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劳勇敢的经学依据

“勤劳勇敢”的经学依据

作者:周国林《光明日报》( 2017年04月22日11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形成了自己的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和性格特征。关于中国人的性格特征,多年来人们通常以“勤劳勇敢”来概括。美德的名目众多,为何恰恰选用勤劳与勇敢?揆诸儒家经传,这个从文明历程中引申出来的概括语,实有极为深厚的经学依据。

/ 一/

勤劳与勇敢相互依存,很难截然分开。不过其间仍然有所差别,在不同人群、不同时期中表现各异,故分别论述。

《诗经》是中华文明最早成书的经典之一,里面有大量劳动场面的描写,浓缩了广大民众辛勤工作的身影。《国风》中最长的诗是农事诗《七月》,起首“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段描述,说的是周历九月时,妇女们就在为严冬准备粗布衣服,而农夫正月里就在修理农具,二月下地春耕,妻子小孩把饭菜送到田边地头,一片繁忙的景象。以下七段又用平铺直叙的手法,顺着农事活动的季节性,叙述豳地农民一年四季的劳动过程和生活状况。比如,“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农活一桩接一桩,根本没有歇息之时。虽然辛苦,但农夫懂得“人勤地生宝”的道理,对劳动从没有丝毫的抱怨。偶尔也能“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享用汗水换来的佳肴。辛勤工作在他们看来不仅是谋生手段,也是他们的存在方式。《芣苢》是一群妇女采集车前子时随口唱的短歌:“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劳动中一唱三叹,苦中有乐,后人平心静气地咏诵这些诗句,仍能感受到她们劳动中辛勤

而欢悦的情感。《伐木》是一首劳动之余宴享亲友故旧的诗歌:“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伐木者从鸟类的“求其友声”,认识到人们密切交往的必要性。“迨我暇矣,饮此湑矣”,说是有空之后,一定要和亲朋好友共饮美酒。劳动成了认识社会的途径,产生的乐趣足以抵消劳碌带来的伤痛。当然,民众出于勤劳的本性,对不劳而获的贵族老爷总是看不惯的,《伐檀》中就有这样的质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尚书》是上古官府重要文献的汇编,反映底层民众生产生活状况的记载不多。提到辛勤工作之事,不少是指君王和官员勤于政务,如《皋陶谟》中称赞帝尧德行时说“无教逸欲有邦,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大诰》中周成王对周文王的旧臣说“尔知文王若勤哉”。不过,统治者对于民众的勤劳是高度认同的,甚至认为官员们做事要像农民种地那样勤劳才是正道。如《盘庚》中希望部属“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反之,“惰农自安,不昏作劳,不服田亩,越其罔有黍稷”;《大诰》中则感慨“天惟丧殷,若穑夫,予曷敢不终朕亩”。农民努力耕种才有好收成,勤政的道理与之相通。《尚书》中“勤劳”二字连用,一见于《金縢》,是周成王对其叔父周公的称赞:“昔公勤劳王家,惟予冲人弗及知。”再见于《无逸》,周公在对周成王的告诫中同时提及统治者与劳动者的勤劳:“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相小人,厥父母勤劳稼穑,厥子乃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周公是周代关键性人物,他本人的“勤劳王家”和他所称赞的农夫“勤劳稼穑”,自然是高尚的美德。后来《史记·楚世家》提到周成王时的宗室,就称为“文、武勤劳之后嗣”。

《仪礼》《礼记》是礼乐文明方面的经典,依然有反映民众勤奋劳作的记载。《礼记》中的《月令》就是逐月观察天文物候,敬授民时,以农事为中心排列十二个月事务的政令。其中对天子及百官的职事规定得非常具体,既不能春行冬令,也不能冬行春令,否则会遭受天灾人祸。如农历七月,“农乃登谷,天子尝新,先荐寝庙;命百官始收敛,完堤防,谨壅塞,以备水潦;修宫室,坏墙垣,补城郭”等事项甚多,而且此时行冬令、春令、夏令皆万万不可。这就要求全国上下勤勤恳恳,各项事务不能有丝毫拖拉,当月事情当月了。毫无疑问,农夫是做好“完堤防,谨壅塞”等诸多事务的主力军。

到《易传》问世,勤劳的价值更为哲学家所升华。在世人的眼中,大概没有比天体“运转混没,未曾休息”那样不舍昼夜、不知劳累的了,《周易·乾卦·象传》因之借天象以发论,表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希望人们像上天不知劳累那样,始终保持自强不息的状态。自强不息是中国最重要的文化精神之一,而勤劳是基本点,没有勤劳,其他所有美德和人类理想无从谈起。勤劳由此成为中国人性格的底色,它对于社会的重要性,犹如空气、阳光之于生命一样不可或缺,似乎再也无须多加提及和论证了。

/ 二/

勇敢的行为有壮烈的因素,经典中的记载和论述更多。上古时代,人类面临自然界恶劣的生存环境,必须以大无畏的精神去创造适宜民众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众所周知的大禹治水,就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尚书·皋陶谟》中大禹追述起初“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昏垫”,人民在这种局面下根本生活不下去,于是他带领广大民众随山刊木,历经患难,终于“决九川,距四海,浚畎浍距川”,才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这次治理江河的壮举,后来被孟子看作人类历史上第一件可歌可泣的大事。西周时楚国在南方蛮荒之地的开发,也是困

难重重。《春秋左氏传》宣公十二年(前597年)栾武子称,楚国自先代以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意即驾着柴车穿着破衣,在莽莽丛林中披荆斩棘,从豺狼虎豹口中争食,这不可谓不勇敢。而楚人同时还牢记“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的箴言,则是既勤劳又勇敢,或者说勇敢中包含勤劳了。

战争中刀枪相对,必须具备勇敢精神。《尚书》中有《甘誓》《汤誓》等多篇讨伐誓词,《诗经》中有《无衣》《东山》等大量出征诗篇,从中似乎可以听到咚咚的战鼓声,见到英武的战士形象。《诗经·六月》写道:“六月栖栖,戎车既饬,四牡骙骙,载是常服。玁狁孔炽,我是用急,王于出征,以匡王国。”当国家遭遇侵伐时,战士都充满了英勇的气概。《左传》擅长叙事,有像秦晋崤之战、晋楚城濮之战等大量战争场面的描写,显示了车战时代将士们的骁勇善战。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鲁两国在长勺交战,曹刿论战时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分明是对自古以来战士英勇拼杀的经验总结。闵公二年(前660年),狄人灭卫,卫国出嫁于外的许穆夫人临危不惧,吊唁中为卫国提出联齐抗狄的主张,卫人终于得齐桓公之助而复国于楚丘。许穆夫人是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的巾帼不让须眉的典型。

