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临床路径

(2011年版)

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ICD-10:D59.101/ D59.6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血液病诊断和疗效标准》(张之南、沈悌主编,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三版)、《临床诊疗指南-血液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200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

1.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

(1)符合溶血性贫血的临床和实验室表现。

(2)直接Coombs试验阳性。

(3)如广谱Coombs试验阴性,但临床表现符合,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治疗有效,又能除外其他溶血性贫血,可考虑为Coombs试验阴性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4)需除外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或其他疾病(如CLL,Lymphoma)引起的继发性自身免疫性溶血。

2.冷凝集素综合征

(1)符合溶血性贫血的临床和实验室表现:寒冷环境下出现耳廓、鼻尖及手指发绀,加温后消失,可有贫血或黄疸的体征;实验室检查发现胆红素升高,反复发作者有含铁

血黄素尿等。

(2)冷凝集素阳性。

(3)直接Coombs试验几乎均为补体C3型。

3.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

(1)符合溶血性贫血的临床和实验室表现:如受凉后血红蛋白尿发作,发作时出现贫血且进展迅速,实验室检查发现胆红素升高,反复发作者有含铁血黄素尿等。

(2)冷热溶血试验阳性。

(3)直接Coombs试验为补体C3型阳性。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邓家栋临床血液学》(邓家栋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临床诊疗指南-血液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

1.肾上腺皮质激素。

2.其他免疫抑制剂。

3.脾切除:药物治疗效果不满意,且反复发作者。

4.输血:输血须谨慎,必要时输注洗涤红细胞。

5.其他治疗:

(1)达那唑;

(2)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

(3)血浆置换疗法。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内。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D59.101/D59.601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及分类、尿常规、大便常规+隐血;

(2)肝肾功能、电解质、输血前检查、血沉、抗“O”、C反应蛋白、血型、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筛查;

(3)网织红细胞、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和结合珠蛋白、胆红素、尿胆原、尿含铁血黄素;

(4)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直接试验);

(5)骨髓形态学检查;

(6)胸片、心电图、腹部B超;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单价抗体测红细胞膜附着的IgG、A、M和C3;

(2)冷凝集素测定;

(3)冷热溶血试验,若阳性应做梅毒、病毒等有关检查;

(4)凝血功能、尿游离血红蛋白。

3.发热或疑有感染者可选择:病原微生物培养、影像学检查。

(七)治疗开始于诊断后第1天。

(八)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1.糖皮质激素作为首选治疗:

(1)常规起始剂量(泼尼松1mg/Kg/d)。

(2)视病情可选用短疗程大剂量给药。

2.急症治疗:适用于严重贫血、溶血危象、需要紧急手术或分娩者。

(1)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0.4g/Kg/d×5d或1.0g/Kg/d ×2d。

(2)输注红细胞,有条件输注洗涤红细胞。

(3)血浆置换。

(九)出院标准。

1.一般情况良好。

2.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溶血危象、常规治疗无效、发生严重并发症等,则退出该路径。

二、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ICD-10:D59.101/D59.601)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14天内

第十二章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及其实验诊断

第十二章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及其实验诊断字体:大中小 打印全部打印客观题打印主观题本试卷在答题过程中可能要用到“公式编辑器”,请点击此处安装插件! 一、A1 1、患者,女性,35岁,半个月来感觉疲软乏力,脸色苍白黄染。体检发现有肝脾肿大,血常规显示红细胞明显减少,Hb为30g/L,血小板正常,血清Hp低于参考范围。初步诊断为()。 A.黄疸性肝炎 B.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C.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D.缺铁性贫血 E.脾亢 【本题 1.0 分,建议 1.0 分钟内完成本题】 【答疑编号100060323,点击提问】【加入打印收藏夹】【加入我的收藏夹】【隐藏答案】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血象检查:红细胞和血红蛋白迅速下降,急性Hb 甚至可以降至20g/L,血小板一般正常,部分患者血小板减少。临床表现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及黄疸、肝脾肿大;个别合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而伴有出血症状。有的有冷凝集综合征和阵发性寒性血红蛋白尿。受冷部位的手、足,耳、鼻等皮肤苍白、发绀及疼痛,加温后可恢复。【您的回答】:C【答案正确,得分:1.0】 2、冷凝集试验正常参考值是()。 A.<1:20 B.<1:40 C.<1:80 D.<1:160 E.<1:320 【本题 1.0 分,建议 1.0 分钟内完成本题】 【答疑编号100060132,点击提问】【加入打印收藏夹】【加入我的收藏夹】【隐藏答案】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冷凝集试验的参考值:正常人血清抗红细胞抗原的IgM冷凝集素效价小于1:32(4℃)。 【您的回答】:B【答案正确,得分:1.0】 3、冷凝集素测定不增高的疾病为()。 A.人支原体肺炎 B.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C.多发性骨髓瘤 D.再生障碍性贫血

