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业贯通”的信息技术创新人才培养

“五业贯通”的信息技术创新人才培养
“五业贯通”的信息技术创新人才培养

“五业贯通”的信息技术创新人才培养

摘要:本文针对高职院校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特点,提出了以学业、职业、产业、就业和创业为主线的“五业贯通”的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方案,并给出了实施方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专业建设;人才培养;高等职业教育;创新模式

1“五业贯通”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方案

我院信息技术人才创新培养方案的思路是:充分整合现有教学资源,依靠信息技术行业协会和专业研究会,利用常州大学城信息化研发培训中心和常州科教城的资源优势,以学业、职业、产业、就业和创业为主线,以理论、实训、实践、实施、实效五个环节融合贯通实施“五业贯通”。如表1所示。

学业:通过理论课程学习应知的社会人文知识、专业知识,在学校开展实训课程、项目课程,完成应会课程的学习,获得毕业证书。

职业:通过职业理论素养的学习,在实训场所开展职业训练培养实训、职业技能培养实践、工学交融的培养学习,获得职业资格证书。

产业:通过开展产学结合课程的学习,在产业基地开展产业训练培养、产业体验、顶岗锻炼,获得技能等级证书。

就业:通过就业指导课程的学习,了解就业政策,熟悉就业应聘技巧,选择适合自己的预就业岗位,开始预就业实践,争取签订就业协议。

创业:通过创业培训课程的学习,了解创业政策,熟悉创业的相应环节和应注意的问题,选择适合自己的创业方案,开始创业,通过合法经营,为个人、家庭、社会创造财富,最终立业。

2贯彻“五业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

(1) 融会贯通,全面推广。“五业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全新的人才培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2021级中高职贯通培养三二分段试点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2021级中高职贯通培养三二分段试点 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电工技术》考试大纲 一、考试大纲制定依据 参照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相关文件的要求,根据《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2018年职业院校中高职贯通培养三二分段试点工作招生章程》、《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2018年职业院校中高职贯通培养三二分段转段考核工作方案》、中高职贯通培养三二分段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电工技术》课程标准,特制定本考试大纲。 二、参加考试对象 广州市番禺区职业技术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中高职贯通培养三二分段试 点班的学生。 三、考试内容与要求 (一)考试内容 1、电路的基本概念 知识目标 (1)了解电路的组成、电路的三种基本状态和电气设备额定值的意义。 (2)理解电流产生的条件和电流的概念,掌握电流的计算公式。 (3)了解电阻的概念和电阻与温度的关系,掌握电阻定律。 (4)掌握欧姆定律。 (5)理解电能和电功率的概念,掌握焦耳定律以及电能、电功率的计算。 情感目标 要求学生温故知新,培养起良好的学习习惯 2、简单直流电路 知识目标 (1)理解电动势、端电压、电位的概念,掌握闭合电路。 (2)掌握串、并联电路的性质和作用,理解串联分压、并联分流和功率分 配的原理。

(3)掌握电压表和电流表扩大量程的方法和计算,掌握简单混联电路的分析和计算。 (4)了解万用表的构造,基本原理,并掌握它的使用。 (5)掌握电阻的测量方法,以及测量误差原因的分析方法。 (6)掌握电路中各点电位以及任意两点间电压的计算方法。 情感目标 要求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通过做实验来增强团队协作精神 3.复杂直流电路 知识目标 (1)理解和掌握基尔霍夫定律,要能运用支路电流法分析计算两个网孔的电路。 (2)能正确应用叠加定理和戴维宁定理分析和计算两个网孔的电路。 (3)建立电压源和电流源的概念。 (4)了解电压源和电流源的特性及等效变换。 (5)掌握等效变换的条件和应用场合。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4.电容 知识目标 (1)理解电容器的电容概念和决定平行板电容器电容大小的因素,并掌握的计算公式。 (2)掌握电容器串、并联的性质以及等效电容和安全电压的计算。 (3)理解电容器的储能特性。 (4)掌握电容器中电场能量的计算。 情感目标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5.磁场和磁路

