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南宋遗民词人及元代词人对姜夔词的接受

近人薛砺若曾将自宋理宗宝佑初年(1253)起,至宋入元成宗大德间(1297—1308)止,前后约50年的这个时期直接称作“姜夔的稳定与抬高时期”。[1]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受他影响最大而又成就较高的周密、张炎等南宋遗民词人,在宋亡之前,因对黑暗腐败的社会政治灰心失望而啸傲山林。这些遗民词人对姜夔非常崇拜,把他的创作奉为唯一的典范。他们一方面从词的创作上“瓣香白石”,在遣词造句和音律上日益求其工协雅正,另一方面从词论上总结了白石词的特点,极力标举“清空”之说,与其他遗民词人一起开启和推动了元代词坛“复雅”风气的形成,并最终奠定了姜夔成为继辛弃疾之后南宋第二词坛大家的历史地位,由此形成的“姜张词派”影响下及清初的浙西词派。

周密(1232—1298?),字公谨,号草窗。草窗词风格多样、取径广泛,善于化用前人语典,尤以化用梦窗、白石词为最多。其中化用白石词,如:

【收稿日期】2008-03-15

【作者简介】张航(1972—),男,硕士,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庆宫春》“那回归去,荡云雪、孤舟夜发。”为“那回乘夜兴,云雪孤舟,曾访教人家。”(《三犯渡江云》)化用《小重山令》:“一春幽事有谁知?”为“一春心事雨声中。”(《浪淘沙》)化用《采春慢》“无声苕溪月,又照我、扁舟东下。”为“澌鸣玉佩,山护云衣,又扁舟东下。”(《三犯渡江云》)等等。这种化用白石词的例子在草窗词中可谓俯拾皆是,姜夔对其词创作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在词的风格上,周密曾在其《弁阳老人自铭》中阐明其师承关系:“间作长短句,或谓似陈去非、姜尧章。”由此可知周密词风格似姜夔。

周密编的《绝妙好词》是文学史上第一部有着明显的宗派意识的断代词选。集中入选者多为宗法姜夔、推崇醇雅清空之作,其中共收录姜夔词13首。全词七卷的第一首词分别是:张孝祥《念奴娇》,姜夔《暗香》,刘克庄《摸鱼儿·海棠》,吴文英《八声甘州·陪庾墓诸公秋登灵岩》,陈允平《绛都春·秋千倦倚》,李彭老《木兰花慢·正千门系柳》,周密《国香慢·赋子固凌波图》,风格皆属姜夔清空骚雅一路。

第3卷第2期教育探究V ol.3 No.2 2008年6月EDUCATIONAL STUDY Jun.2008

简论南宋遗民词人及元代词人对姜夔词的接受

张航

(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公共教学部,福建福州 350025)

摘 要:宋末元初,周密、王沂孙、张炎等成为受姜夔词影响最大而又成就较高的一批南宋遗民词人。

共同的人格追求、相似的人生际遇使这些南宋遗民词人非常尊崇姜夔,把他的创作奉为唯一典范。以这些南宋遗民词人为主形成的宋末元初词坛最具影响力的“姜张词派”,开启和推动了元代词坛“复雅”风气的形成,其影响直至元代中期被誉为“一代正声”的张翥等人的创作,这是姜夔词传播与接受的第一次高潮。

关 键 词:姜夔词;南宋遗民词人;元代词人;接受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K128(2008)02-0065-03

《教育探究》第3卷2008年第2期-65-

周密《齐东野语·白石自述》中有对姜夔诗词的两处评价:“诗似唐人”而“长短句妙天下”,明显有对姜夔词开宗立派地位的肯定;他对姜夔人品也大为称赏:“呜呼!尧章一布衣耳,乃得盛名于天壤间若此,则轩冕钟鼎,真可敝屣矣。”又曰:“尧章诗词已板行,独杂文未之见,余尝于亲旧间得其手稿数篇,尚思所以广其传焉。”仰慕之情溢于言表[2]。

