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幼儿心理发展

第二章幼儿心理发展
第二章幼儿心理发展

第二章幼儿心理发展

一、填空题

1、心理发展是通过一系列的________和________的过程体现出来的。

2、心理活动从简单、具体不断向________、________发展。

3、个体最初的心理活动只是非常简单的________活动,以后随着个体的成长,心理活动越来越________,越来越________。

4、个体最初各种心理活动以________为主,后来发展到以________为主。

5、对年龄阶段的划分必须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依据。

6、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具有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_。

7、幼儿期作为一个特定的年龄阶段,其心理发展有着不同于其他阶段的年龄特征。这可以从_________发展,____________发展,____________发展,____________与

____________发展等不同的方面体现出来。

8、思维是对事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反映。

9、教育在幼儿发展中起着____________作用。

10、幼儿的思维是在____________思维水平的基础上,在新的生活条件下,以

____________发展为前提逐渐发展起来的。

11、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的相互作用。

12、遗传和生理成熟是心理发展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13、环境是指个体体外一切能影响其身心发展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种。

14、从广义上讲,教育也是一种____________环境,教育在幼儿身心发展中起到

____________作用。

15、____________是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的综合。

16、能力有多种表现形式,通常将能力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幼儿能力差异的表现: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的差异,___________________的差异,___________________的差异。

18、气质的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的胆汁质,敏捷好动的___________________,缄默安静的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的抑郁质。

19、每种气质都存在着向_________________的或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发展的可能。因此,应发挥各种气质的_________________特征,控制_________________特征,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塑造优良的人格品质。

20、性格的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和内倾型;顺从型和___________________。

21、心理发展的性质:(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4)

___________________

22、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中属于婴幼儿时期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幼儿期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的儿童。

24、幼儿的言语发展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的发展,____________的掌握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发展。

25、幼儿的思维经历了三种水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26、个性的差异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体现出来。

27、幼儿情绪与情感发展的特点:(1)情感表达方式较为_________(2)3、4岁幼儿很容易识别_______的面部表情;4、5岁幼儿能识别_________的面部表情(3)情绪、情感体验比较____________(4)情绪表现完全是_______的(5)情绪控制能力_______。

28、幼儿社会性发展可以通过__________的发展、_________的发展和___________的发展体现出来。

29、生理成熟也称为_____________。

30、环境使遗传所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转变为__________;环境同时还制约着个体心理发展的______和_______。

31、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感觉和知觉是_____________进行的。

32、_______与_______是幼儿认知活动的基础,是形成记忆、思维、想象等能力的

_______。

33、动作思维也称为_____________。

34、_____________环境提供个体生存所需要的物质条件,_____________环境指社会生活条件。这里所说的环境主要指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的作用。

35、幼儿园教育是有_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的实践活动,它比一般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的自发、分散的影响有更____________、更____________的作用。

36、在遗传和生理成熟所提供的可能范围内,环境对个体的心理发展的实际水平起

____________作用。

37、教育原则是反映____________、在教育系统内部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教育活动的基本法则和标准。

38、幼儿教育原则是进行幼儿园教育表现遵循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是幼儿教育实践经验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1、人的思维过程从非常具体发展到略有抽象,最后形成人类特有的抽象逻辑思维。这说明心理发展()

A.心理活动从简单、具体不断向复杂、概括发展

B.心理活动从无意向有意发展

C.心理活动从笼统向分化发展

D.心理活动从零乱到形成体系

2、最初儿童的情感只有愉快和不愉快之分,后来逐渐分化为喜爱,高兴,快乐,和痛苦,畏惧等复杂而多样的情感。这说明心理发展()A.心理活动从简单、具体不断向复杂、概括发展

B.心理活动从无意向有意发展

C.心理活动从笼统向分化发展

D.心理活动从零乱到形成体系

3、在1岁前,儿童还没有表现出想象活动,也没有人类特有的抽象思维。同时,心理活动最初是零散混乱的,不同的心理活动之间缺乏有机联系。这说明心理发展()

A.心理活动从简单、具体不断向复杂、概括发展

B.心理活动从无意向有意发展

C.心理活动从笼统向分化发展

D.心理活动从零乱到形成体系

4、个体身心的发展在正常的条件下总是指向一定的方向并遵循一定的先后顺序,而且这种顺序是不可逆的,也是不可逾越的。这说明心理发展()

A.连续性与阶段性

B.定向性与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差异性

5、有人大器晚成,有人智力超常。这说明心理发展()

A.连续性与阶段性

B.定向性与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差异性

6、()是一生中词汇量增加最快的时期。

A.幼儿期

B.乳儿期

C.婴儿期

D.青年期

7、()岁是儿童语音发展的关键期。

A. 3

B. 2

C. 4

D. 6

8、()即平时所说的“性情”“脾气”。

A.气质

B.性格

C.个性

D.社会性

9、刚出生的新生儿即表现出明显的气质差异,这说明气质具有()

A.天赋性

B.稳定性

C.连贯性

D.阶段性

10、()提出了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

A.皮亚杰

B.埃里克森

C.布鲁纳

D.陈鹤琴

11、幼儿处于()时期

A.信任对怀疑

B.自主对羞怯、疑虑

C.主动对内疚

D.勤奋对自卑

12、()是幼儿期的主要思维方式。A.动作思维

B.直觉行动思维

C.具体形象思维

D.抽象思维

13、在整个幼儿期,()教育占主要地位

A.机械记忆

B.言语记忆

C.想象记忆

D.无意记忆

14、()根据认知发展的不同水平,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A.皮亚杰

B.埃里克森

C.布鲁纳

D.陈鹤琴

15、3岁幼儿能辨别()等图形。

A.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和菱形

B.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和三角形

C.圆形、椭圆形、长方形和菱形

D.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和五角形

16、大约在5、6岁左右,幼儿开始发展()思维

A.动作思维

B.直觉行动思维

C.具体形象思维

D.抽象思维

17、2-3岁是()的关键期

A.大脑发展

B.从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发展

C.幼儿口语发展

D.幼儿社会交往

三、名词解释

1、心理发展:

2、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3、认知:

4、感知觉:

5、观察:

6、记忆:

7、想象:8、情绪和情感:

9、个性:

10、社会性:

11、气质:

12、性格:

13、遗传:

14、遗传的生物特征:

15、生理成熟:

16、环境:

17、早期教育:

18、关键期:

19、教育原则:

20、幼儿教育原则:

四、判断题

1、心理发展是通过一系列的量变和质变的过程体现出来的。()

2、神经系统的发展先慢后快,而生殖系统则先快后满。()

3、人的各种心理现象在刚出生时就己经全部具备。()

4、美国著名的精神分析理论家和精神分析医生柯尔伯格提出了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

5、学龄期是一生中词汇量增加最快的时期。()

6、直觉行动思维是幼儿期的主要思维方式。()

