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原因发热的鉴别诊断

不明原因发热的鉴别诊断
不明原因发热的鉴别诊断

不明原因发热的鉴别诊断

1999 年我国发热性疾病的研讨会将 FUO 定义为:发热持续 3 周以上,经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常规实验室检查仍不能明确诊断者。临床最常用的分类为感染性疾病、恶性疾病、结缔组织和炎性血管疾病及其他疾病4类。

一、感染性疾病诊断:

1. 结核病

导致 FUO 的结核病占感染性疾病的 16.7-43.1%。典型的结核病诊断多不难,但临床上导致 FUO 的结核病常缺乏午后潮热、盗汗等典型表现,多以反复间断高热为主要特点,影像学、脑脊液、胸水等检查亦不典型,PPD 试验仅部分符合,常规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最终确诊有赖于病理活检、诊断性治疗等。引起 FUO 的常见结核感染类型为:肺结核合并感染、结核性胸膜炎、干酪性肺结核、血行播散性肺结核(粟粒性肺结核)、肺外结核等。

2.伤寒

造成伤寒病因诊断困难的主要原因是多数患者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如相对缓脉、脾大、玫瑰疹及白细胞减少等),不规范的药物治疗导致热型不规则、肥达氏反应阳性率低等。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诊断方法为肥达反应、骨髓培养等。肥达反应常在病程第 1 周末出现阳性,其效价随病程的演变而递增,第 4-5 周达高峰,至恢复期应有 4 倍以上升高;骨髓培养较血培养阳性率更高,可达 90%以上,且阳性率受病程及抗生素的影响较小。

3.感染性心内膜炎

感染性心内膜炎为引起 FUO 的常见病因。长期间断发热、新近出现的心脏病理性杂音、心脏瓣膜赘生物、抗菌药物治疗好转但病情易反复是其特

点。抗菌药物的不规范应用致使其临床表现不典型,血培养阳性率不高,而对于直径<2mm 的赘生物,常规心脏彩超很难检出,因此对于长期间断发热,抗菌药物治疗有效的患者,在开始治疗前应多次多部位采血以求获得细菌学证据,若临床表现倾向感染性心内膜炎,但常规脏彩超未发现瓣膜赘生物,可行经食道超声检查,其准确率可达 90.0%。

4.病毒感染

病毒感染多具有以下特征:(1)大多数病毒感染病程少于 2 周,但 EB 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HIV 等病程可长于 3 周;(2)外周血白细胞多数不增高,CRP、ESR 仅轻度升高;(3)病毒感染后常出现多个靶器官损害。临床上最常见的病毒感染为 EB 病毒及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巨细胞病毒性肺炎多有以下特征:a.多见于器官移植、AIDS、应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

b. 胸部影像学主要表现为两肺弥漫性间质性或肺泡性浸润、纤维化;

c.双份血清病毒抗体呈 4 倍或以上增长时有助于诊断,体液、分泌物分离出病毒包涵体则可确诊。

5.真菌感染

真菌感染常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部分依靠经验性治疗才得以确诊。目前临床上较常用的血清学检查方法为 G 实验、GM 实验,Odabasi 等发现 1-3,β-D-Glucan葡聚糖水平>60 pg/ ml 作为预测真菌感染的阳性界值,其敏感性为 97%, 特异性 93%;GM 实验可用于肺部曲霉菌感染,其早期诊断和监测界值 0. 5 和 0. 8的敏感性均为 96.5%, 特异性分别为 85. 1% 和 97. 3%。

6.恙虫病

恙虫病为闽南地区较为常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多见于农民、野外工作者,夏秋多雨季节容易发作,一般出现“发热、焦痂、淋巴结肿大”三联症,且血象正常即可诊断,但个别患者因为焦痂隐匿(如女患者焦痂位于阴唇内,个

别患者焦痂在中耳道),不易被发现,造成诊断延误,因此详细询问病史,细致的体格检查非常重要。另外,外斐反应可对恙虫病的诊断提供依据:病程第 1 周末仅30%左右阳性,第 2 周末为 75%左右,第 3 周可达 90%左右,效价可达 1∶160~1∶1280,第 4 周即开始下降,至第 8~9 周多转为阴性。

二、结缔组织疾病诊断:

1.成人 still 病

成人 Still 病是一组以弛张热、关节痛、皮疹三大症状并伴有多系统受累的临床综合征,实验室检查特点为白细胞升高、血沉增快及铁蛋白升高。目前其病因与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诊断有赖于推断性、排除性及经验性方法。目前常用的诊断标准为日本 Yamaguchi 标准:a.主要条件:①发热≥39℃,持续 1周以上;②关节疼痛≥2周;③皮疹;④血象细胞≥15x10^9/L;

b.次要条件:①咽痛;②淋巴结和(或)脾肿大;③肝功能异常;④RF 和 ANA 阴性。此标准需排除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及其他风湿性疾病,符合 5 项或更多条件(至少含2 项主要条件)可做出诊断。

2.系统性红斑狼疮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好发于 15-45 岁女性,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常有全身多系统损害,发热是其中之一,可伴血细胞减少,容易与血液系统疾病相混淆。通过临床特征结合风湿免疫学等检查,该病临床诊断多不困难。临床上一旦发现临床特点倾向 SLE 但自身抗体阴性的患者,可复查自身抗体、完善抗 mDNA 抗体或行狼疮带试验、肾组织活检等进一步排除。

三、肿瘤性疾病诊断:

1.淋巴瘤

淋巴瘤是引起不明原因发热(FUO)常见的恶性肿瘤,以 FUO 为主要表现的淋巴瘤诊断困难主要是因为病灶位于深部,而浅表淋巴结不肿大。

以 FUO 为主要表现的淋巴瘤常用以下特点:a.虽有长期发热,但毒血症常不明显;b.在发热时有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而当体温下降时即感轻快,并能进食;c.抗感染治疗无效,但应用糖皮质激素或解热镇痛药后,体温迅速降至正常;d.退热时大汗淋漓;e.淋巴结和脾脏的进行性肿大;f.不同程度的血细胞减低、血沉增快、LDH 增高、ALT 增高和低白蛋白血症等。因此,当不明原因发热患者有上述特点时应注意浅表淋巴结的检查,尽可能地选择阳性率较高的淋巴结进行活检。

2.肝癌

肝癌引起长期原因不明发热在国内外均有广泛报道,国内以原发性肝癌多见,国外则以转移性肝癌多见。临床上典型者如有发热、剧烈的右肋痛、肝肿大、黄疸、腹水、体重减轻等表现一般诊断不困难,但早期以单纯发热为主要表现时常令人迷惑,伴有类白血病反应时则易于血液系统疾病相混淆。诊断方面,血清AKP 升高有一定意义,血清甲胎蛋白定性和定量检查有确诊价值,但必须指出的是甲胎蛋白阴性者占肝细胞癌的 10%,无创伤性检查如 B 超、CT、MRI 等均有助于定位诊断,而选择性肝动脉造影诊断的正确率达 92%以上。

