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辐射环境监测的回顾与展望

我国辐射环境监测的回顾与展望
我国辐射环境监测的回顾与展望

 第28卷 第6期辐射防护V ol128 N o16 2008年 11月Radiation Protection N ov. 2008 

我国辐射环境监测的回顾与展望

刘 华Ξ1 赵顺平2 梁梅燕2 邵海江2 倪士英2

(1.环境保护部核安全管理司,北京,100035;2.浙江省辐射环境监测站,杭州,310012)

摘 要 辐射环境监测是环境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辐射环境管理工作的基础。本文较全面地回顾了近25年来我国辐射环境监测的进展和在辐射环境管理方面取得的成绩,最后概述了未来辐射环境监测和管理工作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 辐射环境监测 辐射环境管理 回顾 展望

1 前言

辐射环境监测是环境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辐射环境管理的基础,对环境放射性污染的防治是公众所关心的热点之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1],环境保护部(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对全国的放射性污染防治工作依法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组织建立全国辐射环境监测体系,开展辐射环境监测工作。

我国的辐射环境监测始于20世纪50年代核工业建立初期,当时主要由核设施营运者自行监测,监测范围局限于核设施周围地区。1964年我国开始进行大气层核试验,当时在全国设立了45个监测点,监测核试验的辐射环境影响。其后,大气层核试验停止,这些监测点逐渐消亡。20世纪80年代,原国家环境保护局系统地组织开展了全国环境天然放射性水平调查研究。随后于90年代又组织开展了针对核设施和核技术应用项目的放射性污染源调查和重点源监测,通过调查基本掌握了全国放射性污染源的数量及其行业与地区分布,重点放射源的种类、放射性“三废”排放方式、对环境的污染情况与治理的现状,发现了以往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为监督管理提出了对策和建议。近年来,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开始组织建设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对重点核设施进行流出物监测和环境监测,对全国辐射环境质量进行监测。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我国辐射环境监测工作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局部到全国,得到了比较全面的发展。本文较全面地回顾了近25年来我国辐射环境监测工作的主要成绩,并对未来工作的发展思路作了概述。

2 全国环境天然放射性水平调查研究(1983~1990年)[2]

自1983年至1990年,原国家环境保护局依据环境保护法所赋予的职责,结合我国核工业、核技术利用和核电事业的发展需要,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以摸清环境天然放射性水平及其分布为主要目的的“全国环境天然放射性水平调查研究”[2]。该课题覆盖全国960万平方公里面积国土(不包括台湾省),基本上以25 km×25km网络均匀布点,调查了环境陆地(原野、道路、建筑物室内)γ辐射剂量率(离地1m 高处的空气吸收剂量率)[3];与此同时,同位布点采集土壤样品,分析测定了土壤中238U、226Ra、232Th、40K含量[4];与非放射性常规监测同位布点,调查了我国主要流域水体中U、Th、226Ra、40K浓度[5]。在核设施周围和可能造成污

Ξ第一作者简介:刘华,男,1959年10月出生,1982年毕业于国防科学技术大学,1987年获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辐射防护专业硕士学位,现为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辐射防护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员。

染的工业活动地区,加密布点作了调查。还在15个省的21个城市,对局部地区室内、外空气中氡及其子体浓度作了调查。调查共完成各类环境陆地γ辐射剂量率测点(网格点和加密点)合计28874个;采集和分析土壤样品11180个;调查河流311条,海域4个,湖泊128个,水库279个,泉289眼,自来水厂702座,井789眼,水窖13个,共计采水样6611个。室内外空气中氡及其子体浓度测量点112个[2]。此次全国环境天然放射性水平调查由原国家环保局统一组织管理、统一规划、统一质量保证;先在三省(辽宁省、浙江省、贵州省)二市(武汉市、包头市)试点而后全面铺开;由29个省(当时海南岛含在广东省内,重庆市含在四川省内)、自治区、直辖市和武汉、包头两市环境监测站(所)的近300人参加,由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任质量保证单位,由李德平院士、潘自强院士任总顾问。此次调查历时8年,于1990年全部完成。这是一项规模大、时间长、参加人员多、科学性很强的国情基础资料的调查研究工作,在野外工作时间长、情况复杂、条件恶劣,为了获得可靠的、反映客观实际的数据,此次调查采取严密的质量保证措施,测量可追溯到国家计量标准,保证了测量数据的可靠性和结论的可信性,同时也得到了国际的承认。在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UN2 SCE AR)1993年报告中[6],将此调查所得的陆地γ辐射剂量率数据,作为新的中国的代表值参与世界按人口加权平均计算,修正其以往估计的世界平均值;还将此调查所得的土壤中天然放射性核素含量结果与美国的同类结果一起推荐为世界典型土壤中放射性核素含量的代表值。2007年,我们根据新的人口数据,对原测点数据又按测点逐一进行人口加权计算,并将结果报送UNSCE AR。此次调查获得了一份宝贵的基础国情资料,它将直接、长远地为我国辐射环境管理和监测服务。

3 20世纪90年代开展的放射性污染源调查与重点源监测

随着核能和核技术在我国的发展与应用日益广泛,环境放射性污染问题日渐受到关注。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从1993年起组织各省环保局的技术力量,对全国各类放射性污染源进行了历时2年的统计调查,除西藏外共有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参加了调查工作。通过这次调查基本掌握了全国放射性污染源的数量、行业与地区分布、放射源的种类、放射性“三废”排放方式、对环境的污染情况与治理的现状,发现了以往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为监督管理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大陆第一个核电站在浙江海盐秦山镇破土动工。经过二十年的建设,我国已形成了浙江秦山、广东大亚湾、江苏田湾三大核电基地。随着核电事业的发展,我国辐射监测能力得到了较快提高。浙江、广东、江苏先后开展了秦山一期、秦山二期、秦山三期、大亚湾、岭澳和田湾核电站运行前放射性本底调查。浙江、广东对已建核电站周围环境进行有计划的常规监测,同时不定期地对核电站流出物进行监督监测,建立了核电站外围连续监测系统。为适应核电发展的需要,浙江在1989年建设的我国第一个核电厂外环境连续监测系统的基础上,2002年又建成改进的秦山核电基地外围连续监测系统,该监测系统布点见图1。通过对核电站周围环境辐射水平和环境介质中放射性核素的监测,了解环境辐射水平的变化与放射性核素的累积情况,并结合流出物监测结果,估算核电厂周围公众受到的辐射剂量,验证与评价核电站安全运行和排放管理状况,评估核电站放射性物质的意外排放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为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决策提供技术支持,为公众提供安全信息。

其他各省根据辖区内放射性污染源的分布情况,确定监测重点,进行监督性监测。青海省对221厂核设施退役放射性废物填埋坑,北京、青岛、四川、甘肃等省市对核设施,湖南、贵州、陕西、新疆、浙江等省对铀矿山,包头、江苏、宁夏、云南等省市对伴生放射性矿物资源开发利用企业,北京、天津、山西、黑龙江、江苏、山东、云南、宁夏等省对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应用单位开展了监督性监测工作。上述监测工作为辐射环境管理及执行有关法规、标准提供了依据。

?

3

6

3

?

刘 华等:我国辐射环境监测的回顾与展望

图1 秦山核电基地外围环境自动监测系统布点图

Fig.1 Distribution diagram of automatic m onitoring system in surrounding areas of QNPP base

为作好核设施的核事故应急监测和核技术应用项目的辐射事故应急监测,原国家环保总局编制了《国家环保总局核事故应急预案》[7]和《国家环保总局辐射事故应急预案》[7]。为作好核事故应急准备,各省级环保局,特别是已建成或在建核电站的省级环保局,编制了核事故应急响应计划,并定期进行演习。在应急演习中,各省辐射监测机构负责核设施事故现场周围环境辐射水平和环境介质中放射性核素含量的监测,及时向上级应急指挥中心提供有关事故评价结果,并为事故应急决策和采取恢复措施提供技术依据。通过近几年的建设,我国的环境应急监测,在监测技术、装备水平、监测能力各方面得到了提高。

为作好辐射事故应急准备,各省环保局编制了辐射事故应急响应计划,一旦发生辐射事故,立即启动辐射环境应急响应系统,开展辐射环境监测,确保环境安全。4 20世纪90年代开展的放射性伴生石煤矿开发和利用对环境影响研究[8]

自1991年至2002年,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原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在我国石煤储量占全国储量的90%以上的湖北、湖南、江西、浙江和安徽5省,较全面系统地开展了放射性石煤伴生矿开发利用对环境影响的研究。该课题调查了石煤矿区及其周围环境陆地(原野、道路、以石煤渣为主要原料的碳化砖建造的居室和不掺石煤渣的普通红砖建筑物室内外)γ辐射剂量率(离地1m高处的空气吸收剂量率);5省石煤矿区石煤、石煤渣、碳化砖、石煤矿区和周围环境土壤,气溶胶,以及石煤矿区和周围环境水体中238U、226Ra、232Th、40K含量;石煤矿区及其周围环境中碳化砖和普通红砖建筑物内、外的氡浓度;对石煤矿区居民及其他各类人员的人均年附加剂量和附加集体剂量进行估算和评价。

5省石煤矿区碳化砖房室内γ剂量率,各省均值的范围为208~428nG yΠh,五省总均值

?