7、幼儿想象的主题不易变化,能较长时间想象同一个主题。()

8、幼儿的情绪表现完全是外线的。()

9、幼儿的自尊感的发展不必重视。()

10、想象是过去经验在头脑中的保持和重视。()

11、能力的强弱决定活动效率的高低。()

12、性格本身没有好坏,也不决定个体的智力水平和社会价值。()

13、性格是后天形成的,随儿童自我意识的出现而发展。()

14、环境对个体的心理发展起着决定主要。()15、幼儿的行为是在平衡期和不平衡期反复交替下发展的。()

16、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儿童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了最初的可能性。()

17、具备正常遗传素质的儿童,其心理发展不受环境的影响。()

18、教育在幼儿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19、若能在关键期内给予幼儿及时而恰当的教育,则幼儿可取得最佳的发展效果。()

20、幼儿教育的原则之一就是促进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21、教育可以直接的、立刻的引起幼儿的心理发展。()

五、问答题

1、幼儿记忆发展的特点

2、幼儿性格发展的特点

3、幼儿想象发展的特点

4、为什么说遗传和生理成熟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和基础?

5、幼儿教育的原则。

6、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狭义的心理发展的表现+性质+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的特性)

7、教育与幼儿身心发展的辩证关系

8、为什么说教育在幼儿心理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六、论述题

试述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

幼儿心理发展特点有哪些

幼儿身心发展的基本特点 一、幼儿生理各方面处在继续生长发育中 1、幼儿机体各部分的机能发育尚不成熟生理是指生物机体的机能,即整个生物及其各个部分所表现的各种生命现象。幼儿时期(3~6、7岁)身体发育速度较3岁前有所减慢,但与后期发展相比还是非常迅速的。身高每年约增4~7公分,体重每年约增加4公斤。新陈代谢旺盛,但幼儿机体各部分的机能发育还不够成熟,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对疾病的抵抗能力都较差。 家长应注意不要让幼儿长时间的连续地跳跃、跑步、以免心脏负担过重,影响发育;幼儿肺的弹性较差,气体的交换量较小,所以呼吸频率较快。家长要注意培养幼儿用鼻子呼吸的习惯,以预防感冒及肺炎的发生;幼儿的血液含量相对比成人多,但血液中水分较多,凝血物质少,出血时血液凝固较慢;幼儿新陈代谢快,血色素为13~14克。低于13克即为贫血,应及时治疗。幼儿嗜中性白细胞较少,淋巴细胞较多,所以容易感染各种传染病,家长应注意增强孩子体质,提高其抵抗力;幼儿的听觉和嗅觉敏锐,但外耳道比较狭窄,3岁时外耳道壁还未完全骨化和愈合,幼儿的咽鼓管即鼻咽腔与鼓室之间的通道较成人粗短,呈水平位,易患中耳炎,故家长应注意孩子的耳鼻卫生,严防水进入耳内;幼儿膀胱肌肉层较薄,弹性较差,贮尿机能相对差,加之幼儿神经系统对排尿过程的调节作用差,所以,幼儿排尿次数较多,自控能力较弱。家长应注意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排尿习惯,以防在精神极度兴奋或疲劳时发生遗尿现象。女孩的尿道口经尿道入膀胱的距离短且直,容易感染。家长要注意其外阴部清洁;幼儿皮肤柔嫩,容易损伤或感染,调节功能不如成人,不能适应外界温度的骤然变化,容易著凉或受热,家长要注意提醒和帮助孩子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 2、幼儿期是大脑皮层细胞新陈代谢最旺盛的时期 人体是由许多器官、系统组成的,每个器官、系统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它们都是直接或间接地在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下体现自己的功能的,神经系统对机体的一切活动,起着主导作用。人的神经系统由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两大部分组成。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大脑是中枢神经的最高部位。人类的大脑,无论在结构和机能上,都与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人脑不仅是人的机体活动的主导者,而且是思维活动的器官。人发育是从出生到少年期先快后慢地进行的。反映脑发育进程之一的脑垂,新生儿有390克,1周岁时900克左右,3周岁时约1000克,7岁时1280克左右,已基本接近成人脑的重量(成人脑组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 一、儿童期及发展阶段划分 根据教育工作的经验和心理学的研究材料,我们把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如下的几个主要阶段:乳儿期(从出生到满一岁),婴儿期(从一岁到三岁),学龄前期(从三岁到六七岁),学龄初期(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少年期或学龄中期(从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青年初期或学龄晚期(从十四五岁到十七八岁)。 其他理论说法: 1、婴儿期(或称乳儿期) 0~1岁 其中可分为: 新生儿期 0~1月 婴儿早期:1~6月 婴儿晚期:6~12月 2、先学前期(或称幼儿早期) 1~3岁 3、学前期(或称幼儿期) 3~6岁 其中有可分为: 幼儿初期 3~4岁 幼儿中期 4~5岁 幼儿晚期 5~6、7岁 4、学龄期 6、7岁~18岁 其中又可分为: 学龄初期 6、7~11、12岁 学龄中期 11、12~14、15岁 学龄晚期或青年期 14、15~17、18岁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一)定义 指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在每个不同的年龄阶段中表现出来的一般的、本质的、典型的特征。

注意定义包含了以下几个含义: 1.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与儿童的生理发展有一定的关系。不同的儿童心理上虽然有差异,但同一年龄段的儿童也表现出大体相同的特征。 3.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从许多个别儿童心理发展的事实中总结概括出来的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所代表的是各年龄儿童的本质的心理特点,而不代表每个具体儿童的个别差异。 4.强调的是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本章所谈及的年龄特征指的是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区别于生理发育的年龄特征。儿童的心理年龄和他的生活的实际年龄,常常会有所出入。 (二)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1.稳定性 为什么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具有稳定性呢?主要在于它受下列因素所制约,而这些因素,从本质上没有改变。 ①儿童脑的结构和机能的发展是有一个大致稳定的顺序和阶段。 ②人类知识经验本身是有一定顺序性的,儿童掌握人类知识经验也必须遵循这一顺序,都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外表到本质的过程,都需要经历相应的时间。 ③儿童从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发生变化,也要经过一个大体相同的不断量变质变的过程。 2.可变性

