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人群的医务监督

特殊人群的医务监督

作者:杨贵仁主编更新时间:2005-6-3 16:38:26

一、少年儿童体育卫生

少年儿童体育卫生主要包括体育课卫生、课外体育活动卫生和假期活动卫生。

(一)体育锻炼的卫生要求

1.适合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

(1)小学阶段

①这个阶段少年儿童的骨骼钙化不完全,容易发生变形,因此在体育锻炼过程中,要加强行走时正确姿势的训练;通过进行以足弓承重为主的跑跳性练习,可以预防脊柱侧弯或扁平足。

②在体育运动中,应针对神经系统发育较快的阶段特征,注意安排适合于发展机体平衡能力、模仿能力、反应速度、协调性、灵敏性、节奏感的体育活动;但这个阶段的少年儿童注意力不易集中,故应经常变换活动方式,以提高他们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自觉性。

由于少年儿童各器官机能尚不完善,在体育活动中容易发生疲劳,所以体育活动时机体的负荷强度不宜过大、持续时间不宜过长,应着重进行体育基本技能的学习。

(2)中学阶段

①此阶段青少年的骨骼、肌肉增长较快,应着重发展身体的速度、力量和一般耐力方面的锻炼;在掌握各种运动技能的基础上,逐步进行特长性项目训练。

②由于女生进入青春发育期比男生早,随着年龄的增加,男女性之间的肌力、肺活量、身高等方面的差异越来越大。因此,在体育教学和业余体育锻炼中,运动负荷量的安排、运动项目的选择、运动器械的采用等方面,必须男女有别。

③进入青春发育期后,各器官、系统的生长发育明显加快,但青少年不是成年人的缩影,他们在功能方面未完全达到成熟。此阶段要避免过早地按照成人体育训练的计划进行运动,或参加成人比赛。

2.依据健康状况和机能水平进行体育锻炼

少年儿童个体之间存在着一定差异,即使是同年龄、同性别的个体之间健康状况和机能水平也不尽相同。在进行体育教学和体育锻炼时,应根据学校的健康检查和机能试验的结果以及病假记录来客观地确定他们机体的健康状况和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水平,并以此为基本依据,合理地安排体育教学与业余体育锻炼的运动负荷量和内容。

对有慢性鼻炎、轻度扁平足的少年儿童,可作为健康个体对待,但在具体的体育教学和体育锻炼中,应给予一定重视。对有心脏功能性杂音、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钙化期、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肝炎等病症的少年儿童,原则上应由体育教师根据具体情况来安排适当的体育活动内容,以增进健康和促进病体的康复。

3.坚持循序渐进、全面发展的原则

少年儿童进行体育锻炼必须坚持经常,要有计划地增加运动的负荷量和运动的复杂程度,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使机体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应当强调的是在体育教学和体育锻炼过程中,应按照相应的体育教学大纲和体育锻炼标准,使少年儿童身体得到全面的锻炼和发展。不能只进行单一项目的体育锻炼,以免影响身体正常的生长发育或使身体畸形发展。少年儿童时期进行系统的体育锻炼,将会对他们今后的身心健康发挥巨大的作用。

4.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

在进行体育锻炼之前,必须进行一定形式和一定强度的准备活动。通过适当的准备活动,会使心血管系统机能逐步提高,为即将从事的剧烈体育活动做好准备。准备活动还可以提高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减轻肌肉、关节和韧带的僵硬紧张和粘滞状态。有针对性的准备活动又可重新复习、熟练和提高原有的运动技术水平。充分的准备活动即可提高机体的运动能力,又可有效地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

5.进行必要的整理活动

运动停止后,机体的恢复需要有一定时间。为了使躯体和内脏器官能一致地恢复到安静状态,必须逐渐减少运动量,因此,必须在运动结束前进行整理活动。一些耐力性运动,如果突然结束运动而使机体处于静止状态,会因肌肉运动的迅速停止使下肢的血液不能很快回流心脏,可造成下肢淤血和脑部缺血,易导致运动者出现重力性休克。

常用的整理活动形式有慢跑、走步、柔韧体操、调整呼吸等多种方式。

(二)体育课卫生要求

体育课是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可以通过教学的形式使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习惯,同时又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体育课卫生要求的重点是合理安排课程的内容和运动负荷的量与强度,注重使身体得到全面的锻炼和发展。

