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精要2014-10-12 16.54.20

社会学概论精要2014-10-12 16.54.20
社会学概论精要2014-10-12 16.54.20

Chapter 1

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

(1)社会变革的需要(2)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3).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4)社会研究先驱奠定的社会思想基础

社会学产生的直接根源和关键因素是社会变革的需要

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代表:孔德、马克思、斯宾塞。

简答或论述:

37.评述孔德的社会学学说的主要内容。

1、科学分类。社会学是科学最高层次,是科学之皇后。

2、社会学研究对象:社会学分静力学和动力学,静力学研究社会机体各部分的平衡和谐,动力学研究社会发展过程。

秩序和进步是核心主题。

3、研究方法:实证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历史法。

37:马克思在创立社会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1、马克思是社会学的主要奠基人。《资本论》是人类思想史上划时代的经济学和社会学巨著。

2、马克思创立了社会学基础理论。将科学理论应用于社会历史领域。马克思的社会学总观点: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关系

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马克思探求了作为一定生产关系总和的社会经济形态,阐明这种形态的发展规律。

36.孔德编写标志社会学诞生的社会学著作是《实证哲学教程》

36. 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上半叶的法国(孔德)

36. 最早提出“社会学”一词的社会学家是.孔德。

把社会学看作科学之“皇后”的社会学家是.孔德_.

37. 被人们称为社会学之父的是.孔德

第一个提出“社会学”概念并创立社会学,被人们称为社会学之父的学者是.孔德

37.明确了从整体角度研究社会秩序和进步,提出了社会学研究的实证主义方法论和四种基本研究方法的西方社会学者是孔德

37.考察社会行动和社会系统各个不同部分的反应规律,研究社会机体的各部分之间的平衡与和谐的学说,孔德称之为社会静力学37.孔德认为,必须用研究自然界的科学实证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这些方法是 A.观察法 B.实验法 C.比较法 D.历史法

孔德把社会学区分为社会静力学、社会动力学。

斯宾塞(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的亚里士多德)

39.社会同生物一样也是一个有机体,但不是简单的有机体而是“超有机体”,持此观点的社会学者是斯宾塞。

从进化论观点出发,以社会内部的管理类型为依据,将社会区分为军事社会和工业社会的学者是.斯宾塞

斯宾塞将社会类型区分为军事社会、工业社会。

斯宾塞认为,社会同生物一样也是一个有机体,但社会不是简单的有机体而是.超有机体

40.多选: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代表人物有.涂尔干、韦伯。

涂尔干认为社会事实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41.社会对个人的欲望和行为的调节缺乏统一规范和足够制约力的社会状态,叫做社会失范

41.认为失范的存在和发展对社会的安定和发展是不利的,想寻求对个人实行外在控制的力量和途径的学者是涂尔干

41.《自杀论》一书是用一种社会事实(社会因素)去解释另一种社会事实(自杀)的范例,其作者是涂尔干

涂尔干的哪一本著作是用一种社会事实去解释另一种社会事实的范例《自杀论》

42.韦伯的主要著作有三论《社会分工论》《自杀论》《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42.认为社会学应当试图对社会行动者的主观意向和动机作出“解释性的理解”的学者是韦伯

韦伯认为社会行动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行动分为四种:(1)目的手段合理性行为(2)价值合理性行动(3)情感性行动(4)传统性行动。

(法国的图尔干抢了世界第一个社会学大学教授的头衔,但是在大学里创办社会学系还是被美国的斯莫尔抢了头筹。)

43.芝加哥学派的学术成就:

1、开拓现代城市社区的研究道路。

2、形成人文区位学的城市理论。

3、推动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的形成和完善。

4、创建符号互动论。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学系在芝加哥大学

开拓现代城市社区的研究道路、形成人文区位学、创建符号互动论的美国社会学学派是芝加哥学派

43结构功能论的关注焦点在于社会均衡如何维持和不断修复。

社会首先是一个整体,一个高度复杂的由不同的部分组成的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构成了具有固定形式的结构,分别实现不同功能,由此实现系统均衡。这种观点称为结构功能论。

简述结构功能论的主要观点。

44.帕森斯提出,任何社会若要生存就必须具备维持系统所必须条件包括: A.适应B.达鹄 C.整合D.维模

44.一种社会安排总是同时发挥着显功能和潜功能,这一观点的提出者是默顿

44.阶级斗争理论被认为是最早、也是最深刻、最系统的冲突论。它的提出者是马克思

最早、也是最深刻、最系统的冲突论,指的是阶级斗争理论。

45.在冲突理论中,刘易斯〃科塞提出的理论被称为功能冲突论

45.在冲突理论中,达伦多夫提出的理论被称为辩证冲突论

45.交换理论的创立者是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

交换理论认为人类的相互交往和社会联合是一种相互的交换过程,其建立者是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

交换理论认为人类的相互交往和社会联合是一种相互的交换过程。该学派的代表是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和布劳

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和布劳创立的社会学理论是交换理论

美国国社会学家霍曼斯认为,人类的相互交往和社会联合都是一种交换行为

48.被严复翻译成中文《群学肄言》的社会学著作是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

斯宾塞著作:《社会静力学》《社会学原理》《社会学研究》

48.1895年,在《原强》一文中首先介绍了斯宾塞及其社会学的学者是严复

1896年在《仁学》一书中首次提出“社会学”名称的学者是谭嗣同

48.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康有为在广州万木草堂开设的科目是群学。

48.在万木草堂开设“群学”并将其列入经世之学的中国学者是康有为

49.对中国早期社会学影响最大的是美国。

中国社会学走向壮大的标志、为促进中国社会学发展提供了组织保证的是1928年成立的东南社会学会及改组后的中国社会学社。

49.中国讲授和研究社会学的先驱者之一,1923年曾担任上海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并编写《现代社会学》的是瞿秋白

53.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过程中,恢复重建时期开始于1979年

53.1979年,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会议筹备处在北京召开“社会学座谈会”,共同探讨社会学的恢复和重建问题。在座谈会上,代表

党中央为社会学正名的是(胡乔木)

1979年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需要赶快补课”的领导人是邓小平。

55.社会学在中国的本土化起始于20世纪20、30年代,为此进行了开拓性工作的老一辈社会学家有许仕廉、孙本文、吴文藻

56.作为社会学学科恢复重建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一开始就提出要建立中国自己的社会学的学者是(费孝通)

55.试述实现社会学本土化的基本做法。

中国社会学的曲折历史带给我们的经验教训是什么?

1、以马列主义、毛思、邓论、三表、科观作为行动指南,认真开展社会现象研究。

2、把研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社会化作为社会学基本任务。

3、立足社会现实,理论联系实际,使社会学研究与教学能切实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4、借鉴国内外优秀成果,建立中国社会学理论体系,形成中国社会学学派。

5、造就愿意并有能力为之奋斗的专业队伍。

Chapter 2

社会学是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

孔德的社会学研究方法是观察、实验、比较、历史法。

58齐美尔认为,社会学这门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60.从整体角度考察并分析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这是指社会学的整体性特征

与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学科相比,社会学不是专门研究某一种社会现象,这是指社会学的综合性特征

社会学成为独立学科后,始终以社会调查研究所取得的经验知识作为学科发展基础,这是社会学的经验性特征。

社会学的知识非常贴近生活,关注的是当前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社会学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不仅政府可以用,团体、一般人也可以用。这指的是社会学的应用性特征。

62.阐述社会学的功能。

1、研究功能。描述性功能、解释性功能、预测性功能、规范性功能。

2、教育功能。帮助人们自觉地完成社会化、帮助人们合理选择。

3、社会管理功能。建立规范、提供模式、反馈信息。

4、社会批评功能。

例题:多选.社会学的功能包括( ABCD )

A.研究功能

B.教育功能

C.社会管理功能

D.社会批评功能

62.在社会学的功能中,那些为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是描述性功能。

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指的是社会学的解释性功能。

社会学回答“社会应该怎样的”问题,是规范性功能。

62.确定预定社会目标及其达到预定目标而采取的行动与手段,以及对社会目标、行动与手段的合理性可行性评价的过程,这是社会学

的规范性功能

62.社会学研究功能中的解释性功能所要回答的问题是社会“为什么”

62.社会学的研究功能包括( ABCD ) A.描述性功能 B.解释性功能 C.预测性功能 D.规范性功能

62.社会学恢复重建后,费孝通说:“我认为社会学最根本的任务是要解决一个生活在社会里的人,怎样学会做人的问题。”这是指社会

学的教育功能

社会学在教育方面的功能主要有帮助人们自觉地完成社会化、帮助人们合理选择。

在社会学的功能中,教育功能表现在帮助人们合理选择或帮助人们自觉完成社会化

68. 实地研究:一种深入研究对象内部,以参与观察和非结构访问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解释社会现象的

一种研究方法。(马林诺夫斯基)

如何作好实地研究

(1)搜索相关文献,了解研究对象背景。

(2)制定实地研究方案。

(3)作好个体或小组的定性访谈。

(4)要尊重对方,忠于所研究的问题,作好记录。

(5)要分析综合,撰写研究报告,总结出新的理论。

70.研究者在某种程度上臵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社会活动中,使自己真正地与被研究群体相通,通过亲身感受和观察获取资料,这种

观察方法被称为参与观察。

统计调查: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数据信息资料的统计工作过程。

统计调查的基本原则:(1)准确性原则(2)及时性原则(3)完整性原则

普遍调查:为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或周期性的总体调查,是统计调查的组织形式之一。

普遍调查的原则:

(1)必须统一规定调查资料所属的标准时点。

(2)正确确定调查期限、选择登记时间,并尽可能在最短时间内完成调查。

(3)严格筛选调查项目,定义明确。

(4)普查尽可能按一定的周期进行,以便于研究现象的发展趋势及规律性。

抽样调查从总体中按一定的方法抽选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所以对总体调查对象作出估计和推断的一种调查方法。(概率抽样)统计报表:按照统一的的格式,统一的报送程序和报表时间,自下而上提供基础统计资料,是一种具有法律性质的报表制度。

问卷内容:基本情况、行为、态度。

71. 实验法: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证实社会现象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在社会学研究资料的收集方法中,研究者介入接触和影响研究对象程度最深的是实验法

实验法的类型可以从实验环境上划分:实地实验、实验室实验。实验室试验又可分为(标准实验、准实验、控制实验、双肓实验)

实验法的作用:

(1)通过实验判断社会现象间或变量间的因果关系,为不需要一理论提出新的假设。

(2)通过实验发现以往未知或尚未解释的新事实,建立新的理论。

社会学实验和自然科学实验的区别:

(1)社会实验的对象是小群体和人类的活动,而不是物,实验者和被实验者容易相互影响。

(2)研究的主题是社会现象或人的态度行为特征,而不是自然现象。

(3)实验的条件与措施难以控制。包括实验对象难以控制,实验情景难以控制。

71. 文献法:通过收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分析和探讨各种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及社会现象