在推尊和学习姜夔的宋末元初遗民词人中,以张炎词的艺术成就为最高。张炎 (1248-1320?),字叔夏,号玉田,晚号乐笑翁。有《山中白云词》,存词约三百首。在词艺上,他以姜夔为圭臬,融合自己在宋亡前后特殊历史时期获得的审美感受,创作了既得白石意度,又有自家特色的“张玉田体”,[3]3815并对姜夔一派的词法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总结,从而赢得了与其宗主姜夔并称“姜张”和“双白”的崇高地位,形成清初浙西词派“家白石而户玉田”之盛。

在词的创作上,张炎主要接受周邦彦尤其是姜夔的影响。张炎的《山中白云词》中用《长亭怨慢》、《暗香》、《疏影》等7种姜夔自度曲词牌作词达15首。先著、程洪的《词洁辑评》中称:“白石老仙以后,只有此君与之并立”,《探春慢》二词“工力悉敌,试掩姓氏观之,应不辨孰为尧章,孰为叔夏。”[4]可见其词在风格上与姜夔词之相近。在张炎的一些名篇,如《解连环·孤雁》、《南浦·春水》等词中,他以姜夔式的清空笔法,表现了南宋遗民的家国之痛,相比于白石的感伤更充满了哀切的情调。仇远在《山中白云词序》中说:“读《山中白云词》意度超玄,律吕协洽,不特可写青檀口,亦可被歌管,荐清庙,方之古人,当与白石老仙相鼓吹。”[5]把张炎与姜夔相并称,并将其看成姜派最佳传人。

从总体上看,张炎主要是姜夔词风、词法的追随者,虽然在学习白石的同时亦兼师其他词家,即如刘熙载《艺概》中所说张炎“大段瓣香白石,亦未尝不转益多师”。[6] 但诚如陈廷焯所说:“玉田词亦是取法白石,而风度高远,襟期旷达,不独入白石之室,几欲与之颉颃”;[7]“玉田乃全祖白石,面目虽变,托根有归,可为白石羽翼。”[3]3963

张炎不仅是著名词人,而且是词史上重要的词学理论家,他完成了文学史上第一部词学专著——《词源》。在《词源》中,他提出的几个主要论点与概念无一不是以姜夔词为范例。

首先提出“清空”说:

词要清空,不要质实。清空则古雅峭拔,质实则凝涩晦昧。姜白石词,如野云孤飞,去

留无迹;吴梦窗词,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

碎拆下来,不成片断。此清空、质实之说[8]27。他用“野云孤飞”比喻白石词的清峭拔俗,“去留无迹”则说白石词的空灵澹宕,而二者又不可分,从而构成了白石词意境风格完整的特点。同时,他以吴文英词作为与“清空”相对应的“质实”的反例,认为吴文英词用语太工太密,压倒了情志,陷入“凝涩晦味”,缺少使人“神观飞越”的境界。而如何达到“清空”的境界呢?在分析白石、梦窗两种不同词风的词例后,他又指出:

白石词如《疏影》、《暗香》、《扬州慢》、《一萼红》、《琵琶仙》、《探春》、《八归》、《淡黄柳》等曲,不唯清空,又且骚雅,读之使人神观飞

越[8]27。

意即得有“骚雅”,有比兴寄托,寓物见意而又不滞于物象的句法,才能形成“清空”的意境,才能达到“读之使人神观飞越”的艺术效果。由此,总结出姜词句法的特点——“骚雅”。清空骚雅,成为评价姜词以及姜派词人的标准用语。

其次提出“词以意为主”:

词要以意为主,不要蹈袭前人语意。如东坡中秋词之水调歌、夏夜洞仙歌、王荆公金陵

桂枝香、姜白石暗香赋梅、疏影,此数词皆清

空中有意趣,无笔力者未易到[8]32-33。

这个“意”实际就是以一定的历史感和宇宙意识为依托的词人的怀抱、精神思想;“清空”是在

-66-《教育探究》第3卷2008年第2期

“意趣”内容基础上词所应达到的整体境界。

张炎对姜夔词艺术特点的理解是很深刻的,后世的词论家,无论是浙西词派,还是常州词派,论词多围绕“雅正、清空”而阐发。因此,《词源》为姜张词派的开宗立派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为姜词在后代传播与接受奠定了“清空骚雅”的艺术基调,在词学思想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南宋遗民词人喜欢结社唱和,尤其是杨缵、张枢、周密、陈允平、李彭老、李莱老、王沂孙、施岳、仇远和张炎等浙江籍的词人,其创作明显受到姜夔词风的影响。除了上文提到的周密、张炎外,最值得一提的是仇远。

仇远(1247—1326),字仁近,是元统一之后遗民词人中的重要一员。仇远与张炎过从甚密,常相携唱和于湖山泉石之间,曾为张炎词集《山中白云词》题辞,称其“当与白石老仙相鼓吹”。就其词集《无弦琴谱》来看,其题材以咏物赋景居多,词风与姜夔接近,其词学主张与张炎相类。如他的《齐天乐·赋蝉》即与王沂孙的同调咏蝉词风格非常相近,既咏物,又抒怀,是典型的姜张词风。仇远的学生张翥、张雨、莫维屏都是元词大家,《续修四库全书提要》说:“元词之不尽衰者,乃仇远、张翥之功,而翥学又出于远,故所系甚重。”可见仇远在宋元词史中具有承上启下的独特地位。

张炎、仇远等宋遗民词人倡导的“醇雅”理论和创作实践对元代词坛产生了深刻影响,元代中、后期词人中接受“醇雅”理论和学习姜、张词法的人越来越多,逐渐形成了—种“雅词”复兴之势。

张翥(1287—1368),字仲举,世称蜕庵先生,晋宁人,所著有《蜕庵集》、《蜕岩词》。其《蜕岩词》历来有“一代正声” [3]3822的盛誉。清代陈廷焯也最为推尊张翥,在《词坛丛话》和《白雨斋词话》中多处高度评价蜕庵词的地位,如:“元代作者,惟仲举一人耳。”、“余每读仲举词,一喜一哀。喜其深得白石之妙;哀者,哀其硕果不食。自仲举后,三百余年,渺无嗣响。”[9]、“仲举词,树骨甚高,寓意亦远,元词之不亡者,赖有仲举耳[3]3822。

当然,由于当时的现实环境已与宋朝,甚至是宋末元初大有不同,张翥词和张炎、吴文英等人的词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由此可见,宋末元初,周密、张炎等南宋遗民词人成为受白石影响最大而又成就较高的一批词人。他们在创造风格上因袭姜夔,在词学理论上亦对姜词作了全面深入的总结归纳,,提出以“清空”、“骚雅”为作词的最高境界,将“词以意为主”作为作词的最高准则。他们形成的“姜张词派”,开启和推动了元代词坛“复雅”风气的形成,其影响直至元代中期被誉为“一代正声”的张翥等人的创作,造就了姜夔词传播与接受的第一次高潮。

参考文献:

[1] 薛砺若.宋词通论[M].上海:上海书店,1985:316.

[2] 周密撰,张茂鹏点校.齐东野语[M].北京:中华书

局,1983:211

[3]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A].唐圭璋.词话丛编[C].北京:中华

书局,1986.

[4] 先著,程洪.词洁辑评[A].唐圭璋.词话丛编[C].北京:中

华书局,1986:1355.

[5] 施蜇存词籍序跋萃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391.

[6] 刘熙载.艺概[A] .唐圭璋.词话丛编 [C].北京:中华书局,

1986:3696.

[7] 陈廷焯.云韶集[A].唐圭璋.词话丛编[C]. 北京:中华书

局,1986.

[8] 张炎.词源疏证:卷下[M]. 北京:中国书店.1985.

[9] 陈廷焯.词坛丛话[A].唐圭璋.词话丛编[C].北京:中华书

局,1986:3728.

【责任编辑:邱婷婷】

《教育探究》第3卷2008年第2期-6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