浅析企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26764287.html, 浅析企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作者:宋保壮郑德春 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5年第03期 摘要:现阶段企业之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企业的利润空间也越来越薄,企业之间的竞争说到底还是人才之间的竞争,谁拥有更多、更高素质的人才,谁就可以占领市场,取得更大的利润,由此可见,人才培养工作对于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性。然而目前很多企业管理者并没有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在人才培养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企业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企业;人才培养;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8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3-000-01 21世纪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时代,目前大多数企业管理者已经开始意识到人才竞争才 是企业竞争获取胜利的重要法宝,只有不断增加人才支持力量,不断开发人才的潜能,才可以不断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只有将企业员工这种普通人力培养成才力,才可以将人力资源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现代企业应该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经过长时间的实践,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解决。下面是笔者对企业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一、当前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视“数量”,缺乏“质量” 近年来随着企业外部竞争环境的日益激烈,企业产业不断升级,企业将发展战略全部投放在“人才招聘”、“招兵买马”上面。但是有的企业在人才开发、培养的过程中并没有全面认识到人才培养的本质,一味的强调数量,忽视了质量,盲目扩张人才数量,但是和企业实际发展匹配的“质量”人才相对缺乏。具体体现在高层管理人才欠缺以及人才配置结构欠缺合理性等方面。由于企业缺乏高素质管理层人才,导致企业的整体素质较差,缺乏足够的创新能力,很难适应我国企业的快速发展。 2.缺乏良好的“育才”企业环境 虽然很多企业引进了很多人才,但是在企业内部并没有营造一种很好的“育才”环境,大部分技能人才以及技术人才基本只拥有在学校里学习的相关专业知识,然后在实际工作中由企业老员工传授相关的经验,自己一边摸索着学习。企业并没有制定一套长远的人才培养规划,很少为技能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提供外出交流、开会、学习的机会,知识无法有效更新,技术也难以实现新的突破,这样很难实现员工的发展,推动企业的发展。

2018级中职电子与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方案

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办学规律,始终着眼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按照“立足地方,面向市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办学理念,大力推行“政校企行合作,产学研创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树立新的人才质量观、发展观,努力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强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知识,学会识别电子元器件、测试电子元器件,掌握常用仪器仪表的使用、维护,具有对电子产品进行分析、生产管理、调试及简单设计能力,能熟练使用常见的电子设计软件,专业技术水平达到国家中级工及以上水平,具有熟练装配各种电子产品的能力,能制作简单电子电路;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协作意识,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中级技能型人才。 本专业服务面向的区域主要是电子技术、信号系统、数字信号处理、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等较宽领域,在就业初期阶段可以从事电子通信器材的安装、调试等工作,从业2-3年后,能胜任电子产品质检、维修保养等岗位,并可向设计、生产管理等岗位顺利迁移的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三、人才培养规格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和良好的思想品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热爱本职工作,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从事电子产品制造与销售、通信工程、安防监控等行业,掌握从事电子测量、安防与监控等方面工作的必备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能够适应相关技术岗位需要的从业人员。掌握一定的就业、创业基本知识和技巧。具备一定的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具有健全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四、招生对象及学制 招生对象:普通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 学制:全日制三年。 五、毕业标准

中本贯通培养工作方案

中等职业教育——应用本科教育贯通培养模式试点 工作方案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上海市工程技术管理学校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上海市工程技术管理学校中本教育贯通培养模式试点申报材料 目录 一、招生录取 (1) 二、学籍学费 (1) 三、考核发证 (1) 四、培养流程 (1) 五、贯通优势 (2) (一)集团优势 (2) (二)专业优势 (2) (三)师资优势 (3) (四)校企合作优势 (4) (五)课程优势 (5) (六)实训优势 (5) 六、保障条件 (5) (一)组织保障 (5) (二)制度保障 (7) (三)教育保障 (8) (四)经费保障 (9)

中本贯通培养试点工作方案 一、招生录取 招生专业:风景园林专业 招生人数:40人 招生要求:报考学生必须符合2018年上海市中等学校高中阶段招生报名条件,且具有本市常住户籍的应届初中毕业生。男女兼招。 录取办法: 1.考生须经2018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考分在普通高中最低录取资格线以上,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 2.中职阶段学成后,须参加转段考试,转段考试由文化课考试和技能水平测试组成,其中文化课成绩占50%,技能水平测试成绩占50%。文化课考试由上海市教育考试院统一组织、统一命题、统一评卷,技能水平测试由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单独实施,单独划线,单独录取。 3.学习年限:7年。 二、学籍学费 学籍管理分两段实施。前三年按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籍管理规定进行管理,学费按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收费标准执行,帮困助学纳入上海市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帮困助学体系。后四年按高等学校本科学籍管理规定进行管理,学费按上海市高等学校本科收费标准执行,学生资助与高等学校学生同等待遇。 三、考核发证 学生在学期间应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完成中职专业教学计划规定课程,颁发上海市工程技术管理学校毕业证书(中职)。完成中本贯通专业全部教学计划规定课程、获得规定学分、符合毕业条件的学生,颁发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本科毕业证书,符合学位颁发条例的,将授予工学学士学位。未完成专业教学计划规定课程、未获得规定学分、不符合毕业条件的学生,按照相关学籍管理规定颁发结业或肄业证书。 四、培养流程 中等职业教育--应用本科教育贯通培养流程如图1所示。 1