1.体育课的类型和结构

(1)体育课的类型是根据教学任务、教材性质和学生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等因素所划分的课程种类。在我国各类学校中,主要开设以下几类体育课:

①普通体育课。为健康状况、体育基础技能一般的学生所开设,其教学内容以体育教学大纲为全部依据。

②专项提高课。为生长发育和健康状况良好,且具有较好体育基本技能的学生所开设,其教学内容通常根据学生对某一体育项目的爱好和特长分门别类的进行安排。

③保健保育课。为身体较弱或患有某些慢性病的学生所开设,以改善和提高健康水平,促进病体康复为基本教学目的。

体育课的结构是对从课的开始到结束整个教学活动模式的总体设计。在体育课各结构内容设计中,要依据少年儿童的生理特点,合理安排运动量,充分考虑运动负荷的强度、密度和时间之间的相互作用。

(2)体育课的结构可分为4部分:

①开始部分:2~3分钟,整队、检查学生的着装是否适合运动,询问学生身体健康状况。

②准备部分:6~12分钟,做准备活动,提高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和机体各系统的适应能力及协调能力,以防止突然剧烈活动可能导致的运动性病患。

③基本部分:25~30分钟,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专门的运动技能,同时通过一定形式的运动来提高身体素质,促进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

④结束部分:3~5分钟,做整理活动,使学生的身体由基本部分的剧烈运动状态逐渐恢复到安静状态,使肌肉放松、心理放松,呼吸和循环系统的机能活动逐步趋于稳定。

2.运动负荷量的评定

在安排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时,应从体育保健学的角度注意以下几点:

(1)根据课的类型和要求,合理安排每个运动负荷;

(2)根据每个学生的年龄、性别和身体健康状况安排运动负荷;

(3)安排运动负荷时,要考虑到教材性质、活动范围、难易程度和练习强度等因素;

(4)安排运动负荷时,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状态、生理状态、天气、场地、器械等因素;

(5)安排运动负荷时,应充分注意此项运动是否能引发意外事故,如果存在这种可能,一定要做好学生从事危险动作时的保护工作,在教学之前必须作好救护准备并备好急救用品。

运动负荷的评定包括学生自我感觉和生理测定两方面。客观评价包括心率、血压、气体交换、呼吸频率、肌力、排汗量、体温、血乳酸、尿蛋白等多方面的检查和评定,以心率测定为简便易行并且最常用。

一般认为,从课的开始部分起,学生机体的生理负担将逐渐增加,到基本部分达到最高峰,至结束部分又逐渐减低而恢复正常。学生的心率值在基本部分可比安静状态增加75%~90%,而在结束部分又应恢复到安静状态。我国学者认为,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平均心率应达到125~155次/分,心率指数以1.4~1.8为宜,最高心率不宜超过180次/分。日本学者认为,中、小学体育课的平均心率应在130~170次/分,低于130次/分的体育活动以超过课时的半量较为合适。

运动中心率变化比,即EPS/RPS的变化比可反映心脏功能储备状况,其EPS 为最大心率减去运动前安静状态的心率,RPS为最大心率减去恢复期末的心率。男女少年儿童运动中心率变化比一般在1.2~1.4之间(见下表)。经过体育锻炼后,如果该比值下降,表明其心脏功能有所增强,心脏恢复期的心率更接近运动前安静状态下心率的水平。

各年龄EPS/RPS比值

男女

年龄(岁) 均值范围均值范围

3~5~7~10~13~16~18 1.2(1.0~1.4)

1.2(1.1~1.5)

1.2(1.1~1.5)

1.3(1.2~1.5)

1.4(1.2~1.6)

1.4(1.3~1.7)

1.3(1.1~1.4)

1.2(0.9~1.5)

1.3(1.2~1.5)

1.3(1.1~1.5)

1.4(1.2~1.5)

1.3(1.2~1.4)

(三)课外体育活动的卫生要求

课外体育活动一般利用课余时间或节假日进行,除少数学生参加专项业余体育训练,一般学生可通过参加体育夏令营、体育冬令营、小足球夏令营、航海夏令营、营火晚会、旅行、游览参观等形式进行校外体育活动。

