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灭亡的原因

大秦灭亡的原因
大秦灭亡的原因

大秦灭亡的原因

2013年11月27日

摘要:在西周之末、东周之始,即就是历史上所称的“春秋战国时代”,东周时期,王室衰微、礼乐崩塌,诸候混战,天下动乱。而长期诸侯间的战争,使得社会动荡,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秩序混乱,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人民渴望和平与统一。而当时的现实,即东周王室王权衰微,已经无法控制当时的局面。诸候国纷纷通过战争兼并来巩固自身实力,想称霸中原,问鼎天下。所以,各国纷纷组织变法,魏国李锂、秦国商鞅等等变法,而其间以商鞅变法为最成功的。秦国的商鞅变法,是一统天下的选择,通过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民生活上进行改革创新变法。最终秦始皇灭六国、统天下。但一个史无前例的偌大的帝国却短短十来年就灭亡了。秦二世而亡,其原因又出在哪里了?难道仅仅只是因为秦始皇残暴的统治?赵高李斯的使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觉不单单是某一个原因决定的,必定是几重原因胶合而形成的。

关键字:暴秦; 思想统治; 大泽乡农民起义; 大兴土木; 徭役赋税; 清除不彻底; 宦官乱政; 郡县制; 分封制; 适应期; 过渡期

引论

对于大秦帝国的建立,不仅仅是秦始皇嬴政一个人的功绩,更是在从春秋至嬴政一统天下之间,各代秦朝的君王做出的功绩。尤其是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为秦始皇一统天下更是打下了最重要的基础。

一直以来,大秦帝国存15年就灭亡的原因是人们议论最多的话题。

西汉贾谊的《过秦论》就代表了正统儒家思想的看法,同时也被多数史学家和世人认可。即贾谊指出的“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为最主要的原因,同时,在《过秦论》整篇论述中,贾谊先从秦国强大兴盛原因、状况,秦灭六国、一统天下的过程描述来做铺垫。其实在战国时期,秦齐燕赵韩楚卫七个国家中,秦的实力是最弱的,而它通过商鞅变法,在政治经济化化思想进行了大量的改革,一跃成为了七国实力最强的国家。这其实是对秦国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制度的肯定。最后却将秦灭亡的主要原因归结于——秦“仁义不施”,以至于“攻守之势异也”。然,秦的强大尚且并不是由“施仁政”而来的,又怎能说秦亡国是因此

而造成的呢?当然,在《过秦论》中,也提出和总结了许多被世人所认同的秦灭亡的原因,即“仁义不施”同等于“暴秦”。理由如下:

(一)

“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加强思想统治,禁锢人们的思想,这样也许人民生活很压抑,没有自由,但在战争年代,在政治经济思想都比较落后的年代,人民要想拥有稳定的有秩序的生活,就必须依靠强有力的政治统治。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中,说“权利专制”,秦比不过明设立“内阁”、清设立“军机处”时期;说“思想专制”,秦也比不过明清“文字狱”;说“经济专制”,秦比不过后来历朝对商业的打击;说“严刑峻法”,自然是后来的胜于先前的,秦也就比不过后来历朝历代日益完善的刑法。所以,《过秦论》中将秦灭亡的主要原因归结于“仁义不施”,是不正确的。它只能算原因中的一个,而不是最主要的。

(二)

大泽乡农民起义是秦末农民战争的导火索。这是一个事实不能否定,然而若非当时秦国大军正在征战边疆,无法迅速调兵镇压起义,又无强有力的将领指挥。否者区区几百“瓮牖绳枢之子, 甿隶之人, 迁徙之徒”,怎会打败秦国大军。所以,不能说秦国是由农民起义而灭亡的,只能说秦朝当时顾此失彼,军队调转速度慢而造成的。

(三)

秦朝大兴土木(修建皇宫、长城,父亲母亲等的皇陵等),繁重的赋税、徭役和兵役(主要用于修建筑物、士兵来源),同时一统天下后没有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等政策。所以,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民不聊生。当然,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和原因。然而每个国家在建国初期,由于久经战乱,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的破坏,那么要恢复、发展生产,过上平稳安定的生活,老百姓定会辛苦一点,这是正常的;对破坏社会治安和生产秩序的人(对反动阶级,反秦儒士,六国残余反动势力等)狠一点,是应当的。所以“焚书坑儒”是时代所迫、时代所需,儒生在思想和社会风气上传播给人们许多反秦的思想,这是舆论压迫,于一个刚刚建国的统治者,他需要用最果决的方法使人民的思想和心理安定下来。而秦始皇做到了,只是方式过于残暴,但效果不是很好吗。所有,我认为大兴水木、修建长城等等这些都是为了发展生产、稳固统治、促进社会生活秩序能够最快进入正轨。

我们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

秦始皇在灭六国、统天下时,清除不稳定因素不够彻底。

1、在打击匈奴上,说“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其实不尽然,他修建长城是未能有效打击匈奴的表现,不能彻底解决掉匈奴问题,只好以修筑巨大的长城来对其形成阻碍。然长城的实际作用并没有好大,反而是秦朝人民负担加重、民不聊生、社会生产秩序恢复缓慢。

2、对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统治并不彻底,留下了许多的隐患。如对待六国贵族,太过仁慈,没有进行残酷镇压,即留下了隐患——“野草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3、任用了六国的许多旧官吏,他们只是所属国变成了秦国,职务和管理的地区未发生更改。很多官员骨子里认为他们仍然是六国的官员,不买秦国的帐,这为秦国统一管理七国在任务下达时就造成了阻塞,同时他们表面上归顺了,实际上时刻都在伺机卷土重来。

4、经济统治上力度小。虽然有“统一度量衡、文字、货币”等措施,但对原六国经济的控制力度过小,经济是国家的命脉,掌握了经济就掌握了一切,但秦始皇用六国之官管理六国,虽然派到有官员,但当地官员和人民对秦国有仇视,对秦国大臣就肯定是阳奉阴违了。

(二)

秦始皇运用了宦官赵高,赵高、李斯乱政。

在秦始皇统治后期,秦始皇为增强其皇帝的神秘感,皇帝的行踪难寻觅、性情难捉摸。与大臣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沟通减少,多以宦官来传达皇命,大臣很难见到始皇。这样久而久之,宦官在始皇和大臣之间沟通中作为桥梁的作用越来越大。始皇很久不见大臣,多是直接吩咐给宦官去安排,对宦官更加依赖、器重和信任。而随之大臣也就对宦官唯命是从,对丞相、太尉等朝廷力量形成对比。

