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历史(人民版)特训:第8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b 含解析

2018历史(人民版)特训:第8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b 含解析
2018历史(人民版)特训:第8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b 含解析

板块四限时·规范·特训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固基题组]

1.[2015·泰安一模]素有“民间思想家”之称的王康先生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五四”的演员在中国,剧本和导演却是在国外。这说明五四运动( ) A.由外国领袖组织发动

B.是十月革命在中国的翻版

C.深受当时国际形势的影响

D.受到世界各国的援助

答案 C

解析五四运动由国内青年学生组织发动,故A项错误;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五四运动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故B项错误;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直接引发了国内的五四运动,因而“‘五四’的演员在中国,剧本和导演却是在国外”,故C项正确;五四运动不可能受到日本的援助,故D项错误。

2.[2016·河南商丘调研]民族主义、公众舆论和群众游行是近代中国社会革命的重要表现形式。最先体现了此三种形式的革命运动是( ) A.戊戌变法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D.五四运动

答案 D

解析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都希望救亡图存,体现了民族主义;利用报刊宣传主张,体现了注重公众舆论,但是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前期(五四运动前)都没有与群众运动相结合,故A、B、C项错误;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并且有进步报刊的推动,出现了学生、工人和市民的三罢斗争,故D项正确。

3.[2015·广东佛山调研]下表内容摘编自中国共产党“一大”“二大”文件,其前后变化表明中国共产党已经( )

B.摆脱了苏联革命模式的影响

C.初步认识了中国国情

D.探索出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答案 C

解析中共一大的革命目标和革命对象都是脱离中国国情,中共二大正确认识了中国的国情和社会性质,确定革命目标为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故C项正确;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1935年遵义会议,故A项错误;摆脱苏联革命模式的影响的标志是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故B项错误;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是在大革命失败(1927年)后探索的,故D项错误。

4.[2016·湛江检测]1923年共产国际提出:“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实行合作是必须的……但中国共产党无论如何不应在这些活动中隐藏自己特殊的旗帜”。材料中的“特殊的旗帜”是指( )

A.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B.革命统一战线方针

C.武装斗争的革命方针D.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

答案 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国共第一次合作。与国民党相比,A、B、C三项都是国共合作时期的相似点,故排除。中共的“特殊的旗帜”应为D。

5.[2016·南昌联考]中国近代某革命政府下达部队动员令,宣布其军事战略为:“先定三湘,光复武汉,进而与我友军会师,以期统一中国,复兴民族。”依据该战略展开的军事行动( )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背景:中共从国民革命失败中认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 起义经过 1927.8.1 周恩来、贺龙等 占领南昌,成功后南下受挫,后兵分两路 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标志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权的开始 土地八七时间:1927、8、7 汉口 革命会议内容 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节发动 武装起义 意义:给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背景:1927、 9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开始找到革命的正确道路的创建 1927、10毛泽东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根据地土地革命实质:废除封建剥削 意义: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革命积极性 空前高涨 根据经济:进行经济建设,努力发展生产(意义:粉碎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巩固了政权)地建政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背景:1930年起,毛、朱领导红军取得三次反“围剿”胜利设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1931年冬、瑞金、毛泽东、朱德 性质:代表广大工农群众的民主政权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毛泽东的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即“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红军的长征 “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经过 1934、10 中央红军开始长征,从江西瑞金出发 1935、 1 遵义会议内容全力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 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为政治局常委 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 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935、10 中央红军陕北吴起镇会师 1936、10 红二、红四与红一三大主力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胜利标志) 意义粉碎国民党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 开创了中国革命新局面

