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家庭干预与社会工作介入_家庭功能理论视角

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家庭干预与社会工作介入_家庭功能理论视角
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家庭干预与社会工作介入_家庭功能理论视角

2010年1月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Jan ,2010

第1期(总第143期)Journal of Shandong Youth Ad m i n istrative C ad res C oll ege N o .1Jan .N o .143

收稿日期:2009-11-15

作者简介:陈秀红(1982-),山东莱芜人,华东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青少年社会工作。

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家庭干预与社会工作介入

)))家庭功能理论视角

陈秀红

(华东理工大学,中国上海200237)

摘要:家庭在问题判定时过于表面化、片面化,问题处理办法的实施是一个由内而外的被迫延伸过程。家庭内部成员需要沟通,而沟通更离不开情感表达,而网瘾青少年家庭内部沟通不良主要表现在亲子沟通的单向性,情感表达的单向性,缺乏平等对话的民主机制,缺乏一种完善的沟通过程;家庭功能各个维度的不良表现使得孩子网瘾问题不能得到顺利解决。因此,社工介入网瘾青少年家庭要做的工作是帮助他们打破这个循环,让问题不至于周而复始地继续下去。将网瘾青少年家庭化分为整,化整为分,在统筹全局的基础上,有效解决青少年网瘾问题。

关键词:网络成瘾;家庭干预;社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05(2010)01-0029-05

Abstrac t :F a m il y tends to be apparent and one -s i ded i n dea li ng w it h prob le m s ,t he i m ple m ent m ethod is an en f o rci ng process fro m interior to ex terior .F a m ily m e m be rs need comm un i cation and communicati on de m andsm ood expressi on ,whil e fa m ilies of Internet -addicted young people have difficu lti es i n comm un i cation wh i ch m a i nly i nc l ude the si ng l e directi on of parents -to -chil dren ,one -w ay m ood expressi on and l ack o f de m ocratic syste m and co m plete comm un i cati on process .T hese disadv antages of fam il y m ake the prob l em s mo re d ifficu lty to settle .T hus ,soc i a lwo rk should be i ntroduced i nto these fa m ili es to break the c ircle and stop the prob l em s .W hen tak i ng the w ho le situa ti on into account and p lan acco rding l y ,the prob l em o f Inte rnet-add i cted young people sha ll be settled e-f fecti ve l y.

k ey word s :Internet-addicti on ;fa m ily i nterfe re ;soc i a lw ork

一般来说,任何个体行为问题的出现都是家庭

系统内部问题的折射和表现,同样,青少年网络成瘾与其家庭系统运行不良息息相关。

一、理论视角

家庭过程模式理论认为,家庭的首要目标是完成家庭的各种日常任务,包括完成危机任务。每项任务都需要家庭一起去应对。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家庭及其成员得到成长,并使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度得到增进,维持家庭的整体性,发挥好家庭作为社会单位的各项功能。该理论提出了评价家庭功能的7个维度:任务完成、角色作用、沟通、情感表达、卷入、控制和价值观。任务完成是核心维度,任务完成的过程包括:确定问题、思考各种解决问题的办法、选择合适的解决方法并实施、评估解决的效果。其他六个维度围绕在任务完成的周围。要想很好地

完成各项家庭任务需要家庭成员分配并各自承担不同的角色,角色的分配就需要沟通;沟通过程必然存在情感的表达,情感表达可以阻碍或促进任务完成和角色承担;家庭成员相互卷入程度也对家庭任务完成有影响;控制是家庭成员相互影响的过程;家庭应该能够维持自己的家庭功能,同时在任务发生变化时去适应变化的需要;最后,家庭任务的确定以及家庭如何完成任务受到家庭成员的价值观和家庭规则,特别是家庭背景的影响,价值观和规则是家庭任

务完成的背景。

[1]

由此可见,家庭功能理论的七个维度实际上表明了家庭在完成某项家庭任务时的内部处理机制,也即家庭成员在围绕某一核心问题解决时的沟通与互动模式是怎样的。在本文研究中,将聚焦青少年网络脱瘾这一核心家庭任务,此任务完成的过程中,

家庭成员的角色作用、沟通与情感表达、卷入与控制以及价值观各自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机制,一言以蔽之,家庭对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干预机制是怎样的。

二、研究方法

关于社会科学研究范式问题,研究者们提出了很多范式分类方法,较为流行的理论范式有三种,即实证主义、诠释社会科学(或称为建构主义)、批判社会科学(或称为批判理论)。质性研究与三种路径都有某种程度的关联,三种路径都可以采取质性研究的方法。陈向明对质性研究方法的定义为:质性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只有从诠释与批判的路径出发,质性研究方法的独立型与优越性才能获得充分的肯定。笔者由于长期受专业学科特点的影响,更加倾向于建构主义范式,希望能通过质性研究,去理解行动者行动背后的意义。

本文研究中,笔者一共选取了18个网瘾青少年家庭作为研究对象,他们分别来自长桥社工点和关兴教育培训中心的受助对象,访谈对象为网瘾青少年与其1名家庭成员母亲(或者父亲)。原定研究计划中的访谈对象是网瘾青少年及其父母,可是在实际工作与研究中受到了种种现实条件的限制,笔者对家庭成员的访谈限定在网瘾青少年与其父亲或者母亲两名家庭成员。选取什么样的网瘾青少年家庭作为研究对象,是笔者重点思考的问题。既然进行的是目的性选样,那么就应该以参与者能否提供必要的信息能力作为选样标准,为此,笔者专门挑选了本文研究所需要的各种经验的网瘾青少年家庭为样本,以取得丰富的反应性的资料。长桥社工点服务对象包括6名网瘾青少年,根据每名网瘾青少年的具体家庭情况,并结合研究对资料丰富多样的要求,选取了其中3个网络成瘾青少年家庭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后又从关兴教育培训中心的在校生中选取15名网瘾青少年作为重点的访谈对象,然后通过学校与其父母的联系,并借其父母来校探望学生的机会,与其父母成功进行访谈。这15名网瘾青少年是在查阅了该校的学生档案资料和心理辅导老师的推荐下选取的,他们符合以下条件:第一,他们性格比较外向,对自己生活的家庭以及自己的经历有一定的观察和反思能力,经历了与研究问题有关的重大事件,并有能力将自己的经历与想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的人;第二,有些家庭问题符合典型问题,也有其它内容比较多样的问题,能提供深度诠释的机会。此外,18名青少年要符合网络成瘾的判定标准:一是过度使用网络,二是在没有使用网络的状态下情绪难以控制、行为异常,三是个体身体、心理和社会功能的损害。

本研究的资料收集紧紧围绕网络成瘾青少年家庭功能各个维度的状况分析,需要充分理解家庭内部成员互动背后的主观意义,并理解其感受和反思,这就需要追求资料的深度和广度。B ainbri d ge (1989)指出,深度开放式的访谈,尽管访问的对象不多,但其回答内容各式各样,使得研究者充分掌握受访者对此观念的复杂反应,因此,样本数的计算就无关于他们所能提供的信息。研究者如果发现新受访者无法提供更多或更深入的回答,就代表资料已经达到饱和,不用再进行访谈。[2]在笔者所收集到的研究资料中,在后来的几个访谈家庭中,发现他们已经无法再提供研究所需要的新的信息。当资料收集上来以后,研究者首先需要对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这里的/整理与分析资料0,指的是根据研究的目的对所获得的原始资料进行系统化、条理化,然后用逐步集中与浓缩的方式将资料反映出来,其最终目的是对资料进行意义解释。面对通过本次研究发现,质性研究的资料分析过程实际上就是将所收集到的原始资料打散,赋予概念及意义,然后以新的方式将资料组合为概念类别这样一个化整为分、化分为整的过程。

三、家庭对青少年网瘾问题干预的分析

(一)家庭对青少年网瘾问题的干预

1.网瘾问题判定表面化

本文研究表明,父母对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判定过于表面化,并没有思考网瘾的/真性0与/假性0之分。/真性0的网络成瘾青少年是出于兴趣和爱好而迷恋网络,不管是聊天还是打网络游戏,开始可能只是出于一种好奇,后来就觉得非常有吸引力,从而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假性0的网络成瘾青少年沉迷网络只是表象,真正的问题是在其周围的环境,是由于网络游戏的某些特征和功能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青少年在这一成长时期的某些需要,替代了青少年所处的环境本应提供的某些社会功能。笔者在长期的专业实践与资料收集的过程中发现,多数青少年属于/假性0成瘾。这其中存在的问题是,多数父母并没有意识到孩子沉迷网络背后的原因,尤其是教养方式、沟通方式等家庭环境给孩子造成的压力,从而逃避到网络世界中不能自拔。

