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物理解题方法

常见物理解题方法
常见物理解题方法

2010级高三物理专题复习资料

专题七 常见物理解题方法

1、隔离法和整体法

合理选择研究对象.这是解答力学问题成败的关键

研究对象的选取关系到能否得到解答或能否顺利得到解答.当选取所求力的物体,不能做出解答时,应选取与它相互作用的物体为对象,即转移对象,或把它与周围的物体当做一整体来考虑,即部分的看一看.整体的看一看.

通常在分析外力对系统的作用时,用整体法;在分析系统内有物体(各部分)间相互作用时,用隔离法。

整体法和隔离法是相对的,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所以解决问题时决不能把这两种方法对立起来,而应该灵活把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为使解答简便,选取对象时,一般先整体考虑,若不能解答,再隔离考虑。

如需隔离,原则上选择受力情况少,且又能求解未知量的物体分析,这一思想在牛顿定律中会大量体现。

例1:如图1所示,质量为M 的木箱放在水平面上,木箱中的立杆上套着一个质量为m 的小球,开始时小球在杆的顶端,由静止释放后,小球沿杆下滑的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的21,即a =21g ,则小球在下滑的过程中,木箱对地面的压力为多少?

命题意图:考查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运用能力及灵活选取研究对象的能力.B 级要求.

错解分析:(1)部分考生习惯于具有相同加速度连接体问题演练,对于“一

动一静”连续体问题难以对其隔离,列出正确方程.(2)思维缺乏创新,对整体法列出的方

程感到疑惑.

解题方法与技巧:

解法一:(隔离法)

木箱与小球没有共同加速度,所以须用隔离法.

取小球m 为研究对象,受重力mg 、摩擦力F f ,如图2,据牛顿第二定律得:

mg -F f =ma ①

取木箱M 为研究对象,受重力Mg 、地面支持力F N 及小球给予的摩擦力F f ′如图3 据物体平衡条件得:

F N -F f ′-Mg =0 ②

且F f =F f ′ ③

由①②③式得F N =2

2m M +g 由牛顿第三定律知,木箱对地面的压力大小为

F N ′=F N =2

2m M +g . 解法二:(整体法) 对于“一动一静”连接体,也可选取整体为研究对象,依牛顿第二

定律列式:

(mg +Mg )-F N =ma +M ×

2

3 图1

故木箱所受支持力:F N =

2

2m M +g ,由牛顿第三定律知: 木箱对地面压力F N ′=F N =22m M +g . 2、等效法

等效法是把复杂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转化为简单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来研究和处理问题的一种科学思想方法.在中学物理中,合力与分力、合运动与分运动、总电阻与分电阻、平均值、有效值等,都是根据等效概念引入的.它是研究物理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看,命题人的指导思想很明确,那就是力求所命题目的创意新、背景新、过程新但若从题目所对应的物理模型上看,其本质还是我们常见的物理模型.要提高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提高构建物理模型的能力,进而对物理模型进行等效转化,将较复杂的物理模型转化为相对较为简单的物理模型,然后再去应用我们熟知的规律去列方程,这样将会大大降低解题的难度,更有利于对问题的正确解答。 例2:一物体以某一初速度竖直向上抛出,运动过程中受到大小恒定的空气阻力作用,设其上升阶段的时间为t 上,从最高点落回抛出点的时间为t 下,试比较t 上与t 下的大小关系。

分析:由牛顿第二定律知,上升阶段的加速度大小a 1和下降阶段的加速度大小a 2。因物体上升阶段用的时间与从最高点以加速度a 1落回抛出点用的时间相同(等效),故此问题相当于比较两个从最高点开始下落的、加速度分别为a 1和a 2的过程的运动时间。

解:由牛顿第二定律知,上升阶段的加速度大小为 m

f g m f mg a +=+=1 下降阶段的加速度大小为 m

f g m f mg a -=-=

2,即21a a > 由221at H =,H 相同,因a l >a 2,故t 上<t 下 故上升时间小于下落时间.

答案:t 上<t 下

解后反思:此题如采用常规做法,用运动学公式直接讨论,上升时间的话,解题运算过程将复杂一半以上。

例3:用细的不导电的塑料棒弯成半径为R 的圆弧,如图所示,A 、B 间的空隙为L ,将电量为Q 的正电荷均匀分布于棒上,求球心O 处的电场强度(R>>L )。

分析:设想将AB 间的空隙用塑料棒补起来,并使其带上相应的同种电荷,那么圆弧就变成圆环了。据对称性,该带电圆环的圆心O 处的电场强度一定为零;由电场的叠加原理可知图中带电圆弧在O 处产生的场强应与L 段产生的场强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解:因为R>>L ,所以L 段带电塑料棒可视为点电荷,其电量为 L R LQ q -=π2 所以圆心O 处电场强度的大小为 22)2(R

L R kLQ R q k E -==π 方向与L 段产生的场强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由圆心O 指向AB 的中点处。

解后反思:

该题似乎超出了中学物理的范围,但是如果利用等效的观点、去分析,其本质还是点电图4

荷的物理模型。

例4:一个边长为6 cm 的正方形金属线框置于匀强磁场中,线框平面与磁场垂直,电阻为0.36Ω。磁感应强度B 随时间t 的变化关系如图5所示,则线框中感应电流的有效值为

A .2×10-5A

B .6×10-5A C.(2/2) ×10-5A D.(32/2) ×10-5A 解析:交流电的有效值是利用与直流电有相同的热效应来定义

的:Q=I 2Rt 。 因此我们只要按图算出在一个周期内,两段时

间内的热量的平均值,再开平就可以了。由图与题目条件可

知,线框的感应电动势在前3s 为7.2×10-6V ,感应电流为2×10-5A ;后2s 内的感应电流为3×10-5A ,在

一个周期5s 内,电流平方的平均值为(12+18)A 2/5,开平方即得电流的有效值等于6×10-5A ,答案为

B 。

3、极端假设分析法

通常情况下,由于物理现象涉及的因素较多.过程变化复杂,人们往往难以洞察其变化规律并对其做出迅速判断.但如果用极端假设分析法,将问题推到极端状态或极端条件下进行分析,使物理过程进行的情况迅速暴露出来,问题会顿时变得明朗而简单了;这种“居高临下”的思维方法使人们能从错综复杂的诸多因素的“纠缠”中解脱出来,大大地缩短了分析和推理的时间,达到化难为易;快速解决物理问题的目的极端假设分析法一般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情况。

例5:如图6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U 恒定不变.当滑动变阻器R ′的触头D 置于最下端时,小灯泡L 1、L 2、L 3所消耗的电功率相等.若D 从上述位置向上移动,试比较L 1、L 2、L 3所消耗的功率,排出三者大小的顺序并说明理由。

解析:滑动变阻器R ′的触头D 由最下端向上移动时,其有效阻值增大.假设R ′的阻值能无限增大至无穷大,将极端假设态与初始态比较知,图中A 、B 两点间的电阻增大,根据串联电路中电压随电阻正比分配,在总电压U 恒定的条件下,灯泡L 2两端的电压增大,L 1两端的电压减小.由P R U 2

=知:L 2的功率P 2变大,L 1的功率P 1变小但不为零,因R →∞时,L 3所在支路相当于断路。L 3的功率P 3减小到零,由于最初三个灯泡的功率相等,所以P 1比P 3衰减得更慢.由此可得结论:在触头D 上移到某一位置时,L 1、L 2、L 3的功率P 1′、P 2′、P 3′的大小顺序应是P 2′>P 1′>P 3′。

解后反思:可用极端假设法解决的物理问题中,多数只需对它的一个“端”作出判断:可以顺着题设过程进行的方向作极端处理;也可以沿过程进行的反方向作端态分析,并以此作出与题设相反条件下的结论,进而得出在题设条件下的正确结论。若当对一个物理因素进行极端假设不能彻底解决问题时,可分次或同时将几个因素设向极端考虑,直到最终推断出正确结论。

例6: 在真空中,厚度为d 、折射率为n 的大玻璃板的下表面紧贴着一个半径为r 的圆形发光面,为了从玻璃板的上方看不见圆形发光面,可在玻璃板的上表面贴一块黑纸片,这块黑纸片的最小面积应为:

A .22)1(-+n d

r π B .22)(1

d r n +-π

C. 22)1(d n r -+π D .)(22d r n +π

解析 先假设玻璃板的厚度d →0,则玻璃板变成了薄玻纸,光在薄玻纸中的“扩播效应”可以忽略,

图 6

为了从玻璃纸的上方看不见圆形发光面,贴在其上表面的黑纸片的最小面积应为S min →πr 2

,由此排除上述选项中的B 、D .保持其它条件不变,再假设玻璃板的折射率n →1,则玻璃板的光学性质趋近于真空,光从“玻璃”射向真空的过程中近似于直线传播,无全反射现象发生,因而“玻璃板”上表面的透光面积S →∞,所以需贴在玻璃板上表面的黑纸片的最小面积S min →∞、。所以正确答案应是A 。

