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保障国家生态和木材安全的几点思考

关于保障国家生态和木材安全的几点思考
关于保障国家生态和木材安全的几点思考

中国粮食安全报告

中国粮食安全报告 11月2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公告称,2013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0193.5万吨,同比增长2.1%。从2004年算起,这已是中国粮食产量连续增加的第十个年头。 增产数字背后,“丰年缺粮”的现实却鲜被提及:同样在过去的十年中,除2008年、2009年两年间产稍大于需,其余年份中国的粮食状况均是产不足需,且缺口日益增大。虽官方多年来一直仍将95%的粮食自给率作为目标,但到2012年底,这一数字已跌破90%。 造成目标与现实差距的原因之一,是中国一直将大豆纳入粮食统计口径。在进口大豆已占据国内市场大半壁江山的前提下,自给率因此被拉低近10个百分点。但除此之外,因中国三大主粮作物净进口的常态化趋势已经出现,其所带来的影响也正在日益显现。 就具体数据来看,三大主粮去年净进口总数为1900万吨左右,今年前七个月的总数也已达1143.9万吨。不仅如此,继玉米在2011年进入“全面进口元年”后,中国亦有望于今年超越埃及,成为全球最大的小麦进口国。按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测,进口总量将达650万吨。 主粮进口常态化的表面原因,是内外粮食价差日

益缩小。但在国内粮食生产规模化短期内难以全面完成,耕地及多重资源型因素日益短缺等多重原因导致粮食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产量提升空间日益收窄前提下,这一局面在短期甚至长期内可能均会处于“不可逆”状态。 在中国大豆及主粮的进口来源国集中程度甚至超过石油的现状之下,如何维持其自身粮食安全,如何重构其单纯以自给率为核心的安全观,急迫性正在日益加剧。 事实上,维持进出口平衡还仅是中国粮食安全整体平衡的标准之一。除此之外,这一框架还应包含(总需求和总供给)总量平衡、(粮食和非粮作物)结构平衡、(粮食产区和销区)区域平衡、(产量和销量)产销平衡四个方面。 受制于人口众多、地域范围广阔,中国要基本实现这五个平衡并不容易。就国内条件而言,它将面临“脆弱、强制、紧张”三重制约。即保障的资源条件贫乏、政府强力主导下经济社会要素投入大、保障所有人口的食物及粮食安全的能力不宽裕。 因此,如何借助海外资源,已成为中国维护自身粮食安全不得不研究的新课题。但在此领域内,就目前的表现来看,体量庞大的中国还只能算是一个“迟

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现状总结报告

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现状总结报告 新中国建国60周年以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取得进展,污染物排放总量逐步得到控制。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环境质量问题日渐突出。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环境保护事业,环境污染治理力度逐步加大,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得到基本控制,局部地区的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上世纪80年代初期,全国环保治理投资每年为25-30亿元,约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0.5%;2007年,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达3388亿元,约为1981年的135倍,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32%。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稳步增长。2008年,全国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801亿元,是1981年的334倍。年末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8106万立方米,是2000年的3.8倍;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0.2%,比2000年提高35.9个百分点;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3.3%,提高9.6个百分点。2008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321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2321万吨,分别比2005年下降6.61%和8.95%,实现了两项污染物排放总量双下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迅速。经过不懈努力,环境法制建设进一步完善,环境污染治理力度逐步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得到加强,污染治理投入稳步增加,全国环境质量严重恶化的趋势基本得到了控制,环境保护事业快速发展。 一、环境保护事业积极稳步发展 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在上世纪50、60年代开始孕育,70年代,我国的环保事业在艰难中起步,开始走上正确的发展道路。1972年6月,我国政府代表团参加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环境保护开始摆上国家议事日程。

保护耕地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保护耕地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王世元分别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联组会议时表示,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耕地保护与国家粮食安全密切相关,保护耕地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王世元说,多年来,我国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取得明显成效。一是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耕地减少过快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二是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客观上减少了对耕地的占用。三是补充耕地力度逐年加大,全国建设占用耕地实现占补平衡。 在回答减少耕地用途的问题时,王世元表示,据全国土地变更调查,1997年以来,全国耕地减少与补充增减相抵,净减1.23亿亩,主要原因是生态退耕、建设占用、农业结构调整和灾害毁耕。其中,生态退耕占了大头。同期,通过大力开展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5000多万亩,基本补上了建设占用和灾毁减少的耕地。 在回答目前耕地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时,王世元表示,一是由于我国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稀缺的特殊国情,土地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尽管我们采取了严格的土地利用规划、计划等一系列管控措施,从严从紧控制耕地转为建设用地的总量和速

