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国文

黄国文
黄国文

从以结果为中心到以过程为中心。见:张后尘编《外语名家论要》,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pp.195-201。(后见《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10))。 2. 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四十年回顾。《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1)。(该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的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2000年第7期全文复印转载,第23-29页) 3.语篇·功能·语言教学。(第二作者,与冯捷蕴合作)《外国语》2000(2)。 4. 系统功能语言学在中国20年述评。《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5)。 5.英国大学官方教学评估剖析。(第一作者,与钟伟珍合作)《外国教育资料》2000(3)。 6.英语动词词组复合体的功能语法分析。《现代外语》2000(3)。7.《功能语法入门》导读(4万字)。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8.The discourse structure of the written “letter to Agony Aunt : reply to letter” schema. In Ren Shaozeng, William Guthrie, and I.W. Rond Fong (eds.) 2001. Grammar and Discourse: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iscourse Analysis. Macau: Publication Centre, University of Macau, pp. 147-155. 9.系统功能语法中的重合主位。《现代外语》2001(2)。10.沃尔夫论隐性范畴。(第一作者,与丁建新合作)《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4)。(该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的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2001年第11期全文复印转载,第58-65页)11.功能语篇分析纵横谈。《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12)。(载杨忠、张绍杰主编《语篇、功能、认知》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12.英语比较结构的功能句法分析。载董燕萍、王初明编《中国的语言学研究与应用》,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13.《英语的功能分析》导读(1万字)。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14. 功能语言学分析对翻译研究的启示——《清明》英译文的经验功能分析。《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5)。(该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的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2002年第8期全文复印转载,第122-128页)15.杜牧《清明》英译文的逻辑功能分析。《外语与翻译》2002(1)。16. 《清明》一诗英译文的人际功能探讨。《外语教学》2002(3)。17.唐诗英译文中的引述现象分析。《外语学刊》2002(3)。

18.语篇语言学与翻译研究。(与张美芳合作)《中国翻译》2002(3)。19.语篇分析。载杨自俭主编《语言多学科研究与应用》,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20.对唐诗《寻隐者不遇》英译文的功能语篇分析。《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2002(5)。21.Hallidayan Linguistics in China. In World Englishes. V ol. 21, No.2, 2002, pp.281-290. 22.关于语篇与翻译。《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7)。23.“加的夫语法“简介。(第一作者,与冯捷蕴合作)载黄国文主编《语篇语言功能语言教学》。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第187-205页。24. Cleft sentences as grammatical metaphors. In Huang, G.W. & Wang, Z.Y. (eds) Discourse and Language Function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2,pp.34-41. 25.功能语篇分析面面观。《国外外语教学》2002(4)。26.从语篇分析角度看翻译单位的确定。Translation Quarterly, 2003(30), pp. 75-93。27.汉英语篇比较研究的功能语言学尝试。《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2)。(收入王菊泉、郑立信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1995-2003)》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28. 从《天净沙·秋思》的英译文看“形式对等”的重要性。《中国翻译》2003(2)29.古诗英译文里的时态分析。《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1)。30. 从语篇功能的角度看《清明》的几种英译文, 见钱军编《语言学:中国与世界同步》,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31.静态与动态在翻译中的表现——柳宗元的《江雪》英译文分析。《外语与翻译》2003(1)。

32. 从功能语言学角度看语码转换。《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2)(第二作者:吕黛蓉、黄国文、王瑾)。33.功能语篇分析概论。载王宾主编《语言的向度》。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第89-116页。34. 语码转换之结构研究述评。《外国语言文学》2004(2)(第二作者:王瑾、黄国文)。35. 从会话分析的角度研究语码转换。《外语教学》2004(4)(第二作者:王瑾、黄国文、吕黛蓉)。36.语篇基调与报章语码转换。《外语教学

与研究》2004(5)(第二作者:王瑾、黄国文)。37.翻译研究的功能语言学途径。《中国翻译》2004(5)。38. 功能语言学与语篇分析。《外语艺术教育研究》2004(3)。39.形式的选择与意义的体现——古诗英译文中的人称问题研究。《外语艺术教育研究》2004(4)。

40.Review of Jan Renkema (2004) Introduction to Discourse Studies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LINGUIST List: V ol-16-1220. Mon Apr 18 2005. ISSN: 1068 - 4875. (Monday, April 18, 2005 4:33 PM) 41.Review of Suzanne Eggins (2004) An Introduction to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2nd edition) (London: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Ltd), LINGUIST List: V ol-16-1590. Wed May 18 2005. ISSN: 1068 - 4875. (Wed, 18 May 2005 21:41:36) 42.功能语言学与语言研究。《外语艺术教育研究》2005(3)。43. 我国功能语言学的昨天和今天。载黄国文、常晨光、丁建新编《功能语言学的理论与应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4. 电子语篇的特点。《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12)。

45.The development of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in China. (with Zhang Delu, Edward McDonald and Fang Yan). In Ruqaiya Hasan, Christian Matthiessen and Jonathan Webster (eds) 2005. Continuing Discourse on Language: A Functional Perspective. London: Equinox, pp.15-36.

