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北京报纸记忆

60年代北京报纸记忆
60年代北京报纸记忆

60年代北京报纸记忆

“看报,看报!人民日报,北京日报!”一清早儿,听见这吆喝声,京城的老百姓都知道,当天的新报纸上市了。想当年北京前门大栅栏一带,一个蓄着长胡子卖报者浑厚的吆喝声,曾吸引来多少老读者买报,又给人们留下多少挥之不去的印象。

说起20世纪60年代,从初期开始的三年自然灾害、苏联专家的撤退,到国民经济的衰退以及社会政治生活的一些不正常,国家那段时间遭受了不小的波折。“文化大革命”之前的1964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5周年,排演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并且拍成了电影。看过这部电影的观众都会记得,片头有一段观众入场的镜头,人们的精神面貌和衣着服饰都有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社会真是蒸蒸日上了。别的不说,仅就报纸而言,最明显的是停刊减版的现象大为减少,像《人民日报》都曾经每天只出四版,《北京晚报》周一停刊一期,为什么?因为纸不够用。

到上世纪60年代中期,报纸出版基本正常了,内容也越来越活泼,像《中国青年报》有一年春节还出过四色套印的彩色报,开了多色印报的先河。当时普通人家里基本没有电视机,小半导体收音机也是稀罕物,人们要想了解国内外大事,报纸是最主要的渠道,权威性也强。但要想在邮局订一份报纸,限于印量,有的报纸必须凭订阅证,而即便真能订上,整订一份大报全年也得小20块钱,不是小数,所以不少人习惯于零买报纸。

当时报纸零售品种不是很多,不像现在,时事政治、体育文艺、生活知识、天文地理,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主要也就是《人民日报》、《北京日报》、《光明日报》、《大公报》、《体育报》、《北京晚报》、《广播节目报》这些。中小学生看的《中国少年报》、《新少年报》基本上都要在学校集体订阅、分发,街上很少零售。当年最神秘的就是《参考消息》,像秘密文件一样,领导才能看,最起码也得是国家正式干部,多少人只闻其声,不见其影。也难怪,《参考消息》都是选登境外大通讯社的消息,按当时的说法,就是美帝、苏修、资本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通讯社的新闻,加上原汁原味刊登,哪能随便流传出去?谁能想到现

在随时随地都能买到《参考消息》,愿意怎么参考就怎么参考。改革开放就是不一样。

出众的《北京晚报》

当时报纸零售方式十分简朴,无非就是两种。一种是在邮局的零售网点,像天安门广场东南侧棋盘街的北京市邮局,前门大街和东单、西单等处邮局里面,设有卖报纸的柜台或桌子。因为是在室内,不可能吆喝,人来人往,静悄悄中缺少了一点儿生动感。街上卖报就不大一样了,一大早,卖报人背个大兜子,装满了各种报纸,再把手里的报纸捻成卷状,延伸一尺多高,卖一份抽一份。那里卖报靠货真价实的吆喝,决不像现在,一个小电喇叭代替了人,冷冰冰地循环喊着。当年卖报人的吆喝,声音高低起伏,抑扬顿挫,有滋有味。先是吆喝出报名儿,再吆喝新闻的主要内容。那时关心国家大事的人多,什么“中苏论战”、“九评苏共中央公开信”、“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美国陷入越南战争”都是吆喝的主题,也往往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卖报人大多有固定地点,也有走街串巷的。兜子一背,装好零钱,像《人民日报》曾经对开一张半六版,五六分钱一份;《北京日报》对开四版,4分钱一份;《北京晚报》四开四版,两分钱一份。零售的报纸卖得都很快,极少有积压的,时间稍微晚点,想掏钱买都没有了。

笔者当年是《北京晚报》的热心读者,买报曾是我最大的乐趣。记得1961年和1963年,中国乒乓球队分别夺得了第26、27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三项冠军,1965年的第28届世锦赛更是牵动人心,街头巷尾议论不断。而下午出版的《北京晚报》是提供最新战况的唯一报纸,所以格外吸引人。我一放学就早早赶到邮局,焦急中静静地排着队,望眼欲穿地等待报纸。来了以后,匆匆递上2分钱,不等回家便迫不及待地读起第四版的“体育新闻”,看到没有买到报纸的读者的失望面孔,自己的得意之情更是溢于言表。

每年10月1日国庆节,北京都要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检阅游行队伍。庆祝活动上午10点开始,中午结束。当天白天出版的《人民日报》、《北京日报》等只是在一版刊登毛泽东主席的大幅照片,庆典新闻10月2日才能刊登。而《北京晚报》却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在当

天下午就报道首都庆典盛况,并且配有照片,是最及时的报纸。要知道,那个时候没有电脑,没有激光照排,印报纸还是人工排版铅印的方式,抢出当天的新闻,真是兵贵神速了。当天的晚报也是最难买到的。

还有一件事值得述说。1965年初召开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一天《北京晚报》很晚才送到,一版刊登了选举刘少奇为国家主席的新闻和大幅照片,仔细一看,版面出人意料,竟然一反平日四开小报的格局,改出了对开大型报纸,体现出了庄重和大气,也体现出了国家政治生活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地位。这也是《北京晚报》历史上出版对开报纸绝无仅有的一次。前几年,《北京晚报》又出版过一张对开大报,不过只是发行特刊,与1965年的那份分量不能相比,这是后话。

“文革”中的报纸插曲

1966年,号称是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爆发。从1966年6月1日《人民日报》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开始,到处是一片“破四旧”的造反景象,许多报纸被污蔑为修正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代言人,虽是夏季,报业却像遭遇了一场寒冬。1966年秋天以后,除《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继续出版外,其他报纸都陆续停刊。《北京晚报》是最早的牺牲者。7月下旬的一个晚上,《北京晚报》无论是订户还是零售都没有报纸,谁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报纸第二天上午才来,还破天荒地出了一张半六版,批判“三家村”,此后便销声匿迹了。秋季,《北京日报》也被迫停刊。北京仅存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常常不能在早上出版;《解放军报》是内部报纸,不公开零售。当时鲜为人知的还有一份新华社的报纸《今日新闻》,刊登新华社的新闻稿,也不零售。“文革”时期尤其是1966年、1967年,报纸经常等消息,什么毛主席最新指示、中央最新部署、两报一刊(《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红旗》杂志)社论等等,遇此常延迟出版。日报下午四五点钟才卖,人们已经习以为常,而订阅者第二天上午收到报纸也并非罕见。像毛主席从1966年8月18日起八次接见红卫兵的《人民日报》,笔者第二天白天多次购买都是无功而返,直到下午以后才买到。

“文革”初期报业凋零,但有三个报纸出版插曲却异乎寻常。

首先是《北京日报》星期刊出版。《北京晚报》停刊以后,习惯看晚报的读者一下子无所适从,《北京日报》便从1966年夏季开始出版星期刊。按照当时流行的说法,这是为了让毛泽东思想占领新闻舆论阵地,其实这也许是为了满足群众对《北京晚报》的怀念。星期刊四开四版,每周一期,编排方式类似于《北京晚报》,一版是“文革”的重头新闻,例如“毛泽东选集大量印刷出版”等等,其他版以短小新闻为主。报纸版面活跃,印刷质量上乘,很受读者欢迎。只是到了秋季,《北京日报》也被迫停刊,星期刊自然寿终正寝。

