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心理学

生理心理学
生理心理学

1.直接瞳孔反射和间接瞳孔反射(瞳孔反射:是植物神经的自主反应,不随人意识改变,调节进入人眼的光亮。)在一个眼的角膜前给光或撤光引起其瞳孔的变化,是直接瞳孔反射。与此同时,引起的另一只眼瞳孔变化称间接瞳孔反射。

2.帕帕兹环路30年代就认识到的边缘系统的主要回路,称为帕帕兹环路:

海马-穹窿-乳头体-乳头丘脑束-丘脑前核-扣带回-海马在这条环路中,海马结构是中心环节。

3.双耳分听试验双耳分听试验考查言语听觉功能的两半球不对称性。通过立体声耳机将成对的声音刺激(但内容不同)送至双耳,连续给予声音刺激,每次同时到达两侧半球的声音刺激内容不同。最后请被试说出听到的声音内容。结果表明,言语性刺激的听觉能力以左侧半球(右耳)为优势的人居多,右侧半球(左耳)对音乐性刺激的分辨能力为优势者居多。

4.假怒去除猫大脑皮层后,对各种不愉快的刺激如轻触、气流等均表现出极度夸大的攻击性行为:弓腰、竖毛、咆哮、嘶叫和张牙舞爪等,这些行为缺乏指向性,很难说动物伴有怒的内心体验,这种动物的行为表现称为假怒。

5.事件相关电位当外加一种特定的刺激,作用于感觉系统或脑的某一部位,在给予刺激或撤消刺激时,或/和当某种心理因素出现时在脑区所产生的电位变化。

6.开反应施与光刺激引起神经节细胞单位发放频率增加的现象。

20.闭反应撤出光刺激引起神经节细胞单位发放频率增加的现象。

7.主动躲避反应声、光刺激呈现后,动物必须尽快跑向动物箱的另一端,才能避免随后的电击,这种行为模式称主动躲避反应

17.被动躲避反应声、光刺激呈现后,动物必须被动地保持在某处不动时,才能避免电击,这种行为模式称为被动躲避反应。

8.心因性遗忘包括不良的个性特点、重大精神创伤、心理暗示作用和赔偿心态等多种心理因素造成的遗忘症。

9.单突触反射:反射弧结构中,只由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形成单个突触的反射,就是单突触反射。

10.逆行性遗忘不能回忆受伤前一段时间内发生的事情,但能对较早发生的事进行回忆。14.顺行性遗忘不能回忆疾病发生以后一段时间内所经历的事情

11.原发性饮水由于体内缺水所引起的饮水行为。——属于生理性

16.次发性饮水由于生活习惯和预见性将会渴,而导致的饮水行为。——属于心理性

12.瞳孔皮肤反射身体任一部位受强烈刺激疼痛时瞳孔扩大,受自主神经调节,有保护意义。

13.失认症是一类神经心理障碍,患者意识清晰,注意力适度,感觉系统与简单感觉功能正常无恙,但却不能通过该感觉系统识别或再认物体,对该物体不能形成正常知觉。

15.最后共同通路谢灵顿认为,脊髓运动神经元是各种传出效应的最后共同公路,它不但接受各种感觉神经传入的神经冲动,还接受脊髓中间神经元以及脑高位中枢发出的神经冲动。脊髓运动神经元发挥最后共同公路的功能时,存在着许多生理现象:聚合、发散、闭锁、易化和分数化等

18.边缘系统大脑皮层底面与半球内侧缘、边缘叶及皮层下一些脑结构,如丘脑、乳头体、中脑被盖等,共同构成边缘系统,具有内脏脑之称,是内脏功能和机体内的高级调节控制中枢,也是情绪、情感的调节中枢。

19.感受野某一感受系统神经细胞对某一范围的刺激最为敏感,因此把有效地影响某一感觉细胞兴奋性的外周部分,称为该神经元的感受野

21.韦达试验考查的功能言语运动功能1、用异戌巴比妥(阿米妥)单侧颈动脉注射法选择性地麻痹左脑半球或右脑半球。2、药物注射后,在5分钟之内注射药的一侧半球功能短暂丧失、除偏瘫偏盲和偏身感觉障碍外,还伴有失语症。3、如果注入药物一侧为优势半球,则

失语症可持续2分钟,随后伴有认知不能(对物体不能正确命名)和计数障碍。反之,药物作用于非优势半球,只能引起几秒钟的言语障碍,且不伴有命名和计数障碍。结论对言语功能来说:70%的人以左半球为优势,15%的人以右侧半球为优势,还有15%的人两半球的言语功能相等。

22.操作性条件反射联想学习的一种形式,由斯金纳总结而成。这种学习的模式形成基本要点是刺激(S)与反应(R)之间的联结,即S-R联结,并在脑内伴随着联想的出现。

23.慢波睡眠脑电活动的变化与行为变化相平行。脑电波呈现同步化慢波的时相。

24.工作记忆又称发生作用的记忆,指与当前任务有关的多种短时记忆共同活动而发挥作用的记忆。

25.失语症是一类由于脑局部损伤而出现的语言理解和产出障碍。这类病人意识清晰、智能正常,与语言有关的外周感觉和运动系统结构与功能无恙。失语症不同于智能障碍、意识障碍和外周神经系统的感觉或运动障碍,它是语言中枢局部损伤所造成的一类疾病。

26.统觉性失认症这类患者对一个复杂事物只能认知其个别属性,但不能同时认知事的全部属性,故又称同时性视觉失认症。这种失认症可能是V2区皮层以及与支配眼动的皮层结构间联系受损

27.朝向反应由新异性强刺激引起机体的一种反射活动,表现为机体现行活动的突然中止,头面部甚至整个机体转向新异刺激发出的方向。通过眼、耳的感知过程探究新异刺激的性质及其对机体的意义。朝向反应是非随意注意的生理基础。

28.联想式学习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刺激所引起的脑内两个以上的中枢兴奋之间,形成的联结而实现的学习过程。

31.非联想式学习个体的行为变化仅由单一模式的刺激重复呈现而引起,与之相应在脑内引起单一感受系统的兴奋变化。

29.异相睡眠脑电活动的变化与行为变化相分离。脑电波类似慢波睡眠的入睡期,肌张力消失,伴有快动眼等。也称快速眼动睡眠

30.外抑制是指现时活动以外的新异刺激所引起的抑制过程。如当机体进行某项活动,周围出现异常可怕的声音时,总会情不自禁地怔一下停止正在进行的活动,这种现象就是外抑制。33.液态智力指空间关系和形象思维在视、听感知觉基础上形成的智力。它制约于各种感觉系统、运动系统和边缘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

34.晶体智力是人们知识和经验的结晶产物,是通过语言、文字的提炼和积累而毕生发展的智力。其脑结构基础是言语功能区和概念形成与存贮的大脑结构。左半球是言语思维的优势半球,必然在晶态智力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

35.失匹配负波是事件相关电位的一个成分,是一系列重复的、性质相同的“标准刺激”中具有任何可辨别差异的“偏差刺激”诱发的脑电反应,主要反映不依赖于任务的自动加工过程,是大脑对感觉信息自动加工的电生理测量指标.

36异源性突触易化:同一个神经元中,来源于不同神经末梢的突触活动的时间与空间的增强性总和,导致突触后神经元活动性增强的现象。

1. 有哪些干预与记录脑功能的当代认知神经科学方法?

①透颅磁刺激技术;②无创性脑代谢成像技术,包括: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和正电子发射层描技术;③无创性脑生理成像技术,包括:高分辨率脑电信号(脑电图)分析和脑磁信号分析技术;④实验设计:a组块实验设计;事件相关的实验设计。

2. 学习的分子生物学基础有哪些?

两种蛋白分子(配体门控受体家族---N M D A受体和G-蛋白相关的受体家族---5-羟色胺受体分子)聚合两类刺激信息(条件和非条件刺激)的特性上,可以看出学习的分子生物学基础,正是这类蛋白分子在变构基础上产生的聚合信息特性。

3. 什么是失认症?有哪些类型?