第三单元溶血性贫血

第三单元溶血性贫血 1.由于红细胞寿命缩短,破坏增加,超过了骨髓代偿能力所引起的贫血为 A.缺铁性贫血B. 再生障碍性贫血 C. 巨幼细胞性贫血 D. 继发性贫血 E. 溶血性贫血 2.下列属于遗传性溶血性贫血的是 A.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B.冷凝集素综合征C. 葡萄静-6-磷酸脱氢酶缺陷症 D.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E.心源性溶血性贫血3.不属于红细胞外在异常所致的溶血性贫血是A.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B. 脾功能亢进 C. 酶缺陷导致的溶血性贫血 D. 铅中毒 E.心源性溶血性贫血 4.不属于遗传性红细胞内在缺陷的是 A.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B.G-6-PD缺乏C.异常血红蛋白病 D.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E. 镰状细胞贫血 5.正常人血浆中的游离血红蛋白小于 A.10mg/L B.20mg/L C. 30mg/L D.40mg/L E. 50mg/L 6. 正常人血浆高铁血红素清蛋白试验呈 A.阳性B.强阳性C. 阴性D.弱阳性 E.阴性或弱阳性 7. 正常人尿隐血试验呈 A.阳性B.强阳性C.阴性D. 弱阳性 E.阴性或弱阳性 8. 正常人的含铁血黄素试验呈 A.阳性B. 弱阳性C. 强阳性D.弱阳性或阳性E.阴性 9. 尿含铁血黄素试验又被称为 A.尿隐血试验B. Rous试验C. 渗透脆性试验D.自身溶血试验E.高铁血红素清蛋白试验 10.蔗糖溶血试验定量试验正常溶血率为 A.<1% B. <2% C. <3%D. <4%E. <5% 11. 正常人含5个及以上变性珠蛋白小体的红细胞一般小于 A.25% B. 30% C.35% D. 40% E.45% 12. pH 8.6 TEB缓冲液醋酸纤维膜电泳,正常血红蛋白电泳区带中的HbF A.<1%B. <2%C. <3%D. <4%E. <5% 13.成人抗碱血红蛋白小于 A.<1.0% B.<2.0% C.<2.5% D.<3.0% E.<4.0% 14.正常人血红蛋白液异丙醇沉淀试验呈 A. 阳性 B. 阴性 C. 弱阳性D.强阳性 E.弱阳性一强阳性 15.正常人的红细胞包涵体试验呈 A. 阳性 B. 弱阳性C.强阳性D. 阴性 E.弱阳性一强阳性 16.正常人冷热溶血试验呈 A.弱阳性B. 阳性C.弱阳性一强阳性 D.强阳性E. 阴性 17.红细胞大小不一最常见于 A.缺铁性贫血B.溶血性贫血C.失血性贫血 D.再生障碍性贫血E.感染性贫血 18.溶血性贫血的粒红比例为 A.轻度增高B下降或倒置C.正常 D增高或正常E.明显增高 19.溶血性贫血时网织红细胞 A.增高B,轻微下降C 正常 D明显下降E.下降或正常 20.下列疾病骨髓以中、晚幼红细胞增生为:主且网 织红细胞增高的是 A.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B.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C.慢性粒细胞自血病D溶血性贫血 E,再生障碍性贫血 21.非结合胆红素增高主要见于, A.白血病B。缺铁性贫血C再生障碍性贫血 D铁粒幼细胞性贫血E.溶血性贫血 22.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显著增高见于 A。血管外溶血B.血管内溶血 C.珠蛋白生成障碍性溶血性贫血 D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班E.再生障碍性贫血 23.血管内溶血性贫血的血清结合珠蛋白 A.下降B.轻微增高C.正常D.明显增高 E.增高或正常 24.血红蛋白尿见于 A.血友病B.缺铁性贫血C。溶血性贫血 D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E。再生障碍性贫血 25.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增加见子 A.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B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C缺铁性贫血 D球形红细胞增多症E.阻塞性黄疸 26.酸化血清溶血试验阳性见于 A.缺铁性贫血B再生障碍性贫血 C.血红蛋白病D白血病 E.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27.G-6-PD缺乏症含5个及以上变性珠蛋白小体的 红细胞常高于 A.25% B.30% C.35% D.40% E.45% 1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1、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可查抗人球蛋白试验。 海洋性贫血:外周血中可见到大量靶形红细胞。 遗传性球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渗透脆性增高。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查酸化血清溶血试验。 2、房间隔缺损 分型:原发孔型、继发孔形、静脉窦形,冠状静脉窦形。X线征:肺动脉段扩张、突出、肺血流量增多。 心电图:典型为电轴右偏和不完全性右夹支传导阻滞,V1上呈rsR样图形。 体征:胸骨左缘第2、4肋间闻及收缩期喷射样柔和 杂音,一般不超过去3/6级,向两肺传导,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存在宽的固定分裂。 3、室间隔缺损: 分型:窦部肌肉缺损,漏干膈部缺损,肌小梁部缺损,膜周部缺损。 并发症:支气管炎,肺水肿,充血性心衰,感染性心内膜炎。 X线征:肺动脉段突出,肺血管影增粗,且搏动增强,左右心室扩大,主动脉影较小。 体征:典型的是胸骨左缘下部闻及收缩期杂间IV级以上,响亮,粗糙,并伴有震颤,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 4、动脉导管未闭: 分为三型:窗形、漏斗形、管形 胸骨左缘2、3肋间闻及连续性杂音 肺动脉段突出,肺心血管影增多。 5、法洛血联症: 表现:青紫,呼吸急促和杵状指 四种畸形组成:右室流出道梗阻,室间隔缺损,主动脉骑跨,右心室肥厚。 并发症:脑血栓、脑脓肿,感染性心内膜炎 心电图:电轴右偏120度至150度。 X线征:肺动脉段凹陷,肺血管影减少,心尖上翘,典型靴形心。 体征:典型的心前区心脏杂音,收缩期的喷射样杂音,喀喇音,吹风样杂音。 6、可传递抵制信号的是:KIR 可结合抗原的是:TCR 可激活补体的是;MBL 7、前列腺增生起源于:移行带 前列腺癌起源于:外周带8、黄体发育不全:月经周期规律,经期短 黄体萎缩不全:月经期正常,经期延长 9、嘌吟核甘酸从头合成途径的前体是:IMP 嘧啶核甘酸从头合成途径 中的前体是:UMP 10治疗支原体肺炎首先的是:大环内脂类 治疗斑疹伤寒首选的是:四环素类 11、DNA变性是:双股DNA 解链成两条单链DNA 核酸杂交是:DNA和相应MRN形成双链。 