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使人亲近和疏远的辩论

网络使人亲近还是使人疏远
正方观点:网络使人亲近
反方观点:网络使人疏远
主持人甲:网络的话题是当代中学生中很流行的话题。有人认为它使人亲近,有人认为它使人疏远,到底孰是孰非呢?请看今天我们辩手们的精彩辩论吧!下面我向大家介绍今天到场的评委与辩手。(略)
主持人乙:首先请正方辩手进行幽默表演,时间是一分钟。大家欢迎。
正方幽默表演:
正方一辩深情地朗诵:网恋就像玻璃杯中的白开水,虽然真实,却充满虚幻。(正方二辩四辩上来表演《第一次亲密接触》。表演结束。)
正方一辩继续深情地朗诵:这是一场凄美的爱情故事,它让我们相信,网恋就是玻璃杯中的白开水,虽然虚幻,却永远真实。
主持人甲:感谢正方同学的精彩表演,下面我们有请反方进行幽默表演,时间也是一分钟。大家欢迎。
反方幽默表演:
反方一辩:有个王老五,今年四十五。家中女儿一十五,父女饱受代沟苦。
反方二辩:老五闲来搞登陆,网上发现新大陆。一网情深心飞去,订好时间把话叙。
反方三辩:腾云驾雾约会去,手中玫瑰小心护。牛眼一睁看四处,一骑红尘天边出。
反方四辩:女儿。
主持人乙:非常感谢反方的精彩表演,下面我们请正方一辩陈词,时间是三分钟,大家欢迎。
正方一辩:大家好!在2002年的消费电子展览会上,比尔·盖茨一语惊人,他预言:未来的十年将是网络的时代,无线的天下。毫无疑问,未来的空中到处是数据,它就像空气中的氧气,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质。以前人们是天涯海角各一方,而今人们可以有网千里来相会;从前即使是小国寡民,人们也是老死不相往来,而今人们却是千里姻缘一网牵。这些都无可辩驳地说明网络确实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方便,它使世界变得没有了“国界”。下面我们从以下几方面阐明己方的观点:
第一,有人说,在钢筋水泥的石头城市里,人们都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而我们却要说,正因为有了网络,才使得千千万万的陌生人相遇相识,乃至相知相许。正如刚才表演的那一幕《第一次亲密接触》,不知赚走了多少人的眼泪!虚拟社区拉近了在水一方的佳人与你的距离,又何必等到“山无陵”呢?网络给人提供了交往的机会与空间,难道说这不是使人亲近了吗?
第二,网上道别虽然比不上“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厚意,网上问候,虽少了份“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浪漫,但当你与人相隔千里时,发一份电子邮件岂不是多了份温情,同样使人产生亲近感吗?如果非要“朝朝暮暮”长相厮守才算是亲近,

那亲近的人岂不是一辈子都得呆在家中?对方辩友如果这样想,还不如提议政府办一个地方大学,那样你可以每天都和亲近的人终身相伴了!
你问我爱有多深,网络代表我的心。网上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没有网络,我们是“海内存知己”;有了网络,我们是“天涯若比邻”。没有网络,我们只能唉叹“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有了网络,我们就能“我寄愁心与网络,随君直到夜郎西”。没有网络,我们是“从别后,忆相逢”,感叹“别时容易见时难”;有了网络,我们就会“相逢不是在梦中”,“天南地北双飞客” 也可以“心在网上一点通”……网络让我们虽然相隔千山万水,依然能感到父亲宽大的双肩,母亲殷殷的惦念,心上人凝噎的泪眼。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如果想见君面,还要万里长江船渡,怎能慰藉如酒的相思之苦?如果通过网络,我们哪会“忍顾轮船归路”发出“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感叹呢?
历史在前进,时代在发展,以前的那种类似于胡同文化的交往方式固然有它的积极意义,但它必将被时代的巨轮碾进历史的隧道,最终退出历史的舞台。我们不得不承认,胡同文化正在一步步地消失。在这样一个信息大爆炸的年代,人们忙于生活,疲于应付,工作的时间越来越多,休闲的时间越来越少;敲键按标的机会越来越多,回家看看的机会越来越少;更谈不上经常性的邻里串门,周末聚餐时的热闹了。人际关系因此而疏远,这是一个时代发展过程中的必然反映,它作为一个客观事实的存在并不是网络所造成的,难道你能说是网络造成了人们彼此疏远吗?