其次是《前进报》创刊。1966年9月中旬,已有数十年历史的《大公报》停刊,停刊后筹备并创刊改出《前进报》。最初原拟改名为《前进日报》,还欲请毛主席题词,后又请周总理题字,最后总理指示,先按鲁迅字做报头出报。笔者当时逐期买到《前进报》,也是四开小型报纸,印刷质量不错,一周出版三期,大幅毛主席像和“文革”报道是报纸的主要内容,少量刊登财贸新闻。在“文革”初期报纸纷纷停刊的背景下,创刊新报是罕见和不易的,但《前进报》出版以后给人的整体印象却是内容上没有什么新意,也没有分量,与呼风唤雨的两报一刊和横冲直撞的红卫兵报相比,《前进报》显得很微弱和无奈。尽管如此,报纸依然遭到了红卫兵的批判。12月下旬,中央指示《前进报》暂停出刊。在临近1967年元旦的时候,《前进报》还没有来得及落实中央的指示,便被红卫兵查封,退出了历史舞台。

第三是《北京日报》复刊。《北京日报》1966年秋天被迫停刊,踪影全无,但堂堂大国首都没有自己的报纸总是不正常的。1967年初,上海市掀起了所谓“一月风暴”,造反派夺了《文汇报》、《解放日报》大权,出版了新的《文汇报》、《解放日报》,毛泽东主席对此给予很高评价。《北京日报》也酝酿复刊。元旦不久的某日,在天安门广场开始散发注明为“新生号”的《北京日报》。当期报纸一版是大幅毛主席像,其他版有各大造反派组织的文章,宣布《北京日报》新生。不知道新生的《北京日报》是哪方的策划,是报社的举动还是造反派的心血来潮?但此后新生的《北京日报》再也没有下文。直到1967年4月20日北京市革命委员会成立,4月21日《北京日报》才以新一号排序,以北京市革命委员会机关报的名义正式复刊。

“号外”和“红卫兵报”

上世纪60年代最令人难以忘怀的是抢“号外”报。

“号外”是指报纸在前一期已经发行,后一期尚未出版之际,遇重大或突发事件,报社临时增出的报纸,免费散发,因在两期编号之间,故称号外。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威风。《人民日报》连夜印发了八开一版的号外一份,在市区主要地点免费散发。这份号外刊登了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消息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鲜红的报头和“号外”两字十分醒目,后来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电影纪录片里也有群众争抢这份号外阅读的镜头。此后,我国又一颗原子弹、热核武器、第一颗氢弹等连续爆炸成功,《人民日报》都及时出版了号外,并派出车辆广为散发。笔者曾经在天安门广场等处与众多的群众拥挤在一起,伸手争抢过号外。载着号外的汽车一来,人们蜂拥而上,数十双手高高举起,似一片小丛林不停地晃动,人人都充满了激情,又都唯恐抢不到。号外散发之处,真是一片万众欢腾的景象。当时抢到号外后,我心情格外激动,更以拥有号外为自豪。

“文革”之中有个规律,党和国家的重大事情,往往都在晚上8点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各地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联播”中宣布,报纸号外也大都在晚间临时印发,所以抢号外以晚上行动居多。“文革”中的号外还有一个特点,被改成了用“喜报”的名义出版,像1969年4月召开的中共九大开、闭幕式,《人民日报》等都出版了全红色印刷的“喜报”,依然是号外性质,那个时代的历史痕迹清晰地留在了纸上。

要说1966年“文革”年代历史痕迹最重的报纸,应该是红卫兵报。红卫兵报来自民间,是最初由红卫兵组织编印的铅印型报纸,后来由纯红卫兵组织办报变成了各行各业的群众组织办报,种类和数量也急剧扩大,北京地区就有几百种。后来人们把红卫兵报又叫做“文革”小报。在正规报纸纷纷停刊的情况下,红卫兵报就成了群众获取信息的渠道之一,因而一时间出现了热读红卫兵报的局面,甚至连毛泽东主席也经常看红卫兵报,了解红卫兵造反动向。中国最早的红卫兵报是由北京六中红卫兵编辑出版的《红卫兵报》和首都大专院校红卫兵司令部(简

称一司)编辑出版的《红卫兵》,创刊日期都是1966年9月1日。《红卫兵报》地址在北京六中;《红卫兵》地址在劳动人民文化宫。这两份报纸的出版,开了群众组织办报的先河,由此也掀起了群众办报的热潮。

当时红卫兵报影响力较大的,除了最早的两种之外,还有首都大专院校红卫兵联络站(简称二司)主办的《东方红》、首都大专院校红卫兵革命造反总司令部(简称三司)主办的《首都红卫兵》、北京大学的《新北大》、清华大学的《井冈山》、北京师范大学的《井冈山》、北京航空学院的《红旗》、北京地质学院的《东方红》等。当年北京的三大商业区,前门是毛主席像章交换地,而王府井和西单路口则是红卫兵报的集中销售地。在王府井和西单的路边台阶上,卖红卫兵报的人一字排开,与现在卖报不同,当时每人只卖一种,因为卖报人只代表一个组织或派别。偶尔,因为派别观点不同,卖报人还会交起手来。笔者当时经常光顾这几处热闹地区,只要手里有点零钱,就要买几份红卫兵报看看。

除了买报,我还卖过一次《红卫兵报》。那是1966年国庆节,北京六中的《红卫兵报》出版了一期对开大型报纸,我从《红卫兵报》编辑部领了上百份,在中山公园保卫和平牌坊边的长廊内卖了起来,不一会儿卖得一干二净。当时红卫兵报的定价和正规报纸一样,对开的4分,四开的两分。报纸也大都由正规报社印刷厂承印,印刷质量很好。后来,一小部分红卫兵报还可以订阅,如北京六中的《红卫兵报》、清华大学《井冈山》和首都大专院校红卫兵代表大会机关报《首都红卫兵》等都可以在编辑部或邮局订阅。1968年末,随着知识青年大规模上山下乡的开始,红卫兵报全面退出历史舞台。

上世纪60年代中期,世界风云涌动,中国“文革”爆发。买报者眼中看到的是,正规报纸岌岌可危,“文革”小报倏地登台。报纸在“文革”浪涛中,犹如一叶扁舟,摇摇晃晃,漂浮不定。也正是在这一片纷乱中,随着“文革”的结束,孕育并最终迎来了报纸改革的春天。

(摘自《北京纪事》)

1963:报上已“无”毛主席

北京记忆解说词

《北京记忆》解说词浅析 纪录片是用摄像机的镜头客观的记录事物的一种影像资料,而单单用摄像机的镜头却又是难以把所有的资料记录下来的,相对于纸质记录方式而言,镜头往往只是从现象上去记叙而无法去使人更深层的理解,而想让人们更深的了解事物的内容和本质解说词应该是最简单而又最直白的方式了。作为纪录片的解说词,它不仅仅是为了配合纪录片的画面而存在,更是为了使受众更好的理解纪录片所想要表达的内涵,把需要让人理解的方面使用语言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加强理解,同时纪录片的解说词也成为提升纪录片观赏性的一种手段。 纪录片《北京记忆》一共十六集,它是把北京从1978年恢复高考开始分为十六个时期,每个时期用一个主题表现,所以一共分成了十六集,画面和解说词各自的作用展现的尤为恰当,下面我们就通过《北京记忆》第六集《生活是多么广阔》来谈一谈本部电视纪录片的解说词。本集讲的是1987年,北京首次接待外国游客突破百万,肯德基、可口可乐等外来食品文化开始慢慢走进北京,走进中国,而原来的冬储大白菜也随着时代的变化开始越来越少了,也就是本集的主题《生活是多么广阔》的体现。 本集的开始是一些冬储大白菜的快乐的照片和肯德基开业的照片,随后出现的画面《北京新闻》介绍的冬运大白菜良好的运行,随后解说词开始出现,“从11月1号开始一直到15号是北京市冬储大白菜集中供应的日子,为了保证每人每天一斤菜的计划供应量,从1959年起北京市政府每年都要动员各种资源,进行大白菜销售储存,