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年龄

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不同的划分方法 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质变,特别是大的质变,也就意味着心理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从而形成了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特殊的质,阶段与阶段之间有比较明显的差别。发展虽有阶段,但阶段与阶段之间又不是截然分开的。每一阶段都是前一阶段发展的继续,同时又是下一阶段发展的;前一阶段中总包含有后一阶段的某些特征的萌芽,而后一阶段又总带有前一阶段某些特征的痕迹。xugu0 1、儿童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划分 (1)以生理发展为划分标准。最典型的是柏曼(L. Berman)关于以内分泌腺作为分期标准的意早期开发见,如胸腺时期,(幼年时期)、松果腺时期(童年时期)、性腺时期(青年时期)。 (2)以心理性欲为划分标准。 洛伊德的儿童心理发展阶段,具体划分如下: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早期生殖器期(3~6岁);潜伏期(6~11岁);青春期(11或13岁开始)。xugu4 (3)以种系演化为划分标准。 施太伦的分期可以作为代表。他把儿童发展分为:幼儿期(6岁以前)是从哺乳类动物到原始人类的阶段;意识的学习期(从小学到13岁)是人类古老的文化阶段;青年成熟期(14~18岁)是近代文化阶段。 (4)以智力或思维水平为划分标准。 皮亚杰的分期可以作为代表。他把儿童心理发展分为: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 [运算(operation)即内部化的智力操作或动作];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xugu8 (5)以自我的矛盾为划分标准。 埃里克森的分期可以作为代表。他把儿童心理发展分为:第一阶段,信任感对怀疑感(0~2岁);第二阶段,自主性对羞怯或疑虑(0~4岁);第三阶段,主动性对内疚(4~7岁);第四阶段,勤奋感对自卑感(7~16岁)。 (6)以活动特点为划分标准。 艾利康宁和达维多夫的分期可以作为代表。他们把儿童心理发展分为:直接的情绪性交往活动(0~1岁);摆弄实物活动(1~3岁);游戏活动(3~7岁);基本的学习活动(7~11岁);社会有益活动(11~15岁);专业的学习活动(15~17岁)。xugu12 (7)以生理年龄的自然阶段为划分标准。 儿童从出生到成熟大约经历了六个重大时期:乳儿期(出生到1岁)、婴儿期(1到3岁)、学前期(3到6岁)、学龄初期(6到9岁)、少年期(9到12岁)、青年初期(12到18岁)。

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

?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 幼儿期是一个人心理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对人一生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我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在辅导中注意为孩子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促进幼儿的心理个性发展。经过几年的尝试,已经取得出初步成果,现从以下方面作一介绍: 一、幼儿心理的一般特点 概括的讲,幼儿心理具有三个最基本的特点: 1、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 幼儿主要是通过感知、依靠表象来认识事物的。具体形象的表象,左右着幼儿的整个认识过程,甚至思维活动也常常难以摆脱知觉印象的束缚。如:两排相等数目的小棒,如果等距离摆开,幼儿都知道是“一样多”,但如果将其中的一排聚拢,不少幼儿就会认为密集的这一排小棒的数目少些。因为“这一排比那一排队短”。可见,幼儿辩别数目的多少受小棒排列形式的影响。 2、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无意性 幼儿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能力还很差,很容易受其它事物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活动方向,因而行动表现出很大的不稳定性,在正确的教育条件下,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状况逐渐改变。 3、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 3岁前,幼儿已有个性特征的某些表现,但是,这些特征是非常不稳定的。他们容易受外界的影响而改变,个性表现的范围也有局限性,很不深刻,一般只在活动的积极性、情绪的稳定性、好奇心的强弱程度等方面反映出来。幼儿个性表现的范围比较广阔,无论是在兴趣爱好、行为习惯、才能方面,以及对人对事的态度方面,都会开始表现出自己独特的倾向,这些个性倾向与以后相比虽然还容易改变,但是已成为一个人一生个性的基础。 二、幼儿园小班幼儿的心理特点 3岁这一年龄,对于多数幼儿来讲,是生活中的一个转折年龄。因为从这个年龄起,幼儿要离开父母开始入幼儿园,过集体的生活。幼儿怎样才能适应这个环境,关键在于幼儿与教师、幼儿园、小朋友之间建立感情,其中最重要的是幼儿与教师之间的感情。 为什么建立感情就容易适应集体生活呢?这是小班幼儿的突出特点——情绪性强。 1、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 情绪情强,是整个幼儿期的特点,但年龄越小就越突出。小班幼儿的行为常常受情绪支配,而不受理智支配。小班幼儿情绪性强的特点表现在很多方面,主要表现有:高兴时听话,不高兴时说什么也听不进去;喜欢哪位老师,就特别听那位老师的话。 2、爱模仿 小班幼儿的独立性差,爱模仿别人。看到别人玩什么,自己也玩什么,别人有什么,自己就要什么。在教学实践中,我依据幼儿的特点,为幼儿树立模仿的样板。 三、幼儿园中班幼儿的心理特点 中班幼儿已经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与班幼儿相比,中班幼儿比较突出的特点是: 1、爱玩、会玩

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幼儿的心理健康是幼儿人格完善的必要条件,是幼儿的精神与发展的内在基础。3岁~6岁的幼儿期是儿童心理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时的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你给予他良好的心理教育,他会健康成长;如忽视,则反之。幼儿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可塑性与模仿能力,他们的思想是不成熟的,自我意识还处在萌芽状态,特别容易受周围环境中不良因素的影响而形成不健康的心理,需要教师、家长帮幼儿进行心理调节和疏导。尤其是幼儿的心理健康,绝不像身体健康那样受人们重视,行者绝非心理工作者,而是提倡一种关注未来的崭新观念。 1、及时的鼓励和肯定,少批评。 在日常生活中如做作业或做一些琐事时,尽管孩子做的不是很好,也要挑出好的一点来鼓励表扬她,及时给与孩子肯定,慢慢地引导,帮助孩子尽力自信心。 2、认真倾听孩子讲话 父母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应表现出热情、有兴趣的神情;父母应当高高兴兴地与孩子交谈,认真倾听孩子的话语,正确理解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当孩子讲话的时候,父母不要打断他、不要指责他,并能从孩子的立场去理解他说话的内容,使孩子觉得他是被理解、被重视和被接纳的……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对父母敞开心扉。父母与孩子间多进行思想上的交流,不仅可以让父母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与内心吐界,也可以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苦衷,逐步学会为父母排忧解难,学会主动承担家庭责任。

3、营造聆听的氛围 做孩子的忠实听众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应该营造聆听的氛围,和蔼地倾听孩子的讲话。在孩子遇到困难或者挫折的时候,父母亲切地留在孩子身边,温和地抚摩或搂住他,倾听他的诉说,讲几句关心的话,但不要太多。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对父母敞开心廓,主动把心事告诉父母的。 4、多带孩子到儿童乐园去接触同龄的伙伴,引导鼓励孩子认识新朋友,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充分尊重孩子孩子的隐私权是天生的,“没有隐私的孩子是长不大的”,这句话很有道理。孩子虽然是父母创造出来的,但孩子仍然是不同于父母的、独立的个体。因此,父母要想走进孩子的小世界,首先要充分尊重孩子,给孩子一片自由的空间。

