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臂式掘进机在复杂环境与地质条件供水隧洞中的应用与发展

悬臂式掘进机在复杂环境与地质条件供水隧洞中的应用与发展
悬臂式掘进机在复杂环境与地质条件供水隧洞中的应用与发展

矩形隧道掘进机国内外概况和发展趋势

1.1国内外概况和发展趋势 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盾构断面均为标准的圆形,因此我们将非圆形断面盾构称“异形断面盾构”。从历史上看,异形断面盾构的断面形式包括矩形(圆角矩形)、多圆相交的并列圆形、多段弧线相切围合形(日本称复合圆形)。本课题总体设计所选择的就是4段圆弧相切围合的形状,如图3所示。其外观接近椭圆,但数学方程式并非椭圆,我们将其命名为“类矩形”。 图3:类矩形盾构衬砌结构 1.1.1异形断面盾构的重生

图4 历史上第一台盾构机 由法国人Marc Isambard Brunell(1825年)建造的人类历史上第一台盾构机就是矩形断面的,如图4所示。因为对于使用功能而言,矩形的断面使用效率是最高的,而且从当时掌子面人工开挖的方式看来说,矩形断面最有利于挖掘工人的布置(由于当时施工能力的限制。1843年,采用这台11 m宽、6 m 高的矩形盾构机完成了396m长的泰晤士河隧道,开创了盾构法隧道的新天地。由于当时结构设计和施工技术的局限,该隧道的衬砌为砖砌双联拱结构,与

盾构外形并不匹配。 随着技术的发展,自纽约Pneuma tic Tr ansit 隧道(A lfred El y Beach,1870)起,圆形衬砌结构由于受力合理迅速取代了矩形断面,见图5(a);1890年,连通美国与加拿大边境的S t. Cla ir 铁路隧道盾构首次采用液压拼装机面,见图5(b );1926年伦敦地铁首次采用了电驱动大刀盘切削正面土体,实现了全断面机械化开挖,见图5(c)。从此,圆形盾构由于衬砌结构经济性好,便于实现机械化开挖和衬砌拼装,迅速成为主流,矩形盾构在大约100年的时间里成为被遗忘的技术。 (a) (b) (c )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日本城市逐步由功能优先的现代化建设转向人居为本的后现代化建设,需要在本已拥挤的地下空间中建设地铁,地下化铁路,共同沟,地下道路等,由于《日本民法典》规定50米深度以内地下空间属于地面物业业主所有(2001年修正案),往往面临狭小的道路无法布置双线隧道的问题,即使开发出40cm 极小间距施工的盾构技术也无济于事,唯一的办法是将两根隧道合为一体。90年代,此类隧道多采用双圆/多圆断面,但这种形式一般需设中柱或采用繁琐的结构托换/置换工艺,空间仍有浪费。因此,90年代中期以后 , 图5:早期盾构技术沿革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考试资料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考试资料 1.自然资源:凡是自然物质经过人类的发现,被输入生产过程,或直接进入消耗过 程,变成有用途的,或能给人以舒适感,从而产生有价值的东西。 2.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3. 蕴藏量:资源蕴藏量等于已探明储量与未探明储量之和,是指地球上所有资源储量的总和。 4. 环境承载力: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展危害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的限值。 5. 水体自净:经过水中物理、化学与生物作用,使污染物浓度降低,并恢复到污 染前的水平;狭义的定义指水体中的微生物氧化分解有机物而使得水体得以净化的过程。 6. 农业生态系统::由一定农业地域内相互作用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构成的功能整体,人类生产活动干预下形成的人工生态系统。 7. 立体种养技术:是指在单位面积土地上(水域中)或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进行立 体种植、立体养殖或立体复合种养,并巧妙地借助模式内人工的投入,提高能量的循环效率、物质转化率及第二性物质的生产量,建立多物种共栖、多层次配置、多时序交错、多级质、能转化的立体农业模式。 8. 物质循环与再生规律:是指H,O,N,P,S等元素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再从生 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物质循环又叫生物化学循环再生规律是囊括自然界中动植物普遍存在地一种固有的,遵循自然动态循环法则而客观存在的一种物质交替更新,能量转换的运动规律。 9. 可持续农业环境保护:农业发展必须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 环境,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水平和农民的收入水平,降低农村贫困比例,以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持续、稳定、全面的发 填空题 1.物质的输入输出规律又称为协调稳定规律,它涉及生物、环境和生态三个方面。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指出,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3.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从而对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高中地理 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一、命题趋向 1.理解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了解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海洋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的特征,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途径。 2.以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为例,分析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后果。 3.理解环境问题与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及发展问题的相互关系。 4.举例说明应如何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知识梳理 1.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1)自然资源是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 的纽带,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 础。 (2)据图说明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和自然资源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所起的作 用有何变化 资源问题表现产生的原因人类采取的相应措施 非可再生能源主要表现为: 集中在资源 总量小,人均 拥有量少 总储量不 足,利用效 率低,人口 数量大 积极开发新能源;采用新技术,提高利 用效率;实行保护性开发,尽可能延长 其利用期限;控制人口数量 可再生资源 (以水资源为例)水资源不足; 浪费现象严 重;污染严重 自然原因: 时空分布不 均;人为原 因:过度开 采地下水、 浪费、水质 性污染等 开源:修筑水库、开渠引水、合理开发 与提取地下水,废水处理再利用、海水 淡化、人工降雨等措施; 节流:农业生产中,调整种植业结构,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工业生产中,提高 用水效率,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加强 宣传,提高全社会的水资源忧患意识, 倡导公民遵守《水法》,在社区、学校、 家庭中倡导节约生活用水 主要 表现 具体内容原因典型事例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工业“三废”和有害人体 健康的农药任意排放 泰晤士河上的悲剧 环境固体废弃物污染生产和生活中大量垃圾堆 放 污染噪声污染交通运输、工业生产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材分析)

