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分析与预测复习重点

信息分析与预测复习重点
信息分析与预测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重点:信息分析与预测的概念和过程及其特点。

难点:信息分析与预测的特点,他不仅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针对性,同时还具有局限性和近似性。

1. 信息分析与预测的概念

信息分析与预测是以信息分析和信息预测为关键环

节的一系列活动的统称。具体来说,就是:针对用户特定的信息需求,制定研究课题;然后通过文献调查和社会调查,广泛系统地搜集与该课题有关的已知信息,经过加工整理、价值评价和分析研究,使已知信息的内容得以系统化、有序化,以揭示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对客观事物的未知或未来信息作出合理的预测;最后以某种信息产品的形势将预测的成果通过适当的渠道传递给用户,满足用户的需要。2.信息分析与预测的过程:课题选择→信息搜集→信息整理、评价和分析→产品制作、评价和利用

3. 信息分析与预测的特点

(1)针对性体现在最终产品上,表现为信息分析预测产品对用户的适用性

(2)系统性是大量分散无序的信息密集化、有序化,使不同层面的信息联串化,使不同时空的信息整体化(3)科学性(4)近似性(5)局限性

第二章课题选择与课题计划

重点:选题的原则和程序,课题计划的内容与组织实施

难点:课题计划的内容与组织实施

1. 选题的原则

①政策性原则符合一定时期内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各领域总的规划和指南。

②必要性原则要求:新选题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相吻合的、与用户的信息需要相一致

处理好战略需要与战术需要之间、长远需要与当前需要之间、现实需要与潜在需要之间的关系

③可能性原则正确认识和度量自身(信息分析与预测机构)的能力和条件,评估课题实现所必需具备的基本条件④效益性原则遵循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者有冲突,应坚持社会效益优先的原则

2. 选题的程序

(1)课题提出

a 对于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课题和用户委托的课题,信息分析与预测人员在这一阶段主要是对所提出课题进

行形式上的整理、归纳和粗略的分析研究,以使课题明确化,如初步明确其目的、意义、要求、内容、难度、费用、完成期限等

b 对于信息分析与预测人员自已提出的课题,这一阶段比较困难,要求要特别注意联系实际,重视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这样才有可能在研究过程中得到有关部门的经济支持,或在研究成果出来后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2)课题分析与论证

课题分析与论证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明确课题目的、范围、对象、意义、要求、难度、费用、完成期限,并对课题实施的政策性、必要性、可能性、效益性等进行初步论证

(3)课题选定

课题选定比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它既有横的比较,也有纵的分析,所需要考虑的问题远超过课题分析和论证阶段,带有强烈的综合性。一般邀请相关的用户、专家、领导一起协商讨论,必要时还要重新进行分析研究和论证,以提高课题的使用价值,防止一般化。

3. 课题计划的内容

课题选定之后就要拟定课题计划。课题计划是行动的指南和纲领,是课题任务全面而系统的筹划和安排,使课题组成员以及其他相关人员都能明确各自的任务及其研

究任务的协调。

(1)课题目的

课题来源和意义、课题出题的背景、课题拟解决的主要问题、课题服务的对象、研究成果可能取的效益等。

(2)调查大纲

①调查方式:文献调查,实际调查,;网上信息调查,实地信息采访

②调查范围:包括内容范围和地域范围。

③调查的步骤:一气呵成完成调查,还是分阶段调查。

④调查的广度和深度

(3)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4)产品形式及其提交方式

(5)组织分工

课题组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课题研究的需要对课题

任务进行具体的分工。分工一般先按单位分工;在单位分工的基础上,还应当将分工进一步深入到每一课题组成员,就是根据每一课题组成员的能力分配一些合适的、具体的工作任务。

(6)完成时间和实施步骤

一般按照信息分析与预测工作的程序将整个课题研

究活动分为几个阶段,并提出各个阶段预计完成的时间和你实施的步骤。这几个阶段包括:信息资料的搜集和摸底阶段;信息资料的整理、评价和分析阶段;产品制作、评价和利用阶段。

(7)其他

完成课题任务所需的人员、经费、技术、设备等条件,又是还提交一张规格化的课题计划表

3. 课题计划的组织实施

课题计划的组织实施工作应该由课题组长亲自领导,从全局角度把握课题研究方向;课题组其他成员要按照课题计划的安排和课题组组长的临时要求完成自已的

任务;还要注意沟通与课题组组长以及其他成员间的往来。

第三章信息搜集

重点:信息源的分类,信息搜集的原则,文献调查和社会调查方法

难点:文献调查和社会调查方法

1.文献信息源的分类方法

(1)根据载体的不同,文献信息源可分为四种类型

①印刷型文献

包括等以纸张为主要载体,以印刷为记录手段的传统文献信息源。如油印、铅印、胶印、木版印刷

优点:阅读、携带、利用方便

缺点:信息存贮密度小、体积大、分量重、收藏和管理困难。

②缩微型文献

一般以感光材料为载体,利用某些设备将文献按照一定的所小比例录在胶卷或胶片上,称缩微复制品。如缩微胶卷、缩微胶片、缩微卡片等

优点:体积小、存贮密度高、保存期长、使用和管理方便缺点:存在信息衰减、不能直接阅读。

③机读型文献

以磁性材料或光学材料为载体的一种新型信息源,在存贮时要将相关信息转换成计算机可以识别、理解和处理的二进制代码。如:软盘、光盘、硬盘等

优点:信息存贮密度高、存取速度快,可借助于高速网络是信远距离传输。

缺点:不能直接阅读

④声像型文献

又称视听型文献。是运用录音、录像、摄影等技术将声音和图像直接记录在磁性或光学材料上的一种信息源,记录的对象主要是富有动感的声音和图像。如:唱片、录音带、录像带、幻灯片、电影拷贝等。

优点:可真实再现事物和现象,有独特的作用

其中印刷型是最基本、最广泛采用的信息源,即毒性代表演变方向,缩微型和声像型在一定时期的某些特殊场合内具有难以替代的作用

(2)根据发售途径和获取难易程度的不同,可分为三种类型

①白色文献:正式渠道发行,内容公开,是信息分析与预测活动主要来源。如期刊、杂志、报纸

②黑色文献:不正式渠道发行,内容保密。如军事情报资料、技术机密资料、个人隐私材料等。绝大部分黑色文献有密级规定,信息分析预测一般不以黑色文献为信息源。

③灰色文献:介于白色文献和黑色文献之间的一类文献。不正式出版,也非秘密文献。常见有研究报告、学位论文、会议记录等2. 信息搜集的原则

信息搜集的途径一般包括两种:文献调查和社会调查(1)全面性

全面包括三层含义:

第一,所搜集的信息不仅要有强相关的,而且要有一般性相关的

第二,既有搜集正相关的信息,也有搜集负相关的信息

第三,既有国内的、也要有国外的;有本地区的、本部门的、本单位的,也有相关地区、相关部门、相关单位的。(2)系统性

要搜集能够反映特定的研究领域国内外发展的基本

状况,特别是对一些关键性的、连续性较强的信息,要组织专人长期跟踪搜集积累。

(3)针对性

信息选择遵循两个标准:一是看它是否针对信息分析与预测机构的性质、任务和服务对象;二是是否针对所选择的课题的实际需要

(4)新颖性

一是信息在当时所处的领域里是最新的,是课题所归属领域最先进的研究成果,包括新理论、新动态、新技术成就等;二是指相对于特定课题所涉及的特定用户及特定需求是新颖的。

(5)可靠性

所搜集的信息内容应该是客观的、真实的、准确的,是没有夹杂信息搜集人员主观意志和个人情感因素的。(6) 科学性

应采用科学方法进行搜集,一般来说,信息密度大、权威程度高、获取成本低、信息价值高的信息源是首选的对象;对非文献信息源,应当按照齐普夫“省力法则”来设计信息搜集的路线、对象。

齐普夫“省力法则”:在成本相同的情况下,应优先考虑从名人那里获取口头信息,从驰名的厂家那里获取实物信息;在信息源质量相近或相同的情况下,应优先考虑选取成本最小(如路径最短、收费最低、获取最容易等)的搜集路线。

(7)计划性

要制定搜集计划,搜集计划要考虑何因、何人在何时、何地如何搜集等。即包括搜集目的、内容范围和重点、经费预算、搜集方式、搜集对象、搜集步骤、搜集程度、组织分工、奖惩措施等。

3. 文献调查的主要方法步骤是:

(1)进行课题分析。即通过课题内容分析进一步明确课题研究的内容概貌、所涉及的学科和领域、所需信息的内容范围和重点;通过文献普查、地域分析和时域分析,确定文献信息源搜集的重点、大致范围和方位。

(2)要根据文献信息源的特点和自身的条件选取一种(或几种)比较合适的文献信息或文献线索查找方法,以获取

较全面的文献信息或文献线索。

(3)对文献线索,则应依据这些线索的轻重缓急有计划地通过采购、交换、复制、索取等途径搜集原始文献。

4. 社会调查的方法

(1)现场调查

现场调查是信息分析与预测人员深入现场参观考察或参加局内活动而进行的社会调查方法。

(2)访问调查

访问调查是通过向受访者询问以获取所需信息的方法访问调查的传统方式是直接面谈(个人面谈、小组面谈和集体座谈);另一种方式是电话采访法

直接面谈:信息分析与预测人员与受访者直接做面对面的交谈。直接面谈优点和不足:

(3) 样品调查

样品调查是搜集实物信息常用的方法。是获取实物信息的最主要的方法

样品调查内容包括

1)样品存放线索的调查

2)样品的获取

3)样品实物信息的挖掘

(4) 问卷调查

1)调查表的设计

①提问的内容

A、基本信息。

B、行为信息。

C、态度信息。

②提问的方式

A、自由式提问。

B、封闭式提问。

C、事实性提问。

D、态度测量式提问。

③提问的顺序

A、先大后小原则

B、先易后难原则

C、先一般后敏感原则

D、先趣味性后实质性原则

E、时间性原则

F、相关性原则

④调查表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A、用语准确、含义清楚,避免使用模糊或双关词汇

B、考虑提问的必要性。

C、考虑提问的可能性。

D、把握所提问题的数量和难易程度。

E、避免引导性或一般化的提问。

F、避免双重提问。

G、尽量避免假设性提问。

H、使用说明词

2)调查表的发放和回收

①面候调查。②函寄调查。③留置调查。④网络调查第四章信息整理、评价和分析

重点:信息整理,信息价值评价方法

难点:信息价值评价方法

1. 信息整理

信息整理:就是信息的组织过程,目的是使信息从无序变为有序,成为便于利用的形式;

包括形式整理和内容整理两个层次

1.1 形式整理

形式整理:不涉及信息的具体内容,而是凭借某一外在的依据,进行分门别类的处理,是一种粗线条的信息初级组织。从实践上看,都要经过以下三种角度的分类整理。(1)按承载信息的载体分类整理

(2)按使用方向分类整理

一类是面向某个具体课题的,即信息搜集人员在某个课题计划下达后围绕该具体的课题计划所搜集的信息;一类没有针对某个具体的课题,但却与信息分析预测机构的性质和今后可能立项的课题有关,属于日常积累型信息。

(3)按内容线索或部分要点分类整理

即信息整理人员按信息内容线索或部分要点对所搜

集的信息进行粗略的形式上的排序。一般来说,分类越细,要求所设计的信息内容越深,难度就越大,一般只粗略的分类就可以了。

1.2 内容整理

内容整理通常包括信息内容的理解、揭示和按内容

细分归类可分为三个阶段

(1)信息内容的理解

信息内容引起表现形式不同而采用不同的理解方式,常见的有:

①阅读:针对文字、数字和图形符号

②收听或观摩:声像型文献信息和实物信息

(2)信息内容的揭示

为了便于利用,对所理解的有用的信息内容予以揭示。揭示信息内容最常见的方式是摘要。

(3)按信息内容细分归类

依据主要是具体的信息分析预测课题或根据信息分析预

测机构的性质推测出的拟定项课题所包含的对象、内容范畴、领域、主题以及时间、空间等。

总之,内容整理过程的实质是信息消化和吸收的过程。2. 信息价值评价方法

2.1 可靠性

原始信息的可靠性包括四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真实性。

第二,完整性。反映的问题是否全面,是否抓住了事物的本质

第三,科学性。信息内容是否科学

第四,典型性。原始信息是否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

(1)文献信息可靠性评价

文献信息的可靠性取决于其所依附的文献的可靠性。一般可归为“十看”

①看作者

②看出版机构

③看文献类型

④看来源

⑤看被引用率

⑥看引文

⑦看程度

⑧看密级

⑨看内容

⑩看实践

(2)实物信息可靠性评价

①看实物研制设计者

②看生产机构

③看商标

④看关键技术内容

⑤看实践效果

(3)口头信息可靠性评价

①看发言

②看场合

③看内容

④看其他听众的反应

2.2 先进性

原始信息的先进性实质该信息所报道或反映的内容

是否在某一领域原有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理论、新的观点、新的假说、新的发现,或者对原有的理论、原理、方法或技术加以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

(1)文献信息先进性评价

①文献外部特征

A、看文献类型

B、看出版机构

C、看发表时间

②文献计量学特征

根据文献数量的变化所反映出来的某一领域发展的

阶段和水平以及文献半衰期的变化所体现出来的文献信

息老化规律,可判断信息是否先进。

③文献内容特征

在理论上是否提出了新的观点、新的假说、新的发现;在应用上是否提出了新的原理、新的设计、新的方法或开创了应用的新领域

④信息发生源

⑤实践效果

根据文献信息对实践的贴近程度和超前水平以及信

息使用后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大小可判断信息是否先进。(2)实物信息先进性评价

①看生产日期②看生产机构③看生产手段

④看信息内容⑤看实践效果

(3)口头信息先进性评价

①看发言者②看发言时间

③看发言场合④看发言内容

2.3 适用性

适用性:是指原始信息对于信息接受者可资利用的程度。取决于信息分析预测课题和信息用户

(1)看信息发生源和信息吸收者吸收条件的相似性(2)看实践效果

(3)看战略需要

第五章信息分析与预测产品的制作、评价和利用

重点:信息分析与预测产品的制作要点以及各种典型的评价方法

难点:模糊综合评价法

1. 信息分析与预测产品的制作

信息分析与预测产品的制作是对信息分析与预测结构的全面总结。产品质量的高低,一方面依赖于整个信息分析与预测过程及其产生的结果,另一方面也同信息分析与预测人员在产品制作过程中对制作方法和技巧的把握情况有关。

1.1 消息类产品的制作

完整的消息类产品由导语、主体、结尾和背景四部分组成1.2数据类产品的制作

数据类产品以信息密度高见长,这些信息是以按照某种事先设计好的结构组成的信息链。

(1) 年鉴的制作

是一种按年刊发行的产品,汇集着大量的最新事实和数据。年鉴分为前言、主体和便览三部分。

①前言:主要说明年鉴的性质、目的、意义、服务对象、编写过程等

②主体

是年鉴的主要部分,反映一年来年鉴编写对象所属领域取得的主要成就和基本进展情况、统计数字等实质内容。主体可以按专业的分支进行编排,也可以按年内的月份顺序编排。

③便览

便览记载与年鉴内容有关的参考信息,具有索引的功能。

(2) 数据库的制作

按照所含信息内容特点的不同,数据类产品中常见的数据库类型主要有数值数据库、事实数据库和图像数据库。数值数据库是以自然数值数据库、计算机可读的数据集合。事实数据库是有关某些客体的的各种关联数据的集合。图像数据库是图形或图像信息。制作可分如下过程。

①系统分析

②结构设计

③数据装入与校核

④系统试运行

⑤成品“包装”

1.3 研究类报告的制作

(1)研究报告的体系结构

一般来说,研究报告体系结构包括题目、序言、主体、结论或建议、附录、参考或引用文献六大部分。

(2)研究报告的语言要求

研究报告的语言必须是科学语言,与文艺作品的语言有很大的不同

①准确性②简明性③规范性

(3)研究报告的制作程序

研究报告的制作一般分构思、撰写出稿和修改定稿三个阶段。

2. 信息分析与预测产品的几种典型评价方法

?信息分析与预测产品的特点决定了其评价不仅要考察产品本身质量和所提供的内容,还要考察用户的吸收利用率。因此,任意一产品在生产出来后,都应该进行即时评价和最终评价。

?即时评价

?最终评价

?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又为前者提供验证

?在实践上,无论是即时评价还是最终评价,一般都可以分为定性、定量和半定量三种评价方法

?(1)定性评价法:

凭借专家个人判断定性描述产品的一种主观评价方法?(2)定量方法和半定量的评价方法。

?定量方法:是借助于量化指标,运用曲线、模型、公式等手段进行评价的方法,克服了定性方法的主观性即不精确性。半定量的评价方法:将两者结合的评价方法即是半定量的评价方法。

?典型的半定量方法:

?综合评分法:最简单、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层次分析法(简称AHP法):将在第9章详细论述?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主要借助模糊变换和综合评判的方法进行

?单层次产品的评价

?多层次产品的评价

定性评价实例

综合评分法实例

第六章常用逻辑方法

重点:因果分析、相关分析、常规推理、归纳推理和假言推理

难点:理解因果分析中的求同法、求异法、共变法的概念及其重要应用;熟悉几种推理的程式1.因果分析

A、求同法:如果在不同场合观察到相同的现象,这些不同的场合各有若干原因,但其中只有一个原因相同,则可初步确定这个共同的原因就是产生该现象的共同原因。

B、求异法:如果所观察的现象在的一种场合出现,在第二种场合不出现,而这两种场合只有一个原因不同,则可初步确定这个不同的原因就是引发该现象的原因。

C、共变法:如果在所观察的现象发生变化的各种场合里,其它原因都没有变化,只有一个原因发生了变化,则可初步确定该发生变化了的原因是使所观察的现象发生变化

的原因。

D、剩余法:如果已知某一现象是所观察的现象的原因,并且又知先行现象的某一部分是后续现象某一部分的原因。则可初步确定先行现象中的其余部分是后续现象中的其余部分的原因。

2.相关分析

除了因果关系、表象与本质关系以外,客观事物之间以及构成事物整体的各个要素之间还有许多其它相关关系,利用事物的这些相关关系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预测方法统称为相关分析。