四、其他疾病:

其他一些疾病如药物热、亚急性甲状腺炎、肺血栓等在不明原因发热中亦占有一定比例。引起药物热常见药物为抗癫痫药物、部分抗生素(如头孢菌素、磺胺类药物等)、镇静止痛药等;据报道亚急性甲状腺炎在 FUO 中占 3%~5%,以女性患者夏季发病多见;肺栓塞引起的长期发热多考虑与大面积肺组织梗死导致吸收热及并发肺部感染、胸腔积液有关。

发热门诊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发热门诊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发热相关知识的系统性回顾: 高级中枢: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TH) (一)体温调节中枢次级中枢:延髓,脊髓 大脑皮层也参与体温的行为性调节 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 0C,达数天或数周之久,24小时内体温波动不 超过1 0C。可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副伤寒、斑疹伤寒、羌虫病 持张热:体温在24小时内波动达20C或更多。可见于结核病、败血症、局灶 性化脓性感染、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 热、恶性网状细胞病等,也见于伤寒和副伤寒。 间歇热:体温突然上升达到39 0C以上,往往伴有恶寒或寒战,历数小时后 又下降至正常,大汗淋漓,经一至数天后又再突然升高,如此反复发 作。是间日疟、三日疟的特点,也可见于化脓性局灶性感染。 (二)常见热型波状热:体温在数天内逐渐上升至高峰,然后逐渐下降至常温或微热状态, 不久又再发热,呈波浪状起伏。可见于布鲁菌病、恶性淋巴瘤、脂膜 炎、周期热等。 再发热:又称回归热,热型特点是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周期地互 相交替。可见于回归热、鼠咬热等。 不规则热:发热持续时间不定,变动无规律。可见于流感、支气管性肺炎、 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恶性疟、风湿热等。 双峰热:体温曲线在24小时内有两次高热波峰,形成双峰。可见于黑热病。 恶性疟、大肠埃希菌败血症、铜绿假单胞菌败血症等。 双相热:第一次热程持续数天,然后经一至数天的解热,又突然发生第二次 热程,持续数天而完全解热。此型可见于某些病毒感染,如脊髓灰质 炎、淋巴细胞脉络从脑膜炎、登革热、麻疹以及病毒性肝炎等。 注意:1.临床上热型由于受很多因素(抗生素、激素、体质等)的影响而不具有典型性。 2.分析热型时还应注意到两种或两种以上热型同时存在或先后出现的现象。如肺炎链球菌性肺炎合并脓胸或败血症时,热型可由稽留热转为驰张热,故临床上对此种现象应加以注意。 3.也有学者将波状热与再发热归为反复发热。 4.后发热:此型与双相热较难区分一般是指某些感染性疾病在退热后一至数天后再次出现发热。有学者提出分析后发热与第二次发热时应该考虑到以下几种情况:①其他感染性疾病 经治疗好转,但不彻底,停药复发。②细菌感染疾病抗菌显效,但病原菌并未完全消灭而 转为L型细菌再次发热。③在原发病用药控制退热后,一直未停药,随后再发热应想到药 物热。④反复发热疾病的第二次发热。⑤在原发病已经好转、控制的情况下,并发有关或 无关的新并发症。

不明原因发热病人血检工作要求全新

不明原因发热病人血检工作要求 不明原因发热病人血检是疟疾诊断、确定虫种和发现传染源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对就诊的不明原因发热病人采制血涂片镜检疟原虫或采用RDT进行检测。为了规范不明原因发热病人血检管理,保质保量完成血检任务,特提出以下要求。 一、任务和指标 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按不明原因发热病人血检工作要求,于每年年初制定出年度血检工作计划,明确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不明原因发热病人血检工作任务指标和职责,并以本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文件形式下发到各相关单位。 二类县(市、区):以乡为单位,每年血检人数不低于辖区总人口数的1‰,传播季节(5-10月份)血检人数不低于血检总数的80%。 三类县(市、区):以县(市、区)为单位,每年血检人数不低于辖区总人口数的0.5‰,传播季节(5-10月份)血检人数不低于血检总数的80%。 二、血检 1、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临床医生根据患者的流行病学史或既往病史及临床表现进行初步诊断为:疟疾、疑似疟疾、不明原因发热病人后应填写门诊日志和/或不明原因发病人就诊登记表(表1),同时开具检验单,送交实验室血检查找疟原虫。

临床医生在填写门诊日志和/或不明原因发热病人就诊登记表时,其“主要症状”栏应填写发冷、发热、出汗等主要临床表现;“初步诊断”栏应填写疟疾或疑似疟疾或不明原因发热。 2、实验室检验人员对“查找疟原虫”的病人应填写不明原因发热病人血检登记表(表2),采血镜检疟原虫或采用RDT 检测。 实验室检验人员在采血镜检时应按照相关操作要求,认真做好疟原虫血片(厚、薄血膜)的制作、染色、镜检和检验结果登记工作,应全项填写不明原因发热病人血检登记表格,不得遗漏或空缺。 同一病例血片编号应与其在不明原因发热病人血检登记表中的编号一致,编号原则为:srx-年份-血检机构代码-血片顺序号(如srx20160101)。血检机构代码就是2016年不明原因血检任务数前面的序号。 如医疗机构的检验人员采用非吉氏染色,则应按照该染色方法的说明书进行操作。 三、血片复核 县(市、区)疾控中心每年度应对辖区内开展不明原因发热病人血检工作的单位进行血片复核工作。 流行病学人员负责核查血检登记表、血检任务完成及报告情况等。 实验室检测人员负责镜检复核所有阳性血片和不少于10%的阴性血片,并对血片制作、染色等质量按照不明原因发热病