幼儿心理发展特点

幼儿心理发展特点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知识 幼儿心理发展特点(3-4岁) 一、认识的发展 1、感知觉的发展 1)视觉:主要表现为视力发展和变色力发展两个方面。 3岁以后,幼儿喜欢看图书,用眼睛看近距离和细小东西的机会不断增加,能够学会分清各种基本颜色,如:红、绿、黄、蓝、黑等。对于色调相近的颜色,如:红和粉红,黄和橘黄等则易混淆。 2)听觉:发展较早,到3岁基本完成。 3)空间知觉:能辨认上下,但不能很好地辨别前后、左右。 4)时间知觉:能领会“昨天、今天、明天”的时间感念,但不能掌握“过 去、现在、将来”的概念。 5)观察力:刚刚萌发,只是停留在表面肤浅的观察上,他们还不会按目 的去观察,且观察目的会随观察过程发生转移,观察兴趣常常会替代成人要求的观察目的。 小班幼儿持续观察时间很短,只有6—7分钟,甚至更短。观察的事物,常常是零星的,不会概括和联系起来观察某一事物。观察时常常用手指头帮忙,指着图片和物体进行观察。 2、注意的发展:仍处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正在逐步增加。(有意注意一般只能维持3—5分钟)。 小班幼儿的注意转移、分配能力都很差,表现在观察图片时,仅

能注意其主要的、鲜明的部分而忽视其它部分;在做律动时,只能听琴声两手上下挥动或双脚小跑步,而不能将身体各个部分的运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3、记忆的发展:主要以无意识记、机械识记为主,凡是感兴趣的、印象生动强烈的事情就容易记住,具有直观的、形象的性质。 4、思维的发展:由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发展。 3岁以前幼儿的思维主要是直觉行动思维,他们的思维和动作、行为紧密联系,一旦动作停止或转移,其思维活动也就随之停止或转移。小班幼儿的思维扔带有很大的直觉行动性,但他们已经开始借助具体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来进行,即由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发展。 1)这个阶段的幼儿只能掌握日常生活中具体概念,如:实物概念、简单的数概念等,很难掌握抽象的关系概念、时间概念、道德概念等。 2)在推理判断时,常常以事物的外部联系为依据,而不是以事物的内在联系为依据。5、想象的发展: 1)没有预定的目的,受当时事物的影响比较大。 2)由于想象没有预定的目的,易受当时情景的影响,所以想象比较被动,主题也不稳定。 3)这时期幼儿常以想象过程为满足,而不去考虑想想的目的。 2另外,小班幼儿还喜欢夸大想象,把没有的事情说得活龙活现。 二、情感发展 1、同情心:具有一定的同情心,但是,他们不会表达自己,只能做出一些举动,甚至是一些不应该的举动来表达自己。

儿童动作发展与心理发展的关系资料

动作发展与智能发育 精细动作发展与智力发展 近代心理学理论研究将精细运动技能定义为个体主要凭借手及手指等部位小肌肉或小肌肉群运动,在感知觉、注意等多方面心理活动配合下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1]。这种精细动作适应性技能是个体早期的外显智能,是人类最重要的基本能力之一,是个体进行实践活动的必要工具。婴幼儿早期运动技能的发育是其他活动发展的直接前提,也是其心理发展的外在表现。多元智能理论认为[2]。婴幼儿早期的精细运动智能是人类智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各智能之间并非孤立存在或独立发展。精细运动智能的发展依赖于感觉、认知等其他智能发育,同时也应是其它智能发育的前提,推测可能与脑其它智能发育具有协调性和融合性,精细运动技能的快速发育可促进包括认知在内的脑其它智能发育,从而有效扩展人类认识自我和外部环境的广度和深度。心理学在围绕运动技能如何影响认知等心理行为的研究提示,与婴幼儿感觉系统领先发育的现象一致,早期脑认知能力的发育来自感知觉;并且,由于儿童早期动作发育不成熟,可影响早期感知觉发育和认知发育。动作与知觉存在交互作用,动作的精确、协调、连贯基于持续的感觉信息处理和整合。儿童早期通过抓握等动作获得运动经验的同时,可能也促进视、触觉等感知系统发育,进而影响认知能力发展。 Wolff等[5]考察正常小学5~7岁儿童中“纯粹”动作信号与阅读、语言成绩间关系发现,儿童在神经精细动作测试方面的成绩可显著解释其12个月后阅读和语言成绩的变化,明确5~7岁儿童在精细动作成绩和认知技能水平上存在共变性关系。近期一项行为学研究则进一步证明个体精细运动发展的速度、水平、复杂性直接影响后期儿童的学业成绩,并将精细动作能力提升到系统层面,认为精细动作能力是有一定结构特征的系统,一定程度上精细运动能力可作为后期神经发育障碍和学习困难儿童的重要鉴别指标[1]。 儿童早期动作的发展是认知发展的外在表现,同时早期动作的发展也将促使儿童的认知发展不断高级化、复杂化。 手的动作发展在儿童认知(即智能或者智力)发展中的作用 手的动作的发展在儿童心理发展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发展的规律和顺序也是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方向发展。同时儿童彼此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即使在各个年龄阶段手的动作的发展速度也不尽相同。 儿童在3岁前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在这一阶段发展出了许多基本的动作,为将来的各种复杂的动作奠定了基础。根据李惠桐等所做的3岁前儿童动作发展调查,证明3岁前儿童手的动作发展在出生后第一年和第三年发展较快,第二年发展较慢,造成了发展的阶段性[13]。第二年手的动作发展是为了发展和巩固第一年已经掌握了的拇指和食指的配合活动的动作,从而为第三年以及将来手的动作复杂化做准备。调查还证实,出生第一年儿童手的动作从什么都不会,进而发展到用手大把抓,手的拇指和其他四指的抓握,再进一步发展到手的拇指和食指合作的捏拿,手眼动作的协调,这为将来的手的动作发展做好了最基本的准备。出生后第二年只是巩固了在第一年已经掌握的手的拇指和食指配合的活动以及手眼动作协调。第三年是在第二年手的动作发展和巩固的基础上迅速发展,手的动作就更加复杂化了,不仅能够用手完成一些独立生活的事情,如喝水、吃饭、穿衣等等,也逐渐能够做一些技巧动作,如折纸、画画、搭积木等等。 儿童约从出生后3个月开始,一种不随意性的手的抚摸动作就出现了。到5个月左右,随着抚摸动作的不断重复,同一个动作总是引起同一个结果,从而能够促进学会关于前因后果的因果认识。通过不断地强化,儿童就形成了反映事物关系的稳固的感觉,也就是学会了一种动作。这样,儿童开始把抚摸作为认识周围环境的一种方式。手的动作继续发展下去,情况就越来越复杂了。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周围的环境也越来越复杂。新的环境对儿童手的动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相适应,手的动作也具有了新的意义,并不局限于完成某种操作,而是具备了某种意义,成为了一种符号。这就形成了各种手势,这些手势在儿童掌握各种抽象概念(如数字和语言)的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中介作用。 抓握动作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3至4岁幼儿心理发展特点

