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自由性的探求_伊壁鸠鲁的人学思想

个体自由性的探求_伊壁鸠鲁的人学思想
个体自由性的探求_伊壁鸠鲁的人学思想

收稿日期:2000-01-07

作者简介:刘荣(1976-),女,武汉大学哲学系98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西方哲学。

第16卷第2期2001年5月

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ANGSHA UNIVERSITY OF E LECTRIC POWER(SOCIAL SCIE NCE)

Vol.16No.2May .2001

个体自由性的探求

伊壁鸠鲁的人学思想

刘 荣

(武汉大学哲学系,湖北武汉430072)

[摘要]古希腊人学起端于苏格拉底、智者派,而在希腊晚期伊壁鸠鲁派、斯多亚派、怀疑派那里得到了充分发展。其中,伊壁鸠鲁从自我的个体性入手,探索人作为个体,如何在乱世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得以安身立命,阐发了其人学思想。本文试图从原子论、感觉论、神灵观、快乐观、契约观、哲人观等方面探析伊壁鸠鲁个体自由性人学思想。[关键词]伊壁鸠鲁;个体自由性;人学

[中图分类号]B502 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271(2001)02-0024-03

Seeking for Indiv idual Freedom On Epicurean Humanism

LIU Rong

(Philosophy Department,Wuhan Uinversity ,Wuhan,H ubei 430072,China)

Abstract:Ancient G reek huna mis m origi nated from Socrates and Sophisto wi th full development in late Greek Epicureani sm,Stoicis m and septicism.

Epicurus expres ses his humanis m in terms of the indi viduality of the self,seeking for the way by whic h a man could achieve s el f realization and s ecure his refuge in a tumultuous world.Thi s article tries to disclose Epicurus humanis m of i ndividual freedom from hi s view points concerni ng atoms,sensa -tion,gods and s ouls,happiness,contrac ts and sages.

Key words:Epicurus;i ndividual freedo m;humanism

希腊晚期,社会动荡,战争频繁,个体日益被从分崩离析的社会中抛掷出来。于是,如何确立安身立命之本这一人的问题便成了哲学的核心问题。文德尔班曾概括希腊晚期为 伦理学时期 [1]。伊壁鸠鲁派便是在此乱世之中应运而生,以探求个体自由性而实现回到人自身的哲学派别之一,以其丰富的思想内容影响深远。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 哲学并不站在它的时代之外,它就是对它的时代的真实知识。 [2]伊壁鸠鲁处于希腊刚沦亡于马其顿的混乱时代。动荡的社会充满了颠沛流离的生活。他童年时曾跟随跑江湖的母亲走街串巷,帮助母亲施展骗术,以符咒和法术为人们消灾祛病,也许正是这种经历使得他对巫术迷信产生了轻蔑与厌恶。直到36岁时,伊壁鸠鲁才终于得以回到雅典,建立自己的学校 伊壁鸠鲁

花园,传播自己的学说。流浪动荡的生活使他寻求人的安身立命之本,实现个体的自由。

另一方面,伊壁鸠鲁集前人成果,成为德谟克利特哲学在晚期希腊的杰出继承者,并融合昔勒尼学派阿里斯提普快乐主义学说等,创立了晚期希腊别具风格的哲学派别。他的哲学审视人的存在,探求人的个体自由性。其学说原子论、认识论、神灵观、快乐观、社会观等处处闪现着人本主义的思想光辉。

一 原子的偏离说:本体论上对个体自由性的探求

原子偏离说从本体论方面,为其个体自由性的人学思想打下了理论基础。

伊壁鸠鲁继承并发展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说。他也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原子自动偏

24

离学说,认为 原子永远不断在运动,有的直线下落,有的离开正路,还有的由于冲撞而向后退。 [3]这是他对德谟克利特原子论学说的重要修正、补充和发展。它既承认了原子作直线下降运动的必然性,又承认了原子发生偏离运动的偶然性,把必然性与偶然性统一起来。这一思想对必然和自由问题作出了新的解释,突破了德谟克利特的必然决定性规律,既没有因承认客观必然性而否认人的意志自由的可能性,避免了宿命论;又没有因承认偶然性,而否认客观必然性,避免了唯心主义。其光辉之处在于偶然性的提出,为人的意志自由留下了空间,使得人具有自由选择的余地。

二 感觉的可靠性:认识论上对个体自由性的探求

伊壁鸠鲁从以感觉为标准、肯定感觉的可靠性的认识论方面,阐明了个体自由性人学思想。伊壁鸠鲁坚信感觉。他认为永远要以感觉以及感触作根据,因为这样你会获得最可靠的确信的根据。每一处感觉者是 这一个 。没有什么能驳倒感觉。一个感觉不能驳倒另一个同类感觉,因为它们的有效性相等。一个感觉也不能驳倒另一类异类感觉,因为它们的判断对象不一样。理性也不能驳倒它们,因为理性来自感觉。感觉是个体性的,具有自足性。感觉本身无所谓错误。错误只存在于我们对感觉所作的解释和判断中,而错误是可以依靠重复的观察和借助于别人的经验来纠正的。

所以,伊壁鸠鲁认为,感觉是可靠的、真理的标准。因而,以感觉为标准界定善恶。这意味着善恶对于个体不再是外在的异己的力量,而是个体自觉遵从的内在尺度。这标识着个体的自由与自足。

三 神灵的虚无性:宗教观上对个体自由性的探求

伊壁鸠鲁以原子论为基础,根本否认超自然的原因,而以原子的运动来解释一切现象,并以此为基础,从对神、死亡的态度上,阐明自己的个体自由性人学思想。

希腊晚期,占星术、巫术和宗教由于统治者的倡导较这以往更加盛行,为了使人们从迷信中解脱出来,摆脱对死亡和神的恐惧,伊壁鸠鲁提出了他的神灵观。

伊壁鸠鲁主张神和灵魂都是由原子构成的。神根本不干涉世界之事。 凡是幸福者和不灭者(即神),自身既无烦恼,也不使任何他物烦恼。 [3]灵魂也是由原子构成的,身体死亡了,灵魂也随之消散,感觉也随之消散, 你要习惯于相信死亡与我们毫不相干,一切善恶皆在感觉之中,而死亡无非就是感觉的丧失。如果一个人说他害怕死,不是因为死在目前使他痛苦,而是因为要在将来死而感到痛苦,那么,他就是个傻瓜。事物在现在不引起痛苦,却在期待中产生无根据的痛苦,这是荒谬的。因此,所有烦恼中最可怕的死亡与我们毫不相干。我们活着时,死亡尚未来临;死亡来临时,我们已经不存在了,因而要对于生者和死者都没有干系。 [4] 断言最好别出世,一旦出生了最好尽快进入冥府大门的人更是荒唐,如果他真相信这种道理,为什么他不放弃生命呢? [4]人毫无理由惧怕神和死。这样就解除了神和死对人的巨大威慑作用,把人从对神和死亡这一最大的恐惧之中解脱出来,回到了人自身,使人关注人的现世存在。结果是,伊壁鸠鲁就把人从神和死的重压下解脱出来,成为个体的自由的人,自由地去寻求和享受人间的快乐和幸福生活,而非异己地生活在世上。

