群落中优势度大的物种。

敏感种:对环境条件变化反应敏感的物种。

种的多样性:群落中物种的数目(丰富度)和各物种的相对密度(群落的异质性)。

8.何谓协同作用、相加作用、独立作用、拮抗作用?P92-93

协同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污染物同时或数分钟内先后与机体接触,其对机体产生的生物学作用强度远远超过它们分别单独与机体接触时的生物

学作用的总和。

相加作用:多种化学污染物混合所产生的生物学作用强度等于其中各化学污染物分别产生的作用强度的总和。

独立作用:多种化学污染物各自对机体产生毒性作用的机理不同,互不影响。

拮抗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污染物同时或数分钟内先后输入机体,其中一种化学污染物可干扰另一种化学污染物原有的生物学作用,使其减弱,或两种化学污染物相互干扰,使混合物的生物作用或毒性作用的强度低于任何一种单独输入机体的作用强度。

9.什么是抗氧化防御系统?其作用是什么?P72

需氧生物在长期进化中发展出的防御过氧化损害的系统。(由GSH,VC,VE,GPx,SOD,Ct等组成)

作用:控制由体内代谢产生的活性氧,消除活性氧对机体的伤害作用;在一定范围内清除氧化还原循环产生的大量活性氧。

第三章污染物的生物效应检测P137

1.什么是生物测试?生物测试的基本类型。P95-97(略)

指系统地利用生物的反应测定一种或多种污染物或环境要素单独或联合

存在时,所导致的影响或危害。

基本类型:短期生物测试、中期生物测试、长期生物测试。

2.受试生物的选择条件。P97

对试验毒物或因子具有敏感性;地理分布广泛,数量多,易获得;具有重大生态学价值;易于培养和繁殖;生物学背景资料丰富,已被清楚了解;对试验毒物或因子的反应能被测定,并有标准测定方法或技术;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和旅游价值并考虑与人类食物链的联系;考虑受试生物的个体大小和生活史长短;考虑是否曾经受污染;等。(选其中几个)

3.半数致死剂量、蓄积系数、最大无作用剂量和最小有作用剂量。P100,101,109

半数致死剂量:LC50,能引起一群动物的50%死亡的最低剂量。

蓄积系数:分次给受试物后引起50%受试动物出现某种毒效应的总剂量)与一次给受试物后引起50%受试动物出现同一效应的剂量(LD50(ΣLD50

(n)

)的比值,即

(1)

/ LD50(1)

蓄积系数K=ΣLD50

(n)

最大无作用剂量:化学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按一定检测方法或观察指标,不能观察到任何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

最小有作用剂量:能使机体发生某种异常变化所需的最小剂量(即,能使机体开始出现某种毒性反应的最低剂量)。

4.急性毒性试验和慢性毒性试验的一般程序。P104,107

急性':选择受试生物;预试验及确定剂量组;染毒方式;观察指标;确定LD50;试验结果评价。

慢性':选定试验动物并分组;确定染毒剂量和实验期限;选定染毒途径;观察指标;试验评价。

5.致突变、致畸效应和致癌效应的基本概念。P114,124,128

致突变:某些物质引起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发生基因结构改变的作用。

致畸效应:致畸物通过母体作用于胚胎而引起胎儿畸形的现象。

致癌效应:环境中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作用于生物体引起生物体发生肿瘤的作用。

6.致畸物的致畸作用具有什么毒理学特点?这些特点在致畸试验中有什么意义?P124-128

毒理学特点:胚胎与致畸物发生接触时,可因胚胎所处的发育阶段不同而呈现不同敏感性;种属差异在致畸作用中较为明显,不同种系的动物呈现不同的敏感性。

意义:同种动物重复试验和多种动物实验结果的一致性才可对受试物的致畸作用有助于作出比较可靠的结论;由于动物的种系间存在差异,不能根据一种动物的致畸性而简单推论对人类一定具有致畸作用。

7.微宇宙的基本概念,举例说明微宇宙试验的设计。P132(略)

微宇宙: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包含生物和非生物的组成及其过程,能提供自然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和功能。

标准化水生微宇宙设计举例:时间(64天);实验容器(4L广口瓶);实验生物(10种藻类,4种无脊椎动物,1种细菌);环境条件(温度、光照、pH 等)

第四章环境质量的生物监测与生物评价P192

1.生物检测与化学测试相比有哪些优点?存在哪些不足?P140

优点:能直接反映出环境质量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能综合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具有连续监测的功能;监测灵敏度高;价格低廉,不需购置昂贵的精密仪器;不需要繁琐的仪器保养及维修等工作;可以在大面积或较长距离内密集布点,甚至在边远地区也能布点进行监测。

不足:不能像理化监测仪器那样迅速作出反应;不能像一起那样能精确地监测出环境中某些污染物的含量,生物监测通常只是反映各监测点的相对污染或变化水平。

生物监测:利用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对环境污染或变化的反应阐明环境污染状况,从生物学角度为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价提供依据。(加)

2.大气污染的生物检测方法有哪些?P141-145

指示植物;现场调查法;植物群落监测法;现场盆栽定点监测法;地衣、苔藓监测法;微核技术的应用;污染量指数法;大气污染的综合生态指标。

3.水污染的生物监测方法有哪些?P147-157

细菌学监测(通常以大肠菌群为指标);浮游生物检验法;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监测法;微型生物群落监测法。

4.如何进行水环境的生物学评价?P157-163

水体受到污染后,对生存于其中的生物产生影响,生物也对此做出不同的反应和变化,其反应和变化是水环境评价的良好指标,这是水环境质量的生物学评价的基本依据和原理。

主要的评价方法有:一般描述对比法;指示生物法;污染生物系统;生物指数;种的多样性指数;生产力分析;残留量指数和富集系数。

5.化学品生态风险评价的定义、基本内容和评价程序。P173-178

定义:确定环境中的化学品对非人群生态系统不利影响的概率和大小,以及这些风险可接受程度的过程。

基本内容:暴露评价、受体分析、危害评价、风险表征。

评价程序:危害识别、暴露—反应估算、暴露评价、风险表征。

6.生物标志物的定义、种类以及在监测中的作用。P164-167

定义:亚个体和个体水平上既可以测定污染物暴露水平,也可以测定污染物效应的生理和生化指标。

种类:暴露生物标志物,效应生物标志物。

作用:能在最早期阶段发现污染物的危害,起到预警系统的作用;预测污染物对另一个物种的影响更加准确和精确,可用低等物种来预测高等物种;可以反映特定环境中的生物体在生理上是否正常,起到环境诊断的作用;反应一般较为快速,通常在48h可表现出来。

7.环境质量和生态环境质量以及它们的基本内涵。P138,139,170

环境质量: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基本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类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的性质及数量进行评定的一种概念。

基本内涵:环境质量指自然环境质量和社会环境质量两个方面,包括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质量,又可具体划分为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生物环境质量等。

生态环境质量:除人口种群以外的生态系统中不同层次的生物组成的生命系统在人为作用下所发生的好与坏的变化程度或总变化状态。

基本内涵:生态环境质量是从生态系统的层次上,研究系统各组分,特别是有生命组分的质量变化规律和相互关系,以及人为作用下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情况,从而评定其环境质量的优劣,其综合性很强。

Ti Gang

绪论

1.重大的环境问题

2.环境问题类型和实质

3.环境生物学定义、形成与发展、研究对象与任务、研究方法、发展趋势以及环境生物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4.外来化合物生态毒理学环境生物技术

5.我国在本学科中存在的主要优先领域有哪些方面?

