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论文)挖掘写作衍生点 力凿作文新台阶

挖掘写作衍生点力凿作文新台阶

——“微目标”作文教学尝试摘要:在作文教学中,从写作角度审视教材,尝试梳理课文在的写作技法,以此

作为微目标,进而以范文共赏为先导,以模仿训练为抓手,以多样评价为保障,开

展有序、有效的作文教学。

关键词:教材;微目标;训练;评改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但其处境却比较尴尬。从教以来,我一直努力探索,不断践行作文研究,以期找到有效培养与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良策。

一、困惑与思考

目前的作文教学基本上属于“插花式”的,一个单元阅读教学完成之后,要求学生写一篇作文。训练要点不明确,每次作文间关联不大,导致教学随意化。想要凭此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显然极不现实。而且,现行教材把作文教学集中于“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中,试图仅通过活动交流、情感体验等,促使学生自主创新、自由抒写性灵。诚然,这样的安排为学生的精神成长、生活经验的唤醒和写作资源积累创设了平台,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但这样就行了吗?先来看《献给母亲的歌》的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

1)欣赏MTV《母亲》,以深情地歌唱感染激发学生情绪。

2)明确活动目标及活动组织形式。

2.我的母亲我来说

每组选出一代表畅谈自己的母亲。

3.母爱故事我讲述

师生共谈动物或人类的母爱故事,并诉说此中主角的感人之处。

4.母爱深情我感激

趁热打铁,让学生写下想要对母亲说的话。

整堂课气氛活跃,学生情绪高涨,听到感人处,教室里一片唏嘘。可见,课堂活动已然成功唤醒了学生的真实生活,激发了他们的表述欲望。但是,有米就能做出可口的饭菜?有生活就一定能写出好文章?答案是否定的。人在“生活中”并不能保证人一定会从写作者的角度体察、思考生活;也不能保证人能真实、流畅、生动地书写生活。其实,作文要生活,也需要表达、构思、谋篇等方面的技法指导。

那么,应该创设怎样的作文课堂,使学生能写、乐写、善写?我认为,把生活体验和具体的写作训练点密切结合起来,以教材为依托,提取有作文训练价值的点,作为微目标;目标间互相联动,互为补充,形成连续的分层级的训练体系,就能稳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在此我作出了一些尝试,也取得了一些成功的体验。

二、扣问与尝试

(一)说说微目标

缺少成熟的作文教材、缺失系统的训练途径,无疑是制约写作教学的瓶颈。因此,教师要实现理想的作文教学预期,先要解决两个问题:选择可供借鉴模仿的写作技法和相应的训练路径。

1.挖掘教材

叶圣陶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炼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教材中名篇荟萃,文质兼美。无论是内容还是技法上都有许多操作性强、可供模仿借鉴的地方。如《藤野先生》一文,作者以邋遢的穿着反衬藤野先生严谨的治学风格和伟大的人品。《列夫托尔斯泰》中以鄙俗的容颜反衬托尔斯泰精神世界的明亮和高尚。我乘机引导学生感受“缺陷效应”在人物塑造中的魅力,让他们从生活、朋友、亲人身上找找缺陷,努力从不和谐中思考和谐,从不圆满中追求圆满。这样的作文必定更真实动人。

我们不妨以写作的视角审视课文,精心梳理、归纳出写作技法,以此作为微目标,做到读以致用,以读促写,使积累转化为写作能力。写作技法大体包括“部件”如词语选择,句子运用,修辞手法,景物点染,抒情方式,议论技巧,点题艺术,角度选择,物象设置等,也有“组装”如构思取材,谋篇布局,线索安排,叙述方式等。

一篇课文值得借鉴的写作技法往往不止一点,要仔细权衡,筛选出更有价值的,否则泛泛要求,还是架空式的写作。以《走一步再走一步》为例,至少有以下几个写作训练点:1)环境描写的妙用。2)人物语言反映人的身份、个性。3)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4)追忆式口吻叙述故事。5)动词的恰当使用。6)小故事,大道理。我根据主方向及体系需要,选取其中的第三个作为微目标。