卢克莱修曾称赞伊壁鸠鲁敢于反抗宗教迷信,是希腊人的荣光。马克思和恩格斯也称赞伊壁鸠鲁为 古代真正激进的启蒙者 。[5]

四 理性的快乐论:伦理观上对个体自由性的探求

伊壁鸠鲁从快乐论方面,阐明了其个体自由性人学思想。伊壁鸠鲁认为学习哲学、伦理学的目的是为了寻求幸福生活。快乐是最高的和天生的善。我们的目的是要获得它。快乐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不受干扰。在伊壁鸠鲁看来,快乐并不是指身体和肉体的放荡快乐,就像某些由于无知、偏见或蓄意曲解伊壁鸠鲁学派意见的人所认为的那样,构成快乐生活的是无休止的狂欢、美色、鱼肉,而应是排除那些使灵魂不得安宁的观念。从快乐出发有各种抉择和避免,但我们并不选取所有的快乐。要是它会带来更大的痛苦,我们常常会放过许许多多的快乐;如果忍受一时的痛苦将会使我们获得更大的快乐。我们还常常认为痛苦优于快乐。并不是所有的快乐都值得选择。正如所有的痛苦都是恶,但并不是都要避免一样。所有这些事物必须加以判别,互相比较,看看是便利还是麻烦。

可见,伊壁鸠鲁的快乐学说是一种理性的快乐主义。这与昔勒尼派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相比,是风格独特的快乐主义。昔勒尼派倾向于把快乐归结为自然欲望的满足,从而使快乐主义流俗为享乐主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倾向于把快乐视为幸福的外在条件,而不承认快乐与德性的关系。而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则注重理性的审慎的选择,强调个体的主体自由性,不是享乐主义、纵欲主义,但也并不是倡导禁欲主义(正如其反对派斯多亚派那样),而是一种中庸的理性的快乐主义,更多地强调主体的选择。

然而,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学说并不像某些研究者断定的那样,必然导致一种个人主义的伦理观,相反,却产生出以友谊、正义等社会准则为基础的伦理学。

五 社会的契约论:政治观上对个体自由性的探求

伊壁鸠鲁重视友谊,认为 在智慧提供给整个人类的一切幸福中,以获得友谊最为重要 。[6] 你应当注意的是与谁吃喝,而不是吃喝什么。因为没有朋友相伴的进食是狮子和狼一般的生活。 [7]人之所以需要友谊,是为了排除心灵不安甚至恐惧的另一个原因 对他人这个外面敌人的恐惧。友谊能增进安全。 要尽量交友,对不能交友者,也不要结怨,连这也办不到,就要尽可能避免与他们交往。 [6]因为友谊是出于个人的意愿,产生的人与人之间自由平等关系。

关于正义与法律,伊壁鸠鲁认为并不是永恒不变的自然秩序, 正义不是绝对的,而是在这个或那个地方的人们相互交往中产生的常规协议,规定一个不伤害别人,也不被别人伤害。 [7]人们在自愿的基础上结合为社会国家。社会契约便不是由命运的强制,而是出自每一个缔约者自己。缔约者是自己缔约的原因,是有着个人自由意志的个体相互碰撞的

25

2001年第2期 个体自由性的探求

理性选择结果。

正是立足于充分承认现实生活中每一个自由独立的个体,理性的伊壁鸠鲁为了在乱世中寻求安身立命,才提出了友谊、正义等问题上的充分现实、宽容、理性的原则,以追求一种安宁和谐的社会秩序与氛围。

由上可见,伊壁鸠鲁的本体论、认识论、宗教观、伦理观、社会观中无不闪现着他的个体自由性人学思想。

伊壁鸠鲁的哲人概念则集中表明了他关于个体自由性的种种理想。在致美诺益凯的信中集中表现了伊壁鸠鲁的哲人观。 你还能想象另一个人比这样的人更好吗?他对神有神圣的信仰,对死毫不畏惧,勤奋思考自然的终极,认识到善良事物是容易达到和获得的,而恶的事物只能短暂的延续和造成痛苦。 [6]对于某些人认为主宰一切的命运,哲人轻蔑地嘲笑,断定有些事是必然产生的,有些事是偶然产生的,有些是由于我们自己的原因而产生的。因为他看到 必然性取消了责任,偶然性又是不稳定的,机遇并非经常出现,而我们的行为是自由的,所以要抓住归因于我们自己的事物。 [6]在伊壁鸠鲁看来,接受关于神的传说比屈从于自然哲学家所加上的命运之轭要好得多。前者还保留了一点微弱的希望,可以通过尊敬神而逃避它们的束缚的思想。同时,哲人也不像许多人那样把偶然性认作是神(因为神的行为不会杂乱无章)。哲人认为,未来既不整个是我们的、也不整个不是我们的,因此,我们既不要期待它,仿佛它就要来临似的,也不要对它失望,好像它确实就不再来了。哲人相信,有智者的不幸胜于愚昧者的幸运。

简言之,哲人不受外界干扰,没有虚妄之念,无所羁绊,自由自在,自为自足,宁静而又审慎,是独立自足的个体,他对死无动于衷,按自己的想法和判断来解决自己所能决定的事情。他凭借友谊向他人寻求安全,追求自由、平等、宁静、和谐和社会秩序。哲人最重要之处即在于个体自由性的确立,正是自立、自主、自足的品性使得他得以现实而又理性的应付个体以外的世界。

古希腊哲学从泰勒斯以来,致力于探索宇宙自然的奥秘,着力于自然哲学的研究,至苏格拉底实现了哲学的第一次转向,哲学开始转向关注人身体。但真正说来,对人在乱世中的安身立命之本展开全面探讨的乃是伊壁鸠鲁派、斯多亚派、怀疑派等哲学派别。人们把眼光专注于人的现实生活,从对外在的神的崇拜、对形而上学的探讨,转变为对个体自身的关切。其中,寻求个人得救的方式各异:犬儒派对生活采取不动心态度,我行我素,自得其乐。皮浪等怀疑派则随波逐流,采取自然主义的生活方式,对一切事物不作判断,以求内心宁静。斯多亚派则主张禁欲主义,认为人死后灵魂获救,所以鄙夷生活、放弃享受。相对来说,他们都呈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