解后反思:在习题教学中恰当运用极端假设法分析、推断某些物理问题,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帮助突破教学难点,而且有益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此法在解决某些问题时能带来方便,是因为处于理想状态的物理现象往往是最简单、最容易把握的。

4、近似法:

近似处理是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之一,为了便于研究某些物理现象,分析某些物理问题,往往忽略一些次要因素的影响,以突出主要因素,即要用理想条件下的模型代替实际研究对象,否则,甚至连最简单的物理问题也会使我们感到束手无策。

例7:在真空中速度v =6.4×107m/s 的电子束连续地射入两平行板间,如图7所示,极板长L =8 cm ,

两板间距 d =5.0×10-3m 当两板不带电时,电子束将沿两板间中线通过在两

板上加50 Hz 的交流电压 U =U 0sin ωt V ,如果U 0超过某值U C 时.将开始出现电子有时能通过、有时不能通过两板的现象.求:

(1)U C 的大小;

(2)U 0为何值时,才能使电子束通过与间断时间之比Δt 1∶Δt 2=2∶1? 分析:题目设计的是电子束在加交变电压的平行极板间的运动,学生只熟悉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情况,那么求解此题的关键在于建立平行板匀强电场模型,这就得把电子束在平行板间的运动时间t 与交变电压的周期T 进行比较.若t <<T ,则电场可近似看作是匀强电场,t =972

1010

4.6100.8--=??=v L s (近似计算),而T =10-2s (因为f =50Hz),可见t<

解:(1)当电压达到最大值 U C 的瞬间,电场看作匀强电场,电子束恰能通过,则有: dm

eU a at d c ==又,2122 代入数据解得:U C =91V (2)作出U 一ωt 图象如图8所示,当电压为U C 以下时能

通过,U C 以上不能通过,从图上可见要使通过的时间t 通为间断时

间的2倍,则当首先达到U C 时间为6

T 时ωt 为π/3,所以U =U 0sin ωt 解得U 0=105 V 。

解后反思:学生在看题以后一般找不到解题思路,这就要求老师教学生抓住主要问题,电子束在平行板间的运动时间t 远小于交变电压的周期T ,把电子运动处理成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偏转问题。

5、图象法:

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除可用文字叙述、公式表达外,还可用图象来表示;这三者都是帮助我们掌握物理知识的重要手段,它们是从不同的角度对物理现象和规律进行表达,在物理学中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例8:如图9一个固定在水平面上的光滑物块,其左侧面是斜面AB ,右侧面是曲面AC 。已知AB 和AC 的长度相同。两个小球p 、q 同时从

A 图 7

8

点分别沿AB 和AC 由静止开始下滑,比较它们到达水平面所用的时间

A.p 小球先到

B.q 小球先到

C.两小球同时到

D.无法确定 解析:可以利用v-t 图象图10 (这里的v 是速率,曲线下的面积表示路程s)定性地进行比较。在同一个v-t 图象中做出p 、q 的速率图线,显然开始时q

的加速度较大,斜率较大;由于机械能守恒,末速率相同,即曲线末端在同一水平图线上。为使路程相同(曲线和横轴所围的面积相同),显然q 用的时间

较少。此题用图象法就非常直观、简洁,若采用公式法就非常麻烦了。 解后反思:利用图象分析、解决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运用图象处理物理实验数据和研究两个物理量之间关系是物理实验中常用的一种方法,这是因为它除了具有简明、直观、便于比较和减少偶然误差的特点外,还可以用图象求第三个相关物理量、运用图象求出的相关物理量误差也比较小。

例9:如图所示实线为一物体做直线运动的v -t 图象,初速度为v 0,末速度为v t ,则关于物体在时间t 内平均速度的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 .V O =(V 0+V t )/2

B .V >(V 0+V t )/2

C. V <(V 0+V t )/2 D .无法判断

分析: 假如在图中把图线的起点A 与终点B 连成一直线作一辅助线(图中虚线所示),就能看出题给速度图线所围“面积”大于所作辅助线与时间横轴所围图形的“面积”,而所作辅助线与时间横轴所图图形恰好为一梯形,其“面积”=(上底+下底)×高/2=(V 0+V t )t/2。

解:题给速度图线在时间t 内发生的位移s >(V +V t )t/2 由此可得所求平均速度2/)(/0t V V t s V +>=

故选项B 正确。

解后反思:学生在学习了平均速度的概念后,已理解平均速度反映了物体在一段时间内运动快慢的平均效果.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V 等于该段时间内发生的位移S 与所用时间t 的比值,即V =s/t .然而学生在求图所示运动的位移时就会发现该运动形式为非匀变速运动(加速度为变量),无法用匀变速运动

的位移公式S =V 0t +at 2/2或S =(V 0+V t )t/2来求位移, 但有些能力较强的学生联想到, 速度图象中速

度图线与时间横轴所图图形的“面积”与位移的大小相等这一结论,把目光聚焦在计算图形“面积”上,但又发现这一形状的“面积”没有办法进行求出,从而陷入了困境。

例10:如图12实线所示为一交变电流,其最大值为Im ,周期为T ,则下列有关该交变电流的有效值I 的判断中正确的是

A .I =2/m I

B .I <2/m I

C .I >2/m I

D .无法判断

分析:交变电流的有效值是根据电流的热效应来定义的,即如果一交变电流和一直流电流分别通过两个阻值相等的电阻,若在相等的时间内产生相等的热量,则该直流电流的数值就等于该交变电流的有效值。在图中过O 、A 、B 、C 、D 五点作一正弦式电流的辅助线(图中虚线所示),就可以清楚的看出在一个周期内虚线所示的正弦式电流除t t q

t p 图 10

图 11 图 12

了O 、A 、B 、C 、D 五个时刻的电流瞬时值与图中实线所示的题给交变电流的瞬时值相等外,其余时刻都是虚线所示正弦式电流的瞬时值大于实线所示的题给交变电流的瞬时值,所以可确定虚线所示正弦式电流在相同时间内在相同阻值的电阻上产生的热量必大于实线所示的题给交变电流产生的热量。

解:实线所示的题给交变电流的有效值I 必小于图中虚线所示正弦式电流(图中所作辅助线)的有效值2/m I .即.I <2/m I ,故选项B 正确。

解后反思:在高中阶段学生只掌握了正弦式电流的有效值为其最大值Im 的2/m I 倍,而对于本题图中实线所示的非正弦式电流的有效值的大小的求法却没有学习过,然而,只要想到了正弦式电流的有效值的计算方法,自然就会将图示的题给交变电流与正弦式电流进行比较。

6、单位分析法:利用字母表示的物理量作选项时,有时利用单位是否合理也可排除明显的错误。

例11:一个质量为m 的木块静止在 光滑的水平面上,从t=0开始,将一个大小为F 的水平恒力作用在该木块上,在t=t 1时刻力F 的功率是:

A.F 2t 1/2m

B. F 2t 12/2m

C. F 2t 1/m

D. F 2t 12/m .[1991年高考第4题]

析与解:只要注意一下单位,即可排除BD ,再比较AC 知A 为平均功率而选C 。

7、临界法:

物理极值问题,一般用数学方法求解.但在有些极值问题中,所求物理量、物理过程或物理状态的极值与某一临界值有关,我们可用临界法求解。物理量在变化过程中,在临界状态下的取值为极值,所满足的条件为临界条件;求解某物理量的极值,若能根据问题的特征巧妙地建立一个含极值条件的物理模型,则可快捷地解决问题。

例12:如图13所示,质量 M =4 kg 的木板长为L =1.4m ,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其上面右端静置一质量m =1kg 的小滑块(可看作质点),滑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0.4,现用一水平恒力F =28 N 向右拉木板,要使滑块从木板上恰好滑下来,力F 至少应作用多长时间? 分析:题中木板在恒力F 的作用下由静止开始向右加速运动,滑块受摩擦力作用相对地面也向右滑动,因为 22/6,/4s m M

f F a s m

g m f a M m =-====μ,即木板的加速度大于滑块的加速度,所以在力F 作用时间内的任意时刻木板的速度必大于滑块的速度,若力F 作用停止后,当两者速度恰好能够相等并且滑块到达下滑的临界状态,这时滑块相对于木板的位移为L ,则力F 作用在木板上的时间就是最短时间.设木板在力F 作用期间的位移为S M ,通过上述物理过程的分析可知,要使滑块滑下来,其临界条件是V =Vm =V ,且滑块的位移S M =L .明确这些后,求极值就不难了。

解:对由M 和m 组成的系统有:

F ·t =(M +m )·V ①

F ·S M 一μmg ·L =

2)(21V m M + ② 对木板有:222121t M

mg F t a S M M ?-?==μ ③ 由①、②、式,得t min =1s

解后反思:对于本题这种临界条件不明显的物理极值问题,解题的关键在于通过对物理过程的分析,使隐蔽的临界条件暴露,从而找到解题的突破口,根据有关规律求出极值。

例13: 如图14所示,位于水平面的两条平行导轨,间距为L ,电容器的电容为C ,充电后电压为U ,所有电阻为R ,棒质量为m ,它与导轨间的摩擦不计,整个回路处在磁感强度为B 的均匀磁场中;当开关

S 图 13

闭合后,ab 棒由静止开始向右滑动.问ab 棒的速度最大值多少?