4

6

3

?辐射防护 第28卷 第6期 

为308nG yΠh,为对照点普通红砖房室内γ剂量率(119nG yΠh)的2.6倍;5省石煤矿区碳化砖房室外γ辐射剂量率,各省均值的范围为138~278nG yΠh,五省总均值为197nG yΠh,为对照点原野γ剂量率(7515nG yΠh)的2.6倍;湖北、湖南、浙江和安徽四省石煤矿区原野γ辐射剂量率平均值分别为73、90、377和265nG yΠh;湖北、湖南和浙江三省石煤矿区道路γ辐射剂量率平均值分别为198、161和409nG yΠh。矿区不同功能区域的γ辐射水平也有所不同,石煤开采区γ辐射剂量率高于加工区和生活区。湖北、浙江和安徽省露天开采场γ剂量率平均值分别为439、544、425nG yΠh。

浙江省安仁石煤矿区大气气溶胶样品天然放射性核素浓度的调查结果表明:矿区和生活区大气气溶胶的238U、232Th、226R、40K浓度均比对照点的高,特别是矿区,238U、226Ra浓度分别为56.7和51.8m BqΠm3,约为对照点的9倍。

湖北等5省石煤矿区碳化砖房室内年平均氡浓度,各省平均值的范围为86~303BqΠm3,五省总平均值为151BqΠm3,为5省对照点普通红砖房室内年平均氡浓度(44BqΠm3)的3.4倍;5省石煤矿区碳化砖房室外年平均氡浓度,各省平均值范围为12~74BqΠm3;湖北和浙江两省石煤矿井内年平均氡浓度为5.24kBqΠm3,为两省对应石煤矿区碳化砖房室内平均值214 BqΠm3的24倍。其中,以湖北省竹山县钻探岩石煤矿井下年平均氡浓度最高为9.51kBqΠm3,为钻探岩石煤区红砖房室内年平均氡浓度(125 BqΠm3)的76倍;浙江省诸葛石煤矿井下年平均氡浓度为965BqΠm3,为诸葛石煤矿碳化砖房室内年平均氡浓度(273BqΠm3)的3.5倍。

湖南、江西、浙江和安徽4省石煤矿区排出水(坑道水、露天矿区排出水和流经矿区小河流水)水样中,天然铀、天然钍、226Ra和40K的平均浓度分别为32.6μgΠL、2.26μgΠL、58.1m BqΠL 和244m BqΠL,分别为4省本底值(指上世纪80年代“水平调查”值,下同)(0.68μgΠL、0.13μgΠL、3119m BqΠL和68.9m BqΠL)的48、l7、l8和3.5倍。江西、浙江和安徽3省矿区外水塘水和河水水样中,天然铀、天然钍、226Ra和40K的三省总平均浓度分别为3.40μgΠL、2187μgΠL、4514m BqΠL和964m BqΠL。其中,除江西省水塘水样的放射性核素浓度比较高之外,其它矿区外水样的天然放射性核素浓度接近各省本底值。

5省石煤矿区石煤、石煤渣、碳化砖、土壤等4类固体介质样品中天然放射性核素比活度与相应各省的土壤本底值相比较,232Th和40K 比活度属同一水平,238U和226Ra比活度比本底值高得多。5省石煤矿区的石煤、石煤渣、碳化砖和土壤中238U平均比活度分别为1278、1209、895、367BqΠkg,约为5省平均本底值(4618BqΠkg)的27、26、19、8倍;226Ra平均比活度分别为1302、1437、963、237BqΠkg,分别约为5省平均本底值(46.9BqΠkg)的28、31、21、5倍。其中,湖北石煤渣226Ra比活度最高(3133BqΠkg),约为湖北省土壤本底值(37.2BqΠkg)的84倍。湖北、浙江和湖南三省石煤燃烧后的烟尘灰(除尘灰、烟道灰和烟囱灰的总称)中232Th 和40K比活度与3省的土壤本底值相当,238U 和226Ra比活度远高于土壤本底值(约高40倍)。湖南省三种掺混石煤渣的水泥中,无熟料水泥和砌筑水泥226Ra比活度分别达210和240 BqΠkg,均超过《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 B 656622001)中规定的限值。

通过本次调查可以看出,由于石煤的开采与综合利用(例如,利用放射性核素较高的石煤渣制造碳化砖、建造居民住房、充填房屋地基和道路以及运输过程中撒落等途径)已导致石煤矿区原野、道路和碳化砖房室内γ辐射水平有明显的升高,矿区和生活区大气气溶胶天然放射性核素浓度较高,5省石煤矿区调查的碳化砖房室内氡浓度普遍较高;湖北、湖南、江西、浙江、安徽省石煤矿区环境介质中核素238U和226Ra的比活度较高。

5 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的建设和运行

5.1 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的建设

5.1.1 硬件设施

2002~2005年,原国家环保总局组织开展了全国辐射环境监测“一网络两中心”项目建设。“一网络”即为全国31个省和青岛市的辐射环境监测站;“两中心”是指辐射环境监测技

?

5

6

3

?

刘 华等:我国辐射环境监测的回顾与展望

术中心和核与辐射事故应急技术中心。

为提高辐射环境监测网络整体技术水平,保证全国网络单位能力建设的均衡发展,2006年原国家环保总局组织编制了《核安全及放射性污染防治规划》、

《全国辐射环境保护“十一?五”发展规划》、

《“十一?五”全国环境监测能力建设规划》(辐射部分)。按照规划,原国家环保总局组织对全国31个省级辐射环境监测实验室进行改扩建,加强各省级环保监测机构的监测能力。通过上述能力建设,共配备了约500台(套)仪器设备,全国辐射环境监测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可以开展全国辐射环境质量监测、核设施监督性监测、重点核技术利用项目的监督监测等。

2002年以来,原国家环保总局先后颁布了50多项辐射环境保护标准,规范了辐射环境监测体系的管理和运行,如颁布了《辐射环境监督站建设标准(试行)》[9],《辐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 JΠT6122001)[10]、

《全国辐射环境监测与监察机构建设标准》[11]等。

2003年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制订了《全国辐射环境监测方案(暂行)》[12],其中包括9项监测方案,对辐射环境质量监测、核设施和核技术利用单位的周围环境监测和流出物监测的监测对象与监测项目提出了明确要求。各省因地制宜制定了相应的辐射环境监测实施方案。辐射环境质量监测的测点主要选择在全国环境监测网的国控点上,覆盖我国各直辖市、省会城市、八大江河(长江、黄河、黑龙江、珠江、辽河、海河、淮河、钱塘江)、五大湖泊(鄱阳湖、洞庭湖、太湖、青海湖、镜泊湖)和重要的国际河流等。2006年原国家环保总局制定了《国家辐射环境监测网运行方案》,统筹规划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的点位布设和监测内容,并落实了各网络成员单位的辐射环境监测运行费用,初步建立了国家辐射环境监测网络系统。

5.1.2 监测内容范围

国家辐射环境监测网络系统包括全国辐射环境质量监测、重点监管的核与辐射设施周围环境的监测、核与辐射事故应急监测。主要设置了重点城市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重点核设施周围核环境安全预警监测站点,重要江河流域,国际河流,以及重要饮用水、地下水水源和海水等水体的监测点,还包括陆地γ辐射监测点,土壤、生物样品的采样点和口岸辐射监测点以及电磁辐射监测点。

(1)国控点位布设

国控点是为积累环境辐射水平数据,报告全国辐射环境质量状况,在国家财政经费支持下,由国家辐射环境监测网在全国范围内设置的辐射环境监测点位。布设原则是根据《国家辐射环境监测网站站点布设原则与要求》(国环辐监[2006]21号)[13],结合考虑各省辐射环境状况和辐射环境监测队伍能力布设的。2006年底~2007年初完成了第一批国控点[14]的建设,点位共计611个,包括25个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河南、湖北、安徽、江西、贵州、西藏、海南未设置)、318个陆地γ辐射监测点、70个水体监测点、175个土壤监测点和23个核安全预警监测点。具体点位分布示于图2~图6。

(2)国控点监测项目

2007年全国国控点的辐射环境质量监测项目列于表1。核环境安全预警监测点的辐射环境监测项目实施方案是根据各预警点源项和自然环境状况,按照《全国辐射环境监测方案(暂行)》和《辐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 JΠT612 2002)的要求制定的,各预警点都制定了详细的监测方案以及测量质量保证措施。

5.2 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的运行和国控点监测结果[16]

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于2007年开始运行。2007年,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国控点的主要监测结果列于表2~表6。

?

6

6

3

?辐射防护 第28卷 第6期 

图2 国家辐射环境监测网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共25个布点)示意图1)

Fig.2 Schematic diagram of automatic m onitoring points(25distribution points)

in national radiological environmental m onitoring netw ork

1)南海诸岛在图中未画出,图1~图6同。

图3 国家辐射环境监测网陆地γ辐射监测点位(共318个布点)示意图Fig.3 Schematic diagram of m onitoring points from terrestrialγ2ray(38distribution points) in national radiological environmental m onitoring netw ork

?

7

6

3

?

刘 华等:我国辐射环境监测的回顾与展望

图4 

国家辐射环境监测网水体辐射监测点位(共70个监测断面)示意图

Fig.4 Schematic diagram of radiation m onitoring points (70m onitoring sections )in water

in national radiological environmental m onitoring netw ork

图5 国家辐射环境监测网土壤辐射监测点位(共175个采样点)布点示意图

Fig.5 Distribution diagram of radiation m onitoring points (175sam pling points )in s oil

in national radiological environmental m onitoring netw ork

?863?辐射防护 第28卷 第6期 

图6 国家辐射环境监测网核安全预警点位共23个点位示意图

Fig.6 Schematic diagram of precaution points on nuclear safety (23points )

in national radiological environmental m onitoring netw ork

表1 辐射环境质量监测项目[15]

T ab.1 M onitoring projects of environmental radiation quality

[15]

监测网监测对象

监测项目

备 注

辐射环境

自动监测站

陆地γ辐射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

典型仪器:高气压电离室

水蒸气氚典型仪器:低本底液闪谱仪气溶胶总α、总β总α、总β分析结果异常时,用谱仪沉降物

总α、总β

进行γ核素分析。水体监测点

地表水中核素浓度U 、Th 、226Ra 、40K 、总α、总β、90Sr 、137Cs 枯水期、平水期各一次

地下水中核素浓度

U 、Th 、226Ra 、40K 、总α、总β

水源地饮用水中核素浓度总α、总β、U 、Th 、226Ra 、40K 、90Sr 、137Cs

海水中核素浓度U 、Th 、226Ra 、90Sr 、137

Cs 陆地γ辐射

监测点陆地γ辐射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X 2

γ剂量率仪γ辐射累积剂量

热释光剂量仪T LD 元件土壤监测点

土壤中核素含量

U 、Th 、226Ra 、40K 、90Sr 、137

Cs

典型仪器:高纯锗γ能谱仪

?