度,总的看土地供应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但一些省份还存在超出计划用地的问题,有些地方违规违法用地依然屡禁不止。二是土地利用方式总体还比较粗放,许多城镇和农村建设用地仍习惯于粗放外延式扩张发展,一些建设项目土地利用效率不高,土地浪费闲置较为普遍。三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还将不可避免地占用一部分耕地;生态退耕、灾害损毁等因素也会造成耕地减少。尤其是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发生比较频繁,灾害损毁耕地较多。四是随着人口不断增加,对耕地的压力会更大。与此同时,全国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补充耕地的潜力却十分有限。 王世元表示,以上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耕地总量和人均耕地减少不可避免但问题的关键是看减少耕地是不是 可控。只要可控,我们还是能做到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对耕地的需求,又能够实现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实现减少耕地可控,必须坚决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始终坚持保护耕地基本国策,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坚持保护18亿亩耕地红线不动摇。具体措施有五项: 第一,进一步加大土地利用规划和年度计划的调控力度。到2020年,确保建设占用耕地控制在《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确定的3000万亩规模内,同期补充耕地3790万亩,分解下达到各地,按年度控制指标执行。还要考虑到生态退耕、灾害损毁等减少耕地因素,统筹协调,确保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 摘要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和产业经济的不断发展,世界经济的发展突飞猛进,但是伴随经济发展衍生的环境问题却日益突出,全球生态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导致环境问题成为当前全球所必须面临和解决的重要问题。文章对全球生态环境破坏的主要表现、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立法及管理现状以及国家宏观层次上必须加以指导这几个方面来对生态环境保护进行粗浅的探讨,以期我国各个领域在进行经济建设之时必须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同时国家可从宏观政策进行引导。 关键词恶化;保护;生态环境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产业革命和信息革命也愈演愈烈,大大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但是,人们在过分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却忽略了生态环境这个给我们人类提供物质基础的客观存在,在一定程度上说,没有这个地球的生态资源人类不可以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观,实现和谐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共同进步,避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发展的错误思想。当前,世界各国都在极力寻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的有效途径,结合我国具体实践,必须从国家宏观层面管理上来进行指导。 1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近几十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全球生态环境却遭受了严重的破坏。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现象、冰川融化等等一系列自然灾害也频频发生,给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的损失。这种生态环境遭受破坏而造成的生态失衡带来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严重后果: 1)气候失常。气候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正常的气候环境是人类适应自然、健康生活的重要保证。而近几十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出现异常,主要表现为全球气温普遍升高带来了温室效应。温室效应、全球变暖引起海啸、冰川融化、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给人类造成了生存灾难,海平面上升、许多港口城市将变为汪洋大海,地震、海啸等灾害夺去了许多人的生命、物质财富遭受极大损失。 2)土壤污染。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工业的进步,许多矿产遭受掠夺性开采,在矿五冶炼的同时也造成了大气污染。排出的工业废水中有许多有害物质和过量植物营养元素。这些有害元素进入土壤造成了土壤盐碱化和大量“毒土”。土壤污染会造成农作物中有大量有毒物质残留,进入能量循环后严重危害着人类的身体健康。 3)水源污染。工厂的工业废水和农业的农药残留、特别是有害矿物质的侵入严重污染了水源。水源污染包括原油泄漏造成的海水污染、有害物质侵入造成的江河污染和地下水污染。水源遭到污染首先威胁的是人类生命健康,对动植物的危害也非常严重。大量鱼虾出现死亡或者变异,体内的毒素又造成了二次污染,

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新贡献

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新贡献 粮食生产事关国计民生,事关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黑龙江省富锦市现有耕地总面积700万亩,*年粮食产量达到118万吨,是全国重要产粮基地。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要求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努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新的贡献。 抓好优质粮食产业发展,进一步提高粮食单产和总产水平。不折不扣地落实国家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坚持走“优化结构、提高单产、降低成本、改善品质、增加效益”的路子,组织实施水稻、大豆、甜菜等农作物高产创建活动。近年来,富锦市通过实施水稻良种补贴、插秧机购置补贴和大中棚育秧补贴等综合措施发展水稻生产,水稻种植面积已由*年的25万亩发展到现在的75万亩。今后,将利用松花江水资源,规划和建设200万亩水稻特大型灌区项目,继续增加粮食产量。 抓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大力发展高效经济作物,继续推进白瓜、甜菜、西瓜、苜蓿草和青贮玉米种植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畜牧业,推进奶牛、生猪、肉牛三大主导品种的规模化、规范化饲养;坚持抓龙头、抓基地,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力抓好甜菜精制糖、乳制品加工等项目建设,促进农民持

