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进展_张莉

中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进展_张莉
中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进展_张莉

等手段,减少输液配药环节污染,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邓海根.制药企业GMP 管理使用指南[S ].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0: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二部)[S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附录61.3李运密,刘建华.小容量注射剂与输液配伍不溶性微粒变化[J ].中国药师,

2003,6(7):419.4

米文杰.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对临床医疗质量的提升作用[J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7,24(1):68.5李玉梅,李家育,陈善,等.安瓿割锯长度和擦拭方法对药物微粒污染量的影响[

J ].中华护理杂志,1998,33(1):1.6刘玉英,何曙云,林格,等.不同型号针头穿刺橡胶塞形成微粒情况的研究[

J ].中华护理杂志,2000,35(12):758.7

秦秀丽,商月娥,刘素温,等.对应用侧孔针减少输液中橡胶塞微粒污染的研究[J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医学版),2007,24(4):52-53.

8彭国平,饶力群,蒋科胜,等.中药注射剂引起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J ].湖南中医药导报,2004,10(2):49.(收稿日期:2011-03-30)

·讲座与综述·

中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进展

张莉

作者单位:300150

天津市,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科

【关键词】冠心病;心绞痛,中药疗法;综述文献

【中图分类号】R 54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296(2011)09A -0152-02冠心病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和冠状动脉痉挛,其中心绞痛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一个常见临床类型。冠心病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性缺血缺氧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我国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明显增多,心脑血管发病率及病死率均呈增长趋势,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我国城乡居民生命及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近年来中药在防治冠心病心绞痛方面取得了很好疗效,现将中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文献综述如下。1病因病机

冠心病心绞痛属中医学“胸痹心痛

”、“真心痛”、“厥心痛”等范畴[1]

。冠心病病位在心,其易患因素是高血压、高脂血症、

糖尿病和长期吸烟者。冠心病的病机在于心脉不通,中医学认为心脉不通的原因是由于瘀血、痰浊气滞,而瘀、痰、气滞的产生,又是长期以来脏腑功能失调的结果,故冠心病心绞痛以瘀血、痰浊、气滞为标,而以脏腑虚损为本,因虚而致实,本虚而标实。冠心病的发病机制亦正虚邪实、本虚标实为主,正虚以气虚为主,邪实首推血瘀,说明了气虚血瘀贯穿于冠心病心绞痛的始终。冠心病的主要外因是由于寒邪内侵、饮食不

当、情志失调、年迈体虚等[2]

。2临床研究

2.1

中药汤剂吴玉虎[3]

应用血府逐瘀汤治疗冠心病心绞

痛30例,药物组成:柴胡6g 、当归9g 、生地黄12g 、川芎6g 、枳壳12g 、桃仁12g 、红花6g 、赤芍药12g 、桔梗6g 、甘草6g ,水煎服,每

天1剂,4周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除心绞痛发作时含服硝酸甘油外,停用其他抗心绞痛药。结果:总有效率为86.7%。马

彦玲

[4]

采用化瘀泄浊汤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36例,药物组成:

藿香12g 、佩兰12g 、茵陈15g 、瓜蒌15g 、薤白15g 、半夏15g 、枳壳10g 、丹参15g 、川芎15g 、全蝎6g 。对照组33例予复方丹参

片每次3片,每天3次口服。2组均4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1%高于对照组的6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李俊兰[5]

运用瓜蒌薤

白半夏汤加味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药物组成:瓜蒌、郁

金各15g 、薤白、半夏、枳壳各12g ,三七3g ,山楂15g ,丹参3g ,川芎12g 。每天1剂,水煎分2次服。对照组60例予常规西药治疗。2组疗程均为4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高

于对照组的7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陈国等[6]

采用益气温阳活血通络为主的中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43例。

药物组成:人参10g ,黄芪18g ,熟附子15g ,巴戟天15g ,淫羊藿15g ,当归18g ,赤芍药18g ,丹参20g ,五灵脂12g ,桃仁15g ,薤白12g ,枳壳18g 。并随证加减。每天1剂,水煎分2次服。对照

组39例予低盐、

低脂饮食,并常规服用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20mg ,每天3次;阿司匹林0.1g ,每天1次;氟伐他汀胶囊

40mg ,每天1次。心绞痛发作时给予舌下含服速效救心丸、硝酸甘油片,合并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者,需常规降压、降

脂、

控制血糖。2组均15d 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7%高于对照组的76.9%,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P <0.05)。张红兴[7]

运用八珍汤加味治疗气阴两虚型冠心病60例。药物组成:党参20g ,茯苓15g ,生地15g ,当归15g ,麦冬15g ,赤白、芍药各12g ,丹参12g ,川芎10g ,枳壳10g ,甘草6g 。随症加减。水煎服,每天1剂。2周为1个疗程。结果:总有效率为93.3%。

范群丽等[8]

用自拟方药加减治疗冠心病心绞痛60例,药

物组成:炙黄芪30g ,

太子参15g ,麦门冬l0g ,五味子6g ,紫丹参15g ,川芎l0g ,桃仁10g ,红花6g ,苏木10g ,甘松10g ,降香10g 。结果:心绞痛症状及心电图改善效率分别为86.7%、

56.7%。吴冰洁等[9]

将86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综合康复治疗组55例和对照组31例。康复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心

理治疗、

饮食生活指导、运动锻炼、出院指导等综合康复治疗;对照组用常规药物治疗14d 。结果:在住院期间、症状缓解时

间及程度等方面进行比较,康复组优于对照组(P <0.05)。随访6个月,康复组的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P <0.01),体质量指数、血脂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 <0.05)。2.2

中药制剂治疗程志英等[10]

将86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6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丹红注