12、Trende lenburg 试验检查:大隐静脉瓣,小隐静脉瓣,交通支静脉瓣功能。Pratt试验可检查:交通支静脉瓣功能 Perthes可检查:深静脉瓣功能。 13、检查桡骨基突狭窄性腱鞘炎的特殊试验是: Finke/stein试验 检查肩关节脱位的特殊试验是:Dugas试验。 14、Broca区受损,引起— —运动失语。 额中回后部受损,引起—— 失写。 Wernicke区受损,引起—— 感觉失语症。 优势半球颞中回后部受损, 引起——命名性失语 角回受损,引起——失读 症。 15、能作为LPL激剂的是: apo CII 能被HDL受体识别的是: apo AI 16、可表达HLA I类分子 的无核细胞是:血小板 不表达HLA I类分子和II 类分子的细胞是:成熟红细 胞 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是:树 突状细胞。 17、雌激素可使:子宫内膜 增生。 孕激素可使:子宫内膜由增 生期变为分泌期。 雄激素可有:蛋白合成作用 18、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 月经周期正常,但经期延 长,基础体温呈不相。 黄体功能不足:月经周期缩 短,基础体温双相。 无排卵性功血:月经周期不 规则,经量增多,基础体温 单相。 19、新生儿溶血症:红细胞 减少,网织红细胞增高,未 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血红蛋 白正常,网织红细胞正常, 未结合胆红素轻度增高为 主。 新生儿肝炎:血红蛋白轻度 降低,网织红细胞正常,未 结合胆红素与结合胆红素 均增高。 20、Ⅲ期淋巴瘤:左锁骨上 淋巴结,腹股沟淋巴结肿 大,且伴有脾受累。 Ⅳ期淋巴瘤:有腋下淋巴结 肿大,肝脏局限性受累。 21、经典途径的C3转化酶 是:c4b2b 旁路途径的c3转化酶是: C3bBb 经典途径的C5转化酶: c4b2b3b 22、滤泡性小裂细胞型:属 于低度恶性淋巴瘤 小无裂细胞型:属于高度恶 性淋巴瘤 23、下运动神经元是:脊髓 前角细胞 上运动神经元是:中央前回 Betz细胞 24、对侧同向偏育有黄斑回 避是:枕叶病变。 同侧全育是:视神经病变。 25、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胺 的物质是:c5a。 能对抗原进行特别性识别 的细胞是:T细胞 26、T细胞表面分子是:CD3 树突状细胞表面分子是: MHC——II NK细胞的表面分子:KIR 27、氯丙嗪的作用机制:阻 断N胆碱受体 丙米嗪作用特点为:对心肌 有奎尼丁样作用 碳酸氢锂作用机制为:使突 触间隙的Na+浓度下降。 28、震颤性麻痹的步态是: 慌张步态。 痉挛性偏瘫的步态是:划圈 样步态。 29、再生障碍性贫血:贫血 和出血程度不一致 溶血性贫血:有贫血而无出 血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贫血和出血程度一致 30、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可 有:眩晕、眼震、构音障碍, 交叉性瘫痪。 大脑中动脉血栓形成可有: 偏瘫、同向性偏育,偏身感 觉障碍。 31、急性血吸虫病可表现 为:发热过敏、腹痛、腹泻、 肝大。 晚期血吸虫病可表现为:脾 巨大、腹水。 32、体液免疫测定是指:血 清免疫球蛋白测定。 细胞免疫测定是指:皮肤迟 发型超敏反应。 33、C1脂酶抑制剂缺乏会 导致,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 肿。 腺苷脱氨酶缺乏会导致:重 症联合免疫缺陷。 34、急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 机制是:感染后的免疫反应 肾孟肾炎的发病机制是:感 染所致的中毒反应。 35、辅酶A中所含的维生素 是:维生素PP 36、NAD+中所含的维生素 是:泛酸 FAD中所含的维生素是: 维生素B2 37、促使轴突末稍释放神经 递质的离子是Ca2+ 可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的离子基础是:C1- 静息电位产生的离子基础 是:K+ 38、大红肾见于:弥漫性毛 细血管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毛细血管壁增厚呈车轨状 或分层状见于:弥漫性膜性 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肾小球呈线形免疫莹光的 肾功能小球肾炎可能是:弥 漫性膜性肾病 39、水俣病是一种甲基汞引 起的:神经系统疾病 急性苯中毒主要损害的是: 神经系统 40、有效不应期:不能产生 动作电位 相对不应期:需要阈上刺激 才能产生动作电位 41、组成呼吸链的复合体I 和II内均含有:铁硫蛋白 体内两条电子传递链交叉 点的成份是:泛醌。 42、癌:恶性上皮肿瘤 内瘤:恶性间叶性肿瘤 腺瘤:腺上皮起源的良性肿 瘤 移植排斥反应:IV型超敏反 应 花粉:I型超敏反应 43、青霉素G:对G+菌, G-菌和螺旋体有抗菌作用 哌拉西林:抗菌作用强,对 各种厌氧菌有效。 氨其西林:对G+菌及G-菌, 特别是对G-杆菌有效 44、蛋白质一级结构:不属 于空间结构 蛋白质变性时,不受影响的 结构是:蛋白质一级结构 整条肽链中全部氨基酸残 基的相对空间位置是:蛋白 质三级结构 45、与细菌运动有关的是: 鞭毛 作为消毒灭菌是否彻底的 指标是:芽胞。 与细菌抵抗吞噬有关的是: 荚膜 与细菌秥附宿主细胞有关 的是:菌毛 46、Swyer综合征是指: 46XY性腺发育不全引起闭 经 Asherman综合性症是:指 因刮宫过度致子宫内膜损 伤或粘连而引起闭经 Turner综合征是:指性染色 体异常,卵子不发育导致闭 经。 Stein_Leventhal综合征是 指:多多囊卵巢综合症。 Sheehan综合症是指:产后 大出血引起来垂体梗死而 闭经。 47、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的 内膜表现是:经期第5天子 宫内膜为混合型。 无排卵型功血的子宫内膜 表现是:经前刮宫子宫内膜 增殖型。 48、特异性细胞毒:细胞毒 性T淋巴细胞 分泌抗体:浆细胞 提呈抗原:B细胞 49、3’末端有多聚腺苷酸 的RNA是:mRNA 含有稀有碱基最多的RNA 是:tRNA 含有内含子和外显子的 RNA是:hnRNA 50、使胰蛋白酶原活化的最 主要物质是:肠致活酶 活化糜蛋白酶的物质是:肠 致活酶 51、矽肺可出现:早期肺门 淋巴结病变 大叶性肺炎渗出物,清除不 完全时可并发:肺肉质变。 52、评价远期疗效常用的指 标是:生存率 某时点内受检人群中流行 某种疾病的频率是:患病率 53、氨在血液中主要运输形 式是:丙氨酸和谷氨酰胺 氨在肝中合成尿素的主要 中间物质是:瓜氨酸和精氨 酸。 54、黄体生成素来源于:腺 垂体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来源 于:下丘脑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来源于: 胎盘 55、肺炎球菌荚膜多糖是: TI-Ag 异种动物血清是:TD-Ag 参与操纵子正调控的蛋白 质因子是:CAP 56、钠泵转运na+,k+属于: 主动转运 静息状态下k+由细胞内向 膜外扩散属于:通道中介的 易化扩散。 