3至4岁幼儿心理发展特点 一、认识的发展 1.感知觉的发展 (1)视觉:主要表现为视力发展和变色力发展两个方面。3岁以后,幼儿喜欢看图书,用眼睛看近距离和细小东西的机会不断增加,能够学会分清各种基本颜色,如:红、绿、黄、蓝、黑等。对于色调相近的颜色,如:红和粉红,黄和橘黄 等则易混淆。 (2)听觉:发展较早,到3岁基本完成。 (3)空间知觉:能辨认上下,但不能很好地辨别前后、左右。 (4)时间知觉:能领会“昨天、今天、明天”的时间感念,但不 能掌握“过去、现在、将来”的概念。 小班幼儿持续观察时间很短,只有6—7分钟,甚至更短。观察的事物,常常是零星的,不会概括和联系起来观察某一事物。观察时常常用手指头帮忙,指着图片和物体进行观察。 2.注意的发展 仍处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正在逐步增加。(有意注意一般只能维持3—5分钟)。小班幼儿的注意转移、分配能力都很差,表现在观察图片时,仅能注意其主要的、鲜明的部分而忽视其它部分;在做律动时,只能听琴声两手上下挥动或双脚小跑步,而不能将身体各个部分的运动有机地结合 起来。

3.记忆的发展 主要以无意识记、机械识记为主,凡是感兴趣的、印象生动强烈的事情就容易记住,具有直观的、形象的性质。 4.思维的发展 由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发展。3岁以前幼儿的思维主要是直觉行动思维,他们的思维和动作、行为紧密联系,一旦动作停止或转移,其思维活动也就随之停止或转移。小班幼儿的思维扔带有很大的直觉行动性,但他们已经开始借助具体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来进行,即由直觉行动思维向 具体形象思维发展。 (1)这个阶段的幼儿只能掌握日常生活中具体概念,如:实物概念、简单的数概念等,很难掌握抽象的关系概念、时间概 念、道德概念等。 (2)在推理判断时,常常以事物的外部联系为依据,而不是以 事物的内在联系为依据。 5.想象的发展 (1)没有预定的目的,受当时事物的影响比较大。 (2)由于想象没有预定的目的,易受当时情景的影响,所以想 象比较被动,主题也不稳定。 (3)这时期幼儿常以想象过程为满足,而不去考虑想想的目 的。

幼儿心理发展特点

幼儿心理学发展特点 一、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1.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 幼儿主要是通过感知、依靠表象来认识事物的,具体形象的表象左右着幼儿的整个认识过程。甚至思维活动也常常难以摆脱知觉印象的束缚。如两排相等数目的棋子,如果等距离摆开,幼儿都知道是“一样多”,但如果将其中的一排棋子聚拢,不少幼儿就会认为密的这一排棋子数目少些,因为“这一排比那一排短”。可见,幼儿辨别数目的多少这要受棋子排列形式的影响。所以说幼儿的思维也是以具体形象性为主要特点的。 2.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无意性 幼儿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能力仍然很差,很容易受其它事物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活动方向,因而行为表现出很大的不稳定性。在正确的教育的影响下,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状况逐渐有所改变。 3.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 3岁前,儿童已有个性特征的某些表现,但这些特征是不稳定的,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改变,个性表现的范围也有局限性,很不深刻,一般只在活动的积极性、情绪的稳定性、好奇心的强弱程度等方面反映出来。幼儿个性表现的范围比以前广阔,内容也深刻多了。无论是在兴趣爱好方面、行为习惯、才能方面,以及对人对己的态度方面,都开始表现出自己独特的倾向。这时的个性倾向与以后相比虽然还是容易改变的,但已成为一生个性的基础或雏形。 由于幼儿心理发展较快,以上三个基本特征在幼儿初期、中期和晚期又各有不同。 三、幼儿初期的心理特点 3岁,对于多数儿童来讲,是生活上的一个转折年龄。正是从3岁起,儿童才开始离开父母入幼儿园,过起集体生活。这个变化比较大,儿童要有一个适应过程。而适应的关键,在于使幼儿与老师、幼儿园、小朋友建立感情,其中最重要的是师生之间的感情。 为什么建立感情就容易适应集体生活呢?这是因为小班儿童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情绪性强。 1.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 小班儿童的行动常常受情绪支配,而不受理智支配。情绪性强,是整个幼儿期儿童的特点,但年龄越小越突出。 小班儿童情绪性强的特点表现在很多方面。高兴时听话,不高兴时说什么也不听。如喜欢哪位老师,就特别听那位老师的话。

第六章 幼儿的心理发展

第六章幼儿的心理发展 幼儿期的年龄范围是3—6岁,是学龄前儿童。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如下:游戏是这一时期儿童的主导活动;幼儿期是儿童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思维活动以具体形象性占主导地位,具有自我中心性特点;个性倾向性开始形成。 第二节幼儿的游戏 一、游戏理论 (一)早期的游戏理论 (二)当代的游戏理论 1、精神分析理论 (1)弗洛伊德--游戏补偿说:是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和克服创伤性事件的手段。 (2)埃里克森--游戏是情感和思想的一种健康发泄方式,在游戏中可以“复活“他们的快乐经验,也能修复自己的精神创伤。 2、认知动力说 皮亚杰--游戏是儿童认识新的复杂客体和事件的方法,是巩固和扩大概念、技能的方法,是使思维和行动结合起来的方法,在游戏中努力使自己的经验适合于先前存在的结构,即同化。 3、学习理论 桑代克--游戏是一种学习行为,遵循效果律和练习律 二、游戏的种类及其发展 (一)创造性游戏 目的:发展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种类:角色游戏、建筑性游戏、表演游戏 (二)教学游戏 利用游戏来达到教育的目的 (三)活动性游戏

目的:发展儿童体力 皮亚杰根据儿童认知发展阶段把游戏分为:练习游戏、象征性游戏、有规则游戏 帕滕从社会性协同的角度把儿童游戏分为6个等级:无所用心的游戏、旁观者行为、单独一人的游戏、平行的游戏、联合的游戏和合作游戏。 这一发展过程体现出儿童游戏从非社会性逐渐发展到具有互补和互惠性质的社会。 第三节幼儿言语的发展 言语发展的内容主要指语音、词汇和句法的发展。3岁前儿童已经能够掌握了母语的各种发音,但是许多儿童要到六七岁才能最后全部完成准确发音。 一、词汇的发展 儿童词汇发展有先后,且对情境的依赖性强,发展不平衡,呈阶段性。 词汇的发展分为量和质两个方面。 (一)词汇数量的发展 一般来说,幼儿的词汇量呈直线上升的趋势,幼儿平均每天可获得2--3个词。 (二)词汇内容的丰富和深化 1岁至2岁儿童词汇的内容多集中在人物、食物、动物、玩具等熟悉和经常接触的事物的名称上,只有少量描述人或动物动作的词。 幼儿词汇内容日益丰富,这表现在词的范畴的增长和概念的确切化方面。 词汇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也在增加,掌握词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得到调整和修正。 (三)词类范围的扩大 幼儿掌握各类词汇数量中名词最多,其次是动词、形容词、虚词 (四)积极词汇的增长 积极词汇是指儿童既能理解又能正确使用的词汇;消极词汇是指对词汇有所理解但不能正确使用,或者有时能说出词汇但却不怎么理解。 幼儿对词义的理解常有失之过宽或失之过窄的现象。 二、语法的掌握和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一)语法的掌握 1、从简单句发展到复合句