射液静脉滴注,对照组40例单纯采用常规治疗。结果:治疗组有80.5%的患者心电图改善明显,心绞痛发作次数由(15.23?5.07)次下降为(3.19?1.05)次,总有效率为93.5%;对照组有57.5%的患者心图改善明显,心绞痛发作次数由(14.98?5.42)次下降为(4.89?2.47)次,总有效率为80.0%。说明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安全有效。高薇等[11]将8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扩张冠状动脉、抗凝、抑制血小板聚集、调脂及对症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倍通丹红注射液静脉滴注。结果:2组患者临床症状、心电图均明显改善,血浆内皮素(ET)、超敏C反应蛋白(h-CRP)、血清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明显降低,较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同时治疗组上述指标改善在一定程度上优于对照组(P<0.05)。张丽丽等[12]将68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给予静脉滴注参麦注射液,对照组给予静脉滴注灯盏花注射液。心绞痛发作时均给予含服硝酸甘油等治疗。结果:临床综合疗效,治疗组有效率为96.97%高于对照组的8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中西药结合治疗胡鹏[13]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自拟活心定痛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62例。对照组40例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自拟活心定痛汤。药物组成:桂枝12g,瓜蒌皮15g,薤白10g,桃仁8g,红花10g,柴胡15g,延胡索15g,当归15g,川芎10g,赤芍药、白芍药各15g,熟地15g,党参18g,檀香15g,炙甘草12g。血瘀明显者加三七、姜黄;气血亏虚者加黄芪、白术;阳虚加炮附子、干姜;痰浊痹阻型加石菖蒲、法半夏、地龙;阴虚内热者加麦冬、五味子、牡丹皮;肝阳上亢者加珍珠母、石决明、钩藤;肾虚者加杜仲、菟丝子、枸杞子。每天1剂,水煎分2次服。10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55%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袁忠明[14]运用西药联合步长脑心通治疗冠心病心绞痛50例。对照组50例行常规抗冠心病心绞痛治疗。用非洛地平5mg,每天1次口服;倍它乐克25mg,每天2次口服;硝酸甘油0.5mg,必要时口服;阿司匹林100mg,每天1次口服。治疗组50例加用步长脑心通胶囊4粒,每天3次。2组均治疗4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高于对照组的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林守学等[15]运用中西药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100例。对照组100例予常规心绞痛治疗。根据病情给予对症处理,包括选用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硝酸酯类药物等。在此基础上,治疗组100例予疏血通注射液8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缓慢静脉滴注,每天1次,同时加服曲美他嗪20mg,每天3次。治疗15d 为1个疗程。2组均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高于对照组的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蔡卓冶[16]将8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予给予西药常规治疗,服用硝酸异山梨酯,每次10mg,每天3次;阿司匹林0.1g顿服;合并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者,常规服用降压、调脂、降糖西药;心绞痛发作较重时,临时含服硝酸甘油。治疗组4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自拟益气活血汤治疗。2组均以15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5%高于对照组的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血脂、C-反应蛋白等指标改善程度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

3小结

多年来研究表明,中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取得了一定疗效,但仍存在一定不足,如病因病机的认识不足、临床证型不统一,导致辨证论治难于规范。此外,大多数研究仍处于临床疗效观察阶段,与现代医学的有机结合尚不完善等,仍需进一步总结和深入研究。动物实验研究则更少,反映目前中药对冠心病心绞痛尚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刘翠霞.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60例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10,32(5):711-712.

2孙振祥.中医中药治疗心绞痛诊疗思路研探[J].中医药学刊,2006,24(10):1905.

3吴玉虎.血府逐瘀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30例临床观察[J].黑龙江中医药,2009,38(4):9-10.

4马彦玲.化瘀泄浊汤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及对C-反应蛋白的影响[J].河北中医,2009,31(4):522-523.

5李俊兰.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J].黑龙江中医药,2009,38(5):10-11.

6陈国,申方臣,冯国雯.益气温阳活血通络法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43例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09,31(3):361-362.

7张红兴.八珍汤加味治疗气阴两虚型冠心病60例临床观察[J].黑龙江中医药,2009,38(4):11-12.

8范群丽,刘福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60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07,39(8):32-34.

9吴冰洁,田俊芝,岳崴,等.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综合康复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14(2):169.

10程志英,闫赋琴.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46例疗效观察[J].首都医药,2009,8(下):48.

11高薇,石燕燕,索冬梅.倍通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09,36(2):235-236.

12张丽丽,莽永松.参麦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08,5(19):60-61.

13胡鹏.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J].湖北中医杂志,2011,33(1):32.

14袁忠明.中西药合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1,27(1):40-41.

15林守学,杨威,林茂海.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100例[J].福建中医药,2010,41(6):40-41.

16蔡卓冶.自拟益气活血汤联合西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J].广西中医药,2010,33(6):11-12.

(收稿日期:2011-06-24)

更正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第4卷7A期、8A期,作者赵海滨工作单位应为:辽宁省辽阳县中心医院骨外科。特此更正。

儿童肿瘤免疫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共9页文档

儿童肿瘤免疫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 过去的 40 年,儿童肿瘤的治疗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每年的死亡病例仍不在少数,肿瘤复发和治疗相关的并发症是主要原因。因此,对于难治和复发的恶性肿瘤,开展免疫治疗不失为一挽救性策略。近年来肿瘤免疫治疗领域进展迅速,出现了许多新技术、新方法,临床试验正在开展,使之成为颇具前景的治疗儿童肿瘤的选择。 近期徐晓军等在中华儿科杂志发表文章将近年来该领域的临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一、基于单克隆抗体的靶向治疗 ?单克隆抗体通过识别肿瘤细胞表面的特异性肿瘤抗原,发挥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和补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而增强机体的抗肿瘤能力。针对 CD20 的利妥昔单抗在治疗儿童恶性淋巴瘤的临床应用中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通过 CD20 单抗和化疗的联合应用,儿童Ⅲ/Ⅳ期非霍奇金淋巴瘤 (NHL) 的 3 年无事件生存率 (EFS) 可达到 95%,显示出此类药物的良好临床应用前景。目前针对儿童淋巴系统恶性肿瘤正在研发或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单克隆抗体包括抗 CD19、抗 CD22、抗 CD25、抗 CD30、抗 CD33、抗 CD45、抗 CD52 单抗以及抗 CD3/CD19 双抗等。 CD19 是治疗 B 系肿瘤的重要靶点。ALL 患儿造血干细胞移植前后输注

CD19 单抗可明显降低肿瘤负荷,反应率在 50% 以上,且患儿耐受性良好。抗 CD3/CD19 双抗 blinatumomab 是将抗 CD3 和抗 CD19 的单链抗体偶联,从而使细胞毒性 T 淋巴细胞 (CTL) 和 CD19+ 的靶细胞通过该介质迅速连接到一起,让 CTL 发挥杀伤作用。 成人 NHL 和 ALL 患者对 blinatumomab 具有良好的反应性,可以达到75% 以上的疾病缓解率。儿童方面,有病例报道 blinatumomab 的治疗可以使 ALL 移植后的复发病例获得完全缓解。而一项大规模的多中心研究表明,骨髓复发的 ALL 患儿通过 1-5 个疗程 blinatumomab 的治疗,47% 的骨髓复发病例可以达到骨髓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缓解。 抗 CD22 单抗有望成为靶向治疗 B 系肿瘤的另一新药,第一代抗 CD22 免疫毒素 BL22(CD22 单抗与假单胞菌外毒素 A 偶联)在治疗儿童 ALL 和 NHL 方面耐受性良好,但患儿仅有短期的治疗反应,总体效果并不理想。第 2 代高亲和力 CD22 单抗免疫毒素治疗难治复发性的 CD22+ALL 和 NHL 的 I 期临床试验正在开展,中期结果表明其反应率达到 61%,其中 17% 的患者可以达到完全缓解。 CD30 单抗药物偶联体 brentuximab vedotin 治疗难治复发霍奇金淋巴瘤及间变大细胞淋巴瘤可以达到 75% - 85% 的反应率和 34% 的完全缓解率,但存在外周神经病变等副作用,因此,2019 年,美国、德国等 6 个国家联合开展了一项全球性的利用 brentuximab vedotin 治疗儿童霍奇金淋巴瘤及间变大细胞淋巴瘤的Ⅰ/Ⅱ期临床试验,目前该临床试验仍在进行中。