第4章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浙江省台州初级中学金京生本章是这一册教科书的最后一章,也是3年初中科学课程的最后一章。9年级学生在学习了宇宙的演化、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及人体自身健康防护之后,将目光转向更广阔的空间。即思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希望从科学领域了解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协调人类和环境关系的主要途径。 一、本章的知识结构: 主要介绍了人类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及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有二方面的内容,(1)人类发展出现的问题(1)人口问题(2)环境问题(3)能源问题(4)资源问题(2)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可持续发展) 二、本章内容的特点 1、本章内容比较抽象,理论性的、政策性的内容比较多、从而使学生容易产生一种:这是国家的政策与思想,离我们较远的感觉。教学中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但不容易渗入到学生的思想与意识中去。(因此在教学应补充大量的实例、并结合当前的时势、当地实际,通过实例的分析使学生体会到人类面临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如能源危机可讲到电荒与石油危机等) 2、本章中大量的信息是以地图或图表的形式出现,对学生读图及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要求较高,要求教师教学中应注重对图表的分析。 3、本章教学中会出现了许多新的概念(能源、资源、可持续发展等),对于有些概念这些学生耳闻目睹、非常熟悉的概念,不要注重概念本身的定义或准确描述,而重在体悟,学生能知道大致的思想即可。人类要与环境可持续发展这种思想即可。 4、本章内容中有许多与社会相重合,教学时应关注社会学科的教学。(如能源危机、可持续发展等) 5、本章内容体现了科学性、社会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教学时应注意哲学观点及人文特点的渗透。(如对新能源的分析中应渗透一分为二的观点) 三、课时安排

高考地理重点: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2019年高考地理重点: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 展 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及模式图①人类获取物质和能量②消费活动排放废弃物③环境反作用于人类 环境问题的两大类主要表现①环境污染②生态破坏 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环境污染的种类大气、水、土壤、固体废弃物、噪声、放射性、海洋污染等 生态破坏产生的原因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 生态破坏的影响①滥伐森林②不合理灌溉③燃煤和使用消耗臭氧物质④过度捕猎 城市环境问题和农村环境问题城市主要是环境污染;农村主要是生态破坏。 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严重的原因①发展和人口双重压力②经济和技术水平低③发达国家转移污染 全球性环境问题①酸雨②国际河流污染③热带雨林的破坏④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 世界人口增长状况①产业革命前(缓慢)②二战前(加快)③二战后(猛增)④70年代开始放慢

世界60亿人口日2019年10月12日 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压力超出环境供给资源和消化废物的能力,造成资源和环境问题。 不合理利用资源对环境的影响导致自然资源的衰竭,生态系统的破坏,自然生产力下降。 环境问题的本质就是发展问题,是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 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四个阶段①崇拜自然②改造自然③征服自然④谋求人地协调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生态(基础)、经济(条件)、社会(目的)持续发展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基本原则①公平性原则②持续性原则③共同性原则 清洁生产的全过程①原料开采②生产制造③消费使用④废弃物处理 中国古代的可持续发展思想①封山育林②定期开禁③休养生息 中国面临的生存和发展压力①庞大的人口压力②资源短缺③深刻的环境危机 中国《21世纪议程》的发布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