2.网瘾问题干预由内而外的被动化

本文研究表明,面对孩子的网络成瘾问题,父母首先考虑的是通过自己的力量解决。首先,/家丑不可外扬0,一定程度上,父母会受这种传统观念的

影响与束缚,在遇到孩子的行为问题时,父母会倾向于向外界隐瞒孩子真实情况;其次,/子不教,父之过0,父母在面对孩子问题时,自己情绪与心理上的压力比较大,通常会比较自责,认为孩子的问题是父母自身问题所致,在这种责任与内疚的心理动力机制下,往往倾向于将孩子问题的解决扛在自己肩上。父母在家庭内部靠自身力量处理孩子网瘾问题时,首先是说教式,孩子或者对说教式置之不理,或者表现出反感,与父母发生言语上冲突,甚至上升为肢体上的冲突。父母在评估说教方法毫无效果之后,会采取相对强硬的措施,比如锁电脑、断网、断其经济来源,此类强制措施更会激起孩子的叛逆行为,会与父母发生较为激烈的对抗与冲突,如此下去,非但没有解决孩子的网瘾问题,而且还使得亲子关系进一步恶化,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父母在意识到强硬措施并不能解决问题之后,开始向亲朋好友求助,在亲朋好友劝说无效的情况下,父母开始反思单靠自己家庭的力量根本解决不了孩子网瘾问题,无奈之下,转向相关社会机构求助。求助于外界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相对缓和的手段,比如请求居委会工作人员上门劝说,主动向社工机构求助并要求社工介入,咨询心理治疗师等,此类方式不是网瘾青少年特别排斥的,尤其是对有改变动机的网瘾青少年来说。因此,此类方式相对来说更容易为网瘾青少年所接受,父母承认其有一定效果,但是花费时间比较漫长,而且问题容易反复。另一种是采取强制措施,花费大量金钱,将网瘾青少年送入封闭式管理的戒网训练营或学校。此类机构的网瘾青少年多是被父母捆绑、欺骗的手段送入学校,有些父母甚至偷偷给孩子吃安眠药,待其熟睡后送入学校。这种强制措施更能激化亲子矛盾,而孩子网络脱瘾的效果也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评估。

(二)家庭对青少年网瘾问题干预的要素分析

1.亲子角色的对抗性

家庭在实现孩子网络脱瘾这一中心任务的过程中,不同的家庭环境、不同的家庭关系都会导致父母发挥不同的角色作用。父母或者软硬兼施,想尽各种办法,或者会对孩子放任自流,这些情况不仅容易造成亲子冲突,而且根本不利于孩子网瘾问题的解决;而孩子有无戒网的意愿,有无改变动机,直接关系到与父母的关系以及自己的角色作用:是配合还是对抗。在很大程度上来说,孩子在此过程中的角色作用是问题解决的关键所在。两种不同类型的角色表现可能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作用和效果。有戒网意愿并能主动配合父母共同解决网瘾问题的青少年所占比例较小,但是这种情况下的网络脱瘾的效果非常好,而且因为网瘾问题的解决产生的亲子冲突比较少。大多数网瘾青少年在戒网过程中,会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不情愿、被动的情绪与行动,在这种被动的心理支配下,会形成孩子与父母对抗冲突的局面,使得解决孩子网瘾的任务更加艰巨复杂。

2.亲子沟通的单向性

从网瘾青少年家庭中亲子沟通的状况发现,基本上是父母对孩子单向的指责埋怨型,而没有去发现孩子的感觉、愿望与需求,因为父母没有倾听孩子的心声,甚至不给孩子倾诉自己感觉、愿望与需求的机会。在没有了解孩子心声,得不到孩子信息反馈的条件下,父母此时想与孩子沟通的办法是情感表达,情感表达对沟通起着润滑的作用,而网瘾家庭中母亲对孩子的情感表达是诉苦式的、灌输式的,这样往往会造成孩子的心理压力,使得孩子更不愿意将自己的内心真实想法和感受表达出来。此外,父母并没有意识到孩子情感表达的重要性,从而忽视了孩子的情感表达需求。这都会使得亲子沟通尤其是情感沟通受阻,家庭无法找到孩子网瘾问题根源所在,因此也就不能对症下药以实现孩子网络脱瘾这一家庭任务。得不到孩子网瘾问题的根源所在,从而也不能选择恰当的问题解决办法和解决方式。

3.夫妻涉入的失衡性

夫妻双方由于对待孩子的教育方式与期望值的不一致,对待孩子网瘾问题会有不同的认知与看法,因此在卷入程度上也会有所不同。过度卷入的一方会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长此以往,会形成严重的精神与心理压力,造成精神与心理疾病问题,从而会影响到正常的生活与工作。在过度卷入的一方没有获得另一方精神支持甚至与另一方形成对抗状态的情况下,会严重影响到夫妻的情感关系。而夫妻双方的对立又会影响到过度卷入一方与孩子的亲子关系,使得亲子关系更加趋于对抗冲突,亲子关系的不良又会加剧夫妻双方的情感关系,家庭系统内部由此形成夫妻次系统、亲子次系统彼此相互影响的恶性循环。此外,在处理孩子网瘾问题时,亦存在夫妻双方过度涉入的状况。此类家庭父母为解决孩子网瘾问题投入了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严重影响到家庭的正常生活,这种情况往往会增强家庭内部夫妻之间的凝聚力,对网瘾青少年可能会形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利于问题的解决。

4.亲子价值观的冲突性

家庭成员在处理孩子网瘾问题过程中的各种行动表现,包括亲子之间互动中的冲突与对抗,从根本上来说是受代际文化价值观差异的影响。首先,父母价值观可以归结为:孩子学习成绩是最重要的;凡是家长说的做的都是对的,都是为了孩子好,孩子要听从于家长。其次,孩子价值观总结为:/我0要父

母的理解与尊重,/我0要与父母平等对话;/我0要/我0的自由;学习成绩并不是评判/我0的惟一标准,请看看/我0的优点。

网瘾青少年家庭中,父母与孩子价值观的冲突,导致了父母在教育方式、沟通方式、处理孩子问题等方面行为表现与孩子的行为表现方面形成了冲突的局面。首先,当今中国社会中存在着一个独特的现象,即大量的80后、90后独生子女群体的存在,父母甚至祖辈寄予孩子的期望值非常高,因此,孩子面临的精神压力也就越大;其次,中国的教育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父母对孩子学业上的过分关注,而忽视了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再次,父母受传统文化与教育理念的影响比较大,他们是在传统的/家长制0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父母权威居主要地位,从而忽视孩子的权利。因此,父母的价值观是传统文化价值观与现代教育制度相结合的产物。而青少年多受现代西方文化价值观念和当今社会多元文化价值体系的影响,要求独立自主、平等自由,不希望父母过多干预自己的生活与学习。这恰恰与父母的家庭教育价值观念相违背,这种价值观失调的外在表现就是父母与子女在家庭互动过程中的冲突与对抗。由此可见,在网瘾青少年早期生活经验以及在后来网瘾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亲子冲突与对抗,从根本上来说还是由于受家庭内部代际价值观的分化造成的。

透过家庭对青少年网瘾问题的干预这一动态的过程,可发现网瘾青少年家庭在任务完成、角色作用、沟通与情感表达、卷入与控制以及价值观各个维度的问题与不足之处。大体上说,家庭在问题判定时过于表面化、片面化,问题处理办法的实施是一个由内而外的被迫延伸过程。在此过程中,父母的角色作用并不平衡,从卷入的角度来说,双方所投入的时间与精力也表现出了巨大的差异,或者是这样一种情况,父母双方都承担了各自的角色作用,但是卷入过度,造成双方都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甚至金钱,两种情况都影响了整个家庭系统的正常运行。在此过程中,家庭内部成员需要沟通,而沟通更离不开情感表达,而网瘾青少年家庭内部沟通不良主要表现在亲子沟通的单向性,情感表达的单向性,缺乏平等对话的民主机制,缺乏一种完善的沟通过程;夫妻之间沟通不良主要表现在意见无法达成一致或者一方顺从于另一方。价值观则是行为背后的主宰,网瘾青少年家庭中的代际价值观差异较大,这是造成家庭内部矛盾与冲突的最深层次的原因。综上,家庭功能各个维度的不良表现使得孩子网瘾问题不能得到顺利解决。

四、社会工作介入网瘾青少年家庭的实践探讨

首先,网瘾青少年家庭在解决网瘾问题时,出现了不良的家庭互动和沟通,这种不良的互动和沟通非但没有解决网瘾问题,反而助长了孩子网瘾问题的延续,这反过来又导致了家庭内部矛盾激化。因此,社工介入网瘾青少年家庭要做的工作是帮助他们打破这个循环,让问题不至于周而复始地继续下去。为了配合此介入策略,可重点运用以下技巧:

1.连接)))重建网瘾青少年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

例如:

M:对这个孩子我们真是费尽了所有的心思,我晚上睡不着觉都在想孩子的问题,我这两年头发都白了好多,我真不知道还有什么办法,如果能让孩子戒除网瘾,让我做什么我都愿意。

S W:在你听了你妈妈的诉说之后,你心里什么感受?有什么话想对妈妈说呢?

