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四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北京四中2016-2017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

政治试卷

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 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历史文化长期的积淀。了解自己的传统节日是公民素养的表现。对照下面节庆图片与节日名称,二者不一致的是

春节元宵节中秋节重阳节

A B C D

2. “莎士比亚征服了全世界,他的胜利比拿破仑们和恺撒们的胜利更为巩固。每天每天,像涨潮时的海浪一样,增加着他的新的臣民——这些人流的波涛一天一天地愈来愈宽广了。”屠格涅夫的这段话表明

A. 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

B. 文化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C. 文化促进了社会向前发展

D. 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因素

3.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古城徽州改名“黄山市”近三十年,恢复原名的呼声一直不断,有人坚持“我要老地名,要敬畏文化,敬畏历史”,也有人说“新地名也用习惯了,再改回去劳民伤财,没必要”。这场“复名”之争

①考虑到时间短的地名不具有文化意义,应恢复旧名

②既要关心文化价值又要考虑经济和社会成本

③应有对历史文化地名的保护意识

④应让地名设置为经济发展让路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4. 许多科学家在回忆成长经历时,都会提起他们青少年时代读过的《十万个为什么》、《趣味物理学》、《物理学的进化》等科普作品,正是这些科普作品激发了他们对于科学探索的浓厚兴趣、埋下了科学的种子。材料表明

①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

②优秀文化为人的成长提供精神食粮

③文化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根本动力

④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标志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5. 为纪念联合国成立70周年,中国政府向联合国赠送一座“和平尊”。“和平尊”以景泰蓝工艺制成。尊体以中国传统吉祥纹饰,辅以丝绸之路等元素,这一工艺源于古代西域文化,在中国得到发展完善。这体现了

A. 不同文化在相互交融中逐渐趋同

B. 历史情怀与时代精神的有机融合

C. 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D. 不同文化可以交流互鉴、兼容并蓄

6. 某班社会实践活动小组到颐和园开展“中国园林文化”探究活动,面对这座经典的东方园林,同学们做出了不同的评价:

甲:既有北方山川雄浑的气势,又有江南水乡婉约的风韵

乙:既有帝王宫殿的宏大气魄,又有民居小院的精巧别致

丙:既有皇家园林的传统,又汲取了江南私家园林艺术

丁:既有古代建筑的痕迹,又有现代建筑的风格

从文化包容性的视角看,上述评价与颐和园的特点相符的是

A. 甲乙丙

B. 甲乙丁

C. 甲丙丁

D. 乙丙丁

7. 翻开中国历史画卷,我们发现千百年来,无论是杰出人物还是普通百姓,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背后都印刻着儒家倡导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表明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是

①潜移默化②深远持久③愉悦精神④积极向上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8. 孔子设立私学、广收门徒,“弟子三千,七十二贤”,扩大了儒家文化的传播和影响。这表明

①教育具有传承文化的特定功能

②教育是文化发展与创新的源泉

③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④教育在人才培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9. 尽管中西方建筑在材料运用、设计理念上有诸多不同,但美国建筑大师赖特却从中国古代先哲老子的教诲中汲取养分,并以其作为创作思想的重要渊源。这说明

A. 中华文化的内容极为丰富

B. 中华文化走在世界的前列

C. 文化是民族创造力的源泉

D. 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10. 在中国文学博物馆,4D电影《甲骨文》向观众展示着甲骨文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历程。还原古代生活场景时,影院画面、音响和座椅巧妙配合,带观众穿越数千年;讲述甲骨文字形时,立体图形灵活转换,让观众感受古人造字的智慧。从中看出

A. 科技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决定因素

B. 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促进了文化传播

C. 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D.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科技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11. 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小家”与“大国”同声相应,从孝亲敬老、兴家乐业的义务走向济世救民、匡扶天下的担当。家国情怀宛若川流不息的江河,流淌着民族的精神传统,滋润着每个人的精神家园。以下名言诗句中能体现这种家国情怀的是

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②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③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④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2. 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独特之处,在于把哲学观念与历史文脉融入砖石草木之中,使建筑成为中华文化传承的视觉象征。例如为世人所称道的苏州园林,“虽未人作,宛自天成”,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这印证了

①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②园林建筑是文化的物质载体

③文化的传承依赖于传统建筑的保护

④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13.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近距离展示了稀世珍宝的复活技术,讲述了一批故宫文物修复者的“日常”:擦掉黄花梨箱柜铜组件上的锈,显出黄澄澄的光;一个个齿轮的调适,大座钟上的野鸭终于能扇动翅膀;颜色已经黯淡了的瑟,一层一层刷上新漆后华彩焕然……经历岁月风尘而破旧残损的各种文物在一双双神奇的手中重新焕发光彩。重视对文物的保护和修复是因为