主持人甲:正方一辩为我们作了精彩的陈词,下面我们请反方进行陈词,时间也是三分钟。大家欢迎。
反方一辩:大家好!我方的观点是网络使人变得疏远。茫茫社会如汪洋大海,如果说个人是扬帆的航船,那么网络便是动力强劲的马达,频繁快捷的接触,让万里海疆恰似一汪涟漪,于是从此而产生了“地球村”的说法。是的,网络的确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只可惜,人也因此近而不亲。
奔腾的引擎让一页飞鸿在瞬间漫游环球,然而,这种高速却将庐山真面目弃之千里之外,冷冰冰的屏幕,跳跃着一样呆板的字符,一样光怪陆离的话语,却没有真实的自我。在充斥着普通与平庸的社会里,妄想遇上了网络,足以轻易地让一位下岗工人做上几天几夜的发财梦,让一位古稀老翁眨眼间返老还童。也许两位擦肩而过的大汉昨天还是一对投机的女友,也许……这样的情形在当今网络社会用司空见惯来形

容,真可谓恰如其分。于是,虚无的网络连接起无数性别、年龄乃至生死不详的虚无的网迷。在网络上想要了解一个人,透过再清晰的液晶显示屏,恐怕也只能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
是的,我们不否认网络可以让人打开心扉,无所顾虑,这的确让人看起来亲近了许多。退一步说,即使网络上是真实的人,那么,表面上风花雪月、畅所欲言,实际上不负责任、良莠不齐,这样的网络能让人与人之间产生真正的情感吗?再退一步说,它能产生真正情感,是因为亲密的接近,也就是对方辩友所说的“亲近”,可是,人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他有生老病死,要一日三餐,任何人都不能在网上画饼充饥而脱离现实。网络上他可以不计后果不负责任地畅所欲言,生活上他则要思前想后,要言出如山。网络迎合了人与生俱来的追求安逸、逃避麻烦的惰性,它使人身陷其中,不问世事。人们上网对陌生人可谈天说地,下线对亲朋却冷若冰霜,老死不相往来。在网络上看,这的确是一个让人亲近的世界,然而,在任何人都无法脱离的现实中,这是一个人与人疏远的时代。现实代表的是存在,网络却是空中楼阁。因此,所谓的亲近是虚的,疏远才是它的实质。
有人说,在网络上,没有人知道你是猩猩。试问对方辩友,这种看不清真相的亲近是实还是虚?再问对方辩友,万丈高楼平地起,在这虚无的朦胧中能建立起什么样的亲情,搭成什么样的大楼?
有人说,世上最远的距离,是近在咫尺的两个人,他们背对而立。我方认为,在网络时代,世上最远的距离,是同一屋檐下的两个人,互发邮件,却不知对方是谁。
主持人乙:非常感谢反方辩手的幽默陈词,下面我们请正方二辩继续进行陈词,时间是二分钟。大家欢迎。
正方二辩: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性格内向,拙于言辞,不善交际,如果长此以往,他可能会患上像林妹妹一样的抑郁症。但有了网络,他就可以克服一切客观的因素,找人倾诉心声,求得平衡。
还有比这更典型的就是聋子。现实的生活使得世界疏远了他,他们像另类人一样形单影只地过着孤寂的生活。但在网上,他却可以消除一切顾虑,克服上天安排的不公平的命运,亲近这个世界,过着正常人一样的生活。
没有亲近的渴望,一切交流都不会拉近心灵的距离,有了网络,使人们的交流多了一个便利的渠道。异乡求学的学子,可通过电子邮件祝贺母亲生日;两地的爱侣,网上可以体味无尽的温情。对方辩友,你们说,网络使人际关系亲近了还是疏远了呢?
因为有了网络,四海的人都可以成为兄弟,因为有了网络,天涯咫尺不是

梦。
主持人甲:很感谢正方二辩的陈词。下面请反方二辩进行陈词,时间也是二分钟,大家欢迎。
反方二辩: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位教授,终日沉迷于网络,到后来,他居然只会敲键盘,却不知道怎么面对现实中的人微笑了。可悲啊,由于陷入了虚拟的世界,他竟然不会在现实中与人交流,甚至连亲人都疏远了。脱离了社会,还有什么不与你疏远呢?简短冰冷的文字问候难道比得上“常回家看看”更亲近动人?隔着冰冷的屏幕与空气对话难道比得上面对面的接触、心与心的交流?