分析:这是一道非常经典的电磁学与力学的综合题,由

于的棒开始是做加速度逐渐减小的运动,因此认为速度在其临界点达

到最大值,及当加速度变为0时速度达到最大,此时电容器电压等

于金属棒切割磁感线产生的电动势。

解:设ab 棒的速度达最大值为V ,此时两端电压为U ′,

电容器的带电为Q

U ′=BLV

由动量定理:mV =BLQ =BLC (U -U ′)

ab 棒的速度最大值:C L B m CBLU V 22+= 解后反思:对于本题学生感到无从下手的原因;对是动量定理列式的原理mV =Ft =BLIt 中通过ab 棒的电量即It ,这里I 是变量,但实际是通过金属棒的电量可通过Q =C (U -U ′) 求出。对速度达最大值的临界状态,电容器电压等于金属棒切割磁感线产生的电动势。认识和建立方程。

巩固练习

1.在图所示电路中,电键S 1、S 2、S 3、S 4均闭合,C 是极板水平放置的平行板电容器,板间悬浮着一油滴P,断开哪一个电键P 会向下运动? A.S 1 B.S 2 C.S 3 D.S 4

2.某同学身高l.6m ,在运动会上他参加跳高比赛,起跳后,身体横着越过了1.6m 高的横杆,据此可以估算出他起跳时竖直向上的速度大约为;( )

A .2m/s

B .4m/s

C .6m/s

D .8m/s

3.一只船以恒定的对水速度往返于上、下游两码头之间.如果以时间t 1和t 2分别表示水的流速较小和较大时船往返一次所需的时间,那么,两时间的长短关系为;( )

A .t 1=t 2

B .t 1>t 2

C. t 1<t 2 D .条件不足,不能判断

4. 物体做平抛运动时,它的速度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θ的正切tan θ随时间t 的变化图像是(图15)中的;( )

5.如图物16所示两块平行板A 、

B 之间距离为d ,加在两板间的电压为U ,

并将B 板接地作为零电势,现在正电荷q 逆

着电场线方向由A 板移到B 板,若用X 表示

移动过程中该正电荷到A 的距离,其电势能Ep 随X

变化

15

16

图 14

图线为图中哪一个;( )

6. 将一物体从地面竖直上抛,物体上抛运动过程中所受的空气阻力大小与速率成正比,设物体在地面时的重力势能为零,则物体从抛出到落回原地的过程中,物体的机械能E 与物体距地面高度h 的关系,图物17中描述正确的是

(H 为物体竖直上抛的最大高度);

( )

7.如图物18所示,质量为m ,初速度为V 0的带电体a ,从水平面上的P 点向固定的带电体b 运动,b 与a 电性相同,当a 向右移动位移为S 时,速度减为0,设a 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当a 从P 点也以V 0初速向右运动的位移为S/2时,a 的动能( )

A .大于初动能的一半

B .等于初动能的一半

C .小于初动能的一半

D .动能的减少量等于电势能的增加量

8.如图物19所示,A 、B 两质点从同一点O 分别以相同的水平速度沿X 轴正方向被抛出,A 在竖直平面内运动,落地点为P 1,B 沿光滑斜面运动,落地点为P 2、P 1、P 2在同一水平面上,不计空气阻力,则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A 、

B 的运动时间相同

B .A 、B 沿X 轴方向的位移相同

C .A 、B 落地时的动量相同

D .A 、B 落地时的动能相同

9..两个定值电阻R 1、R 2串联后接在输出电压U 稳定于12伏的直流电源

上,有人把—个内阻不是远大于R 1、R 2的电压表接在R 1两端,电压表的示数为8伏。如果把此电压表改接在R 2两端,则电压表的示数将( )

A.小于4伏

B.等于4伏

C.大于4伏小于8伏

D.等于或大于8伏 10.卡车在平直道路上行驶.卡车车厢装满货物.由于路面不是很平,车厢发生上

下振动.货物也随车厢上下振动但不脱离车厢底板.假如货物上下做简谐运动,振动位移图象如图20所示、规定向上方向为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 19 图 18 图 17

A .在图象a 点货物对车厢底板的压力等于货物重力

B .在图象b 点货物对车厢底板的压力大于货物重力

C .在图象c 点货物对车厢底板的压力大于货物重力

D .在图象d 点货物对车厢底板的压力大于货物重力

11.如图21所示,质量为M 的盒子,放在水平面上,盒的上面挂一轻弹簧,弹簧下端挂有质量为m 的小球P ,P 与盒底面用细线牵连,细线拉力为F ,今将细线剪断,则细线剪断瞬间( )

A. 地面支持力减少了F

B. 地面支持力增加了F

C. P 的加速度为2F/m

D. P 处于失重状态

12.声音在某种气体中的速度表达式可以只用气体的压强p 、密度ρ和无单位的数值k 表示。试根据上面所述的情况,判断下列声音在所研究的气体中速度v 的表达式中可能正确的是 A.v=k ρ/p B.v=k p /ρ C.v=kp ρ D.v=kp/ρ

13.如图22所示为两个光滑的斜面,高相同,右边斜面由两部分组成,且 AB +BC =AD ,两完全相同的小球分别从A 点沿两侧斜面同时由静止滑下,不计转折处的能量损失,哪一边的小球先滑到斜面底部?

14.矩形线圈 abcd 的长ab =20cm ,宽bc =10 cm ,匝数n =200,线圈总电阻R =5Ω,整个线圈位于垂直于线圈平面的匀强磁场内,并保持静止。

(1)若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B 随时间的变化如图23甲所示,求线圈的感应电动势E 及t =0.30s 时线圈的ab 边所受的安培力多大?

(2)若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B 随时间作正弦变化的规律如图23乙所示,线圈lmin 产生多少热量?

15.电磁泵是应用磁力来输送导电液体(如液态金属、血液等)的装置,它不需要机械活动组件.图24是电磁泵输送导电液体原理的示意图,绝缘管道的横截面为边长a =0.3 cm

的正方形,导电液体在管中缓图

20 图

21

图22

图 23

缓流动,在管道中取长为L =2cm 的部分,将它的上下管壁做成可以导电的导体,通以电流I ,并在垂直于

管道和电流的方向加一个横向磁场,磁感应强度为B =1.5 T ,要在管道中产生4×103Pa 的压强,推动导

电液体流动,电流强度 I 应为多少?

专题七 答案

1.C

2.由于跳高是横着过杆,重心大略只升高0.8m 于是有;

s m gh v /48.01022=??==

故选B

3. 设水速等于船速,船从下游到上游时间为无限大,故选C

4. tan θ=gt/v 0 故选B

5. 电场力做负功,电势能增加,故选B

6. 因H 越大物体的速度越小,阻力也就越小,机械能也就减小得慢,E —h 图象的斜率小故是选D

7.A

8.D 9. A :在这一题中的电压表读数就是它与电阻R 1或R 2并联时的电压,已知

电压表与电阻R 1并联时的示数为8伏,则电阻R2的分压为4伏。当电压表与电阻

R 2并联时,由于并联后的总电阻要比原值小,而电阻R 1单独的阻值比与原来它与

电压表并联时的阻值大,因此与电阻R 2并联的电压表的示数要小于4伏。答案选A 。

10. C 11.B

12. A :只要注意一下速度单位是m/s ,而此只有A 答提供的表达式才对。

13. 作V -t 图, 如图25经过ABC 路径,a 先大些,

又由机械能守恒知,到两种情形最低点的 速度相同,两种情形路程相同,V -t 图的

面积相同,经ABC 路径的时间短,先到底端。

14.(1) 2V 3.2N (2)3.8×105J 提示;B 的大小变化规律与线框在匀强磁场中匀速转动,磁通量变化规图 24 图25

律相似,此情形相当于线框在匀强磁场中匀速转动的情形。感应电动势最大值

T bc

ab

B

n

bc

ab

nB

nBS

E m

m

m ?

=

?