失认症是一类神经心理障碍,患者意识清晰,注意力适度,感觉系统与简单感觉功能正常无恙,但却不能通过该感觉系统识别或再认物体,对该物体不能形成正常知觉。包括视觉失认症、听觉失认症和躯体失认症。

4. 简述学习脑机制中的脑等位论与机能定位论的统一。

1)脑等位论的思想认为暂时联系的形成是神经系统的普遍功能,并不是大脑皮层的特殊功能。①美国学者拉施里研究结果得出的结论是:大脑的等位性、整体性机能原则。②巴甫洛夫认为,条件反射赖以形成的暂时联系是大脑皮层的特殊功能。③大量的实验证明,暂时联系的接通是神经系统的普遍特性,并不是大脑皮层的特殊功能。

(2)脑机能定位论认为因学习类型和复杂程度不同,完成学习过程的脑网络组成也就有所不同。如①简单运动条件反射最必要的中枢位于小脑②简单空间辨别学习的中枢位于海马③伴有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变化的快速条件反射形成的中枢位于杏仁核④复杂空间关系或视觉认知学习是由下颞叶或颞顶枕联络区皮层实现复杂时间空间综合学习由前额叶皮层完成。(3)由此可见,尽管暂时联系的形成是神经系统的普遍功能,符合脑等位论思想,但因学习类型和复杂程度不同,完成学习过程的脑网络组成也就有所不同,这又符合机能定位的思想。脑机能的整体性和等位性与机能定位性同时存在于学习过程,是脑功能对立统一体的两个侧面。

5.简述记忆的痕迹理论。

20世纪60-70年代的记忆痕迹理论将记忆过程大体分为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两类。短时记忆的脑机制为脑内神经元回路中生物电的自我兴奋作用造成的反响振荡。也可能因为一些条件促成脑内逐渐发生生物化学与突触结构形态的变化,从而使短时记忆发展为长时记忆。这就是盛行20多年的记忆痕迹理论。虽然对神经信息传递机制的认识已经看出记忆痕迹理论的历史局限性,但它仍是生理心理学解释记忆机制的重要理论。

6.简述生理心理学的方法学。

对脑与心理活动的关系问题,大体通过四类方法研究:一是对正常人类受试给予精确控制的认知条件,令其完成某项任务,并记录脑功能变化的规律;二是利用大自然提供的脑损伤病人,考查脑结构与功能的改变影响了哪些心理活动;三是利用灵长类等,采用损伤性小的实验方法研究其认知或本能行为过程中脑生理参数的变化;四是利用低等动物,给予损毁或刺激改变脑结构与功能参数,观察对其行为产生的结果。总之,无论对行为或心理功能的控制或测量,还是对脑结构或功能的控制或测量,都着眼于生理与心理的关系,寻求两者的变化规律,随着发展与进步,将有越来越多的科学手段用于研究心-身关系。

7.简述睡眠的功能。

休息和从疲劳中恢复是睡眠的重要功能之一。睡眠还有促进生长发育、易化学习、形成记忆等多种功能。睡眠剥夺的实验研究说明在体力活动之后的恢复中,慢波睡眠4期可能更为重要。选择性剥夺异相睡眠,即每当出现快速眼动时立即唤醒被试,数日之后常使人们陷入焦虑抑制状态。在异相睡眠剥夺之后,恢复正常睡眠时也会出现异相睡眠的回跃现象,当异相睡眠得到补偿之后,被试的情绪状态也恢复正常;睡眠有助于未成年机体的生长发育。

8.简述情绪生理心理学的经典理论。

詹姆士-兰格情绪理论,认为情绪是一种内脏反应或对身体状态的感觉。他们认为植物性神经系统活动的增强和血管扩张,就会产生愉快感;反之,就会产生恐怖感;卡侬1927年提出情绪的丘脑学说,认为大脑皮层对丘脑的功能一般情况下存在着抑制作用,当这种抑制作用解除时,丘脑的功能就会亢进。情绪过程正是大脑皮层抑制解除后丘脑功能亢进的结果;巴甫洛夫提出情绪的动力定型学说,认为情绪过程与其他心理过程一样,是脑高级部位皮层的功能,是条件反射动力定型的形成与变化的表现。动力定型的形成,稳定过程就会产生阳

性情绪体验,动力定型遭到破坏就会伴随阴性情绪体验;林斯莱1951年提出情绪的激活学说,认为脑干上行网状激活系统汇集了各种感觉冲动,也包括内脏感觉,经过整合作用之后再弥散地投射至大脑,调节睡眠、觉醒和情绪状态;帕帕兹和麦克林提出情绪的边缘系统学说,认为大脑边缘皮层、海马、丘脑和下丘脑等结构在情绪体验和情绪表现中具有重要作用;现代应激学说认为在紧张性情绪形成中,大脑皮层、下丘脑、脑下垂体和肾上腺等发挥着神经体液的综合适应性调节作用。

9.以失语症的研究为例论述言语和思维的脑机制。

失语症是一类由于脑局部损伤而出现的语言理解和产出障碍,它是语言中枢局部损伤所造成的一类疾病。根据对失语症的研究,不难发现:大脑三个相互作用的机能结构单元,完成言语、思维的功能。首先,一些非言语活动区接触外部事物产生知觉,作为形成概念的基础。其次,语言功能区或概念形成区是位于额、颞叶皮层、基底神经节和间脑某些结构间的发杂网路。这一功能结构可分为名词、概念区、构词句子执行区和动词调节区。最后,言语、思维调节的高级功能区,不仅在言语、思维功能间发生调节作用,也在言语思维和情感意志间发挥调节作用。这一高级调节区位于旁海马回附近的颞叶和额叶皮层。

10.简述丘脑网状核闸门理论。

丘脑网状核在选择注意过程中,对干扰项的抑制发挥重要作用。丘脑网状核只接受从额叶-内侧丘脑来的下行纤维,当大量高位反馈的下行冲动引起他的兴奋,就会对脑干网状结构产生抑制功能,使大量干扰项的刺激信息很难传入脑高级中枢。因此,这一理论称之为注意的丘脑网状核闸门理论。

11.学习的脑机制的理论有哪些?

一、行为水平上:脑等位论和机能定位论的统一;二、细胞水平上:暂时联系和异源性突触易化;三、分子生物学基础:蛋白分子变构作用是学习记忆的基本机制。配体门控受体家族(MMDA)和G-蛋白相关的受体家族均是参与学习机制的主要分子。

12.知觉信息流有哪些?

①底-顶加工的信息流:各种感觉通路是底-顶信息流传递和加工的结构基础。②自上而下加工的信息流((一)短距反馈联系:两个皮层区之间的传递;(二)中距反馈联系:三个以上(含三个)皮层区之间的传递;(三)长距反馈联系:从最高层次到最低层次的皮层区之间的传递)③循环信息流。

13.海马在学习记忆中的作用有哪些?

答: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海马在辨别空间信息、新异刺激抑制性调节和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的过渡中起到重要作用。海马对学习的这些调节作用,也与其对注意、情绪和运动等功能的调节作用有关。

(1)空间辨别学习:辐射形八臂迷宫实验说明海马结构的功能类似于“空间处理器”

(2)海马在学习过程中的抑制性调节:海马损毁的动物,多次重复某一新异刺激,朝向反射也不消退;在食物强化的延缓条件反射中,动物在延缓期内就出现过多的过早食物运动反应,这些事实说明海马具有抑制性调节作用。

(3)海马在情绪性学习的调节:海马对学习的调节作用更可能是由于它属于边缘系统的结构,参与情绪反应的调节机制,对学习行为发生的间接效果。

14.简述在认知学习中,颞下回所起的作用及其实验证据。

?Mishkin对猴进行了延缓的物体不匹配训练

?手术损毁猴与枕叶相邻的两半球颞下回,需对之进行73次训练才能重新习得这种行

为;而损毁与枕叶远隔部位的颞下回,则训练1500次仍不能重新学会这种行为模式。

?认知学习行为和物体记忆中,远隔枕叶的颞下回具有重要作用。

试述在认知学习中,颞下回所起的作用及其实验证据。

答:认知学习:与经验式学习不同,高等灵长类和人类的许多学习过程,并不总是建立在重复的个体经验基础之上,往往一次性观察或摹仿就会完成。这种学习模式建立在视觉认知过程的基础之上,又可称

认知学习。颞下回又可分两部分:远离枕叶的部分与三维物体的认知学习有关,与枕叶距离较近的部分与二维图形鉴别学习有关。米斯金对猴进行了延缓的物体不匹配训练。首先让猴观察一个圆柱体,当它将圆柱体移开就会发现下面有一小块食物。间隔10秒钟以后,猴的面前出现两个物体,一种是刚刚见过的圆柱体,另一个是未见过的长方形。这时猴移动长方体也会得到一小块食物,如果它移动曾见过的圆柱体,则得不到食物。训练几日,这种行为模式就得到巩固。对猴手术损毁与枕叶相邻的两半球颞下回,需对之进行73次训练才能重新习得这种行为;而损毁与枕叶远隔部位的颞下回,则训练1500次仍不能重新学会这种行为模式。将行为训练中匹配时间间隔从10秒逐渐延长可达120秒,损毁与枕叶相邻的颞下回,不影响这种逐渐延长的延缓反应;损毁远隔枕叶的颞下回,则猴不能学习这种延缓的不匹配行为。根据这一实验结果,他们认为在认知学习行为和物体记忆中,远隔枕叶的颞下回具有重要作用。电刺激颞中回和记录颞下回神经元单位发放的实验研究,也证明了颞下回在不同颜色物体匹配学习和延缓记忆中具有重要作用。

15.通过正常人的什么实验和什么病人来证明人类大脑两半球在认知活动中的功能是不对称的?主要表现在哪些生理心理过程中。

正常人韦达试验考查言语运动功能双耳分听试验考查言语听觉功能速示试验考查言语视觉功能对隔裂脑人在下面三个方面研究两半球功能的差异:言语功能形象思维能力伴有情感性成分的认知活动