赵高就是秦始皇最信赖的一名宦官。赵高一步一步从后庭上传下达的角色,转变为前朝掌权握权的重臣。始皇将大多数事情吩咐给赵高,赵高在掌权后,野心也就逐渐显现出来。为了扫清弄权道路上的障碍,他大开杀戒,将反对他的人暗中除去;他玩弄权术,诛杀了蒙恬兄弟和李斯等朝廷重臣;他阴险下流,使计灭了了扶苏等皇族的国家栋梁之才。一个国家若要进步、要发展,就必须要有人才作为支撑。而赵高为了满足一己私欲,从明从暗地使计诛杀了秦朝大量忠良贤臣和朝廷重臣,这就导致了秦帝国人才的大量流失。国家没有了贤良俊才,即便它拥有再多的财富、再先进的制度,国家的未来依旧岌岌可危。赵高使计除去了太子扶苏,立了二世胡亥,一个儿皇帝,他自己把握朝政。自己想篡位,有实力却得不到人民的认可,同时是朝廷政治一片混乱。即便后来,子婴杀了赵高,铲除了其党羽,但朝纲已经败坏,人才已经流失,天下反叛势力风起云涌,子婴对秦朝的倾覆已无能为力。

所以,宦官赵高要对秦朝二世而亡负很大的责任,他将一个国家最基本的也是最必不可少的人才诛杀干净了,人人自危,对秦朝能给予他们安定的生活抱怀疑的态度。人民不团结,社会治安不好,朝廷政治腐败,宦官专权,人民不相信政府,政府压榨人民。自然“四方反、狼烟起”,“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身死人手, 为天下笑”。

(三)

秦帝国在统一天下后,推行秦国一直实行的“郡县制”。

纵观中国几千年历史,凡是采用了分封制的国家,国运都比较长久,如周朝、商朝;而采用郡县制的国家,与采用分封制的国家相比,统治时间要短很多;而同时采取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则处于中间。难道,郡县制没有分封制先进?这是不可能的。可以肯定地说,郡县制比分封制优越,而且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那为什么秦朝推行郡县制会导致其灭亡呢?事实上,国家实行分封制,那么当中央政权受到威胁、侵犯时,就可以有诸侯去拱卫、保护;同样当一个地方政权受到威胁时,中央政权亦可召集其他地方政权共同帮助它。这就实现了双赢。但分封制的不足之处就是:中央政权容易衰弱,地方政权易坐大,中央被架空,不便于全国的统一协调管理,容易造成诸侯纷争的局面(西周后期至春秋战国时期)。然而实行郡县制就不会有这种情况,中央永远不会被架空,地方受中央直接管理、任命。中央永远掌握最高决定权,对全国性的经济、生产发展有非常好的作用。但是,其前提是君主或者中央领导集体必须是足智多谋的和强有力的。因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时期,国家不再是人民的,国家是君主一人独有的,君主对政事有专制权、独治权和决定权。所以国家的兴盛衰落往往与君主的贤明才干关系紧密。而我国从夏朝开始就是实行的君主世袭制。恰恰君主世袭制最容易滋生腐败和无能的昏君。所以后来历朝历代多采用分封制和郡县制结合的制度,既保证地方权力收归中央,又分封亲属到各地做王,可有一定的势力,却不许干预地方政事,另派大臣到地方做长官。地方长官与诸侯王的势力互相牵制,就相对地保证了中央政权的稳固。

所以实行郡县制的国家,若遇到贤明的君主,那么那一段统治时期,必是一段盛世;若遇到昏庸的君主,那么即便不亡国,那国家也开始走下坡路了。

(四)

实行秦国的制度,没有一个合理的过渡期、适应期。

社会和人民要去接受一个新的制度,它需要一个时间去适应,去消化。不可能你给什么,它都能迅速接受、适应。而秦在灭六国后,没有给与社会一个合理的过渡期和适应期,迅速按照秦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模式去打理整个天下。在统一前,秦人经过商鞅变法之中的制度的长期治理,习惯了,觉得合情合理,人心安稳。但统一后,六国之人没有经过秦政(商鞅变法)洗礼,对秦的“苛政”难以接受,同时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能接受秦国的制度,自然就要反抗秦国统治。就连当初商鞅变法,在《史记》中记载“变法”初时:“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令之不便者以千数。”我们可以看出,在变法初期,秦人也抵制变法。同样也是一步一步慢慢使人民适应的,慢慢的推行的。而六国之民刚刚被秦国统治,同样抵制秦政。而秦国没有采取一个合理的方法去过渡,却一股脑的将所有东西扔给社会,过多、过快、过草率,为后来的统治埋下了隐患。

同时,在战争结束后,人民渴望和平稳定的生活,希望社会恢复正常的生活生产秩序。然秦却继续重徭役赋税,不体百姓疾苦,修皇陵、皇宫、长城,征战四方边疆。对社会的索取过顶了。被压迫的人民就起来反抗秦朝了。

赵国灭亡的三大原因

赵国灭亡的三大原因 赵国灭亡的三大原因 赵国自赵襄子元年(公元前475年)即位建国,到赵王嘉被秦俘虏(公元前222年)赵国灭亡,前后共经历了十二代十三位国君,共253年,在这二百多年的发展历史过程来看,从初步发展,欣欣向荣到进入强盛阶段,赵国东控强齐,西屏强秦,扎根在燕赵大地,成为影响战国格局的七雄之一。到赵孝成王与秦的长平之战惨败,使赵国一蹶不振,直至灭亡。她的兴旺衰败的历史过程,给人们警示了诸多历史启示。 一、秦王攻赵,势如破竹 秦统一六国的战争,既是战国末期最后一场诸侯兼并战争,又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场封建统一战争。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国用了10年的时间,相继灭掉了北方的燕、赵,中原的韩、魏,东方的齐和南方的楚六个国家,结束了春秋以来长达500余年的诸侯割据纷争的战乱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统一国家。 公元前236年,秦王政乘赵攻燕、国内空虚之际,分兵两路大举攻赵,拉开了统一战争的帷幕。秦国经过数年连续攻赵,极大地削弱了赵国实力,但离灭亡赵国尚需时日。于是秦国转攻韩国,公元前231年,攻下韩国南阳,次年,秦内史滕