这便是冬储大白菜说法的由来。”这段解说词交代了冬储大白菜在当时的时间,画面一直出现的是运输、购买、搬运大白菜的画面,如果没有这段解说词我们难以理解画面的意义,而只能知道人们是在搬运大白菜而已。而随后出现的是一系列作家、学者、舞蹈家、歌唱家的采访,通过他们的采访我们也可以了解到当年冬储大白菜的重要性和普遍性。紧接着出现了第二段解说词,第二段解说词是通过一个老人在没有太多人冬储大白菜的时候依然有一个老人有着冬储大白菜的习惯。这段画面出现了一位老人和一些大白菜,随后画面转向了计划经济时人们购买、分发大白菜的画面,而解说词清楚的介绍了老人冬储大白菜的习惯和计划经济时期人们冬储大白菜的重要意义,通过这段解说词我们也清楚的了解到了老人是在计划经济时期一直到现在养成的好习惯,几十年来很多人习惯改变了而他却一直没变。而其中的一句“老北京人曾经有一个比喻,一个人一辈子吃的大白菜,大概要有北海白塔那么高。”这句夸张的比喻更是充分说明了大白菜当时和现在的重要性,如果只是画面出现的冬储大白菜和炒白菜的画面却难以说明大白菜的重要性。随后画面出现的一个会议室的场景和日历的画面,解说词介绍了当时他们讨论冬季运输和储存大白菜的会议,如果只是画面我们难以理解会议室和日历连接在一起是什么意思。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画面出现了一些其他菜别的出现,人们也开始买其他的菜,大白菜也慢慢少了起来,解说词也开始介绍从1985年开始北京到蔬菜市场初步放开,各种菜也出现在了菜市场上,这段解说词配上这些画面让我们更加了解了这一时期的时代变化情况。紧

北京市图书、期刊和报纸出版具体情况3年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北京市图书、期刊和报纸出版具体情况3年数据分析报告2019 版

报告导读 本报告借助数据对北京市图书、期刊和报纸出版具体情况进行深度剖析,从图书总种数,新出版图书种数,图书总印数,期刊种数,期刊总印数,报纸种数,报纸总印数等方面进行阐述,以全面、客观的角度展示北京市图书、期刊和报纸出版具体情况真实现状及发展脉络,为需求者制定战略、为投资者投资提供参考和借鉴。 北京市图书、期刊和报纸出版具体情况分析报告的数据来源于权威部门如中国国家统计局、重点科研机构及行业协会等,数据以事实为基准,公正,客观、严谨。本报告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注明出处。 北京市图书、期刊和报纸出版具体情况数据分析报告旨在全面梳理北京市图书、期刊和报纸出版具体情况的真实现状、发展脉络及趋势,相信能够为从业者、投资者和研究者提供有意义的启发和借鉴。

目录 第一节北京市图书、期刊和报纸出版具体情况现状 (1) 第二节北京市图书总种数指标分析 (3) 一、北京市图书总种数现状统计 (3) 二、全国图书总种数现状统计 (3) 三、北京市图书总种数占全国图书总种数比重统计 (3) 四、北京市图书总种数(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北京市图书总种数(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国图书总种数(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国图书总种数(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北京市图书总种数同全国图书总种数(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北京市新出版图书种数指标分析 (7) 一、北京市新出版图书种数现状统计 (7) 二、全国新出版图书种数现状统计分析 (7) 三、北京市新出版图书种数占全国新出版图书种数比重统计分析 (7) 四、北京市新出版图书种数(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北京市新出版图书种数(2017-2018)变动分析 (8) 六、全国新出版图书种数(2016-2018)统计分析 (9)

北京,这里有我的回忆作文

北京,这里有我的回忆作文 北京是一个美丽的城市,他无论何时都是美的,但美的并不只有他的外在,走进他你会发现它的内在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北京,这里有我的回忆作文,欢迎借鉴参考。 北京,这里有我的依恋 我是一个纯北京人,祖上都是北京的,我也将北京当做一个家一般,长辈们也经常跟我谈到过去的北京。 父亲是一个老北京人,原来他住在西城区是一个很懂老北京文化的人小时候他带着我来到了他住的胡同里具体哪 个四合院我也没记住从外面向内看,一颗古老的大树摇摇欲坠地站在胡同前好像是在守护着这份古老的蕴意,再往里看一开始很是狭窄只能通过并排的三辆自行车那么大,到里面就大了两个四合院就呈现出来,有着老北京独有的特色,退回去在从外向里看,每个单独坐落在这狭窄的胡同里的房子并不“独”反而更像是一个整体,缺了谁都会失去这韵味,

邻居们的笑声每天都存在着给这里添加了暖意。 爷爷也经常与我谈起北京,上年纪后他很少说了因为他不能出去了,于是我便经常与他说起,我经常来到香山来看亲戚,于是在秋日中我经常来看枫叶,枫叶看起来很小很小,但是却传承了很多年,生命力非常旺盛,我也将枫叶带回了家给爷爷看了看,他拿起枫叶看了看,好像若有所思地笑了笑,我很是不懂于是就问:“爷爷,这片枫叶是有多好看啊能逗您笑。”爷爷对着我说了起来:“这枫叶多红啊,以前我也经常看可是只是觉得他红现在才发现原来这么美啊。” 听奶奶说起爷爷的往事发现爷爷与我很像并不乖甚至还 很放荡不羁,这时我才发觉那枫叶火红火红的宛如人们心中那团燃烧的热血一般看着他我想起了以前的许多事,可现在他并不燃烧了爷爷将一直传承给了父亲,父亲传承给了我,一代又一代就在北京香山的枫叶之中我发信了传承之美。 北京不止外在美,内在也美。 北京,这里有我的依恋 北京是一个美丽的城市,他无论何时都是美的,但美的

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制规程

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部署和要求,加快推进中央各部门各单位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以下简称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工作,确保转制工作规范有序进行,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办发[2011]19号)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国办发[2008]114号)精神,结合中央各部门各单位报刊出版单位实际情况,制定本规程,供中央各部门各单位报刊出版单位转制工作参考。 本规程仅适用于具有独立法人的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由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印发。 1.成立领导小组 2.制定工作方案 3.清产核资与财务审计 4.国有资产管理 5.建立法人治理结构 6.办理企业登记注册 7.人员安置 8.优惠政策 成立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 按照中央文件的要求,由中央宣传部、新闻出版总署牵头,建立以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中央编办、中直机关工委、中央国家机关工委、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审计署、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为成员单位的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工作联席会议制度。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新闻出版总署,由主任、副主任及联络员组成,负责日常工作。 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应成立由主管报刊出版工作的领导同志负责的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领导并组织实施本部门本单位所属报刊出版单位的转制工作。领导小组应由本部门本单位党委、纪委、人事、财务等有关部门组成,审核转制方案,协调解决转制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监督并确保报刊出版单位转制工作按时规范完成。

【北京记忆】之 门墩的故事(上)(图)

