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晶组织及其形成机理

共晶组织及其形成机理
共晶组织及其形成机理

共晶组织及其形成机理

共晶组织的基本特征是两相交替排列,但两相的形态却是多种多样,如下图所示:

层状片棒状球状

针状螺旋状

典型的共晶组织形态

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组织形态?这是由于共晶组织中的各相的熔化熵不同。从这一观点出发,可以把共晶组织分为三类:

粗糙-粗糙界面(即金属-金属型)共晶;

粗糙-平滑界面(即金属-非金属型)共晶;

平滑-平滑界面(即非金属-非金属型)共晶。

金属-金属型共晶组织的形成机制

以层片状共晶为例来说明,下边左图表明共晶凝固时固-液界面的平衡相浓度;下边右图说明层片状共晶成长时界面前沿的

横向原子扩散。

共晶凝固时的固/液层状共晶成长时界面

界面的平衡相浓度前沿的横向原子扩散共晶两相同时存在共同成长称为共晶凝固。共晶凝固所共同构成

的共晶领域,称为共晶晶团,或晶区。

一个共晶领域中的每一单相并不是都需要单独形核,各相间多半

是通过“搭桥”连接起来的,即经过搭桥分枝形成,如下图所示:

共晶生长时的“搭桥”机构

在这类共晶组织中,究竟是呈层状还是棒状,主要取决于两个因

素:共晶中两相的相对量(体积分数)及相间界面能。数学分析可知:

当晶体中的体积分数在30%以下时,形成棒状的总界面比形成层状

小,故有利于形成棒状共晶;当一相的体积分数在30%~70%时,有利

于形成层片状。

金属-非金属型共晶组织

由于非金属相晶体结构上的特性,使其成长时具有明显的各相异

性,如Al-Si共晶时,由于Si相生长的各相异性,就出现了分枝长大,呈不规则形态。如下图所示:

Al-Si共晶成长形貌示意图

共晶系合金的非平衡凝固和组织

伪共晶组织

非平衡凝固时,成分在共晶点附近的合金也可能获得全部共晶

组织,这种由非共晶成分的合金所得的共晶组织称为伪共晶组织。

伪共晶组织的形成可用下图左图来说明。

由液相线所包围的伪晶区可分为:对称型伪晶区及不对称型伪区两种,如下图右图所示:

伪共晶的形成伪共晶区的位置

伪共晶区在相图中的位置,对说明合金中出现的不平衡组织有一

定帮助。例如Al-Si系中,共晶成分的Al-Si合金在铸造状态下的组织为α+(α+Si)共晶,而不是单纯的共晶体。这种现象可以从下图

左图所示的Al-Si合金的伪共晶区发生偏移来说明。

Al-Si合金的伪共晶区Cu-Al合金(w Sn=0.04)离异共晶组

在共晶转变中,若晶体中与初晶相同的那个相会依附在初晶上生长,而剩下的另一相则单独存在于初晶晶粒的晶界处,从而使共晶组织特征消失。这种两相分离的共晶称为离异共晶。

上图右图为Al-Cu(w

Cu

=0.04)合金中出现的离异共晶。Al- Cu合相图如下图所示:

AL- Cu 相图富Al角

(a)层片状 (b)棒状(条状或纤维状) (c)球状 (d)针状 (e)螺旋状

(1)金属-金属型(粗糙-粗糙界面)。由金属-金属组成的共晶,如 Pb-Cd,Cd-Zn,Zn-Sn,Ph-Sn等,以及许多由金属-金属间化合物组成的合金,如Al-Ag2AI,Cd-SnCd等均属于此类。

(2)金属-非金属型(粗糙-光滑界面)。在金属-非金属型中,两组成相为金属

-非金属或金属-亚金属,其中非金属或金属性较差的一相在凝固时,其液-固界面为光滑界面,如Al-Ge,Ph-Sb,Al-St,Fe-C(石墨)等合金共晶属于此类。(3)非金属-非金属(光滑-光滑界面)。此类共晶组织形态研究甚少,而且不属于合金研究的范围,故不加以讨论。

a.金属-金属型共晶这类共晶大多是层片状或棒状共晶。

b.金属-非金属型共晶这类共晶组织通常形态复杂,如针片状、骨骼状等

2.层片生长的动力学

在共晶生长中,由于动态过冷度很小和强烈的横向扩散,使液-固界面前沿不能建立起有效的成分过冷,因此界面是平直状。

界面移动速度方程:

7.4.3 合金铸锭(件)的组织与缺陷

工业上应用的零部件通常由两种途径获得:一种是由合金在一定几何形状与尺寸的铸模中直接凝固而成,这称为铸件;另一种是通过合金浇注成方或圆的铸锭,然后开坯,再通过热轧或热锻,最终可能通过机加工和热处理,甚至焊接来获得部件的几何尺寸和性能。显然,前者比后者节约能源,节约时间,节约人力,从而降低生产成本,但前者的适用范围有一定限制。对于铸件来说,铸态的组织和缺陷直接影响它的力学性能;对于铸锭来说,铸态组织和缺陷直接影响它的加工性能,也有可能影响到最终制品的力学性能。因此,合金铸件(或铸锭)的质量,不仅在铸造生产中,而且对几乎所有的合金制品都是重要的。

1.铸锭(件)的宏观组织

金属和合金凝固后的晶粒较为粗大,通常是宏观可见的,见图7.30

图7.30 钢锭的3个晶区示意图 1-细晶区 2-柱状晶区 3-中心等轴晶区

a.表层细晶区当液态金属注人锭模中后,型壁温度低,与型壁接触的很薄一层熔液产生强烈过冷,而且型壁可作为非均匀形核的基底,因此,立刻形成大量的晶核,这些晶核迅速长大至互相接触,形成由细小的、方向杂乱的等轴晶粒组成的细晶区。

b.柱状晶区随着"细晶区"壳形成,型壁被熔液加热而不断升温,使剩余液体的冷却变慢,并且由于结晶时释放潜热,故细晶区前沿液体的过冷度减小,形核变

得困难,只有细晶区中现有的晶体向液体中生长。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一次轴(即生长速度最快的晶向)垂直于型壁(散热最快方向)的晶体才能得到优先生长,而其他取向的晶粒,由于受邻近晶粒的限制而不能发展,因此,这些与散热相反方向的晶体择优生长而形成柱状晶区。各柱状晶的生长方向是相同的.