=

ω

ω

2

15.F=BaI=Pa2

I=Pa/B= 8A

高中物理电场常见问题及解题方法

高中物理解题方法指导 物理题解常用的两种方法: 分析法的特点是从待求量出发,追寻待求量公式中每一个量的表达式,(当然结合题目所给的已知量追寻),直至求出未知量。这样一种思维方式“目标明确”,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应当熟练掌握。 综合法,就是“集零为整”的思维方法,它是将各个局部(简单的部分)的关系明确以后,将各局部综合在一起,以得整体的解决。 综合法的特点是从已知量入手,将各已知量联系到的量(据题目所给条件寻找)综合在一起。 实际上“分析法”和“综合法”是密不可分的,分析的目的是综合,综合应以分析为基础,二者相辅相成。 正确解答物理题应遵循一定的步骤 第一步:看懂题。所谓看懂题是指该题中所叙述的现象是否明白不可能都不明白,不懂之处是哪哪个关键之处不懂这就要集中思考“难点”,注意挖掘“隐含条件。”要养成这样一个习惯:不懂题,就不要动手解题。 若习题涉及的现象复杂,对象很多,须用的规律较多,关系复杂且隐蔽,这时就应当将习题“化整为零”,将习题化成几个过程,就每一过程进行分析。 第二步:在看懂题的基础上,就每一过程写出该过程应遵循的规律,而后对各个过程组成的方程组求解。 第三步:对习题的答案进行讨论.讨论不仅可以检验答案是否合理,还能使读者获得进一步的认识,扩大知识面。 四、电场解题的基本方法 本章的主要问题是电场性质的描述和电场对电荷的作用,解题时必须搞清描述电场性质的几个物理量和研究电场的各个规律。 1、如何分析电场中的场强、电势、电场力和电势能 (1)先分析所研究的电场是由那些场电荷形成的电场。

(2)搞清电场中各物理量的符号的含义。 (3)正确运用叠加原理(是矢量和还是标量和)。 下面简述各量符号的含义: ①电量的正负只表示电性的不同,而不表示电量的大小。 ②电场强度和电场力是矢量,应用库仑定律和场强公式时,不要代入电量的符号,通过运算求出大小,方向应另行判定。(在空间各点场强和电场力的方向不能简单用‘+’、‘-’来表示。) ③电势和电势能都是标量,正负表示大小.用qU =ε进行计算时,可以把它们的符号代入,如U 为正,q 为负,则ε也为负.如U 1>U 2>0,q 为负,则021<<εε。 ④ 电场力做功的正负与电荷电势能的增减相对应,W AB 为正(即电场力做正功)时,电荷的电势能减小,B A εε>;W AB 为负时,电荷的电势能增加B A εε<。所以,应用 B A B A AB U U q W εε-)=-(=时可以代人各量的符号,来判定电场力做功的正负。当然 也可以用)-(B A U U q 求功的大小,再由电场力与运动方向来判定功的正负。但前者可直接求比较简便。 2、如何分析电场中电荷的平衡和运动 电荷在电场中的平衡与运动是综合电场;川力学的有关知识习·能解决的综合性问题,对加深有关概念、规律的理解,提高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作用。这类问题的分析方法与力学的分析方法相同,解题步骤如下: (1)确定研究对象(某个带电体)。 (2)分析带电体所受的外力。 (3)根据题意分析物理过程,应注意讨论各种情况,分析题中的隐含条件,这是解题的关键。 (4)根据物理过程,已知和所求的物理量,选择恰当的力学规律求解。 (5)对所得结果进行讨论。 【例题4】 如图7—3所示,如果H 3 1 (氚核)和He 2 4(氦核)垂直电场强度方向进入同

最新高考物理常用解题方法汇总

最新高考物理常用解题方法汇总 高考物理常用解题方法 一、观察的几种方法 1.顺序观察法: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 2.特征观察法:根据现象的特征进行观察。 3.对比观察法:对前后几次实验现象或实验数据的观察进行比较。 4.全面观察法:对现象进行全面的观察,了解观察对象的全貌。 二、过程的分析方法 1.化解过程层次:一般说来,复杂的物理过程都是由若干个简单的"子过程"构成的。因此,分析物理过程的最基本方法,就是把复杂的问题层次化,把它化解为多个相互关联的"子过程"来研究。 2.探明中间状态:有时阶段的划分并非易事,还必需探明决定物理现象从量变到质变的中间状态(或过程)正确分析物理过程的关键

环节。 3.理顺制约关系:有些综合题所述物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是诸多因素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综合效应"。要正确分析,就要全方位、多角度的进行观察和分析,从内在联系上把握规律、理顺关系,寻求解决方法。 4.区分变化条件:物理现象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发展的。条件变化了,物理过程也会随之而发生变化。在分析问题时,要特别注意区分由于条件变化而引起的物理过程的变化,避免把形同质异的问题混为一谈。 三、因果分析法 1.分清因果地位:物理学中有许多物理量是通过比值来定义的。如R=U/R、E=F/q等。在这种定义方法中,物理量之间并非都互为比例关系的。 但学生在运用物理公式处理物理习题和问题时,常常不理解公式中物理量本身意义,分不清哪些量之间有因果联系,哪些量之间没有因果联系。

2.注意因果对应:任何结果由一定的原因引起,一定的原因产生一定的结果。因果常是一一对应的,不能混淆。 3.循因导果,执果索因:在物理习题的训练中,从不同的方向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去进行因果分析,有利于发展多向性思维。 四、原型启发法 原型启发就是通过与假设的事物具有相似性的东西,来启发人们解决新问题的途径。能够起到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原型可来源于生活、生产和实验。 如鱼的体型是创造船体的原型。原型启发能否实现取决于头脑中是否存在原型,原型又与头脑中的表象储备有关,增加原型主要有以下三种途径: 1.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并争取用学到的知识予以初步解释; 2.通过课外书、电视、科教电影的观看来得到; 3.要重视实验。

初中物理答题技巧及概念

(本资料)由班内网出品 知识典:同步课堂:同步背单词:一、单项选择题解答 有两种主要方式:直接判断法和排除法。 二、填空题的解答 要求对概念性的问题回答要确切、简练;对计算性的问题回答要准确,包括数字的位数、单位、正负号等,对比例性的计算千万不要前后颠倒。包括回忆法,观察法,分析法,对比法,剔除法,心算法,比例法,图象法,估算法。 三、简答题的解法 演绎推理法,返普归真法(这里的“普”和“真”都是指普遍的规律,对于给出一系列实验过程(或探究过程、或一系列数据)让大家总结规律的考题,一般思路是依托课本,总结规律。),透视揭纱法(这里的“视”和“纱”是指考题中给出的一种现象,大家需要通过科学分析,透过现象,看出本质。),信息优选法。 四、实验题的解答 要严格按题中要求进行: 一是测量型实验题(直接测量型实验与间接测量型实验),探究型实验题(解探究题要深入了解课本上的物理规律,做到了如指掌,才能对基础探究题做到万无一失; 二是掌握探究的方法,了解探究的全过程(七个步骤),熟练运用各种探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类比法”等,以不变应万变的解答提高性的题目。),设计型实验题(设计型实验题所能涵盖的内容较多,提供的信息较少,出题的知识点不好把握,要求我们要富有创新精神,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变“学物理”为“做物理”,遇到问题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开放型实验题(求解开放性实验,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做个有心人,多思考、多做实验,试着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相同的问题,了解事物的内涵,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发散思维能力。)。 五、计算题的解法: (1)仔细读题、审题,弄清题意及其物理过程。 (2)明确与本题内容有关的物理概念、规律及公式。 (3)分析题目要求的量是什么,现在已知了哪些量,并注意挖掘题中的隐含条件、该记的物理常量。 (4)针对不同题型,采用不同方法进行求解。分析、逆推等方法是解题时常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5)详略得当、有条有理地书写出完整的解题过程,并注意单位统一。 物理考前指导 一、考试策略 1、认真审题: (1)最简单的题目可以看一遍,一般的题目至少看两遍。如果通过对文字及插图的阅读觉得此题是熟悉的,肯定了此题会做,这时一定要重新读一遍再去解答,千万不要凭着经验和旧的思维定势,在没有完全看清题目的情况下仓促解答。因为同样的内容或同样的插图,并不意味着有同样的设问,问题的性质甚至可以截然不同。 (2)对“生题”的审查要耐心地读几遍。所谓的生题就是平时没有见过的题目或擦身而过没有深入研究的题目,它可能是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与生活及生产实际中相关联的问题。遇到这种生疏的题,心理上首先不要畏难,由于生题第一次出现,它包括的内容及能力要求可能难度并不大,只要通过几遍阅读看清题意,再联系学过的知识,大部分题目是不难解决的。 (3)审题过程中要边阅读边分辨出已知量和待求量。已知的条件及待求的内容以题目的叙述为准。不要仅仅以某些插图为准,有时图中给出的符号不一定是已知量,另外,凡是能画草图的题,应该边审题边作出物理草图,这样可以建立起直观的物理图景,帮助进行记忆和分析问题。 2、对题目的应答要准确: (1)单项选择题的应答:①直接判断法:利用概念、规律和事实直接看准某一选项是完全肯定的,其他选项是不正确的。②排除法:如果不能完全肯定某一选项正确,也可以肯定哪些选项一定不正确,先把它们排除掉,在余下的选项中做认真的分析与比较,最后确定一个选项。单项选择题一定不要缺答。(2)填空题的应答:由于填空题不要求书写思考过程,需要有较高的判断能力和准确的计算能力。对概念性的问题回答要确切、简练;对计算性的问题回答要准确,包括符号、单位等,对比例性的计算千万不要前后颠倒。 (3)作图题的应答:对定性的作图也要认真对待,不要潦草;对定量性的作图一定要准确,比如力的图示法解题、透镜中焦点的确定等。