46.语码转换研究中分析单位的确定。《外语学刊》2006(1)。47. 《文化语境与语篇》序。《外语教学》2006(2)。48.古诗英译分析的语言学尝试。《外语论坛》2006(1)。

49. 功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外语艺术教育研究》2006(2)。50.关于翻译研究的语言学探索的几个问题。《外语艺术教育研究》2006(3)。51.语篇分析与话语分析。《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0)。(第一作者:黄国文、徐珺)。52.接触语言学视角中的翻译——广州报章翻译现象分析。《中国翻译》2006(5)(第二作者:王瑾、黄国文)。53.语篇结构中的递归现象。《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5)(第二作者:王勇、黄国文)。54.作为适用语言学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英语研究》2006(4)。55. 社会符号学理论中的“语篇”概念。见顾嘉祖、辛斌编《符号与符号学新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PP.29-35.

56.关于功能语言学与翻译研究。见王东风编《功能语言学与翻译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PP.67-76. 57.个别语言学研究与科研创新。《外语学刊》2007(1)。58. 关于“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思考。《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4

关于清明节手抄报资料

关于清明节手抄报资料 导语:手抄报是一种可传阅、可观赏、也可张贴的报纸的另一种形式。在学校,手抄报是第二课堂的一种很好的活动形式,具有相当强的可塑性和自由性。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

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文体学的发展史

文体学发展史 文体学首先来自于古代的修辞学,来自于亚里斯多德的修辞论。现代文体学创始人是法国文体学家巴利(索绪尔的学生),文体学的性质是一门结合文学和语言学的交叉学科,适宜于对文学和语言学很感兴趣的学生学习的一门课程。简单地说,文体学就是运用语言学的理论去阐释文学内容和写作风格的一门学科。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和写作技巧。同时,激发学生开展批评性阅读,尝试建立自己的见解。 发展历程 西方文体学的研究可上溯到古希腊、罗马的修辞学研究,早在公元100年就出现了德米特里厄斯的《论文体》这样集中探讨文体问题的论著。但在20世纪之前,对文体地讨论一般不外乎主观印象式的评论,而且通常出现在修辞学研究、文学研究或语法分析之中,文体研究没有自己相对的地位。20世纪初以来,在采用现代语言方法之后,文体分析方法摆脱了传统印象式直觉分析的局限,逐渐深入和系统化、科学化。欧洲历史语言学和普通语言学在20世纪初发展成为较有影响的独立学科,与语言学相结合的文体学也逐渐成为一门具有一定独立地位的交叉学科。

现代文体学创始人是法国文体学家巴利(Bally,1865-1974)(索绪尔的学生),他借用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反思传统修辞学,力图将文体学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建立起来,使文体分析更为科学化和系统化。巴依的研究对象是口语体的文体。他认为一个人说话时除了客观地表达思想外,还常常带有各种感情色彩。文体学的任务是探讨表达这些感情特征的种种语言手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由此入手,分析语言的整个表达方式系统。虽然巴依没有特别关注文学文本,但他们的普通文体学对于文学文体学的形成有直接的推动作用。稍晚于巴利的德国文体学家斯皮泽(Spitzer, 1887-1960)被普遍尊为文学文体学之父,斯皮泽的研究对象不是口语,而是文学作品。斯皮泽认为文学作品的价值主要体现在语言上,因此他详细分析具体语言细节所产生的效果,从而有别于传统印象式批评。此外,他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分析长篇小说的被称为“语文圈”的研究方法,即寻找作品中频繁出现的偏离常规的语言特征。然后,对其作出作者心理根源上的解释,接着再回到作品细节中,通过考察相关因素予以证实或修正。受到德国学术思想的影响,斯皮泽将文体学视为连接语言学与文学史的桥梁,旨在通过文体特征的研究来考察作者心灵以及民族文化和思想澶变的历史。 学科历史 50年代末以前