高考地理复习第二部分专题十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提升练

专题十环境问题(含选修)与可持续发展 (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6·全国大联考)据报道,作为保障首都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河北省张家口坝上地区130多万亩杨树防护林,由于严重老化、连年干旱、地下水超采等,大面积干枯死亡,威胁当地及京津生态安全,需要及时采取措施更新改造。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1.从生态的角度分析,针对张家口坝上地区杨树出现大面积死亡的情况,下列措施最合理的是( ) A.发动群众,迅速补种新的杨树苗 B.全部采伐后,更换新的森林树种 C.改进灌溉措施,保障森林用水 D.实行乔灌草结合或种植耐旱树种 2.该防护林大量老化、死亡,对京津地区造成的直接影响是( ) A.加重酸雨危害 B.加剧风沙危害 C.加速地面沉降 D.加大洪水威胁 解析第1题,发展绿化必须因地制宜。从生态的角度考虑,在水资源比较缺乏的地区可以实行乔灌草结合或种植耐旱树种,以提高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选D。第2题,张家口坝上地区的防护林是保障京津地区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防护林大量老化、死亡,使森林防风固沙能力迅速下降,会加剧京津地区的风沙危害。选B。 答案 1.D 2.B (2016·山东临沂模拟)近年来,鄂尔多斯市鄂旗蒙西高新技术工业园区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构建产业链,推进产业良性循环、良性发展,实现产业循环升级。下图为“蒙西高新技术工业园区部分产业链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该产业链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整体性原则 4.下列关于蒙西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资源的消耗 B.减轻了环境污染 C.提高了经济效益 D.生产过程中不会有任何污染物排放到环境中 解析第3题,该产业链体现了资源和废弃物的循环重复利用,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提高了能源的利用率,其资源的重复利用体现了可持续发展中的持续性原则(地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故选B项。 第4题,可持续发展中人类应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但不是没有任何污染物排放,故选D项。 答案 3.B 4.D (2016·广东汕头二模)“资源诅咒(Resource Curse)”是经济学中的一个著名命题,其基本理念是丰富的资源趋于阻碍而非促进经济发展。读不同类型资源在中国区域内部的“资源诅咒”表,完成5~6题。 不同类型资源在中国区域内部的“资源诅咒” 资源 类型主要分布省区 GDP平均增速比 全国平均少(%) 平均资源丰度比 全国平均多(%) 耕地资源 黑龙江、吉林、宁夏、云南、西藏、甘 肃、青海 0.56 66.24

