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的“比较讲授法”探微

历史教学中的“比较讲授法”探微
历史教学中的“比较讲授法”探微

历史教学中的“比较讲授法”探微

一、使用"比较讲授法"的理论依据

"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这是所有了解"历史"这门学科知识的人共同默认的一句经典名言:没有这个理论基础,历史教学中的"比较讲授法"将失去任何可能;有了这个基础,几乎每一位历史教师在教学中,都会直接、间接或有意、无意地使用着这一有着鲜明教学效果的传统的"比较讲授"的方法。

全面论证上述这句经典名言,不是本文的任务;但为了从历史的本质深处探讨"比较讲授"的各个逻辑前提,有必要对与这句话有关的两个重要的理论基点作出说明。唯物史观认为,世界历史的发展是统一性与多样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辨证统一。所谓统一性、普遍性,主要是指社会历史的共同性和一般性规律,而多样性和特殊性则指各国、各地区或各民族在不同时空所表现出来的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历史差异特征。换句话说,多样性和特殊性是千差万别的历史现象,共同性和一般性是可以归纳和比较的历史本质,此其一。其次,历史是过去了的人类社会生活的记录和现代人对它们的评估,是人类群体和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的产物。人类学告诉我们,经历着历史演变的人类的思想、感情和行为,不仅具有不变和可变的两种表现,而可变部分也是有规律可寻的。这两个理论基点,有力地支持了我们能够在历史教学的"比较讲授"的领域里,展开进一步的探讨。

二、通史性质的历史内容都具有可比性

不论是初中、高中还是中专的历史课本属于通史性质,展现其叙述的领域无非两大内容:一是人类社会的进步方式,一是人格塑造的行为模式。就前者而论,其线索1,包括人类体质和早期社会生活的演变:包括人类体质形态的变化、婚姻形态的变化、生活方式的变化和生产方式的变化等;2,包括社会,制度的建立和变革:其中包括各项典章制度的发布、社会革命、政治改革、维新运动和对抗性政变等;3包括经济发展:包括自在发展和制度促进等。4,军事斗争:包括国际战争、跨国军事同盟、国内战争、起义和叛乱等;5,包含内容是对外交往:包括国际政治和经济联盟、缔结国家间各级关系和盟约、各种官方交流和民间交流等;6,宗教活动;7,民族斗争和融合;,8,文化运动;9、科技革命,等等。就后者而论,则有爱国志士、民族英雄、思想大师、道德名家、科技英才、文艺人物、各类政治人物和社会活动家的产生、行为与业绩。在这两大内容的线索范围内,举凡同类的事件、人物、项目和作品,都具备各种可比性质,是我们运用比较讲授法的系统依据。

三、"比较讲授"的运用

关于"比较讲授"的方法,属于教学实践环节,是本文探索的一个重点。一般说来,从形式上分,有口头比较和板书比较。前者适用于一些简单比较或单项比较,如比较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廷帝国、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土尔其帝国等几个地跨欧、亚、非三洲国家的疆域特点,仅用口头叙述一下即可;至于复杂一些的多项比较,就必须使用板书了。板书也可以分为两种,比项不多的可以随机地列项书写,比项较多的当然以制表为好。如果从比较的幅度上分,可以有局部比较和全面比较,如比较14—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17—18世纪的思想启蒙运动,习惯上是就两者共同的思想解放性质和不同的背景与作用作局部比较对于两次

运动中出现的人物和学说思想、群技研究、文学创作,则不作具体比较;而对于英国、法国和美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常常要就革命的可能性、必要性、成熟时机、导火线、具体经过、结果、特点、历史意义和地位等,作全面的详?细的比较。如果从比较的对象划分,可以有人物比较、事件比较、典章制度比较、科技与学术成就比较和宗教教义比较等。如三次世界性科技革命的比较,或者佛教、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教主、教义与发祥的时间和地区比较。如果从范围上划分,可以有国内比较和跨国比较。还可以有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如美国独立战争与南北战争的比较就是纵向的,也是国内的;而中国的郑和下西洋和西欧航海家开辟新航路的比较则是横向的,也是跨国的。如果从比较的规模划分,可以有两个条目的对比,也可以有多个条目的排比;对比用得较多,排比要少一些。譬如用二战后期中、美、英、苏四国交替参加的四个国际会议放在一起比较,就属于排比;上述世界三大资产阶级革命的比较,也属排比。此外,还可以分正向比较和异向比较或反向比较,如岳飞与文天祥比较或埃及的阿拉比与苏丹的马赫迪比较是正向比较,拿破仑与希特勒比较则是异向比较,至于法国大革命中的吉伦特派与雅各宾派相比就属于反向比较了。总之,比较的内容和方式可以有很多变化,其目的不外乎引导学生能够因此对历史知识加强辨别、深化理解、发现规律,乃至调动学习兴趣、促进记忆。其运用之妙,有待于教师各自灵活而刻意的发挥。

四、运用"比较讲授"法需注意的事项

从上述论证来看,历史内容的可比领域是非常宽阔的,比较讲授的方法也是多样的;但在教学的实际过程中,也不可以任意地或无限制地使用。这里有一组要件可以形成我们运用比较方法讲授时的约束机制:1.必须符合国家教育部颁行的中学

历史教育新课程标准所指定的教学要求的方向;2.必须确认在教科书范围内的具体知识,不能过多地旁征博引,超越学生的可接受范围;3.在比较过程中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不可以单纯追求可比性,以致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沼;4.保持积极、健康的思想情趣和科学、严谨的分析态度。不提倡哗众取宠、低级趣味、任意类比、制造噱头等做法;应以严肃、认真和灵活、恰当的比较讲授,达到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

