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园假眼小绿叶蝉的种群动态预测及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茶园假眼小绿叶蝉的种群动态预测及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茶园假眼小绿叶蝉的种群动态预测及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茶园假眼小绿叶蝉的种群动态预测及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刘丽芳

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 vitis Gothe[1-3]是我国最严重的茶树害虫之一。它以成、若虫刺吸为害茶树幼嫩芽梢,导致输导组织受损,水分供应不足,致芽叶红褐焦枯,茶叶减产、品质下降。几十年来主要依靠化防,许多茶区每年施药l0多次。由于施药频繁,加之滥用农药,常引发茶叶农残超标、生态系统恶化等严重问题。若能准确地预测假眼小绿叶蝉的种群动态,在其始发高峰期前采取适当的防治方法,提高防治效果,可减免化学农药的使用。

有关专家提出:当今茶园的植保应实现以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为目标,将有害生物用生态调控的方法控制在经济损害水平之下,以农业措施为基础,尽可能应用生物防治手段,辅之以化学防治来达到治理的目的。生物防治是根据自然界存在的种间斗争,利用有益生物来防治有害生物。它能大量消灭害虫,且对人、畜植物安全,不伤天敌,不污染环境,不会引起害虫的再次猖獗和形成抗性。本文综述了近几年采用生物防治茶假眼小绿叶蝉的研究成果,并探讨了生物防治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的重点,以期尽早研发出有效的生物防治方法。

1 虫口始发高峰期的预测研究进展

1)始峰期——虫量突增,若虫占50%左右;2)顶峰期——虫量进一步增长,若虫占80%以上,低龄若虫明显减少;3)峰末期——虫量明显减少,若虫降至30%以下,几无低龄若虫。

第一高峰始期预测:程鸣珂在安徽祁门研究[4-7],按1~2月旬均温和(x1+2)预测,y=13.35-0.29x1+2;连同3~4月雨量(x3+4),y=14.04-0.26x1+2-0.006x3+4。y以5月上旬为1,中旬为2……

朱俊庆在浙江杭州研究[8-11],按3~4月旬均温和(x)预测,y=15.766-0.56x。y分三档:y=1为5月20日之前,y=2为5月20日~24日,y=3为5月24日之后。

第二高峰始期预测:按7月日均温>29的天数(x1)和>29的积温(x2)预测,y=1.9634x1+0.2816x2-4.652。y以7月21日为1,7月22为2……虫峰持续天数按7月均温与(x1)与与雨日数(x2)预测,y=197.2976-5.2987x1+2.7863x2。

此外,吕文明等[12]按4月均温、最低温分档统计,按列联表预测,赵志清等[13-15](1989)用生长模型预测,黄明星[16]用模糊综合评判法与预测,单夏峰用灰色系统模型预测,田素珍按卵巢成熟度预测第1代1~2龄若虫出现期,也都取得较好的效果[17-19]。据国内最新研究表明[20],与其他预测模型相比,采用时间序列自回归模型预测假眼小绿叶蝉的种群动态更简便易行。

2 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

2.1自然天敌的保护利用

调查表明,祁门县七里桥茶厂茶园天敌种类明显多于害虫种类,尤其是茶园蜘蛛,它是茶园内一大类群留守型重要天敌,是茶园天敌优势种群,它主要捕食茶假眼小绿叶蝉成、若虫,茶尺蠖、茶毛虫等害虫的幼虫[21],对叶蝉制约明显,尤其在自然状态不施药情况下。各地蜘蛛优势种有异,但都具强的捕食功能。叶靖平等通过对茶园害虫和天敌的系统调查,明确了茶园主要害虫为茶假眼小绿叶蝉、茶黄硬蓟马和茶二叉蚜等,以茶假眼小绿叶蝉的优势度指数最高达0.5380-0.9407;主要天敌为蜘蛛,其优势度指数高达0.7505-0.9508。

蜂、菌寄生是小绿叶蝉的另一类天敌。在广西,中华鳌峰、茶栖鳌峰和炎黄鳌峰寄生率达10.5%~25.0%,最高达35%。缨小蜂卵寄生率41.96%[22-23],自然茶园叶蝉种群趋势指数远低于施药茶园。

