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微生物监测频次

环境微生物监测频次
环境微生物监测频次

环境微生物监测频次

环境卫生学监测是检验消毒效果及工作质量的一种手段。已经废止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曾要求环境卫生的监测要每月进行,而近几年颁布实施的新规范却大大降低了监测频次的要求。

环境卫生学监测包括对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的监测。常规监测是在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即消毒后或医疗操作前采样,只要监测过程没有被污染,监测结果一般都能达到标准要求。也即是说,常规监测不能真实反映医院环境的污染程度,监测结果并非日常环境消毒工作的真实反映,因此,常规监测与医院感染之间没有相关性。美国CDC“医疗机构环境感染控制指南”提出医疗环境很少会直接引起疾病的传播,除非病人有免疫缺陷或无意中暴露于环境中的病原体(如曲霉菌、军团菌)。因此美国CDC建议医院不必对环境进行常规取样、监测,除非样本直接用于流行病调查或监测结果可直接用于感染控制。

近年来的医院感染中,因病毒所致的医院感染暴发很常见,但环境卫生学监测却不包含病毒,因此,监测结果是有局限性的。同样,医院感染的聚集性发生,并没有通过常规环境卫生学监测被及时发现,常规监测结果与医院感染聚集性发生无相关性。

近几年国家陆续更新的规范中对环境微生物的监测要求搜集整理如下:

一、WS/T368—2012《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

空气净化效果的监测要求

医院应对感染高风险部门如手术部(室)、产房、导管室、层流洁净病房、骨髓移植病房、器官移植病房、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室、母婴同室、血液透析中心(室)、烧伤

病房的空气净化与消毒质量进行监测。监测频度为每季度。洁净手术部(室)及其他洁净场所、新建与改建验收时以及更换高效过滤器后应进行监测;根据洁净房间总数,合理安排每次监测的房间数量,保证每个洁净房间能每年至少监测一次。遇医院感染暴发怀疑与空气污染有关时随时进行监测,并进行相应致病微生物的检测。

二、WS/T313—2009《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手卫生效果的监测要求

医疗机构应每季度对手术室、产房、导管室、层流洁净病房、骨髓移植病房、器官移植病房、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室、母婴室、血液透析病房、烧伤病房、感染疾病科、口腔科等部门工作的医务人员手进行消毒效果的监测;当怀疑医院感染暴发与医务人员手卫生有关时,应及时进行监测,并进行相应致病性微生物的检测。

三、WS/T510—2016《病区医院感染管理规范》

怀疑医院感染暴发与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消毒剂等污染有关时,应对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消毒剂等进行监测,并针对目标微生物进行检测。四、WS 509-2016《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

应每季度对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和空气进行消毒效果监测,当怀疑医院感染暴发、ICU新建或改建以及病室环境的消毒方法改变时,应随时进行监测,采样方法及判断标准应依照GB15982。

重症监护病房是指医院集中监护和救治重症患者的专业病房,为因各种原因导致一个或多个器官与系统功能障碍危及生命或具有潜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及时提供系统的、高质量的医学监护和救治技术。

五、WS 507—2016《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

(一)消毒剂浓度监测:

1、一次性使用的消毒剂或灭菌剂应每批次进行浓度监测;重复使用的消毒剂或灭菌剂配制后应测定一次浓度,每次使用前进行监测;消毒内镜数量达到规定数量的一半后,应在每条内镜消毒前进行测定。

2、染菌量监测:每季度应监测1次。

(二)内镜消毒质量监测:

1、消毒内镜应每季度进行生物学监测。监测采用轮换抽检的方式,每次按25%的比例抽检。内镜数量少于等于5条的,应每次全部监测;多于5条的,每次监测数量应不低于5条。

2、当怀疑医院感染与内镜诊疗操作相关时,应进行致病性微生物检测。

(三)每季度应对医务人员手、诊疗室、清洗消毒室的环境消毒效果进行监测。

六、《医院医用织物洗涤消毒技术规范》WS 508—2016

6.2.2.5 每半年对工作人员手、物体表面进行1次卫生学抽检,符合GB 15982 三类环境规定。

七、《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3 部分:清洗消毒剂灭菌效果监测标准》

4.3.3消毒后直接使用物品应每季度进行监测,每次检测3~5件有代表性的物品。综上所述:环境微生物及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有2种情况:

1、相关规范所要求的监测及监测频次;

2、怀疑医院感染暴发与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消毒剂等污染有关时,应对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消毒剂等进行监测。

复习题

一、单选题

1.重点科室环境微生物学常规监测频率正确的是()

A.每月

B.每季度

C.每年

D.需要时

2.ICU同时发生了3例MRSA感染需要环境卫生学监测的时机是()

A.消毒前

B.消毒后

C.使用含氯消毒剂消毒

D.使用季铵盐消毒

3.层流洁净手术部(室)及其他洁净场所监测做法错误的是()

A. 更换高效过滤器后

B.每季度监测一次

C.新建与改建验收时

D.每月监测

二、判断题

1.怀疑医院感染暴发与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消毒剂等污染有关时,应对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消毒剂等进行监测()

2.进行胃镜检查的患者发生CRE感染2例感染,应该即刻对使用胃镜进行微生物学监测()

3.被服等医用织物属于体外使用,没必要常规进行微生物学监测()

微生物控制验证计划

受控状态: 北京港龙华佳食品有限公司 生产车间微生物验证 (含涂抹实验、食品接触面、车间环境) (依据QS市场准入有关规定编制) 文件编号:HJ-HACCP-02 编制人员:我 审核: 批准: 2013年10月10日发布2013年10月30日实施 北京港龙华佳食品有限公司

生产车间微生物验证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公司生产过程中微生物控制要求及验证计划。 本标准适用于公司食品生产过程中对微生物控制的验证活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条款,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后,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均适用于本标准。 GB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14881 食品企业通用技术规范 GB15980 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卫生标准 GB4789.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菌落总数测定 GB4789.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大肠菌群计数 卫生标准操作程序(SSOP) 3职责 品管部对车间卫生状况进行监控,定期开展微生物验证,并根据检验结果对车间卫生进行管控,必要时委托化验室抽样检测。 4术语和定义 食品接触面:指生产过程中与所生产的食品直接接触的设备、工具器具、人、水、空气、包材等;或直接接触的门把手、电源开关等。 5验证计划 5.1工厂应按照GB14881等相关国家规定,采取适宜的措施控制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微生物。 5.2验证内容包括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微生物控制的各个环节(如原材料、人员、生产环境等)及采取的各种措施(如清洗、消毒措施、提高生产车间洁净度要求等) 5.3微生物控制标准应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要求,具体见表一 5.4可通过以下环节的检测进行微生物控制效果验证 5.4.1生产用水 1)采样时间:生产过程中