儿童的性心理发展形成

儿童性心理发展形成 儿童性心理发展形成 性心理发展是随着不同年龄行为活动和心理而反映出来: ①婴儿期 新生儿动作不协调,不分化,心理活动仅处于感觉阶段。这时性心理仅表现为对刺激性器官感受性反映。大约在7-10个月,婴儿开始把感觉和动作协调起来,并逐渐认识了外界形体。这个时期婴儿出现玩弄生殖器官和有夹腿行为。同时,在外界环境因素影响下,孩子性社会角色和性心理差异也开始形成。 ②儿童期 2岁左右儿童思维能力已经逐渐形成,他们能够明确地辨认同性与异性。在3-4岁,儿童对异性产生兴趣,如有女孩喜欢同爸爸在一起,有男孩特别听阿姨话。孩子还会向父母提出一些有关性问题,如有小女孩看见男孩子生殖器会问“我为什么没有小鸡鸡?”有男孩子一定要坐在便盆上小便等等。此时,他们对玩弄性器官和别人抚摸他性器官,可表现出一种舒适而安静现象。在5-6岁,儿童开始亲近同龄异性,并彼此进行“性游戏”,如“办家家”等。在游戏里,男孩乐意做爸爸、女孩甘愿当妈妈,如果让男孩当妈妈,一般会遭到拒绝。 如果异性朋友疏远自己,孩子会感到不快和气恼,这是性意识萌芽。7-8岁孩子开始对同龄异性之间交往表现出敏感性。 ③青春前期至青春期是性意识形成并且从不稳定向稳定发展时期。在9-ll 岁,两小无猜异性伙伴开始疏远,男孩在一起玩,女孩在一起玩。男女生同一课桌读书,会划上“分界”线。在13-14岁前后,随着女孩出现月经初潮和男孩出现首次遗精,性冲动性开始出现,对异性感到兴趣,并有意识地进行探测。随后,少男少女开始了有目性接触(有则表现为早恋)。 由于这个阶段性意识不稳定,在一些不良因素影响下可能出现性犯罪。所以,这个阶段也被称为“危险年龄期”。在16-17岁,性意识开始稳定,少男少女开始过渡到青年时期。 1/ 1

幼儿心理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幼儿心理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幼儿心理发展趋势是什么 1.简单到复杂:最初心理活动只是非常简单反射活动,以后越来越复杂化。这种发展趋势又表现在两个方面: (1)从不完备到完备。我们知道,人各种心理过程和个性,在出生时候并非已经完备,而是在发展过程中先后形成。比如,1岁半以前,儿童还没有想象活动,也谈不到人类特有思维。各种心理过程出现和形成秩序,服从由简单到复杂发展规律。待各种心理过程都己完备,并形成个性时,儿童心理就比最初复杂得多。 (2)从笼统到分化。儿童最初心理活动是笼统而不分化。无论是认知活动或情绪态度,发展趋势都是从混沌或笼统到分化和明确。也可以说,最初是简单和单一,后来逐渐复杂和多样化。比如,新生儿不但对碰到他嘴唇东西发出吸吮反应,对一切碰到他嘴附近 脸颊东西也作出吸吮反应;后来,婴儿逐渐不作出这种笼统反应,只在东西碰到嘴唇时才动嘴吸吮了。又如,最初孩子情感只有愉快和不愉快之分,后来,逐渐分化为喜爱、高兴、快乐和痛苦、嫉妒、畏惧等等复杂而多样情感。 2.从具体到抽象:儿童心理活动最初是非常具体,以后越来越概括化。从认识过程看,从最初感觉,到以后出现较为概括化知觉和表象,再发展到产生思维。思维过程本身发展趋势也是如此。从非常具体发展到略有抽象,最后形成人类典型抽象逻辑思维。从情绪发展过程看,最初引起情绪活动,也是非常具体事物,以后才是越来越抽象事物。 3.从被动到主动:儿童心理活动最初是被动。心理活动主动性逐渐发展起来。这种趋势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从无意向有意发展。儿童心理最初是无意,或称不随意心理活动,即直接受外来影响所支配。新生儿原始反射是本能活动,即对外界刺激直接反应。(最初各种心理活动以无意性为主,后来发展到以有意性为主,即由自己意识控制心理活动为主;最初没有意志活动,后来逐渐形成意志,心理活动自觉性也不断提高。

第三节幼儿期的心理发展3-7岁

第三节幼儿期的心理发展(3-6、7岁)第一单元幼儿的游戏 第二单元幼儿的认知发展 第三单元幼儿言语的发展 第四单元幼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第一单元幼儿的游戏 一、游戏是幼儿期的主导活动 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 ①幼儿的游戏主导着他们的认知和社会性发展。 ②幼儿的各种学习多是通过游戏活动进行的。 ③游戏是幼儿教育的最佳途径。 二、对游戏的理解和解释 1、古典游戏理论:游戏与人类的关系,强调进化论的影响 精力过剩论:精力满足生存之后,剩余的就用来做游戏, 重演论: 二、对游戏的理解和解释 2、现代游戏理论 精神分析论:游戏与人格和情绪的关系。 调节情绪、释放焦虑、补偿愿望 认知论:游戏与个体认知的关系 练习巩固能力、创造最近发展区 三、游戏的发展 以游戏体现认知发展水平为依据 机能游戏:重复简单动作和活动 婴儿期的亲子游戏和模仿性游戏 象征性游戏:幼儿期的游戏特点,又称假装游戏 规则性游戏:游戏规则外显,童年期及以后为主