的一种研究方法,称为非介入性研究法

文献的来源:(1)官方文献(2)个人文献(3)大众传媒

72.定性分析: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做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实地研究、文献法)73.定量分析: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研究方法。(实验法、问卷调查)

59.社会是研究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综合性社会科学

马克思说: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脱离社会,个人就是一个抽象。

社会是人们之间发生互动而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总和,脱离个体间的社会互动和社会关系,社会也是一个抽象。

只有个人与社会结合在一起才是真实的客观存在。个人与社会都是历史发展的结果。

个人构建和改变社会,社会塑造个人。两者联系而存在、发展。

74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关系

1、着重点不同,定性分析着重事物质的方面,定量分析着重事物量的方面。

2、依据不同。定性分析依据大量历史事实和生活经验资料,定量分析依据调查得到的现实资料数据。

3、手段不同,定性分析运用逻辑推理、历史比较法,定量分析适用经验测量、统计分析、建立模型的方法。

4、学科基础不同。定性分析以逻辑学、历史学为基础,定量分析以概率论、社会统计学为基础。

5、结论表述形式不同,定性分析以文字描述为主,定量分析以数据、模型、图型表述。两者实质性区别体现在数据化或非数据化,

关系是互补,在社会研究中缺一不可。

Chapter 3

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社会一词最早出现于唐代古籍中《旧唐书.玄宗上》,原意为村民集会。

西方社会学对社会泊解释分为社会唯实论和社会唯名论。

77.社会的主要特征:

(1)社会以人为主体。

(2)社会以人们的物质生产生活为基础。

(3)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

(4)社会来源于自然又不同于自然。

社会结构: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的关系。

社会结构的类型:关系性社会结构(亲戚)、实体性社会结构(机关)、规范性社会结构(法律、道德)。

社会建设:在社会领域不断建立和完善各种能够合理配置资源和机会的社会体制和运行机制。(孙中山提出)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77.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中结成的社会的基本关系是是生产关系

社会的基本要素:人口、环境、文化、自然资源。

80.人口具有两重属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自然资源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环境的功能:

(1)自然资源提供了社会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来源。(1)环境对人类具有支持作用。

(2)自然资源影响社会生产部门的布局和生产发展的方向。(2)环境对人类具有供给作用。

(3)自然资源影响社会发展的速度。(3)环境对人类具有调节作用。

(4)环境对人类具有文化启迪作用。

社会管理: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行,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的过程。

人口:在选定地域内,由一定社会关系联系起来的、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有生命的个体所组成的总体。

自然资源:指与人类活动相关联的全部自然条件的总和,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条件。(环境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82.多选:自然资源的特点表现在__ABCD____.

A.自然资源的有限性 B.自然资源的无限性 C.自然资源的系统性 D.自然资源的不均匀性

“文化”是考试的重点,多见于选择题。

86.文化的特征:创造性、习得性、共享性、累积性、特殊性和共性。(多选或简答)

“水不是文化,自来水才是文化”指的是文化的创造性。

“刮风不是文化,利用风力发电才是文化”指的是文化的创造性

“吃饭不是文化,吃什么、怎样吃才是文化”指的是文化的习得性。

文化不是先天遗传的本能,而是后天通过学习和模仿获得的知识、经验、技能和习惯等,这是指文化的习得性。

“个别人的偏好不能成为文化”指的是文化的共享性

87.多选:不承认文化的特殊性,不尊重别的民族文化,或不承认文化的共性,不承认普辫认可的价值辬准,就会产生民族主义87.文化结构包括:(1)文化特质(2)文化集丛(3)文化模式。

(最小单位)

87.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是文化特质。在文化的结构中,一辆马车是文化特质,但是马车的任何一个零件都不是文件特质。

87.功能上互相整合的一组文化特质,它们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一项功能,这些文化特质就组成一个文化集丛

87.由许多文化集丛结合而成的一个的文化整体叫做文化模式

87.日本的茶道是一个著名的文化集丛

87.最古老最普遍的文化现象是习俗。

文化规范体系:法律、道德、习俗、宗教。

人们因自然环境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形成的生活式样,以及人们之间互相沟通形成的价值观、语言、行为规范等,被反复实践,逐渐形成的行为模式是习俗

88.法律的特征:法律具有公正性,法律具有强制性。

89.法律的社会功能包括惩罚功能、威慑功能、教育功能。

89.文化交流:指从文化传播开始的两种文化之间互相沟通、采借、冲突与融合的过程。

89.某种文化元素随同社会交往而扩散,为其他社会所采借和吸收的过程是文化传播

91.一种文化接受或吸收另一种文化的某些文化元素或文化集丛,融入本文化的过程,被称为文化采借。又称为文化杂交。

91.文化冲突的根源除了民族性之外,更有阶级性

92.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常有一种,将自己的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看作是最好的,优于其他民族的是文化中心主义

88. 法律作为社会行为规范的显著特征。

1法律具有公正性。公正性指法律的实施,任何人都必须守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法律具有强制性。法律依靠国家权力保证施行。

92.如何理解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对他人的文化有识人之明。费孝通概括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文化自觉的内容:

1、文化自觉关注中国现代化的反思。文化自觉关于文化的反思,实质上是对过去30年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反思,文化主体性在这个阶

段主要指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发掘本土文化的积极因素,在现代化过程中维护自身的连续性。

2、文化自觉关注文化断裂下的主体再造。放弃传统包袱,主动学习全球化背景下的信息技术、游戏规则、生活方式,赢得主动。

3、文化自觉提出美美与共的价值诉求。拒斥文化霸权主义、我族中心主义,秉承和而不同的立场,处理好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与国家

之间的相互关系。

Chapter 4

95. 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人的教化和个人对社会的主动选择和能动调适的过程。

95.基本社会化:生物人通过社会文化教化,获得人的社会性,获得社会生活资格的过程。

(基本任务:生理性成熟、社会性成熟)

继续社会化:人在成年以后的社会化。是基本社会化的延续。如:成人教育。

继续社会化的必要性:

(1)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任何个人的现有知识才能,都难以适应未来社会的要求。

(2)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们面临着知识的增长与更新加快的潮流。不接受新知识可能被社会淘汰。

(3)基本社会化时期的教育范围有很大的局限性,面对个人交往范围的逐步扩大,必须充实更多更广泛的社会生活经验。

(4)人不仅仅是学习社会文化,还肩负着发展社会文化的责任,成年人在生活的实践中更能主动地选择和内化知识,更能通过学习开创未来。

再社会化:个人改变以前的并建立新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行为模式的过程。如:对罪犯的改造。

正向社会化:上代人对下代人的文化传递和教化过程。

反向社会化:又称文化反哺,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思想影响前辈。

个人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A.生活技能社会化

B.价值观念社会化

C.政治社会化

D.行为社会化

E.角色社会化

95.“生物人”通过社会文化教化,获得人的社会性,获得社会生活资格的过程是基本社会化(职业学校教育)。

95.岗前培训是预期社会化的重要表现。

95.人在成年以后的社会化,被称为继续社会化。

成人教育这种过程属于继续社会化

社会化的条件:生物因素、环境因素、互联网、社会实践(最根本途径)

语言是社会化的强有力的工具和杠杆。

家庭是社会化的第一要素。

原因:(1)童年时期是社会化的奠基期。

(2)个人首先通过家庭获得社会地位。

(3)家庭成员的状况深刻影响个体的行为模式。

(4)父母施教是最初的社会化途径。

101互联网对青少年社会化的正面影响:

(1)为青少年的教育提供了选择权。

(2)开阔了青少年的视野。

(3)有助于青少年更好的了解社会规范。

(4)虚拟环境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与人沟通的互动环境。

98.影响个人社会化的环境因素包括 A.家庭 B.学校 C.伙伴群体 D.社区 E.大众传媒

.个人社会化的环境要素有( ABCDE ) A.家庭 B.学校 C.群体 D.工作单位 E.社区

102.达到社会化目标的根本途径是社会实践

102.把榜样的行为当作教训是(反模仿)

102.个人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社会化,主要表现在:观察学习角色扮演知识积累

社会角色扮演的过程:角色期待、角色领悟、角色实践。

103.最早提出“角色”概念的美国心理学家是米德

社会角色的类型:先赋角色VS自致角色

规定性角色VS开放性角色

功利性角色VS表现性角色

103.社会角色:由一定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符合一定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

106. 社会角色失调的表现情况通常有角色紧张、冲突、不清、中断、失败。

108.马克思主义为人的社会化提出的最高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

95.简述基本社会化的任务。

1生理性成熟,通过人的生理发育过程,形成完善健全的身心基础;

2社会性成熟,通过社会文化的教化与自我内化,成为具有独特个性行为能力的社会成员。

当代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实现人的现代化。

Chapter 5

114.社会互动: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的符号和交往形式而产生相互影响的过程。

114.社会互动的构成要素:

(1)必须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互动主体

(2)互动主体之间必须发生某种形式的接触

(3)参与互动的各方有意识地考虑行动符号所代表的意义。

114.社会互动的基本形式:

暗示:暗示者、暗示信息、被暗示者类型:直接暗示、间接暗示、自我暗示、反暗示。

模仿的意义:(1)模仿是学习的基础。

(2)适应作用。

(3)增进群体凝聚力。

竞争的类型:从社会互动的主体分:个人和个人之间的竞争、个人和群体之间的竞争、群体和群体之间的竞争

从社会互动的内容和目标:经济竞争、政治竞争、科技竞争(宏观)

地位竞争、声望竞争、恋人竞争(微观)

115.调适产生的原因:(1)冲突引起的调适(2)社会发展和变迁(3)文化交流或迁移

115.在一定的规则下,行为者为了获得回报而行动,并获得回报的社会互动形式是交换

115.构成交换的要素有【 ABCD】 A.目标 B.付出 C.回报 D.效益(交换是由社会差异引起的。)

116.行为者之间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展开的较量、争夺,这种社会互动形式被称为竞争

117.在社会互动中,行为者之间为达到某些共同的利益或目标而彼此密切配合的社会互动形式称( 合作 ) 作为社会互动的最普辫的形式,同时也是个人赖以生存和社会赖以维系的最基本前提是(合作)

117合作的主要类型有( BCDE ) B.自发性合作 C.传统合作 D.指导性合作 E.契约式合作

117.最古老和最具普辫意义的合作形式是(自发性合作)

在老师指导下的大学生实地研究属于(指导性合作).