我国重点掘进机企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重点掘进机企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我国对悬臂式掘进机技术的研究始于20 世纪60 年代中期,通过对引进型掘进机的消化吸收和国产化工作积累了一些设计悬臂式掘进机的初步经验,以30~50kW的小功率掘进机为主,研制规模较小,成效甚微。我国煤矿真正推广应用悬臂式掘进机则是在1979 年引进了100 余台国外产品以后。我国淮南煤机厂(现重组为凯盛重工)引进了奥地利奥钢联公司AM50 型掘进机、佳木斯煤机厂(现隶属于国际煤机)引进了日本三井三池制作所S- 100 型掘进机,通过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推动了我国综掘机械化的发展。当时引进的掘进机技术属于70 年代的水平,设备功率小、机重轻、破岩能力低及可靠性差,仅适合在条件较好的煤巷中使用,加之国产机制造缺陷,在使用中暴露了很多问题。 一、我国悬臂式掘进机的发展现状和与国际技术的差距 我国对悬臂式掘进机技术的研究始于20 世纪60 年代中期,通过对引进型掘进机的消化吸收和国产化工作积累了一些设计悬臂式掘进机的初步经验,以30~50kW的小功率掘进机为主,研制规模较小,成效甚微。我国煤矿真正推广应用悬臂式掘进机则是在1979 年引进了100 余台国外产品以后。我国淮南煤机厂(现重组为凯盛重工)引进了奥地利奥钢联公司AM50 型掘进机、佳木斯煤机厂(现隶属于国际煤机)引进了日本三井三池制作所S- 100 型掘进机,通过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推动了我国综掘机械化的发展。当时引进的掘进机技术属于70 年代的水平,设备功率小、机重轻、破岩能力低及可靠性差,仅适合在条件较好的煤巷中使用,加之国产机制造缺陷,在使用中暴露了很多问题。国内进一步加强对引进机型的消化吸收工作,积极研制开发了适合我国地质条件和生产工艺的综合机械化掘进装备。经过近30 年的消化吸收和自主研发,目前,我国已形成年产1000 余台的掘进机加工制造能力,研制生产了20 多种型号的掘进机,其截割功率从30kW到200kW,初步形成系列化产品,尤其是近年来,我国相继开发了以EBJ- 120TP型掘进机为代表的替代机型,在整体技术性能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基本能够满足国内半煤岩掘进机市场的需求,半煤岩掘进机以中型和重型机为主,能截割岩石硬度为f=6~8,截割功率在120kW 以上,机重在35t 以上。煤矿现用主流半煤岩巷悬臂式掘进机以煤科总院太原研究院院生产的EBJ- 120TP 型、EBZ160TY型及佳木斯煤机厂生产的S150J 型三种机型为主,占半煤岩掘进机使用量的80%以上。 随着综采技术的发展,国内已出现了年产几百万吨级、甚至千万吨级超级工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起需求的能力的发展.它具有这样的意义: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是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和谐发展道路. 环境伦理的定义、主要内容 而环境伦理观是人类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总结,为协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约束自己的行为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秩序。 远离人类中心主义:让高山低头,让河水让路”、“人定胜天”、“让地球抖三抖”、“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与天斗、与地斗”、“改造自然,适应人类的需要”。人类不是自然的征服者、破坏者,人类只能是自然的合作者,人类应该建立一种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的生态文明体系。 (一)生命中心主义 认为所有形式的生命具有同等的价值,所哟生命都应该受到尊重,人类不是万物的中心。提出进化论的达尔文被认为是此种信念的最佳代言人,因为他在演变笔记中说:“如果我们不要对生命的臆测设限的话,那麼那些遭受痛苦、疾病、死亡等苦难的动物同胞们…它们可能是和我们人类源自同一个祖先的…”代表人物:泰勒《尊重自然》(保护野生动植物) (二)地球整体主义 不仅生命体具有内在的价值,包括土地、岩石、自然景观都有固有的价值和权利。代表人物:李奥波德[美]《大地伦理学》 (三)代际均等的伦理观 我们对自然界的道德和义务,最终源于人类各成员间的所承担的义务,在享有自 然资源和良好的环境上,我们的后代和我们具有同等的权利。 代表人物: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 环境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其一,珍重地球上一切生命物种;其二,珍重自然生态的和谐与稳定;其三,顺应自然的生活。[1] 环境伦理学的研究内容: 首先,作为道德行为主体的环境意识、环境道德观念、环境道德情感、环境道德信 念,环境道德原则、环境道德规范等一系列人类主观内省性的环境伦理学理论性内容。 其次,内容则包括了作为人类环境伦理是非标准的环境道德评价,环境道德教育, 及环境道德行为计量性控制指标体系──环境政策、法规等的环境道德基础研究。此 外,还要掌握自然环境系统运动规律和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否则就无法正确理解、 把握和预测人、社会、自然三者间环境伦理道德关系变化所导致的结局。 生态系统包括下列4种主要组成成分。 (一)非生物环境

论地理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论地理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成熟和完善,我国的经济获得了飞跃式发展,但近年来,地理资源环境等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瓶颈。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以及人口观,有利于当代学生理解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环境的联系,提升学生对可持续发展在思想领域的认同感。 标签:地理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一)我国人口发展现状 人口的发展与国家历史与政策有着紧密的联系,受历史与政策双重因素的影响,我国人口呈现出以下特征:第一,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惊人。新中国成立后,在较高生产力的带动下,经济水平和医疗条件得到迅猛发展,人们生活提升,新生儿死亡率下降,平均寿命大幅度提升,全国人口激增。第二,人口素质普遍偏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人们生活质量提升,受教育的水平也得到显著提升,但是,我国人口素质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据调查显示,我国文盲、半文盲的比例高于发达国家1.72个百分比,2009年我国25岁以上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低于发达国家13到35个百分比。不仅如此,我国人口的身体素质也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低于发达国家,新生儿死亡率却远高于发达国家。第三,我国人口分布悬殊,人口呈现出明显的老龄化趋势。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差异性明显,因而人口分布也较为悬殊。仅占全国总面积43%的东南地区生活着全国人口的94%,而其他6%分布在全国57%的地区。据调查显示,我国2010年老龄人口占全国的7.6%,这宣布我国正式进入人口老龄化。 (二)人口现状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消极影响 社会生产总值用于人口消费和社会再生产,在总值一定的条件下,人口数量越多,消费占社会生产总值的比例越多,相反,扩大再生产的比重则会相对减少,可见,人口数量的增长直接影响了社會经济发展规模以及速度。我国经济发展速度领先全球,国民生产总值居于世界前列,但受人口数量的影响,我国财富人均占有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口的激增对经济造成阻碍的同时,也对环境、就业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二、树立正确的资源观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自然资源,但资源总量毕竟是有限的。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人口数量的激增,我国自然资源呈现明显的供不应求,加之我国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率较低,资源短缺的现象日益严重。