3.常规推理

常规推理的概念及其推理程式

大前提:M-----P 我们班同学都要参加本门课程考试小前提:S-----M 小张是我们班同学一员

结论: S-----P 小张也要参加本门课程考试

4.归纳推理的概念及其推理程式

S1是(或不是)P 数学归纳法的证明

S2是(或不是)P

S3是(或不是)P

…………假言判断:假设小李准备考研

S是(或不是)P 大前提:小李要准备考研的报考资料5.假言推理小前提:经核实,小李确实报考

假言判断大前提小前提

第七章专家调查法

重点:德尔菲法实施过程,交叉影响分析法的概念及其解决问题的程序。德尔菲法的数据的处理和表达方

法,包括对方案相对重要性、对事件的实现时间以

及如何选择最佳方案等

难点:利用变异系数评价方案的协调性,使用楔形图确定事件的实现时间,利用扬奇公式计算事件的实现时

间经验公式的使用,预测结果的分析

1. 德尔菲法实施的过程

(1)成立预测领导小组

(2)明确预测目标

(3)选择参加预测的专家

(4)编制调查表

(5)进行反馈调查和专家意见的汇总整理、统计分析与预测

(6)编写和提交预测报告 2. 交叉影响分析法的概念

所谓交叉影响分析法,就是根据若干事件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分析当某一事件发生时,其他事件因受到影响而发生何种形式变化的一种方法。由于事件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通常用矩阵的形式来表达,而各个事件的变化程度又是用概率值来描述的,故这种方法可称为交叉影响矩阵法或交叉影响概率法。

(若干个事件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通常分为有影响、无影响;正影响、负影响。)

3. 交叉影响分析法解决问题的程序 (1)确定事件之间的影响关系 (2)评定影响的程度 (3)计算影响值

(4)分析并得出预测结果

4.对方案相对重要性预测结果的数据处理与表达 ①专家意见的集中程度

可用方案评分值的算术平均数、满分频率和评价等级和来衡量

A 、算术平均值

B 、满分频率

C 、评价等级和

②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

反映专家意见的收敛情况,通常用变异系数来表示 A 、计算全部专家对j 方案评价的均方差

均方差代表了专家评价的离散程度 i 代表专家,j 代表方案

B 、计算全部专家对j 方案评价的均方差。 代表了专家评价的变异程度

C 、计算全部专家对j 方案评价变异系数

它反映了全部专家对j 方案相对重要性评价的相对离散程度,亦即协调程度,计算公式为:

D 专家积极性系数

用以表示专家对某方案的关心程度,一般用参与某方案评价的专家人数与专家总数的比值来表示。积极性系数越大,专家对该方案的关心程度就越大,方案的相对总要性就越大

5.

对事件实现时间预测结果的数据处理与表达

一般一种中位数代表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以上下四

分点代表专家意见的分散程度。

预测结构的中位数和上下四分点的确定是这样的:将专家们对事件实现时间的预测结果在数轴上按从小到大顺序排列,并平分成四等分。其中,处于中间位置的中分点成为中位数,表示有50%的专家认为该事件能实现此事件;先于中位数的四分点称为下四分点,表示有25%的专家认为该事件实现的时间早于下四分点的时间,后于中位数的四分点称为上四分点,表示有25%的专家认为该事件实现的时间晚于上四分点时间。上下四分点之间的区域称为四分位区间或50%置信区间。

6. 从若干方案中选择最佳方案预测结果的数据处理和表达

从若干方案中选择最佳方案的预测结果也可用直方图来表示。直方图的横坐标用以排列若干个备选方案,纵坐标表示选择某方案的专家与参与预测的专家总数的比值。一般来说,该比值越大,则所对应的方案最佳的可能性也越大。

第八章 文献计量学方法

重点:文献计量学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难点:三大经典定律,信息分析与预测中引入文献计量学

方法的原因。

1. 文献计量学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掌握三大定律及其应用

主要描述文献信息流动态特征的经验定律和规律,这些经验定律和规律源于实践,又反过来随实践产生指导作用。

1.1 布拉德福定律及其应用

布拉德福定律是文献计量学最基本的定律之一,是关于专业文献在登载该文献的期刊中数量分布规律的总结。 1、概念:布拉德福定律,是由英国著名文献学家

B.C.Bradford 于本世纪30年代率先提出的描述文献分散规律的经验定律。其文字表述为:如果将科技期刊按其刊载某专业论文数量多寡,以递减顺序排列,则可分出一个核心区和相继的几个领域,每区刊载的论文量相等,此时核心期刊和相继区域期刊数量成1:n :n2......的关系。 2、应用:

A 、布拉德福定律在信息分析与预测中的主要体现在文文信息的搜集环节上。利用布拉德福定律所揭示的专业论文在相应期刊中集中于离散的分布规律,可以使信息搜集人员在搜集文献信息是做到心中有数,并可确定某一特定领域的核心期刊。

B 、布拉德福定律也可用于研究某一学科发展的特点以及学科之间的交叉影响和相互渗透关系,并以此确定某些新学科的生长点。如:对某一学科主题而言,布拉德福定律中的第一区(核心区)往往由该学科内比较成熟的方向的期刊构成;第二区往往由该学科内不太成熟的方向以及与

)(12

1∑=-=m i i ij j X X m D )(12

1∑=-=m i i ij j X X m σ

i j

X j V σ=

该学科关系最紧密的其他学科的期刊构成;第三区以及后继各区的期刊构成与第二区类似,但在成熟性以及与该学科的关系上依次减弱。

1.2 洛特卡定律及其应用

洛特卡定律是揭示文献著者与数量关系的基本定律,是为了评价科学工作者的贡献

洛特卡定律

洛特卡定律是由美国学者A.J.洛特卡在本世纪20年代率先提出的描述科学生产率的经验规律,又称“倒数平方定律”。它描述的是科学工作者人数与其所著论文之间的关系:写两篇论文的作者数量约为写一篇论文的作者数量的1/4;写三篇论文的作者数量约为写一篇论文作者数量的1/9;写N篇论文的作者数量约为写一篇论文作者数量的1/ n2……,而写一篇论文作者的数量约占所有作者数量的60%。该定律被认为是第一次揭示了作者与数量之间的关系。

洛特卡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f(x )=C/X 2 C=0.6079 广义的洛特卡定律: f(x )=C/X α 1.2<α<3.8

1.3 齐普夫定律及其应用

词频:是指某一单词在文章中出现的次数。

齐普夫定律

齐普夫定律是美国学者G.K.齐普夫于本世纪40年代提出的词频分布定律。它可以表述为:如果把一篇较长文章中每个词出现的频次统计起来,按照高频词在前、低频词在后的递减顺序排列,并用自然数给这些词编上等级序号,即频次最高的词等级为1,频次次之的等级为2,……,频次最小的词等级为D。若用f表示频次,r表示等级序号,则有f.r=C(C为常数)。人们称该式为齐普夫定律。

修正后的齐普夫定律及其各种修正式为:

f.(r+m)B=C B,m为与样本有关的常数,其余参数同前

齐普夫定律应用:

1、计算机信息检索是文献信息搜集的重要途径,利用齐普夫定律在词表的编制、自动标引、文件档的组织等方面的应用,可以有效地帮助建立高性能的计算机信息检索系统,提高文献信息搜集的效果。

2、在信息加工整理和分析预测过程中,通过观察关键词或主题词在数量化的变化,可以了解某一学科或专业领域的发展阶段和发展动向。这种词频分析技术又称内容分析。

3、还可用于解决信息分析与预测中出现的各种社会分布现象,如城市人口分布、新技术和新产品分布、人力资源分布等

第九章层次分析法

重点: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单层次计算方法,层次总

排序的计算方法

难点:判断矩阵的形成,最大特征根及其特征向量,一致性检验的必要,层次总排序矩阵的构成

1、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是排序的原理,即最终将各方法(或措施)排出优劣次序,作为决策的依据。具体可描述为:层次分析法首先将决策的问题看作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大系统,这些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因素可以按照它们之间的隶属关系排成从高到低的若干层次,叫做构造递阶层次结构。然后请专家、学者、权威人士对各因素两两比较重要性,再利用数学方法,对各因素层层排序,最后对排序结果进行分析,辅助进行决策

第十章回归分析法

重点: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法的求解及其检验、可线性化的非线性回归

难点:平方和分解公式、显著性水平、置信度、置信区间,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中变量间关系

第十一章时间序列分析法

重点:移动平均法和指数平滑法,生长曲线法和时间序列分解法

难点:移动平均法和指数平滑法中模型的建立及其在实际预测中的计算方法,生长曲线法的概念及其适用范

围,时间序列分解法的概念及其适用范围

(第十二章与第十六章属于选讲内容以同学们自学为主。不再多述)

第十三章技术经济信息分析与预测

重点:技术评估

难点:技术评估的概念、思想方法

1. 技术评估的概念

技术评估是为了事先防止科学技术用于社会时发生

的种种的问题,利用软科学研究方法,对使用科学技术的影响进行综合性的、多方面的把握和评价,并作出决策的手段。

技术评估的主要特征是着眼于技术和经济、社会之间的关系,强调技术方案实施后的经济效果。它可以对某单项技术方案进行优劣评价,也可以对旨在实现某一特定目标的多种技术方案进行分析比较,从而找出经济效果最佳的方案。