57、肾上腺皮质增生:血皮 质醇升高,ACTH也增高。 肾上腺皮质腺瘤:皮质醇升 高,ACTH低伴明显低钾碱 中毒。 58、竞争性抵制作用的特点 是:km增大,km不变。 非竞争性抵制作用的特点 是:km不变,km减少 59、线粒体内膜复合物V 的F1是:具有ATP合酶性 线粒体内膜复合物V的F0 是:存在H+通道。 60、拮抗胰岛素的激发不足 致低血糖为:addison病。 非抵制性胰岛素样活性过 高致低血糖:腹膜肿瘤 61、卡介苗属于:减毒活疫 苗 狂犬疫苗属于:灭活疫苗 62、阴道黏膜上皮为:复层 磷状上皮 宫颈黏膜上皮为:单层高柱 状上皮 63、治疗结节硬化型霍奇金 淋巴瘤首选的方案是: MBVD方案。 治疗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 瘤首选的方案是:CHOP方 案。 64、cushing溃疡的病因是: 中枢神经系统严重损伤 Curhing溃疡的病因是:严 重烧伤 65、黎明现象的原因是:清 晨胰岛素拮抗激素增多 Somogri效应的原因是:夜 间曾发生低血糖。 66、用于肿瘤免疫导向治 疗:免疫毒素 用于肿瘤非特异性主动免 疫治疗:免疫效应细胞 用于肿瘤特异性主动免疫 治疗:瘤苗 67、属真核细胞顺式作用元 件的是:TATA盒 参与原核基因转录正性调 控的是:CAP结合区 68、能清除感染细胞内病毒 的免疫因素是:CD8+CTL 可以阻止病毒自局部黏膜 入侵的免疫因素是:SigA 69、慢性肾功能不全伴低血 钾应选用药物是:阳离子交 换 慢性肾功能不全伴高血钾 应选用的药物是:葡萄糖酸 钙 70、膜内静息电位负值增大 的过程状态称为:极化。 动作电位形成机制中K+外 流引起:复极化。 71、调节红细胞中HB与O2 亲和力的是:2,3——DPG 为成熟红细胞中提供ATP 主要过程是:糖醇解。 72、帽子结构:M7GPPPMG 结构 CCA_oH:tRNA的3’结构 73、X—连锁低丙球蛋白血 症是属于:B细胞缺陷病 免疫球蛋白分类的主要依 据是:H链 74、左室内压上升速度最好 快是在:等容收缩期 左室容积下降速度最好快 是在:快速射血期 左室内压下降速度最快是 在:等容舒张期 第一心音的产生是由于:房 室瓣关闭 第二心音的产生是由于:动 脉瓣关闭 75、多肽链中链骨架的组成 是;C&CONHC&CONH 原核生物DNA复制起始过 程的顺序是:解螺旋酶、 SSB、引物酶、DNA-POIIII 76、铅中毒品走私案是铅主 要抑制:血红素合成酶活 性。 硫化氢中毒时主要抑制:细 胞色素氧化酶活性 77、耐药性质粒是:R质粒 决定细菌性别的是:F质粒 产生大肠菌素的质粒是: co1质粒 毒力质粒是:vi质粒 编码抗菌药物耐药性的是: r决定因子 78、组氨的前体是:组氨酸 R-氨基丁酸的前体是:谷氨 酸 精脒、精胺的前体是:岛氨 酸 5-羟色胺的前体是:色氨 酸。 79、DiGeorge综合症属于: T 细胞缺陷病 RTF的实质是:F因子 80、黏膜内癌的肉眼类型 是:表浅型胃癌 弥漫性侵润型胃癌的胃形 状似:皮革状 双侧卵巢转移性黏液癌称 为:krukenberg瘤 81、刺激小肠黏膜释放促胰 液素的最强物质是:盐酸 刺激小肠黏释放胆素收缩 素的最强物质是:蛋白质分 解产物 82、肺小细胞癌主要起源 于:kulchitsky细胞 肺细支气管肺泡细胞癌可 起源于:II型肺泡上皮细 胞 83、肾细胞癌可出现:透明 细胞 阑尾炎来自:嗜银细胞 85、诊断急性早幼粒细胞白 血病细胞化学染色:过氧化 酶强阳性。 86、诊断急性单核细胞白血 病细胞化学染色是:非特异 性脂酶染色阳性,可被氧化 纳抑制。 87、诊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的诊断和治疗 发表者:严匡华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AIHA) 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系体内免疫功能紊乱导致自身抗红细胞抗体引起溶血性贫血(HA)。根据自身抗体作用于红细胞所需温度的不同,本病分为温抗体型、冷抗体型、温冷抗体混合型三种。温抗体型AIHA(WAIHA)患者其致病抗体与抗原相结合的最适温度为37℃,抗体主要为IgG和 C3。冷抗体型AIHA的自身抗体主要为IgM,0~5℃时反应最活跃,其又可分为冷凝集素病(cold agglutinin disease,CAD)和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paroxysmal cold hemoglobinuria, PCH),前者较为多见。AIHA既可以是原发性疾病也可以是继发于其他疾病如淋巴增殖性疾病(LPD)、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原发性免疫缺陷及肿瘤等。尽管多 数AIHA患者对免疫抑制治疗有效,但溶血性贫血仍不能根治,并且1/5的原发性AIHA会进展为淋巴增殖性疾病[1]。本文就AIHA的诊断和治疗综述如下。 AIHA的诊断 温抗体型AIHA的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多样。温抗体型AIHA一般起病缓慢,以贫血症状为主; 急性型多见于儿童,可出现寒战、高热、腰背痛等溶血表现。1/3患者伴有黄疸及中度肝脏肿大,1/2以上的患者脾脏肿大。 温抗体型AIHA的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贫血程度不一,典型的血象呈正细胞性贫血。外周血涂片可见球形红细胞、数量不等的幼红细胞。网织红细胞多升高。 骨髓涂片:增生活跃,以幼红细胞增生为主。15%患者出现幼红细胞巨幼样变。如发生再生障碍危象,骨髓象呈增生低下,类似于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的表现。 提示血管内溶血的检查:①游离血红蛋白:正常血浆中游离血红蛋白含量仅10~40mg/L,血管内溶血时可增高。②血清结合珠蛋白:血管内溶血时会降低。急性溶血停止3~4日后,该指标才恢复。③血红蛋白尿:尿常规显示隐血阳性,红细胞阴性。④含铁血黄素尿:主要见于慢性血管内溶血。 提示血管外溶血的检查:①胆红素:可出现高胆红素血症,总胆红素增高,尤其是血清游离胆红素。慢性AIHA患者长期高胆红素血症可导致肝功能受损,出现肝细胞性黄疸。②24小时粪胆原和尿胆原排出量:均增加。 直接法抗人球蛋白试验(direct antiglobulin test,DAT):是诊断AIHA的重要指标,用于测定吸附于红细胞膜表面的不完全抗体或补体。这种吸附于不完全抗体或补体的致敏红细胞在盐水介质中不会出现凝集现象,如果加用人血清球蛋白免疫动物所获得的抗人球蛋白(抗IgG和抗C3)血清,则抗人球蛋白会通过与致敏红细胞表面的不完全抗体结合,导致致敏红细胞凝集,此时为DAT阳性。 改良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DAT主要检测红细胞膜上IgG 和C3成分,但对于IgM和IgA的自身抗体,DAT常为阴性。临床上2~4%