1.专项业余体育训练的卫生要求

(1)参加业余体育训练的学生必须经过健康和心血管系统机能测试,在明确身体健康状况与机能水平后才能参加训练活动;

(2)在训练期间,应及时做好身体情况变化的自我观察记录,女学生要建立月经卡;

(3)每周进行业余训练的次数不宜过多,持续时间也不宜过长;9~11岁者每周训练1~2次,每次1小时;12~15岁者每周训练2~3次,每次1~1.5小时;16~18岁者每周训练3~4次,每次2小时;

(4)业余训练过程要始终坚持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相结合,系统性、周期性、区别对待和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等运动训练的原则;

(5)通过训练应重点提高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全面发展各种身体素质,以期达到增进学生身体健康,提高机体运动能力及塑造良好体形的目的;

(6)在日常生活中应保证机体能够得到充分的休息,训练后应合理安排饮食和睡眠;

(7)应教会学生常用的疲劳恢复方法和技能,使运动产生的疲劳尽快消除。2.旅行、游览、夏令营等课外体育活动的卫生要求

学生利用节假日,独自或集体进行校外体育活动,是少年儿童增进身体健康、陶冶情趣、了解自然和社会的重要途径。校外体育活动应该有严密的组织管理措施,必须建立各项规章制度,以保证参加这类体育活动学生的人身安全。

(1)旅行前应调查清楚游览区或夏令营区的卫生情况,是否有传染病流行;

(2)携带好急救药箱,备好清凉解暑药、镇静止痛药、各种抗生素及处理外伤的药品、器械和敷料;

(3)夏季应备有防止蚊虫叮咬的蚊帐和杀虫药剂;

(4)应戴有遮阳的帽子,穿宽松、轻便的服装,鞋的大小合适,最好是软底胶鞋或旅游鞋;

(5)旅途中最好自备饮水和食品,保证饮水和食品的卫生;

(6)旅途中注意休息,保证足够的睡眠;

(7)在营中应多组织各种文艺体育活动,使学生得到积极性休息,切实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8)在整个校外体育活动中,组织者应时刻把学生的人身安全放在第一位,严防出现溺水、中暑、冻伤、坠崖、车祸、失踪等意外性伤害事故。

此外,学生与学生或学生与家庭成员一起进行体育运动,是校外体育活动的主要部分。这类校外体育活动具有很多优点,如形式灵活,易于安排,活动时间充裕等。因此,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应该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上述体育锻炼的卫生要求以及开展校外体育活动所必须的卫生知识。

二、女子体育卫生

(一)一般卫生要求

在青春发育期后,女子在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方面逐渐出现不同于男子的明显变化,因此,在进行体育教学和体育锻炼时,应当根据女子身体解剖和生理等方面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运动方式和负荷强度。

(1)女子进入青春期后,体育课在形式上应采取合班的分组教学。分组教学的内容应从女子的解剖、生理特点出发,采用个别对待的原则进行教学。这样才会有效促进其生长发育,增进机体健康。

(2)由于性别间发育的差异,女子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以及运动系统的机能较弱。因此,进行体育教学或体育锻炼时的运动负荷量和强度都应相对小于男子。

(3)女子的体型和心理特点决定了女子适宜进行艺术体操、高低杠、平衡木和自由体操等项目活动。随着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有些男子项目也逐渐在女子中得到开展,如长跑和马拉松比赛、长距离游泳、足球等。女子本身存在许多解剖、生理、心理上的弱点,因此在体育教学和体育锻炼中,一方要通过体育锻炼的作用不断地弥补这些弱点,提高她们机体的机能水平,另一方面要通过加强体育活动中的医务监督工作来防止各种伤害性事故的发生。

(二)月经期体育卫生要求

月经是女子的正常生理现象。在月经期间,人体一般不出现明显的生理机能变化。因此,月经正常的女子在月经期间,可以参加适当的体育活动,如做广播操,打乒乓球、羽毛球或托排球等。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改善盆腔的血液循环、减轻盆腔的充血现象,而且还能通过运动中腹肌与骨盆底肌肉的收缩与放松运动帮助子宫经血的排出。此外,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可以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减少月经期的心理压力。