2.技术评估的思想方法:价值分析

第十四章市场信息分析与预测

?重点:证券市场信息分析与预测

?难点:基本因素分析法、技术分析法

1. 证券市场信息分析与预测

?基本因素分析法

主要是从影响股票市场的供给和需求的因素分析出发,找出影响股市供求的各种基本因素,并通过这些因素的变化来预测股票未来价格的走势。

基本因素分析法主要包括公司财务状况分析、公司发展状况分析和外部环境分析三部分内容。

①公司财务状况分析

公司财务状况是公司资产规模、、技术管理水平、经营管理能力等的综合和直接的反映。他决定了股票在市场上的内在价值的大小,并进一步影响到投资者的股票选择决策。

公司财务状况分析的依据是公司向社会公开的财务报表。财务报表主要有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财务状况变动表。

A、资产负债表

B、利润表

C、财务状况变动表?基本因素分析法

主要是从影响股票市场的供给和需求的因素分析出发,找出影响股市供求的各种基本因素,并通过这些因素的变化来预测股票未来价格的走势。

基本因素分析法主要包括公司财务状况分析、公司发展状况分析和外部环境分析三部分内容。

?技术分析法

①技术分析法的概念和特点

技术分析法是研究股市价格波动的历史轨迹,归纳、总结其运行规律,并用以预测其未来发展方向及其具体走势的分析方法。

技术分析法的主要依据是股价的历史走势、发展趋势的变化、各种形态的转换与演变、成交量增减与价格升跌的关系等。其特点主要体现在

A、客观性

B、可操作性

C、公平性

D、便捷性

②技术分析法的类型和内容

技术分析的类型大体上可归为三类,即趋势分析、形态分析和技术指标分析

第十五章竞争情报分析与预测

重点:竞争情报分析与预测的方法

难点:定标比超、SWOT分析

15.3 竞争情报分析与预测的方法

竞争情报分析与预测的方法

1.定标比超、

2.SWOT分析

1. 定标比超

1.定标比超概念:所谓定标比超,本义上是指选择基准目标进行对比,找出差距,并力争赶上和超过。定标比超是质量管理系列工具中的一种,可帮助企业测算和改进其产品或服务质量,开展动态管理。它一般可分为战略层、操作层和管理层三个层面。战略层的定标比超主要是将本企业的战略与所对照的企业的战略进行比较,找出成功战略中的关键因素;操作层的定标比超主要是用定量化的指标来比较成本和产品的差异性,重点是功能分析;管理层的定标比超涉及到分析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营销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等支撑功能。

2. 定标比超的程序。

①计划的制定:确定内容;选定目标对象;研究方案和实施

②分析:找出目前的差距;拟定缩短差距的目标;

③综合数据:报到结果并取得认可;修订执行目标

④实施计划:制定行动计划;实施计划并跟踪结果;确定新目标。

2. SWOT分析

1.SWOT分析: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关联的各种主要的内部优势因素(Strengths)、弱点因素(Weakness)和外部机会因素(Opportunities)、威胁因素(Threats),通过调查分析并依照一定的次序按矩阵的形式排列起来,然后运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

目的:发挥内部优势因素、利用外部机会因素、克服内部弱点因素和化解外部威胁因素,通过扬长避短,争取最好的结局。

2、SWOT分析的程序

①明确目标

除了要将企业自身作为研究对象外,还要将其他组织和环境作为研究对象。

②分析S、W、O和T因素

运用各种调查研究方法,分析研究并罗列出具体、主要的S、W、O、T因素。其中,S、W因素属于主动因素,一般涉及管理、营销、财务、生产、研究与开发五个领域;O、T因素属于客观因素,一般涉及作业环境和一般环境两大方面。

③构造SWOT矩阵

按照轻重缓急或影响的程度将罗列出来的因素依次排序,构造SWOT矩阵

④制定行动计划

运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按照“发挥优势因素、克服弱点因素、利用机会因素和化解威胁因素”的要求,将SWOT矩阵中排列出来的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综合分析,从中组合出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关于企业未来发展的战略。经常采用的战略主要有以下四种:

A、SO战略:着重考虑充分发挥内部优势、利用外部机会。

B、ST战略:着重考虑充分运用自身长处、避免外部威胁。

C、WO战略:着重考虑充分利用外部机会、改进内部弱点。

D、WT战略:着重考虑尽量克服内部弱点、避免外部威胁。

华中师范大学情报学真题笔记(信息管理学基础 完全版)

信息管理学基础 第一章:绪论 1、信息的概念 (1)从信息的作用来定义信息,认为信息是“不确定性的消除”、“负熵”等。(没有揭示信息的本质) (2)从信息的范围来定义信息,认为信息是消息、知识、情报、数据等。(只指出了信息概念的外延,及信息的范围,定义应该表达概念的内涵) (3)从信息的内容来定义信息,认为信息是“交换的内容”。(已经注意到了信息的质的方面,但是a信息的范围没有划定,b这个“内容”到底是什么) (4)从本体论和认识论角度来定义信息,认为信息是物质的属性、规律、运动状态、存在标志等。 a、从本体论层次上来考察,信息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亦即“事物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的状态以及状态变化的方式”。 b、从认识论层次上看,信息就是主体所感知或所表达的事物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是反映出来的客观事物的属性。 (揭示了信息的本质,但不够通俗,并且从两方面定义,不便于对信息概念的整体把握)我们认为,信息是事物发出的信号所包含的内容。(此定义实际上包含了上面第三、四类观点,因此该定义基本上属于第三类定义,但事物发出的信号中所包含的内容,实质上是事物的存在方式、事物运动状态和相互联系特征的一种表达和陈述,也可以说是物质存在方式和状态的自身显示) 2、信息的属性 (1)普遍性。凡是有物质的地方必然存在着信息,相互之间也存在着信息交换。 (2)多样性。 (3)可识别性。信息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被不同的主体所识别。 (4)可加工性。信息可以被汇总和组织、分析和综合、扩充和浓缩,也就是说人们可以对信息的内容将进行加工处理。 (5)与载体的不可分析。信息需要传递和保存,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载体。 (6)与载体的独立性。绝大部分信息不会因载体形式的变化而改变其信息内容。 (7)可传递性。信息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传递或交流。 (8)可共享性。同一信息可以被很多人共同享用、同时享用。 (9)非消耗性。可以多次开发,反复利用。 (10)强时效性。信息老化和更替。 3、信息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1)信息与知识、情报 知识是通过人脑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信息,是人们对这自然和社会形态与规律的认识和描述。知识具有社会性(知识区别于信息的根本属性)、语言性、积累性等基本属性。 情报是具有特定利用价值的动态知识。情报具有知识性、动态性(情报区别于知识的根本属性)和有用性等基本属性。 从三者的范围大小来看,信息>知识>情报,三者之间属于一种包含关系 (2)信息与数据

信息资源管理知识点归纳

第一部分绪论(基本概念)1、信息定义(判断) 是用于消除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 2、信息的本体论和认识论层次 3、信息的性质(选择,判断,案例分析,会用来分析问题) 1)普遍性2)客观性3)动态性4)可识别性5)可传递性6)可处理性(变换性) 7)可度量性8)可共享性9)依附性10)时效性11)转化性12)可伪性 13)无限性14)层次性15)相对性16)知识性17)转移性 4、知识定义:P287 知识是经过人得思维整理过程的信息、数据、形象、意象、价值标准以及社会的其他符号化产物 5、知识的基本特征P287(7+3增值性、非遗传性、依附性) 1)隐含性2)实体性3)共享性4)主观性5)价值性 6)复杂性7)变化性8)增值性9)非遗传性10)依附性 6、知识的分类(按载体):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7、资源定义: 窄派定义:自然资源,即自然界存在的天然物质资源。 宽派定义: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中一种可以用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并且具有一定量积累的客观存在形式。 8、资源的分类(分类准则很多) 从资源在人类社会生产中所起的作用划分 (1)物质资源:向人类提供材料(类比人的体质) (2)能量资源:向人类提供动力(类比人的体力) (3)信息资源:向人类提供知识和智慧(类比人的智力) 9、信息资源(广义,简答) 一是狭义的理解,认为信息资源是指人类社会活动中经过加工处理的、有序化并大量积累的有用信息的集合,如科技信息、社会文化信息、市场信息等。 二是广义的理解,认为信息资源是人类社会信息活动中积累起来的信息的集合、信息生产者的集合、信息技术的集合。 10、信息资源的特征(3+6个)(简答、选择)P7-11 1)作为生产要素的人类需求性2)稀缺性3)使用方向的可选择性 4)共享性5)时效性6)生产和使用中的不可分性7)不同一性8)驾驭型 9)累积性与再生性 11、简述信息资源管理产生背景 (1)信息经济的崛起(2)信息观念的转变(3)信息技术的发展(4)企业的根本转变 12、信息资源管理(概念P15) 是指管理者(如中央或地方政府部分、企业或事业单位)为达到预定的目标,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来研究信息资源在经济活动和其他活动中利用的规律,并依据这些规律对信息资源进行组织、规划、协调、配置和控制的活动。 13、信息资源管理手段和方法 1)信息资源管理的技术手段2)信息资源管理的经济手段3)信息资源管理的法律手段 4)信息资源管理的行政手段 14、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和任务 1)信息资源管理的总目标 在有领导、有组织的统一规划和管理下,确保信息资源管理的开发利用协调一致、有条不紊