续增收;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做好用工对接和外出务工人员权益维护,稳定转移就业率。 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战略举措。一是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发展节水灌溉,强化水利设施的经营和管护,提高农业水利化水平。二是加强农业机械化建设。大力发展农机大户,继续组建新型农机服务组织,提高农机装备水平。三是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扩大深松整地规模,建设土壤水库;大力实施沃土工程,鼓励农民多积、多造、多施农家肥,扩大测土配方施肥的实施范围,增加土壤有机质,提升地力;推进天然林保护、植树造林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 抓好农业科技进步和组织创新,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重点推广水稻超稀植、玉米通透栽培、大豆窄行密植等先进技术。与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合作共建省级科技示范园区,将农业专家大院建成农民的科技之家,不断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健全农业技术标准体系和检测检验体系,力争实现全面积、全作物、全过程的农业标准化生产。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加快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大力发展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组织,进一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以农机合作社和专业合作组织为载体,积极引导农民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和收益率。

关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提案

关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提案 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提案第2992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案由:关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提案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主办单位中央农村办会同最高人民法院,农业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办理 提案人:蔡继明 主题词:粮食,安全 提案形式:个人提案 内容: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下面从根本途径、制度基础、机制保障三个层面,提出我的建议。 1.加快城市化进程,让较少的农民耕种较多的土地,实现农地适度规模经营 2011年中国的城镇化水平虽然已经超过50%,但其中近2亿居住在城镇中的农业户籍人口仍然处在“半城市化”状态:他们被统计为城市中的非农就业人口或常住人口,但难以像本地的非农户口居民那样分享到城市化带来的城镇居民的社会待遇,他们并没有隔断与农村土地的联系,一旦失业,就必须回到农村务农。而在总数为2亿的农户耕种18亿亩土地,户均耕地面积只有9亩(世界上最小的土地经营规模)的情况下,任何使现有农民脱贫致富的企图都是徒劳无益的。只有加快城市化进程,争取在本世纪中期使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达到80%,让进城务工的农民彻底脱离农村的土地从而变成真正的城市居民,才能使农村户均耕地达到50亩适度规模经营的最低要求,从而使种粮农民的收入至少达到进城务工的水平,这样才能调动广大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增长。 2.推进土地制度改革,遏制城市空间的盲目扩展,加速农地的流转,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和现代化 首先,要改革征地制度,缩小政府征地的范围。对于城市建设中非公益性土地需求,要通过市场来满足。要落实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允许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做到和城市国有建设用地土地、同权、同价。要适时推出房地产税,使之成为地方政府稳定的税收来源。这样,在有效遏制地方政府的征地冲动,实现城市建设用地的节约和集约使用的同时,使现有耕地的数量得到有效的保护,从而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奠定物质基础。 其次,要适时降低收回承包土地的条件。建议在社会保障健全的基础上,将收回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条件放宽为:“承包期内,全家迁入城镇,转为非农人口并享受城镇居民社会保障的,应当将承包的耕地和草地交回发包方。承包方不交回的,发包方可以收回承包的耕地和草地。”而不应当以是否进入设区的城市作为是否交回承包地的条件。 再次,要适时出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办法。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部分务工经商农民在城市有了较稳定的非农收入和住所,农村出现了较多宅基地和农房空置现象,出现了城市建设用地不够用,农村建设用地大量闲置的矛盾。因此,从国

三、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对策建议

三、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科技投入,增加粮食产量。一是要积极研究和推广先进的农业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作物产量持续提高。二是要加强科技投入,培育和推广高产优质良种以提高粮食作物单产。通过对农业技术的推广,提高化肥的利用效率,降低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三是要积极挖掘科技进步的潜力,努力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加快推进以良种培育、良法栽培和防灾减灾为重点的科研攻关和推广,加快构建以主导品种、主推技术、主体培训为载体的推广示范工作机制,加快拓展以粮食作物机耕、机播、机收为关键环节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领域,运用高新技术对传统农业进行嫁接改造,把科技渗透到粮食生产的每个关键环节,不断提高农业科技生产水平。 (二)制定粮食流通安全管理法,依法保障粮食安全。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发展,国际投机资本的流动性更强,炒作范围更加广泛。近年来发生的多起地区金融经济危机都和国际投机资本有关,最著名是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就和臭名昭著的索罗斯“量子基金”密切相关。国际投机资本对市场的影响力已经到达了惊人的程度,目前其投机领域已渗透到了多个产业、产品。以我国为例,从境外热钱流入炒作人民币升值到炒作房地产,再到炒作粮食,极大地影响了地区经济的稳定。对于国际投机资本的疯狂行为。一是要尽快完善我国现有的政策法规体系,制定一部《粮食流通安全管理法》,通过法律法规有力、有效地对粮食市场进行监督、协调、管理。二是应对国际投机资本炒作需要提高辨别能力,投机资本一般从证券市场进入,比较多的是股票、期货炒作,具有很强的隐蔽性,监管起来有不小的难度,对于其炒作粮食的行为既要限制,又要依靠经济规律行事,当前要完全杜绝投机资本的炒作是不可能的,只能及早发现,依照法律法规及早采取措施加以适度限制。 (三)稳定基本农田,保障生产基地。耕地是粮源之基,保证足够的粮食生产面积,稳定地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应该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采取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确保全国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8亿亩红线,基本农田保有量不低于15.6亿亩,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加大对非农业生产用地清理和控制的力度,对各类开发区、小城镇建设及农村建房用地要进行科学统一规划,加强对非建设占用耕地的管理,切实遏制耕地过快减少的势头。不断优化耕地利用结构,合理调整土地利用布局,加大土地整理复垦,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要继续建设现代化商品粮基地,形成稳定的粮食生产基地。加强水资源保护和管理,提高农业生产供水保证率;严格控制河流污染,引导农户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和农膜,大力提高使用有机肥料、生物肥料、生物农药,减少对耕地和水资源的污染,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保护和改善粮食产地环境。另外,要进一步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继续加强中低产田的改造,改善农田水利灌溉条件,努力实现“旱涝保丰收”,保证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四)对粮食主产区继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并形成长期财政转移支付机制。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财政投入力度,改善农业发展环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保障国家粮食基本安全的情况下鼓励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做到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也“藏粮于田”。同时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逐步使产粮大县人均财力水