在一些农业地区逐步形成的大家一起收获庄稼的合作习惯属于(制度化的传统合作)

117.非语言互动两种形式:身体语言和个人物理空间的处理。

个人空间:环绕一个人周围的直接的物理区域,人们可以利用它在社会互动中表达某种意义。

霍尔的个人空间理论。

45厘米以内,亲密距离。恋人

45-122厘米,个人距离。朋友

122-365厘米,社会距离。正式场合

365厘米以上,公众距离。

118.由一群人所共同认可的、有意义地代表其自身以外的别的事物的象征,被称为符号

123.符号互动论的早期主要倡导者是米德

124.常人方法学的创始人是加芬克尔

124.用表演和比喻来说明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互动的理论是拟剧论

124.按照戈夫曼的拟剧论的观点,社会互动的最重要特征是印象管理(自我呈现)

125.在现实生活中,社会成员依据一定的规则和程序来进行社会互动,这些日常生活中不成文的、大家公认的互动规则是一切社会生活的基础。这一假设属于符号互动论

126.社会网络的形态:

以个人进出该社会网络的难易程度的不同来区分,社会网络可以分封闭形态和开放形态。

以个人和社会网络连接的紧密程度不同来区分,社会网络可以分为稳固形态和松散形态。

以个人在社会网络中获得的利益来区分,社会网络可以分为互利形态和互补形态。

126.社会网络具有的特征包括( ABCDE ) A.普辫性 B.多重性 C.滚珠性 D.多向性 E.隐蔽性

美国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提出社会关系网络可以分为强关系网络和弱关系网络

强关系网络:个人的社会关系网络同质性较强,人与人的关系紧密,有很强的情感因素维系着人际关系。

弱关系网络:个人的社会网络异质性较强,人与人关系并不紧密,也没有太多的感情维系。

社会资本:通过社会联系与社会关系所获取的资源。

布迪厄把社会资本分为:经济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

布朗把社会资本分为:微观中观宏观

依据社会资本的性质:同质性异质性

科利尔把社会资本分为:政府民间

Chapter 6

家庭:由具有婚姻、血缘、收养关系的人们组成的长期共同生活的群体,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群体形式。婚姻:是男女之间依照社会风俗或法律的规定而结为夫妻关系的一种社会制度。

婚姻的自然基础:男女两性的差别和人类所固有的性本能

家庭的特征:

(1)至少有两个不同性别的成年人居住在一块。

(2)他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劳动分工。

(3)他们进行许多经济交换和社会交换。

(4)他们共享许多事物。

(5)成年人与其子女之间存在着亲子关系,父母对孩子有着某种权威,但是同是对孩子承担保护抚育义务。

(6)孩子之间存在着兄弟姐妹关系,共同分担义务,相互保护帮助。

130.被称为社会的细胞是指家庭

130.一般地说,家庭建立的基础是婚姻

134家庭的主要功能有:

1.规范性行为功能。

2.人口再生产功能。

3.精神生活功能。

4. 经济生活功能。

5. 教育功能。

6.抚养赡养功能。

135.简述家庭结构的类型。

核心家庭: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生活在一起而组成的家庭。(一对夫妇无孩子也是核心家庭)

主干家庭:由一对夫妇与父母和未婚子女聚居生活的家庭。

联合家庭:由父母和多对已婚子女以及孙(外孙)子女组成的家庭。

残缺家庭:夫妻双方有一方因离婚丧偶而同未婚子女生活在一起的家庭。

断代家庭:只有一代未婚青少年与(外)祖父母组成的家庭。

单身家庭:孤老户以及终身不娶不嫁独身居住生活的家庭。

135.一般由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生活在一起而组成的家庭,被称为核心家庭。

136.一对夫妇没有子女并自愿终生不育的家庭属于核心家庭(比较特殊,重点记忆)

138.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家庭出现了一些变迁:

.(1)家庭规模小型化(2)家庭离婚率上升(3)家庭类型多样化

139.中国离婚率日趋增高的原因:

(1)经济因素的考量相对下降。

(2)社会舆论压力宽松。

(3)离婚手续简化。

(4)双方更看重婚姻生活质量,不能认可郁闷的过日子。

(5)改善婚姻生活质量或考虑离婚的要求越来越多由妻子一方提出。

(6)离婚人群中婚龄变小,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夫妻一方的网恋对婚姻的破坏作用继续显现。

139.家庭功能变化:家庭与婚姻观念变化:

1经济功能弱化。 1性观念多元化。

2抚育和社会化功能外移。 2地位平等化。

3养老功能的挑战。 3行为理性化。

4家庭生育偏好改变。

Chapter 7

群体:人们通过某种社会关系联结起来进行共同生活和感情交流的集体。

1.群体的特征:146.初级群体的特征:

1、有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 1、规模小。

2、有一定的为群体成员所接受的目标。 2、长期经常面对面互动。

3、有一定行为规则。 3、成员的人格特征得到全面表现。

4、时间上有持续性。 4、成员的角色地位难以替代。

5、有明确的成员关系,形成归属感。 5、习惯、感情、伦理道德在维系群体中发挥重要作用。

144.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的区分标准是:成员的互动关系特征。

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的区分标准是群体的关系结构和组织功能。

内群体和外群体的区分标准是成员对群体的心理归属。

成员群体和参照群体的区分标准是群体成员的归属。

144. 以成员的互动关系特征为辬准,可以把群体分为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144. 库利认为,个人从一些直接的、人数不多的、亲密的交往过程中形成最初的社会关系,由这些初级的社会关系联结起来的群体是初级群体。

145.以群体的关系结构和组织功能为辬准,可以把群体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初级群体的规模一般在几人到二十几人初级群体的规模一般在30人以下

147.下列属于初级群体的类型有家庭、邻里、伙伴群体

148.组织决策的第一个阶段是情报阶段第二个阶段是设计阶段

第三个阶段是抉择阶段第四个阶段审查阶段

148.组织控制:组织用各种规章制度和奖惩手段约束组织成员的行为,以保证组织的决策和指令能够有效地贯彻执行,维护组织的各项秩序。(分为:预先控制、现场控制、反馈控制)

149.根据韦伯对合法统治的分类:传统型、超凡魅力型、法理型,(世袭制、家长制、封建制属于传统型)

149.根据韦伯的观点,法理型权威的典型形式是科层制

149 .科层制最大的优点:行政管理效率高

科层制的缺陷是:形式主义、繁文缛节、用人困境、人情味欠缺、对外界变化反应不灵敏。

科层制:指建立在法理型权威基础上的,以正式规则为管理主体的,具有职权分工和职位等级体系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

科层制特点:

(1)照章办事

(2)明确的职位等级

(3)明确的固定权限

(4)执行职务建立在公文基础上

(5)职务的专业化和量才录用。

“组织平衡理论”认为,组织的存在和成功取决于两个因素之间的平衡关系,即组织成员的贡献与满足

认为组织的存在和成功取决于在组织成员的贡献与满足之间所维护的平衡,这是组织平衡论。

150.过度的照章办事会产生的弊端是形式主义

科层制要求组织成员在办事过程中去除个人思想情感对组织事务的干扰,避免由主观性带来的不确定因素,但是过度强调这一点会带来的弊端是人情味欠缺

150.为了使组织更有效地实现它的目辬,必需使组织的结构和过程科学化和合理化,此观点来自科学管理理论

150.在组织管理的研究中,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法约尔和泰罗

151.人际关系理论认为人是社会人

151.人是组织中最重要的因素,人不是简单的生产工具,而是具有复杂的个性和多方面的需求,此观点来自人际关系理论

152.属于组织行为理论代表人物的是巴纳德和麦克雷

152.著名的“X理论”和“Y理论”的提出者是麦克雷戈

153.集体行为:在缺乏明确组织程序和制度规范的条件下,很大程度上自发形成的,由许多个体参加的非制度化的行为。

153.集体行为的特征有群众性、自发性、非组织化、非制度化。

149科层制的优点和弊端:

优点:行政管理效率高。

弊端:1形式主义2繁文缛节3用人困境4人情味欠缺5对外界反应不灵敏。

社会运动:指有比较明确的变革社会的目标,组织化程度比较高的那类集体行为。

社会运动需要的资源包括:时间资源、理念资源、金钱与物质资源、参与者规模、外界支持。

Chapter8

160.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的首要功能是社会化。

教育的类型:

教育发生的场所:个人对教育的需求:

(1)家庭教育(1)生存教育

(2)学校教育(2)地位教育

(3)社会教育(最早的教育形态)

地位教育的三个特点:

(1)地位教育与一个时代的现实生存条件没有必然联系,接受教育是出于表现地位角色的需要。

(2)地位教育是获得上层社会地位的直接手段之一。

(3)地位教育具有较强的排他性。

161.现代学校教育的显功能:潜功能:

社会化功能建立未来人际关系

社会选拔功能减小就业压力

提高人口素质功能社会控制

知识技术创新功能

162. 教育的社会学分析的研究传统包括:功能论、冲突论、互动论。

163. 奥地利学者伊利奇认为改变教育不平等的途径是去学校化。

168.福特主义:以泰勒制原则和市场为导向,以社会分工和专业化为基础的生产劳动方式。

福特主义的特征包括:

1、以生产机械化、自动化、标准化形成的流水线作业,进行大规模生产极大地提高了标准化产品的劳动生产率。

2、劳资双方从关于工作过程控制权的斗争转变为保障就业权和工资决定的斗争,最终形成了以劳资集体谈判制度为核心的劳资

关系新形式。

3、专用性机器投资和低技能工人相结合的生产过程提高了资本有机构成,通过加速资本周围来降低高资本有机构成对利润率的

影响,促进企业之间纵向一体化过程,从而在主要行业形成了垄断竞争的市场格局。

后福特主义:以精益生产、柔性专业化等非大规模生产方式为核心的新的资本主义积累方式及其社会经济结构的生产劳动方式。

后福特主义的特征:

(1)灵活的专项化生产取代了大规模标准化生产

(2)减少所有不能增加产品最终价值的附加劳动方式。

(3)随着信息处理资源越来越掌握在企业一线工作区域,工作团队的自主权增加,企业内部协调信息发生了从中央集中处理向分散处理的转换。

(4)劳资关系从福特主义的竞争关系,转变了相互的信任和合作关系。

170. 在现实中,劳动力市场呈现出的状态往往是分割状态(主要劳动力市场/将要劳动力市场)

消费:为了满足生活和生产的需要而消耗物质和文化财富的活动,消费不仅仅是人们生活中的生活消费,还包括属于生产本身的生产消费。

173.消费的社会学理论:消费的特征:经济属性、社会属性、文化属性、心理属性。

(1)韦伯的生活风格理论。

(2)凡勃伦的炫耀性消费理论。

(3)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论。

169.影响求职成功的因素是什么? 172.消费社会的特征:

人力资本(1)消费成为社会的核心。

社会网络(2)消费水平和消费规模的不断扩张。

社会制度(3)消费主义盛行。

社会偏见

Chapter9

176.社区的功能。

(1)经济生活功能(2)社会化功能(3)社会控制功能(4)社会参与功能(5)社会保障功能

(社区的首要功能)

177.社会学者对于社区的类型学研究始于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

最早提出社区概念并作了经典阐述的社会学家是滕尼斯

177.芝加哥学派提出的人文区位学认为竞争机制的核心变量始终是土地价格 .