心绞痛临床路径表单

二、不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不稳定性心绞痛(ICD-10:I20.0/20.1/20.9) 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ICD-9-CM-3:36.06/36.07)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7-14天 发病时间:年月日时分到达心内科时间:年月日时分 时间住院第1天(0—30分钟)住院第2/3天(术前准备) 主要诊疗活动□完成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 □完成病历书写 □病情的评价,交待病情 □上级医师查房:明确诊断,制订诊疗方案 评估尽早血运重建治疗或保守治疗的适应 症和禁忌症,立即口服阿斯匹林及氯吡格 雷(有禁忌除外) □开始常规治疗 □日常查房,完成病程记录 □上级医师查房:确定冠脉造影和支架置入 方案 □完成上级医师查房记录 □完善术前常规检查,复查异常的检验结果 □向家属及病人交待冠脉造影和介入手术风 险,签署知情同意书、授权委托书(必要 时) □检查抗血小板药物剂量 □PCI术前准备,术前医嘱 □术者术前看病人,确认手术指征、禁忌证, 决定是否手术 重点医嘱长期医嘱: 心内五科不稳定性心绞痛护理常规 □I级护理或特级护理 □低盐低脂饮食 □陪人一名 □卧床 □持续心电、血压监测 □低流量吸氧 □低分子肝素 □肠溶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联 □β阻滞剂(无禁忌证者常规使用) □ACEI/ARB □钙拮抗剂 □调脂治疗 □硝酸酯类药物 □通便药 □镇静药物 □抗心律失常药物 □静脉用药单硝酸异山梨酯 □其他静脉用药其他疾病的相关药物治疗 临时医嘱: □阿斯匹林0.3g+氯吡格雷0.3g(入院30分 钟内) □血常规+凝血常规 □尿常规 □大便常规+潜血 □急诊生化 □血清心肌损伤标记物 长期医嘱: 心内五科不稳定性心绞痛护理常规 □I级护理或特级护理 □低盐低脂饮食 □陪人一名 □卧床 □持续心电、血压监测 □低流量吸氧 □低分子肝素 □肠溶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联 □β阻滞剂(无禁忌证者常规使用) □ACEI/ARB □钙拮抗剂 □调脂治疗 □硝酸酯类药物 □通便药 □安定类药物 □抗心律失常药物 □静脉用药单硝酸异山梨酯 □其他静脉用药 □其他疾病的相关药物治疗 临时医嘱: □拟明日行冠脉造影+支架置入术 □明早禁食水 □备皮 □造影剂皮试

简析心肺复苏临床研究进展.docx

简析心肺复苏临床研究进展 【摘要】全世界每年都会有几十万甚至几百万的人因为心脏骤停而猝死,大部分人的死并不是因为无法救治,而是因为大多数人的心脏骤停发生在医院外面,没有条件进行救治。心肺复苏的临床研究对能够及时救助需要救助的人有重要意义。所以本文将对心肺复苏的临床现有办法,复苏成功的标志和未来研究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能对心肺复苏的普及范围作出重大贡献。 【关键词】心肺复苏;临床研究;发展意义; 一、心肺复苏临床研究目的 什么是心肺复苏?当人们的心脏停止跳动时,如在一定的时间内一般指4到6分钟内不进行救治的话,就会出现脑和其他重要的器官严重损坏,时间更久就会出现脑死亡。心肺复苏是指在这种情况下对病人进行抢救所采用的关键措施,是人们能够尽快回复心脏搏动。 根据心肺复苏定义就可以发现如果心肺复苏不及时或者不科学的话非常容易错过救助 需要救助的人们。全世界每年都有数十万的人们因为心脏骤猝死,这些人大多数人因为发生在院外救助不及时,也有一部分人是因为救助不科学,。无论是哪一部分的人,都是因为心肺复苏临床研究不够的原因。所以心肺复苏临床研究对于救助人们又很重要的意义,也是医学史上的里程碑。 二、现有临床心肺复苏方法 1、标准的心肺复苏法 当病人的心脏突然停止搏动时,首先要对病人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但是心脏按压的方法有很多,下面具体分析每一个心肺复苏的方法。 早在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国家就开展了院外心脏骤停的现场救助方法,并将这种定为最标准的心肺复苏方法。这种标准方法提出在发现病人心脏停止跳动没有反应时,应该立刻向周围呼救并拨打120,然后启动急救系统。首先将病人展开复苏的姿势,打开病人的气道,抬起病人的下巴使之仰着头,并对病人进行人工呼吸,在人工呼吸是需缓慢吹气且持续一秒左右,能够明显看见病人的胸部鼓起来。在人工呼吸阶段需要连续不间断的对病人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如果有意外情况需要停止心脏按压,也不能超过十秒钟,按压幅度控制在四厘米到五厘米左右,一只持续到能感受到病人的脉搏为止。在按压时,手的摆放也是有要求的,按压的手应该放在病人胸骨的下半部分,用手掌的根部接触按压的部位,将另一只手叠放在按压部位的手的上方用一定力度进行按压,按压的频率控制在大约每分钟一百次为最佳,按压的通气比例保持在三十比二左右为最佳状态。大约每隔五个周期或者是两分钟左右检查病人的脉搏情况,回复跳动则成功。 2、张氏心脏复苏法 张氏心脏复苏法是张天平在1990年时提出来的,他主张不加“嘴对嘴”的人工呼吸而是主张只需要心脏按压的方法进行心脏复苏,这种方法也叫做胸外心肺同步按压复苏法。这种方法强调胸外的按压需要在胸骨的下段进行按压,借用胸骨和脊柱之间的挤压使心脏松弛,以此昌盛心脏跳动,这种按压频率控制在每分钟五十到七十词左右,按压幅度在四到六厘米左右为最佳。要用全掌的力度按压胸骨的下段,这样才有最好的效果。 3、间插腹部按压式心肺复苏法 这种方法需要病人平躺下,最好躺在硬的木板上面,需要两个人进行按压,甲按标准法的方式进行胸外按压,且在按压时进行人工呼吸,乙与甲间接对病人进行腹部的按压,按压的部位在腹部偏上,按压的幅度在五厘米到八厘米左右比较合适。甲在乙停止按压时需要继续按压病人的胸腔。这种方法是标准的心肺复苏法的改进版本,能够加强“胸泵”的作用,以此来改善通气量,这样可以更有效的对病人进行救治,提高病人的抢救成功率和长期存活