总之,无论是对正常被试还是对隔裂脑病人的研究都表明,大脑两半球在人类认知活动中的功能是不对称的: 言语功能、抽象思维功能:左>右空间形象思维、情感处理:右>左

试述正常人言语思维和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一侧化实验证明。

答:⑴韦达试验:对人脑两半球言语功能进行实验性研究的早期方法是韦达试验。韦达首先应用异戌巴比妥单侧颈动脉注射法选择性地麻痹左脑半球或右脑半球,以考查人类言语功能的变化。他发现药物注射后,在5分钟之内注射药的一侧半球功能短暂丧失.除偏瘫偏盲和偏身感觉障碍外,还伴有失语症。如果注入药物一侧为优势半球,则失语症可持续2分钟,随后伴有认知不能和计数障碍。反之,药物作用于非优势半球,只能引起几秒钟的言语障碍,且不伴有命名和计数障碍。对言语功能来说,70%的人以左半球为优势,15%的人以右侧半球为优势,还有15%的人两半球的言语功能相等。韦达试验考查人脑对言语运动功能的不对称性。

⑵双耳分听试验:考查言语听觉功能的两半球不对称性。通过立体声耳机将成对的声音刺激(但内容不同)送至双耳,这样连续给予声音刺激,每次同时到达两侧半球的声音刺激内容不同。最后请被试说出听到的声音内容。结果表明,言语性刺激的听觉能力以左侧半球(右耳)为优势的人居多,右侧半球(左耳)对音乐性刺激的分辨能力为优势者居多。

⑶对语言视觉功能中两半球不对称性的实验研究多采用速示试验,将文字材料或非文字的简单图形材料在速示器中连续呈现。被试注视速示器的屏幕,每次快速呈现的材料由于时间极短,不超过200毫秒,来不及眼动和形成双眼视野的变换。所以,速示器试验保证每个半边视野的刺激沿视觉通路投射至对侧半球皮层中。根据反应时和错误率判定被试哪侧半球为优势。结果表明,对文字性材料大多数人以左半球为优势,而对非语言文字的图形材料以右侧半球为优势。韦达试验.双耳分听试验和速示试验在正常人的研究中均发现人脑言语功能中两半球的不对称性,这种不对称是出生以后逐渐获得的。言语听觉的优势半球化约在6岁时形成,言语运动的优势半球化约在10岁时形成。大脑两半球功能不对称性差异是不显著的,一般说优势半球比非优势半球的功能仅强10%左右。

16.简述朝向反射的神经模式匹配理论。

索科洛夫,朝向反应是一个包括许多脑结构在内的复杂功能系统朝向反应的机制发生在对刺激信息反应的传出神经元中。在传出神经元中将感觉神经元传入的信息模式和中间神经元保存的以前刺激痕迹的模式加以匹配。如果两个模式完全匹配,传出神经元不再发生反应。两种模式不匹配就会导致传出神经元从不反应状态转变为反应状态,即发生朝向反应。

朝向反射的神经模式匹配理论的具体内容:

非随意注意的生理机制——朝向反射理论、神经活动模式匹配理论;随意注意生理机制——网状核闸门理

论、前运动中枢控制理论。

索科落夫发现,朝向反射是一个包括许多脑结构在内的复杂功能系统。其显著特点是它在新刺激作用

下形成的新异刺激模式与神经系统的活动模式之间的不匹配,是这种反应的生理基础。刚刚发生的外部刺

激在神经系统内形成了某些神经元组合的固定反应模式。

如果同一刺激重复呈现,传人信息与已形成的反应模式相匹配,朝向反应就会消退。所以在一串重复

刺激中,只有前几次刺激才能最有效地引出朝向反应。几次刺激之后或几秒种之后,朝向反射就消退;但刺

激因素发生变化,新的传入信息与已形成的神经活动模式不相匹配,则朝向反射又重新建立起来。

索科落夫认为无论是第一次应用新异刺激引起的朝向反射,还是它在消退以后刺激模式变化所再次引

起的朝向反射都是同一神经活动模式匹配的机制所实现的。

三、论述题

1. 试述情绪记忆研究的行为模式及神经通路。

2. 试述睡眠机制的理论发展并论述睡眠周期对于保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意义。

对于睡眠和梦的生理机制的研究很早就开始,如弗洛伊德对梦的解释和巴甫洛夫的睡眠理论广为流传。然而对睡眠机制的深入认识时间较短,40-50年代对脑干网状结构的研究曾一度解释睡眠和梦的生理机制。脑干上部的网状上行激活系统对维持觉醒状态起重要作用;桥脑下部网状结构对睡眠起重要作用;脑干上部与脑干下部网状结构的相互作用维持正常的睡眠与觉醒周期。60年代,借助成熟的电生理技术找到了睡眠类型和梦的生理指标。如人类的睡眠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慢波睡眠和异相睡眠,根据脑电活动和行为变化的平行性,慢波睡眠又可分四期,即入睡期、浅睡期、中睡期和深睡期;在慢波睡眠之后是异相睡眠期,人的每晚睡眠大约有慢波睡眠和异相睡眠交替变化4-6个周期所组成。并由于慢波睡眠和异相睡眠所占的比例不同决定睡眠的性质和质量。70年代,脑化学通路理论的成熟为睡眠和梦的生理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前景。证明脑内存在着一些关键性结构,其生理、生化过程的维持和转变对睡眠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慢波睡眠,关键性结构是缝际核、孤束核和视前区、前脑基底部;对于异相睡眠,关键性结构是桥脑大细胞区、蓝斑中小细胞、外侧膝状体神经元和延脑网状大细胞核等结构;两类核团的不同神经元对视前区的视交叉上核的双重交替控制形成了睡眠与觉醒交替及慢波睡眠和异相睡眠变化。另外,与睡眠有关的化学物质是单胺类神经递质、胆碱类神经递质和多肽等。对于睡眠和梦的许多问题仍须深入研究。

3.如何评价情绪生理心理学研究的经典理论,并论述情绪、情感的生理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

4.试述成瘾行为的生理心理机制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

1)神经递质理论:基于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和多巴胺(DA)这三种主要的神经递质在关键行为过程中的联结,研究认为这三种神经递质与成瘾行为的发病机制相关。因此,降低的5-HT浓度、增加的NE、DA的功能,能够易化成瘾行为。其中,作为最关键的神经递质DA,在一般成瘾与物质成瘾的过程中负责生物传导的强化加工。

2)神经解剖及神经心理理论:在大脑中合成DA的主要区域位于中脑的腹侧被盖区(VTA)和伏隔核(NAC),神经元会投射到额叶皮层和部分边缘系统,这被称为中脑-皮层-边缘多巴胺系统,也称作奖赏系统。一些研究表明,个体奖赏系统中的DA活性低下,可能导致人们通过各种超出正常水平的活动来努力补偿这种活性的减少,而其成瘾行为也可能是保持DA 活性在体内达到平衡的一种行为活动。

3)遗传学理论:在成瘾行为的分子遗传研究中,初步发现,5-HT、NE、DA的受体变异,个体的遗传易感性,也可能使其后代处于成瘾行为的风险之中。同时,成瘾行为的家族史可能也受到其家庭环境因素的影响。

5.根据海马的结构和功能特点,论述其在生理心理过程中的重要性。

与新皮层不同,海马与其附近的齿状回是古皮层,仅有三层细胞结构,即分子层、锥体细胞层和多形细胞层。分子层主要由来自内嗅区的纤维和锥体细胞尖端树突的分支所组成,其间散在着一些颗粒状的中间神经元。在分子层和锥体细胞层之间还分布两个层,紧贴脑室膜之下称为室床,主要由海马的传入和传出纤维组成。空隙层、放射层和室床都由神经纤维组成,没有神经细胞,故不能称为海马的细胞结构层。海马及与其附近的齿状回、下脚、胼胝上回和束状回形成一个结构和功能的整体,合称海马结构。海马结构的齿状回直接通过由内嗅区皮层发出的穿通回路,接受杏仁核、其他边缘皮层和新皮层发出的神经信息。海马不仅与学习记忆有关,还参与注意、感知觉信息处理、情绪和运动等脑调节机制。

情绪的心理学实验

---------------------------------------------------------------最新资料推荐------------------------------------------------------ 情绪的心理学实验 情绪的心理学实验 1、婴猴的人造母亲依恋实验动物心理学家 Harlow 进行了别具一格的实验研究。 他以罗猴作为研究对象,在研究中,婴猴由人造母猴喂食。 人造母猴则分为二种: 一种由金属丝所构成,称为金属母猴;另一种外形与金属母猴相似,不同的是在其表层盖了一块绒布,称之为绒布母猴,两种母猴身上都附有可提供食物的奶瓶。 如果让婴猴自由选择,无论绒布母猴是否提供食物,婴猴总是选择绒布母猴,花大部分时间依附在绒布母猴旁。 婴猴只是在饥饿时才去金属母猴那里寻找食物。 分别由两种母猴抚养的婴猴对母猴的依恋反应也不相同,当实验者将玩具熊等陌生物体放入猴子居住的笼中时,由绒布母猴抚养的婴猴会立即逃到绒布母猴身边,紧紧依偎绒布母猴,表现出一定安全感,稍后,它会试图接近陌生物体,出现探索行为。 但在这种情境下由金属母猴抚养的婴猴产生的反应就大不一样,它发现有陌生物体时不是逃向母猴寻求保护,也不依偎在母猴身旁,而是紧张不安,或者想将陌生物体推开,或者躲在一边,局促不安。 ■人类婴儿对母亲的依恋存在三种方式: 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 2、奥尔兹的老鼠自我刺激实验实验者在老鼠的下丘脑背部埋上电极,另一端 1 / 5

