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教案

第1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教案
第1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教案

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教学目标】

问题探究通过对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分析,说明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其官僚政治与体制管理,无不与古代有着密切的联系。

【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

王位世袭王位世袭

重点:分封制、宗法制

难点: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本节课图片较多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导入新课】

关于大禹治水的传说,同学们却是耳熟能详的。而中国国家的形成,与传说中的大禹治水有密切的联系。大禹治水需要统一指挥和动员各地人民的力量,加强对人民的组织管理。所以,大禹治水和发展农业的过程就成为打破氏族部落组织,由地域关系代替血缘关系,王权专制代替氏族民主,国家行政管理逐步成长的过程。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对立的发展,由于战争的频繁,禹的权力越来越大,以致发展成个人专断。据说有一次禹召集各部落首领开会,一个首领因迟到而被禹杀了。可见,禹似乎已不是群众的首领,而是至高无上的国王了。这反映了中国早期的政治管理制度开始具备雏形,由此导入新课-----夏、商、周三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讲述内容】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约公元前2070年,禹正式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王朝----夏。

设问:此时的夏朝已经不是一个部落而是一个国家。为什么?(让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归纳总结:部落是按血缘结合在一起的;国家按地区来管理的,禹治水成功后,就把天下分为九州,派“九牧”去管理,这表明夏已具有国家的职能,而不是靠氏族的血缘关系来维系。还有一点值得同学们注意的就是:禹死之后,由他的儿子启以世袭制而不是“禅让制”的形式继承了王位。

1.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

设问: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这是一种退步呢,还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呢?为什么原因何在?

传说中,禹一方面奉行“禅让”同时也积极培植儿子启的势力,禹死后,虽推举伯益为首领,但启凭借实力夺取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从而结束了这种军事民主制的历史,此后王位世袭制确立,它通过“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形式,保持着王位在家族内部的承继,“家天下”的局面从此确立。奴隶社会是阶级社会的开始,它用“天下为家”的局面打破了原始社会的平等和无剥削压迫的“天下为公”的局面,但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因为奴隶社会形态的出现是建立在生产力高于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基础上。

从夏朝开始就已经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2.夏商的中央地方制度

对于夏商的政治制度,可以引导学生课下去搜集有关夏商的官位及其职能的文献和考古资料来进一步了解夏商政治制度的特点。最后教师给学生概括指出:夏商时从中央到地方就已经建立起行政管理制度;最高的时国王,中央有相、卿士,地方封侯、伯,有臣属的方国。奴隶制的等级关系已初步确立。对后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有直接影响。

二、西周的分封制

公元前1046年,武王发动了灭商的总攻击,纣王逃回王宫,自焚而亡,商朝灭亡。武王建立周王朝,定都镐京,历史上称为西周。

设问:西周建立后,为什么要建立分封制度呢?

西周政权刚刚建立不久,武王姬发即因病而亡,成王姬诵年幼即位,由其叔父周公姬旦摄政。当时,管叔、蔡叔、霍叔作为宗亲诸侯,被封于殷都周围监视殷商遗民,谓之“三监”。他们不满周公摄政,勾结纣王之子武庚及东夷部族发动叛乱。周公毅然平定内乱、率部出师东征,西周政权才得以稳定。面对周初出现的内外叛乱,周公敏锐地意识到,没有一套完善的典章礼仪制度和宗法等级秩序,单靠武力征服或刑罚镇压是不能实现社会安定和国家大治的。为此,他主持进行大规模的立法活动,建立起一套典章礼仪制度与宗法等级秩序。

设问:分封制度到底是一项什么样的政治制度?

⒈主要内容及特点

讲解分封制时,可以先给出学生以下两段材料:

材料一据史料记载,周武王病死后,子成王诵继立。成王年幼,武王弟周公旦辅政,而带兵驻守在殷都周围的管叔、蔡叔等贵族怀疑周公有夺取王位的意图,对周公极为不满,致使纣子武庚有机可乘,拉拢二叔,又联合东方的徐奄等部起兵反周,经过三年苦战,才被平定。战后,周公意识到分封势在必行,在“吊二叔之不咸”之余,“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材料二据史料记载,周初封建的诸侯,主要是同姓(姬姓)子弟;《荀子·儒效篇》说: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左传·昭公二十八年》也说:“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

设问:从以上材料中可以看出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什么?又有什么特点哪?

通过阅读材料,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习惯。最后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课本提供《西周分封形势图》,得出以下认识:周朝对建国的元老、功臣、亲属和先世的后代等进行大分封。分封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和巩固西周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封制”在周朝时期是周王室把疆域土地划分为诸侯的封建制度。分封的办法是把王畿(首都地区)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亲属、功臣、元老,建立起诸侯国,以镇守疆土,保卫王室。在“分封制”下,国家土地不完全是周王室的,而是分别由获得封地的诸侯所有,他们拥有分封土地的所有资源和收益,只需向周王室缴纳一定的进贡即可尽义务。诸侯与周王室的关系是:周天子是最高的统治者,诸侯是天子的臣属,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定期朝见天子,并向天子纳贡,带兵随天子作战。诸侯国像屏障一样拱守在周王室周围,和睦四方,安天下。周初,从武王到成王共分封大小71个诸侯国。其中主要有(教师挂图,并指出主要诸侯国的位置):在东方分封了鲁、齐等国;在北方分封了燕等国;在南方分封了吴、楚等国;在中原分封了郑、晋、卫、宋等国。西周成为一个疆域广大的奴隶制国家。

最后通过学习让学生研讨一下分封制的作用。(可让学生课前准备,事先查找资料)

2.作用及发展演变

教师在上课时做一下指导。然后根据教师自己查找的资料和有关文献做以下概述:

首先,分封制大封同姓子弟、功臣及古帝王之后,让他们在自己的诸侯国内享有一定的特权,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方面的建设,这就避免了类似于管叔及蔡叔的事情的发生,暂时地满足了西周奴隶主贵族的欲望及要求,缓和了奴隶主贵族之间的矛盾,起到了“稳定政局”的作用。在分封过程中,周公要求那些受封诸侯在治理诸侯国过程中要“启以商政,疆以周索”或“启以夏政,疆以戎索”,要实行文王“德明慎罚”的方针,广求“殷先哲王”的“保民”办法。通过这些措施,极大地缓和了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矛盾,降低了殷民及其他族人的反抗情绪,起到了“镇抚各族”的作用。周王室的统治范围扩大。其次,在西周王朝的四周分布着肃慎、山戎、鬼方、羌、濮越等少数民族。这些少数

民族经常性地侵扰西周的边界,掠夺财富,而西周在这些边界建立诸侯国,派王室贵族等直接管理,一方面直接加强了周王室的统治力量,对一些少数民族以及一些外族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另一方面有利于该地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边疆地区与王畿之间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交流,加速先进文化及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从而为抵御外侮,巩固边防提供坚强的物质后盾,起到其应该起的作用。像太王长子太伯和次子仲雍渡江南下,在太湖沿岸建立吴国。他们与当地人民结合,不但对开发吴越作出了贡献,而且还加强了对巴、濮、越、邓等部的控制。最终使周王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

诸侯受分封的土地理论上在其死后可由周王室收回重新分配,但一般是世袭,一些诸侯国的势力日益强大。春秋时期,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和争霸战争的发展,周朝王室衰微,“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被“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取代,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丧失,“分封制”开始破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取消“分封制”,秦王朝在全国推行单一的“郡县制”。

在实行分封制的同时,西周实行了宗法制度,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

三、西周的宗法制

设问:什么是宗法制?

1.含义

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宗法制渊源于原始社会末期产生的父权家族和宗族制度,是在中国古代宗族国家制度的形成过程中,为调整人们之间的血缘亲属关系,维护其伦理道德秩序和社会等级制度,逐步建立起来的一种家族和宗族集团的法律规范。

设问:宗法制基本原则及特点是什么呢?

2. 特点及基本原则

可先让学生看以下图表,然后让学生回答。

利用《西周宗法制度示意图》,引导学生分析西周宗法制度的特点和基本原则;明确大宗、小宗的概念,大宗、小宗之间的关系。

最后教师结合《西周宗法制度示意图》和《西周分封和等级制度示意图》讲解宗法制度是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宗法关系,建立了一套族权与政权相结合的统治制度。这是一种从嫡长子继承制为基本特征的权力分配制。宗法制的基本规则,是将每个宗族中的嫡长子一支确立为大宗,居于同宗中的支配地位或主导地位;而把其他庶子分立为小宗,处于大宗的从属地位或次要地位;宗主照例由大宗担任,并且世袭继承。因此,宗法制从一产生时起,就是基于确定继承顺序的需要而形成的一种等级制度,以巩固奴隶主的统治。

(教师讲解图后,讲一步归纳要点如下)

①嫡长子继承,其余子分封。

②构成了“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的等级制度。

③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构成统治阶级,士以下的平民和奴隶是被统治阶级。

3.实质及作用

设问: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如何?宗法制度实质是什么?

西周实行宗法制原则下的分封制。周天子以“受命于天”自居,号称“天之元子”,是天下同姓宗族的大宗,居于至高无上的绝对支配地位。其王位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他庶子则作为小宗被分封为各地诸侯。各地诸侯在各自封国内又是同姓宗族的大宗,其王位也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余庶子则作为小宗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在自己封地里又是同姓宗族的大宗,其封爵仍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他庶子作为小宗分封为士。这样,根据宗法制与分封制,便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各级宗主贵族构成的金字塔式的等级制结构。各个等级之间的相互关系,既是大小宗关系,也是上下级关系。每一个等级都必须服从上一个等级,并有义务尽其纳贡、服役等责任。周天子位居金字塔顶端,不仅是所有姬姓宗族的大宗,而

且通过“同姓不婚”、“娶于异姓”的联姻原则,又成为有甥舅关系的异姓宗族的共主。于是,宗法等级制度遂成为确立社会等级秩序、维护宗主贵族统治的政治法律工具。

关于宗法制的作用和对后世的影响,可留课下上网或去图书馆查找有关资料自己获取和了解。

最后给学生留一个讨论题,供课下研讨及对本课知识的巩固。

【本课小结】

在中华早期政治文明形成的阶段,夏朝是中国古代第一个国家政权。禹是夏朝的开国之君,并开创了父传子的“家天下”制度。这是从氏族社会的民主管理向国家行政管理过渡的历史转折。夏商已有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西周灭商以后,作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三个奴隶制国家。在吸收商朝灭亡教训的前提下,西周统治者以宗法制度为基础,创建了“封诸侯、建藩卫”制度,即分封制度。宗法等级制度产生于夏商,是维护各级宗主贵族统治地位与世袭特权的政治法律工具。西周是古代宗族国家制度的鼎盛时期,也是这一社会制度的成熟完备阶段。宗法制渊源于原始社会末期产生的父权家族和宗族制度,是在中国古代宗族国家制度的形成过程中,为调整人们之间的血缘亲属关系,维护其伦理道德秩序和社会等级制度,逐步建立起来的一种家族和宗族集团的法律规范。宗法制的基本规则,是将每个宗族中的嫡长子一支确立为大宗,居于同宗中的支配地位或主导地位;而把其他庶子分立为小宗,处于大宗的从属地位或次要地位;宗主照例由大宗担任,并且世袭继承。因此,宗法制从一产生时起,就是基于确定继承顺序的需要而形成的一种等级制度。西周实行宗法制原则下的分封制。周天子以“受命于天”自居,号称“天之元子”,是天下同姓宗族的大宗,居于至高无上的绝对支配地位。其王位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他庶子则作为小宗被分封为各地诸侯。这样,根据宗法制与分封制,便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各级宗主贵族构成的金字塔式的等级制结构。各个等级之间的相互关系,既是大小宗关系,也是上下级关系。每一个等级都必须服从上一个等级,并有义务尽其纳贡、服役等责任。宗法等级制度遂成为确立社会等级秩序、维护宗主贵族统治的政治法律工具。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导读课教案