963?刘 华等:我国辐射环境监测的回顾与展望

?

?辐射防护 第28卷 第6期 3

7

表3 2007年各省、市、自治区气溶胶、沉降物和空气中氚(HT O)放射性水平

T ab.3 Radioactivity level of aeros ol,fallout and HT O in each province,autonom ous region or municipality in2007

自动站

所在地及编号

气溶胶放射性水平

(m BqΠm3)

样本数总α总β

沉降物放射性水平

(BqΠm2?d)

样本数总α总β

空气中氚浓度

(m BqΠm3)

样本数HT O

北 京120.60 1.58

河 北20.12 1.38

山 西1 1.09 1.951 2.46 1.60117.7辽 宁20.390.552<0.400.921<1.031)吉 林20.020.120.670.53

黑龙江20.25 1.79

上 海20.19 1.0510.230.46114.3浙 江40.120.4020.340.61217.8山 东20.33 1.1920.88 1.11

青 岛20.040.4020.360.711<7.3广 东20.43 1.110.090.081<16广 西2<1.94 2.1710.110.30

重 庆240.66 1.8120.42 1.232<9.5四 川10.27 1.771 1.68 1.85230.3云 南20.140.56

青 海10.330.48

陕 西12 2.5

新 疆2 2.60 3.241 1.64 2.84

1)辽宁自动站空气中氚(HT O)浓度单位为BqΠL。

表4 2007年各省、市、自治区土壤放射性核素含量与1983~1990年调查结果[4]

T ab.4 Investigation results on contents of radionuclide in s oil in each

province,autonom ous region or municipality in2007and those in1983to1990

省、市、自治区监测值

网络

点数

放射性核素含量(BqΠkg)

238U232Th226Ra40K90Sr137Cs

北 京

2007年测值140.840.326.96980.73 1983~1990年调查值308.2~34.517.0~63.010.0~40.0315~895

天 津

2007年测值813.9~40.621.5~43.811.7~61.9352~670 5.09~7.910.44~2.25 1983~1990年调查值2016.6~49.221.2~61.111.2~79.6463~1002

河 北

2007年测值721.8~55.724.8~44.617.3~31.5396~610 1983~1990年调查值28513.2~69.914.3~24710.5~58.9406~1202

山 西

2007年测值230.5~31.042.1~43.026.9~27.8562~599 1983~1990年调查值26218.6~58.416.8~84.721.0~50.4415~862

内蒙古

2007年测值912~4313~3220~60526~804 1983~1990年调查值512 4.5~878.26~97.97.0~88.383.9~1526

辽 宁

2007年测值936.4~10828.1~75.616.5~76.7582~755 1.69~4.460.7~20.9 1983~1990年调查值21810.6~67.313.3~104.88.8~81.7335~1088

上 海

2007年测值434~4646~5631~38480~610<0.2~2.7 1983~1990年调查值1024.2~50.737.3~66.124.7~46.2527~8320.5

吉 林

2007年测值823.3~39.323.2~36.821.6~51.1522~1207 1.3~11.0 1983~1990年调查值300 6.3~96.016.8~140 5.6~100.3300~1233

黑龙江

2007年测值721.7~44.041.4~74.626.3~68.05623~743

1983~1990年调查值341 1.8~94.7 3.8~258.9 4.4~87.292.6~1096

?

1

7

3

?

刘 华等:我国辐射环境监测的回顾与展望

 续表4

省、市、自治区监测值

网络

点数

放射性核素含量(BqΠkg)

238U232Th226Ra40K90Sr137Cs

江 苏

2007年测值827.4~55.345.3~7233.3~60.9566~655<0.13~0.85<0.17~1.82 1983~1990年调查值18214.1~62.117.9~67.913.1~89.6303~876

浙 江

2007年测值832~5253~8433~49490~8030.28~3.36<0.30~7.3 1983~1990年调查值17213.5~123.026.3~156.517.4~150118~1603

安 徽

2007年测值162.453.940.4465.0 1983~1990年调查值2168.6~127.110.1~118.1 6.1~99.1176~1841

江 西

2007年测值927.5~65.141.7~83.129.1~71.7413~617 1983~1990年调查值27017.0~35410.2~20013.0~42645.4~1879

山 东

2007年测值1 2.834.327.4324 5.090.34 1983~1990年调查值26015.7~90.120.8~202.09.8~50.0320~1870

湖 南

2007年测值259.9~68.840.2~65.2347~667 1983~1990年调查值30914.6~4329.69~43820.3~297161.6~1252

青 岛

2007年测值223.5~24.355.7~72.229.7~39.2622~647 5.2~5.60.43~0.96 1983~1990年调查值1819.7~42.026.4~59.414.2~34.6443~1023

广 东

2007年测值846.2~10350.7~27426.6~10978.0~6920.021~0.31<1.0 1983~1990年调查值14412.4~187 1.0~153 2.4~13535.8~1132

广 西

2007年测值1040~34245~27834.1~244105~1253<1.3~15.8 1983~1990年调查值3609.1~20615.5~27013.9~30211.5~2185

重 庆

2007年测值611.9~32.436.6~62.021.9~31.9501~9230.15~4.10 2.04 1983~1990年调查值2210.1~52.931.9~60.621.8~68.6293~774

四 川

2007年测值830.8~49.614.6~46.716.7~37.7265~592 2.17~9.84<0.45 1983~1990年调查值3577.7~14711.0~2008.7~142105~1235

贵 州

2007年测值733.6~10426.4~68.217.0~84.952.8~459 1983~1990年调查值244 3.2~1238.3~88.0 3.7~22623.7~803

云 南

2007年测值632.2~13347.0~12930.8~106359~756<0.38~2.83 1983~1990年调查值425 6.8~3068.2~2067.9~42266.3~1442

西 藏

2007年测值339~6949~8331~46443~616 1.3~6.6 1983~1990年调查值20326~52020~24817~170289~1009

甘 肃

2007年测值219.7~41.225.2~47.618.8~48.8487~746 1983~1990年调查值60017.8~20016.4~10614.4~65.3116~807

青 海

2007年测值935.7~13135.7~72.533.4~59.4368~8910.38~11.4 1983~1990年调查值18511.9~13614.4~10811.7~104204~900

宁 夏

2007年测值325.9~45.831.7~38.218.7~32.6581~699 1.16~1.52 1.0~2.4 1983~1990年调查值9510.2~49.927.8~61.2 6.4~72.3479~932

新 疆

2007年测值8 5.0~39.922.1~65.59.8~31.1209~693 1983~1990年调查值731 5.17~15410.4~19010.9~203190~1792

福 建

2007年测值738.4~82.955.2~13525.8~69.078.5~1019 1983~1990年调查值14313.9~13619.5~26018~20124~1627

陕 西

2007年测值832.9~49.533.0~47.522.7~35.7407~693 1983~1990年调查值359 6.0~164 1.8~99.3 5.0~188285~1041?

2

7

3

?辐射防护 第28卷 第6期 

?

373?刘 华等:我国辐射环境监测的回顾与展望

?

?辐射防护 第28卷 第6期 3

7

4

从监测结果来看,全国环境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为环境正常水平;气溶胶总α测值范围为0.02~4.34m BqΠm3,总β测值范围为0.40~25.7m BqΠm3,空气中氚(HT O)的测值范围为<7.3~30.3BqΠm3;全国7大水系、京杭运河、重要的国际河流和主要湖泊水库水中放射性核素浓度未见异常。饮用水中总α、总β放射性浓度小于《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 B57492 2006)[17]中规定的总α、总β放射性指标。各附近海域海水中人工放射性核素90Sr、137Cs的含量均低于我国海水水质标准规定上限[18];土壤中238U、232Th、226Ra、40K、90Sr、137Cs放射性核素比活度未见异常。

2007年,我国的浙江秦山、广东大亚湾Π岭澳和江苏田湾三大核电基地外围环境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未扣除宇宙射线响应值)年均值分别为102nG yΠh、119nG yΠh、98nG yΠh。在秦山核电基地外围环境关键居民组空气、降水、地表水、附近海域海水中氚(HT O)含量分别为212 m BqΠm3、9.4BqΠL、12.4BqΠL、4.1BqΠL;生物样品中青菜、松针和苔藓中氚(HT O)含量分别为4.9BqΠkg(鲜)、2.36BqΠkg(鲜)、17.0BqΠkg (鲜)。广东大亚湾Π岭澳核电站附近局部海域海水中氚浓度为3.2BqΠL,其出产的部分牡蛎样品可监测到微量的人工放射性核素110m Ag含量为0.16BqΠkg(鲜)。但是,各核电厂对公众造成的附加剂量仍低于国家规定的限值[19]。

2007年,在4个除核电厂以外的核反应堆预警点中,除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某预警监测点部分时段气溶胶样品中可监测到人工放射性核素60C o外,其余空气和各环境介质中均未监测放射性核素含量的异常。在9个核燃料生产、加工、贮存和后处理设施预警点中,除甘肃五○四厂总排放口周围地表水和局部土壤监测点放射性核素铀含量高于环境本底水平,大亚湾Π岭澳核电站将部分中低放废物转入北龙处置场时其外围环境γ辐射自动站监测到γ辐射剂量率有7.4%升高外,其他均未见异常。在4个铀矿山预警点的监测表明,辽宁中核集团北方铀业有限公司外围局部环境陆地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气溶胶和沉降物中总α活度浓度和地表水中总α、铀和226Ra含量以及底泥中238U 和226Ra含量高于环境正常水平。中核浙江衢州铀业有限责任公司历年矿区排放的废水和尾渣坝渗滤水造成下游土壤、底泥中238U轻度升高。中核金原铀业有限责任公司桂林分公司因矿石运输沿途撒落造成运矿公路周围部分路段受污染。白云鄂博矿、包钢尾矿坝外围环境受到不同程度污染。