切实保障粮食安全是重要战略任务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粮食生产工作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会议提出了我国2014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首当其冲的就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要依靠自己保口粮,集中国内资源保重点,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更加注重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抓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建设。” 这一任务和“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具有异曲同工之处。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的渊源,是一个严峻的事实,就是“城市在发展,耕地在减少”,也即“房地产经济不断吞噬着万亩良田”。 另外一个重大安全隐患是转基因粮食,它在在不断影响粮食安全和人民的生命安全,科学界多数专家对于转基因食品也不看好,一些媒体和部分伪科学家为了自己私利,大力宣传转基因粮食,说转基因粮食产量高,对人体无害,实际上转基因粮食会造成人类生育能力下降,或许很多不知情的国人,还在餐桌上吃着转基因食品。 诚然,中国粮食总产量增加了0.97亿吨。可是,追因溯源,你就会傻眼。同期我国玉米增产了1.03亿吨,也就是说,玉米是增产的主要原因。玉米的增产是因为中国国产非转基因大豆产量低,在国外廉价的转基因大豆的冲击下,被大量弃种,农民转而种植高产玉米。当前,多数耕地都种玉米,放弃了大豆种植,加之外国用高于转基因大豆的价格来购买我国非转基因大豆,非转基因大豆效益提高,农民又不再种玉米了。这种严重的其中现象,如果折腾几次,粮食危机也就难以避免。 十年来我国粮食安全的“一俊遮百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的开发区和房地产吞没了大量良田。我国城市一般都建在有河流的平原地区,这些地方本是极好的良田。地方政府和房产商为了获得短期暴利,大量开发房地产,将良田短期变现,损害了广大群众的权益。 其次,水资源严重匮乏,农田水利不健全,部分已严重失修,不能正常蓄水。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在世界上名列121位,占全球水资源的6%,人均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除了城市和工业大量用水外,大量的高尔夫球场消耗了大量的水资源,导致地下水位连续下降。 再次,很少青壮年劳动力在农村耕种土地。因为粮食价格一直较低,种一年粮的收益往往不足在城里打工一月的工资,所以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选择到城里打工。而且大量的农村土地处于荒芜状态。如今的农业补贴不是按耕种的面积进行计算,影响了很多群众的积极性。 最后,土地过度使用,很多土地可利用价值严重下降。西方国家土地一般采取轮休制度,一年只耕一季,甚至两年种一年休一年,我国的土地一年四季没有休息的时候,南方是一年三季:水稻、水稻、水稻;北方一年两季:小麦、玉米(或大豆)。土地的自然肥料层基本荡然无存,就靠化肥强行催出产量。 总之,粮食安全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经常性的坚持做好大量艰苦细致的基础工作和必要的硬件工程建设。我们要从小事做起,节约粮食,不剩菜,不剩饭,以实际行动投入到用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中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国家粮食安全如何保障

国家粮食安全如何保障 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石,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保障。 我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党和国家对于粮食安全的高层设计是非常完整和系统的。但是我们仍然要在保障粮食安全的道路上积极探索,解决在具体落实中遇到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解决变化中的具体区域、具体环境中所面临的没有预想到的困难等。 一、粮食安全面临的新问题 百姓的“米缸”建在市场上 居民家里不自主储备备用粮食,一旦粮食产区发生自然灾害等严重影响粮食产量的事件,导致粮食供给减少,将严重影响百姓的生活和社会稳定,民以食为天,粮食问题是生存的根本问题。虽然国家政策干预,防止粮价大幅波动,但是会浪费很多管理精力和资金。 “米缸建在市场上”的现状,对目前我国的粮食仓储物流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如果百姓自己不储粮,那么国家必须要储好粮,储够粮。其次,必须保证粮食的周转流通顺畅,保证粮食的平衡供应,保证不发生相对过剩和相