肝癌免疫治疗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肝癌免疫治疗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摘要】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生与肿瘤的免疫逃逸密切相关。 随着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免疫治疗已成为研究热点,并开始应用于临床,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从主动免疫治疗和过继免疫治疗两个方面综述了肝 癌免疫治疗的现状和进展。 【关键词】肝癌免疫治疗 肝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切除、化疗栓塞、射频治疗、生物反应调节剂治疗等。放化疗最大的缺点是无特异性杀伤作用,副作用大,易对机体造成继发性损伤,即使是根治性手术也只能解决局部问题, 复发转移率高,预后差。研究表明,肿瘤的发生发展与机体免疫系统密切相关, 免疫逃逸是主要原因之一。如何打破免疫耐受,激活肿瘤的杀伤功能是肿瘤免疫 治疗的主要方向。目前,肝癌的免疫治疗有多种策略。 1 主动免疫 主动免疫是指利用肿瘤细胞的特异性抗原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从而主 动杀伤肿瘤细胞。目前,肝癌的主动免疫包括树突状细胞疫苗、肿瘤细胞疫苗和 异种重组甲胎蛋白疫苗。 1.1树突状细胞疫苗 树突状细胞(DC)是体内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DC最重要的功能是激活静息T细胞。由于许多肿瘤患者缺乏功能性DC,不能刺激抗原特异性T细胞反应,因此在体外诱导功能性DC对于主动免疫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大多数实验 都是利用细胞因子或转录因子激活,或热休克蛋白和肿瘤细胞负载DC制备DC疫苗,然后将这些致敏DC疫苗回流体内,诱导机体产生有效的肿瘤免疫排斥反应。MAGE-1在肝癌中的表达率高达80%,提示MAGE-1可作为肝癌免疫治疗的靶点。吴鸣宇等MAGE-1肽负载DC体外诱导高特异性抗癌免疫应答。肿瘤睾丸抗原(Tumor testis antigen,CT)是20世纪90年代发现的一种肿瘤特异性抗原,除 睾丸外,在正常组织中不表达,但在多种肿瘤组织中高表达。肿瘤睾丸抗原NY-ESO-1是CT抗原中免疫原性最强的抗原。结果表明,NY-ESO-1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率较高(30%-40%)。张文敏等。用原核表达纯化的NY-ESO-1蛋白肽攻击DC,体外诱导特异性CTL对肝癌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表明,融合蛋白肽刺激DC可 有效刺激T细胞增殖,诱导CTL的产生。 1.2 甲胎蛋白(AFP)多肽疫苗 AFP不仅是肝癌诊断的标志物之一,而且是肝癌免疫治疗的潜在靶点。甲胎 蛋白多肽疫苗是一种刺激肝癌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疫苗。巴特菲尔德等人。报道10 例Ⅲ-Ⅳ期肝癌患者用甲胎蛋白肽休克DC疫苗治疗。6例AFP特异性T细胞增多,6例AFP特异性T细胞合成IFN-γ的比例增加。提示AFP靶向疫苗具有免疫活性。 1.3 肝癌肿瘤疫苗 肝癌疫苗是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的处理,改变或消除自身或同种肝癌 细胞的致瘤性,保持免疫原性,输入体内,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Yang 等人。结果表明,H22全细胞疫苗可诱导肝癌小鼠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明显延 长小鼠的存活时间。 2 过继免疫治疗 ATT是一种将具有抗瘤活性的免疫细胞诸如:LAK、TIL、CTL细胞、细 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转移给肿瘤患者的被动免疫治疗方法.

基因治疗研究现状

胶质瘤基因治疗研究现状 摘要:恶性胶质瘤的常规治疗效果较差,而近几年在胶质瘤的基因治疗方面研究取得一定进展,目前其基因治疗的分子策略主要包括细胞周期调节、自杀基因疗法、免疫基因疗法、抗侵袭治疗、抗血管生成治疗、PKR途径等,基因转运系统包括腺病毒、逆转录病毒、腺相关病毒等病毒载体,对病毒的改造主要是增加载体的靶向性及可控性,另外一种新型载体是溶瘤病毒和非病毒载体,而最有前景的是联合基因治疗和基因治疗与传统化疗、放疗的结合。 关键词:胶质瘤;基因治疗;载体 恶性胶质瘤是颅内最常见的肿瘤,在所有颅内肿瘤中脑胶质瘤约占40%,预后较差,平均存活期仅为9至12月。尽管近年来胶质瘤在手术、化疗与放疗方面取得很大进步,但其治疗效果并没有得到显著提高。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肿瘤基因治疗的发展亦较迅速。目前国内、外许多学者广泛开展脑胶质瘤基因治疗研究,并取得初步效果。我们从目的基因与转运系统两方面进行讨论。 1 胶质瘤基因治疗的分子策略 当前胶质瘤基因治疗的分子策略包括以下几点:(1)细胞周期调节基因及凋亡基因(2)自杀基因(3)免疫调节基因(4)肿瘤侵袭抑制基因(5)血管生成抑制基因(6)PKR途径。以上各策略可相互联系,并相互联合。 1.1细胞周期调控与诱导凋亡 P53作为抑癌基因,维持基因组的稳定,可调节细胞周期,激活细胞凋亡。胶质瘤的早期发生与P53突变有关,发生率约40%。用腺病毒作载体介导P53转入P53突变型胶质瘤细胞,首先诱导P21蛋白表达,并诱导BAX表达,可使细胞周期阻滞于G1期,诱导凋亡发生,抑制肿瘤细胞生长,使肿瘤体积缩小。P53参与细胞周期与凋亡的调控,通过P21与BAX 两条途径。P53基因变异能明显降低恶性脑胶质瘤对化疗的敏感性,而将野生型P53基因导入P53基因缺乏的胶质瘤细胞中,能明显增强细胞对化疗和放疗的敏感性。P53基因在脑胶质瘤的高突变率为脑胶质瘤的靶向性基因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 E2F-1也是一种重要的抑癌基因,其表达蛋白正性调控S期基因转录,驱动细胞周期从G1期到G2期。胶质瘤细胞单独转导E2F-1基因或联合P53基因,均可促进细胞凋亡,对P53耐受的一部分细胞,E2F-1仍具有促进凋亡的作用。与P53基因不同的是,E2F-1基因并不通过诱导BAX的表达来实现其促进细胞凋亡的作用,而是直接调控细胞周期[ ]。E2F-1基因的副作用是它对正常细胞的毒性和潜在的致瘤性。 P16、RB、PTEN作为抑癌基因参与了细胞周期与凋亡的调控,而Bcl-2基因家族、Casepase 家族、Fas-ligand、TNF相关的凋亡诱导配体等凋亡相关基因,它们都可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这些方法都可通过与放射治疗或化疗相结合,而提高肿瘤对放射线和细胞毒性药物的敏感性。 1.2 自杀基因疗法 自杀基因是一类药物代谢基因,导入细胞后使无毒性的前体药物代谢转化为毒性较强的细胞毒药物,以选择性地杀伤基因导入的肿瘤细胞。在胶质瘤中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基因(HSV-tk)研究较多,TK基因编码的激酶使GCV磷酸化,激活GCV,导致细胞死亡。GCV 杀灭肿瘤细胞的机制除其本身细胞毒作用外,更为重要的是它可产生旁观者效应,其机理包括:(1)细胞毒性产物通过细胞间的缝隙连接进入邻近细胞。(2)被破坏的细胞释放毒性物质和凋亡小体进入周围微环境,并被邻近细胞摄取。(3)自杀基因杀死的细胞释放细胞因子,进一步吸引免疫细胞进入肿瘤,介导抗肿瘤免疫反应。(4)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死亡,引起肿

