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作文新闻热点素材11篇

2018高考作文新闻热点素材

再现奇葩证明,“思维惯性”依旧作祟 (1)

让学前教育立法托底“幼有所育” (3)

杜绝骗局,得像保守国家秘密那样保护个人隐私 (5)

“真人书”你读过吗? (8)

平凡的世界》:扎根平凡世界引领时代风气 (10)

能治老赖司法才更有尊严 (13)

“吃亏”也是一面镜子 (15)

把糟粕当精华,如此“女德”不道德 (18)

点外卖就是不守妇道?这个“女德班”拉着传统文化的大旗作虎皮..18马斯克真的“反感”人工智能吗 (20)

90后讨论收入,是青春将逝的信号 (22)

再现奇葩证明,“思维惯性”依旧作祟

据多家媒体报道,就读于云南某校的初中生小张,被学校要求开具“我与我家亲属之间关系”的奇葩证明。好在,当地警方表示,“按照相关规定,公安机关已不再出具此类证明,若再让群众往返跑路,将通报学校上级主管部门、纪检监察机关和新闻媒体”。

其实,“证明我爸是我爸”“证明我还活着”“证明结婚前是未婚”之类的奇葩证明,在近年被媒体曝光者不少。但随着相关规范的落实,当这种新闻再次出现时,也多以相关部门的“怒怼”为回应。换言之,当事人想维护自己的权益,也不再需要诉诸于外界媒体的监督,相关部门大多具有了科学指正、合理执法的能力。

不过,发生在云南的这件事,还是说明在《关于改进和规范公安派出所出具证明工作的意见》逐步落实的情况下,依然有个别地区、个别机构出于“思维惯性”,没有把群众“办证多、办证难”的事情放在心上。

这种“思维惯性”体现在许多方面。其一,相关部门缺乏优化服务的意识和能力。按照相关规定,应该“切实解决一些地方和领域存在的要求群众到公安派出所开具证明过多过滥、缺乏统一规范的问题”,这就需要改进和规范公安派出所出具证明工作,需要从根本上明确,为人民服务不是在嘴上说说,而是要从许多细节问题上不为难

群众、不麻烦群众,更不能以“办事”为名义来消耗群众的时间、精力。

其二,不得不承认,某些公务人员存在懒政心理,认为“与其麻烦自己,不如麻烦别人”。这也是出现让办证人“反复折腾”现象的原因之一。按照规定,有关单位要求群众开具证明或者提供证明材料,应当遵循的原则是“法有据”和“谁主管、谁负责”。而且,规定中有要求,“凡是公民凭法定身份证件能够证明的事项,公安派出所不再出具证明;依法不属于公安派出所法定职责的证明事项,由主管部门负责核实”。

在明确责任认定和落实规范后,就会让涉事双方都知晓自己的权限范围——尤其是,一旦公民的权益受到侵犯,他们也知道如何去维权。而如果这种意识不能被广泛吸取的话,可能有公民“被折腾”的时候,都不敢或不知道如何去维权,这显然是外界不愿意看到的。 其三,也是最深层的因素,恐怕也在于某些行政部门滥用权力乃至官僚主义的“思维惯性”。需要承认,在当前狠抓廉政之风的形势下,仍有个别部门和公务人员找不到清晰的定位,甚至觉得自己的权力“高人一等”,麻烦群众办事是“理所当然”的。这种观念一旦形成了风气,当然会损害他们自己的公信力,时间长了,就会失去民心。

因此,“奇葩证明”看起来是个细节上的事情,但“小事不可小视”,恐怕,要克服懒政、滥用权力等错误思维,某些公务人员人还要继续“补课”。(黄 帅)

让学前教育立法托底“幼有所育”

2017-12-01 15:14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作者:高亚洲

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立法与改革相伴而生,而改革往往意味着“啃骨头”。近日,针对幼儿园虐童事件频发,针对学前教育这块硬骨头,教育部正在就学前教育立法进行调研,已经启动程序,为学前教育依法办园、规范管理提供法治保障。