C.中心等轴晶区柱状晶生长到一定程度,由于前沿液体远离型壁,散热困难,冷速变慢,而且熔液中的温差随之减小,这将阻止柱状晶的快速生长,当整个熔液温度降至熔点以下时,熔液中出现许多品核并沿各个方向长大,就形成中心等轴晶区。

2.铸锭(件)的缺陷

a.缩孔熔液浇入锭模后,与型壁接触的液体先凝固,中心部分的液体则后凝固。由于多数金属在凝固时发生体积收缩(只有少数金属如锑、嫁、税等在凝固时体积会膨胀),使铸锭(件)内形成收缩孔洞,或称缩孔。缩孔可分为集中缩孔和分散缩孔两类,分散缩孔又称疏松铸件中的缩孔类型与金属凝固方式有密切关系。壳状凝固,如图7.31(a)所示。这种方式的凝固不但流动性好,而且熔液也易补缩,缩孔集中在冒口.糊状凝固, 如图7.31(C)所示。显然,这种凝固方式熔液流动性差.实际合金的凝固方式常是壳状凝固和糊状凝固之间的中间状态,如图7.31(b)所示

b.偏析偏析是指化学成分的不均匀性。 (1)宏观偏析。宏观偏析又称区域偏析。宏观偏析按其所呈现的不同现象又可分为正常偏析、反偏析和比重偏析3类。(2)显微偏析。显微偏析可分为胞状偏析、枝晶偏析和晶界偏析3种。

材料成形原理课后习题解答

材料成型原理 第一章(第二章的内容) 第一部分:液态金属凝固学 1.1 答:(1)纯金属的液态结构是由原子集团、游离原子、空穴或裂纹组成。原子集团的空穴或 裂纹内分布着排列无规则的游离的原子,这样的结构处于瞬息万变的状态,液体内部 存在着能量起伏。 (2)实际的液态合金是由各种成分的原子集团、游离原子、空穴、裂纹、杂质气泡 组成的鱼目混珠的“混浊”液体,也就是说,实际的液态合金除了存在能量起伏外, 还存在结构起伏。 1.2答:液态金属的表面张力是界面张力的一个特例。表面张力对应于液-气的交界面,而 界面张力对应于固-液、液-气、固-固、固-气、液-液、气-气的交界面。 表面张力?和界面张力ρ的关系如(1)ρ=2?/r,因表面张力而长生的曲面为球面时,r为球面的半径;(2)ρ=?(1/r1+1/r2),式中r1、r2分别为曲面的曲率半径。 附加压力是因为液面弯曲后由表面张力引起的。 1.3答:液态金属的流动性和冲型能力都是影响成形产品质量的因素;不同点:流动性是确 定条件下的冲型能力,它是液态金属本身的流动能力,由液态合金的成分、温度、杂 质含量决定,与外界因素无关。而冲型能力首先取决于流动性,同时又与铸件结构、 浇注条件及铸型等条件有关。 提高液态金属的冲型能力的措施: (1)金属性质方面:①改善合金成分;②结晶潜热L要大;③比热、密度、导热系大; ④粘度、表面张力大。 (2)铸型性质方面:①蓄热系数大;②适当提高铸型温度;③提高透气性。 (3)浇注条件方面:①提高浇注温度;②提高浇注压力。 (4)铸件结构方面:①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小铸件厚度; ②降低结构复杂程度。 1.4 解:浇注模型如下:

感温粉变色原理

感温粉是一种有机颜料,在低温时为有色状态,当温度升至设定值时颜料从有色变为无色。一、感温变色颜料的变色原理和结构: 感温变色颜料是由电子转移型有机化合物体系制备的。电子转移型有机化合物是一类具有特殊化学结构的有机发色体系。在特定温度下因电子转移使该有机物的分子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实现颜色转变。这种变色物质不仅颜色鲜艳,而且可以实现从“有色===无色”状态的颜色变化,这是重金属复盐络合物型和液晶型可逆感温变色物质所不具备的。 微胶囊化的可逆感温变色物质称为可逆感温变色颜料(俗称:温变颜料,感温粉或温变粉)。这种颜料的颗粒呈圆球状,平均直径为2~7微米(一微米等于千分之一毫米)。其内部是变色物质,外部是一层厚约0.2~0.5微米既不能溶解也不会融化的透明外壳,正是它保护了变色物质免受其他化学物质的侵蚀。因此,在使用中避免破坏这层外壳是十分重要的。 1、感温变色基本颜色: 2、感温变色基本温度:-5℃、0℃、5℃、10℃、16℃、21℃、31℃、33℃、38℃、43℃、45℃、50℃、65℃、70℃、78℃。 3、感温变色可随温度的上升、下降而反复必变颜色。(以31℃红色为例,变色形式为31℃以上呈现无色,31℃以下呈现红色)。 4、感温变色内含微胶囊变色颗粒,粒径在1~10UM之间,并具有耐高温、抗氧化等胶囊所改变的特性。 5、感温变色产品之设计以高温环境时与低温环境时有颜色变化为诉求,并大多应用于人体感温的系列产品,也可做防伪设计使用。 二、感温变色粉应用: 1、感温变色粉为微胶囊化的可逆感温变色物质称为可逆感温变色颜料(俗称:温变颜料,感温粉或温变粉)。 2、本品可用于聚丙烯(PP)、软聚氯乙烯(S-PVC)、AS 、ABS和硅胶等透明或半透明塑料的注塑、挤塑成型。也可混入不饱和聚脂、环氧树脂、有机玻璃或尼龙单体内浇铸、模压、固化成型合适之油墨基材。 3、用于注塑、挤塑加工或浇铸、模压、固化成型时,变色颜料的用量为塑料量的0.4~3.0% ,通常为 0.6 ~2.0% 。变色颜料与塑料粒子要充分混和均匀(混合时可使用少量白油)。如果是普通颜料与变色颜料拼色,则普通颜料(或染料)的用量大约为变色颜料的0.5-2.5% 。 4、色母料: 在大批量生产时可先将变色颜料加入聚乙烯蜡或聚苯乙烯蜡中制成颜料含量为10%的色母料,然后再与塑料粒子混合使用。这样可使变色颜料分散的更均匀。色母料的制备方法可参考本司提供的技术资料。 5、温度: 加工温度应控制在200℃以下,最高不要超过230℃,并尽量减少物料的受热时间。(高温,长时间加热将损害颜料的变色性能)。 6、注意事项: A : 注塑和挤出中使用变色颜料时塑料中不应再同时使用其它填充料或普通颜料(例如:钛白粉,碳酸钙,硫酸钡,碳黑等),否则将会屏蔽变色效果。