国内外掘进机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探究

国内外掘进机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探究 李烈 (中国矿业大学徐州 221116) 摘要:我国是一个能源大国,煤炭占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连续多年保持在75%以上,其对于中国能源结构的意义可见一斑。近年来,国家重视煤炭行业发展,在煤炭采掘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科技和资金,煤炭采掘技术越来越先进。本文重点分析了国内外掘进机的发展状况,归纳了掘进机的掘进形式,并整理了国内掘进机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 关键字:掘进机;发展现状;采掘方法;发展趋势 1 悬臂式掘进机 从20世纪40年代产生至今,悬臂式巷道掘进机已有70多年的发展历史,我国悬臂式掘进机的研制和应用真正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比世界各主要国家晚15~20年。但是通过多年的技术攻关,尤其近年来国家对煤炭行业的大力支持,使得我国掘进机发展迅速。目前我国掘进机的机型已从轻型发展到中、重型,切割对象从煤层向岩石拓展,切割功率和机重都大大增加,掘金能力大幅提升。 我国掘进机主要经历了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研制3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是我国掘进机的自主研发阶段,这一阶段我国中型掘进机制造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够独立研制截割硬度≤80MPa,机重60t左右,截割功率160~220kW的重型掘进机,并且具备了根据矿井条件实现个性化设计的能力。 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国内掘进机在很多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在重型掘进机方面表现最为突出。国内外掘进机成熟技术对比见表1。 表1 国内外掘进机成熟技术对比表 项目国外国内 总体参数截割功率:300kW;装机总功率:555kW;机 重:120t;截割断面:5.8m×8.8m 截割功率:220kW;装机总功率: 350kW;机重:60t;截割断面: 5.1m× 6.8m 截割机构纵轴式、横轴式可伸缩截割机构纵轴式可伸缩截割机构 截齿真空热处理,喷涂强化,经济截割硬度≤f12 真空热处理,经济截割硬度≤f8 装运机构电机、液压马达牵引;蟹爪、星轮式液压马达牵引;星轮式 润滑方式集中自动润滑手工润滑、手动集中润滑 除尘方式外喷雾加除尘系统,除尘效果好内、外喷雾,除尘效果差 自动控制技术全功能遥控;截割断面监视;记忆截割;故 障在线监测与诊断;数据远程传输 全功能遥控 2 掘进方式 2.1爆破松动掘进方式 采取破坏岩石结构的方式,用松动爆破法将硬岩震松震酥,再用掘进机进行截割的联合施工方法进行巷道掘进。这种掘进方式比较落后,但在一些小型矿井和硬岩掘进中仍然使用。其要解决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选择合理的爆破方案,确定爆破参数,最大限度地减少爆破时产生的飞石击中掘进机的危害。 2.2掘锚一体化 一般的掘进机,不配备支护机构,需要后期支护。这种方式需要二次作业,且属于滞后支护,安全性相对掘锚一体化要低。近年来,为了适应锚杆支护技术的发展,世界主要采煤国掘进技术已经开始向掘锚一体化方向发展,并在连续采煤机和悬臂采煤机的基础上研制成功了掘锚一体机组。这样将掘进和支护结合起来,在一个机器上同时完成掘进和支护作业工作,有效的节省了作业时间,具有掘锚平行作业、单巷快速掘进等优点。目前掘锚机组在我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案例分析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案例分析 摘要自20世纪末以来,由于人类面临日益严重的各种“生态问题”,因而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备受人类关注的热门话题。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观,也日益深入人心,并被越来越多的国家作为一种社会发展战略付诸实践,这是人类社会文明进程中的质的飞跃。但就目前情况看,对可持续发展内涵的理解仍不尽一致,甚至在一些基本问题上尚未形成共识,如人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问题。这就直接关涉到如何把握可持续发展观的本质以至能否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一】众多的环境问题。 1943年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夏季,美国西海岸的洛杉矶市。该市250万辆汽车每天燃烧掉1100吨汽油。汽油燃烧后产生的碳氢化合物等在太阳紫外光线照射下引起化学反应,形成浅蓝色烟雾,使该市大多市民患了眼红、头疼病。后来人们称这种污染为光化学烟雾。1955年和1970年洛杉矶又两度发生光化学烟雾事件,前者有400多人因五官中毒、呼吸衰竭而死,后者使全市四分之三的人患病。 水俣病事件 1953 1956年 本熊本县水俣镇一家氮肥公司排放的废水中含有汞,这些废水排入海湾后经过某些生物的转化,形成甲基汞。这些汞在海水、底泥和鱼类中富集,又经过食物链使人中毒。当时,最先发病的是爱吃鱼的猫。中毒后的猫发疯痉挛,纷纷跳海自杀。没有几年,水俣地区连猫的踪影都不见了。1956年,出现了与猫的症状相似的病人。因为开始病因不清,所以用当地地名命名。1991年,日本环境厅公布的中毒病人仍有2248人,其中1004人死亡。 美国和日本均为经济发达的国家,而这种经济的高速发展却是以污染环境为代价的,这是真正的发展吗? 从科学的定义上讲,美日的发展模式只能称得上是经济增长,而非经济发展,更谈不上可持续发展。 【二】真正的经济 (1)何谓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一个狭义的概念,仅仅指经济数量上的增长,即国民收入、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提高;它以工业化为主要内容,认为经济增长是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的体现,是国民幸福的象征。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一种文明如果把掠夺和征服自然视为自己的价值实现,那么,环境污染与生态危机的出现就是必不可免的;人为目前所面临的环境危机,不是源于科学技术提供资源的速度慢于人类消费资源的速度。与以往的历史相比,人类目前所掌握的技术无疑是最先进的,但是,环境危机正是在我们拥有如此空前的技术力量的背景下产生的。因此,环境危机不能通过单纯的技术手段来解决,承认技术手段在保护环境方面的局限性,并不是要否认科学技术在保护环境方面的局限性,并不是要不论科学技术在保护环境方面的重要作用而是要求我们突破技术决定论的局限,把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放在文明转型和价值重铸的大背景中来加以思考。承认大自然的内在价值,把人与自然视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尊重并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美丽和稳定。无论以全球范围,还是以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人类文明都发展到了保护生态环境阶段。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 我们需要做的事情非常多,我们要调整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以及当代人之间关系。要真正解决环境问题,首先必须改变当前人类的发展模式和道路。发展不能仅局限于经济发展,不能把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割裂开来,更不应对立起来。发展应是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当代人之间能否公平地分配环境保护的成本与利益能否建立一套鼓励人们的环保行为的制度安排,这直接决定着人与自然和谐这一目标的实现;如果当代人之间尚且不能实现某种最低限度的公正,那么,我们就很难指望他们会真正关心遥远后代的利益,因此,当代的集体努力与人人选择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我们共同的未来》把满足贫困人口的基本需要“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这是由于使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这是人作为人所享有的基本权利。贫困是对这种权利的剥夺,它使人作为的价值得不到实现。同时,贫困与破坏环境往往是互为因果的。因此,消除贫困,减少贫富差距是实现代内平等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要达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要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保护好环境。 人有权利利用自然,通过改变自然资源的物质形态,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但