后来,孔子、孟子谈到勇敢行为,特别强调行为主体的正义性。孔子认为士人要志于道,依仁行事,只有符合仁义标准,死而后已,才是值得称赞的。他有如下名言:“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孟子也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孟子·告子上》)在社会变革之际,这种为正义献身的精神难能可贵,故孔子将其与仁、智并列为最高的德目:“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又说:“知、仁、

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礼记·中庸》)孔孟眼中这种包含价值评判的“勇”,为后世的人们定了基调。汉代史学家司马迁所说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思想境界即与之相合。

除开面对自然环境和政治斗争的奋不顾身,在生产、科技领域勇于创新,在社会领域勇于变革,也是“勇敢”的题中应有之义。《尚书·盘庚》中说:“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因此,古人对在物质文明发展上勇于创造的人无不极力赞扬。秦汉之际的《世本》中有一个《作篇》,就是对若干古代发明者的集中表彰。社会领域中也是如此。周公制礼作乐,是周初社会制度方面的大变革,其中的宗法制度影响极其深远,《诗》《书》《礼》《易》《春秋》中无不极力推崇。官制专书《周礼》一书晚出,便托名周公所作。过去有人认为儒家学说在社会领域偏于消极、因循守旧,看来并不尽然。正因为古人高度肯定发明创造、勇于变革,《周易》六十四卦中就设有革、鼎二卦,二卦的中心思想为革故鼎新,革卦《彖传》说:“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杂卦传》解释道:“革,去故也;鼎,取新也。”《礼记·大学》也引商汤《盘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语,希望君子日新其德,与时俱进。勇敢的行为,显然不是仅仅局限于面对敌对势力和恶劣的自然环境之时。

/ 三/

以上简略考述可见,周公所言“所其无逸”、孔子所言“杀身成仁”中体现出来的勤劳、勇敢精神,是“周孔之教”的核心内容,在古代经传中的分量极重。勤劳是创造财富的手段,又是普通人皆能具备的美德,虽看起来不大起眼,却因持之以恒而能达到水滴石穿般的功效,故其意义与价值在于它的生成力和坚韧性;勇敢是为社会进步努力奋斗甚至敢于献身的行为,是一个人或一个群体长期磨砺的结果,往往在社会急需的时刻发挥出飞箭穿石般的突破性作用,故其意义

与价值在于它的爆发力和创新性。二者的共同点,是表现方式上最具直观性,而且都采取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充满了阳刚之气,易于结合,总是能为人们所同时具备。因此,“勤劳勇敢”被采用来概括中国人的性格特征,也就顺理成章了。

考述中不难发现,勤劳与勇敢原本是古代人民早已形成的品质,经典不过是尽力将其刻画出来。然而在这些经典被大力宣扬后,它们得到社会的一致认同,成为民族文化的基因而代代相传,从而形成全民族一脉相承的性格特征。在众多思想家的诠释和杰出人物的指引下,往往在重大的历史转变时期给民族维系和发展注入无限活力。在抗日战争的艰难岁月,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华民族不但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同时又是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引导民众认识到“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经过十多年的浴血奋战,终于打败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取得反抗法西斯主义的彻底胜利。而今,我们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春节团拜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人民拥有伟大梦想,更拥有为实现伟大梦想而吃苦耐劳、实干苦干的精神。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脊梁。”他的讲话激情四射,鼓舞着中国人民在新阶段迸发出他们的生成力和爆发力,展示他们的坚韧性和创新性,去完成民族复兴的壮丽事业。这是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迫切需要,也是对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最好礼赞。

(作者:周国林系湖北省区域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基地教授)

2020东城初三期末语文答案

东城区2019-2020第一学期期末检测初三语文答案 1.(1)【答案】 D 【解析】本题是对于关联词的考查,难度中等。主要看要填入关联词的上下文之间的逻辑关系。【甲】词上下文之间是转折关系,所以应填入“然而”; 【忆】词上下文之间是因果关系,所以应填入“因此”;【丙】词上下文直接是并列关系,所以应填入“也”。故本题选D。 (2)【答案】C 【解析】本题是对于词语理解的考查,难度较低。“视察”指察看,审察,考察,上级人员到下属机构检查工作。“察”强调了解问题,发现问题:“查”强调检验、核实、验证。“座谈会”是由训练有素的主持人以非结构化的自然方式对--小群调查对象进行的访谈。固定用法。故本题选C。 2.【答案】 A 【解析】本题是对字音的考查,难度较低。咆哮【xiao】,广袤【mao】。故本题选A。 3.(1)【答案】D【解析】本题是对标点符号的考查,难度较低。【甲】处,后面“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和薛稷”是对前面“四大书法家”的解释说明,所以此处应用破折号。【乙】处标.点有提示下文的作用,且带有总结性语句,所以应用破折号。故本题选D。 (3)答案】 C 【解析】本题是对于传统文化中书法字体赏析的考查,难度较低。《麻姑仙坛记》是颜真卿的楷书,不能评价为“笔画连绵”。故本题选C。 4.【答案】应读为黄河溜【liù】。原文中说“洪水季节,黄河水劈开万顷碧波,直冲深海”,因其宏大的气势,此处应取其【迅急的水流】的意思,所以应该读liu。 【解析】本题是对于词语意思的考查,难度中等。考生研读并理解【资料二】中给出的对于“溜”字两个读音的解释即可做对。 5.【答案】李白 【解析】本题是对于文学常识的考查,难度较低。考生了解《行路难》为唐代诗人李白所作即可做对。 6.【答案】D【解析】本题是对于对联知识的考查,难度中等。根据在课堂上讲过的知识,首先用仄起平收的原则,即可排除AC选项。再用词性相对的原则,“国家战略”应对“民族.摇篮”,便可知此题选D。 7.【答案】云归而岩穴暝 8.【答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隔千里兮共明月”的意思是地虽千里之隔,而明月却可共享。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意思相符。 9.【答案】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只要诗中有描写“水”的内容即可。但要注意不能与试卷中出