颜色的原理

颜色的原理 调色和润色随着经济繁荣,科技提高,人们对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发型造型除了以点线、面、形、轮廓。人们对发型的单一色彩有了更高的要求,发展到现在流行的挑色、润色使设计造型更加完美的体现出来,展示出特有的个性魅力和形象特征。 挑色指在原有发色的基础上,在发型中挑染出发片,以点、线、面或其它几何造型,使整个发型体现出韵律感和跳跃感。一般所选色彩为邻近色,如:朱红与橘黄则有少量的红,以红为主,而橘黄则有少量的黄,以红为主,而橘黄则有少量的红,以黄为主,总之在色轮上60度范围之内的颜色都属于邻近色,所以两种方法1、反沙宣学校应挑的发色漂浅后染同一目标色,整个造型会出现发色反差; 2、用不同色度的邻近色,调入不同色度的双氧乳和时间差,来 改变发色;3、用反差较大的邻近色直接匀后用锡纸包好(如色度高基色一定要漂浅,和目标色相差2一3度为宜)。 同类色指比邻近色更加接近,主要指在同一色相中不同的颜色变化,例如:红颜色中有紫红、深红、玫瑰红,蓝颜色中有深蓝、浅蓝等,在挑染这些发色时,关发基色的色度,不超过目标色的2一3度,在汉有目档色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双氧的浓度,时间差和以料的浓度来改变色差。 对比色(互补色)颜色之间的互补(对比)关系,是指某一间色与另一原色之间互相补充三原色成分,如绿色是由黄加蓝原色调配出来的,红色就是绿色的补色或对比色,紫色是由红加蓝的原色调配出来的;黄则是紫色的对比色,蓝则是橙色的对比色。这些色差的调染,具有极强烈、醒目、鲜明,在运用补色时,要注意运用的得当,否则就会产生强烈的对比,产生不协调。怎样避免不协调呢?1、改变对比色差的大小,如:万绿丛中一点红,形在强烈对比较大面积和谐色调,绿中局部红调具有宝石般活力,缩小三原色的单色发量。 2、改变颜色的明度、降低纯度,减弱强烈对比; 3、色彩一定要协调,保持对比色的平衡十分重要,因为对比色的挑色大多以三原色为主,所以要求发色必须和目标色相差2度,而蓝色属艺术色,是我们头发本身不存在的色彩,头发几乎漂到乳白色才能达到目标色。 润色指头发从发根到发梢同一色调不同的色度变化,在造型中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 1、发色由发根至发梢利用不同浓度的双氧乳或时间差[]渐漂浅,使同一目标色产生过渡色; 2、在同一色度的基础上也可以[逐渐减少目标色的纯度,改变头发色调的渐变效果。 在设计造型过程中,利用头发的色调,冷暧、明暗 的轻重、层次的高低

影响组织承诺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

影响组织承诺的因素及作用机制摘要:组织承诺是近年来组织行为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内容之一。有关研究人员对其内涵、影响因素、作用机理、作用环境等等方面做了很多研究,研究表明,不同的工作环境、工作人群对组织承诺作用的影响都不尽相同。本文根据近十年来研究组织承诺的论文对其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进行简单的梳理和总结。 关键词:组织行为组织承诺影响因素 二十一世纪的管理所依照的思想基础应当是以人为本。换言之,处理好员工需求与企业发展的关系、提高组织承诺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从业人员进行实际管理工作时要考虑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就近十年之内有关组织承诺的文献对组织承诺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进行简单的阐述。 一、什么是组织承诺及其构成 组织承诺这一概念最早于1960年由贝克提出。他将承诺定义为由单方投产生的维持“活动一致性”的倾向。他认为组织承诺的产生是由于员工单方面投入过多而产生的,员工对工作倾注的心血越多,对工作的热情就越高。到了80年代,Porter等人对于组织承诺又进行了新的解读,他们认为,组织承诺是员工对于工作的卷入程度和认可程度。国外有关组织承诺的各类研究也激发了我国学者研究的热情,方俐落、凌文辁和张治灿在千禧年的研究发现,组织承诺是员工对现有组织在情感上的认可,以及乐于承担身为组织中的一员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根据各种研究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对组织承诺这一概念和现象的认识随时间推移不断深化。目前对于组织承诺并无统一的标准定义,但综合各时期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组织承诺包含态度和行为两方面内容。态度主要指员工对工作的忠诚、依赖和热情;行为主要指员工的外在行为,表现为对工作稳定的、相应的反应。 组织承诺的结构并不是单一的。梅尔和艾伦将组织承诺分解为三维结构:感情承诺、持续承诺与规范承诺。情感承诺是指组织成员被卷入组织的程度,包括参与组织建设运行的程度、参与组织社会交往程度等方面,它是个体对组织的情感,是一种肯定的心理倾向。持续承诺是指员工为了保有多年来在组织当中通过

常见染料品种的染色机理

常见染料品种的染色机理 摘要:本文通过查阅资料、归纳总结,收集了几种常见的染料品种的性能,及其它们的染色机理.为染料化学的初学者提供了几种常见染料品种的染色机理. 关键字:酸性染料、中性染料、直接染料、活性染料、分散染料、染色机理 染料是一类有色的有机化合物,能使纺织品染成各种颜色.染料必须是能溶解或分散于水中,或者能用化学方法使之溶解,对纤维具有染着力,并具有使用要求的坚牢度.各种类别的染料,使丝织物染色或印花的原理各不相同,下面就介绍几种常见的染料品种及其染色机理. 1、酸性染料 酸性染料都能溶解于水,因为这类染料最初需要在酸性染浴中进行染色,所以叫酸性染料。酸性染料能染毛、丝、锦纶等纤维,色泽鲜艳,色谱齐全。色牢度较好。在使用过程中,按染色性能和用酸的强弱,分为强酸性染料和弱酸性染料。用于蚕丝织物染色的主要是弱酸性染料。 1.1、强酸性染料的染色机理 强酸性染料染色时,染液的PH值必定小于蛋白质纤维的等电点①,此时染料和纤维是借助离子键而结合的。因为当染液的PH值小于蛋白质纤维的等电点时,蛋白质纤维带弱的正电荷,为了维持电中性,必须相当数量的阴离子。随氢离子进入纤维内部若加入醋酸调节染液的PH值,那么首先进入纤维内部的应该是较染料阴离子小得多 ①等电点:对于二性离子而言,如果改变二性离子溶液的PH值,二性离子在电场中既不向阴极移动,也不向阳极移动,及总电荷等于零(及不带电荷)。那么此状态称为等电状态,此时的PH值即为二性离子的等电点。

的醋酸根离子,但由于醋酸根离子对纤维没有亲和力,所以最后吸附在蛋白质纤维上的还是染料阴离子,整个过程反应可以用如下表达式表示: HAc→H++Ac- +H N—R—COO-②+H+→+H3N—R—COOH 3 +H N—R—COOH+ Ac-→Ac-?+H3N—R—COOH 3 Ac-?+H3N—R—COOH+DSO3-③→DSO3-?+H3N—R—COOH+Ac- 1.2、弱酸性染料的染色机理 弱酸性染料和强酸性燃料的染色条件不同。弱酸性染料由于分子结构较强酸性染料复杂,染料分子量大,所以就提高了染料分子和纤维之间的范德华引力,也相应的增加了染料与纤维之间的氢键数目,所以不必借助大量的离子键来完成燃料的上染。染液的PH值大都控制在4.5—7之间(蚕丝纤维的等电点以上),虽然在弱酸或中性条件下,也有一部分染料是通过离子键与纤维结合的,但是由于染液的PH值在丝素的等电点附近,或超过丝素等电点,故染浴中没有足够的氢离子足以使纤维带正电荷,这时纤维呈中性或者是使纤维带负电荷,在它们与染液的结合过程中,范德华力和氢键起到了重要作用。 2、中性染料 中性染料又称为2 :1金属络合染料,外观都是粉末,均可溶于水,染料分子量大,上色后金属与纤维素分子结合,各项坚牢度都较好,日晒与气候牢度更为良好。 ②+H3N—R—COO-表示蛋白质纤维分子。 ③DSO3-表示染料色素阴离子。