率军北上,攻占韩国都城阳翟(今河南禹州市),俘虏韩王安,在韩地设置颍川郡,韩国灭亡。 秦王政十一年(前236年),秦王乘赵国进攻燕国之际,派王翦、桓齮、杨瑞分两路大军攻赵,攻占了赵国的阏与(今山西和顺)、撩阳(今山西左权)、邺(今河北磁县南邺镇)和安阳(今河南安阳西南)等9座城池城,赵国的实力大减。秦王政十三年(前234年)十月,秦王嬴政担心秦灭韩时,赵国仍有助韩的可能,再度攻打赵国的平阳(今河北磁县东南)、武城(磁县西南),斩首10万,大败赵军,并杀死赵将扈辄。二、番吾之战,形成相持格局 赵国经过秦国数年的攻击,死伤数十万,再无组织进攻能力了,仅能退守邯郸自保。秦王政十五年(前232年),秦军分两路进攻番吾(今河北灵寿西南),亦被李牧击败,史称番吾之战。幽缪王七年(公元前229年)秦趁赵国发生饥荒,乘胜兵分三路,大举率兵攻赵。北路由李信率领,兵出太原、云中;中路由王翦率领上党之兵,通过井径,进攻赵国中部;南路由端和率领河内军队,从黄河北举进攻邯郸。赵幽缪王派大将李牧,将军司马尚率军御敌。李牧以太行山为屏障,在秦军通往邯郸的道路上安营扎寨,接连几里不断,王翦不敢贸然前进。 秦赵之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如果此时赵能全国上下团结一致,加强经济建设,充实军事实力,把强秦拖垮亦有可能。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第十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同步练习【word】无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第十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 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的匈奴杰出首领是() A .冒顿单于 B .呼韩邪单于 C .老上单于 D .郅支单于 2. 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下列历史事件,正确的是( ) ①蒙古政权建立②定国号为元③南宋灭亡④元朝统一全国 A .①②③④ B .④①②③ C .③①②④ D .①③②④ 3. 他在南宋灭亡后,仍然继续坚持抗元斗争,并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的是() A .岳飞 B .韩世忠 C .文天祥 D .戚继光 4. 下列政权被蒙古族所灭的有( ) ①辽②西夏③南宋④北宋⑤金 A .①②③⑤ B .②③⑤ C .①③⑤ D .①②③④⑤ 5. 毛泽东《沁园春﹒雪》中说:“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其中“宋祖”和“一代天骄”分别是() A .赵匡胤和铁木真 B .赵匡胤和忽必烈 C .赵构和铁木真 D .赵构和忽必烈 6. 1206年,我国土地上并立的政权主要有( ) A .北宋、辽、夏、金 B .南宋、辽、夏金 C .南宋、西夏、金元 D .南宋、西夏、金、蒙古 7.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全国性统一的封建政权是() A .秦朝 B .隋朝 C .元朝 D .清朝

8. 《忽必烈传奇》获优秀电视剧金天使奖。下列属于忽必烈功绩的是() A .统一蒙古草原 B .改国号为元,定都大都 C .建立蒙古国 D .灭西夏、金、对南宋形成包围之势 9. 今天,我国的最高行政机构是国务院,而元朝中央最高行政管理机关是() A .宣政院 B .中书省 C .行中书省 D .尚书省 10.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你知道其中回族是在下列哪个朝代形成的?() A .隋朝 B .唐朝 C .元朝 D .宋朝 11. 成吉思汗被美国《华盛顿邮报》评选为“千年风云第一人”,下列内容与成吉思汗有关的是() ①统一蒙古各部②建立蒙古政权③灭亡南宋④定国号为元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 12. 西藏地区正式归属于中央政府管辖开始于() A .隋朝 B .唐朝 C .宋朝 D .元朝 13.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在古代,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琉球(今台湾)和澎湖列岛的专门机构是在() A .元朝 B .唐朝 C .宋朝 D .隋朝 二、材料分析题 1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起来的统一全国的政权。为了巩固蒙古人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元朝统治者大力推行以“采用汉法”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吸收中原地区历代王朝统治的经验,建立包括行省制度在内的各项制度,逐步加强中央集权。注意农业生产,多次下诏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作牧场;采取一些劝课农桑、兴修水利的措施,使农业生产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接受中原先进文化,在中央设立专门学习儒家经典的学校,呈现以中原传统为主的文化认同趋向。

提到秦朝灭亡的原因

秦朝灭亡的原因 提到秦朝灭亡的原因,大家都会认为是因为秦始皇的暴政,比如修长城,焚书坑儒等,其实这样解释有一定的道理,这也是秦朝灭亡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其最根本的原因应该是政治制度的原因 大家都知道,我国的西周实行的是封建政治制度,其实这种制度在夏朝以前就开始了,炎帝,黄帝,大禹,以及夏商两朝帝王子孙的封地在哪里,史书上都有记载,西周是我们封建制度的顶峰,春秋战国时期是我们封建制度解体的时期,在周朝各诸侯国中,秦国通过商鞅变法最先废除了做为封建制度核心的“世卿世禄”制度,而是实行郡县制度,秦朝统一六国后,秦始皇,采用了法家知识分子李斯的建议将郡县制度推广到了全国,并且铁腕回击了来自儒家知识分子的反对(焚书坑儒),自此中国的封建制社会结束,进入了郡县制社会。 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是指主权国家,也就是主权集中的国家,中国自秦朝以来就成为主权国家,比西方早约两千年,西方是在近代才建立起主权国家的,首先是法国的路易十四仿照中国建立了君主主权的政治制度,后来俄国的彼得一世、普鲁士的胖特烈二世和奥地利特蕾西亚女皇又效仿路易十四分别在自己的国家进行改革建立了君主主权的国家制度,但西方的改革并不彻底,封建贵族的势力并没有得到彻底削弱,这也成为后来资产阶级革命的导火索,封建社会最大的政治特点是国家主权分散,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并不拥有国家主权,真正

掌握国家主权的是各地的封建诸侯,当然各封建诸侯也负有勤王的义务,在封建社会里,战争一般发生在各诸侯国之间,皇帝并没有实际权利,因此也没有人争夺皇帝的地位,因此实行封建制度的朝代一般存在时间较长,比如夏朝存在了约400年,商朝存在了约600年,商朝存在了800年,而到了郡县制社会,国家主权集中到君主一个人手里,因此皇帝的宝座也就成为人们争夺的对象,并且皇帝不再大规模的将自己的儿子或同姓宗族分封到各地为王,这样在皇帝遇到其他人的攻击时,也就缺少自己的亲戚来帮忙,并且在冷兵器时代,武器很落后,很容易组织起一支军队,也就是反对皇帝的力量很容易在短时间内集中起来对政府进行攻击,国家很容易灭亡,因此中国自秦朝以来的朝代存在时间都比较短。 因此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结论,实行封建制度越彻底的朝代,存在时间越长,实行郡县制度越彻底的朝代,存在时间越短,周朝是我国封建制度实行最彻底的朝代,存在了800年,秦朝是我国实行郡县制度最彻底的朝代,其存在时间只有15年,因此实行郡县制度过于彻底才是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试想秦始皇如果将自己的同姓宗族分封到各地为王,当秦王朝遇到农民起义的打击时,各地诸侯就会前来勤王(当时距秦朝建立才十几年),农民起义也就很容易剿灭,然而秦始皇并没有这样做,当陈胜,吴广起义时,只能依靠朝廷的军队进行镇压,而朝廷的军队在当时地域辽阔,交通不遍的情况下,朝廷军队的战斗力十分有限,再加上秦朝的建立并不仅仅是改朝换代那样简单,而是一场彻底的社会革命,革的是那些在封建社会享受“世卿世