对紧缺的状况,保证粮食存量的充分激活。但是,目前我国的仓储系统各个方面都还很不规范、不完善,很多仓库存放条件不达标,导致储备粮大量损失,时有发生粮仓库损毁等现象,危及粮食储备,调研中也发现存在粮食中小粮仓减少等现象,这些问题严重影响我国的粮食安全。过度依赖运输系统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如果发生自然灾害等状况交通受阻,可能造成粮食消费区缺粮,甚至断粮的情况发生。 农业现代化——农业生产转型升级步伐要加快 科学有效的农业发展方式是加强粮食供给能力建设的重要保证。目前,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还存在一系列与粮食增产不相适应的环节。土地利用方式粗放,水利基础设施陈旧,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效率低下,粮食仓储、物流体系滞后,农业科技落后等问题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的效率。目前,国际粮食形势严峻,粮食供给仍然处于紧平衡状态,我国粮食供给能力必须提升,增强自给能力。 城镇化建设对粮食生产有一些负面影响 城镇化建设对粮食生产具有一定的“挤出效应”。国际经验表明,社会向城镇化转型会导致粮食消费增加和粮食生产减少,双重作用导致粮食供需不平衡加剧。我国的城镇化和工业化对农业生产造成巨大压力,对粮食安全体系提出新挑战。城镇化建设加快推进,建设用地不断蚕食粮食耕地。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建设用地会对粮食生产产生一定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理念 摘要:在我国的传统思想文化宝库中,有许多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儒家有“天人合一”的思想,道家有崇尚自然,道法自然的理念,佛家有缘起理论与戒杀护生的戒条,都强调人和自然、社会的和谐关系,给人类提供了深刻的智慧,在科技、经济及人们物质生活快速增长,但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今天越来越显其独特的价值。 关键词传统文化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利乐有情启示 随着现代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使人类对生态系统的需求急剧增加,致使人类不断地大规模的向大自然索取,导致当前社会出现了空气污染、水质恶化、气候变暖、物种灭绝、能源危机、资源匮乏等一系列的生态环境危机,如何克服这种危机,是当前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在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宝库中,蕴含了许多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值得现代人类学习借鉴。 1天人合一——儒家生态环保理念 1.1天人合一是儒家环保思想的哲学基础 儒家认为“天”是具有独立不倚的运行规律的自然界,自然本身是一个生命体。人是天地生成的,是自然秩序中的一个存在,所有的存在相互依存而形成一个整体,强调人与自然环境息息相通,和谐一体,这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儒家主张“天人合一”,共生共荣,既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也反对“自然中心主义”,主张二者和谐统一。指出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对抗的,而是协和共存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1),人生活在自然中,必须按照“中和”的原则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保持自然的生机和谐及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这对现代人类正确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根据。 1.2重物节物、以时禁发是儒家环保思想的行为法则 儒家主张人应节制欲望,以便合理的开发利用资源,使自然资源的生产和开发进入良性循环状态。儒家一贯反对滥用资源,提出了“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2)的节约论及“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3)、“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4)和“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

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点

第一部分:环境保护基础知识 一、基本概念 本部分在介绍环境与生态系统的基础上,从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恢复与建设两方面介绍了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最后引入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一)环境与生态系统 1.环境 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群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目前我国关于环境的权威定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二条给出的“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城市和乡村等”。 2、生态系统 一般不太容易区分生态系统和环境,为对这两个概念有较明确的认识,首先应了解什么是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最初的定义是1935年英国植物学家坦斯列在《植物概念术语的使用问题》一文中给出的,“生物与环境形成一个自然系统,正是这种系统构成了地球表面上各种大小和类型的基本单元,这就是生态系统”。随着系统科学的发展,学术界对生态系统形成了如下定义: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由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组成的一个整体,各组成要素间通过物种流动、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价值流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的具有自调节功能的复合体。生态系统由生命支持系统(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四种基本成分组成。 可以从生态学与环境科学的区别这个角度来理解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强调系统特性;环境科学则以人类为中心,把人类生活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从而和社会科学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二)环境污染和污染源