而伊壁鸠鲁派则采取相对积极的人生态度,从原子偏离说入手,相信感觉的可靠性,否认神灵的存在,追求理性的快乐,注重人自身的生活与存在。从自我个体性入手,探求人如何在乱世中得以安身立命,认为人应该排除一切虚妄不实的观念,追求现世的完善,生活充满希望,应该热爱生活,有节制的享受生活。而伊壁鸠鲁本人确也身体力行,宁静而又安然地生活在自己的花园中传播自己的学说。坚持以人为本位,追求个体的自由性,从而在动荡纷乱的社会中找到安身立命之所。虽然他本人终生多病,但他以极大的勇气承担,同样,也以哲人的勇气面对死亡。他建立的伊壁鸠鲁花园中,人人团结友爱,友谊跳着舞走遍全世界,这便是伊壁鸠鲁人学思想的最好注脚之一。

他的人学思想处处闪现着光辉,同时却未能避免其时代的局限性。

伊壁鸠鲁否认神灵的存在,强调人的存在,是古代真正的无神论者和古代真正的启蒙者。伊壁鸠鲁认为,人类的本性是接受环境的教育,青年人和老年人都应该学习哲学、研究哲学,以此来反对神学干涉人的本性和命运,为个体的人摆脱神学束缚争取个体自由开辟道路,闪现着光辉思想。

伊壁鸠鲁主张以理性控制自己的行动,使自己的一切活动都合乎理智。他认为,使生活愉快的乃是清醒的理性。理性给了我们一切取舍的理由,清除了那些在灵魂中造成更大的纷扰的空洞意见。这样便充分提高了人的主体自由性,个体能动性。但在一定程度上,却又以避免痛苦而非追求幸福为宗旨,陷于个人的自身完善中,表现为带有节欲色彩的审慎,主张的是一种哲人道德,摆脱恐惧和欲望,而追求精神的自恃和平静。

伊壁鸠鲁把自由和快乐的权利完全交给了个人,快乐由人自由选择、决定。这与后世存在主义有着惊人的相同之处,充分肯定了个体的自主性、自由性,真正关注人本身的存在状况、意义、价值。不过,伊壁鸠鲁却比萨特等存在主义思想的提出早了两千多年,或多或少为后世的存在主义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料。

在国家、社会起源方面,伊壁鸠鲁较早提出了社会契约论的观点,马克思和恩格斯说: 国家起源于人们相互之间的契约这一观点是伊壁鸠鲁最先提出来的。 [5]他追求自由、平等,注重正义、法律,珍视友谊,强调社会道德要讲求规范、秩序。但不足的是,他未从社会的、阶级的、历史的方面考察有关问题,从而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

[参考文献]

[1]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M].罗达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214.

[2]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M].北京.三联书店,1956.56.

[3]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61;169.

[4]古希腊罗马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61;169.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147.

[6]苗力田.古希腊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653;

654;649;649.

[7]赵敦华.西方哲学通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270;

769.

[责任编辑 唐秉仁]

26

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16卷

企业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分析

企业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分析 发表时间:2016-12-28T14:19:50.033Z 来源:《基层建设》2016年29期作者:袁倩 [导读] 摘要:企业员工思想政治教育是企业持续发展力量的源泉,怎样抓好新形势下企业员工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企业的关键课题。 江苏省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江苏南京 210000 摘要:企业员工思想政治教育是企业持续发展力量的源泉,怎样抓好新形势下企业员工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企业的关键课题。本文主要分析当前企业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单位和作用,加强企业员工理论知识进行分析。 关键词:企业员工;思想政治教育 企业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市场经济的重要实体,因此对企业进行有效的管理,明确企业的发展方向是非常重要的。而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方式就能够有效的指引企业的发展方向。虽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管理工作理念不同,前者偏重的是宣传教育,思想改造,后者更侧重的是进行行政管理,属于行政组织范畴,但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和管理理念的不断深化,两者之间互惠互通,相互渗透、互为借鉴也得到不断的扩大和强化。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是现代社会管理的现实需要,并且思想政治教育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凸显,越来越重要。 一、企业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政治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如马克思基本理论教育、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第二,行政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如民主法制教育、经济形势教育;第三,经济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如企业精神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厂规厂纪教育以及直接围绕企业生产经营所进行的日常教育等;第四,对个别职工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如个别的思想教育,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实际。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理念和文化信念。 企业思想政治教育有着自身显著的特点:第一,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属于政治理论教育范畴,政治色彩较为浓厚,属于政治文化;第二,企业思想政治教育体现着党的执政能力和建设水平,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保证企业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发展方向。企业需要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提高企业员工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尽职尽责,生产合格的产品,尽心尽责地为人民服务。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企业思想政治教育是针对员工开展的思想教育活动,实施这类教育不仅符合了企业规划与发展需求,更是满足了思想政治扩大化发展要求。对于企业而言,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点: 1、发展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推动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精神动力,广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推动企业发展,构建现代化的产业经营模式。例如,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扩大思想管理体制对企业经营的影响力,进而实现了管理体制的优化改建,扩大了可发展空间。 2、竞争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市场经济改革趋势下,“竞争力”已经成为衡量企业综合实力的硬性指标。借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推动企业内部竞争水平的持续发展,带动企业思想政治教学模式的优惠改进。针对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经济,可维持企业的稳定性。 3、创新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又是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的塑造者和培育者,培养内部员工创新力是企业经营的必然趋势。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从思想观念方面展开教学,引导员工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念,使其在日常工作中发挥个人潜能,推动内部经营机制的现代化改革,思想创新激发员工的实践创新精神。 三、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指导人们形成正确思想行为的科学,它以人的思想行为形成变化的规律,以及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其中人的思想、观点和立场的转变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规律是研究的重点。企业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 1、思想问题。当前,企业依旧坚持以经营管理为中心,以创造经济收益为目标,这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思想政治的现实意义,也造成内部思想政治工作出现问题。经营思想上对思政教育缺乏深刻的认识,误导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序开展,限制了员工个人思想认知水平的提升。 2、执行问题。近年来企业对思政教育工作有了明确的认识,但在思想政治执行阶段缺乏必要的执行力,现实政策执行难以获得预定的效果。比如,员工定期开展思想政治培训工作,经过一段时间培训之后,对思想政治工作认识水平依旧偏低,限制了思政教育成效的体现。 3、管理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缺乏良好的管理体制,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实施难度增大,现有思政管理体制难以得到全明星的推广。 四、企业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系研究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生命线,是同企业整个经营治理相互渗透,共同作用于企业治理之中。为了改变企业落后的经营局面,必须要建立综合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系,从管理角度优化内部控制流程,全面提升员工参与企业经营与规划的积极性。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应注重思想观念、实际工作、管理方案等方面内容。 1、思想观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上要求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贯穿“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从干部群众的思想、工作、生活实际出发,做好企业内部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此外,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入手,把关系到企业经营发展和职工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特别是热点、难点问题解决好、落实好。 2、实际工作。要根据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紧密结合干部、职工对文化生活提出的新要求,及时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规律和主要特点。在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同时,加快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和新方法,对员工提出科学的思想观念引导,为推动企业优化经营提出可靠的指导意见。 3、管理方案。企业经营与发展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注重管理方案调整是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重要表现。为了优化员工个人思想政治水平,企业要定期调整原有的管理方案,坚持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等基本原则,扩大思想政治在员工教育过程中的指导作用。比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真题回顾】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2014下半年全国统考)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 C.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 D.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 答案:A。 【相关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考察社会物质生产与人的全面发展关系时所提出的关于人的发展问题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思想是: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的。旧式劳动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而大工业机器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丰富的内涵:(1)指人的物质生产、生活本身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2)指人的才能的全面发展;(3)指人自身的全面发展;(4)指人的自由发展。 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对我国教育目的确定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确立了科学的人的发展观,指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必然,对我国的教育目的的确定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一方面为我们科学地认识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新的方法论指导。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亚里士多德、夸美纽斯、卢梭、裴斯泰洛齐等都曾提出过应使人的体力、智力和道德等各方面和谐发展的问题。但是他们的论述都是脱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只是从“神的意志”或“人的本性”出发来说明和解释人的发展。到了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等人也提出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但没有从根本上说清人的发展与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条件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为考察和说明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科学的方法论。它要求在规定人的发展的同时,不能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人的发展“既和他们生产什么相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相一致”、“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用这种科学的人的发展观作指导,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人的发展的社会必要性和社会制约性,在确立和实现教育目的中把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很好地结合起来。 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指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为社会主义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从社会生产的发展,特别是社会大工业生产发展对