社工询问网瘾青少年在听到母亲诉说之后的内心感受,实际上就是在引导家庭成员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因为,网瘾青少年在面对父母解决自己问题的过程中往往不会将自己的内心感受表达出来,缺少与父母之间的情感表达。

2.澄清)))帮助网瘾青少年家庭成员将自己的意思清楚明确地表达出来。

例如:

C:我希望爸爸妈妈能够尊重我一点,多给我一点自由空间。

S W:你希望爸爸妈妈尊重你,给你自由空间,那么你希望的/尊重0是什么意思呢?能不能举个你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一下呢?你希望爸爸妈妈给你什么样的/自由空间0呢?

社工在介入网瘾青少年家庭的会谈中,社工要时刻对青少年加以引导,帮助网瘾青少年澄清自己的想法与观点,以便其他家庭成员能够正确理解青少年的感受。笔者在青少年网络脱瘾服务的提供中曾经尝试运用相关的家庭治疗,实践发现,多数网瘾青少年在家庭会谈的初期,表现比较被动,不希望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感受表达出来,或者表达的意思比较笼统、模糊,这样就造成了其他家庭成员对其意思表达出现理解上的障碍或者误解。

3.重演)))社工邀请网瘾青少年家庭成员在他面前实际表演某个生活片段或者商议某件事,以便重现家庭的沟通与互动模式,并在社工循序渐进的引导下,重构网瘾青少年家庭内部的互动模式。社工可以像导演一样指导家庭用最自然的方式把问题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社工还可以在旁边指导,看看他们是否可以改变演出的方法,从中评估家庭改变交往方式的弹性,引导家庭学习和体会新的沟通

方式。比如,网瘾青少年家庭成员要重演这样一个片段:网瘾青少年在网吧连续打了两天的网络游戏,被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发现后,他们的反应分别是什么,对他说了什么样的话语,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而网瘾青少年反过来又给了父母怎样的回应等等。父母的反应是这样的:母亲开始喋喋不休地数落网瘾青少年,并指责丈夫不好好管教孩子,父亲则反应冷淡,而孩子的反应则是顶撞母亲,愤然甩门而去,继续去网吧玩网络游戏。借着对此事件的重演,社工了解了家庭成员在解决孩子网瘾问题时的沟通模式,并发现其中的问题。此时,社工可以慢慢引导其父母对自己的反应稍做调整,母亲的反应缓和一下,改变对孩子喋喋不休的反应,试着和孩子平静的谈话,让孩子说出自己的内心想法,而父亲则要表现出对孩子的问题的关心,并与其母亲进行沟通,共同找出解决孩子网瘾问题的解决办法,并观察孩子的反应。这样不断的重演,可以使家庭成员体验新的互动模式,并从中学习到新的合理的沟通方式。

其次,在有些网瘾青少年家庭系统内部,家庭成员的角色作用较为混乱,边界不清楚,尤其是在解决孩子网瘾问题的过程中,家庭成员的参与程度不一致或者参与过度,对问题的解决缺乏弹性等。这些都是家庭结构不良的表现。因此,要有效地改善家庭结构,需要运用良性互动,需要运用多种策略与技巧。

1.划分界限)))是协助家庭在自主性和相互依赖性之间建立弹性,以维护家庭整个系统的完整性以及系统内部各个部分的良好自主能力的重要治疗策略。在网瘾青少年家庭的介入治疗中,社工需要帮助各个家庭成员和次系统标示出应有的界限,比如削弱一个过分参与的母亲与网瘾青少年的联系,加强父母方作为一个权威执行单位的界限,强化夫妻次系统与亲子次系统的界限等。对于此类网瘾青少年家庭,社工可以运用如下技巧:引导家庭成员两两之间互相交谈,要求他们谈自己的问题和感受而不是谈论对方,提醒家庭成员不应该代别人回答问题或谈论别人的行动或感受,比如母亲开始代替网瘾青少年或其丈夫回答时,社工可以用手势或者语言要求她沉默下来。此外,要注意对空间的操控技巧。

2.打破平衡)))对家庭原有的等级制度提出挑战,是重构家庭的重要技巧。比如,在处理母子过度纠缠的网瘾青少年家庭中,社工要运用自己与网瘾青少年父亲建立临时联盟以对抗母子次系统,以此对抗原先的互动模式,达到动摇原先家庭结构的目的。

3.指定任务)))制定会谈时的任务和布置/家庭作业0是有效的治疗策略。会谈时,社工需要指出家庭成员应该如何沟通以及谁对谁谈话。比如,社工对一个网瘾青少年家庭中喋喋不休、总是批判孩子的母亲说/以一种孩子愿意听你话的方式跟孩子说话0,或者对孩子说/继续说下去,不要被你妈妈打断你的讲话0。/家庭作业0是社工制定给家庭成员尝试新的经验,并使这些新的经验和改变日常化、固定下来。它有助于社工收集信息,并借此观察家庭结构的弹性并发掘一些不同的互动模式。在每次会谈结束时,社工要给网瘾青少年家庭留一定的行为作业去练习,比如在会谈结束后的一周之内,让父母使用孩子喜欢的亲子沟通方式与孩子进行沟通,并观察记录孩子的反应,尤其是注意观察孩子上网的时间的变化。

最后,笔者提出了一套网瘾青少年家庭的整合干预模式,即在为针对各个家庭成员提供个案工作、团体工作和社区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供针对整个家庭系统的家庭治疗服务。其中,家庭个案、团体以及社区三大工作方法与家庭治疗顺序上不分先后,它们可以交叉进行,根据家庭实际需要和情况变化灵活地做出调整。也就是说,青少年网瘾问题的解决贯穿着这样一个中心思想:将网瘾青少年家庭化分为整,化整为分,在统筹全局的基础上,有效解决青少年网瘾问题。如下图所示:

参考文献:

[1]高侠丽,侯春在.家庭功能理论的研究进展[J].社会心理科学,2008,(3-4).

[2]B ai nbridge,W,S.(1989).Survey Reseach:A C o m puter-A s-sistant In troducti on.Bel m on t,CA:W ads wort h.

(责任编辑:赵广平)

失独家庭现状及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c8824067.html, 失独家庭现状及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作者:姜珊李婉 来源:《法制与社会》2017年第08期 摘要我国现在存在着大量的失独家庭,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失独家庭目前面临生活物质收入少,精神压力大,养老困难的巨大问题。本文从社会工作的角度入手分析失独家庭,认为失独家庭的问题应该通过政府、社区、社会机构、社会工作者的联合作用才能解决。 关键词失独家庭社会工作养老 作者简介:姜珊、李婉,大连财经学院。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https://www.360docs.net/doc/6c8824067.html,ki.1009-0592.2017.03.235 一、失独家庭的界定与现状 (一)失独家庭概念界定 在现有的学界研究中,并没有失独家庭的明确定义,从我国各省出台的相关政策来看,也并没有统一的定义。我们根据国内学者王秀银以及政府2001年出台的《中国计划生育条例》的相关界定与推进完善,大概总结出失独家庭是指,那些独生子女家庭中,唯一的子女因事故或者意外、疾病等原因不幸离世,只留下父母独自在世生活的家庭,而父母又因为步入中年而不能再生育或者领养孩子的这部分家庭。 (二)我国失独家庭的现状 1.失独家庭数量多,增长快: 自独生子女政策实施至今,独生子女家庭作为一种普遍的家庭结构数量不断增长,而独生子女家庭的子女一旦伤亡,独生子女家庭受到的打击绝对是毁灭性的。根据相关调查发现,1990年累计失独家庭数目就达到了103万户,2015年这一年就产生了将近10万的失独家庭。而根据这个数据推算,在2050年,中国失独家庭的数量将达到超过1100万。这些惊人的数据都向人们诉说着,失独家庭的问题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2.失独父母生理心理影响巨大: 与大多欧美国家不同的是,我国自古以来独有的社会文化传统决定了子女在家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孩子的离世带给家庭的毁灭性的打击。失去孩子的他们,孩子曾经的点点滴滴也将成为他们不能触碰的记忆。他们害怕提起孩子,也不愿意听他人谈起孩子。因为失去孩子,失独老人很多每天白天过的浑浑噩噩,只因当夜晚到来时,他们大多都在为自己的儿女哭泣。