秦灭六国最后一个国家是哪个

秦灭六国最后一个国家是哪个 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制度国家的君主,他是第一个统一了中原的人。秦始皇是通过秦灭六国战争结束了战国时期的混乱局面建立了秦朝的。下面是有秦灭六国最后一个国家,欢迎参阅。 在这十年中秦国逐渐吞并了其他六个国家,在这六个国家中秦国最后一个攻打的是齐国,秦国为什么会把齐国放在最后攻打呢?因为齐国离秦国的疆域比较远吗?还是有什么其他原因呢? 齐国和秦国一样都是周朝的诸侯国,齐国的疆域包括现在的山东省北部和河北省西南部。齐国的第一位君主是在我国周朝历史上极其著名的姜太公姜子牙,西周初立的时候西周君王将功臣和宗室贵族封分为诸侯,姜太公就是其中一个,他的封土后来演变成了战国时期的齐国。齐国刚开始只是一个小国,后来经过齐桓公的治理和名相管仲的协助齐国逐渐变得强大,后来齐国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 从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出秦始皇将齐国放在最后去攻打不仅仅是因为齐国与他们国家的领土相距最远,还因为齐国的实力强大,所以秦国不敢贸然攻打齐国。由于齐国是春秋战国时期除了秦国之外最强大的国家,所以秦国在灭六国的过程齐国放在最后攻打,但如果齐国在秦国攻打其他国家的时候施以援手的话,也不会导致最终和其他国家一样被秦国吞并。 秦灭六国之战过程是怎么样的俗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

必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混战,最终由秦始皇一统天下结束战局的历史事件更能很好的印证这句话。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最混乱的几个时期之一,在这长达几百年的混乱时期中最著名的一场战役就是秦灭六国之战。 在公元前223年也就是我国历史上的战国末期的时候,有七个国家称霸于中原大地上,它们分别是:齐,楚,燕,韩,赵,魏,秦。最后由于秦国逐渐强大发动起了战争逐渐灭掉了其他的六个国家。 秦灭六国之战从公元前231年到公元前221年历时10年时间,在这10年时间中秦国相继灭掉了韩国,赵国,魏国,楚国,燕国,齐国六个国家,结束了战国时期诸侯混战局面,统一了全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朝代,秦朝。 史书上记载的秦灭六国之战历时了十年,但是秦国为了策划和准备这场战争却花费了多年的时间。秦始皇嬴政成为秦国的国君后开始周密部署统一六国的战争,当时的秦国丞相李斯向嬴政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所以秦始皇在第一年就灭掉了韩国和赵国,同时准备向其他国家进军,在荆轲刺秦失败后又灭掉了燕国,燕国被攻破后秦始皇又进一步向其他国家进军最终灭掉了六国统一了中原。 秦灭六国之战这场战争长达十年,在这十年时间中,秦国灭掉了其他六个国家可以看出秦国国力的强势。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情况介绍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大乱,战火纷飞,黎民百姓深受战争之苦。直到秦始皇的出现,灭掉诸多的诸侯国,一统天下,结束了战乱,才使得百姓摆脱了战争的迫害。而秦始皇在

浅论元朝灭亡的原因

浅论元朝灭亡的原因 【摘要】127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帝国——元朝建立,并于1279年灭南宋,统一中国。这个铁蹄踏出的强大帝国在中国的统治历史不足百年就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了。谈及帝国灭亡的原因,大家众说纷纭:有荒淫误国说、天灾亡国说以及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等等。我个人认为:元朝的灭亡不是由某一个因素引发的,而是所有的矛盾聚合在一起,膨胀到极致才爆发形成的。 【关键词】蒙古旧制南方与北方社会矛盾自然灾害正文 1271年,忽必烈行汉法建元朝,自然,建国后的一项重要事宜就是推行汉法。但是推行汉法的方针从一开始就是不彻底的。蒙古上层统治集团在完成统治重心的转变、大体上接受了前代中原王朝的一套典章制度以后,迅速向保守的方面转化。他们对推行汉法的工作采取消极态度,对残留的许多蒙古落后制度拒绝进一步变革,相反却热衷于对外穷兵黩武,对内搜刮财富,使刚刚略显平缓的社会矛盾重新激化起来。在汉法推行工作趋于停滞的同时,大量阻碍社会进步的蒙古旧制,因为牵扯到贵族特权利益,而被保留下来。像投

下、斡脱、怯薛、达鲁花赤等制度。就拿投下来说,投下倚仗权势,向属民横征暴敛,是元代社会一大痼疾,有赵王位下王傅“恃赖投下”、“扰民横科”之例为证。【1】 继平定南宋、统一中国之后,忽必烈开始了频繁的对外战争:侵日战争、两次安南战争以及对爪哇、缅甸、占城之战,使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无力休养生息。再加上统治者重用以色目人为主的一批“敛财之臣”,这一系列的统治政策致使统治危机在元朝过早出现。于是,各地反元起义堪称“此伏彼起”,严重影响统治根基。况且,元朝的统治根基本来就不怎么牢固。汉人在历史上虽有好几次经历了外族统治,但此前还没有外族统治整个中国的局面。这种外族政权对汉人来说是很矛盾的。一方面,元统一中国结束了中原长久以来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大统一,这对汉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但另一方面,虽然宋的国力不怎么强,但是在文化方面却很受推崇。而元朝在文化上的成就则远逊于其军事上的勇猛。 “蒙古人不能确定在接受非蒙古人作为完全可信赖的士兵和将领时究竟能走多远。在文官范围内,汉人官员们能够担负起主要的日常工作,但是他们未被吸收进参与决策的高层官员圈子之内。至于将汉人融入军队,即使是作为低级官员和士兵,也还是一个尤为敏感的问题。蒙古人不愿意在汉人当中建立任何可能背离军事传统的军事力量,背离军事传统显然有损于蒙古人的优先权。”【2】