国共十年对峙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学习目标】 掌握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实践、意义和影响;了解国共十年对峙结束的原因和发展; 体会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与时俱进的革命品质和为人民解放事业不懈奋斗的精神【基础自查】 1.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土地革命的基本概况;“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内容和意义 2.红军长征的背景、经过(可结合图适当补充)、结果、意义(重点遵义会议的内容和意义)、“长征精神”的内涵 【概念解读】 1、土地革命:在革命根据地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2、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在领导武装起义,创建人民军队的基础上, 在广大农村进行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并以此来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一种斗争形式,也是中国式革命道路必经的重要手段。 3、井冈山道路:通俗地说是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4、中央红军长征胜利与长征的最后胜利:中央红军的长征胜利是指1935年10月,毛泽东 领导的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与当地红军会师。长征的最后胜利是指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与红一方面军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5、长征精神: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 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6、苏维埃政权:(意即“代表会议”或“会议”)苏维埃制度是苏联的政治基础,是俄国 劳动人民在革命斗争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政权组织形式。 7、左倾与右倾:“左”倾:是激进冒险主义、机会主义,往往以革命的面目出现,表现为 急躁冒进、急于求成,如王明的“左”倾错误,文革中的“左”倾错误等。“右”倾:是保守主义、投降主义,主要表现为保守、妥协、退让,如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二者都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思想基础都是主观主义。两者都有危害性,尤其是“左”倾错误的危害性更大。因此,既要反“左”,也要反“右”。【知识结构】 一、“工农武装割据”形成 1、武装起义 (1)南昌起义 (2)秋收起义 (3)八七会议 2、“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1)土地革命 (2)根据地建设 (3)武装斗争 二、红军长征 1、背景 2、开始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学案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内容标准】 了解南昌起义.“工农武装割据”.红军战略转移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 史实。 【学习要求】 1.了解南昌起义.“工农武装割据”.红军战略转移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 要史实。 2.认识南昌起义.“工农武装割据”.红军战略转移等历史事件的伟大意义。 背景:中共从国民革命失败中认识到掌握的重要性 起义经过 1927.8.1 周恩来、贺龙等 占领南昌,成功后南下受挫,后兵分两路 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标志中共、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权的开始 土地八七时间:1927、8、7 汉口 革命会议内容清算了陈独秀的 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节发动 武装起义 意义:给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革命根据地背景:1927、 9毛泽东领导湘赣边,开始找到革命的正确道路 的创建 1927、10毛泽东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根据地土地革命实质:废除封建剥削 意义: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革命积极性 空前高涨 根据经济:进行经济建设,努力发展生产(意义:粉碎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巩固了政权)地建政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背景:1930年起,毛、朱领导红军取得三次反“围剿”胜利 设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1931年冬、瑞金、毛泽东、朱德 性质:代表广大工农群众的民主政权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毛泽东的、和即“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红军的长征 原因: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经过 1934、10 中央红军开始长征,从江西瑞金出发 1935、 1 遵义会议内容全力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 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为政治局常委 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 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 1935、10 中央红军陕北吴起镇会师

人教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归纳:国共的十年对峙

国共的十年对峙 1.“工农武装割据” (1).含义:工农武装割据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 (2).三者之间的关系:党的领导是前提,土地革命是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障;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是发动群众支持革命战争、巩固根据地的法宝,根据地建设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阵地,是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的依托,根据地是战略基地。 (3).意义: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推动了当时根据地的建设和红军的发展。 2、中国共产党开创正确革命道路的过程: (1)南昌起义开创了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新局面。 (2)“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给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 (3)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地区。经过近半年的努力,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4)1930年夏,全国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革命武装达到10万人。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发展成为燎原之势。 (5)在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粉碎敌人三次反革命“围剿”,1931

年11月,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形成。 3.八七会议和遵义会议的异同。 (1)异: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但又滋长了“左”倾错误,给后来的中国革命带来了极大危害;遵义会议纠正了王明“左”倾错误,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到成熟的标志。 (2)同:都是在革命的危急关头召开;都纠正了党内的错误路线,使革命转危为安;都撤换了错误的领导人。 4.“井冈山精神”和“长征精神” 井冈山精神的内涵可以用五句话来概括: (1)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2)坚持党的绝对领导;(3)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思想作风; (4)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5)艰苦奋斗的作风、坚定的信念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要付诸行动。 从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到1936年10月长征结束,形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精神,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精神,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精神,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的精神。

国共十年对峙与抗日战争时间表文档

国共十年对峙时间表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 1927年8月7日八七会议 1927年8月湘赣边秋收起义 1927年8月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 1927年底广州起义 1928年4月井冈山会师 1928年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 1931年九一八事变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1932年一.二八事变、十九陆军抗战 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1935年1月遵义会议 1935年中共中央发表八一宣言 1935年10月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到达陕北 1935年一二.九运动 1936年10月红军第二、四方面军长征到达甘肃会宁等地,长征结束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 抗日战争时间表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 1931年10月12日黑龙江沦陷 1932年1月28日淞沪事变 1935年5月29日梅津美治郎就华北问题提出备忘录,7月6日,何应钦复函全部承认日方要求,《何梅协定》 1935年8月1日中共《八·一宣言》 1935年11月24日冀东内蒙脱离中央 1936年5月5日国共初步议和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 1937月2月15日中共接受国民政府改编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事变后,国军最高统帅蒋介石即宣示求战必应战战略原则,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1937年7月26日平津沦陷 1937年8月7日国民政府决议抗战 1937年8月13淞沪会战 "八一三"事变,又称"八一三"淞沪抗战,是抗日战争初期继"七·七" 事变以后,1937 年8 月13 日上海军民奋起抗击日本侵略军的壮烈战斗,日本帝国主义为扩大侵华战争在中国上海制造的事变,1937年8月13日爆发,即第二次上海事变 1937年10月30日国民政府迁都重庆 1937年11月5日上海沦陷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南京大屠杀 1937年9月11日-11月8日太原会战包括有:天镇战役[1]、平型关战役、忻口战役、娘子关