6 我国辐射环境监测的发展思路

尽管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全国辐射环境监测体系,但我国辐射环境监测工作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一是辐射环境监测机构能力建设亟待加强,亟待建立和完善国家、省、市三级辐射环境监测机构。二是辐射环境监测专业人员匮乏,技术力量有待提高。三是各省的能力建设滞后,影响了监测项目的全面开展。四是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控制措施有待完善。

我国现阶段的辐射环境监测工作目标是:抓紧落实辐射环境监测设备的基础配置,规范监测技术和方法,不断提高辐射环境监测队伍素质,尽快完善全国的辐射环境监测网络,加速形成与我国核安全与辐射环境管理相适应的监测能力,全力构筑我国的辐射安全监控和应急体系,实现辐射环境监测工作的新进展。以全国辐射环境质量监测为工作中心,核设施及其他重点污染源为监测重点,加强组织、能力建设。

辐射环境监测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科学,它涉及许多科学技术领域,要真正做好全国辐射环境监测工作需要多学科、多专业的技术力量支持。近几年我国的辐射环境监测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6.1 完善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

(1)环境辐射剂量率监测的自动化、网络化和标准化;(2)放射性气溶胶监测自动化、网络化和标准化;(3)环境样品分析流程化、自动化和标准化;(4)标准物质的研制和开发;(5)辐射环境监测网络的质量保证;(6)氡监测技术及其应用。

6.2 加强辐射预警监测,防范核和辐射恐怖袭击

(1)建立核恐怖预警监测系统;(2)开发核

?

5

7

3

?

刘 华等:我国辐射环境监测的回顾与展望

和辐射恐怖事件的应急监测技术。

6.3 全面开展核设施辐射环境监测和评价

(1)核设施周围环境辐射监测方案的优化设计;(2)完善核设施流出物及周围环境中人工放射性核素的监测技术;(3)建立和完善核设施流出物的监督性监测制度和监测技术。

6.4 高度重视核事故应急快速响应和应急监测

(1)完善核事故应急快速响应和监测系统;

(2)建立核事故应急监测远程、自动、现场无人值守监测系统;(3)开展跨国辐射监测和合作。

6.5 研究开发海洋环境放射性监测和评价技术

(1)建立海洋环境放射性监测实验室;(2)研发海洋环境放射性监测方法和技术。

经过近几十年的努力,我国辐射环境监测和管理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初步建立了全国辐射环境监测体系,获得了大量监测数据,基本掌握了我国辐射环境现状。我国的辐射环境监测工作仍面临严峻的挑战,同时又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需要从事辐射环境保护的全体同事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2 何振芸,罗国桢,黄家矩.全国环境天然放射性水平调查研究(1983~1990)概况.辐射防护,1992.12

(2):81

3 全国环境天然放射性水平调查总结报告编写小组(支仲骥执笔).全国环境天然贯穿辐射水平调查研究(1983~1990).辐射防护,1992.12(2):96

4 全国环境天然放射性水平调查总结报告编写小组(潘三铭,刘如业执笔).全国土壤中天然放射性核素含量调查研究(1983~1990).辐射防护,1992.12

(2):122

5 全国环境天然放射性水平调查总结报告编写小组(王树明执笔).全国水体中天然放射性核素浓度调

查(1983~1990).辐射防护,1992.12(2):143

6 联合国原子辐射科学效应委员会(UNSCE AR).电离辐射源与效应.UNSCE AR1993年报告.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95

7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办公厅文件.关于印发《国家环保总局核事故应急预案》和《国家环保总局辐射事故应急预案》的通知.环办〔2007〕17号.2007201

8 叶际达,孔玲莉,李莹,等.五省放射性伴生石煤矿开发和利用对环境影响的研究.辐射防护,2004.24

(1):1

9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文件.关于印发《辐射环境监督站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环发[2002]158号.

2002211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辐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 JΠT6122001.2001208

11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文件.关于印发《全国辐射环境监测与监察机构建设标准》的通知.环发〔2007〕82

号.2007206

12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办公厅文件.关于印发《全国辐射环境监测方案(暂行)的通知》.环办函[2003]56

号.2003206

13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辐射环境监测技术中心文件.

《国家辐射环境监测网站站点布设原则与要求》(国环辐监[2006]21号).2006210

14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办公厅文件.关于确定国家辐射环境监测网第一批国控点点位的通知.环办函

[2007]168号.2007203

15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辐射环境监测技术中心文件.

关于报送国家辐射环境监测网第一批国控点建设

和运行情况报告及核环境安全预警监测站点监测

实施方案的通知.国环辐监〔2007〕12号.2007204

16 国家环境保护部.全国辐射环境质量报告书(2007年度).2008206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 B574922006.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

1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海水质量标准.G B 309721997.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8

(编辑部收稿日期2008年6月5日) (下转第391页,C ontinued on page391)

?

6

7

3

?辐射防护 第28卷 第6期 

22 吴可,周永增,王嘉栋,等.人牙釉质中顺磁物质

本底分布及其辐射敏感性差异.辐射防护通讯,2000.20(2):22

(编辑部收稿日期2007年10月24日)

STU DIES ON THE DOSE ESTIMATION TECHNIQUES FOR RADIATION DAMAGE

Chen Y ing Zhou Pingkun Wu K e

(Institute of Radiation Medicine ,Academy of M ilitary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850)

Abstract Around the dose estimation of radiation damage ,major achievements in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clinical practice of the Academy of Military Medical Sciences are introduced in respect of biological dose esti 2mation and ESR measure techniques.The techniques of radiation biological dose estimation include continuous perfection and automatic analysis of chrom os ome bio 2dosimeter ,the dose estimations for acute over 2high dose exposure and protracted exposure ,radiation late effects evaluation ,lym phocyte micronucleus count and various new examination methods based on the damage of DNA m olecule target.The status of study and application in ESR measurement is introduced and future development als o prospected.

(K ey W ords :Radiation Damage ,Biological D ose Estimation ,ESR )

(上接第376页,C ontinued from page 376)

REVIEW AN D PROSPECT OF ENVIRONMENTAL

RADIATION MONITORING IN CHINA

Liu Hua Zhao Shunping Liang Meiyan Shao Haijiang Ni Shiying

(1.Department of Nucleay Safety and Radiation Management ,M inistry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dministration ,Beijing ,100035;

2.Zhejiang Province Radiation Environmental M onitoring S tation ,Hangzhou ,310012)

Abstract The environmental radiation m onitoring is the basis for management mission of environmental ra 2diation as well as an im portant part of the environmental m onitoring.This paper has made overall review of the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radiation m onitoring and the achievements made in the field of environmental ra 2diation management in the past 25years in China.Finally ,it describes the considerations of w ork for m onitor 2ing and management of environmental radiation in the future.

(K ey W ords :Environmental Radiation M onitoring ,Review ,Prospect )

?

193?陈 英等:放射损伤生物剂量估算技术研究

辐射环境监测方案

XXX有限公司辐射环境监测方案 1、目的 为加强公司辐射源的安全管理,保护工作环境,防止辐射污染事故的发生,为职工创造安全的工作环境,特制定本监测方案。 2、辐射环境监测工作要求 2.1概述:我公司拟上放射性同位素料位仪12台,各含四类放射源Cs-137一枚。放射源Cs-137发出γ射线的穿透能力强,可能使环境γ空气吸收剂量率增高,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 2.2使用期间辐射环境监测 2.2.1监测对象:含密封源液位仪辐射; 2.2.2监测项目:γ射线剂量当量率; 2.2.3监测范围:以放射源为中心,周围50m范围内; 2.2.4监测点位:含密封源液位仪检测仪安装周围; 2.2.5监测内容: ①人员监测:对职业人员进行职业照射的监测;在事故情况下对相关人员进行个人监测。 ②设备监测:对液位检测仪外表、四周的辐射强度进行监测,进行源的泄漏检验,判断其使用情况是否良好。 ③工作场所监测:对液位检测仪安装位置四周,车间内、外周围50m范围内进行监测,掌握该仪器的辐射水平。 2.2.6监测单位:公司聘请具备放射性监测资质的单位负责组织实施。 2.2.7监测频率:每年1-2次。

2.3污染事故监测 当密封源破坏造成环境污染时,为确保工作环境的安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如下监测: 2.3.1污染区及周围γ射线剂量当量率,表面放射性污染水平。 2.3.2污染区及周围环境相关环境介质中使用源放射性核素含量。 2.3.3仪器设备放射性污染水平。 2.3.4事故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液体和固体污染物的放射性污染水平. 2.4.监测结果评价 结合监测结果,根据国家标准判断周围环境是否符合工作需要。辐射水平超过相应标准要求时,应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实行分区管理。 XXX有限公司 二〇一一年四月十二日

(完整版)环境监测系统解决方案

环境监测系统解决方案 一、系统概要 本综合管控云平台是一套基于云计算的物联网综合管控云服务平台。平台可适配于各种物联网应用系统,实时监控管理接入设备的状态与运行情况,并对设备进行远程操作,通过云平台对接物联网设备做到精确感知、精准操作、精细管理,提供稳定、可靠、低成本维护的一站式云端物联网平台。环境监测系统通过对现场温度、湿度、光照、风向、风速、PM2.5、气压等参数的数据采集,将参数数据远传至物联网云平台,实现现场各个设备的数据实时监测,用户可以通过电脑网页或是手机app实时查看,可以自由设置各个参数的标准值上下限,如果数据超限可以给相关的工作人员发送短信或是微信报警提醒,做到提前预警,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实现在远程就能值守现场设备。 二、拓扑图 现场传感器数据通过物联网中继器上传云平台,客户通过电脑网页或是手机app可以实时监控现场设备数据。