6.国外环境生物学重要期刊

第一章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

1.环境污染的概念、类型、含义21

2. 污染源类型

3.三致作用P26,优先污染物的含义、种类

4.污染物进入环境的途径28

5. 污染物的迁移方式及影响迁移的因素28-30

6.污染物的转化形式及内容,转化结果34-35

7.生物转运38;污染物透过生物膜的形式及其特点38-39

8.生物转化;外源化合物43;生物转化的两大反应及其意义49。

9.生物浓缩、生物积累、生物放大概念及其三者之间的异同点;生物浓缩系数51-54

10.生物污染59;水体富营养化及其后果60

11、超量积累植物(hyperaccumulator)

第二章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

1.污染物对生物体的影响不同水平机理68;

2.污染物对酶的抑制和诱导作用;

3.DNA修复类型80

4.污染物在个体水平上对生物体影响类型83

5.种群、种群密度、群落、物种多样性91

6.联合作用及其类型;92

7、环境激素概念、类型和特点

第三章污染物的生物效应检测

1.生物测试、主要类型及其含义96;

2.毒性、毒物、中毒、无损害作用、损害作用、效应与反应、剂量-效应关系、剂量-反应关系、危害性101

分析毒物作用时间、剂量、效应三者之间的关系。

3.致死剂量、绝对致死剂量、半数致死剂量、最小致死剂量、最大耐受剂量、最大无作用剂量、ADI、最高容许浓度(MAC)、最小有作用剂量、急性毒作用带、慢性毒作用带、半数效应浓度、半数拟制浓度P100

4.急性毒性实验;水生生物急性毒性实验的实验动物104;

5.亚慢性毒性实验、慢性毒性实验107、

6.蓄积毒性109、类型;物质蓄积、功能蓄积、如何评判蓄积作用;生物半衰期111

7.突变及其类型114;Ames试验的原理115;细胞遗传学试验方法(微核试验):117;DNA损伤试验(三种)

8.致畸作用及其特点123

9.致癌作用及其特点;细胞癌变学说;癌变过程机理;129

10.微宇宙法及其试验方法种类131

11、致癌、致畸、致突变三者的关系 ?

第四章环境质量的生物监测与生物评价

1.环境质量的概念及类型138;环境基准标准、环境质量标准;环境质量调查、环境质量预测、环境质量调控;139

2.生物监测及其特点、优点缺点140;

3.指示植物141、指示植物应具备的条件141、常见大气污染物指示植物举例142、指示植物的选择方法142-143;大气环境生物监测与评价方法

4.主要大气污染对植物伤害症状特征143、调查方法143、注意问题145

5.水污染的细菌学指标147及其测定原理148-149同时参见208

6.浮游生物150;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概念及类型155;水生微型生物156;

7.水环境质量的生物学监测与评价方法157-164;污水生物系统及其对水体污染的评价158;

8.用来评价水质的生物指数类型(8种):160-162;种的多样性指数162;生产力163;

9.生物标志物的概念164、类型165、特异性165、应具备的基本原则166、在监测评价中的应用166。

指示物与生物标志物的区别?

10、应激蛋白概念

10.环境流行病学调查概念167、研究内容168、研究原则168。

11. 噪声180、城市噪声的来源180、噪声污染的特点181;环境噪声标准;182 第五章环境污染生物净化的原理

1.大气气态污染物的类型198、固体废物的类型199

2.废水处理方法类型及其种类199-201;基本要求201;

3.大气污染物净化方法的类型及种类201-202;

4.固体废物处理的方法202

5.废水污染的指标种类:8种203-208

6.BOD的含义、机理、BOD曲线、种类203-204;COD含义及其与BOD的关系205;TOD、TOC及其与BOD及COD的关系和优点206;

7.水中固体污染物的种类及含义207;水质的生物学指标208同时参见147-149。

8.微生物对环境污染物降解的特点209-211,6个;微生物对污染物降解的途径及方式211-212;影响微生物降解污染物的因素(4个),212-216;

9.有机污染物的生物可降解性230及其评价方法,6种290-232;如何利用呼吸线及相对耗氧速率曲线来评价污染物的生物可降解性?230-231;

10.水体自净作用235及天然水体的自净过程236;

11.废水生物处理的类型238

12、课后思考题(发挥题)