【北京记忆】之门墩的故事(上)(图) 歌中有唱:小小子儿,坐门墩儿,哭着喊着要媳妇儿--北京人在老奶奶轻声慢语的童谣中咿牙学语,一代又一代。说起门墩,就要先说起北京的四合院。每个四合院门口都有门墩。门墩具体的建筑结构:一个方方的石头,中间有个槽,用来固定大门门槛的,后面有两个用来转动大门的门轴眼,是用来固定大门用的。中华民族是爱美的民族,那么我们就把想象的一些美好的祝福期盼图案刻到石头上,而原来长出来的部分,也做成了方便人坐的形状。中国几千年来是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文化氛围,所以家家户户都有金榜题名的愿望,希望家里出个宰相。谁家中了状元,就鸣锣开道,四九城都能听到。有人就请来石匠把这长出来的那部分雕刻成鼓的形状,加上去一些祝福期盼的图案在上边,别人一看,觉得太适合了,就这样这种雕刻方式在民间里传播下来。 从小在胡同里长大的李松堂有着深深的四合院情结,对四合院门前的石门墩情有独钟,拆迁胡同,四合院门楣上的雕刻都被主人拆掉拿走了,只有笨重的石门墩搬不走,不是被遗弃就是被砸掉。李松堂开始了有意识的收藏门墩。那个时期,北京的胡同拆迁越来越频繁,哪个地方在拆迁李松堂就骑着

自行车赶过去,求主人把石门墩送给自己,这样早期基本没有花费什么代价就收集到了不少石门墩。他收藏石刻、门墩越来越多,到现在从来没有卖过一件,而且只收藏民居建筑的构建,最根本的出发点就是对这些艺术作品进行抢救和保护。慢慢地,李松堂收藏门墩的事情才逐渐流传开来,李松堂就干脆开了博物馆,唤作松堂斋。它是全国的第6家私人博物馆,也是全国唯一一家民间建筑的雕刻博物馆。如今在这个古香古色的四合院中,全部保存和展览了李松堂抢救和保护的1038件民居建筑的构件艺术品。这个博物馆好玩吧,收藏中国宅子门墩儿的。据说这玩意儿没有增值潜能,十年前你几百块收的青花,现在至少是几千块,十年前你几百块收的门墩,现如今它还是只值几百块。其实进入松堂斋门墩博物馆很偶然,本来打算去国子监,结果走进国子监那条街道就被一个北京哥们儿“忽悠”了,这个古色古香的四合院。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李松堂先生,每个周末,他都要亲自把人忽悠进这个院子。亲自讲解院子里没见东西的来历,年代。。不得不佩服,松堂真是好口才,讲的是眉飞色舞,吐沫横飞,七情上面。。从屋顶上讲起。。。每一个地方都有故事这是院子里的一尊磬观音,据说北京就此一件。轻轻拍之,声如磬。。。这个也有讲究,可是俺忘了是什么。。最后讲到地下。。。院子里的宝贝讲完了,可是没见门墩啊??。。李先生可是有一对叫“胡人饮兽图”的元代门墩啊,这可是松

这里是老北京的“记忆”(七十二)正阳门西护城河

这里是老北京的“记忆”(七十二)正阳门西护城河 这里是老北京的“记忆” 北京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也是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早在五十多万年前,就有人类再此生息、繁衍。北京最早见于文献的名称叫做“蓟”。公元前十一世纪,蓟国是西周王朝的一个分封国。春秋中期,位于蓟国西南的另一个分封国燕国吞并了蓟,并迁都于蓟城,从这时起到秦始皇统一六国,蓟城一直是燕的都城。在此后的三千多年间,尽管朝代更迭,城名屡改,北京始终是中国北方的军事重镇和贸易中心,并逐渐成为声名显赫的国都。 老北京—正阳门西护城河 【中国著名民俗画家方砚笔下“正阳门西护城河”图】 历史上有五个封建王朝在北京建都,其中四个是东北的少数民族。来到中原后,他们都基本接受了汉人文化,同时在都城的建设上也深受汉文化的影响,充分体现了皇权至上的指导思想。在皇城内建官城,皇城外还要建大城,高大的城墙外要挖有很深的护城河,尤其是元明清各代,都是池堑三层,城规门矩。

当打开古代的北京地图,就会发现作为金、元、明、清等几个朝代都城的北京城,都无一例外地镶有一个蓝色的边框。这一蓝色边框是河流的标志,尽管时代不同、形状不一,但它们都有个同样的名字——护城河。古代城市在修筑城墙时,都要在墙外开挖护城河,它是古代城防体系的一道屏障,也叫池或濠。护城河不仅具有城市防卫功能,同时,也是防洪和排水的重要渠道。 北京的护城河,比一般城市复杂,不仅城外有,城里也有。这应与它作为几朝故都的特殊地位有关。北京现在残存的护城河,基本上是明清时期的遗留。明清时期的北京,在城市建设上就是城中套城的格局。除了有内、外城之分外,内城里还有皇城和宫城(紫禁城)。有城必有池,因此也就形成了:外城护城河、内城护城河、皇城护城河、宫城(紫禁城)护城河等多个护城河水系。据考证,明代的内外城护城河,河池距城墙20米,河面宽52米,河底距地面深5米。河帮呈垂直状,两岸河帮均用厚50公分,宽70公分的花岗岩灌白灰浆码砌。河帮上还砌有拦护用的矮河墙,护城河的河底用灰土夯实。内、外城护城河总体长约41公里左右。不过 明代护城河的风貌,到清代时就已发生了变化,不少人工构建的设施已逐渐损毁、消失。

北京市主要报纸分析

与前几年的繁荣景象相比,北京综合类日报总量在减少,我们所监测的报纸有《北京晚报》、《京华时报》、《新京报》、《北京晨报》、《北京娱乐信报》、《北京青年报》、《北京日报》、《法制晚报》8份报纸。2010年第一季度从整体平均销量来看,与去年下半年相比有所下降,各报表现也有所不同,但零售市场格局未发生改变。 从2010年第一季度北京综合类日报市场份额对比图来看(见图1),《北京晚报》零售市场份额在8报中所占比例为35.03%,比去年下半年所占比例有所上升,销量持续稳居第一;《京华时报》与《新京报》两份报纸,分别以22.59%、21.36%的零售市场份额排在第二、三位,《法制晚报》市场份额为16.35%,排在第四位,两份晚报市场份额合计为51.3 8%,两份早报的市场份额相加为43.95%,“两晚报”与“两早报”继2009年下半年后,持续占据了北京综合类日报大部分市场份额。 图1、2010年第一季度北京综合类日报市场份额对比图 图2、2010年第一季度北京综合类日报零售发行数据对比