磁疗法的临床研究进展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磁疗法的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杨贞, 沃兴德 作者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杭州,310053 刊名: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英文刊名:MODERN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年,卷(期):2007,16(24) 被引用次数:8次 参考文献(35条) 1.何宏珠;崔勤磁珠贴压耳穴治疗神经性头痛30例 1997(04) 2.Eccles;MRCP A Randomized,double-blinded,placebo-controlled pilot study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a static magnet to relieve dysmenorrheal 2005(04) 3.Alan P;Alfano MD Static magnetic fields for treatment of fibromyalgia: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2001(02) 4.Edward A;Collacott Bipolar permanent magnets for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low back pain a pilot study[外文期刊] 2000(10) 5.Tim Harlow;Colin Greaves;Adrian Whit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magnetic bracelets for relieving pain in osteoarthritis of the hip and knee 2004 6.Eccles NK;J Altern A critical review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of static magnets for pain relief 2005(03) 7.周万松磁场的治疗作用[期刊论文]-人民军医 2002(11) 8.Xiao-yun zhang Influence of alternating magnetic field on neuroendocrine and its analgesic effect [期刊论文]-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Rehabilitation 2004(05) 9.Leonard Feingold;Bruce L Flamm Magnet therapy 2006 10.北京积水潭医院磁疗小组磁场疗法的初探 1976(01) 11.张沪生;邓仁清;张新松用于保健的磁场[期刊论文]-生物磁学 2005(01) 12.常汉英磁场疗法治疗恶性肿瘤18例报告 1990 13.贾秀鹏磁流体在肿瘤学治疗领域的应用进展[期刊论文]-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 2002(03) 14.Moroz P;JonesS K;Pardoe H Tumor response to arterial remobilization hyperthermia and direct injection hyperthermia in a rabbit liver tumor model[外文期刊] 2002(3) 15.Chan DC;Kirpokin D;Bunn PA Synthesis and evaluation of colloidal magnetic iron oxide for the site-specific radio frequency-induced hyperthermia of cancer[外文期刊] 2002(1/3) 16.张蒂劝;张志荣;谭群友磁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01(12) 17.王秋华;张效连;朱才兴温热磁场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研究[期刊论文]-激光杂志 2003(06) 18.关志成;龙英;蔡国品电磁技术用于骨科治疗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2000(02) 19.张福金;张晓岩;韩峪磁场温热振动综合疗法的初步临床应用 2002(02) 20.刘昭鸿;孙崇新;张文道磁光复合疗法的临床研究[期刊论文]-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2003(02) 21.杨省利;吕安林;贾国良电磁场与恒磁场防治心血管疾病的进展[期刊论文]-心脏杂志 2001(06) 22.练汉健;孔令深;黄柳和穴位磁疗法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观察 2000(01) 23.李平;杨亚宁;袁杰恒磁有氧循经无创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研究[期刊论文]-生物磁学 2004(02)

CAR T细胞在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和展望文献综述

中国药科大学 生物工程文献综述 综述题目CAR-T细胞在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和展望英文题目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CAR- T cell for tumor immunotheraphy 专业生物制药(卓越工程师) 院部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学号 姓名龙益如

CAR-T细胞在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和展望 龙益如 摘要:嵌合抗原受体修饰的T细胞(CAR-T)治疗是一种新型的肿瘤免疫治疗方法。在多种血液肿瘤的临床试验中,CAR-T细胞疗法取得重大突破,在实体瘤的临床试验中也初见成效。但在获得显着疗效的同时, CAR-T也存在持久性、归巢、脱靶效应、神经毒性、细胞因子风暴、插入突变、对实体肿瘤疗效有限等问题。现就CAR-T技术的最新进展及该领域有待解决的问题进行综述,以期初步了解该技术的发展前景及问题分析。 关键词:嵌合抗原受体修饰的T细胞;肿瘤;免疫治疗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CAR-T cell for tumor immunotheraphy Abstract:A lot of remarkabl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modification of T-cells with CARs could be a powerful approach for developing safe and effective cancer therapeutics .A novel breakthrough has been made in CAR-T treatment of hematologic tumors and therapeutic potential in clinical studies of solid tumors has been achieved , although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 for CAR-T on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such as off-target effect, cytokine storm ,insertion mutagenesis, limited effects for solid tumors. Here, we reviewed the recent advances of CAR-T and problems that need to be solved in this flied. Keyword: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s ; Tumor ;Immunotheraphy

人基因治疗申报临床试验指导原则

人基因治疗申报临床试验指导原则 1993年5月卫生部公布《人的体细胞治疗及基因治疗临床研究质控要点》以后,国内外基因治疗的临床前及临床研究进展很快。为了我国基因治疗的正常开展管理,特起草本指导原则,作为申报人基因治疗临床试验的试行办法。凡国内单位以及国外单位或中外合资单位所研制的人基因治疗制剂在我国境内进行临床研究,均须按本指导原则进行申报和审批。 Ⅰ引言 基因治疗是指改变细胞遗传物质为基础的医学治疗。目前仅限于非生殖细胞。基因治疗的申报范围,是将外源基因或遗传物质导入人体细胞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不包括应用化学药物改变基因表达。后者应纳入化学药物治疗的申报范围。 基因治疗的技术和方式日趋多样性。按基因导入的形式,分为离体基因导入后进入体内(ex vivo)及体内导入(in vivo)两种形式。前者是在体外将基因导入细胞,然后将细胞导入人体;后者则是将基因通过适当的导入系统直接用于人体。所用导入系统包括病毒与非病毒型。因此,申报资料不可能用一个模式来概括,必须按方案及其技术路线而异。本指导原则只可能提出一个共同的原则,具体的方案应根据这些原则,确定具体申报的内容。根据国内外基因治疗的进展,基本原则:一是必须确保安全与有效,要充分估计可能遇到的风险性,并提出相应的质控要求;二是要促进基因治疗的研究,并加强创新。对一些新的治疗技术路线的相应质控要求,可有一定的灵活性,应注意到基因治疗本身的特点以及它与经典的化学合成药物或基因工程药物的差别。为此,希申请者加强咨询和论证,提出一个确保安全

有效而又适合实际的申报资料。同时,对每个方案中各个阶段的操作过程、中间及最终制品的制备,务必制订标准操作规程,并予严格实施。 Ⅱ申报资料内容 一、基因治疗制剂简介 (一)申请表(见附表)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立题依据和目的及预期效果: 1.应提供国内及国外已开展的同样或同类疗法的资料,包括所选择的病种、有效性、安全性及必要性。须着重指出申请方案与国外或国内已批准的方案的不同处、特点及其优越之处。凡属新的方案,应说明其优越性及安全性的依据。 2.须说明可能出现的副作用或危害,并提出如何避免和减少其危害性或副作用的措施。 3.利弊的权衡。根据该治疗方案可能达到的疗效及可能出现的风险,提出总体的利弊权衡的估价。这种估价将是该方案能否获得批准的重要依据之一。 (三)制剂的制备工艺简介: 简要说明该制剂(或产品)的制备工艺流程及其对安全性的保证。 二、基因治疗制剂的性质、制备工艺及质控 (一)治疗用的目的基因及其质粒的组建: 不论何种导入形式,首先应说明基因治疗所用的目的基因及其来源(尤其是有否涉及国内外专利问题,应有专利查询资料)、分离的材料方法、克隆步骤、DNA序列分析结果以及重组体质粒组建详细步骤及鉴定结果。