第八章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

1.生物修复概念、生物修复的基本原理和特点(优点和缺点)361-362

2.生物修复中的微生物类群及其特点362-363;影响微生物修复的因素363

3.植物修复及其特点364-365;植物在土壤重金属污染365、有机物污染367及水体富营养化369修复中的作用。

4、共代谢和矿化作用

环境生物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污染物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就是生物的合成作用和矿化作用 所引起的污染物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过程。 2、环境生物效应:是指各种环境因素变化而导致生态系统变异的 效果,如水利工程、森林砍伐、癌症患者增多。按引起的后果有时间和程度上的差异;环境生物效应关系到人和生物的生存和发展。 3、分子杂交法:分类: 用DNA或RNA作为分子探针鉴别DNA的分子杂交称为Southern blot 用DNA或RNA作为分子探针鉴别RNA的分子杂交称为Northern blot 用标记的蛋白质或DNA作为分子探针鉴别蛋白质分子称为Western blot 三类分子杂交操作均可将被鉴定的大分子转移到硝酸纤维薄膜(ND)或尼龙膜上,在薄膜上分子探针与被签定的核酸、蛋白质分子发生反应。 4、胎盘屏障:由插入胚胎与母体循环之间几层细胞组成,阻止化合物进入胚胎,保护胎儿,其影响因素有物种、孕期。 5、指示生物:就是对环境中某些,包括污染物的作用或环境条件的改变能较敏感和快速的产生明显的物质。 另定义:环境中对某些物质(包括环境中的污染物)能产生各种反应或信息而被用来监测和评价环境质量的现状和变化的物质。 6、肾脏血浆阈:当一种化合物在血浆中的浓度增高到一定程度时,主动转运系统可呈饱和状态,即使血浆浓度再增高,XB在尿液中的浓度也不再随之增高,此时血浆中的浓度。 7、微型生物群落监测法:微型生物群落是水生态系统内重要组成 部分,是指生活在水中的微小生物,包括藻类、原生动物、轮虫、线虫、甲壳类等。 常用的方法1969年由美国学者凯思斯等人发展和创立的聚氨配泡沫塑料块法,又称PFU法(polyurethane foam unit) 原理:用PFU法得到的原生动物群集过程是群集速度随着种类上升而下降,集群速度与种类数的交叉点就是种数的平衡点。 8、一相反应:第一阶段:又称Ⅰ相反应,包括氧化、还原和水解 反应,目的是引入极性基团,将脂溶性物质转化为极性化合物→易溶于水,使其可能进行结合反应 二相反应:第二阶段,结合反应(conjugation reation),是Ⅰ相反应产物与某些内源性化合物结合,水溶性上升,排出体外是一种解毒反应。 9、酶的诱导(induce) 有些XB可使某些代谢酶系统活力增强,或使酶含量增加,因此促进了其它化合物生物转化过程加速或增强 如:苯巴比妥、氯化烃类杀虫剂、多氯联苯化合物和芳香烃类化合物等。 10、酶的抑制(inhibit):一种外来化合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过程受另一化合物的抑制。有竞争抑制、非竞争抑制。 11、血脑屏障:机体阻止和缓解化学物由血液向脑和神经系统分布的一种机理。对外源化学物质的渗透性较小,对毒物进入中枢神经系统有阻止作用。 12、转基因生物:通过人为的在生物体的遗传物质DNA上进行外源基因的插入或移位改造等手段,使该生物体具有了编码某些新的人们所期望的生物学特性的基因或基因组,这种具有转入外源基因的生物称之为转基因生物。 13、活性污泥:就是由细菌、原生动物等好氧微生物、夹带某些兼性厌氧微生物与废水中悬浮物质、胶体物质混杂在一起形成的呈黄褐色具有吸附分解有机物能力的絮状体。 14、微宇宙法:微宇宙法又称为模型生态系统法(model ecosystem)。 包括自然微宇宙(natural microcosms)和人工微宇宙(artificial microcosms)两大类 利用微宇宙法可以系统地观察与评价生物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甚至生物圈对自然变化和人为变化所产生的反应。 15、DNA体外扩增: 1)95℃1min,双链单链 2)55℃1~2min,让引物与模板配对 3)72℃在TaqDNA多聚酶作用下,适当条件下四种单核苷酸配对。4)分离:电泳分离 16、矿化作用:指污染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彻底分解为水、二氧化碳和简单的无机化合物如含氮化合物、含磷化合物、含硫化合物和含氯化合物等的过程;是环境污染物降解的最佳方式,可以彻底消除有机有毒污染物的环境污染作用。 17、共代谢作用:只有在初级能源物质存在时才能进行的有机化合物的生物降解过程。大多数降解性微生物是通过共代谢作用来降解污染物的。 18、原位生物修复(in situ):就是污染现场运用生物工程技术方法处理污染的技术。是采取就地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无需将污染物转移。 19、最小生存种群:(MVP minimun viable population ):免遭灭绝而必须维持的最低个体数目。 20、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 (microsomal mixed function oxidase system) 由多种酶构成的多酶系统。特异性很低,其特点是反应中需要一个氧分子,其中一个氧原子被还原为水,另一个氧原子与底物结合,故称为混合功能氧化酶。主要分布在肝脏。 二、问答题 2、外来化合物在体内的四种贮存库 血浆蛋白:亲脂性的有机物(特别是具有大的亲脂性基团的有机酸、有机碱),结合可逆(主要是氢键、离子键、范氏键),并且平衡会被打破 肝、肾:浓度远超过血浆,肝脏富集毒物的能力与其主动转运系统和肝细胞内蛋白结合能力有关。举例含巯基蛋白 脂肪组织:脂/水分配系数大的毒物,如DDT、PCB 骨骼组织:骨骼是一种代谢活性较低的惰性组织,骨骼作为贮存库的两面性 3、转基因生物的影响 1)转基因工程技术过程的安全

环境生物学 试题

《环境生物学》 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方式主要有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 生物迁移 2、污染物在水体中转化的主要途径有氧化还原作用、配合作用、 生物降解作用。 3、环境污染物透过生物膜的生物转运过程,主要分为被动转运、特殊 转运和胞饮作用三种形式。 4、大多数动物对污染物的吸收主要通过呼吸系统吸收、消化管吸 收、皮肤吸收三条途径。 5、污染物对生物的不利影响最先作用于细胞膜。 6、污染物进入机体后导致的生物化学变化包括:防护性反应和非防 护性反应。 7、酶抑制作用可分为可逆和不可逆抑制作用两大类。 8、多种化学污染物的联合作用通常分为协同作用、相加作用、独立 作用和拮抗作用 4种类型。 9、环境效应按环境变化的性质可分为环境生物效应、环境化学效应、 环境物理效应 10、污染物进入环境的途径包括:自然界释放、人类活动过程中的无 意释放和人类活动过程中故意应用。 11、环境中微生物对金属的转化,主要是通过氧化还原和甲基化作 用 12、环境激素主要包括天然激素和合成激素、植物雌激素、和具 有雌激素活性的环境化学物质等三类。 13、影响生物测试结果的主要因素有:受试生物、试验条件和不 同的实验室。 14、水污染的生物监测方法有:水污染的细菌学监测;浮游生物监测 法;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监测法和微型生物群路监测法。 15、污染物对群落的影响表现在:污染物可导致群落组成和结构的改 变。 16、环境污染的“三致作用”是指环境污染具有使人或哺乳动物致癌、致 畸和致突变的作用。 17、毒性试验常用参数EC50和IC50分别表示能引起50%受试生物的某 种效应变化的浓度和能引起受试生物的某种效应50%抑制的浓度