高中物理16种常见题型的解题方法和思维模板

高中物理16种常见题型的解题方法和思维模板,一定要收藏! 高中状元计划今天 高中物理考试常见的类型无非包括以下16种,今天为同学们总结整理了这16种常见题型的解题方法和思维模板,同时介绍给大家高考物理各类试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提供各类试题的答题模版,飞速提升你的解题能力,力求做到让你一看就会,一想就通,一 题型1:直线运动问题 题型概述:直线运动问题是高考的热点,可以单独考查,也可以与其他知识综合考查.单独考查若出现在选择题中,则重在考查基本概念,且常与图像结合;在计算题中常出现在第一个小题,难度为中等,常见形式为单体多过程问题和追及相遇问题. 思维模板:解图像类问题关键在于将图像与物理过程对应起来,通过图像的坐标轴、关键点、斜率、面积等信息,对运动过程进行分析,从而解决问题;对单体多过程问题和追及相遇问题应按顺序逐步分析,再根据前后过程之间、两个物体之间的联系列出相应的方程,从而分析求解,前后过程的联系主要是速度关系,两个物体间的联系主要是位移关系. 题型2:物体的动态平衡问题

题型概述:物体的动态平衡问题是指物体始终处于平衡状态,但受力不断发生变化的问题.物体的动态平衡问题一般是三个力作用下的平衡问题,但有时也可将分析三力平衡的方法推广到四个力作用下的动态平衡问题. 思维模板:常用的思维方法有两种. (1)解析法:解决此类问题可以根据平衡条件列出方程,由所列方程分析受力变化; (2)图解法:根据平衡条件画出力的合成或分解图,根据图像分析力的变化. 题型3: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问题 题型概述: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问题常见的模型有两类.一是绳(杆)末端速度分解的问题,二是小船过河的问题,两类问题的关键都在于速度的合成与分解. 思维模板: (1)在绳(杆)末端速度分解问题中,要注意物体的实际速度一定是合速度,分解时两个分速度的方向应取绳(杆)的方向和垂直绳(杆)的方向;如果有两个物体通过绳(杆)相连,则两个物体沿绳(杆)方向速度相等. (2)小船过河时,同时参与两个运动,一是小船相对于水的运动,二是小船随着水一起运动,分析时可以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也可以用正交分解法,有些问题可以用解析法分析,有些问题则需要用图解法分析。 题型4:抛体运动问题 题型概述:抛体运动包括平抛运动和斜抛运动,不管是平抛运动还是斜抛运动,研究方法都是采用正交分解法,一般是将速度分解到水平和竖直两个方向上.

高中物理解题方法

高中物理解题方法专题指导 方法专题一:图像法解题 一、方法简介 图像法是根据题意把抽像复杂的物理过程有针对性地表示成物理图像,将物理量间的代数关系转变为几何关系,运用图像直观、形像、简明的特点,来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由此达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目的. 高中物理学习中涉及大量的图像问题,运用图像解题是一种重要的解题方法.在运用图像解题的过程中,如果能分析有关图像所表达的物理意义,抓住图像的斜率、截距、交点、面积、临界点等几个要点,常常就可以方便、简明、快捷地解题. 二、典型应用 1.把握图像斜率的物理意义 在v-t图像中斜率表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在s-t图像中斜率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在U-I图像中斜率表示电学元件的电阻,不同的物理图像斜率的物理意义不同. 2.抓住截距的隐含条件 图像中图线与纵、横轴的截距是另一个值得关注的地方,常常是题目中的隐含条件. 例1、在测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的实验中, 根据得出的一组数据作出U-I图像,如图所示, 由图像得出电池的电动势E=______ V,内电阻 r=_______ Ω. 3.挖掘交点的潜在含意 一般物理图像的交点都有潜在的物理含意,解题中往往又是一个重要的条件,需要我们多加关注.如:两个物体的位移图像的交点表示两个物体“相遇”. 例2、A、B两汽车站相距60 km,从A站每隔10 min向B站开出一辆汽车,行驶速度为60 km/h.(1)如果在A站第一辆汽车开出时,B站也有一辆汽车以同样大小的速度开往A站,问B站汽车在行驶途中能遇到几辆从A站开出的汽车?(2)如果B站汽车与A站另一辆汽车同时开出,要使B站汽车在途中遇到从A站开出的车数最多,那么B站汽车至少应在A站第一辆车开出多长时间后出发(即应与A站第几辆车同时开出)?最多在途中能遇到几辆车?(3)如果B站汽车与A站汽车不同时开出,那么B站汽车在行驶途中又最多能遇到几辆车?

物理解题常用的方法和技巧

物理解题常用的方法和技巧 1、正交分解法 在两个互相垂直的方向上,研究物体所受外力的大小及其对运动的影响,既好操作,又便于计算。 2、画图辅助分析问题的方法 分析物体的运动时,养成画v-t图和空间几何关系图的.习惯,有助于对问题进行全面而深刻的分析。 3、平均速度法 处理物体运动的问题时,借助平均速度公式,可以降二次方程为一次方程,以简化运算,极大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率。 4、巧用牛顿第二定律 牛顿第二定律是高中阶段最重要、最基本的规律,是高考中永恒不变的热点,至少应做到在以下三种情况中的熟练应用:重力场中竖直平面内光滑轨道内侧最高点临界条件,地球卫星匀速圆周运动的条件,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匀速圆周运动的条件。 5、回避电荷正负的方法 在电场中,电荷的正负很容易导致考生判断失误,在下列情景中可设法回避:比较两点电势高低时,无论场源电荷的正负,只需记住“沿电场线方向电势降低”;比较两点电势能多少时,无论检验电荷的正负,只需记住“电场力做正功电势能减少”。 6、“大内小外”

在电学实验中,选择电流表的内外接,待测电阻比电流表内阻大很多时,电流表内接;待测电阻比电压表内阻小很多时,电流表外接。 7、针对选择题常用的方法 ①特殊值验证法:对有一定取值范围的问题,选取几个特殊值进行讨论,由此推断可能的情况以做出选择。 ②选项代入或选项比较的方法:充分利用给定的选项,做出选择。 ③半定量的方法:做选择题尽量不进行大量的推导和运算,但是写出有关公式再进行分析,是避免因主观臆断而出现错误的不二法门,因此做选择题写出物理公式也是必不可少的。 二.物理基本性质 物理学是人们对自然界中物质的运动和转变的知识做出规律性的总结,这种运动和转变应有两种。一是早期人们通过感官视觉的延伸;二是近代人们通过发明创造供观察测量用的科学仪器,实验得出的结果,间接认识物质内部组成建立在的基础上。物理学从研究角度及观点不同,可大致分为微观与宏观两部分:宏观物理学不分析微粒群中的单个作用效果而直接考虑整体效果,是最早期就已经出现的;微观物理学的诞生,起源于宏观物理学无法很好地解释黑体辐射、光电效应、原子光谱等新的实验现象。它是宏观物理学的一个修正,并随着实验技术与理论物理的发展而逐渐完善。

高中物理解题方法大全(完整版)

高中物理解题方法指导 (完整版) 物理题解常用的两种方法: 分析法的特点是从待求量出发,追寻待求量公式中每一个量的表达式,(当然结合题目所给的已知量追寻),直至求出未知量。这样一种思维方式“目标明确”,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应当熟练掌握。 综合法,就是“集零为整”的思维方法,它是将各个局部(简单的部分)的关系明确以后,将各局部综合在一起,以得整体的解决。 综合法的特点是从已知量入手,将各已知量联系到的量(据题目所给条件寻找)综合在一起。 实际上“分析法”和“综合法”是密不可分的,分析的目的是综合,综合应以分析为基础,二者相辅相成。 正确解答物理题应遵循一定的步骤 第一步:看懂题。所谓看懂题是指该题中所叙述的现象是否明白不可能都不明白,不懂之处是哪哪个关键之处不懂这就要集中思考“难点”,注意挖掘“隐含条件。”要养成这样一个习惯:不懂题,就不要动手解题。 若习题涉及的现象复杂,对象很多,须用的规律较多,关系复杂且隐蔽,这时就应当将习题“化整为零”,将习题化成几个过程,就每一过程进行分析。 第二步:在看懂题的基础上,就每一过程写出该过程应遵循的规律,而后对各个过程组成的方程组求解。 第三步:对习题的答案进行讨论.讨论不仅可以检验答案是否合理,还能使读者获得进一步的认识,扩大知识面。 一、静力学问题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1.确定研究对象:并将“对象”隔离出来-。必要时应转换研究对象。这种转换,一种情况是换为另一物体,一种情况是包括原“对象”只是扩大范围,将另一物体包括进来。