高一《国共十年对峙》教学反思

高一《国共十年对峙》教学反思 高一《国共十年对峙》教学反思 这一是必修一政治史内容最多的一个单元,第四单元的中间一,起到国共关系承上启下的作用,这节在准备的过程中,有这些问题是本的重难点,要讲解清楚。 首先一定要知道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其次要深刻的理解在“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指导下,红军和根据地迅速发展,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的土地革命和经济建设,赢得了根据地广大农民的坚决拥护。最后要正确认识到红军长征,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遵义会议,是中共政治上成熟的重要标志,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在讲解第一目时,南昌起义最终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要做重点讲解。南昌起义最初夺去了南昌,但是后在南下途中失败,并不是偶然的,因为当初攻打南昌时,是趁南昌城内敌人守备空虚之时进行的,当时南昌附近敌人的总兵力只有三千余人,而中共领导的武装力量有两万多,在敌弱我强的情况下暂时取得了胜利;但是后,敌人集中兵力围堵时,则处于敌强我弱的情况之下,所以最终失败。可见,

敌我力量的对比决定了这场起义的成败。 第二目中,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最终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给共产党怎样的启示?要做重点讲解。南昌起义、秋收起义都以攻打大城市南昌、长沙为主要目标,双方实力对比的结果都是敌强我弱,当时革命形势已处于低潮,再加上群众缺乏作战经验,起义军某些指挥员指挥失当,所以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得出的启示就是:近代中国的大城市中外反动力量异常强大,工人阶级是很难取得成功的,所以共产党应该是先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地方积蓄力量,中国共产党必须将革命的重心由城市转入农村。 关于井冈根据地的建立,这部分中要理解好为什么毛泽东将秋收起义的队伍开到了井冈,从而把第一个革命根据地选择在井冈?首先,由于井冈位于罗宵脉的中段,这里远离南昌、长沙、武汉、广州等大城市,属于湘赣军阀不管之地,国民党统治力量薄弱;其次,井冈高林密,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便于屯兵,有利于开展游击斗争;第三,这里的红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能够给部队提供充足养。同时重点讲解土地革命的实质是什么?土地革命就是毛泽东领导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这一过程,实质就是把土豪、地主的土地没收过分给农民,即把地主土地私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在进行土地革命的同时,正确理解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指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主要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主要阵地并把这三者密切结合起,进行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革命斗争。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教学目标】 1.课标: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1937年之前) 2.重点:土地革命,红军长征 3.难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遵义会议。 【视频导入】播放视频“南昌起义”——视频中介绍南昌起义的背景,经过,结果和意义。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并结合课本完成本课第一子目内容。 一、南昌起义 1.背景:中共从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中认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 2.经过: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等率领革命军在南昌起义。 3.意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过渡】国共十年对峙期间中共领导的主要实践活动除了南昌起义等一系列革命斗争外,还有结合我国国情的新创造——土地革命 二、土地革命 【过渡】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不仅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同时也通过实践进行理论总结,以便更好的指导革命实践活动。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十年间的比较重要的理论探索: (一)“八七会议” 1.时间、地点: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了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 2.内容:会议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 3.意义:给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二)秋收起义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 (三)农村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1.建立:1927年10月,毛泽东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这是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2.发展:1930年夏,在毛泽东“工农武装根据”思想指导下,全国建立了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四)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和实践 1.理论:毛泽东的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即“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2.实践: (1)土地革命:在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发动了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开展土地革命。 (2)根据地建设:①政权建设: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定都瑞金。②经济建设:毛泽东领导根据地军民开展经济建设,发展生产,粉碎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 (3)武装斗争:从1930年起,毛泽东、朱德领导粉碎了敌人的三次“围剿”。 三、红军长征 1.原因:博古、李德等人坚持“左”倾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2.过程:①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②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 ③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在陕北吴起镇与当地红军会师。 ④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师,长征结束。 3.意义:①粉碎了国民党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国共政权的十年对峙

