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教材分析

第六单元教材分析
第六单元教材分析

第六单元《百分数》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在整数、小数和分数,特别是分数的意义、性质以及应用的基础上编排,主要教学百分数的基础知识和实际应用。

百分数用一种特定形式的分数,表示两个数或者两个同类数量之间的倍比关系。正是这种形式,使百分数能够很方便地进行表达和比较,在生活和生产中有极广泛的应用,尤其在统计时用得很多。也正是这种形式,使百分数与整数、小数、分数都有密切的联系。学生在学习百分数时,既需要运用整数、小数、分数的基础知识,又能对整数、小数、分数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全单元编排11道例题,具体安排见下表:

例1百分数的意义和表示方法

例2百分数和小数的相互改写

例3百分数和分数相互改写

例4例5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例6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例7例8纳税和利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例9折扣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

例10例11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单元整理与练习

二、教学目标:

1、. 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体会引人百分数的必要性。

2.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能运用百分数表示事物。

3.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并能进行百分数与小数、分数之间的互化

4. 会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包括利用方程解决有关的问题),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会数学学习中的乐趣。

三、单元重点:

百分数的意义,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四、单元难点:

比较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

五、课时安排

18课时

机动2课时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教材分析

第六单元:有余数的除法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是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内容包括体会余数的含义及利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两大部分内容。教材注重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结合具体情境,选择数目小,学生熟悉的事物作为例题,配以实物图,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学情分析 本单元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学过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包括有余数除法的认识和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以及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学生在前一阶段刚学会表内除法,已经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但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想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变,就要借助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自去实验,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时,应该根据知识的系统性以及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使学生通过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获取知识,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掌握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 数学思考:通过例题教学,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使学生感悟到人民的卓越智慧,提高审美意识。 问题解决: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加强概念,掌握算法,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让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展开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重点: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课时安排:9课时 1.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4课时 2.解决问题…………………………………3课时 3.整理和复习………………………………1课时 4.小小设计师………………………………1课时 1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备课含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报告

第二单元 1、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这一专题整体安排教学内容。“同学之间、课堂内外发生过许多难忘的事,学校生活多么丰富多彩呀!”简短的导语首先点出本组的专题──学校生活;然后安排了集中识字课———识字2,其内容是关于学校生活的十二个词语;接着,《一株紫丁香》《我选我》《一分钟》《难忘的一天》四篇课文,从各个不同方面反映学生的学习生活,学生从中可以受到爱老师、爱学习、爱集体、爱劳动以及要珍惜时间的教育。本组最后的《语文园地二》中,“我的发现”是引导学生发现“熟字加偏旁”的识字方法和汉字的构字特点。“学习查字典”则是一项新的教学内容,在学生明白部首含义的基础上,重在掌握部首查字典的一般方法。“口语交际”是与课文《我选我》结合安排的内容,讨论班里改选干部,自己会不会选自己。“展示台”则让学生展示新学到的本领。围绕一个专题整体安排教学内容,体现了课标避免烦琐、加强整合的思想,便于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2、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与学校有关的词组,诗歌、故事,结合生活实际,感悟,发现学校生活的丰富多彩。随文和生活中会认57个生字,会写46个生字。学习部首查字法,学会按部首个汉字归类,认识部首。 3、重点难点:通过学习与学校有关的词组,诗歌、故事,结合生活实际,感悟学校生活的丰富多彩,会认57 个生字,会写46 个生字。学习部首查字法,学会按部首个汉字归类,认识部首。 识字2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八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体会词语的节奏。 3、留心观察校园生活,体会校园生活的多彩多姿。 教学重点:认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积累词语体会词语的节奏,留心观察校园生活,体会校园生活的多彩多姿。 教学准备:ppt、录音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引入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材分析(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材分析(人教 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材分析 【单元教学设想】 三国有一个故事,说有人向董遇请教,他不肯教,说:“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苏东坡曾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他们宋朝有“《文选》烂,秀才半”的谚语。后人也仿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咏。”诸如此类的话都在说“熟读”的重要。因此,学习古诗文的学法就是“熟读法”。 真正的“熟读”应是一种美的享受和美的创造。苏轼说:“三分诗,七分读。”此言也正道出了诗文诵读的重要性。古诗文尤其重视诵读,学习诵读的基本技能,是更好地品味古诗文的必要环节。 为了全面了解作家作品,自主地查阅搜集资料是必不可少的学习方法,真正做到“立体的懂”,而不是“平面的懂”,这就是文学理论所谓的“外部研究”。这种“外部研究”既是横向的也是纵向的。因此,学习古诗文可用“综合学习法”。 古诗文流传于世,自有其可称处,其中有的既是名篇,亦复有佳句,即如晚清王国维所谓“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有篇有句”者。而且许多名句因寓意深刻、形象生