提到秦朝灭亡的原因

秦朝灭亡的原因 提到秦朝灭亡的原因,大家都会认为是因为秦始皇的暴政,比如修长城,焚书坑儒等,其实 这样解释有一定的道理,这也是秦朝灭亡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其最根本的原因应该 是政治制度的原因 大家都知道,我国的西周实行的是封建政治制度,其实这种制度在夏朝以前就开始了,炎帝,黄帝,大禹,以及夏商两朝帝王子孙的封地在哪里,史书上都有记载,西周是我们封建制度的顶峰,春秋战国时期是我们封建制度解体的时期,在周朝各诸侯国中,秦国通过商鞅变法最先废除了做为封建制度核心的“世卿世禄”制度,而是实行郡县制度,秦朝统一六国后,秦始皇,采用了法家知识分子李斯的建议将郡县制度推广到了全国,并且铁腕回击了来自儒家知识分子的反对(焚书坑儒),自此中国的封建制社会结束,进入了郡县制社会。 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是指主权国家,也就是主权集中的国家,中国自秦朝以来就成为主权国家,比西方早约两千年,西方是在近代才建立起主权国家的,首先是法国的路易十四仿照中国建立了君主主权的政治制度,后来俄国的彼得一世、普鲁士的胖特烈二世和奥地利特蕾西亚女皇又效仿路易十四分别在自己的国家进行改革建立了君主主权的国家制度,但西方的改革并不彻底,封建贵族的势力并没有得到彻底削弱,这也成为后来资产阶级革命的导火索,封建社会最大的政治特点是国家主权分散,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并不拥有国家主权,真正掌握国家主权的是各地的封建诸侯,当然各封建诸侯也负有勤王的义务,在封建社会里,战争一般发生在各诸侯国之间,皇帝并没有实际权利,因此也没有人争夺皇帝的地位,因此实行封建制度的朝代一般存在时间较长,比如夏朝存在了约400年,商朝存在了约600年,商朝存在了800年,而到了郡县制社会,国家主权集中到君主一个人手里,因此皇帝的宝座也就成为人们争夺的对象,并且皇帝不再大规模的将自己的儿子或同姓宗族分封到各地为王,这样在皇帝遇到其他人的攻击时,也就缺少自己的亲戚来帮忙,并且在冷 兵器时代,武器很落后,很容易组织起一支军队,也就是反对皇帝的力量很容易在短时间内集 中起来对政府进行攻击,国家很容易灭亡,因此中国自秦朝以来的朝代存在时间都比较短。 因此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结论,实行封建制度越彻底的朝代,存在时间越长,实行郡县制度越彻底的朝代,存在时间越短,周朝是我国封建制度实行最彻底的朝代,存在了80 0年,秦朝是我国实行郡县制度最彻底的朝代,其存在时间只有15年,因此实行郡县制度过于彻底才是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试想秦始皇如果将自己的同姓宗族分封到各地为王,当秦王朝遇到农民起义的打击时,各地诸侯就会前来勤王(当时距秦朝建立才十几年),农民起义也就很容易剿灭,然而秦始皇并没有这样做,当陈胜,吴广起义时,只能依靠朝廷的军队进行镇压,而朝廷的军队在当时地域辽阔,交通不遍的情况下,朝廷军队的战斗力十分有限,再加上秦朝的建立并不仅仅是改朝换代那样简单,而是一场彻底的社会革命,革的是那些在封建社会享受“世卿世禄”的封建贵族的命,(自秦以后中国不再有封建贵族这一特殊阶层),秦朝建立后,这些人无时无刻不想着反扑,因此实行单一郡县制度的秦王朝在遇到农民起义,和封建贵族势力的反扑(项羽就是代表,项羽称霸后实行的就是封建制度)时,也就不可避免的遭到了很快灭亡的命运,汉朝建立后,刘邦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实行了以郡县制度为主体,以封建制度为辅助的社会制度,这种制度在保证国家主权集中的同时也有利于王朝建立之初的统治巩固,因此自汉朝到清朝的历朝历代也都采取了这种复合政治制度。 中国的历史观问题 古代中国是主张“仁义”的儒家知识分子把握话语权的时代,儒家知识分子一般将国家

盘点秦国历代国君在位时间及秦灭六国年表

盘点秦国历代国君在位时间及秦灭六国年表 盘点秦国历代国君在位时间及秦灭六国年表秦国历代国君在位年表约公元前900年东周孝王封赢非子于秦邑(今甘肃省清水县东北),始建秦国。秦非子秦公伯秦仲秦庄公前821年-前778年在位44年 秦襄公前777年-前766年在位12年秦文公前765年-前716年在位50年秦静公秦宁公前715年-前704年在位12年秦出子前703年-前698年在位6年秦武公前697年-前678年在位20年秦德公前677年-前676年在位2年秦宣公前675年-前664年在位12年秦成公前663年-前660年在位4年秦穆公前659年-前621年在位39年秦康公前620年-前609年在位12年秦共公前608年-前604年在位5年秦桓公前603年-前577年在位27年秦景公前576年-前537年在位40年秦哀公前536-前501年在位36年秦夷公秦惠公前500年-前491年在位10年秦悼公前490年-前477年在位14年秦厉共公前476年-前443年在位34年秦躁公前442年-前429年在位14年秦怀公前428年-前425年在位4年秦灵公前424年-前415年在位10年秦简公前414年-前400年在位15年秦惠公前399年-前387年在位13

年秦出公前386年-前385年在位2年秦献公前384年-前362年在位23年秦孝公前361年-前338年在位24年秦惠文王前337年-前311年在位27年 秦武王前310年-前307年在位4年秦昭襄王前306年-前251年在位56年秦孝文王前250年-前250年在位1年秦庄襄王前249年-前247年在位3年秦始皇帝前246年-前222年前221年赢政统一全国,国号仍用秦,自称始皇帝。秦朝皇帝列表:秦帝国(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朝代,由战国时代后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统一大国,它结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年来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自秦始皇至秦王子婴,共传三帝,享国十五年。秦始皇帝(前221年-前210年)秦二世皇帝(前209年-前207年)秦末王(前207年)秦灭六国年表: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年),韩国降将内史腾率秦军灭韩国,俘韩王安,韩亡。所得韩地置颍川郡。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秦军王翦攻入赵国国都邯郸,赵王迁被迫降秦,赵破,置邯郸郡、钜鹿郡、太原郡。赵公子嘉率宗族百人逃亡到代城。秦王政二十年(前227年),燕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王未遂,秦王立即派王翦领兵攻燕。秦王政二十一年(前226年),王翦攻破燕都蓟,燕王喜退守辽东,杀太子丹以求和。秦王

元代教育的发展状况以及利弊问题

元代教育的发展状况以及利弊问题 摘要:本篇文章会先简介一下元代教育的发展状况,主要讨论了一下大众教育普及的原因,接下来会简介元代教育的优点以及对以后教育的有利处,最后讨论了一下因为民族上的歧视导致的教育的失衡,导致的结果,以及如果不这样会怎么样,为什么要这样。 关键词:元代;教育;发展;利弊。 The development, advantage and disadvantage of YUAN dynasty education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School of Mathematical Science,201208010211, 980233370@https://www.360docs.net/doc/6a7586389.html,) Summary: First of all, This passage introduc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ducation of Yuan dynasty. The reason mainly discussed about the popularity of public education. Then I will tell you that the benefit of the education of Yuan dynasty and of the future education .At last, I would like to discuss the imbalance in education because of ethnic discrimination on the cause, the result, so what happens if you do not, and why? Keyword: Yuan dynasty; education; development; advantage and disadvantage.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的全国性政权。在这么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帝国中等级森严,民族众多,所以元朝的教育也一定和其他的朝代的存在很大的不同朝代的教育存在很大区别。现在就简单研究一下元代的教育。 元代的教育在中国的历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虽然他不及战国时期那种奔放,不拘于传统的约束,百家争鸣,互相进步,到处是一片欣欣向荣,也不及唐代哪种万国来朝,争相学习中国文化,永远走在时代前列。但元朝教育依然有其自己不同于其他朝代文化的特点,因为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全国的庞大的帝国,幅员空前辽阔,民族众多,为教育的全面均衡的发展提供了大前提,所以元代的教育也确实出现了很多不同于以前朝代的特点,这些特点有好有坏,下面会专门设计特点的好坏,接下来先说一下影响元代教育的因素。教育其实是受很多不同因素综合作用的影响,所以想要了解元代教育就必须对元朝这个非常特殊的王朝友详细的了解。 元朝西到吐鲁番,南至南疆,云南及缅甸北部,北至都播,东到日本海,且为国四大汗国的宗主国。 元朝等级森严,第一等蒙古人,第二等色目人,第三等汉人,第四等南人,蒙古统治着十分残暴,过度剥削异族民众。元朝不同于其他少数民族王朝为了提高自身文化而积极吸收汉族文化,元朝提倡蒙古至上主义,十分维护蒙古文欢与蒙古贵族的特权,但也没有过分排斥其他民族的文化,也算兼收并用,一视同仁,甚至接纳一些欧洲文化同时元朝官员一般都是蒙古贵族世袭,汉人没有太多机会。虽然中期科举恢复,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这种状况,但依然没有根本解决这种现象,这对教育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众所周知封建王朝士子读书的大多为考取功名,如今致仕无门,大多心灰意冷,专做一些其他文学方面,所以元曲才如此的兴盛,现在改说说元朝的教育了。 首先还是说说元代教育的发展状况,元代统治者一统全国后,大力发展教育,元代教育形式多样有学校教育,学苑教育,家学,官学,民办,官民合办都有,内容和培养目标也都不尽相同,甚至还有以前教育从未涉足的边疆和军队驻地、盐场等地区,这是元代教育的创新,是其他朝代所没有的。在空前大一统的条件下,元代教育拓展到地方某些基层社会,以往朝代的教育都把重心放在某些“社会精英”上,更多以贵族为主,平常人无法接受很好的教育,