2.1.1应用农业措施保护天敌

如修剪、采摘、及时清洁茶园等,充分保护自然天敌,发挥天敌作用,控制好小绿叶蝉的发生,这种方法芽叶受害率低、虫口密度低,蜘蛛种类多、数量多,缨小蜂寄生率高,完全控制住了小绿叶蝉。省事、有效、成本低,不会造成茶叶农药残留污染。

2.1.2 合理用药

使用选择性农药,改进用药方法,降低用药浓度。假眼小绿叶蝉通常于5月下旬~7月、9~11月形成2个虫口高峰,一般以虫峰来临之前的种群始盛期作为防治适期。若能准确测报防治适期,将会提高防治效果,减免施药。

2.2利用病原微生物

2.2.1 苏云金杆菌

Bt制剂在茶树上的广泛应用,大大地减少了茶树害虫的发生。张灵玲等通过对茶树主要害虫的生物测定筛选得到LL27为同翅目高效菌株,该菌株在初筛浓度死亡率达78.4%,稀释100倍时死亡率为76.6%,稀释500倍时为46.6%,是防治茶假眼小绿叶蝉的良好野生菌株[24]。

2.2.2白僵菌

王朝禺等从茶假眼小绿叶蝉病虫尸上分离出茶假眼小绿叶蝉致病菌株并研制出E5465-3菌剂,室内防效在85%以上[25]。濮小英等于2002年盛夏在浙江遂昌一高山茶园采用菌剂为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和玫烟色拟青霉(Pae-cilomyces fu moflo roselS)的纯孢子悬乳剂及其与砒虫琳10%可湿剂的混配剂对茶假眼小绿叶蝉进行了真菌杀虫剂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球孢白僵菌混配剂的最高防效达83.4%,而玫烟色拟青霉的最高防效为71.3%,球孢白僵菌混配剂平均防效达66.8%,玫烟色拟青霉混配剂平均防效为62.1%,显然在茶假眼小绿叶蝉的综合治理和无公害茶叶的生产中具有相当的应用潜力[26]。蔡贵国[27]从假眼小绿叶蝉僵虫筛选到l株对若虫、成虫毒杀作用明显的白僵菌菌株Be2,并选用4株不同来源的白僵菌菌株进行了室内和田间毒力生物测定,结果表明,Be2菌株毒力最强,若虫、成虫死亡率高达95%以上,是可用于田间防治的生产菌株。利用该优良菌株应用于大量生产,菌粉平均含孢量达259.46*108/g,平均孢子萌发率达97.43%。通过大面积示范应用,取得了显著的防治效果。2006年由云南星耀生物制品厂研制生产的真菌杀虫剂-白虫僵乳油示范防治表明,该真菌杀虫剂对防治假眼小绿叶蝉效果良好:在第一次施药后一周进行全面调查,茶小绿叶蝉明显减少,防治效果达70%左右,第二次施药后调查效果达80%以上,特别是1-2龄茶小绿叶蝉若虫防治效果更加明显。

2.3利用昆虫信息素

由于茶叶是浸泡饮品,这种性质决定了化学农药的使用是受到限制的,有机茶已作为政府行为指导茶叶的生产,因此阐明茶树-害虫-天敌三重营养关系间的信息化合物及化学通讯机制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不仅可以在理论上探讨物种的形成机制,茶树与昆虫间的协同进化模式,而且在实践上可以为协调茶树抗虫性与生物防治的协同作用,开发茶叶害虫治理新途径提供理论指导。

赵冬香等用Tenax TA 吸附法捕集正常茶梢机械损伤茶梢和茶树-假眼小绿叶蝉取食复合体挥发物经GC/MS鉴定各处理挥发物的组成和含量并就茶梢挥发物及其单组分进行了对假眼小绿叶蝉天敌蜘蛛优势种之一—白斑猎蛛的生物活性鉴定。研究表明:捕食性天敌白斑猎蛛对正常茶梢挥发物和机械损伤茶梢挥发物的趋性明显弱于受假眼小绿叶蝉危害后茶梢的挥发物在供试挥发物组分中,2,6-二甲基-3,7-辛二烯-2,6-