高三地理高考二轮专题复习(九):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0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九):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知识梳理] 一、人口与人口问题 人口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难题之一。它既包括由于人口过度增长带来的教育普及、就业因难、住房紧张、社会保险不足、人均收入和健康状况下降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亚、非、拉三大洲发展中国家);也包括由于人口零增长或负增长带来的劳动力不足、老龄人口福利水平下降的新难题(主要表现在欧美的发达国家);同时还包括由于人口分布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人口迁移。站在全球的角度来讲,人口的过度增长是所有人口问题的根源之一。由于地球的人口负担过重,世界出现了相应的耕地、粮食、能源不足,环境污染严重等现实问题。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及其人均意识是中学地理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因为地理学研究的重点就是人地关系。历年高考地理试题都重视考生对人口问题的观点和知识考查,主要的考查方式与内容有: 1、归因于人口过度增长带来的人均耕地、人均资源、人均粮食、人均能源、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及人均收入,人均住房面积等不断下降的形成机制,地区差异及解决措施等。其中以中国和印度等亚、非、拉发展中国家表现最为突出。 2、归因于人口零及负增长带来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包括老龄化的形成机制,对社会福利制度的影响,劳力的短缺,社会伦理观念的转化,以及政府相应的政策等。其中以西欧,北欧,北美诸国表现比较突出。 3、与人口结构有关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如人口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学历结构、就业结构、城乡结构等,与现实密切相关的就业结构,与人口增长相关的是年龄结构,与未来发展相关的是学历结构。 4、农村地区人口过度增长带来的过度开垦,进而森林草场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河湖淤塞等相关的生态问题。以及农村年轻劳力外出打工造成的劳力短缺问题。 农村剩余劳力大量拥入城市(即城市化过程),民工的盲目流动带来的交通紧张、社会治安变差,住房紧张及其它社会问题。 5、国际人口迁移过程中带来的交化交流,种族问题,以及对迁入地经济繁荣的促进,社会环境的破坏等问题。尤其要注意国际人口迁移的原因、特点、路线及后果。 二、环境问题 (一)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 (1)环境问题的表现 环境污染: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海洋污染等。 生态破坏: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臭氧层破坏、物种灭绝;过度抽取地下水导致地面下沉;修水库引发地震、土壤盐碱化等 (2)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 城市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处于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而人口增长却很快,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限于经济、技术水平,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发生环境问题不能及时充分解决;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有些环境问题不只影响某一个国家或地区,而且可能影响到其他国家甚至全球: 主要体现在:①国际水域②生物多样性③气候变化④臭氧的消耗 (3)部分国家和地区的环境问题: ①中国工业的发展加重了环境污染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111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课时安排:文科班3课时,理科班2课时 教学重点: 1.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 1.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一、区域 1.概念: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教师讲解强调:(1)区域是客观性(地理差异)和主观性(人们按一定指标和方法划分)的结合物。 (2)划分指标和方法不同,区域不同。如按自然环境差异,我国分为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按我经济发展水平,我国分为东部发达地区、中部较发达地区、西部落后地区。 2.特征:(教师讲解为主) (1)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整体体、差异性): 不同的区域,自然环境有差异,人类活动也有差异。同一区域,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如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都在800毫米以上。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其他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2)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①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②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 (3)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层次性)。 如,东北平原既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等。 (4)开放性 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并与其它区域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 3.划分: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人们划分出的区域类型也不同。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学生分析比较学习为主) 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生产、生活特点差异→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差异 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 思考 1.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学生答(略) 教师点拨:从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方面思考回答。