初中历史五步高效课堂教学法

附件1: 诸城市中小学(幼儿园)教育教学成果申报表 单位(全称):诸城市舜王街道箭口初中学段:初中 2.参评主体属集体的填写“某校某教研组”等或前5名成员,参评主体属个人的须填写真实姓名。

张春丽初中历史五步高效课堂教学法 箭口初中张春丽胡勇 问题的提出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们应该明确认识到,历史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和提升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从课堂教学的现状来看,有些课的教学目标层次太低,认为历史教学只是照本宣科,只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不能联系实际,恰当地提出问题,不懂或者忽视怎样培养学生的能力,其结果是学生不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由此可见,课堂教学的现状呼唤高效课堂教学。如何构建历史高效课堂,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形成原因 一是传授式教学根深蒂固;学生只忙于死记硬背,实际上并不理解所学知识,更谈不上灵活地运用。 二是急功近利忙于应试。受中考的指挥棒影响,许多教师往往围着应对考试打转,没有把精力放在构建历史高效课堂上。 三是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不到位。高效课堂与传统课堂最大的区别是学生的表达能力是否得到充分训练。传统课堂往往在导学案上的内容,几乎全是参考书和教辅资料上的。学生不用读书,不用思考,就能把答案搬上去,这样就无法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了。 四是忽视教学常规,教学有花样但没实效,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流于形式。以前进行合作探究时,学生马上围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表面看起来讨论十分热闹,实际上却说着一些无关紧要的话,有的学生并未参与讨论,自己干自己的,还有趁乱说闲话的,课堂效果更无从谈起了。 解决问题所采取措施: 我们所期待的高效历史课堂,指的是教师从教学设计到课堂讲课,能走进学生的心灵,学生高度投入,要让学生深深感受知识的魅力,明确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内心充满着明理的喜悦、践行的冲动,从内心深处发出“我懂了”、“我能解释给你听”等呼声。 怎样去做才能使课堂高效呢?这是我们每位教师的永恒的追求。我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从对学生评价上求高效,做到精细准。课堂评价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肯定,也是对他们的一种鼓励。教师的评价不能只是随意的夸夸其谈,要精简、细致、准确。所谓精简,就是教师在评价时不拖泥带水,评价到关键点上即可。所谓细致,就是仔细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在细微处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表扬,这一点对后进生的转化尤为重要。所谓准确,就是要找准学生的闪光点,既让学生本人信服,又能得到其他同学的认可。 另外,课堂上还要注重生生、师生评价。我觉得我们应该在这一方面多下功夫,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的展示,不论对错及时给予评价,同时也让学生去评价学生,这样的好处在于评价别人的学生能够认真倾听,只有这样才能说出别人的优缺点,不断提升自我。而且我们还要注重评价方式,不管是师生评价还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分析——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一、教学目标设计 本案例出自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Ⅲ),本课的内容标准及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内容标准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老子、孔子的重要思想主张;孔子在教育上的贡献;战国时期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及主张;董仲舒对儒学改造的主要表现。 理解:“道”和“仁”的含义;“天人感应”;董仲舒新儒学。 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和意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 归纳: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思想的演变。 (2)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学习所得,了解各学派思想主张,并分析比较它们的差异;通过儒学地位的变化,分析政治思想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文化史上这一光辉时段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形成尊崇传统文化的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本课的重点是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以及儒学在汉代的发展。中国思想的源头起自先秦时期,尤其是春秋战国之时诸子百家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后世的各种思想潮流大都能从诸子百家那里找到最初的萌芽。当时的“百家争鸣”也对思想的创新与活跃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正是这种局面导致了中国思想史黄金时代的形成。所以,对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别是儒、道、法、墨等主要几派的思想以及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墨子等思想家要有了解,对于西汉以后儒学的发展要有所知晓。 本课的难点是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和新儒学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最活跃、最辉煌的时期之一。百家争鸣对中国思想文化、民族性格的影响巨大而深远,教师要引导学生给予分析和认识。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局面到汉代已不复存在,儒家在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一枝独秀,逐渐成为主导思想,特别是汉武帝时,由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被朝廷采纳,此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三、教学内容分析本课讲述了三个方面的问题:老子和孔子的思想、百家争鸣、董仲舒新儒学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较为全面地叙写了春秋战国至西汉武帝时儒学兴起,发展,“坑儒”,独尊的经历。 1老子和孔子的思想 教材从两个方面介绍了老子的思想。老子把“道”当作万事万物的本体,它是超时空的存在,是永远不可感知的精神实体。老子思想中的精华是它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这就是他认为世间万物都包含着对立面的统一,对立双方互相依存又互相转化。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周朝政治紊乱,礼乐崩坏,他消极悲观,提出了一个回复到“小国寡民的远古时代的主张,”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显然是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的。孔子提出了“仁”的思想。 作为哲学思想的“仁”,内容非常宽泛。孔子毕生从事教育事业,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首开私人讲学之风,被尊为“万世师表”。他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被奉为圭臬,指导了两千多年的中国传统教育,而且在今天看来,多与现代教育理念相合,闪烁着科学的光芒。