微生物实验室环境监测制度

1 目的 规范微生物实验室环境检测制度,以满足检验要求。 2 范围 微生物实验室。 3 职责: 3.1品管部负责微生物实验室的风速、照度、尘埃粒子数、沉降菌、换气次数等的检测,并及时将结果通知相关部门。 4内容 4.1尘埃粒子数监测 公司品管部应按附件图中监测点对微生物实验室洁净区进行尘埃粒子数检测,当测量数据超过表1标准要求最大值时,应及时通知设备部进行整改。 表1尘埃粒子数标准要求 4.1.2 测试状态:测试人员不得多于2人. 4.1.3 采样高度:采样点一般与操作面水平(离地面0.8m~1.5m高度)。 4.1.4 采样时,应避开回风口,测试人员应在采样口的下风侧。 4.2照度监测 室内照度可用便携式照度计测定,室内照度必须在室温已趋稳定、光源光输出趋

于稳定,测点平面离地面0.8m,按附件图中监测点进行测量,结果取平均值(照度≥300Lux),每季度监测一次。 4.3换气次数的检测 在空调系统正常运转不少于30分钟后,检测人员按定点测量法要求,使用风速仪贴近风口处测量,然后根据公式计算出换气次数。 表3换气次数标准要求 4.4沉降菌的检测 按照GB16294-1996标准进行检测。 表3沉降菌标准要求 4.6 微生物实验室的温度和湿度监测由实验室人员每天监测并留有记录。要求实验室的温度条件为15℃-25℃,湿度条件为35%-65%。 4.7 环境指标超标状况的处理 按照规定要求定期对洁净室的环境进行检测,根据检测数据,及时发现问题,并通知设备部以及相关负责人采取相应的措施。在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之后,品管

部需要对环境进行二次监测,直至符合要求。 5.相关记录 《照度检测记录》 《风速检测记录》 《温湿度记录》 《洁净区沉降菌检测记录》 《微生物室环境检测报告》

环境监测微生物知识培训试题(有答案)

环境监测微生物知识培训试题 一、填空题(共20空,每空3分) 1.环境监测微生物测试主要包括的项目有沉降菌、浮游菌、表面微生物、人员微生物。其中 沉降菌测试的时间一般为4h。 2.对于洁净区表面微生物取样,对于规则表面通常使用RODAC双碟进行测试,对于不规则表面 一般使用擦拭取样法。 3.静态状态下进行的环境监测,除监测操作人员(不得超过2人),无其他操作人员活动。 4.酵母菌和霉菌的监测为1年4次,一般在1、4、7、10月采用沙堡氏培养基加测。 5.所用的每一批号的培养基,应选取3只进行阴性对照,以检验此批号培养基无菌是否良好。 6.应在A级关键操作的同时,对A级背景区域进行微生物项目的监测。 7.807车间的N1070/06房间及809车间的T128、T149、T207、T239房间,如某一品种在该 区域生产时需要进行A级操作,则该房间按相连B级频率测试;如该房间没有A级操作过程,则按不相连B级频率测试。 8.无菌双碟在洁净区使用时,应在双碟表面标明测试区域、测试位点、测试日期、产品批号 (限有产品的A级区域),避免混淆。用于写标识的笔应为不易擦除的无尘记号笔。 9.沉降菌测试时,在准备好的双碟底部写好编号后放置在各取样点,将培养皿大盖全部打开, 并扣在不产尘的灭菌纸或PE膜上。 10.沉降菌测试过程中,如双碟被不慎触碰,A级双碟继续监测;其他级别的双碟结束测试 并重新放置双碟继续监测,结束后结果按累加计数。 11.浮游菌测试测试位置一般距地面0.8-1.5m左右,A级区域仪器放在工作台面上。 二、问答题(共2题,每题20分) 1.简述培养基双碟递入递出流程。 1.培养基由车间物流通道进入。 2.在D级递物柜间黄线外去掉纸箱或转运筐。 3.打开物流递物柜房间递物柜紫外灯,空照30分钟后,递入培养基双碟。 4.用紫外灯照射60分钟后方可递入C级区。5操作人员在C级区对双碟进行表面清洁,去掉最外层塑料袋包装,递入B级区递物柜内,用紫外灯照射60分钟后递入B级区存放。 6.A级隔离器内使用的双碟,在隔离器前灭菌去掉第二层包装,带单层塑料袋包装递入灭菌。 7.监测完毕,将培养基用双层聚乙烯包装袋热封好,递出无菌室。 2.简述使用R ODAC双碟进行表面微生物测试的步骤。 取R ODAC双碟倒置,打开培养皿盖,用适当压力(保证双碟表面与被测表面完全接触)使R ODAC双碟培养基表面接触被测部位,接触面积为25cm2,盖上培养皿盖,倒置。取样完毕,用蘸有75%乙醇的丝光毛巾擦取样部位三遍,以杜绝培养基或其他擦拭液的残留。