贫血的类型及其机制

根据发病机理和病因可将贫血分成红细胞生成减少、红细胞破坏增多为主、失血过多三大类。 (1)红细胞生成减少的贫血又可分成两类: ①骨髓功能衰竭:骨髓造血功能衰竭,若骨髓产生的多能干细胞数量太少,即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若定向干细胞缺陷,即可发生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若调节功能障碍,即可发生肾功能衰竭的贫血、内分泌功能紊乱的贫血;以及其他直接原因不明的慢性感染、炎症、恶性肿瘤的贫血,骨髓浸润的贫血。这类贫血大多是正常细胞型的。 ②造血所需原料缺乏或利用障碍:缺乏血红蛋白所必需的铁,可发生缺铁性贫血,严重的缺铁性贫血是小细胞低色素型的;虽不缺铁但不能利用,可发生铁粒幼细胞性贫血;起辅酶作用的叶酸、维生素B12等缺乏或利用障碍,以致DNA合成障碍,患者骨髓中的幼红细胞是巨幼细胞性的,所以把这类贫血叫做“巨幼细胞贫血”。这类贫血大多属大细胞型。缺乏的原因可以是摄入不足、吸收不良、需要增加、丧失过多或利用障碍。 (2)红细胞破坏增多为主的贫血,包括各种先天的或后天获得的溶血性贫血。红细胞在形态上可以有明显的异常,但MCV大多仍是正常的,MCHC正常或轻度增高。溶血的原因可以是红细胞先天性的内在缺陷或外来因素对红细胞的损害。 ①红细胞先天性的内在缺陷:包括红细胞膜遗传性缺陷、红细胞酶缺乏引起代谢障碍、血红蛋白异常、红细胞对补体过敏。 红细胞膜遗传性缺陷可引起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棘刺细胞增多症、遗传性口形细胞增多症; 红细胞酶缺乏引起代谢障碍,如葡萄糖六磷酸脱氢酶、丙酮酸激酶、磷酸己糖旁路、谷胱甘肽代谢或糖无氧酵解径路中其他酶缺乏所引起的溶血性贫血; 血红蛋白异常,如珠蛋白链结构异常可发生镰形细胞贫血,血红蛋白C、D、E病等不稳定血红蛋白引起的溶血性贫血,珠蛋白链合成减少可引起各型海洋性贫血; 红细胞对补体过敏,则可发生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②外来因素损害红细胞:包括免疫反应、机械损伤。 免疫反应有三种:由自体免疫引起的有温抗体自体免疫溶血性贫血、冷凝集素病、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由药物诱发的免疫溶血性贫血;同种免疫,如新生儿Rh溶血病、新生儿ABO 溶血病、血型不合的输血后溶血病。

溶血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 诊断要点 1.起病急骤、可突发寒战、高热、面色苍白、腰酸背痛、气促、乏力、烦燥、亦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胃肠道症状。严重者可发生神志淡漠或昏迷。 2.黄疸:皮肤及巩膜黄染加重,出现血红蛋白尿,尿色如浓红茶或酱油样。 3.肝脾肿大:以脾肿大为主,肝不大或轻度肿大,脾区疼痛或不适感。 4.出血倾向或凝血障碍。 5.并发症:急性肾衰竭、休克或心功能不全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6.溶血危象可反复发生,特别是新生儿和婴儿。个别患儿在溶血危象后,方能检查出并确诊原发性疾病。 7.实验室检查: (1)血象:①红细胞和血红蛋白进行性降低,一般呈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网织红细胞显著增多,末梢血中出现幼稚红细胞;②白细胞多数升高,可见类白血病样反应,核左移现象;③血小板正常或增多。(2)骨髓:红系增生极度活跃,粒红比例倒置,中晚幼红细胞增多,可见上述血液学改变,粒系往往增生显著,可见核左移。 (3)血清间接胆红素增多。尿内尿胆原的排泄量增多 (4)血清铁、血清铁蛋白、骨髓细胞外铁和铁粒幼细胞均可增加。(5)血浆结合珠蛋白明显减少或消失。

(6)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浓度增高。 (7)确定属于哪一种溶血性贫血的特殊试验: ①红细胞形态观察; ②红细胞脆性试验; ③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 ④酸化血清溶血试验(Ham试验); ⑤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等。 处理原则:“一阻二输三护四维” ⒈迅速终止溶血发作 ⑴病因治疗: ⑵肾上腺皮质激素:首选甲泼尼龙,5~10mg/(kg·d),最大可用到30mg/(kg·d),也可选用地塞米松0.75~1mg/(kg·d),病情平稳后改为泼尼松1~2mg/(kg·d),分3~4次口服。 注意事项:①足量②缓慢减量③监测激素的副作用 ⑶丙种球蛋白:输注量按0.2~0.4g/kg·次,连续3日。若不能终止溶血发作,可加大剂量到1g/kg·次。 ⑷免疫抑制剂 ⑸抗过氧化剂 ⒉输血支持 输血原则: ①贫血的程度:贫血重者应少输、慢输,5ml/kg·次,必要时24h后可重复输入,一般患者10~15ml/kg·次,以0.5~1.5ml/min的速度输