信息资源管理02378最新版课后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信息资源管理基础 关键词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是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信息产生、传递、处理的技术,具体包括有关信息的产生、收集、交换、存储、传递、显示、识别、提取、控制、加工和利用等方面的技术。 信息化:由于信息、信息技术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中不可取代的巨大作用,无论是政府还是各行各业都在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技术,充分开发信息资源,提高自身的效能和效率,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信息化。 信息: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是关于事物运动状态和方式的反映。 资源: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中一种可以用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并且具有一定量积累的客观存在形式。 信息资源:人类社会活动中经开发等积累起来的信息及信息工作者和信息技术等信息活动要素的集合。 信息资源管理:管理者为达到目标,运用现代管理手段和方法研究信息资源在经济等活动中的利用规律,以此对信息资源进行组织,协调,控制等的活动。 练习题 1、解释信息技术及其发展与应用的主要特点或趋势。 答:信息技术是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信息产生、传递、处理的技术,具体包括有关信息的产生、收集、交换、存储、传输、显示、识别、提取、控制、加工和利用等方面的技术,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通信、传感和控制等技术)已逐步渗透到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它们的发展与应用呈现出如下特点和趋势:数字化、小型化、网络化、智能化、系统化。 2、阐述信息革命及其基本特征。 答:信息技术的发展完全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深刻影响着社会的组织、经济、文化、政治等各个方面,信息技术的水平、规模和应用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人们把这种因信息技术发展而导致的社会变革称为信息革命。 3、阐述信息化的基本内涵及其影响。 答:信息化是指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逐步应用的过程。 信息化是继农业化、工业化之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其结果是导致人类

企业信息管理复习资料

1."数据库系统采用一定数据模型表示数据结构,该数据模型表达了数据及数据之间的相 互联系"。以上描述体现了数据库系统哪一特点?( 数据结构化) 2."中心节点的可靠性要求高,如果中心节点出现故障,整个网络就会瘫痪,系统扩充比 较困难"。以上描述是哪种网络拓扑结构的缺点?(星形拓扑) 3.专供高层决策者使用的信息系统是(经理系统) 4.供应链节点企业组成的跨度、层次、类型、国别不同,体现了供应链的哪个基本特 征?(复杂性) 5.进行战略数据规划时,首要完成的任务是(建立企业模型) 6."E-R模型转换为关系模式;对关系模式进行规化,优化设计"是以下所列数据库设计步骤 中哪个阶段的主要容?(逻辑设计阶段) 7.以下选项组合中,属于管理信息系统(MIS)功能的是(利用模型或方法对数据进行加工) 8."软件专用性差,不一定完全适应企业需求,有时需要二次开发。"属于企业IT项目哪种建设选型的缺点?( 购买软件包) 9.下述容是系统开发的几个阶段,基于瀑布模型的系统开发生命周期法的阶段顺序为 ①系统规划②系统设计③系统分析④系统实施⑤系统维护(D.①③②④⑤) 10.下述人员中,(系统分析员)是信息系统项目的关键 11.收集信息、识别问题"属于决策过程中的哪个阶段?(情报阶段) 12.主码不允许为空,体现了关系模型中的哪种完整性约束?(实体完整性约束) 13.企业资源规划系统的发展过程中,以生产和库存控制的集成方法来解决问题是哪一 阶段的特征?( MRPll) 14.能帮助使用者掌握事件因果间的关系,清楚地指出造成问题的原因和子原因,这种风险识别 方法是(鱼骨法) 15.在企业信息化开发队伍中,负责与用户沟通了解客户需求,建立系统逻辑模型的是 (系统分析员) 16.在数据库设计的各个阶段,"把用户的信息要求统一到一个整体逻辑机构中"属于以 下哪个阶段?( 概念设计阶段) 17.在结构化设计中,好的模块设计要满足(低藕合高聚)。 18.在数据库设计中,表达概念模型最常用的工具是(E-R图)。 19.存在"费用高;维护困难;系统维护需要开发单位的长期支持"等缺陷的企业IT项目建 设模式是(委托开发方式 20.供企业基层管理人员执行已经制定的计划、组织生产或服务活动时使用的是以下哪 种信息。(.业务信息) 21.将有限的地理区域的各种通信设备连接在一起的通信网络是指(.局域网)。 22."调整、收集有关合作伙伴的生产、运作等方面的信息",属于合作伙伴综合评价过程中 哪个阶段的工作。(评价合作伙伴) 23..企业战略是指企业根据外环境和可获得资源情况,为求得长期生存和持续的均衡发展而进 行的总体性管理与谋略。决定井揭示企业目的和目标,提出实现目的的重大方针和计划,是属于(总体战略)的容 24..企业信息化开发队伍中"提出系统技术解决方案用以满足客户需求"的是(系统设计员) 25.采用网页上"选择押、"填空"等格式文件来收集用户对销售服务的反馈意见,体现了 电子商务的哪种功能。(意见征询) 26."把用户的信息要求统一到一个整体逻辑结构中",属于数据库设计哪个阶段的工作。(概 念设计阶段) 27.数据库设计的基本原则是(简单性、非冗余性)。

2013信息分析与预测试卷及答案学习资料

信息分析与预测复习题 一、单选题( 10 个) 1. 真正意义上的科技信息分析与预测的产生是在 ( C ) 之后。 A 、1935 年 B 、 1937 年 C 、1939 年 D 、1940 年 2. 只有满足条件 ( C ) 的 Gompertz 曲线才能称为生长曲线。 A 、 K>0, a>0, b>0 B 、 K<0, a<0, b<0 C 、K>0, 00, a>1, b>1 3. 信息分析过程中强调数据的准确性和研究的相对独立性,是为了保证信息分析的 ( C ) 。 A 、系统性 B 预测性 C 科学性 D 社会性 4. 对事件实现时间预测结果的数据处理应该用 ( D )来表达。 A 、评分算术平均值 B 满分频度 C 中位数 1. 完整的信息分析与预测是一个 ( D )的活动过程。 A.规范化 B.满足特定需求 C.满足用户需求 D.系列化 2. 信息分析的目的是 ( A ) 。 A 、为科学决策服务 B 为科学研究服务 C 为信息管理服务 D 为信息咨询服务 3. 网上调查的基本方法是 ( A ) 。 A 、站点法 B E-mail 法 C 随机IP 法 D 视讯会议法 4. 指数平滑法中的加权系数 a 一般取值范围为(C )。 A 、 0.01-0.05 B 、 0.10-0.50 C 、 0.01-0.30 D 、 0.01-0.50 5. 信息分析过程中强调数据的准确性和研究的相对独立性,是为了保证信息分析的 ( C )。 A 、系统性 B 预测性 C 科学性 D 社会性 6. 在采用倾向线逐步修正的方法时,如果时间序列数据的倾向线呈非线性,则应该用 ( C ) 法。 A 、二次移动平均 B 二次指数平滑 C 三次指数平滑 D 多项式曲线 7. 回归分析与相关分析是两种 ( C )的分析方法。 A 、完全不同 B 完全相同 C 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D 比较相似 8. 真正意义上的科技信息分析与预测的产生是在 ( C )之后。 5. 从信息分析的研究内容上看,主要有 A 、跟踪、比较 B 比较、预测 6. 在四种实际调查形式中,又以 ( A 、现场调查 B 访问调查 7. 文献计量学方法主要是运用数学和 数学模型表示出来。 A 、信息学 B 统计学 8. 层次分析法是美国著名的运筹学家 A 、萨蒂 B 、布鲁克斯 C 、 9. 社会调查是收集 ( D ) 的主要途径。 A 、文献信息 10. 在实践中, 法。 A 、层次法 ( D ) 等类型。 C 预测、评价 D 跟踪、比较、预测、评价 D ) 为实际调查的主要方法。 C 样品调查 D 问卷调查 ( B ) 处理手段,将文献信息交流过程中的基本规律用 ( A 齐夫 C 、计量学 D 、管理学 ) 首先提出的。 D 洛特卡 l=t 八乞 B 、实物信息 C 、口头信息 D 、非文献信息 无论是及时评价还是最终评价,一般都分为定性、定量和 ( B ) 三种评价方 B 半定量法 C 计量学法 D 、平滑移动法 D 中位数及上下四分点

信息资源管理重点整理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社会33(8题) 1.什么是信息信息有什么特征 2.试述信息的功能 3.信息社会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学说有哪些 4.衡量信息社会的标准是什么 5.什么是社会信息化社会信息化的特点是什么 6.社会信息化指数法的优劣是什么 7.什么是信息高速公路信息高速公路的核心内容与特点是什么 8.世界各国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主要有哪些 1.什么是信息信息有什么特征 维纳:信息就是我们在适应外部世界,并把这种适应反作用于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同外部世界进行交换的内容的名称。 “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 钟义信:信息是事物存在的方式或运动的状态,以及这种方式/态直接或间接的表述。 本体论层次:信息是事物存在的方式或运动的状态。 认识论层次:信息就是主体所感知或所表述的事物运动状态极其变化方式,是反映出来的客观事物的属性。 特征:(1)普遍性(2)表征性(3)动态性(4)相对性(5)依存性(6)可传递性(7)可干扰性(8)可加工性(9)可共享性(10)可转换性 2.试述信息的功能 信息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 信息是人类认识自然和社会的媒介 信息是人类思维的材料