9205药品洁净实验室微生物监测和控制指导原则

9205 药品洁净实验室微生物监测和控制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是用于指导药品微生物检验用的洁净室等受控环境微生物污染情况的监测和控制。 药品洁净实验室是指用于药品无菌或微生物检验用的洁净实验室、隔离系统及其它受控环境。药品洁净实验室的洁净级别按空气悬浮粒子大小和数量的不同参考现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分为A、B、C、D 4个级别。为维持药品洁净实验室操作环境的稳定性、确保药品质量安全及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应对药品洁净实验室进行微生物监测和控制,使受控环境维持可接受的微生物污染风险水平。 本指导原则包括人员要求、初次使用的洁净实验室参数确认、微生物监测方法、监测频次及监测项目、监测标准、警戒限和纠偏限、数据分析及偏差处理、微生物鉴定和微生物控制。 人员 从事药品洁净实验室微生物监测和控制的人员应符合现行《中国药典》通则中“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指导原则(通则9203)”的相关要求。 确认 初次使用的洁净实验室应进行参数确认,确认参数包括物理参数、空气悬浮粒子和微生物。洁净实验室若有超净工作台、空气调节系统等关键设备发生重大变化时应重新进行参数测试。 药品洁净实验室物理参数的测试应当在微生物监测方案实施之前进行,确保操作顺畅,保证设备系统的运行能力和可靠性。主要的物理参数包括高效空气过滤器完整性、,气流组织、空气流速(平均风速),换气次数、压差、温度和相对湿度等。测试应在模拟正常检测条件下进行。 各级别洁净环境物理参数建议标准及最长监测周期见表1,必要时,各实验室应根据洁净实验室使用用途、检测药品的特性等制定适宜的参数标准。物理参数测试方法参照《洁净室施工及验收规范》的现行国家标准中附录D3高效空气过滤器现场扫描检漏方法、附录E12气流的检测、附录E1风量和风速的检测、附录E2静压差的检测、附录E5温湿度的检测进行。 初次使用的洁净实验室其空气悬浮粒子和微生物的确认及监测照以下“监

实验3环境微生物的检测

实验三环境微生物的检测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周围环境中微生物的分布情况。 2.懂得无菌操作在微生物实验中的重要性。 3.了解四大类微生物的菌落特征。 二、实验原理 在我们周围的环境中存在着种类繁多的、数量庞大的微生物。土壤、江河湖海、尘埃、空气、各种物体的表面以及人和动物体的口腔、呼吸道、消化道等都存在着各种微生物。由于它们体积微小,人们用肉眼无法观察到它们个体的存在。但是只要稍加留意,我们就可以在发霉的面包、朽木上看到某些微生物群体。这些现象表明,自然界只要有微生物可以利用的物质和环境条件,微生物就可以在其上生长繁殖。据此,我们在实验室里就可以用培养基来培养微生物。 培养基是用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和产生代谢产物用的混合养料。其中含有微生物所需要的六大营养要素: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气体和水分。此外,根据不同的微生物的要求,在配制培养基时还需用酸液或碱液调节至适宜的pH。配制好的培养基必须进行灭菌。所谓灭菌是指采用各类的物理或化学因素,使物体内外的所有微生物丧失其生长繁殖能力的措施。经过灭菌后的物体是无菌的。消毒是与灭菌完全不同的概念,它是指用较温和的物理因素杀死物体表面和内部病原微生物的一种常用的卫生措施。 灭菌的方法较多,广泛使用的是高温灭菌,其中最常用的是高压蒸汽灭菌法。此法是把待灭菌的物品放在一个可密闭的加压蒸汽灭菌锅中进行的。在1.05kg/cm2的蒸汽压力下,温度可达121℃。一般只要维持15~20min,就可杀死一切微生物的营养体和它们的各种孢子。 微生物的接种技术是生物科学研究中的一项最基本操作技术。为了确保纯种不被杂菌污染,在整个接种过程中,必须进行严格的无菌操作。在实验过程中必须牢固树立无菌概念,经常保持实验台及周围环境的清洁,严格无菌操作,避免杂菌的污染,这是保证实验成功的必要条件。

环境微生物监测标准操作规程

环境微生物监测标准操作规程 一、监测指征 1.感染暴发或感染流行时,环境因素在感染传播中有流行病学意义。 2.监测潜在的危险环境状况,证明有危险的病原体存在或证明危险的病原体已被成功清除。 3.当某项感染控制措施改变时,评估其效果;或者根据规范要求,仪器设备或系统启用时监测。 4.目标性监测的需要。 5.循证医学证据支持。 二、空气监测(沉降法) (一)采样时间:消毒处理后与进行医疗活动之前。 (二)采样高度:距地面垂直高度80~150 cm。 (三)采样点设置 1.非洁净房间:室内面积≤30 ㎡,在对角线上设里、中、外3点。里、外两点位置各距墙1 m;室内面积>30 ㎡,设东、西、南、北、中5点。其中东、西、南、北4点均距墙1 m。9 cm直径普通营养琼脂平板在采样点暴露5 min后送检培养。 2.洁净房间:清洁房间在空态或静态条件下,根据房间的不同清洁级别进行布点,操作按照GB 50333—2002。9cm直径普通营养琼脂平板在采样点暴露30 min后送检培养。 (四)采样注意事项 1.采样人员做好手部卫生,佩戴口罩、帽子等个人防护装备。进入清洁房间采样须穿洁服。 2.皿盖打开顺序应先内后外;手臂及头不可越过培养皿上方;行走及放置动作要轻,尽量减少对空气流动状态的影响;皿盖应扣放,以防污染。 3.采样结束后,由外向内合上皿盖。 4.采样完毕的培养皿应在6 h内培养。 (五)实验室检验 1.培养皿在37℃培养48 h后,进行菌落计数和致病菌检验。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的配制按照GB/T 4789.28—2003;菌落计数方法按照GB\T 7918.2—1987;致病菌检验:溶血性链球菌检验按照GB/T 4789.11—2003,沙门菌检验按照CB\T 4789.4—2003,铜绿假单胞菌检验按照GB/T7918.4—1987,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按照CB\T 7918.5—1987,, 2.计算结果:非洁净房间以100 c㎡的平皿在空气中暴露5 min即相当于10 L 空气中的细菌数,计算公式为: 细菌数(cfu/m3)=1 000÷(A/100×t×10/5)×N=50 000N/At 式中:t——平皿暴露于空气中的时间(min);N—一培养后平皿上的菌落数(cfu/平皿);A——所用平皿的面积(c㎡)。 洁净房间直接以“个/(30 min·Φ90)”平皿为单位计算结果。 (六)结果判断: 参照GB 15982—1995《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三、物体表面监测 (一)采样时间: 消毒处理后4 h内。 (二)采样方法 被采样本面积<100 c㎡取全部表面;如采样面积≥100 c㎡,连续采样4个位置(不可有重叠),每个位置采5 cm×5 cm的大小,用浸有无菌生理盐水的棉拭子1支,在规格板内横竖往返均匀涂擦各5次,并随之转动棉拭子,剪去手接触部位后,将棉拭子投入10 ml无菌生理盐水试管内。不规则的物体表面,用棉拭子直接涂擦,采样面积≥30 c㎡ (三)采样注意事项