高三历史秦朝的统治例题解析 旧人教

秦朝的统治-例题解析 【经典题】 例1 (2000年上海高考题)秦朝时候,郡的临御史主要负责 A收取赋税 B征发兵役 C管理军事 D监察郡守 【解析】本题是有关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考点。本题涉及的这一知识在书上没有直接内容,考查学生知识应用的迁移能力。课本提供的是中央政府内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丞相处理政事,而太尉则管理军事。依照这种职权的分工,收取赋税、征发兵役当为郡守、县令之职。管理军事是郡尉之职。郡的临御史自然是负责监察郡守。 【答案】D 例2(2000年广东卷考题)秦朝施政主要依据的学说是 A儒家学说B墨家学说C道家学说D法家学说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综合历史问题的能力。教材没有明确提出秦朝时施政所依据的学说,但是秦统一后,实行严刑峻法。教材明确指出了韩非子的理论主张,可以看出秦始皇的施政符合韩非子的主张。【答案】D 例3 (2001年天津卷考题)秦始皇推行“书同文”的措施 A 适应了政治统一的需要B用隶书取代其他文字 C导致秦朝实行焚书坑儒D成为后人批判秦始皇的原因 【解析】本题主要针对秦始皇的文化措施设计,秦始皇时的统一文字本质上是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的,其他的项都不合史实。 【答案】A 例4 (2000年津赣卷考题)秦始皇“焚书抗儒”的目的是①崇法反儒②防止旧势力复辟③毁灭文化④加强思想控制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本题从角度对焚书坑儒的目的加以思考,解题关键是把历史事件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思考,如“③毁灭文化”是该条措施一定程度上产生的影响,并非是当时统治者的主观意图。 【答案】B 例5 (1995年上海卷试题)简述秦始皇建立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措施,并作简要评价。 【解析】本题是一道简述题,所考内容“中央集权制”是教学重点,命题角度一般,难度不大。第一问“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的措施”,考查具体内容在教材中有现成的归纳,只要考生记忆准确即可回答出来,能力考查层次偏低。第二问要求在第一问的基础上作简要评价,回答时要能够把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要 充分肯定其积极作用。 【答案】①建立皇帝制度,集政治、经济、军事大权于一人。②)中央政府设丞相,御使大夫、太尉协助皇帝处理政事、监察军事事务。③在全国范围内废除了分封制度,实行郡县制,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负责地方行政。(2)秦始皇建立的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对广大人民的统治。 例6 (2002年广东卷考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始皇)收泰半(三分取其二)之赋,发闾左之戍。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织不足衣

公元1279年,随着宋朝的灭亡,中国历史进入了元代

元代文学 概说 公元1279年,随着宋朝的灭亡,中国历史进入了元代。 元原是北方的一个蒙古族政权,后来不断壮大,统一了北方,并进而统一了南方,结束了晚唐以来长期几个民族政权同时并立的分裂局面。元朝统一中国后,实行了一套严格的等级制度,把各族人民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原南宋统治区人)四等,实行民族歧视,蒙古族居于统治地位,汉人则处于社会的底层。又由于元代科举废立无常,特别是元初近半个世纪不设科举,断绝了文人进入上层的道路,使得长期以来处于社会上层的文人,也被打入底层,所以当时有“九儒十丐”之说。文人的这种厄运,却正是元代戏曲繁荣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是因为,一方面,一些文人在仕途无望的情况下,为了谋生,不得不加入到戏曲创作的行列中去,这无疑提高了戏曲创作队伍的文化水平,使戏曲这种民间文学大放异彩;另一方面,文人为了发泄心中的痛苦,往往借助于戏曲这种形式。正如明人胡侍所说:“中州人每每沉抑下僚,志不获展……于是以其有用之才,而一寓之乎声歌之末,以舒其怫郁感慨之怀,盖所谓不得其平而鸣焉者也。”(《真珠船》)元代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戏曲上。元代的戏曲形式主要有杂剧、散曲、南戏三种。这三种戏曲形式都涌现了一些优秀的作家和作品,对于明清的戏曲产生了重要影响。除戏曲外,诗歌和散文也有一定的成就,但远不足与戏曲相提并论。 第一章杂剧 杂剧主要存在于元代,可以说,它是元代文学的主体,代表了元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元代的杂剧从唐代的参军戏、宋代的杂剧、宋金院本等发展而成。它在体制上有自己的特点:用北曲演唱,一般一本四折,有的还有楔子,用作交代人物、剧情或串联两折。每折限用同一宫调,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剧中男主角称为末,女主角称为旦,根据主唱者角色的不同,分为旦本、末本。一本戏只能由一人主唱,其他人一般只能说白。角色除旦、末外,还有副末、冲末、外末、贴旦、老旦、外旦、净、丑等配角。杂剧主要由歌曲与说白两部分构成。歌曲主要用来抒情、渲染,往往写得较典雅;说白主要用来对话或独白,往往用白话来写。元杂剧的发展以大德(1300年前后)为界大致经历了前后两个阶段。前期的创作中心在大都(今北京),后期的创作中心在杭州。前期的主要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这是元杂剧创作的黄金时期;后期的主要作家有郑光祖、宫天挺、秦简夫等,这一时期的杂剧创作已走向衰落。 第一节关汉卿 关汉卿是中国古典戏剧的奠基人,他生而倜傥,博学能事,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在当时的“玉京书会”及表演场所非常活跃。可惜留下来的生平资料却寥寥无几,由此也可见杂剧作家在当时社会上的地位。据有关资料,关汉卿一生至少写了60余种杂剧,但留存至今的只有十几种。尽管如此,仅凭这些作品,关汉卿也足以彪炳千秋,流芳百世了。 关汉卿的杂剧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一)公案剧。以《窦娥冤》、《鲁斋郎》、《蝴蝶梦》为代表。《窦娥冤》取材于“东海孝妇”的故事,其主旨是通过窦娥的受冤,揭露社会的不公正。作品是通过两个方面来突出这一主题的:一方面强调窦娥的弱小、善良、无过失,另一方面突出各种社会因素对她造成的种种不幸,这两种相反的情况构成了作品的悲剧特征,也构成了窦娥的冤屈。《窦娥冤》实际上也表现了人类社会一个普遍的现象——善与恶的斗争。例如:【正宫?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著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元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

秦帝国的灭亡学案教案

秦帝国的灭亡学案教案 Revised by BLUE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2,2020.