《肿瘤治疗的研究进展》

贵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硕士学位研究生作业(论文)专用封面 作业(论文)题目:《肿瘤治疗的研究进展》 课程名称:分子免疫学 任课教师姓名:王彦刈副教授 研究生姓名:魏方超 学号:2010021841 年级:研一 专业:遗传学 任课教师评分: 年月日

肿瘤治疗的研究进展 魏方超 贵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遗传学 摘要:肿瘤尤其是恶性肿瘤是目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最主要疾病之一,是医学 界正致力于攻克的难题。随着医疗技术和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对生存质量重视,肿瘤临床的治疗亟待需要一种针对性强、更加安全、毒副作用小的疗法。关注缓解癌症疼痛、改善放化疗副反应、提高患者免疫力、增强药物对肿瘤靶向性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成为肿瘤治疗的关键。 关键词:肿瘤治疗抗血管生成靶向治疗 目前,全世界每年约600万人死于恶性肿瘤。中国现有癌症患者约450万人,死亡率逾30%,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肿瘤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放射治疗。肿瘤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化疗药物、中药、生物制品、基因药物和肿瘤靶向治疗。用于肿瘤治疗的化疗药物能够杀死肿瘤细胞,但缺乏对肿瘤细胞的特异性。抗肿瘤中药历史悠久,疗效确切,但目前还不能治愈肿瘤。生物制品主要集中在肿瘤或肿瘤血管靶向药物的研究,是肿瘤治疗研究的主要领域。肿瘤的发生与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有关。肿瘤的基因治疗就是通过阻断癌基因的表达或恢复抑癌基因的功能来抑制肿瘤的发展或恢复其正常表型。现就肿瘤的不同的研究方向进行综述。 Ⅰ肿瘤的中药治疗 抗肿瘤中药主要包括三种,即通用型抗肿瘤中药、非通用型抗肿瘤中药以及用于化疗辅助的抗肿瘤中药。通用型抗肿瘤中药主要包括:西黄丸、复方苦参注射液、平消胶囊、艾迪注射液、金龙胶囊、复方斑蟊胶囊、康莱特注射液,以及贞芪扶正胶囊(颗粒)和参一胶囊等。中药在治疗癌症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应充分发挥中药的特色,特别是发挥其在增强免疫、整体调节方面的功能。通过上述各中药抗肿瘤的组方特点,不难看出在抗肿瘤中药新药的开发思路可坚持攻补双施、联合用药的原则 [1]。 Ⅱ化疗与免疫治疗联合 化疗(chemotherapy)是癌症临床治疗的经典方法之一,但是,临床使用的化疗药物大多为细胞毒类化合物,主要以杀灭细胞为目标,有选择性差和毒性强等缺点,另外,肿瘤细胞对药物耐受性也是影响化疗疗效的主要因素之一。免疫治疗(immunotherapy)作为新型的治疗手段,具有长效和低毒等优点,具体可分为细胞因子治疗、抗体治疗、肿瘤疫苗(vaccine)治疗、过继性T细胞免疫治疗和以树突状细胞为基础的免疫治疗等。目前免疫治疗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肿瘤治疗中,然而癌

CAR_T细胞免疫疗法研究进展

CAR-T细胞免疫疗法的研 究进展 浙江理工大学 任嘉锋自动化(2)班 学号:2013330301070 指导老师:解纯刚

CAR-T细胞免疫疗法的研究进展 任嘉锋2013330301070 浙江理工大学机械与自动控制学院自动化2班,杭州 摘要:嵌合抗原受体修饰T细胞(CAR-T细胞)技术是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的一种过继性免疫治疗技术。这里的CAR指的就是嵌合抗原受体,由胞外抗原结合域scFv、跨膜结构域和胞内信号传导结构域组成。其通过基因修改技术,将能识别肿瘤相关抗原的抗体融合表达于自体T细胞的表面,被修改过的T细胞因此具有对肿瘤细胞的靶向杀伤力。从该技术被发明以来,CAR的设计已从仅包含单一CD3ζ信号传递结构域的第一代CAR 发展为加入了CD28 和CD137(4-1BB)等共刺激分子信号传递结构域的第二和第三代CAR。其中,针对CD19 的CAR-T 细胞在治疗血液肿瘤中取得的成果尤为引人瞩目,同时CAR-T 细胞在针对实体瘤的治疗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该技术同时也存在脱靶效应和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等临床应用风险。这里就CAR-T细胞免疫疗法的原理和在肿瘤的临床治疗领域的研究进展作综述性的阐述. 关键词:CAR-T细胞;免疫疗法;基因技术;肿瘤治疗 1.CAR-T细胞疗法的原理 采用嵌合抗原受体(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s,CARs)修饰的T细胞CAR-T 细胞治疗肿瘤的方法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一种肿瘤免疫新疗法。T细胞对肿瘤细胞具有很强的杀伤作用,在肿瘤免疫应答中起主要作用.但是肿瘤细胞表面的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在免疫编辑的过程中会出现表达下降的情况,这样长期形成的免疫逃逸机制, 能使肿瘤细胞成功躲避T细胞攻击, 肿瘤快速增殖。此外, 人体内肿瘤特异性的T细胞数量较少, 并且由于大多数肿瘤细胞不断表达自体抗原, 使得靶向这些抗原的T细胞通过免疫耐受机制被中和或移除, 数量进一步减少。 而CAR的修饰可使T细胞在获得靶向杀伤能力的同时获得更强的增殖及抗凋亡的能力,其肿瘤杀伤作用的发挥也不会受到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的

抑郁症临床研究进展

抑郁症临床研究进展 2161133006 徐翔斌中西医结合临床(学术型) 【摘要】抑郁症是一种具有高患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及高自杀率特点的严重精神疾病,终身患病率达6%,近年有逐年增高趋势,在世界致残病因中排第4位,推测2020 年可能排到第2 位。抑郁症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导致的以持续情绪低落为主要症状的精神疾病,其临床表现多样。抑郁症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系统、多环节的功能失调,可表现为多种生化物质的动态平衡异常,其临床治疗效果因人而异,本文主要从抑郁症的发病相关因素、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和临床治疗这几个方面来总结其临床研究进展。 【关键词】抑郁症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方法 1发病相关因素 尽管国内外有很多关于抑郁症的病理生理学研究,但其确切发病机制仍不明确。目前认为,抑郁症的发生是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影响抑郁症发病的因素很多,研究发现年龄是抑郁症预后不良和难以治疗的潜在危险因素。高年龄者易患抑郁症的原因可能为机体老化多共患躯体疾病,增加悲观情绪,同时大脑发生退行性改变,抵抗精神挫折的能力下降。另外,阳性家族史、负性生活事件、神经质、精神病性症状、未及时正规治疗、缺乏社会支持及适应不良等均与抑郁症发病有关。目前神经内分泌及脑影像学异常与抑郁症的关系受到重视。吴志国等发现RD 患者旁边缘系统( 前额叶和岛叶) 代谢增高,皮质区域( 前额叶、顶下小叶、颞叶和背侧前扣带回) 代谢降低[1]; 另有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血小板5-羟色胺( 5-HT) 含量较低,推测可能存在5-HT 受体功能低下,因此对治疗药物不敏感[2]。尽管抑郁症患者中甲状腺功能明显减退者少见,但研究发现超过50%的抑郁症患者存在亚临床型甲状腺功能减退,主要表现为促甲状腺素水平上升、三碘甲状腺原氨酸、甲状腺素和游离甲状腺激素水平下降。王勇等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感觉门控功能和认知性电位P300 存在异常,推测感觉门P50 缺陷可能是抑郁症的一种状态标志,而P300 可能是抑郁症特定的脑电生物学标志。现脑影像学研究在抑郁症患者海马区域体积减小,边缘区域、额叶血流异常及额叶功能改变的结论较为一致,而在部分脑区存在代谢异常的结论不一致[3]。 2 临床表现 抑郁症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有的表现为心境低落,抑郁悲观。轻者闷闷不乐、无愉快感、兴趣减退,重者痛不欲生、悲观绝望。典型患者的抑郁心境有晨重夜轻的节律变化。患者会出现自我评价降低,产生无用感、无望感、无助感和无价值感,常伴有自责自罪;也有的患者思维联想速度缓慢,反应迟钝;部分患者不想做事,不愿和周围人接触交往,常独坐一旁,或整日卧床,闭门独居、疏远亲友、回避社交,不顾个人卫生,蓬头垢面、不修边幅,甚至发展为不语、不动、不食,称为“抑郁性木僵”;也有伴有焦虑的患者,可有坐立不安、手指抓握、搓手顿足或踱来踱去等症状。严重的患者常伴有消极自杀的观念或行为;有相当

