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等位基因

非等位基因
非等位基因

非等位基因

1、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自由组合的基因是,

例如下图中:

但,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例如下图中:

则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2、某植物基因型如下图,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有两对等位基因A和a,B和b,

(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A和a控制着花的颜色紫色和红色,B和b控制着花瓣的大小,此植物表现为紫色大花,与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如下图)杂交,aabb表现为

不考虑交叉互换,请问后代的基因型是,比例是

后代的表现型是,比例是

如果两个亲本减数分裂时都有少部分发生了交叉互换,使得配子出现了新的类型,

那么后代的基因型是,

后代的表现型是

3、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如甲图,

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如乙图

甲个体产生 种配子,自交后代:

不发生交叉互换时

乙个体产生 种配子,自交后代:

发生交叉互换时

乙个体产生 种配子,自交后代:

交叉互换,属于 ,发生时期是

发生在 之间

4、解析:

若基因型为AaBb 自交后代出现四种表现型,但比例为42%∶42%∶8%∶8%

其测交后代表现两种表现型,比例为1∶1,则说明

练习:据图分析,下列选项中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是( )

2.某动物细胞中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A 、B 、C 分别对a 、b 、c 为显性。用两个纯合个体杂交得F 1,F 1测交结果为aabbcc ∶AaBbCc ∶aaBbcc ∶AabbCc=1∶1∶1∶1。则F 1体细胞中三

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是( )

区分等位基因内突变和非等位基因间突变 实验

区分等位基因内突变和非等位基因间突变实验 一、【目的】 1、熟练掌握果蝇的杂交技术。 2、能通过实验区分等位基因间和非等位基因间的突变。 二、【原理】 基因突变:一个基因座的内部结构发生改变,导致基因的一种等位形式变 成另一等位形式,也叫做点突变。 野生型等位基因:将自然界中普遍出现或指定实验用的某一品系的性状作 为“野生型”或“正常”的性状,与这种性状相关的等位基因称为野生型等位基因。 突变型等位基因:任何不同于野生型等位基因的相同座位的基因称为突变 型等位基因。 正向突变:从野生型等位基因变为突变型等位基因。 恢复突变:从突变型等位基因变为野生型等位基因。 突变体的表型特征: (1)形态突变:突变导致生物体外观上可见的形态结构的改变。例如果蝇的红眼→白眼突变: (2)生化突变:突变影响生物的代谢过程,导致一个特定生化功能的改变或丧失。如微生物的营养缺陷型 (3)致死突变:严重影响生物体生活力,导致个体死亡的突变。可分为显性致死突变(杂合态即可致死)和隐性致死突变(纯合态才致死) (4)条件致死突变;引起生物体在某些条件下致死的突变。如噬菌体的温度敏感性突变突变发生的时期和部位 突变在生物体生长发育的任何阶段以及任何部位都可以发生,突变发生的越迟,对生物体的影响越轻,对于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来说,体细胞发生的显性突变会影响当代的表型,而生殖细胞发生的突变有可能传递给下一代。 突变的多方向性和复等位基因 一个基因内有很多突变位点,所以,一个基因的突变也有多方向性,从而导致一个基因可以有两个以上的等位形式——复等位基因。 突变的有害性和有利性: 多数为隐性致死(recessive lethal),也有少数显性致死(dorminant