溶血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 概述 溶血性贫血系指红细胞破坏加速,而骨髓造血功能代偿不足时发生的一类贫血。如要骨髓能够增加红细胞生成,足以代偿红细胞的生存期缩短,则不会发生贫血,这种状态称为代偿性溶血性疾病(Compensated hemolytic disease)。 分类 根据红细胞寿命缩短的原因,可分为红细胞内在缺陷和外来因素所致的溶血性贫血。 一、红细胞内在缺陷所致的溶血性贫血 除少数外,内在缺陷是遗传性的。用Asby/技术,正常的红细胞输给病人,红细胞生存期正常,而病人的红细胞输给正常人,其红细胞生存期缩短。内在缺陷,溶血部位常在血管外。 (一)红细胞膜的缺陷红细胞膜结构的缺陷可造成膜的可渗透性、硬度异常,或不稳定和容易破碎。在大多数病例中,缺陷在于一种或一种以上骨架蛋白,红细胞形态也异常。这些遗传性膜的疾病,包括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其红细胞膜对补体异常敏感,但其膜的缺陷是一种获得性的异常。 (二)血红蛋白结构或生成缺陷血红蛋白结构异常,使血红蛋白成为不溶性或不稳定,导致红细胞僵硬,最后溶血。如镰形细胞性贫血或不稳定血红蛋白病。地中海贫血时,过多的珠蛋白链沉淀,使红细胞变硬,破坏而发生溶血性贫血。 (三)红细胞酶的缺陷为维持血红蛋白和膜的巯基(硫氢基)处于还原状态或维持足够水平的ATP 以进行阳离子交换的红细胞酶的缺乏,可导致溶血性贫血,酶的疾病可分为2类:①红细胞无氧糖酵解中酶的缺乏(如丙酮酸激酶),②红细胞磷酸已糖旁路中酶的缺乏(如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 二、红细胞外在缺陷所致的溶血性贫血 外部的缺陷,通常是获得性的,红细胞可受到化学的、机械的或物理因素、生物及免疫学因素的损伤而发生溶血。溶血可在血管内,也可在血管外。 引起溶血性贫血的各种主要原因见表5-2-8 溶血性贫血的病因学分类 一、红细胞内在缺陷 (一)遗传性 1、细胞膜异常: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等 2、红细胞酶异常:(1)红细胞糖无氧酵解中酶的缺乏:丙酮酸激酶缺乏等(2)红细胞磷酸已糖旁路中酶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等 3、血红蛋白中珠蛋白链异常:(1)肽链结构异常(血红蛋白病):镰形细胞性贫血、血红蛋白C、 D、E等的纯合子状态、不稳定血红蛋白等(2)肽链量的异常:海洋性贫血(地中海贫血)(二)获得性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二、红细胞外在因素 (一)免疫性:1.自体免疫(1)温抗体型;(2)冷抗体型2.新生儿同种免疫;3、血型不合输血;4、药物性 (二)机械性1.心脏创伤性;2、微血管病性;3、行军性血红蛋白尿 (三)化学、物理、生物因素①化学毒物及药物:苯、苯肼、铅、氢氧化砷、磺胺类等②大面积烧伤③感染:疟疾、产气荚膜杆菌、溶血性链球菌等④生物毒素:溶血性蛇毒、毒蕈中毒等。(四)脾机能亢进

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诊断

贫血的实验室诊断 贫血的定义 外周血中单位容积内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含量(Hb)或红细胞比容(Hct)低于正常下限。其中以血红蛋白含量最为重要。 贫血是一种症状,可以发生于多种疾病。 贫血的检查: 、贫血的确定 程度 三、确定贫血的类型 (1)按形态学分类 1.按MCV、MCH、MCHC 分类 平均红细胞容积: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比容/红细胞数 MCV=HCT X 103/(1012X RBC)(fL)正常参考值:80~90fL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量/红细胞数 MCH=Hgb/RBC (Pg)正常参考值:27~32Pg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量/血细胞比容 MCHC=Hgb/HCT (g/L)正常参考值:320~360g/L 可分成四类: 大细胞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 正常细胞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白血病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缺铁性贫血(IDA) 单纯小细胞性贫血——慢性感染性贫血 2.Bessman分型即按MCV/RDW 分型 平均红细胞容积: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比容/红细胞数 MCV=HCT X 103/(1012X RBC)(fL)正常参考值:80~90fL RDW:红细胞容积分布宽度,反映外周血红细胞异质性的参数即红细胞大小均一程 度。 可分成六类: 小细胞同质性贫血一一轻度B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小细胞不同质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重型地中海贫血正细胞同质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正细胞 不同质性贫血——早期缺铁性贫血 大细胞同质性贫血一一再生障碍性贫血大细胞不同质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 血 (2)按病因学分类 1.红细胞生成减少:骨髓造血功能障碍、造血原料缺乏、骨髓抑制(感染)、骨髓替代(纤维化) 2.红细胞破坏增加:内部一一膜、酶、珠蛋白;外部一一免疫、感染、DIC、铅中毒 3.失血:急性失血、慢性溃疡、月经紊乱、血红蛋白尿 (3)按骨髓增生程度(仅适用于国内) 增生性贫血:缺铁贫、溶贫、巨幼贫(幼红细胞》20%) 增生低下性贫血:再障、纯红再障(幼红细胞<10%) (4)其它帮助诊断贫血类型的检查 网织红细胞计数:正常值:百分比法0.5~1.5% 绝对计数法(24~84)X 109/L 意义:反映骨髓造血功能,观察疗效(治疗性试验),病情观察的指标 四、常见贫血的实验诊断 (1)缺铁性贫血: 血象——MCV、MCH、MCHC减小,RDW 升高 骨髓象一一有核细胞、红系细胞增生,幼红细胞较小 骨髓铁染色一一胞内铁阳性率降低,是金标准 (2)巨幼细胞性贫血 血象——大卵圆形红细胞增多,中粒核分叶增加 骨髓象一一出现各阶段巨幼红细胞,Howell-Jolly小体,嗜碱性点彩