乳腺癌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

乳腺癌自杀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 摘要: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随着对肿瘤分子病理学认识的不断深入,乳腺癌的基因治疗研究快速发展,某些靶向药物已成功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自杀基因疗法的出现,为乳腺癌的治疗提供了一种较为有效和具有临床应用潜力的治疗策略。 关键词: 乳腺癌自杀基因基因疗法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基因治疗是继手术、放化疗以及内分泌治疗之后的一种新兴治疗手段,与传统的治疗模式相比,有更好的靶向性、针对性,更适于对乳癌患者实施个体化治疗。近年来,随着对肿瘤分子病理学认识的不断深入,乳腺癌的基因治疗研究快速发展,某些靶向药物已成功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自杀基因(suicide gene)疗法的出现,为乳腺 癌的治疗提供了一种较为有效和具有临床应用潜力的治疗策略,本文就自杀基因治疗乳腺癌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自杀基因的基本概念 自杀基因是指能将无毒的药物前体转化为细胞毒性物质的基因。转入自杀基因的肿瘤细胞可以被前药的有毒代谢产物选择性破坏。旁观者效应是另一作用机制,是指除了破坏这些整合了自杀基因的肿瘤细胞外,自杀基因对邻近的未被转染的肿瘤细胞也有破坏作用,从而大大提高了该治疗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 2.自杀基因疗法的机制直接杀伤作用即转染了前药转换酶基 因的肿瘤细胞能将前药转变成细胞毒药物,从而直接杀伤肿瘤细胞。1986年Moolten应用逆转录病毒将TK基因导 入肿瘤细胞,被转导的肿瘤细胞(TK+)对丙氧鸟苷(GCV)高度敏感。GCV是一种核苷酸类似物,在TK作用下形成 一磷酸丙氧鸟苷,然后再转化为三磷酸丙氧鸟苷,作为链终止剂,干扰肿瘤细胞分裂时DNA的合成,最终导致细胞 分裂阻抑或死亡。因此,肿瘤细胞内前体药物产物的高浓度淤积,发挥了细胞毒杀伤作用。 旁观者效应(bystander effect)在Moolten还观察到,TK+与TK-肿瘤细胞以一定比例混合时,在GCV的作用下,TK-肿瘤细胞几乎全被杀死。转染了自 杀基因的肿瘤细胞被杀死,其周围大量未被转染的下拨也被杀死的现象称为旁观者效应。旁观者效应明显扩大了自杀基因的杀伤作用。由于基因载体系统在体内转染效率很低,自杀基因在体内对肿瘤直接杀伤作用比较小,因而旁观者

穴位磁疗法

穴位磁疗法 一、概况 运用一种具有南北极向的磁性器于在人体的一定穴位(包括反应点、病灶区等)进行适量刺激并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疗法称为穴位磁疗法。 对磁性材料的物理特性,我们的祖先早有认识,公元前239年,我国已有“磁石招铁”的记载。汉·司马迁所撰之《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叙述了公元前180年我国医家就开始用磁石治病。公元前二世纪成书的我国医学史上首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正式将磁石作为药物列入书:“磁石,味辛寒,主周痹、风湿、肢节中痛不可持物……及耳聋”。南北朝·陶弘景所集《名医别录》中,进一步阐述了磁石之药用功效:“主养肾气,强骨气,益精,除烦,通关节,消痈肿,鼠瘘,颈核,喉痛,小儿惊痫”。隋·杨上善之《黄帝内经太素》在诠释《灵枢·经脉》篇“重履而步”一语时,提到了磁石的外用效能:“履重者,可用磁石分著履中,上驰其带令重,履之而行,以为轻者,可渐加之令重,用助火气,若得病愈,宜渐去之,此为古之疗肾要法”。之后,磁石外用疗病日渐引起历代医家重视。如唐代的《备急千金要方》中的一则治金疮出血方即为“磁石末敷之,止痛断血”。明·李时珍之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对磁石疗耳聋作了详细描述:“真磁石一豆大,

穿山甲烧存性研一字,新绵裹塞耳内,口含生铁一块,觉耳中如风雨即通”。尽管古代有不少关于磁石内服外用疗病的记载,但是尚未发现磁石刺激腧穴防治疾患的明确载述。当然,古代的经验,对现代穴位磁疗法的形成与发展起了实际上的奠基作用。穴位磁疗法在中国大陆约与起于本世纪六十年代初期。上海的一些针灸学者,在《本草纲目》磁石治耳聋的启示下,又了解除到磁场对生物体的影响,将其结合到针刺,把毫针磁化后称为磁针,用于耳鸣等症,有一定效果。1965年,湖南的医务工作者,通过磁场理论和经络学说的结合,在临床治疗中也获成效。七十年代磁疗的应用技术有了重大的突破,由于永磁材料(主要是稀土钴合金、永磁铁氧体及铝镍钴磁钢等)的发展,促进了穴位磁疗法的普及。如1970年,内蒙古包头市试制成功磁珠进行穴位贴敷治病;1973年以后,湖南省首先把稀土合金磁片用于多种病症的磁疗;1974年北京的针灸工作者和一些科研工作者合作,将静磁场变成动磁场,制成了旋转磁疗机,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治疗范围及提高了某些病症的疗效。此后,大陆各地推出多种用于穴位磁疗的器械。1978年,在江苏省徐州市召开了首次大陆磁疗科研协作会议,会上交流和总结了磁疗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成果,并制订了磁疗科研工作规划,有力地促进了穴位磁疗法的发展。 八十年代以来,穴位磁疗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首