2009-2010学年度上学期七年级历史科教案. 主备人:李英贤 第13课秦帝国的灭亡 【学习目标】 1. 了解秦统一的背景,知道秦兼并六国的情况,完成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时间。 2. 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3. 知道陈胜吴广起义是反对暴政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4. 阅读,绘制秦朝疆域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认识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2. 认识陈胜吴广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酷统治,认识秦的暴政是导致人民反抗和秦灭亡的根本原因。 【教学重点】 秦兼并六国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分析秦统一中国的条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从“纸上谈兵”的成语典故引起,再由李白的诗引出秦始皇“秦王扫六合”的伟业。 二.自学指导 (一)自学“亲王扫六合” 1. 看课本P64—P65,思考问题: (1)了解长平之战的过程。 (2)秦统一的过程。 (3)秦为什么能兼并六国,实现统一 2. 探讨交流 探讨:秦统一的历史意义。 讨论方式:小组讨论 教师启发:联系秦统一以前战国割据纷争的史实, 秦统一后比较安定的局面,消除分裂等,秦统一对汉朝 及以后中国发展的主流的关系,形成认识. (二)自学”陈胜吴广起义” 1.角色扮演 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片段. 2.看课本P66,思考问题: (1)起义爆发的原因. (2)起义的主要经过,结果和影响. (三)楚汉之争 教师讲解: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教案 新人教版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一、课标内容 知道成吉思汗的崛起以及蒙古军灭亡夏、金和南宋;知道元朝的统一。 二、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对成吉思汗有所了解,但并不深入。对于少数民族如何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比较感兴趣。因此,本课在讲解的过程中,通过利用视频、故事、问题探究等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最终达到理解本课重难点的任务。 三、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三个子目的内容: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蒙古灭西夏与金、元朝的建立与统一。三部分内容之间因果相联,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蒙古灭西夏与金为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奠定了基础。学习这三部分内容,首先要了解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史。 唐朝统治瓦解后,我国进入从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和多民族政权并立到元朝统一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政治上从分裂割据、若干民族政权并立到逐步走向统一,民族关系纷繁复杂。一方面,民族冲突加剧,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族之间战争不断,民族矛盾尖锐;另一方面,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民族之间的交融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国家再度实现了大一统。元朝的统一,结束了唐末以来国内分裂割据和多个政权并立的政治局面,奠定了元、明、清500多年国家长期统一的政治基础,促进了国内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边疆地区的开发,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加强了中外文化交往和中西交通的发展。 四、教学准备 1.登陆优教同步学习网,在同步备课下,设置版本章节,七年级下学期历史人教版; 2.在课程目录下选择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3.在教学设计——名师教案,浏览《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名师教案; 4.在课前预习——名师预习,将《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导学任务单,发送给学生并

2019-2020年七年级上册第13课《秦朝的灭亡》word同步练习

2019-2020年七年级上册第13课 《秦朝的灭亡》word同步练习1.有人曾形容秦朝是“赭衣塞路,囫囵成市”,意思是道路上挤满了穿囚衣的犯人,监狱里关满了人,如同集市一样。这些现象说明秦朝时期( ) A.社会治安混乱 B.刑罚严酷,人民动不动就要受到惩罚 C.人们的法制观念淡薄 D.国民素质不高 2.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爆发于 ( ) A.公元前221年 B.公元前209年 C.公元前207年 D.公元前202年 3.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 A.戍守长城的农民因雨误期 B.陈胜、吴广杀死了押送他们的军官 C.戍边农民的极力鼓动 D.秦朝的暴政 4.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大泽乡起义的领导者是() ①陈胜②项羽③吴广④刘邦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5.陈胜、吴广起义最深远的意义是( ) A.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B.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C.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D.为刘邦建立西汉政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6.下列地点中,曾经爆发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的是( ) A.成都 B.陈 C.大泽乡 D.咸阳 7.导致秦朝很快灭亡的主要原因有()

①秦始皇广建宫殿陵墓②沉重的赋税和徭役③严酷的刑法④秦二世的黑暗统治⑤土地集中严重 A.①②③⑤ B.②③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 8.成语典故“破釜沉舟”出自哪一场战争( ) A.城濮之战 B.桂陵之战 C.长平之战 D.巨鹿之战 9.秦末农民战争中,对推翻秦朝统治起决定作用的战役是() A.长平之战 B.巨鹿之战 C.城濮之战 D.马陵之战 10.下面对秦末农民战争历史作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 B.推翻了秦朝的统治,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 C.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建立了西汉政权 D.陈胜、吴广等人的革命首创精神在历史上永放光芒 11.在学习了陈胜、吴广起义后,小明又翻阅了大量有关资料,得出了以下几个 结论。其中与史实不符的是() A.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其首创精神值得学习 B.作为统治者,必须轻徭薄赋才能够维护社会安定 C.起义动摇了秦朝的统治基础 D.起义实际上没有失败,因为他们的余部项羽、刘邦最终推翻了秦朝 12.楚汉战争指的是( ) A.南方楚国与西汉的战争 B.西楚霸王项羽与汉王刘邦的战争 C.陈胜、吴广与秦朝的战争 D.项羽、刘邦与秦朝之间的战争 13.下列各项不属于刘邦打败项羽的条件是() A.约法三章,赢得民心 B.善于用人 C.军事力量强大 D.拥有富饶的关中作根据地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西汉的贾谊在《过秦论》中论述秦亡时说:“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招八州而朝同列,百又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人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贾谊的观点是否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秦灭六国之战的经过

秦灭六国之战的经过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混战,最终由秦始皇一统天下结束战局的历史事件。下面是有秦灭六国之战的经过,欢迎参阅。 在公元前223年也就是我国历史上的战国末期的时候,有七个国家称霸于中原大地上,它们分别是:齐,楚,燕,韩,赵,魏,秦。最后由于秦国逐渐强大发动起了战争逐渐灭掉了其他的六个国家。 秦灭六国之战从公元前231年到公元前221年历时10年时间,在这10年时间中秦国相继灭掉了韩国,赵国,魏国,楚国,燕国,齐国六个国家,结束了战国时期诸侯混战局面,统一了全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朝代,秦朝。 史书上记载的秦灭六国之战历时了十年,但是秦国为了策划和准备这场战争却花费了多年的时间。秦始皇嬴政成为秦国的国君后开始周密部署统一六国的战争,当时的秦国丞相李斯向嬴政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所以秦始皇在第一年就灭掉了韩国和赵国,同时准备向其他国家进军,在荆轲刺秦失败后又灭掉了燕国,燕国被攻破后秦始皇又进一步向其他国家进军最终灭掉了六国统一了中原。 秦灭六国之战这场战争长达十年,在这十年时间中,秦国灭掉了其他六个国家可以看出秦国国力的强势。 秦灭六国的原因秦始皇在我国历史上一直是一个极具传奇特色的人物,因为他不仅仅是我国第一的封建制度的国家的君主,同时他