经典作品具有卡尔维诺所说的“种子的力量”,为教者更要有“护犊之心”珍视它、开掘它,定能让学生收获沉甸甸的思考。

2.双线交织

简而言之,就是在主题活动中落实作文训练的微目标,把体验、积累、技法能力的提高融为一体。

在新学期初始,我先认真分析学生的写作行为及习作,了解学生作文中具有普遍性、共性的瓶颈问题或不足之点;然后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思维水平,双线交织,确定本学期作文教学的部分主题(有些留待师生共定)和技法方面要突破的主方向。如初二下学期的主方向为“细节描写再深化和点题艺术”。

然后对主方向进行微化处理,使目标“化整为零”地呈现出来。目标间互融互补,形成可操作的有层级的体系。微目标切口小,易落实且富有灵活性,能随时根据学生出现的新的普遍性问题调整顺序或增删。一次一点,由易到难,点点相串,就是一个有效的局部提升。我以八年级下册为例,说说微目标体系的构建。

(二)练练微目标

微目标的训练,注重学生在写作实践中探究、体悟、反思。下面,我结合《细节让文章流光溢彩之动作描写》这节课,来谈谈通过探究微目标实现表达能力稳步提升的教学尝试。

1.课前造境,储备作文素材

作文能力的提高,与学生的生活体验、思想成熟、智慧发展、人格成长是同步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愉悦、积极地接触生活,自觉主动的从写作者的视角去观察、体验、思考;引导学生大量阅读,从文化、历史作品中汲取营养、开拓视野。这种生活经验和素材储备是学生写作的先决条件。有此,再谈技法指导才有意义。

上这节课的前两周,我要求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多查阅和主题相关的文章,有意关注作品中的动作描写,细心品味隐藏在作品中的思想和技法,并做好批注。

2.共赏范文,提取作文技法

从写作机制来看,只有具备了明确的模仿对象,了然的借鉴技法,学生才可以尝试模仿。再者单纯传授技法或依靠学生自己形成作文自觉意识,效果都不好。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范文,把静态的知识讲授变为“动态的立体的写作指导”。

课例回望:

1)屏幕展示:只见人家泥人张听赛没听,左手伸到桌子下边,打鞋底抠下

一块泥巴。右手依然端杯饮酒,眼睛也只瞅着桌上的酒菜,这左手便摆弄起这团泥巴来,几个手指飞快捏弄,比变戏法的刘秃子还灵巧。

2)教师问:作者是如何表现泥人张的个性及高超技术的?

3)学生思考交流

4)教师追问,泥巴是怎么来的?手指如何动作?神态如何?

学生豁然明白,为了突出人物形象,可锁定某个关键动作或场景,采用步步追问法,细化、分解人物动作,如同电影中的慢镜头,放慢其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然后结合生活经验,稍微运用联想和想像,进行情景还原。

这样的写作技法的获得,是动态的,是激活的,更容易被学生内化、吸纳。

3.模仿训练,磨练写作能力

模仿是快速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捷径。吕叔湘先生曾有言:“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在探究得出技法后,要趁热打铁,进行有针对性的模仿练习,可以仿句子、语段、立意、选材、构思等。从模仿中,积累精美、隽永的词句,夯实语言基本功;从模仿中,灵活运用各种技法,提高作文能力。只要我们立足学生实际,放低要求,放慢脚步,持续模仿到了一定程度,学生自然就会融入自己的东西:

1)屏幕显示:课间,教室里打得乌烟瘴气。祝老师气咻咻地站在门口,我们几个也都像木头一样,钉在那里了。要求模仿范文改写此段。

2)回顾技法:锁定主人公,步步追问,细分感觉:眼、鼻、口等分别如何?周围的人或景物怎样?