2.分析“对象”受到的外力,而且分析“原始力”,不要边分析,边处理力。以受力图表示。 3.根据情况处理力,或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或用三角形法则,或用正交分解法则,提高力合成、分解的目的性,减少盲目性。 4.对于平衡问题,应用平衡条件∑F=0,∑M=0,列方程求解,而后讨论。 5.对于平衡态变化时,各力变化问题,可采用解析法或图解法进行研究。 静力学习题可以分为三类: ①力的合成和分解规律的运用。 ②共点力的平衡及变化。 ③固定转动轴的物体平衡及变化。 认识物体的平衡及平衡条件 对于质点而言,若该质点在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即加速度α为零,则称为平衡,欲使质点平衡须有∑F=0。若将各力正交分解则有:∑F X=0,∑F Y=0 。 对于刚体而言,平衡意味着,没有平动加速度即α=0,也没有转动加速度即β=0(静止或匀逮转动),此时应有:∑F=0,∑M=0。 这里应该指出的是物体在三个力(非平行力)作用下平衡时,据∑F=0可以引伸得出以下结论: ①三个力必共点。 ②这三个力矢量组成封闭三角形。 ③任何两个力的合力必定与第三个力等值反向。 对物体受力的分析及步骤 (一)、受力分析要点: 1、明确研究对象 2、分析物体或结点受力的个数和方向,如果是连结体或重叠体,则用“隔离法” 3、作图时力较大的力线亦相应长些

高一物理解题方法技巧

高中物理解题方法和应试技巧 一、解答物理问题的常用方法 方法一 隔离法和整体法 1.所谓隔离法,就是将物理问题的某些研究对象或某些过程、状态从系统或全过程中隔离出来进行研究的方法.隔离法的两种类型: (1)对象隔离:即为寻求与某物体有关的所求量与已知量之间的关系,将某物体从系统中隔离出来. (2)过程隔离:物体往往参与几个运动过程,为求解涉及某个过程中的物理量,就必须将这个过程从全过程中隔离出来. 2.所谓整体法,是指对物理问题的整个系统或过程进行研究的方法,也包括两种情况: (1)整体研究物体体系:当所求的物理量不涉及系统中某个物体的力和运动时常用. (2)整体研究运动全过程:当所求的物理量只涉及运动的全过程时常用. 例:如下图所示,两个完全相同的球,重力大小均为G ,两球与水平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一根轻绳两端固定在 两个球上,在绳的中点施加一个竖直向上的拉力,当绳被拉直后,两绳间的夹角为α.问当F 至少为多大时,两球会发生滑动? 【解析】 设绳子的拉力为F T ,水平面对球的支持力为F N ,选其中某一个球为研究对象,发生滑动的临界条件是 F T sin α2=μF N ① 又F T cos α2=12 F ② 再取整体为研究对象,由平衡条件得F +2F N =2G ③ 联立①②③式得F =2μG tan α2 +μ. 方法二 等效法 等效法是物理学中一个基本的思维方法,其实质是在效果相同的条件下,将复杂的情景或过程变换为简单的情景或过程. 1.力的等效:合力与分力具有等效性,将物体所受的多个恒力等效为一个力,就把复杂的物理模型转化为相对简单的物理模型,大大降低解题难度. 2.运动的等效 :由于合运动和分运动具有等效性,所以平抛运动可看作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运动。“小船过河”中小船的运动可以看作是沿水流的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垂直于河岸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 在计算大小不变方向变化的阻力做功时,如空气阻力做功的时候,可以应用公式W=fS,只是式中的S是路程而不是位移,不管物体的运动方向如何变,均可等效为恒力f作用下的单向直线运动。

高中物理解题方法大全(完整版)

" 高中物理解题方法指导 (完整版) 物理题解常用的两种方法: 分析法的特点是从待求量出发,追寻待求量公式中每一个量的表达式,(当然结合题目所给的已知量追寻),直至求出未知量。这样一种思维方式“目标明确”,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应当熟练掌握。 综合法,就是“集零为整”的思维方法,它是将各个局部(简单的部分)的关系明确以后,将各局部综合在一起,以得整体的解决。 综合法的特点是从已知量入手,将各已知量联系到的量(据题目所给条件寻找)综合在一起。 实际上“分析法”和“综合法”是密不可分的,分析的目的是综合,综合应以分析为基础,二者相辅相成。 正确解答物理题应遵循一定的步骤 - 第一步:看懂题。所谓看懂题是指该题中所叙述的现象是否明白不可能都不明白,不懂之处是哪哪个关键之处不懂这就要集中思考“难点”,注意挖掘“隐含条件。”要养成这样一个习惯:不懂题,就不要动手解题。 若习题涉及的现象复杂,对象很多,须用的规律较多,关系复杂且隐蔽,这时就应当将习题“化整为零”,将习题化成几个过程,就每一过程进行分析。 第二步:在看懂题的基础上,就每一过程写出该过程应遵循的规律,而后对各个过程组成的方程组求解。 第三步:对习题的答案进行讨论.讨论不仅可以检验答案是否合理,还能使读者获得进一步的认识,扩大知识面。 一、静力学问题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1.确定研究对象:并将“对象”隔离出来-。必要时应转换研究对象。这种转换,一种情况是换为另一物体,一种情况是包括原“对象”只是扩大范围,将另一物体包括进来。 2.分析“对象”受到的外力,而且分析“原始力”,不要边分析,边处理力。以受力图表示。 3.根据情况处理力,或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或用三角形法则,或用正交分解法则,提高力合成、分解的目的性,减少盲目性。 ^ 4.对于平衡问题,应用平衡条件∑F=0,∑M=0,列方程求解,而后讨论。 5.对于平衡态变化时,各力变化问题,可采用解析法或图解法进行研究。 静力学习题可以分为三类: ①力的合成和分解规律的运用。 ②共点力的平衡及变化。 ③固定转动轴的物体平衡及变化。

常见物理快速解题技巧

常见的快速解题技巧(下) 方法八:巧用等效法解题 【典例8】 如图2-2-13所示,已知回旋加速器中,D 形盒内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B =1.5 T ,盒的半径R =60 cm ,两盒间隙d =1.0 cm ,盒间电压U =2.0×104 V ,今将α粒子从近于间隙中心某点向D 形盒内以近似于零的初速度垂直B 的方向射入,求粒子在加速器内运行的总时间. 解析:带电粒子在回旋加速器转第一周,经两次加速,速度为v 1,则根据动能定理得:2qU = 21mv 12 设运转n 周后,速度为v ,则:n 2qU =2 1 mv 2 由牛顿第二定律有qvB =m R v 2 粒子在磁场中的总时间:t B =nT =n ·qB m π2=qmU R q B 4222·qB m π2 =U B R 22π 粒子在电场中运动就可视作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由公式: t E =a v v t 0-,且v 0=0,v t =m qBR ,a =dm qU 得:t E = U BRd 故:t =t B +t E =U BR (2R π+d )=4.5×10-5×(0.94+0.01) s =4.3×10-5 s. 【技巧点拨】 粒子在间隙处电场中每次运动时间不相等,且粒子多次经过间隙处电场,如果分段计算,每一次粒子经过间隙处电场的时间,很显然将十分繁琐.我们注意到粒子离开间隙处电场进入匀强磁场区域到再次进入电场的速率不变,且粒子每在电场中加速度大小相等,所以可将各段间隙等效“衔接”起来,把粒子断断续续在电场中的加速运动等效成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技巧九:巧用对称法解题 【典例9】 一根自由长度为10 cm 的轻弹簧,下端固定,上端连一个质量为m 的物块P ,在P 上放一个质量也是m 的物块Q.系统静止后,弹簧长度为6 cm ,如图2-2-14所示.如果迅速向上移去Q ,物块P 将在竖直方向做简谐运动,此后弹簧的最大长度为 A .8 cm B .9 cm C .10 cm D .11 cm 解析:移去Q 后,P 做简谐运动的平衡位置处弹簧长度8 cm ,由题意可知刚移去Q 时P 物体所处的位置为P 做简谐运动的最大位移处.即P 做简谐运动的振幅为2 cm.当物体P 向 上再次运动到速度为零时弹簧有最大长度,此时P 所处的位置为另一最大位移处,根据简谐运动的对称性可知此时弹簧的长度 为10 cm ,C 正确. 【方法链接】在高中物理模型中,有很多运动模型有对称性,如(类)竖直上抛运动的对称性,简谐运动中的对称性,电路中的对称性,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匀速圆周运动中几何关系的对称性. 方法十:巧用假设法解题 假设法是解决物理问题的一种常见方法,其基本思路为假设结论正确,经过正确的逻辑推理,看最终的推理结果是否与已知条件相矛盾或是否与物理实际情境相矛盾来判断假设是否成立. 图2-2-14 图2-2-13