人文区位学城市结构空间的理论:同心圆理论、扇形理论、多核心理论。

178.在社区研究中,社区全貌研究的代表性学者是林德夫妇。

在社区研究中开创了以小市镇为对象的全貌研究,以《中镇》为研究成果的学者是林德夫妇.

179.全貌研究:描述社区的各个不同部分并解释这些不同部分的相互关系。

179.中国学者自己的社区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的乡村建设运动期间

179.在中国的社区研究中,比较著名的有:李景汉、晏阳初的定县调查

杨开道、许仕廉的清河调查

180.农村社区: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要谋生手段的人们为主体所构成的同质性较高的地域生活共同体。

180.农村社区特点:

(1)人口密度低(2)经济活动相对简单(3)社会结构相对简单(4)社会变迁比较缓慢

181.城市社区:以从事各种非农业生产为谋生手段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人口所构成的异质性较高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

183.城市社区特征:

(1)城市社区的社会分工复杂,居民从事更专门化的工作,彼此工作背景相差很大。

(2)城市社区中家庭和初级群体作用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各类正式组织。

(3)城市社区中,人际互动趋向功利化、理性化、肤浅化。

(4)城市社区存在和包容了更多的文化差异。

184.中东的美索不达米亚出现了人类最早的城市

184.社区发展这一概念由联合国倡导并在世界范围内推广是在二战以后

186.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实行的城市管理体制是单位制。

社区发展:城乡基层社区中的社区居民依靠自身力量,在政府和社会组织的支持下,失去社会有计划的变迁,改善社区的经济、文化、社会状况,提高生活质量。

185.简述中国社区发展的原则。

(1)自立原则。

(2)自主原则。

(3)民众需要原则。

(4)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原则。

(5)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并重的原则。

186.论述中国的社区建设的原因及其本质。

原因: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城市社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已经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变化、新情况和新要求。

本质:中国社区建设是对传统城市社会管理模式的制度变革与创新,和一般的社区发展不同,中国的社区建设不只是一种社会工作,而是在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过程中一项内容广泛、意义深刻的系统工程。

176.社区的功能:

(1)促进城市治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2)促进民主政治建设。

(3)减轻市场经济发展给社会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

Chapter10

城镇化:人口和社会职能向城市聚集,生产方式、文化模式、社会角色发生变更,使城乡接近、融合的过程。

城镇化的模式:欧美模式、墨印模式。

世界城市:城市国际化进程中处于最高层次,能够在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发挥全球性影响的国际城市。

世界公认的世界城市:纽约、伦敦、东京。

城市群:指人口规模在2500万以上和人口密度超过第平方公里250人的城市集聚区。(戈夫曼)

190当代城镇化的特征:

(1)城镇化进程加快,近年来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的速度超过了部分发达国家城镇化的速度。

(2)大城市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出现了世界城市和城市群。

(3)各项他领域的不断创新提升了城镇化的内涵。

(4)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城市价值观念的进步及扩散加速。

(5)发达国家郊区城镇化加速,已进入了逆城镇化进程。

(6)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已构成当今世界城镇化的主体,其城镇化仍以乡村向城市移民为主。

191单选:城镇化的“推-拉”理论的最早提出者是雷文斯坦。

城市群的类型:形态和结构角度:星系、带状、扇形、葡萄串。

中心城市角度:单核、双核、多核

规模大小:超级、一级、二级、三级

191城镇化的类型包括:

依城镇化发展水平:初步城镇化、中等城镇化、成熟期城镇化、高度城镇化。

依经济体制:计划型城镇化、市场型城镇化

依城镇化与工业化水平:同步城镇化、过度城镇化、滞后城镇化、低度城镇化、逆城镇化。

192中国城镇化的阶段包括平稳起步阶段、大起大落阶段、加速发展阶段。

201中国城镇化道路选择的不同观点包括:大中城市论、均衡发展论、多元模式论、小城镇重点论。

民国时期城镇化特征:

(1)商业化强于工业化,工商业和城市及城市人口高度集中在沿海地区。

(2)大城市寥寥无几,城市发展臃肿、畸形。

(3)城市道路设施极其落后。

(4)城市性质多为消费寄生,成为压榨人民的所占为,形成严重的城乡对立、沿海与内陆对立。

中国城市群从规划到实施面临的主要问题:

(1)城市群形成过程中人为因素过大,行政干预过高,缺乏市场机制的自然发育期。

(2)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受制于现在行政体制,彼此求全求大,缺乏分工,容易引发利益的矛盾冲突,降低了各自的效率。

(3)城市群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在全国的比重还不高,对于全国城乡协调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的失去还不够。

(4)城市群内部结构不完整,城市数量还比较少,缺乏连接中心城市与众多小城镇以及广大农村地区的中间环节。

(5)城市群空间分布不合理,特别是人口和经济分布不协调,产业结构重叠严重。

小城镇发展要注意的问题:

(1)小城镇建设要有科学规划。(2)小城镇建设规模要适度。

(3)小城镇建设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4)建立健全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

Chapter11

种姓制度:以血统、血缘和职业为标准,将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群体或社会集团的社会等级制度。

种族:指在体质形态上具有共同生活遗传特征的人群。(地球上的人分为三种:蒙古人种、尼格罗人种、欧罗巴人种)

等级:按经济地位和政治法律地位不同而守护甜心区别的群体或社会集团。

阶级:指的是这样一些集团,它们因为在历史上一定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位置不同,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不同,因而它们取得自己所支配的那部分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少也不同。

阶层:一是指阶级内部的层次划分。二是指,具有不同社会地位的群体。

215首次对社会不平等进行研究的是卢梭分工理论的最早阐发者:亚当.斯密

215.认为社会分层是社会不平等的体现,是社会运行过程的需要,这是社会分层理论流派中的功能论.

214.将功能主义的社会分层理论操作化,是美国社会学家布劳和邓肯提出的地位获得模型 .

个人地位获得模型的提出者是美国社会学家布劳和邓肯.

214.达伦多夫认为:“我们称做社会分层的不平等体系,只不过是社会权力结构的派生物”。这属于社会分层理论的冲突论

217.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生了新的社会阶层,根据《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研究报告》(2002)一书,我国成年社会成员阶层结构大体可分为10个阶层。

210简述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社会分工的思想。

(1)分工有自然分工和真实分工的区别。

(2)从自然分工到真实分工是一个质的飞跃。

(3)在真实分工出现的同时,产生了劳动产品的不平等分配和私有制。

(4)分工的发展导致了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相分离。

(5)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的一次分工是城乡的分离。

(6)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分工的发展具有矛盾的性质。

社会不平等的两个研究传统:阶级分析与分层研究。

社会分层两种不同而最基本的理论模式和分析框架:马克思的阶级模式、韦伯的多元社会分层模式

马克思对阶级分析的新贡献:

(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2)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3)这个专政本身不过是消灭一切阶级和达到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

在韦伯看来阶级范畴意味着从各种经济因素的方面对人们的生活机遇的影响,这涉及两个标准:财产占有状况和市场处境。

韦伯构建的三个维度:

(1)阶级范畴提供了社会分层的经济标准。

(2)地位范畴提供了社会分层的社会标准。

(3)政党范畴提供了社会分层的政治标准。

帕累托的精英理论。

220. 社会流动:指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职业和地位,向另一种社会的职业和地位的变动。

220社会流动的作用:

(1)社会化大生产客观上要求实现劳动力和人才的合理流动,以便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2)现代社会中,传统的基于个人出身的地位获得模式,正在被基于个人业绩的现代模式所取代,社会流动成为个人锋利社会地位的重要途径。

(3)社会流动加强了个人才能与其社会地位之间的联系,有等于造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增强社会的活力。

(4)社会流动有利于加强社会各集团的联系,消除可能想在的社会隔阂,促进社会成员的社会认同,从而对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20.吴某原是一名返城知青,后进厂当了工人,现下岗开了一家饭馆,收入颇丰。吴某完成的社会流动是垂直流动农民因拆迁离开原来的村子到别一个村子继续务农是水平流动

个人一生中特别是其工作生涯里社会地位的变化称为代内流动。

任命某人某项荣誉称号,属于赞助式流动。

220.由个人努力、偶然的机遇等而导致的社会流动是自由流动。

由于生产技术或社会体制方面的变革而引起的规模较大的社会流动,被称为结构性流动。

从社会流动的动因来看,我国目前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属于结构性流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所谓超工业化导致的大批蓝领工人向白领工人的转移,这样的社会流动称之为结构性流动。

220.单选:李某原是某机械厂厂长,后调到同级的公司当经理,李某完成的社会流动是水平流动。

子女相对于其父母地位的变化称代际流动

任何社会都同时包含的两种形式的社会流动是竞争式流动和赞助式流动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流动背后的动力机制和影响因素。

社会流动的因素:先赋因素、自致因素。

中国的社会结构和国家制度、工作单位和家庭,属于先赋因素. 个人后天努力属于自致因素。

机制有四种:

1制度安排本身。2制度安排与先赋因素、自致因素混合。

3制度安排抑制先赋因素或自致因素。4制度安排中的漏洞被利用。

当前中国社会流动的特点:

(1)社会流动模式发生变化,改革前为政治主宰型,改革后为经济诱致型,

(2)社会结构由封闭迈向开放。

(3)社会流动呈向上流动的趋势。

(4)当前,中国社会流动仍然受制于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带有明显转型特点。

(5)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中国的社会流动正在表露出一些利于社会开放、公正的消极趋向。

Chapter12

偏差行为:在特定社会中的社会成员,不同程度的偏离或违反了现有行为规范的行为。

226.偏差行为可以分为:偏差习惯、偏差心理、偏差文化。

226.个人的行为嗜好因不为社会所认可而表现出来的行为,被称为偏差习惯。

因为心理或精神的原因导致无法进行社会交往或社会活动所表现出来的行为被称为偏差心理。

以与社会主流或主导文化所不同的文化表现出来的行为,被称为偏差文化。

226.按行为所偏离的社会行为准则的种类,可以把偏差行为分为:违法行为、违章行为、违规行为。

226.违反有关维护社会治安和公共秩序的规章条例的行为是违章行为。

一切违反既定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的行为是:违规行为

227.简述偏差行为的负功能: 227.偏差行为的正功能:

(1)干扰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1)有助于人们进一步认识社会规范。

(2)损害个人和社会的利益(2)有助于加强社会团结。

(3)减弱他人遵从规范的意愿(3)有助于社会预警。

(4)破坏社会成员间的相互信任(4)有助于促进社会进步。

229.假定有些人天生就是不守规矩的人,在这一假定基础上形成的关于偏差行为的解释是生物学解释。

假定有些人天生就是不守规矩的人,因而主要着重于寻找偏差行为者的个人生理特质,尤其强调遗传因素的作用。这种偏差行为的理论解释属于生物学解释。

在关于偏差行为的理论解释中,重视个人的精神、情绪、性格等心理因素对行为的影响的观点属于心理学解释

229 最早对偏差行为作生物学解释,认为监狱里的犯人的生理退化使他们看上去就像罪犯的是隆布罗索

232.社会失范会使人们紧张状态,默顿认为人们可能有五种适应方式:遵从、反叛、革新、形式主义、退缩主义。

为了追求社会鼓励的目辬,采用了不被社会认可的手段,这种偏差行为是革新。

拒绝社会提供的目辬,但仍然以符合社会规范的手段行事,这种偏差行为是形式主义。

放弃了社会鼓励的目辬,也抛弃了社会认可的手段,这种偏差行为被称为退缩主义。

精神性神经病患者、孤独症患者、无赖、流浪汉、游民、乞丐、酒鬼、毒品瘾君子的活动,属于退缩主义。

不仅拒绝社会认可的目辬和手段,而且试图从个人观念出发,以新的目辬和手段来替代,称为反叛

233.根据离轨行为的“标签理论”解释,一种行为之所以被视为偏差行为社会权力集团给这种行为定义为偏差

234社会控制:社会组织通过社会规范以及相应的方式手段,对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进行指导和限制,对各类社会关系加以调节和制约、对社会成员的价值观进行引导和约束的过程。

社会控制的内容分为:对社会行为的控制、对社会关系的控制、对社会价值的控制。

235.对涉及人们最基本的社会生活需求的各个具体领域实现控制的形式是微观控制

236.按照一整套条文规定,有某种组织体系加以推行的一种社会控制形式是制度化控制

236.个人将社会规范内化为自己持有的观念,从而自觉地按照社会规范的要求约束自己的社会行为的社会控制,这种控制形式是内在控制

237.某学校为了促使学生努力学习,建立奖学金、跳级等激励机制来奖励学生,属于积极性控制

学校通过记过、开除等手段防治学生违反学校的规章制度,这种控制形式是消极性控制

237.多选:社会控制的方式:法律控制、道德控制、习俗控制、宗教控制

237.人们在集体生活中约定俗成的一套辨别是非、辨别善恶、辨别正义与非正义的价值辬准是道德

237.通常不依靠国家的暴力来实现,而是依靠教育、依靠社会舆论和个人的内心信念来促使人们遵守道德规范的控制方式是道德控制237.人类生活中最基本的也是最原始的一种社会控制方式是习俗控制

238.过分强调了社会控制的一面,而忽视了社会成员的个性表达及自由追求的一面是指社会过控

237不同方式的社会控制的作用:

1法律控制:以国家机器为后盾,强制执行社会规范。

2道德控制:由习俗发展而来,影响力比习俗强,依靠教育舆论,控制范围比法律更广。

3习俗控制:最原始、最普辫、最广泛。

4宗教控制:对教徒的约束力比道德控制更强。

Chapter13

240.社会问题:因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在社会进程中发生了障碍或社会结构与社会环境失调,造成了影响社会全体或部分成员正常生活的问题.

241.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包括:社会性、特殊性、普遍性、集群性、复杂性。

242.社会问题往往不是单个独立地出现,而是呈群状出现,破坏性更大,这体现了社会问题的集群性。

243.社会病理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是社会有机体理论

243.盛行于20世纪20~30年代,侧重于从社会结构角度解释社会问题的理论是社会解组理论。

社会解组理论解释社会问题的角度是社会结构

社会解组:社会中各种规则对约束人的行为失去效力,社会既不能提供给人们以预期的回报,也不能对违规的行为以惩罚。

243.社会解组的形式有:无序状态、文化冲突、价值崩溃。

243.社会问题最有效的解决方法是尽快建立社会规范和秩序,重建社会的均衡体系,是社会解组理论

243.由于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和既得利益不同,人们对同一问题可能会有不同的价值评判辬准和不同的立场、态度,因此在采取某种行为措施改变某一社会现象时,常常会引起矛盾和冲突:价值冲突理论

243.价值冲突理论认为,造成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文化价值或兴趣上的冲突

244.在社会问题研究的理论中,认为不存在客观意义上的社会问题的理论是社会建构理论

244.社会制度或社会政策失调诱发的社会问题,被称为结构性问题

社会问题构成的四个要素:(1)某些社会现象产生了失调情况。

(2)这种失调影响了许多人正常的社会生活。

(3)这种失调引起了相当多社会成员的关注。

(4)这种失调需要动员社会力量进行综合治理。

255.社会问题分类:结构性社会问题(1)腐败问题(2)贫困问题

偏差性社会问题(1)毒品问题(2)食品安全问题

自然性社会问题

253.自然灾害的特征是:潜在性、突发性、有限性。

256.社会问题的防治思想:全球性思想、全局性思想、长期性思想。

258.社会问题防治的战略措施有:

(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根本途径)

(2)改革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根本途径之一)

(3)发展科学技术。

(4)完善社保制度,缓解后顾之忧。

(5)建立社会预警系统

(6)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缓解和解决我国当代社会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多选:解决我国社会防治的根本途径包括: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

毒品危害:

1危害身体健康。2破坏家庭和睦。3败坏社会风气。4腐蚀政权组织。5妨碍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

社会问题的防治的意义:

(1)作好社会问题防治,可以有效维护社会秩序与社会稳定,增强社会和民众的安全感。

(2)作好社会问题防治,可以减少社会问题给社会造成的损失。

(3)作好社会问题防治,可以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大业。

(4)作好社会问题防治,可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5)作好社会问题防治,可以提高有产机构应对能力和效率。

我国腐败问题产生的原因:

(1)封建主义的特权思想是党政干部腐化变质的思想病灶。

(2)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在改革开放大潮中乘隙而入,部分赏和干部经不起诱惑,走上了犯罪道路。

(3)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由于制度和机制改革迟缓,特别是权力过于集中,传统权力结构还根深蒂固,客观上存在许多漏洞,为腐败的滋生提供了土壤。

(4)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在一部分党员和干部中滋长,是腐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

(1)国家和国民的食品安全意识薄弱。

(2)化学污染、环境污染、生物毒素等,使农产品安全生产受到威胁。

(3)行业的诚信危机和社会责任缺失,惟利是图。

(4)政府监管缺位。(根本原因)

Chapter14

261.社会变迁的特点包括:必然性、前进性、非直线式、全面性。

261.社会变迁可以分为:社会进步与社会倒退、社会改革与社会革命

整体变迁和局部变迁、自发变迁与有计划变迁

262.人们有意识地规划并在较短时间内实现的社会局部调整或全面改良的过程,被称为社会改革。

262.社会革命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

262.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认为,社会变迁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增长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262.影响社会变迁的原因

(1)社会生产力的增长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2)社会物质需要和利益冲突。

(3)文化的发展与传播。

(4)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

(5)观念的改变。

(6)人口状况的改变。

(7)外来入侵、环境破坏、自然灾害。

263.对社会运行过程进行干预,对社会系统施加定向影响,这实质上是有计划的社会变迁

264. 对社会发展总的方向、大目标、主要步骤与重大措施的设想是社会发展计划。

264. 我国把“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改为“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是在1981年。

266. 美国社会学家沃勒斯坦提出了世界体系论。

267.美国学者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中的研究属于信息社会论。

267.信息成为战略资源,整个社会以知识价值论为基础,先进的通讯和信息系统成为社会改革的手段。这是信息社会论

267.认为人类社会由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是一个重要转折的论点是信息社会论。

267.后工业社会论认为,处于主导地位的是专业与技术人员

处于社会中心地位的是理论知识

267.“后工业社会论”的提出者是美国社会学家贝尔

267.经济方面从产品经济转变为服务性经济;专业与技术人员处于主导地位;理论知识处于社会中心地位;社会不断创造着新的智能技术。这种社会形态是信息社会

270.全球化的表现:全球化的特征:

(1)金融全球化日益凸显。(1)全球化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进程。

(2)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2)全球化是一个多维度的过程。

(3)交通与通讯的全球化。(3)全球化是世界各国的共同性与差异性相统一的客观要求。

(4)信息全球化。(4)全球化过程是一个不断出现矛盾和冲突的过程。

(5)政治的多极化。

(6)文化的多元化。

271.就全球化的发展进程看,从15世纪末期到18世纪中期属于萌芽阶段

265.社会现代化:是指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是在社会分化的基础上,以科学技术进步为先导,以工业化、城市化、民主化、知识化等为主要内容,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变迁过程。

简述社会现代化的特征

(1)社会现代化是社会领域中的一项革命进程。

(2)社会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分阶段的历史进程。

(3)社会现代化是一场持续的国际竞赛,包括不同国家追赶、达到和保持世界先进水平的国际竞赛,以及国内社会生活、结构、制度、观念的变化。

267.我国现代化的历程。

1、现代化起步阶段——鸦片战争。

2、局部现代化阶段——辛亥革命。

3、全面现代化探索期——新中国成立。

4、全面现代化发展期——1978年改革。

274.中国在全球化中面临的挑战:

1、中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贸易。

2、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高速增长动摇西方霸权地位,引起它们恐慌。

3、西方意识形态冲击马克思主义,西方文化冲击中国传统文化。

4、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影响世界和平。

274.全球化的应对策略

(1)必须明确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的位置,以此作为制定全球化策略的前提。

(2)必须不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发展自己。

(3)必须增强综合国力,以确保国家安全。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概念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概念汇总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一般的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基本国策。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如果我们把人口、环境、经济等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可视为一种精神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果。 4.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5.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 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 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 认同性整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这就是认同性整合。 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 7.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 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社会学概论真题有答案

2 0 1 6 年 1 0 月社会学概论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 1 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中的冲突理论渊源于马克思的社会思想,被认为是最早、也是最深刻和最系统的冲突论是马克思的()。? A. 历史唯物主义? B. 辩证法? C. 阶级斗争理论? D. 政治经济学? 【答案】C 【解析】冲突理论渊源于马克思的社会思想,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被认为是最早、也是最深刻和最系统的冲突论。? 2. 主张社会批判理论的学术群体是()。? A. 法兰克福学派? B. 芝加哥学派? C. 哥伦比亚学派? D. 功能学派?

【答案】A 【解析】社会批判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所主张的理论道路。法兰克福学派广泛吸收了马克思、韦伯、卢卡奇、弗洛伊德等人的思想传统,致力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 3. 在社会学的研究功能中,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称为()。? A. 预测性功能? B. 规范性功能? C. 解释性功能? D. 描述性功能? 【答案】C 【解析】社会学的研究功能包括? 1、描述性功能:指那些为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 2、解释性功能:是指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 3、预测性功能:预测是要提示将来的社会事件和状态是怎样的。 4、规范性功能:回答“应该怎样”的问题。? 4. 统计调查的常用方式之一是()。? A. 文案法?