动而流传千古,脍炙人口。这样,“语言积累法”也是学习古诗文的一种必要方法。 教学角度:写读训练 主要教学步骤: .教师出示一朵花,学生看花后,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一段话。 .全班交流,探讨“观花”之异趣,感受心理对创作的影响。 .品读范文之悲景,模仿其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 .品读范文之乐景,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 .分组交流,全班点评。 .创新思维写作训练: ①以乐景写哀情。 ②以哀景写乐事。 老师举例说明,学生自由创作。 .依据课文主题,学生自创逆境警句。 《醉翁亭记》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教学角度:朗读训练 主要教学步骤: .学生自读,辨音正义。 .分句群朗读,理解内容。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数除法》名师教材分析及归纳总结

第三单元 分数除法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1.倒数的认识 2.分数除法的计算 3.问题解决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2.使学生体会分数除法的意义,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进行分数除法计算。 3.使学生会解决一些和分数除法相关的实际问题。 4.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并掌握模型、方程、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 三、主要变化与具体编排 (一)主要变化 除了把“倒数”从“分数乘法”单元移过来和把“比”的内容另设单元以外,本单元还有两个较大的变化。 1.删去“分数除法意义”的相关例题。 考虑到学生对整数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已经非常熟悉,修订后的教材不再单独设置有关“分数除法意义”的例题,只在相关练习中进一步巩固分数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2.增加两类“问题解决”。 第一类是和倍、差倍问题(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是以“几分之几”的形式出现的)。在这类问题中,有两个未知量,这两个未知量之间的数量关系也有两个。例如,第41页例6中,两个未知量分别是“上半场得分”和“下半场得分”,两个数量关系分别是“上半场和下半场共得42分”和“下半场得分是上半场的一半”。解决时,可以设其中一个未知量为x ,利用其中的一个数量关系,用代数式表示出另一个未知量,再利用另一个数量关系列出方程。设的未知数不同,列代数式和列方程所依据的数量关系不同,列出的方程也完全不同。例如,本例就可以列出如下一些方程。 设其中一个未知量为x 如果设上半场:x 分 如果设下半场:x 分 用代数式表示出另一个量 下半场:(42-x )分 (依据“全场得42分”) 下半场:x 分 (依据“下半场得分是上半场的一半”) 上半场:(42-x )分 (依据“全场得42分”) 上半场:2x 分 (依据“下半场 得分是上半场 的一半”,即“上 半场得分是下 半场的2倍”) 列出方程 42-x =x 或 x =2(42-x ) (依据“下半场得分是上半场的一半”或“上半场得分是下半场的2倍”) x +x =42 (依据“全场得42分”) x =(42-x ) 或42-x =2x (依据“下半场得分是上半场 的一半”或“上 半场得分是下 半场的2倍”) 2x +x =42 (依据“全场得 42分”)

第二单元英语教材分析

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Unit 2 Last weekend 一、单元教学内容 1、话题:What did you do? 2、功能:动词过去式在具体情境中的基本使用方法。 3、语言结构: (1)句型:What did you do yesterday? I played football/ watched TV … 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I went fishing/ went to a park … Did you read books? Yes , I did./ No, I didn’t. (2)词汇:watched TV, washed clothes, cleaned the room, played football, visited grandparents, went to a park, went swimming, read a book, went fishing, went hiking.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 (1)能够对过去某人所做的事情进行问答,如:What did you do yesterday? I visited my grandparents. (2)能够用一般过去时的一般疑问句形式询问别人过去某个时间所做的事情并作答。如:Did you go fishing last weekend? Yes, I did. No, I didn’t. (3)能够对某人过去某天所做的事情进行简单地叙述。如:Zhang Peng visited his grandparents yesterday. (4)能够听懂会唱歌曲At the zoo 2.知识目标 (1)能够掌握A,B部分Let’s learn,Let’s talk中的四会单词和四会句子。 (2)能够听,说,认读A,B部分Let’s talk中的句子。

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教材分析

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教材分析 六单元教材分析 一本单元是在10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主要教学100以内的基本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这些口算是进一步学习多位数的基础,一定要加以重视。结合口算,教材还安排了用数学的(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的问题)内容。 二 教学目标 会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以及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标准》P13 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答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三 编排特点 .创设情境,提出计算问题。P57、P61、P67 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样,计算问题都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引入,使学生感受计算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有联系的计算对照编排。 (1)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关系,同时突出算法上的相同点。 (2)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相同单位的数相

