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城汉墓发掘报告读书报告

《满城汉墓发掘报告》读书报告

1968年发掘了河北满城陵山两座汉墓,这两座墓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往后窦绾的墓,这是我国20世纪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这两座墓随葬品十分丰富,为研究西汉的历史情况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满城汉墓发掘报告》共二册,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管理处编撰,成书于1980年。此书记录了西汉武帝时期中山靖王刘胜墓和王后窦绾墓的发掘情况。上册为报告的文字部分,分为前言、地理环境、一号墓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二号墓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结语等部分。有附录13篇,插图242幅。下册为图版,彩色版30页,单色版270页。

这两座墓位于河北省满城县西南陵山上。l968年发掘。两墓并列开凿在山岩中,为规模宏大的崖洞墓。刘胜墓全长51.7米,窦绾墓全长49.7米。两墓的形制和结构相似,均分为墓道、甬道、南耳室、北耳室、中室和后室六部分。中室和后室之间装有石门。墓道口先用土坯或砖砌筑,再浇灌铁水,铸成铁门。刘胜墓的甬道、南北耳室和中室,窦绾墓的中室,均建有瓦顶木构房屋。两墓的后室则用石板筑成石屋。

一、各部分内容要点

前言部分了解到此次发掘是由敬爱的周总理亲自批示,心中不由得多了一份特殊感情。此部分对发掘背景、编号原则、发掘时间、发掘单位、分析鉴定工作分工给予了简单说明,文字简练却直击要点。

(一)地理环境

此部分对中山国的历史做了追溯,根据满城县陵山的现状及发现

的遗迹遗物与历史文献对比分析得出结论,陵山是刘胜家族墓地。

(二)一号墓

全墓分为墓道、甬道、南耳室、北耳室、中室、后室六部分。

1、墓道:墓道口使用土坯封门,同时在封门土坯之间的部分缝隙里,发现凝结的外溢铁水,结合二号墓封门结构考察,推测两道土坯间灌以融化的铁水铸成一道铁门。

2、甬道:甬道发现了渗水井,以贮存渗水,与排水沟相连。

3、南耳室:位于甬道南侧,长方形洞室,因为自然原因,一些遗迹被谁冲毁了。

4、北耳室:与南耳室相对称,长方形,东西两壁底部有略呈方形的凹槽。两边各7个,基本左右对称,不规整,距离也不完全相等,推测是开挖墓洞时搭脚架用的。

5、中室:平面近方形,地面结构复杂。四周沿着石壁都有排水沟,在甬道、南耳室、北耳室、中室的随葬品及地面上,出土时覆盖着一层瓦片,瓦片下还残存着一些朽木的痕迹,据推测,应建有瓦顶的木结构房屋,各种随葬品分门别类放置在屋内,后因木结构辅修,房屋倒塌。屋瓦便覆盖在随葬品上。

从以上的介绍得出一个结论,发掘报告介绍时基本遵循这样一个顺序:说明位置,形状,长、宽、高,然后介绍墓室,也遵循一个顺序既顶、壁、底、地面的顺序。

6、后室:用于放置棺椁及随葬品,分为门道、主室、侧室三部分。石门门限内侧凹槽装置一铜质顶门器,使们不能自外推开,主室四壁及地面皆用石板砌筑,室北侧有一棺床,由四块汉白玉板铺成。

侧室在主室之南,平面长方形,有小石门与主室想通,顶部由五块石板构成,后室石门及门道、主室、侧室的周壁、顶部、地面都残存许多红褐色漆皮,推断曾普遍施涂红漆。

在后室开凿一道回廊,壁上凿有斜坡状的流水口,与中室的排水沟想通,据此推测,目的可能主要是为了排除后室周围的渗水,保护后室。但我认为可能还有“事死如事生”思想的影响,因为有回廊更像阳间的住宅。

7、随葬器物分布概况

墓内各室根据不同用途分门别类地放置随葬品。刘胜墓的南耳室象征车马厩,在耳室内及甬道中放置乘车六辆,马十六匹,狗十一只,鹿一只。北耳室象征仓厨和磨房,放置大量贮藏食物、饮料的陶器,还有石磨和推磨的牲口等。中室模拟饮宴待客的厅堂,中部张设两具帷帐,四周则分别摆置饮食用的鼎、釜、赢、钟、零、壶,日常生活用的锅、盆、灯、熏炉等大量铜器,各种铁器、金银器、漆器、玉石器、料器、陶器、五铢钱及侍从俑等,还有象征出行时用的小型偶车马。后室象征卧室.除放置棺椁外,还有许多精美贵重的铜器、漆器、玉器及各种铜铁兵器、五铢钱、金饼、侍从俑等。附属于后室的小侧室象征浴室,内置盆、格、灯、熏炉等铜器,还有一块搓澡石和一个石男仆俑。整个墓室完全是模拟其生前所居宫室。

8、棺椁、载柩车、金缕玉衣

刘胜墓葬具为一棺一椁,髹漆棺椁置于后室内汉白玉石的棺床上。棺椁全朽,只剩漆皮、朽木灰及金属附饰堆积,保存在棺床上玉衣内的尸骨已全朽,只剩一些灰褐色骨灰和牙齿碎片。玉衣的外观和人体形