浅析弗洛姆的自由思想

浅析弗洛姆的自由思想 摘要:弗洛姆的自由思想主要吸收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弗洛伊德的心理学成分。 从历史和心理两个维度,探索自由问题的根源和脉络。由追求自由到逃避自由,弗洛姆给出了自己的解释,也给出了解救的方案,即通过创造性的工作和爱去构建一个健全的社会。分析弗洛姆的自由思想能够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价值的思路和参考。 关键词:弗洛姆自由 弗洛姆在分析人的存在和生存方式以及人性及其异化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自由思想。具体阐述了自由的主体、自由的视域、自由的悖论,进而阐释实现自由的途径。 一弗洛姆自由思想的基点 弗洛姆的自由思想主要来源于马克思的思想和弗洛伊德心理学的综合,但这并不是两者简单的机械组合。弗洛姆对二者进行了深度分析、思考、糅合、看到人的存在本身的矛盾性。这个矛盾性表现为两个方面:生存的二分律和历史的二分律。 所谓生存二分律是指,人的存在本身就是其根源。这也是人性分裂而不得解脱的内在矛盾。例如,生与死人的潜能与时空限制,人内心孤独与外世界的相关性等等。所谓历史二分律是指,人在历史条件下,外部的人为设定的合理性与人的自我表现的局限矛盾。 弗洛姆认为人的生存方式的矛盾是“占有的生存方式”和“存在的生存方式”之间的矛盾。“占有的生存方式”本质根源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本质,以强烈的占有欲望为特征,将一切东西都看作是占有物。而“存在的生存方式”是一种非占有性的关系。 总之,弗洛姆对人的存在于生存方式的考察,表现出了自由诉求即外部世界对个人的塑造要求和个人的内心世界的自我实现的要求之间的矛盾。这正是弗洛姆自由思想的一个基点。人性及其异化是弗洛姆自由思想的另一个基点。弗洛姆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定义,即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理论前提。同时发挥弗洛伊德思想,认为人的本性应当包含多种因素。例如:人作为生物人天生固有的本质和欲望,情感、性格等心理,理性的意识,自由自觉的行动。同样,弗洛姆的异化观也是从人类学和心理学两个方面出发进行阐释。认为,异化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在《爱的艺术》一书中他说“现代人异化于自己,异化于同类,异化于自然,人变成了商品,其生命变成了投资,以便获得在现存市场条件下可能得到的最大利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本质上讲不过是已经异化为自动机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二弗洛姆自由思想的基本内容 自由的主体是现实的实践的人。弗洛姆曾经断言说,自由的思想深深的植根于人的本质中。弗洛姆自由思想把“自由”和“历史中的人”结合在一起。自由就是人们在历史中,将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通过生产劳动和积极实践达到对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的改造,从而实现自我。弗洛姆把人的主体创造性与自由思想结合,并紧紧联系人的自我实现,从而在历史进程中,树立起人的主体性的地位。 历史维度和心理学维度是弗洛姆自由思想的两个主要视域。弗洛姆从历史延展的角度考察自由,并将自由分为三个层面:一是社会生活状态;二是个体精神状态;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方向。弗洛姆将人类历史分为自由之前和自由之后。通过对自由之前后社会生活状态,个体精神状态以及社会发展动力和方向的纵向比较,从而得出人类追求自由的本性,阐释了这种自由思想的转变。