释经学读书报告

教牧班姓名:李春龙 班级: 赖若瀚著,新世界出版社2012年1月出版,共456页。 作者简介: 本书由五大部分组成的,导论、观察、解释、应用、总结。 导论: 导论中有四部分: 第一,《圣经》的独特性。《圣经》它前后经过约1600多年形成、是一本最古老的书、它 是一本最畅销的书、它是世界上老少咸宜,各个阶层的人都能诵读的一本书、它是由四十多 位作者写成,小到囚犯大到君王、它曾多次要被人将它销毁,却存留至今。 第二,研读圣经的态度。问:读经对我有什么益处嘛?读经能使人有得救的智慧(提后 3:15);能使人的灵命得以成长(提后3:16—17);使人的灵性得着复兴(尼8:1--18);使人 能分辨好歹(来5:11--14)。当用什么态度去读经呢?如读遗嘱一样字句不漏;如读情书一样,细心的认真推敲每一个词句;如圣旨一样,放下自己的意思,完全顺服意旨,不得违背。 第三,解经者应有的装备。读经者必须是重生得救的基督徒,不靠自己的意思,依靠圣 灵的带领,完全顺服神的旨意,还有一点就是必须受过适当的教育,要识字懂得怎么阅读。 工具书方面的装备,若想更深的明白神的话语,要有一些辅助的书具,如注释书,圣经百科全书,经文汇编等等。 第四,“十步释经法”简介。作者写到有关释经的一些方法,归纳式查经法,释经学,归 纳法,演绎法等等,它们间做了些比较,取其中的精意,补其中的不足,从中而结合的一种“十步释经法”。 观察: “观察”是细察、考察事物的现象、动向。观察是有目的的查找,而不是没有目的的观看、观赏。观察圣经中不同的文体,确定文体找出想要的,细察每一个步骤,观察经文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经过、结果等等,不同的文体要找出相关的资料,还要注意一些特 殊的句子,如命令的、应许的、警告、例证的、神学性的等等。不但要找出相关的资料,还 要理清它们的相互关系,上文下理找出经文的中心思想,高潮点。也要注意结构,先后顺序, 主次分别。 解释: 解释圣经是非常重要的,解释是要找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意义。解释有时是非常困难的, 但透过勤发问题,解答问题需针对问题的重心,启发思想才能发掘经文的意义。解经时需避 免灵意式的解经,避免断章取义、各随己意解释经文,要正确的使用实义解经来解释经文。正确理解经文离不开“上文下理”的原则,也是解经原则中最重要的,可以更 正确的了解经文原本的目的和作用,只要注意前面的经文与后面的经文,然后用“上文下理” 来规范中间经文的意义。从圣经本身对时代历史的认识有助于对经文的认识,了解作者在当 代的写作背景、风俗习惯、道德观念等等,这样会助于我们对经文更深的理解。语言文法结 构的分析,和对词和字的研究对我们都是有帮助的。因着圣经的合一性,经文就可以互相参照、互为补充,每一段经文的解释都必须与圣经整体性的教义相符。比较经文可以让研经者 在对比的时候可以看见从另一角度了解个别经文的意义。解经者也可以用正确的逻辑推理去 分析作者的原意,用合乎圣经的“理”去分析与推断。谨慎使用注释书,要对各种解释作衡 量和评估,对于圣经中神学难题和还没有显明的启示,不要强解,根据上下文先得到一个最 合情理忠于上文下理的解释。归纳出经文总意,找出经文的主题,明白作者写作目的。掌握 对不同体裁经文的不同解释方法,包括比喻的解释,诗类的解释,预表的解释和语言的解释。 应用: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试题阅读答案及全词翻译赏析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试题】 (1)词下片中“卧”字可谓一字千金,试简析其妙在何处。(2分) (2)全词充满了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情趣?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4分)(3)“溪头卧剥莲蓬”中“卧”一向有一字千金之誉(一字用得恰到好处,给全句或全词增辉)。你同意此说吗?为什么? (4)你怎样理解“最喜小儿无赖”一句中的“无赖”?(4分) (5)词人在词中勾勒了一幅怎样的画面?(4分) 答案: (1)(2分)“卧”字把小儿的天真、活泼、顽皮和盘托出,跃然纸上。(答出天真、活泼、顽皮任意一词1分、任意两词2分) (2)(4分)全词充满了和谐闲适,其乐融融的农村生活情趣(2分,意思基本相同即可);表现出词人对和谐快乐、闲适恬淡的乡村生活的喜爱赞赏之情(2分,答到对乡村生活的喜爱赞赏即可)。 (3)(6分)“卧”字确实使用最妙,(1分) 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2分) 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3分)如不同意此种说法,但能够自圆其说,可根据具体情况考虑给分。 (4)这里是“顽皮”的意思,褒义(2分)。形象地刻画出小孩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于中流露了作者由衷的欢喜之情(2分)。(意思相同,亦可给分。) (5)这首词勾勒了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1分)。上片勾勒环境气氛,描画出江南农村的特色(1分)。三、四句勾勒老人生活安详,精神愉快的神态(1分)。下片勾勒一农户的三个儿子,形象地刻画出孩子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1分)。(答案不要求统一,合乎以上意思,即可给分,如答案不完整,只要合乎其中一点,可酌情给分。) 【注释】 村居:选自《稼轩长短句》。清平乐,词牌名。村居,这首词的题目。 茅檐:指茅屋。 溪上:溪边。 吴音:吴地的方音。作者当时居住的地方信州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地方,故称吴音。相媚好:互相说一些取悦对方的话。 翁媪:老夫老妇。媪(ǎo),老年女人。 织:编织。 无赖:贬义词褒用,这里是淘气、顽皮的意思。 【翻译】 淙淙流淌的小溪,岸边长满了绿绿的小草,一座低矮的小茅草房就坐落在绿油油的草地上。两位白发老夫妻,喝过几杯酒后,在用地道的吴地土话互相取悦着,语调柔媚而又亲昵。 老人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去小溪的东边锄豆子了,二儿子在院子里编织鸡笼子呢,

儒家的经世之学及其意义

儒家的经世之学及其意义 儒家在中国已有近2600年的历史了。随着历史的发展,儒学本身也发生很大的变化。不仅历史上的儒家学者各以其自身立场阐发各自的儒学思想,而且儒学宏富的思想内涵及其历史演变亦使研究者对儒学的了解颇感困惑,从而引发了许多误解和争论。其实,无论儒学经历过多少时代,我们对儒学的理解首先应该弄清儒学究竟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儒学的目的、儒生的终极关怀是什么?笔者认为,从此契入最应紧紧扣住经世精神及其意义来了解、体认作为中国思想文化传统之核心的儒学。 儒学本来就是一门经世之学,儒家之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经世精神。所谓“经世”,即“经世致用”。“经世”有时写作“经济”,即“经国济世”,意义相同。“经世”是指称儒家极其关心社会、参与政治,以祈求迗到天下治平的一种观念。“经世”概念最早见之于《庄子?齐物论》,其言有 曰: 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辨。 对于这里提到的“经世” 一词的含义,学者说法不一,如章太炎认为应解作“纪年”;梁启超则以济世致用之义视之,他出任湖南时务学堂总教习,为诸生订立学约十条,其中第九条即为“经世”,并解释道:“庄生曰‘《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凡学焉而不足为