不明原因的发热诊断思路

不明原因发热的当代诊断思路 作者:刘正印来源:医师报 2013-02-22 11:26点击次数:1694发表评论 分享到 ▲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刘正印 发热是机体对致热因子作用的一种调节性体温升高反应,基本机制是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水 平升高,导致机体散热减少而产热增加。晨起静息时体温超过正常体温范围,或一日之间体温相差在1℃ 以上时,称为发热。1961年,Petersdorf和Beeson提出了不明原因发热(FUO)的概念,定义为肛温 >38.3℃至少3周,并且经过>3 d住院或至少3次门诊就诊的详细检查评估均未找到发热原因。针对这 类患者的诊治,如何找线索明确病因需要探讨和交流。 与多疾病相关依病因和时程归类 概念并不是所有发热都称之为FUO。1999年,“全国发热性疾病学术研讨会”将FUO定义为:发热持续 3周以上,体温38.5℃以上,经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常规实验室检查仍不能明确诊断者。这样定义初步排除以下几种发热:(1)可确诊的某些病毒感染;(2)病因较明确,诊断较容易的短期发热,如肺炎、泌尿系统感染等;(3)短期内可自愈的原因不明发热,多为病毒性感染;(4)表现为低热的功能性发热。 疾病相关性发热与许多疾病相关,包括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是FUO的主要原因,几乎占 临床发热病因的一半以上。2009年发表的一项研究报道入选了1854例FUO患者,其中感染性疾病所占 比例为62.73%。 感染性疾病根据感染病原体可分为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真菌感染、非典型病原体感染、特殊病原体感染等,根据感染病灶可分为局灶感染和全身多系统感染。感染性疾病的发热根据发热时程分为短期发热(< 4周)、中长期发热(>4周)。欧洲近期报道,FUO患者中感染性疾病仅占15%~30%,包括肿瘤在内 的非感染性疾病占10%~30%,结缔组织病占33%~40%,其他疾病(如药物热、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人 工热)占5%~14%,最终仍诊断不明者占20%~30%。 抓住非典型症状寻求诊断关键要素 坚持特征定位原则 临床医生鉴别发热时,总体上要把握两个要点: 1.注意发现“定位”线索,对可疑诊断作初步分类。无论是感染或非感染性疾病,往往有常见受累部位,即 一定特征性的“定位”表现。如肺部感染时胸部听诊往往有干湿啰音,胸部X线或CT检查可见肺部阴影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往往有颅内压增高征及脑膜刺激征。

不明原因发热(FUO)的病因诊断

不明原因发热(FUO)的病因诊断 上海华山医院翁心华 中心躯体温度高于体温正常的日波动范围,通常认为口温高于37.3℃,肛温高于37.6℃,或一日体温变动超过1.2℃时即称为发热。在大多数情况下,发热是人体对致病因子的一种病理生理反应。 热程在2周以内的发热称为急性发热, 急性发热病人热程短,多伴有明显的伴随症状,病因诊断一般不困难。发热持续3周以上,体温多次超过38.3℃,经过至少1周深入细致的检查仍不能确诊的一组疾病称为原因不明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这是一组重要疾病,由于其病因庞杂、常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发现已成为医学实践中极富挑战性的问题。体温(口温)37.5~38.4℃持续4周以上者称长期低热,临床上也具有其特殊性。 一、发热的病理生理 (一)体温的调节正常健康人的体温比较恒定,一般保持在37℃上下的窄范围内(36.2~37.2℃)。安静时产热的主要场所是肝脏和骨骼肌,在运动或疾病伴有发热时,骨骼肌更是产热的重要场所。机体的散热主要以辐射、传导、对流、蒸发等方式进行,据估计约90%的热量通过上述方式散失,人体主要的散热部位为皮肤。 机体具有两种控制体温的系统,一是所谓行为调节,一是自身调节(即反馈调节系统)。前者是有意识的活动;后者是通过神经体液的作用而实现,其调节机构包括温度感受器和体温调节中枢。温度感受器分为温觉感受器(兴奋时散热增加)和冷觉感受器(兴奋时产热增加);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目前生理学上多采用调定点(set point)的学说来解释体温调节中枢对体温调节的功能活动。该学说认为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存在着与恒温箱温度调节器相类似的调定点,此调定点的高低决定体温的水平。体温中枢调定点上移,中心温度低于调定点时,调定点的冲动发放,调温指令抵达产热和散热器官,一方面通过运动神经引起骨骼肌的张力增加或寒战,使产热增多;另一方面经交感神经系统引起皮肤血管收缩,使散热减少,最终导致发热。 (二)致热原与发热的机制据现有的资料表明,除由甲状腺功能亢进(包括甲状腺危象)、剧烈运动、惊厥或癫痫持续状态等情况导致的产热过多,或因广泛皮肤病变、充血性心力衰竭等所致的散热障碍造成的发热以及功能性低热外,其余原因所致的发热皆可能与致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有关。 致热原(pyrogens)是一类能引起恒温动物体温异常升高的物质的总称,微量物质即可引起发热。目前已知的致热原可概括为两类: 1、外源性致热原如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细菌及其毒素、真菌、原虫、抗原抗体复合物、致热类固醇(如原胆脘醇酮,又名尿睾酮),炎症的某些内源性因子、尿酸结晶、博来霉素

发热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由于多种不同原因致人体产热大于散热,使体温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发热(fever),临床上按热度高低将发热分为低热、中等度热、高热及超高热。高热指体温超过39.1℃。 一、诊断 (一)病史询问要点 详细询问病史,要注意: 1. 诱因:发热前2~3周内有无皮肤外伤及疖痈史;近1~3周内有无传染病疫区逗留史;1个月内有无血吸虫病疫水接触史。皮肤外伤及疖痈是诊断败血症的线索。有传染病疫区逗留史,考虑急性传染病;腹部手术后发热应考虑腹腔、盆腔感染如膈下脓肿、肠间隙脓肿、空腔脏器瘘等。 2. 发病季节:冬春季节发病,多见于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夏秋季节发病,多见于乙型脑炎、疟疾、伤寒、痢疾、中暑。 3. 热型: (1)稽留热: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等。 (2)间歇热: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局限性化脓性感染等。 (3)弛张热: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结核、渗出性脑膜炎、化脓性炎症等。 (4)回归热: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鼠疫热等。 (5)波状热:见于布氏杆菌病、恶性淋巴瘤、腹膜炎等。 (6)不规则发热:见于结核病、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热等。 (7)消耗热:见于脓毒血症、败血症等。 (8)双峰热:见于革兰氏阴性杆菌败血症。 4. 体温升降方式: 骤升型发热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大叶性肺炎、败血症、输液反应等;缓升型发热见于伤寒初期、结核病、布氏杆菌病等;骤降型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大叶性肺炎、输液反应及服用退热药者;渐降型见于伤寒缓解期、风湿热及感染性疾病经抗生素治疗有效时。 5. 伴随症状 (1)发热伴寒战者,多见于败血症、大叶性肺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肾盂肾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疟疾、药物热、急性溶血及输液反应、流行性斑疹伤寒、鹦鹉热、天花、流行性出血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2)伴咽痛,多见于上呼吸道感染、化脓性扁桃体炎;伴咳嗽、咳痰,见于急性呼吸道感染及肺部感染。 (3)伴胸痛者,见于肺炎、胸膜炎、心肌梗死、肺脓肿等。 (4)伴腹痛、恶心、呕吐者,见于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胆囊炎、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急性胰腺炎、急性胃肠炎等。 (5)伴头痛者,见于脑炎、脑膜炎、脑脓肿等。 (6)伴肌肉痛者见于肌炎、皮肌炎、旋毛虫病、军团病、钩端螺旋体病、药物热等。 (7)全身关节痛,见于结缔组织病、痛风、银屑病性关节炎等。 (8)伴神经障碍者,见于脑炎、脑膜炎、感染中毒性脑病、脑出血、中暑、颞动脉炎、红斑狼疮脑病等。 (9)发热伴明显中毒症状见于严重感染,尤其是败血症。 (10)是否伴有皮疹及出疹时间:发热1日出现皮疹见于水痘;2日出现皮疹,见于猩红热;3日出现皮疹,见于天花;4日出现皮疹,见于麻疹;5日出现皮疹见于斑疹伤寒;6日出现皮疹见于伤寒。 (二)、体格检查