加强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

加强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 孙小平(江苏省灌云县公路站江苏灌云222200) 摘要:职工思想政治教育要创新教育方法和机制,使之更好地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 Abstract:The staf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needs to innovate the education method and the mechanism,causes it to manifest the contemporaneity well,is rich in the creativity,the enhancement effectiveness. 关键词:职工思想政治教育 key word:Staf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4-7069(2011)-07-0077-01 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经济工作及其他工作的一条生命线,也是单位增加凝聚力,提高职工素质,实现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削弱,更要加强。 一、求真务实,不断创新职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1、多办实事,增强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和影响力。 当前,职工对利益的重视程度明显增强,因此,职工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必须正视职工的物质利益,把做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帮助职工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在办实事中贯穿思想教育,在教育中提高职工的思想境界,用贴近职工情感的事例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作为政工干部,必须时刻注意倾听职工呼声,了解职工意愿,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工作。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赢得广大职工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信任、支持和参与,通过解决思想问题,在工作中形成团结的力量。 2、设计心理沟通的新形式,提高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做到心灵之间的真情互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才能提高。要根据职工不同的特点,设计多种心理沟通方式,比如建立面对面的个体互动、团体心理行为训练,建立短信互动平台、创建网络对话空间,人性化的情感交流等,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犹如春风化雨,使职工产生发自内心的共鸣。使职工深切体会到思想政治教育与其实际需要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这项工作针对性。 3、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把高尚的精神形象化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树立了先进典型,就等于树立了榜样。在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要善于发现典型,树立典型、宣传典型、学习典型,推动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开展,把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到贴近职工上来。 二、提升行业文化的品位,发挥行业文化的育人功能 行业文化是行业在生产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行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形态。行业文化会对职工的思想观念、政治信仰、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等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价值取向及行为取向具有导向作用和思想、行为的约束、规范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挥行业文化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凝聚作用,充分发挥公路文化使公路职工从内心产生一种高昂情绪和奋发进取的激励作用,充分发挥行业文化对社会文化发展的辐射作用,使行业文化与行业经济实力紧密关联。 三、探索工作实践新模式,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和目的,是检验认识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发挥教育作用的重要途径,对于职工思想品德和行为方式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作为被教育对象,职工的理想信念、意志品质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牢固树立,思想品德和行为只有在日常的实践中才能逐步形成。通过工作生产实践,把科学理论及其内在的要求转化为职工的价值取向和自觉行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 根本目的。因此,必须把实践的观点贯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引导职工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和觉悟,增强能力和素质。生产工作实践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有效形式,生产经营又是单位的中心工作,对于培养职工的革命精神,优良作风和高尚品德具有重要的强化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重视和突出这一环节。单位可以通过诸如先锋工程建设,劳动竞赛等行之有效的载体,在实践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四、深化改革,建立健全职工思想政治教育保障与运行机制 1、切实加强党对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 思想政治教育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是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大原则,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党组织要加强和改进对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目前,职工思想政治教育要着重解决好思想认识和工作安排这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牢固树立“生命线”意识。思想政治教育是经济工作和其他各项业务工作的“生命线”,这是我们党对思想政治工作地位和作用的高度概括,至今仍有现实意义。二是要建立健全党组织统一领导和有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格局。 2、建立强有力的政工干部队伍 做好职工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建立强有力的政工干部队伍。要强化对政工干部的教育,培训,采取与行政管理干部双向交流、相互提高等措施,着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要严把“入口”关,认真做好政工干部的选聘工作,不断优化政工干部队伍结构。要加强对政工干部的管理,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调动政工干部工作的积极性。要将政工干部的培养纳入学校师资培训规划和人才培养计划,每年选拔和资助部分优秀政工干部参加多种不形式的培训。 3、建立和健全有效的责任机制 要与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一样,落实职工思想政治教育责任制,健全必要的约束监督机制,明确政工干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责任,使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全面覆盖,真正落到实处。 4、建立和完善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网络系统 职工思想政治教育部门要建立本单位职工的思想状况信息库,及时把握职工的思想状况,并对信息库进行经常性的分析研究,使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做到有的放矢;此外,还要加强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建设,充分发挥网络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总之,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审视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用时代的要求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用改革的精神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努力实现内容、方法,手段和机制等方面的改进创新,做到认识上有新提高,思路上有新拓展,工作上有新举措,使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 政治 思政探讨 77 --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考试重点总结

1.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 论基础。(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二)马克思关于“现实的个人”的理论(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四)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需要理论(五)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活”的理论(六)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阶段的理论 2.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知识借鉴:教育学、政治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 学等。 3.思想是指制约人们行为的各种精神因素的总和。既包括理性认识,也包括感 性认识,还包括情感和意志等成分。 4.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所说的思想:一是教育者所传播的思想。它通常是一个社 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主流意识形态),包括一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主导价值观、思想道德规范等。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 5.思想的特征(1)客观性与主观性的辩证统一(2)自然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 一(3)能动性与受动性的辩证统一(4)差异性与共同性的辩证统一 6.思想的表现形式有工具性形式和内容性形式。 7.行为是在思想支配下所产生的言论、行动等外在表现。 8.行为的特征有起因性、自主性、目的性、可塑性。 9.思想与行为的关系:思想与行为的一般关系是:a思想支配行为。人的绝大 多数行为都是由思想所支配的,思想是行为的先导;b行为反映思想。人们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的思想。因此往往通过分析行为而了解产生该行为的思想动机;c行为对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反作用。 思想与行为之间复杂关系:第一,思想正确,行为正确;第二,思想正确,行为不正确;(好心办坏事)第三,思想不正确,行为正确;(歪打正着、虚假行为)第四,思想不正确,导致行为错误。思想与行为之间的这些复杂关系,要求我们必须对人们行为的思想动机与思想指导下的行为效果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 10.思想向行为转化的条件(影响思想向行为转化的因素):(一)外部条件(外 因)如社会风气、社会舆论、先前行为的效果(二)内部条件(内因)思想观念的内化程度、非理性因素(需要、动机、情感等)

浅谈当代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必要性

WORD格式整理版 海南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 实践教学论文 (二○一五至二○一六学年度第一学期) 论文题目:论当代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必要性 学生姓名:暨巧莹 学生学号:20141602310007 所在学院:信息与科学技术学院 年级专业:2014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任课教师:丛德生 完成日期:2015 年 11 月 21 日 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制

论当代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必要性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制度的不断深化,现代大学生在就业、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正在承受着莫大的压力,快节奏、新问题、新状况的不断涌现,常常使大学生在思想觉悟和认识上感到迷茫、无力。因此在新的文化发展时期,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必须要与当今社会同肩并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开创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而对思想教育工作最有利的基础思维方式就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用马克思主义教育大学生的必要性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现状所决定,是改革开放的需要,也是批判错误思潮的需要。因此,当代大学生必须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关键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人生观必要性 一、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 19世纪中期,此时,西方的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英国率先引起了第一场工业革命,随后德国、法国等国家相继也开始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取得了统治地位,社会生产力有了跨越性的提高。与此同时,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也开始浮出水面,经济危机爆发,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也日益增强。 随着大批的工人起义,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这个大舞台。针对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弊端,时代发展呼唤一个新的科学理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