与前几年的繁荣景象相比,北京综合类日报总量在减少,越来越多的新媒体的出现,给传统媒体带来不小的影响。对于具有代表性的北京五大传统媒体做以下分析,分别是北京晚报、京华时报、北京青年报、新京报、法制晚报,这五份报纸在各自的领域有着各自的影响,读者对于这五份报纸也存在不一样的情感和认知。今天我们先从最开始的北京晚报,从概况、版面,再到广告分析,我们来一一对其分解。 北京晚报作为五大媒体中历史最为悠久的报纸,北京读者已经对北京晚报有着极其深刻的印象,是北京市信誉度最高、公信力最强的报纸之一,深得老百姓的喜爱。北京晚报以“立足北京,面向全国,反映生活,服务生活,指导生活”为办报宗旨,尤其近几年来秉持“晚报,不晚报”和“今天,看今天的新闻”的办报理念,坚持新闻报道及时、真实、权威的新闻观念,以可贵的简约明快的报道态度,透露着人文的关怀力量,是一张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报纸。 从版面上来看,北京晚报也在不断优化自己的版面,给读者带来不一样的内容;北京晚报报纸内容广,信息量大而全,能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涵盖政治、社会、经济、体育、文化及商情等各类信息。有广泛的读者基础,读者构成丰富,多为中老年读者和“左派”群众,年龄跨度大,有固定读者群。目前北京晚报日均58版,周五编辑出版69个版(含主题地产)。2004年北京晚报经过全新改版,新闻版面由24个版扩大到40个版。主要新闻版面有今日关注、北京新闻、中国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文化新闻、体育新闻等前40个新闻版,后几版为“副刊”、“专刊”,专刊版面有周一E时代,周二汽车周刊,周三人才周刊,周四楼宇周刊,周五主题地产(隔周出刊)。2005年1月15日推出北京晚报周末刊“北京晚报星期六”。北京晚报拥有一批深受读者喜爱的特色专栏,融入北京生活,以雅俗共赏的版面风格吸引了众多不同层次的读者。北京晚报是唯一进入日到达率前10位的平面媒体。在北京地区发行的综合性都市报中,北京晚报的首选率和主动读者人数均居第一。 从广告上看,北京晚报各行各业分的很详细,都会有专门的部门来负责,下设营销中心、客户服务中心、房地产部、分类广告部等部门,北京晚报广告迅速扩大了市场份额,广告经营额收入实现了新的较高增长,北京晚报本着着眼战略,强调创新,注重可持续发展的广告经营理念,北京晚报广告部面向市场、面向客户,倾心运作、全心服务,北京晚报年广告经营收入在从2002年至2004连续三年位居江北第一全国第二,经营规模居北京报业之首。 据有关监测部门统计,2010年第一季度北京综合类日报市场份额对比,北京晚报零售市场份额在8报中所占比例为35.03%,比去年下半年所占比例有所上升,销量持续稳居第一;京华时报与新京报两份报纸,分别以22.59%、21.36%的零售市场份额排在第二、三位,法制晚报市场份额为16.35%,排在第四位,两份晚报市场份额合计为51.38%,两份早报的市场份额相加为43.95%,“两晚报”与“两早报”继2009年下半年后,持续占据了北京综合类日报大部分市场份额。 从各种分析上来看,北京晚报已经成为北京地区都市报当之无愧的代表了,稳居五大报纸首位,不断创新自身形象宣传,北京晚报一份面向广大市民的高度密集覆盖北京市场的强势主流纸质媒体。立场偏“左派”和趋向保守。北京晚报的历史悠久,多年来形成了一个无可比拟的品牌,是北京市信誉度最高公信力最强的报纸。

北京记忆作文范文

北京记忆作文范文 曾经有人问我:“你们北京人什么样啊?” 的确,作为北京人,我被问懵了:北京人究竟什么样啊? 我依稀还记得那故宫披上银纱的样子。那是故宫角楼最可爱的时候。爸爸骑着大二八载着我一路骑过西四、西安门、白塔,到护城河边的草地。他拿出大摄像机,我便偷偷地团好一团雪,准备好,砸过去! 那周围的寂静就被我和爸爸的嬉闹打破了。之后发生了什么我就记不得了,只记得回家的路上爸爸一直在责备我。我却是傻傻的一直笑,满是开心。 我想,长在北京,不免会沾上那老北京的傻气吧。 老北京人是单纯的。 你若想找到老北京,去找找上年纪的理发师吧。每次去理发都会感到满满的北京气息。围布围好,吱吱作响的电动推子伴着亲切的北京腔就出来了:“小子最近怎么样?有没有听家长的话?”之后更是一连串的天南地北,侃侃而谈。 的确,北京自元以来为国都,是外来文化与奇珍异宝的汇聚之地。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自然也是见多识广,毫不拘束,久而久之便成了一种包容。 作为长在北京的北京人,那种“我家大门常打开”的容纳天地之心应该是有的吧。

小时候,你听过《傍晚胡同进行曲》吗?除了走街串巷的“家电回收”还听到过“叮当叮当叮当”的声音吗? 他们在我的记忆里好像就是进行曲前的银铃,叮叮叮。音乐开始! 蹬着大二八,车前的小筐里里一个小牌子,写着“磨剪子菜刀”,再堆上几块磨刀石和几块布料,后架子上夹着件蓝色工作衫。他们喊着“磨剪子嘞,戗菜刀”,“叮当叮当叮当”…… 这时候就会有老人身后追着孩子从院里出来了。 胡同可就热闹多了。卖糖葫芦的,吹糖人儿的,有时还有卖豆汁儿加焦圈儿的,都来了。吆喝声此起彼伏。有时候遛鸟儿回来的大人们,在门口寒暄几句,便进屋搓麻去了。 这下歌曲就进入了高潮:小孩子的叫喊声,二八车清亮的车铃声,吆喝声,麻将牌互相碰撞的声音交织在一起,犹如那提琴重奏,犹如那音乐团的合奏。 其中属小孩子们最活跃。在小小的胡同里,那时流行旱冰鞋。可我不会,我就求着妈妈给买自行车。在我7岁的时候我骑上了我的第一辆自行车。他们要跟我比赛从胡同西口“骑”到胡同东口。 当然,我总是赢。 他们总是说我耍赖。在争吵声中、长辈们的劝说和安慰声中,他们又来向我挑战了。那时候,真是无尽的开心。 后来由于一些变故,我们搬进了楼房。胡同里的多了新成员——汽车。这时,胡同进行曲就好像进入了尾声。鼓和锣已经打响了。

中央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制规程

中央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制规程 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部署和要求,加快推进中央各部门各单位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以下简称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工作,确保转制工作规范有序进行,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办发[2011]19号)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国办发[2008]114号)精神,结合中央各部门各单位报刊出版单位实际情况,制定本规程,供中央各部门各单位报刊出版单位转制工作参考。 本规程仅适用于具有独立法人的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由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印发。 1.成立领导小组 2.制定工作方案 3.清产核资与财务审计 4.国有资产管理 5.建立法人治理结构 6.办理企业登记注册 7.人员安置 8.优惠政策 成立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

按照中央文件的要求,由中央宣传部、新闻出版总署牵头,建立以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中央编办、中直机关工委、中央国家机关工委、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审计署、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为成员单位的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工作联席会议制度。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新闻出版总署,由主任、副主任及联络员组成,负责日常工作。 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应成立由主管报刊出版工作的领导同志负责的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领导并组织实施本部门本单位所属报刊出版单位的转制工作。领导小组应由本部门本单位党委、纪委、人事、财务等有关部门组成,审核转制方案,协调解决转制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监督并确保报刊出版单位转制工作按时规范完成。 各报刊出版单位也要按照上述要求,成立本单位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订转制方案,并负责转制方案的实施。 制定转制工作方案 1.转制工作方案内容。转制工作方案应包括:报刊出版单位的基本情况(包括单位名称、性质、编制、人员、经费、社会保险、办公用房情况等);转制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转制的实施步骤和进度安排;清产核资立项方案(包括清产核资基准日、范围、聘请的中介机构等);原有债权、债务继承方案(包括债权、债务范围、关系及处置或继承等);转制中涉及的社会保障和劳动、人事关系的处理原则;

中文基本记忆法(中国记忆力训练网)

中文基本记忆法横空出世--— 解决国人的数字编码难题!!! [说明]本贴原发于“快速记忆的原理与方法”中(原名:《汉语拼音之声母与数字对照规则》),蒙张教主海洋先生厚爱,已被加精(真是开心啊)。更有版主阿峰提议放在“原创记忆体系”给大家共享,唔,有道理。所以就利用今天周日上午的时间修订一番,补充了部分核心的内容,好让大家更为有效地使用。 英文的基本记忆法于十七世纪中叶由斯坦尼斯劳斯.明克.冯.文申引入以来,已经被人们不断改进和使用了300多年。这种方法的基本概念是,用发辅音的字母作为编码来代替0~9等十个数字。 最近两年来,记忆力培训开始被国人所重视,但是市面上所有关于记忆的书籍,只要是涉及数字转码者,几乎是照无例外地照搬这套原产于西方,也只适用于英文语言环境的英文数字转码体系,不光是凯文都迪,包括戴维思都是(还有《五分钟成为记忆王》等书籍,一整个天下文章一大抄,想来都郁闷透顶)。所以,几乎所有的中国人,因为英文不太纯熟,都玩不转这套西方的转码系统。 “洋为中用”是偶本人一贯的学习原则,所以从前天冬天初次接触到凯文.都迪的《魔术记忆》时,就立志为中国人发明出一套汉化的编码。 在本网站和牛族基地里,也看到许多记忆发烧友对《中文版的基本记忆法》的渴