第四单元导读课教学设计(最终稿) 北环路小学殷婷婷教学目标: 1、大致了解单元内容结构,浏览本单元四篇课文,了解每篇课文的大意。 2、初步感知单元主题“生活的启示”,把握课文内容,领会生活启示,进行感知性阅读,为精读课文做准备。 3、激发学生对本组课文以及对“生活的启示”主题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学生能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课文中蕴含的启示。 2、学生可以通过生活中的事情,得到启示。 教学准备: 1、学生完成预学单,通读第四单元全部内容。 2教学ppt。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请同学们看一看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几幅图,通过看这几幅图,你得到了哪些收获? 看图回答回答问题。 课件出示: (1)竹子长得又高又直,却是空心的(虚心的),它让我明白了 (2)从“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句话中,它让我懂得了 (3)从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中,它让我知道了 2、教师导语:同学们,生活就像是一本永远读不完也读不够的书,虽然书中没有一个字,却处处是学问。只要我们善于去读它,一定会从中得到启示。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第四单元,去阅读“生活”这本书吧。这节课我们上单元导读课。 二、揭示单元主题,明确学习重点,揭示学习目标: 1、学生自读课本57页的导语,提炼单元主题。(板书:生活的启示) 2、单元导语提示了两方面内容:一是揭示了单元主题;二是明确本单元的学习重点。 3、小组讨论:本单元的学习重点。 4、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板书: (1)把握课文内容; (2)领会生活启示; (3)体会关键词句含义。 三、浏览课文,初步感知:

1、课件出示阅读要求: (1)请大家快速浏览教材57页——75页,看看有哪些部分构成本单元内容。 (2)请你默读这一单元的全部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并且找到文章中所蕴含的启示,适当的在旁边写出感受。 2、回忆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3、学生带着阅读要求默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四、汇报交流: 1、小组交流预学单内容。 (概括文章内容找出每篇文章所蕴含的道理并谈感受。) 2、你最喜欢哪篇课文呢?说一说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且找到文章中所蕴含的启示。 3、在生活中,你还通过哪些事情或者事物得到了启示呢?和我们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吧。 五、延学: 文章推荐:《丑石》、《刀爱》、《拐弯处的发现》 六、总结: 生活就是一本至高无上的宝典.,看似平凡的生活中却包含了不平凡的启示。希望我们每个同学都能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去观察,去发现,去思考,去收获生活中的更多奥秘。 板书: 生活的启示 (1)把握课文内容 (2)领会生活启示 (3)体会关键词句含义

小学语文精选山中访友教案优秀范文

小学语文精选山中访友教案优秀范文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_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_山中的众朋友”,与_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了山中访友教案,希望你们能喜欢, 小学语文精选山中访友教案优秀范文一 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解决生字,理解并掌握_陡峭、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等生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学习作者描写大自然风景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自然环境的优美,体会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审美情趣。 二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品位优美语言,学习描写大自然的方法。 【难点】 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 教学过程 (一)谈话设疑,导入新课 由题入文,提问学生是否有自己在山中游玩的经历,山上有哪些景物是令自己难忘的,让大家互相交流、谈论。(板书标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字典查清字词,同桌之间可以互相正音。 2.教师示范读,让学生跟读并且体会情感基调。 3.学生默读课文同时给课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明确:第一部分(1—2自然段):访友时间、环境、心情。 第二部分(3—7自然段):访友情境,对_朋友”感情。 第三部分(8自然段):告别_朋友”。 (三)抓住重点,深入研读 1.抓重点词句,体会感情 ①_满怀的好心情” 明确:作者直抒胸臆,表达了在大自然之中寻访的心情非常好,包含着对大自然的热爱。 ②_情深” 明确:道出了作者对大自然感情的深刻。 ③_这山中的一切,哪一个不是‘我’的好朋友” 明确: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草一木都是有生命。它们像我们的朋友一样可以和我们沟通交流。作者进山看景,自然就成了_山中访

1.1《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教案(新人教必修1)

1.1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讲述内容】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约公元前2070年,禹正式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王朝----夏。 设问:此时的夏朝已经不是一个部落而是一个国家。为什么?(让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归纳总结:部落是按血缘结合在一起的;国家按地区来管理的,禹治水成功后,就把天下分为九州,派“九牧”去管理,这表明夏已具有国家的职能,而不是靠氏族的血缘关系来维系。还有一点值得同学们注意的就是:禹死之后,由他的儿子启以世袭制而不是“禅让制”的形式继承了王位。 1.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 设问: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这是一种退步呢,还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呢?为什么原因何在?传说中,禹一方面奉行“禅让”同时也积极培植儿子启的势力,禹死后,虽推举伯益为首领,但启凭借实力夺取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从而结束了这种军事民主制的历史,此后王位世袭制确立,它通过“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形式,保持着王位在家族内部的承继,“家天下”的局面从此确立。奴隶社会是阶级社会的开始,它用“天下为家”的局面打破了原始社会的平等和无剥削压迫的“天下为公”的局面,但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因为奴隶社会形态的出现是建立在生产力高于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基础上。 从夏朝开始就已经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2.夏商的中央地方制度 对于夏商的政治制度,可以引导学生课下去搜集有关夏商的官位及其职能的文献和考古资料来进一步了解夏商政治制度的特点。最后教师给学生概括指出:夏商时从中央到地方就已经建立起行政管理制度;最高的时国王,中央有相、卿士,地方封侯、伯,有臣属的方国。奴隶制的等级关系已初步确立。对后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有直接影响。 二、西周的分封制 公元前1046年,武王发动了灭商的总攻击,纣王逃回王宫,自焚而亡,商朝灭亡。武王建立周王朝,定都镐京,历史上称为西周。 设问:西周建立后,为什么要建立分封制度呢? 西周政权刚刚建立不久,武王姬发即因病而亡,成王姬诵年幼即位,由其叔父周公姬旦摄政。当时,管叔、蔡叔、霍叔作为宗亲诸侯,被封于殷都周围监视殷商遗民,谓之“三监”。他们不满周公摄政,勾结纣王之子武庚及东夷部族发动叛乱。周公毅然平定内乱、率部出师东征,西周政权才得以稳定。面对周初出现的内外叛乱,周公敏锐地意识到,没有一套完善的典章礼仪制度和宗法等级秩序,单靠武力征服或刑罚镇压是不能实现社会安定和国家大治的。为此,他主持进行大规模的立法活动,建立起一套典章礼仪制度与宗法等级秩序。 设问:分封制度到底是一项什么样的政治制度? ⒈主要内容及特点 讲解分封制时,可以先给出学生以下两段材料: 材料一据史料记载,周武王病死后,子成王诵继立。成王年幼,武王弟周公旦辅政,而带兵驻守在殷都周围的管叔、蔡叔等贵族怀疑周公有夺取王位的意图,对周公极为不满,致使纣子武庚有机可乘,拉拢二叔,又联合东方的徐奄等部起兵反周,经过三年苦战,才被平定。战后,周公意识到分封势在必行,在“吊二叔之不咸”之余,“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材料二据史料记载,周初封建的诸侯,主要是同姓(姬姓)子弟;《荀子·儒效篇》说: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左传·昭公二十八年》也说:“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