社工介入的方案设计

社工介入的方案设计 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服务的突出优势就是专业性、系统性和全面性。下面请看小编带来的社工介入的方案设计! 社工介入的方案设计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三大直接服务方法,但是在农民工社会工作服务中它们并不是单一存在的,一个完整性的公益项目或者一个系列性专业服务大都融入了其中两种及以上的服务方法,甚至引入其他专业服务方法。因此,在农民工社会工作服务中更加注重和强调综融社会工作方法的应用。 从具体实践来看,社会工作服务农民工注重不同直接服务方法的多方位介入,这也说明了问题和需求的复杂性需要不同方面的手法介入,以达至更好的服务成效。以上海复源社工事务所XX~XX年“流动儿童社会适应项目”为例,根据该机构《流动儿童社会适应项目终期报告》显示,该项目社会工作直接服务方法在农民工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中的应用情况如下:开展4个系列专业小组和42次一般小组活动,基本活动内容为自我成长、兴趣培养、潜能挖掘、团队协作等;开展社区工作活动28次,基本活动内容以社区融入和节日主题性活动为主;开展25项个案工作与辅导,基本活动内容以亲子关系和环境适应调适为主。 这些数据能够显现出社会工作直接服务方法介入农民

工服务的基本特点,即以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三大方法综合运用为主,辅以其他服务方法,同时在三大直接服务方法中以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为主要方法。 农民工社会工作服务活动设计和实践中经常综合性应用了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以及其他专业手法,这就是综融社会工作方法。它是对不同社会工作直接服务方法的有机融合,既有针对农民工及其家庭个别化需求的个案工作,也有内容丰富的小组活动,还有依托社区、学校等开展的社区活动。 以上海复源社工事务所“流动儿童社会适应项目”为例,在项目后期,社会工作者发现项目对象中的六年级学生面临着回老家就学与留在上海就学的两难选择等现实问题。针对这个实际需求,社会工作者将个案工作、小组工作、情绪疏导和家庭辅导等专业手法相结合,引导流动儿童、家庭正确面对自身的成长发展以及对未来学习生活的规划。 基于农民工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农民工社会工作服务还应尝试性地整合其他专业方法,使用扩展性服务方法,比如文艺表达法、影像传播法等,从实践效果来看,这些方法比较适合农民工的群体特点和实际需求。同时,也应注重在社会工作服务农民工的具体过程中将专门性服务方法和综合性方法相结合,形成农民工社会工作服务体系。一方面专门

家庭暴力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

第二节家庭暴力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一、宏观方面对受家暴伤害妇女提供的援助服务 (一)社会工作者视角下的家庭暴力问题介入 (二)社会工作对受虐妇女处境的回应 (三)社会工作者对受虐妇女提供服务的原则(四)具体实施援助受虐妇女的工作原则 二、微观方面对受家暴伤害妇女提供的援助服务 (一)个案工作介入 (二)小组工作介入 (三)社区工作介入 (四)社会行政介入

一、宏观方面对受家暴伤害妇女提供的援助服务 (一)社会工作者视角下的家庭暴力问题介入 社会工作者的服务包括个案、小组、社区等直接服务以及倡导社会政策,促进社会改革的间接服务。而从受虐妇女和施暴男人分别表现出来的共性和规律性表明,家庭暴力不是某个男人或女人的事情,而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下产生的,所造成的危害也是社会性的。因此,为受暴力伤害的妇女创造一个安全、有尊严的生活是社会共同的责任,也是社会工作者应承担的使命。(二)社会工作对受虐妇女处境的回应 1.援助受虐妇女是社会工作的使命 社会工作者能够运用社会工作价值观、原则和技巧帮助受虐妇女提高应对的问题的能力,协助她们获取所需资源和社会支持,改善其生存状况,重新建立生活的信心,并以此推动性别平等理想的实现,促进人与环境的协调与发展。因此,援助受虐妇女是社会工作的使命,也是促成社会工作倡导社会的公平、公正与进步这一使命实现的过程。 2.社会工作援助受虐妇女的可行性条件 (1)社会工作的价值观能够帮助受虐妇女找回尊严、重新获得自我创造新生活的信心社会工作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了社会工作者长期奉行和遵守的一整套指导其实践的原则和理念,称之为社会工作价值观,包括:个人应受到社会的关怀;个人与社会是相互依赖的;个人对他人负有社会责任;个人潜能应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2)社会工作强调的专业关系和工作原则能够帮助受虐妇女走出暴力的阴影 社会工作强调专业的助人关系,以便协助受助者成功的解决或处理问题。专业化的助人关异于一般的人际关系。若有效地、成功地帮助受助者,社会工作者必须掌握一些特殊的技巧和态度。建立专业协助关系必须具备四个核心条件,包括:同感、亲切、真诚和具体。一个良好的助人关系能够增强社会工作者和受助者之间的沟通效果,使社会工作者更具有影响力,其建议更有说服力,技巧的运用也更为有效。 (三)社会工作者对受虐妇女提供服务的原则

家庭社会工作案例

家庭社会工作案例 苏某,农村户口,在家中排行第二,有一个姐姐。由于是家中唯一的男孩,家人对他宠爱有加。初中毕业之后苏某就进入社会,在外面闯荡了几年。20岁时和本村茹某结婚,因未到结婚年龄,所以先在村里举行仪式,两年之后领结婚证。苏某婚后两年,妻子茹某生了一对双胞胎,一儿一女女。苏某婚后主要在村附近的小工厂上班,妻子茹某无业在家,主要负责养育孩子,照顾老人。可是苏某对养育孩子没有兴趣,下班回到家看电视,和别人玩牌,从来不主动看管孩子,一遇到孩子哭叫,不问青红皂白就打孩子。妻子和其因为此种事情争吵过多次,可是苏某没有丝毫改变,并且妻子发现最近苏某回家的时间越来越晚。 【问题】 1.作为家庭社会工作者的你,请对苏某的问题进行分析。 2.作为家庭社会工作者,你认为该如何进行介入,请列出简要的介入策略。 3.在为苏某一家提供服务的时候,家庭社会工作者应当注意些什么? 【问题解析要点】 1.从案例的情况来看,苏某主要有以下问题: (1)个人方面:家里唯一的儿子且从小受宠,文化水平较低且能力一般。 (2)家庭方面:结婚年龄过早,和妻子容易为家庭琐事发生争吵,夫妻感情略有摩擦;在对待孩子教养方面,缺乏教养孩子的能力和技巧。 (3)生活方面:个人能力较差,工作一般,一人承担抚养家庭的重担,压力较大。 2.对于苏某可以采取如下的介入策略: (1)对苏某进行心理辅导。苏某结婚年龄过早,所以导致苏某对象子的降生完全没有做好角色转换,所以苏某还沉浸在个人的自由享受上,没有担负其照顾孩子的责任。所以,对苏某要进行心理调适,并且协助他进行角色转换。 (2)对苏某和妻子进行联合辅导,让两人在交谈中进行沟通和交流,改善夫妻关系。 (3)组织村里的年轻夫妻组成亲子教育小组,邀请苏某一家参加。社会工作者在小组活动中邀请教育专家对教育孩子的方式技巧等进行介绍,让苏某反思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 3.在为苏某提供服务的时候,家庭社会工作者应当注意以下事项: (1)处理好家庭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开放的态度,尊重服务对象自己的选择。 (2)家庭社会工作者要具有成熟的婚姻家庭观,掌握家庭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技巧。 (3)以开放的态度倾听家庭成员的观点和理由。