世用者,皆谓之俗学可也。”查“经世” 一词,历史上也有用为“入世”的同义词,以与佛教“出世”观念相区别,如南宋陆九渊谓:“儒者虽至于无声无臭、无方无体,皆主于经世;释氏虽尽未来际普度之,皆主于出世。”故近世学者有认为庄子之言是“由道家出世的观点,反衬出儒家的入世精神。”庄子“经世”的真实含义究竟是什么?姑且可以置之不论,但经世观念确实代表着儒家入世和通过为政以达到致天下于太平、登万民于圣域的态度与抱负。 儒家的经世并不是因职责所需而体现的。刘师培认为儒家的经世精神渊源有自:儒家出于司徒之官,亲民治事、化民成俗本为司徙应有天职,儒家由此转化而成学派。刘氏所说在孔子以前也许是事实,但到孔子时,儒家的经世已绝非为了“尽职”,而是作为儒者或社会良心承担者无可旁贷的责任。这从比较真实地记录了孔子言行的《论语》中可以得到证明,如孔子阐述其最为强调的“仁”的观念时说: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迗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 有弟子问何为儒家的理想人格__ “君子”,孔子的回答也是经世的: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 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 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两汉经学高考阅读答案

两汉经学高考阅读答案 导读:语文阅读题是很多考生的畏惧的一道大题,因为语文阅读题不仅占分比高,对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的要求也较高,难度较大。以下是两汉经学高考阅读答案,欢迎阅读。 本试题卷分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和第Ⅱ卷(非单项选择题)。第1卷l至3页,第II 卷4至6页,共6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生作答时,须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1卷 (单项选择题共27分) 注意事项: 必须使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答案对应的标号涂黑。 第1卷共3大题,9小题。每小题3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暂时zàn 埋怨mái 谆谆告诫zhūn 引吭高歌háng .... B.豆豉骨huái 踉踉跄跄cāng 按图索骥.chǐ踝...jì C.梗概gěn 删改shān 炊烟袅袅皓齿móu ...niǎo 明眸. D.搁浅gē解剖崇suì不屑一顾xia ..pōu 鬼鬼祟.. 【答案】D 【解析】A项mái应为mán ;B项cāng应为qiàng;C项gěn

应为gěng 试题分析:本题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涉及多音多义字和形声字。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妨碍功夫片钟灵毓秀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B.梳妆吊胃口瞠目结舌文武之道,一张一驰 C.辐射入场券循章摘句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D.蜚然直辖市秘而不宣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答案】A 【解析】B项“驰”应为“弛”;C项“循”应为“寻”;D项“蜚”应为“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2015年度中国文化跨界论坛“日前在北京举行,届时来自世界各国的艺术家、企业家和媒体人围绕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热点进行了交流。 B.对于那些熟稔互联网的人来说,进行“互联网+”创业,最难的可能并不是“互联网”这一部分,而是“+”什么以及怎么“+”的问题。 C.这家民用小型无人机公司一年前还寂寂无闻,一年后却声名鹊起,其系列产品先后被评为“十大科技产品“2014年杰出高科技产

五年级课外阅读理解题目含答案_统编版五年级语文课外阅读题(含答案)

五年级课外阅读理解题目含答案_统编版五年级语文课外阅读题(含答案) 姓名 一、阅读短文,回答下面问题。 白鹭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然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减之一分则嫌,素之一忽则嫌,黛之一忽则嫌。 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琉璃框里的画面。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的镜匣。 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的站在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了生命了。 或许有人会感到美中的不足,白鹭不会唱歌。但是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歌吗?——不,歌未免太铿锵了。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1.依次填入文中四个方框最恰当的一组词是( C ) A.黑白长短 B.长白短黑 C.长短白黑 D.黑短白长 2、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4分)适合(适宜)平常(寻常)悠闲(悠然)忘记(忘却) 3、给句中加点字选择正确的选择,把序号填在句后的括号里。(3分) A、颜色单纯,不艳丽; B、本来的,质朴、不加修饰; C、向来; D、非肉类的食物,与“荤”相对。 ①素之一忽则嫌白。( A )②他素以品行方正著称。( C )③周总理生活很简朴,晚餐也不过一荤一素而已。( D ) 4、按文章内容填。(共4.5分)①文章生动地描写了白鹭的颜色美与身段的精巧,以及钓鱼、悠然、低飞时的韵味,表达了作者对白鹭喜爱的思想感情。 ②文中画线部分写出了白鹭的颜色、身段都很适宜,所以说它是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5、文章第五小节写白鹭站在小树绝顶,人们猜测“它是在望哨”,作者同意这样的猜测吗?根据何在?为什么?(不超过50个字)答:同意。从文中“可它真是望哨吗”的疑问中可看出。作者欣赏的

从“述而不作”看儒家经典诠释的理论特质(一)

从“述而不作”看儒家经典诠释的理论特质(一) 正如哲学诠释学所指出的,理解是人之基本的存在方式。而不同文化共同体之间之所以出现不尽相同的理解形态,又与各文化共同体所具有的不同的精神特质有着直接的联系。本文拟从孔子倡导并身体力行的“述而不作”的叙述传统入手,从一个侧面对儒家经典诠释的理论特质作一探讨。 “述而不作”语出《论语·述而》,是孔子的自我评价:“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我于老彭。”其字面意思是仅传述既有内容而不进行创始性的工作。但事实上,正如孔子的有关工作所显示的,在他对既有内容的传述过程中实际上包含了创始性的义涵。正如朱熹所指出的:“述,传旧而已。作,则创始也。故作非圣人不能,而述则贤者克及。……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皆传先王之旧,而未尝有所作也,故其自言如此。……然当是时,作者略备,夫子盖集群圣之大成而折衷之。其事虽述,而功则倍于作矣,此又不可不知也。”(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这也就是说,孔子虽采取了“述”的形式,但却有着“作”的内容。因此,也可以把这种经典诠释方式称作“以述为作”。也正因为此,虽然孔子的有关工作在文本上的确是“皆传先王之旧”,但这并没有妨碍他成为儒家文化的开创者,成为推进中国文化完成由原初阶段向成熟形态转进的中心开启性人物之一。正是以“述而不作”的形式,孔子挺立了人的道德主体性,点醒了人们对作为自身内在本性的“仁”的自觉,为周初以来主要是作为外在行为规范的礼乐