加减,帮助学生建立数位概念,减少计算错误。 3.结合操作,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都通过让学生摆小棒、交流算法明确所学计算的联系和区别,以此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4.结合计算培养学生初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一单元的解决问题主要是解决两数相差多少的问题: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P72) 这类问题在生活中比较普遍,数量关系比较特殊,教材专门安排例题进行教学。教材从同一题材引出例3、第六单元 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第一课时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数学点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 2、使学生初步学会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能熟练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2、培养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一、教材解读: 人间处处有真情。本组教材就是以“真情”为主题安排教学内容的。一共选入了四篇课文:《穷人》、《别饿坏了那匹马》、《唯一的听众》和《用心灵去倾听》。课文中的这些人物虽然身份不同,但他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人间真情。 《穷人》这篇课文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了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同时也反映了沙俄时代劳动人民的悲惨。 《别饿坏了那匹马》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我”的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事。赞扬了残疾青年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表达了“我”得知真相后的感激之情。 《唯一的听众》记叙了“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赞扬了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表达了“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 《用心灵去倾听》这篇课文真实地记录了“我”与问讯处工作人员苏珊交往的过程,赞美了苏珊用心灵倾听孩子的心声、用爱心帮助孩子的善良品质,表达了“我”对苏珊的深切怀念之情。 这次口语交际的内容是:围绕“讲诚信与善意的谎言”展开一次辩论。通过辩论,提高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到做人要讲诚信,但有时候也需要善意的谎言。 这次习作内容是:写一写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事,学习通过具体事例,运用环境、心理、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抒发真情实感的写法;引导学生善于用敏锐的双眼发现真情,体会到人间处处有真情。 二、单元教学目标(从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细化)

科学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教材分析 一、单元概述 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的发生变化。本单元主要是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从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中,寻找化学变化的本质:产生了新物质。物质的化学变化产生了哪些新物质,怎样判断产生了新物质,这就需要学生学会寻找足够多的证据,作为判断产生了新物质的依据。 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物质的变化。 本单元包括8课:第1课主要呈现生活中物质变化的实例。从这些变化的实例中,比较出两类不同的变化。第2课通过两个实验,引导学生详细观察没有变化的沙豆混合和产生了新物质的白糖加热,分辨物质变化过程中的“变”与“不变”,分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特征。第3—6课具体介绍一些化学变化的类型以及这些化学变化所伴随的现象。学生通过观察现象、作出假设、寻找证据、得出结论的过程,研究各种化学变化,总结化学变化的主要特征:产生了新的物质。第7—8课通过研究化学变化速度的控制,介绍化学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懂得化学变化与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最后帮助学生总结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本单元并不要求学生学生掌握化学变化的类型和化学变化生成的具体新物质。而是要求学生能够从种种变化的现象出发,推断物质的变化是否产生了新物质,然后寻找各种证据验证自己的假设,从而达到提升科学探究能力的目的。 二、单元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的。 2.物质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3.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会产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4.物质的物理变化不产生新的物质,物质的化学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 5.物质的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 6.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可以利用物质的变化解决生产生活中的许多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推测、实验设计和验证获得结果。 2.学习通过“假设---检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思维方式,自己设计对比实验进行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材分析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目标 1.反复诵读,培养文言语感。 2.注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句式,欣赏课文中精彩的语句。 3.学习古人论事说理的技巧,体会他们的人生感悟,从中得到思想启迪和情感陶冶。 二、编写意图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我国古代的经典名篇,从内容和主题上说,有的是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如《北冥有鱼》《大道之行也》等;有的是对现实生存状态的反思,如《马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等。 《北冥有鱼》节选自《庄子?道遥游》,是全文开头的一小部分。作者通过雄奇的想象,塑造了“鲲鹏”这样一个超现实的形象,阐发了追求绝对精神自由的思想,富有浪漫色彩。《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节选自《庄子?秋水》,主要由庄子和惠子的辩论组成,既机智敏锐,又轻松闲适;既令人叹服于庄惠二人的辩才,又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虽有嘉肴》节选自《礼记?学记》,重点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虽然主要是针对教师而言,实际上对学生的学习也有启发意义。《大道之行也》节选自《礼记?礼运》,闻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马说》以良马喻人才,认为人オ只有遇到伯乐才能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被埋没。文章篇幅短小,言简意赅,引人深思。《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由茅屋被风雨袭击的遭遇,生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表现了一种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卖炭翁》通过卖炭老人惨道宫使强取豪夺的故事,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本质,表达了对劳动者的深切同情。 从语文能力训练的角度来说,学习这个单元: 首先要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培养文言语感。诵读是文言文学习非常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是核心的环节,而诵读的目的正是在于培养语感。没有良好的语感,任何一种语言都是难以学好的。 其次,要注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句式,欣赏课文中精彩的语句。要学会整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数除法》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数除法》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1.倒数的认识 2.分数除法的计算 3.问题解决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2.使学生体会分数除法的意义,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进行分数除法计算。 3.使学生会解决一些和分数除法相关的实际问题。 4.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并掌握模型、方程、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 三、主要变化与具体编排 (一)主要变化除了把“倒数”从“分数乘法”单元移过来和把“比”的内容另设单元以外,本单元还有两个较大的变化。 1.删去“分数除法意义”的相关例题。考虑到学生对整数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已经非常熟悉,修订后的教材不再单独设置有关“分数除法意义”的例题,只在相关练习中进一步巩固分数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2.增加两类“问题解决”。 第一类是和倍、差倍问题(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是以“几分之几”的形式出现的)。在这类问题中,有两个未知量,这两个未

