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核武器和核战略》有感

观《核武器与核战略》有感

班级:金融141 姓名:林洋顺学号:020********

在2015年1月6日的下午,因为学校的要求我完整的看完了《核武器与核战略》的电影,有许多的感触,故写下此读后感。

"1945年8月6日,美国向日本广岛投掷了第一颗原子弹,这一天出现的巨大灾难,空前可怕景象与深远持久的影响注定会被历史铭记。随着一声惊天巨响,瞬问火光冲天,广岛变成一片火海,强大的冲击波使大部分建筑物被毁,大约全城居民中9万多人死亡,5万多人受伤,城市面目全非,夷为平地,放射性的伤害与污染,更难以准确统计及时治疗。3天之后,美国一架B-29轰炸机将第二颗原子弹从长崎上空投卜,长崎山地起伏,一面临海,人口20多万。因当天雾大,原子弹投掷偏离市中心约2公里。距爆心1公里内人畜全部死亡,4公里内皆有毁伤,3.5公里处的哨所蹬梯已被光辐射烧焦。原子弹爆炸造成44%的地区被毁(山地起了一定的保护作用),3万5千多人死亡,6万多人受伤,受放射性杀伤和损坏的后果极为严重。”在促使二战尽早结束的同时,原子弹也给世人带来了空前的灾难。

一、核武器使用的后果及影响

原子弹爆炸产生了怎样的后果和影响?对此学者们阐述了各自不同的看法。其中一种观点对于原子弹使用提出了肯定的看法。因为其加快了日本法西斯的投降,并减少了双方不必要的损失。如土春良就提出了广岛原子弹轰炸促使日本法西斯不得不做出提前投降的决定此类观点,因为它比美国原先估计的1946年11月15日左右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终提前一年零三个月结束,为此降低了大约1300万人口的伤亡。其实广岛原子弹爆炸是反法西斯力量对于日本法西斯暴行的惩罚,它给予人类的尽早结束战争而不是继续战争。而苏联对日宣战的决定加速了日本投降的时问表,进而加快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终结束另外的观点指出我们应对原子弹爆炸进行客观的判断。

它在促速日本的投降,加快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同时,也使以美苏为首的“冷战”形成和升级。原子弹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也给人类带来了核灾难,它还直接造成战后美、苏的核竞赛,世界各国在核威慑卜度过冷战时期。原子弹作为历史上最残忍的大规模杀伤性性武器,第一次使用就引起广泛的争议,科学技术与社会伦理之问的博弈,我们应该如何取舍与选择。当时二战的结局明朗,纳粹德国宣布投降,日本的失败无法避免,因此原子弹使用的必要性有多大,基于伦理和文明的考虑,许多政治家科学家都表示反对向日本使用核武器。如总统参谋长海军上将威廉·李海、欧洲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太平洋战区总司令尼米兹都认为使用原子弹是不道德的战争手段,美国不应当采取这样的行动;一些当初曾说服罗斯福开始研制原子弹的科学家如利奥·西拉德、萨克斯博士、詹姆斯·弗兰克教授以及奥尔海默都明确反对美国单方面使用原子弹,原子弹的杀伤力将使众多平民死于非命,是野蛮的屠杀行为,只会引起世界舆论的指责。但是美国最后还是决定对日本使用原子弹,想通过原子弹贬低削弱苏联参战的作用和意义,抬高美国在战胜日本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还能检验原子弹的威力和效果,在战后确立其美国超级大国的优势地位。

事实上“在原子科学家之问,意见并不完全统一。在曾经争取罗斯福和史汀生对原子武

器的支援时,布什博士是居于领导地位。同样的,丘吉尔的私人科学顾问奇威尔勋爵也是一个主要的倡导者—在未授封勋爵之前,他的头衔为林德迈教授。所以毫不足怪的,当史汀生于1945年春季指派一个委员会,由布什领导去考察对日本使用原子武器的问题时.这个委员会即强烈地主张原子弹应尽可能立即使用,而且对于它的性质事先不应作任何警告……因为正像史汀生以后所解释的,害怕那也许是一颗‘哑弹’(Dud)o”。“相反的,另外一群原子科学家,以弗兰克教授为领袖,不久之后,即在6月的卜旬,曾联名上书史汀生,表示不同的结论:“对日本突然使用原子弹固然可以获得军事性的利益和节省美国人的生命,但若在全世界造成恐怖与反感,则似乎还是得不偿失……假如美国首先对于人类使用此种新型无限制毁灭工具,则它将会牺牲全世界舆论的拥护,引起军备竞赛,并妨碍对于此种武器未能管制达成国际协定的可能性……我们认为这些考虑足以构成不应对日本提早使用核子武器的理由。”

二、对二战的反思

回顾人类的文明历程,战争在人类历史的演绎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承前启后的角色,影响并改变着历史的方向、进程,在破坏过去与现在的同时,为未来的变化创造着条件。正如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中所言:“私有制的出现,是战争产生的根源。”当大规模战争爆发以后,目睹“战争的破坏性,甚至是毁灭性,使得人们不得不对战争进行反思:发动战争是否有正义,交战过程是否应该遵守道义,战争的后果与利益应该如何评价等问题”。这将在有战争的时空卜一直考验人类的智慧与理性。

原子弹进入人类历史,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产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结果,在罗斯福时期(罗斯福也曾期望使用原子弹以减少美军的伤亡,但其时原子弹的成功与否还是个未知数),故美国设想只有通过中国和苏联作为基地,在美苏的合作卜,攻占日本本土才能结束太平洋战争.使日本无条件投降不仅在战争期问作用非。各国看到其巨大的破坏性和威慑力之后,不会轻易将冲突的规模扩大、烈度增高,这使原子弹也在战后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更大规模的世界战争出现。同时在战争条件卜迅猛发展起来的军事科技和原子弹的出世,更使人们认识到未来的世界大战中将没有真正获得利益的胜者,尽量避免武)J冲突的产生并进一步扩大升级,使其在集体安全的理念卜得到有效控制成为世界大战是人类战争观念史上的革命性转变。留卜了更多经验与教训。面对战后的军备竞赛,各国及国际组织都在防比核武器的扩散,但同时不可否认面临,核不扩散是“从来都如此不讲道理,因为任何国家都要放弃获得别国已经拥有的强大武器的权利。”的困境,维护世界和平的事业中依旧矛盾重重。

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又一次让我们逐渐地看到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无奈和无助。我们应得重新定位自身与大自然的动态的互动关系,带着有限理性敬畏我们的星球及其万物。当史学家的关注对象逐步扩大,最终使历史叙述涵括地球本身及其上生物和其环境要素,这可视为人类历史不断进步的结果,也是对人类自我意识及其历史观念的修正。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他们依赖于生态系统,并且不能完全操作自己的命运。“针对将自己视为脱离自然,高于自然并主导自然这一盛行的思想倾向来说,环境史可能是一种矫正”。

此种人类盛行的那种自我意识,一般认为是近代以来的产物,并被称为“帝国式论点”而受此意识所支配的人类,已在世界各地征服自然的战争中节节胜利。在此过程中,自然环境深深烙上了人类活动的足迹,以致大地、海洋和天空改头换面,共享地球的鲜活的动植物面目全非。然而,人类所造成的环境变迁到头来又影响了我们的社会和历史,人类究竟不能

摆脱自然的钳制

希望总有一天,世界会和平,而不是世界核平

2015年1月8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