文化在人性本质的层面确立了内在根据,从而为中国文化发展成为以内在化的路向安顿人之生命意义为思想主题的成熟形态奠定了稳定的精神方向,实现了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根本变革1]。 孔子所开创的这一传统对日后儒家经典诠释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一定意义上,“述而不作”成为了其后儒家经典诠释基本的形式特征。换言之,孔子之后,通过“传先王(贤)之旧”而进行传述和创作成为儒家经典诠释的基本形态。这一点在作为中国传统学术之正统的儒家经学中得到了鲜明的表现。就文体而言,构成经学的著述可分为“经”和“传”两类。就其本意而言,“经”指原创性的经典,而“传”则指诠释经文的著述。但事实上,在经学发展演进的过程中,人们把某些儒家思想奠基时代的传注之作也称之为“经”。如《春秋》是经,作为解释《春秋》的《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则是传。但至唐代,“三传”已被视为经。正是有见于此,清代章学诚指出:“今之所谓经,其强半皆古人之所谓传也。”(《文史通义·经解》)这也就是说,即使是对经而言,也有不少实际上是传而非经。不仅如此,在数量上经本身是少之又少的,即使到有宋一代,算上《孟子》,才合称“十三经”。而历代的传,则是成千上万,堪称汗牛充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文化传统中所谓经学,就是由一代又一代学人对为数极少的有限几本“经”不断加以传注、诠释而形成的。而传注、诠释的基本形态就是“述而不作”。这至少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经学的存在是以对作为“经”的原初文本的不断诠释为前提的,离

两汉经学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一、什么是经学 我们要研究经学及其对后来者的影 响,首先要明确什么是经学。经学的历史很 悠久,可以追溯到春秋孔子所在时期,距今 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春秋末年,儒家创 始人孔子在仕途受挫之后无奈返回鲁国, 开始编订整理传统文献,这便是六经(关于 六经是否是孔子所做,存在争议),即《诗》、 《书》、《礼》、《易》、《乐》、《春秋》。在此之后, 儒生们就以六经为准研习儒家思想。到了 战国时代,儒墨两家并称显学,但是儒家的 影响更大,六经已经被人们公认为经典。但 是到了秦朝,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导致大 量经书典籍失传,后来说的儒家经典,一般 指后人经过口耳相传整理得到的儒学十三 经,即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 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 孝经、尔雅、孟子。 所谓经学,就是指中国古代,研究儒家经典,解释当中的字面意义、阐明其蕴含的道理的学问。经学中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史料,是儒家学说的核心组成部分。两汉时期是经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经学最昌盛的时代。经学产生于西汉,而随后在汉代统治下共400多年中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也反映了不同时期统治者对教育不同的要求。下面我们就来总结经学是怎么样逐渐演变的,期间发生了哪些标志性事件。 二、两汉经学的演变过程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西汉建立之初,随着秦朝专任法家治国的失败,儒、道两家的学说又开始活跃起来。但是,由于当时外戚、功臣等的大力提倡,还由于道家“黄老之学”的“文武兼备”、“刑德并用”、“以法为符”、“与民休息”、“轻徭薄赋”的思想更有利于稳定汉初的政治形式并恢复汉初残败的社会经济,所以道家应时而成了汉初统治者的指导思想,并逐渐形成了一种社会思潮。 汉初几十年道家政治的实行,的确使凋敝不堪的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与发展。在此基础上,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不愿意像汉文帝、汉景帝那样“恭俭无为”、“贵柔守雌”了,他要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武帝不仅要独揽大权,而且还要试图消除郡国力量过于强大这个内忧与匈奴侵边这个外患以建立“大一统”的汉帝国。因此,到这时以“无为”为标榜的道家思想已经成为了思想上的阻碍。于是公羊学大家董仲舒的以鼓吹“君权神授”和“《春秋》大一统”为主旨的儒家学说得到汉武帝的赏识并被定于一尊。儒家学说由子学上升而成了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经学”。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设立太学,专置五经博士,把原有的诸子传记的几十个博士都罢 免掉,正式确立了“独尊儒术”的政策。 (二)经学会议及谶纬之学的兴起 除了在学校传授研究之外,也有一些 皇帝召集儒家讨论对经学的解释,以表示 提倡经学,且达到统一思想的目的。其中, 东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年),皇帝亲自 主持和召集当时著名的博士、儒生在白虎 观讨论五经之同异。这次讨论的初衷一是 由于古文经学出现之后,在文字、思想、师 说各方面都同今文经学派发生分歧,双方 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自西汉武帝时占统治 地位的今文经学派,为保住自己的地位,急 需利用皇帝的权威制成定论,以压倒对方。 二是自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提出一整套 “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的唯心主义哲学 体系后,用神学解释经学之风便愈刮愈烈。 到西汉末年,封建神学和庸俗经学的混合物谶纬迷信盛行起来,由于封建统治者的支持和提倡,迅速弥漫于学术思想领域。为了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封建皇帝也乐于出面,组织一场大讨论,以便使谶纬迷信和封建经典更好地结合起来,使神学经学化,经学神学化。这场大讨论的结果被班固等人整理而成《白虎通义》。这本书综合了今文经学各家的主张,制定了有关经学的标准答案,把封建的三纲六纪法典化了,今文经学向着繁琐与迷信两个方向发展,大大有利于进一步的统制思想和巩固封建统治。从西汉末年谶纬之学逐渐盛行,到了东汉尤加提倡,成为主要的上层建筑。 (三)古文经学的发展和今古之争 秦朝虽然“焚书坑儒”,但是书没有烧光,儒生也没有绝迹。古文经在汉初时期重新流传于民间,尽管当时今文经学占据统治地位,但是汉初今文家也不废古文,因为“博士未立,不以经学为禄利之途,故说经者杂引今古文。” 今文经和古文经的区别主要在于二者对经书的解释与治学方法不同。今文经学认为孔子是“为汉制法”的“素王”,而古文经学认为孔子只是古典文献的整理保存者,是一位“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先师;今文经学认为六经都是孔子所作,是孔子政治思想所托,其中有许多微言大义,而古文经学则认为六经是上古文化典章制度与圣君贤相政治格言的记录;今文经学注重微言大义,古文经学注重对经文本义的理解和典章制度的阐明。 第一次古文今文之争出现在西汉后期,以刘歆提出为《春秋左氏传》、《毛诗》、《逸礼》、《古文尚书》等四种古文经立博士为开端。当时的皇帝哀帝命刘歆与五经博士辩论,最后以刘歆的失败告终。到了东汉,著名的今古之争又发生了三次。直至东汉肃宗,今古文经的融合已经成为了经学发展的主流,小的争端已经无法对其构成影响。 三、两汉经学对后世的影响 [摘要]经学历史悠久,从汉武帝“独尊儒术”开始到清末废科举为止历经两千多年,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汉代又是经学最昌盛的时代,今文经古文经交相辉映,朝野内外诵读经书蔚然成风。《汉书》曰:“遗子黄金满赢,不如一经”。在随后的历朝历代,经学始终是封建社会的思想支柱,不论其如何被表述,理论基础始终是汉代经学。 [关键词]两汉经学演变今文经古文经思想基础 闵强(河南师范大学 河南新乡 453007) 【黑龙江史志2009.17(总第210期)】 25