知量之间的数量关系也有两个。例如,第41页例6中,两个未知量分别是“上半场得分”和“下半场得分”,两个数量关系分别是“上半场和下半场共得42分”和“下半场得分是上半场的一半”。解决时,可以设其中一个未知量为x,利用其中的一个数量关系,用代数式表示出另一个未知量,再利用另一个数量关系列出方程。设的未知数不同,列代数式和列方程所依据的数量关系不同,列出的方程也完全不同。例如,本例就可以列出如下一些方程。设其中一个未如果设上半场:x分如果设下半场:x分知量为x用代数式表示下半场:(42-x)下半场:x分上半场:(42-x)上半场:2x分出另一个量分(依据“下半场分(依据“下半场(依据“全场得得分是上半场(依据“全场得得分是上半场42分”)的一半”)42分”)的一半”,即“上半场得分是下半场的2倍”)列出方程42-x=x或x+x=42 x=(42-x)2x+x=42 x=2(42-x)(依据“全场得或42-x=2x(依据“全场得(依据“下半场42分”)(依据“下半场42分”)得分是上半场得分是上半场的一半”或“上的一半”或“上半场得分是下半场得分是下半场的2倍”)半场的2倍”)虽然这些方程之间可以通过变形互相转化,但其背后的思考角度是各不相同的。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并通过不同解法的交流,养成多角度地思考问题的习惯。第二类是可用抽象的“1”来解决的实际问题。教材利用修路这一“工程问题”来引入,使学生经历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答问题的过程。例如,学生会认为题中缺少解题的信息,此时,教师追问:缺少什么信息呢?学生会回答:不知道公路长多少千米。这样就很自然地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环境保护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本组教材围绕“爱护周围环境”这个专题进行编排。要通过本单元教学,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为保护环境作出自己的努力。 在一年级下册第三组安排了“保护环境”,二年级上册第七组安排了“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的专题。与以往专题不同的是,本组教学内容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围绕“环境保护”这个专题,本组教材将导语、课文、课后练习、语文园地以及综合性学习等相关内容以整合的方式编排在一起。其中,“调查周围环境”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在第5课《翠鸟》之后,提示学生此次活动要求调查的内容、所选择的组织和调查方式;在《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之后,提示学生交流开展活动的方式,整理调查材料,做好展示和交流的准备。 本组的四篇课文中,《翠鸟》《燕子专列》讲述的是人与动物之间的故事,《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路旁的橡树》反映了人们对待植物的不同态度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前三篇属于精读课文,最后一篇是略读课文。本组的导语提醒学生“留心周围的环境,再想想,为了保护周围的环境,我们能做些什么”;四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以具体生动的实例引导学生去感受保护环境的重要以及他人为

保护环境所作出的努力,使其在内心深处、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有所触动和感悟;顺着这个情感发展主线,教材在课文后面安排学生去亲身调查、开展以“调查周围环境”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语文园地”中,教材在学生开展的调查活动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拓展和延伸,引导学生围绕专题和此次活动,开展口语交际、习作和展示等学习活动。 1、会认31个生字,会写40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留心周围的环境,在综合性学习活动展示交流的基础上,选择习作内容,借鉴课文的有关表达方法,写一篇与爱护周围环境有关的作文。愿意展示自己的习作,与同伴分享快乐。 4、感受贯穿全文的爱心,增强保护环境、爱护鸟类的意识。 5、领会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 6、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1、了解翠鸟外形和动作上的特点,体会翠鸟外形特点和捕鱼本领之间的关系,透过具体的语句感受作者对鸟的喜爱之情。 2、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贯穿全文的爱心,增强保护环境、爱护鸟类的意识。