四年级语文单元导读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导读课 学习目标: 明确本单元的主题、目标、学习方法。 导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腾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天的雪峰,那辽阔宽广的草原……真是江山如画呀。 二、感知单元主题: 1、读课题,猜主题 自由读课题,猜每篇课文都讲什么? 2、读导语,悟主题 默读单元导语,从导语中你获得了什么? 3.读课文,引主题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选择喜欢的课文,说说自己初读感受。 交流:概括本单元的主题。 三、感知单元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阅读本组课文中的四篇课文,边读边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词句。 2.读第二课中的二、三自然段,第三课中的五、六自然段,激发朗读兴趣。 四、读片段,定学法: 1、体会本单元课文的特点。 提示学法: 1)、关注作者的写作顺序。按游览顺序、移步换景等写法。 2)、体会作者怎样用优美的词句表达情意的。 3)、体会作者在写作时修辞方法的运用。(排比) 2、回忆以前学过的写景、游记类文章的学习方法。 五、明确单元目标: 1、掌握29个生字及所组成的词语。背诵文中精彩的语段。 2、体会作者是怎样用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 3、体会作者的写作顺序。 4、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六、作业布置:收集与课文相关的材料写在积累本上。 1、桂林山水、溶洞、天山的资料。 2、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词。 3、课外阅读:有关描写祖国自然风光的文章。

第二单元导读课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单元导语,初步感知单元主题,明确单元学习目标。 2、通过本组四篇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明确学习方法。 3、初步感受人物真诚待人、重诺守信、宽容理解的良好品质,初步感知本组课文的表达方法。 4、搜集有关的词语、片段,激发阅读、写作的兴趣。 重难点:感知单元主题,明确单元学习目标。 导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有一种品质是打开窗户的钥匙,耀眼而珍贵。它是美好,是欣喜,是希望,这种品质是什么呢?这节课一起去感受它。 二、感知单元主题 1、读课题,猜主题 自由读课题,猜每篇课文都讲什么? 2、读导语,悟主题 默读单元导语,概括单元主题 边读边圈画单元导语中重点句子,概括出单元主题和训练重点。 3、读课文,引主题 (1).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阅读本组课文喜欢的课文,边读边画自己喜欢的词句段,并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和自己喜欢的原因。 (2). 选择自己喜欢的课文中精彩段落进行激情朗读。 (读第五课6、7、8自然段,第七课3—6自然段。) (3)、交流:概括本单元的主题。 三、明确单元目标。 1、掌握27个生字及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感受人物美好品质。 3、仔细品味语言,体会描写人物的一些方法。 单元训练重点:品味语言,抓住重点词句感受人物真诚待人、重诺守信、宽容理解的品质,体会描写人物的方法。 四、明确学习方法: 1.用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的品质。 2、揣摩作者有条理地叙述和对人物细致的描写,通过各种描写表现人物良好品质的方法。 3、关注作者在写作时修辞方法的运用 五、作业布置: 1.收集诚信名言警句 2.仔细观察生活,收集相关资料。

第四单元第1课《测量呼吸和心跳》教学设计

《测量呼吸和心跳》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测量呼吸和心跳》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本课教学内容有三个部分:第一、通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参加体育锻炼后身体的变化,运动后的感受;第二、组织学生收集三种状态下心跳和呼吸的数据;三、组织学生对收集三种状态下心跳和呼吸的数据进行分析。 学习目标: 1、我会测量呼吸和心跳; 2、我知道心跳、呼吸的快慢和运动的剧烈程度有关; 3、我会分析3种状态下呼吸和心跳的数量,发现规律。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知道运动会使心跳和呼吸加快,休息后心跳、呼吸又 会恢复正常。 学习难点:掌握正确测量呼吸和心跳的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和听诊器、肺活量测试器等。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概述第四单元呼吸和血液循环的主要内容,导入新课,板书课题《测量呼吸和心跳》。 二、展示学习目标 1、我会测量呼吸和心跳; 2、我知道心跳、呼吸的快慢和运动的剧烈程度有关; 3、我会分析3种状态下呼吸和心跳的数量,发现规律。 学习重点:知道运动会使心跳和呼吸加快,休息后心跳、呼吸又 会恢复正常。

学习难点:掌握正确测量呼吸和心跳的方法。 三、三自主学习 1、我们在运动的时候,身体会有哪些变化? 2、怎样才算呼吸一次?(一呼一吸才算呼吸一次) 四、合作探究 1、测量自己在安静状态下1分钟的呼吸和心跳次数。 2、测量自己在运动结束时1分钟呼吸和心跳次数。 3、测量自己在运动结束休息3分钟后,1分钟的呼吸和心跳次数。 4、分析比较自己在上面3种状态下呼吸和心跳的数据,你能发现什么? 五、汇报交流 1、填写数据收集表后,汇报交流。 2、小组间交流。 六、巩固练习---利用课件进行 (一)我会填: 1、一呼一吸算一次___。 2、心脏收缩和舒张一次,就会发生一次___。 3、正常呼吸和心跳次数是在___状态下测量的结果。 4、运动会使__和__迅速加快,__后呼吸心跳又会慢慢恢复。 5、___和心脏的节奏是一致的。 (二)我是小判官。 1、正常人的心跳一般为60~80次/分,少年儿童为80~90次/分。 2、同一个人脉搏要快一些,心跳要慢一些。() 3、人的呼吸和心跳是一致的。() 4、心率就是指一分钟心跳的次数。() 5、肺活量越大证明健康状况越好。() 七、回顾目标,总结学习收获。