仔细回溯关于学前教育的法治建设,从广义上讲,立法工作早就有所展开,无论是从国家层面还是从地方层面都有相关的法规建设。只是,这些法规建设,目前只停留在规章制度层面,“立法”主体,最高层级也只是到国务院。换句话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部从国家层面专门针对学前教育的单独立法。

探究从国家层面对学前教育进行统一单独立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实并不复杂。从法治建设层面说,推进单独立法,对建设现代法治社会的意义无需多言;从现有的立法基础来讲,“全面二孩”政策下制造了学前教育的旺盛需求,而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此前的相关规章制度建设,已为立法工作打下了良好的社会基础和法律基础。

当然,最核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于,学前教育,作为最基本的民生需求,作为国家教育战略和人口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仍是我国教育体系中最薄弱的一环。“幼有所育”,仍是民生乃至社会的一个痛点。而这,是学前教育单独立法的最大立法基础。

对学前教育的单独立法呼吁,已经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并且进入了国家顶层设计的视野:在今年年初教育部公布的工作要点中,“启动学前教育立法”已赫然列入其中。

必要性、重要性念兹在兹,相关工作也在有序推进,学前教育立法到底意味着什么?它将如何破解所谓的体制机制问题?要回答这些问题,仍需回到学前教育本身上来。

成为痛点的学前教育问题出在了哪儿?教育资源的不足、分配不均、发展参差不齐,是可以想见的原因。但若继续向前追溯,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投入与运行保障机制、办园体制、政府职责担当的不足甚至缺失,成为有识之士口中的“积弊”。而从更深层次的原因看,还是在于缺乏从制度层面对这些现实障碍进行破解的立法努力。

只有通过立法,才能将学前教育置于成体系的教育格局中,明确它的公益属性,进而明确政府在其中的职责担当;只有通过立法,才能在财政投入、地域均衡、教育质量标准、师资培养等方面,建立统一、规范的长效机制。诚如论者所言,未来的学前教育立法,至少要明确三个问题:一要明确学前教育的公益属性;二要解决国家教育体

系当中学前教育所处的地位问题;三要在学前教育的体制问题上真正发挥政府、市场、社会的合力作用。

总而言之,推进学前教育立法,既是法治建设的必要,也是现实背景的一种倒逼。在可预期的未来,作为“幼有所育”的保障托底,学前教育立法,将从提出走进现实。不过,仍需提醒的是,徒法不足以行,学前教育能否不再成为国人痛点,一部单独立法的法律能否真的药到病除,仍在于执法层面能否让法律“带有牙齿”。(高亚洲)杜绝骗局,得像保守国家秘密那样保护个人隐私

2017-12-01 14:17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作者:朱达志

11月27日,浙江省台州市温岭市民蔡先生收到了一条来自陌生号码的短信。发短信者冒充蔡先生的女儿“小丽”,称手机掉水里开不了机,只好借同学手机说一件十万火急的事:学校邀请了美国哈佛大学的资深教授来校面授培训,一堂课46800元,名额有限。之后,“女儿”又发了一条短信:“46800元是一门课程的培训费,可是我报了两门培训课程,还需缴纳46800元。”蔡先生两次汇款后,故事还没有结束,“女儿”称自己可以直接保送去哈佛,学费是2万美金。为了女儿的大好前途,蔡先生再次汇款13万多元到“女儿”给的指定账户。

三笔汇款发生之前,蔡先生的确给女儿打了电话,想核实一下情况,但没打通,于是深信女儿的手机真掉水里了,就先后三次给“老

师”汇去22万多元现金。直到下午4点,蔡先生才拨通女儿的电话,问清情况发现被骗报警后,警察帮忙追回了最后那笔大额汇款,但前面两笔的小10万元已被骗子成功转走。

可怜天下父母心!很多上当受骗的家长,之所以那么不计成本和代价地为孩子的未来铺路搭桥,并且表现得那么急迫,恰恰是因为自己以前在受教育方面欠账太多,热切希望子女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超越自己、成就人生、光宗耀祖。在这种时候,我们总不忍心说什么“不是骗子骗术高明,而是家长智商欠费”之类风凉话。该谴责的,当然是那些丧尽天良的骗子。