历史课程教学论模拟考试试卷

历史课程教学论模拟考 试试卷 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模拟考试试卷答案(一) 一、简答题(每题8分,共计24分) 1.简述历史课程资源的含义与类型 课程资源包括教材以及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多种资源。就历史课程这一专门的课程来讲,历史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实现的各种因素的总和。 历史学科由于其独特性质,拥有极为丰富的课程资源,可以说历史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根据较为常用的分类方法,我们可将历史课程资源分为下列几种:历史教材、学校图书馆、社区历史课程资源、历史音像资料、历史遗迹和各类博物馆、纪念馆、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人力课程资源,就历史学科讲,指的是历史教师。 2.创设教学情境有哪些方法 第一,巧思妙设问题情境。第二,音美配合渲染情境。第三,参与表演体会情境。第四,动用直观再现情境。第五,锤炼语言描绘情境 3.简述历史教育教学研究的目的 (1)适应新历史课程的需要。 (2)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研究是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3)教育教学研究是教师提升自身素质的需要。 (4)从事教育教学研究是教师体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二、论述题(每题13分,共计26分) 1.结合具体内容谈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文化史内容构建特点 (1)提高文化史在高中历史课程中的地位。在高中新课标所设9个模块中,文化史约占3.8个模块,经济史只占1.2个模块,就数量而言,仅次于政治史内容比重。 (2)内容择取了人类创造的最重要的优秀文化成果。以世界古代文明与世界文化遗产部分选取内容为例:亚洲是以夏文明和古蜀文明为代表的中华早期文明;欧洲为克里特文明;以大津巴布韦遗址为代表的非洲古文明;美洲的玛雅文明等。 (3)从横向与纵向两个维度揭示人类文化发展的规律。 (4)将文化史领域作为高中学生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园地。如模块列出了数量可观的“历史之谜”,要求学生进行探索;同时要求学生了解科学家为揭开这些历史之谜所做的“大量的艰辛的工作”及所经历的“探究过程”;并希望学生初步了解人类研究社会发展之谜的方法,以及“考古发掘及研究工作的基本常识”等,可以看出,“标准”是将文化史模块作为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重要阵地。 2.选择设计教学方法的依据是什么 (1)依据教学的目标要求来设计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是历史教师授课的方向,它制约着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教学方法的设计必须服务于教学目标。历史课堂教学每节课的具体目标是不同的,但基本上都要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几方面。为实现具体的目标,可以采用适宜的方法,比如:为了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目标,可以应用情境创意法或情感教育法,通过历史情境的创设模拟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调动学生的感官活动,以使学生

(完整版)中学历史教学法--于友西(教材整理)

中学历史教学法(教材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简述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对象。 答: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 1.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 2.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 3.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 4.研究中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学习心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5.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 6.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学习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目的 ①为了培养合格中学历史教师的需要 ②为了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需要 ③为了中学历史教师自我提高适合时代要求的需要 3、学习历史教学法的意义有哪些P12 (一)帮助学生最有效地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内容的真谛,尽快地胜任自己的工作 (二)能帮助学习者自觉地意识到该向别人学什么,从而缩短自己成熟的过程。 4、学习历史教学法的基本要求P13 ①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要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②在学习中要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反复地联系 ③要下大力气学习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的方法 ④要多观摩、多揣摩 ⑤要本着“诗外学诗”的精神随时学习、永远学习 第二章历史课程论 1、影响历史课程编制的因素P24 影响学校课程编制的因素: ①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具体反应在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指导思想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培养目标上 ②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影响。取决于科学技术的现有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这种发展水 平 ③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不同年龄段的学习需要和认知可能性不同,设置课程也不同 ④民族传统文化对学校课程的影响。 ⑥教育学理论对学校课程的影响。教育观念或对教育作用认识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学校课程类型 ⑦学校实际管理与操作对课程编制的影响 影响历史课程编制因素 ①国家政治和政策导向。体现出国家的政治思想。 ②社会对未来公民素养要求。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符合公民教育的总体需要 ③历史学科发展现有状况。历史学科的研究传统,研究水平,影响到历史课程的编制。 ④学生认识历史的规律和特点。 2、历史课程编制的原则P29

运用比较法

运用比较法,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南充九中莫尚盛比较法是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喜欢运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时,将各种类型的知识进行对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事物的共同属性和个别特征。由于比较法应用简便,适用范围广,并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较强的逻辑性,不但教师乐于运用,而且学生也容易接受。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若能恰当地运用比较法,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地理知识,而且能够使他们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内在联系及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从而更加系统地理解知识。 一、比地理教学中比较法的作用 1.比较法有利于巩固知识 学生在学习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过程中,把已有的地理知识和学习的内容进行比较,就可以获得清晰的地理概念,掌握新学的地理知识,同时对旧知识也起了温故和加深的效果。 2.比较法利于学生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内在联系 地理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地理事物的位置,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揭示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知道为什么会形成。比较法能完成这个任务,如将地中海气候和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比较,便可使学生明白两者都处在亚热带,但因海陆位置不同,前者由于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冬夏交替控制,造成冬雨型特征;而后者由于海陆差异的因素,造成夏雨型的特征。如此一比较,学生就会知道地中海式气候分布在亚热带大陆西岸,而后者分布在同纬度大陆东岸,二者内在联系和特点清晰明了。 3.比较法有利于使教材形成系统,便于巩固记忆 地理教材中不少内容是相对应的,或者是矛盾的对立,但又存在相互对立的联系,通过比较后理解记住了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也自然而然地记住了,通过运用比较法使矛盾对立的知识点形成系统化。如我国的冬季风和夏季风就可以从活动时间、性质、活动方式、造成后果等方面进行比较,这样既可以让学生记住各自的特点,又形成了季风知识的系统。 4.比较法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 在比较法运用的过程中,学生要进行独立思考、分析异同、究其因果等,大脑思维活动和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拓展了学生的地理思维空间,同时还锻炼了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不但提高了教学效率,也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地理教学中运用比较法的主要类型