(完整版)高中物理解题技巧

物理快速解题技巧 技巧一、巧用合成法解题 【典例1】 一倾角为θ的斜面放一木块,木块上固定一支架,支架末端用丝线悬挂一小球,木块在斜面上下滑时,小球与木块相对静止共同运动,如图2-2-1所 示,当细线(1)与斜面方向垂直;(2)沿水平方向,求上述两种情况下木 块下滑的加速度. 解析:由题意可知小球与木块相对静止共同沿斜面运动,即小球与木块 有相同的加速度,方向必沿斜面方向.可以通过求小球的加速度来达到求解 木块加速度的目的. (1)以小球为研究对象,当细线与斜面方向垂直时,小球受重力mg 和细线的拉力T ,由题意可知,这两个力的合力必沿斜面向下,如图2-2-2 所示.由几何关系可知F 合=mgsin θ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mgsin θ=ma 1 所以a 1=gsin (2)当细线沿水平方向时,小球受重力mg 和细线的拉力T ,由题意可知,这两个力的合力也必沿斜面向下,如图2-2-3所示.由几何关系可知F 合=mg /sin θ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mg /sin θ=ma 2 所以a 2=g /sin θ. 【方法链接】 在本题中利用合成法的好处是相当于把三个力放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则利用三角函数可直接把三个力联系在一起,从而很方便地进行力的定量计算或利用角边关系(大角对大边,直角三角形斜边最长,其代表的力最大)直接进行力的定性分析.在三力平衡中,尤其是有直角存在时,用力的合成法求解尤为简单;物体在两力作用下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尤其合成后有直角存在时,用力的合成更为简单. 技巧二、巧用超、失重解题 【典例2】 如图2-2-4所示,A 为电磁铁,C 为胶木秤盘,A 和C (包括支架)的总质量为M ,B 为铁片,质量为m ,整个装置 用轻绳悬挂于O 点,当电磁铁通电,铁片被吸引上升的过程中,轻 绳上拉力F 的大小满足 A.F=Mg B.Mg <F <(M+m )g C .F=(M+m )g D.F >(M+m )g 解析:以系统为研究对象,系统中只有铁片在电磁铁吸引下向上做加速运动,有向上的 θ 图2-2-1 θ mg T F 合 图2-2-2 θ mg F 合 T 图2-2-3 图2-2-4

初中物理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及常用物理口诀

初中物理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及常用物理口诀 1、概念学习——物理基础 物理概念和术语是学习物理的基础,只有熟练掌握才能抓住问题的实质和关键。学习物理概念的方法有五种: 1、分类法 对所学概念进行分类,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初中物理学的概念可分为四小类: ①概念的物理量是几个物理量的积,例如:功、热量; ②概念是几个物理量的比值,如:速度、密度、压强、功率、效率; ③概念反应物质的属性,例如:密度、比热、燃烧值、熔点、沸点、电阻率、摩擦系数等; ④概念没有定义式,只是描述性的,如力、沸点、温度。 2、对比法 对于反映两个互为可逆的物理量可用这种方法进行学习。 例如:熔解与凝固、汽化与液化、升华与凝华、有用功与额外功。 3、比较法 对于概念中有相同字眼的相似相关概念利用相比较学习的方法可以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建立内在联系。 例如“重力”与“压力”、“压力与压强”、“功与功率”、“功率与效率”“虚像与实像”、“放大与变大”等。 4、归类法 把相关联的概念进行分组比较便于形成知识系统。

例如: ①力、重力、压力、浮力、平衡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②速度、效率、功率、压强。 ③杠杆、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力的作用线。 ④熔解、液化、蒸发、沸腾、汽化、液化、升华、凝华。 ⑤串联、并联、混联。 ⑥通路、短路、断路。 ⑦能、机械能、功能、势能。 5、要点法 抓住概念中关键字眼进行学习,例如“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竖直向上的力叫重力,这个概念中“地球的吸引”“竖直向下”就是关键字眼,值得反复回味和理解。 2、公式学习——物理钥匙 每一个公式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不能乱用,每一个字母都有着特定含义,需要理解: 例如p=F/S中“S”指两物全接触的公共面积,这个公式既适用于固体,也可适用于液体和气体,而p=ρ物gh来说适用范围就更小,只适用规则固体物体放在水平面上产生的压强。 我们面对每一个公式不能机械记忆其等量关系,建议应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扩展,这样才能形成知识体系,提升学习物理的效率。 1、根据公式想物理概念,对于ρ=m/V,v=s/t,p=F/s,W=F·s,可以记:单位体积某物体的质量叫物质的密度。 2、根据公式记单位,记住物理量的国际单位、常用单位、单位进率。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和常用解题方法(带例题)

一、静力学: 1.几个力平衡,则一个力是与其它力合力平衡的力。 2.两个力的合力:F(max)-F(min)≤F合≤F(max)+F(min)。三个大小相等的共面共点力平衡,力之间的夹角为120°。 3.力的合成和分解是一种等效代换,分力与合力都不是真实的力,求合力和分力是处理力学问题时的一种方法、手段。 4.三力共点且平衡,则:F1/sinα1=F2/sinα2=F3/sinα3(拉密定理,对比一下正弦定理) 文字表述:三个力作用于物体上达到平衡时,则三个力应在同一平面内,其作用线必交于一点,且每一个力必和其它两力间夹角之正弦成正比5.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则u=tanα6.两个一起运动的物体“刚好脱离”时:貌合神离,弹力为零。此时速度、加速度相等,此后不等。 7.轻绳不可伸长,其两端拉力大小相等,线上各点张力大小相等。因其形变被忽略,其拉力可以发生突变,“没有记忆力”。 8.轻弹簧两端弹力大小相等,弹簧的弹力不能发生突变。 9.轻杆能承受纵向拉力、压力,还能承受横向力。力可以发生突变,“没有记忆力”。 10、轻杆一端连绞链,另一端受合力方向:沿杆方向。 11、“二力杆”(轻质硬杆)平衡时二力必沿杆方向。 12、绳上的张力一定沿着绳子指向绳子收缩的方向。13、支持力(压力)一定垂直支持面指向被支持(被压)的物体,压力N不一定等于重力G。14、两个分力F1和F2的合力为F,若已知合力(或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又知另一个分力(或合力)的方向,则第三个力与已知方向不知大小的那个力垂直时有最小值。 15、已知合力不变,其中一分力F1大小不变,分析其大小,以及另一分力F2。

高中物理解题方法指导讲义 杨绪军

第一讲:隔离法 方法简介 隔离法就是从整个系统中将某一部分物体隔离出来,然后单独分析被隔离部分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从而把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一个个小问题求解。隔离法在求解物理问题时,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学好隔离法,对分析物理现象、物理规律大有益处。 例1:两个质量相同的物体1和2紧靠在一起放在光滑水平桌面上, 如图所示,如果它们分别受到水平推力F1和F2作用,且F1>F2,则物体1施于物体2的作用力的大小为() A.F1 B.F2 C.1/2(F1+F2) D.1/2(F1-F2) 例2:如图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放一物体A,A上再放一物体B,A、B间有摩擦。施加一水平力F于B,使它相对于桌面向右运运,这时物体A 相对于桌面() A.向左动 B.向右动 C.不动 D.运动,但运动方向不能判断 例3:如图所示,已知物块A、B的质量分别为m1、m2,A、B间的摩 擦因数为μ1,A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因数为μ2,在水平力F的推动下,要使A、B一起运动而B不至下滑,力F至少为多大?

例4:如图所示,用轻质细绳连接的A和B两个物体,沿着倾角为α的 斜面匀速下滑,问A与B之间的细绳上有弹力吗? 例5 如图所示,一根轻质弹簧上端固定,下端挂一质量为m0的平 盘,盘中有一物体质量为m,当盘静止时,弹簧的长度比其自然长度伸长了L,今向下拉盘,使弹簧再伸长△L后停止.然后松手放开,设弹簧总处在弹性限度以内,则刚松开手时盘对物体的支持力等于() A. B. C. D. 例6 如图所示,AO是质量为m的均匀细杆,可绕O轴在竖直平面内自动转动.细杆上的P点与放在水平桌面上的圆柱体接触,圆柱体靠在竖直的挡板上而保持平衡,已知杆的倾角为θ,AP长度是杆长的1/4,各处的摩擦都不计,则挡板对圆柱体的作用力等于。