信息是人类交流的工具 信息是决策的依据 信息是重要的人类资源 3.信息社会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学说有哪些 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 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 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 4.衡量信息社会的标准是什么 定性标准 信息化社会的主要指标应包括: (1)以高度发达的信息通信系统为基础设施; (2)提供通信服务,利用高度发达的信息通信产业向多方面发展; (3)信息通信系统的多样化和使用范围的广泛化。 定量标准 恩格尔系数:食品开支与家庭消费支出总额之比。 信息系数:以表示与信息有关消费占每个家庭全部开支的比例。 信息系数主要表明家庭消费信息物品和服务的倾向,而不能准确地显示整个社会的信息化程度。 西方学者比较公认的信息社会的主要数量指标是信息产业和信息人员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 一是信息产业的产值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一半以上。 二是信息部门的从业人员超过全部就业人口的一半以上。 5.什么是社会信息化社会信息化的特点是什么 社会信息化:是以信息技术及信息设备、信息应用系统等来装备整个社会各个领域,使信息

秋《信息管理》复习资料

2018秋《信息管理概论》期末复习及答案 备注:(答案我是根据你们上传的网上资料,如有错误,请马上修改,重发。班主任) 一、试卷类型: 1、填空题(共20空,20%) 2、名词解释(共4个,20%) 3、判断题(共10题,10%)选择题(10%) 4、问答题(共5题,50%) 二、考试形式:采用半开卷考。 第二部分期末复习综合练习(以作业内容为主要依据) 一、填空题 1、纵观人类信息管理活动所采用的手段与方法,信息管理活动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分别是:(古代信息管理活动时期)、(近代信息管理活动时期)和(现代信息管理活动时期) 2、以( 第二次世界大战 )结束为标志,信息管理活动进入了现代信息管理时期。 3、从信息管理的起源角度,有三个领域认为信息管理起源于它们的工作,分别是 ( 图书馆领域 )、(工商企业管理领域 ) 和 ( 政府行政管理领域 ) 三个领域。 4、从对信息管理理解的不同层面角度,信息管理具有两方面的特征,一方面是技术特征,另一方面是( 管理理念)特征,它们共同构成了信息管理的内涵与特色。 5、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认定的图书馆四项职能是:(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社会信息流整序)、(传递情报)、(启发民智的文化教育)。 6、人们对信息管理的认识与把握至少表达出五种不同的含义,分别有(信息内容管理)、信息媒体管理、(计算机信息管理)、(管理信息系统)、信息产业或行业队伍管理。 7、一般认为,信息管理思想的发展历史可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传统管理)阶段,(信息系统管理)阶段,(信息资源管理)阶段,(知识管理)阶段。 8、知识管理的发展始终围绕着(组织)、(人)和(信息技术)这三个要素。 9、全信息的三要素分别为(语法信息)(语义信息)(语用信息) 10、联合国经合组织(OECD)将知识分为四种类型,即(事实知识)、(原理知识)、(技能知识)、(人际知识)。 11、物质、能量、( 信息)是一切客观事物的三个基本方面。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中建立和发展了材料科学、能源科学和(信息科学)科学,成为现代科学技术的三大支柱。 12、信息资源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分别是:(经济功能)、(管理与协调功能)、选择与决策功能、研究与开发功能。 13、管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边缘学科,它的诞生以(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的提出为标志。 14、大众信息交流的媒体主要有( 印刷媒介 )和( 电子媒介 )两大类。 15、对现代组织而言,组织的宣传活动是其向外输出信息的主要方法手段,宣传活动可分为三类:(公关宣传)、(广告宣传)和标识系统宣传。 16、一般说来,组织信息交流分为组织(内部)的信息交流和组织(外部)的信息交流两种形式。 17、大众信息交流的基本功能可以概括为:(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教育大众)、提供娱乐。

卫生信息管理复习

卫生信息管理复习 题型:选择题80分(多选10题左右,单选70题左右)简答和论述各一,共20分。 简答题:从第4,5,6,8章中出。论述题:从第9章出 蔡老师的授课内容(前3章)基本上都出选择题。 复习以授课PPT为主。 第一章卫生信息管理概论 第二章卫生信息资源管理 第一节卫生信息资源管理概述 1、信息 狭义:指经过加工整理后,对于接收(使用)者具有某种使用价值的数据、消息、情报、资料等的总称。 广义:信息是反映客观事物的现象、特征及其相互联系的一种普遍形式,是语言、文字、符号、声像、图形、消息、情报等的总称。 资源 资源是人类社会和客观世界中可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原始状态达到一定数量的客观存在形态,如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石油资源、人力资源等。 按社会属性区分,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大类。 信息资源 狭义:信息资源等同于文献、数据和知识 广义:指信息活动中的各种要素的总称,包括信息、设备、技术与信息生产者等。2、信息转换成信息资源的条件:1).信息的需求性 2).信息的可获得性 3).信息的价值性 1.)作为生产要素的人类需求性 2.)稀缺性 3.)使用方向的可选择性 5信息资源的特殊性:1.)共享性2.)时效性3.)不同一性4.)驾奴性5.)累积性和再生性: 6、信息资源管理的含义:狭义的信息资源管理是指对信息本身即信息内容实施管理的过程。 广义的信息资源管理是指对信息内容及与信息内容相关的资源如设备、设施、技术、投

资、信息人员等进行管理的过程。 卫生信息资源管理:是指对卫生、医疗、保健工作中信息活动的各种因素(信息、技术、人员、机构等)进行合理地统计、组织和控制,以及为实现卫生信息资源的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所进行的综合管理。 7、卫生信息资源管理的意义 1.为提高医院管理绩效提供了新思路 2.解决卫生部门数据收集存在无效和混乱的问题 3.解决各卫生部门数据利用度差的问题 4.为确立信息资源在卫生医疗行业中的战略地位提供了新思路 5.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组织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8、卫生信息资源管理的任务 1.建立卫生信息的基础设施 2.建立卫生信息资源管理标准 3.制定卫生信息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和管理条例 4.健全卫生信息化的重大项目投资管理制度 5.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卫生信息管理的人才队伍 9、不对称信息与信息传递(理解,详见课件,这里仅列出部分) 信息经济学认为,信息往往是非对称和不完全的,信息搜集是需要成本的。 在具体工作中,会在两种情况下遇到不对称信息的问题: 逆向选择----事前发生的信息不对称; 道德风险----事后发生的信息不对称。 在非对称信息情况下,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随时可能发生的。减免的办法是做好激励机制、信息甑别、信息传递。 招商项目材料实际上招商引资过程中的一种信号传递。 第二节卫生信息资源的采集(重点) 1采集原则:1. 主动、及时2. 真实、可靠3. 针对、适用4. 系统、连续5. 适度、经济6. 计划、预见 2信息采集途径:1). 内部途径(1)管理的各职能部门(2)”葡萄藤“渠道——即”小道消息“(3)内部信息网络2)外部途径(1)大众传媒(2)政府机关(3)社团组织(4)各种会议(5)个人关系(6)协作伙伴(7)用户和消费者(8)外部信息网络 3信息采集方法按照时间特性:动态信息和静态信息按照信息的保密性:公开信息和非 1、信息组织,也叫信息整序,是利用一定的规则、方法和技术对信息的外部特征和内容特征进行揭示和描述,并按给定的参数和序列公式排列,使信息从无序集合转换为有序集合的过程。 外部特征:信息的物理载体直接反映的信息对象,构成信息的外在的、形式的(题

信息资源管理(马费成,第三版)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1.1信息与信息资源 1.1.1信息的概念及其发展 本体论层次的信息: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 (信息的存在不以主体的存在为前提,即使根本不存在主体,信息也仍然存在) 认识论层次: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 (没有主体就不能认识信息,也就没有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 同时考虑语法,语义,语用的全信息 1.1.2信息资源的内涵 狭义 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加工处理有序化并大量积累起来的有用信息集合 广义 人类信息活动中积累起来的信息,信息生产者,信息技术等信息活动要素的集合1.1.3信息资源的特征 作为经济资源:作为生产要素的人类需求性、稀缺性(是经济资源最基本特征)、使用方向的可选择性 与物质资源和能量资源进行比较:共享性、时效性、生产和使用中的不可分性、驾驭性(信息资源的这一特征意义最为重要)、累积性和再生性

1.1.4信息成为资源的背景和条件 信息成为资源,既有其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也是随意而来的人类认识演变和深化的结果 1.2信息资源管理概述 1.2.1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和任务 目标不仅是信息资源管理活动的预期结果,而且是指导信息资源管理活动的行动纲领,所以首先确立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十分重要 总目标 信息资源管理要达到最终目的和最根本的行动纲领,也是信息资源管理的主体 系统和被管理的客观系统相互作用的最后结果 在有领导,有组织的统一规划和管理下,确保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协调一 致,有条不絮得进行,使各类信息资源以更高的效率,效能和更低的成本 在国家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充分发挥应 有的作用 分目标 信息资源管理体系中,子系统的独立和具体的目标是信息资源管理的分目标 信息资源开发分目标 信息资源利用分目标 信息资源管理机制分目标 任务 制定信息资源的开发战略,规划,方针和政策 制定信息资源管理的法律,规章和条例,建立信息资源管理的监督和保障体系 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协调各部门,各地区和各企业之间的关