微生物原始记录(消毒效果监测)

微生物检验原始记录 受理编号:检(20 )号第页/共页 检验依据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2002版 一、实验器材 1.试验菌株:大肠杆菌,菌株号:1022,培养代数代,营养琼脂斜面培养基培养,培养条件: 2.试剂及培养基配制、灭菌见《试剂及培养基配制记录C》:第1次; 第2次;第3次。 3.恒温培养箱(36±1°C):编号 SCCDC 。 4. 载体:玻片(10mm×10mm). 5.样品名称:,批号:。二、试验方法 1.试验步骤:按《消毒技术规范》2002版2.1.5.2红外线消毒碗柜和2.1.5.7臭氧消毒柜消毒效果监测方法进行。 2.培养条件 受理编号:检()号第页/共页 三、结果

阳性对照:接种稀释倍数: 平皿生长菌数: cfu/皿 菌液浓度: cfu/片。 对数值: 阴性对照:菌生长。 阳性对照:接种稀释倍数: 平皿生长菌数: cfu/皿 菌液浓度: cfu/片。 对数值: 阴性对照:菌生长。 阳性对照:接种稀释倍数: 平皿生长菌数: cfu/皿 菌液浓度: cfu/片。 对数值: 阴性对照:菌生长。 受理编号:检()号第页/共页四. 结果处理:三次试验平均结果

阳性对照:菌液浓度: cfu/片。 对数值: 阴性对照:菌生长。 五.计算公式: (1)接种稀释倍数=V×A×B=5.0×A×1.0=5A 式中V为PBS体积(5ml);A为接种前中和管液体稀释倍数;B接种样液体积。 (2)试验组菌片菌数或阳性对照菌片菌数=平皿生长平均菌数×接种稀释倍数(3)杀灭对数值=lg(阳性对照菌片菌数)-lg(试验组菌片菌数) (以下空白) 检验者:复核者:

第十二章 环境监测中的微生物学方法

第十二章环境监测中的微生物学方法 第一节水质的细菌学检测 ?细菌总数 细菌总数是指将l mL水样(原水样或经稀释的水样)放在营养琼脂培养基上,于37℃培养24小时后,所生长的细菌菌落总数。 细菌总数的测定结果常用“cfu(菌落形成单位)/mL”或“个/mL”表示。 根据水样中的细菌总数,可将天然水体划分为几类:细菌总数101~102 cfu/mL,极清洁水;102~103 cfu/mL,清洁水;103~104 cfu/mL,不太清洁水;细菌总数104~105 cfu/mL,不清洁水;大于105 cfu/mL,极不清洁水。我国生活饮用水的国家标准(GB5749-1985)规定,生活饮用水中的细菌总数不得超过102 cfu/mL。 ?腐生细菌数 自然水体中的腐生细菌数与有机物浓度成正比。因此,测得腐生细菌数或腐生细菌数与细菌总数的比值,即可推断水体的有机污染状况。 污水带的划分及其特征 污水带、特征多污带甲型中污带乙型中污带寡污带 腐生细菌数(个 /mL) 数十万至数百万数十万数万数十至数万 有机物含大量有机物,主要 是蛋白质和碳水化 合物 主要是氨和氨基 酸有物含量少 有机物含量极微 溶解氧极低或几乎没有厌 氧性 少量,半厌氧性较多,需氧性很多,需氧性BOD5非常高较高较低很低 细菌数与腐生带的划分 样点号细菌总数(百万个/mL)腐生细菌数(千个/mL)腐生菌数/ 总菌数(%) 腐生水波动范围平均波动范围平均 1 1.7~3.3 2.5 0.2~1.9 1.1 0.04 β-腐生带 2 1.6~3.4 2.4 0.9~3.0 2.0 0.08 β-腐生带 3 1.9~3.0 2.5 0.2~6.0 2.9 0.11 β-腐生带 4 4.3~5.0 4.6 9.7~16. 5 13.3 0.30 α-腐生带 5 1.8~3. 6 2.6 1.4~6.2 3.0 0.11 β-腐生带 6 3.5~6.8 4.8 59.2~175.2 116.0 2.42 多-腐生带 7 3.1~4.4 3.7 19.2~20.5 20.0 0.54 α-腐生带 8 2.0~2.7 2.3 10.3~36.2 20.2 0.84 α-腐生带 9 2.3~6.9 4.0 10.8~147.6 64.9 1.62 多-腐生带?粪便污染指示菌

微生物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微生物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作者:高敏华丁昕 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28期 摘要:微生物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无处不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环境污染的监测手段越来越丰富,各种监测方法的监测精度和速度也在不断提高。其中,生物监测方法用于弥补物理和化学污染监测的不足。它可以预测污染对环境和生物的综合影响。它是监测环境污染的一种有效方法。 关键词:微生物;污染检测。 自二十世纪以来,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工农业成就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但是与此同时,经济社会等的飞速发展,已经给我们的生活环境和整个地球生态造成了巨大的负担,无论是环境污染、资源浪费还是能源问题,都已经严重影响到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人类社会继续发展的一个关键。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世界各国都加强了关于污染监测方面的工作,而微生物对于环境的各种变化极其敏感,利用微生物监测的方法,可以有效、及时、精确的掌握环境状况,能有效弥补理化监测方法的不足。 1、环境污染的指示微生物 环境中的污染物包括:①化学性污染:如糖类、含氮有机物、脂肪、有机酸等天然有机物及磷、钾、硫等无机化合物;生物污染: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众所周知的是,微生物在我们身边的环境中无处不在,但是目前不可能对种类繁多的化学物质和微生物逐一进行检测,必须开发有一定代表意义的微生物我反应环境中常见有机物及微生物的污染状况。这一种微生物即被称为指示微生物,也称作指示菌。指示微生物一般分为三类,包括:一般污染指示微生物、粪便污染指示菌和其他指示微生物。[1] 2、常用的微生物检测技术 目前常用的微生物检测技术有显微检测技术、染色检测技术、分离纯化技术和其他一些微生物检测技术。[2] 2.1显微检测技术 顯微检测技术是目前常用的微生物检测技术之一,包括光学显微镜、暗场显微镜、相差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设备。在不同的检测需求中使用的检测设备是不同的。显微