不过,光谴责是没有用的,关键是要殚精竭虑地想办法,不能再给骗子以任何欺骗家长的可乘之机。案件发生后,警方积极破案、严厉打击、追回损失等,当然是必要而且必须的,但更重要的是,要弄清楚为什么诸如此类的低级骗局会屡屡上演并频频得手。除了提醒家长增强防范意识和骗术识别能力外,还必须从根本上斩断不法分子的行骗路径。

报道披露,蔡先生的遭遇并非个例,近期台州各地已有多名家长中招,仅11月27日当天,当地的报警平台就接到同类报案6起。骗子们究竟手握了什么法宝,才可以如此肆无忌惮地集中行骗?简单分析即可知,他们手中的法宝,就是那些本应被严密保护的个人信息。 国内的个人信息保护状况,一直以来都广受诟病。近十几天,新闻报道了全国各地多起政府及高校官网泄露公民个人隐私信息的案

例,部分省市政府相继发布通知要求自我排查,及时处理涉及的已泄露的公民身份证号码和手机号码。这些泄露公民个人隐私的情况,所暴露出的问题触目惊心:很多人的通讯信息、身份证号甚至家庭及社会关系状况,很难得到有效保护,商家及不法分子只需花很小的代价,就可以轻松获取那些重要的信息。

更可怕的是,不法分子不但能轻松获取被骗者的通讯信息等个人隐私,而且还能获悉他们的日常通讯内容及手机使用习惯,不然骗子不会知道蔡先生女儿的关机时间,更不会惟妙惟肖地模仿小丽的说话(短信)风格,从一开始就让蔡先生放松警惕。

所以,要想最大限度地杜绝类似骗局一再发生,唯有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加大力度,釜底抽薪,这才是相关部门当下最应采取的行动。这一方面要求政府和商家、学校、企事业单位加强信息安全意识和技术保护工作,另一方面还要求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严格执法、严厉打击。如果能像保守国家秘密那样保护公民个人隐私,那么像蔡先生这样的被骗故事,必将越来越少,乃至绝迹。(朱达志)

“真人书”你读过吗?

夏凡

2017年12月01日08:26 来源:广州日报

阅读是一项几乎没有门槛的活动,每个人都可以从中领略文字之美。如今,全民阅读氛围渐浓,阅读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习惯。不过,你读过“真人书”吗?

近日的一个夜晚,上海徐汇区图书馆自助阅读空间“书香部落”汇聚了一群读者,节目主持人臧熹成为这里最新的“馆藏资源”,等待读者面对面“翻阅”。与一般的讲座不同,真人图书馆更重视个体生命经验的分享。臧熹这本“真人书”,与读者分享他的航天梦。

其实,真人图书馆也是“舶来品”。这一概念最早兴起于北欧,它的理念是以个人经历为“书”,让读者与各种有特殊职业、兴趣、经历、观念的真人“图书”面对面交流。看到这里,很多人会觉得眼熟——这不就是读书分享会或者阅读沙龙吗?目前,组织各种讲座、阅读分享活动,已成为书店、图书馆的“标配”,但真人图书馆与它们还有所不同。一般的分享会、沙龙更接近于演讲,读者以倾听为主,除提问环节之外互动较少;而真人图书馆让“书”坐在中间,读者提问“图书”回答,整个过程更像是聊天,更倾向于平等的对话。

老话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从某种程度上说,每个人的成长都是一段不可复制的经历,每个人都是一本等待阅读的书。真人图书馆让读者“阅读”不同的人生故事,同样开卷有益,有利于参与

者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提升自我——这与一般的阅读“功效”相同,并且阅读体验更为别致。

更重要的是,真人图书馆可以鼓励对话、增进理解。眼下,一些人在工作学习之外比较懒、比较宅,除了在交际圈内活跃,对“圈”外的信息缺乏第一手的了解——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了解过一个coser(角色扮演者)的故事,会对二次元文化多一些认识;听完一个快递小哥的讲述,会对这个职业多一份理解……真人图书馆强调跨界交流,鼓励对话,这有利于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消除偏见,让社会变得更开放、更包容。