发热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发热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发热相关知识的系统性回顾: 高级中枢: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TH) (一)体温调节中枢次级中枢:延髓,脊髓 大脑皮层也参与体温的行为性调节 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 0C,达数天或数周之久,24小时内体温波动不 超过1 0C。可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副伤寒、斑疹伤寒、羌虫病持张热:体温在24小时内波动达20C或更多。可见于结核病、败血症、局灶 性化脓性感染、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 热、恶性网状细胞病等,也见于伤寒和副伤寒。 间歇热:体温突然上升达到39 0C以上,往往伴有恶寒或寒战,历数小时后 又下降至正常,大汗淋漓,经一至数天后又再突然升高,如此反复发 作。是间日疟、三日疟的特点,也可见于化脓性局灶性感染。 (二)常见热型波状热:体温在数天内逐渐上升至高峰,然后逐渐下降至常温或微热状态, 不久又再发热,呈波浪状起伏。可见于布鲁菌病、恶性淋巴瘤、脂膜 炎、周期热等。 再发热:又称回归热,热型特点是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周期地互 相交替。可见于回归热、鼠咬热等。 不规则热:发热持续时间不定,变动无规律。可见于流感、支气管性肺炎、 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恶性疟、风湿热等。 双峰热:体温曲线在24小时内有两次高热波峰,形成双峰。可见于黑热病。 恶性疟、大肠埃希菌败血症、铜绿假单胞菌败血症等。 双相热:第一次热程持续数天,然后经一至数天的解热,又突然发生第二次 热程,持续数天而完全解热。此型可见于某些病毒感染,如脊髓灰质 炎、淋巴细胞脉络从脑膜炎、登革热、麻疹以及病毒性肝炎等。 注意:1.临床上热型由于受很多因素(抗生素、激素、体质等)的影响而不具有典型性。 2.分析热型时还应注意到两种或两种以上热型同时存在或先后出现的现象。如肺炎链球菌性

发热待查的临床诊断

发热待查的临床诊断 一、概述: 1、发热的定义: 发热(fever,pyrexia):是指病理性体温升高,使人体对于致病因子的一种全身性反应。当晨起休息时体温超过正常体温范围或一日之间体温相差在1℃以上时称为发热。正常人体温范围:口腔温度(舌下测量)36.3~37.21℃,直肠温度(肛门测量)36.5~37.71℃,腋下温度(腋窝测量)36.0~37.01℃。 2、发热待查的定义:发热待查又称未明热或不明原因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1).发热持续2~3周以上; (2).体温数次超过38.5℃; (3).经完整的病史询问、体检和常规实验室检查不能确诊(1周内)。 3、国外对特殊人群FUO的定义: (1)、HIV抗体阳性病人:体温大于38.3℃超过4周,其中住院病人热程超过3天仍不能明确病因者。 (2)、颗粒细胞缺乏者:外周血有核细胞计数小于500×106 /L,体温大于38.3℃超过3天且培养阴性2天以上。 (3)、老年患者:除病者为老年人外,其他标准同经典FUO。 (4)、住院病人:因非感染性疾病入院的病人发热大于3天病因不能明确者。 儿童FUO的诊断标准仍不统一。目前,国内经典的FUO定义仍是最为适用的 二、发热的机制: 体温调节的调定点学说: 各种病源微生物及其毒素、抗原抗体复合物、炎症或某些化学物质等外源性致热源,通过作用于体内细胞产生内源性致热因子,间接或直接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水平升高,导致机体产热增加,而散热不能相应地随之增加或散热减少,使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

三、发热的病因(原因): (一)、病因分类: 根据致病原因不同可分为两大类: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 1、感染性疾病:包括病毒、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感染。 2、非感染性疾病: (1)肿瘤性疾病:血液系统肿瘤如:恶性组织细胞病、恶性淋巴瘤、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等;实体性肿瘤如:原发性肝癌、肺癌、肾癌、结肠癌、胃癌、胰腺癌等。 (2)血管-结缔组织疾病:常见的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成人Still病、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混合性结缔组织病;少见的有:皮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Wegener 肉芽肿等。 (3)其他疾病:如药物热、脱水热、各种坏死组织吸收热、中暑、功能热、伪热等。