(1)正常女性在月经期间,身体的反应能力、适应能力和肌肉力量都会有所降低,运动准确性及灵活性也会有所下降,因此,月经期间运动量的安排应适当减少,持续活动时间不宜过长。一般女性不宜在月经期间参加剧烈运动或比赛,因为剧烈运动或比赛可使机体的负荷度过大,容易产生疲劳;运动中精神的过度

紧张,容易导致卵巢功能失调或引起经血过多,甚至出现月经紊乱。对于月经初潮的女性,由于她们机体性腺分泌周期尚不稳定,在月经进行体育运动的负荷量必须慎重掌握。一般可以通过循序渐进的体育活动,使她们逐步养成经期锻炼的习惯。

(2)月经期间除应注意经期的一般卫生外,还不宜参加游泳锻炼。此时,由于月经期内分泌系统的变化可使女性全身与局部的抵抗力下降,如果游泳,可使病原侵入内生殖器官,进而引起各种炎症。另外,月经期间也应避免各种寒冷刺激,冷水浴锻炼也暂停,防止出现卵巢功能紊乱。

(3)月经期间,应避免进行剧烈、大强度或对身体影响较大的跑跳类运动,如疾跑、跨跳、腾跃、跳高、跳远等;减少可使腹内压明显增高的屏气和静力性动作,如推铅球、腰部后弯成桥、倒立、俯卧撑等。防止在运动中子宫因受压、受挤而导致经血过多或子宫位置改变。

(4)对有月经紊乱、痛经史的女性和患有内生殖器官炎症者,应停止在月经期间的体育活动。

(5)对于身体健康、月经正常、平时又有一定锻炼的女性,月经期间可以安排一定量的体育活动。应鼓励她们从小养成在经期坚持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在养成这种习惯的开始阶段,应减少运动的负荷量与强度,使身体在运动中逐步适应。

在系统进行体育锻炼或训练的女性中,有时会因运动负荷安排不当而引起月经紊乱,一般在调整运动负荷量和强度之后,月经就可以恢复正常;有的人是由

于运动环境的改变,使中枢神经系统的内分泌系统功能暂时不稳定而出现月经紊乱,待身体逐步适应后,一般会自行恢复。如果排除上述原因的月经紊乱者则应及时到专科门诊进行检查治疗。

(6)为了及时的了解和掌握参加体育运动女性的月经情况,可建立月经卡片,并以此作为基础来合理安排体育教学与锻炼。

(三)妊娠期与分娩后的体育卫生

1.妊娠期的体育卫生要求

妊娠期母体的变化较大,体形、体重的改变以及腹压的增加可以产生局部淤血等现象,均能增加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负担。因此,重视妊娠期的体育卫生,对确保孕妇的健康和胎儿的发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1)在妊娠初期经过长期系统体育锻炼的女子可以照常参加体育运动,但应十分注意妊娠期的前三个月切勿过多运动,以免早期流产或影响胎儿发育和日后的分娩过程。

(2)妊娠后应停止进行任何形式的剧烈体育运动,孕妇一般采用散步、体操等形式进行体育锻炼。剧烈体育活动可以造成胎盘与子宫内膜分离,甚至危及孕妇及胎儿的生命。

(3)在一些长期系统进行体育锻炼的女性中,可因盆底肌肉收缩力过强而造成难产。因此,对于有长期运动史的女性,在妊娠期应多进行放松盆底肌肉的体育活动。

(4)一般孕妇除了要通过体育活动来保持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机能外,还应该从事一些能够增加腹肌、会阴、背部及呼吸肌肉力量的体育运动。一般妊娠5~6个月时,应注意背肌及正确的呼吸练习;妊娠8~9个月时,应加强下肢活动以促进下肢及盆腔的血液和淋巴循环。

2.分娩后的体育卫生要求

产后应及早地进行以医疗体操为主的体育锻炼。其作用是促进血液循环,消除盆腔淤血,防止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增强腹肌和盆腔肌肉的力量,以利于子宫的复原和产后分泌物的排出。如果产后体温超过38℃或有产后感染,心血管、呼吸或泌尿系统并发症或分娩过程中进行过某些手术,可推迟锻炼的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