山中访友优秀教案

山中访友 李汉荣 一、教材分析: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山中访友》这篇文章景物优美、写法独特、感情真挚、语言精彩,对初一学生来说应该是一篇能打动他们的文章,在讲课过程中应着重调动起他们对于美好的自然景物、优美的语言的体验和感悟,让他们进入作者用文字营造的优美的自然世界中。本文讲课中的最大问题可能是对景物的描写过于繁多和零散,如果逐一分析,难免会显得零乱,而且逐一讲解的后果是课文给学生的感觉会支离破碎。如何使学生既能细致地体味课文,又保持着课文的整体感、一气呵成的美,这是教材处理中的一个难点。 在教材处理中尽量注意给学生空间和时间去与文本进行充分的接触,在与文本的直接接触中产生个性化的阅读感受,进行交流。注重对文本的体会和感悟。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把握作者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所传达的思想感情;揣摩欣赏精彩语段,领会文章第二人称的妙用、拟人手法的运用。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鉴赏本文新奇浪漫的想象美。 3、情感目标:体味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点: 欣赏品味文章的语言,在欣赏和品味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四、教学难点: 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写景状物的技巧(细心观察、用心领悟、细腻的描写),学习运用。 五、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导读法、点拨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

同学们,春风夏雨,秋霜冬雪;青松迎客,寒梅报春.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有声有色,有情有意.我们这学期学习的第一篇课文,将带领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首先,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到山中走一遭吧!让我们跟随着作者的脚步,一起开始我们难忘的山中之旅。) 2、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请大家通过欣赏课文朗读来进行这次特殊的山中旅行,在作者李汉荣的带领下、描述中我们会依次发现作者许许多多的藏在山中的好朋友,那么这些好朋友都有谁呢?请大家在山中之旅的过程中把这些好朋友找出来,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些山中好友。 (1)学生欣赏课文配乐朗读,明确文章写作内容、表现对象。解决字词问题。(3-5)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带着阅读期待走入课文所营造的意境中。优美的配乐朗读为学生想象的空间,让学生产生独特的阅读体会,为下文交流个人阅读体会作准备。) (2)全班交流:作者在山里依次见到了哪些朋友?(1-2) 学生明确:古桥、大树、山泉、溪流、白云、瀑布、悬崖、云雀、小花、 落叶、石头、雷阵雨、蚂蚁、归鸟。(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 (3)这些“朋友”我们平时也常常见到,我们通常称之为什么?(景物) 文章写的是作者“山中观景”的过程,为什么要以“山中访友”为题呢? 这两个标题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区别?用心体会,认真思考。 (学生思考、讨论:用朋友称呼山中的景物,表现了作者对它们的喜爱、与它们的亲近,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把景物写活了、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4)作者喜爱、亲近大自然的感情还可以从哪些词语、句子中感受出来? (作者是“访友”而非“观景”从哪些语句中可以进一步感受出来?) (景物后面的称谓,将景物进一步拟人化了,;一些极具个性的句子;活用的词语。) 在学生列举句子时进行引导,让学生对一些有特点的句子进行分析、感悟、阅读理解并通过朗读加深体会。

第四单元第一课描绘我们的校园教案-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上册

第四单元美丽的校园 第一课描绘我们的校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感受校园环境及建筑的美感。结合校园建筑物, 学习物体的透视现象和规律,了解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基本知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体验、交流等活动,指导学生运用绘画透视和绘画构图知识表现校园环境和建筑的美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绘画实践中,让学生认识到透视知识来源于生活,学会运用透视知识美化我们的生活,表现校园的空间之美,培养学生热爱学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物体的透视现象和规律,了解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基本知识。 难点:运用绘画透视和绘画构图知识表现校园环境和建筑的美感。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观察下面这幅作品是如何表现景物空间的?”(分析、讨论) 1.出示荷兰画家霍贝玛的作品《密德尔哈尼斯的林阴道》 2. 展示带有透视线的作品《密德尔哈尼斯的林荫道》,教师总结并阐述这件作品是运用了透视规律来表达景物空间的。[来源学科网] 二、发展阶段 提问:什么是透视画法?透视的分类是怎样的?教师讲解:透视是一种符合正常视觉感受的科学变形,根据透视的特点,可以将透视分为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两种。

1.展示PPT 课件:与学生分析学习平行透视的规律,教师讲解平行透视的概念并与学 生讨论探究平行透视的规律特点。 平行透视又叫一点透视,通常看到物体的正面,而且这个面和我们的视角平行。由于透视的视觉上的变形,产生了“近大远小”的感觉,透视线和消失点就应运而生。平行透视只有一个消失点。因为近大远小的变形,所以形体产生了纵深感。展示学生运用平行透视方法的绘画。 2.展示PPT 课件:教师与学生分析学习成角透视的规律,教师讲解成角透视的概念并与学生讨论探究成角透视的规律特点。 成角透视又叫两点透视,看到物体两个面以上,相应的和视角成一定的角度。成角透视所有垂直方向的线条都是垂直的,没有变化。不过较中间的垂直线比相对两侧的垂直线较长一些,这样的“近长远短”符合透视的规律。成角透视是最符合正常视觉的透视,也最富立体感。 3. 通过刚才的学习,请同学们讨论比较总结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各有什么样的消失规律? 教师总结:平行透视只有一个消失点。成角透视有两个消失点。 【作业布置】 展示两幅学生便于利用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方法表达的校园图片,安排练习。 作业要求:用线条来表达作业。