当前,社区图书馆越来越多,书香越来越浓。在硬件日益完善之外,也期待类似的活动更多些,让“大咖”与各行各业的普通人相互交流,让不同职业、兴趣的人相互理解,让“真人书”成为读者们不断进步的阶梯。

平凡的世界》:扎根平凡世界引领时代风气

2017-12-01 07:12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总书记的足迹·光明书屋】

作者:宋宁刚(西安财经学院教师);王刚(陕西文学院签约作家)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作家路遥的小说,从20世纪80年代的中篇小说《人生》,到百万字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一直反映着时代的精神面貌,抒写着时代的风气。

2015年全国两会上,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与电视节目主持人曹可凡有过一段亲切对谈。在对谈的过程中,他特别讲到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原著作者路遥。

不难看出,作家路遥及其作品《平凡的世界》给习近平总书记留有非常深刻的印象。

小说《平凡的世界》从孙少平的高中生活写起,笔触伸向了“文革”结束前后中国的种种精神面貌,写到了不同的阶层,写到了极“左”思潮影响下的干部与群众,写到了靠边站,同时看到国内政治形势变化,想要有一番作为的干部,写到了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农民——尤其是那些不甘贫穷,不怕吃苦,也不怕困难,想要赢得生活幸福和生命尊严的年轻人……路遥以传统现实主义的笔法,描绘出了改革开放后国人生活和观念的种种变化。其中,最感人的还是以孙少安、孙少平两兄弟为代表的中国农村青年的思变精神。

主人公之一的孙少安在承受着生活艰苦的同时,努力寻求变革,寻找生活更为宽广的出路。从13岁起,为了弟弟妹妹能够有学上,为了父辈们能够过上好一点的生活,他放弃上学,开始拼命干活。然而,当时的社会条件毕竟有限,他只能通过努力才能帮父亲勉强支撑着当时面临崩溃的家庭。改革开放之后,他的壮志雄心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从拉砖的运输工,干成了开砖窑的砖厂“厂长”。成功后他不忘本,为村民翻新学校,带领村民走向致富大道。他一直想着如何改变自己的命运,也改变农村的落后闭塞的状态。

与之相似的,另一个主人公孙少平在高中毕业后历经曲折成为一名煤矿工人。虽说孙少平挣上了令农村人羡慕的工资,可是他在煤矿上,白天下井干活不偷懒,晚上回宿舍后还坚持看书、读报。在这样一个对于求知有着孜孜不倦热情的青年形象里,既有路遥自己的影子,也有同时代无数青年人的影子。他们不甘平庸,不满足于既有的生活,想要把失去的时间补回来,竭尽所能地用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繁劳工作之余,仍坚持不断地“充电”,关心时事,争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对于当时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农村,孙少平这个人物形象依然代表着精神的强者。

无论是孙少安、孙少平兄弟,还是田润叶、李向前夫妇,甚至金波、郝红梅,都是个顶个的拼搏者。他们在自己的时代生存拼搏着,不同程度地对社会有着自觉的责任心,有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信

念。他们的生命里,似乎蕴藏着无限的劲头,永不言败,不愿平庸地度过一生。创造这些经典人物的作者路遥本人,也是一位极富道德感与历史追求的作家。这就是生活在一个伟大时代,而不愿辜负时代的一群奋进者的精神样态。

如果问,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这部作品的魅力到底在哪里?笔者认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路遥笔下的这一群人,虽然是以陕北众多人物为原型,却写出了一个时代的人的精神特征;而在当下,这些形象饱满、情感丰沛的人物形象仍然能够深深地打动读者,为读者继续传递着精神养分。

我们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的话来反观路遥:他的创作的确是“人民的文艺”,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新的时代,呼唤新一代历史的“剧中人”和历史的“剧作者”。

《光明日报》(2017年12月01日 02版)