第十一单元国共政权的十年对峙 [复习目标] 1.分析说明国民政府只是形式上统一了全国,比较南京国民政府的“北伐”与广东国民政府北伐的异同,正确分析国民政府政权性质的变化,全面分析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国内阶级关系的变化。 2.从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概括归纳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内外政策及其特点,并揭示其政策的实质,进而认识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 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全面深入理解毛泽东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革命实践和“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4.结合世界历史背景,联系二、三十年代国内形势,理清日本侵华逐步深入的线索,分析日本帝国主义侵华原因和影响,认识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实质。 5.对比“八七”会议与遵义会议的异同,分析说明中共是怎样从幼稚走向成熟的。 6.分析对比张学良东北易帜和发动西安事变的原因、特点、实质和影响,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正确全面地评价历史人物。 7.掌握抗日民主运动的主要史实,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国民党内爱国力量的抗日活动。 [要点梳理] 本单元包括1927年-1937年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涉及的主要内容是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日本大举侵华,抗日民主运动的兴起和高涨。 1.主要线索和阶段特征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在政治上加强专制统治,围剿“红军”;同时,采取一系列整理财政和发展经济的措施。形成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在外交方面,发起改订新约运动。 大革命失败后,经过实践和理论的探索,中共找到了中国革命正确的发展道路。由于“左”倾错误和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失败,红军被迫长征,实现战略转移。遵义会议成为中国革命的转折点。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九·一八”事变,民族矛盾开始上升。民族危机加重,抗日民主运动不断高涨,中国共产党制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合作的抗日序幕。 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是国共两党、两个政权的对立斗争;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共两党由对抗走向合作;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 2.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1)从国民大革命失败到“九·一八”事变前,中国社会的两大主要矛盾

6 第十五课 国共十年对峙教学设计

第十五课《国共十年对峙》教学设计3 一、课程标准要求 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 二、学情调查 我所任教的是北京四中高一年级的7班和9班,在第一次上《鸦片战争》的时候,我感觉这两个班的基础都很好,7班的同学要比9班的更活跃一些,两个班的同学不需要在基础知识上过多的去强调,他们更需要提升能力,提升认识,评价,解读历史的能力,所以,在日常教学的时候,需要多给学生提供一些看问题的视角,补充相对鲜活和新鲜的史料。 我这次讲的国共十年对峙,又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相对简单,也比较容易理解,但又有些枯燥乏味。政治性比较强,可供探究的余地不大,只要能接受既成的,公认的结论即可,所以在讲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讲述的生动性,不要照本宣科式的死板讲述。除了对既成结论的强调之外,可以补充一些相对新鲜的史料故事,同时在讲授中共土地革命的同时,可以安排和以往的农民革命的土地政策的比较,例如:天朝田亩制度,突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进性以及其成功的必然性,进而为解放战争以及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理解,做一些铺垫。