三、系统构成 3.1系统登陆 ①PC端登陆: 本系统采用B/S架构,PC端用户只需打开浏览器通过IP地址进入管理系统,凭管理员分配的用户名密码进行登陆管理。(登陆界面可定制企业logo及信息)如下图: ②手机端登陆: 用户可在任何有本地局域网信号的地方,通过IOS或Android版本APP登陆系统,登陆账号与PC端账号相同。IOS 版本APP请在Apple Store搜索“易云系统”进行下载,安卓版本请在“易云物联网系统”公众号或PC端系统中扫描二维码进行下载。 3.2数据监控 能够便捷监控实时数据,并且可通过数据变化自动启停其他设备,各项数据可用数值、图片、文字分别展示,并通过短信等功能向用户发送报警信息。另外,可设定不同的监控点,更直观的监测每个测温点实时情况,模拟真实的设备位置分布。如下图:

辐射工作场所和环境辐射水平监测方案

辐射工作场所和环境辐射水平监测方案 辐射工作场所监测 一、一切伴有辐射的实践或设施,都应根据具体情况,按辐射防护最优化原则制定出相应的辐射监测计划,开展辐射监测。监测结果应定期向辐射防护和环境保护部门报告,发现异常情况时应随时报告。辐射防护和环境保护部门也应对这些辐射工作单位进行抽样性的监测。 二、个人监测 1、辐射工作单位必须对第一类工作条件下的工作人员进行个人监测。工作人员可能受到、x、高能射线或中子照射时,应佩带相应的个人剂量计。当内照射可能较大时,应定期进行内照射监测。个人监测结果要逐个记录、存档,其保存时间不少于停止辐射工作后30年。 2、在事故或应急情况下,根据情况可对有关人员以及少数有代表性的公众成员进行个人监测。 3、工作人员离开开放型放射源工作场所时,应该进行体表放射性污染检查。 三、工作场所监测 1、为检验工作环境在连续操作时是否符合辐射安全要求,鉴别是否有异常或紧急情况发生,工作场所应进行常规监测。依据辐射源的特点和操作方式,常规监测应对工作场所中的辐射水平、空气中放射性核素的浓度以及表面污染水平等进行监测。在

可能出现高水平照射或事故照射的场合,必须配置可以自动报警的连续监测装置。测量结果,连同测量条件、测量方法和仪器、测量时间等一同记录并妥状况保存。 2、在实践或设施的运行过程中,会使工作人员所在环境的剂量当量率发生较大改变的岗位,应进行操作监测。 3、当工作环境安全控制的资料不够充分,或操作过程可能出现异常时,应进行特殊监测。 四、辐射工作人员的健康管理 1、对辐射工作人员的医学监督根据一般职业医学原则进行。其目的是:评价职工健康情况;提供原始健康状况的资料;以及确保职工的健康情况在开始从业时和从业期间都能适应他们的工作。 2、对第一类工作条件下的工作人员必须进行常规医学监督。 3、从事辐射工作前的健康检查内容包括医学史的询问,特别是先前的辐射照射史和各种毒物接触史的调查:一般医学检查;末梢血化验检查;以及根据工作和健康情况,由负责医师提出的其他有关检查。 4、辐射工作从业期间的定期医学检查,内容根据其受照类型的程度,以及工作人员健康状况确定,除一般健康检查项目外,尚可追加对辐射照射敏感的检查指标。 5、定期医学检查频率一般为一年一次,如辐射照射情况和

辐射环境监测方案

编号:SY-AQ-04068 (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 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 辐射环境监测方案 Radiation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program

辐射环境监测方案 导语:进行安全管理的目的是预防、消灭事故,防止或消除事故伤害,保护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在安全管 理的四项主要内容中,虽然都是为了达到安全管理的目的,但是对生产因素状态的控制,与安全管理目的关 系更直接,显得更为突出。 为了确保放射源周围环境的安全,了解放射源拟用位置周围环境的辐射现状,特制订本计划。 一、委托山西省辐射环境监督站承担放射源拟用位置周围环境辐射剂量的监测。 二、对于放射源周围辐射环境背景值监测,按GB/T14583《环境地表γ剂量率测定规范》进行,对于放射源安装后周围辐射环境的监测,按HJ/T61-2001《辐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进行。监测数据认真记录,妥善保存,并报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三、检测内容:放射源运行期间,监测的内容主要是周围环境γ辐射剂量率的监测。 四、监测频次: 1、放射源正常运行时,每年进行两次监测,数据存档备案; 2、放射源进行维修前后,应分别进行一次监测;

3、事故发生后,在事故处理前后对其周围环境分别进行一次监测; 4、放射源退役时,应进行一次退役监测。 五、监测点的位置: 1、放射源正常运行和维修前后的监测点位置为:铅罐表面、距源罐表面1米处; 2、发生事故时监测点的位置为:可能受到放射性污染的区域。 3、放射源退役时的监测点位置为:铅罐表面、距源罐表面1米处、过去安装或存放场所。 这里填写您的公司名字 Fill In Your Business Name Here

辐射安全管理制度完整版

陕西延长石油安源化工有限公司辐射相关管理制度 二〇一四年二月

放射源装置维护、维修制度 1、对放射源装置进行维修时,应由专业人员进行,必须有防护用品(铅服、防护眼镜、手套等);严禁非专业人员私自拆装、移动或变动相关设施,对违反规定而造成设备和人身事故的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并追究主管人员的责任。 2、源窗口上方剂量偏大,操作中尽量使身体特别是眼睛避开该处。 3、安装操作时配带防护眼镜,穿防护服,源窗口放置厚2~5mm塑料板和铅板遮挡。 4、禁止擅自修理放射源快门以及电磁控制阀的修理和更换或其它作业;禁止将手指等身体任何部位伸入定量传感器的测量间隙内。 5、应急处理过程必须佩戴辐射剂量计,最好为具有报警功能的剂量计,无剂量计,禁止进行任何操作。 6、在发生密封源丢失,应立即安排人员采取各种途径尽快寻找被丢失的密封源,并及时将事故情况上报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公安部门,并联系密封源生产厂家。 7、技术人员处理被丢失的密封源时,应配备铅衣、铅手套、防护眼镜等防护措施和必要的剂量监测设备,并严格控制与被丢失的密封源近距离接触时间。将距被丢失的密封源至少5m的范围设为警戒区,设置明显的电离辐射标志,禁止公众入内。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加强放射源的环境安全管理。

放射源装置操作规程 1、放射源装置必须有专人进行操作。 2、使用前点检放射源装置各项技术性能与安全防护装置运行是否正常,异常时不能使用并及时报告上级领导。 3、每周对放射源装置各项装置与安全防护装置进行定期检查与校对,并做详细的检查与校对记录备案。 4、放射源装置的使用严格按照作业指导书操作,严禁和杜绝违反操作规程的行为,违反者予以教育、检查、处罚。 5、放射源装置使用完毕前要及时对数据进行备份,使用完毕后也须有使用记录备案。

辐射环境监测与个人剂量监测制度(正式)

辐射环境监测与个人剂量监 测制度(正式) Standardize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 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管理机制、管理原则、管理方法以及管理机构进行设置固定的规范,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工作或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为加强辐射源的安全使用,保障人体健 康,保护环境,特制定本监测计划和方案。具 体内容如下: 一、辐射环境监测 1.组织实施:辐射环境监测由辐射安全与 防护领导小组组织人员(至少两名人员)实 施。 2.监测项目:工作场所空气吸收剂量率。

3.监测频次:每月使用监测仪器对放射源工作场所进行监测。每年委托资质单位进行年度辐射安全与防护评估监测。 4.监测点位:按照国家监测标准规范要求进行监测布点。 5.监测记录分析:对照国家标准对监测结果进行评价,若发现异常的,应调查原因,存在安全隐患的应报告领导小组,及时整改。 6.监测记录存档要求:自行监测结果应留存备查。年度评估监测应保存5年。 二、个人剂量监测 1.辐射工作人员必须配备个人剂量计。 2.个人剂量计按规定定期送检。 3. 建立并保存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档案。

请在这里输入公司或组织的名字Please enter the name of the company or organization here

医院辐射工作场所辐射环境自行监测办法[1]

百色市妇幼保健院辐射工作场所辐射环境自行监测办法 第一条为加强本院辐射工作场所的安全和防护管理,规范辐射工作场所辐射环境自行监测行为,根据国家《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在本院范围内使用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单位辐射工作场所辐射 环境自行监测。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的辐射环境自行监测,是指辐射工作单位自行组织的对其辐射工作场所及其周边环境、流出物等进行的监测活动。 第四条辐射工作单位应根据辐射工作场所的辐射活动类型和水平,按照《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辐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等标准规范,制定本单位辐射环境监测制度、监测方案和监测计划,对本单位辐射工作场所辐射环境定期开展自行监测,并对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负责。 第五条本单位不具备专业的辐射环境监测能力,且自行监测应有与所从事辐射活动相适应的辐射监测专业技术人员、监测仪器和质量管理制度。监测人员要通过辐射安全与防护培训,监测仪器要按规定定期检定。 第六条本单位不具备辐射环境监测能力,委托具有国家、百色市《资质认定计量认证证书》(CMA)或《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实验室认可证书》(CNAS)资质的辐射环境监测机构进行监测,所需经费由本院承担。 第七条开放型辐射工作场所的监测,还应包括场所内地面、操作台、设备和物品的表面污染监测。有流出物的场所还应对流出物及其周边环境影响进行监测。 第八条监测记录或报告应记载监测数据、测量条件、测量方法和仪器、测量时间和测量人员等信息。 第九条如发现监测结果异常,应立即停止辐射活动,迅速查明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消除辐射安全隐患。 第十条辐射安全防护建立辐射环境自行监测记录或报告档案,并妥善保存,接受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十一条辐射环境自行监测记录或报告,应随本单位辐射安全和防护年度评估报告一并提交辐射安全许可证发证机关。