青年人才培养计划

青年人才培养计划 篇一:青年人才培养计划 篇一:青年人才培养计划 青年人才是党的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类青年中的优秀代表,是推动首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生力军和突击队。为大力实施首都人才发展战略,促进青年全面成长成才,为首都现代化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共青团北京市委决定面向全市实施北京青年英才培养计划,促进各行各业青年英才脱颖而出,进一步加强全市青年人才队伍建设。 一、进一步提高对加强青年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认识 1.充分认识加强青年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党的xx大对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落实党管人才原则,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做出了重要的工作部署。当前,首都正处在建设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着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残奥会和建设繁荣、文明、和谐、宜居的首善之区的重大历史任务,这对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首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青年人才队伍建设决定着整个人才队伍建设的前景,培养造就一支优秀的青年人才队伍,是为党的事业提供坚强人才保障的迫切需要,是落实人才强国战略、推动首都建设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在新时期加强青年群众工作、服务青年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 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和党管人才的原则,遵循青年人才成长规律,坚持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制度保障人才,不断完善青年人才工作的领导机制,积极创新青年人才工作的工作体系、大力营造青年人才快速成长、脱颖而出的环境,努力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全面、作风过硬,且与首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青年人才队伍,努力开创青年人才工作的新局面。 2.明确北京青年英才培养计划的工作目标 通过大力实施青年英才培养计划,发现、培养、造就一大批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掌握精湛的专业技术知识、发挥较好的示范引领作用的青年骨干人才。以此为带动,形成广大青年快速成长、各类青年人才竞相涌现的良好局面,进一步完善青年人才工作的领导机制和工作体系,全面带动和深化全市青年人才队伍建设。 二、加强对全市青年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领导 3.加强市级层面的统一领导 按照党管人才的原则,健全由北京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市委组织部牵头抓总,各有关部门共同参与,团市委协调推动的市级青年人才工作领导协调机制,形成统筹规划、齐抓共管、协调推进的工作局面。 建立全市青年人才工作联席会制度,定期研究、决定全市青年人才工作中的重要政策性问题,确定青年人才队伍建设的重大事项,统筹推进落实北京青年英才培养计划。 4.各区县、各部门要将青年人才队伍建设摆在重要位置 全市各区县、各部门要高度重视青年人才工作,成立相应的工作领导机构和议事机制,将青年英才培养计划纳入本区县、本单位的人才工作总体规划中,加强对青年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研究、推进和支持。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工作优势,加强协作,密切配合,形成做好加强青年人才队伍建设的合力。 5.共青团组织要承担起推进、落实北京青年人才队伍建设的工作责任 各级团组织要按照党建带团建的要求,充分发挥共青团的育人职能,在党政的指导支持下,切实承担起推进青年人才队伍建设的具体工作任务。各级团组织要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

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及对策研究.doc

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及对策研究 - 摘要:在实现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一伟大构想中,中高职贯通作为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核心和关键成为关乎我国职业教育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以如何更有效地实现中高职贯通为研究基本思路,分析了中高职贯通中存在的问题,力求着眼整体对当前发展与改革中的中高职贯通进行了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对策 随着职业教育体系的不断发展,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科学有效地衔接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现今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已取得了相当多的成绩与经验,但还没有形成让人满意的目标模式,对于中职与高职的衔接问题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尤其是在中高职贯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上,如:文化基础课相互脱节;专业课和实训课重复设置;中职毕业生进入高职院校后无法适应高职学校的教学要求等。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黑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实现技术技能人才的系统培养,现就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建立中高职相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目标,以实现人才系统化培养,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对

技术技能人才层次、规格、知识和能力的新要求,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为主线,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载体,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核心,以课程衔接为重点,加强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等方面的延续与衔接,加快构建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有机衔接的人才培养方案,为贯通培养提供基础保障。 二、基本原则 1.产学合作原则。深化“五个对接”,即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中高职院校要携手相关行业企业,共同开发中高职贯通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 2.有效衔接原则统筹规划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以职教集团为依托,由高职院校牵头,合理确定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要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及中高职分段贯通的逻辑性和连续性,明确中高职各段的教学重点,系统设计、统筹规划课程开发和教学资源建设,调整课程结构与内容,要加大课程的整合与重构,构建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 3.职业切合原则在对相关的行业标准、职业岗位、技术领域、任职条件和职业资格标准等进行深入了解、分析与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专业发展方向、人才培养目标和具体规格,科学设计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使人才培养更加符合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岗位实际需求,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三、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主要任务 1.推进中高职培养目标相衔接。根据区域发展规划和产业结

人才培养与管理存在相关问题与建议

人才培养和管理存在相关问题及建议 人才作为一种非固定量化的单位资源,决定着一家单 位发展的上限,是保障单位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在招录与选拔工作中存在误区 1. 重显能,轻潜能。 很多单位在招聘时主要通过考试、面试等途径了解应聘 者的工作经验、所掌握的知识与素质,据此推断其工作能力,而现有的工作经验与能力只是反映招录者的“显能”。结果就可能出现录用的新人员在工作岗位上的表现与业绩达不到岗位上的要求,尤其是当所从事的工作岗位与原来工作岗位差异性较大时。 2. 重优秀人才,轻适岗人才 在招录人员的时候,很多单位倾向于选择素质与条件优 秀的应聘者,往往结果是录用的新人员中有些条件明显高于岗位的任职资格。这就造成了大材小用,有的新员工可能就会辞职,有的可能会消极的对待工作。 3. 重引才,轻用才 大多数单位非常重视人才引进工作,制定很多诱人的引进人才的政策,但在引进人才的过程中却存在很多的问题:将引进的