环境生物学题库

绪论: 1.环境科学:是研究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目的在于揭示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存在的 规律。 温室效应:在大气层中,CO2对光辐射是透彻无阻的,但是能吸收红外线而阻挡红外辐射的通过,就像温室的玻璃罩一样,能量进来容易出去难,大气中CO2越多热外流越受阻,地球温度上升越快,这种现象称为“温室效应”。 臭氧层的破坏:大气平流层中CO2能阻止过量的紫外线到达地面,而人类活动引起氯氟烷烃和含溴卤代烷烃排放到平流层,氯原子催化O3的分解,打破了O3的自然平衡,导致O3“空洞”。 4.酸雨:主要成分是硫酸和硝酸,SO2、NO在强光下发生光化学作用并和水汽结合形成 (pH<5.6) 5.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是环 境科学一个分支。 环境生物学研究的对象及目的: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间相互关系。⑴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的污染;⑵是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破坏。 主要研究:环境污染引起的生物效应和生态效应及其机理,生物对环境污染的适应及抗性机理,利用生物对环境监测和评价的原理和方法,生物成生态系统对污染的控制与净化的原理与应用;自然保护生物学和恢复生态学及生物修复技术。 目的:在于为人类维护生态健康,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空科学基础,促进环境和生物的互相关系以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研究方法:野外调查和实验,实验室实验,模拟研究。 主要任务:①阐明环境污染的生物学或生态学效应。 ②探索生物对环境污染的净化原理,提高生物对环境污染净化的效率。 ③探讨自然保护生物学和恢复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 第一章 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加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 污染源: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发生源称为污染源。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环境产生有害物质的场所。设备和装置。按来源分为天然污染源和认为污染源。 污染物:是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结构、状态和性质发生变化、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物质组成,包括自然释放、人类活动产生。 污染物进入环境主要三条途径:①人类活动过程中无意释放②废物的排放(三废) ③人类活动过程中故意的应用(杀虫剂) 11.污染物迁移方式:①机械迁移(水、气、重力)②物理—化学迁移③生物迁移(食物链 放大积累) 污染物转化形式:物理转化、化学转化、生物转化→一方面可使污染物对生物毒性降低,甚至转为无毒;另一方面使污染物生物毒性增强或形成难降解。光化学烟雾:参与光化学氧化过程的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现象。

环境生物学复习试题1说课材料

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5个,10分) 光化学烟雾:参与光化学反应过程的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叫做光化学烟雾。 氧化应激(OS)是指体内氧化与抗氧化作用失衡,倾向于氧化,导致中性粒细胞炎性浸润,蛋白酶分泌增加,产生大量氧化中间产物。氧化应激是由自由基(活性氧自由基(ROS)和活性氮自由基RNS)在体内产生的一种负面作用,并被认为是导致组织损伤、衰老和疾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共代谢作用:只有在初级能源物质存在时微生物才能进行有机物的生物降解过程。 硝化作用:是好氧条件下在无机化能硝化细菌作用下氨被氧化成硝酸盐的过程。 生物转化:指污染物进入生物机体后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作用下, 发生一系列化学变化并形成一些分解产物或衍生物的代谢变化过程。 氧垂曲线:在河流受到大量有机物污染时,由于有机物这种氧化分解作用,水体溶解氧发生变化,随着污染源到河流下游一定距离内,溶解氧由高到低,再到原来溶解氧水平,可绘制成一条溶解氧下降曲线,称之为氧垂曲线。 固定化酶:通过物理吸附法或化学键合法将水溶性酶和固态的不溶性载体相结合,使酶变成不溶与水但仍保催化活性的衍生物。 BOD5 每日容许摄入量(ADI)最高容许浓度(MAC)PM2.5 混合功能氧化(MFO)相Ⅰ反应相Ⅱ反应污泥负荷(Ls)污泥沉降比(SV)二、填空(每空1分,共约40分) 1.土壤中,硫酸盐在硫酸盐还原菌的作用下,将硫酸盐还原成硫化氢。 2.污染物经完整皮肤吸收,脂/水分配系数接近的化合物最容易经皮肤吸收。 3.微宇宙法是研究污染物在生物、、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水平上的生物效应的一种方法。标准化水生微宙的实验容器为L。 4.大肠菌群是较好的水质粪便污染的指示菌,其检验方法有和两种。 5.MFO代谢有机化合物,转化成低毒易溶的代谢产物排出体外,但有的则变成高毒甚至致癌物。 6.劣质磷肥,除含大量重金属外,三氯乙醛的含量也很高;氯乙醛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迅速转为,其毒性大于三氯乙醛。 7.排泄主要途径是,随尿排出;其次是经通过消化道,随粪便排出,挥发性化学物还可经呼吸道,随呼出气排出。 8.对于能发生生物浓缩的外源性物质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 难以生物降解(2) 具有亲脂性。 9.铅被机体吸收后90%沉积在骨骼中;有机氯农药蓄积在脂肪组织中。 10.生物对环境的污染效应有①病原微生物的危害,能使人动物及植物致病;②水体富营养化;③污染生物的代谢产物,使其他生物中毒,食品污染等。 11.评价微生物污染状况的指标可用细菌总数和链球菌总数;测定大气污染的细菌总数的方法有:沉降平皿法;吸收管法;撞击平皿法;滤膜法。 12.一定剂量的化学物质A和B分别引起某动物15%和40%的死亡率,经A和B同时作用于100只活的动物,若A和B具有独立作用,那么将死亡只;若A和B具有相加作用,那么将死亡只。 13.为了探明环境污染物对机体是否有蓄积毒作用,致畸、致突变、致癌等作用,随着毒理

环境生物学 考试重点

名词解释 1)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是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科学。 2)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3)优先污染物:在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潜在危险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对象,称之为优先污染物。 4)污染物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就是生物的合成作用和矿化作用所引起的污染物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过程。 5)生物运转:是指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和方式同生物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的总称。 6)生物浓缩:是指生物机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以分解的化合物,是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又称生物学浓缩,生物学富集。 7)生物积累:是指生物在其整个代谢活跃期通过吸收、吸附、吞噬等各种过程,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以分解的化合物,以至随着生长发育,浓缩系数不断增大的现象,又称生物学积累。 8)生物放大:指在生态系统中,由于高营养级生物以低营养及生物为食物,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在生物机体中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又称生物学放大。 9)靶器官:污染物进入机体后,对各器官并不产生同样的毒作用,而只对部分器官产生直接毒作用,这些器官称为靶器官。 10)生物测试:指系统的利用生物的反应测定一种或多种污染物或环境因素单独或联合存在时,所导致的影响或危害。 11)毒性:是指有毒物质接触或进入机体后,引起生物体的易感部位产生有害作用的能力。 12)最大无作用剂量:指化学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按一定的检测方法或观察指标,不能观察到任何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 13)最小有作用剂量:是指能使机体发生某种异常变化所需的最小剂量,即能使机体开始出现毒性反应的最低剂量。 14)急性毒性试验:是研究化学物质大剂量一次染毒或24小时内多次染毒动物所引起的毒性试验。其目的是在短期内了解该物质的毒性大小和特点,并为进一步开展其他毒性试验提供设计依据。 15)亚慢性毒性试验:是在相当于生物周期1-30——1-20时间内使动物每日或反复多次受试物的毒性试验。其目的是为进一步对受试物的主要毒作用、靶器官和最大无作用剂量或中毒阈剂量作出评估。 16)慢性毒性试验:是指以低剂量外来化合物,长期与实验动物接触,观察其对试验动物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的实验。通过慢性毒性试验,可确定最大无作用剂量,为制定人体每日允许摄入量和最高容许浓度提供毒理学依据。 17)蓄积毒性试验:低于中毒阈剂量的外来化合物,反复多次的与机体持续接触,经一定时间后使机体出现明显的中毒表现,即为蓄积毒性试验。 18)BOD:是指在20摄氏度条件下,微生物好氧分解水样(废水或受污染的天然水)