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与处理

“不明原因发热”的鉴别诊断与处理 主讲人:单连旭 时间:2018-01-26 地点:内三医生办公室 不明原因发热(FUO)的病因诊断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有近10%的FUO病例始终不能明确病因。发热本身可由多类疾病,如感染、肿瘤、自身免疫病和血液病等疾病引起,无法明确归类。过去这类患者通常由内科医师诊治,在大多数分科较细的医院则主要由呼吸内科医师接诊。目前很多医院开设了感染科,并把FUO归于感染科诊治,这种专科化管理是一种进步,可以提高诊治水平。 一、“不明原因发热”的准确定义 1.发热持续2——3周以上;体温数次超过38.5℃;3.经完整的病史询问、体检和常规实验室检查不能确诊(1周内)。 ①发热史:包括发热起始时间、热程、热型和热度;②发热规律:是否伴有寒战,是否有节律性,是否总与其他特定症状(如皮疹、关节痛)相伴随,是否有季节性;③疾病史:如结核病和与免疫功能低下相关疾病的病史;④特殊地区(疫区、牧区)定居或旅游史;⑤其他病史:如手术史、用药史和冶游史等。这些病史对确诊大部分FUO病因非常有益,但某些医师经常会忽略病史的重要性,常泛泛地询问病史,或对患者提供的某些病史充耳不闻。如果能对某些病史线索追根溯源,往往能够很快发现病因。 (二)认真、过细、彻底的体格检查: 1.不放过任何可疑体征; 2.不放过任何部位; 3.需要引起重视一些重要的体征:皮疹、出血点,淋巴结、肝、脾肿大,关节肿大、畸形、功能障碍,局部隆起、肿块,新出现的心脏杂音,肺部罗音,局部叩痛等等 4.容易被忽视的体征:口、咽、甲状腺,等 2. 认真、详细、彻底的体格检查 体检时需注意:①不能放过身体的任何部位,包括一些易被忽视的部位,如口腔、咽喉、甲状腺和指(趾)端等;②不能放过任何可疑体征;③对一些特殊体征需要引起特别重视,如皮疹、出血点,淋巴结、肝、脾肿大,关节肿大、畸形、功能障碍,局部隆起、肿块,新出现的心脏杂音,肺部罗音,局部叩痛等,上述体征很可能为FUO的病因诊断提供线索。 (三)广范围的辅助检查,着重考虑与疑似疾病相关的“特异性”检查项目方法: 1.“通检”常规项目:血、尿、粪,生化;PPD试验、血沉、CRP;胸片,多部位影像查; 2.血培养反复多次; 3.各种自身免疫指标; 4.各种肿瘤标志物; 5.骨穿:多部位、多次; 6.肝穿刺活检? (四)掌握一定线索后进行一些针对性较强的检查 FUO病因诊断的特殊处理方法 所谓“特殊”方法是指看似违背常规做法的诊断方式,事实上,下文将要阐述的所谓方法并非真的很特别,但如果患者的疾病经多次反复检查、会诊仍无法确诊时,需果断地采取下列措施:①停药观察。停药时要把握好时间、指征和患者情况,有两种情况比较重要:一是确曾有过感染表现,但长期使用抗生素治疗无效时,可视患者情况停药观察,以排除或确定患者的发热症状是否为抗生素引起的“药物热”;二是要敢于否定其他医院或医师的可疑诊断,当然,这必须建立在科学依据或丰富经验的基础上。 ②试用抗菌药物。当前对绝大多数FUO患者而言,抗生素使用适应证过宽,但仍应提倡对高度

发热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引起发热的疾病很多根据致病原因不同可分为两类。 (一)感染性疾病 在发热待查中占首位包括常见的各种病原体引起的传染病、全身性或局灶性感染。以细菌引起的感染性发热最常见其次为病毒等。 (二)非感染性疾病 1.血液病与恶性肿瘤如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恶性淋巴瘤结肠癌、原发性肝细胞癌等。 2.变态反应疾病如药物热、风湿热。 3.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IE)、皮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等 4.其他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危象。严重失水或出血 热射病、中暑、骨折大面积烧伤、脑出血、内脏血管梗塞 组织坏死等。 机理 近年研究证明发热是由外致热原引起,其发生机理主要

是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上移。外致热原是使体内产生内生致热原细胞的激活物(包括各种病原体内毒素、抗原抗体复合物、淋巴因子类固醇产物和一些炎性物质),进人人体后,通过各种不同途径激活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使之产生并释放内生致热原(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2肿瘤坏死因子和干扰素等)。其致发热的机理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可能是通过某些生物活性物质如前列腺素E(PGE)、单胺(去甲基肾上腺素、5-羟色胺)环磷酸腺苷(cAMP)、钙/钠比值改变、内啡肽等作为中介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上移。对体温重新调节发出调节冲动,作用于交感神经引起皮肤血管收缩,散热减少另一方面作用于运动神经引起骨骼肌的周期性收缩而发生寒战,使产热增加。因皮肤血管收缩使皮温下降刺激了冷感受器向丘脑下部发出传人冲动,也参与寒战的发生。因此调节的结果是产热大于散热以致体温升高,上升到与体温调定点相适应的新水平。这是感染性发热时体温升高的基本机理关于内生致热原作用的部位,近年有学者认为在第三脑室壁的视上隐窝处,有一特殊部位为下丘脑终板血管器内生致热原作用于巨噬细胞后,释放的介质作用于此处而引起发热。 非感染性发热如无菌性组织损伤(心肌梗死、肺栓塞、术后

-不明原因发热的中医辩证治疗

不明原因发热的中医辩证治疗 航天中心医院李红梅 不明原因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是一组重要疾病,由于其病因庞杂、常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发现,已成为医学实践中极富挑战性的问题。体温(口温)37.5~38.4℃持续4周以上者称长期低热,临床上也具有其特殊性。对这一类疾病的诊治中西医都感到很棘手。中医理论注重整体观念,对这类疾病从辨证论治,而不只是辨病论治,往往取得一定疗效。 根据FUO起病多较缓,病程长,临床多表现为低热,有时为高热的特点。符合中医诊断内伤发热。 病因病机: 内伤发热主要由劳倦、饮食、情志等因素而引起,少数始为外感,久则导致脏腑亏虚而引起。其共同病机为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过度劳累、饮食失调致脾胃气虚,气虚而虚阳外越、或气虚而阴火上冲;久病心肝血虚,或脾虚不生血,或因失血过多致营血亏虚,血属阴,阴血不足以敛阳而发热;素体阴虚,热病日久伤阴,或误用、过用燥药致阴精亏虚,阳亢乘阴而发热;寒证日久或脾肾阳虚,火不归元,虚阳外越而发热;外感热病,正虚邪恋,邪留半表半里,正邪相争而发热;脾虚不运水湿内停,久则郁而化热;情志郁结,恼怒过度致气郁化火,肝火炽盛发热;情志、劳倦、外伤、出血致瘀血产生,阻滞经络而发热,亦有疮毒内炽,郁而发热,或湿热蕴而生毒,聚而不散,发为瘰疬、症瘕等。 以上病因病机中,气、血、阴、阳诸虚所致均属虚证,而邪留半表半里、气郁、血瘀、湿滞、疮毒等属实证。部分患者可由两种病机同时引起发病,或互相转化,治疗中不可拘泥。 1诊断与鉴别诊断 首先鉴别内伤、外感发热,以明确诊断。(见表1) 表1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的鉴别诊断