关于如何确保粮食安全思考

如何确保我国粮食安全 摘要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业政策的调整,农业科技的进步,农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粮食生产取得重大突破,粮食产量节节攀升,未来有望再攀新高.但另一方面,中国城市化的,工业化也在加速推进,农业用地不断被压缩.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都对粮食生产提出了更多更高要求,目前粮食消费呈现供需平衡但偏紧的状态.而短期内粮食生产,农业科技出现重大突破的可能性又不大,粮食生产的不确定性,如何确保粮食安全将是我们国家必须解决的当务之急.粮食安全关乎国家政治稳定,国民生活,粮食生产必须立足自身,高度自给.针对当前我国粮食形式,确保粮食安全要有步骤,有计划地,综合运用政府和市场两种机制,对粮食生产,粮食储备,粮食调运,粮食消费进行协调配置,形成合力.确保粮食安全. 关键词 粮食安全;供需形式;国家政策;粮食储备;粮食调运

0 前言 一直以来,粮食安全问题都是我国粮食工作的重中之重,随着国际经济和国际粮食价格的波动,外商进驻我国粮油行业的某些领域以及国内多发的粮食问题,又一次紧紧刺痛我们的神经,敲响粮食安全的警钟,这不得不让我们再一次思考怎样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命题。 1 未来短期内粮食供需特点是基本平衡但偏紧 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粮食工作进入一个新阶段.粮食生产连续7年取得大丰收.特别是在‘十一五’期间有4年粮食总产达到5亿吨以上,特别是去年粮食生产创下历史新高,达到54641万吨.这表明,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稳定性较强,生产有了一定的基础和保证.有力地维护了我国粮食市场的稳定,且具有了一定的抗击粮食风险的能力。 1.1 我国粮食供给基本平衡但偏紧 虽然我国粮食生产取得可喜成绩,但还应清醒认识到粮食未来一段时期的生产形势。 1.1.1未来粮食增产有限 粮食生产耕地的不断被压缩,而短期内粮食生产,农业科技出现重大突破的可能性又不大,粮食生产的不确定性.可以说,今后粮食生产增长难度非常大。 1.1.2人口增长快粮食需求量大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人口与粮食的关系一直都是粮食安全研究的最主要问题之一。未来几年内,我国人口将达13-19亿,非农人口将占一半以上, 而对粮食需求却呈刚性增长,粮食需求增加很快且猛。粮食产量增长缓慢,徘徊,供需基本平衡偏紧将是未来短期内的特点。 1.2 依靠国际粮食不现实仍需自己

实用类文本国家粮食安全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木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生卢取得历史性的“十六连丰”。我国粮食产量从1982 年的3. 55亿吨增加到2019年的6. 61亿吨.增长87%。今年以来,尽管遭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但粮食及“菜篮子”产品稳产保供工作仍全力推进,农业农村经济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今年夏粮再获丰收,夏粮产量达到2856亿斤,增产24. 2亿斤,同比增长0.9%,创历史新高;秋粮面积稳中有增。在田作物长势良好,秋根丰收可期。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复杂形势下,发挥好“三农”的压舱石作用,依靠自身力量端牢自己的饭碗,就能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赢得主动,为保持经济持续复苏、社会大局稳定奠定基础。 (摘自《抓好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人民日报》2020年7月26日.有删改) 材料二: 程国强指出,我们需要扛稳粮食安全重任,不断增强统筹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的配置能力。按照“主足国内适度进口”的粮食安全战略,探索实践“国内供给+进口补充”资源配置模式。在立足国内确保口粮绝对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拓展农业国际合作与经贸投资,“走出去”“引进来”。 (摘自《专家谈中国粮食安全:“走出去”和“引进来”》,2020年10月19日,有删政) 材料三: 虽然今年遭遇新冠肺炎疫情,但我国夏粮实现了增产,秋粮丰收可期,这对于我们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争取全年经济发展好成绩,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粮食生产资源环境要素已绷得很紧,粮金安全的外部环境正发生变化。面对风险挑战,持续提升粮食供给保障能力,解决好14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就越来越需要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 实施品种创新工程。培育适应能力更强的农作物新品种。实施科技丰产战略.持续提高主要粮食作物单产永平、加强科技成果应用,保护和提高现有耕地粮食生产潜能、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出路在科技。加大对土壤改良技术、培肥地力技术研发投入,综合采用耕地轮作休耕制度。推广秸秆还田、施用有机肥、种植绿肥、合理耕作综合配癸技术等多种手段.促进土壤结构改良和营养成分增加,不断提升耕地质量。将粮食生产潜力保存在土地中。实现国家粮食安全向“藏粮于地”“藏粮子技”转变。强化政策资金支持,构建科技支撑粮食安全长效机制。 (摘自《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河南日报》2020年10月16日,有删改) 材料四: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负责任大国,中国是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积极力量。中国将继续推进粮食领域“南南合作”。探索国际粮食合作新模式,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粮食经贸合作关系,为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消除饥饿、实现粮食安全,改善营养状况和促进可持续农业”作出贡献。 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处代理代表欧敏行表示。今年我们很欣喜地看到中国以具体行动诠释团结合作的意义;面对疫情,中国政府出台一系列稳生产、保供应的政策;中国电商企业采取创新举措,为小农户开发了农产品网上销售渠道;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克时艰,在短时间内遏制了疫情蔓延,同时保障了粮食市场供应充足、价格平稳。 (摘自《中国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积极贞献》,《人民日报2020年10月19日,有删改) 4.下列对粮食安全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保障粮食安全是适应经济下行,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复杂形势的需要,也是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重要保障,为社会大局稳定莫定基础。