状一致,头由脸盖和头罩构成,脸盖上刻制出眼、鼻和嘴的形象。上衣由前片、后片、左右袖筒构成,裤由左右裤筒组成。手部做出握拳状,足部做鞋形。玉衣全部由长方形、方形、梯形、三角形、四边形和多边形等玉片拼成。玉片的角上穿孔,用黄金制成的丝缕加以编缀,故称金缕玉衣,这是玉衣形制的最高级。刘胜的玉衣由2498片玉片组成,用金丝约1100克,展现了古人高超的工艺技术水平。

(三)、二号墓

郭沫若在视察满城汉墓考古工地时说:“主峰北面和刘胜墓相连处有大量的人工石片,要查一查,应该还有座王后墓”。果然1968年8月13日发现了窦绾墓,至9月19日发掘结束。

墓葬结构:二号墓开凿于一号墓北约120米,与一号墓大致在同一高度上,规模巨大,平面布局与一号墓大同小异,分为墓道、甬道、南耳室、北耳室、中室、后室六部分。

墓道封门情况复杂,可视为砖墙铁壁。

二号墓镶玉漆棺,有棺无椁,棺经修复后为一内壁镶玉板片,外壁嵌玉璧的施漆木棺。棺内壁由192块玉板壁镶嵌而成。玉板呈青色,间有白色或灰白色,每块玉板都经过加工,表面琢磨的平整光滑,嵌入棺壁内的一面,反经粗略加工。按其形制绝大多部为长方形,少数为正方形、梯形,棺的左右两侧壁和底部的一些玉板的北面残存有编字的朱书文字。

二号墓所出铜器与一号墓相比,有明显的不同之处。首先,器物的种类比一号墓少得多,尤其是兵器出土很少。其次是生活用具多为小型明器,而一号墓多为实用器。再次,制作精美、装饰华丽的珍贵

文物比一号墓少,而一些小巧玲珑的器物则教多。这与墓主人的身份地位固然有很大的关系,也与国家实力相联系。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随着汉武帝的“推恩令”的进行,诸侯国的权利和实力一步步削弱,到王后时中山国的国力以大不如前。窦绾的玉衣由2160片玉片组成,用金丝约七百克。

在进行考古发掘和研究时必须将出土的实物资料与文献资料结合,这也是王国维提出的“二重证据法”的应用。如出土的长信宫灯,灯上刻铭文“阳信家”字样六处,根据《史记·惠景间候者年表》、《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均载有“阳信夷侯刘揭”世系,“阳信家”应即阳信夷侯刘揭之家。墓葬所在地满县,汉代为北平县地,属中山国。两座墓都出土了大量的五铢钱,从其形制观察都属西汉五铢。一号墓许多铜器铭文,有“中山府”、“中山内府”,而铜器和漆器铭文冠以“御”字,死者穿戴金缕玉衣,凡此种种为判断墓主人年底和身份有提供了论证。

中山靖王刘胜夫妇墓出土了1万多件遗物,且保存相对完好,有铜器、铁器、金银器、玉石料器、漆器、陶器、丝织品和大型实用真车马、小型偶车马、侍俑、五铢钱等。其中最为精美的是铜器,其鎏金银工艺和错金银工艺水平,已达到了古代青铜工艺技术的最高峰。如鎏金银镶嵌乳钉纹壶、鎏金银蟠龙纹壶、错金银鸟篆文壶、错金博山炉、鎏金“长信宫”灯、错金嵌绿松石朱雀衔环杯等,均为汉代青铜工艺之精华。在经过分析检验的部分铁器中,有低碳钢、中碳钢和“百炼钢”制品,还有固体脱碳钢制品。另外还出土了用于针灸的金、银医针和用于计时的铜漏壶等珍贵文物。全面体现了刘胜及窦绾的西

汉诸侯王、后生前的生活,无论从数量少还是质量上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由于这两座墓规模巨大,保存完整,年代明确,并首次出土了完整的“金镂玉衣”,不仅对研究汉代诸侯王贵族的丧葬制度有着重要的价值,而且为研究汉代的冶炼、铸造、制玉、漆器、纺织等手工业及医学史、天文学史、工艺美术发展情况等,均提供了重要资料。

二、读后感想:

1、对考古报告撰写的格式、体例、语言,记录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整理记录时要充分做好文字、照相、画图等。

2、对满城汉墓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从墓葬形制到出土器物都有了一定认识。

3、对类型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报告将出土的器物进行分类分式研究,根据同一类器物的不同特点进行分型研究,有助于了解器物间的区别。

4、要注重文献资料与实物资料相结合进行研究,平时要注意积累历史知识,多阅读古文献。文献资料与实物资料互相佐证,能对出土器物判别时代进行深入的研究。

5、满城汉墓发掘报告的撰写有当时社会背景的影响,如几处提到毛主席指出……列宁指出……斯大林指出……1968年正值文化大革命高潮时期,所有文物得以完全整理、收藏完全是出乎与我的预料,这与当时的一批考古工作者的敬业精神是分不开的。当时工作环境恶劣,社会环境更是近乎疯狂,在如此狼藉的背景下,考古工作者能够始终以饱满的工作热情、专业的知识背景让我肃然起敬。

通过阅读发掘报告,考古工作人员在发现墓葬、整理文物的场景一遍一遍的浮现在我的脑海,使我对田野考古更加向往,希望将来我能实际参与考古挖掘,亲眼见证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领略古老民族精湛的技艺,感受我文明古国的文化魅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