发热查因的病因分析及诊断思路

发热待查病因分析及诊断思路 作者:黄珍(广西医科大学本硕07级实习生) 作者单位:广西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发热待查是临床上常见的疑难杂症,由于病因错综复杂,临床表现多样,往往在短期内难以明确诊断,甚至部分病例始终诊断不明,以致延误治疗。鉴于此, 1961年, Petersdorf和Beeson首次提出了原因不明发热( fever of unknown origin, FUO)这一临床概念,并做了相关研究,提出发热待查的诊断标准是: 发热热程> 3周, 体温高于38.3 C。, 在住院1周后询问病史、体格检查与常规实验室检查而病因不明者【1】。鉴于时间和空间的差异性,国内有学者提出当体温超过37.5C。,发热时间超过2-3周,经过一定检查后病因仍未明确者,称为发热原因待查(FUO)【2】。为提高对发热待查的病因分析及诊断水平,本文对近期发热待查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 FUO总体概况 自1961年起,人类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对FUO有一定的认识,FUO发病多呈非典型表现,首先考虑感染、肿瘤、风湿性疾病三大类。有资料表明三大类疾病共约占F O U 病因中72 %一96 % 左右,其中由于感染引起在国内占48 % 一69% 左右, 随着卫生事业的发展, 传染病逐渐减少, 肿瘤性发热的比例有增高趋势, 约占10-18 % 左右,同时人们逐渐对风湿性疾病的认识的提高也使该类疾病所占的比例也增至15-28 % 左右【3】-[10]。随着诊断技术的提高,FUO的确诊率也逐渐提高,但是依然存在小部分FUO无法明确诊断。在明确病因方面依然棘手,这还需要我们临床医师们更多的努力。 2、体温变化机制和FUO原因分析 2.1 发热机制发热是由发热激活物作用于机体,激活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EP),EP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POAH)引起POAH发热反应。发热激活物包括外致热原(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疟原虫等病原微生物)和某些体内产物(抗原抗体复合物、类固醇、尿酸结晶等),EP细胞包括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内皮细胞、淋巴细胞、星状细胞及肿瘤细胞等,当其为发热激活物激活时启动EP的合成,如IL-1、TNF、IFN、IL-6、MIP-1、IL-8等,研究表明,EP可经血脑屏障、终板血管器、迷走神经等途径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引起中枢介质释放,继而引起调定点的改变,正调节介质使体温升高,相反,负调节介质是体温降低【11】-【12】。 2.2 FUO原因分析【2】FUO 的病因超过200种, 以感染、肿瘤、风湿性疾病为主,本文仅对部分疾病进行讨论。 一、败血症:寻找原发灶、可有寒战、高热、感染中毒症状,确诊靠病原学检查。真菌败血症发生于爱之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者。故凡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广谱抗生素者,病情一度改善,但不久加重,血培养细菌反复阴性,未能找出解释原因。特别存在身体真菌感染灶等应高度怀疑真菌败血症,血培养真菌阳性可确诊。 二、结核病:临床不典型病例较多,包括肺内结核与肺外结核,病人可有结核中毒症状,午后潮热、盗汗、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等,复查胸片、结核菌素试验阳性有助于诊断,血沉增快,若培养抗酸分枝杆菌阳性可以诊断。必要时可以取组织活检,如淋巴结等。 三、伤寒、副伤寒:典型熱型为病程第一周温度阶梯上升,第2-3周为稽留热,第4周为驰张热,之后阶梯下降。可有玫瑰疹,肥达试验阳性具有辅助诊断意义。血液和骨髓培养阳性可确诊。 四、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性心瓣膜病或先天性心脏病有原因未明发热1周以上者,应考虑此病。临床出发热外,尚可有乏力、皮肤粘膜瘀点、肝脾大、贫血、杵状指、心脏杂音变化、外周WBC升高等,超声心动图可发现赘生物,血液与骨髓培养阳性有助于诊断。 五、SLE:长期不规则发热,伴有多器官损害的临床表体阳现,育龄期女性多见,有面部蝶形红斑、关节疼痛、心肌炎、肾功损害、抗双链DNA抗体阳性、抗Sm抗性、抗核抗体滴度升高。 六、白血病:有贫血、感染及出血倾向。血象可见为成熟的白细胞比例增高,骨髓涂片可确诊。

发热鉴别诊断-306医院

发热鉴别诊断: 一急性发热 (一)感染性发热 1呼吸道病毒性感染本组疾病占急性呼吸道疾病的70%-80%。由鼻病毒、流感病毒后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ECHO病毒柯萨奇病毒等引起,其临床特点为多种表现。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大多较轻而细支气管炎和肺炎的症状较重。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白细胞计数和X线检查及对抗生素的治疗反应等近年由于诊断技术的进展,可用免疫荧光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快速诊断方法可确定病原。常见有流行性感冒;普通感冒;腺咽结膜热;疱疹性咽峡炎;细支气管炎;肺炎等。须与呼吸道细菌性感染鉴别。 2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e-atory 、、syndrome,SARS)该病于2002年11月首发在我国广东省,是一种由冠状病毒引起的以发热呼吸道症状为主要表现的具有明显传染性的肺炎,重症患者易迅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而死亡。对于有SARS流行病学依据有发热、呼吸道症状和肺部体征,并有肺部X线CT等异常影像改变,能排除其他疾病诊断者,可以做出SARS临床诊断在临床诊断的基础上,若分泌物SARS冠状病毒RNA (SARS COV RNA)检测阳性,或血清SARS COV抗体阳转或抗体滴度4倍及以上增高,则可确定诊断。SARS COV分离是确立病原学诊断的“金标准”但其分离只允许在防护严密的p3实验室进行,且体外细胞培养分离方法复杂且烦琐,不适合临床实验室作为诊断的手段具备以下三项中的任何一项,均可诊断为重症SARS:①呼吸困难,成人休息状态下呼吸频率≥30次/min且伴有下列情况之一:胸片显示多叶病变或病灶总面积在正位胸片上占双肺总面积的1/3以上;48h内病灶面积增大>50%且在正位胸片上占双肺总面积的1/4以上。②出现明显的低氧血症,氧合指数<40 kPa(300mm-Hg)③出现休克或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3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主要依据:

发热的诊断思路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发热的诊断思路 发热的原因有很多,而不像人们通常所认为的仅仅是“伤风、感冒”。在临床上,医生对待一个发热的病人主要考虑以下的原因。 1.感染性发热:有鼻塞、流涕、咽痛、咳嗽、咳痰要考虑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多由病毒引起,病程3~5天,不必用抗生素,因为抗生素对病毒无效,滥用抗生素对机体有害无益。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要考虑肝炎、胃肠炎、阑尾炎、胆囊炎、胰腺炎等。尿频、尿急、尿痛、腰痛要考虑尿路感染。夏天好发疖、痈、肛旁脓肿。儿童发热要想到麻疹、水痘、腮腺炎、乙型脑炎等,脊髓灰质炎、百日咳已少见。哺乳期妇女易患乳腺炎。吃过生虾、蟹要考虑肺吸虫。近年结核病呈上升趋势,有肺结核、肠结核、腹膜结核、肾结核等。有持续高热1周以上要考虑伤寒、败血症等。在心前区听到心脏杂音的可能是感染性心内膜炎。家里有宠物的要想到弓形虫感染、猫抓病、鹦鹉热。接受器官移植、口服激素或免疫抑制剂、艾滋病病人容易有原虫、病毒、真菌感染。在疾病流行区,有疟疾、急性血吸虫感染、流行性出血热、SARS、禽流、感等。 2.肿瘤性发热:淋巴瘤、肝癌、白血病、鼻咽癌、肾癌、大肠癌、恶性组织细胞病等均可以引起发热。当肿瘤细胞坏死、浸润或释放出肿瘤坏死因子(TNF)作用机体都可以引起发热。淋巴瘤病人除发热外还有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30%白血病病人最初发病时以发热就诊。 3.免疫、结缔组织疾病:主要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风湿热、血管炎等。红斑狼疮好发于女性,有皮肤红斑,肾脏损害等表现。 4.药物热:长期用抗生素、磺胺药、异烟肼等均可以引起发热。停药后体温一般在2天内恢复正常。 5.吸收热:手术、烧伤、出血和外伤后短期内的发热是由于无菌坏死物质作用于机体引起发热,而不是由于感染。 6.少见发热:伪装热、中暑、中毒等。 7.生理性发热:如月经期、妊娠期等。 发热的原因很复杂,有时候一时难以明确,只有依靠详细病史,仔细的体格检查,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综合分析才能明确诊断。