八年级第六单元教材分析

第六单元教材教法分析 纵观第六单元选文,都是古代请新隽永的写景名篇,一切景语皆情语,每位作者怀着对美景相同的感受,留下美文,展示各样美好思想感情,因此,在这一单元,我们带领学生,读美文,品美景,赏美情,留美印,陶冶高尚的情操,培养健康坦荡的胸怀,向往美好境界,树立追求创造美好生活的精神目标。 参考开学初曹老师发给我们的整体教材分析,关于本单元教学目标如下: 第六单元教学目标: 1、体会古人从大自然中领略和感受到的人文熏陶和审美观感。引导培养学生的人文素 养和审美情趣。 2、提高学生对古代美文佳篇的阅读、感知、赏析、体味、领悟能力。 3、掌握重点字词和基本句式,背诵美篇佳句。 教学重点: 了解和体会自然之美。学习文章从不同角度、抓特征刻画景物的手法。领略文中的美妙境界,体会作者的志趣;学习对偶佳句,场景描写手法,简练成趣;叙事、绘景、写情结合的手法。掌握文中的文言时间词及其他字词。背诵默写。 单元教学难点: 1、读通文意,结合时代背景、简单了解作家经历的基础上,领略作者思想感情 2、学生在欣赏美文中,能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受自然景色的美点,培养欣赏美、 体验美的能力

26课《三峡》 北魏郦道元的《三峡》,描写了三峡春、夏、秋、冬四季的美丽景色,是写景散文中的上乘之作。对学生而言,结合注释读懂弄通文意不困难,关键是了解写景散文运用的写作手法和文章的布局以及文言词语、特殊句式的掌握。 教学设想: 教学过程中尽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欣赏三峡风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熟读成诵,积累理解”对课文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清句读,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并结合书下注释通过圈画法把字词和译文一一对应,尽量字字落实;通过“品读课文,解决问题”,使学生明了写景散文运用的写作手法和文章的布局。 重难点教学建议 本文的写作手法: 明确: 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正面写山的长、多、陡、高。“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从侧面说明江面狭窄,两岸群峰相连,峭壁对峙,山下只见一线天。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正面描写,可见其凶险。“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侧面表现江水迅疾。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正面描写猿啼凄凉怪异,回声久久不绝,悲哀婉转,到处笼罩着悲寂、凄凉的气氛。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以忧伤的渔歌作结暗示三峡渔民的悲惨生活,侧面表现三峡之秋的萧瑟凄凉。 正面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直接具体地描绘出来。一般包括动静描写,虚实描写,色彩渲染描写,观察角度变化描写,点面结合描写五种描写方法;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方面进行的直接描写。(也叫实写)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 2、动静结合。 静景:山动景:水 山(两岸连山,群峰对峙)水(夏:大水猛涨,江流湍急;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寓言故事”为主题组元,是继三年级上册“童话世界”单 元之后,第二次以文体组元,编排了4则寓言故事,《守株待兔》《陶罐和铁罐》《鹿角和鹿腿》《池子与河流》。4则寓言故事涵盖古今中外,有中国古代寓言、当代寓言,也有伊索寓言和克雷洛夫寓言;文 体有故事,还有诗歌。丰富多样的学习素材,为学生认识、了解寓言 打开了一扇窗。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本单元的4篇课文运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不仅要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还要关注寓言中蕴含的道理,“交流平台”则引导学生对寓言的基本特点及阅 读寓言的好处进行了总结梳理。 本单元的习作是看图作文,要求是“把图画的内容写清楚”,习作安排的是“看图画,写一写”。本单元还安排了“快乐读书吧”栏目,推荐阅读中国古代寓言、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等经典寓言故事, 提示阅读寓言故事的基本方法,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寓言故事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1)课文 1.认识27个生字.读准3个多音字,会写32个字,会写29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寺株待兔》。 3.能结合相关语句,体会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读懂故事,明白道

理, 4.能借助注释读准文言文。 5.能结合生活实际对故事发表自己的看法。 (2)口语交际 1.积极參与讨论.能表明自己的观点,并说清楚理由。 2.能一边听一边思考,想想别人讲的是否有道理,尊重不同的想法。(3)习作 1.能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展开想象。 2.能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写清楚。 3.能与同学分享习作,并能根据同学的意见修改习作。 (4)语文园地 1.能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梳理、总结对寓言的体会和认识。 2.能发现“源源不断、无忧无虑”等词语的特点,并能写出相同结 构的词语。 3.能仿照例句写出带有动作、神态描写的提示语。 4.能按照正确的格式写一个通知。 5.知道横画或監画较多的字的书写要点,写好“艳、静”等8个字。 6.积累“邯郸学步.、滥竽充数”等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