关爱失独家庭方案

关爱失独家庭方案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富民、惠民、爱民政策,特别是“失独家庭”能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感受到有社会的关爱和支持,让他们的晚年生活在精神和物质上得到宽慰。以“失独家庭”主要为对象,通过形色多样的捐赠、帮助、自助、互助活动,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和心理阴影。 二、项目背景 独生子女因发生意外伤残、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和收养子女的家庭,称之为“失独家庭”。 从相关资料中了解到:目前农村失独家庭经济上的压力较大,个别家庭因为孩子病发时高额的医药费使他们还背负较大的外债。而精神的孤独、自卑、封闭是他们目前最大的无法逾越的鸿沟。目前,失独父母们最担心最惧怕的,不是死而是生病,特别是那些单身失独父亲或母亲。而农村失独家庭困境更加严重,经济的来源只是城市的十分之一,贫困加精神上的创伤更需社会加以关注。 通过我们爱心志愿联盟前期的走访调查认为:目前,我们爱心志愿联盟最应该为他们做的是:一是分类实施心灵抚慰;二是搭建他们走向社会的平台,使他们从被动转为主动走向社会;三是需要志愿者为失独家庭提供定期的访问、关爱和问候,组织一定的活动,让他们极早融入社会。 三、项目目标

(一)总目标:及早的从丧子的痛苦中摆脱出来,更健康地生活。积极主动地融入社会。 (二)具体目标: 1.摆脱失独家庭的孤独和自我封闭现状,让这个特殊的群体首先从颓废、自我封闭的状态中走出来。 2.接受现实,找到知音,找到兴趣相同的同伴,互帮互助。 3.建立融洽家庭关系。 4.整合、链接多方社会资源,提供各类服务。 四、项目实施流程 我们打算通过一对一的走访、交谈、倾听、疏导、电话问候、志愿者服务、相互介绍认识等形式,为失独家庭设计走向社会的平台,逐步解除孤独自卑,慰藉心灵,重塑阳光、快乐、健康的生活氛围。全年节假日问候关心不少于8次(包括上门、邮寄贺卡(贺信)、短消息等),电话问候每周1次,志愿者医疗服务每月2次,全年服务总人次不少于600人次。 搭建组织架构 实行项目化、专业化、社会化的方法,根据失独家庭的数量,成立志愿者服务小组,开展服务。 (二)个案服务 1.走访:了解失独家庭的基本情况,包括1、子女姓名、出生年月、死亡原因;2、家庭经济保障情况;3、身体状况、心理状况以及个人爱好状况;4、目前家庭面临的最大困难和需求;5、对今后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 随着社会的发展,独生子女已大量存在。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也不可避免成为了现代社会研究的重要问题。由于家庭与家庭之间不同的教养方式、教育水平、家庭结构使家庭教育呈现出了很大的差异。本文通过对现阶段独生子女的特殊问题研究,透过社会工作的视角,从家庭环境这一维度探究其中的原因,运用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培养和谐的家庭关系,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帮助独生子女摆脱不良的家庭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其健康成长,为祖国和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 标签: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社会工作 1 我国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现状及研究意义 现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多元的、开放的社会,包容的社会,这一代独生子女面对的是比父辈更加宽广的世界,学习着更加广泛的知识,他们注定要极大地影响和改变中国社会,独生子女不仅在现在,更是在未来将成为我国社会的主流,他们是衡量一个国家能力的重要因素,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整个社会人才不断更新换代的重要保障。在子女的健康成长过程汇总,后天的教育对其影响很大。而教育是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方面组成的一项系统的工程。在上述三个方面中,最基础的是家庭教育系统。家庭作为独生子女最初的教育环境,对他们心理和人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对培养他们社会的适应能力具有很大的作用。然而由于各个家庭的教养方式、教育标准水平、家长的文化素质、家庭成员结构存在较大差距,使得不同水平的家庭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差异,也使独生子女呈现出了很多问题。因此,为了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分析家庭教育问题的原因,从社会工作角度寻求解决对策将对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有利于增强家长对独生子女人格的培养意识,采用更合理、更科学的教育方法,促进其个性发展和人格健全,有利于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扮演好自己所在的家庭成员角色、社会成员角色。 2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家庭对独身子女教育理念的缺失 教育理念的缺失主要存在如下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家庭教育对于孩子在物质层面的投入很大,但往往忽略对孩子心理素质的锻炼。这种教育理念现在现实生活中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孩子过于依赖物质层面的刺激,而缺乏健康的心理品质。其次是现代大多数家庭都非常看重孩子智力的培养,在孩子还很小时就为孩子选择超出年龄阶段的智力开发课程,不仅增加了孩子们的身心负担,而且也不利于他们的正常发展。在很多家长忙于对孩子智力培育开发的同时,忽略了对孩子们思想素质的教育。要知道在子女成长的环境中,所受到的家庭环境的思想道德熏陶对其以后的成长十分关键,良好品德是人成为社会合格有用之才的基礎。

社会工作介入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的可行性研究

社会工作介入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的可行性研究 国老龄办《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居家养老服务是指政府和社会力量依托社区,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的一种服务形式。它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与更新,是我国发展社区服务,建立养老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我国老龄化趋势和DS街老年人需求现状 我国是全球老年人口最多、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据推测,直到21世纪末我国老年人的比例都将始终维持在30%左右。我国的养老问题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家庭成员虽然仍是老人最主要的照顾资源,但家庭的照顾功能正逐渐弱化,所以居家照顾必须配以适当的社区照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既符合当前我国国情的需要也满足老年人不想脱离原有熟悉环境的意愿,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过渡养老形式。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弱化,老年人养老服务已经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但目前我国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不足、比重偏低、质量不高,不能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 广州市政府积极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也十分重视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通过政府购买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的形式在全市每个街道建立起由专业社工组合成的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尝试以专业的社会服务方式,将专业社工引进居民社区。其中DS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是属于广州市黄埔区的一条街道之中的专业性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 DS街总面积13.10平方千米,辖内共设4个社区居委会。户籍总人口18331人,流动人口45490人。DS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是由广州市广大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承接并运作,为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感而特别举办的社会福利性服务项目,是广州市推进社会管理服务改革创新中产生的惠民工程。中心内设有多功能大厅、青少年活动室、婚姻家庭活动室、长者活动室、就业辅导室、个案工作室、心理咨询室、电子阅览室,偶到服务区等区域。针对当地社区居民的需求开设了家庭、长者、青少年、残障人士、就业辅导、志愿者培训与服务、文娱康乐七大服务平台。其中长者部的设立是针对DS街辖区内的老年人的需求,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服务。 辖内60岁以上常住户口的老年人约2200多人,常住人口18600多人,即约占辖内常住人口的11%,常住老年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例较高。其中60-69岁的中低龄老年人的比例高,占了总数的56%;70-79岁的占了总数的28%;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占了总数的16%。中心运行一年之中主要着重于辖内社区居民的基本情况的摸底以及中心的宣传工作,长者部通过调查、探访、外展活动等方式对辖内老年人的服务需求进行了总结。 1、长者有健康维护的需求 目前DS街绝大部分老人都是居家养老。长者服务的重心是老年医疗服务,社区医疗服务成为社区老年服务的核心需求。在大部分的调查对象看来,他们的健康状况良好,而有慢性疾病或重病大部分的老人希望得到更好的生活照料和医疗保障。 2、自我价值体现的需求 退休对长者来说是新的开始,许多达到退休年龄的长者希望通过丰富的文娱活动继续展现自我价值。由于许多长者过去忙于事业无暇做自己喜欢的事,现在难得闲下来,因此他们希望能够好好享受生活,书法绘画、唱歌跳舞、外出旅游等成为他们新的生活安排。 3、社会参与的需要 长者有表达意愿、维护利益、发挥作用的需要。从探访中发现,辖区内长者在退休后自文体运动,包括:太极拳、腰鼓、柔力球等,并参加到各种公益性的演出当中,这也说明了长者的社会参与程度比较高。 4、社区照顾的需要

第十章 家庭社会工作

第十章家庭社会工作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家庭社会工作的说法错误的是()。 A.家庭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重要专业实践领域之一 B.家庭社会工作关注整个家庭成员的需要 C.家庭社会工作仅关注那些处于危机当中或者社会弱势的家庭,帮助其解决面临的困难 D.家庭社会工作需要运用家庭系统的概念、增能的观点等社会工作的专业理论知识、方法和技巧 2.婚姻辅导、家庭暴力的干预等都是常见的()。 A.改善亲子关系的服务 B.改善家庭成员关系的服务 C.家庭的救助与帮扶 D.改善夫妻关系的服务 3.家庭社会工作以()作为服务关注的焦点。 A.亲子关系 B.婆媳关系 C.夫妻关系 D.整个家庭 4.老周为了让两个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将他们从农村转到了省会城市读书。为了多挣钱供孩子读书,老周每天起早贪黑,做临时建筑工,摆地摊卖菜,非常辛苦。但是,其中一个孩子却不能体谅父亲的艰辛,在学校与同学打架,上课与老师顶嘴,伤透了老周的心。对此老周倍感无奈,于是求助于社会工作者何磊。针对老周家的情况,为了改变孩子的行为,何磊应开展()服务。 A.家庭支持 B.家庭行为学习 C.家庭心理辅导 D.家庭情绪管理 5.社会工作者正式开始与受助家庭开展服务介入活动的阶段是()。