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论述了现阶段微生物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与发展前景,指出微生物将会在未来的环境保护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微生物环境保护应用 中图分类号:X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4)02-0084-02 1 前言 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工业进程的加快,全球性环境问题正在日益加剧,环境保护刻不容缓。本文主要介绍了微生物在环境污染的水治理、大气治理等方面的应用,以及微生物除臭、生物修复等新技术的应用。 2 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的具体应用 2.1 水污染治理 微生物正常代谢会对废水中含有的各种污染物进行搬移和转化,污水处理正是利用这一点,使废水净化。微生物来源广、易培养、增殖快、适应性强,处理水质的范围广。其处理废水的反应在常规条件下经过酶催化即可完成,且处理费用低,在水污染治理中

前景较广。 2.1.1 生物膜 以天然或合成材料为载体,在其表面形成一种特殊的膜,为微生物提供附着表面,能够加强对污染物的降解作用,这也被称为生物膜技术。张凤君等[2]以中空纤维膜作为无泡供氧的生物膜载体,进行生物膜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采用PV A 作为包埋剂,且包泥量为1∶1的情况下,COD的去除率稳定在90%左右,氨氮的去除率稳定在80%左右。 2.1.2 固定化微生物 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将游离的微生物细胞定位在限定空间区域内,使其不悬浮于水、保持活性并可反复使用,说的就是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唐凤舞等[1]在城市污水处理的研究中应用了固定化微生物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在pH=8.0、固定化颗粒与污水的质量比例为16%,温度为25℃时,硝基苯去除率高达97.9%,COD去除率达到89.2%,出水的水质稳定。 2.1.3 复合微生物 是指利用现代遗传育种技术选育优势菌株,构建出理想的基因工程菌用以提高微生物对难降解有机物的去除能力的一种技术。高云超等[3]在复合微生物制剂(CMP)用于猪场污水处理的研究结果表明,光合

微生物监控标准操作规程

1.0 目的 本指导书明确规定了原料,工艺过程,车间环节, 车间环境,操作人员的个人卫生等各方面的微生物监控标准操作方法,以指导相关操作人员按此规程进行工作。 2.0.使用范围 本工作指导书适用于原料,工艺过程,车间环节, 车间环境,操作人员的个人卫生等各方面的微生物监控。 3.0.职责 质量部微生物检测人员负责此程序的执行,每周/每月将报告发送给主管和经理审阅,主管和经理负责更正行动的制定和执行。 3.0.引用文件 3.1.原料规范 3.2. WI-8202-S07(13)微生物测试指导书。 3.3. WI- 耐热芽胞菌测试。 3.4. 3M petrifilm Aerobic Count Plates 使用说明。 3.5. 3M petrifilm Coliform Count Plates 使用说明。 3.6. GB 饮用水。 3.7. WI- 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4.0. 微生物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4.1. 原料微生物监控标准操作规程 以下列微生物风险较大的原料作为主要监控对象,并按下步骤进行。 4.1.1. 小麦粉的监控 4.1.1.1. 在每批小样验收时,IQC应首先核对供应商的COA中理化指标是否符合Spec.,若不符合,即可拒收。 4.1.1.2.若符合,用于微生物测试的样品应优先取用,由微生物分析员先进行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试验,必要时,增加芽胞菌的测试,然后由IQC 再进行理化指标分析。 4.1.1.3.若理化和微生物检验结果都符合其Spec.时,可通知供应商供货,若有一项不合要求,则明确不可进货。 4.1.2.调味粉的监控 4.1.2.1.在每批调味粉来料验收时,IQC应首先核对供应商的COA是否符合Spec.,如果不符合,即可拒收。

微生物检测手段及注意事项

微生物检测手段及注意事项

微生物检测手段及注意事项 微生物的检测,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在生产实践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生长量测定法、微生物计数法、生理指标法和商业化快速微生物检测简要介绍了利用微生物重量,体积,大小,生理代谢物等指标的二十余种常用的检测方法,简要介绍了这些方法的原理,应用范围和优缺点。 一个微生物细胞在合适的外界条件下,不断的吸收营养物质,并按自己的代谢方式进行新陈代谢。如果同化作用的速度超过了异化作用,则其原生质的总量(重量,体积,大小)就不断增加,于是出现了个体的生长现象。如果这是一种平衡生长,即各细胞组分是按恰当的比例增长时,则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发生繁殖,从而引起个体数目的增加,这时,原有的个体已经发展成一个群体。随着群体中各个个体的进一步生长,就引起了这一群体的生长,这可从其体积、重量、密度或浓度作指标来衡量。微生物的生长不同于其他生物的生长,微生物的个体生长在科研上有一定困难,通常情况下也没有实际意义。微生物是以量取胜的,因此,微生物的生长通常指群体的扩增。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是其在内外各种环境因素相互作用下的综合反映。因此生长繁殖情况就可作为研究各种生理生化和遗传等问题的重要指标,同时,微生物在生产实践上的各种应用或是对致病,霉腐微生物的防治都和他们的生长抑制紧密相关。所以有必要介绍一下微生物生长情况的检测方法。既然生长意味着原生质含量的增加,所以测定的方法也都直接或间接的以次为根据,而

测定繁殖则都要建立在计数这一基础上。微生物生长的衡量,可以从其重量,体积,密度,浓度,做指标来进行衡量。 1. 微生物计量法 1.1 体积测量法 又称测菌丝浓度法,通过测定一定体积培养液中所含菌丝的量来反映微生物的生长状况。方法是,取一定量的待测培养液(如10 mL)放在有刻度的离心管中,设定一定的离心时间(如5 min)和转速(如5000 rpm),离心后,倒出上清夜,测出上清夜体积为v,则菌丝浓度为(10-v)/10。菌丝浓度测定法是大规模工业发酵生产上微生物生长的一个重要监测指标。这种方法比较粗放,简便,快速,但需要设定一致的处理条件,否则偏差很大,由于离心沉淀物中夹杂有一些固体营养物,结果会有一定偏差。 称干重法 可用离心或过滤法测定。一般干重为湿重的10~20%。在离心法中,将一定体积待测培养液倒入离心管中,设定一定的离心时间和转速,进行离心,并用清水离心洗涤1~5次,进行干燥。干燥可用烘箱在105 ℃或100 ℃下烘干,或采用红外线烘干,也可在80 ℃或40 ℃下真空干燥,干燥后称重。如用过滤法,丝状真菌可用滤纸过滤,细菌可用醋酸纤维膜等滤膜过滤,过滤后用少量水洗涤,在40 ℃下进行真空干燥。称干重发法较为烦琐,通常获取的微生物产品为菌体时,常采用这种方法,如活性干酵母(Activity Dry Yeast, ADY),一些以微生物菌体为活性物质的饲料和肥料。