人才闲置不用;不给引进人才创造施展才华的环境而限制其作用的发挥;对其不信任,不将其放置重要工作岗 位上等 4. 重引才,轻留才 在重视引进人才,制定各种政策引进人才的同时,有一大部分单位却疏忽了留住人才。一般表现在对现有人才不重视、不重要、不尊重、薪酬待遇不能体现出他们的能力与贡献;对新进人才的期望值过高,导致员工的绩效与能力不成正比之后单位对员工不满。这些原因就造成了人才流失。 (二)单位自身认识不足 1. 急功近利,盲目求成 现在有的单位缺乏人才战略,不愿花时间和鞘力培养人才,认为:培养合格人才难度较大;需要什么人才召之即来,可以到人才市场上去找。而不会从单位总体发展战略出发,对单位来来发展所需的人才类型、素质、数据、结构等做出规划,且不注重从本单位员工中去发掘与培养人才。 2. 认识不充分,缺乏系统性 当前很多单位领导、人力资源部门相关人员,对人才的培养只停留在员工培训上,并没有意识到人才培养对单位员工和单位本身的良性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而另一方面,单位在社会发展中,不仅扮演的是用人单位的角色,它肩负着在实践中锻炼员工的社会职责,这种责任感是优秀单位不能忽略的。单位在认识上的不足直接导了员工培训缺乏前瞻性和系统性,人才培养的

全国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工程

实施背景 为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进一步落实国家人才兴国战略,建设宏大的高素质信息技术人才队伍,把人才培养工作作为推进信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步骤,信息产业部(现更名为“工业和信息化部”)颁发了"关于印发《全国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实施意见》的通知"(信人函【2003】257号),于2004年1月1日正式启动了"全国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工程"。工程旨在通过优化整合涵盖学历教育、职业资格、技术水平和高新技术培训等各种教育培训资源,通过行业政府引导,推进教育培训的社会化,开辟教育培训新途径,围绕信息技术人才创新能力建设,改革教育培训的内容、方法和机制,深化信息技术人才管理制度的改革,培养大批符合行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工程由信息产业部电子教育与考试中心(现更名为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与考试中心)负责具体实施。工程一期成果 工程的第一期建立了标准的考试认证体系、科学的课程体系、规范的培训体系、高效的服务体系,依托分布在全国的70多家考试机构和近200家培训基地,每年选拔和培训信息技术专业人才近70万名,累计培养专业信息技术专业人才300多万人,探索出了一条依托行业教育培训培养和选拔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的可行之路。 工程二期目标 ●以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应用、信息系统和信息服务等信息技术领域为重点,加快新技术、新领域、促进工业和信息化融合课程的研发力度,完善职业教育培训课程体系。 ●优化组合行业教育培训资源,建立示范性工业和信息技术人才培训基地。 ●提高教育培训和考试的科技手段,建立全国培训考试平台、考务管理平台和教育培训网。 ●通过与相关部委及国际知名培训机构合作拓展教育培训认证范围和服务领域。 ●大规模开展工业和信息技术职业培训、继续教育和在职学历教育,构筑工业和信息技术从业人员和后备人才的终身教育体系。

电气自动化专本贯通人才培养方案

电气自动化专本贯通人 才培养方案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电气自动化专业(3+2贯通培养)人才培养方案 前言 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意见》(鲁政发〔2012〕49号)、《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鲁政发〔2012〕49号文件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鲁政办字〔2013〕126号)和《山东省教育厅关于下达2014年职业院校与本科高校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任务的通知》(鲁教高字〔2014〕13号)文件精神,山东职业学院与齐鲁工业大学开展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3+2”分段培养职业教育招生试点。为提高“3+2”人才培养质量,双方学校成立了联合工作领导小组,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按照贯通培养的要求,统筹规划,联合制定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3+2”分段联合培养论证方案。本方案遵循“能力进阶、任务驱动、素养全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两平台两模块的项目导向课程体系,将“职业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培养、人文素质教育”三线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探索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一、专业名称及代码 专业名称:电气自动化技术 专业代码:580202 二、招生对象、学制及学历 本专业招收2016届夏季高考考生。全日制五年(高职三年,本科两年),前三年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后两年接受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 三、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铁路、城轨供电一线需要,掌握轨道交通电气化理论知识和牵引变电所运行与维护、接触网施工与检修、高压电气设备检修与维护等专业技能,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毕业后能够在电气化铁路、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等领域,从事铁路、城轨供电系统设计、安装、运行、维护等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 (二)培养规格 1.知识结构 (1)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必要的网络知识; (2)具备本专业必需的电工、电子、电机、计算机控制技术等专业基础知识; (3)具备电力系统供配电的基本理论及工艺规范的相关知识; (4)具备供用电系统运行维护、调度管理、电气工程及高电压技术的相关知识; (5)具备电力电气设备的原理、构造及功能的相关知识; (6)具备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自动化、变配电系统自动诊断技术的相关知识; (7)具备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供配电系统运行维护及相关设备的相关知识。 2.能力结构