能治老赖司法才更有尊严

2017-12-01 07:12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作者:佘宗明

据媒体报道,日前,网友“认真的赵先森”(赵某)发了一段“教科书式的耍赖”视频,实名声讨肇事司机黄某(女)拖赖赔偿的经历,引发广泛关注。据报道,2015年,赵某的父亲骑自行车时,被司机黄某撞成特重型颅脑损伤,一级伤残,至今仍是“植物人”。两年多下来,赵某一家为给父亲治病卖掉了房子、掏空了积蓄,他因照顾父亲无法正常工作,靠卖画、众筹、借款给父亲“续命”,母亲则因此患上抑郁症。

可黄某在两年时间里仅象征性地送了点钱后,就再无赔偿。她一边自称没钱,一边买了房添了车,四处旅游。今年6月8日,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法院判处黄某赔偿约93.6万余元,限判决生效后10日内给付,但黄某就是不赔。非但如此,她对于法院判决还称“我就是人品有问题”“干脆让法院判我几年得了,这钱我也不用还了”。无奈之下,赵某选择了网上曝光。引发公愤后,11月23日,黄某终于致电赵某称“我筹钱”;25日,唐山中院对黄某处以司法拘留15天,并冻结个人资产。

虽然该案例是个案,但在司法改革正向“执行难”宣战的大背景下,这样的个案也是个可供解剖的“麻雀”,催发更多关于破解执行难题的思考。

该事件中,黄某的很多“老赖”行为让人大跌眼镜:不但不承担医药费、不道歉,还理直气壮地拒绝法院判决,并对索赔的受害者家属说狠话。在此事引发舆论哗然后,当地司法部门并未坐视不理,而

是对黄某冻结资产、作出“顶格”的15天司法拘留处罚。这提供了一个社会讨论的契机:对于恶劣的抵赖行为,司法如何更有力地进行惩处。

其实,当地司法机关可在几日内将案件线索及相关证据材料移送公安机关立案侦查。一旦查实,黄某之前的“离婚”,以及在女儿名下买车等有故意转移资产、逃避执行的意图,都可按“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等追究刑责。

还有,在水陆空限制老赖出行、禁止高消费、禁止办理信用贷款等举措外,有的地方法院还探索出了新的惩罚方式,以压缩老赖生存空间:如查封冻结支付宝账户等,依照《民事诉讼法》划扣其养老金等。对于黄某,也该通过法定手段让其履行生效判决。而其赔偿,还应包括按照拖延时日计算的误工费、精神损失赔偿等,不能让受害者家庭在车祸受害之外白白承受后续的巨大代价。

更应思考的是,如果没有赵某死磕式曝光,如果在网上没激起这么大的反响,肇事司机黄某还能否被司法拘留?社会和有关部门对那种认准了“我就是人品有问题”准备赖到底的老赖,还有什么辙吗? 这就需要执法、司法层面增强对老赖的硬约束:在大数据强化隐匿财产识别能力外,可根据部分特殊情形把限制性举措适时前移,特别是针对程序较冗长的交通肇事案,应缩短从案发到审理的时间窗口,必要时及时通过公安、法院等渠道快立案、快侦查并尽快启动限制措施,以防止肇事人转移财产。

说到底,对“教科书式老赖”不能放纵。对老赖严惩,才是对正义负责;治得了老赖,才能让司法更有尊严。

《光明日报》(2017年12月01日 02版)

“吃亏”也是一面镜子

2017-12-01 09:42:08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当干部吃不吃亏”是个老话题。近期的一则新闻再次引燃了这个话题:福州市盖山投资区2014年、2015年春节前曾以“担负征地拆迁、信访维稳工作任务重,对家庭亏欠多”为由,违规向20名领导班子成员家属发放“贤内助”补贴,每人5000元,两年共计20万元。参与调查的纪委负责人表示,以干部亏欠家庭为由,发“贤内助”慰问金,本质就是“四风”顽疾的花样翻新。

当前,我们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攻坚期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党员干部扑在改革前沿、扶贫一线,尤其一些驻村“第一书记”吃在基层住在支部,他们的辛劳值得点赞与致敬。但像这样直接给班子成员家属发补贴的现象,着实体现出“四风”顽疾变种之多,持之以恒纠“四风”确需一直在路上。