文体学分析1

《英语文体学》1~7章小结 一.关于文体学 本章主要是介绍了骨水泥与文体学的一些基本知识。简单的来说,文体学就是学习如何使用语言和使用语言方式的一种规则。在现代文体学中包括普通文体学和文学文体学。 这本书主要涉及普通文体学。普通文体学在很多方面都有体现,本书主要讨论一种特定体裁的总体特征。接着,课文简单介绍语言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定义和在不同领域人民对语言的不同观点。并且,文章的上下文决定这语言的意思。语言在使用过程中表现出以下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指称功能和语篇功能,它们不可分割,相互影响。接下来是风格的介绍有四种:集体语言使用特点、个人独特写作风格、表达模式效果、“好”或“漂亮的”文学写作。本书倾向于了解第一种。即问题学的研究限制在特定场合。现代文体学一直在发展,我们得出定义:它是一门研究文体体裁特征的本质及规律。 二.学习文体学的需要 本章主要涉及学习文体学的重要性。 (一)学习问题学能培养人们对语言的敏感性即应该能分清在不同场合应该采取不同的说话方式,以避免不必要的尴尬。 (二)对我们理解外国文学作品有很大作用。因为文学创作中,作者往往采用违反常规的写作方法:背离与重复。这就牵扯到文学批评,对其“描述——解释——评估”,以此突出其作品的鲜明特点。这在文体学上被称为“前景化”。 (三)帮助达到适应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的效果。翻译时不可能直译过来,这是由各国文化差异决定的。 三.语(言)[义]的变体 根据语言的使用方式可以把语言分为两种:方言和变体。人们所处的背景和地位决定了他们的语言——方言。方言可以分为个人方言(如海明威用语方法)、时间方言(如古今英语用法不同)和社会方言(如男女用法不同)。而语域的变体可以分为几种:社会经济地位变体(不同阶层)、种族变体(美国社会黑白人不通用法)性别变体和年龄变体。 语域是一个语言使用者的语言反映,它是一种社会活动,即告知别人话里所包含的信息。语域有话语范围:特定场合(命令、法律等)与非特定场合(例如应酬性谈话)。有话语方式:口语和书面语。有话语基调:人及际基调(人们使用语言的规范程度)和功能语旨(说话人意欲)。总之方言和语域是相互依靠的,不可能有单独使用的情况出现。 四.语言的描述 先介绍文体学特点的三个层次: ●音系学和字系学。英语在音系学上有音段(包括拟声词、象声词、语音同化和重复) 和超音段(包括重音、韵律、语调停顿和语速)。这些特征的不同表达式包含了说 话人的不同心情。 ●有语法和词汇。语法方面体现在句子类型(省略句、圆周句、松散句和对偶句)、 从句类型、词组类型(名词、动词词组)和词语类型(合成词)。词汇方面有:用 词倾向(如抽象、具体、普遍、专有等)、内涵意义(与之关联的词)和词的搭配 (固定搭配)。 ●语义单元和语义角色。语义单元包括连贯(互指、成段、语篇模式、修辞手段)和 语义角色(增强语言丰富性) ●接下来介绍语言描写四步骤:(一)系统阅读文章写下认为重要的风格;(二)确定 语言特点的使用频率;(三)估计风格特点的重要性;(四)陈述语言使用模式,判 断该模式在文中的重要性。

系统功能语言学英汉对照术语表

系统功能语言学英汉术语对照表 作者:翁素贤提供 转贴自:摘自《系统功能语言学多维思考》 您要打印的文件是:系统功能语言学英汉术语对照表 打印本文 系统功能语言学英汉术语对照表 ―――摘自《系统功能语言学多维思考》 A Abitliy 能力 Actor 施动者 Addressee 受话者 Addresser 发话者 Agent 施事 Anaphoric 指前的 Antonym 反义词 Antonymy 反义意义 Autonomy 自治性 B Behavior 行为 Behavioral process 行为过程 Beneficiary 受益者 C Cataphoric 指后的 Categorical 绝对的 Categorization 范畴化 Central token 中心标志 Chain 链 Channel 渠道 Choice 选择 Clause 小句 Clause as theme 句项主位 Cleft sentence 分裂句 Closed system 封闭系统 Coclassisfication 相互区分

Coextension相互扩展Coherence连贯 Cohesion链接 Cohesive chain链接链Cohesive tie链接纽带Cohyponym共同下义词Collocation搭配Collocational chain搭配链Comeronym共同局部关系词Command命令 Comment述题 Competence(语言)能力Complementarity互补性Congruence一致性Conjunction连接,连词Consonant辅音 Consonant grammar协和语法Constructivism构建主义Context语境,上下文Context of culture文化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情境语境Continuity连续体Continuum连续体Conventional meaning常规意义Coocurrence同现Cooperative principle合作原则Coordination并列Coreference相互对应Correspondence对应 Critical linguistics批评语言学Cross-coupling交互匹配 D Decategorization非范畴化Declarative陈述的 Delicacy精密度 Dialect方言 Dialectal variety方言变体Diatypic variety功能变体Didactic教导性的 Direct speech act直接言语行为Discontinuity脱节,间断性Discourse话语 Discourse analysis话语分析

关于清明节的资料

关于清明节的资料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 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 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2000多年历史。 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 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 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 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 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 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 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 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 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 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 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 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 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 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文体学概述