二醇和吲哚两种成分是茶梢被害所形成的特异性化合物并对白斑猎蛛具有明显的引诱活性,认为是白斑猎蛛受引诱的主要活性化合物[28]。假眼小绿叶蝉的嗅觉定向行为研究表明,试虫首先表现对光的视觉趋向性,当接近植物一定距离后,才表现对挥发物气味的反应。茶梢挥发物与芳樟醇对假眼小绿叶蝉的引诱作用最强,而茶树-假眼小绿叶蝉取食复合体产生的化合物2 ,6-二甲基-3 ,7-辛二烯-2 ,6-二醇对假眼小绿叶蝉具有轻微的驱避作用[29]。以茶树和三种主要害虫(茶尺蠖,茶蚜,假眼小绿叶蝉)及其天敌为对象的研究[30],结果表明,害虫对寄主的定位依赖于茶树芽梢的挥发物,如顺-3-己烯-1-醇,芳樟醇,正戊醇等。生测和EAG测定表明,这些化合物对害虫具强引诱力和电生理反应,但对天敌仅有弱的活性。害虫加害茶树后,茶树体内代谢发生改变,释放出特异性互利素,害虫口腔分泌物中的酶类是诱导特异性互利素形成的引发子。这种活性物质具周身输导能力。上述的研究结果对有害生物的综合治理具有指导意义,挥发互利素研究启发人们是否可以通过这种机制使得害虫无法找到寄主,使天敌能高效率地寻觅到寄主害虫以提高其生物防治的效率。

2.4 天然植物性杀虫剂

王庆森[31]等研究了植物源农药苦参素防治茶树主要害虫的效果。结果表明:苦参素500-1000倍防治茶尺蠖、茶假眼小绿叶蝉、茶丽纹象甲效果良好,其速效性较强,但持效性稍差口。何青元等[32]研究表明:0.3%苦参碱水剂对茶假眼小绿叶蝉有较理想的防治效果,在使用产品九天内,可显著减轻茶假眼小绿叶蝉对茶树造成的危害,其九天平均防效达51.46%,使用剂量以1000倍液为宜。施用该药后,在有效期内茶假眼小绿叶蝉不再危害或很少危害茶树,特别适合茶假眼小绿叶蝉的预防;由于0.3%苦参碱水剂对小绿叶蝉神经中枢有毒害作用,可降低茶假眼小绿叶蝉抗性。

吴光远等[33]研究表明,3%除虫菊素水剂400-800倍液防治茶假眼绿叶蝉效果良好。刘明炎[34]采用武大绿洲丫丫(新一代植物源烟碱杀虫剂)防治茶假眼小绿叶蝉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对茶假眼小绿叶蝉害虫有特效,是生产无公害绿色食品茶叶的首选农药和可靠保证。1.1%百部.楝.烟乳油-绿浪是从3种作物中提炼出来的植物杀虫剂,对茶假眼小绿叶蝉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在生产上使用以1.1%绿浪750-1000倍液,每666.7m 用液量50kg为宜[35]。

林雄毅[36]试验表明0.3%印楝素EC的使用浓度只要在400-600倍液,就可以达到防治茶假眼小绿叶蝉的效果,且试验期间各处理对茶叶均安全,未产生药害。赵冬香等[37-40]研究结果认为,印楝种子提取物内吸处理茶梢,对茶假眼小绿叶蝉的种内声通讯及交尾行为有一定的干扰作用。而且,随着处理用印楝种子提取物浓度的升高,影响程度增加。处理雄虫产生异常鸣声,由异常鸣声引发的雌雄虫间的求偶声也发生变异,交尾前雌雄相遇所需时间延长,交尾持续时间缩短。印楝对茶假眼小绿叶蝉的生物活

性作用以及对其声通讯的干扰作用等都揭示出植物性杀虫剂印楝应用于茶园防治茶假眼小绿叶蝉的可能性。因此,通过应用特异的化学物质干扰害虫的振动声通讯,进而达到减少害虫种群的目的,是害虫综合防治的又一途径。

2.5 研究总结及展望

假眼小绿叶蝉的生物防治虽然取得了重要进展,但该虫仍是茶树的主要害虫之一,每年的防治还需投入大量的成本。为了有效地控制其为害,减少茶叶中的农残发展绿色和有机茶生产,笔者认为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些深入的研究。