求,所以本人借用中国记忆力训练网这个平台,将自己近一年来的工作成果奉献给大家分享。 本人祖辈姓王,网名“纳闷王”,可理解为“No1”或“数字王”,来源于三槐王氏。仿牛头兄的做法,故命名为“王氏中文数字转码法”,各位网友尽可拷贝使用,不限量转发,但请维护本人的冠名权。这个要求不算过分吧。 (一)编码规则--汉语拼音声母与数字的对应关系 中文声母包括: BPMF—DTNL—GKH—JQX—ZCSR—YW 由于南方地区的人士对卷舌音严重不支持,所以本编码将平舌音和卷舌音混为一体来对待,指定Z=ZH,C=CH,S=SH。如此刚好20个声母,分两组每组10个,分配给0~9十个数字,老祖宗苍颉造字时,真替咱后代想得周到啊。 数字0 1 2 3 4 5 6 7 8 9 声母一 D Y Z M S W L Q B J 声母二 C T R K P H N F X G 特殊码 非以Y和W开头的其他韵母字,如耳,鹅,阿,噢等,一律转码为0。 (二)编码说明 A)以上“声母一”除0,2,3之拼音有调整外,其余七个均保留了汉语拼音的原码。0对应“洞(D)”,2对应Z(Zh),3对应M,皆为象形,有助于快速转换。此编码建议各位参照使用。 B)“声母二”之编码规则如下:

北京市报纸出版情况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北京市报纸出版情况数据分析 报告2019版

序言 北京市报纸出版情况数据分析报告从报纸种数,报纸总印数等重要因素进行分析,剖析了北京市报纸出版情况现状、趋势变化。 北京市报纸出版情况数据分析报告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请注明出处。 借助对数据的发掘及分析,提供一个全面、严谨、客观的视角来了解北京市报纸出版情况现状及发展趋势。北京市报纸出版情况分析报告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等权威部门,并经过专业统计分析及清洗而得。 北京市报纸出版情况数据分析报告以数据呈现方式客观、多维度、深入介绍北京市报纸出版情况真实状况及发展脉络,为需求者提供必要借鉴及重要参考。

目录 第一节北京市报纸出版情况现状概况 (1) 第二节北京市报纸种数指标分析 (3) 一、北京市报纸种数现状统计 (3) 二、全国报纸种数现状统计 (3) 三、北京市报纸种数占全国报纸种数比重统计 (3) 四、北京市报纸种数(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北京市报纸种数(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国报纸种数(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国报纸种数(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北京市报纸种数同全国报纸种数(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北京市报纸总印数指标分析 (7) 一、北京市报纸总印数现状统计 (7) 二、全国报纸总印数现状统计分析 (7) 三、北京市报纸总印数占全国报纸总印数比重统计分析 (7) 四、北京市报纸总印数(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北京市报纸总印数(2017-2018)变动分析 (8) 六、全国报纸总印数(2016-2018)统计分析 (9)

60年代北京报纸记忆

60年代北京报纸记忆 “看报,看报!人民日报,北京日报!”一清早儿,听见这吆喝声,京城的老百姓都知道,当天的新报纸上市了。想当年北京前门大栅栏一带,一个蓄着长胡子卖报者浑厚的吆喝声,曾吸引来多少老读者买报,又给人们留下多少挥之不去的印象。 说起20世纪60年代,从初期开始的三年自然灾害、苏联专家的撤退,到国民经济的衰退以及社会政治生活的一些不正常,国家那段时间遭受了不小的波折。“文化大革命”之前的1964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5周年,排演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并且拍成了电影。看过这部电影的观众都会记得,片头有一段观众入场的镜头,人们的精神面貌和衣着服饰都有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社会真是蒸蒸日上了。别的不说,仅就报纸而言,最明显的是停刊减版的现象大为减少,像《人民日报》都曾经每天只出四版,《北京晚报》周一停刊一期,为什么?因为纸不够用。 到上世纪60年代中期,报纸出版基本正常了,内容也越来越活泼,像《中国青年报》有一年春节还出过四色套印的彩色报,开了多色印报的先河。当时普通人家里基本没有电视机,小半导体收音机也是稀罕物,人们要想了解国内外大事,报纸是最主要的渠道,权威性也强。但要想在邮局订一份报纸,限于印量,有的报纸必须凭订阅证,而即便真能订上,整订一份大报全年也得小20块钱,不是小数,所以不少人习惯于零买报纸。 当时报纸零售品种不是很多,不像现在,时事政治、体育文艺、生活知识、天文地理,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主要也就是《人民日报》、《北京日报》、《光明日报》、《大公报》、《体育报》、《北京晚报》、《广播节目报》这些。中小学生看的《中国少年报》、《新少年报》基本上都要在学校集体订阅、分发,街上很少零售。当年最神秘的就是《参考消息》,像秘密文件一样,领导才能看,最起码也得是国家正式干部,多少人只闻其声,不见其影。也难怪,《参考消息》都是选登境外大通讯社的消息,按当时的说法,就是美帝、苏修、资本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通讯社的新闻,加上原汁原味刊登,哪能随便流传出去?谁能想到现

北京电视台纪录片《北京记忆》主题曲《藤》

北京电视台纪录片《北京记忆》主题曲《藤》 词曲:小柯 演唱:小柯老狼沙宝亮满文军满江黄征汪峰常宽 哎哦哎哎…… (小柯) A1 当我们转过脸看太阳缓缓升(老狼) 鸽子依然落在屋脊(沙宝亮) 却不是从前的那只(满文军) A2 当我们抬起头已过而立年纪(满江满文军)看枝桠漫天的那颗(满江) 曾经是嫩嫩的绿黄征(小柯) B1 那么多的枝枝蔓蔓(汪峰沙宝亮) 遮挡住的是那些往昔 (汪峰) 接着另一个往昔(老狼) 那么长得缠绕(满江小柯) 缠绕住的是那些回忆(满江) 接着另一个回忆(满文军)

C1 继续卖力的生长吧(常宽黄征沙宝亮) 离参天还很远呢(常宽黄征沙宝亮) 继续飞快的发芽吧(老狼) 要遮天蔽日还要许久呢(汪峰小柯) C2 继续卖力的生长吧(沙宝亮满江满文军) 这刚刚才开始呢(沙宝亮满江满文军) 继续飞快的发芽吧(小柯) 用枝桠缠绕往昔的回忆慢慢书(满江沙宝亮) A3 当我们转过脸看太阳缓缓升(黄征沙宝亮) 鸽子依然落在屋脊(小柯) 却不是从前的那只(满文军) A4 当我们抬起头已过而立年纪(沙宝亮满文军) 看枝桠漫天的那颗(沙宝亮) 曾经是嫩嫩的绿(满江小柯) B2 那么多的枝枝蔓蔓(常宽满文军) 遮挡住的是那些往昔(常宽) 接着另一个往昔(满文军)

那么长得缠绕汪峰(小柯) 缠绕住的是那些回忆(汪峰) 接着另一个回忆(老狼) C3 继续卖力的生长吧 (同C1) 离参天还很远呢 继续飞快的发芽吧 要遮天蔽日还要许久呢 C4 继续卖力的生长吧(同C2) 这刚刚才开始呢 继续飞快的发芽吧 用枝桠缠绕往昔的回忆慢慢书 C5 继续卖力的生长吧(合) 离参天还很远呢 继续飞快的发芽吧 要遮天蔽日还要许久呢 C6 继续卖力的生长吧 这刚刚才开始呢