角色象征:三岁以后,幼儿的游戏中开始出现角色。比如,抱着玩具娃娃“给宝宝喂奶”;站在椅子上当“警察叔叔指挥交通”。 五、游戏的社会性发展 非社会性游戏:独自游戏和旁观游戏 平行游戏:凑近场所,活动雷同,没有交流 社会性游戏 协同游戏:各自游戏,有言语沟通等,没有共同目的 合作游戏:具有共同目的、明确分工、彼此协调合作 四、幼儿期象征性游戏的特点 以主题游戏为主、 运用与现实物相仿的代替物、 通过想象建构虚假游戏情境、 游戏中富有创造性、 游戏的动机重在活动过程 第二单元幼儿的认知发展 一、幼儿记忆的发展 1、幼儿记忆发展的特点 无意识记忆为主,有意识记忆发展较迅速 形象记忆为主,词语记忆发展速度更快 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同时发展并相互作用 笑笑去姥姥家了,回到家后,爷爷问笑笑,玩的开心不开心,笑笑高兴地说完以后,停顿了一下,接着说“噢,爷爷,我在回来的路上看见了一条小狗,汪汪,它在大树下,有很多很多叶子的大树下,尾巴一直动。 2、幼儿的记忆策略 儿童记忆策略的发展 基本没有记忆策略:5岁以前 经指导能够运用记忆策略:5-8、9岁 主动自觉地运用记忆策略,10岁以后稳定发展 幼儿后期能运用的记忆策略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模拟试卷一 考试形式:开卷考试时间:90分钟 站点: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低级心理机能 2、观察学习 3、机能不对称原则 4、可知度 5、停滞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替代强化是谁的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a. 班杜拉 b.埃里克森 c.铁 钦纳 d.华生 2、弗洛依德认为本我实行什么原则?() a. 节约原则 b.经济原则 c. 快乐原则 d. 压抑原则 3、操作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是谁?() a. 华生 b. 格塞尔 c.

斯金纳 d. 埃里克森 4、霍妮认为当儿童的人际关系出现困扰后,就会出现什么?() a. 神经症 b.退缩 c. 社交恐惧感 d.基本焦虑 5、格塞尔认为,个体的发展取决于什么?() a.遗传 b.成熟 c.环 境 d.训练 6、华生认为,为了使每一练习单元的效率越高,那么在特定限度内练习的次数应 a.递增 b.适量 c.越少 d.越多 7、霍妮认为,造成女性心理特点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a.生理成熟 b.文化 c.社会角色 d.生理结构 8、班杜拉的理论注意到认知的作用,其实质属于那一流派?() a.成熟论 b.精神分析 c.行为主义 d.认知心理学 9、斯金纳认为,机体的行为更多的是属于哪一

类?() a.操作行为 b.个体行为 c. 应答行为 d.习得行为 10、皮亚杰把认知结构的不断变化称为什么? () a.随机化 b.适应 c. 构造主义 d.建构性 三、判断改错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在格塞尔看来,成熟是呈阶段连续地从一种 发展水平向另一种发展水平发展的。() 改错: 2、霍妮认为,形成儿童基本焦虑的原因是人际 关系缺乏。() 改错: 3、斯金纳的操作性行为的理论,不仅适合于儿 童新行为的塑造,同样还适用于抑制不良行为。 () 改错: 4、维果斯基认为3岁前儿童的学习是按照家长 的大纲来进行的。() 改错:

第六章 学前儿童游戏心理的发展

第六章 学前儿童游戏心理的发展 知识目标 1、了解游戏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掌握学前儿童游戏中的认知发展特点 3、掌握学前儿童游戏中的情感发展特点。 技能目标 1、根据学前儿童游戏中认知发展特点以及情感发展特点组织教学 2、根据学前儿童游戏心理特点有效指导他们进行游戏 学前儿童游戏心理的发展 游戏的心理功能 学前儿童游戏心理发展的特点 认知功能 情感功能 心理健康功能 社会化功能 认知特点 情感特点

第一节游戏的心理功能 明明特别喜欢玩水。8个月时,妈妈给他洗澡,他高兴地用手拍打水花,发出咯咯的笑声。洗完澡,还赖着不愿出来,喜欢在水里拍打玩具,非常兴奋。2岁时,明明迷上了吃饭游戏,他在茶几上放上两个玩具茶杯,然后倒上一点水,模仿爷爷喝酒的样子,还啧啧嘴说:“真香!再来一杯!”3岁的明明更加好动,他喜欢和小伙伴妞妞玩“建大河”的游戏。他们用小铲子在爷爷家的院子里挖弯弯曲曲的小沟,在沟里灌上水,当水从一端流向另一端时,明明欢快地拍着小手说:“噢,成功了!成功了!”明明玩水的水平不断提高,充分说明他越来越聪明,而且玩起来他都特别快乐,还能够体验到成就感,游戏对明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游戏提高幼儿认知水平,促进智力和言语的发展 在游戏中儿童通过对游戏材料的操作,了解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认识物体的功能用途及相互关系,形成初步的概念。 通过对游戏材料的操作和角色扮演发展了儿童注意力和记忆力,提高智力水平,优化了认知结构。 由于游戏具有虚拟性,游戏对想象力的发展作用尤其突出。在象征性游戏中,幼儿需要以想象来代替真实物品;在表演性游戏中,幼儿要想象出游戏的情节,扮演一定的角色;在建筑游戏中,幼儿要构想建筑物结构、外形等内容。 游戏提高了幼儿思维水平,促进了言语发展。游戏是儿童对其社会生活的反映,但并不是现实生活经验的简单再现,而是积极主动的再创造的过程。无论游戏主题的确定,还是游戏材料的选取、角色的分配以及情节的展开,每一环节儿童都在积极思考。 二、游戏陶冶幼儿情感,发展移情能力 游戏能够给幼儿带来轻松愉快的情感体验,满足内在的情感需要。游戏中,幼儿没有外界的压力和强迫,没有刻意要达到的目的,因此紧张和心理压力较少,游戏过程中幼儿的情感是轻松、积极、愉快,且发自内心的。 游戏丰富和深化幼儿情感。游戏内容反映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儿童在扮演各种

幼儿心理发展特点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知识 幼儿心理发展特点(3-4岁) 一、认识的发展 1、感知觉的发展 1) 视觉:主要表现为视力发展和变色力发展两个方面。 3岁以后,幼儿喜欢看图书,用眼睛看近距离和细小东西的机会不断增加,能够学会分清各种基本颜色,如:红、绿、黄、蓝、黑等。对于色调相近的颜色,如:红和粉红,黄和橘黄等则易混淆。 2) 听觉:发展较早,到3岁基本完成。 3) 空间知觉:能辨认上下,但不能很好地辨别前后、左右。 4) 时间知觉:能领会“昨天、今天、明天”的时间感念,但不能掌握“过 去、现在、将来”的概念。 5) 观察力:刚刚萌发,只是停留在表面肤浅的观察上,他们还不会按目 的去观察,且观察目的会随观察过程发生转移,观察兴趣常常会替代成人要求的观察目的。小班幼儿持续观察时间很短,只有6—7分钟,甚至更短。观察的事物,常常是零星的,不会概括和联系起来观察某一事物。观察时常常用手指头帮忙,指着图片和物体进行观察。2、注意的发展:仍处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正在逐步增加。(有意注意一般只能维持3—5分钟)。 小班幼儿的注意转移、分配能力都很差,表现在观察图片时,仅 能注意其主要的、鲜明的部分而忽视其它部分;在做律动时,只能听琴声两手上下挥动或双脚小跑步,而不能将身体各个部分的运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3、记忆的发展:主要以无意识记、机械识记为主,凡是感兴趣的、印象生动强烈的事情就容易记住,具有直观的、形象的性质。 4、思维的发展:由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发展。 3岁以前幼儿的思维主要是直觉行动思维,他们的思维和动作、行为紧密联系,一旦动作停止或转移,其思维活动也就随之停止或转移。小班幼儿的思维扔带有很大的直觉行动性,但他们已经开始借助具体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来进行,即由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发展。 1) 这个阶段的幼儿只能掌握日常生活中具体概念,如:实物概念、简单的数概念等,很难掌握抽象的关系概念、时间概念、道德概念等。 2) 在推理判断时,常常以事物的外部联系为依据,而不是以事物的内在联系为依据。 5、想象的发展: 1) 没有预定的目的,受当时事物的影响比较大。 2) 由于想象没有预定的目的,易受当时情景的影响,所以想象比较被动,主题也不稳定。 3) 这时期幼儿常以想象过程为满足,而不去考虑想想的目的。 2另外,小班幼儿还喜欢夸大想象,把没有的事情说得活龙活现。 二、情感发展 1、同情心:具有一定的同情心,但是,他们不会表达自己,只能做出一些举动,甚至是一些不应该的举动来表达自己。 2、荣誉感:对荣誉感的理解大多局限在自己身上,而较少考虑到整个班级,还不知道为别人的成功而高兴。