Chapter One: Brief Introduction to Stylistics Part 1: What is Stylistics about? 1.A Glance at Style Sample 1: The Year's at the Spring ! 一年之计在于春 ~Robert Browning The year's at the spring 正值一年之春, And day's at the morn; 又逢一日之晨; Morning's at seven; 晨光走到了七点; The hill-side's dew-pearled; 山腰挂着露珠; The lark's on the wing; 云雀展翅高飞; The snail's on the thorn: 蜗牛爬上了荆棘: God's in his Heaven -- 上帝在自己的天堂里—— All's right with the world! 尘世间一派井然! Sample 2: The Regulation is enacted in accordance with pertinent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in light of the concrete conditions of this Municipality, with the purpose of strengthening the administration of cityscape and environmental sanitation, creating and maintaining a clean, beautiful cityscape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ng people's health, promoting economic growth, civilization and progress of society. 为了加强市容和环境卫生的管理,保持干净美观的市容环境,保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根据相关法规和本市的具体情况特此制定本规定。 Sample 3: Hi-Fi, Hi-Fun, Hi-Fashion, only from Sony (alliteration) (高保真,高乐趣,高时尚,只来自索尼)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特点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特点 韩礼德(MAK Halliday)在伦敦学派语言学思想的基础上发展和创立了系统功能语法,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语言学理论之一。系统功能语法从社会学角度出发,重视语言功能,它的影响延伸到与语言相关的各个领域,如语言教学、语篇分析、文体学、机器翻译等。 系统功能语法包括两个方面:系统语法和功能语法。系统语法是指将语言看做由若干子系统组成的系统网络又称意义潜势。而语言使用者使用语言表达意义,被看做从该系统网络中进行各种有意义的选择的过程。系统功能语法建立在两个事实基础上:⑴语言使用者在语言的系统网络中做出选择,并试图在社会交往中实现不同的语义功能。⑵语言是人类进行社会活动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系统功能语法把实际使用的语言现象作为研究机对象,而不是像转换生成语法那样,把理想化的语言使用者的语言能力作为研究对象。本文试从这一理论基本框架:系统、功能、层次和语篇四个方面概括韩礼德独特的语言观,考量系统功能语言学对语言研究产生的重大影响。 一、韩礼德的“系统”思想: 在系统语法中,系统的概念是由一条基本的解释性原则构成的,语言被认为是“系统 的系统”。建立各种互相关联的系统的网络,从而解释在语言中各种与语义相关的选择。 不同于索绪尔等把语言单单看作是一套符号的集合。在韩礼德看来,语言不是所有合乎语法的句子的集合,因而语言不能用解说这样一个集合的规则解释,而是用意义的有规则的源泉——意义潜势来解释。所谓意义潜势是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心理语言学人在说话前先形成一种动机,即对要说的话有一种大致的想法,这种动机属于前语言阶段。人有了要说什么的动机之后,还要选择恰当的语言形式把要说的内容组织表达出来。系统功能语法所反映的主要是语言运用中这种可供选择的“意义潜势”。结构是过程的底层关系,是从潜势中衍生的,而潜势可以更好地用整合关系来表达。这就是说,韩礼德的系统的思想把语言系统解释成一种可进行语义选择的网络,当有关系统的每个步骤一一实现后,便可产生结构。 二、韩礼德的“功能”思想: 功能(即传统意义上的语义)在语言形式描述中应处于何等地位一直是语言研究中的一个十分棘手和有争议的问题。传统语法、结构语法和转换生成语法的处理方法都表现为只重视语言形式,而未能把它和语义结合起来。传统语法没有形成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句子成分分析法只对语言结构进行形式分析。无助于描写语言的意义系统及其体现形式。布隆菲尔德的结构主义理论遵循“发现程序”来分析语言素材,以便能自动发现所研究语言的语法。他认为区别具体词类和语法范畴的标准不是语义,而是他们在语言结构中的分布特征。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否定语义来描写语法的思想,认为语言的语音和句法可以作为纯形式的系统加以描写。系统功能语法科学地处理了语言功能与形式的关系问题,认为语言在本质上是一个意义系统,语言的功能首先体现于语义功能。韩礼德把语言的功能高度概括为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这三大功能并非游离于语言结构之外,它们分别与语言层次的各系统紧密联系并得以体现。如概念功能主要由及物系统来体现;人际功能通过语气系统和情态系统来体现;语篇功能由主位系统和信息系统来体现。所以功能和系统之间是密切联系的。功能是基础,系统是功能的体现形式。 三、韩礼德的“层次”思想: 任何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独特语义编码。语言学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客观地描述这种编码。在语言结构描述方式上,韩礼德坚持以功能结构为基础,探究语言的语义系统以及其体现形式,它越出句子范围,以语篇为基础,把语言看成是关系的网络,结构是关系的体现。这一点与传统语法、结构语法和转换生成语法对语言结构的处理方法完全不同,系统功能语法不是采用形式分析法,而是在充分吸收格语法、层次语法等语法流派的优秀成果基础上,

清明节资料

清明节资料 清明节,又称扫坟节、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中元节及十月十五下元节合称三冥节,都与祭祀鬼神有关。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2000多年历史。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我国古代将清明分为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意即在这个时节先是白桐花开放,接着喜阴的田鼠不见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后是雨后的天空可以见到彩虹了。 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节重要,因为清明及寒食节的日期接近,民间渐渐将两者的习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间(581至907年),清明节和寒食节便渐渐融合为同一个节日,成为扫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节。因此,清明节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要谈清明节,须从古代一个非常有名的,现在已失传的节日——寒食节说起。 寒食节,又称熟食节、禁烟节,冷节。它的日期,是距冬至一百零五日,也就是距清明不过一天或两天。这个节日的主要节俗就是禁火,不许生火煮食,只能吃备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 寒食节相传是源于春秋时代的晋国,是为了纪念晋国公子的臣子介子推。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外国19年,介子推护驾跟随,立下大功,重耳返国即位,即晋文公。介子推便背着老母,躲入绵山。晋文公前往寻找,却怎么也找不到。于是他放火烧山,想把介于推逼出来。不料介子推却和母亲抱着一株大树,宁愿烧死,也不出山。晋文公伤心地下令把绵山改称介山(即山西介休县境内的介山),又下令把介子推被烧死的那一天定为寒食节,以后年年岁岁,每逢寒食节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饭,以示追怀之意。 清明节诗词 《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寒食》(唐)韩翃春 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途中寒食》(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_好人难寻_的功能文体学分析_杜丽霞