中长期人才培养发展规划

培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中长期人才培养发展规划 为提高我院人才素质,努力提升在职专业技术骨干及学科带头人专业技术水平,培养一批专业理论扎实、临床技能过硬的高素质的专业医疗队伍,不断提高我院医疗服务能力,使我院医疗工作健康持续发展。结合我院实际,制订本规划。 一、加强各层次专业人才的培养 对不同职称的医疗人员确定不同的培养重点。对初级职称的医疗人员重点抓好“三基”、“三严”训练和外语、计算机培训。每月组织集中考试每季度一次考核和不定期抽查,成绩记入个人技术档案;对新分配的人员实行严格的岗位培训,进行岗前轮转及学科培训,岗前培训不少于一周,岗前轮转3—5年学科培训。对中级职称的医务人员重点进行专业培训,每年组织2次集中考试、考核和不定期抽查,成绩记入个人技术档案;同时注重传、帮、带,使年轻的医务专业人员尽快成才。 二、注重学术带头人的选拔和管理 重点抓好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技术人才的培养,对学术带头人要严格遴选,定期考核,大胆使用,实现双向目标管理和动态管理。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做到好中选优,优中选尖,不搞论资排辈和迁就照顾。同时把竞争机制引入管理之中,加强对他们的考核,充分使用考核结果。对管理内取得显著成绩的予以表彰奖励,增加外出参加学术活动的机会,科研优先立项,并提供一定的经费。 三、深入开展继续教育 要建章立制,形成制度,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人才培养方针,积极支持医疗人员参加各科在职培训和攻读学历和学位,有计划分期分批选派人员外出参加学习,必要时还可以选派外语水平较高、业务技术较强

的中青年技术骨干进修学习和考察,学习好的先进经验和管理水平。定期或不定期的邀请具有一定影响力、经验丰富的名医院的教授学者来院指导和讲课,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提高全院医疗人员的整体水平。建立继续医学教育考核制度和继续医学教育档案,健全和完善继续医学教育证书制度和学分登记制度。继续医学教育的学分今后作为职称申报和职称聘任的重要条件之一。 四、加速对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的培养 各科室制定符合医院实际的培养计划,落实培养人选名单,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措施。落实培养措施,一方面要加强他们的实践锻炼,让他们在实践中尽快成长,使他们早出成绩,快出成果;另一方面要舍得投入,有计划地选送他们到国内名牌大医院培训和进修,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 五、采取政策倾斜的措施 为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确保学术带头人的科研课题及配套经费及时到位。同时,建立人才培养基金,每年从收入中划拨3—5‰用于人才的培养,对具有突出贡献的专业人员实行奖励。 六、加强领导,健全制度 (1)各科室要增加责任感,提高自觉性,要完善科室质量保证小组,指定专业(科主任以上)给予培养,认真做好检查、督促和指导工作。将青年人才培养纳入各科室年度计划之中,每年定期召开会议,并针对存在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2)建立人才培养考核制度。各科室对专业人才的理论培训、实践锻炼、业务水平、工作实绩每年进行一次认真考核,并将考核结果记入个人工作档案。同时,应根据考核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促进他们提高业务素质尽快成长。 (3)各科室主任、护士长要带头做好培养人才工作,建立与人才的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分析论文.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分析论文 2019-01-19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发展形态的梳理,探究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发展特点,进而对不同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比较和审视,得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是单一、孤立存在的形态,各高职院校要根据各自特点,选择适宜自身发展的多形态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1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发展形态 1.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以产学研结合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实行“录用就业”,它通常有两种培养方式:一是校外企业顶岗实习,一是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实训[1]。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由校企双方依据市场需求和企业用工需要,通过签订用人及人才培养协议,明确校企双方职责,学校保证按照企业需求培养所需人才,企业保证录用合格毕业生到企业工作。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是合作互利的关系。 1.2“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可追溯到20世纪的英国,在我国已经持续了100多年。它以职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2]。它是职业教育的一种理论和实践探索,它更加注重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相互促进和渗透,更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提升和完善,在高职教育的发展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3“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实质上是政府、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政府给予企业、职业院校和学生以适当的政策扶持或资助,从而减轻就业压力,促进社会稳定;高职院校为学生提供学习机会和学习条件,并从中获得合理的受益,促进高职教育的`持续发展;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和技能培训,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学生为高职院校交付部分学费,从企业实习岗位中获取劳动收益,并在岗位实践过程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实现个人价值。 2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发展特点 2.1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社会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社会化,大体包含以下三点:一是人才培养宗旨的社会化。二是人才培养目标的社会化。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相比,不仅侧重于专业技能人才社会适应度和职业竞争力的提升,同时还受制于社会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三是人才培养方式的社会化。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不仅需要学校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还要为学生传授所需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还需要对口的企业提供适应的岗位和技能