在基层采访中,记者也曾听到一些干部家属抱怨“不管娃、不顾家,对家人亏欠太多”。一位基层干部家属说,他和家人曾对党员干部婚丧嫁娶不得大操大办的规定有过不理解。“单位谁家有红白事我们都去

随礼,工作这么多年礼钱也花出去好几万元,现在女儿要出嫁了,应该把以前随出去的礼收回来了,可现在不让这么操办,以前收过礼的朋友、同事不能来随礼了,那等于吃亏了。”

“吃亏”甚至成了一些党员干部腐化堕落的“挡箭牌”。网络上公开的部分悔过书段落显示,不少腐败分子都将腐化堕落归因于最初“觉得自己亏欠家人”“觉得退休前不捞一笔就吃亏了”的心理。一些公职人员看到别人发财,就觉得自己吃亏,“我辛辛苦苦几十年还不如人家搞一年”,“自己手中有权力有资源,为什么不能去致富”的想法,滋生了他们以权谋私,趁势“捞一把”的心理。

记者走访发现,当下一种新的“吃亏论”在少数党员干部中颇有市场,这种观点认为“工作不可多干,干得多了,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过于积极主动,有‘出风头’之嫌,还有可能造成同事关系紧张。因此,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多干就是吃亏”。

其实,换个角度看付出与回报,就不会那么患得患失。在基层蹲点调研中,与西部某贫困乡一位干部的聊天让记者印象深刻。这位干部上有老下有小,妻子是农民,全家靠他的工资和妻子务农为生,随着家里老人和孩子开支越来越大,这位烟瘾极大的干部为省钱戒了烟。

“我负责征地拆迁,也曾有人来给我‘指路’,说你这么辛苦,应该为自己考虑,多报一平方米拆迁面积就能拿上千元。”这位干部说,这种“说客”被他当场拒绝,虽然妻子也曾抱怨他当干部耽误了家里种庄稼,但“为群众吃亏,群众才会发自内心尊重你,虽然忙工作耽误家里干活,但

与在村民、亲朋那里收获的尊重相比,并不吃亏,而且到岳父家他都会高看我一眼”。

根除“四风”顽疾,首要是根除少数党员干部的“吃亏”心理,“捞一把”“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等堕落思想大多与“吃亏需要补偿”的心理有关。西部一位地级市纪委书记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他曾参与对一些受处分干部的谈话,告诫他们当官就是要勇于吃亏。“以党员干部婚丧嫁娶不能大操大办为例,虽然以前同事、朋友家这些事你都去过,单纯算经济账有去无来看似你亏了,但其实你当干部了,你获得了朋友、同事和社会的尊重,经济上亏了但情理、道理上都不亏,这种尊重是钱买不来的。”

一些党员干部可能会问,吃亏到底是什么?是敢于付出,是勇于担当,还是任劳任怨?其实,领导干部要勇于吃亏,但肯吃亏不是做“老好人”,而是讲原则、讲法纪;会吃亏不是无底线的退让,而是要以为人民服务为出发点;能吃亏不是挑肥拣瘦、斤斤计较,而是勇挑重担,在担当中展现人格魅力;敢吃亏不是对个人利益舍不得、放不下、丢不掉,而是顾大局。

现代豫剧《村官李天成》中的一段唱词把吃亏的道理说得透彻:当干部就应该能吃亏,能吃亏自然就少是非;当干部就应该肯吃亏,肯吃亏自然就有权威;当干部就应该常吃亏,常吃亏才能有所作为……吃亏吃亏能吃亏,莫计较多少赚与赔;吃亏吃亏常吃亏,你永远不会把包袱背;吃亏吃亏多吃亏,吃亏吃得众心归;吃得你人格闪光辉!(何晨阳)