A.接触阶段 B.开始阶段 C.介入阶段 D.评估阶段 6.进城务工家庭的子女经常面临学习困难,这不仅需要关注进城务工子女本身以及家庭的状况,而且还要考察城乡生活方式以及教育水平的差异。所以,在家庭社会工作中社会工作者必须()的基本假设。 A.坚持以家庭为中心的理念 B.提供以家庭为基础的支持 C.运用生态视角 D.采取危机介入策略 7.文静的父母在机构改革中下了岗,全家仅靠每个月的低保生活。文静在学校中不和同学攀比,学习也很认真,但成绩却不是很好,父母很着急,向社会工作者王欣求助。王欣与文静的父母一起分析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讨论提高文静学习成绩的方法。王欣发现,虽然文静在学习新知识时领会能力较差,但是她一旦理解就能很好地掌握,以此来增强父母对文静学习的信心。王欣进一步指出,父母应该培养文静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王欣的服务体现了家庭社会工作中的()原则。 A.家庭处境 B.家庭个别化 C.满足家庭成员需要 D.帮助家庭成员增能 8.家庭社会工作的目的是()。 A.帮助有需要的家庭更好地发挥家庭的社会功能 B.提高家庭的经济水平 C.促进家庭关系的和谐 D.帮助处于危机当中的家庭解决困难 9.社会工作者张洁在开展家庭社会工作时经常通过讲座、宣传、知识竞赛和娱乐活动等方式增进家庭成员的生活常识,改善家庭成员的沟通交流。这种方法属

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家庭暴力个案服务分析

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家庭暴力个案服务分析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家庭暴力个案服务分析 【背景介绍】 老张(化名),男,35岁,公司主管。老张与其妻子关系一般, 妻子常忙于工作,照顾家庭的时间较少,主要由老张照顾和辅导儿子——小张(化名)。小张现在江门某小学就读四年级,学习成绩低下、性格内敛。 自2012年9月小张上小学后,学习成绩开始跟不上其他同学。 虽然儿子的学习成绩较低,但是作为爸爸的老张从来没有放弃对孩 子的学业要求。老张会尽量安排时间教导儿子的功课,与其一起查 漏补缺。但是儿子缓慢的接受能力耗尽了老张的耐性。烦躁、气愤、恨铁不成钢的负面情绪排山倒海而来。一开始的小责备到破口大骂,一开始的小责罚开始演变成对儿子的家暴。 小张升上四年级后,学校里有了学校社工。小张班主任开始发现他身上有淤青,并且某日还有五个清晰的手指印出现在白皙的脸蛋上,班主任马上将个案转介给学校社工。 【案例分析及主要问题】 1、根据理性情绪疗法理论,社工对老张产生对小张家暴行为的 现象进行分析,形成基本的预估。老张出现家暴孩子的行为原因大 部分是因为儿子功课差,接受能力慢,多次教导也未必有效。根据 理性情绪疗法理论分析,诱发事件a是:辅导功课、学习成绩,b 是认为打骂才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结果c是:老张打骂小张,社 工需要在辅导过程中协助老张认识到不合理的认知和信念,辅导其 重新构建合理的信念b,让c的行为有所改变。 2、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 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

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而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儿童期是勤奋对自卑的冲突,“勤奋”的能力是由于爱的关注与鼓励而形成的,自卑感是由于儿童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人物对他的嘲笑、漠不关心或其他不恰当的教育方式造成的。老张对小张的家暴行为是一种不恰当的家庭教育方式,而这种家暴行为已经导致小张对自身产生自卑感,并且对老张也有了明显的恐惧感,这也不利于他们的父子关系的良性互动。因此,社工需要与老张共同探讨另外的教育方式。 【服务计划】 一、服务目标: 1、协助老张了解和认识《家暴法》的相关法规,停止对儿子家暴的行为。 2、协助老张认识到继续使用‘打骂’的教育方式可能导致的结果。 3、通过理性情绪治疗法,重建老张对儿子积极合理的信念。 4、协助老张寻找到更合理健康的教育方式。 二、服务实施计划: 1、与老张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初步评估的服务对象家暴行为的风险性,以及老张对用家暴方式教育孩子的看法,制定服务目标; 2、与老张共同制定他可以去实施的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 3、根据制定的计划,按阶段实施,定期检测实施成效。 【服务过程】 一、收集信息 1、向班主任收集信息:

中级社会工作实务:评估的方法与技巧

第六章——评估,对工作成效的检验第二节评估的方法与技巧一、基线测量方法与技巧 1.定义基线测量方法是在介入开始时对服务对象的状况进行测量,建立一个基线作为对介入行动效果进行衡量的标准基线,以评估介入前后的变化,并以此判断介入目标达成的程度。 2.应用范围基线测量方法可以应用于对个人、家庭、小组或者社区的工作介入评估,通过对服务对象介入前、介入中和介入后的观察和研究,比较服务提供前后发生的变化。 3.操作程序(1)建立基线第一,确定介入的目标,例如,服务对象行为、思想、感觉、社会关系或社会环境的变化及指标;第二,选择测量工具,包括直接观察或使用标准化问卷及量表;中华考试论坛第三,对目标行为进行测量并记录目标行为(或者思想、感觉、社会关系或社会环境)的情况。这个过程建立的是基线数据,此过程也称为基线期。(2)进入介入期测量建立基线后就开始对服务对象实施介入,并对基线调查中所测量的各项目标行为和指标进行再测量,以为数据比较之用。这个过程称为介入期。(3)分析和比较将基线期和介入期的数据按测量时间和顺序制成图表,将每个时期的数据资料进行连接,呈现数据的变化轨迹和变化趋势,并将基线期和介入期的数据进行对比,如果两个数据不同,一般可以认为是介入本身作用的过程。(二)任务完成情况的测量方法与技巧在实际工作中,服务对象的目标是被分解成许多具体的行动和任务的,通过探究服务对象和工作者完成哪些既定的介入任务也能确定介入的影响。方法:运用5个等级尺度来测量任务的完成程度。(0)没有进展(1)很少实现(2)部分实现(3)大体上实现(4)全部实现将每项任务的最后得分加到一起,然后除以可能获得的最高分数,就能确定完成或者介入行动成功的百分比。例如,如果有三个任务要去完成,而可能获得的最高分数是12(4×3),用得到的总分除去12,再乘100%就是完成任务的百分比。(三)目标实现程度的测量方法与技巧 1.目标核对表在有些情况下,社会工作的目标行为比较难以清楚界定,此时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可以共同协商选择一些目标来指示介入的方向,并将它们罗列出来。在工作介入过程中和介入结束时都用一些等级尺度来衡量介入后的行为,并记录下它们,将介入后的行为与介入前所没有的、介入后才出现的,并讨论这些行为对服务对象的意义是什么。这样就可以发现介入前后服务对象的行为变化。 2.个人目标尺度测量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千差万别,因此工作者和服务对象可以制定非常个人化的测量尺度来评估他们的改变情况。方法:按照服务对象的具体情况,分别轻重缓急,制定出几个目标,然后使用一个大家认可的等级尺度,例如5级制,来测量和计算出服务对象实现个人化目标的情况。(四)介入影响的测量方法与技巧 1.服务对象满意度测量做法是由服务对象用口头或书面形式,包括填写问卷来表达到介入的看法。这是一种评估介入影响的方法,特点是操作简单叠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和资源。但这种方法的局限在于,测量比较粗糙,有进服务对象会倾向于对介入给予积极的评价,因此评估有可能不准确。