史上最全的老北京城门珍贵照片

史上最全的老北京城门珍贵照片(上) 正阳门 左右城墙上各辟两个门洞,是城门改造的工程项目之一。东门洞直通户部街,西门洞直通刑部街。工程于1916年完工。 正阳门面阔7间,齐城平台宽50米,进深24米,通高42米,重檐三滴水歇山顶,上铺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瓮城巨大,呈弧形,宽108米,深85米,四面各辟一门。 崇文门 图为1912年之崇文门城楼南面。崇文门位于北京内南垣东侧,距正阳门约三里,是内外城通衢的孔道之一。城楼面阔5间,通宽39.1米深3间,通进深24.3米;楼连台高35.2米;重楼重檐,歇山式灰筒绿琉璃瓦剪边。

宣武门 宣武门城楼面活五间,通宽32.6米;进深三间,通进深23米;楼连台通高33米;重楼重檐,歇崇山峻岭式灰筒瓦绿互谅互绿琉璃瓦剪边。瓮城南北长83米,东西宽75米;西墙辟券门,其上为闸楼。瓮城南墙城台之上为箭楼,箭楼面活七间,通宽36米;通进深21米,连台通高30米。 朝阳门

图为清末的朝阳门。在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的战争中,日军的炮火摧毁了朝阳门,这幅是1906年竣工后不久拍摄的。朝阳门形制与崇文门略同,面阔五间,通宽31.35米,进深三间,通进深19.2米;楼连台通高32米;箭楼形制略与宣武门相同,面阔七间,通宽32.5米,进深三间,通进深25米。 东直门 东直门城楼形制同朝阳门,但规制略小,面阔五间通宽1.5米,进深三间,通进深15.3米;楼连台通高34米;瓮同西直门,四角皆为直角;东西为62米,南北为68米;南侧瓮墙辟券门,门上建闸楼。 西直门

20年代初期的西直门城楼、瓮城和箭楼,是在城墙外侧由南向北拍摄的。西直门城楼面阔五间,通宽32米;进深三间,通进深15.6米;楼连台通高32.75米;重檐、歇山、山崖为筒瓦绿琉璃剪边瓦顶。箭楼面阔七间,通宽35米;进深三间,连抱厦通进深27.8米。瓮城呈正方形,四角皆为直角;东西长62米,南北为68米;瓮城南侧墙上辟券顶闸楼门,门上建闸楼。 阜成门 图为20年代初从西南向东北方向拍摄的。苍劲雄壮的阜成门城楼、瓮城、箭楼兀然耸立。阜成门城楼面阔五间,通宽31.2米;进深三间,通进深16米;连台通高31.70米。箭楼面阔七间,通宽32.5米;进深五间,通进深25.6米;连台通高30米。瓮城东西长65米,南北宽74米;其北侧墙辟券门,上建闸楼;瓮城内东北角建有关帝庙。

老北京的城门记忆

老北京的城门记忆 北京的城门与城墙是北京城的标志和象征,它见证了北京历史发展与变迁,印证了北京古建筑的繁荣和辉煌,更道出了北京演进的曲折与沧桑。昂然矗立于绵延城墙之上的城楼,象一座座筑于高大城台上的殿阁,它不仅是城市系统的防御设施和管理设施,也是封建政权的象征之一,其高大、雄伟、坚固,体现了“皇权永固”的意涵。 北京城都市沿革 宫城城门:午门、神武门、西华门、东华门; 皇城城门: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 内城城门: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朝阳门、阜成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 外城城门:永定门、广渠门、广安门、左安门、右安门、东便门、西便门。 午门 午门位于宫城南墙正中,始建于明永乐时期。建筑规制较宫城其他三门大的多。午门是皇权至上的标志之一,凡颁朔、宣旨等均在午门举行仪式;遇凯旋献俘等,皇上则亲临午门行受俘礼。 午门的平面呈“凹”字形,沿袭了唐朝大明宫含元殿(总宽近58米)以及宋朝宫殿丹凤门的形制,是从汉代的门阙演变而成。午门分上下两部分,下为墩台,高12.00m,正中开三门,两侧各有一座掖门,俗称“明三暗五”。墩台两侧设上下城台的马道。五个门洞各有用途:中门为皇帝专用,此外只有皇帝大婚时,皇后乘坐的喜轿可以从中门进宫,又通过殿试选拔的状元、榜眼、探花,在宣布殿试结果后可从中门出宫。东侧门供文武官员出入。西侧门供宗室王公出入。两掖门只在举行大型活动时开启。墩台上正中门楼一座,面阔9间,60.05m,进深5间,25.00m,重檐庑殿顶。 墩台两翼各有廊庑13间,俗称“雁翅楼”。廊庑两端建有重檐攒尖顶的方亭。正楼两侧有钟鼓亭各三间,每遇皇帝亲临天坛、地坛祭祀则钟鼓齐鸣,到太庙祭祀则击鼓,每遇大型活动则钟鼓齐鸣。午门整座建筑高低错落,左右呼应,形若朱雀展翅,故又有“五凤楼”之称。 神武门 神武门是紫禁城的北门,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明称玄武门。玄武为古代四神兽之一,从方位上讲,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玄武主北方,所以帝王宫殿的北宫门多取名“玄武”。清康熙年重修时,因避康熙帝玄烨名讳改称神武门。 门总高31m,平面矩形。基部为汉白玉石须弥座,城台辟门洞3券,上建城楼。楼建于汉白玉基座上,面阔5间,进深1间,四周围廊,环以汉白玉石栏杆。楼前、后檐明间与左、右次间开门,菱花隔扇门。东西两山设双扇板门,通城墙及左、右马道。

老北京的记忆

现在的北京发展的确实很好,建筑物是越来越高!不过还是很怀念那些记忆里的老北京!! 1.那时候我们都在胡同里,街坊邻居都跟一家人似的。不像现在,住了几年也不知道隔壁住的是男是女!! 老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这里才是真正的北京!! a 最长的胡同——东交民巷,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全长近3公里,是老北京最长的一条胡同。 b 最短的胡同——尺大街,十来米长,在琉璃厂东街东口东南,桐梓胡同东口至樱桃胡同北口,是北京最短的胡同。 c 最宽的胡同——灵境胡同,最宽处32·18米,位于北京市西单地区一条东西向的胡同。 d 最短的胡同——小喇叭口胡同,北口不足0·6米,位于宣武区东南部。 e 拐弯最多的胡同——九湾胡同,北京市转弯最多的胡同是九湾胡同,它位于宣武区东部,全长约390米,弯曲之处不下于13处,堪称北京城弯道最多的胡同。 f 最古老的胡同——元朝就有的砖塔胡同,砖塔胡同因胡同东口(通西四南大街)的砖塔而得名。是北京市历史最悠久的胡同之一,也是目前北京遭到破坏较少,风貌保存较好的胡同之一。 2.那时候我们穿的鞋子没有那么高档,但穿着舒服! 老北京布鞋 3.现在的美食是越来越多了,真正传统的能遗留下来的很少!总感觉再也吃不出那个味道了! a 老北京不能不说的小吃十三绝:包括豆面糕、艾窝窝、糖卷果、姜丝排叉、糖耳朵、面茶、馓子麻花、萨其玛、焦圈、糖火烧、豌豆黄、豆馅烧饼,奶油炸糕等,口味与众不同,各有特色,成为北京小吃的亮点。

b 豆汁: 豆汁是北京独有的吃食儿,是水磨绿豆制作粉丝或团粉时,把淀粉取出后,剩下来淡绿泛青色的汤水,经过发酵后熬制成的。据说早在乾隆年间,豆汁已经传入皇家了。 c 雪花酪: 雪花酪食之较冰激凌爽口,但制作全凭人力,是很中国最早的冷食。北京的天桥,天津的老三不管、鸟市都有制的。 d 自来红月饼: 中秋快到了,让不得不在这多说一句,原来小时候一直吃的就是自来红的月饼,里面还有冰糖。现在是各种皮,各种陷,让人看花眼,可还是改变不了要去赛特饭店订月饼的习惯!