四、教学重点难点 土地革命,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理解与评价 五、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中国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在大革命失败后,中共是怎样走出低谷,找到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后来又经历了怎样的曲折?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开始今天的新课“国共十年对峙” 【讲授新课】 提问:我们在上节课,讲到了国民革命的失败,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为什么会失败呢?提问:中共应该得到的教训是什么呢? 一、南昌起义 意义点一下即可。十大开国元帅中,参加过南昌起义的共有7人,除彭德怀,罗荣桓,徐向前外,都参与过。 二、土地革命 1.八七会议 在党的革命事业危急时刻,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请大家看教材71页第一段,划“清算陈独秀右倾错误,开展土地革命,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意义:为党指明了方向。 尽管八七会议确立了土地革命的方针,但实际的行动却仍然是以夺取中心城市为主要目标,进而掀起全国的革命浪潮,最后取得革命的彻底胜利的道路。根据这一精神,中共又领导和发动了100多次的旨在夺取大城市的武装起义,其中著名的有湘赣边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让我们看一下秋收起义。 2.秋收起义 讲述:秋收起义原定分三路进攻长沙,结果均遭失败,5000余人的部队,起义几天后锐减为1500人,不得不停止进攻,而1927年12月的广州起义,尽管起义军在一开始顺利占领大部分广州市区,并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但这种占领也仅仅维持了一天,随后便被武装反扑的军阀部队赶出了广州,起义军除了少数突围之外,其余大部牺牲。 【提问】:中共组织的以攻占大城市为目的的武装起义,为什么都失败了?补充材料:1928年国民党军队,272个师又21个独立师18个独立旅,总数约200余万人。且多盘踞在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中共则不到1万。中共党员的人数此时也仅仅是一万余人。 【总结】(1)城市敌人力量过于强大 补充材料:由于中国工业化程度很低,中心城市产业工人的数量和组织远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4.15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相关史料解读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相关史料解读南昌起义 1.南昌起义的功绩与存在的问题 “八一”南昌起义,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武装起来给以蒋介石为首的投降帝国主义的国民党反动派的叛变以有力反击,高举起中国革命斗争鲜明的军帜,坚决进行武装斗争。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陈独秀右派机会主义斗争的胜利。……“八一”南昌起义仅是我们党认识武装斗争的开始。对于毛主席的武装斗争的思想,例如在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农民战争,革命军队应与工农群众运动相结合,发展工农武装,创立农村的革命根据地,以积蓄壮大自己的力量,去达到消灭敌人的目的,对于上述中国革命武装斗争中的基本问题,我们当时还是不了解或了解得十分肤浅的。南昌起义之后,军队往哪里去的问题,没有得到正确的解决。……我们当时对于创造革命根据地与进行长期游击战争的思想与认识十分微弱,所以南昌起义的军队没有与湘、赣的农民运动相结合,而南下向广东进发。同时又缺乏适合当时当地情况的具体行动方针,在长途的进军中,部队本身没有很好地建立政治工作,加上在客观上敌人的力量强大,而主观上的指导又缺乏经验,因而南昌起义的部队大部分遭受损失,仅留了一部分力量与毛主席所领导的秋收起义的工农武装在井冈山会师,才正式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 ──贺龙《回忆“八一”南昌起义》(1951年8月1日) 【解读】1927年8月1日,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北伐军三万多人,在江西南昌举行武装起义。周恩来任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起义军经过四个多小时的激战,占领了南昌城。起义胜利后,成立了革命委员会,公布了《八一起义宣言》《八一起义宣传大纲》。国民党反动派急忙调集军队包围南昌。8月5日,起义军按原定计划撤出南昌,南下广东。10月初,在潮汕地区遭到敌人的围攻而失败。随后,一部分起义军转移到北江和海陆丰地区,继续坚持斗争;另一部分起义军在朱德、陈毅的率领下,经过艰苦转战,于1928年4月下旬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会师。 贺龙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军长,亲历南昌起义,在起义中任总指挥。《回忆“八一”南昌起义》写于1951年八一建军节。对南昌起义的功绩和问题他有深刻的认识:①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地领导革命战争和创立革命军队

人教版必修一:第十五课 国共十年对峙 教学设计

国共的十年对峙 教 学 设 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南昌起义的背景和经过;理解南昌起义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地位。 (2)了解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三次“围剿”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建立等基本史实,探究“工农武装割据”革命道路的必然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了解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红军长征的历程;理解遵义会议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学会深入分析和正确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课本图片和相关文字材料的分析,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方法。 (2)探究“长征精神”,初步掌握从不同角度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引导分析“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产生的背景及探索和形成过程,得出“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是一条惟一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认识到这一革命道路的选择是历史的必然,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2)通过长征历程的学习和“长征精神”问题的讨论,培养不畏艰难险阻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增强直面困难、挫折的信心和勇气;通过遵义会议和长征胜利的学习,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自我完善、不断发展、具有创造力的党,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坚强保证。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土地革命、红军长征 2、难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遵义会议 三、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片、历史诗歌、材料及地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应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

高中历史《国共的十年对峙—土地革命》教案

《国共的十年对峙—土地革命》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理解土地革命的内容与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提高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艰苦卓绝斗争环境下中国共产党人的不屈不挠的斗志和精神,学习井冈山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八七会议;土地革命。 【难点】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情景式导入。 教师播放2017年革命电视剧《秋收起义》第九集视频片段,片段描绘的是毛泽东在杨开慧的陪同下来到汉口参加八七会议的场景,彭公达向大家宣布湘赣地区秋收暴动正式开始,任命毛泽东为总指挥。教师请学生思考:为什么电