3)学生思索,写作。

4)当场展示优秀片段:“他头上冒着热气,鼻子尖上缀着几颗亮晶晶的汗珠,

眉毛怒气冲冲地向上挑着,嘴却向下咧着。看见我们,他惊愕地眨了眨眼睛,脸上的肌肉一下子僵住了,纹丝不动,就像电影中的“定格”。”

4.个性写作,享受作文乐趣

因为有了片段训练的点燃,学生心里会豁然敞亮,相关的积累纷至沓来,运起笔来自然左右逢源,即便是基础一般的学生,“畏写”心理也能大大减轻。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技法的运用从片段过渡到整文,扩大战果。

有学生在《幸福让我陶醉》中写道:“回到家,依旧是那冷冷的灯光,是那句似乎很不情愿的,回来了。看到父亲那若无其事的表情,我的怒火在胸中燃烧,积蓄已久的不满如火山一样喷发了,你到底还管不管我?爸爸的脸色突然变了,“哐——”盘子碎了,飞散的碎片刺伤了我的心。我转身想要离开,可双脚像被钉在脚上,眼泪不争气地一颗一颗往下落……”

可以看出,学生已学会把手放在生活的心口上触摸、思考,在品咂写作技法的同时更享受到了自由创作的畅快。

(三)评评微目标

1.生生互评

作文评改时,教师往往习惯于凭借自我喜好和评改标准,于是“作文本上涂满了圈圈点点,学生心里头长满了疙疙瘩瘩”。为什么不让学生既当作者又当读者,既当学生又当教师呢?我是这样尝试的:

1)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和学生共同协商制定本次作文微目标达成标准(层级),学生据此评定所达到的“楼层”。如微目标“细节让文章流光溢彩之综合”的达成标准。

2)小组内互改,互找优点(3处以上)且指出不足(1处),圈点勾画之后要求学生写两个方面的评语,如“我最欣赏本文。我的建议是。”充分挖掘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放大了去看,去欣赏,去评价。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别人对他们的肯定与认可。

3)教师再评,对他们的进步与优点不吝赞词,对文作中的某些不足委婉提示,力求让评语“活在学生的心里”③。如某学生记述爸爸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时,描写贫乏。我写下这样的评语:“你拉过爸爸的手,触摸过它的心灵脉动吗?你凝望过爸爸的背,体味过他的生活快乐与否吗?爱在一言一行中,爱也在不言不语中,孩子,用你的心灵去品咂,勇你手中的笔去倾诉,倾诉那份立在您面前的,不同于别人的父爱吧!”这样的话,指导学生关注生活表象背后的潮涌与律动并描写它们,同时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2.自评自改

学生对作文主题的认识,一般不是一次性的写作思考就能完成的。教师在对当次作文的共性问题作出指导后,要趁学生思考尚未冷却,要求他们对照本次微目标,分析自己作文存在的不足,有针对性地修改,再写,再面改。这比纯粹的新写更有提升价值。

这当中,学生会重新审视自己的作文,回望、梳理思维,进而修改语句,补充细节,深化议论,浓郁情感等。这种自我矫正,能更好地内化技法,渐入写作佳境。以某生的两稿为例:

原稿:我捏着试卷,呆呆地坐在教室里,心里不住地害怕,母亲回来看到这分数会如何?放学时间到了,我磨磨蹭蹭地走在最后,希望母亲不来接我。……

修改稿:我静静地坐在教室最不起眼的角落里,手里捏着一张数学试卷。上面交错的叉与勾,像是一条条刀刃划过试卷的身躯,鲜艳的血顺着泪缓缓落下。我犹豫着,今天母亲就出差回来了。难道,我该给她这样一份“见面礼”?我呆滞地望着头顶一尘不变的蓝天,一声长叹……

显然的,修改稿的语言表达更精美,文句更有张力,更富感染力,同时可以看出小作者的思维也更缜密了。

微目标训练是个“聚沙成塔”的活动,必须注重点滴积累和局部有效有序练习,方能逐步攻破作文难关,使学生能自在表达。这条路上,尚有许多待开凿的台阶,尚需我们更深入地探索。

参考文献:

1)崔雪梅.体验式作文教学.初中语文教与学,2014(2):18-21

2)作文教学新支点.初中语文教与学,2013(6):39-45

3)陆亚萍.阅读与写作.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1)

4)梁咏鸾.初中记叙文细节描写序列化教学初探.初中语文教与学,2013(11):4

江山城北中学徐红仙 324100 电话: 135********

邮箱: 695343406@https://www.360docs.net/doc/6a9766591.ht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