第一课:导论以及释经学的历史

第一课:导论以及释经学的历史 第一导论: 在释经学的导论里我们要介绍「释经学的重要性」,「释经学的字义」以及「释经学的定义」。 首先我们来谈「释经学的重要性」,圣经提摩太后书二章十五节说:「你当竭力,在神面前得蒙喜悦,作无愧的工人,按着正意分解真理的道。」按“正义”,换句话说就不是按着私意,是把圣经的真意吸出来,而不是把自己的私意注入圣经里面。经常有人在查经班查考圣经的时候会说:“我想是这样”,“我想是那样”。在查考圣经的时候,人想的不算数,重要的圣经说什么?圣经怎么说?有两个英文字可以帮助我们比较出正确解释圣经的真意。这两个英文字都是“解经”,第一个是“eisegesis”,前缀的“eis”是由其次希腊文来的,是“注入”的意思,就是把自己的意思注入圣经,是圣经原来所没有的;我们称之为“私意解经”。另外一个英文字则是“exegesis”,前缀的“ex”也是由希腊文来的,意思是“出来”;也就是把圣经的意思吸出来,按着原意解释,求得经文的真正意义。而把圣经作者的原意,真正的意思吸出来,这才是解释圣经的正确方法。因此释经学的重要性就是“帮助我们依据一些原则来规范我们正确的解释圣经”。 当然这种规范并不是要限制我们的自由。就好比「交通规则」;我们都知道「交通规则」对开车的人来说虽然是一种限制,但是也惟有透过这样的限制才能够让开车的人,开起车来更自由,更安全,也更有秩序。同样的,透过解经原则的学习可以实际的帮助我们,好让我们在解释圣经的时候真是把圣经的原意吸出来照着去行,而不是把个人的私意注入经文里曲解了经文的原意。总而言之,盼望藉着释经学课程的学习,能帮助我们避免错误的解经,达到按正意分解真道的目标。 其次,我们可以从神学思想来了解释经学的重要性。从神学的角度我们看见「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而因着人堕落犯罪的结果,人的理性、知识都受到了影响。人的理解力也因着罪的缘故变得诲暗不明。所以,对于圣经的解释,必须藉助于一些解释的原则。借着这些原则的追求和改进,我们才能够正确的解释圣经。 为什么说圣经的解释是很重要的呢?因为圣经作者的思想离我们已经有几千年之久。举例来说:亚伯拉罕是主前两千年以前的人;摩西是主前一千五百年前的人,和我们今天的人相隔足有四千年之久。而当时的传统习惯、文化风俗、道德水准等等和现代人都有着相当大的差异,所以越是时代久远的经文就越需要加以解释;不经过解释我们就无从了解。而释经学这门功课,就是借着解释的原则和方法,使我们的思想和圣经作者的思想能够沟通,借着

一字之师 阅读答案

唐朝末年,诗人郑谷回到故乡江西宜春。他以文会友,经常和一些文人往来。当地有个叫齐已的和尚,对诗文很有兴趣。他早就仰慕郑谷的才名,就带着自己写的诗稿,前来拜会。齐已把诗稿一首一首地请郑谷看。郑谷读到《早梅》这首诗时,不由得沉思起来。郑谷吟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面对齐已说:“梅开数枝,就不算早了。”郑谷又沉吟了一会,说:“不如把…数?字改为…一?字贴要。”齐已听了,惊喜地叫道:“改得太好了!”恭恭敬敬地向郑谷拜了一拜。文人们知道了,就把郑谷称为齐已的“一字之师”。 1.这是一篇()。 A.寓言故事 B.历史故事 C.成语故事 D.神话故事 正确答案:C 2.根据下列解释,找到恰当的词语填在()里。 对尊长或宾客严肃有礼貌。() A.贴要 B.仰慕 C.恭恭敬敬 D.沉吟 正确答案:C 3.根据下列解释,找到恰当的词语填在()里。 敬仰思慕。() A.贴要 B.仰慕 C.恭恭敬敬 D.沉吟 正确答案:B 4.根据下列解释,找到恰当的词语填在()里。 (措词)恰当,确切。() A.贴要 B.仰慕 C.恭恭敬敬 D.沉吟 正确答案:A 5.根据下列解释,找到恰当的词语填在()里。 (遇到复杂或疑难的事)迟疑不决,低声自语。() A.贴要 B.仰慕

C.恭恭敬敬 D.沉吟 正确答案:D 6.你知道哪些以“一”字开头的成语? 答: 答案解析: 一字千金一言九鼎一唱一和一毛不拔一呼百应 7.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梅花的诗句? 答: 答案解析: 《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足雪,为有暗香来。 《忆梅》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 《梅花绝句》闻道梅花圻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儒家文化

【摘要】儒家文化强调仁、义、礼、智、信、忠、孝、廉。儒家文化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成为指导人们崇尚和平、追求自强、实现自我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思想。进一步发掘儒家文化,对于现今时代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儒家文化精髓现代意义 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爱,它的特点是重精神,轻物质;重道德,轻技能;重理论,轻实践。儒家注重的是大方向,重视的是精神生活的充实和丰富,关心的是健全人格的培养和正确人生观的建立,即教导人成为正人君子。 儒家文化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文化,这是追求进步的人们重新关注儒家文化的原因所在,这就是沉积了几百年韵儒家文化又被人们热情地发掘出来的原因所在。 一.儒家文化的精髓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思想。它以心灵的自我修养与自我完善为主要目的。而儒家文化的精髓主要在仁、礼和中庸这三个方面,一直绵延至今。其具体意义如下: 1.儒家文化的“仁” 儒家文化中“仁”,就是爱人,就是以“爱人”之心,推行仁政,使社会各阶层的人们都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权利。礼,就是社会的道德秩序,就是用“正名”即道德教化的方法,使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对自身社会地位有稳定的道德认可和道德定位。 仁的作用是使民无造反之必要,礼的作用是使民无造反之意识。——人们普遍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权利,就没有造反作乱的必要;人们普遍认可社会的道德秩序,普遍遵守符合自身社会地位的道德规范,造反作乱就没有道德依据(即没有意识形态基础)。 人民既没有造反作乱的必要,又没有造反作乱的意识,社会就可以长治久安。古今中外,凡是能够使国家达到太平的统治,事实上都没有违背儒学的仁和礼两大原则。 2.儒家文化的“礼” 儒学的真谛是仁礼一体。不讲究仁,只讲究礼,人民就会反抗其统治。不讲究礼,只讲究仁,人民就会轻慢其统治——即人民不受道德约束,就会由思想上的无政府状态引发现实中的无政府状态。所以,仁和礼是一刻也不可以分开的,这就叫作仁礼一体。 人类社会是不断地发展和进步的,古代人类受到自然界的威胁特别严重,每个人都必须依赖群体的力量才能生存。因为这个原故,所以每个人都习惯于遵守群体共同的道德规范,而认为群体共性对个性的约束非常合理。但是越到后世,人类受到自然界的威胁不断减弱。因此,反对共性约束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潮便逐步发展起来。所以,人们的道德观念也就跟着发生相应的变化。 所以,礼必须根据不同的时代而有不同的内容。拿着古代的“礼”来统治现代的社会,就会违背仁的原则。违背了仁的礼,一定会受到人民的反对和反抗。所以,礼贵在不违背仁的原则。不违背仁的原则,就必须根据不同的时代而改变礼的一些具体内容。只有根据时代变化而改变和调整礼的一些具体内容,才可以达到不违背仁的原则。这就是仁礼协调,一体不二的要点。 3.儒家文化的“中庸”