非等位基因的相互作用

二、非等位基因的相互作用 在分离规律和独立分配规律中,Mendel都是假定一对基因控制一个单位性状的,其实基因和性状远远不是一对一的关系。有些单位性状并不是受一对基因控制的,而是受两对甚至许多对基因控制的。两对以上的非等位基因相互作用控制同一个单位性状的现象称为基因间的互作(interaction of genes)。 例如,鸡冠形状的遗传。鸡冠的形状很多,最常见的是单片冠。此外,还有玫瑰冠,豌豆冠和胡桃冠。不同形状的鸡冠是品种的特征之一。 单片冠×单片冠→→全部是单片冠 胡桃冠×胡桃冠→→全部是胡桃冠 玫瑰冠×玫瑰冠→→全部是玫瑰冠 豌豆冠×豌豆冠→→全部是豌豆冠 玫瑰冠×豌豆冠→→全部是胡桃冠; 上述第5个组合的F1×F1:胡桃冠×胡桃冠→→93胡桃冠:28玫瑰冠:32豌豆冠:10单片冠 豌豆冠的鸡和玫瑰冠的鸡交配,子一代的鸡是胡桃冠,子一代间相互交配,得子二代,子二代中有胡桃冠,豌豆冠,玫瑰冠和单片冠,大体上接近9:3:3:1。这里有两点值得特别注意:子一代的鸡冠不象任何一个亲本,而是一种新类型;子二代中既有两个亲本的类型,又有F1的类型,此外又出现了一种新类型。怎样来解释这种遗传现象呢? 假定控制玫瑰冠的基因为R,控制豌豆冠的是P,且都是显性,那末玫瑰冠的鸡不带有显性豌豆冠基因,其基因型为ppRR,与之相反,豌豆冠的鸡不带有显性玫瑰冠基因,其基因型为PPrr。前者产生的配子全为pR,后者为Pr,这两种配子受精得到的子一代是PpRr。由于P和R的相互作用,出现了胡桃冠。子一代的公鸡和母鸡都产生PR、Pr、pR和pr四种配子,且数目相等。根据自由组合定律,子二代应该出现四种表现型,胡桃冠(P-R-)、玫瑰冠(P-rr)、豌豆冠(ppR-)和单片冠(pprr),其比例为9:3:3:1。P 和R相互作用,形成单片冠。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的9:3:3:1不是两对相对性状的组合比例,而是一个单位性状的不同相对性状之比。这是基因互作的典型例子。两对基因的互作有以下几种常见形式。 1.互补作用(complementary effect) 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决定同一个单位性状,当它们同时处于显性纯合或杂合状态时,决定一种性状(相对性状之一)的发育,当只有一对基因处于显性纯合或杂合状态时,或两对基因均为隐性纯合时,则表现为另一种性状。这种基因互作的类型称为互补,发生互补作用的基因称为互补基因(complementary gene)。 香豌豆花色的遗传 香豌豆有许多不同花色的品种。白花品种A与红花品种O杂交,子一代红花,子二代3红花:1白花。另一个白花品种B与红花品种O杂交,子一代也是红花,子二代也是3:1。但白花品种A与白花品种B杂交,子一代全是紫花,子二代9/16紫花,7/16白花。 从子一代的表现型看,白花品种A和B的基因型是不同的,若相同,子一代应该全是白花。品种A和B均有不同的隐性基因控制花色,假定A有隐性基因pp,B有隐性基因cc,品种A的基因型为CCpp,B为ccPP。两品种杂交,子一代的基因型为CcPp,显性基因C与P互补,使花为紫色。F2中,9/16是C-P-基因型,表现为紫花,3/16是C-pp,3/16是ccP-,1/16是ppcc,均表现为白花。 P 白花品种A × 白花品种B CCpp ccPP F1 紫花 CcPp ↓ 自交 F2 9C-P- : 3C-pp : 3ccP- : 1ccpp

不同对基因、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

不同对基因、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 不同对基因间的相互作用 高中生物教材中讲述的基因的自由组合现象是分别位于两 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两对相对性状遗传的现象。这种类型的题目大家都很熟悉,就不再赘述,如:如:北京卷4、福建卷27、四川卷31等。而在生物界中还存在着一些其他情况,如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之间相互作用,控制生物同一性状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2.1 基因互作:不同对的基因相互作用,出现了新的表现型,这种现象叫做基因互作。F2表现型的比例仍然是9∶3∶3∶1,但它与孟德尔的两对性状自由组合所产生的9∶3∶3∶1的性状组合比是完全不同的。如: 鸡冠的形状很多,除我们常见的单冠外,还有玫瑰冠、豌豆冠和胡桃冠等。其形状是由两对等位基因(P和p、B和b)控制,两对基因按自由组合定律遗传,如下表:基因组合 P和R同时存在 (P_R_) P存在,R不存在 (P_rr)