2.5.1深入研究假眼小绿叶蝉的种群数量预测预报技术,预测的准确性是有效控制其危害的基础。应对现有的种群数量发生动态预测模型加以完善。针对不同茶园类型的假眼小绿叶蝉发生提出相应的防治适期和防治措施。

2.5.2 加强防治假眼小绿叶蝉微生物杀虫剂研制。微生物杀虫剂是21世纪农药工业的新产业,其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克服化学杀虫剂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减少在农副产品中农药残留量,是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茶生产的主要方向。开展好微生物杀虫剂的研制应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弄清真菌制剂与微量化学杀虫剂协同作用的机理,注重筛选与杀虫真菌孢子生物学相容的高效低毒残留化学杀虫剂作为其增效剂,在亚致死剂量或次致死剂量下与真菌孢子协同作用于靶标害虫,已达到既增强杀虫真菌制剂作用又大幅减少化学杀虫剂用量;第二,完善菌剂及田间应用配套技术,使真菌杀虫剂成为茶园害虫综合治理的重要选择措施。

2.5.3进一步改善茶园生态环境,发挥茶园自然调控能力。假眼小绿叶蝉的天敌在茶园十分丰富,而茶园是假眼小绿叶蝉和其天敌生物种群的栖息生境。通过茶园种树、种草,是茶园成为较复杂的生态系统,增强茶园小气候和茶园环境的稳定性,保护好茶园环境的生态平衡以及重视茶园周围的生态环境,能给天敌创造良好的栖息环境,有助于维持茶园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发挥茶园天敌对假眼小绿叶蝉的自然调控能力。既减少投入大量的防治成本,又减少因用药防治假眼小绿叶蝉造成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茶叶中农药残留量。

参考文献

[1] Hu Cui. Distribution and importance of arthropod pests of tea in southern China [ A ] . In ” The distribution andmportance of arthropod pests and weeds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plantation in Southern China”[M] . Edited by LiLi-Yang , Wang Ren & Waterhouse , D. F. ACIAR ,Australia 1997 : 100 - 101.

[2] Delong , D. M. A Revision of American Species of Empoasca Known to occur. North of Mexico [J ] Technical Bulletin , 1931 , 23 : 59.

[3] Ghauri M S K. New mango leafhoppers from the oriental and Austro-oriental regions [J ] . Proc R Ent Soc Lond. (B) ,1967 , 36 (11 - 12) : 159 - 166.

[4]程鸣珂.小绿叶蝉发生趋势和虫口高峰始期预测办法初探[J].茶业通报,1980(23):71l-75.

[5]程鸣珂.茶小绿叶蝉最适预测式的选择[J],茶业通报,1981(4):23-29.

[6]程鸣珂.茶小绿叶蝉第一高峰始期的微积分析及预测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1994,22(2):181-183.

[7]程鸣珂.茶小绿叶蝉一峰期种群数量的动态模拟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1995,23(4):340-341.

[8]朱俊庆.小绿叶蝉发生趋势预测[J].茶叶科学,1986,6(2):41-46.

[9]朱俊庆.假眼小绿叶蝉种群第一峰数量预测研究[J].浙江农业学报,1991,3(4):195-197.

[10]朱俊庆.假眼小绿叶蝉主害峰危害趋势的预测[J].茶叶,1992,18(3):27-29.

[11]朱俊庆.假眼小绿叶蝉等三种吸汁型害虫的测报技术[J].茶叶,2003,29(2):109-110.

[12]吕文明,楼云芬.简化分档统计法预测小绿叶蝉第一高峰日[J].中国茶叶,1994,15(4):30-31.

[13]陈流光,夏绍蓉.茶小绿叶蝉发生规律及测报技术研究[J].贵州茶叶,1989(3):52-55.

[14陈流光,夏绍蓉,赵志清.小绿叶蝉的发生规律测报及防治技术研究[J].贵州农业科学,1990(3):41-44.

[15]韦泽泽,等茶小绿叶蝉大、小发生年与气候条件的关系及预报[J].广东茶叶,1994(4):35-37.

[16]黄明星.用模糊综合评判法预测茶假眼小绿叶蝉发生量[J].中国茶叶,1989(6):36-37.

[17]林文浩,陈超英,林乃铨.假眼小绿叶蝉种群活动高峰始盛期预测模型的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3,11(1):6-9.