2019-2020年五年级阅读练习卷答案

下学期 五年级语文阅读竞赛 等级: 一、巧填人体部位,组成成语。(5分) 出人(头)地 焦头烂(额) 另(眼)相看 画龙点(睛) 一(手)遮天 了如指(指) 三头六(臂) (肝)胆相照 卑躬屈(膝) 瞠目结(舌) 二、根据意思填成语。(10分) ①最遥远的地方——( 天涯海角 ) ②最荒凉的地方——(不毛之地 ) ③最悬殊的区别——(天壤之别 ) ④最反常的气候——(晴天霹雳 ) ⑤最昂贵的稿费——( 一字千金 ) ⑥最绝望的前途——(山穷水尽 ) ⑦最难做的饭——( 无米之炊 ) ⑧最高的巨人——(顶天立地 ) ⑨最短的季节——( 一日三秋 ) ⑩最长的腿——( 一步登天 ) 三、成语接龙。(5分) 斗志昂(扬 )眉吐(气)味相(投)机取(巧)立名(目 )送手(挥)洒自( 如 )释重(负)荆请( 罪 )魁祸(首)屈一指 四、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字,组成有关学习的事物名称。 (4分) 千言万(语 )( 文 )通字顺 百炼成(钢 )( 笔 )墨纸砚 不计其(数 )( 学 )有专长 博览群(书 )( 包 )罗万象 五、在括号里填上动物名称,组成成语。(10分) 万(象)更新 为(虎)作伥 虎背(熊)腰 千军万(马) 对(牛)弹琴 声名(狼)藉 杯弓(蛇)影 (鸡)毛蒜皮 指(鹿)为马 (鹤)立鸡群 六、请与古人对诗句。(10分) 1、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 2、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3、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 4、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 5、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 七、选择题(10分) 1、荷兰生物学家( A )发明了显微镜,他也是第一个发现细菌的人,成为了微生物学家的开山鼻祖。 A 列文虎克 B 欧儿里得 C 哥伦布 2、意大利航海家( B )完成环球航行,证明地球是圆的。 A 哥白尼 B 哥伦布 C 伽利略 3、人体的主要造血器官是( C ) 学校: 班级: 姓名: 座号: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福师1203考试批次《中国传统文化》复习题及参考答案.doc

福师1203考试批次《中国传统文化》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福师1203考试批次《中国传统文化》复习题一及参考答案教学中心专业学号姓名成绩 注:考试时间为100分钟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儒家八派 孔子死后,儒家分为八派,“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史称“儒家八派”。 2、密宗 佛教发展到公元七世纪后,出现衰落的趋势,神秘化密教的出现就是重要标志。密教,是大乘佛教一些派别同婆罗门教混合而成,它以高度组织化的咒术、仪礼、民俗信仰为基本特征,着重宣扬口诵真言即咒语(语密)、手结契印(身密)、心观佛尊(意密),三密同时相应,就能即身成佛。密教至迟在三国时就已传人我国,通称“杂密”。杂密的内容与中国传统的道教、儒术和民间巫术有许多是相通的,以至在宗教实践上相互影响,很难区别。中国密宗的正式建立,当在唐玄宗开元年间。密教与政治结合紧密是其特征,这一点被藏传佛教所继承。 3、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 释迦牟尼去世后,约在公元一世纪时,佛教分化成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所谓“乘”,是“道路”之意,大乘是大道,小乘即小道。 4、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中华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简要概述文化的特征。