“五步双动”新课堂教学模式简介

“五步双动”新课堂教学模式简介计“学”、教为“学”。 二、课堂目标:以学生为主体,创建快乐、高效课堂。 三、课堂要求:五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点拨小结——达标检测。双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四、课堂原则:先学后教、先练后讲、合作探疑、竞争展示、当堂达标。 ⑴自主学习 交流与讨论的基础是自主学习,在合作学习之前让学生先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问题。要求学生用笔圈点出自己有疑问的问题。通过自主学习,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他们才愿意与同学实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教师要注重学生的预习情况,搜集预习疑难,指导中差生,使他们能与其他学生基本同步。这样做也给不爱动脑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对提升这部分人的学习是有协助的。 ⑵质疑互助 当学生感到自主学习出现障碍时,问题解决方法多样时,知识需要拓展时,凭一个人的力量难以很好完成任务时,最能激发起学生合作学习的欲望,这就是最佳合作契机。教师要抓住这个时机,引导学生实行讨论交流。教师要在第一步的基础上,把自主学习时的重点问题、难点问题、易错问题等,分解到各个小组,引导学生实行小组研讨,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做好要求和指导,深入到各小组与学生共同研讨,以保证达到当堂拔高的目的。 ⑶课堂展示 学习小组反馈讨论交流所得,要求其语速适中、声音宏亮、态度大方、语言简练、点评恰当、衔接自然、配合默契、即时补充、即时

提问。要求倾听组认真倾听,对没有听懂的、有异议的、有其它想法的都能够提出质疑。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当学生提不出质疑问题时,教师要追问;当学生讨论偏离主题时,教师要即时引导;当学生点评不到位时,教师要做重点点评。 ⑷总结升华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先实行交流巩固,再以班级为单位实行知识点盘点和学法收获的小结。教师要在此环节中把小组反馈时遗留的问题和关键点实行点评与总结,并列出必要的板书。 ⑸巩固提升 教师要准备一些随堂练习题,能够是全班检测,组间交换评价;也能够是抽测,教师评价。主要是针对本节的学习目标就重点问题实行即时检测,并实行即时反馈。 在具体操作时,如果内容既简单又少,一般当堂完成这五个步骤,自主学习10分钟,质疑互助5分钟,课堂展示15分钟,总结升华与巩固提升10分钟。 如果内容较多,一般自主学习在课前完成,当堂完成后面四个环节,课上质疑互助10分钟,课堂展示20分钟,总结升华与巩固提升10分钟。

凯洛夫五步教学法的历史背景

五步教学法的历史背景 一堂课究竟应该怎么上?相信这是很多初登讲台的教师都会碰到的类似问题。30年前,这个问题的答案非常确定:找?凯洛夫?去! ?五步教学法?影响了中国教育的半个多世纪。 这位苏联著名教育家提出的?五步教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教师,因而成为我国教育界倍加推崇的通用模式。 何谓?五步教学法??按教科书定义,即控制课堂教学的五个主要步骤: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解新课、巩固新课、布臵作业。 相信这五个步骤对于?60后?、?70后?、乃至?80后?一定不会太过于陌生。?从小,我们就是在这样的课堂上成长起来的?。 ?为什么会有‘五步教学法’??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余文森解释说,这种教学模式是在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和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理论基础上形成的。 夸美纽斯首先提出班级授课制,把一对一的个别化教学变为一个教师同时对几十个学生进行施教的群体教学。赫尔巴特将课堂教学划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都是强调了教师的‘讲’。此后,凯洛夫将其形成为一套完整的体系,教师的‘讲’得到进步的发扬。

毫无疑问,这种模式对中国后世教育教学的影响巨大而深远,加上中国自古就有尊师重教、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推崇学习的传统,因而?凯洛夫?旋风之劲可想而知。 ?不可否认,在当时的情况下,这种模式让教师领悟和掌握了课堂讲授教学的步骤、门道和技巧,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因此得到了提升。?余文森说。 但缺陷和弊端也显而易见。在?五步教学法?中,我们明显看到,其过分注重和强调教师的教,忽视了学生的学。作为学习知识的主体,?学生?在这里几乎是看不到的。缺乏智力开发和能力培养,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伴随而来的是千篇一律的?教师课堂?。以语文教学为例,在?五步教学法?的指导下,语文课无非是作者生平、背景介绍、记忆生字词、段落分析与归纳段意、中心思想、写作特色。?再好的文章,让语文老师一讲,马上就被肢解成一堆的知识,哪里有语文之美!?现实是,这样的课堂在中国不在少数。 ?五步教学法?还适合教学的要求吗?从怀疑走向行动,一些学校和教师正尝试着改革。我国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就进行了大规模的课程改革。事实是,固有的课堂模式正在不断被打破。创新,一直是教育发展不竭的动力和永恒的主题。尤其是最近10年,伴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教育这座花园里,正盛开出各色模式的花朵,它们百

历史教学案例分析

《明朝君权的加强》是七年级下册第15课的内容,明朝时期是我国封建时期逐渐走向衰落的时期,而明朝君权的加强是明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这一课在明清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二、对学生的分析 初一学生年龄较小,生理心理处于青春期的初期,还没有完全摆脱儿童时期的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另外他们的理性思维还没有完全具备,学习和理解一些事物应从直观形象入手,这样他们才能更易于理解和掌握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内容,从他们已有知识积累或生活实际入手,使他们能够有话可说,有事可做,充分调动他们自身的积极性。 三、对教学方法的分析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从课本提供的材料中,有针对性的提出有效的信息,采用合作交流,小组讨论,活动与探究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明朝君权的加强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多角度的分析专制主义中央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在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用正确的方法来评价历史事件。 四、对教学目标的分析 1、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使学生比较全面的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处理朝政,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以及明成祖迁都北京、实行削藩、增设东厂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 2、通过联系以往封建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的措施与明朝的相关措施对比,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通过对科举制的的评价,提高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即任何事物都两面性,不能片面的分析)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3、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名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教学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八股取士