[18]金开正,王钜州.用GM(O,h)模型预测假眼小绿叶蝉发生量lJ].中国茶叶,1992,14(2):31-32.

[19]黄世希,时永光.茶假眼小绿叶蝉的测报及其防治[J].广西热作科技,2001(2):22-23.

[20]秦华光等.时间序列自回归模型预测茶园小绿叶蝉种群动态的探讨.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8,35(4):564-570.

[21]胡淑霞,俊起,宛晓春,等.祁门县七里桥蔡厂茶园害虫天敌资源讽查初报.安微农业大学学报,2003,30(1):44-48.

[22] Johnson M. T. Yang P. Huber J. T. Jones V. P. Bio1. Corttr.2001,22(1):9-15.

[23] Huber J.T. Can.Entomol,1987,119:823-855.

[24]灵玲,林晶等.叶面分离Bt及对茶树主要害虫高毒力菌株的筛选.茶叶科学,2005,25(1):56-60.

[25]王朝禺,谭远碧.应用E5465-3菌剂防治小绿叶蝉,中国茶叶,1990(3):26-27.

[26]淮小英,冯明光.两种杀虫真菌剂对茶小绿叶蝉的田间防效评价,应用生态学报2004,15(4):619-622.

[27]蔡贵国.假眼小绿叶蝉自僵菌优良菌株筛选及其应用研究.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5,27(4):567-571.

[28]赵冬香,高景林等.假眼小绿叶蝉对茶树挥发物的定向行为反应.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2,23427-29.

[29]赵冬香,陈宗懋等.茶树-假眼小绿叶蝉-白斑猎蛛间化学通讯物的分离与活性鉴定.茶叶科学,

2002,22(4):109-114.

[30]陈宗懋,许宁等.茶树-害虫-天敌间的化学信息联系.茶叶科学,2003,22(增刊):38-45.

[31]王庆森,昊光远,曾明森,等.苦参索防治蔡树主要害虫的效果.武夷科学,2002(18):191-195.

[32]何青元,殷丽琼,凌光云.苦参碱防治茶小绿叶蝉药效试验.云南农业,2003(10):12.

[33]昊光远,曾明森,王庆森.除虫菊素防治荼假眼小绿叶蝉茶尺蠖试验报告.茶叶科学技术,2004(4):11-12.

[34 ]刘明炎.武大绿洲丫丫防治茶小绿叶蝉药效试验.茶叶通讯,2004(4):27-31.

[35]石眷华,商建农.绿浪防治假眼小绿叶蝉田间药效试验.中国茶叶,2003(3):22.

[36]林雄毅.印棣素防治茶小绿叶蝉试.中国植保导刊,2004(12):34.

[37]赵冬香,高景林,陈宗懋等,假眼小绿叶蝉鸣声的初步研究[J].茶叶科学,2004,24(4):235-239.

[38]Saxena K N and Kumar H Interfernce of sonic communication and mating in leafhopper Amrasca devassans by certain volatiles[J]. Journal of Chemical Ecology,1984,10(10):1521-1531. [39]张志涛,sexena R C,Bonxodin M E N. 印楝油对褐稻虱雌虫求偶鸣声和交尾行为的影响[J].昆虫学报,1991,34(1):1-6.

[40]赵冬香,徐汉虹,高景林,等.印楝提取物对假眼小绿叶蝉的生物活性研究.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3,24(3):30-32.