与电源开关的杠杆相连。 老鼠只要按压杠杆,电源即接通,在埋电极的脑部就会受到一个微弱的刺激。 老鼠经过反复学习,逐渐形成了操作性条件反射。 由于通过按压杠杆获得电流对脑的刺激,能引起快乐和满足,所以老鼠不断地按压杠杆,通过自我刺激来追求快乐。 3、颜色与情绪反应关系的实验不同的颜色可通过视觉影响人的内分泌系统,从而导致人体荷尔蒙的增多或减少,使人的情绪发生变化。 研究表明,红色可使人的心理活动活跃,黄色可使人振奋,绿色可缓解人的心理紧张,紫色使人感到压抑,灰色使人消沉,白色使人明快,咖啡色可减轻人的寂寞感,淡蓝色可给人以凉爽的感觉。 英国伦敦有一座桥,原来是黑色的,每年都有人到这里投河自杀,后来,将桥的颜色改为黄色,来此自杀的人数减少了一半,充分证实了颜色的功能。 4、情绪的脑切除实验 1892 年高尔兹发现切除大脑皮层的狗变得十分凶猛。 1925 年卡农等人对切除大脑皮层的猫进行了经典研究并确定了假怒动物标本的手术方法。 1934 年巴德把假怒一词引入生理心理学中。 他指出切除猫的大脑皮层之后猫对各种不愉快的刺激如轻触、气流等均表现出极度夸大的攻击行为表现:

生理心理学笔记总结归纳

精心整理第一章绪论 1.生理心理学:生理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即研究外界事物作用于脑 而产生心理现象的物质过程的科学。生理心理学正是以脑为中心,研究心理的生理机制或行为的生理机制。 2.研究对象和任务:生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因此,研究并 3. 4.生理心理学研究方法和技术: ●脑立体定位技术 ●脑损伤法 ●原理:大脑皮层机能定位说、大脑皮层机能等势说 ●具体方法:不可逆损伤:横断损伤吸出损伤电解损伤

●可逆损伤:扩布性阻抑冰冻方法神经化学损伤 ●刺激法(电刺激法,化学刺激法)原理:任何心理和生理活动都是由神经系统的兴奋所引起,电刺激和化学刺激可以代替外部刺激。 ●电记录法:原理:神经系统的兴奋是以生物电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生物化学分析法原理:机体活动受化学物质的影响(递质、受体),并且能 ● ● 耗竭 能够提高皮层的脑电活动。上行胆碱能系统的作用机制:一种可能性是胆碱能投射通过提高新意刺激的作用,帮助了刺激在皮层水平的加工,另一可能是通过提高信号/噪声比的机制而起作用。4)上行5—HT系统的功能:5-HT的操作影响到与行为抑制有关的过程。

总结:蓝斑皮层NE系统有维持紧张或唤醒的情境下辨别能力的保护功能,因而参与了选择性注意的加工;中脑边缘DA系统和中脑纹状体DA系统有助于不同形式的行为激活,从而在认知或运动的传出中扮演重要角色;皮层胆碱能系统促进刺激在皮层水平的加工,在注意和记忆信息加工中处于基础地位;5-HT能系统有助于行为抑制即降低无关信息引起的活动,他与上述三个系统的功能是对立的。这些上行网状 模式,前额叶损伤导致了行动的选择性和组织性受到了破坏。背外侧前额叶和扣带回是参与对许多不同新意刺激或微弱提示活动的注意的脑区。 注意的生理学过程: 注意的转移机制:优势兴奋中枢的转移——优势兴奋中心从其他区域转移到这种强烈刺激的皮层代表点。注意产生的中枢过程是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大脑皮层上兴

生理心理学复习重点

1、静息膜电位:在静息状态下,由于细胞膜内外离子浓度的不同,存在着电位差,这种电位差就称为…… 或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外钠离子浓度较高,细胞膜内钾离子浓度较高,这类带电离子因膜内外的浓度差造成了膜内外大约负70-90毫伏的电位差,称之为静息电位(极化现象)。 2、神经冲动的传导:全或无定律、级量反应 All-or-none law:每个神经元都有一个刺激阈值,对阈值以下的刺激不发生反应,即“无”反应;而对阈值以上的刺激,不论其强弱均给出同样高度(幅值)的神经脉冲发放,即“全”反应。 (该定律只适用于单根神经纤维中,只说明兴奋的传导过程,而不是产生过程) 级量反应:在神经冲动的产生过程中,首先引起一个局部反应,而局部反应的大小与刺激的大小有关,只有当总和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累加超过了阈值,就会产生一个脉冲。 3、突触类型:轴-轴、轴-胞体、轴-树 4、突触传递的特点: (1)单项传递:前膜——〉后膜 (2)突触延搁:从感应器接收到刺激到效应器开始出现反射活动所经历的时间。 (3)易化作用:部分去极化后对下一次冲动更容易引起反应。 (4)抑制:前膜释放的递质并不能使后膜产生兴奋,反而是抑制。 (5)总和:微弱刺激反复作用,使后一神经元阈下兴奋产生叠加,足以使其产生神经冲动。 (6)疲劳:当递质的消耗比释放更快的时候,突出产生疲劳。 (7)药物的作用:特异性的阻断或促进突触传递。 5、EPSP:若突触前神经元所释放的神经传递物质与突触后神经元的接受器结合后,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去极化的反应,使更容易达到阈值而产生动作电位,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IPSP:若突触前神经元所释放的神经传递物质与突触后神经元的接受器结合后,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过极化的反应,使更难达到阈值而产生动作电位,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6、神经递质:凡是神经细胞间神经信息传递中介的化学物质,统称神经递质。

生理心理学试题(02-08)

生理心理学试题(02-08) 09.1月本4 2009-01-14 14:24 阅读287 评论4 字号:大中小 02年生理心理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异相睡眠期电活动相当于(D) A.慢波四期 B. 慢波三期 C. 慢波二期 D. 慢波一期 2. ______是基底神经节的组成部分。( B ) A.隔核 B. 屏状核 C. 齿状核 D. 球状核 3. 当人们闭目养神,内心十分平静时,记录到的脑电图多以_________次/秒的节律变化为主。( C ) A.0.3---5 B. 4---7 C. 8---13 D. 14---30 4. ________是神经递质。( B ) A.核糖核酸 B. 胆碱类 C. 三磷酸腺苷 D. 脱氧核糖核酸 5. 猫的________标本,使其陷入永久性睡眠。( C ) A. 间脑 B. 去大脑皮层 C. 孤立脑 D. 孤立头 6. 双侧或右侧枕--- 颞叶皮层之间的联系受损,多导致_______失认症。( D ) A. 联想性 B. 统觉性 C. 颜色性 D. 面孔 7.音强的物理学基础是( A ) A. 振幅 B. 频率 C. 频谱 D. 相位 8.静息电位细胞膜的状态是( A ) A. 极化 B. 复极化 C. 去极化 D. 反极化

9. 与图形或客体的轮廓或运动感知有关的视觉皮层区是( B ) A. 枕叶V1区 B. 枕叶V2区 C. 枕叶V3区 D. 枕叶V4区 10.视网膜上的__________细胞对光刺激的编码是全或无的数字化过程。( D) A. 视杆 B. 视锥 C. 水平 D. 神经节 11. 词聋患者大多数是__________皮层受损所致( C ) A. 两侧颞叶的22区或42区 B. 右颞叶的22区或42区 C. 左颞叶的22区或42区 D. 两侧颞叶的41区 12. 神经元的兴奋过程, 伴随着其单位发放的神经脉冲( B ) A. 幅职增高, 频率不变 B. 频率加快, 幅职不变 C. 频率加快, 幅职增高 D. 频率加快, 幅职降低 13. 海马损丧表现出的记忆障碍是( C ) A.瞬时性遗忘 B. 逆行性遗忘 C. 顺行性遗忘 D. 反应性遗忘 14. 艾森克认为条件反射能力弱者多为( A ) A. 外向人格, 神经质维度较高 B. 外向人格, 神经质维度较低 C. 外向人格, 神经质维度较高 D. 内向人格, 神经质维度较低 15.内侧膝状体是__________传入通路的皮下中枢( A ) A. 听觉 B. 视觉 C. 躯体觉 D. 嗅觉 16.___________是表述记忆( B ) A. 联想性记忆 B. 情景性记忆 C. 习惯性记忆 D. 程序性记忆 17. 美国心理学家卡侬, 关于情绪生理心理学方面提出了__________理论(C ) A. 情绪的激活学说 B. 情绪的动力定型学说 C. 情绪的丘脑学说 D. 情绪边缘系统学说 18. 近年来所积累的科学事实表明下丘脑的腹内侧核是_________中枢( A ) A. 雌性性行为 B. 雄性性行为 C. 饥饿 D. 饱食