山中访友优秀教学设计

山中访友优秀教学设计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山中访友》是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是一篇文质兼美、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生动展现大自然美景的散文。本单元主要内容为"感受自然",学生要通过四篇文章的学习,感受作者描绘的自然美景,感受人与自然亲密和谐的关系,从而产生热爱自然的情感。 本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古桥、树林、山泉......经过作者动情的叙述,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们也仿佛走到了每一位读者的心中,使读者顿生身临其境之感。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虽然已经接触了一些散文,但对散文的特点还不能深入理解。不过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可以通过朗读感受文章的语言的魅力,入情入境,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 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善于模仿,通过阅读体验可以和作者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但是他们的阅历少、生活经验不丰富,无法更深层次的理解作者的情感,揣摩文章精彩的句段、词语也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 设计思路: 通过反复朗读,感知课文内容,整体把握整篇文章。朗读时,结合多媒体创制情境氛围,使学生如临其境,在情境中体验。从文

眼(课题:山中访友)展开,结合课后的思考练习题,链接起导读本文的线索: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逐一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揣摩欣赏文章精彩的句段、词语。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和作者对话。 结合学生自身的经历或阅读经验,让学生在自我生活找到"文章"的内容,深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人生哲理。 利用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珍视我们自然界的朋友引起学生的反思,得出:"我们应该爱护自然、保护环境,共同维护我们的家园,让人和自然协调发展,形成和谐的朋友关系"这样的结论。使学生更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学习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4.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抓住重点词语,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构思,感受作者的心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教学设计最全版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悉商、周政治制度发展的过程,记忆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等重要历史概念。理解由夏、商方国联盟到西周天下共主政治格局的演变过程与特征。 2、从宗法制、分封制的形成,认识制度变化的因果联系。 3、初步理解政治制度涉及的范围,培养探讨人类政治活动历史的兴趣。 教学方式 1、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讲授法,以教师讲解为主,辅之以师生的交流讨论。 2、辅助手段:注意充分作用教材中提供的图片、文物资料讲解相应的教学内容,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有条件的话,也可以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方式展示出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直观印象,有利于教学活动的进一步开展。 教材分析 1、重点难点:课标要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但要求学生掌握知识的重点仍然是宗法制、分封制。能力要求重点在于认识和培养兴趣。 2、重要概念:分封制、宗法制 3、探究问题:一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二是宗法制对我国社会的影响。 教学要点 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夏朝的建立 2、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 3、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4、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发展的影响 二、西周的分封制 1、周朝的建立 2、分封制的形成 3、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4、分封制的特点和作用 5、分封制的破坏 三、西周的宗法制 1、宗法制的形成 2、宗法制的主要内容、特点和作用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人类社会出现“国家政权”的基本标志是什么?中国社会什么时候出现了“国家政权”?基标志是什么? 导入新课: 中国社会于公元前21世纪(前2070年)正式出现国家政权,标志是夏朝的建立,随着夏朝国家政权的建立,中国社会出现了早期的政治制度,进入了早期政治文明阶段。 (展示板书)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引导学生打开书本,注意三个问题:一是这一单元的基本线索;二是学习的要点;三是学习

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阅读课教学设计

Unit4 why don’t you talk to your parents? (Reading) the fifth period Maybe you should learn to relax! 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下册第4单元的跨文化阅读课,是本单元话题的延伸。单元Section A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了在学校和家庭中遇到的种种麻烦和问题,学会了应用基本句型如:I think you could/ should…及why don’t you …? 为他人提出相应的建议,找到合理的解决办法。本节课,学生将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文章,学习在语境中猜测词意,并采用对比、分析、归纳、讨论等方法,培养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阅读后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训练起到对本单元知识学以致用的作用,实践“在用中学,在学中用(Learning by using, learning for using)”的教学理念。 学情分析 在知识储备上,初二学生已有了1,000左右的词汇量,已学过各种在校活动的英语表达方式以及一般现在时、一般将来时、现在进行时和一般过去时的语法结构,有了就学生生活问题进行简单表达的语言能力。从学生的心理特点来说,他们已具备了对事物的初步对比、分析、推理和判断能力。结合新目标英语教材设计的特点和平时常用的教学策略,本节课设定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采取任务型学习策略,依次进行任务链涉及的各种活动,最后完成本节课的知识、能力和情感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听说读写用“五会”下列词或词组:football, until, push, send, themselves, freedom, pressure, pushy, crazy, as…as possible, all kinds of, on the one hand, on the other hand; b.听说读”三会”下列词汇:fit,include, complain, compare, organized, adult.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所学句型在口头和笔头上用英语简单表达自己的观点。 3、情感目标:了解西方国家同龄孩子的生活,学会正确面对自己生活中的问题,并学会帮助,学会分享。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语境中的词汇教学,阅读技巧训练和语言的输出训练。 2、教学难点:如何分析、归纳文章主旨。 教法分析

2018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科学教案

第四单元动物与植物 第十课形形色色的动物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等方式说出常见动物的名称。 2.能够通过语言、动作、声音等方式描述出动物的不同特征。 3.分辨出非动物与动物的区别。 4.寻找出校园里的动物。 教学重点:观察描述出动物的不同特征。 教学难点:分辨出动物与非动物的不同。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动物图片、学生模仿动物视频、动物活动资料、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水彩笔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在今天的课开始之前,先请同学们猜一个谜语:根据老师所给的提示,你能猜出是什么动物吗? (4个提示包括:1.文字描述2.动物的声音 3.学生模仿动物动作的视频 4.动物的外形剪影)(谜底:大象) 师:除了大象以外,大自然中还有许多其他的动物,今天,老师就要带领大家一起来认识大自然中的形形色色的动物。(教师板书:形形色色的动物) 二、观察探究,实践新知 1. 提问:刚刚同学们猜谜语的时候,老师给了你们4个提示,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是哪4个提示吗?(板书:外形声音动作生活习性) 2. 提问:你能用这些方法来介绍一下其他动物吗? (播放教材中动物的图片,教师示范从多个方面介绍动物) 3.师:看了大家对动物都已经有了很多的了解,那么今天我们就要来做一个游戏。 师介绍游戏规则,老师手中的信封里面有动物的图片和名称,小组内的成员仔细观察这种动物,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描述这种动物,但是不能直接说出这个动物的名称,通过自己的描述或者表演让其他小组来猜一猜你们组观察的是什么动物,活动期间内不能偷看别人的信息哦。 4.分组进行活动,教师巡视,参与小组活动。 5. 活动:集体展示,请每个小组上台,合作完成表演,其他小组来猜一猜。