第六章幼儿社会性发展

福安市民族职业中学教案 学科心理学任课教师龚晓慧上课班级14 级3 班上课时间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社会性概念和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了解同伴交往 的意义与方式, 2、过程与方法:理解亲子交往的意义与引导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儿童亲社会行为与攻击行为的特点与表现、社会性行为的 培养和训练 【学习重、难点】亲子交往的意义与引导的方法,同伴交往的意义与方式 【学法指导】讨论法,谈话法 【媒体使用】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第一节社会性概述 一、导入新课 什么是社会性 社会性是人的一种心理特性,它是指人们进行社会交往,建立人际关系,理解、掌握和遵守社会行为准则,以及人们控制自身行为的心理特性。 二、授课内容 二、什么是社会交往和社会交往能力 (一)什么是社会交往 交往又叫传播或沟通,它指人们利用一定表达手段将某种信息传送给他人的过程。交往过程包括信息、信道、传送者、接受者四个要素。人类的交往即为社会交往。它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基本的联系活动。 (二)什么是社会交往能力 社会交往能力指的是个体与他人发生联系,进行人际间信息的沟通与交流,理解、协 调相互间行为,以及处理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能力。 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其社会交往能力主要体现在处理同伴之间关系的能力 上。 三、社会性发展的意义 (一)社会性发展是学前儿童心理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儿童的社会性及其交往能力的发展对于独生子女更具有现实性与迫切 性

(三)社会性的发展能促使儿童较好地适应现实社会生活四、幼 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 (一)人际关系的形成:亲子、同伴、与保教人员关系 (二)自我意识的形成:通过别人的反应认识自己、模仿别人的言行 (三)性别角色的形成:角色游戏中体验不同性别角色,为将来生活作准备 (四)社会规范的形成:游戏中遵守规则 三、课后作业 1社会性概念 2社会性发展的意义 附:板书设计 一社会性是人的一种心理特性,它是指人们进行社会交往,建立人际关系,理解、掌握和遵守社会行为准则,以及人们控制自身行为的心理特性。 二社会性发展的意义 1社会性发展是学前儿童心理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2儿童的社会性及其交往能力的发展对于独生子女更具有现实性与迫切性 3社会性的发展能促使儿童较好地适应现实社会生活 三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 1人际关系的形成:亲子、同伴、与保教人员关系 2自我意识的形成:通过别人的反应认识自己、模仿别人的言行 3性别角色的形成:角色游戏中体验不同性别角色,为将来生活作准备 4社会规范的形成:游戏中遵守规则 【教学反思】 第二节幼儿的亲子关系 一导入新课 复习社会性概念,社会关系主要包括哪些? 二授课内容 一、亲子交往的重要性 亲子交往是指儿童与其主要抚养人(主要是父母)之间的交往。它是儿童早

(完整版)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教育规律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教育规律 一、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广义儿童期:0-18岁) 1、顺序性 如:思维的发展是从知觉—>具体形象—>抽象—>辨证,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思维发展特点。(教育启示:不要拔苗助长。) 2、阶段性、连续性 每一阶段都是前一阶段发展的继续,同时又是下一阶段发展的开始;前一阶段中总包含有后一阶段的某些特征的萌芽,而后一阶段又总带有前一阶段某些特征的痕迹。 例:一二年级开始具体形象思维,但仍有幼儿期的知觉思维。 (教育启示:善于观察孩子,既要关注孩子现在的发展,又要为孩子下一步的发展创造条件。) 3、不均衡性 (教育启示:关注孩子发展的关键期,如:孩子2-3岁是口头语言的关键期,4-5岁是书面语言的关键期;女孩10岁左右进入青春期,男孩12岁左右进入青春期等。) 4、稳定性、可变性 教育启示: 稳定性:你改变教育方法,孩子不会马上变,所以需要家长学会等待,需要耐心。 可变性:你改变教育方法,孩子早晚会有变化的,但是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量的积累才有质的变化。 5、个别差异性 每个孩子有差异:每一个孩子都不是别人的复制品,都不是另一个孩子的复制品,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 教育启示:注意认识到自己孩子的不同之处; 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发挥他的特点(发挥优势,弱势也能转化成优势); 不要过早的给孩子贴上标签; 从内心深处真正去接纳孩子。

接纳:以孩子的生命状态为准,而不是以父母的眼光。 二、学龄前期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3-6岁) 1、知觉思维+具体形象思维 求知欲望强,好奇心强。教育启示:家长不要去干扰孩子对各种事物的探究。 2、无意性 对自我的约束和控制力不强,容易受影响。 3、3岁以后开始形成个性 个性:不稳定、不明显、易受影响 (教育启示:孩子在幼儿阶段的学习,就是游戏和玩,幼儿不要过多开发智力,更应关注他的感受和情绪。) 学习教育特点: 1、无意学习。(例:爸爸教孩子打扑克牌,就教会了孩子认数和加减法) 2、学习内容广泛,学习对象:生活中无所不包的各种事物。 (启示:应该让孩子与世界建立广泛的联系。从课本上获得的是间接经验,从生活中获得的是直接经验。) 3、不顺序性。(并非一定要先学什么后学什么) (启示:兴趣——孩子对什么感兴趣就学习什么,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4、学习方式:玩中学、做中学、游戏中学 (启示:正确理解学习,学习是个大概念,无所不包,学习无处不在,学习是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鼓励孩子多动手。) 三、小学阶段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6-12岁) 从三个方面穿插讲的:1、注意力,2、记忆力,3、思维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