A. 利用现代元素修复文物,可以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

B. 文物是文化的物质载体,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C. 文物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是中华文明博大的重要标志

D. 文物是中华文化的精神标识,是增强文化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14. 对联“谋国事,晓国情,国圆民主富强梦;立家风,传家训,家出文明友善人”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喜庆祥和过大年”楹联征集活动中获得一等奖。这表明

A. 弘扬时代精神,必须借助传统文化的形式

B. 核心价值与时代精神成为文化创新的源泉

C. 楹联文化顺应时代的变迁,不断发展创新

D. 张贴楹联,成为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15. 一位设计师将各省市的文化元素融入文字,创造性地设计出了如下图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京徽湾福建

①丰富多样的地域文化是创意设计的源泉和动力

②“京”和“湾”的设计融合了多个文化元素,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③图中的徽派建筑与福建土楼同为传统建筑,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④京剧、徽派建筑、台湾日月潭、福建土楼都属于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6. 20世纪50年代古城北京改建,部分城墙和城门被陆续拆除。建筑学家梁思成曾为此流泪,抱着一块城砖对拆城墙的人说:“五十年后你们会后悔的!”梁思成之所以流泪,因为他深知文化遗产是

A. 一个国家风俗习惯的集中表现

B. 一个国家全部历史事件的凝结

C. 一个国家宗教发展的集中体现

D. 一个国家民族和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17.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世界遗产再添中国元素。在“二十四节气”的主题活动中,同学们提出了以下观点,其中有道理的是

①“春夏秋冬雨露霜雪”,二十四节气是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所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②文化具有继承性,二十四节气作为华夏民族特有的文化记忆世代相传,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③“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谷雨三朝赏牡丹”,二十四节气是时令、气候、物候的规律,我们应该尊重

④俗语说“冬至大如年”,但现在很多节气讲究都没有了,只有饮食习俗传了下来,北方吃饺子,南方好多地方吃汤圆,说明传统习俗对人们物质生活的影响更持久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8. 古语云,“百善孝为先”;“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在新时期,应当如何传承孝道文化?下列观点中正确的是

A. 孝道文化代表的是封建主义腐朽思想

B. 敢于突破成规陈说,根除传统的思想观念

C. 全盘继承传统孝道文化,使其永葆生命力

D. 对待传统孝道文化要坚持肯定与否定的统一

19. 北极星指的是最靠近北天极的一颗星,是夜空能看到的亮度和位置较稳定的恒星。千百年来,曾经的北极星会被新的更靠近北天极的恒星取代。现阶段北极星是指小熊座 星,

在3000年前是天龙座α星,隋唐时期北极五成了北极星,而到公元4000年前后,仙王座γ星座将成为北极星。以上材料说明

A. 北极星是人们实践的产物

B. 静止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C. 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D. 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20. 习近平指出,“日月不同光,昼夜各有宜。”正是因为有了差别,世界才多姿多彩;也正是因为有了分歧,才需要聚同化异。这启示我们在处理中美分歧时应

①承认矛盾,加强沟通,相互理解

②在对立统一中消除矛盾,实现互利共赢

③看到斗争性以同一性为前提,寻找共同利益

④在对立中把握统一,推动中美关系健康发展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④

D. ③④

21. “在殿堂和田垄之间,你选择后者,脚踏泥泞,俯首躬行,在荆棘和贫穷中拓荒。洒下的汗水,是青春,埋下的种子,叫理想。守在悉心耕耘的大地,静待收获的时节。”“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大学生村官秦玥飞从耶鲁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到祖国服务,并且发起了“黑土麦田公益”项目,招募优秀毕业生到国家级贫困县从事创业和扶贫。这表明

①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并证明人生的价值

②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

③掌握丰富的知识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

④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促进作用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22. 在我国历代文学宝库中,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作品可谓浩如烟海,后人可以从各不相同的描述中,区分出特定的环境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讴歌的是辽阔海洋的北国草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描绘的是风景绮丽的江南春色。这种现象表明

①意识活动的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②不同环境内部的矛盾有各自的特殊性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世界中起决定作用

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23. 近年来,通过手机、网络等进行的不完整及断断续续的阅读逐渐盛行。这种“碎片化阅读方式”带来海量信息的同时也导致了知识来源的随意性。零碎的阅读无法让读者走进大部头书籍和主题严肃的文本,容易形成思维惰性。这启示我们应

①主动认识和改变阅读规律,改变思维惰性以避免成为碎片化信息奴隶

②充分发挥意识能动作用,自觉选择名著等书籍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③用联系观点看问题,结合个人兴趣与时代需求阅读一些主题严肃书籍

④运用系统优化方法,将碎片化阅读累积起来就能实现整体阅读的效果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24. 有人说,“1+1=2”是数学,“1+1>2”是哲学。从哲学视角理解“1+1>2”,其合理解释是

A. 组织协调好已有的要素,能使整体的功能得到更大的发挥

B. 用系统优化的方法,能使各要素的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C. 用批判性思维怀疑一切、推翻一切,可以开拓出崭新境界

D. 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创新推动人类思维的发展

25. 民谚有云:“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龙抬头”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表示春季来临,万物复苏,蛰龙开始活动,预示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民谚是主观的人为联系

②客观规律支配农事活动

⑧实践是民谚的基础和来源

④顺从自然是农业的必然选择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二、非选择题。请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共50分。)

26.