最新六年级《山中访友》公开课教案(精品)

六年级《山中访友》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文章主要内容,背诵自身喜欢的局部。 2、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激发同学类似体验,培养同学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3、学习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手法来抒发情感的方法。 4、掌握本课8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摘录好词好句。 【教学重点】 感受作者对山里的“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暑假里大多数同学都投入到了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巧合的是本学期的第一个单元就是“感受自然”,有了亲身体会,再学习课文,大自然充盈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会显而易见,那美丽的`风景会再次让我们陶醉。 2、揭题:今天,我们首先跟着一位作家,走进山林,去访问他的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一遍。 2、解决生字词,把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来,把课文读通顺。 3、“山中访友”的“访”什么意思?依照作者的叙述顺序访问了哪些朋友?请同学再次用心默读课文,到文中去找答案。

首先访问了古桥,接着树林、鸟儿、清凉的山泉、溪流、瀑布、白云、…… 4、跟着作者的脚步走进山中,读第一二自然段,你能感受到什么? (同学提出疑问,感受到作者的那种愉快心情。) 5、朗读一二自然段,读出作者满怀的好心情。 三、访问古桥 1、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作者先访问那座古桥,古桥是友吗?请大家默读第三段,在心里读,很快地读。 2、文中说“那座古桥,是我要访问的第一个老朋友。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作者眼里,桥仅仅是桥吗?作者会对这位朋友说些什么呢?在文中划出有关句子。 3、理解“德高望重”,体会老桥默默无闻、任劳任怨为大家服务的品质。 4、朗读,感受作者对老桥的赞美、敬佩和感激,作者有这么多的情在里面,才从老桥联想到了老朋友,正因为有情,他的文字才这么动情,读来才这么入情。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把自身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读者。 四、小结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基础知识: ①重点: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②难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⑵能力培养:培养利用历史资料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与思考,初步培养学生用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来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 ①分组讨论:前后桌一组,选出组长一人,记录讨论的中心论点并作好发言准备。 ②分阶段进行问题解决,在学生自学阶段,老师走下讲坛,深入各组讨论中,以便随时发现学生在解决过程中出现的疑惑或难点,增加课堂解决的针对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几千年前,就有了相当完备的国家运行机制,有相当高的政治文明,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认识到中国是一个渊源流长的文明古国,理解宗法制对历史和现实的影响。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单元序言分析: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从1996年开始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更进一步证实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那么四千多年前我国国家机器是怎样运作的呢?本单元我们一起来探究中国古代国家机器运作的制度,即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讲授新课] 1、中国古代的朝代:(理清朝代,使学生形成时间概念。) 2、本专题的关键词是“政治制度”。考查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政治制度,就要注意它的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政治制度的沿革和影响等各方面的内容。本单元分四个阶段对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政治制度的内容、特点、沿革和影响进行了概述,向我们描述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脉络和趋势。 二、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从“大禹治水”的故事讲起,可以由学生讲述导入夏朝的建立。 (一)从禅让到王位世袭 设问:夏朝是如何建立的? “大禹治水”:传说很久以前,黄河发大水,把庄稼和房屋都淹了。当时的部落联盟首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6《大自然的语言》(第1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十六课《大自然的语言》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五个短语,并学会运用。 2.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 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利用直观形象的画面,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这就是物候现象。在生活中,我们人类用语言来交流,那么大自然呢?它也有语言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作者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先生。(板书文题、作者) 课堂实录 一、介绍物候学和竺可桢。 【设计意图:讲解物候学的知识,补充竺可桢的资料,让学生对科学产生兴趣。】 1.物候学。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利用物候现象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作者介绍。 竺可桢,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他先后创建了中国大学中的第一个地学系和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担任13年浙江大学校长,被尊为中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他从1936年1月1日至逝世,对每天的

天气与物候均有记载,共300余万字。论文有《远东台风的新分类》、《台风的源地和转向》等。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物候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很深,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 二、检查预习情况,了解文章结构。 【设计意图:巩固基础,分析层次,了解说明文的逻辑顺序。】 1.了解多音字读音。 连翘(qiáo)——翘起(qiào) 衰草连天(shuāi)——鬓毛衰(cuī) 落叶(luò)——丢三落四(là)——落枕(lào) 2.明确词义。 销声匿迹:指隐藏起来,不公开露面。 风雪载途:一路上都是风雪交加,形容旅途艰难。 周而复始:指循环往复。 草长莺飞:形容江南春色美丽动人。 3.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找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 明确: 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三、学习第一部分。 【设计意图:了解物候学的特点,体会说明文语言生动性的特点。】 1.这篇课文介绍了什么知识? 明确:课文介绍了物候知识,说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 2.“大自然的语言”比喻什么? 明确:“大自然的语言”用来比喻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把大自然中种种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而且形象地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性。如果用“简介物候学”,“物候学与农业生产”就显得呆板,乏味。 3.第一自然段哪些词语说明时间的推移?抓住了事物的哪些特点?