生理心理学

一.单选题(共6题,22.8分) 1 小王开车行驶在马路上,突然从路边窜出一条狗,此时他顾不上多想,迅速转动方向盘并急刹车,停车之后,他才感到自己的心砰砰乱跳,呼吸急促,觉得害怕,能够较好解释该现象的情绪理论是( ) ? A詹姆斯-兰格理论 ? B坎农-巴德学说 ? C阿诺德的“评定-兴奋”学说 ? D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 正确答案:A 2 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靠( ). ? A髓鞘 ? B突触 ? C轴突 ? D神经细胞 正确答案:B 3 在所有的情绪中,唯一具有大脑的特异性定位,位于脑岛的情绪是( )

? A悲伤 ? B恐惧 ? C焦虑 ? D厌恶 正确答案:D 4 下列神经递质中,不能够起唤醒和提高注意水平的作用的是:( ) ? A谷氨酸 ? B去甲肾上腺素 ? C组胺 ? D GABA 正确答案:D 5 躯体感觉的初级皮层区位于( ) ? A额叶的中央前回 ? B顶叶的中央前回 ? C额叶的中央后回 ? D顶叶的中央后回 正确答案:D

如果你向东飞行跨越几个时区,希望使用褪黑素来重置你的昼夜节律,那么你应该在什么时候服用?( ) ? A下午 ? B中午 ? C晚上 ? D早上 正确答案:A 二.判断题(共11题,41.8分) 1 戴斯根据脑功能研究认为,左优势表现出同时加工的认知风格。 ? ? 正确答案:× 2 场依存型是指人生信息加工中倾向于更多的外在参照。 ? ? 正确答案:√

中枢神经系统由脑+脊髓两部分组成。 ? ? 正确答案:√ 4 阈值愈大,说明组织的兴奋性愈高。 ? ? 正确答案:× 5 细胞内外电位差减小,称为去极化。 ? ? 正确答案:√ 6 动作电位是神经细胞兴奋的标志。 ? ? 正确答案:√ 7

生理心理学-(李新旺)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1.生理心理学:生理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即研究外界事物作用于脑而产生 心理现象的物质过程的科学。生理心理学正是以脑为中心,研究心理的生理机制或行为的生理机制。 2.研究对象和任务:生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因此,研究并揭示 心理现象产生过程中有机体的生理活动过程、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和它的高级部位——大脑的活动方式,是生理心理学的主要任务。 3.研究生理心理学的意义:第一,生理心理学为科学心理学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它在 解释心理的实质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新的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这门学科对心理科学的发展必将继续产生重要影响。第二,人类的科学事业正在面临着物质的本质、宇宙的起源、生命的本质和智力的产生四大问题的挑战。这四大问题的最后一个,也是最困难的一个:智力是如何由物质产生的,正是心理科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研究智力的产生,生理心理学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第三,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能够为高新技术的发展提供好的思路。第四,研究生理心理学的巨大动力和这门学科的生命力,还在于它是对人类自身的心理活动进行寻根究底的。第五,生理心理学能够为许多实践领域服务,尤其是为人类的医疗卫生事业服务。 4.生理心理学研究方法和技术: ●脑立体定位技术 ●脑损伤法 ●原理:大脑皮层机能定位说、大脑皮层机能等势说 ●具体方法:不可逆损伤: 横断损伤吸出损伤电解损伤 ●可逆损伤: 扩布性阻抑冰冻方法神经化学损伤 ●刺激法(电刺激法,化学刺激法)原理:任何心理和生理活动都是由神经系统的兴奋所引起,电刺激和化学刺激可以代替外部刺激。 ●电记录法:原理:神经系统的兴奋是以生物电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生物化学分析法原理:机体活动受化学物质的影响(递质、受体),并且能改变体内化学物质的含量。 ●分子遗传学技术:原理:基因控制化学物质的合成。 ●脑成像技术:定义:通过成像技术记录脑活动的部位和功能变化。分为结构成像 和功能成像。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核磁共振波谱、脑电图、事件相关电位、CT、PET。 第二章注意 注意的神经网络:警觉网络、定向网络、执行网络 网状结构上行系统:1)上行去甲肾上腺素系统的功能:蓝斑内去甲肾上腺素神经元的活动能够提高动物的警觉水平——注意周围环境的能力增强。蓝斑—皮层NE耗竭能够导致注意功能的障碍。2)上行多巴胺系统的功能:中脑边缘DA系统激活行为反应,获得强化物。中脑纹状体DA竭耗会导致反应的正常加速效应被取消,在反应准备过程中的作用。3)上行胆碱能系统的功能:中枢胆碱能系统的功能是影响大脑皮层的唤醒水平,乙酰胆碱拮抗剂能够降低代表皮层唤醒的脑电活动,而其激动剂能够提高皮层的脑电活动。上行胆碱能系统的作用机制:一种可能性是胆碱能投射通过提高新意刺激的作用,帮助了刺激在皮层水平的加工,另一可能是通过提高信号/噪声比的机制而起作用。4)上行5—HT系统的功能:5-HT

生理心理学复习要点

第一章 生理心理学的概念 生理心理学是通过实验的方法研究外界事物作用于脑而产生心理现象的生理过程,主要解释人类自身心理现象和行为的生理机制的科学。 研究方法 1.脑损伤法:横断损伤吸出损伤电解损伤药物损伤扩布性抑制冰冻方法神经化学损 伤 2.刺激法:电刺激法化学刺激法 3.电记录法 4.生物化学分析法 5.分子遗传学技术 6.脑成像技术:CT技术PET技术 研究对象:人和高等动物基本行为的胜利基础或神经机制,如随意运动摄食与饮水性行为睡眠与觉醒 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意义 1.为科学心理学的建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能够用为高新技术的发展提供好的思路 3.生理心理学能够为许多时间领域服务,尤其是为了人类的医疗卫生事业服务 4.研究生理心理学的巨大动力和这门学科的的生命力,还在于它是对人类自身的心理活动 进行寻根究底的 生理心理学与心理生理学的关系 相同之处:研究对象基本相同 不同之处:1.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和范围都比心理生理学广泛 2.生理心理学用动物做实验,心理生理学则大多数以人为被试 3.生理心理学可以采用多种仪器和方法来记录数据,而心理生理学则采用多道生理记录仪记录数据。 第二章 注意的神经网络包括:警觉网络定向网路执行网络 上行多巴胺(上行DA系统)的功能:有助于不同形式的行为激活,从而在认知或运动的传出激活中扮演重要角色。 上行5-HT系统的功能:有助于行为抑制即降低无关信息引起的活动 丘脑闸门的控制理论:该理论认为,丘脑抑制性网状神经核既接受丘脑-额叶系统的特异兴奋作用,有接受中脑网状结构泛化性的抑制影响,从而对各种感觉冲动进行筛选。只有能通过站们的神经冲动才能传到到大脑皮层,没有通过闸门的神经冲动则不能到达大脑皮层。额叶在执行网络中的作用:额叶的一些区域包括扣带回参与注意的执行,人类的前额叶损伤,导致多种多样的注意障碍。一是前额叶病人注意的调控能力低下,很难把注意力集中到被特别暗示的事情上,过分敏感新异刺激和环境干扰。二是前额叶病人往往不能根据暗示信号调整自己的行为,注意力很难在不同的事物或不同的行为操作之间进行转移。顶叶在定向网络中的作用:是注意相关的主要部位,参与注意过程 中脑上丘在定向网络中的作用:视觉定向的作用。顶叶皮层存在“注意神经元”,并且对注意转移也非常敏感。 丘脑枕核在定向网络中的作用:损伤后在隐蔽定向上表现出困难,对视觉形状的选择性具有重要作用。

生理心理学:牛蛙实验报告

生理心理学:牛蛙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备& 不同强度和频率的刺激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一、实验目的 ①掌握基本手术器械的使用方法,学习制备具有正常兴奋收缩功能的蛙类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基本操作技术。 ②学习神经-肌肉实验的电刺激方法及肌肉收缩的记录方法。③观察刺激强度与肌肉收缩反应的关系。 ④观察不同频率的阈上刺激引起肌肉收缩形式的改变及关系。二、实验摘要 肌肉组织的兴奋主要表现为收缩活动。一个刺激是否能使组织发生兴奋,不仅与刺激形 式有关,还与刺激时间、刺激强度有关。用方形电脉冲刺激组织,在一定的刺激时间下,刚能引起组织发生兴奋的刺激称为阈刺激,所达到的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能引起组织最大兴奋的最小刺激,称为最大刺激,相应的刺激强度叫最大刺激强度;界于阈刺激和最大刺激间的刺激称为阈上刺激,相应的刺激强度称为阈上刺激强度。 肌肉收缩的形式,不仅与刺激本身有关,而且还与刺激频率相关。若刺激频率较小,使 刺激间隔大于一次肌肉收缩舒张的持续时间,则肌肉收