共晶组织的形貌特征与形成机理

共晶组织的形貌特征及形成机理探讨 黄继龙 M050314132 (工程技术大学材料工程学院.201620) 摘要:共晶合金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铸造合金,共晶组织的微观形貌对合金的拉伸性能、断裂韧性和疲劳裂纹扩展行为等力学性能有着重要影响。本文介绍了共晶组织的几种常见微观形貌;以及元素含量、冷却速度等因素对共晶组织微观形貌形成机理的影响,综述了国外在此方面的研究进展,预测了今后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共晶组织;形貌特征;形成机理 The morphology of eutectic organiz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is discussed Huang Ji-Long (College of Materials Engineering,Shangha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Shanghai 201620,China) Abstract: eutectic alloy is a kind of widely used casting alloy, the microstructure of eutectic organization on the tensile properties of the alloy,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such as fracture toughness and fatigue crack growth behavior has important influence.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eutectic organization of several common microstructure;And element content and cooling rate on eutectic formation mechanism, the influence of the microstructure morphology in this aspect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the paper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progress, forecasts the development trend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eutectic organization;Appearance characteristics;The formation mechanism 引言 材料的性能取决于它的微观组织。对于绝大多数金属(合金)材料,微观组织的变化主要包含在液相一固相以及固相一固相转变过程中。过去人们为了改善金属(或合金)的质量,往往侧重于研究工艺过程等外部因素对微观组织影响。事实上,无论是液一固相变,还是固一固相变,都是极为复杂的非平衡过程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步认识到金属(或合金)的相变过程为界面前沿的浓度起伏、结构起伏、能量起伏及界面微观结构等因素所控制。 图1为pb-Sn二元共晶相图,图中AEB为液相线,

组织承诺

组织承诺文献综述 摘要:组织承诺对于企业适应现代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组织承诺结构及组织承诺模型两方面进行文献研究。 关键词:组织承诺;组织承诺结构;组织承诺模型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间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当今社会,雇主与员工已经从单纯的雇佣关系,呈现为多元化的关系,对于员工和组织的关系的研究有助于提高组织绩效,留住核心人才,而组织承诺就是探讨这种关系的重要课题。组织承诺自20 世纪60 年代提出以来,逐渐成为组织行为和人力资源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和研究热点。组织承诺作为重要的员工态度变量,会影响到员工的许多组织行为,例如旷工、缺勤、工作满意度、工作投入、工作绩效、领导-成员关系等。高组织承诺的员工队伍能提高组织的竞争力,对组织的未来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理论界和实业界十分重视组织承诺的研究和运用[1]。 1、组织承诺定义 组织承诺(Organization Commitment)的概念最早源于Whyte在1956年所写的《组织人(organization Man)》一书,书中描述:组织中的人不仅为组织工作,并隶属于组织;组织承诺是了解员工在组织内工作行为的一个要素。第一个给组织承诺进行系统定义的是Becker,他在1960年提出了单方投入理论。Becker认为组织承诺是由员工单方投入(Side—Bet Theory)而产生的维持“活动一致性”的倾向[2]。Robbin认为组织承诺是对组织的忠诚度,认同感与参与组织活动的积极程度。张治灿、方俐洛、凌文辁第一次介绍国外对组织承诺的定义及前因后果的研究成果,国外对于员工组织承诺的类型以及影响组织承诺的因素并且肯定了承诺对于员工的表现是有影响的[3]。在2001年他们在对不同文化下企业员工组织承诺概念进行了调查研究后,认为组织承诺指的是员工对于自己所在企业在思想上、感情上和心理上的认同和投入,以及愿意承担作为企业的一员所涉及的各种责任和义务[4]。 2、组织承诺结构 组织承诺具有复杂而丰富的内涵,因此对于其结构的研究也经历了从单维

、蛋白质的显色反应

实验二蛋白质的显色反应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构成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单位及主要连接形式。 2、了解蛋白质和某些氨基酸的呈色反应原理。 3、学习几种常用的鉴定蛋白质和氨基酸的方法。 二、呈色反应 1、双缩脲反应 (1)原理: 尿素加热至180o C左右,生成双缩脲并放出一分子氨。双缩脲在碱性条件下能与Cu2+结合生成紫红色化合物,此反应称为双缩脲反应。蛋白质分子中有肽键,其结构与双缩脲相似,也能发生此反应(二肽和氨基酸都不能发生双缩脲反应)。可用于蛋白质的定性或定量测定。 反应式如下: 双缩脲反应不仅为含有两个以上肽键的物质所有,含有一个肽键和一个 -CS-NH 2, -CH 2 -NH 2 , -CHR-NH 2 , -CH 2 -NH 2 -CH-NH 2 -CH 2 -OH或-CHOHCH 2 NH 2 等基团的物 质以及乙二酰二胺等物质也有此反应。NH 3也干扰此反应,因为NH 3 与Cu2+可生成 暗蓝色的络离子Cu(NH 3) 4 2+。因此,一切蛋白质或二肽以上的多肽都有双缩脲反 应,但有双缩脲反应的物质不一定都是蛋白质或多肽。 (2)试剂 ①尿素,②10%氢氧化钠溶液,③1%硫酸铜溶液,④2%卵清蛋白溶液(改为蛋清溶液:水= 1:9) (3)操作

取少量尿素结晶,放在干燥试管中。用微火加热使尿素熔化。熔化的尿素开始硬化时,停止加热,尿素放出氨,形成双缩脲。冷后,加10%氢氧化钠溶液约1mL,振荡混匀,再加1%硫酸铜溶液1滴,再振荡。观察出现的粉红颜色。要避免添加过量硫酸铜,否则,生成的蓝色氢氧化铜能掩盖粉红色。(由于杂质以及氨气的干扰,导致颜色不都是紫红色) 向另一试管加2%卵清蛋白溶液(改为蛋清溶液:水= 1:9)约1mL和10%氢氧化钠溶液约2mL,摇匀,再加1%硫酸铜溶液2滴,随加随摇。观察紫玫瑰色的出现。 2、茚三酮反应 (1) 原理 蛋白质、多肽和各种氨基酸以及所有 -氨基酸均能发生该反应,除无α-氨基的脯氨酸和羟脯氨酸呈黄色反应外,其它均生成蓝紫色化合物,最终生成蓝色化合物。氨、β-丙氨酸和许多一级氨化合物都有此反应。尿素、马尿酸、二酮吡嗪和肽键上的亚氨基不呈现此反应。因此,虽然蛋白质或氨基酸均有茚三酮反应,但能与茚三酮反应呈阳性反应的不一定都是蛋白质或氨基酸。该反应分为两步, 第一步是氨基酸被氧化脱氨形成酮酸,酮酸脱羧成醛,放出CO 2、NH 3 ,水合茚三 酮被还原成还原型茚三酮;第二步是所形成的还原型茚三酮同另一个水合茚三酮分子和氨缩合生成有蓝色物质。 反应机理如下: 该反应非常灵敏,1:150万浓度的氨基酸水溶液即能给出反应,是一种常用的氨基酸定量测定方法。但在定性、定量测定中,一方面要严防干扰物存在,另 蓝紫色