1.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的目的,及其研究的一般步骤和程序.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与意义(比较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1.比较能更好地理解本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导向对本国思政教育的深刻认识) 埃德尔指出:“研究外国教育制度意味着对本国的哲学进行批判性的探讨和挑战,从而更清楚地分析本国教育制度的背景及其基础”。 如果比较研究可以得出言之有理的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与原则,那么在你本国的教育实践中应用并检验这些规律,就会对自己的教育制度有更好的理解。然而如果比较研究不能产生规律或理论,研究他国特定条件下的教育,也可以很好地扩大视野,而不至囿于一国教育的零零碎经验,同样有助于我们理解自己的教育制度。 2.比较能为本国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改进或改革作出贡献(从比较中吸取有益营养) 比较可以收到“借鉴”效益。两个事物比较的结果,一个最容易得到的印象,就是谁的长处在哪里。看到别人的长处,就知道应该从对方学习什么,把人家长处移植过来。这种借鉴效益的意义在于可以对别人的长处实行拿来主义,是人类文明成果推广开来。“有选择的教育借鉴”或改革动机是比较教育发展史中永恒的主题。 3.有助于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知识、理论和原则(促进思政教育学科发展)除了指导实践之外,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发展理论。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同其它学术领域一样,注重关心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模式或趋势,而不是某些特殊问题或现象。比较思想政治教育者不局限于对别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描述性研究,或局限于仅仅指出各种教育制度或方法之间的异同点。相反他们总是对这些异同点进行解释和说明,并对不断出现的模式或趋势进行总结。这些模式或趋势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知识、理论、原则和规律。这些知识、理论、原则和规律一方面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在这种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究中,可能会对当代世界在这个领域的若干重点问题的研究取得进展,因而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建设与发展中的一些基础和前提问题将会大有突破。以此比较研究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4.有助于国际间的相互理解和友好 比较教育特别关心与教育有关的国际问题,由于它使国与国、人与人之间发生联系,所以许多从事比较教育的人都把它视为世界和睦开始实现的起点。 埃德尔希望比较教育有助于发展国际主义。这种国际主义的产生不是以情感为基础,而是因为对本国和别国的赞赏性理解。对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我们也应当看到:我们确信我们自己的信仰是正确的;而世界上那些持有不同信仰的人也坚定不移地确信他们的信仰是正确的。在较为复杂的层面上,我们进行比较研究,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他人,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上还有另外的信仰和另外的做法。 开展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般步骤和程序是什么? 贝瑞德在《教育中的比较方法》一书中认为,比较教育研究工作应分为四个阶段:

斯宾诺莎论人的思想自由

怎样理解“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 ——斯宾诺莎论人的思想自由(一) 斯宾诺莎(Baruch de Spinoza,1632—1677)可以说是第一个明确强调人的思想自由的思想家。斯宾诺莎所说的人的思想自由或精神自由,应该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一个人具有理性,他就有了自由。这是较高的层次。斯宾诺莎说:“只要能够正确运用理性,思想便完全处于自己的权利之下,或得到完全的自由。”(斯宾诺莎:政治论,冯炳昆译.商务印书馆1999版,第16页)那么,什么是理性?在解说理性之前,须先对斯宾诺莎关于自由与必然的关系的思想作一辨析。 学术界将斯宾诺莎的这一思想概括为:“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这一概括不能说是错误的,但不够准确,因为它很容易招致误解。包括许多研究者在内,对这句话的通常理解是:一个人对事物的必然性即发展规律认识得愈深,他就愈自由;既然认识了事物的发展规律,他就可以按照这个规律去做事,做起事来就会得心应手,就会成功,也就是获得了自由。 这种理解看起来很清楚,实际上是有问题的。例如,这里所说“认识事物的必然性”,是指任何事物吗?还是有所限定?作为认识者的人与认识对象即被认识的事物是什么关系?是一般的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关系吗? 通常的理解是,这个事物可以是任何事物;只要人们花费工夫去认识它,终归可以越来越深入地了解其必然性。认识者和认识对象之间没有其它的限定条件,也不需要有任何特别的关系。 但这种理解符合斯宾诺莎的本意吗?我们看看他本人是怎样说的:“凡是仅仅由自身本性的必然性而存在,其行为仅仅由它自身决定的东西叫做自由。反之,凡一物的存在及其行为均按一定的方式为他物所决定,便叫做必然或受制。”(斯宾诺莎:伦理学,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3版,第4页)斯宾诺莎还说,一个思想得到完全自由的人,“他的行动完全取决于可以单独从他自己的本性加以理解的诸种原因,而且这些原因必然决定他采取行动。其实,自由并不排除行动的必然性,反而以这种必然性为前提。”(斯宾诺莎:政治论,冯炳昆译.商务印书馆1999版,第16页) 由斯宾诺莎所说可知,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首先和主要不是认识问题,而是一个行动问题。这里必然性说的是行动的必然性,也就是从一个物或人自己本性可以加以理解并决定的行动;在这种情况下,“自由并不排除行动的必然性,反而以这种必然性为前提。” 与此相反,如果一个物或人的存在和行动是被他物或他人所决定,他的存在和行动就是不自由的,这时的必然性并不导致自由,而是导致不自由或强制,所以也可称为强制的必然性。 单就人而言,他的行为是由欲望引起的。斯宾诺莎将人的欲望分为两种,一种是“可以单独从人性自身加以理解的欲望”,他称之为“主动的行为”,也就是理性,它体现了人的力量。其余的欲望归于第二种,它们“仅与未能正确理解事物的心灵相关联”,因此这种欲望的力量及其增减都不是人的力量所能决定,而被外界事物的力量所决定,所以被称为“被动的情感”。(斯宾诺莎:伦理学,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3版,第228页) 所以,一个人越是有理性,他就越是自由;他越是受制于那些被动的情感,他就越是不自由,而被一种外在的强制性力量所决定。当一个人所有的行为都受理性控制时,他就达到自由的最高程度。人的自由思考判断权为什么不可转让 ——斯宾诺莎论人的思想自由(二) 斯宾诺莎并不认为人就是理性的动物,并不认为所有的人或多数人能够达到这一层次的自由。他说:“并非每个人都有能力经常运用理性和处于自由的最高程度,但是,每个人都总是尽量保全自己的存在,而且不论智愚,每个人努力做的一切事都是按照最高的自然权利努力去做的;因为每个人具有的权利同他的力量一样大。”(斯宾诺莎:政治论,冯炳昆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4页)这就进入人的思想自由或精神自由的第二层次,是较低但也更为基本的层次。斯宾诺莎说:“人性的一条普遍规律是,凡人断为有利的,他必不会等闲视之,除非是希望获得更大的好处,或是出于害怕更大的祸患;人也不会忍受祸患,除非是为了避免更大的祸患,或获得更大的好处。也就是说,人人是会两利相权取其大,两害相权取其轻。”(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温锡增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214-215页)他特别解释道,这并不是说人人都判断得正确,即符合理性的思考;而是说,人人都会按照自然权利去尽量保全自己的存在。他把这称为“永恒的真理与公理之一”。(同上书,第215页)趋利避害、力求保存自己,这是人的自然权利,也是人人都会有的思考、判断、选择以至作出行动的自由。这一自由可以说是天赋的。 对于这一天赋的自由思考判断之权,斯宾诺莎认为,它是不可转让,它永远属于一个人自己,即使