很多人盲目地崇拜网络,也许它的确拉近了人与人空间的距离,却在不知不觉中拉远了人与人心灵的距离,它使人忽视了生活在你身边的最朴实最真挚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感情,去追寻那虚幻的梦想。
我们先来看看疏远的意思吧。疏远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意思是“关系感情上有距离,不亲近”。很显然,网络使人疏远即是网络造成人与人之间情感距离的疏远。当今社会正如一位哲人所说,天上的星星像人群一样地拥挤,地上的人群却像星星一样疏远。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现代的人们拉开了一段遥不可及的距离,人情淡漠,心灵之门紧紧关闭。特别是随着网络的出现,这个虚幻的世界又构筑了一个新的天地。更多的人逃避现实,沉迷于其中,带着虚假的面具,面对冷冰冰的机器,机械地敲打着键盘,寻找着所谓的“真情”。殊不知,网络是虚幻的,任何人都可以涉入其中胡言乱语,可以躲在机器背后信口开河,说得天花乱坠。没有诚信作保证,没有真实作前提,你愿意与一台机器及机器后面那张面具亲近?
主持人乙:好,时间到。下面我们进入反驳陈词阶段。首先有请正方三辩发言,时间是二分钟,大家欢迎。
正方三辩:对方辩友认为网上交往是虚拟空间,然而美国圣地亚哥的教授和《新闻周刊》同时告诉我们,网上联系提供了人们一个虚拟的社交和虚拟的社会生活,正是因为这样,人们才能通过网络来联系,才可以更加亲近啊。
说到诚信和信任,对方辩友在这个问题上犯了一个最根本的错误,那就是不看全面,只看片面。我方承认网络上有一些弊病,但对方辩友有没有忽略了在事实上还有许多网络促进人们更亲近的例子呢?报载美国有五万多个爸爸妈妈互相联系,让本来不认识的父母们可以在网上互相交换育儿心得,请问这是更加亲近还是更加疏远了呢?我们更看到网上有许多广告,它能使遥隔两地的买卖双方相互了解,这到底是使人亲近还是使人疏远呢?对方辩友千万不要一叶障目啊!
对方辩友,今天要使人与人增加信任感,第

一步是要有一个交往的空间、交往的机会,而网络就给人提供了这样的交往空间和机会,让我们许多人从不认识到认识从没有交往到有交往,这实际上就是整个亲近的过程。没有交往的基础,信任有从何而来呢?
主持人甲:下面我们再请反方三辩进行反驳陈词,时间也是二分钟。大家欢迎。
反方三辩:大家好!正方辩友的观点是网络使人亲近,那么,请问对方辩友,“亲近”二字作何解释呢?《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是亲密而接近。而正如我方一辩所说,网络使人近而不亲,网络的“好”处,大概就是所谓的“零距离”接触吧?而这个‘零距离“,究竟是什么“零”距离呢?确实,我们在空间上是接近了,而心理上、情感上却如何接近呢?隔着冰冷的屏幕,呈现在眼前的一行行字,能让人感到有丝毫的感情?
也许有人会说:“有。”那么你知道他是真情实意还是虚情假意?那种似是而非的所谓“情感”,又能称得上亲近吗?
暂且说是亲近吧。那么让我们来看看所谓的亲近吧。正如我方在幽默开场白所说的:一位老父与自己十几岁的女儿在网络上聊天时,产生网恋。老爹一日约女儿见面。女儿远远瞧见老爹,落荒而逃。人世间最亲之情莫过于父母子女的亲情,而网络竟将它弄得这般尴尬,难道可以说它让人亲近了吗?由此可见,网络上想要真正了解一个人,只能用一个字形容:难。
也许有人说,情感上当然接近了,发个E—mail,就能问候亲人了。然而这简单的程序化的东西,又能体现什么呢?逢年过节,明明可以上门贺喜,都不肯轻移尊驾,只是踱到电脑前,按几下键盘,点几下鼠标,发送陈得跟庐州老窖似的所谓的“祝福”。不错,这确实方便。但方便之后,还剩下几分感情呢?
在网络上的一切是如此的虚无缥缈,虽然这种虚无“看上去很美”,但也不过是似真似假、朦朦胧胧的东西罢了。虽然一个人在网上可以畅所欲言,但是当他面对现实的人际关系,他会不会不知所措呢?如果一个人不懂得去应对现实,那么,网络又哪里会使人亲近呢?