R存在,P不存在 (ppR_) P和R都不存在 (pprr) 鸡冠形状 胡桃冠 玫瑰冠 豌豆冠 单冠 如果把纯种豌豆冠的鸡跟纯种玫瑰冠的鸡交配,F1代的鸡冠是胡桃冠,它不像任何一个亲本,而是一种新的类型;F1代个体间相互交配,得到F2代,它们的鸡冠有胡桃冠、豌豆冠、玫瑰冠和单冠,大体上接近9∶3∶3∶1,其中胡桃冠和单冠是新出现的两种类型。

在这个例子中可以认为胡桃冠的形成是由于P与R的互作,单冠是由于p与r互作的结果。 2.2 互补作用: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都是显性状态时共同决定一种性状的发育;当只有一对基因是显性,或两对基因都是隐性时,则表现为另一种性状,这种现象F2代出现两种表现型,比值为9∶7。发生互补作用的基因称为互补基因。如: 香豌豆中,只有当C、R共同存在时才开红花,否则都开白花。白花品种A(CCrr)与白花品种B(ccRR)杂交,F1代(CcRr)全是红花,F2代红花:白花是9(C_R_)∶7(3C_rr、3ccR_、1ccrr)。这里的C、R即为互补基因。 2.3 累加作用:两种显性基因单独存在时能表现相同的性状,两种显性基因同时存在时产生一种新性状,两种基因均为隐性时又表现为另一种性状,F2代表现型有3种,比值为9∶6∶1。如: 安徽卷4.南瓜的扁形、圆形、长圆形三种瓜形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A、a和B、b),这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现将2株圆形南瓜植株进行杂交,F1收获的全是扁盘形南瓜;F1自交,F2获得137株扁盘形、89株圆形、15株长圆形南瓜。据此推断,亲代圆形南瓜株的基因型分别是 A、aaBB和Aabb B、aaBb和Aabb C、AAbb和aaBB D、AABB和aabb

非等位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

1.互补效应(complementary effect) 两对独立遗传基因分别处于纯合显性或杂合显性状态时共同决定一种性状的发育;当只有一对基因是显性,或两对基因都是隐性时,则表现为另一种性状,F2产生9:7的比例。 2.积加效应(additive effect) 两种显性基因同时存在时产生一种性状,单独存在时能分别表示相似的性状,两种基因均为隐性时又表现为另一种性状,F2产生9:6:1的比例。 3.重叠效应(duplicate effect) 两对或多对独立基因对表现型能产生相同的影响,F2产生15:1的比例。重叠作用也称重复作用,只要有一个显性重叠基因存在,该性状就能表现。 重叠基因:表现相同作用的基因。 4.显性上位作用(epistatic dominance) 上位性:两对独立遗传基因共同对一对性状发生作用,其中一对基因对另一对基因的表现有遮盖作用; 下位性:与上述情形相反,即后者被前者所遮盖。 显性上位:起遮盖作用的基因是显性基因,F2的分离比例为12:3:1。 5.隐性上位作用(epistatic recessiveness) 在两对互作的基因中,其中一对隐性基因对另一对基因起上位性作用,F2的分离比例为9:3:4。 此上位作用与显性作用不同,上位性作用发生于两对不同等位基因之间,而显性作用则发生于同一对等位基因的两个成员之间。 6.抑制作用(inhibiting effect) 显性抑制作用: 在两对独立基因中,其中一对显性基因,本身并不控制性状的表现。但对另一对基因的表现有抑制作用,称这对基因为显性抑制基因.F2的分离比例为13:3。