浅谈弗洛姆爱的思想理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513583936.html, 浅谈弗洛姆爱的思想理论 作者:蒋小竞 来源:《青年与社会》2013年第04期 [摘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与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从而国与国文化间的相互竞争与融合时有发生,所以认识以及比较作为中国文化根基的儒家“仁爱”、西方基督教之圣爱以及弗洛姆的博爱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字]弗洛姆;爱的艺术;仁爱;基督教 弗洛姆(1900-1980),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代表作《爱的艺术》从人道主义和批判的精神分析立场出发,把“爱”看做是人类对自己生存问题的一种回答,是人与人之间合作统一的巨大力量。开始是因为被这本书的封面所吸引,橘黄色的小花实在令人惬意。后来略看了作者的前言,似乎产生了某些共鸣。正如译者所言:“每个看这本书的人一定会受益匪浅,因为这本书以一种特别亲切的方式把我们带入爱的真谛的范畴,它会让我们小心翼翼地打开自己的心灵,并去挖掘内心隐藏的秘密,让我们成长和成熟。” 在当今激烈的竞争年代,面对社会环境及社会问题等重重压力,人和世界的关系越发扭曲,人与人的关系越发冷漠。而我们大多数人都因不够强大,而选择逃避来克服孤独、寂寞甚至恐惧感。爱,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随着人类和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出现的,是人类克服分离和孤独感的需要。 那爱是什么?弗洛姆是这样阐述的:“爱是人的一种主动的能力,是一种突破使人与人分离的那些屏障的能力,一种把他和他人联合起来的能力。”在弗洛姆这里,我们体会到爱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力量,而不是消极的情绪。这种力量是人本身所具有的,是一种能力,而不是自己或者外界强加于人的产物。在爱的融合下,人才能与世界,与他人联合起来。 当然,弗洛姆并没有将爱的形式仅指博爱,还包括母爱、性爱、自爱和神爱。在这里,我想谈谈弗洛姆的博爱观。博爱,简而言之就是一种平等而广泛地爱。弗洛姆把爱看做是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从而最终实现“博爱”的理想。细读弗洛姆的文字,他的博爱观与基督教所倡导的“博爱”以及中国先秦时期儒家所倡导的“仁爱”观存在着异同。 一方面,他们爱的思想都要求用心去待人,尊重他人,达到人我的融合统一,实现互爱互助。弗洛姆说:“我指的博爱就是对所有的人都有一种责任感,关心、尊重和了解他人,也就是愿意提高其他人的生活乐趣。这也是《圣经》里提到的一种爱的方式:爱他人应如爱己。”这也正如孔子所言“仁者爱人”,即亲爱他人,对他人有同情心,对他人尊重。

加强青年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

加强青年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 【摘要】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实现平稳发展的重要法宝,而青年员工作为企业的中坚力量,是企业发展的希望和源泉,因此,加强青年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目前青年员工思想状况,提出了加强青年员工思想教育工作的相关措施,并对构建强化青年员工思想政治工作的长效机制提出几点看法。 【关键词】青年员工;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状况;措施;长效机制 近几年来,“80后”青年职工逐年增多,大批学历较高的青年职工逐渐走上企业基层岗位,成为企业事业发展的骨干力量。青年员工是企业工作中最活跃的分子,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是企业的未来和希望。准确把握青年员工的心态,加强和改进青年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鼓舞青年员工的干劲,凝聚力量,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加强和改进青年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寻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是现代企业所面临的一项新课题。 1.当前青年员工思想状况分析 认真分析青年员工的思想现状和动态,是有的放矢地做好青年员工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前提。 1.1 工作与专业不对口 很多大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所从事的工作不全是所学专业,专业不对口让不少青年员工产生疑虑,使一些人思考他们的就业决策是否错了,也有一些青年员工自感是我行对他们不够重视,因此思想浮动,不安心工作,更有个别青年员工刚熟悉在职岗位就辞职。 1.2 复杂多变的社会关系与青年员工处置能力的差异 青年员工入行后,需要处理的社会关系除家庭、同学之外,增加了更为丰富的社会对象,需要尽快适应领导、老同事与新同事、本行同事与银行外部人员等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由于自身阅历单一、经验有限,很多青年员工在刚参加工作的初期,处理与工作密切相关的人际关系不够成熟,个别人员遇到困难时经常选择“消极抵抗”,而非积极应对,考虑更多的是如何让外界环境来适应自己,而不是自己主动去适应外界环境。 1.3 发展空间的需求与我行实际状况的差异 青年员工普遍期望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组织的认可进而得到职务晋升,但我行发展的实际情况及对青年员工的成长历练等要求,实际情况与心理期望值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答案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答案 【篇一: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试题3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有两个方面,即()和教育 科学文化建设。 2、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3、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理论基础是()。 4、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育法的主要方式有()、理论学习法、()、演讲报告法。 5、培养有理想、()、()、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是思想政治 教育的根本任务。 6、我国现阶段的道德可分为社会主义道德和()道德两个层次。 7、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艺术有疏通引导艺术、语言文字表达艺术、()艺术、个别谈心的艺术、()的艺术、运用制度、规范的艺术 奖惩的艺术、组织会议的艺术。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5分) 1、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2、思想品德结构 3、思想政治教育微观环境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简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辨证关系原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意义。 2、简述思想道德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及其表现。 3、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主要依据有哪些? 4、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载体主要有哪些? 5、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的重要性体现在哪里? 四、论述题(15分) 1、试论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规律。 思想政治品德教育专题答案 一、填空题 1、思想道德建设 2、实施影响,促成转化 3、马克思主义哲学 4、理论讲授法;理论宣传法 5、有道德;有文化 6、共产主义 7、报告、演讲;协调人际关系 二、名词解释