家庭社会工作

集美大学家庭社会工作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1.课程编号:E07027 2.课程中文名称:家庭社会工作课程英文名称:Family Social Work 3.课程总学时:32 ,其中:讲课:28 ,实验:4 ,上机:,实习:,课外:。 4.课程学分:2 5.课程类型:专业限选课 6.开课单位:政法学院社会工作教研室 7.适用专业:社会工作专业 8.先修课程:社会工作概论;小组工作;个案工作;社区工作 9.课程负责人:姚进忠 (注:课程编号、学时、学分、类型等均必须与2012版培养方案一致)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家庭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专业的专业限选课。 教学目的:通过本门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婚姻与家庭社会工作的历史沿革、基本理论和方法。在婚姻与家庭向着多元化发展的今天,面对与家庭相关的各种社会关系、婚姻关系、家庭自身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学生能够在理论的指导下,在社会工作的实践中帮助家庭提高对现代社会的适应能力、对社会危机的反应机制,解决婚姻和家庭中出现的问题,发挥婚姻和家庭中的个体的潜能,使家庭健康成长。 教学要求: 1、了解和掌握几种代表性家庭社会工作的理论模式; 2、理论联系实践,掌握解决婚姻和家庭问题的理论和技巧。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家庭概述 1.1家庭的涵义 1.2社会学对家庭的考察 1.3社会工作中的家庭 1.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指导学生查阅资料,提问、讨论、点评,讲授,PPT课件 2学时 2.主要内容及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家庭的涵义;社会学对家庭考察的几个角度;社会工作实务是如何看待家庭的。 第二章家庭过程 1.1择偶 1.2结婚

失独家庭的现状与问题

摘要:失独家庭是我国特有的一个群体,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了家庭失去了儿女就会导致一个家庭后继无人。所以失去子女对一个家庭的打击是非常大的,所以失独家庭也面临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在我国失独家庭往往却被人遗忘在了角落,导致了失独家庭的问题愈加的严重。而社会工作中的小组工作对于失独家庭中问题的治疗与康复是一个转机,有效地对失独家庭开展社会工作会大大帮助失独家庭走出困境,帮助失独父母重获新生,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关键词:失独家庭小组工作 一、失独家庭的现状与问题 “失独家庭”指独生子女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不能再生育和不愿意收养子女的家庭。失独者年龄大都在50开外,经历了“老来丧子”的人生大悲之后,已失去再生育能力。 2月27日,全国老龄办发布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显示,我国空巢老年人口规模继续上升,2012年为0.99亿人,2013年突破1亿人大关。在空巢家庭中,无子女老年人和失独老年人开始增多,由于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一代陆续开始进入老年期,加上子女风险事件的发生等因素,无子女老年人越来越多。2012年,中国至少有100万个失独家庭,且每年以约7.6万个的数量持续增加。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和卫生部发布的《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也显示,中国现有独生子女2.18亿,15—30岁年龄段的死亡率至少为40人/10万人,每年的独生子女死亡人数至少有7.6万人,由此带来的是每年增加7.6万个失独家庭。人口学专家、《大国空巢》作者易富贤则根据人口普查数据推断:中国现有的2.18亿独生子女,会有1009万人在或将在25岁之前离世。这意味着不用太久之后的中国,将有1000万家庭成为失独家庭。 老年人口内部变动将进一步加剧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性。首先是高龄老年人口继续增长,从2012年的0.22亿人上升到2013年的0.23亿人,年均增长100万人的态势将持续到2025年。其次是失能老年人口继续增加,从2012年的3600万人增长到2013年的3750万人。 根据致公党发布的调查报告,目前我国15岁至30岁的独生子女总人数约1.9亿,这一年龄段的年死亡率为万分之四。我国每年新增“失独家庭”7.6万个。

社会工作介入下的流动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2019年精选教育文档

社会工作介入下的流动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的出现,我国城镇外来务工人员的数量和结构产生了大幅度的变化。随父母一起迁入父母所在务工地区的子女数量在不断增加。2013年,全国妇联发布《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报告指出,全国流动儿童规模达到3581万人,江苏省流动儿童数量为70.68万人。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海新区是一片刚开发的土地,需要广大的劳动者来建设,这就出现了一大批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多,新海新区内的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父母务工、子女随迁造成了流动儿童的各种问题(心理问题、学习问题、安全问题、生活问题等),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青少年犯罪、青少年越轨等)。从实际情况着手,深入、全面地关心流动儿童的各种问题迫在眉睫。 流动儿童具有以下基本特征:①家庭层面:一方面,家庭结构完整,家庭有所关爱;另一方面,家庭教育有所缺失,集中表现在缺乏家庭教育意识和家庭示范功能,学习环境不佳,出现在工地或者小吃摊边做功课的情况。②自身层面:由于难以融入城市,流动儿童会出现自我评价、自尊水平低、自卑心理严重,沟通能力、亲子关系、学习方面存在障碍,对城市生活缺乏认同感,孤独感强烈的现象。一、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未成年阶段是人的品德、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家长对孩子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最佳时期。所以,早期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人生目标的树立,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的养成及人格的发展都是有决定意义的。亲子关系不良,会影响到孩子正常的社交活动,同时也会影响到孩子人格的形成,对现阶段的成长和将来的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对家长本身也会有较大的影响。 经过实地走访,发现普遍情况为:父母受教育程度低,缺乏家庭教育观念。亲子间缺乏良好的沟通机制,关系生疏。 (一)家长方面存在的问题

社工介入家庭暴力

社工介入家庭暴力 一、对家暴的界定 我国《婚姻法》对家暴的界定是: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殴打、砍击、捆绑、罚跪、拘禁、性虐待等非法暴力。家庭暴力直接作用于受害人身体,使受害者身体上或者精神上感到痛苦,损害其身体健康和人格尊严。家庭暴力发生于有血缘、婚姻、收养关系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成员间,如夫妻之间、父母对子女、成年子女对父母等,但妇女受丈夫的暴力伤害是最普遍的。她们受到的身心伤害也是最大的,家庭暴力尤其指丈夫对妻子的施暴。家庭暴力会造成死亡、重伤、轻伤、身体疼痛或精神痛苦,从骇人听闻的高楼抛妻、逢妻会阴案、到暴打至妻子鼻青眼肿、体无完肤,到几拳、几巴掌致妻精神上痛不欲生,都是家庭暴力。 二、家庭暴力的现状及其原因 2009年全省妇联系统信访总量达3.8万宗,60%左右都是涉及到婚姻家庭问题,婚姻家庭案当中,也有相当一部分都涉及到家庭暴力,同时,在中国每年40多万个家庭解体之中,约1/4的家庭解体源于家庭暴力。 家庭暴力现象在我国如此普遍,究其原因是经济收入的不平衡导致经济地位的不平等,具有经济优势的一方要求家庭成员绝对服从其意愿,否则就恶语伤人,大打出手;现代生活压力使部分人心理负荷过重、社会的宽容度以及缺乏救助渠道都导致了家庭暴力的反复出

现。 还有我国大部分女性认为自身应该在家庭中发挥更主导的作用,使家庭团结完整。一旦出现家庭暴力现象,她们会产生耻辱感,认为是自己没有照顾好家庭。这实质上是女性对自我价值的一种歧视与贬低。 从社工的角度说,家暴的出现其实是夫妻间沟通出现障碍,彼此的需求没有满足,从而也暴力的方式表达的缘故。 三、社工介入家庭暴力 家庭暴力之所以能长期存在于婚姻生活中,主要和受害者不知如何正确处理家庭暴力以及寻求帮助有关系。所以消除家庭暴力,应该从改变女性观念开始,大力宣传有关家庭暴力的法律法规,比如《婚姻法》、《妇女权益保护法》等,使其知晓家庭暴力是侵犯人权的行为,而自己也有权维护自己的权益,向公众诉求,请求外来的资源协助其处理家庭暴力。还有需要明白的是在婚姻家庭生活中,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社工在工作中尝试去增加个人、人与人之间或政治权利,以促使个人、家庭及社区能以行动去改善他们的处境,这也是一个能够促使个人有足够力量去参与、控制及影响自己生命的过程,即“赋权”。社工从案主本身出发,改变案主的无能及无权感,提升案主意识,挖掘案主自身的潜力,从而倡导案主改变及行使权力的“使能”过程。在预防家暴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四点进行赋权。其一,接纳案主对问题的看法,肯定案主行为的意图及新的认知、情绪、意愿及行为的发生,