人才培养和管理存在相关问题及建议(总7页)

人才培养和管理存在相关问题 及建议(总7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人才作为一种非固定量化的单位资源,决定着一家单位发展的上限,是保障单位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在招录与选拔工作中存在误区 1.重显能,轻潜能。 很多单位在招聘时主要通过考试、面试等途径了解应聘者的工作经验、所掌握的知识与素质,据此推断其工作能力,而现有的工作经验与能力只是反映招录者的“显能”。结果就可能出现录用的新人员在工作岗位上的表现与业绩达不到岗位上的要求,尤其是当所从事的工作岗位与原来工作岗位差异性较大时。 2.重优秀人才,轻适岗人才 在招录人员的时候,很多单位倾向于选择素质与条件优秀的应聘者,往往结果是录用的新人员中有些条件明显高于岗位的任职资格。这就造成了大材小用,有的新员工可能就会辞职,有的可能会消极的对待工作。 3.重引才,轻用才 大多数单位非常重视人才引进工作,制定很多诱人的引进人才的政策,但在引进人才的过程中却存在很多的问题:将引进的人才闲置不用;不给引进人才创造施展才华的环境而限制其作用的发挥;对其不信任,不将其放置重要工作岗位上等。

4.重引才,轻留才 在重视引进人才,制定各种政策引进人才的同时,有一大部分单位却疏忽了留住人才。一般表现在对现有人才不重视、不重要、不尊重、薪酬待遇不能体现出他们的能力与贡献;对新进人才的期望值过高,导致员工的绩效与能力不成正比之后单位对员工不满。这些原因就造成了人才流失。 (二)单位自身认识不足 1.急功近利,盲目求成? 现在有的单位缺乏人才战略,不愿花时间和鞘力培养人才,认为:培养合格人才难度较大;需要什么人才召之即来,可以到人才市场上去找。而不会从单位总体发展战略出发,对单位来来发展所需的人才类型、素质、数据、结构等做出规划,且不注重从本单位员工中去发掘与培养人才。? 2.认识不充分,缺乏系统性 当前很多单位领导、人力资源部门相关人员,对人才的培养只停留在员工培训上,并没有意识到人才培养对单位员工和单位本身的良性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而另一方面,单位在社会发展中,不仅扮演的是用人单位的角色,它肩负着在实践中锻炼员工的社会职责,这种责任感是优秀单位不能忽略的。单位在认识上的不足直接导了员

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名称:电子与信息技术 专业代码:091200 所属学校: 修订时间:

目录 一、专业名称(专业代码) (3) 二、入学要求 (3) 三、修业年限 (3) 四、职业面向 (3) 五、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3) (一)培养目标 (3) (二)培养规格 (4) 六、课程设置 (5) (一)公共基础课 (6) (二)专业(技能)课 (6) 七、教学进程总体安排 (9) (一)基本要求 (9) (二)教学安排建议 (9) 八、实施保障 (11) (一) 师资队伍 (11) (二)教学实施 (12) (三)教学资源 (13) (四)教学方法 (14) (五)学习评价 (15) (六)质量管理 (16) 九、毕业要求 (17) 十、附录 (17)

一、专业名称(专业代码) 电子与信息技术(091200) 二、入学要求 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 三、修业年限 3年 四、职业面向 五、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面向我国电子与信息技术智能产业的制造、服务类企业,掌握一定

的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具备电子产品分析测试、工艺设计和生产管理能力;电子产品组装、维护、维修和制造能力;电子电路装调与应用能力,能顺利地进入电子与信息类专业的相应岗位就业的专业人才。 (二)培养规格 本专业毕业生应具有以下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和技能: 1、职业素养 (1)拥护党的领导,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践行科学发展观,能遵纪守法,有事业心和责任感; (2)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匠心精神,能自觉遵守行业法规、规范和企业规章制度,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创业素质; (3)善于与人交流合作,讲诚信,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4)具有电子与信息技术应用相关的信息安全、知识产权保护和质量规范意识; (5)具有一定的自我心理调整能力,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健康的心理和体魄,能吃苦耐劳,乐于奉献,能够适应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变化,学会终身学习; (6)具有熟练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2、专业知识和技能 (1)掌握电工电子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掌握程序设计相关知识和技能; (3)掌握传感器技术应用相关知识和技能; (4)掌握电路硬件设计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 (5)掌握电路仿真技术相关知识和技能; (6)掌握单片机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7)掌握电子测量仪器应用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8)掌握智能家居安装与维护的相关基础知识和技能。