环境生物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1、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与人为受损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2、环境生物学的研究内容: (1)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及其生物效应 (2)生态退化及其对生物的影响 (3)生物在受损环境中的响应 (4)全球变化生物学 (5)生物对受损环境的监测 (6)生物修复和生态重建 (7)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3、我国的优先研究领域: (1)严重的水土流失及其生物控制 (2)干旱和半干旱的生态恢复和沙漠化防治 (3)湖泊和水库的富营养化防治 (4)食品、中药、饮品中有害物质的残留及清洁生产 (5)环境因素和我国人群健康 (6)转基因产品、生物入侵 (7)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第二章生物与受损环境 1、自然环境:指一切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生产的自然界中的物质和能量的总和。 2、受损环境:指在人为或自然干扰下形成的偏离自然状态的环境。 3、自然环境和受损环境两者之间的区别: 4、受损环境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污染环境,一类是生态破坏。 5、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概念和实质: (1)环境污染概念: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向自然环境中投入的废弃物超过自然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环境污染本质:环境污染在本质上是没有被完全利用的资源(一种工业和生活原料)进入到环境中所出现的后果。 (2)生态破坏概念:环境系统中的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作为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受到过度利用或人为破坏引起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并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条件和资源状况产生不良影响,把这种现象称为生态破坏。 生态破坏本质:生态破坏其本质是对人类有用部分的环境因素作为资源而过度利用所出现的后果。 第三章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 1、生物转化:是在生物体内一种化合物变成另一种化合物的现象。 2、生物放大:是指食物链中不同层次的生物可以逐级浓缩外源性物质的作用,结果使在级 别越高的生物中浓度越高。 第四章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和毒害作用 1、污染物的“三致作用”:致畸作用、致突变作用、致癌作用。 2、环境激素的定义、作用机制、特点及危害: (1)环境激素:是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而释放到周围环境中的,对人体内和动物体内原本营造的正常激素功能施加影响,从而干扰内分泌系统的物质,统称为“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环境生物学题库.

环境科学环境生物学复习题 名词解释 ⒈环境生物学: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 及其机理的科学,是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⒉生态学: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经典学科。 ⒊生态毒理学: 是研究环境压力对生态系统内的种群和群落的生态学和毒理 学效应,以及物质和因素的迁移途径和与环境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⒋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 使环境系统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 响的现象。 ⒌污染源: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发生源。 ⒍污染物:是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结构、状态和性质发生变化、直接 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物质组成,这类物质有的是自然界释放的,有的是人类活动产生的。 ⒎优先污染物:指在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潜在危险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对象。 ⒏污染物的转化: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形态或转 变成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⒐生物转运:是指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和方式同生物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 布和排泄等过程的总称。 ⒑主动转运:是环境污染物由生物膜低浓度一侧逆浓度梯度向高浓度一侧转 运,这种转运需要消耗细胞代谢能量,是水溶性大分子化合物的主要转运形式。 ⒒拮抗作用:拮抗作用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污染物同时或数分钟内先后输 入机体,其中一种化学污染物可干扰另一化学污染物原有的生物学作用,使其减弱,或两种化学污染物相互干扰,使混合物的生物作用或毒性作用的强度低于两 种化学污染物任何一种单独输入机体的强度。 ⒓环境生物效应:是指各种环境因素变化而导致生态系统变异的效果。 ⒔污染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 :是指外源化合物进人生物机体后在有关酶系统 的催化作用下的代谢变化过程。 ⒕生物浓缩:是指生物机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 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又称生物学浓缩,生物学富集。 ⒖生物积累:是指生物在其整个代谢活跃期通过吸收、吸附、吞食等各种过程, 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以致随着生长发育,浓缩系数不断增大的现象,又称生物学积累。 ⒗生物放大:是指在生态系统中,由于高营养级生物以低营养级生物为食物, 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在生物机体中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 现象,又称为生物学放大。 ⒘生物浓缩系数:是指生物体内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的浓度同它所生存 的环境中该物质的浓度比值,可用以表示生物浓缩的程度,又称浓缩系数、生物富集系数、生物积累率等。阐述生物浓缩、生物积累和生物放大这些现象,都用 浓缩系数的值来表示相应的数量关系。

环境生物学_孔繁祥_课后题+提纲+重点

Zhong Dian 绪论 1.环境科学:是研究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目的在于揭示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存在的规律。 2.温室效应:在大气层中,CO2对光辐射是透彻无阻的,但是能吸收红外线而阻挡红外辐射的通过,就像温室的玻璃罩一样,能量进来容易出去难,大气中CO2越多热外流越受阻,地球温度上升越快,这种现象称为“温室效应”。 3.臭氧层的破坏:大气平流层中CO2能阻止过量的紫外线到达地面,而人类活动引起氯氟烷烃和含溴卤代烷烃排放到平流层,氯原子催化O3的分解,打破了O3的自然平衡,导致O3“空洞”。 4.酸雨:主要成分是硫酸和硝酸,SO2、NO在强光下发生光化学作用并和水汽结合形成(pH< 5.6) 5.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是环境科学一个分支。 6.环境生物学研究的对象及目的: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间相互关系。⑴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的污染;⑵是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破坏。 主要研究:环境污染引起的生物效应和生态效应及其机理,生物对环境污染的适应及抗性机理,利用生物对环境监测和评价的原理和方法,生物成生态系统对污染的控制与净化的原理与应用;自然保护生物学和恢复生态学及生物修复技术。 目的:在于为人类维护生态健康,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空科学基础,促进环境和生物的互相关系以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研究方法:野外调查和实验,实验室实验,模拟研究。 主要任务:①阐明环境污染的生物学或生态学效应。 ②探索生物对环境污染的净化原理,提高生物对环境污染净化的效率。 ③探讨自然保护生物学和恢复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 第一章 1.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加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 2,污染源: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发生源称为污染源。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环境产生有害物质的场所。设备和装置。按来源分为天然污染源和认为污染源。 3.污染物:是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结构、状态和性质发生变化、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物质组成,包括自然释放、人类活动产生。 4.污染物进入环境主要三条途径:①人类活动过程中无意释放②废物的排放(三废) ③人类活动过程中故意的应用(杀虫剂) 5.污染物迁移方式:①机械迁移(水、气、重力)②物理—化学迁移③生物迁移(食物链放大积累) 6.污染物转化形式:物理转化、化学转化、生物转化→一方面可使污染物对生物毒性降低,甚至转为无毒;另一方面使污染物生物毒性增强或形成难降解。 光化学烟雾:参与光化学氧化过程的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现象。 7.生物转运:是指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和方式同生物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