主持人乙:在激烈的唇枪舌剑后,下面我们进入短兵相接阶段,请正反双方针对辩题进行自由辩论,各方累计用时均为四分钟。
正方:对方辩友认为网上交流有虚假成分,难道说面对面交流就没有虚假的成分吗?对方辩友认为亲近必须是面对面,这我倒奇怪了。书信往来也没有面对面,那么对方辩友能否告诉我书信往来是否也使人与人疏远了呢?对方辩友认为网上的联系会减少面对面沟通的情况,那么我可以告诉你,法国帕斯瑞镇全镇都通过光纤联络起来,但是人们还是要上

街购物,还要上市场,为什么?他们就是要给你一个面对面交往的机会啊。
反方:我们给父母发一个E-mail和给父母写一封信漂洋过海,两者中哪一种做法更令人感动呢?
正方:对方辩友,如果书信也能促进人们的关系的话,那为什么电子邮件就不能呢?要知道它们都是交往的一种手段啊!难道不能一网情深吗?
反方:美国许多夫妇是靠网络结合起来的,但美国的离婚率越来越高,难道说网络使人亲近吗?
正方:现今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与人朝夕相处几乎是不可能的,传统的胡同文化正一步步消失,人们休息闲谈的机会越来越少,网上实时交流也将越来越多,这难道不是使人亲近了吗?
反方:对方辩友刚才说到“一网情深”,但是现在社会评论网络却是“似真似假,虚虚缈缈”,怎能轻易令人相信。
正方:那么,请问对方辩友,什么是“萍水相逢,一见如故”呢?
反方:对方辩友正好印证了我们的观点,在网络上难道是仅仅对陌生人投入真心实意吗?
正方:我们逢年过节可给亲戚朋友发个电子邮件,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请问对方辩友,你能否认网络使人亲近吗?
反方:逢年过节,亲临拜年,可促进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沟通;通过网络发电子邮件,虽然方便,但隔着冰冷的屏幕,你能说传递亲情吗?
正方:对方辩友刚才解释“亲近”时片面强调字面的意思,难道心灵上的亲近不是亲近吗?
反方:有人把网络与毒品同列为禁品,对它们人们不接触则已,一接触则欲罢不能,你说这能使人亲近吗?
正方:网络是像毒品,但毒品不是万恶之源,毒品中如罂粟,吃少量可以治病,是难得的好药。由此看来,网络本身并没有过错,错的是人。
反方:通过网络和人交流联系,网络只是一种工具,一种承载感情的工具,网络本身怎能使人亲近呢?
正方:网络承载的是感情,但这种承载工具和感情能截然分开吗?正像语言是交谈的工具,你说语言不带感情吗?
反方:网络上发电子邮件虽然方便,但它远不如写信热情洋溢,它无法敞开人的心扉,这样的交流如何使人亲近呢?
正方:人与人之间是难免有隔阂的,举年龄上的差异为例,有些人当面时无法交流,但在网上,我们却可以克服这种障碍。
主持人甲:对不起,正方发言时间已到,下面请反方继续发言。
反方:没有了网络,也还有信、电话;脱离了社会,即使克服了心理障碍,又如何能立足?
反方:在网上交流,不知道对象是谁,又怎么会在网上投入感情呢?
主持人乙:对不起,反方的时间也到了。下面请反方、正方四辩作总结陈词,先有请反方

四辩总结陈词,时间是三分钟。
反方四辩总结陈词:听完了对方辩友的滔滔阔论,我被深深地感动了。我们不否认网络在空间上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快捷的网上交流带动了科技的发展,既然在表面上有了浅层的共识,那么,我们就不得不去探讨它的本质。
首先,网络虽然在空间上带来了便捷,但它却不能从实质上拉近人们这间的距离。相反,人与人之间在情感上却日益疏远了,心灵产生了一层可怕的隔阂。在这虚无缥缈间,充满了猜忌、怀疑。面对这一张呆板的屏幕,不知何时,人人都成了贾宝玉,遨游在莫测的太虚仙境。失去了人际间宝贵的精神信赖,失去了美好的质朴的感情。
其次,沉溺于网络,容易忽略现实间的感情。陶醉于网络中,却忽略了就在身边那最真诚、最体贴、最动人的关怀,忽视了最真切的感情,而且太专注于网络,往往减少了与生活与现实的交流,那岂不是得不偿失吗?