B. 普遍调查? C. 实地实验? D. 问卷调查? 【答案】B 【解析】统计调查的常用方式是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和统计报表,般采用问卷调查收集资料。 5. 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称为()。? A. 访谈法? B. 典型调查? C. 观察法? D. 个案研究? 【答案】D 【解析】1、个案研究:一种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 2、典型调查:在研究对象中,有意识地选取个别或少数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社会单位进行深入和周密的实地调查研究,以推断调查总体的研究方法。? 3、访谈法:指研究者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与被研究者交谈,进行调查和收集资料的方法。? 4、观察法:指研究者有计划、有目的地用感官来考察事物或现象的

[笔记]《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

[笔记]《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汇总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一般的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基本国策。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如果我们把人口、环境、经济等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可视为一种精神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果。

4(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 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5(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 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 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 认同性整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这就是认同性整合。 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 7(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 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8(社会运行的控制机制(社会控制): 社会控制是指社会通过各种因素,运用各种方式,调动各种社会力量,促使社会个体和社会群体能有效的遵从社会规范,从而达到维持社会秩序,实现社会运行目标的目的。 9(社会保障:

社会学概论总复习重点(精心整理)

社会学概论总复习重点 一、社会学的含义: 郑杭生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王思斌定义: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社会科学。 戴维波普诺定义:社会学是对于人类社会和社会互动进行系统、客观研究的一门学科。 老师PPT定义:社会学是一门对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进行实证研究的学科。 二、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的联系: 1.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由最初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转变成为既密切又相互独立的并列关系。 2.社会学为社会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知识基础。 3.社会工作拓展了社会学理论知识的应用平台、并在实践中检验与丰富社会学理论知识与方法。 三、社会的定义: 1.社会唯实论(斯宾塞、迪尔凯姆、齐美尔) 社会是由各种制度和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结构—功能角度) 2.社会唯名论(韦伯、吉丁斯)

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是人们的主观想象或抽象,而不是一个实体,只有个人才是真实存在的。(“社会行为”角度) 3.外在形态:社会是指享有共同地球和共同文化的相互交往的人口有机结合而成的人类共同体。 4.内在本质:社会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一个社会关系体系或系统。 四、文化的含义: 1.广义: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2.狭义: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和观念方面的创造。 五、文化的特点:(老师PPT观点) 1.集体创造性(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只有人类制造的加工出来的东西才是文化。) 2.普遍性(具有广泛性,不是个人行为。) 3.象征性(具体的事物或者现象具有特定的文化含义。) 4.多样性(民族文化) 5动态性(具有传递性和变迁性) 六、“文化滞后” 1.英国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提出。 2.文化是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依赖的,当文化发生变革时,各部分变革速度不同就会不平衡,从而造成社会问题。 3.一般物质文化先于非物质文化发生变革。

2016年4月社会学概论真题有答案

2016年4月社会学概论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的代表作之一是()。 A.《社会学研究》 B.《社会静力学》 C.《资本论》 D.《自杀论》 【答案】D 【解析】埃米尔·涂尔干的代表作有“三论”:《社会分工论》《社会学方法的准则》和《自杀论》。A、B两项是斯宾塞的社会学代表作,C项是马克思的代表作。 2.马克斯·韦伯为了避免德国人文学派和历史学派的个体化和特殊化的研究方法,提出了一个关键性的概念工具()。 A.科层制 B.社会行动 C.理想类型 D.理解社会学 【答案】C 【解析】马克斯·韦伯为了避免德国人文学派和历史学派的个体化和特殊化的研究方法,提出了一个关键性的概念工具——理想类型 3.科塞提出的冲突理论是()。 A.功能冲突论 B.结构冲突论 C.辩证冲突论 D.唯物冲突论 【答案】A 【解析】冲突理论渊源于马克思的社会思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冲突理论是在批判帕森斯的结构功能论中形成的,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科塞的功能冲突论和达伦多夫的辩证冲突论。 4.艾尔弗雷德·舒茨的代表著作之一是()。 A.《现代性的后果》 B.《社会世界的现象学》 C.《规训与惩罚》 D.《疯癫与文明》 【答案】B 【解析】艾尔弗雷德·舒茨的社会学代表作是《社会世界的现象学》《生活世界的结构》。A 项是安东尼·吉登斯的著作,C、D两项是米歇尔·福柯的著作。 5.我国首次提出“社会学”之名的学者是()。 A.章太炎 B.谭嗣同

社会学概论重点归纳整理!

第一章绪论第二章社会学发展史 第三章《人的社会化》 一、什么是人的社会化?其主要内容?最基本的内容是什么?(生活技能的社会化) 1、生活技能的社会化:即学习和掌握生活技能,是人的社会化的最基本的内容。 2、职业技能的社会化:传授生产技能和科学知识,为青年进入社会从事职业劳动打好基础。 3、行为规范的社会化:社会规范是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工具之一。 4、生活目标的社会化:社会化的目的和意义,不仅要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培育出适应社会发展、时代要求的全面发展的新人。 二、了解人的社会化的主客观条件 本章要掌握的基本概念:依赖生活期、基本社会化、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同辈群体(一)社会化的主观条件(社会化的生物基础)(P86 ) 个体的社会化是以人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离开了人的遗传素质,个体的社会化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1、语言能力;2、思维能力;3、学习能力;4、较长的生活依赖期。 依赖生活期——所谓依赖生活期是指人类个体在出生后由于生理、心理、意识和行为能力尚未发展健全,不能独立生活,因此在生活上、心理上依赖他人、受他人照顾、监护的时期。这段时期大致经过乳儿期、少年期甚至青年期。 (二)社会化的客观条件——1、家庭;2、学校;3、同辈群体;4、社区; 5、职业场所; 6、大众传播媒介 (三)了解社会化的几种基本类型?继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的含义以及两者的区别是什么?(P84) 继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的区别:继续社会化是在基本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指的是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不断学习的过程。而再社会化是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再社会化又分为主动在社会化和被动再社会化两种。 再社会化与继续社会化有着本质的区别:第一,继续社会化是在原有生活方式上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它着眼于人的进一步完善,而再社会化则是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或与过去断绝关系,进入新的方式,它着眼于人的改造;第二,再社会化,主要是指被动再社会化,其社会化的形式比继续社会化要剧烈。(要举例说明) (四)为什么要继续社会化?一是因为个体在基本社会化中的内容较为单一,且生活经历又往往比较贫乏;而一进入成年期,他的生活和社会关系等就变得复杂化了,社会不仅赋予了他新的角色、新的责任和义务,同时还提出了新的期待和要求,这就会使个体感到不适应。 二是因为在基本社会化中,家庭和学校所受教育的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不仅教育者本身要受到以前自身社会化效果的制约,而且未来社会的具体变化又难以预测,即不可能预先对青少年的未来生活进行全面指导,因此青少年社会化时期所学的知识、技能和规范就会不断地受到冲击。 三是现代社会的急剧变化,促使个体通过继续社会化来不断地提高自己。同时,每一个个体的继续社会化又在改造着社会,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因此,继续社会化无论从个体或从社会方面来看,都是非常必要的。 (五)试述社会化过程中某一外在社会化因素对自身社会化的影响。—如家庭、职业场所。 为什么说职业场所是成年人社会化不可缺少的社会环境条件?

2016年10月自学考试00034社会学概论试题答案

1 / 8 二、1.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中的冲突理论渊源于马克思的社会思想,被认为是最早、也是最深刻和最系统的冲突论是马克思的(C)三、A.历史唯物主义B.辩证法C.阶级斗争理论D.政治经济学 四、 五、2.主张社会批判理论的学术群体是(A) 六、A.法兰克福学派B.芝加哥学派C.哥伦比亚学派D.功能学派 七、3.在社会学的研究功能中,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称为(C) 八、A.预测性功能B.规范性功能C.解释性功能D.描述性功能 九、 十、4.统计调查的常用方式之一是(B) 十一、A.文案法B.普遍调查C.实地实验D.问卷调查 十二、 十三、5.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称为(D) 十四、A.访谈法B.典型调查C.观察法D.个案研究 十五、 十六、6.在社会学研究的分析类型中,偏重经验实证主义原则的

是(A) 十七、A.定量分析B.定性分析C.实地研究D.非介入性研究十八、7.在社会结构类型中,由一些作为社会实体的基本单元和要素构成的社会结构是(A) 十九、A.实体性社会结构B.关系性社会结构C.规范性社会结构D.整体性社会结构 2 / 8 二十、 二十一、8.人口数量通常是指(B) 二十二、A.人口素质B.人口规模C.人口结构D.人口分布二十三、 二十四、9.人们直接感受文化多样性时的心理现象被称为(C)二十五、A.文化冲突B.文化边际C.文化震惊D.文化排斥二十六、 二十七、10.“文化自觉”的提出者是(D) 二十八、A.吴文藻B.孙本文C.李达D.费孝通 二十九、 三十、11.再社会化也可称为(C) 三十一、A.反向社会化B.继续社会化C.重新社会化D.基本社会化 三十二、 三十三、12.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生理因素基础上的社会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文化的结构与功能)【圣才出品】

第五章文化的结构与功能 5.1复习笔记 一、文化及其特征 1.文化的定义 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产品的综合。 2.文化的特征 (1)可习得性。文化是超生物性的,任何文化都是人们后天习得和创造的,文化不能只通过生物遗传而获得,而是要通过一个个社会性的个体主动学习并综合起来的结果。 (2)共享性。文化是所有社会成员所共享的。 (3)象征性。象征性是指人类在创造文化时总是赋予其丰富的象征意义。 (4)全括性。文化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5)整体性。文化是一个有机系统和整体,由不同的要素有机构成,各构成要素之间按照一定的规则或规律形成一个统合的整体。 (6)文化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①文化的普遍性是指所有的人群都有文化; ②文化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个社会或人群,都有自己特色的文化。 二、文化的分类 1.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1)物质文化。指物质世界中,一切经过人的加工、体现了人的思想的东西。 (2)非物质文化。又称精神文化,指制度、规范、观念等。 (3)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在使用上是有差异的,物质文化因自然规律的作用,在使用过程中不断被损耗,非物质文化却可以被反复使用而不损耗。 2.主文化与亚文化 (1)主文化。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主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影响极大。 (2)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亚文化一般并不与主文化相抵触或对抗。 亚文化又可分为不同的类别: ①民族亚文化。是为社会中少数民族群体所特有的文化。 ②职业亚文化。指为各种职业群体特有的文化。 ③越轨亚文化。指为一些反社会集团所特有的文化。 (3)主文化与亚文化的区分不是绝对的,两者都在发生变化,也可能互相转化。主文化可以转变为不占主导地位的亚文化,亚文化也可以转变为占主导地位的主文化。 3.主文化与反文化 (1)主文化。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对现存社会秩序起着维护、支持作用的文化。 (2)反文化。是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 反文化不一定都是坏的东西,反文化的性质取决于它所反对的文化的性质。 4.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 (1)评比性文化。指有好坏、高下之分的文化,即在两种文化的比较中,可以评出孰优孰劣的文化。一般说来,评比性文化都是比较容易鉴别其价值的文化。