茶小绿叶蝉的发生与防治

茶小绿叶蝉的发生与防治 茶叶是我市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茶小绿叶蝉,俗称浮尘子,叶跳虫,是茶叶生产最主要的害虫之一,对茶叶的产量和品质有严重的威胁,特别在夏、秋茶期间,可形成两次危害高峰期,为害极重,一般可使夏秋茶产量损失20—30,个别茶区较为严重可损失高达50以上,发生特别严重的茶园,可使夏秋茶无收。受小绿叶蝉危害后的芽叶,在加工过程中易断碎,末茶增加,成品率降低,易产生烟焦味,对茶叶品质亦有严重的影响。 一、危害特点:茶小绿叶蝉以成若虫刺吸茶树嫩梢汁液,消耗养分和水分;雌成虫产卵于嫩梢组织内,影响茶树营养物质的正常输送,使茶叶生长受阻。受害叶片侧脉变红,叶尖、叶缘变红褐焦枯;受害新梢节间缩短,芽叶枯萎。芽生长缓慢或停止,新芽减少,甚至不能发芽。严重时新叶全部焦枯脱落,以后各茶季抽出的芽头瘦小,新梢细短,从而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茶树受害后,其发展过程分为(1)失水期:茶树芽叶在雨天或有晨露时,看起来生长正常,但在阳光照射下随茶树的蒸腾作用,芽叶呈凋萎状。(2)红脉期:茶树受到较重危害,输导组织受到了破坏,养分和水分输送受阻,嫩叶背面的叶脉表现明显的红变,叶片失去光泽。(3)焦边期:芽叶严重失水,嫩叶即从叶尖或叶边缘开始焦枯,叶片基本停止生长变形。(4)枯焦期:叶片完全停止生长,芽及已展叶片呈红褐色至褐色焦枯,茶树丧失了生产能力,严重时成片茶园似火烧状。 二、发生规律:茶小绿叶蝉在我市一年发生9-11代,世代重叠,以成虫在茶丛下老叶

或茶园杂草上越冬。越冬成虫3月中、下旬开始活动并陆续产卵,4月上旬出现第1代若虫,以后虫态混杂,世代重叠现象严重。一般全年有两个发生高峰,第一个高峰发生在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为害夏茶。第二个高峰在8月下旬至9月中下旬,为害秋茶。该虫趋性强,虫口主要分布在茶丛上部嫩叶层,嫩叶多且持续时间长的茶园发生严重。成虫多产卵于新梢第二、三叶间嫩茎内,平均每雌虫产卵8—10粒。若虫活动范围不大,3龄后善爬,善跳,畏光,横行习性增强。小绿叶蝉发生与温、湿度、降雨量等关系密切,月平均气温在15—26℃之间,对其生长发育最为适宜,而月平均气温高于28℃时则不利于其生长发育,虫口下降,雨量大,雨期长或干旱均不利于其繁殖,而时晴时雨,雨量不大则有利于其发生。背风向阳的茶园,越冬虫口存活较多,春季发生较早,危害较重,杂草丛生,间作不当以及施肥较充足,长势旺盛,芽叶稠密,幼嫩的茶园,由于小气候和营养条件适宜,虫口数量一般都较大。幼龄茶园和重修剪或台刈后萌发的新梢更容易受害。凡是留养期长,采摘不及时以及留叶过多的茶园,虫口数量均较多。 三、防治方法:对茶小绿叶蝉的防治应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化学防治为主导”,控制该虫暴发成灾,减少危害损失。 1、加强茶园管理:主要是及时清除茶园的杂草,以减少小绿叶蝉的栖息和产卵场所,减少危害。喷药前清除杂草可提高药剂防治的效果。 2、及时采摘:分批及时采摘鲜叶,既减少了小绿叶蝉的食料和成虫产卵场所,又可采去已产于嫩梢内的卵,对其发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3、药剂防治:掌握防治指标:夏茶百叶虫口数6头以上为防治对象园,秋茶百叶虫口数8头以上为防治对象园。 (1)采摘期防治:应按防治指标在高峰出现前进行,尤其是第一次高峰前(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进行第一次防治,此次防治对保证夏茶的丰收起着关键的作用,可杀灭茶园内的大部分成、若虫。间隔一周后,进行第二次防治,可将孵化不久的低龄若虫消灭绝大多数。可选用以下药剂: ①亩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40克 ②亩用70%艾美乐可湿性粉剂40克 ③亩用10%“联苯菊酯”2500 ④亩用48%乐斯本乳油 ⑤亩用2.5天王星乳油每亩25毫升 以上药剂任选一种,兑水45-50公斤喷雾。 (2)越冬期防治:小绿叶蝉发生严重的茶区,应抓住10月中旬以后或第二年2月上旬以前喷药防治,以消灭越冬成虫,压低虫口数量。此时气温较低,药剂浓度应适当提高。 四、注意事项: 1、防治时应注意喷施蓬面和芽梢的正、反两面。在施药前除草可减少该虫的躲避场所,提高防治效果。 2、采用沿茶园四周向茶园中心丛面扫射法,将茶丛上部嫩叶层全部喷湿。 3、禁止使用乐果、氧化乐果、水胺硫膦、速灭杀丁等高毒高留农药。 4、严格农药使用与茶叶采收之间的安全间隔期。 5、注意农药包装等废弃物的回收处理,防止污染环境。