电气自动化专本贯通人才培养方案

电气自动化专业(3+2贯通培养)人才培养方案 前言 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意见》(鲁政发〔2012〕49号)、《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鲁政发〔2012〕49号文件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鲁政办字〔2013〕126号)和《山东省教育厅关于下达2014年职业院校与本科高校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任务的通知》(鲁教高字〔2014〕13号)文件精神,山东职业学院与齐鲁工业大学开展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3+2”分段培养职业教育招生试点。为提高“3+2”人才培养质量,双方学校成立了联合工作领导小组,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按照贯通培养的要求,统筹规划,联合制定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3+2”分段联合培养论证方案。本方案遵循“能力进阶、任务驱动、素养全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两平台两模块的项目导向课程体系,将“职业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培养、人文素质教育”三线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探索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一、专业名称及代码 专业名称:电气自动化技术 专业代码:580202 二、招生对象、学制及学历 本专业招收2016届夏季高考考生。全日制五年(高职三年,本科两年),前三年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后两年接受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 三、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铁路、城轨供电一线需要,掌握轨道交通电气化理论知识和牵引变电所运行与维护、接触网施工与检修、高压电气设备检修与维护等专业技能,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毕业后能够在电气化铁路、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等领域,从事铁路、城轨供电系统设计、安装、运行、维护等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 (二)培养规格 1.知识结构 (1)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必要的网络知识; (2)具备本专业必需的电工、电子、电机、计算机控制技术等专业基础知识; (3)具备电力系统供配电的基本理论及工艺规范的相关知识; (4)具备供用电系统运行维护、调度管理、电气工程及高电压技术的相关知识; (5)具备电力电气设备的原理、构造及功能的相关知识; (6)具备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自动化、变配电系统自动诊断技术的相关知识; (7)具备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供配电系统运行维护及相关设备的相关知识。 2.能力结构 专业能力: (1)具有对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牵引供电系统设计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维护、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检修的能力; (2)具备高低压电气产品测试与检修能力; (3)具有电力系统设计、施工、运行与维护能力; (4)具备接触网的安装与检修工作能力; (5)具备牵引变电所运行与维护能力。

项目部人才培养计划

xxx项目部人才培养计划 企业核心竞争力本质上是结合战略、人才、管理、技术等基础上构成的持续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潜力,获得人才优势是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项目部为响应xx公司人才培养计划,加强管理人员梯队建设,特制定本方案。 一、培养原则 立足现实、着眼长远、讲求实效 二、培养对象 项目部全体管理人员 三、培养目标 根据xx公司人才队伍建设、干部队伍建设、以及人力资源培训工作的实施情况,指定完善的人才培养计划,激发团队成员的工作热情,引导成员主动自觉参与到团队工作和管理中来,提升自身的业务合作和专业研发能力。以增强职工的专业能力为重点,项目部根据每个管理人员自身条件针对性进行培养,对每个管理人员制定目标岗位:

四、培养措施 1、专业指导:根据实际需求,对核心人才重点培养,安排参加集团公司培训使其成为优秀的技术人才。 2、小组培养:推行“核心成员骨干技术小组”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优秀的研发成员按重点划入项目研发梯队,以培养、锻炼职工的团队意识,提高白身的专业能力。 3、进修培养:大力支持和资助团队中优秀成员的提高及进修过程,根据团队业务需要,每年有计划的选派优秀骨干成员外出学习。 4、思想交流:项目团队中的成员,不定期的进行思想交流,针对工作、管理过程及专业领域进行研讨,相互学习,相互提高。 5、建言献策:团队成员在工作中应积极建言献策,加强团队大局观和责任意识,在今后工作中能尽快的融入并转换角色。实践锻炼根据团队成员的不同经验、专业和特点,有计划的对培养对象进行实践锻炼,帮助他们积累实际工作经验,使其尽快的成才起来,提高团队的组织领导力。 6、人事制度:建立有效的人才管理制度,在岗位聘任上实行以实力竞聘上岗,避免出现论资排辈,对团队中确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破格晋升,确保人才激励的公平公正公开。 7、分配制度:制定合理的分配制度,实现多种分配形式