影片段中毛泽东在南昌起义失败后坚决反对中央在全省实施暴动的决议?秋收起义的结局如何?中国工农革命军将何去何从?带着问题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武装起义 1.八七会议 教师出示八七会议补充资料,请学生根据这些材料与视频片段出演历史剧《八七会议的召开》,选出几名同学扮演瞿秋白、李维汉、毛泽东、彭公达、邓中夏以及国产国际代表罗米那兹。教师请学生欣赏表演时思考:八七会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意义与局限分别是什么? 学生观看历史剧并思考问题,表演结束后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并出示参考答案。 八七会议的内容: (1)瞿秋白作《关于党的工作任务和工作方针问题的报告》,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2)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发动武装起义。 (3)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思想。 八七会议的意义与局限: 在党的历史上被认为是具有历史性转折意义的会议,“它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结束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在中央的统治,总结了过去革命斗争的经验教训,制定了党的新的策略路线”,给正在处于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但此次会议没有找到中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 【课标要求】 概述武装起义和土地革命、红军长征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伟大历史意义。 【教材分析】 本课《国共十年对峙》上承国民大国命,下接抗日战争,是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成功的准备阶段。 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国共的十年对峙的情况:南昌起义、土地革命和红军的长征,全方位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在国民革命失败后,继续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曲折发展历程。建议教师在教学中适当补充有关的文字与图片资料,增加学生对于这一时期重大历史事件的感性了解。 【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这是优势,但是高中历史教学不同于过去线条式的初中历史,需要学生更多思辨能力,这些过去没有过训练,这是劣势;高中学生具有探究的欲望,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积极因素,引导学生如何思考历史问题。同时刚上高一的学生注意力更多的停留在感性思维的历史事件上,对历史演进趋势的原因、影响和评价缺乏理性思维的考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思维和能力的衔接,从直观、鲜活、有趣、动情的角度出发,通过巧妙的设计达到历史思维的升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南昌起义的背景和经过;理解南昌起义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地位。 (2)了解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等基本史实,探究“工农武装割据”革命道路的必然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了解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红军长征的历程;理解遵义会议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学会深入分析和正确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国共十年对峙

第15课.国共十年对峙 国民大革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1924~1927 含义:是指中国人民在国共两党合作领导下进行的国内革命战争,是中国人民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战争和政治运动。 国共的十年对峙(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土地革命战争)1927~1937 一.南昌起义 1.背景:①国民大革命的失败; ②中共从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里,认识到掌握军队和革命领导权的重要性; ③敌人在南昌地区的兵力薄弱。 南昌起义军的部队来源:国民革命军 2.时间:1927.8.1 3.领导人:周恩来、贺龙 4.经过:起义成功后南下受挫,部分转战湘南,部分进入海陆丰。 5.意义:①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 ②标志着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建立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二.土地革命 ⑴八七会议(枪杆子里出政权) 1.时间:1927.8.7 2.地点:汉口 3.内容:①清算了陈独秀的左倾错误; ②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③决定在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 4.意义:给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方向。 (2)秋收起义 1.时间:1927.9 2.领导人:毛泽东 3.目标:长沙 4.结果:进攻长沙失败,转向农村发展 注:三湾改编:1927年秋,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3)井冈山革命

工农武装割据:1.含义:在中共的领导下,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 起来,使根据地不断巩固和扩大。 2.关系:党的领导是前提,土地革命是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基本形式, 根据地建设是物质基础,使根据地不断巩固和扩大。 3.原因:①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无产 阶级力量不够强大。 ②中外反动势力强大,并大多集中在城市,力量相对集中,农村 是其统治薄弱的地方,利于突破。 4.意义:①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对中国革命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指导意义; ②推动了当时根据地的建设和革命的发展。 注:左倾:急躁冒进,急于求成(危害性更大) 右倾:保守妥协退让 三.工农武装割据 (1)革命根据地的建设1927.10 1.井冈山革命根据地①俄国:城市中心论,城市包围农村 ②中国: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为什么要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 1.这里群众基础好,国民革命时期湘赣边界地区曾建立过党的组织和农民协会; 2.井冈山位于罗霄山脉的中段,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3.井冈山四周各县都是产粮区,便于筹粮筹款; 4.井冈山位于湘赣两省之间,距离大城市较远,反动统治力量较为薄弱,便于利用敌人的 矛盾,而革命影响也较容易传播出去。 2.其他根据地的建立(1930.夏) (2)土地革命 1.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开展土地革命。 2.意义:广大贫苦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 (3)革命根据地的建设与项目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抗日战争时期: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了农民交租交息、地主减租减息的政策。解放战争时期:在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执行了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路线。建国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期间为了更好地孤立地主,保护中农和小土地出租者,稳定民族资产阶级,将过去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的政策,改变为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当时中共尚未建立,但是五四运动中的爱国之士遵循的思想路线是由苏联传入的马克思主义,而这些爱国之士实际上为日后中共的建立奠定了组织基础。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中共成立,思想路线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废除私有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1922年,中共二大召开,确立现阶段思想路线为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军阀。1924年,国共开始合作北伐,当时的思想路线依然是反帝反封反军阀。1927年,中共召开“八七会议”,思想路线是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同年十月,创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最终夺取全国政权的井冈山革命道路。1935年,长征途中召开遵义会议,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纠正了左倾错误思想。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其思想路线是与国民党合作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但是1939年,国民党召开五届五中全会,确立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针,中共的思路随即调整为“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在斗争中求团结”“有理有利有节”的方针。1945年,抗战结束,思路是寻求合作,建立民主联合政府,联合执政,但是随着谈判的破裂,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思路即为解放全中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 第一,没收官僚资本的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第二,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实行"耕者有其田",发展各种具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合作社经济; 第三,保护民族工商业。 总路线: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是改变买办的封建的生产关系以及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从根本上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 总政策: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几 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国共十年对峙 练习题