“文化”一词在当今世界哲学和各门科学都取得重要发展的历史环境下,它的实质性含义应该是人类主体通过各种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实现的对社会和自然客体的适应、利用和改造。其实现成果的体现,既表现在各种自然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和发展,更反映在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所以,我们认为,文化是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乃至人类自身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 1)物态文化:通常又称之为物质文化,这是人类所从事的物质生产创造活动及其劳动产品的总和。物态文化以满足人类生存发展所必需的衣食住行诸种条件为目标,直接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利用和改造的程度与结果,反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这是一种可以感知的,具有物态实体的文化事物,是人类从事一切文化创造的基础。 2)心态文化:又称精神文化,这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意识形态活动中緸缊升华出来的价值观念、知识系统、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等的总和。具体说来,心态文化又可以进一步区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两个部分。社会心理指人们的日常精神状态和思想面貌,是尚未经过理论加工和艺术升华的流行的大众心态,包括人们的情绪、愿望和要求等等。社会意识形态是指经过系统加工的社会意识,往往是由文化专家对社会心理进行理论归纳、逻辑整理、艺术升华,并以著作或作品等物化形态固定下来,流行传播,垂于后世。 3)行为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复杂的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是以民风和民俗形态出现,见之于日常生活中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和地域特性的行为模式。 4)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的总和,包括婚姻、家庭、政治、经济、宗教等等制度在内。 2、简述经今古文学之争与经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经今古文学之争 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儒家五经的传授全靠记诵,在师徒之间一代代口耳相传,由汉朝人用当时同行的文字“隶书”记录成书的,所以称为今文经,训解、研究今文经的学问称为今文经学。汉武帝所尊崇的儒学,就是今文经学派。 汉武帝以后,在政治、思想、文化领域都称为儒家经学的一统天下,但是在经学内部,却因学术派别不一致,而爆发了经今古文学之争。经今古文学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1、试述中国古代精神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中国古代学术主流思想的发展主要有先秦儒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 宋明理学、乾嘉汉学以及近代的西学东渐所引起的东西文化和学术的交流、碰撞 与融合。中国学术文化思想独具魅力的东方意识与华夏气相对世界文化也产生过 深刻影响。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18世纪前后,欧洲不少启蒙思想家纷纷 从中国文化中寻找思想理论武器。除了儒家思想外,中国传统学术文化思想中的 其他学说也对欧洲产生过影响。如墨子的“兼爱”“非攻”等思想,老庄“柔弱 胜刚强”的学说,深受德国戏剧家莱布尼茨的关注。 中国文化对日本、朝鲜、越南及东南亚等的影响更为明显。日本早在信使开端就大量的引进中国文化。七世纪的“大化革新”实为全盘唐化,自动接受中国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的影响。 2、试述中国古代艺术审美观念中的“尊崇自然”,并结合具体的文学形式展开 其分析。 受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的影响,尊崇自然成了中国古代艺术一个重要的审美观 念。艺术家们渴望与自然达成高度的和谐,在自然之中陶冶自己的审美情操,使 自己的思想境界得以升华。崇尚自然,赞美自然,是中国古代艺术一个永恒的主 题。 道家是最重自然的,他们把物我一体作为审美的最高境界。他们认为作为艺术创 作的主体,应该在精神上达到物我合一的状态,使主体精神与自然同化,使主题 情感与自然同趣,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创作巧夺天工。 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是反应作家渴望回归自然的典范之作。他的《归园田居》细 致描写了纯洁幽美的田园风光,的表达了自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喜悦心 情。 在陶渊明等人的倡导下追求自然的风尚在晋宋之际出现了一个高潮。对此宗白华 在《美学散步》中有过一段描述晋宋人欣赏自然,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超然玄远的意境。 这种尊崇自然的审美观念在钟嵘的《诗品》中也得到了体现。钟嵘重视艺术表现 上的自然本色,反对刻意雕琢藻饰之美,把自然之美当作诗歌创作的最高审美原 则,要求诗歌要充满清新流畅的自然气息。 唐宋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山水游记,如柳宗元的《永州八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石钟山记》这些作品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写反映 了作者对自然造化的憧憬和向往,抒发了作者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的思想情感。 3、试述中国传统礼俗规约的特点。 第一,传统礼俗的等差性。在农业宗法社会里,人们的身份、地位及人与人的关

国学 两汉经学介绍

国学两汉经学介绍 经学是训解、阐发和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起初,六经是孔子删定的教材——《诗》、《书》、《礼》、《乐》、《易》、《春秋》;战国以降,又成为儒家学派授受的教本,并经师徒相传,形成众多的传记。及至汉代,正式出现“经学”一词,《汉书》中有邹阳说“邹鲁守经学”。汉武帝罢黜诸子传记博士,只立《五经》博士,《五经》遂成为治国的法典,孔学遂成为官学,儒学便一步步从包含革命性的原始儒学摇身一变,成为僵化的制度化儒学,匮乏创新却饱浸陈腐。其后,南朝的“七经”,唐朝的“九经”,直至宋朝扩充为“十三经”。由汉初至清末的2100年中,经部书籍不断增加,在《四库全书总目》达1773部20427卷,经学成为烦琐哲学。 正如经学专家周予同先生所说的那样,随着儒学的经学化和制度化,“就表面上看,孔子的思想,到这时期,似乎大发展了。其实完全不然;因为汉朝所尊奉的孔子,只是为政治的便利而捧出来的一位假的孔子,至少是一位半真半假的孔子,决不是真的孔子。”孔子的真相若何?他是一位实际的教育家;“他是一位

不得意的政治思想家;他是一位专研道德问题的伦理专家。” 第一今文经学 历经秦始皇焚书和项羽火烧咸阳后,刘邦入关,萧何努力收集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却未顾及《六经》典籍,当时的中国文化出现了断层。汉初欲复兴儒家文化,只得求诸故秦博士记忆口颂和民间匿藏。秦博士或官吏,如伏生、叔孙通、张苍、浮丘伯等口授,由汉初时人按通行的文字(隶书)记录下来的典籍,便是“今文经”,训释、研究今文经的学问,称为“今文经学”。因其时《乐经》已无人传授,也不见古文秘籍,汉初只有《五经》流传于世。其一为《诗》,诗分三家,《鲁诗》传人为荀况弟子浮丘伯,《齐诗》传人为齐人博士辕固,《韩诗》传人为燕人博士韩婴。其二为《书》,传人为济南博士伏生。其三为《易》,传人为齐人田何。其四为《礼》,传人为叔孙通、高堂伯。其五为《春秋》,战国时即有“三传”,《左氏》无今文,《公羊》、《榖梁》创于战国而写定于汉初,属今文。《公羊春秋》写定者为汉初齐人公羊寿与胡母生,《榖梁春秋》传人为鲁申公。 “今文经学”作为名称则是东汉时的事,当时因古文家独树一帜,迫使原有经师结成一派,彼此各树一帜。

(完整版)辛弃疾《清平乐村居》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鉴赏阅读试题答 案及赏析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清平乐村居[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 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 头卧剥莲蓬。 “溪头卧剥莲蓬”中“卧”一向有一字千金之誉(一字用得恰到好处,给全句或全词增辉)。你同意此说吗? 为什么? 答案:(6分) “卧”字确实使用最妙,(1分)它把小儿躺在溪边 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 纸上,(2分)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3分)如不同意此种说法,但能够自圆其说,可根据具体情况考虑给分。 【诗文赏析】 这首小令,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 不得伸,归隐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写的,词作描写农村 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生活,并不能说是作者对现实的

粉饰。从作者一生始终关心宋朝恢复大业来看,他向往 这样农村生活,因而会更加激起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忱。就当时的情况来说,在远离抗金 前线的村庄,这种和平宁静的生活,也是存在的,此作 并非是作者主观想象的产物,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 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 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 画出来了不难看出,这两句在全首词中,还兼有点明环 境和地点的使命。 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 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悠闲自得的画面,这几 句尽管写得很平淡,但是,它却把一对白发翁媪,乘着 酒意,彼此“媚好”,亲密无间,那种和协、温暖、惬 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现出来了。这就是 无奇之中的奇妙之笔。当然,这里并不仅仅是限于这对 翁媪的生活,它概括了农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乐趣, 是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下阕四句,采用白描手法,直书其事,和盘托出三 个儿子的不同形象。大儿子是家中的主要劳力,担负着 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二儿子年纪尚小,只能做占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