(完整版)信息资源管理(马费成赖茂生)复习重点整理

信息资源管理 第1章绪论 小题 1、信息:在认识论层次上,我们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存在的方式 和运动状态。 2、信息资源:就是指人类社会信息活动中积累起来的以信息为核心的各类信息活动要素 (信息技术、设备、设施、信息生产者等)的集合。 3、依据信息源的层次及其加工和集约程度,信息源可分为一次信息源,二次信息源,三次 信息源,四次信息源。 4、依据信息源的内容类别,信息源可分为五类信息源:1. 自然信息源;2. 社会信息源; 3. 经济信息源; 4. 科技信息源; 5. 控制信息源。 5、依据信息源的运动方式,信息源还可分为静态信息源和动态信息源两大类。 6、信息资源作为经济资源的一般特征:1. 作为生产要素的人类需求性2. 稀缺性3. 使用方 向的可选择性 7、信息资源与物质资源和能源资源相比较特殊性:1. 共享性2. 时效性3. 生产和使用中的 不可分性4. 不同一性5. 驾驭性6. 累积性与再生性 8、信息资源与物质资源和能源资源一起,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 9、信息资源管理(Inform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简称IRM),是指管理者(如中央或 地方政府部门、企业或事业单位)为达到预定的目标,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来研究信息资源在经济活动和其他活动中利用的规律,并依据这些规律对信息资源进行组织、规划、协调、配置和控制的活动。 10、信息资源管理的总目标可以确定为:保证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在有领导、有组织的统一 规划和管理下,协调一致、有条不紊地进行,使各类信息资源以更高的效率、效能和更低的成本在国家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11、信息资源管理活动也可相应地划分为宏观管理、中观管理和微观管理三个层次。 简答 1、信息资源管理的主要手段是什么?包括哪些内容? 从其性质来划分,信息资源管理的手段主要有技术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四大类。

详细版管理信息系统复习重点.doc

第一章 1.什么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在那些方面能给管理提供支持? (1)信息技术,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 (2)信息技术是现阶段对企业组织进行改革的有效的技术基础;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企业组织重新设计、企业工作的重新分工和企业职权的重新划分,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正在向扁平式结构的非集中管理转变。 “扁平化”管理的实质是“信息技术进步大大降低了组织内部信息交流的成本,从而使纵向(金字塔)的官僚体制开始崩溃”,“决策层与执行层之间距离缩小和最终向合一回复”。 2.为什么说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发展与开发和使用信息系统的人的行为有密切的联系? (1)所谓人造系统,是指人类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对一系列的要素做出有规律的安排,使之成为一个相关联的整体,例如计算机系统,生产系统和运输系统等。实际上,大多数系统属于自然系统和人造系统相结合的复合系统,而且许多系统有人参加,是人—机系统。 (2)信息系统看起来是一个人造系统,但是它的建立运行和发展往往不以设计者的意志为转移,而有其内在规律,特别是与开发和使用信息系统的人的行为有密切的联系。了解自然系统的运行规律及人与自然系统的关系是建立和发展信息系统的关键。 第二章 1.你认为应该怎样定义管理信息系统? (1)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对整个供应链上组织内和多个组织间的信息流管理,实现业务的整体优化,提高企业运行控制和外部交易过程的效率。 (2)(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MIS)是一个由人、计算机等组成的能进行信息收集、传递、存储、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社会技术系统。) (3)特点:它是一个为管理决策服务的信息系统;它是一个对组织乃至整个供需链进行全面管理的综合系统;它是一个人机结合的系统;它是一个需要与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手段相结合的信息系统; 它是多学科交叉形成的边缘学科。 2.简述应用环境对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影响。 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离不开一定的环境和条件,这里,环境是有关组织内,外部各种因素的综合。 一、生产过程的特征: 由于不同的生产特征决定着企业开发应用管理系统时应当贯彻的管理思想,因而必须在系统进行总体规划之前进行认真分析,才能保证系统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管理。 二、组织规模: 组织规模是管理信息系统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他决定着系统应用的目标和规模,因而,在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上,根据组织规模确定系统的规模和目标是系统分析人员的重要任务。组织规模即组织的大小。 三、管理的规范化程度: 管理的规范化是管理组织、过程等的学科性与合理性的要求。管理的规范化程度受企业规模的影响较为明显。 四、组织的系统性: 一个系统性的组织,管理过程是系统化的,可以被准确地描述和量化,能够产生与决策控制过程相关的数据。这样的系统的管理和决策能够在各管理环节的支持下准确进行。 五、信息处理与人: 在信息处理中,计算机的长处:能保存大量的历史数据,并进行筛选、分析;能够仿真应用环境和真实的管理系统;能够产生各种方案的可行解,自动淘汰非优解。 人在信息处理中的特点:能够根据经验和大量知识进行模糊推理;善于处理各种与人有关的问题。 3.在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中,如何协调人与系统的关系? 在信息处理中,要充分考虑人既是系统的使用者,又是系统的组成部分的这个特点。在系统设计中,努力保持人和计算机之间的和谐,这样才能设计出真正优秀的信息系统。人际和谐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人性化界面;人与机器的合理分工;提高中端用户的计算能力。

信息分析与预测第一部分重点

绪论: 学习点: 信息分析:旨在通过已知信息揭示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 信息预测:1、对事物的未来状态进行科学的预计和推测; 2、对已发生或存在的事物的未知状态进行估计和推断。 信息分析与预测关系: 信息分析与信息预测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一方面,信息分析是信息预测的基础,没有信息分析,信息预测只能建立在零散无序甚至参杂有主管成分在内的无直接使用价值的信息的接触,这是无法科学地进行信息预测的;另一方面,信息预测是信息分析的拓展和延伸。没有信息预测,信息分析只能停留在揭示事物运动规律这一粗浅层次上,而不能达到利用规律的目的。 信息分析与预测的四项基本功能: 1、整理功能:对信息进行收集组织使之由无序变为有序; 2、评价功能:对信息价值进行评定,以达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辨新、权重、评价、荐优的目的; 3、预测功能:通过对已知信息内容的分析获取未知或未来信息; 4、反馈功能——根据实际效果对评价和预测结论进行审议、修改和补充。 信息分析与预测特点: 1、针对性:针对性是信息分析与预测的重要特点,是其能否发挥作用是否具有生命力的体现。 2、系统性:除表现出信息大量相关信息的系统性外,还表现出如方法手段的系统性、所应用可学科知识的系统、所需要研究因素的系统性等。 3、科学性:信息分析与预测的过程中通常会自觉地以辩证唯物注意认识论为指导,并在大量搜集原始信息的基础上,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慎密的科学方法进行。 4、近似性:预测结果会与实际结果有一定的偏差,所以预测只是实际情况的近似值。 5、局限性:信息分析与预测会受到各个方面的限制,有时并不深刻、全面,其结果往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大概了解信息分析与预测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部分:信息分析与预测程序 学习点: 选题:指信息分析与预测课题的选择,即明确信息分析与预测的对象、目标和方向。(是信息分析与预测工作的起点) 选题的原则:政策性原则、必要性原则、可能性原则、效益性原则。 课题的来源:其来源及其广泛。 按所属领域分:有来自科研、生产第一线的微观课题、来自宏观决策中的宏观课题。 按所述内容划分:有经济、科技、市场及以其他社会问题为内容的课题。 按提出者的角度分: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课题、信息用户委托的课题、信息分析与预测人员自己提出的课题。 信息源:人们在科学决策、R&D、市场开拓等社会实践活动中藉以获取信息的来源。主要包括文献信息和非文献信息两大类。 文献信息源 根据载体的不同,文献信息源通常分为下面四种类型:印刷型(油印、铅印、胶印、木版印

工商管理专业信息资源管理

《信息资源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40632725 课程英文名称:Inform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 课程总学时:32 讲课:32 实验:0 上机:0 适用专业:工商管理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06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企事业单位信息资源管理的应用越来越多。但对信息及信息资源管理知识全面了解和掌握的人才却仍然比较匮乏。基于此,我们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开设了《信息资源管理》这门课程。 信息资源管理是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信息资源管理(IRM)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能够根据组织的特征确定信息资源,分析组织的信息需求和信息流程,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对组织的信息流程进行优化,实现组织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组织与管理能力。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1.基本知识:掌握信息、知识、资源和信息资源的基本概念、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2.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信息资源过程管理、信息系统资源管理和网站信息资源管理以及信息资源管理在各领域的应用等。 3.基本技能:要求学生对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容学会综合应用。 (三)实施说明 本课程的重点是对信息、信息管理等内容的概括了解,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用事实说话将案例教学贯穿始终。 1.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中要重点对基本概念、基本方法的讲解;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和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和自学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加案例分析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讲课要联系实际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教学手段: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以确保在有限的学时内,全面、高质量地完成课程教学任务。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必须在完成先修课程之后进行。本课程的先修课为管理学。本课程将为实践教学环节以及毕业设计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五)对习题课、实践环节的要求 1.对重点、难点章节(如: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质量管理等)应安排习题课,例题的选择以培养学生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 2.课后作业要少而精,内容要多样化,作业题内容必须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设计计算方面的内容,作业要能起到巩固理论,掌握方法和技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作用,对作业中的重点、难点,课上应做必要的提示,并适当安排课内讲评作业。学生必须独立、按时完成课外习题和作业,作业的完成情况应作为评定课程成绩的一部分。 (六)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考查。 2.考核目标:在考核学生对信息、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原理与方法等信息资源管理基