思想掠过我的心上,如一行大雁飞过天空,我听见它们的鼓翼之声。面对着这毫无信赖与真诚的网络世界,会有谁将自己的真诚付诸其中?或许你会说,在网络中,谁也看不见谁,会更容易倾吐心声。但请问,你知道与你说着甜言蜜语的是同性还是异性?是白发苍苍的老人还是乳臭未干的小子?或许你还天真地以为“友谊与爱情”无限,但不要忘了,这种所谓的“友谊与爱情”是建立在只字片语的基础上,这种“友谊与爱情”是弱不禁风的。或许你还会说,“友谊与爱情”只是一种感觉。那么,请问这种感觉是什么东西呢?当你甜蜜地沉溺其中,你给予网络的太多,而你抛弃的可能更多。或许还会上演父女搞网恋的这一幕。
都到这份了,你还会以为网络使人亲近了吗?
下面请允许我仿拟一下泰戈尔《飞鸟集》的话作为结尾:
在网络的世界里,一切事都漫散着,都压着你,但这只不过是一场梦呀,一个毫无边际的梦,只有当你醒来时,你才会觉得这些事都已聚集在你周围。这时,你才会感到,什么才是真正的亲近!
主持人甲:谢谢反方四辩精辟的发言,下面请正方四辩总结陈词。
正方四辩总结陈词:搜狐公司总裁张朝阳说:“当我跟别人交换名片,发现每张名片右下角都有E-mail地址时,我就知道,它不是一种泡沫。”可见,信息化已成为当前的潮流与趋势。
如果有网络,双方就可以随时沟通,就不必担心自己的祝福难以到达,不用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担忧,更不用为一句平安苦苦等待三个月而白了头。而且世事多变,三个月前的情况在三个月后的今天还依然如故吗?因此你看到的只能是三个月前的对方,

若总是期盼过去,又何来亲近之谈?但网络让你时刻去感觉亲近,因为快捷、准确是它的优点。
再把我们的眼光放得远些。人们常说的牛郎织女,他们的爱被一条银河隔断,虽然每年有七夕相会,但365天的思念是一天所能道尽的吗?而网络却能将他们的想念时刻传给对方。这难道不比“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好?这难道不比“枕边梦去心亦去,醒后梦还心不还”的痛苦生活要幸福?这难道不比“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更让人觉得亲近?
代沟是现今中学生与父母间存在的普遍现象。也许上一代的思想与下一代的思想面对面真的很难沟通。因此有些人都会觉得父母很陌生,甚至有些人认为同学要亲似父母。但就有这样一位母亲,以她女儿未见面的一名网友的身份,在网上聊天,这样女儿易敞开心扉,母亲也会尝试用新的角度看问题,母女间一点都不尴尬。虽然我们都号召“用理解填平代沟”,可理解是要一定勇气、境界与成本的。当你处在感性而非理性的时候,你还会理解吗?而网络可以无条件地填平代沟。
网上的言论相对来说是自由的。一些政论家可在网上发表一些看法,你也可在论坛上一展自己的风采。在网上我们面对的只是文字,可以彻底置身于辩驳中,而不去顾忌权威的头衔。天平只有在左右质量相等时才平衡。网上可以让每一个言论者保持平等的身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曾看到一篇题为《致网虫丈夫的一封信》的文章,夫妻感情有波折时不一定要面对面坐着,这样也许会造成僵局,因为这只是形体上的亲近,而两人在网上交谈则实现了真正的心灵的亲近,更易于两人间的沟通。
美国最新一期《时代》杂志对未来十大吃香行业与十大被淘汰的职业的预测,其中“网上维修员”被认为最吃香,而教师则被认为“可能被淘汰”。人生活在社会上离不开交际,而今后社会离不开网络,可见网络可以沟通人们,而网上学校与远程教育也将越来越普及。调查表明学生对教师的畏惧心理都存在着或潜存在着,而网上则能消除这种潜在的不自然的严肃,更会让人有“平易近人”之感。
综上所述,网络是一张四通八达的网,它贯穿着生活,联络着人与人。在这张网中,我们交换着心与心。
主持人乙:刚才双方辩友都展现了滔滔的雄辩口才,其惊心动魄之处不亚于刀光剑影,让我们领略了当代青年的风采,至于最后的结果怎样,我们只有翘首以待。休息一会后,请我们的评委老师点评并宣布辩论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