怎么防治茶小绿叶蝉

怎么防治茶小绿叶蝉 小绿叶蝉分为茶小绿叶蝉和假眼小绿叶蝉两种。其中以茶小绿叶蝉发生危害为主,是主要茶叶害虫之一。此虫一年发生8-12代左右,且世代交替。严重为害夏秋茶,受害茶树芽叶蜷缩、硬化、叶尖和叶缘红褐枯焦,芽梢生长缓慢,对茶叶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那如何防治农作物虫害呢?利用自然界害虫的天敌防治虫害的一种方法。首先要注意保护害虫的自然天敌,提高天敌对害虫的抑制作用,尽量创造有利于害虫天敌生存的条件,或者采取人工大量饲养繁殖和释放害虫天敌,以增加天敌的数量,抑制虫害的发;利用害虫的致病微生物来防治害虫,其致病微生物包括真菌、细菌、病毒等多种类群。以菌治虫是一种十分安全的防治手段,对人、畜、农作物和微生物都没有危害,有利于维持生态平衡,且防治效果非常好,那么怎么防治茶小绿叶蝉呢? 一、农业防治:①清园除草,合理施肥。②合理分批采茶,可除去大量在嫩梢内的卵粒,恶化成、若虫的食料,降低虫口密度。 二、物理防治:①灯光诱杀。利用成虫趋光性,于盛发期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针对茶小绿叶蝉只能短距离跳跃的特点,灯的高度以高出茶树顶梢20~30 cm为宜。②信息素诱杀。用漳州英格尔公司

生产的茶小绿叶蝉信息素诱虫板诱杀成虫(见图)。一般每亩建议设置诱虫板15-20套(根据田间虫口密度而定),诱虫板距离茶叶顶部5-10 cm处,原则上外围密,中间稀,定期检查诱虫板,粘满害虫时需更换。 三、综合防控方案:加强虫情预测预报,制定和实施最佳防控方案。首先利用茶小绿叶蝉信息素诱虫板监测和诱杀成虫,减少田间成虫虫口基数,降低茶园茶小绿叶蝉落卵量,然后根据防治指标进行茶园施药。需要防治的茶园要在虫口发生高峰期之前,该虫趋嫩性强,分布在茶丛上层,防治时应注意喷施蓬面和芽梢的正面和反面,在喷药前除草可减少该虫的躲避场所,提高防治效果。可选用唑虫酰胺、藜芦碱、苦参碱、鱼藤酮、联苯菊酯等药剂,注意这些药剂的轮换顺序以及使用剂量浓度,做到合理使用。

茶假眼小绿叶蝉测报技术规范

茶假眼小绿叶蝉测报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茶假眼小绿叶蝉越冬虫口基数调查、田间虫口密度调查、为害程度调查、预报方法、发生程度划分、数据传输、调查资料表册等方面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茶假眼小绿叶蝉田间虫情调查和预报。 2 越冬虫口基数调查 2.1 调查时间 秋茶结束后和次年3月,当气温降至10℃和回升至10℃各调查一次。 2.2 调查方法 采用盆拍法调查。选取不同类型茶园各2-3块,按5点取样或隔行跳跃式取样,每调查地块取样20个样点(按5点取样法,是不是每一个点取4个样点?5*4=20)。晨露干后,在调查点处用内径33.3cm 白色塑料盆一只,平接于茶丛下方,迅速用手掌拍打茶丛4下(每次调查人员要固定,拍打轻重要一致),立即清点落于盆内的叶蝉成虫和若虫数。记载调查结果(见附表A.1)。并计算平均每点虫数和估算越冬前后每公顷虫口密度,计算公式: 每公顷茶蓬面虫数(头)= ) (() ()()% 10000 2 2 茶丛覆盖度盆子面积 茶园面积 头 平均每点虫数 ? ? ? m m 3 田间虫口密度调查 3.1 调查时间 茶叶主要生长采摘期的4-10月,系统调查每7天调查一次,一般调查每旬一次。 3.2 调查方法 3.2.1检叶数虫法(百叶虫数) 检叶数虫法适用于中、小叶种茶树品种的调查。根据当地主要类型茶园,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块(每一调查地块面积以667m2左右为宜),用5点取样法。每样点调查100张叶片。晴天在晨露未干前调查, 阴雨天则全天都可以进行。在选定的调查点上,查看茶丛中、上部叶片的成、若虫数,再轻轻翻转叶片,检查叶片反面的成虫和若虫数。在新梢长出前,查上年留下的叶片;芽叶生长季节,查当年生长的嫩叶(一般查芽下第二叶,或对夹第二叶);采茶结束后,查当年留下的新叶。调查时动作要轻、快,防止虫子逃脱,避免重、漏数。记载调查结果(见附表A.2)。 3.2.2检梢数虫法(百梢虫数) 检梢数虫法适用于大叶种茶树品种的调查。取样、调查时间和次数,均与检叶数虫法相同。选择一芽二、三叶新梢为对象,迅速数清整个新梢上的成虫和若虫数,记载调查结果(见附表A表A.2)。 4 为害程度调查 4.1 调查时间 在茶叶生长季节进行。 2.2调查方法