温变粉变色原理

温变粉变色原理 一、庄彩感温变色颜料的变色原理和结构: 庄彩感温变色颜料是由电子转移型有机化合物体系制备的。电子转移型有机化合物是一类具有特殊化学结构的有机发色体系。在特定温度下因电子转移使该有机物的分子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实现颜色转变。这种变色物质不仅颜色鲜艳,而且可以实现从“有色===无色”状态的颜色变化,这是重金属复盐络合物型和液晶型可逆感温变色物质所不具备的。 微胶囊化的可逆感温变色物质称为可逆感温变色颜料(俗称:温变颜料,感温粉或温变粉)。这种颜料的颗粒呈圆球状,平均直径为2~7微米(一微米等于千分之一毫米)。其内部是变色物质,外部是一层厚约0.2~0.5微米既不能溶解也不会融化的透明外壳,正是它保护了变色物质免受其他化学物质的侵蚀。因此,在使用中避免破坏这层外壳是十分重要的。 1、感温变色基本颜色: 2、感温变色基本温度:-5℃、0℃、5℃、10℃、16℃、21℃、31℃、33℃、38℃、43℃、45℃、50℃、65℃、70℃、78℃。

3、感温变色可随温度的上升、下降而反复必变颜色。(以31℃红色为例,变色形式为31℃以上呈现无色,31℃以下呈现红色)。 4、感温变色内含微胶囊变色颗粒,粒径在1~10UM 之间,并具有耐高温、抗氧化等胶囊所改变的特性。 5、感温变色产品之设计以高温环境时与低温环境时有颜色变化为诉求,并大多应用于人体感温的系列产品,也可做防伪设计使用。 二、庄彩感温变色粉应用: 1、感温变色粉为微胶囊化的可逆感温变色物质称为可逆感温变色颜料(俗称:温变颜料,感温粉或温变粉)。 2、本品可用于聚丙烯(PP)、软聚氯乙烯(S-PVC)、AS 、ABS和硅胶等透明或半透明塑料的注塑、挤塑成型。也可混入不饱和聚脂、环氧树脂、有机玻璃或尼龙单体内浇铸、模压、固化成型合适之油墨基材。 3、用于注塑、挤塑加工或浇铸、模压、固化成型时,变色颜料的用量为塑料量的0.4~3.0% ,通常为0.6 ~2.0% 。变色颜料与塑料粒子要充分混和均匀(混合时可使用少量白油)。如果是普通颜料与变色颜料拼色,则普通颜料(或染料)的用量大约为变色颜料的0.5-2.5% 。 4、色母料:

蛋白质的显色反应

蛋白质的显色反应

实验二蛋白质的显色反应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构成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单位及主要连接形式。 2、了解蛋白质和某些氨基酸的呈色反应原理。 3、学习几种常用的鉴定蛋白质和氨基酸的方法。 二、呈色反应 1、双缩脲反应 (1)原理: 尿素加热至180o C左右,生成双缩脲并放出一分子氨。双缩脲在碱性条件下能与Cu2+结合生成紫红色化合物,此反应称为双缩脲反应。蛋白质分子中有肽键,其结构与双缩脲相似,也能发生此反应(二肽和氨基酸都不能发生双缩脲反应)。可用于蛋白质的定性或定量测定。 反应式如下:

取少量尿素结晶,放在干燥试管中。用微火加热使尿素熔化。熔化的尿素开始硬化时,停止加热,尿素放出氨,形成双缩脲。冷后,加10%氢氧化钠溶液约1mL ,振荡混匀,再加1%硫酸铜溶液1滴,再振荡。观察出现的粉红颜色。要避免添加过量硫酸铜,否则,生成的蓝色氢氧化铜能掩盖粉红色。(由于杂质以及氨气的干扰,导致颜色不都是紫红色) 向另一试管加2%卵清蛋白溶液(改为蛋清溶液:水= 1:9)约1mL 和10%氢氧化钠溶液约2mL ,摇匀,再加1%硫酸铜溶液2滴,随加随摇。观察紫玫瑰色的出现。 2、茚三酮反应 (1) 原理 蛋白质、多肽和各种氨基酸以及所有 -氨基酸均能发生该反应 ,除无α-氨基的脯氨酸和羟脯氨酸呈黄色反应外,其它均生成蓝紫色化合物,最终生成蓝色化合物。氨、β-丙氨酸和许多一级氨化合物都有此反应。尿素、马尿酸、二酮吡嗪和肽键上的亚氨基不呈现此反应。因此,虽然蛋白质或氨基酸均有茚三酮反应,但能与茚三酮反应呈阳性反应的不一定都是蛋白质或氨基酸。该反应分为两步,C C C OH OH +H 2N C H COOH R O O

组织承诺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组织承诺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一、组织承诺的定义 承诺依照韦氏辞典的解释,commitment的意义乃是指“做”、“允诺”、“保证”及“信任”之意。刘春荣(1993)认为承诺包括价值、事业、职业、组织等取向的承诺,它是一个个体化的规范力量,而表现出凝聚力与行为。因此“承诺”乃是个人的内在情感所产生的一种规范力量,进而对组织、事业、工作、价值等产生认同感,并且产生忠诚与投入的行为表现。 “组织承诺”一词,最早出现于1966年Grusky在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所发表的一篇报告—Career Mobility and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里面。 国内外学者与研究者对组织承诺的看法: 1.Mowday(1982):指个人对于某一特定组织的认同,以及投入之态度倾向的相对强度,且有价值承诺、努力承诺、留职承诺等三项构面。 2.Kushman(1992):组织承诺是个人将组织的价值和目标内化,并表现出对组织的忠诚。 3.曾南薰(1998):学校教师对学校教育的关心支持,愿意对学校教学或行政工作付出心力,并对于学校组织的价值、目标及办学的理念有强烈的认同感,且希望继续成为学校的一份子,为教育工作而努力。 4.陈怡君(2001):组织承诺是指教师认同学校组织的目标及价值,愿意为学校组织利益而认真投入奉献心力,并明确希望继续成为学校组织中的一份子,同时衡量投资与回报的关系而产生的承诺。 5.Robbins(2001):组织承诺为工作态度的一种,即员工认同特定组织及其目标并且希望维持组织内成员关系的程度。 6.范炽文(2002):教师组织承诺是教师对学校组织所作之承诺,教师基于资源交换与价值规范观点,对学校组织产生连结现象而在态度与行为上表现出一致的倾向。 7.林月盛(2003)]:教师对其任教学校的组织目标及价值信念的认同,而在行为上愿为学校付出更多的心力与贡献,在态度上希望继续留任该校服务。 二、组织承诺的分类 由于对组织承诺的定义有所歧异,国内外研究者们对组织承诺的分类列举如