溶血性贫血

前言 一、进行本案例讨论,学生应具备的背景知识 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免疫学、诊断学、内科学 二、预期学习目标 1.红细胞生理。 2.血尿的病因、临床表现、伴随症状等。 3.Ⅱ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和临床常见病。 4.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测。 5.血红蛋白代谢。 6.Coombs实验的原理及其意义。 7.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作用机制。 三、参考文献 1.朱大年主编。《生理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 2.王建枝、殷莲华主编。《病理生理学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年 3.查锡良、药立波主编。《生物化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 4.曹雪涛主编。《免疫学》第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年 5.王学红、卢学峰主编。《诊断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 6.葛均波、徐永健主编。《内科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 第一幕病史 9岁的丫丫于发病日中午无明显原因出现发热,测体温39.7℃,伴咳嗽,无其他不适,考虑“上呼吸道感染”,予以“氨曲南、维生素C”输液、“美林”退热处理。同日晚上出现小便色红,无其他不适,未特殊处理。次日晨起小便仍色红,查尿常规示:尿蛋白+,尿隐血+++。同日中午12时患儿出现畏寒,伴嘴唇青紫,无发热,持续数分钟后自行缓解。再次就诊我院,经抗感染(阿莫西林钠舒巴坦钠+乳糖酸阿奇霉素)、碱化尿液(碳酸氢钠溶液)等治疗后症状好转,予以出院,出院时诊断为“1、急性免疫性溶血性贫血;2、上呼吸道感染;3、肺炎支原体感染”。10天后,患儿再次出现红色小便,伴发热,测体温39.1℃,遂以“反复红色尿12天,再发1天”收入我科。 既往史:患儿平素体质差,挑食,分别于2003-10、2007-08因“急性支气管炎”在我院住院治疗。有“鼻炎”病史半年。否认“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等传染病史,无“泌尿系结石”、“血友病”、“肾炎”等病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否认高热惊厥史。按计划进行免疫接种。 个人史:第1胎第1产,足月剖腹产,无窒息抢救史,出生时体重3800g,Apgar评分10分。生后母乳喂养,4个月后添加辅食,3生长发育同同龄儿童。 家族史:父母均体健,非近亲婚配。否认家族遗传病史及传染病史。 学习重点 1.红细胞生理。 2.血尿的病因、临床表现、伴随症状等。 提示问题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年版)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年版)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 AIHA)是由于机体免疫功能紊乱、产生自身抗体、导致红细胞破坏加速(溶血)超过骨髓代偿时发生的贫血。国外资料显示AIHA的年发病率为(0.8~3.0)/10万。为规范我国AIHA的诊治,经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红细胞疾病(贫血)学组专家讨论,特制订本共识。 一、AIHA诊断、分型及特异性检查 1.诊断标准: ①血红蛋白水平达贫血标准。②检测到红细胞自身抗体。③至少符合以下一条:网织红细胞百分比>4%或绝对值>120×109/L;结合珠蛋白<100 mg/L;总胆红素≥17.1 μmol/L(以非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2.分型: (1)依据病因明确与否,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两类。 (2)依据自身抗体与红细胞结合所需的最适温度分为温抗体型、冷抗体型[包括冷凝集素综合征(cold agglutinin syndrome, CAS)及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paroxysmal cold hemoglobinuria, PCH)]和混合型。 (3)依据红细胞自身抗体检测结果,分为自身抗体阳性型和自身抗体阴性型。自身抗体阴性型AIHA临床符合溶血性贫血,除外其他溶血性贫血而免疫抑制治疗有效。 3.特异性检查:

(1)红细胞自身抗体检查: ①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irect antiglobulin test, DAT)检测被覆红细胞膜自身抗体。温抗体自身抗体与红细胞最佳结合温度为37 ℃,冷抗体自身抗体与红细胞最佳结合温度为0~5 ℃。 ②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indirect antiglobulin test, IAT)检测血清中的游离温抗体。 ③冷凝集素试验检测血清中冷凝集素。冷凝集素是IgM型冷抗体,与红细胞最佳结合温度为0~5 ℃。冷凝集素效价>1∶32时即可以诊断CAS。CAS的DAT为补体C3阳性。 ④冷热溶血试验检测冷热双相溶血素(D-L抗体)。D-L抗体是IgG型冷热溶血素,在0~4 ℃时与红细胞结合,并吸附补体,但并不溶血;在30~37 ℃发生溶血。PCH的冷热溶血试验阳性,DAT为补体C3阳性。 (2)病因学检查: 无基础疾病者诊断为原发性AIHA,有基础疾病则为继发性AIHA(表1)。

溶血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 【概述】 正常情况下,红细胞的寿命约为120d,自然消亡的红细胞数与新生成的红细胞数平衡,使红细胞的总量保持恒定。病理状态下,红细胞的寿命缩短,红细胞过多、过早被破坏,称之为溶血。溶血并不一定出现贫血,因为正常骨髓生成红细胞的代偿能力很强,在溶血情况下,其生成红细胞的效率可增加到原有的8~15倍,可以补偿过早消亡的红细胞,而不出现贫血,称之为代偿性溶血。红细胞的破坏过速、过多,超过代偿能力所发生的贫血称之为溶血性贫血(hemolytic anemia,简称溶贫)。红细胞消亡方式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在血液循环中破坏,血红蛋白直接释放入血浆,称血管内溶血或细胞外溶血。正常衰老红细胞中有10%~20%以此种方式破坏;二是由于红细胞表面的变化,被肝和脾的巨噬细胞辨认捕捉,在巨噬细胞内破坏,称血管外溶血或细胞内溶血。正常衰老的红细胞中有80%~90%以此种方式破坏。临床实践中常见到的重型溶血病常常两种方式兼而有之,但有所侧重。红细胞在骨髓生成过程中即被破坏,称之为原位溶血或无效红细胞生成,正常情况下原位溶血不超过红细胞生成的10%。【病因与发病机制】 溶血性贫血是一组发病原因和机制复杂的疾病,一般将其分为两大类;即红细胞本身缺陷和红细胞外因素(表15-1)。除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之外,所有红细胞内在缺陷都属先天性,而绝大多数红细胞外因素者属后天获得性。有些情况是在红细胞内在缺陷的基础上又有外界因素诱发溶血。 溶血性贫血的发病率,国内目前尚无确切统计。据一些地区门诊或住院病例统计,溶血性贫血约占同期贫血病人中的10%~15%。1975年日本调查溶血性贫血的总发病率为 1.03~3.66/10万,其中遗传性溶血性贫血病占55%。不同的溶血病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中发生率不同。如镰状细胞贫血、异形红细胞增多症主要见于黑人。国内报道南方地区以遗传性溶血病多见,北方地区以获得性溶血性贫血多见。 【诊断要点】 诊断要点概述 溶血性贫血的诊断主要包括2部分:1.确定是否存在溶血(见有关实验室检查)。2.属何种原因所致,即病因诊断(见溶血病有关部分)。但在临床确定诊断时,有些难以肯定,必须加以分析。如:①血管内溶血和血管外溶血常不同程度同时存在,如细胞外某种因素使红细胞一部分在血管内破坏,另一部分遭受损伤的红细胞膜尚完整,未在血管内破坏,而被吞噬细胞辨认而吞噬。红细胞本身缺陷的红细胞如严重影响膜的结构,在循环中遭受某些强力挤压,也可在血管内破坏。有人观察到吞噬细胞吞噬的红细胞可再吐出。这种红细胞在血管中破碎。此外,吞噬细胞所吞噬红细胞的血红蛋白未经降解进入血液中,因此有时血管内溶血与血管外溶血很难截然区分。②溶血性黄疸应以血清间接胆红素为主,但有时因长期慢性溶血,使肝细胞所承受处理胆红素的负担过重,排泄不及时,或贫血影响肝分泌功能,或由于胆红素过多淤滞于微细胆管,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治疗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治疗 *导读: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是一组B淋巴细胞功能异常亢进、产生抗自身红细胞抗体、使红细胞破坏增加而引起的贫血。有时红细胞的破坏能被骨髓红细胞生成所代偿,临床上不发生贫血,即仅有自身免疫性溶血(AIH)。也有人仅可测及抗自身红细胞抗体(AI),而无明显溶血迹象。当机体既产生抗自身红细胞抗体,又产生抗自身血小板抗体(甚至白细胞抗体),进而同时出现贫血和血小板减少(或全细胞减少)时,称之为Evans。本病临床表现多端,温抗体型AIHA多为慢性起病,易于反复,部分患者有急性发作史,发作期间可见畏寒……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是一组B淋巴细胞功能异常亢进、产生抗自身红细胞抗体、使红细胞破坏增加而引起的贫血。有时红细胞的破坏能被骨髓红细胞生成所代偿,临床上不发生贫血,即仅有自身免疫性溶血(AIH)。也有人仅可测及抗自身红细胞抗体(AI),而无明显溶血迹象。当机体既产生抗自身红细胞抗体,又产生抗自身血小板抗体(甚至白细胞抗体),进而同时出现贫血和血小板减少(或全细胞减少)时,称之为Evans。本病临床表现多端,温抗体型AIHA多为慢性起病,易于反复,部分患者有急性发作史,发作期间可见畏寒、发热、黄疸、腰背酸痛等,血红蛋白尿常见于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少见于冷凝集素病,病情常反复,后期不易控制。