把糟粕当精华,如此“女德”不道德

2017-12-01 09:42:08 来源:钱江晚报

女德班,人人喊打,但显然这股子歪理邪说不是那么容易消灭的。一不小心,它又沉渣泛起。这不,辽宁抚顺的一个女德班开班了。

“男为天,女为地,女子就该在最底层”,“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逆来顺受,坚决不离”……老师还让学员徒手刷粪坑,边擦边说:我的心比它脏。这些雷人雷语,分外刺目,与整个社会大环境严重脱节。社会文明已经进步到现在这个阶段,居然还有这些愚昧言行的生存空间,让人震惊。

在他们眼里,点外卖就是不守妇道,做家务是女人的本份,听男人的话不容质疑,女人就是生育的工具、家庭的保姆、男人的附属品。在他们眼里,应该回到三从四德的年代。可是那是个什么年代?三寸金莲、贞节牌坊、女子无才便是德,有哪个不是浸润了女性的血与泪,有哪个不是建立在牺牲女性的权利的基础上的。

把这些女德粉饰为传统道德,把条条框框人为生造的“德”解读为女性天生就应该有的秉性,借助因果轮回、善恶相报的一些理论对女性进行洗脑。这是把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当成精华了,谈何道德。什么是女德,这个词本身就带着强烈的歧视色彩,是男权社会里的专有名词,是性别不平等的产物。它从根本上说不是产生于内心对道德的追求,人性的进化,而是外界强加的,是一群人对另外一群人居高临下的审判。

更让人震惊的是一些女性身上的奴性。视频里的一些女性,不仅奉若圭皋,还深刻反省自己言行举止的得失,自觉不自觉地往自己身上戴枷锁。可是这种牺牲换来的家庭关系的和谐,女性要付出的代价则是沉重的负担和权利义务的不对等。

女德班死而不僵,受到一些人的追捧,说明,在我们这个社会里,有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并没有被清除。这导致一有风吹草动,就可能死灰复燃。也说明我们在保护女性合法权益上还有不足,导致男权思想蠢蠢欲动,导致一些女性无力解决家庭问题,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精神慰籍。

这虽然已经不是什么社会主流,甚至连细枝末节都算不上,可如果不能及时应对,它确实会对社会价值观起到歪曲的作用。

社会分工确有不同,家庭角色也有不同,但道德不分男女,对婚姻忠诚、对家庭忠诚、对家庭的责任不分男女。如果非要将家庭中男女的责任做个区分的话,女德,更应该讲的是对平等和权利的追求。(高路)

点外卖就是不守妇道?这个“女德班”拉着传统文化的大旗作

虎皮

发布时间:2017-12-01 18:00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王钟的

“男为天,女为地,女子就该在最底层。”奇葩言论天天有,像

“女德班”这样成理论成系统宣扬奇葩言论的机构,也算是“活久见”

了。

在辽宁省抚顺市传统文化教育学校,“女德班”的授课内容被媒体

曝光。“女子就该在最底层”“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逆来顺受,坚决

不离”“浓妆艳抹违背女子性德”“女子点外卖不刷碗就是不守妇

道”……看到这些言论,是不是让你感觉恍惚穿越回了大清朝?可是,

这些言论却出现在取得合法资质的民办教育机构的课堂上,一时让人无

所适从。

就连《中国妇女报》都看不下去了,该报的评论怒怼“女德班”:

明明是荒诞不经的歪理邪说,却一次又一次地登上了大雅之堂;明明是

奴役矮化女性的封建余孽,却有人前仆后继地给其提供宣讲空间。上一

次这份以关注妇女权益为己任的报纸这么生气,还是在“女德教母”丁

璇赴江西九江学院讲课引发热议的时候。

看到学员们痛心疾首地反思自己往日有违妇道行为的样子,只能用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来形容了吧!视频中讲课者声情并茂、吐沫横

飞的发言,丝毫没有温良恭俭让的传统文化的样子,反倒让人觉得是传

销组织的课堂实录。

除了抚顺,抚顺市传统文化教育学校在郑州、三亚、温州等地设有

分支机构。进入21世纪都那么多年了,“女德班”还有如此大的市场,到底为啥?

骨子里是封建糟粕,却拿传统文化来洗白,是这类教育机构的惯用

伎俩。在“女德班”的课堂上,不光有对“妇道”的百般渲染,更直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