共晶组织及其形成机理

共晶组织及其形成机理 共晶组织的基本特征就是两相交替排列,但两相的形态却就是多种多样,如下图所示: 层状片棒状球状 针状螺旋状 典型的共晶组织形态 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组织形态?这就是由于共晶组织中的各相的熔化熵不同。从这一观点出发,可以把共晶组织分为三类: 粗糙-粗糙界面(即金属-金属型)共晶; 粗糙-平滑界面(即金属-非金属型)共晶; 平滑-平滑界面(即非金属-非金属型)共晶。 金属-金属型共晶组织的形成机制 以层片状共晶为例来说明,下边左图表明共晶凝固时固-液 界面的平衡相浓度;下边右图说明层片状共晶成长时界面前沿的 横向原子扩散。 共晶凝固时的固/液层状共晶成长时界面 界面的平衡相浓度前沿的横向原子扩散共晶两相同时存在共同成长称为共晶凝固。共晶凝固所共同构成

的共晶领域,称为共晶晶团,或晶区。 一个共晶领域中的每一单相并不就是都需要单独形核,各相间多半就是通过“搭桥”连接起来的,即经过搭桥分枝形成,如下图所示: 共晶生长时的“搭桥”机构 在这类共晶组织中,究竟就是呈层状还就是棒状,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共晶中两相的相对量(体积分数)及相间界面能。数学分析可知: 当晶体中的体积分数在30%以下时,形成棒状的总界面比形成层状 小,故有利于形成棒状共晶;当一相的体积分数在30%~70%时,有利 于形成层片状。 金属-非金属型共晶组织 由于非金属相晶体结构上的特性,使其成长时具有明显的各相异 性,如Al-Si共晶时,由于Si相生长的各相异性,就出现了分枝长大,呈不规则形态。如下图所示: Al-Si共晶成长形貌示意图 共晶系合金的非平衡凝固与组织 伪共晶组织 非平衡凝固时,成分在共晶点附近的合金也可能获得全部共晶 组织,这种由非共晶成分的合金所得的共晶组织称为伪共晶组织。 伪共晶组织的形成可用下图左图来说明。 由液相线所包围的伪晶区可分为:对称型伪晶区及不对称型伪区两种,如下图右图所示:

宝石致色机理

铬的致色机理 铬在宝玉石中致色是十分引人注目的,特别是红宝石、祖母绿和变石,这三种名贵宝玉石的颜色均是由微量元素铬所致。 在这三种宝玉石中,铬以类质同象的形式代替了铝原子。铬原子有6个未配对的电子,其中3个为价电子。它在红宝石、祖母绿和变石的原子结构中与其它原子形成化学键,其余3个电子能自由的改变能级,从而导致宝玉石的颜色。 ⑴红宝石 红宝石的矿物名称为刚玉,其化学成分是Al2O3。纯净的刚玉是无色透明的,当有微量的Cr2O3加入时,刚玉才会呈红色。这是由于Cr3+以类质同象置换部分Al3+。d轨道发生能量分裂形成不同的能级。 ⑵祖母绿 祖母绿的矿物名称为绿柱石,分子式为Be3Al2Si6O18。其原子结构与刚玉相似,Cr3+类质同象代替Al3+后在周围六个氧离子组成的八面体的作用下d轨道发生分裂,形成不同的能级,与刚玉不同的是多了Be2+和Si4+两个离子,从而使周围配位电场强度减弱,其能级相对刚玉降低。它相当于红光波段,即红光被吸收,而透过的残余色为漂亮的祖母绿色。 ⑶变石 变石被称为“白昼里的祖母绿,黑夜里的红宝石”,矿物名称为金绿宝石,化学分子式为BeAl2O4,当Cr3+类质同象代替Al3+后,与红宝石和祖母绿一样,在d轨道分裂后形成不同的能级,而与红宝石和祖母绿不同的是受Be的影响电子激发能量,高于祖母绿的,低于红宝石的,即介于绿光和红光波段之间,二者达到临界平衡态。宝玉石的颜色主要取决于光源中单色光的百分含量,在钨丝灯光或烛光下,与红光相当的能量多,故宝石显红色。在日光或日光灯下,较低的能量占优势,故宝石显绿色。 三.色心致色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无意中长期处于阳光暴晒的玻璃瓶会逐渐变成悦目的淡紫色,当若在炉中对它加热,颜色即可消失。如果再把瓶放置高能辐射源下,如钴60、r射线中辐射,几分钟内会呈现更深的紫色,这种紫色是来自于色心。在宝玉石中,紫晶、萤石等均是色心呈色所致。 在优化处理工艺中,一些天然和人工宝玉石也都可以由辐射产生色心,如辐射改色的蓝、黄、红、绿钻石、蓝托帕石等,其中一些颜色较稳定,只有在加热时才消失;一些颜色不稳定,在常温下也会褪色。这种致色的色心与宝玉石的晶体结构密切相关,可用核磁共振等方法进行研究。 宝玉石中常见的两类色心是“电子色心”和“空穴色心”。 ⑴电子色心

材料成形原理课后习题解答

材料成型原理 第一章(第二章的内容) 第一部分:液态金属凝固学 答:(1)纯金属的液态结构是由原子集团、游离原子、空穴或裂纹组成。原子集团的空穴或裂 纹内分布着排列无规则的游离的原子,这样的结构处于瞬息万变的状态,液体内部存在着能量起伏。 (2)实际的液态合金是由各种成分的原子集团、游离原子、空穴、裂纹、杂质气泡组成的鱼目混珠的“混浊”液体,也就是说,实际的液态合金除了存在能量起伏外,还存在结构起伏。 答: 液态金属的表面张力是界面张力的一个特例。表面张力对应于液-气的交界面,而界 面张力对应于固-液、液-气、固-固、固-气、液-液、气-气的交界面。 表面张力σ和界面张力ρ的关系如(1)ρ=2σ/r,因表面张力而长生的曲面为球面时,r 为球面的半径;(2)ρ=σ(1/r 1+1/r 2),式中r 1、r 2分别为曲面的曲率半径。 附加压力是因为液面弯曲后由表面张力引起的。 答: 液态金属的流动性和冲型能力都是影响成形产品质量的因素;不同点:流动性是确定条 件下的冲型能力,它是液态金属本身的流动能力,由液态合金的成分、温度、杂质含量决定,与外界因素无关。而冲型能力首先取决于流动性,同时又与铸件结构、浇注条件及铸型等条件有关。 提高液态金属的冲型能力的措施: (1)金属性质方面:①改善合金成分;②结晶潜热L 要大;③比热、密度、导热系大; ④粘度、表面张力大。 (2)铸型性质方面:①蓄热系数大;②适当提高铸型温度;③提高透气性。 (3)浇注条件方面:①提高浇注温度;②提高浇注压力。 (4)铸件结构方面:①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小铸件厚度; ②降低结构复杂程度。 解: 浇注模型如下: 则产生机械粘砂的临界压力 ρ=2σ/r 显然 r = 2 1 ×= 则 ρ=4 10*5.05 .1*2-=6000Pa 不产生机械粘砂所允许的压头为 H =ρ/(ρ液*g )= 10 *75006000 = 解: 由Stokes 公式 上浮速度 9 2(2v )12r r r -=