2019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材分析

2019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 单元教材分析 第六单元珍爱我们的家园 单元导语 在群星璀璨的茫茫宇宙中,地球只不过是一颗微不足道的行星,但对于地球上的 生命来说,它却是唯一的。地球以它蓝色的海洋、绿色的森林、黄色的土地哺育了无 数生命,而人类不过是众多生命中的一员,绝没有肆意破坏自然环境、随意浪费自然 资源的权利。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在享受它带给我们一切美好事物的同时,也要学会 感恩、珍惜,用心去呵护这颗美丽的星球。 适合人类生存的只有一个地球,如果人类肆意破坏环境,浪费自然资源,必然会 破坏生态平衡,导致环境恶化,最终危及人类生存。我们应该像三黑那样珍惜和热爱 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像山野老农那样为保护环境、绿化家园而不懈奋斗。请珍爱我 们的家园吧,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让我们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点滴做起,为我 们家园的美好明天尽自己的一分力量。 本单元的文章都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珍惜资源,保护环境”这一永恒的主题。这样编写的目的在于依托文本,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引导学生感受珍惜资源、保护环境 的重要意义,了解人们为此做出的努力,使“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扎根于学生的心底,鼓励学生积极行动起来,为地球家园美好的明天尽一份自己的力量。同时, 还要引导学生运用“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的读书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教材分析 分类内容课时教学要点 课文古诗三首2 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描写的美丽景 色;思考作者是如何将景物的特点展现出来的。 只有一个地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

球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结合关键句,说说 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说明文的特点。 三黑和土地1品味诗歌直白质朴的语言;感受三黑的形象,体会农民对土地的热爱之情。 青山不老1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体会课题的作用。 口语交际意见不同怎 么办 1 准确把握别人的观点,不歪曲、不断章取义;尊 重不同的意见,讨论问题时态度要平和,以理服 人;表达观点时要简洁明了,有根有据。 习作学写倡议书1注意倡议书的格式要正确;倡议的内容要写清楚、有条理。 语文园地交流平台 1 学会抓住关键字词概括段落的主要观点、了解主 要信息;了解古代文化中的一些专有名词,感受 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数除法》教材分析_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数除法》教材分析 一、本单元教材编排说明分数除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和前面学习的很多知识具有比较直接的联系。如分数除法,除了与分数乘法的意义、计算及其应用有联系外,还与整数除法的意义,以及解方程的技能有关。而比的初步知识,则要用到分数和除法的一些基础知识。本单元主要内容包括: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比和比的应用。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一方面掌握了分数的四则运算;另一方面又开始了比的初步知识的系统学习,为后面学习百分数和比例提供了基础。二、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进行分数除法计算。2.会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3.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并能类推出比的基本性质。能够正确地化简比和求比值。4.能运用比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理解比的意义,能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理解分数除法的算理,列方程解答分数除法问题值得强调的是: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是我们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也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但是,在计算过程中把除法转化为乘法,对学生来说是数学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另外,分数除法应用题历来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它经常需要学生灵活应用数量之间的关系。由于理解困难,学生往往依靠记忆题型来解决问题,这就失去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作用。因此,抓住这两个难点,组织开展针对性的专项练习,是提高学习成效的重要措施。本单元可

用13课时进行教学。四、单元主体分析1、结合操作活动和图形语言,探索并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及计算方法(1)采用对比的方法,揭示分数除法的意义在分数除法的教学中,教材采用了整数与分数对比,乘法与除法对比的方式,揭示出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2)在折一折、涂一涂的活动中,探索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明白算理在分数除以整数这个环节中,教材设计了“折一折、涂一涂”等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借助图形语言,利用已学过的分数乘法的意义,解决有关分数除法的问题,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总结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案例片段】1、教师出示一张长方形纸,问:灰色部分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2、(活动)出示情境问题:把一张纸的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学生可能脱口而出)师:下面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请在准备的长方形纸上折一折,然后用彩笔将其中的一份涂上颜色。通过画图,你发现了什么?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涂色的过程吗?板书:÷2==(师:把平均分成2份,就是把4个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2个,也就是)板书:÷2=×=(师:把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的,也就是。)这个练习环节,学生可能认为第一种方法更简便一些。3、把一张纸的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请你在另一张纸上折一折,然后用彩笔将其中的一份涂上颜色。组织交流:从图上你看出了什么?用算式怎么表示?学生在展示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由于4不能被3整除,第一种方法要将每个平均分成3份再涂色,分法比较麻烦,不