《山中访友》优秀教学设计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山中访友》是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是一篇文质兼美、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生动展现大自然美景的散文。本单元主要内容为"感受自然",学生要通过四篇文章的学习,感受作者描绘的自然美景,感受人与自然亲密和谐的关系,从而产生热爱自然的情感。 本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古桥、树林、山泉......经过作者动情的叙述,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们也仿佛走到了每一位读者的心中,使读者顿生身临其境之感。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虽然已经接触了一些散文,但对散文的特点还不能深入理解。不过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可以通过朗读感受文章的语言的魅力,入情入境,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 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善于模仿,通过阅读体验可以和作者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但是他们的阅历少、生活经验不丰富,无法更深层次的理解作者的情感,揣摩文章精彩的句段、词语也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 设计思路: 通过反复朗读,感知课文内容,整体把握整篇文章。朗读时,结合多媒体创制情境氛围,使学生如临其境,在情境中体验。从文眼(课题:山中访友)展开,结合课后的思考练习题,链接起导读本文的线

索: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逐一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揣摩欣赏文章精彩的句段、词语。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和作者对话。 结合学生自身的经历或阅读经验,让学生在自我生活找到"文章"的内容,深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人生哲理。 利用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珍视我们自然界的朋友? 引起学生的反思,得出:"我们应该爱护自然、保护环境,共同维护我们的家园,让人和自然协调发展,形成和谐的朋友关系"这样的结论。使学生更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学习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4.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抓住重点词语,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构思,感受作者的心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难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写景状物的技巧(细心观察、用心领悟、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学习运用。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第一单元第一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掌握夏商王位世袭制和行政管理制度的主要特点; (2)、掌握西周分封的目的、对象被封的诸侯与周天子之间的关系,分封制产生的影响和兴衰; (3)、掌握宗法制度的主要内容和对巩固西周统治的作用,理解宗法制度与分封制的关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同一历史阶段相关政治制度之间关系的把握能力,并结合现实思考问题。 二、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教学重点:王位世袭制度、分封制、宗法制 2 三、 1. 2 1. 2. 1. 2. 3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1、前言:古代中国政治历史发展的总体线索。 基本线索:原始的部落民主向专制一步步强化;两大阶段:夏至春秋战国(早期) 与秦至清(走向成熟又走向衰落);着眼点: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内部的关系(王<皇>权与相权的关系)。2、导入新课: 首先展示图片——“鼎”,让学生讨论“鼎”的象征意义,引入第一节,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3、讲授新课: 一、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1、夏商的政治制度 特点:(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开创者:夏禹第一个王朝(前2070年) 特点:国家机器——“家天下” 形式:兄终弟及\父子相传(商朝) (2).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官员 中央:相、卿士、卜、祝、史、师(职责) 地方上:封侯、伯义务:纳贡、征伐 影响: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度有直接的影响。 思考题: 1、夏商时期的相权状况意味着什么?(分别与禅让时代和秦之后的王朝相比) 2、侯、伯有几重身份?既是隶属中央的高官,又是地方上方国的首领(双重身份) 2、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 (1 度? (2) (3 3 4 1 A. C. 2、 A.关注青铜鼎的铸造 B.希望借助周王室争霸 C.想替代周王号令天下 D.有与周王室平分天下的野心 3、“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按宗法制度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成为大宗的是() A.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 B.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 C.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 D.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 E.周王室——周王庶妻所生长子 4、孔子说:“殷因于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反映了什么问题? 5、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度,各起了什么积极作用?为什么这种积极作用只是一时期的? 十、课后反思: 本课分析较透,内容处理较为恰当。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识字4》教学设计

《识字4》教学设计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 设计理念: 紧扣《语文新课程标准》低段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以学为主,当堂训练,扎实落实识字、写字、朗读等学习任务。 教学目标: 1.运用偏旁归类和形声字构字规律等方法识记本课生字。正确、规范书写生字,注意“蚂蚁”虫字旁的书写和“前”字中月的变形。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尝试根据自己的理解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运用“谁哪里干什么”句式创编儿歌。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准确书写生字。 难点: 准确、美观书写生字,运用课文句式创编儿歌。 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课件、夏天常见昆虫图片 学生:预习课文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明确单元主题,导入新课 1.自由读导读提示,说说本单元主题是什么。 2.刚才我们聊到了夏天是昆虫喜欢的季节,那么,它们在夏天里到底会干什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识字四,看看它们在夏天里会怎样生活。 3.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人教版教材是按单元主题进行编排的,通过读单元导读,学生能明确本单元学习内容,为学好课文奠定基础。) 二、学习生字,读文运用 (一)课文正音 1.检查预习。 指名学生3人读课文,其余学生用笔勾画读错的字。 说说课文中哪些字音需要提醒大家注意。 2.集体正音。 根据学生所说,板书容易读错的字词。 多种形式认读。针对“结网”容易错的特点,重点识记,并指导学生读准“蜘蛛房前结网忙。” (设计意图:找准学生学习起点,把学习重点放在学生不会的、困难的字词上,效果好,重、难点突出。) (二)学习生字 1.自主、互助学习 同桌互考生字,在不会读的字下画线,同桌教读或借助拼音拼读

高中历史必修一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 了解禅让制、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的基本内容; 2. 综合归纳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尧舜禹时期———“天下为公”的禅让制 1.时间:尧舜禹时期,距今约五千年。龙山文化时期。 2.地点: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 3.特点:“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的“大同社会”。 二、夏朝———“天下为家”的王位世袭制 1.背景:禹治水有功;战胜其他部落;劳苦功高。 2.起源:约公元前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禹死后,其子启夺得王位并传给 自己的后代,原始社会的禅让制被所取代。 3.特点:“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大人世及以为礼”的“小康社 会”。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王位有时父子相传,有时___。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而非倒退。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私有制发展的结果,是阶级对立的产物,它适应了历史的发展。 4.王权的特点:统治者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崇信鬼神,国家大事都通过的方式来 决定,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 三.商朝——异姓国族林立的方国联盟商代中央设有__、卿、士等官职;相权很大,可主持政务、废立商王。地方封方国首领为和, (相传商初有三千国,商汤以七十里为王,文王以百里为王)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 误区警示] 商代虽然也有分封,封国大部分是地方部族,与商王朝无血缘关系。以商部族为共主的方国联盟,异姓国族林立臣服于商,方国相对独立、联系松散。方国的聚合与 商之盛衰息息相关,在商朝强大时,听命于商王朝,在商王朝衰落时,就会与之对抗甚至叛乱,与商的关系非常不稳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