缩表现为一连串的单收缩;增大刺激频率,使刺激间隔大于一次肌肉收缩舒张的时间、小于一次肌肉收缩舒张的持续时间,则肌肉产生不完全强直收缩;继续增加刺激频率,使刺激间隔小于一次肌肉收缩的收缩时间,则肌肉产生完全强直收缩。三、材料与方法 材料:培养牛蛙、任氏液、常用手术器械、粗剪刀、蛙板、蛙钉、锌铜弓、培养皿、滴管、棉线、张力换能器、双凹夹、三角支架、保护电极、一维位移微调器、RM6240C型多道生理信号采集处理系统方法: 1、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备 ①材料:牛蛙、常用手术器械、玻璃板、锌铜弓、培养皿、滴管、任氏液、粗剪刀、蛙板、蛙钉、粗棉线 ②方法:使用毁髓针将牛蛙进行双毁髓,用手术器械剥离后肢标本,依次分离两后肢,坐骨 神经,股骨头,游离腓肠肌后使用锌铜弓进行检验,获得具有正常兴奋收缩功能的腓肠肌标本。 2、不同强度和频率的刺激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①材料:蛙、任氏液、常用手术器械、粗剪刀、蛙板、蛙钉、棉线、大头针、张力换能器、双凹夹、三角支架、保护电极、一维位移微调器、RM6240型多道生理信号采集处理系统②方法:启动电脑与RM6240型系统软件,设置仪器参数与时间参数。将腓肠肌跟腱的扎线固定在张力换能器的悬

生理心理学完整

一、名解 1感受野:有效地影响某一感觉细胞兴奋性的外周部位称为该神经元的感受野。 2功能柱:具有相同感受野并且有相同功能的视皮层神经元,在垂直于皮层表面的方向上是柱状分布,只对某一视觉特征发生反应。 3超柱:在大脑视皮层中,具有相同感受野的多种特征检测细胞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对各种视觉综合反应的基本单位叫超柱。 4视感受单位:一个神经节细胞及与其相互联系的全部其他视网膜细胞,所构成的视觉最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 5:(正电子发射层描述)是一种对人脑代谢无损伤性连续测定方法,能够动态活体研究人脑功能与其区域性糖代谢率之间的关系。 6:指无创性脑代谢成像技术之一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是用于测定血氧水平信号在认知活动中不同脑区的变化。 7朝向反应:指由新异强烈刺激引起的机体现行活动突然中止,头面部甚至整个机体转向新异刺激发出的方向的一种反对活动。8习惯化:强化S重复—前膜离子内流减少—递质释放减少—后电位减少,无生物学意义。 9敏感化:强刺激重复—前膜离子内流增加—递质释放增加—后电位增加,有生物学意义。 10次发行饮水:是一种预见性的生理心理反应,由于生活习惯和预料将会渴,而导致的饮水行为。在吃饭中喝汤和饭后饮水,以及不论是否口渴每日定时喝茶都是。 11:(大脑平均诱发电位)一组能够反应心理活动中脑功能瞬间变化的脑电波。根据潜伏时可分为早成分,中成分,晚成分。12大脑半球功能一侧化:对正常被试和割裂脑病人的研究表明,大脑两半球在认知活动中的功能是不对称的。左侧大脑半球的言语功能和抽象思维功能优于右侧半球。右侧半球的空间概括能力的形象思维功能和情感信息处理优于左半球。 二、填空 1、生理心理学是介于(心理学)(神经科学)(信息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2、与脑机能定位论相对应的学说称为(脑等势学说)。 3、人的心理反应不仅制约于(外界刺激),也制约于脑干非特异

生理心理学 第一章

生理心理学 第一章 一、生理心理学的性质 1.定义:生理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涉及行为的生理过程,特别是脑的工作机制,因而又被称为生物心理学或行为神经科学。 2.学科性质:生理心理学是介于生理学和心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3.基本方法: ①干预机体 ②干预行为 ③观察行为与机体变量的共变关系 4.研究生理心理学的根本目的:理解人类自身的心理和行为的起源、发展及其机制,并运用科学发现去改善人类生活或造福于其其他动物。 5.研究的视角和范围: ①行为类型:就是科学研究中所定义的行为模型 ②通过比较行为学的方法 ③从个体发育的角度 ④通过生物学技术与行为学整合的研究方法 二、生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观点 1.自然选择:英国生物学家查尔斯·达尔文 2.行为选择优势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提出机能主义的概念 3.环境的强化学习:桑代克

四、神经系统发生变化的不同过程 ①增殖:非神经细胞转化为神经细胞 ②迁移:神经细胞移向指定位置 ③分化:神经细胞演变成不同功能的神经元或胶质细胞 ④突触生长:神经纤维之间建立联络 ⑤凋亡:部分神经细胞被死亡基因调节导致程序性死亡 ⑥突触重建:一些神经元突触死亡并再建立新的突触联络 前四个过程在出生前完成,后两个阶段以出生前后为主,但突触重建在出生后可保持更长时间。 五、脑发育的特点 1.从脑重的变化来看,在出生后的0-5岁脑的重量有个显著的增长 2.从发育的一般顺序上看,感知觉先于运动,运动先于语言,语言先于其他复杂的认知功能 3.脑的形态发育研究表明: ①人类出生后11个月,视觉皮层突触密度迅速增加,1岁时达到最大值 ②出生后听觉皮层突触密度与视觉功能同步增长,4个月后达到较高水平,一直持续到4岁时达到最大值 ③而与语言等认知功能密切相关的前额叶突触密度,在5岁左右才达到最大值。 修剪完成后的大脑皮层的有效突触或灰质皮层的增加,认知功能提高的关键:7岁左右时大脑皮层越厚,智力程度越低

生理心理学复习大纲

《生理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1. 生理心理学的定义(研究方向)是什么? 答:生理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学科,研究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即研究外界事物作用于脑而产生心理现象的物质过程的科学。生理心理学以脑为中心,研究心理的生理机制或行为的生理机制。 2. 生理心理学的实验方法都有哪些?用于人群的研究都有哪些? 答:①脑立体定位技术:找到要损毁或研究的脑内部位。用于:脑内刺激,脑内核团给药,脑内电信号记录,脑内物质(神经递质)的测定等。 ②脑损伤法:横断损伤,吸出损伤,电解损伤,扩布性阻抑,冰冻方法,神经化学损 伤等。 ③刺激法:电刺激法(如恒流刺激),化学刺激法(神经递质的激动剂或拮抗剂)。 ④电记录法:自发电活动(脑电图和脑电地形图)和诱发电位;胞内电位,胞外电位。 ⑤生物化学分析方法:神经递质的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荧光检测, 紫外检测),推-挽灌流,脑内微透析术;mRNA的检测用原位杂交的方法等。分子遗传学技术:行为遗传学,反向遗传学,用相关基因敲除的动物研究整体动物的行为。基因芯片(不同行为的动物某个脑区基因表达的差异)。 ⑥行为学的方法:(1)基本行为:摄食,饮水行为(进食,饮水的时间和数量,内分 泌变化等);防御行为的行为模式:常常采用跳跃行为,跳跃次数和高度;性行为:如爬背行为,雌性动物的脊柱前凸等;睡眠行为:睡眠时间长短和眼动情况以及生化物质变化情况。(2)经典条件反射。(3)操作式条件反射。(4)特殊行为。 ⑦形态学的方法:荧光显微镜,行为异常伴随的脑部结构形态的异常,树突棘的稠密。 ⑧脑成像技术:CT, PET, fMRI。 其中,刺激法、电记录法、行为学方法和脑成像技术可以用于对人群的研究。 3. 大脑分为哪些部分?大脑皮层分为哪些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功能是什么?答:①大脑分为六部分:端脑、间脑、中脑、脑桥、延髓和小脑。中脑、脑桥和延髓合称为脑干。 ②大脑皮层又可以分为: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 ③颞叶:听觉功能,和记忆有关。枕叶:视觉功能。顶叶:躯体感觉功能。额叶:躯 体的运动功能。前额叶皮层和颞叶、顶叶、枕叶皮层之间的联络区与复杂知觉、注意和思维过程有关。 4. 边缘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答:①边缘系统:大脑的底面与大脑半球内侧缘的皮层-边缘叶(包括胼胝体下回、扣带回、海马回及其海马回深部的海马结构),及皮层下一些脑结构,如丘脑、乳头体、中脑被盖等,共同构成边缘系统。 ②功能:内脏功能和机体内环境的高级调控功能。情感、情绪的调节中枢。 5. 上行网状激活(激动)系统的功能? 答:上行网状激动系统:包括向脑干网状结构的感觉传入,自脑干网状结构向间脑的上行投射,以及从间脑向大脑皮质的广泛投射。上行网状激动系统携带的上行冲动是“非特异