初中物理解题技巧和学习方法总结

初中物理解题技巧和学习方法总结超全! 清丰县双庙中学李老师 初中物理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对于物理学习非常重要,初中物理学习需要注意的八大方面。 一、概念——学习物理的基础 物理概念和术语是学习物理学的基础,只有熟练掌握才能抓住问题的实质和关键。学习物理概念的方法有五种: 1、分类法 对所学概念进行分类,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初中物理学的概念可分为四小类①概念的物理量是几个物理量的积,例如:功、热量;②概念是几个物理量的比值,如:速度、密度、压强、功率、效率;③概念反应物质的属性,例如:密度、比热、燃烧值、熔点、沸点、电阻率、摩擦系数等;④概念没有定义式,只是描述性的,如力、沸点、温度。 2、对比法 对于反映两个互为可逆的物理量可用这种方法进行学习,例如:熔解与凝固、汽化与液化、升华与凝华、有用功与额外功。 3、比较法 对于概念中有相同字眼的相似相关概念利用相比较学习的方法可以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建立内在联系。例如“重力”与“压力”、“压力与压强”、“功与功率”、“功率与效率”“虚像与实像”、“放大与变大”等。 4、归类法 把相关联的概念进行分组比较便于形成知识系统。例如:①力、重力、压力、浮力、平衡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②速度、效率、功率、压强。③杠杆、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力的作用线。④熔解、液化、蒸发、沸腾、汽化、液化、升华、凝华。⑤串联、并联、混联。⑥通路、短路、断路。⑦能、机械能、功能、势能。 5、要点法 抓住概念中关键字眼进行学习,例如“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竖直向上的力叫重力,这个概念中“地球的吸引”“竖直向下”就是关键字眼,值得反复回味和理解。 二、公式——学习物理的钥匙 每一个公式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不能乱用,每一个字母都有着特定含义,需要理解,例如P=F/S中“S”指两物全接触的公共面积,这个公式既适用于固体,也可适用于液体和气体,而P=ρ物gh来说适用范围就更小,只适用规则固体物体放在水平面上产生的压强。我们面对每一个公式不能机械记忆其等量关系,广州中考助手物理老师建议应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扩展,这样才能形成知识体系,提升学习物理的效率。 1、根据公式想物理概念,对于ρ=m/V,V=S/t,P=F/S,W=F·S可以记:单位体积某物体的质量叫物质的密度。 2、根据公式记单位,记住物理量的国际单位、常用单位、单位进率。

(完整版)高中物理图像法解题方法专题指导

高中物理图像法解题方法专题指导 一、方法简介 图像法是根据题意把抽像复杂的物理过程有针对性地表示成物理图像,将物理量间的代数关系转变为几何关系,运用图像直观、形像、简明的特点,来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由此达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目的. 高中物理学习中涉及大量的图像问题,运用图像解题是一种重要的解题方法.在运用图像解题的过程中,如果能分析有关图像所表达的物理意义,抓住图像的斜率、截距、交点、面积、临界点等几个要点,常常就可以方便、简明、快捷地解题. 二、典型应用 1.把握图像斜率的物理意义 在v-t图像中斜率表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在s-t图像中斜率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在U-I图像中斜率表示电学元件的电阻,不同的物理图像斜率的物理意义不同. 2.抓住截距的隐含条件 图像中图线与纵、横轴的截距是另一个值得关注的地方,常常是题目中的隐含条件.例1、在测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的实验中,根据得出 的一组数据作出U-I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得出电池的 电动势E=______ V,内电阻r=_______ Ω. 3.挖掘交点的潜在含意 一般物理图像的交点都有潜在的物理含意,解题中往 往又是一个重要的条件,需要我们多加关注.如:两个物体的位移图像的交点表示两个物体“相遇”. 例2、A、B两汽车站相距60 km,从A站每隔10 min向B站开出一辆汽车,行驶速度为60 km/h.(1)如果在A站第一辆汽车开出时,B站也有一辆汽车以同样大小的速度开往A 站,问B站汽车在行驶途中能遇到几辆从A站开出的汽车?(2)如果B站汽车与A站另一辆汽车同时开出,要使B站汽车在途中遇到从A站开出的车数最多,那么B站汽车至少应在A 站第一辆车开出多长时间后出发(即应与A站第几辆车同时开出)?最多在途中能遇到几辆车?(3)如果B站汽车与A站汽车不同时开出,那么B站汽车在行驶途中又最多能遇到几辆车? 例3、如图是额定电压为100伏的灯泡由实验得到的伏安特 曲线,则此灯泡的额定功率为多大?若将规格是“100 v、100 W”的定值电阻与此灯泡串联接在100 v的电压上,设定值电 阻的阻值不随温度而变化,则此灯泡消耗的实际功率为多大? 4.明确面积的物理意义 利用图像的面积所代表的物理意义解题,往往带有一定的综合性,常和斜率的物理意义

高中物理解题方法大全

高中物理解题方法大全物理题解常用的两种方法: 分析法的特点是从待求量出发,追寻待求量公式中每一个量的表达式,(当然结合题目所给的已知量追寻),直至求出未知量。这样一种思维方式“目标明确”,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应当熟练掌握。 综合法,就是“集零为整”的思维方法,它是将各个局部(简单的部分)的关系明确以后,将各局部综合在一起,以得整体的解决。 综合法的特点是从已知量入手,将各已知量联系到的量(据题目所给条件寻找)综合在一起。 实际上“分析法”和“综合法”是密不可分的,分析的目的是综合,综合应以分析为基础,二者相辅相成。 正确解答物理题应遵循一定的步骤 第一步:看懂题。所谓看懂题是指该题中所叙述的现象是否明白?不可能都不明白,不懂之处是哪?哪个关键之处不懂?这就要集中思考“难点”,注意挖掘“隐含条件。”要养成这样一个习惯:不懂题,就不要动手解题。 若习题涉及的现象复杂,对象很多,须用的规律较多,关系复杂且隐蔽,这时就应当将习题“化整为零”,将习题化成几个过程,就每一过程进行分析。 第二步:在看懂题的基础上,就每一过程写出该过程应遵循的规律,而后对各个过程组成的方程组求解。 第三步:对习题的答案进行讨论.讨论不仅可以检验答案是否合理,还能使读者获得进一步的认识,扩大知识面。 一、静力学问题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1.确定研究对象:并将“对象”隔离出来-。必要时应转换研究对象。这种转换,一种情况是换为另一物体,一种情况是包括原“对象”只是扩大范围,将另一物体包括进来。 2.分析“对象”受到的外力,而且分析“原始力”,不要边分析,边处理力。以受力图表示。 3.根据情况处理力,或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或用三角形法则,或用正交分解法则,提高力合成、分解的目的性,减少盲目性。 4.对于平衡问题,应用平衡条件∑F=0,∑M=0,列方程求解,而后讨论。 5.对于平衡态变化时,各力变化问题,可采用解析法或图解法进行研究。 静力学习题可以分为三类: ①力的合成和分解规律的运用。 ②共点力的平衡及变化。 ③固定转动轴的物体平衡及变化。 认识物体的平衡及平衡条件 对于质点而言,若该质点在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即加速度α为零,则称为平衡,欲使质点平衡须有∑F=0。若将各力正交分解则有:∑F X=0,∑F Y=0 。 对于刚体而言,平衡意味着,没有平动加速度即α=0,也没有转动加速度即β=0(静

高中物理解题方法指导二 隔离法

第二讲:隔离法 方法简介 隔离法就是从整个系统中将某一部分物体隔离出来,然后单独分析被隔离部分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 况,从而把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一个个小问题求解。隔离法在求解物理问题时,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学好隔离法,对分析物理现象、物理规律大有益处。 例1:两个质量相同的物体1和2紧靠在一起放在光滑水平桌面上,如图所示,如果它们分别受到水 平推力F 1和F 2作用,且F 1>F 2, 则物体1施于物体2的作用力的大小为( ) A .F 1 B .F 2 C .1/2(F 1+F 2) D .1/2(F 1-F 2) 例2:如图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放一物体A ,A 上再放一物体B , A 、B 间有摩擦。施加一水平力F 于B ,使它相对于桌面向右运运,这时物体A 相对于桌面( ) A .向左动 B .向右动 C .不动 D .运动,但运动方向不能判断 例3:如图所示,已知物块A 、B 的质量分别为m 1、m 2,A 、B 间的摩擦因数为μ1,A 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因数为μ2,在水平力F 的推动下,要使A 、B 一起运动而B 不至下滑,力F 至少为多大? 例4:如图所示,用轻质细绳连接的A 和B 两个物体,沿着倾角为α的斜面匀速下滑,问A 与B 之间的细绳上有弹力吗? 例5 如图所示,一根轻质弹簧上端固定,下端挂一质量为m 0的平盘,盘中有一物体质量为m ,当盘静止时,弹簧的长度比其自然长度伸长了L ,今向下拉盘,使弹簧再伸长△L 后停止.然后松手放开,设弹簧总处在弹性限度以内,则刚松开手时盘对物体的支持力等于( ) A .mg L L )/1(?+ B .g m m L L ))(/1(0+?+ C .Lmg ? D .g m m L L )(/0+? 例6 如图所示,AO 是质量为m 的均匀细杆,可绕O 轴在竖直平面内自动转动.细杆上的P 点与放在水平桌面上的圆柱体接触,圆柱体靠在竖直的挡板上而保持平衡,已知 杆的倾角为θ,AP 长度是杆长的1/4,各处的摩擦都不计,则挡板对圆柱体的作用力等于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