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我国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我国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目录

一、引言 (2)

二、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发展相关研究 (2)

(一)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2)

(二)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一般关系分析 (3)

三、基于农村教育视角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研究 .. 3

(一)农村高素质人才匮乏 (3)

(二)农村科技薄弱,农民收入难提高 (3)

(三)农村产业附加值小,利润低 (4)

(四)农村劳动力适应能力差 (4)

四、改革农村教育,促进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 (4)

(一)提高农民教育意识,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4)

(二)加强农村教育经费投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4)

(三)引进新科技,运用现代化管理技术 (5)

(四)增设农村导向性强的职校,培养专业化人才 (5)

总结 (5)

参考文献 (6)

我国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摘要:我国城乡一体化快速发展进程中,农村的经济发展遇到了一些问题。“三农”问题成为了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分析其根源,主要在于农村居民素质,在于农村教育。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教育关系紧密,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依存。本文从农村教育的视角分析了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发展不协调因素,并对此提出改革农村教育,促进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教育农村经济人力资本协调发展师资配置

一、引言

我国是一个拥有着13多亿人口的农业大国,农业人口有9亿多人,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本,然而农村经济的发展却面临难以跨越的阻碍。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众多,而“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是困扰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难题。我国农业发展形式大多是传统农业,现代农业技术普及性不强,农产品产量低;农村青年劳动力涌入城市,留下的人成为留守老人、留守儿童,老人大多受教育程度不高,孩子没有正确的教育观念、浓郁的学习氛围,一代复一代,农村教育所意在的效果并没有达到。现代经济学家认为:知识、技术对于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力资本是关键性的因素。而人力资本最主要的投资形式就是教育,因此本文从农村教育的角度研究我国农村经济发展。

二、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发展相关研究

(一)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说过:任何国家,只要具有高度教育、组织、纪律,不管遭到怎样破坏,都能创造出经济奇迹。他认为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人力资本理论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人力资本投资与国民收入成正比,这种投资的经济效益远大于物质投资的经济效益。新古典学派经济学家丹尼森在《年美国经济增长的核算》中得出:知识进展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最重要的增长因素。

库兹涅茨提出经济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知识存量的增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结构方面的

变化。

卢卡斯认为: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和永久动力,各国经济增长的差异主要是人力资本方面的差异以及主要由各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人力资本比较优势导致。

马克思认为,教育是一种把劳动能力本身生产、训练、发展、维持、再生产出来的劳动,这样的劳动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而人的全面发展又是最大的生产力。教育既是一种消费,又是一种生产:是明显的消费,潜在的生产;是有限的消费,扩大的生产;是今日的消费,明日的生产。因此,教育对经济发展发挥着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

由此可以看出,教育是人力资本形成的最重要的途径,教育通过人力资本的形成而对经济增长产生连续的作用,它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教育与经济之间具有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

(二)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一般关系分析

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发展有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作用。主要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农村教育可通过增加人力资本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可通过推动科技进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可通过影响农村人口数量促进农村经济发基于农村教育的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研究展;可通过提高农民消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可持续发展理论表明,农村教育必须与农村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不断满足农村经济建设的需要,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高素质的人才同时,教育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依赖经济的支撑。

三、基于农村教育视角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研究

(一)农村高素质人才匮乏

目前很多农村家长对子女的要求是:要么好好读书,读好大学大学,摆脱农村成为城里人;要么就早点放弃学业,回家务农或出外打工,早挣钱。但由于农村经济发展落后等因素影响,农村教育的水平整体还比较低下,基础教育较为薄弱,能够考上大学的并不多,很多学生早早辍学,另外已经工作的农民不重视自身的学习与提高,不愿自己投资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农村的劳动力普遍文化素质较低,高素质人才极为匮乏。

(二)农村科技薄弱,农民收入难提高

随着传统农业改革,农业生产逐步向农业产业化经营,并取得了较快的发展。部分发展较快的地区形成了规模经营,龙头企业、主导产业、专业市场、中介组织等组织形式,出现了产业化经营发展的态势,提高了农业经济效益。但是,随着农业产业化发展,一些突出的问题日益凸显出来,例如由于农业企业科技含量低,经营管理者文化水平低,导致企业发展开始发力快而后劲不足。部分企业凭经验和直觉经营,缺乏现代化的经营思想和经营手段,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一些农业龙头企业普遍反映实用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并表示了对人才的渴求,农业产业化需要层次较高、一专多能的实用型人才。

(三)农村产业附加值小,利润低

农业产业化要求农业增长方式由传统的粗放型向现代的集约型转变,使农业的增长由依靠土地、资本、劳力等生产要素的投入为主,转变为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全部生产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为主,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质的飞跃。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总体上看,低附加值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单项产品多,初加工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系列产品少,直接削弱了农产品加工业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竞争力;中小企业和家庭作坊较多,产业集中度不高。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产业集聚度不高,产业经济效益水平低,经济增长缓慢。