保护生态环境 建设美丽中国时政分析

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重要讲话“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发表重要讲话,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高度,全面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科学分析当前面临的任务挑战,对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确立了重要原则、进行了具体部署。讲话展现强烈使命担当、蕴含深厚民生情怀、具有宽广全球视野,发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进军号令。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的工作,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从认识到实践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 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有智不如乘势”。把握新形势,解决新问题,完成新任务,我们就能回应广大群众热切期盼,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 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六项原则”是根本遵循。“六项原则”明确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宗旨精神,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用最严格制度最

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坚定决心以及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国担当。这些重要论断构成一个紧密联系、有机统一的思想体系,深刻揭示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深化了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生态规律的认识,为我们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 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是制度保障。制度才能管根本、管长远。严格的制度、严密的法治,可以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要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加快建立健全生态文化体系、生态经济体系、目标责任体系、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生态安全体系,为确保到2035年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美丽中国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动绿色发展是治本之策。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要围绕调整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等重点,培育壮大环保产业、循环经济,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打赢蓝天保卫战这个重中之重;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提高环境治理水平,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和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

试论我国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

试论我国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 2001年10月11日,中共中央首次正式提出国家粮食安全体系问题,十五届五中全会决议明确指出:“要高度重视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建立稳定的商品粮基地,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粮食安全体系,确保粮食基本平衡”。粮食安全问题已写进中央的重要文件里,引起全国人民的关注,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提出了确保粮食安全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国家“粮食安全”,不仅仅是粮食生产、流通、储存和价格问题,而且是涉及方方面面的综合性问题。粮食安全,实质上是食物安全,就一个国家而言,应是粮食生产的安全,粮食流通的安全,粮食消费的安全。在我国如何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不少学者、专家提出了精辟看法和论述。 一,我国对“粮食安全”的定义 1,建立粮食安全“主要是长远问题,而不是短期问题”,“短期无虑,长期堪忧”。从长远看,在人多地少,生产条件退化的情况下,必须提高单产,尽管近期内我国粮食安全不存在问题。由于人口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国内粮食需求将现显刚性增长的态势。 2,粮食安全“主要是生产问题,而不是流通问题”。必须保持一定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并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3,粮食安全“主要是食物问题,而不是谷物问题”。谷物安全是食物安全的基础,粮食安全中的粮食”是大粮食的概念,而不仅仅是指谷物。 4,粮食安全“主要是数量问题,而不是价格问题”。制止粮价上涨,并不能消除短缺,只能引起更大的短缺,相反解决了短缺,价格自然会跌落,注意粮食安全,应着眼于供给数量而不是供给价格。 5,粮食安全“主要是全局问题,而不是局部问题”。粮食安全是全国一盘棋,不能各自为战,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市场,粮食供求的平衡也是全国性的,而不是一地一市的平衡。 6,粮食安全“主要是政府目标,而不是农民的目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受价值规律的影响,农民喜欢种什么就种什么,不承担粮食安全的责任,而国家就必须采取措施确保粮食安全目标的实现-。 认识上述问题,不仅有助于从理性上全面认识“粮食安全”问题,而且在实践上确保粮食安全都有重要意义。

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提出

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提出 1。事件:2013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于12 月13 日在北京结束,会议中提出了2014 年经济工作主要六大任务,并把“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放在了首要位置,提出“必须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要依靠自己保口粮,集中国内资源保重点,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更加注重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抓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建设。”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农业粮食安全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们预计未来或将会有一系列配套政策的出台来保障粮食安全。 2。我们的分析与判断: (一)需求稳步增加,供给面临约束我国粮食安全有隐忧。 保障粮食安全、农民增收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目标。我国农产品消费对外依存度越来越严重。大豆消费对外依存度达80%,玉米供不应求令未来进口成为常态,棉花进口占国内消费量达20%,白糖进口量占国内消费量近15%,粮棉油糖等重要物资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供求缺口。近年来我国对粮食需求量不断增加,但耕地面积却在减少,加之我国以经济为主,作为生产单元