也结束了我国战国末期诸侯混战的局面。秦国通过吞并其他六个国家建立了统一的朝代,那么秦国为什么要吞并其他几个国家呢? 秦国起初也和其他几个国家一样是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秦国是在商鞅变法之后逐渐变得强大。秦国在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后秦惠王继位后有了一个转折,秦惠王虽然杀死了商鞅但他一直励精图治将秦国治理的非常强大,之后秦国在秦惠王的努力下成为战国四雄之一和楚国齐国处于同等地位。后来秦始皇嬴政统治秦国,由于嬴政是一个非常有野心和有能力的人,再加上丞相李斯的策划和帮助,嬴政有了一统天下的欲望,在这种欲望的催使下,秦国在嬴政的带领下逐步吞并了其他六个国家,一统天下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统一的王朝,秦朝。 我们都知道战国初期最强大的并不是秦国而是齐国和楚国,秦国之所以能后来居上成为战国时期的霸主,甚至灭掉了其他六个国家一统了中原,与它自身一直不断改革和变阵是很有关系,再加上秦始皇嬴政的雄才大略才奠定了后来秦国统一天下的局面。所以秦国灭六国的原因很简单,它要一统天下所以灭六国是必须的。历史和世界都是一样的“优胜劣汰,强者生存”。 秦灭六国中最难打的一国在战国末期秦国吞并其他六个国家的战争中一直都是所向披靡的,但有一个国家让秦国最为头疼,花费了最大精力和最多的兵力去攻打,但还是久久攻不下,这个国家就是楚国。 秦国再攻打楚国的时候花费了比攻打其他国家更多的时间,为了

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10课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学案

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了解铁木真统一蒙古的基本史实及建立蒙古政权的时间,知道蒙古灭西夏与金的史实 2.识记元朝的建立与统一的相关史实 3.理解忽必烈推行汉制的原因及影响 【学习重点】蒙古族的兴起;元朝的建立 【学习难点】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的积极作用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________族是中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民族,过着游牧的生活 2.________于1206年完成了__________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被尊称为___________。 3. 年西夏灭亡。 4.蒙古和南宋结盟,南北夹击金朝。年,蒙古灭金。 5.金朝灭亡后,南宋和蒙古直接__________的局面形成。 6.1260年忽必烈继承汗位后,施行“”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 7.1271年,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于________。 8. 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_________,南宋灭亡。南宋大臣陆秀夫、________等人继续 展开抗元斗争。 9. 年,元朝完成了全国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局面,为统 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合作探究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文天祥的著名诗句。既然肯定元朝统一全国的历史意义,为什么还要赞扬文天祥抗元?文天祥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三、练习巩固 1.蒙古史书中记载:“没有逃避地方,只有冲锋打仗。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杀伐。”最终 改变这种局面的是以下哪位历史人物() A.铁木真 B.忽必烈 C.阿保机 D.阿骨打 2.成吉思汗被美国《华盛顿邮报》评选为“千年风云第一人”,下列内容与成吉思汗有关的是 ( ) ①统一蒙古各部②建立蒙古政权③灭亡南宋④定国号为元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3.南宋和蒙古直接对峙局面开始形成于() A.西夏灭亡后 B.金灭亡后 C.契丹灭亡后 D.匈奴灭亡后 4.在我国历史上,蒙古族曾建立了一个疆域空前辽阔的元王朝,其建立者是() A.成吉思汗 B.忽必烈 C.阿骨打 D.阿保机 5.下列不属于忽必烈即位后采取的措施是() A.广开言路 B.整顿吏治 C.注重农桑 D.改用汉姓 6.统一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主流。我国历史上结束了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分裂,实现大 一统的朝代是() A.秦朝 B.隋朝 C.元朝 D.清朝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代天骄”结束了蒙古大草原部落间的纷争,建立了强大的蒙古汗国。忽必烈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首领当皇帝的统一王朝。 (1)材料一中的“一代天骄”是谁? (2)“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首领当皇帝的统一王朝”是指哪个朝代? 四、课后反思

谈秦真正灭亡原因

《过秦论》胡扯淡,谈秦帝国灭亡真实原因 肃慎书室主人 贾谊《过秦论》说秦亡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但贾谊没有论述秦灭六国之际,比东方六国都更仁义吗? 秦行苛法,“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东方六国不至于此。樊哙在鸿门宴上说秦国“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应该也适用于秦灭六国之际的本土。看来,秦灭六国之际,不比东方更仁义。 但最不仁义的秦却把一般不仁义的六国灭了。其混一天下时,仁义不是取胜的关键因素,那么,秦亡的真实原因,也不应该被仁义障目。 很多人早已指出,秦国混一天下後,北征匈奴,南吞百越,是灭亡的军事原因。如果两个方面军的近百万大军摆在中州,陈涉、项梁等刚一起事就会被扑灭。除非秦统治集团内讧内战,否则民众没有机会去灭亡秦国。 那么为什么秦要用百万大军南征北讨呢?秦不止步于混一六国,还要开疆拓土,属于武力扩张惯性。匈奴人口,不能当汉之一郡,大概百万左右。百越也地广人稀。大概秦始皇就想趁势把匈奴百越灭掉。但行军太远,兵力周转不过来,才让东方义军坐大。 秦国的武力扩张惯性,绝不可能仅仅是秦始皇一个人的意志。还与秦的治民手段有关。秦行苛法,这是毫无疑义的。秦地百姓为什么要忍受苛法?因为秦国的兼并扩张战争给了百姓普遍的发财机会。只要立军功,就可以获得田宅。秦王国相当于一个“战争股份公司”,秦人忍受苛法,仿佛是一种投资行为。 但这个投资收益链条,在秦兼并六国後就失效了。因为南征北讨的行军路线更远了,相应的战争投资就迅速翻番。而收获却少了,既抓不到多少奴隶,又获得不了肥沃耕地。所以民众失望。 就是说,秦国这个“战争股份公司”,该转变经营策略了。不要扩张,也不要苛法。整个帝国要越来越保守,对人命物力的动员能力越来越差劲,直到发现新的赢利方式,即工商业。但中国资本主义始终没有主掌政权,至西方文明入侵,毛泽东不得不用更有效的极权模式动员人命物力应战。所以毛自称“比秦还秦”。 事实上,近代之前的欧洲司法,其血腥野蛮较秦国不遑多让。但欧洲因此建立了纪律严明的军队,再以工商业为助,到海外进行征服扩张。这种模式,到一战才终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