专家总结: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复习重点知识汇总(上)

专家总结: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复习重点知识汇总(上)软件工程及项目管理基础知识: 信息系统工程质量管理:质量计划、质量保证、质量控制 软件质量因素:正确性、健壮性、安全性、可用性、适应性、效率、风险、可理解性、可维修性、可测试性、可移植性、可再用性、互运行性。 项目进度控制的重要方法:规划、控制、协调 进度控制所采取的措施如下: 1.组织措施 2.技术措施 3.合同措施 4.经济措施5管理措施 影响进度因素: 1.人的因素 2.材料和设备的因素 3.方法和工艺的因素 4.资金的因素 5.环境因素 成本管理由4个过程组成: 1.资源计划过程 2.成本估算过程 3.成本预算过程 4.成本控制过程 影响工程成本主要因素: 1.项目属性 2.人员属性 3.项目成果属性 4.计算机属性 5.其他因素 影响工程变更的主要因素: 1.工程的生命周期 2.工程的计划、组织和管理

3.客户需求变化 4.新技术、新工艺的影响 5.其他外部因素和不可遇见的突发事件 何为风险?控制风险的方法:风险是指某种破坏或损失发生的可能性,风险管理是指识别,评估,降低风险到可以接收的程度并实施适当机制控制风险,保持在此程度之内的过程。控制风险的方法: 1.对动作进行优先排序,风险高的优先考虑 2.评价风险评估过程中的建议,分析建议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3.实施成本/效益分析 4.结合技术、操作和管理类的控制元素,选择性价比最好的安全控制 5.责任分配 6.制定一套安全措施实施计划 7.实现选择的安全控制 项目计划内容:工作计划、人员组织计划、设备采购供应计划、其它资源采购计划、变更控制计划、进度计划、成本投资计划、文件控制计划、支持计划 风险分析的方法与途径: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 项目风险管理应该包括: 1.一个风险管理计划,应强调主要项目风险、潜在的影响、解决方案、降低风险的措施 2.一个风险预防计划或应急计划,包括降低风险所必需的资源、时间及成本概算 3.一个在整个项目周期内自始至终对风险进行测定,跟踪及报告的程序 4.应急费用,并将其列入预算。 项目定义并说明项目管理三要素之间的关系:所谓项目,就是在既定的资源和要求的约束下,为实现某种目的而相互联系的一次性工作任务,这个定义包括三层意思:一定的资源约束、一定的目标、一次性任务。项目三角形是指项目管理中范围、时间、成本三个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质量处于三角形的中心。它会影响三角形的每条边,对三条边的任何一个更改都会影响质量;质量不是三角形的要素;是时间、成本和范围协调的结果。 项目管理的四大核心领域:范围管理、成本管理、时间管理、质量管理 项目管理的九大知识领域:范围管理、成本管理、进度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采购管理、风险管理和综合管理。 五大项目过程:项目的启动过程,项目计划过程,项目执行过程,项目监控过程,项目收尾过程 何为项目管理及特点:项目管理就是项目的管理者,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运用系统的观点、方法和理论对项目涉及的全部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即从项目的投资决策开始到项目结束的全过程进行计划、

信息分析方法复习题参考答案2020

四川省2020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信息分析方法》复习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德尔菲法的优点不包括 ( B ) A.匿名性 B.系统性 C.反馈性 D.统计性 2. 选题的程序顺序为 ( B ) A.课题提出→课题选定→课题分析与论证 B.课题提出→课题分析与论证→课题选定 C.课题分析与论证→课题提出→课题选定 D.课题分析与论证→课题选定→课题提出 3. 文献信息源中使用最广泛的是 ( A ) A.印刷型文献 B.微缩型文献 C.机读型文献 D.声像型文献 4. 一份研究报告中,占总项数4/5的指标达到了一级标准,则可认定该产品为 ( A ) A.一级产品 B.二级产品 C.三级产品 D.非等级产品 5. 根据各项评价指标打分来计算产品总分的数据统计方法中,加权相加与相乘混合计算公式为 ( D ) A. ∑==n i i R S 1 B. ∑==n i i i R W S 1 C. ∏∑===m j p j ij R S 1 1 ) ( D. ∑∏-===11 1 )(n j j j t i i b W a S 6. 研究报告的核心部分是 ( C ) A.题目 B.序言 C.主体 D.结论或建议 7. 常规推理又称为 ( C ) A.归纳推理 B.假言推理 C.直言推理 D.间接推理 8. 当01.0=α的时候,置信区间为 ( C ) A. ) (0∧ ±σy B. ) 2(0∧ ±σy

C. ) 3 ( ∧ ±σ y D. ) 4 ( ∧ ±σ y 9. 根据美国预测学家杨奇(E. Jantsch)总结出的中位数与上、下四分点之间的近似数学关系,如果在1982年进行某项事件实现时间得出的预测中位数为2006年,则上、下四分点分别为(C )A.1996年2020年 B.1997年2021年 C.1998年2022年 D.1999年2023年 10. 时间序列分析方法中,适合于技术发展长期预测的是(B ) A.生长模型B包络曲线模型 C.指数增长模型 D.分解法 11. 龚珀兹曲线模型的数学表达式为 t b ka y=,其中k、a、b参数的要求为( A ) A.k>0,00,a>1,b<0, D.k<0,a<1,b>1 12. 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具有引文索引和引文分析功能的出版物是(B ) A.EI B.SCI https://www.360docs.net/doc/6911089103.html,I https://www.360docs.net/doc/6911089103.html,KI 13. 信息存储密度最大的载体是(D ) A.泥板型 B.印刷型 C.磁性 D.光学 14. 竞争情报一般不涉及的方面是(B ) A.竞争对手 B.竞争水平 C.竞争环境 D.竞争战略 15. 资产负债表的理论基础,会计平衡式为(C ) A.负债=资产+股东权益 B.股东权益=资产+负债 C.资产=负债+股东权益 D.股东权益=资产+负债 16.信息分析的目的是(A ) A.通过已知揭示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 B.对事物的未来发展做出预测 C.对事物的过去进行客观总结 D.通过已知判定未知 17.在信息分析与预测的选题过程中,一般在“课题提出”后需要进行的步骤是(C ) A.课题分析与论证 B.课题选定 C.预调查 D.开题报告 18.以下不同载体的文献信息源中,使用最基本、最广泛的是(B ) A.泥板型 B.印刷型 C.磁性 D.光学 19.信息整理的目的是(C ) A.由表及里的分析信息 B.使信息从无序变为有序 C.研究信息的本质规律 D.根据已知对未来进行预测 20.最常见的一类信息分析与预测产品的类型是(B )

信息管理重点

信息的定义 (1) 信息是用来消除未来的某种不确定性的东西信息论创始人香农的观点 (2)信息是与外界相互交换的内容控制论创始人维纳的观点 (3)信息是事物变化或差异的表现于光远的观点 (4)信息是一切事物运动的方式和状态,以及对这种方式或状态的反映和表述钟义信的观点 信息管理界的信息定义:信息是按照用户决策的需要经过加工处理的数据。 在信息管理界,信息是按照用户决策的需要经过加工处理的数据。 信息的特征 ①信息存在的依附性、普遍性与客观性 ②信息产生的主观性、加工性与可开发性 ③信息运动的储存性、传递性与共享性 ④信息利用的价值性、时效性与整体性 信息的分类 (1)按照主体的认识层次: 语法信息: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外在形式(是什么形式) 语义信息:认识主体所感知或所表述的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逻辑内在含义(是什么意思) 语用信息:认识主体所感知或所表述的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效用价值(有什么用处)信息管理关注的主要是语用层次上的信息现象。 (2)按信息载体和存储方式划分 文献型信息:它包括由传统介质(纸张、竹、帛)和各种现代介质(磁盘、光盘、胶卷等)记录和存储的知识信息。 实物型信息资源:由实物本身来存储和表现的知识信息。如样品、样机,本身代表一种技术信息。 (3)加工程度:从信息管理的角度看,信息按加工深度分为一次信息(原始信息)、二次信息(对原始信息加工处理后的信息)、三次信息(管理决策信息)。 零次信息:是通过直接交流获得的未经过人脑进行加工和组织的信息资源。即口头传播的信息资源。获取方式:通过谈话、咨询、旁听、聚会、讲演、会议、教学、电话交流等。 一次信息:是以零次信息资源为基础,对自然状态和社会表象的信息以及大脑存储的信息进行初步加工,经过文字、图像等各种方式表达的信息资源。这类信息资源末经过系统化的组织。通常表现:讲演、手稿、日记、录音、录像、广告等,具有原创性、表达性等特点。 二次信息:是指在一次信息资源基础上,进行科学思维加工整理所得到的信息资源。如专著、论文、报告、剧本等。 三次信息:是对大量的二次信息资源进行浓缩、编排、综合而产生的系统化成果。如:科学评论、书评、各种资料汇编、信息检索工具(书目、文摘、索引)、综述、述评等。具有工具性、综合性、系统性的特征。 信息资源的内涵及功能 内涵: 狭义的理解:指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经过加工处理的有序化并大量积累起来的有用信息的集合。如科技信息、政策法规信息、市场信息、金融信息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