语 言理论研究 odern chineseM 2007.12 一、引言 功能文体学是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为基础的文体学理论(韩礼德,2005:9)。韩礼德的功能文体学理论强调语言功能与文学研究文体之间的相关性问题。他主张利用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在语言中的体现来剖析文本。1969年,韩礼德在意大利召开的“文学文体讨论会”(Symposium on Literary Style)上宣读了《语言功能与文学文体》(Language Functions and LiteraryStyle)(Halliday,1973)一文,至此功能文体学诞生。在这篇文章中,韩礼德利用体现概念功能的及物性系统对戈尔丁(Golding)的小说《继承者》(The Inheritors)进行了文体分析,并成为典范。在三大系统中,人际功能中的语气和情态系统、语篇功能中的主位结构在文本分析中也同样起了很大作用。国内学者任绍曾对密勒(N.Mailer)《夜幕下的军队》(The Armies of the Night)和毛姆(S.Mangham)《午餐》(The Luncheon)等文学著作做过研究。翻阅近年来有关功能文体学的论文我们发现,从上世纪末至今,功能文体学研究的成就显著,但有一个问题不容忽视,即盲目注重语言形式三大功能的分析而忽略了文学作品本身在主题层面的社会意义,把语篇中的语言特征与风格看作是孤立的现象。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尝试利用功能文体学的理论分析20世纪美国著名小说家奥康纳(Flannery o’connor)的代表作《好人难寻》(A Good Man Is Hard to Find),希望再次验证功能文体学在文学分析中的重要贡献,同时也希望换一个新角度,重新解读这部经典短篇小说。 二、功能文体学的三大元功能 “功能思想”是韩礼德文体学理论的核心。正是功能思想把语言形式和情境语境联系起来,并通过分析三大功能来解释语言结构。功能语言学把语言的功能归纳为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和语篇功能(Textual Function)。三大元功能分别由以下三大系统体现:及物性系统、语气和情态系统及主位结构和信息结构。与语言的三大元功能相对应,韩礼德概括出情景语境的三个组成部分:语场(field ofdiscourse)、语旨(tenor of discourse)和语式(mode ofdiscourse)。受情景语境的三个组成部分制约,语篇被看作是由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组成的语义单位。本文主要从语境及三大意义的角度来分析小说《好人难寻》。 (一)小说的情景语境 语场:对话发生在一个刚从美国联邦监狱中越狱的歹徒和一位南方普通祖母之间,祖母希望通过对话挽救一家人。 语旨:对话的双方社会地位悬殊:一个是高贵优雅的老妇人;一个是处在社会下层的逃犯。但老妇人的生命掌握在逃犯手中。歹徒并没有明确的交谈目的,而祖母希望唤起歹徒的良知,不要杀人灭口。 语式:对话以口语形式进行,并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发展。(二)概念意义中的经验意义及其表现形式—及物性系统在功能语言学中,韩礼德认为及物性(Transitivity)由六大过程组成,分别是物质过程(Material Process)、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行为过程(Behavioral Process)、关系过程(Relational Process)、言语过程(Verbal Process)和存在过程(Existential Process)。为了便于分析,笔者把祖母和The Misfit之间的情节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各阶段的物质过程、心理过程、行为过程的句子数量参见下表。其中六大过程中的言语过程描写最多,其分析将放在人际意义中详细讨论,另外关系过程和存在过程并没有出现,笔者暂不予以考虑。 物质过程 行为过程心理过程祖母 2 7 7The Misfit 6 4 0 从总体上看,The Misfit手里有枪,在整个事件中占主动,他可以在他的两个帮凶的配合下为所欲为。The Misfit非常明白自己占据主宰的地位。因此,即使拿着枪,他也可以非常随意地做其他动作,这就使得及物性系统中的物质过程占大多数,而行为过程是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内心世界的体现。与The Misfit 相反,作者在描写祖母的表现时主要用了心理过程,其次才是行为过程,她很少做出带有目的性并对别人产生影响的动作。具体来说,祖母和The Misfit之间的情节发展可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偶遇到她的儿子和孙子被带到树林里杀掉;第二部分是她的儿媳和另外两个孩子被枪杀;最后一部分是祖母被杀。 第一部分:祖母在回忆起The Misfit 的真实身份之后,She scrambled to her feet and stood staring。这一个本能行为表现了祖母的震惊,而这个歹徒似乎并不在意被人认出:The man said smiling lightly as if he were pleasedin spite of himself to be known。从这一行为过程中,可以看出歹徒在逍遥法外之后,仍旧蔑视法律、胆大妄为的内心世界。同时也嘲弄了美国的法律制度,我们不禁要问,在这样一个自恃法律制度非常完备的社会,法律制度在美国人心目中到底占多重地位?在The Misfit向祖母一家摊牌之后,祖母在这一部分中的唯一一个物质过程的动作,充分体现了她的无助:The grandmother said and removed a cleanhandkerchief from her cuff and began to slap at hereyes with it。手无缚鸡之力的祖母只能拿出手绢来拭眼泪。 《好人难寻》的功能文体学分析 □杜丽霞