科学合理的运用历史图示

科学合理的运用历史图示 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天津市第112中学 左彤光

科学合理的运用历史图示,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结合教学实例对初中历史教学如何科学有效的运用图示教学法进行了探讨,文章的重点是怎样应用图示教学法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构建高效课堂。 关键词:历史图示教学法,高效教学 一、历史图示教学的概念、特点和使用原则 历史图示教学法,是一种以图形、图像或者表格为主要方式,揭示历史现象或者本质特征,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促进高效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此法运用形象化的图形、图像、图表讲授历史基本概念,揭示复杂的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从而突破疑难点。图示法的实质就是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纷繁复杂的过程清晰化,抽象晦涩的概念具体化,零散的知识系统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历史能力的生成,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达到高效教学的目标值。 历史图示教学法具有如下的优点:1、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是教师破解疑难点的“利器”。2、使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利于在学生头脑中构建系统的知识网络。3、使复杂的概念,形象化,清晰化。4、起到语言表述达不到的鲜明、易懂的效果。历史图示教学法的局限性表现在:1、容易片面的追求知识的单向度教学。2、容易造成知识的缺失,甚至可能造成历史知识的教条化。3、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4、不利于培养综合的人文素养。5、不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历史图示使用的原则图示设计必须遵守三个个基本原则:一、简明抽象原则。 二、符合思维规律。三、科学性原则。 二、如何科学的使用历史图示,构建高效课堂 一、历史图示教学应当在重难点处使用。我们要因地制宜的使用历史图示。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以下三种情况采用图示法比较好:1、在教材中的那些头绪复杂、跨越章节的教学内容;2、学生难于理解的抽象内容;3、复习课,阐述宏观历史脉络的内容。 例如《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历史教学的难点,各种历史事件之间有错综复杂的联系,这课头绪繁多。单纯依靠讲解和阅读教材不能很好的

历史教学中讲授法的运用和优化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案例 ——讲授法的运用 课程标准根据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在“内容标准”中提出了三个层次的要求。第一层次为识记层次,这是在初中历史课程学习中最基本的要求,要求学生能正确定出或说出这类历史内容的基本史实。这类历史内容,约占全部内容的70%左右。《标准》在陈述中使用了“列举”“知道”“了解”“说出”“讲述”“简述”“复述”等行为动词,其中“讲述”“简述”“复述”的内容直接与讲授法有关联,这类要求在每一单元中均有出现。讲授法一直是历史课堂上最主要的教学方法。在本课教学中,我充分运用了讲授法,并与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教学设计】 一开始我先简单补充了教材上没有提到的有关西汉末年和东汉的内容。 [师]西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公元8年,外戚王莽乘机夺权,实施改革,却使社会更加混乱,最终导致农民起义。公元25年,刘秀称帝,史称东汉。他在位期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光武中兴”。中期以后,外戚和宦官专权,政治黑暗。公元184年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爆发,东汉政府名存实亡,军阀割据。 [屏显]“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 [师]从图上大家可以得知,东汉末年整个国家处于何种局面?

[生]略 [师]假如你生活在东汉末年,你的愿望是什么呢? [生]略 [师]东汉末年,割据势力扩张,彼此征战,使得黄河流域的人民饱受战争之苦,社会生产力也遭受到严重的破坏。人民群众渴望早日结束战乱,实现统一,重新过上安定的生活。 历史是由无数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所组成,内容纷繁复杂,包罗万象,而他们之间又彼此关联,相互制约,从而形成历史发展的系统线索,体现着历史发展的规律。一件史实是前面某件或某几件之果,而又成为以后某件或某几件史实之因,所以历史课的讲授要把握好知识结构,提纲挈领,突出重点。侧重讲授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侧重讲授教材知识内在的紧密联系和线索系统。《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一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学习“江南地区的开发”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所以说“三国鼎立”揭开了中国大分裂和民族融合的序幕,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了封建社会民族大融合的时期。但是教材第三单元讲的是秦汉时期的历史,而且只讲到西汉的内容,所以要学生一下子从西汉跳到东汉末年,了解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内容,学生很难接受。在这种情况下,我补充讲述了西汉末年王莽篡权、东汉建立以及东汉外戚宦官专权的内容,以便于学生更好的了解东汉

(完整word版)高效课堂五步导学教学模式解读

高效课堂五步导学教学模式解读 上学期,我校开展了高效课堂的创建工作。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我们初步总结出具有我校教育特色的高效课堂五步导学教学模式,这是我们持续开展高效课堂创建活动以来结出的第一枚教学教研硕果,下面我从其基本思想、基本教学流程、基本特点、注意问题、重要意义等五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基本思想 高效课堂五步导学教学模式以高效课堂的教学理念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让学习真正发生在学生的身上为目的,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生命状态,注重学生的自学,对学和群学,以导促学,促进学生主动的学习,从而学会学习,学会探索,实现让所有学生都能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都能学得好,都能为今后的人生发展做奠基。 二、基本教学流程 (一)目标导学 教师有效、简洁导入新课,准确展示学习目标,导引学生明确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具体目标,从而指导学生结合自我学情,预先考虑自我达标程度和方法,学得有的放矢。 (二)自主学习: 学生根据《五步导学教学模式导学案》上的自学目标和提纲,参考自学方法指导,围绕导学案自学教材,或利用参考书、工具书、学习资料来获得新的知识,重点自学这堂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不必求全。 (三)问题探究 学生自主学习了十几分钟后,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内对学或群学,交流自学成果,梳理章节内容知识链,合作探究自学疑难点。 (四)反馈提升