地理教案教学设计可持续发展修订稿

地理教案教学设计可持 续发展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可持续发展 教学目的 (1)了解人口基数庞大和较高的人口增长率,对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形成较大的人口压力,进而出现种种资源和环境问题 (2)人类对资源不合理利用的种种表现以及带来的环境问题。 (3)认识到人类只注重经济的增长,就可能导致环境问题的产生和生活质量的下降。 (4)了解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环境问题伴随着人口、资源和发展三大问题而出现的。教学重难点 (1)认识到人类只注重经济的增长,就可能导致环境问题的产生和生活质量的下降。 (2)了解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环境问题伴随着人口、资源和发展三大问题而出现的。教学用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引导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咱们知道,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科技水平的进步,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推进了社会文明的进程,但是与此同时,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这些都严重阻碍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继而威胁着全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那么,人类应该怎么办呢 学生回答: 板书: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这种思想它不是一可是就有的,它是随着和人地关系的思想发展而来的。下面,同学们就从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中看一下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 板书: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

提示:从人地关系的思想发展来看,人类社会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不同的阶段人类对自然的适应,对发展的认识都是各不相同的,同学们就总结一下各个时期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关系是怎样的学生讨论,总结,回答板书:采猎文明:崇拜自然农业文明:改造自然工业文明:征服自然新技术革命时期:谋求人地协调解释:采猎文明时期: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还很有限,在这一阶段,由于生产力低下并且发展缓慢,环境对人口的制约作用较强,人类改造环境的作用微弱,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种恐惧和依赖的关系。农业文明:随着人口的增加,人类开始大规模低改造自然。到了工业文明时期,世界各国先后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科学和技术突飞猛进,在这个阶段,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的主人。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积累了大量财富,人地关系前面呈现不协调。到了新技术革命时期,人口激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环境和发展问题开始得到各国的重视,这样,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可持续发展思想逐步形成并得到了公认。转折:下面咱们就详细地了解一下可持续发展这种思想:板书: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1)概念:学生总结,回答板书:它即满足了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要做到这一点,至少要在三个方面做到可持续发展:副板书:社会系统 经济系统生态系统 解释副板书。 (2)内涵: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过渡:那么人类怎样做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呢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要遵循三个原则: 1.公平性原则: 提问:什么是公平性原则人类的那些做法符合公平性原则 学生讨论,回答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区域的含义。 2.学会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3.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4.掌握阅读信息复杂(包括分层设色、等值线等信息)的区域地图的技能。 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学会将地理基础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学习与研究方法,培养地理学科综合能力。 2.掌握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3.培养学生从时间与空间尺度建立辩证地、动态地、联系地看待和分析问题的地理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对地理的兴趣与信心。 2.树立正确的人地观与科学发展观。 教学重点 1.了解区域的含义。 2.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3.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教学难点 1.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2.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区域 1、概念: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这一概念包含三个方面: (1)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可以说是地球表层一个片段,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边界。 (2)区域划分的基础是“地域环境差异特征。”由于地理圈的不均一性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均衡性,使地球表层难以找到性质或功能绝对相同的地段,因此地域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在地域差异的客观基础上从主观认识出发1划定区域的面积、形状、范围或边界,形成一定的区域,例如亚洲、中国、东北地区。 (3)区域的划分要有“一定的指标。”区域的特定性质或功能是根据人的主观愿望去发现的,例如我国柑橘适宜栽培区,沿海经济区,深圳经济特区等,人们多用一定的指标体系去划定区域的范围界线,有的按单一指标划分,如干湿地区、高原区、热带雨林区;有的按综合指标划分,如自然区,我国南方北方西北和青藏四大地区。 2、“区域的特征” (1)层次性。即区域是有等级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例如,东北平原既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等。又如佛山市既是广东省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禅城区、南海区、顺德区等。 (2)差异性。指区域与同级别区域之间的差异。一般说来,区域等级越高,区域内部越复杂,同一性越小,区域间差异性也就越大;反之,区域等级越低,区域本身越简单,区域内同一性越大;区域间差异也就越小。例如我国东部季风区南北跨纬度广,内部差异明显,根