1,病因治疗: 积极寻找病因,治疗原发病,感染所致的AIHA大多可治愈继发性卵巢囊肿,畸胎瘤等手术后可治愈,继发于造血系统肿瘤的患者,在治疗的同时可加强的松,多数患者需长期治疗。 2,肾上腺皮质激素: 常规性药物,治疗的机理是皮质激素抑制了巨嗜细胞清除被附抗体红细胞的作用,或抗体结合到红细胞的作用降低,或抑制抗体的产生。一般在用药后4~5天,网状内皮系统清除受抗体或补体致敏红细胞的能力即见减退。撤除激素后约10~16%患者,能获长期缓解,如治疗3周无效,需要及时更换中医疗法。发生感染往往诱使溶血加重,增加药量,同时加强有针对性的抗生素治疗。 3,免疫治疗: 对治疗无效的或必须加依赖大剂量激素维持者切脾禁忌,或者切脾无效者均可有使用。治疗期间必须观察血象,至少每周检查1次,应注意骨髓抑制、严重感染。 4,脾脏切除: 适用于原发性温体抗体AIHA,年龄在四岁以上,激素治疗无效或有依赖者,免疫抑制剂治疗无效或有明显的毒副作用者。脾内栓塞的远期疗效不如脾切除。 临床实践中一般脾切除的适应证为: A、皮质激素治疗无效或有禁忌证者;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1例个案报道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1例个案报道 发表时间:2012-09-07T10:42:42.32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23期供稿作者:贾海梅 [导读] 自身免疫性溶血病,小儿以原发性多见,但近年国外报道继发性者日益增多。 贾海梅(青海红十字医院儿科青海西宁 810001) 【中图分类号】R5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3-0218-01 患儿,女,2小时,系G1P1,孕36+3周,母因“羊水过少、胎儿宫内窘迫、妊娠合并高血压疾病”行剖宫产娩出,羊水III°,量约50ml,Apgar评分9-10分,产重1700g.以“早产后气促2小时”为代诉入院,入院后患儿呼吸急促,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鼻翼煽动,口周发绀明显,吸气性三凹征阳性,全身皮肤黏膜苍白,肝脏肋下3.0cm,质I°,脾脏肋下4.0cm,质韧;胸片示:新生儿肺炎;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急诊行血常规示:WBC:9.9X109,N:59%,HB:133g/L,PLT:64X109;提示新生儿贫血,血小板减少;给予输注红细胞悬液积极纠正贫血,入院第2天检验科报告危急值:PLT:41X109,HB:144g/L,患儿皮肤黏膜无明显出血点,无消化道出血,血红蛋白明显低下伴有血小板减少初步考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生后48小时行CRP:71.7mg/L,hsCRP:60.1mg/L;入院第3天复查血常规示:WBC:11.2X109,N:56.8%,HB:128g/L,PLT:41X109;治疗上给予激素冲击治疗、呼吸机辅助呼吸,积极控制感染;同时行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抗-IgGC3d阳性、抗-IgG阴性;抗C3d阳性;抗体筛选试验:检测到自身抗体;印象:1.患儿红细胞表面致敏有补体C3d;2.患儿血清中存在有冷自身抗体;给予输注洗涤红细胞纠正贫血,入院呼吸机辅助治疗5天后撤离呼吸机给予面罩低流量吸氧,入院第6天复查血常规:WBC:5.0X109,N:48.8%,HB:137g/L,PLT:68X109;肝脏回缩至肋下1.0cm,质I°,脾脏肋下1.0cm,CRP:5.4mg/L, hsCRP:6.2mg/L,入院14天复查血常规:HB:112g/L,PLT:139X109,血小板升至正常,血红蛋白较前下降,患儿离氧不耐受,再次输注洗涤红细胞,患儿家属因经济原因治疗14天后自动出院。 讨论:自身免疫性溶血病,小儿以原发性多见,但近年国外报道继发性者日益增多。继发性原因,小儿以感染因素为首位,次为药物或慢性肝肾疾病等,多数是感染,故仔细询问和调查病因将会发现更多继发性者。以上原因产生自身抗体的机制尚不清楚,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解释(1)病毒、细菌原虫、支原体或药物改变了红细胞膜上的抗原性,产生了自身抗红细胞抗体;(2)某些病原如支原体所致抗体,可交叉地作用于红细胞膜上的抗原,(3)由于突变形成异常免疫集落细胞,产生抗体作用于自身红细胞,常见于恶性淋巴瘤等疾病;(4)遗传因素,见于家族性发病及染色体异常者;(5)免疫功能失调以上病因可促使机体免疫机能紊乱,致抑制性T细胞含量及功能降低,而辅助性T细胞机能亢进,导致B细胞的免疫反应异常增强,并对自身红细胞失去识别能力(即免疫耐受破坏),产生自袭性抗体。受抗体覆盖的致敏红细胞在通过单核一巨噬细胞系统时受损,形成球形最后被吞噬而消灭,或直接激活补体而被破坏。 由于本病与免疫功能紊乱有关,故治疗原则除防治各种诱因和潜在疾病的基础上,应用免疫抑制剂以抑制B细胞的亢进。同时,又须用胸腺素抗T细胞丙种球蛋白等免疫刺激剂,以提高抑制性T细胞的含量和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