的家庭,无力负担较贵重的农机具和应用较新的农业生产技术,造成生产效率低下,亩均产量低,我国粮食安全问题隐忧重重。 (二)保障粮食安全转型农业发展方式。 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展现代农业,转变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迫在眉睫。1) 加快土地流转,推进土地集约化经营,实现规模经济效益。 未来国家将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2)加强种植服务业支持,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高效节水、节肥农业不仅节约资源,还能增加产量。3)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强生物育种研发。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全面提升我国农作物种业发展水平。4)加强粮食、食品安全检测。 民众对食品安全事件的关注度提高,粮食、食品安全检测需求大幅。 3。投资建议:受益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提出,我们认为有四类标的将会受益:1)、生物育种龙头标的:隆平高科、登海种业。2)、

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 学院:教育学院班级:11级车辆教育一班姓名:皮浩阳学号:201140970109 课程论文题目: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课程名称:农业概论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 成绩评定教师签名: 日期:2013年12月10日 上课时间:星期三第五大节 上课时间:七教北505 任课老师:朱旭东

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摘要:确保粮食安全不仅是实现经济社会平稳发展的基础,而且是保证国家经济安全的关键。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国际因素与国内因素相互交错,进一步加剧了我国粮食安全形势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本文深入地分析了当前我国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认为解决当前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应该立足于国内,必须坚持自给为主,进口调剂为辅的原则,充分发挥好市场“无形手”和政府“有形手”作用,提出了通过采取多方面的政策措施,加强农业,发展粮食生产,来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 关键词:粮食安全、主要问题、原则、政策建议 粮食安全的概念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由于世界性的粮食危机而提出来的。1983年4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对粮食安全的定义是“保证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曾任粮农组织总干事的萨乌马1984年提出了粮食安全的概念:“粮食安全的最终目标应该是,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他们所需要的基本食品。”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粮食安全关系到社会稳定。近几年来,国家十分关注“三农”问题,特别是粮食问题,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惠民政策,逐步加大了对“三农”的投入。粮食作为农业的主要产品在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综合补贴等惠民政策的引导下,种植面积基本稳定,粮食产量稳中有升,为确保国家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粮食安全工作仍然存在一些较为严重的问题。 一、粮食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耕地数量逐渐减少,影响粮食安全。 耕地是发展粮食生产的基本条件之一。近年来由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耕地开垦后备资源有限,导致耕地数量不断减少。产业结构调整是农民提高经济收入的一条新途径,很多农民将耕地改种经济作物,挖塘养鱼,发展畜禽养殖。农民的收入得到了提高,但是严重减少粮食生产面积,保护耕地和粮食安全生产、农民增收之间成为新的矛盾,同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进度逐年加大,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再者受环境土质等多方面的影响,能开垦为耕地的荒地极为有限,开垦的耕地受土质环境的影响,很难达到被占耕地的同等质量。

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情况的汇报

全国人大代表调研汇报材料 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情况的汇报 各位领导、各位代表: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人大、省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在省环保局的帮助指导下,我市各级政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市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切实履行环境保护职责,深入开展环境宣传教育,大力实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狠抓工业污染防治,加快启动生态市建设,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在全市经济快速增长的情况下,环境污染得到了有效遏制,全市整体环境质量逐年改善,为全面构建和谐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淮北市先后荣获了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环境进步城市和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先进城市等荣誉称号,今年又已通过全国园林绿化城市的专家评审。 一、主要工作情况 (一)坚持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推进 全市各级政府对环保工作高度重视,定期听取环境保护工作的情况汇报,深入调查研究,协调解决环保工作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坚决贯彻落实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工作机制,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始终坚持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通过积极引导

产业和产品结构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综合治理采煤塌陷区,矿区生态环境得到较好恢复与重建 淮北市矿区生态环境恢复与建设被列为国家级矿区生态建设示范区,市委、政府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成立了专门领导小组,统筹示范区建设各项工作;制定了《淮北市矿区生态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对塌陷区治理实行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分期实施。截止至目前,全市已治理塌陷区面积13.06万亩,治理率达到54%,创造出具有淮北特色的五类塌陷区复垦模式,烈山区洪庄村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技术被评为全国环境保护最佳实用技术一等奖,洪庄村被国家环保总局推荐参加联合国环境署“全球500佳”和“地球卫士奖”评选;濉溪县刘桥镇被中国国土经济研究会授予“全国中小城市生态环境实验区”称号。 (三)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稳步推进 一是实施“百镇千村万户生态示范工程”。通过创建生态村工作,治理农村环境脏、乱、差,促进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目前,我市已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1个、省百佳生态村4个,市级生态村7个。 二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通过调整农业产业产品结构,开发无公害农产品,合理使用有机肥和生物农药,从而预防和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目前,建成了杨洼湖、和村和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