2020届《提分教程》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九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专题九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构建网络整体认知 考点一从“人地协调观”角度,认识荒漠化与水土流失[考情报告]荒漠化与水土流失的形成原因、主要危害和治理措施是高考的必考点。多以区域图、具体案例为依托,通过图文材料呈现生态环境问题,侧重考查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治理措施;侧重考查考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以综合题考查为主。 (2019·江苏高考)下图为黄河干流主要水文站分布和年输沙量比较图。读图回答(1)~(2)题。

(1)与多年平均输沙量相比,1987~2015年潼关站输沙量急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其以上流域() ①引水灌溉,减少泥沙下泄②削山平地,减小坡面径流 ③保持水土,减少泥沙流失④气候变暖,降低暴雨强度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2)2016年以后,黄河下游输沙量较中游明显减少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地形起伏B.流域面积 C.兴修水库D.水土保持 思维流程

尝试作答(1)B(2)C 1.结合区域认知,运用综合思维,落实人地协调观,系统认识水土流失问题 (1)水土流失的一般原因

2.结合区域认知,运用综合思维,落实人地协调观,系统认识荒漠化问题 (1)荒漠化在我国的分布 ①土地荒漠化——“三北”地区(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 ②石质荒漠化——西南喀斯特地区。 ③次生盐渍化——华北半湿润地区、西北干旱灌溉地区。 (2)土地荒漠化的原因 ②人为原因 a.根本原因:一是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二是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利用和不合理利用。 b.直接原因:过度樵采;过度开垦;过度放牧;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 (3)防治措施 合理利用水资源在农作区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盐碱化;在牧区减少水井数量;在干旱内陆地区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在绿洲外围沙漠边缘,封沙育草、营造乔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在绿洲内部建立农田防护林网;在缺乏水源的地区设置沙障工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教案

三年级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教案 赵志强 穆家峪中心小学 2010.9 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学生基本掌握了一、二年级所开设课程的知识,有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一定的环保意识和环保知识,但不系统、不全面。学生个体间存在差异,个别学生环保意识较差,学习兴趣不浓,极少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是他们滞后的原因。 二、全学年教学目标总要求: (一)双基: 1、让学生了解一些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感知这些环境问题带来的危害,树立环保意识,转变浪费资源、破环环境的生活方式。 2、学会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持久地采取适当措施保护生态环境。 (二)思想教育: 1、体验健康生活离不开好的环境。 2、树立爱护环境、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意识。 三、教学内容及重难点:

(一)教学内容: 1.走进绿色学校 2、走进大自然。 3、美丽的季节 4、宝贵的资源 (二)重点难点: 1、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得到培养,团结协作的能力得到锻炼。 2、学生对动物与人的关系有比较深入的认识和了解,理解爱护、保护动物的重要性。 3、学生热爱动物的情怀得到培养,团结协作的能力得到锻炼。 从小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把对全球环境的认识转变为保护地球的具体行动。 4、体会自然之声的美妙、和谐,保护大自然的意识增强。 5、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约用水的意识增强,树立“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良好美德。 四、具体的措施1、精心准备,不断探索,提高自身素质,切实加强健康教育。 2、充实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 3、设置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 5、课堂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五、问题研究与教改设想: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学生认识环境污染的危害,了解一些环境保护的知识,激发学生自觉保护环境的决心。 六、执行说明: 1、学生组成若干调查小组,选定调查主题。 2、广泛阅读报刊杂志,借助丰富的网络资源搜集环境污染及如何保护环境的资料。 第一单元走进绿色校园 一、单元教学目的: 本单元教学内容主题定位于感知环境、感知绿色校园。作为感知大自然认知的一部分,本课侧重于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和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