15秋福师《环境生物学》在线作业一 答案.

福师《环境生物学》在线作业一 一、单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 1. 环境化学效应是在多种环境条件的影响下,()的化学反应所引起的环境效果,如环境的酸化、土壤的盐碱化、地下水硬度的升高、光化学烟雾的发生等。环境酸化主要是由于酸雨造成地面水体和土壤的酸度增加,与环境酸化相反的环境化学效应是环境碱化。 . 物质之间 . 生态之间 . 环境之间 . 人类与环境这间 正确答案: 2. 生态破坏从农耕文明开始起就出现,直到今天愈演愈烈,成为引起()的重要因素,成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 . 全球环境变化 . 生态环境变化 . 生活环境变化 . 生活质量变化 正确答案: 3. 污染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是指()进入生物机体后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作用下的代谢变化过程。 . 外源化合物 . 化合物 . 外源物 . 生化物 正确答案: 4. 生物氧化塘又称(),是利用藻类和细菌两类生物间功能上的协同作用处理污水的一种生态系统。 . 稳定塘 . 独立沉淀塘 . 生物分解塘 . 化学处理塘 正确答案: 5. 不吸收或少吸收污染物是生物抵抗污染胁迫的-条重要途径,但目前有关这一抗性途径的分子机理仍知之甚少,-些实验结果甚至相互矛盾,一般认为生物不吸收或少吸收污染物的机理与生物外分泌物有关,如()。 . 植物的根分泌物 . 植物的根抗性 . 植物根抗渗透性

. 植物的根分解能力 正确答案: 6. 所谓环境是指相对于主体对象而言的背景,意即围绕主体对象以外的其他()的综合。. 各种因素 . 生物因素 . 环境因素 . 人为因素 正确答案: 7.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农田和各种农业设施称为农业污染源。 . 有害影响 . 农药 . 化肥 . 水源 正确答案: 8. 比重在4 或5 以上的金属元素统称()。如汞、镉、铅、铬、铜、铍、镍、铊等。以汞的毒性最大,镉次之。铅、铬也有相当的毒性。此外还有砷、硒,虽不属于重金属,但其毒性与重金属相似。 . 重金属 . 金属 . 轻金属 . 复合重金属 正确答案: 9. 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受()的影响,涉及生态系统中生物本身的因素,还涉及污染物的环境因素。 . 多种因素 . 单种因素 . 复合因素 . 综合因素 正确答案: 10. 臭氧层减薄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在地球表面,臭氧在吸收紫外线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气臭氧层能吸收强烈的太阳紫外辐射,使地球生物得以正常生长,从而成为地球生命的()。 . 保护层 . 有效保护层 . 产生的保护层 . 有效隔离层 正确答案: 福师《环境生物学》在线作业一

环境生物学(考试)

一、名词解释: 1.优先污染物P26 :在众多的污染物中筛选出的潜在危险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对象的污染物,称之为优先污染物或称为优先控制污染物。 2.污染物的迁移P28:指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位置的移动及其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 3.生物污染P59:生物污染是指对人和生物有害的微生物、寄生虫等病原体和变应原等污染水、气、土壤和食品,影响生物产量和质量,危害人类健康,这种污染称为生物污染。 4.环境激素P87:环境中存在一些天然物质或人工合成的环境污染物具有动物和人体激素的活性,这些物质能干扰和破坏野生动物和人体内分泌功能,导致野生动物繁殖障碍,甚至能诱发人类重大疾病。这些物质被称为环境激素,或外源性雌激素,或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5.生物迁移P29:污染物通过生物的吸收、代谢、生长、死亡等过程所实现的迁移,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迁移形式。 6.污染物的转化P34: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形态或转变成另一种物质的过程称为污染物的转化。 7.生物转化P43:生物转化指外源化合物进入生物机体后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作用下的代谢变化过程。 8.生物转运P38:是指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和方式同生物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的总称。 9.生物浓缩P51:指生物机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又称生物学浓缩,生物学富集。 ! 10.生物积累P51:指生物在其整个代谢活跃期间通过吸收、吸附、吞食等各种过程,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些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以致随着生长发育,浓缩系数不断增大的现象,又称生物学积累。 11.生物放大P52:指在生态系统中,由于高营养级生物以低营养级生物为食物,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在生物机体中浓度随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又称为生物学放大。 12.生物测试P95:指系统地利用生物的反应测定一种或多种污染物或环境因素单独或联合存在时所导致的影响或危害。 13.半数致死浓度(LC50)P100:指能引起一群动物的50%死亡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14.半数效应浓度(EC50)P101:指引起50%受试生物的某种效应变化的浓度。通常指非死亡效应。 15.剂量—效应(反应)关系P100: 剂量-效应关系:不同剂量的化学物质在个体或群体中表现来的量效应大小之间的关系。 剂量-反应关系:不同剂量的化学物质与其引起的质效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16.生物监测P140:生物监测是利用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对环境污染或变化所产生的反应阐明环境污染状况,从生物学角度为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价提供依据。 17.指示生物P157:指示生物是指环境中对某些物质(包括进入环境中的污染物)能产生各种反应或信息而被用来监测和评价环境的现状和变化的生物。(不考) \ 18.环境生物技术P306:就是应用于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过程的生物技术体系,包括对环境污染效应的认识、环境质量评价和环境污染的生物处理技术等。 19.生物强化技术P333:生物强化技术(Bioaugmentation)或生物增强技术就是为了提高废水处理系统的处理能力,而向该系统中投加从自然界中筛选的优势种群并通过基因组合技术