北京市图书和报纸出版基本情况3年数据解读报告2019版

北京市图书和报纸出版基本情况3年数据解读报告2019版

序言 本报告以数据为基点对北京市图书和报纸出版基本情况的现状及发展脉络 进行了全面立体的阐述和剖析,相信对商家、机构及个人具有重要参考借鉴价值。 北京市图书和报纸出版基本情况数据解读报告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 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注明出处。 北京市图书和报纸出版基本情况数据解读报告主要收集国家政府部门如中 国国家统计局及其它权威机构数据,并经过专业统计分析处理及清洗。数据严谨公正,通过整理及清洗,进行北京市图书和报纸出版基本情况的分析研究,整个报告覆盖图书总种数,新出版图书种数,图书总印数,报纸种数,报纸总印数等重要维度。

目录 第一节北京市图书和报纸出版基本情况现状 (1) 第二节北京市图书总种数指标分析 (3) 一、北京市图书总种数现状统计 (3) 二、全国图书总种数现状统计 (3) 三、北京市图书总种数占全国图书总种数比重统计 (3) 四、北京市图书总种数(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北京市图书总种数(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国图书总种数(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国图书总种数(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北京市图书总种数同全国图书总种数(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北京市新出版图书种数指标分析 (7) 一、北京市新出版图书种数现状统计 (7) 二、全国新出版图书种数现状统计分析 (7) 三、北京市新出版图书种数占全国新出版图书种数比重统计分析 (7) 四、北京市新出版图书种数(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北京市新出版图书种数(2017-2018)变动分析 (8) 六、全国新出版图书种数(2016-2018)统计分析 (9)

近代史论文——北京记忆

北京记忆 摘要:古老的北京城记录着祖国的沧桑巨变,历史的痕迹从未被抹去!就让我们在北京大街小巷去找寻北京那段独特的记忆,那段历史,感受品味历史留给我们深刻体会! 关键字:北京,圆明园,五四运动,卢沟桥事变,新中国成立,西方列强, 抗日战争 由于家人工作的原因,我们不能时常呆在北京,但是身为北京的一员,我对北京也有着深厚的情感与特别的记忆! 古老的北京城,现代元素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结合!我们在感受北京飞快发展的节奏时,可曾想过在这皇城根儿下发生的那些沧桑往事?北京的点点滴滴构成了独特的北京记忆!那就让我们跟随着记忆的点滴,一同去回忆那段的历史,那段逝去的岁月! 鸦片战争前,中国还是一个能够独立自主的国家。但由于清王朝政权的腐朽与没落、妄自尊大,固步自封,闭关锁国,沉醉在天朝物国的梦幻中,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逐渐落后,危在旦夕。紫禁城正逐渐走向一场劫难中…… 烈火中的圆明园 那段难以忘却的岁月,那段屈辱的过去,让每一个中国人为之心痛!海淀区,圆明园,那片废墟记录着中国的过去! 咸丰十年(1860年)8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10月6日占据圆明园。中国守军寡不敌众,节节败退。圆明园总管大臣文丰投福海自尽,住在园内的常嫔受惊身亡。英、法军队洗劫二天后,向城内开进。可是他们的野心又岂止这些!这只是他们瓜分浪潮的开始!10月11日英军派出1200余名骑兵和一个步兵团,再次洗劫圆明园,英国全权代表詹姆士·布鲁斯以清政府曾将巴夏礼等囚于圆明园为借口,将焚毁圆明园列入议和先决条件。10月18日,3500名英军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三日不灭,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均被烧成一片废墟,安佑宫中,近300名太监、宫女、工匠葬身火海。这是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暴行。英法两个打着文明的旗号,实则是两个不折不扣的强盗!

老北京的记忆(45):郑王府

老北京的记忆(45):郑王府 郑王府位于大木仓胡同35号。郑亲王是“清初‘八家铁帽子王’之一,始封于济尔哈朗”。济尔哈朗是舒尔哈齐之子,清太祖努尔哈赤之侄。他在“崇德元年(1636年)以军功封和硕郑亲王。顺治皇帝福临即位后,他与多尔衮一起辅理国政。他死后,顺治帝为之辍朝七日,赐银万两,置守园十户,立碑纪功,称其‘有贞臣之节,有良将之风’”。郑王府始建于清顺治初年,其时清王朝“定王府营建悉遵之制,如基址过高或多盖房屋皆治以罪”。济尔哈朗因为在建造王府时“殿基逾制,又擅用铜狮、龟、鹤”,被“罚银二千两,并罢议政”。郑王府“自顺治八年至乾隆四十三年,因郑亲王改号简亲王,所以有过九位简亲王,加上八位郑亲王,从清初到清末,共有十七位亲王”。其中最大的一次变故是咸丰末年,慈禧太后伙同恭亲王奕发动辛酉政变,郑亲王端华“及其异母弟协办大学士肃顺被处死”,郑王府“遂被收回”。此后它“于同治三年赏给了道光帝第八子钟郡王奕詥”。同年“太平天国的天京被攻破,推恩赏还郑亲王爵,但郑亲王府并未发还。直至同治十年,庆至承袭郑亲王时,才住回郑亲王府”(引自冯其利《寻访京城清王府》)。 郑王府的建筑共分为三部分:其“东部前驱突出,是王府主要殿宇所在:由中轴线由南至北建有:面阔三间的临街门、面

阔五间的正门、面阔五间的正殿(银安殿)带东、西配殿各五间;后寝门三间、寝殿五间、后罩楼五间”。王府“中、西部随街道走势退缩,中部为居住院落,西部为花园,名‘惠园’”(引自《北京古建筑地图》上册)。惠园在当时极负盛名。《道咸以来朝野杂记》称:“京师园林,以各府为胜,如太平湖之旧醇王府、三转桥之恭王府、甘水桥北岸之新醇王府,尤以二龙坑之郑王府为最有名。其园甚钜丽,奥如旷如,各极其妙。今改中国大学。”另据《啸亭杂录》记载:“德济斋夫子嗣简亲王爵时,邸库中存贮银数万两。王见,诧谓其长史曰:‘此祸根也,不可不急消耗之,无贻祸于后人也。’因散给其邸中人若干两,余者建造别墅,亭榭轩然。故近日诸王邸中以郑王园亭为最优,盖王时建造也。”据记载,德沛“字济斋,于乾隆十三年(1748年)袭简亲王爵,乾隆十七年(1752年)去世。按《啸亭杂录》所记,则郑王府花园在此期间曾经大加经营,奠定了以后的规模”。惠园“传说为清初李渔所构”(引自贾珺《北京私家园林志》),钱泳《履园丛话》即称“相传是园为国初李笠翁手笔”。该书记其景物道: “惠园在京师宣武门内西单牌楼郑亲王府,引池叠石,饶有幽致……园后为雏凤楼,楼前有一池水甚清冽,碧梧垂柳掩映于新花老树之间,其后即内宫门也。嘉庆己未(1799年——引者注)三月,主人尝招法时帆祭酒、王铁夫国博与余同游,楼后有瀑布一条,高丈余,其声琅然,尤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