六价铬的显色原理

六价铬的显色原理 样品中的六价铬离子将显色剂中的二苯碳酰二肼氧化成苯肼羧基偶氮苯,而其本身被还原成三价铬;苯肼羧基偶氮苯与三价铬形成紫红色的化合物与六价铬的量成正比,生成的紫红色化合物,在波长540nm处有最大吸收量。 其反应方程式为: 镀铬的镀层中六价格是ND吗? 不是! 因为镀铬的原理是在电极的作用下把溶液中的金属离子还原成金属态,附在你的基体上,即使是用的Cr6+的电镀液,在电场的作用下到你的基体上已经发生了电子转移,变成0价了,基体上附着的其实是金属铬,这才是电镀铬。 至于业内常说的六价格电镀,其实是个误区,所谓的六价格电镀的电镀件,其实是在镀锌后为了是镀层及基体不被腐蚀,而用Cr6+的溶液钝化而成,就是镀彩锌,这种里面的六价格才是不合格的。 六价铬检测为何需要提供厚度或面积? 主要是因为RoHS指令规范的对象是电器电子设备之均质材料 电镀层本身就是属于均质材料 因此要换算成ppm就必须要有镀层重量 1 ppm = (1 mg 六价铬重/1 kg 镀层重) 因此, 不管测试六价铬是以溶出或将镀层溶解后利用比色法测试 都应该要知道镀层重量才可以换算出以 mg/kg 之ppm 镀层之重量 = ( 镀层之面积 x 厚度 ) x 镀层之密度

很多检测实验室的测试结果是以测试样的重量来计算六价铬的浓度 六价铬浓度 (ppm) = 测出之六价铬重(mg)/测试样重量(kg) 并非以六价铬浓度 (ppm) = 测出之六价铬重(mg)/镀层重量(kg) 来计算, 因此会有稀释效应. 举例说明, 假设镀层重量是占整个测试样重量的百分之ㄧ 以测试样重量算出六价铬的浓度为 11 ppm, 若以镀层重量来计算时实际上已超过1000ppm 至于方法侦测极限 2 ppm 可不可能出问题呢? 如果萃出的六价铬是 1.1 ppm (假设萃取后溶液体积为100 ml, 溶液密度为 1) 若镀层重量 0.1 g 因为 1.1 ppm < 2 ppm 所以测试结果为 ND 实际上六价铬浓度 = 0.11 mg 六价铬/ 0.1g 镀层重 = 1100 ppm

花色形成及其机理

植物花色表现的机理以及环境的影响 Niub604 摘要介绍了花卉的色素类型,综述了植物花色的表现的原因以及花瓣彩斑的原因。植物花色主要表现为单色、变色和杂色,花色素主要包括类黄酮、类胡萝卜素和生物碱。花色素的存在及其变化是植物花色表现的化学机制,传粉者、真菌侵染、机械损伤、园艺措施、光、温度、水分、矿质营养和糖等是影响花色的外部因素。花瓣彩斑主要由基因突变或病毒入侵而形成。 关键词植物花色类型,表现的原因,花瓣彩斑,环境因子 正文: 一花卉的色素类型: 花卉的色素是由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类、类黄酮类及花色甙组成。叶绿素形成绿色,类黄酮类、类胡萝卜素形成黄色或红色,花色甙形成红色、紫色、黑紫色。 二植物花色表现的内在原因: 1 花色表现的化学机制:花色素的存在及其变化 1)花瓣中特定色素对花色的效应: 植物花色素主要是类黄酮、类胡萝卜素和生物碱. 类黄酮是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分为黄酮、黄酮醇、黄烷酮和花色苷等。花色苷即花色素苷,控制花的粉红、红、蓝、紫和红紫等,由花色素和糖组成。花色素可分为天竺葵素(即花葵素)、飞燕草素(即花翠素和翠雀素)和矢车菊素(即花青素)3种,它们通常在不同花中单独存在;天竺葵色素表现砖红色,矢车菊色素和芍药色素表现紫红色,飞燕草色素、牵牛色素和锦葵色素表现蓝紫色黄酮和黄酮醇为黄色或无色;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即胡萝卜醇),含共轭双键构成生色团,表现黄、橙、红和紫.生物碱是含负氧化态氮原子的环状有机物,是氨基酸的次生代谢产物生物碱色素包括甜菜碱、罂粟碱和小檗碱等。 2)色素分子存在状态对花色的效应色素分子在液泡或质体中的具体存在状态源于色素分子自身的几何学和化学特征。花色苷类色素常均一性地溶解于液泡溶液(即细胞液)中,但是,花色苷在液泡中稳定存在的关键是要避开水的攻击并消除“水合- 去水合平衡”, 2 花色表现的生理学机制:细胞液pH值,花发育阶段和植物激素 花瓣细胞液pH 直接与花色相关。尽管花瓣细胞液pH 多在2.5~7.5,但红色花的细胞液比蓝色花的酸性更强;红色花衰老时液泡pH增加且花色变蓝。月季花色偏蓝或偏紫的品种,花瓣表皮细胞pH值偏高;裂叶牵牛紫色花瓣带蓝色斑块,紫色区和蓝色区色素成分相同,但蓝色区pH比紫色区的高0.7。花瓣细胞液pH 直接影响花色素的颜色表现。花色苷呈色具pH 依赖性:pH<2时显红或黄; pH<3时显红或蓝; pH>6时显多种色;pH3~6时形成的无色甲醇假碱可再转化为无色顺式查尔酮和反式查尔;在特定pH 溶液中,花色苷的几种型式达成平衡且表现特定颜色;一般,花色苷在低pH 下为红色且稳定,在弱酸性的液泡pH下更趋蓝色且常不稳定;pH也影响花色苷的共色作用而影响花色。黄酮和黄酮醇酸性越强黄色越浅,碱性越强黄色越深。但是,类胡萝卜素的颜色不随pH 而变化。花瓣细胞液pH由基因决定。矮牵牛中控制液泡pH 的基因有7 个。裂叶牵牛编码液泡Na+/H+ 交换器的基因INNHX1 在开花前约12 小时大量表达并提高液泡pH 会使花着蓝