国共十年对峙练习题 1、彭真同志将井冈山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这主要是因为井冈山 A.创建了中国人民军队 B. 建立了敌后抗日根据地 C.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集体 D. 开创了中国特色的革命新道路 2、朱德同志曾写过一首纪念遵义会议的诗:“群龙得首自腾翔,路线精通走一行。左右偏差能纠正,天空无限任飞扬。”诗中赞扬的历史人物是 A.王明 B.周恩来 C.李德 D.毛泽东 3、美国记者斯诺说:“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他所说的“伟大传奇”是指 A.秋收起义B.二万五千里长征 C.千里跃进大别山D.开辟敌后战场 4、红色旅游的宣传词中有“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的说法。这里的“历史红”指的是 A.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B.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C.人民军队的诞生 D.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5、遵义会议被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力挽狂澜”的一次重要会议。其依据是 ①纠正右倾机会主义错误②提出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③从军事、组织、思想上彻底清算左倾错误④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④ 6、1930年6月,李立三在《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中写到:“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制他最后的死命。”这表明 A.中共还没有找到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B.他认清了当时中国的国情 C.他认识到农民阶级力量的伟大 D.他反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7、我党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的失败中得到的最突出的教训是 A 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B 中国革命的重心应由城市转向农村 C 必须建立革命的武装 D 必须尽快解决农民问题 8、刘大为、苗再新创作的巨幅绘画《井冈山会师》,图中部队高举的红旗上,五角星内有镰刀与锤头(一说斧头)的徽标设计。这一设计的寓意是 A.部队官兵的主要成份是工人和农民 B.这支部队是中共领导下的工农武装 C.革命正确道路是开展工农武装割据 D.中共进入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时期 9、某学生在网上搜到一段歌词:“锣鼓响,秧歌起,黄河唱,长城喜。腊子口上降神兵,百丈悬崖当云梯。大盘山上红旗展,势如破竹扫敌骑。陕甘军民传喜讯,征师胜利到吴起。南北兄弟手携手,扩大前进根据地。”此歌词反映了 A.国共第一次合作,进行北伐战争B.红军克服重重困难,取得长征的胜利 C.八路军挺进敌后,开展游击战争 D.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对西北地区的进攻 10、上海《申报》的一则新闻报道中写道:“赣匪因石城兴国失守,知残局不能再支,朱毛彭等股约八万放弃云都、瑞金老巢西窜。”这份报道应该发布于 A. 国民大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11、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学好历史。右表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四个不同时期的阶段特征。其中1927~1937年处应该填写()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学案: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复习检测】1.右侧漫画创作于20世纪前期中国社会急剧动荡的环境里。从当时的社会背景看,这幅作品主要反映作者的政治立场是 A.对五四运动爆发的漠然 B.对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的不满 C.对新文化运动的支持 D.对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的愤慨 【教学目标】 1.南昌起义的时间、领导人、意义是什么? 2.秋收起义时间、领导人、结果是什么? 3.土地革命的内容是什么、意义是什么? 4.红军长征的时间、原因、经过、意义是什么? 5.遵义会议的原因、内容、意义是什么? 6.八七会议时间、内容、意义是什么? 【自主学习1】 一、南昌起义 1.时间、领导人:1927年8月1日,、等率领革命军成功发动南昌起义。。 2.意义 (1)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 (2)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武装斗争、创建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巩固练习1】 1.2007年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纪念日。下列重大历史事件与这一节日有关的是() A.武昌起义 B.北伐战争 C.南昌起义 D.遵义会议 【自主学习2】 二、(1)八七会议(1927年) ①内容:a.清算了陈独秀的。 b.确定开展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c.决定发动。 ②意义:给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2)秋收起义