食品加工过程的微生物监控程序指南

食品加工过程的微生物监控程序指南 注:本附录给出了制定食品加工过程环境微生物监控程序时应当考虑的要点,实际生产中可根据产品特性和生产工艺技术水平等因素参照执行。 A.1 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微生物监控是确保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是验证或评估目标微生物控制程序的有效性、确保整个食品质量和安全体系持续改进的工具。 A.2 本附录提出了制定食品加工过程微生物监控程序时应考虑的要点。 A.3 食品加工过程的微生物监控,主要包括环境微生物监控和过程产品的微生物监控。环境微生物监控主要用于评判加工过程的卫生控制状况,以及找出可能存在的污染源。通常环境监控对象包括食品接触表面、与食品或食品接触表面邻近的接触表面、以及环境空气。过程产品的微生物监控主要用于评估加工过程卫生控制能力和产品卫生状况。 A.4 食品加工过程的微生物监控涵盖了加工过程各个环节的微生物学评估、清洁消毒效果以及微生物控制效果的评价。在制定时应考虑以下内容: a) 加工过程的微生物监控应包括微生物监控指标、取样点、监控频率、取样和检测方法、评判原则以及不符合情况的处理等; b) 加工过程的微生物监控指标:应以能够评估加工环境卫生状况和过程控制能力的指示微生物(如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酵母霉菌或其他指示菌)为主。必要时也可采用致病菌作为监控指标; c) 加工过程微生物监控的取样点:环境监控的取样点应为微生物可能存在或进入而导致污染的地方。可根据相关文献资料确定取样点,也可以根据经验或者积累的历史数据确定取样点。过程产品监控计划的取样点应覆盖整个加

工环节中微生物水平可能发生变化且会影响产品安全性和/或食品品质的过程产品,例如微生物控制的关键控制点之后的过程产品。具体可参考表 A.1 中示例; d) 加工过程微生物监控的监控频率:应基于污染可能发生的风险来制定监控频率。可根据相关文献资料,相关经验和专业知识或者积累的历史数据,确定合理的监控频率。具体可参考表 A.1 中示例。加工过程的微生物监控应是动态的,应根据数据变化和加工过程污染风险的高低而有所调整和定期评估。例如:当指示微生物监控结果偏高或者终产品检测出致病菌、或者重大维护施工活动后、或者卫生状况出现下降趋势时等,需要增加取样点和监控频率;当监控结果一直满足要求,可适当减少取样点或者放宽监控频率; e) 取样和检测方法:环境监控通常以涂抹取样为主,过程产品监控通常直接取样。检测方法的选择应基于监控指标进行选择; f) 评判原则:应依据一定的监控指标限值进行评判,监控指标限值可基于微生物控制的效果以及对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性的影响来确定; g) 微生物监控的不符合情况处理要求:各监控点的监控结果应当符合监控指标的限值并保持稳定,当出现轻微不符合时,可通过增加取样频次等措施加强监控;当出现严重不符合时,应当立即纠正,同时查找问题原因,以确定是否需要对微生物控制程序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

环境微生物监测频次

环境微生物监测频次 环境卫生学监测是检验消毒效果及工作质量的一种手段。已经废止的《医院感染管理 规范》曾要求环境卫生的监测要每月进行,而近几年颁布实施的新规范却大大降低了监测频次的要求。 环境卫生学监测包括对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的监测。常规监测是在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即消毒后或医疗操作前采样,只要监测过程没有被污染,监测结果一般都能达到标准要求。也即是说,常规监测不能真实反映医院环境的污染程度,监测结果并非日常环境消毒工作的真实反映,因此,常规监测与医院感染之间没有相关性。美国CDC“医疗机构环境感染控制指南”提出医疗环境很少会直接引起疾病的传播,除非病人有免疫缺陷或无意中暴露于环境中的病原体(如曲霉菌、军团菌)。因此美国CDC 建议医院不必对环境进行常规取样、监测,除非样本直接用于流行病调查或监测结果可直接用于感染控制。 近年来的医院感染中,因病毒所致的医院感染暴发很常见,但环境卫生学监测却不包含病毒,因此,监测结果是有局限性的。同样,医院感染的聚集性发生,并没有通过常规 环境卫生学监测被及时发现,常规监测结果与医院感染聚集性发生无相关性。近几年国家陆续更新的规范中对环境微生物的监测要求搜集整理如下: 一、WS/T368 —2012 《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 空气净化效果的监测要求 医院应对感染高风险部门如手术部(室)、产房、导管室、层流洁净病房、骨髓移植病房、器官移植病房、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室、母婴同室、血液透析中心(室)、烧伤病房的空气净化与消毒质量进行监测。监测频度为每季度。洁净手术部(室)及其

他洁净场所、新建与改建验收时以及更换高效过滤器后应进行监测;根据洁净房间总数,合理安排每次监测的房间数量,保证每个洁净房间能每年至少监测一次。遇医院感染暴发怀疑与空气污染有关时随时进行监测,并进行相应致病微生物的检测。 二、WS/T313 —2009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手卫生效果的监测要求 医疗机构应每季度对手术室、产房、导管室、层流洁净病房、骨髓移植病房、器官移植病房、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室、母婴室、血液透析病房、烧伤病房、感染疾病科、口腔科等部门工作的医务人员手进行消毒效果的监测;当怀疑医院感染暴发与医务人员手卫生有关时,应及时进行监测,并进行相应致病性微生物的检测。 三、WS/T510 —2016 《病区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怀疑医院感染暴发与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消毒剂等污染有关时,应对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消毒剂等进行监测,并针对目标微生物进行检测。 四、WS 509-2016 《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 应每季度对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和空气进行消毒效果监测,当怀疑医院感染暴发、ICU 新建或改建以及病室环境的消毒方法改变时,应随时进行监测,采样方法及判断标准应依照GB15982 。 重症监护病房是指医院集中监护和救治重症患者的专业病房,为因各种原因导致一个或多个器官与系统功能障碍危及生命或具有潜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及时提供系统的、高质量的医学监护和救治技术。 五、WS 507 —2016 《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 (一)消毒剂浓度监测:

食品微生物控制验证计划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公司生产过程中的微生物控制要求以及验证计划。 本标准适用于公司食品生产过程中对微生物控制的验证活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均适用于本标准。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14881 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 GB 15980 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卫生标准 GB 4789.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菌落总数测定 GB 4789.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大肠菌群计数 GB 4789.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 GB 4789.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霉菌和酵母计数 3职责 工厂品管部对车间卫生状况进行监控,定期开展微生物验证,并根据检验结果对车间卫生进行管控,必要时,委托化验室抽样检测。 4 术语与定义 4.1食品接触面 指生产过程中与所生产食品直接接触的设备、工器具、人、水、空气、包材等;或间接接触的门把手、电源开关等。 5 验证计划 5.1工厂应按照GB 14881等相关国家规定,采取适宜的措施控制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微生物 5.2验证内容应包括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微生物控制的各个环节(如原材料、人员、生产环境等)及采取的各种措施(如清洗、消毒措施、提高生产车间洁净度要求等)。 5.3 微生物控制标准应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要求;具体要求见附表1。 5.4 可通过以下环节的检测进行微生物控制效果验证 5.4.1 生产用水、冰 1)采样时间:生产过程中 2)生产用水取样:选定取样点,打开水阀门,5min后用灭菌的无菌塑料袋取约200mL水样,立即送检。3)生产用冰取样:直接取约200g的冰装入灭菌的无菌塑料袋中,立即送检。 5.4.2工作人员手 1)采样时间:在生产工人进入车间之前消毒后或加工过程中消毒后采样。 2)采样方法 被检人五指并拢,用浸湿无菌生理盐水的无菌棉签在双手指屈面从指根到指端往返涂擦2次(一只手涂擦面积约30cm2),并随之转动采样棉签,剪去操作者手接触部位,将棉签投入10mL 无菌生理盐水的采样管中,立即送检。 5.4.3 工作人员工作服 1)采样时间:在生产工人上班换工作服之前或生产过程中采样。 2)采样方法:用浸湿无菌生理盐水的无菌棉签在最可能接触产品的工作服的地方(如:袖口、门襟处)用10cm×10cm的标准灭菌规格板,放在被检物体表面,采样面积≥100cm2,用浸有无菌生理盐水的棉签1支,在规格板内横竖往返均匀涂擦各5次,并随之转棉签,剪去手接触部位后,将棉签投入10mL 无菌生理盐水的采样管中,立即送检。 5.4.4设备、工器具 1)采样时间:在消毒处理后或生产过程中进行采样。

物体表面微生物监测标准操作规程

物体表面微生物监测标准操作规程 1.目的 规范物体表面采样及监测标准操作规程。 2.适用范围 2.1医院感染高风险部门,每季度进行检测。 2.2 发生有暴发流行。 3.采样时间 潜在污染区、污染区消毒后采样,清洁区根据现场情况确定。 4.职责 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或兼职人员应遵守本程序。 5.采样面积 被采表面<100cm2,取全部表面;被采表面≥100cm2,取100cm2。 6.采样方法 用5 cm×5 cm灭菌规格板放在被检物体表面,用浸有无菌0.03 mol/L 磷酸盐缓冲液(PBS)或生理盐水采样液的棉拭子1支,在规格板内横竖往返各涂抹5次,并随之转动棉拭子,连续采样1~4个规格板面积,剪去手接触部分,将棉拭子放入装有10 ml采样液的试管中送检。门把手等小型物体则采用棉拭子直接涂抹物体采样。若采样物体表面有消毒剂残留时,采样液应含相应中和剂。见表(5.5)。 表5.5化学消毒剂的常用中和剂 消毒剂相应中和剂浓度(%) 含氯消毒剂硫代硫酸钠0.2~1.0 复合含氯消毒剂硫代硫酸钠+吐温80+卵磷脂0.2~1.0+2.0+0.3 过氧乙酸硫代硫酸钠0.1~0.5 过氧化氢硫代硫酸钠+吐温80+卵磷脂0.5~1.0+2.0+0.3 碘酊碘伏硫代硫酸钠+吐温800.5+2.0 甲醛双甲酮+马林 1.0+0.6 戊二醛甘氨酸+吐温80 2.0+2.0 乙醇吐温80+卵磷脂 3.0+0.3 氯已定吐温80+卵磷脂 苯扎溴铵吐温80+卵磷脂 注:配制各种中和剂均使用磷酸盐缓冲液(PBS)为基础溶剂。

7. 检测方法 将采样管充分振荡后,取不同稀释倍数的洗脱液1.0ml接种平皿,将冷至40℃~45℃的熔化营养琼脂每皿倾注15ml~20ml;36℃±1℃恒温箱培养48h,计数菌落数,必要时分离致病性微生物。 8.结果计算: 8.1规则物体表面 物体表面菌落总数计算方法见式(A.2): 物体表面菌落总数(CFU/cm2)=平均每皿菌落数×洗脱液稀释倍数 .........(A.2)采样面积(cm2) 8.2小型物体表面的结果计算,用cfu/件表示。 9.结果判定 9.1 I、II类环境:物体表面细菌菌落总数≤5 cfu/cm2。 9.2 III、IV类环境:物体表面细菌菌落总数≤10 cfu/cm2。 参考文献 GB15982-2012 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环境微生物学(第二版)