生理心理学

生理心理學定义:探讨的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 第二章第一节 一、【神经递质】是指从神经末梢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对其靶细胞产生兴奋或抑制效应的化学物质。但并不是所有从神经末梢释放的物质都可以称为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的作用:通过与受体分子的特定部位结合位点的接触达到的:①引起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去极化EPSP),达到一定强度可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神经冲动;②另一种引起抑制性突触后电位(超极化IPSP),这种电位使突触后膜兴奋性降低,阻碍下一个神经元产生神经冲动。 二、神经元 神经元的内部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内含染色体)、线粒体(生成ATP)、细胞骨架、酶神经元的分类:根据树突和轴突与胞体的关系不同,分为三类:①多级神经元:发出一根轴突,多树突。②双极神经元:发出一根轴突,另一方发出一根树突。③单极神经元:只发出一个分支。 根据神经元的功能不同,可将神经元分成三种:①感觉神经元—又称传入神经元,收集环境中的信息,将神经冲动传向中枢,多为单极神经元。②运动神经元—又称传出神经元,将神经冲动传给效应器,控制着肌肉的收缩,多为多级神经元。③中间神经元—连接前两者,接受其他神经元传来的神经冲动,然后再将冲动传递到另一神经元,多为多级神经元。人体中99%以上的神经细胞是中间联结神经元。它们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内,起着联络作用,,同时还接收、处理并中转全身传来的信息。 三、【神经胶质】中枢神经系统最重要的支持细胞,比神经元多5-10倍,像胶水一样把CNS黏在一起,广泛分布于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 胶质细胞的作用:①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支持细胞;②包裹神经元使其固定在合适位置,并且为它们提供生命所需的营养物质和传递信息所需的化学物质;③使神经元彼此隔开,以免信息短路;④清理并消除因疾病或受伤而死亡的神经元。 胶质细胞的分类:①星形神经胶质细胞,是胶质细胞中体积最大的一种,能在中枢神经系统中游走,吞没并消化死亡的神经元残骸,即噬菌作用。在组织损伤时生成伤痕组织。具有转运代谢物质的作用,使神经元与毛细血管之间发生物质交换。②少突神经胶质细胞,呈串珠状,分布在神经元胞体附近和神经纤维周围。主要功能是为轴突提供支持,通过产生髓鞘把多数的轴突彼此隔离。(髓鞘:80%脂质,20%蛋白质,非连续,无髓鞘部分轴突称朗飞氏结。)③小神经胶质细胞:最小的神经胶质细胞。具有吞噬作用,是大脑免疫系统的代表,保护大脑不受微生物侵袭。当大脑受到伤害时,它们是炎症反应的主角。 四、【血脑屏障】在血液和大脑周围的液体之间存在一个屏障,由血管的内皮细胞生成,由大脑中的毛细血管壁构成。是选择性通透。能阻止病原体及大分子物质通过,对中枢神经系统起保护作用。 第二章第二节 一、神经信息传递:1.由三个神经元和一块肌肉组成的撤回反射:刺激→树突→轴突末梢→感觉神经元的轴突终扣释放递质→中间神经元释放递质→运动神经元的轴突连接神经和肌肉→肌细胞收缩。2.阻断的作用,这个环路说明了两种趋势的竞争。 二、动作电位传导的规律:1、全或无法则:只有阈刺激或阈上刺激才能引起动作电位。动作电位过程中膜电位的去极化是由钠通道开放所致,因此刺激引起膜去极化,只是使膜电位从静息电位达到阈电位水平,而与动作电位的最终水平无关。因此,阈刺激与任何强度的阈上刺激引起的动作电位水平是相同的,这就被称之为“全或无”。根据刺激的强或弱只能产生收缩或不收缩两种反应,收缩的大小并不随刺激的增强或减弱而发生改变。动作电位或者不产生,或者产生额定强度的动作电位。一旦产生,它将沿着轴突一直传导至末端。在传导过程中,动作电位的强度总是保持不变。2、频率法则:通过动作电位激发频率表达变化的信息。高频率的动作电位激发高强度的肌肉收缩;高强度的刺激(强光线)将产生眼神经高频率的激发。3、跳跃传导:信息在髓鞘包裹着的轴突中传递的较快,然而髓鞘并不覆盖整个轴突,在覆盖处还有郎飞氏结。跳跃性传导即发生在动作电位的郎飞结和静息的郎飞结间。有髓鞘神经纤维及其跳跃式传导是生物进化的产物,高等动物以轴突的髓鞘化来提高传导速度。 三、神经递质开通离子通道的两种方式:①直接方式—促离子型受体:此受体对乙酰胆碱非常敏感,并

生理心理学

1、裂脑手术:为治疗一种癫痫偶尔进行的脑手术,医生切开连接大脑两半球的胼胝体。 2、精神药理学:研究药物对神经系统和行为的效应的科学。 3、顺行标记法:标记特定脑区内神经轴突传出的组织学方法。 4、逆行标记法:一种标记胞体的组织学方法,被标记胞体的终扣和特定区域的细胞构成突触。 5、背侧通路:视皮层中的一些区域相互连接形成的系统,参与空间位置知觉,从纹状皮层开始,结束于后顶叶。 6、腹侧通路:视皮层中的一些区域相互连接形成的系统,参与形状知觉,从纹状皮层开始,结束于下颞叶。 7、实验毁损法:实验动物的脑组织的部分移除或毁损,可以推测,动物丧失的功能即是被损伤脑区的功能。 8、复杂细胞:视皮层中的一种神经元,响应其感受野内具有特定朝向的线段,特别是当该线段沿着与自身朝向垂直的方向运动的时候。 9、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在体内被吸收,运输到组织和细胞,代谢并排泄的过程。 10、实验性切除:切除动物脑的不同的部位,并观察他们的行为,通过观察动物不能够再做的来推论缺失脑部的功能。 11、下丘泌素:一种肽,也叫食欲素,由位于下丘脑内的神经细胞分泌,它的缺乏会引起嗜睡症。 12、性二行行为:在雌性与雄性动物中所具有的不同形式或发生的几

率不同或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产生的行为。 13、信息素:动物释放的一种化学物质。异性动物闻到这种物质的气味后,影响它的生理或行为。 14、情绪性面瘫:面部肌肉能够随意运动,但情绪反应时,面部肌肉运动缺乏,由前额叶的脑岛,额叶白质或部分丘脑受损导致。 15、长时程抑制:若刺激突触前纤维的终扣时,突触后膜处于超极化或微去极化的状态,就会长时期降低神经元的可兴奋性。 16、布洛卡失语症:一种失语,表现为所产生的内容不合语法,命名不能,并且言语发音非常困难。 17、概化;科学解释的类型,基于许多相似现象的观察得出的一般结论。 18、拓扑表征:对声音的不同频率的地形上的组织分布,它再现了大脑中的某一特定区域。 19、阳性症状:一种精神分裂症症状,共同的特点是异常表现的存在,包括妄想,幻觉和思维异常。 20、阴性症状:一种精神分裂症症状,特点是正常行为的缺乏,包括社会退缩,情感缺乏和动机不足等。 21、桥膝枕波:突发的阶段性电活动,位于脑桥内,伴随着外侧膝状核和视觉皮层,是快速眼动睡眠的一个特征。 22、长时程增强:对突触前纤维的反复高频刺激会长时期增强突触后神经元的可兴奋性。

生理心理学重点整理

生理心理学重点整理 行为的生物学解释:生理学解释、个体发育解释、演化解释、功能解释 生理学解释:把行为与脑和其他器官的活动联系起来 e.g.激素影响脑活动的化学反应脑活动控制肌肉收缩 个体发育解释:描述一种结构或行为是怎样发展的,包括基因、营养、经验以及三者间相互作用的影响e.g.抑制冲动的能力从婴儿期开始发展直到青少年期,反映出大脑额叶的逐渐成熟 行为的生物学解释 演化解释:重建一个结构或行为的演化历史 e.g.人类起鸡皮疙瘩是从远古祖先那里演化而来的 功能解释:描述了为什么一个结构或一种行为是这样演变的是这样演变的 e.g.一个恐惧的动物会看起来更大;更具恐吓性带尾鹰在秃鹫群中飞翔,保持姿势与秃鹫一样,便于捕食 例子:鸟鸣行为的生物学解释 生理学解释:与鸣叫关联的大脑区域在睾酮的影响下发育,因此,繁殖期雄性鸟的这个区域比雌鸟或未成熟鸟大,由此雄鸟鸣唱个体发育的解释 个体发育的解释:在很多物种中,年幼雄鸟需要听成年雄鸟的叫声来完成学习。鸣唱的发展需要一组特定的基因。鸣唱的发展有关键期 演化的解释:某些种类的鸟有相似的叫声。滨鹬和阔嘴鹬使用特定的频率呼叫,说明其来自相同的祖先功能的解释:大多数鸟类中,只有雄鸟鸣唱;雄鸟只在繁殖期鸣唱,且只在自己的领地上鸣唱。鸣唱是为了吸引异性,捍卫领地 伴性基因:位于性染色体的基因 限性基因:位于常染色体,在两性上都有,依赖于性激素的激活,只在某一性别中起作用 行为的演化 演化:在一群人中,一代与一代之间,各种基因在频次上所发生的变化 关于演化的常见误解 行为或结构的使用或废弃会导致某种特征在演化上增加或减少 —拉马克演化:用进废退学说 —肌肉力量遗传;小脚趾遗传 人类停止演化了 —具有比平均数数量多子女的人的基因会在人口中扩散