中高职贯通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

职业教育2016 年 11 月 118 2.一体化设计中高职培养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课程内容的有效依托,在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上 具有重要意义。在中高职贯通培养试点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必须 因地制宜一体化设计和优化中高职贯通培养课程体系。有关试点高校 应切实根据上海市教委《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中高职教育贯通 培养模式试点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及时根据行业发展、产业结 构调整及现代技术发展实际,适时调整课程内容和专业方向,在充分 调研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一体化设计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和综合能力,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将整个课程体系划分为通识模块、核 心模块和拓展模块,通识模块重在“基础”,核心模块重在“能力”, 拓展模块重在“综合”,各模块分工明确,协调统一,在切实提高学 生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3] 3.探索中高职贯通培养中的校企长效合作机制 校企合作是当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中普遍采用的一种锻炼和提 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惯常途径,但在当前不少职业院校中,校企合作 作为一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机制存在着很多问题,并未能充 分发挥其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本体功能,如校企合作肤浅 化,校企合作缺乏长效深度合作机制等等,因此在中高职贯通培养 过程中,为切实有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职业院校在和相关企业搭 建校企合作平台时,应努力以合作共赢理念为指导,创新中高职贯 通培养校企合作新模式,例如校企合作共建专业实践教学点,加强 教材、课程等的共同研发,根据合作企业实际特点举办特色教学 班、培训班,高校利用自身科研优势为企业技术、产品研发提供指 导和帮助等,强化学生和企业技术人员交流机制建设等,切实完善 校企合作制度建设,明确双方在校企合作建设、运行过程中各自权 利、责任及利益分享机制,加快探索中高职贯通培养过程中校企合 作长效机制和平台建设,为有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奠定硬件基础。 结语 总之,在当前中高职贯通培养仍旧处于试点环节中,探讨在优 化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过程中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无 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因此,通过中高职贯通培养模 式的试点,积极探索和寻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可靠路径,努力构 建与市场就业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合合 理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就成为当前中高职贯通培养试点工作中亟 需有效解决的现实性问题。 参考文献 [1]李仙玲. 高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问题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 学,2008. [2]李钰. 对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J]. 职教论 坛,2012,22:54-56. [3]孙琴. 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的保障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 作者简介 马东玲,女,生于1982.2.25,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高职学院,讲 师,研究方向:电气自动化 . 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高职学院中高职贯通专业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马东玲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高职学院 上海虹口 200437) 摘 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在我国大力加强职业教育的今天,由 我国上海市提出并践行的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已经试点运行了六年之久,随着这一模式试点及深入推广,亟需加强这一培养中有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研究和探讨,从而为我国职业教育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提供有益思考和借鉴。 关键词:中高职贯通 培养 实践能力 上海市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的试点工作已经进行了六年有余, 目前这一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试点范围已经扩大到了上海市部 分职业院校的近110多个专业点中,从当前这一模式的试点过程中来 看,如何在中高职贯通专业培养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亟需提 上议事日程,这是今后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实现进一步推广的必经 阶段。[1] 一、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的提出和内涵 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是上海市为相应我国十三五期间加强 职业技术教育,构建中等职业寄宿教育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有机衔 接贯通而提出的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最早于2010年 提出并开始在上海市几所中高职院校进行先行试点,此后逐步扩大 试点范围,截止到2016年,试点范围已经扩大到上海市部分职业院 校近110度个专业点;贯通培养的试点专业一般为岗位技术含量较 高、专业技能训练周期较长、社会需求量较大的且为试点院校的重 点专业或核心专业,目前试点招生范围仅限上海市户籍的初中生, 学习期限一般为5年,其中前三年依照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籍进行管 理,后两年按照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学籍管理规定进行管理,同时, 参与试点院校不断根据行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需要,适时调 整专业方向和课程内容,通过编写贯通培养校本教材,完善学生管 理等方面切实提高培养质量,目前,这一培养模式的在校人数已经 由当初的480人增长到9000余人,扩大了18倍,有力地支持了上海市 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对于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2] 二、中高职贯通专业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对策 上海市中高职贯通教育培养模式从顶层设计上勾勒出了上海市 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的新体系,有效推动了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 职业技术教育的紧密衔接和相互支持,当前,在中高职贯通教育深 入试点的基础上,有必要探讨如何在这一教育模式下有效培养学生 的实践能力,不断提高这一教育模式的试点效果。 1.切实保障贯通培养方案的逐步优化和一体化实施 当前,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虽然已经在上海市各大中高职院校 的部分专业进行了较长时间的试点,但有关这一模式的试点和调整 依然在进行中,贯通培养方案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优化,这也是当 前这一模式尚未能够在全国范围内铺开进行的重要原因。而人才培 养方案作为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蓝图和整体工作计划,在中高职贯 通教育模式中扮演着极为关键的角色,也极大地影响着中高职贯通 培养中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因此在探讨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中 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前,首先必须稳步加强各试点院校不断优化人 才培养方案,切实保障贯通培养方案的逐步优化和一体化实施,市 教委应联通相关部门,积极出台相应文件和精神,推动各试点院校 成立专业工作小组,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企业相关职业岗位的 需求,按照相关行业标准,明确试单专业培养目标,一体化设计人 才培养方案,完善在专业教学计划、人才评价体系及考试大纲等方 面的设计,从而为中高职贯通教育培养模式中有效培养学生实践能 力奠定专业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