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自学成果,小组间互动评价,全班交流解决小组疑难问 题,教师察言观色,适时加以指导、辅导和追问诱导,对教学重难点进行精讲巧拨,以求得问题的解决和认识的深入,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达标应用 达标应用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检测达标的过程,达标应用中的问题设计要具有一定的层次性、针对性,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有能力提升题,中等的学生有中等的目标,差一点的学生有基本训练题,从而使达标应用习题须面向全体,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设善于发现问题、完善自我、展示才能的机会,测学时间每一节课不得少于10分钟,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当堂完成、力争人人达标。 三、基本特点 1、关注学习目标的清晰化。 制定学习目标的目的是使学生明确要学什么。目标不仅要具体,要充分利用教材的单元(课组)目标要求、章节(课例)预习提示和课后的思考和练习要求来确定,而且要重点突出,明确学习重点,但不要面面俱到,避重就轻。目标的表述要以学生为主体,要让学生读得明白,弄得清楚本节课到底要完成 什么学习任务。 2、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化。 高效课堂五步导学教学模式将学习的重点前移,规定了自主学习的内容、方法和要求,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课上学习采用的问题式教学、探究式学习,大大激发了学生求疑解困的欲望,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主动参与成了学生的一大特征。 3、强调教学过程的动态化。 课堂教学是师生不断合、分的动态过程。教师不能去抢学生的活,要善于把皮球踢给学生,教师要在课堂实施主动撤离和适时登场,做好主持人,注重问题生成,根据课堂学情不断调整课堂。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基本流程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基本流程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为(“自主共研式”五步教学法):创设情境,巧妙导入——自读 课文,建构知识——质疑问难,合作共享——拓展探究,深化主题——反馈总结,评价提高。 1、创设情境,巧妙导入 本环节主要是根据本节课的内容,设置情境,渲染气氛,帮助学生尽快走进相关历史阶段。这种情境的 设置或通过总结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自然地联系本节课的内容;或利用相关的文化背景,制作相应的课 件;或通过设置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吸引学生“好奇”地进入课文;或通过出示材料,联系实际, 利用联系法链结本课将要学习的内容。也就是说,将文本信息形象化、情境化、经验化,巧妙地将问题 设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引起学生的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并萌生问题和想法。 本环节应注意的问题是:①所创设的情境必须与本节课的内容密切相关,不能强拉硬扯,牵强附会。②情境不宜太长,能起到潜移默化最好,切忌拖泥带水,费时太多,喧宾夺主。 2、自读课文,建构知识 这是一个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的关键环节,关注的是学生的学法。此环节主要是引导学 生自主学习课文内容,了解相关知识。此时应指导学生读的方法:首先浏览大小标题,知道本课主要内容。其次,让学生自由阅读教材及相关资料,把感悟出的问题和想法叠加、碰撞、搅拌,然后过滤,加 工成自己的观点和意向。为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教师要在教材资料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必要的 文字与图片等各种补充资料,让学生从中捕捉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并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必要的时间与空间。同时,结合文中插图或补充内容有重点地边读边勾画出相关内容(历史时间、人物、 地点等,可用不同的符号标出)。再次,根据勾画的内容要点尝试编列知识提纲(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习 惯或用图表式,或用表格式,或用图示法等等)。最后,根据自己读书的结果,找出自己的质疑点。 本环节应注意的问题是:①学生自读时,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读书不能“走马观花”,,粗读和 细读相结合,能充分理解课本插图、图表及补充史料的作用。勾画知识点内容应抓住关键词句,切忌对 课文基本内容全圈全画②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要有针对性,且最好一次性交代完毕,切忌随意打断学生读书的思路。③对学生所列提纲不要强求一律,不要求全责备。④对于起始年级的授课,教师可以列出其

历史教学案例及反思

历史教学案例及反思 第三节课,九﹙1﹚班,一堂历史专题复习课《俄国﹙苏联﹚的变革史》。在学习了俄国﹙苏联﹚历史上的改革之后,在归纳改革的过程时我的思路本来是这样设计的: 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后→社会制度改变→十月革命后→社会制度改变→列宁政策→→斯大林模式→→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后→﹙社会制度改变﹚→苏联解体 在我引导学生归纳到十月革命后改变了社会制度后,在这时,一学生举手要求发言,说“老师,我认为:社会制度改变应该与斯大林模式形成是同时的,而不是在十月革命之后”。可能是他的发言激发了另一位同学的勇气,另一位也站起来说:“通过做题我发现,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后一般说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而不是社会制度发生变化,老师,社会制度和社会性质有什么区别?”。 面对两位同学的大胆提问,我改变了以往直接作答的方式,对他们说:“你们提出的问题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我想我们只要学习一定能弄清所有的问题”。现在我提议分小组学习,你们俩(我真诚地微笑着对刚才两位提出问题的学生)如果愿意就一人带一小组,第一小组主要整理哪些改革或革命改变了社会性质?第二小组结合中国建国历史与苏联建国历史对比主要整理社会性质与社会制度的改变有何异同。各小组形成书面材料并交流汇报,老师作必要的补充或更正,最终我们师生形成的共同思路是: 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后→社会性质改变→十月革命后→社会性质改变→列宁政策→→斯大林模式后→社会制度改变→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后→﹙社会制度改变﹚→苏联解体 通过这堂课我从学生脸上洋溢的笑容中发现,学生获得了满足感和作为学习主人自主获取知识的成就感。从此以后,我发现很多同学上课积极性也高起来了。“老师,我认为”这句话,勾起我对历史教学的深刻反思。 一:教师备课时,往往更多的考虑的是教学过程的设计,且力求尽善尽美,而恰恰忽视了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人,忽视考虑学生在学习本课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和为解决这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戊戌变法》说课稿