①过程:1927年9月,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进攻受挫后 ②结果: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三、土地革命 1.内容:在,打土豪,,废除封建剥削,开展。 2.意义:粉碎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巩固了红色政权。 【巩固练习2】 2.20世纪30年代,毛泽东指出:“我们要使人民经济一天一天发展起来,大大改良群众生活,大大增加我们的财政收入,把革命战争和经济建设的物质基础确切地建立起来。”下列史实直接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B.反“围剿”失败后战略转移 C.坚持独立自主的游击战D.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立 3.1927年在汉口召开的八七会议曾给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这里“新的出路”主要是指() A.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B.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和开展土地革命 C.实现国内革命战争向民族解放战争的转变 D.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自主学习3】 三、红军长征 1.原因:党内错误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2.过程 (1)开始: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2)转折——遵义会议 ①内容: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错误; 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选举为政治局常委; 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②意义:a.结束了错误在中央的统治。 b.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c.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巩固练习3】

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7)

知识点一 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7) (一)背景 1.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失败。 2.中国共产党从国民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里,认识到掌 握革命领导权和军队的重要性,开始探索新的革命道路。 (二)过程 1.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等发动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标志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军队的开始。 2.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中共在汉口召开“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右倾错误;确定 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总方针;举行秋收起义。 3.秋收起义: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创建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理论。1928年朱、毛井冈山会师,创建工农红军第四军。此后共产党人创建了十几块农村根据地,红军发展到10多万。 4.建立政权: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建立。毛泽东当选政府主席。 5.五次反围剿:1930—1934年,根据地军民进行了五次反国民党围剿的斗争。前四次取得 胜利,第五次失败。 6.红军长征(1934—1936) (1)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在博古等左倾错误领导人指挥下失败。 (2)过程 ①中央红军及中央机关:1934年10月,从赣南根据地出发,开始长征。1935年1月,中共 中央召开遵义会议,纠正了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确立毛泽东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遵义会议后,历尽艰险,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②二、四方面军: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长征到达甘肃会宁,与前去接应的红一方 面军会师。三大主力红军长征完全胜利结束。 (3)长征胜利的意义:长征的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为中国 革命锻炼和保存了一大批骨干力量,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三)国共十年对峙的影响 1.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

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公开课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课标要求: 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 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工农武装割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第五次反“围剿”、长征、遵义会议、三大主力红军会师等史实。 (2)正确理解南昌起义、“工农武装割据”思想、遵义会议在中国共产党史上的作用; (3)探究南昌起义的背景——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师生对话,引导学生探究,培养分析能力。 (2)使用视频、图片、材料、动态地图等材料,使学生更直观地感悟历史,了解历史,并为其探究提供背景。 (3)设计探究活动“合作探究长征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同时培养学生面对重大事件时处变不惊的人生态度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 (2)让学生知道红军长征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通过探究活动感受长征精神,认识其对个人、中国乃至世界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南昌起义,红军长征 难点:工农武装割据,遵义会议 教学方法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视频、图片、动态地图、文字等材料,增强教学直观性、生动性;设计合作探究活动“合作探究长征精神”。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1:巩固知识导入新课 我们上一节课学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什么事件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五四运动)随着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工人运动中,认识到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重要性,于是开始了与国民党合作。国共合作后,开始了什么?(国民大革命)国民大革命虽然轰轰烈烈,但最终归于失败,失败原因是什么?(敌人强大,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共产党年幼,陈独秀犯了右倾错误,放弃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那么从国民大革命的失败中,中国共产党人吸取的惨痛教训是什么?(必须掌握军队) 于是中国共产党人开始创建军队,探索中国革命的新出路。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带着问题,我们一起走进国共十年对峙历史中。导入新课2:利用视频《飞夺泸定桥》导入 在讲新课之前,先请大家欣赏一个电影片段,看完后请大家回答这是什么历史事件? 飞夺泸定桥,抢渡大渡河,长征途中。长征发生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这个时期除了长征,还发生了什么重要事件?它们对中国革命又有什么影响?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学习。 导入新课3:运用《十送红军》导入。 课前放,上课后提问学生这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长征)红军为什么要长征?它发生什么时期?这个时期还发生了什么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四单元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打出本课的知识要点:南昌起义、土地革命、红军长征。(PPT) 新课进行时: 一、南昌起义 我们前面说过,学习一个历史事件,我们要学习它的背景、时间、地点、过程、结果、意义、影响。南昌起义我们也要了解这几个方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70页,找一找南昌起义的背景。(打出PP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