清明传统文化的资料

清明传统文化的资料 “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第108天就是清明节气。清明节气共有15天。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清明节传统文化丰富多彩,您知道清明节有哪些传统文化吗? 清明传统文化的资料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现在人们已经改为用鲜花祭拜故去的亲人,这是一种很好的文明祭祀方法。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牵钩、射柳、蹴鞠、斗鸡、蚕花会、拔河等一系列风俗活动。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的悲痛,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扫墓祭祖 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于是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诗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漠重泉

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宋朝诗人高菊卿也曾于《清明》一诗中描写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清明之时,正是春回大地,人们乃因利乘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回家时顺手折几枝叶芽初绽的柳枝戴在头上,怡乐融融。也有的人特意于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远足,一抒在严冬以来的郁结心胸,这种踏青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寻春。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 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时光,所以成为清明节俗的一项重要内容。古时妇女平日不能随便出游,清明扫墓是难得的踏青的机会,故妇女们在清明节比男人玩得更开心,民间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说。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谚语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的说法,说明清明折柳在旧时是很普遍的习俗。据说柳

第五章 系统功能语言学

第五章韩礼德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派 韩礼德(M.A.K.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理论是20世纪后半叶国际上最有影响的语言学理论之一,其旺盛的生命力显示,它加深了人们对语言的认识,并将在新世纪语言学研究中发挥更大作用。本文从伦敦学派及其奠基人弗斯的理论研究对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启迪和传承关系谈起,对韩氏理论的几个发展阶段和主要观点、重要成员作一综合性述评,以理清它的发展脉络和理论贡献。 1.弗斯与伦敦语言学派 伦敦学派奠基人弗斯曾在伦敦大学学院的语音系同著名语音学家琼斯(Daniel Jones,1881—1967)一起做研究。1938年,他受聘于伦敦大学东方与非洲研究学院,并于1944年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个普通语言学教授。弗斯的语言学理论是他在伦敦大学工作期间形成的,他和他的同事又长期在伦敦大学工作,因此以他为首的语言学派被称为“伦敦学派”。这个学派与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乔姆斯基生成语法学派、布拉格学派、丹麦的哥本哈根学派等同为20世纪语言学界最为人瞩目的语言学派(王宗炎1985:94)。 弗斯的学生韩礼德继承和发展了弗斯的语言学理论,并建立了新弗斯学派。韩礼德在伦敦大学获得汉语语言文学学士学位后,于1947年到北京大学跟随罗常培教授学习汉语音系学、词典学和比较历史语言学。后来师从王力教授研究现代汉语方言。1949年回伦敦,被剑桥大学录取为博士研究生,导师便是伦敦大学东方与非洲研究学院的弗斯教授。 弗斯的语言学思想对韩礼德的影响特别大。弗斯(1957)认为,语言中的意义(即使用中的语言项目的功能)非常重要,语言中言语产生的社会语境也非常重要。弗斯受伦敦经济学院人类学教授马林诺夫斯基(B.Malinowski,1884—1942)语言研究的影响,强调言语使用的社会语境,其目标是根据马林诺夫斯基的“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建立一种语言学理论。遗憾的是,弗斯自己没有达到这个目标。 他的观点后来在弟子韩礼德手上获得发展。尽管弗斯的学术思想在很多方面有深刻见解,给人启迪,但他并未形成一个连贯的理论框架。对韩礼德这一代人来说,任务之一是把弗斯的学术观点建立成一个能解释“什么是语言”和“语言是怎样工作的”这样一种完整的理论体系。韩礼德面临的任务是:怎样用关于情景语境的观点建立一个能把语言中的范畴和它们之间的关系都解释清楚的语言学理论。 2.阶和范畴语法 在“现代汉语的语法范畴”(Halliday 1956)一文中,韩礼德建立了一个能比较好地处理语言单位之间关系的分析框架。这篇论文代表韩礼德语言理论研究的开始。他在文中提出,语言中有三个语法范畴,即:单位(unit),成分(element)和类别(class)。在这个分析框架中,“系统”从属于“类别”。韩礼德用汉语例子解释了单位与成分和类别之间的关系。他还讨论到汉语小句中“旧”(given)信息与“新”(new)信息的区别,并谈到“系统”选择中的“盖然”(proba-bilistic)问题。可以说,这篇论文的初步理论框架为以后的系统功能理论奠定了坚实基础。 韩礼德虽然在上文中已提出一个能很好处理语言单位之间关系的分析模式,但它并不是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而且还存在一些问题(见Butler 1985: 14_15,王宗炎1985:136_148)。 这篇文章主要是对现代汉语进行研究,从那之后,韩礼德的研究开始真正进入普通语言学理论领域。1961年他发表了“语法理论的范畴”(Halliday 1961);一般认为,这是一篇能代表韩礼