家庭社会工作介入婆媳关系问题分析

家庭社会工作介入婆媳关系问题分析家庭社会工作介入婆媳关系问题分析 一、婆媳关系概述 婆媳关系,指的是婆婆与儿媳之间关系。作为社会关系的一种, 婆媳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家庭关系,它既不像夫妻那样有着亲密的姻缘 关系,又不像母女那样有着稳定的血缘纽带,与其他家庭关系相比,亲 情的成分较弱[1]。双方是通过一个男人即丈夫和儿子的角色扮演者 建立的一种法律关系,彼此并不熟悉,情感基础薄弱,容易产生矛 盾和摩擦,并且属于“冤家宜解不宜结”的关系。 依看,婆媳关系产生冲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价值观念与生活习惯不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思维方式也随之改变,两代人有思想代沟也就不足为奇了。老辈人想要 一种稳定、传统的生活,每天定时作息,想要家人有计划的生活, 婆婆追求的是相夫教子,照顾孙子,安享晚年。而后辈在现代观念 影响下,追求自由、刺激的生活,生活随意,对人和事看法独特, 儿媳往往追求的是二人的甜蜜世界,不愿意有人干涉私生活,这种 思想的不同造成双方在生活琐事上发生冲突。 第二,精神占有与权威争夺。对于两人共同爱的人,婆婆想要儿子还是那个未婚的儿子,事实与其商议,想要儿子无条件的站在自 己的身边。儿媳妇则认为丈夫作为自己的爱人,应该维护自己,而 不是与母亲一同对抗自己。在传统观念中,婆婆是家务事的主管人,负责教导儿媳如何勤俭持家,做好媳妇的本分,婆婆对媳妇而言具 有绝对的权威。然而,现代观念讲求是平等,婆婆与媳妇二人地位 平等,互尊互敬,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婆婆的权威,家庭地位受到动摇。

第三,情感薄弱与沟通欠缺。双方在彼此成为婆媳之前互不了解,没有感情基础,在发生矛盾时,不会顾及对方的感受,更不会站在 对方的立场上考虑,这会令矛盾扩大甚至无法和解。而在矛盾发生时,婆媳各守一理,不能有效的沟通,有时在语言上互相攻击,或 者表达不清,这都是冲突的原因。 第四,中间人调节不力。这里中间人主要指是双方发生关系的男人,婆婆的儿子,媳妇的丈夫,中间人与双方有着密切的关系。婆 婆不满,可跟儿子唠叨;媳妇有意见也可以向丈夫发泄,这时候,中 介人要甘受夹板气,要在她们中间多讲道理,当好“消防对员”, 使矛盾由大化小,由小化了。如果出现偏袒一方的情况,便会火上 浇油,激化矛盾。 除了以上四种主要原因,还有许多原因造成婆媳冲突,比如消费观念、教育观念、休闲娱乐方式以及家庭中的兄弟姐妹的涉入等等。 二、家庭社会工作介入的必要性 (一)家庭社会工作 家庭社会工作即社会工作在家庭中的应用,目的是解决家庭问题,调节和改善家庭关系,促进家庭和谐与稳定。对于家庭社会工作不 同学者给出了不同定义,中国学者王思斌指出,家庭社会工作是以 家庭为本的社会工作介入,即动员社会及家庭资源,促进家庭正常 运转及发展的社会福利与服务[2]。总体来看,家庭社会工作包含以 下要素:第一,介入对象为家庭及家庭成员。针对其问题及需要, 设计服务方案进行服务;第二,介入手段依托专业知识、技术和理念。在专业的价值观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提供服务;第三,提供服务的人是专业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者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以专业的身份、专业的角度提供解决方案。 (二)家庭社会工作介入的必要性 现今社会,“分家单过”已成为社会不可逆转的潮流,这对原本就不熟悉的两个人来说,更是没有足够的时间沟通交流,更不用说 建立深厚的感情,在发生冲突时无疑是雪上加霜。女性特有的心理 特征,一般包括柔弱、细腻、温情、感性等等。具体到婆媳关系中,

1社会工作者在巩固阶段的介入策略和工作方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社会工作者在巩固阶段的介入策略和工作方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互助合作,用不同的策略服务于居民带头人和普通居民,帮助小组成员建立对小组的归属感,并通过各种互助活动改善社区;(2)社区教育,社会工作者要采用支持、鼓励和训练的方式,继续培养居民带头人,用课程辅导、小组分享等多种方式加强居民带头人的办事能力;(3)争取资源,用行动争取更多的外部资源,尤其是与辖区单位共建和联盟,争取这些单位为社区提供物资和人力的支持,强化社区功能。 2社区工作者相信社区居民有能力解决影响其生活的各种问题,因此,鼓励居民参与,认为这既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也有利于居民的自我成长。社区工作者在推动居民参与集体行动的过程中,不断发现和挖掘居民的潜能,加强居民的自我引导能力,促进其自决和自立能力的提高。与此同时,更深层次的社区意识也得以建立,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得以增强。 3社区团体和组织的建立步骤包括:(1)接触和组织居民;(2)界定团体和组织的目标;(3)建立团体和组织的结构。 4定量研究参照自然科学研究的模式,其基本程序如下:(1)研究准备,包括提出问题、进行研究假设和制订研究方案。即确定研究课题;选择理论,通过对理论的演绎提出研究假设;将课题具体化,确定研究方法和研究计划。(2)资料收集,即采用具体方法收集资料。(3)资料研究,即对事实进行归纳、概括或检验研究假设。(4)总结阶段,即通过分析、抽象和综合得出研究结论。 5社会工作者在社区照顾模式中的角色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治疗者;(2)辅导者和教育者;(3)经纪人;(4)倡议者;(5)顾问。其中,辅导者和教育者,即为照顾者提供辅导服务,为照顾者小组提供训练课程,辅导有关的照顾技巧。经纪人,即为服务对象寻找有关的服务,如为弱智儿童寻找特殊学校,协助其接受文化教育;为照顾者小组的活动寻找社区资源,例如活动场地;推动照顾者协助服务机构推行服务;向照顾者小组提供经费或社区资源的资料和申请渠道等。顾问,即就服务对象的情况向有关服务机构提供意见,例如向特殊教育学校介绍弱智儿童的情况并提出服务建议;为照顾者小组提供支援,提供活动及发展方向上的意见。 6需求评估报告、项目计划书和总结评估报告是特殊的社会工作研究报告,与社会工作实务阶段相呼应。其中,需求评估报告的结构与研究报告的一般结构相似,问题描述和工作目标属于研究报告的一般结构;项目方案书的基本结构与需求评估报告有较大区别,原因分析、实务内容和服务效果属于项目方案书中的范畴。 7根据行为对社会的作用是积极还是消极,可以将人的社会行为分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指一切对社会有积极作用的行为,包括助人、遵守社会规范、友善、公共参与等。其中那些不求任何精神和物质回报的助人行为也被称为利他行为。反社会行为是一种攻击他人或社会的有消极作用的行为。 8实验设计成功与否的标准包括:(1)是否回答研究主题?是否可有效测量假设; (2)对外在变量或不恰当变量有无控制,从而使因变量前后差异尽可能扩大;(3)可推论性如何;(4)研究过程是否有漏洞?可能造成误差的因素是否已排除?研究结果是否准确?研究环境是否受干扰?安排是否产生偏差?如果上述回答都是肯定的,那

2018年初级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实务》真题及答案

2018年初级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实务》真题及答案 2018年初级社会工作者考试《社会工作实务》考试时间为:2018年6月10日14:00—16:00。 目前,社会工作者考试已考完,考后,环球网校将及时发布2018年社会工作者考试初级社会工作实务真题答案,同时网校老师也将同步进行社会工作者真题答案解析,敬请关注。 一、单项选择题(共6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51.某老旧社区的卫生环境和交通状况****,该社区的社会工作***和通过“共同行动”的方式激发**参与“改善社区环境”活动,***,社会工作者适宜的做法是( )。 A.告知居民**社区环境的目标 B.请居民共同设计和决定**计划 C.告知居民**社区计划的实施方案 D.**自己决定是否需要**社区环境 52.社会工作者小宁为社区的老年人开放了防诈骗宣传教育系列活动,旨在帮助他们提升防患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在活动的实施阶

段,小宁除需要做好预算管理,时间进度管理和服务监督管理外,还应该( ) A.评估系列活动的成效 B.制定活动实施计划 C.提升志愿者的工作热情 D.调查老人受骗情况 53.老张突发心梗,手术后转入医院监护病房,由于监护病房目睹同室病友病情恶化被抢救,监护病房又不允许家人全天陪伴,老张感觉恐惧和孤单,病房护士请社会工作者的协助,此时,社会工作者首先应提供的服务是( ) A.协助家属照顾老张 B.协助老张认识心梗疾病 C.协助老张与医生沟通 D.协助老张适应病房环境 54.社会工作者小王与医生合作,用游戏治疗的方法帮助患儿玲玲顺利进行了腰椎穿刺手术,小王的上述做法,达成的服务目标是(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