不明原因发热的临床思维

不明原因发热的临床思维 对于发热持续3周以上,体温在38.5℃以上,经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常规实验室检查仍不能明确诊断的不明原因发热患者,全科医生在临床中应该考虑哪些因素,如何抓住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和初步实验室检查中某一有意义的特征点,直接切入病因正题,开展相关检查并制订治疗方案,是非常关键的。本期“全科思维训练营”从一例因“间断发热伴全身疼痛1个月余”就诊的淋巴瘤患者临床诊治过程出发,详细讲解全科医生在处理不明原因发热患者时应该具备的全科医学临床思维。 病情简介 患者女性,63岁,主因“间断发热伴全身疼痛1个月余”就诊。患者1个月来间断发热,无一定规律,约3~5天发热一次,最高38.8℃。无咳嗽、咳痰、胸痛,发热持续半天或1天,体温可自行降至正常。伴全身疼痛,右腹部持续钝痛,乏力,自服“去痛片”可使疼痛稍缓解。 诊断 1、补充病史和查体能提供哪些信息? 补充病史:高血压病史6年,每日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5mg,血压控制尚可。高脂血症6年。无肝炎、结核病史及其密切接触史,无外伤史,无血制品输注史。有高血压家族史、肿瘤家族史。其父亲、弟弟、姐姐均死于肿瘤。 查体:体温37.4℃,呼吸18次/分,血压130/80mmHg。神清,精神可,双肺呼吸音清,心界不大,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软,无压痛,肝脾未及。双侧下肢有轻度可凹性水肿,以右下肢为著。 辅助检查:白细胞9.0×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63.2%,血红蛋白119g/L,血小板469×109/L。超敏C反应蛋白(hsCRP)60.2mg/L,红细胞沉降率(ESR)65mm/第1小时。免疫八项阴性。超声心动图及胸部正侧位片未见明显异常。D-二聚体1679ng/ml。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42.15ng/ml,其他肿瘤标志物正常。乙型及丙型肝炎、结核检测指标均正常。腹部超声检查示下腔静脉周围实性占位病变,腹腔淋巴结肿大,右肾积水,右输尿管上段扩张。肝内胆管轻度扩张。 知识点 感染性发热的特点

不明原因发热的鉴别诊断

不明原因发热的鉴别诊断 发热是十分常见的临床症状,在内科和感染科工作中几乎每天都会遇到因发热而就医的患者。其病因众多,涉及临床各科。尽管现代医学的诊断技术已相当先进,但不明原因发热(FUO)的鉴别诊断,乃是临床工作者十分棘手的一大难题。去年11月木易杨主任曾做过一期 FUO专题讨论,对发热的定义、病因、诊断、处理都做过较详细的介绍和讨论,大家一定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但是,发热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临床现象,远非一次讨论能解决所有问题。因此,感染相关疾病组将FUO作为本月讨论的主题,立足于“鉴别诊断思路”这个主线,借本版与各位战友共同探讨临床中这个常见的表象的病因、诊断、治疗以及一些典型病例的分析。以求开拓对FUO的诊断思路。 发热诊断流程图.jpg (39.95 KB)

发热定义 健康人的正常体温是在19世纪确定的。Carl Reinhoid August Wunderlich对25000人进行了近100万次的腋温测量,平均体温为37.0℃,波动范围是36.2~37.2 ℃。早晨6点 最低,下午4~6点最高。 一般认为,口温高于37.3℃,肛温高于37.6℃,或一日体温变动超过1.2℃即为发热。 发热的机理 现已证实,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下丘脑的前部和视前区一带存在着密集的温觉感受器和少数冷觉感受器,产热和散热反应均可由刺激这一部位而引起(下丘脑前部不是散热中枢);而下丘脑后部可能是对神经“情报”加以整合处理的部位(并非产热中枢)。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神经、体液因素调节产热和散热两个过程,以维持体温的动态平衡。安静时产热的主要场所是骨骼肌和肝脏,在运动或疾病伴有发热时,骨骼肌更是产热的主要场所;人体主要的散热部位是皮肤,约90%的热量通过辐射、传导、对流和蒸发等方式散失。如果这些部位由于各种因素造成功能障碍,即可导致发热。例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剧烈运动、惊厥或癫痫持续状态等,可导致产热过多,而广泛的皮肤病变、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可导致散热障碍。除这些情况外,人体的大部分发热均可能与致热原作用于体温 调节中枢有关。 致热原(pyrogene,希腊语pye是“火”的意思)是一类能引起恒温动物体温异常升高的物质的总称,微量即可引起发热。外源性致热原(如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细菌及其毒素、真菌、原虫、抗原—抗体复合物、致热类固醇(如尿睾酮)、尿酸结晶等)绝大部分不能通过血—脑屏障,主要通过宿主细胞(主要为大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的所谓内源性致热原(如IL-1、IL-6、IFN-α、IFN-β、TNF等)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而引起发热。但也有例外:LPS既可直接作用于下丘脑,又能促使宿主细胞合成各 种内源性致热原。 由此可见,发热的病因是十分复杂多样的。发热的目的是增加炎性反应、抑制细菌生长、创造一个不利于感染或其他疾病发生的病理生理环境。 发热可作为临床上许多类疾病的共同表现之一,也是感染性疾病诊断中一个常见的难题。 李瑾和王威威成为了好友 不明原因发热的原因 从诊断学角度临床上将发热分为4类:即感染、恶性疾病、结缔组织病和炎症性血管疾病及其他疾病。 一、FUO中的感染原因 (一)细菌导致的(局限性)炎症 1.脓肿

发热门诊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 发热门诊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发热门诊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一.发热相关知识的系统性回顾: 高级中枢: 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TH)(一)体温调节中枢次级中枢: 延髓,脊髓大脑皮层也参与体温的行为性调节稽留热: 体温持续在 39-40 0 C,达数天或数周之久,24 小时内体温波动不超过 1 0 C。 可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副伤寒、斑疹伤寒、羌虫病持张热: 体温在 24 小时内波动达 2 0 C 或更多。 可见于结核病、败血症、局灶性化脓性感染、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热、恶性网状细胞病等,也见于伤寒和副伤寒。 间歇热: 体温突然上升达到 39 0 C 以上,往往伴有恶寒或寒战,历数小时后又下降至正常,大汗淋漓,经一至数天后又再突然升高,如此反复发作。 是间日疟、三日疟的特点,也可见于化脓性局灶性感染。 (二)常见热型波状热: 体温在数天内逐渐上升至高峰,然后逐渐下降至常温或微热状态,. . . . .