辐射环境监测人员持证上岗考核实施细则

附件二: 辐射环境监测人员持证上岗考核实施细则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落实《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和《环境监测人员持证上岗考核制度》(环发〔2006〕114号),进一步加强和规范辐射环境监测人员资格管理,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持证上岗考核工作实行分级管理。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负责国家级和省级辐射环境监测机构监测人员持证上岗考核的管理工作,其中国家级辐射环境监测机构监测人员的考核工作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组织实施,省级辐射环境监测机构监测人员的考核工作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委托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辐射环境监测技术中心(以下简称 “技术中心”)按本细则组织实施。省级环境保护局(厅)负责辖区内地市级辐射环境监测机构监测人员持证上岗考核的管理工作,省级辐射环境监测机构在省级环境保护局(厅)的指导下组织实施,必要时可组织编制相应的实施细则。 第三条 为环境管理和社会提供辐射环境监测数据和信息的监测、数据分析和评价、质量管理以及与监测活动相关的人员(以下简称“监测人员”)必须取得《辐射环境监测人员技术考核合格—28—

证书》(以下简称“合格证”)。持有合格证的人员(以下简称“持证人员”)方能从事相应的监测工作;未取得合格证据者,只能在持证人员的指导下开展工作,监测质量由持证人员负责。 第二章 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 第四条 技术中心应当成立持证上岗考核机构,考核机构应当编制为持证上岗考核配套的《辐射环境监测上岗资格考试大纲》和考试题库。 第五条 考核内容在《辐射环境监测上岗资格考试大纲》要求范围内,由基础理论、实际操作考核两部分组成,实际操作考核内容应紧扣申请项目,且每个项目均需考核。实际操作考核包括现场基本技能考核、现场样品分析考核和自行考核认定(以下简称自认定)三种方式。 第六条 基本理论考核内容主要包括:环境保护基本知识、环境监测基础理论知识、环境保护标准和监测规范、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知识、常用数据统计知识、采样方法、样品预处理方法、分析测试方法、数据处理和评价模式等。 第七条 基本技能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布点、采样、试剂配制、常用分析仪器的规范化操作、仪器校准、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措施、数据记录和处理、校准曲线制作、样品测试以及数据审核程序等。 第八条 样品分析考核是指按照规定的操作程序对发放的考 —29—

14. 辐射环境监测

第十四章辐射环境监测 第一节辐射环境监测的概述 一、监测概念 我国现标准GB18871-2002采用了IAEA机构的定义, ——为评价或控制辐射或放射性物质的照射,对剂量或污染所进行的测量及对测量结果的解释。这段简短的定义包含多层意思, (1)监测目的——评价或控制辐射或放射性物质的照射。这里的“辐射”是贯穿辐射,放射性物质指各种放射性核素,“照射”包括对人员的内照射和外照射。(2)监测内容——贯穿辐射和放射性物质对人产生的辐射剂量,和/或放射性物质对环境介质造成的污染程度或水平。 (3)监测手段——测量和分析。 (4)监测结果——不仅仅是提供监测的数据,还有给出对监测结果的分析和解释。 二、辐射环境监测分类 按监测对象分, (1)针对较大区域内的一般环境质量监测。(2)针对特定核与辐射设施的监测。 按监测的属性分, (1)按计划开展的常规监测。(2)应对突发情况的应急监测。 针对核与辐射设施运行时间顺序,环境监测可分为, (1)核与辐射设施运行前本底调查。(2)核与辐射设施运行期间的监测。(3)核与辐射设施退役终态监测。 针对核与辐射设施监测的实施主体,环境监测可分为, (1)由企业组织的监测。 (2)由政府组织的监督性监测。

三、辐射环境监测的作用 辐射环境监测的主要作用包括, (1)验证核与辐射设施对环境的实际影响是否处在所控制的范围之内。(2)发现核与辐射设施的异常排放。 (3)严重事故时可以判定污染的范围和水平。(4)改善公共关系。 四、辐射环境监测的特点 监测具有一定的特点, (1)环境中辐射及放射性核素种类繁多,辐射环境监测时它们有时彼此相互干扰。(2)环境介质复杂,对不同的环境介质需采用不同的监测(取样)方法。(3)辐射环境监测往往是在很高的环境背景值下去探查一个附加的小增量,辐射环境监测受环境放射性背景值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较大,只有在良好的质量保证下,才能取得准确的监测结果。 第二节环境中放射性的背景情况 环境放射性监测是在较高的放射性背景情况之下去探查一个小的附加增量,环境中较高的放射性背景值主要是天然放射性的贡献。 一、天然放射性的来源与水平 天然放射性按其来源可分为, (1)地球上生来就有的。 (2)宇宙射线以及宇宙射线与大气层相互作用产生的。陆生放射性核素主要有钍232系、铀238系和铀235系三个衰变系列。 钍232系,又称4n系,钍232经过7次α衰变和4次β衰变形成稳定核素,钍232半衰期为1.405×1010a,钍232系的放射性衰变产物包括10个核素。 铀238系,又称4n+2系,铀238经过9次α衰变和7次β衰变形成稳定核素,钍232半衰期为4.468×109a,铀238系的放射性衰变产物包括14个核素。 铀235系,又称4n+3系,铀238经过9次α衰变和6次β衰变形成稳定核素,

物联网智能环境监测系统

《传感器与物联网技 术》 综合报告 题目:智能环境与物联网技术 专业: 学号: 姓名: 提交日期:二О一六年六月

摘要 环境与所有人的日常生活都息息相关,而物联网技术也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以及智能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开始被应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来。本文主要针对物联网技术应用到环境监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智能环境利用各种传感器技术,移动计算,信息融合等技术对空气环境,海洋环境,河,湖水质,生态环境,城市环境质量进行全面有效地监控,通过构建全国各地环境质量的检测实现对全国范围内的环境进行实时在线监控和综合分析,建立全国性的污染源信息综合管理系统,为采取环境治理措施和污染预警提供更客观,有效的依据。 关键字:智能环境物联网技术传感器

目录 1引言 (4) 1.1 物联网简介 (4) 1.2智能环境研究的目的和背景 (4) 2需求分析 (4) 2.1智能环境功能需求分析 (5) 2.2各子系统需求分析 (5) 2.2.1大气污染监测子系统需求分析 (5) 2.2.2海洋污染监测子需求分析 (5) 2.2.3水质监测子系统需求分析 (5) 2.2.4生态环境检测子系统需求分析 (5) 2.2.5城市环境检测子系统需求分析 (5) 2.3其他非功能需求分析 (6) 2.3.1可靠性需求 (6) 2.3.2开放性需求 (6) 2.3.3可扩展性需求 (6) 2.3.4安全性需求 (6) 2.3.5应用环境需求 (6) 3详细设计 (6) 3.1各环境监测子系统解决方案 (6) 3.2智能环境监测系统结构图 (5) 3.2.1各子系统环境监测拓扑结构图 (6) 4结论 (12) 参考文献 (13)

环境核辐射监规定(GB1237990)

环境核辐射监测规定(GB12379-90)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环境核辐射监测的一般性准则。 本标准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进行的一切环境核辐射监测。 2 引用标准 GB 8703 辐射防护规定 3 术语 3.1 源项单位 从事伴有核辐射或放射性物质向环境中释放并且其辐射源的活度或放射性物质的操作量大于从事伴有核辐射或放射性物质向环境中释放并且其辐射源的活度或放射性物质的操作量大于GB 8703规定的豁免限值的一切单位。 3.2 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部门 国家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国家有关部门负责环境保护的行政监督管理部门。 3.3 核设施 从铀钍矿开采冶炼、核燃料元件制造、核能利用到核燃料后处理和放射性废物处置等所有必须考虑核安全和(或)辐射安全的核工程设施及高能加速器。 3.4 同位素应用 利用放射性同位素和辐射源进行科研。生产、医学检查、治疗以及辐照、示踪等实践。 3.5 环境本底调查 源项单位运行前对其周围环境中已存在的辐射水平、环境介质中放射性核素的含量,以及为评价公众剂量所须的环境参数、社会状况等所进行的调查。 3.6 常规环境监测

源项单位在正常运行期间对其周围环境中的辐射水平以及环境介质中放射性核素的含量所进行的定期测量。 3.7 监督性环境监测 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部门为管理目的对各核设施及放射性同位素应用单位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所进行的定期或不定期测量。 3.8 质量保证 为使监测结果足够可信,在整个监测过程中所进行的全部有计划有系统的活动。 3.9 质量控制 为实现质量保证所采取的各种措施。 3.10 代表性样品 采集到的样品与在取样期间的样品源具有相同的性质。 3.11 准确度 表示一组监测结果的平均值或一次监测结果与对应的正确值之间差别程度的量。 3.12 精密度 在数据处理中,用来表达一组数据相对于它们平均值偏高程度的量。 4 环境核辐射监测机构和职责 4.1 一切源项单位都必须设立或聘用环境核辐射监测机构来执行环境核辐射监测。核设施必须设立独立的环境核辐射监测机构。其他伴有核辐射的单位可以聘用有资格的单位代行环境核辐射监测。 4.1.1 源项单位的核辐射监测机构的规模依据其向环境排放放射性核素的性质、活度、总量、排放方式以及潜在危险而定。 4.1.2 源项单位的环境核辐射监测机构负责本单位的环境核辐射监测,包括运行前环境