生理心理学:牛蛙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备& 不同强度和频率的刺激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一、实验目的 ①掌握基本手术器械的使用方法,学习制备具有正常兴奋收缩功能的蛙类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基本操作技术。 ②学习神经-肌肉实验的电刺激方法及肌肉收缩的记录方法。 ③观察刺激强度与肌肉收缩反应的关系。 ④观察不同频率的阈上刺激引起肌肉收缩形式的改变及关系。 二、实验摘要 肌肉组织的兴奋主要表现为收缩活动。一个刺激是否能使组织发生兴奋,不仅与刺激形式有关,还与刺激时间、刺激强度有关。用方形电脉冲刺激组织,在一定的刺激时间(波宽)下,刚能引起组织发生兴奋的刺激称为阈刺激,所达到的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能引起组织最大兴奋的最小刺激,称为最大刺激,相应的刺激强度叫最大刺激强度;界于阈刺激和最大刺激间的刺激称为阈上刺激,相应的刺激强度称为阈上刺激强度。 肌肉收缩的形式,不仅与刺激本身有关,而且还与刺激频率相关。若刺激频率较小,使刺激间隔大于一次肌肉收缩舒张的持续时间,则肌肉收缩表现为一连串的单收缩;增大刺激频率,使刺激间隔大于一次肌肉收缩舒张的时间、小于一次肌肉收缩舒张的持续时间,则肌肉产生不完全强直收缩;继续增加刺激频率,使刺激间隔小于一次肌肉收缩的收缩时间,则肌肉产生完全强直收缩。 三、材料与方法 (1)材料:培养牛蛙、任氏液、常用手术器械、粗剪刀、蛙板、蛙钉、锌铜弓、培养皿、滴管、棉线、张力换能器、双凹夹、三角支架、保护电极、一维位移微调器、RM6240C型多道生理信号采集处理系统 (2)方法: 1、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备 ①材料:牛蛙、常用手术器械、玻璃板、锌铜弓、培养皿、滴管、任氏液、粗剪刀、蛙板、蛙钉、粗棉线 ②方法:使用毁髓针将牛蛙进行双毁髓,用手术器械剥离后肢标本,依次分离两后肢,坐骨

《生理心理学》教学大纲 - 北京师范大学教务处

《生理心理学》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的与目标 生理心理学是高等院校心理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总体目标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严谨、周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教育,为心理学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具体目标包括: 1.使学生了解生理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趋势,形成辨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观。 2.使学生准确理解和掌握生理心理学中的一些基本名词和术语。 3.使学生全面了解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思考生理心理学的研究策略。 4.使学生理解有关感觉、知觉、注意、基本动机行为、学习与记忆、情绪、人格等行为与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5.培养学生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结合起来去分析、解决新问题。 6.开设实验课,让学生通过亲手操作去验证、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二、教学要求 生理心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既是心理科学的重要基础学科,也是脑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学生应该具备普通心理学,神经系统解剖学和生理学,细胞和分子神经生物学等基础知识,也要具备英语文献的阅读能力。 三、大纲依据 1.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本科生专业设置和专业基础课教学的基本要求,及心理学和应 用心理学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 2.生理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发展趋势; 3.学生的知识结构与基础; 4.参考部分国内外同类教材。主要包括: (1)沈政、林庶之,《生理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2)邵郊,《生理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年。 (3) Carlson N.R Physiology of Behavior (5th edition), Allyn &Bacon,2000。 四、教学原则 根据本学科的内容、性质及教学目标,确定本课程应遵循的基本教学原则: 1.科学性原则:对生理心理学阶段性理论的阐述、推理和论证过程,要确保教学内容及教学 语言的科学性和确切性。 2.直观性原则:综合利用VCD、录像等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演示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及 工作原理,促进学生的感性认识到理性知识的升华,启发学生思维,使其获得正确的概念和原理知识。直观手段的选用遵循形式为内容服务、少而精的原则。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用事实或实验现象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启发学生的思维,有效引导 学生探索心理现象生理机制的主动性和灵活性,提高学习兴趣。 4.能力培养原则: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实验

生理心理学

1、生理心理学被认为是心理学、信息科学和神经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2、生理心理学研究方法和技术:(1)脑立体定位技术(2)脑损伤法:不可逆损伤(横断损伤、吸出损伤、电解损伤、药物损伤)、可逆损伤(扩布性损伤、神经化学损伤、冰冻损伤)(3)刺激法(4)电记录法(5)生物化学分析法(6)分子遗传学技术(7)脑成像技术 3、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异同:(1)相同:在研究对象上是基本相同的,都是探讨心脑关系的(2)不同:①研究方向上,生理心理学侧重于生理过程对心理行为的影响,研究范围比较广;而心理生理学只要研究心理活动特别是情绪对生理活动、尤其是对植物神经及其支配的内脏器官的影响,范围相对较窄。②实验对象上,传统生理心理学多用动物做实验研究,很少用人作被试;心理生理学在大多数情况下用人作被试。③在实验方法和记录技术上,生理心理学可以采用多种仪器、多种方法和技术;心理生理学主要采用多道生理记录仪记录身体反应的六种主要指标。 4、注意的神经网络包括警觉网络、定向网络和执行网络。 5、顶叶损伤病人表现出来的感觉和注意障碍被称为对侧疏忽综合症。 6、定向反射:指当新异刺激出现时,有机体将感官朝向刺激物,试图探明它“是什么”的反射。 7、正诱导:指皮层某一区域的抑制过程引起或加强该区域邻近部位或同一区域的兴奋过程;负诱导:指皮层某一区域的兴奋过程引起或加强该区域邻近部位或同一区域的抑制过程。 8、感受器:指分布在体表或组织内部的一些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信息的结构或装置。 9、适宜刺激:用某种能量形式的刺激作用于某种感受器时,只需要极小的强度(即感觉阈限)就能引起相应的感觉。这一能量刺激形式或种类称为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10、不同种类感觉的产生,不但决定于刺激的性质和被刺激的感受器,也决定于传入冲动所到达的大脑皮层的终端部位。 11、刺激的强度:可以通过神经冲动发放的频率及其所兴奋的神经纤维的数目多少来编码。 12、感受器的适应:当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经常看到刺激虽然仍在继续作用,但神经纤维上的传入冲动频率已开始下降,这一现象称为感受器的适应。 13、盲点:由神经节细胞层发出的神经轴突,先在视网膜表面聚合成束,然后穿透视网膜在眼的后极出眼球,这就在视网膜表面形成了视神经乳头。在乳头范围内实际上没有视网膜特有的细胞结构,因而落在此处的光线将不被感知,故称为盲点。 14、视锥细胞的重要特点事具有辨别颜色的能力。 15、在功能上,把视皮层细胞分为简单细胞、复杂细胞和特殊复杂细胞(最初称为超级复杂细胞)。 16、双耳感受到的声音时间差和强度差便是声源定位的主要途径。 17、V4区:通向颞叶联合皮层的信息流向,处理形状、颜色和立体视觉信息,关心目标是“什么(what)”的问题,该通路称为腹侧通路或枕-颞叶通路,又叫“What”通路;V5区:通向顶叶联合皮层的信息流向,分析同一情境中不同物体的空间结构,关心目标在“何处(where)”的问题,该通路称为背侧通路或枕-顶叶通路,也叫“where”通路。 18、人脑视觉联合皮层V5区损伤会导致运动知觉丧失——运动失认症。 19、非联合型学习:(1)习惯化:指一个不具有伤害性效应刺激重复作用时,机体对该刺激的反射性行为反应逐渐减弱的过程。例:人们在工作、学习的时候,忽视或者说不理会那些与工作、学习任务无关的刺激,如噪音及其他干扰刺激,都是习惯化的表现。(2)敏感化:习惯化的对立面,又称假性条件化,表现为当一个强刺激存在时,大脑对一个弱刺激的反应会得到加强。例:一个陌生人深夜在荒郊野外的小树林内行走,稍有响动就可能被吓得魂不附体。20、当神经细胞A的轴突足够靠近细胞B并能使之兴奋时,如果A重复或者持续地激发B,那么这两个细胞或者其中一个细胞上必然有某种生长过程或者代谢过程的变化。这种变化使得A激活B的效率有所增加。这种观点被称为学习记忆的Hebb突触学说。 21、记忆减退:(1)顺行性遗忘症:即忘了疾病发生以后的事件,近事记忆差而远事记忆依然存在。一般可以看做老年人脑功能衰退的征兆。(2)逆行性遗忘症:这类遗忘是疾病发生以前的某一阶段所熟悉的事件,部分或全部遗忘。遗忘的内容从时间上看多半涉及发病前比较短的一段时期以内的事件,一般是数小时或数天事件。 22、情绪过程中的六种主要生理反应的测定:被测项目;测量仪器;测量原理。(1)心率;心电图机;紧张刺激改变了植物性神经过程,影响心脏功能(2)血压;血压计;植物性神经过程的改变影响了心输出量和血管的外周阻力,导致血压变化(3)血容量;血管容积描记器;植物性神经中的交感神经功能的变化影响血液在血管内的容量(4)肌电;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