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

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 一、(2017《考试说明》新题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2分) 吴祖光:旷世才情不平则鸣 吴祖光,当代中国影响最大、最著名、最具传奇色彩的文化老人之一。戏剧导演牟森曾这样评价:“吴祖光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作家,极具名士风范。” 吴祖光的祖籍是江苏省武进县。父亲吴瀛是位饱学之士,以诗、文、书、画闻名,又是一位文物鉴赏家。母亲也识文断字,经常念诗给他听。家庭的文化氛围给少年吴祖光以一定的熏陶和影响。他酷爱戏曲,常泡在戏园里看戏,接触了大量戏曲。 中学毕业后入中法大学文学系,在抗战爆发的一九三七年,二十岁的吴祖光完成了他的话剧处女作《凤凰城》。该剧是根据东北抗日义勇军苗可秀烈士的事迹写成的。剧中歌颂了苗可秀领导“中国少年铁血军”在白山黑水之间与日寇展开的艰苦顽强的斗争。该剧成为全国戏剧界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斗争的有力武器。 这部剧作,曾得到当时戏剧大师曹禺的大加称赞。曹禺称他“一出手就是战士”。但对这部剧作,晚年的吴祖光在《“投机取巧”的〈凤凰城〉——我从事剧本写作的开始》一文中介绍说:“这个剧本写得太幼稚,今天一看会让我感到脸红耳赤。譬如剧中苗可秀别家出征总带着义仆张生,完全是旧戏里公子与随身的书童那样的主仆关系。” 随后几年间,他笔耕不辍,陆续创作了《正气歌》《林冲夜奔》《牛郎织女》《少年游》和《风雪夜归人》等声震文坛的剧作。其中完成于1942年的《风雪夜

归人》是吴祖光的代表作。这部剧作集中体现了吴祖光以戏曲思维创作话剧的另一种思路,他将中西戏剧“写实”与“写意”艺术手法相融合,尝试不同题材和富有异趣的创作风格,对民族戏剧的现代化和现代话剧的民族化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除了艺术上久负盛名,吴祖光还被称为中国知识分子的脊梁。作为剧作家,吴祖光连续撰文抨击国民党统治之下的审查制度,称之为“奴隶的审查制度”。他抨击国民党删除曹禺之作《蜕变》中“打游击”的情节;他嘲讽蒋介石因自己是秃头而将张天翼的童话《秃秃大王》改成《猴儿大王》;他愤怒自己创作的《正气歌》被国民党删去关于朝廷昏庸的所有内容。 对当时的政治形势,吴祖光有自己的判断和立场。1945年,他冒着生命危险率先发表了毛主席词《沁园春·雪》。毛主席诗词的突然发表,极大地改变了共产党的政治形象与文化形象,为此他遭到国民党通缉追杀。 历史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拐点,作为社会中的个体,难免也会深随其中而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1957年吴祖光被错划为右派,下放北大荒劳动。对于这种不期而来的遭遇,他以诗明志。诗云:眼高于顶命如纸,生正逢时以至此。行船偏遇打头风,不到黄河心不死。“生正逢时”,正是他一生最喜欢的词语。 唐代王维在《酬张少府》云:“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但吴祖光即便到了晚年也绝非万事不关心的人。1991年12月23日,两位女顾客在北京国贸中心购物,遭到服务员无端怀疑,并受到解衣、开包检查的侮辱。关于此事,吴祖光写了题为“高档次的事业需要高素质的职工”一文,发表在《中华工商时报》上。这就是吴祖光,虽然和他没有关系,但是他也要说出来。

实现化_实例化和个性化_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三种层次关系

2008年第5期第16卷(总63期)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JT U(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 es) No.5,2008Vol.16S UM,No.63 收稿日期:2008-08-31 作者简介:J.R.马丁(1950-),男,教授,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文学院语言学系系主任。 实现化、实例化和个性化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三种层次关系 J.R.马丁1 , 王振华 2 (1.悉尼大学文学院,澳大利亚悉尼NSW 2006; 2.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0240) 摘 要:系统功能语言学已走过50多年的历程。50多年里,首先研究的主要是语 言系统层次的实现化关系,后来研究与之互补的实例化关系。语言系统中包括音系字系系统、词汇语法系统和语篇语义系统。这三个系统层次是实现关系,语篇语义由词汇语法实现,词汇语法由音系字系实现。每个系统都受语域和语类的影响,从而产生不同的文本类型,文本就是语域和语类的实例化结果。但实现化和实例化对个体文本中意识形态和互文性的解读缺乏说服力,急需建构与它们互补的其他层次关系。本文是在介绍实现化和实例化的基础上推出个性化层次关系,从而丰富系统功能语言学对大语篇研究的理论框架。除了介绍三种层次关系外,还通过实例分析来验证三种互补层次关系的可用性。 关键词:实现化;实例化;个性化;互补 中图分类号:H0-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095(2008)05-0073-09 一、引言 语言是造意系统,是意义的/变电站0,充满了意义潜势。[1]248-270 系统功能语言学是研究意义潜势的最佳范式。 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一种由多种层次关系和互补关系(hierarchies and complementar-i ties)构成的理论。层次关系有三种:实现化(realization)、实例化(instantiation)和个性化(individuation)。这三种层次关系是研究语言模式(linguistic patterns)的理论资源。三种层次关系中,实现化关系发展得最为成熟,这是以韩礼德为首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家们50年来对语言的各个层面孜孜以求、不懈努力的结果。他们描写的语言层面主要包括音系字系层、词汇-语法层、语篇语义层和语域层、语类层。实例化关系是指语言或任何语符系统中的意义潜势与语言使用时的实际语言之间的 关系。个性化关系是指意义潜势在社会群组或个体之间的分布。对实现化的研究已经延续了50年,其理论已趋于成熟。伴随实现化研究,实例化研究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对个性化的研究尚未开展。三个层次关系的研究任务不同,各有重点,因此要全面研究语言系统中的意义潜势,三者之间的互补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实现化的基础上讨论实例化和个性化,并通过实例分析来验证三者互补的可行性。 二、实现化 实现化指抽象的程度(a scale of abstrac -tion),把一种意义模式记录为另一种意义模式。 实现化层次把语言抽象为音系字系模型、词汇-语法模型和语篇语义模型。在系统功能语言学里,每一个模型又分别是一个系统。每一个系统的构成成分都是分层次的。字系