环境生物学考试内容 修复的

绪论 1.三个环境的概念,尤其是“环境科学”中的“科学” 一般工具书中定义的“环境”是指人以外的客观事物,将环境作为一种人以外的客观存在来加以定义,如新华字典中定义为:周围的一切事物。 环境科学术语的“环境”的中心事物是“人”,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是“人类生存的环境”,在此基础上定义: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和。 生态学中“环境”研究的中心事物是“生物”,则环境是以整个生物界的生命为主体,是“生物生存的环境”,可定义: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 2.“环境”具有相对性,在不同的学科中含义不同,主体的改变往往导致环境概念含义的不同。人类是环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环境在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同时,人类也在不断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故人类和环境密切联系,相互作用。 3.环境问题:主要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其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类与环境矛盾激化的产物。其实质是由于人类活动超出了环境的承受能力,对其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了破坏作用,导致人与其生存环境的不协调。 重大环境问题 (1)温室效应:大气中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等)覆盖在地球表层,它们能吸收来自太阳的短波辐射,同时吸收地球发出的长波红外辐射,因而可以像玻璃温室一样使地球保持与积蓄热量,引起地球表面温度上升,发生所谓的“温室效应” 危害::(1)海平面上升(2)影响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3)加剧洪涝、干旱等气候灾害(4)影响人类健康 (2)臭氧层的破坏:臭氧层的减少是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尤其是氯原子能催化抽样的分解,因而打破了臭氧的自然平衡。(到达平流层的氯主要是人们排放的氯氟烷烃CFC和含溴卤代烷烃,如应用在冷冻机、电冰箱及高级电子元件做清洁剂的弗利昂,均对臭氧层产生威胁)危害:1)使皮肤癌和白内障患者增加,损坏人的免疫力,使传染病的发病率增加。(2)破坏生态系统,植物减产,减少动物寿命,水生系统破坏;(3)引起新的环境问题。 (3)酸雨:酸雨是有于大气中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在强光照射下,进行光化学作用,并和水汽结合而形成。主要成分为硫酸和硝酸。这些强酸在雨水中解离,是雨雪的pH下降,一般将小于5.6的雨称为酸雨 危害:酸雨能直接伤害植物,导致农作物明显减产。也能引起土壤性质改变,主要是使土壤酸化,影响生物数量和群落结构,抑制硝化菌、固氮菌等的活动,是有机物的分解、固氮过程减弱,因而土壤肥力降低,生物生产力明显下降。 (4)有毒物质污染:有毒物质是指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有毒害作用的物质排放到环境中而引起的危害。 环境生物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类:野外调查和试验、实验室试验、模拟研究 4.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调节人类社会活动与环境的关系。要真正实现这种调节必须具备下列条件:掌握自然生态规律,通晓环境变化过程,能预测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影响,运用规律去利用自然资源、改造自然。 第一章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 1.环境污染分类:按环境要素分——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污染物性质——生

环境生物学的试题和答案

《环境生物学(孔繁翔)》_课后习题答案及复习重点 61-2 不需要购置昂贵的仪器及进行仪器保养与维修;可大面积或长距离内密集布点;缺点:反应不够迅速,无法精确检测某些污染物的含量;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如季节与地理环境等;4、好氧生物处理与厌氧生物处理有哪些主要区别?;答:(1)起作用的微生物群种不同(2)产物不同(;5、请叙述基因工程的基本过程以及所涉及的重要工具;答:基本过程:1、制备目的基因2、选择合适的载体;4 不需要购置昂贵的仪器及进行仪器保养与维修。 可大面积或长距离内密集布点。 缺点:反应不够迅速,无法精确检测某些污染物的含量,精度不高。 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如季节与地理环境等。 4、好氧生物处理与厌氧生物处理有哪些主要区别? 答:(1)起作用的微生物群种不同 (2)产物不同 (3)反应速度不同好氧分解速度快,厌氧分解转化速度慢,效率低,时间长(4)对环境条件要求不同好氧生物处理要求充足供氧,对其它环境条件要求不太严格;厌氧生物处理要求绝对厌氧环境,对其它环境条件(如pH值,温度等)要求甚严,一般要求有机物浓度>100 0mg/l。(5)受氢体不同。好氧生物以分子态氧为受氢体,厌氧生物以化合态盐、碳、硫、氮为受氢体 5、请叙述基因工程的基本过程以及所涉及的重要工具酶。 答:基本过程:1、制备目的基因 2、选择合适的载体,将目的基因与载体相连接生成重组DNA分子 3、将重组DNA分子导入受体 4、对目的基因的筛选与检测 5、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的表达

重要工具酶:限制性内切酶、 DNA连接酶 6、什么就是水体自净?自净过程中主要发生了哪些作用?可根据哪些指标判断水体自净程度? 答:受污染的水质自然地恢复原样的现象成为水体自净 发生的作用:物理作用:稀释、沉降化学作用:氧化、还原、凝聚生物作用 判断指标:1、有机物的浓度 2、生物的相 3、溶解氧的浓度 7、简述污染物对生物大分子的影响。 答:污染物及其活性代谢产物可直接与生物大分子反应,共价结合,导致生物大分子的化学性损伤,从而影响生物大分子的功能,引起一系列生物学反应,产生毒效应 8、在生物测试中,受试生物一般应符合哪些条件? 1、受试生物对试验毒物或因子具有敏感性○ 2、受试生物应具有广泛的地理分布与足够的数量,并在全年中在某一实际区域范答:○ 3、受试生物应就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具有重大的生态学价值○ 4、在实验室内易于培养与繁殖○5受试生物应具有丰富的围内可获得○ 6、受试生物对试验毒物或因子的反应能够被测生物学背景资料,人们已经清楚了解受试生物的生活史、生长、发育、生理代谢等○ 7、受试生物应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与旅游价值,应考虑人类食物链的联系定,并具有一套标准的测定方法或技术○ 9、厌氧生物处理废水的原理就是什么?简述厌氧发酵的生化过程。 答:原理:利用厌氧微生物在缺氧并且在所需要的营养条件与环境条件下分解有机污染物,产生甲烷与二氧化碳。 生活过程:1、水解阶段 2、酸化阶段3、甲烷化阶段