辐射安全管理规定

三十、辐射安全管理规定 1 目的 为确保放射性工作人员健康,做好职业卫生防护工作,特制定本规定。 2 工作场所、设备及人员要求 2.1 进行X射线操作的固定工作场所必须有足够厚度的屏蔽层,机房用砖核和混凝土加防护涂料要符合安全使用标准。 2.2 凡设计、安装、使用医院X射线机,工业探伤X射线机及带有放射性的仪器、仪表和能产生电离辐射的设备和装置,均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按程序报请国家有关部门审批后方可进行。 2.3 从事X射线工作人员,必须持有《X射线机防护合格证》,无证和证件失效者不准工作。 3 职业卫生防护要求 3.1 从事X射线工作人员,应具备放射卫生防护基本知识,佩带个人剂量仪和X射线剂量检测仪。 3.2 工作前,必须按规定穿戴好防护用具如:白布工作服、口罩、胶皮手套、铅围裙、铅手套、铅眼镜等,确保一月受照剂量小于0.5雷欧。3.3工作后,要做好个人清洁工作。要养成良好习惯,不在工作场所进食、饮水等,下班及时换下防护服,并洗手、洗脸、洗澡;皮肤有伤口不得从事此项工作。 3.3 要做好X射线检测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工作,X射线设备发生故障,严禁用眼睛直接观察,应由专业人员维修。定期联系检测设备的计量。 3.3 质保部进行X射线探伤检验,应尽量与职工上班时间错开。在进行X射线作业的辐射区,应悬挂警示牌及红白安全旗,设立安全监督哨,防止其他无关人员误入辐射区。工作人员必须严守操作规程,熟悉和掌握操作技巧,达到操作准确敏捷,减少照射时间。 3.4 进行X射线作业时,一旦发现有人被误照,应立即送其到专门医疗机构进行体检治疗并上报安保部,不得隐瞒事故。 3.5 卫生所对病人进行X射线检查时应控制好焦点与人体恰当的距离及体位,尽量避开辐射敏感的器官,对儿童及孕妇严格控制x射线照射。 3.6 从事X射线工作人员应定期到卫生所进行身体检查,每年进行一次血象检查,二年进行一次全面体检,凡有禁忌症者不得从事放射性工作。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 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存在范围和要素覆盖不全,建设规划、标准规范与信息发布不统一,信息化水平和共享程度不高,监测与监管结合不紧密,监测数据质量有待提高等突出问题,难以满足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影响了监测的科学性、权威性和政府公信力,必须加快推进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要求,坚持全面设点、全国联网、自动预警、依法追责,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公众监督的生态环境监测新格局,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二)基本原则。 明晰事权、落实责任。依法明确各方生态环境监测事权,推进部门分工合作,强化监测质量监管,落实政府、企业、社会责任和权利。 健全制度、统筹规划。健全生态环境监测法律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体系,统一规划布局监测网络。 科学监测、创新驱动。依靠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加强监测科研和综合分析,强化卫星遥感等高新技术、先进装备与系统的应用,提高生态环境监测立体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 综合集成、测管协同。推进全国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联网和共享,开展监测大数据分析,实现生态环境监测与监管有效联动。 (三)主要目标。到2020年,全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基本实现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生态状况监测全覆盖,各级各类监测数据系统互联共享,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化能力和保障水平明显提升,监测与监管协同联动,初步建成陆海统筹、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使生态环境监测能力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适应。 二、全面设点,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四)建立统一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环境保护部会同有关部门统一规划、整合优化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建设涵盖大气、水、土壤、噪声、辐射等要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全国环境质量监测网络,按照统一的标准规范开展监测和评价,客观、准确反映环境质量状况。

辐射工作场所监测制度

台州市椒江区海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辐射工作场所监测制度 一、一切伴有辐射的实践或设施,都应根据具体情况,按辐射防护最优化原则制定出相应的辐射监测计划,开展辐射监测。监测结果应定期向辐射防护和环境保护部门报告,发现异常情况时应随时报告。辐射防护和环境保护部门也应对这些辐射工作单位进行抽样性的监测。 二、个人监测 1、辐射工作单位必须对第一类工作条件下的工作人员进行个人监测。工作人员可能受到、x、高能射线或中子照射时,应佩带相应的个人剂量计。当内照射可能较大时,应定期进行内照射监测。个人监测结果要逐个记录、存档,其保存时间不少于停止辐射工作后30年。 2、在事故或应急情况下,根据情况可对有关人员以及少数有代表性的公众成员进行个人监测。 3、工作人员离开开放型放射源工作场所时,应该进行体表放射性污染检查。 三、工作场所监测 1、为检验工作环境在连续操作时是否符合辐射安全要求,鉴别是否有异常或紧急情况发生,工作场所应进行常规监测。依据辐射源的特点和操作方式,常规监测应对工作场所中的辐射水平、空气中放射性核素的浓度以及表面污染水

平等进行监测。在可能出现高水平照射或事故照射的场合,必须配置可以自动报警的连续监测装置。测量结果,连同测量条件、测量方法和仪器、测量时间等一同记录并妥状况保存。 2、在实践或设施的运行过程中,会使工作人员所在环境的剂量当量率发生较大改变的岗位,应进行操作监测。 3、当工作环境安全控制的资料不够充分,或操作过程可能出现异常时,应进行特殊监测。 四、辐射工作人员的健康管理 1、对辐射工作人员的医学监督根据一般职业医学原则进行。其目的是:评价职工健康情况;提供原始健康状况的资料;以及确保职工的健康情况在开始从业时和从业期间都能适应他们的工作。 2、对第一类工作条件下的工作人员必须进行常规医学监督。 3、从事辐射工作前的健康检查内容包括医学史的询问,特别是先前的辐射照射史和各种毒物接触史的调查:一般医学检查;末梢血化验检查;以及根据工作和健康情况,由负责医师提出的其他有关检查。 4、辐射工作从业期间的定期医学检查,内容根据其受照类型的程度,以及工作人员健康状况确定,除一般健康检查项目外,尚可追加对辐射照射敏感的检查指标。 5、定期医学检查频率一般为一年一次,如辐射照射情

北京市辐射工作场所辐射环境自行监测办法(试行)

北京市辐射工作场所辐射环境自行监测办法(试行) 京环发〔2011〕347号 各有关单位: 为加强辐射工作场所监测,规范辐射工作单位自行监测行为,根据《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市环保局制定了《北京市辐射工作场所辐射环境自行监测办法(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北京市辐射工作场所辐射环境自行监测办法(试行) 第一条为加强本市辐射工作场所的安全和防护管理,规范辐射工作场所辐射环境自行监测行为,根据国家《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在本市范围内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单位辐射工作场所辐射环境自行监测。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的辐射环境自行监测,是指辐射工作单位自行组织的对其辐射工作场所及其周边环境、流出物等进行的监测活动。 第四条辐射工作单位应根据辐射工作场所的辐射活动类型和水平,按照《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辐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等标准规范,制定本单位辐射环境监测制度、监测方案和监测计划,对本单位辐射工作场所辐射环境定期开展自行监测,并对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负责。 第五条具备辐射环境监测能力的单位可选择自行监测。自行监测单位应有与所从事辐射活动相适应的辐射监测专业技术人员、监测仪器和质量管理制度。监测人员要通过辐射安全与防护培训,监测仪器要按规定定期检定。 第六条不具备辐射环境监测能力的单位,可委托具有国家、北京市《资质认定计量认证证书》(CMA)或《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实验室认可证书》(CNAS)资质的辐射环境监测机构进行监测,所需经费由委托方承担。

江苏省社会辐射环境检测机构业务能力认定与管理办法

江苏省社会辐射环境检测机构业务能力认定与管理办法 为规范社会辐射环境检测机构管理,促进社会辐射环境检测行业有序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管理办法》(环保部令第18号)《环境监测管理办法》(原国家环保总局令第39号)等规定,江苏省环保厅印发了《江苏省社会辐射环境检测机构业务能力认定与管理办法》。以下是小编分享的江苏省社会辐射环境检测机构业务能力认定与管理办法,快来看看吧。 江苏省社会辐射环境检测机构业务 能力认定与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社会辐射环境检测机构管理,促进社会辐射环境检测行业有序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管理办法》(环保部令第18号)《环境监测管理办法》(原国家环保总局令第39号)等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社会辐射环境检测机构自愿向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对其业务能力进行认定的活动。 本办法所称社会辐射环境检测机构,是指非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在本省境内注册并拥有固定办公、实验场所,从事辐射环境检测业务的机构。 第三条通过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检测业务能力认定的社会辐射环境检测机构,在认定的检测项目、业务范围和有效期内,开展相应的辐射环境检测业务。 第四条对社会辐射环境检测机构实行分级、分类管理。申请辐射环境检测业务能力认定的检测机构分为甲级和乙级。 甲级检测机构可承担社会委托的电离辐射类和电磁辐射类项目环评监测、年度监测、验收监测和调查报告的现场监测等工作,并可承担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委托的辐射监测任务。

环境在线监测期末试卷答案版

一、名词解释(10分) 1. 数据交换:在多个数据终端设备(DTE)之间,为任意两个终端设备建立数据通信临时互连通路的过程称为数据交换。 2.CEMS系统:CEMS是英文Continuous Emission Monitoring System的缩写,是指对大气污染源排放的气态污染物和颗粒物进行浓度和排放总量连续监测并将信息实时传输到主管部门的装置,被称为“烟气自动监控系统”,亦称“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或“烟气在线监测系统”。 3. 数据的有效性审核:自动监测数据有效性审核是指环保部门按照国家发布的标准、规范等对自动监测设备定期进行的监督考核,确定自动监测设备能否正常运行。国控企业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在正常运行状态下所提供的实时监测数据,即为通过有效性审核的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 4. 零气:零气是指调整气体分析仪最小刻度的气体,以及进入分析仪时显示为零的气体。零气应不含有待侧成分或干扰物质,但可以含有与测定无关的成分。一般使用不含待测成分的高纯氮或清洁空气作为零气。零位调整就是使用零气调节分析仪的零点刻度。 8.零点漂移:采用零点校正液为试样连续测试,水污染源在线监测仪器的指示值在一定时间内变化的幅度。 9.量程漂移:采用量程校正液为试样连续测试,相对于水污染源在线监测仪器的测定量程,仪器指示值在一定时间内变化的幅度。 二、填空题(20分) 1. 废水在线自动监测系统是一套以在线自动分析仪器为核心,运用现代_现代传感器技术__、_自动测量技术__、_自动控制技术__、_计算机应用技术___技术及相关的专用分析软件和通讯网络所组成的一个综合性自动监测数据的采集系统。 2. 水质自动监测网国家网由__网络中心站_和_水质自动监测子站__组成。网络中心站设在_中国环境监测总站__,各水质自动监测子站委托_地方环境监测站(简称托管站)__ 负责日常运行和维护。为保证自动监测的数据质量,对在线监测系统必须定期进行_仪器校准_。 3. 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系统监测项目包括__ SO2、_NO x、PM10 __、_O3 _。水质自动监测站的监测项目包括_水温_、_ pH、_溶解氧(DO)、_电导率_、_浊度__、_高锰酸盐指数__、_总有机碳(TOC) _氨氮___。湖泊水质自动监测站的监测项目还包括_总氮__和_总磷_ 。 4.数据交换操作包括__数字通道___、__模拟通道___、__开关量通道___。数据传输方式有__无线传输方式___、__有线传输方式___。(以太网方式) 5.气态污染物CEMS测量方法有_直接抽取法_、_稀释取样法__、_直接测量法_。 6.CEMS管理系统的参数设置的的内容有__标准曲线参数_、_速度场系数_、_皮托管系数_、_过量空气系数(a)_、_烟道截面积_、_污染物浓度和总量报表__。 7.在线自动监测仪器资质证书包括_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器具制造许可证_、_进口仪器具备国家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计量器具型式批准证书_、_环境保护部环境监测仪器检测中心适应性检测报告_、_具备国家环境保护产品认证证书(限国家已开展的认证产品)_。 8.在线监测系统包括_数据通讯平台系统_、_监测终端(污染源)仪器集成系统_、_运营维护系统(公司)_系统三部分。(空气质量在线监测系统、水质在线检测系统、污染源在线检测系统) 三、选择题(20分) 1. 通常连接大气自动监测仪器和采气管的材质为(B) A 玻璃B聚四氟乙烯 C 橡胶管 D 氯乙烯管