材料成形原理 吴树森 答案.docx1

第一章(第二章的内容) 第一部分:液态金属凝固学 1.1 答:(1)纯金属的液态结构是由原子集团、游离原子、空穴或裂 纹组成。原子集团的空穴或裂纹内分布着排列无规则的游离的 原子,这样的结构处于瞬息万变的状态,液体内部存在着能量 起伏。 (2)实际的液态合金是由各种成分的原子集团、游离原子、空 穴、裂纹、杂质气泡组成的鱼目混珠的“混浊”液体,也就是说,实际的液态合金除了存在能量起伏外,还存在结构起伏。 1.2答:液态金属的表面张力是界面张力的一个特例。表面张力对应 于液-气的交界面,而界面张力对应于固-液、液-气、固- 固、固-气、液-液、气-气的交界面。 表面张力?和界面张力ρ的关系如(1)ρ=2?/r,因表面张力而 长生的曲面为球面时,r为球面的半径;(2)ρ=?(1/r1+1/r2), 式中r1、r2分别为曲面的曲率半径。 附加压力是因为液面弯曲后由表面张力引起的。 1.3答:液态金属的流动性和冲型能力都是影响成形产品质量的因 素;不同点:流动性是确定条件下的冲型能力,它是液态金属 本身的流动能力,由液态合金的成分、温度、杂质含量决定, 与外界因素无关。而冲型能力首先取决于流动性,同时又与铸 件结构、浇注条件及铸型等条件有关。 提高液态金属的冲型能力的措施: (1)金属性质方面:①改善合金成分;②结晶潜热L要大;③比

热、密度、导热系大;④粘度、表面张力大。 (2)铸型性质方面:①蓄热系数大;②适当提高铸型温度;③ 提高透气性。 (3)浇注条件方面:①提高浇注温度;②提高浇注压力。 (4)铸件结构方面:①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小铸件厚 度; ②降低结构复杂程度。 1.4 解: 浇注模型如下: 则产生机械粘砂的临界压力 ρ=2?/r 显然 r =2 1 ×0.1cm =0.05cm 则 ρ=4 10*5.05.1*2-=6000Pa 不产生机械粘砂所允许的压头为

示温涂料的变色机理

示温涂料的变色机理 示温涂料是一种利用颜色变化测量物体表面温度及温度分布的特种涂料。其原理是涂层被加热到一定温度时,涂层中对热敏感的颜料发生某些物理或化学变化,导致其分子结构、分子形态的变化,外在的表现就是颜色变化,借以指示温度,因而又称为热变色涂料或热敏涂料。 1示温涂料的变色示温机理 1.1熔融型示温涂料的变色示温原理 结晶有机化合物具有在某一固定温度下从不透明的固态转变为透明的液态(熔融态)的基本特征。当涂膜干燥成膜后,微细的结晶有机化合物会对白色光产生漫散射,从而使涂层显示白色;一旦涂层受热达到结晶有机化合物的熔点时,该化合物的晶格被破坏,晶体质点做无规则的运动,因此导致结晶固体变为透明的液体(熔融始终温差不超过2℃),涂层的颜色也相应地由白色迅速转变为无色透明,熔融前后可以产生较大的色差,从而使涂层在很小的温度间隔内瞬时反映出温度的变化。 1.2不可逆型示温涂料的变色示温原理 1.2.1固相反应 固相反应是利用2种或2种以上物质的混合物,在特定温度范围内发生固相间的化学反应,生成一种或一种以上新物质,从而显示与原来截然不同的颜色,以此指示温度。 1.2.2氧化反应 物质在氧化气氛下加热,可以发生氧化反应,生成一种与原组成截然不同的物质,显现新的颜色,达到指示温度的目的。 1.2.3热分解 无论是有机物还是无机物,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大部分能发生分解反应。这种分解反应破坏了物质的原有结构,分解产物与原物质的化学性质截然不同,呈现新的颜色,同时伴有诸如CO2,SO2,H2O,NH3等气体放出。利用这一性质达到指示温度的目的。 1.2.4升华 具有升华性质的某些物质与填料配用显示一种颜色,但在一定压力下,加热到一定温度时它们由固态分子直接变为气态分子逸出漆基,脱离涂层,此时涂层只显示填料的颜色,利用这一原理达到示温目的。 1.3可逆型示温涂料的变色示温原理 1.3.1晶型转变 某些变色颜料,例如Cu2HgI4以及Ag2HI4等金属络合物遇热后晶型发生改变,致使颜色发生变化,冷却后恢复原来的晶型,颜色也随之复原。用这种颜料可制成可逆型示温涂料。 1.3.2pH值变化 某些物质与高级脂肪酸混合,加热到一定温度时,酸中离解出的羧酸质子活化,与某种物质作用出现明显的颜色变化。一旦冷却,羧酸质子复原,物质颜色也随之复原。例如,

蝴蝶翅膀显色的机理

蝴蝶翅膀的显色机理 应物31 王聪 2130903014 摘要:蝴蝶的翅膀具备极其丰富的体色,这些颜色的来源大致可 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主要依靠昆虫身体表面的化学色素显色,这 样形成的色彩被称为色素色或化学色。蝴蝶还有很多透光鳞片, 而且鳞片还具备沟、脊和瓦片状等纷繁复杂的微小构造,光线在 这些结构之间发生复杂的折射、衍射和反射,最终会由于干涉效 应呈现彩虹般的梦幻色彩。这些颜色是光线在物理结构上变出的魔 术,被称为结构色或物理色,这是昆虫体色的另一类来源,也是本 文所讲的重点。 关键词:蝴蝶、颜色、微观结构、干涉反射。 依靠昆虫身体表面的化学色素显色,这样形成的色彩被称为色素色或化学色。不过,很多昆虫并不仅仅依赖化学色素装扮自己,蝴蝶就是如此。作为鳞翅目昆虫,蝴蝶的两对翅膀上生有表皮细胞演化而来的无数鳞片,排列整齐地覆盖在半透明的基膜上。不同种类的蝴蝶鳞片中含有不同的化学色素,从而具备了不同的原色。当自然光照到化学色素上时,色素分子吸收,反射特定波段的光,从而产生人们看到的色彩。我们看到的大多数具有色彩的物体表面都是如此。 此外,蝴蝶还有很多透光鳞片,而且鳞片还具备沟、脊和瓦片状等纷繁复杂的微小构造,光线在这些结构之间发生复杂的折射、衍射和反射,最终会由于干涉效应呈现彩虹般的梦幻色彩。这些颜色是光线在物理结构上变出的魔术,被称为结构色或物理色,这是昆虫体色的另一类来源。下文以蓝色大闪蝶为例,说明其微观结构如何产生蓝色反射。 左图为蓝色大闪蝶,大家可能认为蓝色大闪蝶的翅膀上应该铺满了亮蓝色的鳞片。其实,它的鳞片是透明、暗淡的棕色,而之所以看起来这么亮这么蓝,全是鳞片结构色的功劳。 右图是蓝色大闪蝶鳞片的微观结构图。a)鳞片的放大图。b)从正面看一片鳞片发现它表面有很多条状物。c)再把它夹起来看它的横切面看出这些条状物上窄下宽。d)再放大,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种左右长有多层几丁质肋片的脊脉。【图片来自 E.RebeccaCoath.,2007和HowStuffWorks】 我们都知道,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到另一种介质,会同时发生光的反射和折射。如果一束自然光(白光)进入一个厚度为d的薄膜,会在薄膜的上表面发生一次反射,同时折射进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