药用植物害虫小绿叶蝉

药用植物害虫小绿叶蝉 小绿叶蝉Empoasca flaoescens (Fab.)别名桃叶蝉、桃小浮尘子、桃小叶蝉、桃小绿叶蝉等,属同翅目叶蝉科,主要为害普遍菊花、佛手、山茱荚等药用植物,分布在全国各地。 小绿叶蝉Empoasca flaoescens (Fab.)别名桃叶蝉、桃小浮尘子、桃小叶蝉、桃小绿叶蝉等,属同翅目叶蝉科,主要为害普遍菊花、佛手、山茱荚等药用植物,分布在全国各地。 为害特点 成、若虫吸食叶片汁液,为害菊花叶片产生很多失绿小斑点,长势衰弱;山茱荚受害后叶而生黄色斑点,后变成褐斑,严重时叶缘变为红褐色焦枯状,叶片早落。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3.3-3.7mm,淡黄绿至绿色,复眼灰褐色,无单眼,触角刚毛状,末端黑色。前胸背板、小盾片浅鲜绿色,常具白色斑点。前翅半透明,略呈革质,淡黄白色,周缘具淡绿色细边。后翅透明膜质。各足胫节端部以下淡青绿色,爪褐色;财节3节;后足跳跃式。腹部背板色较腹板深,末端淡青绿色。头背而略短,向前突,喙微褐, 基部绿色。 卵长椭圆形,略弯曲,长径0.6mm,短径0.15mm,乳白色。 若虫体长2.5-3.5mm,与成虫相似。 发生规律年生4-6代,以成虫在落叶、杂草或低矮绿色植物中越冬,翌春桃、李、杏发芽后出蛰,飞到树上刺吸汁液,经取食后交尾

产卵,卵多产在新梢或叶片主脉里。卵期5-20天,若虫期10-20 天,非越冬成虫寿命30天,完成1个世代40-50天。发生期不整齐, 有世代重叠现象。6月虫口数量增加,8-9月为为害盛期。秋后以末代成虫越冬。成、若虫喜白天活动,在叶背刺吸汁液或栖息。成虫善跳,可借风力扩散,旬均温15-25°C适其生长发育,28°C以上及连阴雨天气虫口密度下降。 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种植抗虫品种。 2、加强田间管理。 成虫出蛰前清除落叶,拔除朵草及其他低矮植物,切断成虫越冬场所。 3、药剂防治。 掌握在越冬代成虫迁入后,各代若虫孵化盛期及时喷洒20%叶蝉散(灭扑威)乳油800倍液或25%速灭威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20%害扑威乳油400倍液、50%马拉硫磷乳油1500倍液、2.5%保得乳油2000倍液、2.5%敌杀死或功夫乳油2000倍液、50%抗!fef威超微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10%毗虫咻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20%扑虱灵乳油1000倍液。 常用药剂叶蝉散(灭扑威)、速灭威、害扑威、马拉硫磷、保得、敌杀死、功夫、抗蜗威、毗虫咻、扑虱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