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苏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五篇课文和一个练习。五篇课文分别是《春笋》《雨点》《小池塘》《春到梅花山》《草原的早晨》,内容都与景色有关,意在告诉孩子们大自然的一些美景,让孩子们观察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热爱大自然。 二、单元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会写4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情感目标 《春笋》写的是春天到来之际,春笋破土而出,旺盛地生长的情景,赞颂了春笋不怕困难,顽强向上的生命力。 《雨点》是一首诗歌,全诗8行、4句,分别写雨点落进池塘、小溪、江河、海洋里的不同动态。第一句抓住“池塘”水波不兴的特点,写雨点在那里“睡觉”;第二句抓住“小溪”流水潺潺的特点,写雨点在那里“散步”;第三句抓住“江河”奔腾不息的特点,写雨点在那里“奔跑”;第四句抓住“海洋”巨浪翻滚的特点,写雨点在那里“跳跃”。课文表述由静到动,由小到大,不仅内容丰富,且构成了审美的多样性,读来颇有趣味。 《小池塘》的意境很美,如诗如画。它描写了春天到来时小池塘的美丽景象,为了表现这种意境,作者大量采用了比喻来表现这种意境。全文共出现了六个比喻:把池塘比作眼睛;把芦苇比作睫毛;把白云比作白鹅;把太阳比作气球;把月牙比作小船;把星星比作珍珠。对于孩子来说,这种静态中的动感和生命之美如何使学生领会,这是教学本篇课文的一个难点。 《春到梅花山》一文描写了早春时节梅花山梅花盛开时的动人景象和人们游览梅花山、观赏梅花的情景。课文插图形象地反映了课文内容,供学生观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梅花山梅花盛开、人流涌动的情境。课文着重描写的是早春时节梅花盛开时的动人景象。“ 《草原的早晨》是本单元最后一篇课文。课文描写了早晨,牧民在草原放牧的情景,展现了草原繁荣兴旺的新气象。本文意在让学生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和牧民们的勤劳、欢乐。文章条理清楚,语句流畅,文字优美生动,是训练学生朗读的好教材,也是对学生情感熏陶的好课例。

必修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教材内容做一简要分析。 1、整体分析 1.1 时代背景分析 任何一部教材都是以当时特定的社会、经济需求以及科技发展为基层而产生的。对教材时代背景的分析,有助于教师明确教材目的,掌握教材的特点,正确评价、运用地理教材。地理新教材从培养合格公民出发,体现素质教育和三个面向的精神,选择合格公民必须具有的地理基本知识,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地理教材不再把知识和技能视为仅供记忆和存储的定论,而认为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不再认为知识只有确定的意义和客观的尺度,而认为它具有不确定的意义和主观的创意,其本质在于运用它进行创造性思维,并由此构建出新的意义;不再把知识的呈现视为唯一的任务,而要以提高学生素质的观点来把握学生的发展,给予他们自主学习的机会,培养他们独立判断、主动学则的能力和品质。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作为地理学研究对象之一的“地理环境”是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及人类智慧圈等圈层所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本章是对地理环境中大气圈即地球表层大气这一自然要素集中编排和建构的一个专题。在章节安排中,将其安排于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可显其在本册知识学习中的基础性和重要性。因本章知识内容的抽象性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的紧密性,可以说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难点更是重点。 1.2 外部联系分析 教材外部联系分析一般可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与初中教材的联系、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 首先,从与初中教材的联系来看,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科学知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跨“人文与社会”、“科学”两个学习领域。高中教材可谓是初中教材的“升级版”,主要表现为内容更加详细,条理更加清晰,规律性的整合度更高,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也更高等。以所选内容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为例讲,这一章节是对学生在初中阶段所学的“天气与气候”的一种深化、细化。学生在初中阶段度这部分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学生局限于感性认识,无法自主实现地理规律原理与个人经验的结合,对概念、理论的归纳能力较弱,对地理事物及现象等问题原因的产生的分析能力也不足。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必须采用有效的方法给予辅导,启发引导学生完成新知识的构建,通过整章知识内容的学习,不仅要学会构建、掌握非常全面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更是要学会如何学习,如何分析并解决问题。因此,可以说高中教材有助于学生从“是什么”走向“为什么”的一个主动学习的过程。其次,从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来看,地理是中学学科教学体系中一门特殊学科,它知识内容复杂,综合性强,与其他学科间存在着广泛的联系。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可以运用物理学科的理论方法,分析地理现象和规律。如在讲解“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这一知识点时。这部分地理知识牵涉到初二物理知识:热力差异。最后,从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来看,我们可以从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第一条就可以体系出来地理教材与实际生活的关联性。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 教案 第6单元教材分析