《戊戌变法》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课《戊戌变法》,我将从教材分析、重点难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下面是我的说课内容。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第二单元的一部分,重点叙述了变法过程中的几个典型事件,突出以康有为、梁 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在近代化道路上的艰难探索。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是近代中国人民探索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一次重要尝试,所以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课前承《洋务运动》,下启《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形成近代化探索的一条重要历史主线。 二、重点难点 1.重点:公车上书和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确定依据:公车上书是维新变法的序幕,在维新变法运动中占有重要地位。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需要在了解变法的主要内容这一基础上掌握。再者学生只有了解了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才能理解戊戌变法的性质和意义。 2.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确定依据:戊戌变法作为地场救亡图存运动、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十分深远。课本对此问题未作阐述,学生只能通过戊戌变法的内容来探讨戊戌变法的意义,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理解、综合、概括能力,这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有较大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这一要求,结合课本知识和学生具体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层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公车上书的主要内容和百日维新的基本史实;知道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背景;掌握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理解戊戌变法的性质及其历史意义;理解变法失败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归纳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学会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方法;通过探讨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历史意义,提高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能认识到戊戌变法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通过学习维新人士变法图强的斗争意识和义无返顾的英雄气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四、教法学法 1.教法 针对课文内容多、理论性强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和直接讲授法,辅之以问题教学法法,通过展示图片材料和视频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并围绕

(完整版)中学历史教学法--于友西(教

第一章绪论 1、简述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对象。 答: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 1.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 2.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 3.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 4.研究中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学习心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5.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 6.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学习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目的 ①为了培养合格中学历史教师的需要 ②为了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需要 ③为了中学历史教师自我提高适合时代要求的需要 3、学习历史教学法的意义有哪些P12 (一)帮助学生最有效地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内容的真谛,尽快地胜任自己的工作 (二)能帮助学习者自觉地意识到该向别人学什么,从而缩短自己成熟的过程。 4、学习历史教学法的基本要求P13 ①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要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②在学习中要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反复地联系

③要下大力气学习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的方法 ④要多观摩、多揣摩 ⑤要本着“诗外学诗”的精神随时学习、永远学习 第二章历史课程论 1、影响历史课程编制的因素P24 影响学校课程编制的因素: ①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具体反应在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指导思想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培养目标上②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影响。取决于科学技术的现有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这种发展水平 ③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不同年龄段的学习需要和认知可能性不同,设置课程也不同④民族传统文化对学校课程的影响。 ⑥教育学理论对学校课程的影响。教育观念或对教育作用认识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学校课程类型⑦学校实际管理与操作对课程编制的影响 影响历史课程编制因素 ①国家政治和政策导向。体现出国家的政治思想。 ②社会对未来公民素养要求。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符合公民教育的总体需要 ③历史学科发展现有状况。历史学科的研究传统,研究水平,影响到历史课程的编制。 ④学生认识历史的规律和特点。编纂历史遵循原则: ①遵循科学指导思想的原则 ②符合基础教育要求 ③建立在时序框架下

五步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历史 “五步式教学法”在中学课堂中的运用 湘潭市市十八中毛兰 摘要:为了激发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不断学习,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学习能力,高中历史课堂可以尝试“五步式教学法”。其具体实施步骤包括设疑激趣、感知素材、讨论解疑、归纳整理和巩固开拓。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五步式教学法;历史 在历史教学中,对于学习基础比较差的学生,仅仅靠教师将课本知识机械地灌输给学生这种传统方式,已经不足以激发学生的上课时的激情和兴趣。为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五步式教学法”,通过这样的科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一、“五步式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1.设疑激趣 依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用书,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教师可以全面掌握所授内容,并提出疑难问题。在历史教学中,要把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具体学习目标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学部分的重要的内容。课堂上要不断设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方法提问,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而在概念教学中,故事导入法是最主要的一种。如在概率教学中,可以首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是秦始皇,面对郡县制和分封制两种治理国家的方式,你

将怎么抉择和处理?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在利用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好奇心,及时给予学生一些相关的感知材料和趣味故事,引导学生在轻松的课堂学习环境中学到知识,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2.感知素材 我们感知的过程,就是信息输入的过程。研究表明,学生要获得知识,除了认真听课之外,有效的观察和实践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教师可以适当地提供全面的感知材料,比如图片、视频等等,而且要设法扩大和增强材料中间的对比度,扩大材料的差异性,让学生能从材料之中寻找到更多的不同点,优化感知效果,对于一些抽象的教学内容,更要采取直观的教学方式,加深学生的感知和理解。如讲解九品中正制的时候,想让同学们阅读教科书高一上册(10页,以多媒体形式给出)之后让同学们想象九品中正制的发展轨迹,然后让他们证实自己的猜想,最后得出结论。 3.讨论解疑 讨论解疑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它广泛应用于历史教学之中。讨论解疑可以采取以下步骤:首先,由学生提出质疑或者议题,然后让学生自由交谈,并指定学生发言,而学生发言的过程中,老师要不断启发、引导和鼓励,以达到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目的。如讲《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这节课时,关于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的理解,可以先让学生讨论,教师巡视,针对学生课堂上出现的理解的偏差,予以纠正,然后在黑板上给出正确的解释。 4.归纳整理

五步三查教学模式详解

五步三查教学模式详解 “五步三查”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解读 “五步三查”课堂教学模式是在杜郎口课堂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形成的一套具有普适性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是对高效课堂理念的最佳呈现。 “五步三查”课堂教学模式在步骤命名、环节设计和操作的基本流程上力求简单易记、简便易学,方便一线教师掌握和运用,并尽可能从方法和规律的角度来指导教师付诸教学实践,很好地解决新课程理念“顶天入地”的问题。本期特邀高效课堂培训专家张海晨对此模式进行系统解读。 “五步三查”教学模式 “五步”:指课堂环节五个基本步骤。 第一步:独学; 第二步:对学、群学; 第三步:组内小展示; 第四步:班内大展示; 第五步:整理学案,达标测评。 “三查”:指课堂上的三次关键性的学情调查。 一查:在学生独学时; 二查:在组内小展示时; 三查:在整理学案,达标测评时。 第一步:独学 “独学”指学生个体学习而言。在独学环节开始之前,通常要进行对上节课有关知识的反馈检查和新课导入。