材料:《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中国诗词大会》运用“生活化”的方式,赋予古诗词以时代内涵和生活气息。诗词大会还在节目内容和展现形式上进行了创新,竞猜、“飞花令”等对抗性安排,增加了节目悬念;超大演播室、水舞台、大屏幕意境展示等全新舞美设计,增加了节目观赏性:手机摇一摇等新媒体互动、多屏传播等技术

手段应用大大提升了节目的趣味性和参与性。节目播出后,受到全民热追,并引发一股诗词热潮。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中国诗词大会为何会受到热追?(12分)

27.

材料:2016年我国文化“走出去”成果丰硕:我国出版物版权和实物贸易的逆差从7.2:1缩小到1.6:1。紧紧围绕元首首脑外交,高质量的演出、展览向各国展现了中华文化精粹,展示了我国各族人民的精神风貌,展示了我们的价值观念,为塑造良好国家形象、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作出了重要贡献。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总数达到30个,全面客观地向世界展示我国的悠久历史和民族文化,为对外文化交流搭建了新的窗口和平台……

文化“走出去”为中国融入世界创造了机遇。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加以说明。(12分)

28.

材料:从“日不落”帝国时代,到美利坚时代,再到今天群雄逐鹿时代,成就前两者也造就后者的“全球化”,真的在与当今的世界渐行渐远吗?

一股逆全球化的浪潮似乎正汹涌而出,并且从受益于全球化最多的欧美大陆向世界蔓延。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英国脱欧,反恐与难民问题,贸易保护壁垒,右翼在一些西方国家纷纷登场……因此有人高呼“别了,全球化”!

100多年来,围绕全球化的争议一直起起伏伏,尤其伴随全球化带来的问题:技术进步带来就业相对减少,资本和劳动间收益差距的不断扩大,金融资本的全球化运作带来巨大风险;但其带给人类的福祉却也有目共睹,在过去几十年里,全球化促进了全球经济增长,前所未有地使不同国家产生利益交织,各个国家在这个相互联通的网络里形成了更大的相互依赖和更多的共同利益。

当欧美重新思考甚至怀疑全球化的时候,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国家怎么办?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全球化”的认识。(12分)29.

高二某班举行“继承传统美德,弘扬工匠精神”的主题班会。同学看到以下材料。

请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相关知识,以“传承,创新”为关键词拟写一份发言提纲。(14分)

要求:言简意赅,每个关键词对应相应要点,总字数2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 C

2. B

3. C

4. A

5. D

6. A

7. A

8. C

9. D 10. B 11. B 12. A 13. B

14. C 15. C 16. D 17. A 18. D 19. C 20. B 21. A 22. D 23. C 24. A 25. C

29. ①中国诗词大会因贴近生活,并注入时代精神,让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充满生机与活力,受到热追。②中国诗词大会利用大众传媒等现代文化传播手段,让文化在交流中传播,依托电视、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提供更方便、快捷的传递、选择、共享文化资源的方式,促进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交流和传播。③中国诗词大会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对抗性、参与性、互动性,诗歌与传媒、文化与科技的有机结合,促进了热播。④中国诗词大会展现了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见证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增强了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而受到热追。⑤中国诗词大会展现了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生活,增强精神力量而受到热追。

(其他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30. ①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具有客观必然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②对全球化的影响,应该坚持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并且分清主流与支流,全球化带来生产力的发展、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同时也带来了“风险全球化”等问题. 但利大于弊。逆全球化潮流正是没有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的结果。③要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坚持发展的观点,面对前进过程之中的曲折,要树立信心,勇敢面对。④中国应顺应大势,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趋利避害,更多发挥经济全球化的正面效应,让经济全球化进程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续。

(其他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31. 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走出去”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机遇,增进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为中国融入世界塑造了良好国家形象。②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走出去”增强了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扩大了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③文化“走出去”推动了中国文化在世界的传播,促进了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借鉴、融合与创新。④文化“走出去”充分展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了我国人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能更好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考生如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32. 传承:物质决定意识,从中国国情出发、联系的观点等角度。

创新: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注重量的积累、辩证的否定观等角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