《环境生物学》_课后习题答案及复习重点

环境生物学 第一章环境污染的生物效应 1.概念解释 环境污染: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对人类以及其它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环境生物效应:各种环境因素变化而导致生态系统变异的效果。 污染源: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环境产生有害物质的场所、设备和装置。或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发生源。 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结构、状态和性质发生变化,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物质组成。 优先控制污染物:由于有毒物质品种繁多,不可能对每一种污染物都制定控制标准,因而提出的在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潜在危险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的对象。 污染物形态:环境中污染物的外部形状、化学组成和内部结构的表现形式。 污染物迁移: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位置的移动及其引起的富集、分散、消失的过程。 污染物转化: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形态或转变为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2.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方式和转化途径。 迁移方式:机械迁移(水、气、重力);物理化学迁移(最重要的形式);生物迁移(吸收、代谢、生长、死亡等)。 转化途径(转化形式有物理、化学、生物转化)在大气中,以光化学氧化、催化氧化反应为主;在水体中,氧化还原作用,配合作用,生物降解作用;在土壤中,生物降解为主。 3.什么是生物转运?污染物透过细胞膜的方式。 生物转运: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和方式同生物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的总称。 方式:被动转运(简单扩散和滤过);特殊转运(主动运输和易化扩散);胞饮作用(吞噬作用)。 4.什么是污染物在体内的的生物转化?生物转化过程和主要反应。 污染物在体内的的生物转化:外源化合物进入生物机体后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作用下的代谢变化过程。 过程:一般分为I、II两个连续的作用过程。在过程I(相I反应)中,外源化合物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下经由氧化、还原或水解反应改变其化学结构,形成某些活性基团或进一步使这些活性基团暴露。在过程II(又称相II反应)中,相I反应产生的一级代谢物在另外的一些酶系统催化下通过上述活性基团与细胞内的某些化合物结合,生成结合产物,极性有所增强,利于排出。 主要反应:相I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水解反应;相II反应:葡萄糖醛酸化,硫酸化,甲基化等等。 相II反应:又叫结合反应,指在酶的催化下,外源化合物的相I反应产物或带某些基团的外源化合物与细胞内物质的结合反应。MFO的组成和作用:由细胞色素P450、NADPH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和磷脂组成,具有代谢非极性的亲脂性有机化合物的作用。 5.什么是生物浓缩、生物积累、生物放大、浓缩系数,生物浓缩的机理。 生物浓缩:生物机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 生物积累:生物在其整个代谢活跃期通过吸收、吸附、吞食等各种过程,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以致随着生长发育,浓缩系数不断增大的现象。 生物放大:在生态系统中,由于高营养级生物以低营养级生物为食物,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在生物机体中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 浓缩系数:BCF,指生物体内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的浓度同它所生存的环境中该物质的浓度的比值。(可用以表示生物浓缩的程度) 机理:污染物通过生物呼吸、食物和皮肤吸收等多种途径进入生物体内,然后通过血液循环分散至生物体的各个部位,被生物的多种器官和组织吸收浓缩。生物各种器官和组织对某污染物的浓缩程度,取决于该物质在血液中的浓度,生物组织与血液对该物质的亲合性的差异以及生物组织对该物质的代谢。 6.生物对环境有哪些污染效应?其污染后果如何? 生物污染:对人和生物有害的微生物、寄生虫等病原体和变应原等污染水、气、土壤和食品,影响生物产量和质量,危害人类健康,这类污染称为生物污染。(附加) 生物对环境的污染效应有:病原微生物使人、家禽、家畜和植物致病;水体富营养化影响水体外观、气味、水生生物,产生毒素,污染饮用水;微生物代谢物污染,如H2S气体难闻且使人中毒,酸性矿水危害周围生物,硝酸和亚硝酸致病致癌,微生物毒素污染食品。 7.阐述微生物对金属汞、砷的生物转化。 汞Hg:在有氧条件下,某些细菌使元素汞氧化或使二价汞还原为元素汞;在甲基钴氨素参与下使汞甲基化;汞的甲基化与其脱甲基化过程保持动态平衡。 砷As:某些细菌氧化亚砷酸盐为砷酸盐,毒性减弱;在土壤中三价砷氧化为五价;霉菌使砷化物甲基化形成剧毒的三甲基砷。 第二章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 1.何谓酶的诱导和抑制作用?举例说明污染物对酶的诱导和抑制作用。 诱导作用:污染物使酶的合成速度增加或降低酶蛋白的分解。 举例:被多氯联苯和多环芳烃污染的河水对鱼的混合功能氧化酶(CYP1A1)具有诱导作用。 抑制作用:污染物与酶的中心功能基团结合而抑制酶的活性。 举例:DDT对Na+/K+ ATPase(腺三磷酶)和Mg-ATPase有抑制作用。 2.阐述污染物对生物大分子的影响。

环境生物学复习题

竹沐风编制 一、名词解释: 1、环境生物学:研究受人类干预或破坏环境与生物相互作用规律及机理,并应 用生物学理论和方法控制和治理环境污染,监测和评价环境质量,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是环境科学与生物学交叉学科.研究对象:人类引起——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2、水体富营养化:大量的氮、磷等营养元素物质进入水体中,使水体中藻类等 富有生物旺盛繁殖,从未破坏水体的生态平衡的现象。淡水发生“水华”,海水发生“赤潮” 3、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4、诱发突变:是变异的一类,泛指利用各种物理化学诱变因素,人为引起细胞 内(或病毒粒内)遗传物质的分子结构或数量突然发生的可遗传变化。 5、微生物: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6、基因工程:将一种生物DNA某个遗传密码片断连接到另外一种生物DNA链上,将DNA重组,导入受体细胞进行无性繁殖,基因得以表达,就可按照人类愿望, 设计出新遗传物质并创造出新生物类型的生物科学技术。 7、土壤修复:是利用土壤中天然的微生物资源或人为投入目的菌株,甚至构建 的特殊降解功能菌,加入到受污染的土壤中,将滞留的污染物快速降解和转化,使土壤恢复其天然功能。 8、环境生物效应:各种环境因素变化而导致生态系统变异的效果。 9、污染物转化: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其形 态或转变为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行为毒性:当一种污染物或其他因素(如温度、光照、辐射)使得动物一种行 为改变超过正常变化的范围。 10、环境激素:具有动物和人体激素的活性,能干扰和破坏野生动物和人内分 泌功能,导致野生动物繁殖障碍,甚至能诱发人类重大疾病的天然物质或人工 合成的环境污染物 11、共代谢:只有在初级能源物质存在时才能进行的有机化合物的生物降解过 程。 12、生物标志物:用于监测和评价能够导致生物有机体的生物化学和生理学改 变的化学污染物。 13、生物测试:系统地利用生物的反应测定一种或多种污染物或环境因素单独 或联合存在时,所导致的影响或危害。 14、活性污泥:微生物群体及它们所依附的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的总称。 15、生态工程:人工设计的、以生物种群为主要结构组分、具有一定功能的、 宏观的、人为参与调控的工程系统。 16、生物修复:利用生物将土壤、地表及地下水或海洋中的危险性污染物现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