2016年社会学概论网上作业答案

2016社会学概论网上作业答案 (1/32)、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 (2分) ?A、心理上的矛盾 ?B、心理上与父母对立 ?C、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D、心理上的紧张 (2/32)、从一岁半到六七岁的阶段。该阶段,作为能够进行思维活动的人来说,是开动和运转思维机器进行实际运算操作的准备阶段,是()。 (2分) ?A、感知运动阶段 ?B、形式运算阶段或命题运算阶段 ?C、前运算阶段 ?D、具体运算阶段 (3/32)、人的需要的满足方式和满足的可能具有()。 (2分) ?A、阶级性 ?B、自然约束性 ?C、客观现实性 ?D、社会制约性 (4/32)、中国社会学的起始人是()。 (2分) ?A、严复 ?B、陈千秋 ?C、康有为 ?D、梁启操 (5/32)、以下哪种关系属于次级社会关系。() (2分) ?A、工作单位中的同事关系 ?B、血缘关系 ?C、家庭关系 ?D、地缘关系 (6/32)、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指明()是产生社会交往的根本原因。 (2分) ?A、社会发展 ?B、人的需要 ?C、个人发展 ?D、组织生存 (7/32)、马斯洛于1943年出版的《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 (2分) ?A、需要层次论 ?B、宏观需求理论 ?C、激励理论 ?D、社会需求理论 (8/32)、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产生于()年代。 (2分) ?A、19世纪30年代 ?B、19世纪60年代 ?C、19世纪40年代 ?D、19世纪50年代 (9/32)、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是()。(2分)

?B、直立行走 ?C、思维 ?D、劳动 (10/32)、在人的个性的形成过程中,生理、心理因素都以()为中介发挥作用。 (2分) ?A、主观因素 ?B、社会因素 ?C、客观条件 ?D、自然环境 (11/32)、“不同的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指() (2分) ?A、冲突 ?B、顺应 ?C、竞争 ?D、合作 (12/32)、()是建立在个人和社会不可分割的整体观的哲学基础上的,个人和社会是辩证的统一。 (2分) ?A、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B、米德的符号相互作用论 ?C、库利的“镜中自我”理论 ?D、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 (13/32)、对于某些遭受身心损伤不能进行正常社会生活的一些人们而进行的特殊措施的社会化过程,是()。 (2分) ?A、再社会化 ?B、继续社会化 ?C、特殊社会化 ?D、重新社会化 (14/32)、在角色扮演过程中,一个人因同时担当两种或两种以上角色,这些角色又对他提出相互矛盾的要求时所出现的现象是() (2分) ?A、角色扮演 ?B、角色失败 ?C、角色中断 ?D、角色冲突 (15/32)、一个人同时担当了几种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难以协调,这种现象称为() (2分) ?A、角色扮演 ?B、角色失败 ?C、角色冲突 ?D、角色中断 (16/32)、“得到支持和友爱”属于哪种需要。() (2分) ?A、安全的 ?B、自我实现的 ?C、归属与爱的 ?D、自尊的 (17/32)、“镜中自我”是谁提出来的。() (2分) ?A、米德

社会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社会学概论》 第一章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 二、填空 1.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主要代表:(1)孔德“社会学之父”(2)马克思(3)斯宾塞。 2.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1)涂尔干(2)韦伯。 3.冲突理论的代表人物:科塞(功能冲突论)、达伦多夫(辩证冲突论)。 4.交换理论代表人物:霍曼斯、布劳。 5.社会学传入中国的途径:西方传教士、出国留学人员和译著。 三、简答 1.孔德的社会学思想: (1)科学的分类,社会学是科学的最高层次(2)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孔德把社会学分为社会动力学和社会静力学(3)研究方法,用实证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2.孔德在《实证哲学精辟》一书中解释实证的五个涵义: (1)现实的而不是细想的(2)有用的而不是无用的(3)可靠的而不是可疑的(4)确切的而不是含糊的(5)肯定的而不是否定的 3.导致社会失范出现的原因:(1)个人欲望在现代社会机构中急剧滋长(2)现代化社会无法满足所有人的个人欲望(3)社会的骤变使个人欲望失去社会约束力,使社会出现危机和动乱 4.中国社会学被撤销的原因: (1)照搬照套苏联模式(2)自身存在错误认识 第二章社会学研究方法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学:是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 2.统计调查:是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数据信息资料的统计工作过程。基本原则(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分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和统计报表。 3.普查调查:又称全面调查,简称普查。是为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或周期性的总体调查。 4.抽样调查:是非全面调查的一种,它是从总体中按一定的方法抽选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对此做出估计和判断的一种调查方法。 5.统计报表:是按统一规定的表格形式,统一的报送程序和报表时间,自上而下提供基础统计资料,是一种具有法律性质的报表制度。 6.问卷调查:是以一组问题获得相关、有效信息的一种方法。 7.个案研究:是一种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 8.访谈法:指研究者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与被研究者交谈,进行调查和收集资料的方法。 9.实验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发现因果关系的方法。 10.文献法:通过搜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语音、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在不影响研究对象的情况下,分析和探讨个人与社会关系现象的方法。 11.定性分析:是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12.定量分析: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二、填空 1.社会学的特征:整体性、综合性、经验性、应用性。 2.当代社会学方法论的主要流派:后实证主义、新人文主义、批判诠释理论、后现代主义。 3.问卷调查的内容:个人基本情况、行为和态度。 4.问卷类型:自填式和代填式。 5.文献来源:官方文献、个人文献、大众传播媒介。 6.定性资料的主要来源:实地源、文献源。 三、简答 1.社会学的功能:(1)研究功能(2)教育功能(3)社会管理功能(4)社会批评功能 2.社会学方法论探讨的主要问题:(1)社会现象的性质 (2)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建设(3)价值在社会研究中的作用 3.实验法的类型: (1)根据试验环境分为:实地实验、实验室实验 (2)根据实验方法分为:标准实验、准实验、控制实验、双盲实验 4.文献法的优缺点: 优点:(1)资料信息恒古不变(2)费用较低(3)可研究历史现象(4)适合做纵横分析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人的社会化)【圣才出品】

第六章人的社会化 6.1复习笔记 一、什么是社会化 1.社会化的定义 (1)“社会化”内涵的发展过程 ①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社会化研究主要以少年儿童为对象,研究的重点是个体如何从一个“生物人”转变为一个“社会人”。 ②20世纪50年代开始,社会化研究的范围逐渐扩大,出现并形成了广义的社会化研究。在广义社会化的观点看来,社会化不仅是一个“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过程。 ③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广义的社会化研究又有了新的发展: a.强调研究个体的社会化对于整个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意义,以及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社会环境因素所起的作用,个体的成长与社会运行和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 b.扩大“个体”概念的内涵。“个体”既可以指一个个具体的人,也可以指社会意义上的一个群体或单元。 (2)社会化概念的内涵存在三种不同的理解角度: ①从文化的角度来看,社会化是一个文化传递和延续的过程,社会化的实质是社会文化(核心是价值标准)的内化。 ②从个性发展的角度,社会化被视为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社会人就是经由

社会化过程而形成有个性的人。 ③社会结构角度认为,社会化就是要使人变得具有社会性。社会化功能在于维持和发展社会结构。 (3)社会化的概念 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 2.社会化的类型 (1)初级社会化 ①初级社会化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会化。其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 ②初级社会化主要发生在儿童时期,是整个社会化过程的基础。 (2)预期社会化 ①预期社会化是这样一种社会化形式:人们在此过程中学习的不是现在要扮演的角色,而是将来要扮演的角色。 ②预期社会化大量地发生在青年时期。 (3)发展社会化 又称继续社会化,是在初级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指的是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 (4)逆向社会化 社会化是一个双向过程,即不但有长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晚辈,也有晚辈传授知识和规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考研郑杭生《社会学概论》终极笔记

社会学概论郑杭生 第十章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的含义 广义:泛指一切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 狭义:相对于初级群体的的次级组织形式,即正式社会组织。指人们为了实现某种共同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所形成的社会团体。 组织活动的四项内容:组织的目标结构、组织的心理结构、组织的技术结构、组织的整体活动 社会组织的特征 1、社会组织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与初级社会群体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并取代初级群体成为社会结构的标志。与之相应,人类社会的群体生活也就发生了重要变化,主要表现在:①新型组织方式对人际交往产生一定影响②组织内部的运行依赖一套正式而稳定的关系结构 2、特征:①现代组织的非人格化特征:人与人之间是一种普遍关系,个体行为要符合组织的要求②现代组织的整体合理性与个体非合理性特征:每一组织都以功能合理性为基础,个体只能按照组织的要求行动 ③现代组织的道德与非道德性的两重性标准:现代组织作为一种工具用于任何目的都是可能的 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 1、规范:指稳定的规则与规章制度 2、地位: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所处的位置,有成就地位与归属地位两种 3、角色:指按照一定社会规范表现的特定社会地位的行为模式。角色是地位的动态表现, 地位是角色的静态描述 4、权威:指一种合法化的权力。权威是社会组织的特性,依附于职位。 组织的研究变项 1、组织运行是指组织实现自身目标和发挥自身功能的过程

2、组织研究的特点表现在研究变项的运用,组织内的基本变项包括组织的结构、部门化、操作和相互行为 3、人与组织的关系表现在三个方面:人的特征、与组织进行交换的形式、能否与组织相认同 4、组织与环境的关系:组织的外在制约因素、生存机制问题、在与环境交换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特点 社会组织的分类 1、含义:组织之间存在着差别,这种差别是由更大的社会母体造成的,这就是组织分类 2、按照功能和目标分类(帕森斯) ①经济生产组织:指制造物品或进行生产的组织,典型形式是实业公司,把经济功能放在首位 ②政治目标组织:指为保证整体社会目标实现而形成的各类组织形式 ③整合组织:指那些从社会层次上提供功能的组织形式 ④模式维持组织:指那些具有“文化”、“教育”和“价值承载”功能的组织 3、以受惠者为基础的分类(布劳) ①互惠组织:这种组织的成员因共同的兴趣而结合在一起,参与程度较低 ②服务组织:以服务为主,主要是为组织的受惠者提供良好的服务 ③经营性组织:指那些可以用货币形式衡量活动价值的组织 ④大众福利组织:社会公众都是这类组织的受惠者 4、以组织谋求人们顺从方式的分类(艾提佐尼) ①疏远型组织:是利用职权指导个人或群体活动的组织 ②功利型组织:以实际性奖励和非实际性奖励为基础的组织 ③道德型组织:以劝导和感召来将人们的行为引导到被认为是正确的轨道上的组织 5、以组织所使用的技术为基础的分类 ①长链组织:指那些需要在时间序列中执行功能的组织形式 ②媒介组织:指将希望保持相互依赖的人群结合在一起 ③集约组织:指将各种各样的工艺技术或方法结合在一起以改变人或对象的组织 6、我国社会组织的分类