不久又再发热,呈波浪状起伏。 可见于布鲁菌病、恶性淋巴瘤、脂膜炎、周期热等。 再发热: 又称回归热,热型特点是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周期地互相交替。 可见于回归热、鼠咬热等。 不规则热: 发热持续时间不定,变动无规律。 可见于流感、支气管性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恶性疟、风湿热等。 双峰热: 体温曲线在 24 小时内有两次高热波峰,形成双峰。 可见于黑热病。 恶性疟、大肠埃希菌败血症、铜绿假单胞菌败血症等。 双相热: 第一次热程持续数天,然后经一至数天的解热,又突然发生第二次热程,持续数天而完全解热。 此型可见于某些病毒感染,如脊髓灰质炎、淋巴细胞脉络从脑膜炎、登革热、麻疹以及病毒性肝炎等。 注意: 1.临床上热型由于受很多因素(抗生素、激素、体质等)的影响而不具有典型性。

小儿发热的诊断思路

三、小儿发热的诊断思路 (一)短期发热 1.病史要点首先考虑急性感染性疾病,注意各器官感染的症状询问,特别是呼吸道、消化道的症状。发热时的体温波动特点,退热药物的应用情况。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发热的伴随症状,如咳嗽,腹泻,腹痛,呕吐,尿急,尿频,头痛、惊厥等。 (2)是否出现皮疹,以及皮疹特点。 (3)发热时的精神、食欲等全身情况。 (4)传染病接触史,流行病学史。 2.体格检查全面、细致查体,注意查找感染部位,如有无皮疹,浅表淋巴结肿大,扁桃体肿大、咽部充血、肺部啰音,有无肝脾肿大,颈部抵抗等。 3.辅助检查 (1)三常规:均应做血常规检查,细菌性感染时血WBC计数的临界阈值为<5×109/L或>()×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在甄别细菌感染与病毒感染中有诊断价值,其临界阈值分别为×109/L~×109/L。小儿的泌尿系感染症状不典型,常以发热为突出症状,故发热超过3天应做尿常规检查,必要时检查粪便常规。(2)C反应蛋白(CRP):CRP明显升高提示细菌感染。 (3)。 (4)降钙素原(PCT):对于3个月以上患儿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和脑膜炎时,PCT 的判断价值优于CRP和血WBC计数;在发热起病12小时内预测细菌感染,PCT 优于CRP。PCT是鉴别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的理想指标,细菌感染时PCT升高,临界值为2μg/L。 (5)腰椎穿刺:怀疑颅内感染时应该选择腰椎穿刺;当新生儿、1~3个月婴儿一般情况不佳,或1~3个月婴幼儿WBC<5×109/L,或>15×109/L时也应考虑腰椎穿刺。尽量争取在抗生素使用之前。 (6)其他检查:根据病情选择胸部X片、血沉、血尿及粪培养等。 (二)长期发热 1.全面了解病史 2.全面详细的体格检查 (1)不可放过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不能放过任何可疑体征。 (2)对一些特殊体征需要引起特别重视:如皮疹、出血点,淋巴结肝脾肿大,关节肿大、畸形、功能障碍,局部隆起、肿块,新出现的心脏杂音,肺部啰音,局部叩痛等。 (3)某些容易被忽视的部位,比如口腔、咽喉、甲状腺、指端、外生殖器等。 3.辅助检查 临床上的检查项目繁多,应根据初步诊断有目的的选择检查手段。应首先检查血、尿、粪便常规及胸片、B超、血沉。 (1)@ (2)感染性疾病:可根据情况选择血、中段尿、粪便或痰液等进行病原体培养;病原特异性抗体,PPD试验、C反应蛋白;咽拭子、痰、尿、粪便涂片找真菌;痰、粪便找寄生虫卵;寄生虫抗原体检测,影像学检查找感染病灶等。 (3)风湿结缔组织疾病:自身免疫抗体、类风湿因子;蛋白电泳、免疫球蛋白

发热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发热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一.发热相关知识的系统性回顾: 高级中枢: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TH) (一)体温调节中枢次级中枢:延髓,脊髓 大脑皮层也参与体温的行为性调节 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 0C,达数天或数周之久,24小时内体温波动不超过1 0C。可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副伤寒、斑疹伤寒、羌虫病 持张热:体温在24小时内波动达20C或更多。可见于结核病、败血症、局灶性化 脓性感染、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热、恶 性网状细胞病等,也见于伤寒和副伤寒。 间歇热:体温突然上升达到39 0C以上,往往伴有恶寒或寒战,历数小时后又下 降至正常,大汗淋漓,经一至数天后又再突然升高,如此反复发作。是间 日疟、三日疟的特点,也可见于化脓性局灶性感染。 (二)常见热型波状热:体温在数天内逐渐上升至高峰,然后逐渐下降至常温或微热状态,不久 又再发热,呈波浪状起伏。可见于布鲁菌病、恶性淋巴瘤、脂膜炎、周 期热等。 再发热:又称回归热,热型特点是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周期地互相交 替。可见于回归热、鼠咬热等。 不规则热:发热持续时间不定,变动无规律。可见于流感、支气管性肺炎、渗出 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恶性疟、风湿热等。 双峰热:体温曲线在24小时内有两次高热波峰,形成双峰。可见于黑热病。恶性 疟、大肠埃希菌败血症、铜绿假单胞菌败血症等。 双相热:第一次热程持续数天,然后经一至数天的解热,又突然发生第二次热 程,持续数天而完全解热。此型可见于某些病毒感染,如脊髓灰质炎、 淋巴细胞脉络从脑膜炎、登革热、麻疹以及病毒性肝炎等。 注意:1.临床上热型由于受很多因素(抗生素、激素、体质等)的影响而不具有典型性。 2.分析热型时还应注意到两种或两种以上热型同时存在或先后出现的现象。如肺炎链球菌性肺炎合并脓胸或败血症时,热型可由稽留热转为驰张热,故临床上对此种现象应加以注意。 3.也有学者将波状热与再发热归为反复发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