第六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 (一)教学内容 11~20各数的认识 分两段编排:(1)11-20各数的认识; (2)10加几、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二)教学说明和教学建议 (1)11-20各数的认识 11-20各数仍然是从数概念的几个方面:数数、数的顺序、比大小、序数、读数、写数、数的组成来认识的.教材安排了三个例题,例1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从数数、数的组成、读数几个方面来认识;例2教学数的顺序和比大小;例3教学写数(具体说明三个例题的是什么),序数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熟悉,没再安排例题,只在练习中巩固. 虽然仍然是从这些方面认识,但由于数的范围不同,数的特点也不同了,因此侧重点也不同了. 如数数,10以内是1个1个地数,11-20不仅要以“个”为单位数数,还要以“十”为单位数数.11-19计数的结果就是一个十和几个一,20是2个十.所以这里数数要从认识计数单位“十”开始,由此了解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借助计数单位“十”认识11~20各数. 教材在认识11-20各数时,就是在认识计数单位“十”的基础上,借助计数单位十来认识11~20各数的.

◇结合数的组成按数位写数. 教材把用小棒计数的结果,先用计数器(是数位的具体化)表示出来再对照教学写数.还通过11中两个1的对比,让学生体会位值的意义. ◇丰富数数的经验 为了丰富数数的经验,本单元在练习中安排了2个2个、5个5个地数的习题(这也是生活中常用的数数方法). (2)10加几、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例4教学十加几及相应的减法,主要是通过操作(摆小楱)利用数的组成进行计算.一方面可以巩固11~20各数的认识,同时也为后面学习进位加法做准备. 例5,教学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为以后学习多位数的进位加和退位减做准备.这里通过在计数器拔珠计算,使学生看到,这里的加减法实际上是相同单位(个)在进行加减.在这里第一次给出“加数”“和”“被减数”“减数”“差”等名称,只是让学生认一认,不要求学生背下来,随着老师的使用,让学生熟悉. (3)解决问题 这里结合学生掌握的数数经验,安排了用数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继续经历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同时体会到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式,前面是用列式的方法,这里用数数的方法也能解决问题. 教学中老师们还可以设计一些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用数数方法解决的问题.如解决乘车要坐几站、要爬几层楼、再过几天是小朋友的

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教师:XXX 大家好!下面由我来和大家研讨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本单元属于阅读策略单元,即有目的地阅读。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一个亮点,是从三年级开始,每个年级的上册教材都编排了一个特殊单元,就是阅读策略单元。三年级上册是“预测策略”、四年级上册是“提问策略”、五年级上册是“提高阅读速度的策略”。六年级上册是“有目的的阅读”(就是阅读理解监控策略)。 解读这个单元之前,我想和大家讲一讲阅读策略。什么是阅读策略呢?阅读策略是指阅读主体在阅读过程中,根据阅读任务、目标及阅读材料的特点等因素所选用的促进有效阅读的规则、方法和技巧。阅读策略有许多种,比如预测策略、提问策略、连结策略、批注策略、统整策略等等。统编教材选择了四种阅读策略,六年级安排的是有目的的阅读,就是阅读理解监控策略。

我们如何理解有目的地阅读呢?有目的地阅读,就是根据阅读的需要,运用相应的方法完成阅读任务,提高阅读效率。一般情况下,有目的地阅读,首先要根据目的,对阅读材料进行取舍,选择恰当的阅读材料,减少无关材料和重复的材料对阅读的干扰。确定内容后,还要运用以前掌握的阅读策略,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达到自己的阅读目的。 根据“双线组元”这一统编教材编写的特点,第三单元单元导语页,以杨绛先生的一则名言: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强调了“有目的地阅读”这一人文主题。红色线圈出来部分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上面一句是阅读要素,“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 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下面的一句是习作要素,“写生活体验,试着表达自己的看法”。整个单元都是围绕这两条线进行编排设计的,所以在教学时我们的着力点要打在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这两条线索上。 从目录中就可以知道本单元第一部分是三篇课文教学,其中《竹节人》、《宇宙生命之谜》是精读课文,《故宫博物院》是略读课文,第二部分是一个习作,______让生活更美好,最后一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