1、生物群落: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2、原核微生物有: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粘细菌、古细菌、蓝细菌、立克次氏体、光合细菌等。 3、真核生物有:酵母菌、霉菌(曲霉菌、青霉菌)、真菌、伞菌、线虫、藻类、原生动物、后生动物等。 4、噬菌体的形状是蝌蚪形,微球形,丝状。典型外形是蝌蚪形。 5、细菌的基本形态有杆状、螺旋状、球状。细菌细胞中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质粒和拟核。细菌细胞的特殊结构有:芽孢、荚膜、鞭毛、菌毛、粘液层和衣鞘等。细菌的运动器官是鞭毛、重要代谢活动中心是细胞质膜。 6、不产生荚膜的细菌所形成菌落被称为粗糙型菌落;产生荚膜的细菌所形成菌落称为光滑型菌落。 7、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共有成分是肽聚糖。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特有成分是脂多糖。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特有成分是磷壁酸。革兰氏阳性菌经革兰氏染色后呈现紫色,革兰氏阴性菌经革兰氏染色后呈现红色。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成分:蛋白质,脂多糖,脂蛋白。 8、原生动物分类:肉足纲、纤毛纲、孢子纲和鞭毛纲。用来治理污水的有:肉足纲、纤毛纲、鞭毛纲。 9、霉菌的有性孢子主要有: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青霉菌丝特点是菌丝有横隔膜。 10、根据最终电子受体不同,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分为:无氧呼吸、发酵作用、有氧呼吸。但有些微生物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生活,如酵母菌。微生物进行无氧呼吸时,能充当无氧呼吸中电子受体的物质主要有:CO 2、SO 24-、NO - 3、延胡索酸。 11、一切生命活动的通用能源是A TP ,糖类是主要能源。 微生物产生ATP 的反应主要有:底物水平磷酸化、氧化磷酸化、光合磷酸化 12、常见自养型微生物有藻类、蓝细菌、光合细菌、硝化细菌等。它们可以自己获得能量,如硝化细菌利用无机物氧化获得能量;光合细菌和蓝细菌、藻类通过光合作用获得能量,其反应式为:CO 2 + 2 H 2S → [CH 2O ] + 2S + H 2O 。其中蓝细菌还是光合固氮微生物。 13、生物进行同化作用时,供氢体不同,如紫色非硫细菌同化CO 2的供氢体是异丙醇;光能异养菌同化CO 2的供氢体是有机物,从而把微生物分为光能自养型和光能异养型。 14、每种微生物只在一些特定培养基才能很好生长,其中细菌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中能生长良好、真菌在孟加拉红培养基中能生长良好、放线菌在改良高氏一号培养基中能生长良好,霉菌在查氏培养菌。细菌在液体培养液中生长时,其生长曲线中可分为四个时期,即缓慢期、稳定期、对数期、衰亡期,其中对数期的细菌生长健壮、整齐和代谢活力强。 15、微生物需要多种养分,如C 源、N 源、能源等。其中生长因素主要是维生素。此外,还应该注意氧化还原电位,如需氧细菌生长适宜的氧化还原电位是0.3--0.4 V ;PH ,如在pH 值4-6条件下生长良好的微生物是酵母菌。温度,如中温菌生长繁殖的最适温度是370C 。 17、细菌质粒DNA 有可以相互转化的3种不同构型,即线状、环状、超螺旋。微生物常常通过质粒介导从而在自然条件下发生基因重组,常见的方式有:接合、传导、转化 18、微生物间相互关系主要有:互生关系、共生关系、寄生关系、拮抗关系、捕食关系。如地衣是真菌与藻类结合而成,它们属于共生关系;氧化塘法处理污水是利用细菌和藻类的共栖联合作用;沼气发酵产生甲烷是利用S 菌株与甲烷杆菌MOH 菌株的共生作用来实现的。 19、微生物在物质循环中起着最关键的作用,如在碳素循环中微生物的作用是光合作用、分解作用。其中分解淀粉中α-1,6 糖苷键的酶是异淀粉酶,而其他淀粉酶主要分解α-1,4 糖苷键。

微生物与环境保护

微生物与环境保护近十年来,西方国家悄然出现一股范围广泛的社会运动,这就是“绿色运动”,它包括生态运动、环境保护运动、和平运动、反战和反核运动等等,参加者大部分是不满社会现状而主张变革的人。许多国家出现了“绿色运动”的组织,号称“绿党”,也有的称“环境党”。“绿色运动”和“绿党”理论观点和政治主张,因时因地而异,但也有一些共同观点,其中在环境方面的观点是,强调必须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使人类有一个符合自然发展规律的自下而上的空间。认为世界范围的生态危机在日益恶化,现在的情景令人担忧:不少动物遭到灭绝、大量植物和原始森林已被砍毁、化学废物堆积如山,有毒物质大量泄露、河流和海岸正变为阴沟,气候反常,酸雨出现等等。人类在一个成熟的工业消费社会中,正濒临精神和理智崩溃的边缘。人类的当务之急,应是立即制止这种危险现象继续发展和蔓延,否则将导致人类的自杀。人们认为,生态高于一切,要采取各种行动,维护生态平衡。当然,人们的观点并非空穴来风,也不是杞人忧天,事实是人类与地球共存亡。 我国的环境污染现也令人担忧,污染程度已相当于发达国家50~60年代的严重时期。1990年,大约有77%的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工业废水处理达标率约在58%左右;大量有毒有害物质流入水域,造成城市河段水体污染严重;湖泊的富营养化加剧;原来清澈透明的

水体,变得污黑混浊,臭气熏天;原来鱼儿漫游,现在鱼虾减少, 从受到污染的河中打捞上来的鱼,人根本没法吃,有的鱼做熟了以后,满锅都是机油味。京杭大运河江苏段,河水污染发臭,鱼虾绝迹,变成了举世闻名的臭河。我国的环境质量近年来逐年下降,再 加上乡镇工业异军突起,特别是一些生产医药、染料、农药、造纸、化肥、电镀等项目纷纷上马,这些企业排放的污染物危害很大,污 染严重,治理难度大,很多企业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短期的 经济利益。限制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加强环境保护,已经迫在眉睫,是一项关系到子孙的大业。 微生物与环境保护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利用微生物在处理环境污 染物和环境监测等方面,已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微生物在环境保护 中有奇特的作用。 当水体中存在大量的有机物时,就会被异养微生物分解利用,其代 谢产物又会被自养微生物利用,最后捕食性原生动物也会迅速发展,通过它们的共同作用,最后使污水得到净化。然而,它们的生命活 动要消耗氧,而氧的消耗速度要比补充的速度快,因此,有机物的 污染对自然水体的基本效应,就是导致水体中溶解氧含量的减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