(一)检查反馈:从检查内容和检查对象上要注意分层次,并重点关注C层次学生(即潜能生)。检查最好以爬黑板方式进行。 (二)新课导入:导入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其作用主要体现在:激发学习动力、调整学习状态、创设学习情境、建构知识系统等方面。导入新课后要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独学: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如此学生才会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1、对学生的基本要求:课堂纪律以不影响别人的学习为宜。学生以导学案为抓手,以问题为主线,并运用双色笔就独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标注,带到对学、群学中解决。独学环节完成后,要及时告知本组学习组长。 2、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要高度关注各小组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尊重个体差异,不搞“一刀切”、“齐步走”;对个别学生尤其是后进生要适时点拨指导;独学环节完成时要对各组进行即时性点评。 3、第一次学情调查。独学时,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巡视调查,了解学生学习进度、对导学案独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即基础类题目),并据此确定独学的时间,适时转入下一步学习。这也就是“三查”中的第一次学情调查。 第二步:对学、群学 “对学”指两名同等学习程度学生的合作学习;“群学”指小组内不同程度学生的合作学习或具体指“学习对子”间帮扶学习。对学、群学环节仍然是以解决问题为主线。 1、对学生的要求:先对学,后群学,继而深入探究。首先通过同层次学生的对学力求解决独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再以学习小组为组织单位,由学习组长组织成员对照导学案开展有效的合作、探究、对子帮扶,真正实现“兵教兵、兵强兵、兵练兵”。对学、群学的过程,既是解决独学中存在问题的过程,也是发现新问

历史教学案例

历史教学案例 关于新航路开辟的设问与思考 安爱茹 在高中历史的课堂上,只有老师的讲是远远不够的,这样会变成“满堂灌”。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开展教学活动”,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互动不能没有“问”这一环节。老师通过问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维;学生通过问来反映疑难杂症,得到释疑解答。但是,问什么,怎么问,如何对待答的结果,却需要老师仔细揣摩。一旦处理不好,不仅不能完成教学任务,还会令学生在问题的轰炸中失去信心,无效学习。 新航路的开辟是很生动的历史事件,它讲述的是人类通过这次地理大发现将世界从彼此隔绝到联系成为一个整体,同时也融入了人类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的精神。可是课标要求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充分理解新航路开辟的意义,这就使这堂课的教学不能走马观花,而是要对课文进行深入分析,而分析课文恰恰容易使教学变得枯燥乏味。 课文介绍了新航路的开辟原因、条件;葡萄牙和西班牙得殖民扩张及对欧洲的、对世界的影响。原因:14—15世纪欧洲社会的商品经济逐渐发展,欧洲人渴望得到更多的贵重金属和来自东方的贵重商品。在欧洲广泛流传的《马可.波罗行纪》将东方描述成“黄金遍地,香料盈野”。欧洲人相信这种说法,因为亚洲一直是欧洲许多贵重商品的主要来源地。 欧洲对东方的贸易一直是转口贸易。经过印度商人、阿拉伯商人和意大利商人倒手,香料的价格一般要提高8,10倍以上。高额利润令大西洋沿岸的西欧商人垂涎不已。西欧的贵族和商人渴望另辟一条抵达东方的商路,发财致富。当时欧洲各国君主依仗武力,强化王权,积极扩张。西班牙和葡萄牙首先把扩张的目光投向欧

洲大陆之外的地区。基督教会为了传教,不惜使用武力进行“圣战”。这也成为欧洲人向海外扩张的一个重要推动力。经过几个世纪的努力,欧洲人在造船和航海技术方面取得很大进步,具备了远洋航海的条件。 以往我的教学设置的问题通常是:(1)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社会根源、宗教原因、商业危机各是什么,(2)新航路开辟具备了哪些条件,(3)上述原因中,你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4)新航路开辟的大致经过,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有哪些,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思考回答。 上述问题设置固然可以完成课标要求,但发现学生阅读课文、分析课文提不起精神,觉得新航路开辟索然无味。是不是可以变换角度提问呢,尝试一下吧,于是五组学生分别变成了500年前的西欧商人、资本家,西班牙葡萄牙国王,基 1 督教徒,航海家,美洲、亚洲人民;老师变成穿越时空的记者兼播音员对学生进行采访。 采访的问题分成五组:第一组:(1)请问某某老板,最近生意如何,目前市场上哪里的商品可以卖到大价钱呢,哪些人阻挡了你的发财之路呢,要你现在提个愿望,你提什么呢,(2)你们欧洲人从哪本书中知道东方财富遍地呢,(3)资本家:你觉得这种狂热追求财富反映的是资本主义发展对什么的需求呢,然后老师以播音员的身份配合多媒体总结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及实质。第二组:葡萄牙国王:请问为什么资助迪亚士、达伽马远航呢,第三组:是什么信仰支承你对东方的狂热呢,第四组:哥伦布先生,我非常佩服你的冒险精神,恕我直言,冒死远航你可以得到什么好处,你认为你有足够的技术上的保障措施吗,能透露一二吗,然后老师以播音员身份用多媒体图片总结新航路开辟的政治、宗教原因,让学生了解当时航海、造船技术情况,理解航海家不只是单纯“冒险”,还有更深层的原因。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迪亚士先生把你们的航海路线展示一下好吗,其他学生观察课本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