辐射环境监测方案

辐射环境监测方案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保障全体员工的健康和环境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全国环境监测管理条例》及《放射环境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方案。 第二条本方案适用于本单位及下属单位加速器装置及其周边环境监测。 第二章监测制度 第三条辐射环境监测应根据辐射防护最优化原则,进行优化设计。第四条辐射环境监测的基本内容:对工作场所、周围环境的监测,对射线装置工作状态漏射情况的监测等。对屏蔽墙外照射剂量率的监测,原则上在运行前为1次/年,运行期间为1-2次/年;对机房周围环境辐射剂量率监测运行前为1次/年,运行期间为1-2次/年;对漏射情况的监测运行期间采用不定期监测的方式,原则上不少于4次/年。 第五条单位须配备专业的计量器具进行监测,且对计量器具定期检验,实行标识管理。计量仪在使用之前须经专业部门校准,以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可靠。 第六条辐射监测人员应掌握辐射防护的基本知识,正确熟练地掌握辐射环境监测中操作技术和质量控制程序,掌握数理统计方法;应执行环境监测合格证制度,参加相关部门的培训考核,取得证书,做到持证上岗。 第七条对周围环境辐射水平的监测须与有资质专业监测单位联合开展,监测结果须报江苏省环境保护厅备案。 第八条单位应建立一套完整的辐射环境监测档案,对每次监测数据

和结果详细记录,妥善保管,以备查阅。 第九条监测结果不符合要求的情况下,须联系相关部门,协商提出及时有效的整改方案,确保环境与他人的人身安全。 第十条新建、改建、扩建放射工作场所的辐射防护设施,必须与主题工程同时设计审批、同时施工、同时验收投产;辐射防护设施设计方案及相关文件,必须报上级环境保护等主管部门同意后方可实施。竣工后须经环保、卫生、公安等有关部门验收同意,获得许可登记后方可启用。 第三章组织管理 第十一条辐射环境监测的“监测原则”和“监测方法”,按照《辐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相关条款执行。 第十二条单位应设置专(兼)职人员,做好辐射水平的监测工作,建立辐射环境监测档案,并接受上级相关部门的监督和指导。 ******有限公司 20**年*月*日

医院辐射工作场所辐射环境自行监测办法

青神县医院辐射工作场所辐射环境自行监测办法 第一条为加强本院辐射工作场所的安全和防护管理,规范辐射工作场所辐射环境自行监测行为,根据国家《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在本院范围内使用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单位辐射工作场所辐射 环境自行监测。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的辐射环境自行监测,是指辐射工作单位自行组织的对其辐射工作场所及其周边环境、流出物等进行的监测活动。 第四条辐射工作单位应根据辐射工作场所的辐射活动类型和水平,按照《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辐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等标准规范,制定本单位辐射环境监测制度、监测方案和监测计划,对本单位辐射工作场所辐射环境定期开展自行监测,并对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负责。 第五条本单位不具备专业的辐射环境监测能力,且自行监测应有与所从事辐射活动相适应的辐射监测专业技术人员、监测仪器和质量管理制度。监测人员要通过辐射安全与防护培训,监测仪器要按规定定期检定。 第六条本单位不具备辐射环境监测能力,委托具有国家、眉山市《资质认定计量认证证书》(CMA)或《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实验室认可证书》(CNAS)资质的辐射环境监测机构进行监测,所需经费由本院承担。 第七条开放型辐射工作场所的监测,还应包括场所内地面、操作台、设备和物品的表面污染监测。有流出物的场所还应对流出物及其周边环境影响进行监测。 第八条监测记录或报告应记载监测数据、测量条件、测量方法和仪器、测量时间和测量人员等信息。 第九条如发现监测结果异常,应立即停止辐射活动,迅速查明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消除辐射安全隐患。 第十条辐射安全防护建立辐射环境自行监测记录或报告档案,并妥善保存,接受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十一条辐射环境自行监测记录或报告,应随本单位辐射安全和防护年度评估报告一并提交辐射安全许可证发证机关。

上海市辐射环境监测人员持证上岗

上海市辐射环境监测人员持证上岗 考核实施细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辐射环境监测人员资格管理,贯彻落实环境保护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和《环境监测人员持证上岗考核制度》(环发〔2006〕114号),参考环保部辐射环境监测技术中心发布的《辐射环境监测人员持证上岗考核实施细则》,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为环境管理和社会提供辐射环境监测数据和信息的监测、数据分析和评价、质量管理以及与监测活动相关的所有网络成员单位的监测人员,均应取得《上海市环境监测技术人员上岗合格证》(以下简称“合格证”)。持有合格证的人员(以下简称“持证人员”)方能从事相应的监测工作,未取得合格证者,只能在持证人员的指导下开展工作,监测质量由持证人员负责。 第三条本细则适用于上海市辐射环境监督站(以下简称“市辐射站”)对全市辐射监测网络成员单位的持证上岗考核。全市辐射监测网络成员单位包括各区县辐射环境监测机构及各行业环境监测站。 第二章考核工作管理 第四条市辐射站成立辐射环境监测人员考核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主管网络成员单位监测人员持证上

岗考核工作,领导小组下设考核办公室。 第五条考核办公室设在技术管理部门,负责组织编写《辐射环境监测持证上岗考核考试大纲》(以下简称“考试大纲”),负责建立考核专家库和理论考核试题库,负责考务工作的指导和协调,负责辐射环境监测人员的颁证和考核换证及其他日常事务。 第六条考核专家库由市辐射站及(或)其他单位辐射监测专家组成。项目考核前,考核办公室根据考核人数从考核专家库中随机抽取相应数量的掌握该考核项目分析方法的人员(每个考核项目至少2人),并确定1人为组长,经领导小组批准后成立考核组。 第七条考核组负责根据考试大纲编写基础理论考核试卷、主持现场基础理论和实际操作考核、填写持证上岗考核报告等工作。 第三章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 第八条考核由基础理论、实际操作考核两部分组成。实际操作考核包括现场基本技能考核、现场样品分析考核两种方式。 第九条基础理论考核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公共基础知识,主要包括:辐射环境保护基本知识、辐射环境监测基础理论知识、辐射环境保护标准、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知识、常用数据统计知识、数据处理和评价模式等内容;第二部分为申请项目的专业知识,主要包括:采样方法、样品预处理方法、分析测试方法和监测规范等内容。

物联网智能环境监测系统

物联网智能环境监测系 统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

《传感器与物联网技 术》 综合报告 题目:智能环境与物联网技术 专业: 学号: 姓名: 提交日期:二О一六年六月 摘要 环境与所有人的日常生活都息息相关,而物联网技术也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以及智能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开始被应用到我们的日常生

活中来。本文主要针对物联网技术应用到环境监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智能环境利用各种传感器技术,移动计算,信息融合等技术对空气环境,海洋环境,河,湖水质,生态环境,城市环境质量进行全面有效地监控,通过构建全国各地环境质量的检测实现对全国范围内的环境进行实时在线监控和综合分析,建立全国性的污染源信息综合管理系统,为采取环境治理措施和污染预警提供更客观,有效的依据。 关键字:智能环境物联网技术传感器

目录 1引言 (4) 物联网简介 (4) 智能环境研究的目的和背景 (4) 2需求分析 (4) 智能环境功能需求分析 (5) 各子系统需求分析 (5) 大气污染监测子系统需求分析 (5) 海洋污染监测子需求分析 (5) 水质监测子系统需求分析 (5) 生态环境检测子系统需求分析 (5) 城市环境检测子系统需求分析 (5) 其他非功能需求分析 (6) 可靠性需求 (6) 开放性需求 (6) 可扩展性需求 (6) 安全性需求 (6) 应用环境需求 (6)

3详细设计 (6) 各环境监测子系统解决方案 (6) 智能环境监测系统结构图 (5) 各子系统环境监测拓扑结构图 (6) 4结论 (12) 参考文献 (13) 1引言 物联网简介 物联网是一种新兴技术,其核心内容是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和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的网络,实现信息的高速获取和交换,是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具有更高的智能化。物联网作为一种新理念,却非凭空产生,而是随着传感器技术,无线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数据融合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目前的传感器已经能够实现对温度,湿度,声音,光线,辐射等多种环境信号的采集;物联网技术领域也出现了一种Wifi,CDMA以及Adhoc等高速网络接入和容错组网的方式,使得高速数据传输成为可能;人工智能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能够实现一定程度的自动控制;高性能计算技术的出现也使得海量数据处理和融合不再成为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