1、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为完成一定的思想政治 教育任务,在对教育对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所采取的一切 方式、办法或手段的总和。 2、指构成人的思想品德的各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具 体而言,思想品德结构是一个以世界观为核心,由心理、思想和行 为三个子系统的多种要素构成的具有稳定倾向性的整体。 3、思想政治教育微观环境就是通常所说的“小环境”,一般包括家庭 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组织环境、社区环境、同辈群体环境。 三、简答题 1、答: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辨证关系原理是唯物史观最根本的原理。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对社会存在 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它或促进社会进步,或阻碍社会发展。 2、答:思想道德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教育者所掌握的一定社会的 思想品德要求与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思想道德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往往通过一系列具体矛盾表现出来:(1)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2)教育者与教育介体之间 的矛盾;(3)受教育者与教育介体之间的矛盾;(4)教育者与教 育环体之间的矛盾;(5)受教育者与教育环体之间的矛盾;(6) 教育介体与教育环体之间的矛盾 3、答: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主要依据有:(1)社会发展的客 观需要;(2)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3)受教育者精神世界发展 的需求以及思想实际。 4、答: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载体主要有:(1)管理载体;(2)文化载体;(3)活动载体;(4)大众传媒载体。 5、答: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的重要性体现在:(1)思想政治教育 者的素质是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主观作用的基础;(2)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是思想政治教育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保证;(3)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四、试论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规律。 答:(1)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主客体因 素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结果。客体因素能否产生预期作用,不在 于客体因素本身,而在于接受者本身的主体因素,在于主体因素与 客体因素之间的平衡和协调。只要在主体因素与客体因素都与一定 社会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相互一致、相互协调的条件下,才肯形成 良好的思想品德。(2)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主体内在的思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借用毛主席的话:“认真看书学习,弄通马克思主义。”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 义理论教育,才能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在当今复杂多变的 国内外形势下,尤其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如潮水般涌人的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使一些大学生的理想变得模糊。因 此,应充分认识现阶段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性,根据现阶段大 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对策,使现阶段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取得显 著效果,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牢固的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 的共同思想基础。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如何更有效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 大学生头脑,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个问题,深 刻揭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明确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 内容。 从本质上讲,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 观的教育,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教育,是三位一体的教育,是难度最大的 教育。只有不断加大创新力度,才能确保理论武装头脑的工作卓有成效。 目前,在一些大学生中存在着轻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有些同学认 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本没有必要,以后也用不上,只要考试能过就行了。 特别是在一些理工科院校中,同学们甚至认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马克思主义哲学没有用处。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很多大学生都不重视马克思主 义哲学的学习,这在当前的高校教育中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马克思主义 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它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它是现代最先进的科 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时代的思想智慧。因此。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 大学生来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提高其思想道德 素质 当今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构成了当代大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

对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

比较思想政治学 题目:对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 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年级 2011级 学号 222011********* 姓名曾华斌 指导老师周琪 成绩 2013年6月30日

对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 曾华斌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400715 摘要:通过这个学期对《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我对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有了一定的认识,我认为这门课程对于我们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而本文主要论述的就是对本门课程的一些认识、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对我国的启示以及给老师上课提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认识启示 思想政治教育,说到底,是社会秩序的守护者。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社会各民族各阶层成员的思想观念形成的重要一环,特别是对于阶级社会来讲,更是重中之重。一般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是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道德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一概念表明: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它具有一般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特征和价值;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仅这一实践活动的实施者代表着一定阶级的阶级意志,而且其表达的思想内容与社会主要的意识形态相一致;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教育为中心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涵盖了教育活动的全部过程,从而与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形式相区别。’思想政治教育是各个社会的普遍行为。那么,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知识。 一、对《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一些认识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对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比较研究。作者以“通观比较”和“专题比较”、“综合比较”的不同方式,论述了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并以中国和其他典型国家为例,在翔实的资料分析研究基础上,勾勒出这些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面貌,概括总结了基成功经验和各自的特点。通过比较确定,探过了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它的研究对象范围包括: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过去与现状;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共性方面和个性方面。我们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有助于我们准确认识不同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有助于我们了解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及

浅析思想自由的定义及作用

浅析思想自由的定义及作用 思想自由通常被视为是人之区别于动物的特有活动和基本权利,并主要表现为人们保障自身进行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现已逐步演进成为人类社会追求发展、进步的基石和方向。作为人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和追求人生幸福的途径,思想自由在维护自由、保障人权、消除分歧、开启民智、推动文明进程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因而今后要更加重视维护和切实保障这一基本权利。 标签:思想自由;定义;作用 思想自由,作为人之存在于社会的一种价值体现,一直被人们视为是一种不能被他人所随意剥夺和施加影响的天赋人权。即便是面对法庭高压的审判和被处死的代价,苏格拉底依旧坚持以生命的代价来捍卫自身的思想自由权。斯宾诺莎认为,以“人心自由”为代表的思想自由权利,是一个人在自由思考判断权利方面的体现,反映了人们要求不被别人进行处治安排和随意转嫁的诉求。同时,李大钊也把思想自由与言论自由,作为保障人生达于光明与真实境界的必备要件。①思想自由在古今中外,历来都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和追求幸福的途径。 一、关于“思想自由”的定义 关于“思想自由”的定义,国内外一直有多种不同的观点和理解。其一,戴涛在反思个人内心活动这一自由的过程中,认为“思想自由是指蕴藏于个人内心的意见、信念、见解、要求等,不受外界干涉,从而得以进行理性判断的自由。”[1]18他据此认为,思想自由在人的基本权利中应该享有独立地位,主要由信仰自由、观点自由和理论自由等构成,被视为是一种内心活动的自由,着力体现了人类理性思维获取解放的特点。其二,甄树青从“公民”主体的法律概念出发,提出“思想自由是公民凭借自我独立思考而产生理论、学说、观点、信仰、主张等抽象思维结论的自由”[2]99。其三,王德志通过分析人的行为活动和意识活动,提出“思想自由,亦称精神自由、意志自由、观点自由等”[3]。他认为思想自由一般与行为自由相对应而存在,作为人的意识的内向领域的自由,主要包括独立自主地进行思维和判断的自由,及不受干涉地进行思想交流的自由。其四,《北京大学法学百科全书》则专门从人的精神活动这一角度出发,主张将“思想自由”界定为:“人进行思考、分析、判断、推理等精神活动的自由,是不受限制的,不可剥夺的权利”[4]436,比较接近于王德志的观点。其五,《中国人权百科全书》进一步将思想自由表述为:人们“进行思考,形成一定主张、意见和想法的权利。与信仰自由、表达自由、宗教自由、学术自由、出版自由等权利有密切的联系。思想自由强调个人内心活动的自主性,它是保证公民依照自己的世界观和思维能力进行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做出各种自主性行为的基础”[5]551,因而基本上是概述了前三者的观点。此外,还有学者将精神自由与良心自由二者进行整合,认为思想自由是一种“绝对的自由”,用以保障个人自身所拥有的世界观、人生观、伦理观、意识形态等在内的精神活动领域,不致受到外在势力的干涉与压迫[6]467。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个人内心出发进行考虑,还是立足于公民主体进行阐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