关于基因治疗的现状与发展

一前言 基因工程是7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门技术,由于它有广阔的理论和应用前景,进展极为迅速,现已广泛应用于药品、农业、工业各方面。在医学方面,基因治疗是人们极为关注的领域,因为人类的遗传疾病有2000中以上,但却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遗传疾病的根本原因是基因有了缺陷基因治疗就是在机体中而基因治疗是指应用DNA 重组技术,将外源正常基因导入靶细胞,以纠正或补偿因基因缺陷和异常引起的疾病,以达到治疗的目的[1]。也就是将有缺陷的基因换上正常的基因,并使之适当表达,基因治疗是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将正常基因包括它表达所需的顺序导入该基因有缺陷的遗传病患者体内,使导入基因发挥作用,从而纠正基因缺陷所导致的各种病变。

二本论 2.1 基因治疗的概念 基因治疗可以分为两类,生殖细胞基因治疗和体细胞基因治疗。前者关系到伦理问题后者较易进行,所以基因治疗主要从体细胞基因着手。目前基因转移的方法分为生物学方法、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广义的基因治疗是指利用基因药物治疗,而通常说的狭义的基因治疗是指用完整的基因进行基因替代治疗,一般用DNA序列,主要的治疗途径是体外基因治疗,即在体外用基因转染病人靶细胞,然后将经转染的靶细胞输入病人体内,最终给予病人的疗效物质是基因修饰的细胞,而不是基因药物。除间接体内法外,还可以用基因药物进行直接体内途径治疗,这些基因药物可以是完整基因,也可以是基因片段;可以是替代治疗,也可以是抑制性治疗[2]。 2.2基因治疗的方法[3] 1基因转移的方法 (1)特异正常基因的分离与克隆:应用重组DNA和分子克隆技术结合基因定位研究成果,已有不少基因被分离和克隆,而且将有更多的基因会被克隆。在当代分子生物技术条件下,一般来说,只要有准确的基因定位和基因探针,任何基因都可被克隆。 在这个前提下,人工合成DNA探针和用DNA合成仪在体外人工合成基因,都是在基因治疗前,分离克隆特异基因的有利条件。 2外源基因转移:基因转移是将外源基因导入细胞内,其方法较多,常用的有下列几类: 物理法:包括电穿孔法和直接显微注射法。 a显微注射法:显微注射是在显微镜下,向细胞核内直接注射外源基因,这种方法一般情况下是有效的。但一次只能注射一个细胞,耗力费时。此法用于生殖细胞时,有效率可达10%。但直接用于体细胞却很困难。在动物实验中,应用这种方法将目的基因注入生殖细胞,使之表达后传代,这样的动物就称为转基因动物。目前成功较多的是转基因小鼠,它可作为繁殖大量后代的疾病动物模型。 b电穿孔法:电穿孔法是将细胞置于高压脉冲电场中,通过电击使细胞产生可逆性穿孔,使周围基质中的DNA可渗进细胞,但也有可能使细胞受到严重损伤。 c脂质体法:脂质体法是应用人工脂质体包裹外源基因,再与靶细胞融合,或直接注入病灶组织,并使之表达。

肿瘤细胞免疫治疗临床研究进展迅猛

中国医药报/2008年/11月/25日/第B03版 临床诊疗 肿瘤细胞免疫治疗临床研究进展迅猛 解放军总医院肿瘤中心肿瘤免疫治疗实验室焦顺昌林星石王歈 肿瘤免疫治疗技术在近20年内得到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和临床实践。近年来,肿瘤细胞免疫治疗的实践在国际上取得了重大进展,其中标志性的成果来源于肿瘤细胞免疫治疗临床实践的成功病例。本文所展示的,就是肿瘤细胞免疫治疗的一些标志性成果。 标志性成果一 特异性细胞免疫治疗或可治愈肿瘤 在2008年第358期《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刊载了一则引起轰动的报道,这篇报道是关于自体肿瘤特异性CD4+T细胞克隆治疗晚期恶性黑色素瘤病人的。 在这篇报道中,52岁男性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在进行免疫治疗前,其肿瘤复发并伴随肺、左侧髂骨和腹股沟转移。患者的肿瘤对高剂量α-干扰素、4周期的高剂量白介素-2(IL-2)及局部切除的治疗方式不敏感。Hunder等人在体外刺激患者外周血中的CD4+T淋巴细胞,获得了特异性CD4+T细胞克隆,并在患者体外扩增并回输给患者,回输前后未给予患者IL-2的治疗。两个月后,患者所有的病灶消失,并在两年内没有肿瘤的复发。 这篇报道获广泛关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这是肿瘤免疫治疗中首次使用肿瘤抗原特异性CD4+T细胞克隆进行成功治疗的病例,而不再需要从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中获得肿瘤特异性淋巴细胞,这在技术上为广泛利用特异性肿瘤细胞进行治疗提供了可行性。其次,以往的治疗认为,体外诱导的克隆难以显现肿瘤杀伤能力,在临床上无法获得明显的治疗效果,但在这则报道中证明,选择由不同HLA分子所提呈的不同抗原表位多肽,可能是治疗是否能够成功的要素之一。再次,报道中所采用的抗原为肿瘤特异性共享抗原,其优势在于,这些抗原广泛地高表达于多种实体瘤组织中,而在除睾丸和胚胎外的正常组织细胞中没有表达,因此,这类抗原可作为多种实体瘤的免疫治疗靶点,而对正常组织细胞没有影响(睾丸属于免疫豁免器官)。还有,肿瘤细胞具有高度异质性,一般认为,单独使用一种抗原成分的治疗方法可能会使该抗原分子丢失或HLA 丢失的肿瘤细胞变异体逃脱,而在这篇报道中,在患者体内检测出针对多种肿瘤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这说明,单一特异性的细胞免疫治疗在体内发挥肿瘤杀伤作用的同时,还可能导致了其他肿瘤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发生,从而从多抗原的角度控制肿瘤细胞的生长、杀伤肿瘤细胞。 标志性成果二 非特异性细胞免疫治疗可以有效控制实体肿瘤复发 2000年,Yamazaki T等人在《柳叶刀》杂志报道了体外扩增活化自体淋巴细胞预防肝癌术后肿瘤复发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受试的150名患者分为两组,均接受了治愈性肝癌切除术,随后一组接受过继性免疫治疗(76例),一组不采用任何辅助治疗(74例)。患者自体淋巴细胞在体外经重组人IL-2和抗CD3抗体刺激培养扩增,并在术后的6个月内分五次回输患者。经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0.2~6.7年,中位数4.4年),接受细胞免疫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肿瘤复发率下降18%,复发风险率下降41%。且肿瘤复发时间较对照组大大延后。免疫治疗组3年无复发率为48%(对照组为33%),5年无复发率为38%(对照组为22%)。临床研究结果表明这种非特异性免疫治疗极大延长了肝癌患者术后无复发生存时间。 这个后来被命名为“扩增活化的自体淋巴细胞”疗法的细胞免疫治疗在未知肿瘤抗原特异性(非特异性)的情况下,大剂量、多次输注混合型自体T淋巴细胞治疗首次经临床试验证实,是一种安全的治疗手段。且非特异性免疫治疗在机制未知的情况下,可以有效降低实体瘤手术后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