2016年春季《社会学概论》期末考核答案

期末作业考核 《社会学概论》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 社会运行条件 答:社会运行条件是指社会有机体运动、变化、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2.社会角色 答: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3.社会化 答: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人走向群体、进入社会、适应社会,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理解认同社会规范和制度,逐渐成为社会合格成员的过程。 4.社会结构 答:社会结构是指社会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的连结方,当这种连结遭到破坏而扭曲变形,或这种连结方式与社会发展不适应时,就产生结构性失调。 二、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 文化冲突是指文化互动过程中出现的两种或多种文化激烈矛盾的状态。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往往会在价值观、行为规范、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别甚至对立。 答:对 2. 社会安全阀是社会冲突理论中用以表示社会冲突积极作用的概念,是由著名社会学家韦伯提出的。答:错。改正:是由美国冲突论的代表科塞提出的。 3. 社会群体是通过稳定而持久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集体。如家庭、学校、工会、机关、邻里等。 答:对 4. 根据社会约束力由弱到强排列,可以得到如下排列:风俗习惯、宗教、道德、法律。 答:错。改正:根据社会约束力的由弱到强排列,因该是:风俗习惯、道德、宗教、法律。 5. 结构性流动指由于社会结构的变化而引起的大规模的社会流动, 其特点是个人原因而发生的社会流动。 答:错。改正:结构性流动的其特点是并非个人原因而发生的社会流动。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及含考研真题(社会设置)【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十二章社会设置 12.1复习笔记 一、什么是社会设置 1.社会设置的含义 结构功能主义认为,社会设置是用来安排人们的活动、满足诸如秩序、信仰、生产等社会需要而设立的一套习俗、民俗、行为模式,也就是说,设置是满足社会有机体的功能需要的。 社会设置是指在特定的社会活动领域中所创设和形成的一整套持续而稳定的规范体系,它是制约社会行动的重要结构框架。 2.社会设置的构成 (1)社会价值观 社会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事物的好与坏、幸福与痛苦、美与丑、善良与邪恶、值得与不值得等等的一种主观判断。任何具体的社会设置,都是对特定人群的行为及其相互关系的调整和规定,规则的创设、习惯的沿袭,都表达了对特定的互动关系的维持。 (2)社会规范体系 ①社会规范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要素。社会规范为人的行为提供了指导,也提供了关于他人行为反应的一般模式。 ②社会习俗是指社会生活中的一般习惯和常规。习惯或常规具有以下特征: a.习惯或常规是人们在多次的往复实践中所积累和形成的,具有可重复性、历史性等特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点。 b.习惯往往是在人们实现某种特定目标时所能采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规范性手段。 c.习惯或常规是自发的,人们对它的遵从往往也是一个主动自觉的或不知不觉地自动遵守的过程。 d.习惯或常规对人们行为的约束性较弱,但是一种习惯或常规的接受者往往是该社会中绝大多数的成员,因而具有较强的维护力量,这种维护力量往往是习惯所能持久的主要原因。 ③规则与社会习俗的约定俗成的性质不同,它是一类明确规定的行为准则。 a.规则是由人们在社会互动过程中明确设定、明文规定的,带有较为明确的目的性。 b.对规则的解释,往往以参与此类行动的人们的利益为依据,规则的设立,常常是为了调整行动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c.规则对于行动的参与者来说,具有一种外在的约束性。 ④道德规范或宗教既可能表现为一种习俗,又可能表现为明文的规定: a.与习俗或规则的区别在于,道德或宗教规范带有更为明显、更为强烈的价值倾向。 b.与社会习俗相似之处在于,都受到社会反应的制约,由人们的普遍舆论、共同意识来维持。 c.宗教规范的维持,来自于人们普遍的精神信仰,还受到政治的或宗教的权威的影响。 ⑤法律的基本构件是规则,它是由某一政权正式颁布、并受到国家权力机构支持的一系列重要规则之汇纂。法律总是通过强制性的权威手段,去仲裁、调整不同社会生活领域之中的利益冲突、利益矛盾,其强制性与一般规则的强制性或外在性不同,来源于国家或政府的权威,有专门机构来执行与维护。 (3)权威与地位结构

社会学概论郑杭生重点

1.社会学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社会学形成的思想材料:第一,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包含的社会思想第二,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德国古典哲学,以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为代表的英国古典经济学,以傅立叶特别是圣西门为代表的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当然也是其社会学的思想来源。第三,自然科学成就及其方法的影响。第四,从17世纪在英国发源至19世纪的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 社会学产生的社会条件:(一)18、19世纪西方的两次大革命(二)西方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两次大革命的实质是推动西方社会由传统封建社会向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三)资本主义社会理想的危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并没有带来启蒙学者所预言的“自由,平等、博爱”,建立起所谓“正义的王国”、“理性的王国”,相反却越来越暴露出这一社会的许多弊病、祸害和恶性循环社会学定义主要分属于三大类:(1)侧重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这种观点在西方社会学传统中的主要代表为孔德、斯宾塞、杜尔克姆等人,形成社会学中的实证主义路线;(2)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这种观点在西方社会学传统中的主要代表为韦伯等人,形成社会学中的反实证主义路线。这两类观点影响至深,后世的许多定义多为这两类观点的变形或混成。属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传统的学者中,既有主张第一种类型的观点的,也有赞成第二种类型的。但他们都是以社会和个人的统一为指导的,都赞成马克思的下述观点:个人是社会的存在物,应当避免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反之,社会又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是各个人借以生产的社会关系的总和。(3)至于不属于上述两大类的其他社会学定义可以看作是第三大类,其中有些观点影响不小,但都没有成为社会学发展的主流。 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社会唯实派(实体派)”与“社会唯名派”: 唯实派认为社会不仅仅是个人之集合,它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东西,是真实存在的东西。 唯名派认为社会是代表具有同样特征的许多人的名称,是空名,而非实体,真实存在的只是个人。“血缘、地缘、业缘”的定义与功能: 1)血缘关系指以血统的或生理的联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地缘关系是指人类社会的区位结构关系或空间与地理位置关系。 业缘关系指以人们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而形成的复杂的社会关系,它是在血缘和地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功能:正功能,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二反映着社会前进的步伐和整个社会的面貌;2)反功能主要表现在,业缘关系的基础是把人局限在某一种职业上的社会分工,限制了人们的发展。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东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 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社会化是一个贯 穿人始终的长期过程。 社会运行: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社会多种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它们多方面功能的发挥。 社会制度: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社会制度是社会关系的综合体系,也是社会关系的最高层次,是一种固定化的持久社会关系。 库利(C.H.Cooley):“镜中我”理论: 1.库利认为,自我或人格是社会的产物,是通过社会互动而产生的。 2.他将自我意识分为三个阶段: 1)我们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

2016年10月自学考试00034社会学概论试题答案

2016 年10 月社会学概论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中的冲突理论渊源于马克思的社会思想,被认为是最早、也是最深刻和最系统的冲突论是马克思的 ( C ) A.历史唯物主义 B .辩证法C.阶级斗争理论D.政治经济学 2. 主张社会批判理论的学术群体是( A ) A.法兰克福学派 B .芝加哥学派 C .哥伦比亚学派D.功能学派 3. 在社会学的研究功能中,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称为( C )A.预测性功能 B .规范性功能 C .解释性功能 D .描述性功能 4. 统计调查的常用方式之一是( B ) A.文案法 B .普遍调查 C .实地实验 D .问卷调查 5. 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称为( D ) A.访谈法B.典型调查C.观察法 D .个案研究 6. 在社会学研究的分析类型中,偏重经验实证主义原则的是( A ) A.定量分析 B .定性分析C.实地研究D.非介入性研究 7. 在社会结构类型中,由一些作为社会实体的基本单元和要素构成的社会结构是( A ) A.实体性社会结构 B .关系性社会结构 C .规范性社会结构D.整体性社会结构 8. 人口数量通常是指( B ) A.人口素质B.人口规模C.人口结构D.人口分布 9. 人们直接感受文化多样性时的心理现象被称为( C ) A.文化冲突 B .文化边际C.文化震惊D.文化排斥 10. “文化自觉”的提出者是( D ) A.吴文藻 B .孙本文 C .李达 D .费孝通 11. 再社会化也可称为( C ) A.反向社会化 B .继续社会化C.重新社会化D.基本社会化 12. 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生理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被称为( A ) A.先赋角色 B .开放性角色 C .首要角色D.表现性角色 13. 在社会互动的基本形式中,不同行动者之间相互反对或阻止对方意图的自觉行动,被称为( A ) A.冲突B.交换C.调适 D .合作 14. 由一群人所共同认可的、有意义地代表其自身以外的别的事物的象征,被称为( D ) A.意义 B .语言 C .词汇D.符号 15. 社会互动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印象管理”或“自我呈现”,这种观点来自于( B ) A.互动过程分析 B .拟剧论C.后现代理论D.常人方法学

社会学概论郑杭生复习大纲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 题型: 填空题10题,每空1分,共10分 单选题10题,每题1分,共10分 多选题5题,每题2分,共10分 名词解释题5题,每题3分,共15分 简答题4题,每题9分,共36分 论述题1题,共19分 一、填空题与选择题精选: 1.“社会学”一词最早是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Comte)在1838年10月出版的《实 证哲学教程》第4卷正式提出。 2.文化中最小而有意义的单位,称为文化特质 3.社会化的社会主体有家庭、学校、工作单位、同龄群体和大众传播媒介等 4.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或生理因素基础上的角色称为先赋角色(归属角色);通过个人 努力获得的角色称为自致角色; 5.社会学按照群体形成的基本缘由分类,将社会群体主要分为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和趣缘群体 6.家庭的功能主要有:生育功能,教育功能,感情交流功能,经济功能,性规则,抚养与赡 养功能,休息与娱乐功能等。 7.“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同辈群体对个体社会化的必要性。 8.从地缘关系的角度来看,表现为地缘关系存在方式的是村社 9.再社会化是指对越轨和犯罪者的社会化 10.人们有意识地建立起来旨在达成特定目标的社会单元称为社会组织 11.家庭成员、邻里、朋友是属于初级群体 12.不同个人或群体为了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互动方式是竞争 13.核心家庭是一对夫妇与父母和未婚子女聚居生活的家庭 14.提高社会结构开放程度是加强社会流动的前提 15.相距45厘米到122厘米之间是个人距离 16.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有规范、地位、角色、权威、正式成员 17.在韦伯的三位一体分层模式中,三个重要因素是经济、声誉、权力 18.社区的构成要素有人群和地域 19.中国城市社区的特点是 20.社会现代化的基本内容社会结构的日益分化和整合、理性化、科学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经济持续而迅速的发展、城市化、人的现代化、全球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