清明节手抄报资料

清明节手抄报资料 清明节: 清明节,为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岁时百问》有记载:“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另外,清明节也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如今发展成一年中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主要表现形式为祭祖和扫墓。 清明节的传说和由来: 清明节大约始于周朝,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用“清明”二字庆祝水患已除,天清地明,天下太平。然而这个时候又是春暖花开、春光美景、春色迷人、春意阑珊、阳光灿烂、万物复苏的季节,正适合春游和踏青,于是唐朝的那个时代开始便有了清明时节踏青这个习惯。 由于春回大地、春暖雨多,特别适合农耕,古代农耕时就有谚语:“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到后来,清明由最开始的只是一个节气,发展成踏青和耕种的大好时节。不过,因为清明节与寒食节日子接近,而寒食节是人们祭祀祖先的日子,后人便把寒食节与清明节合并成一个节日,故清明时节禁烟火,祭祖和扫墓,只吃凉的食物。给清明节增添了许多重要意义和生活情趣。 清明的节目: 清明节扫墓 俗称上坟,是祭祀已逝的亲人和革命先烈的活动。按照旧的清明习俗,人们扫墓时,携带烟酒、糖果、食物(多为主食)、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将纸钱焚化,还为坟墓除去杂草,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清明节踏青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每年阳历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的好时候。在古时,春游还叫踏青、探春、寻春等。这个时节适合参加体育活动来防止冬季残留的寒气伤身,除了踏青,还有古时候的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清明节放风筝 许多人喜爱在清明节的时候放风筝。因为人们也会在夜里放风筝,还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一盏盏小灯,被称为“神灯”,特别好看。传说有这样的习俗,把风筝放上天空后剪断牵线,任凭春风把他们吹向各地,可以除病消灾,祈求带来好运。关于清明的诗词: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关于清明的谚语: 阴雨下了清明节,断断续续三个月。 清明难得晴,谷雨难得阴。 清明不怕晴,谷雨不怕雨。 清明无雨旱黄梅,清明有雨水黄梅。 清明一吹西北风,当年天旱黄风多。 清明北风十天寒,春霜结束在眼前。

Chapter 11系统功能语言学简介

Chapter 10: Systemic-Functional Grammar 1. Introduction In this chapter, we will give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work of M.A.K. Halliday and Systemic-Functional grammar. Systemic-Functional Grammar is also named as Systemic-Functional Linguistics. Michael Alexander Kirkwood Halliday has sought to create an approach to linguistics that treats language as foundational for the building of human experience. His insights and publications form an approach called systemic-functional linguistics. Halliday's work stresses that language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meaning. Systemic-functional linguistics (SFL), as its name suggests, considers function and semantics as the basis of human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ve activity. Unlike structural approaches that privilege syntax, SFL-oriented linguists begin an analysis with social context and then look at how language acts upon, and is constrained and influenced by, this social context. A key concept in Halliday's approach is the "context of situation" which obtains "through a systema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ocial environment on the one hand, and the functional organization of language on the other" (Halliday, 1985:11). According to Halliday’s systemic-functional linguistics, language, a kind of tool used for human communication, has many functions. In its system, language has three matafunctions, which are ideational metafunction, interpersonal metafunction and textual metafunction. Each of the three metafunctions is about a different aspect of the world, and is concerned with a different mode of meaning of clauses. 2. Ideational Metafunction The ideational metafunction refers to the fact that language is used to express people’s experiences in the real world including the experiences in their internal world or the experiences in their mind. Namely, ideational metafunction is about the natural world in the broadest sense, including our own consciousness, and is concerned with clauses as representations. Ideational metafunction has three sub-systems, which are transitivity, voice and polarity. Here, we just talk about the first system, transitivity. Transitivity is a semantic system to show the ideational metafunction of languag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