非等位基因间的作用 2.1互补作用:不同对的两个基因相互作用,出现了新的性状。 例如鸡冠形状的遗传 P 玫瑰冠×豌豆冠 RRpp ↓rrPP F1 胡桃冠 RrPr ↓ F2 胡桃冠玫瑰冠豌豆冠单冠 9R-P- ︰3R-pp ︰3rrP- ︰lrrpp 其遗传特点是:①子代F1的性状不像任何一个亲本,而是一种新的类型。②F1自交得到的F2中,有四种类型,其比例为9︰3︰3︰1,子二代出现两种新的类型。(两个新性状之比为9︰1) 再例如香豌豆花色的遗传 P 白花×白花 CCrr ↓ccRR F1 红花CcRr ↓ F2 红花白花白花白花 9C-R- ︰3C-rr ︰3ccR- ︰1ccrr 其遗传特点是:①子代F1的性状不像任何一个亲本,而是一种新类型。②子二代有两种表型、其比例为9︰7(即新性状与亲本性状比为9︰7)。 2.2重叠作用:由两对基因控制一个单位性状,只要有显性基因存在表现为一种性状,当两对基因为隐性纯合时表现另一新性状,这种互作方式称重叠作用。这些具有相同效应的非等位基因称为重叠基因。下面以荠菜果形遗传为例。 P 三角形×卵形 AABB ↓aabb F1 三角形AaBb ↓ F2 三角形三角形三角形卵形 9A-B- ︰3A-bb ︰3aaB- ︰1aabb 其遗传特点是:F1只有一种表现型,F2出现性状分离,性状分离比为15:1. 2.3修饰作用:有些基因可影响其他基因的表型效应,这些基因称修饰基因。据其作用,有加强其他基因的表型效应的称为强化基因;有减弱其他基因的表型效应的称为限制基因;有完全抑制其他基因的表型效应的称为抑制基因。下面以抑制基因为例——家蚕茧色遗传。 P 显性白茧×黄茧 IIyy ↓iiYY F1 白茧IiYy ↓ F2 白茧白茧黄茧白茧 9I-Y- ︰3I-yy ︰3iiY- ︰1iiyy 其遗传特点是:子一代表现为一个亲本的性状,子二代出现两种表型,其比例为13︰3。2.4累加作用:两种显性基因单独存在时,能表现相同的性状。当同时存在时,产生一种新性状。下面以南瓜的果形遗传为例。

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

请同学查阅资料论述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与下列显隐性性状产生的相互联系。 完全显性 不完全显性 共显性 镶嵌显性 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与显隐性性状产生的相互联系 显性的表现,是等位基因在环境条件的影响下,相互作用的结果,等位基因各自合成基因产物(一般是酶)控制着代谢过程,从而控制性状表现,由于等位基因的突变,使突变基因与野生型基因产生各种互作形式,因而有不同的显隐性关系。 1.完全显性: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纯合亲本杂交,F1的全部个体,都表现出显性性状,并且在表现程度上和显性亲本完全一样,这种显性表现叫做完全显性。在生物界中,遗传的完全显性现象是比较普遍的。有显性基因存在,隐性基因表现不出来。所以表现成完全显性。 2.不完全显性:在生物性状的遗传中,如果F1的性状表现介于显性和隐性的亲本之间,这种显性表现叫做不完全显性。不完全显性是等位基因间相互作用的形式之一,这里杂合体的性状介于双亲之间,但有时偏于父本,有时则偏于母本。例如,红花紫茉莉(RR)与白花紫茉莉(rr)杂交,其F1基因型为Rr,它开的花既非亲本RR的红花又非亲本rr的白花,而是双亲的中间类型,即开粉红色的花,说明基因R和r对杂合体开粉红色花的表现均有作用,不存在完全显性的关系,因而显性基因R的显性是不完全的。F2群体有1/4红花(RR)、1/2粉红花(Rr)和1/4白花(rr),双亲的性状又出现了,可见,F1不出现亲本性状仅仅是由于R基因对r基因呈不完全显性的关系,F2所出现的3个不同的表现型,其个体数之比是1∶2∶1,这就是不完全显性时在F2的典型比例。不完全显性与基因的定量作用有关,如控制紫茉莉花色需两个R基因的存在,才能发挥完全作用而呈红花,而如只有一个R基因时,只能发挥部分作用,而呈粉红色的花。 3.共显性:指杂合子的一对等位基因各自都具有自己的表型效应。由一对等位基因中的一个发生了异效突变造成的,它会产生不同的表型效应,当这一对等位基因杂合时,两种表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