(四)农村劳动力适应能力差

农村经济不发达,内需小,导致劳动力需求小,而农村人口在全国人口总数中占到了大多数,因此农村劳动力向劳动力需求大的城市转移。每年我国第二、三产业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岗位逐年在增长,但第二、第三产业的岗位或多或少的需要从业人员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由于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没有达到目标,自身适应能力不足,无法胜任岗位,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并不顺畅。

四、改革农村教育,促进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我国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取得的进步有目共睹,然而一些问题也日益显现出来,与城市经济的发展相比,农村经济发展速度缓慢、效益低、农民收入增长困难,城乡差距越来越大,逐渐形成二元经济结构。无论是城市经济还是农村经济的发展,都与人力资本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农村人力资本的核心就是农民,农民的素质有赖于农村教育的培养。再次基于农村教育的视角,提出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农民教育意识,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成为了困扰农村发展的重要问题,农村社会与经济要获得快速的发展,就要快速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城乡统筹,建设和谐社会。减小城乡差距的根源在于教育。教育不是单方面的任务,而需要农民自身,学校,政府多方努力才能取得成效。首先,农民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把受教育看做投资,而不是消费,教育是有回报的,会在自身能力、修养,文化水平,经济报酬,都会有或多或少的体现;其次,农民要端正学习的态度,不能用老一辈就旧思想旧观念来学习,无论是义务教育,中高等教育,还是成人教育,都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学习先进文化与技术,运用到生产工作中去;最后,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民子女,要认识到受教育的义务性,不能轻易辍学,要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只有在正确的时间学习了知识,才能够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

(二)加强农村教育经费投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我国应适当提高农村教育经费投入。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财力的增强,国家应该重视农村教育对城镇化的影响。第一,要增加农村中小学的公用经费,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转。第

二,要增加补助总费用,提高资助标准,让更多贫困学生受到资助,从根本上解决生活问题,使学生不用担心生活,更好的去学习,从而提高农村基础教育的质量。第三,要加强教学基础建设,为学习建造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合理建设、维护好学校建设用地、教学用房、专用教室和教学装备,翻修图书馆,增建学生寝室,让更多的贫苦学生住进寝室。

教育经费的投入不仅针对学生,更要重视教师质量的提升,教师队伍不但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关系到农村基础教育的长远发展。首先,要投入经费给教师进行定期职业培训,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其次,要拓宽教师培养渠道,要吸引和鼓励大学生支教、师范生免费的有关政策来带动教师队伍水平的提高。再次,要提高农村教师待遇,保证工资按时足额发放,使更多想去农村的教师不再因为工资问题望而生畏。最后,要加强城乡教师交流。要安排城市优秀教师定期到农村学校任教,同时也安排农村教师到城里学习,帮助农村教师尽快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

(三)引进新科技,运用现代化管理技术

农民是我国粮食仓库的建设者和保障者,粮食的产量直接影响着我们生活的基本保障,并掌握着国民经济命脉。如何提高粮食产量不仅是每一位农民关心的问题,更是科学家们日日研究的重点。农业相关部门应选取安全并优势的种植技术,将现代化科技普及到农民的务农工作中,提高粮食产量。不仅要运用科技,更要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适度扩大种植规模,合理规划布局,提高单位生产效率。大力提倡农业产业化,研究、引进、开发和应用先进的生产与管理知识,提高农业生产的经营效益,实现农民增收。

(四)增设农村导向性强的职校,培养专业化人才

城乡间的教育应该是可持续的,均衡的,要尽量避免农村教育的完全城市化倾向。明确调整农村教育目标定位,农村教育应该为城乡统筹服务,为城乡经济发展服务,要一方面为城市输送优秀的人力资本,一方面振兴农村,为农村谋发展。

农村教育应因地制宜,因实制宜。部分学生因考不上城里的大学而早早走上打工之路,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他们只能做搬运工或流水线工作。增设农村导向性强的职校,让他们学习专业化知识,鼓励留乡发展,留乡创业,这对于大多数青年来说,改变了一生的生活轨迹。对于成人教育方面,要利用农闲时间,各方面的能手到县城请专家统一培训,再由这些能手下达镇一级、乡一级对其他农民进行培训。教育是为农民服务的,要充分调动农民学习的积极性,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总结

无论是城市经济还是农村经济的发展,都与人力资本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农村人力资本的核心就是农民,农民的素质有赖于农村教育的培养。因此,重视和加强农村教育,开展与实际相结合的教育,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高素质的人才,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从而实现国家社会经济繁荣。

参考文献

[1]十二院校.教育学基础.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林荣日.教育经济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3]靳希斌.教育经济学.第3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王善迈.教育投入与产出研究.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6

[5]靳希斌.教育经济.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

[6]杨俊青,刘姗姗.劳动经济理论研究.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7]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 2005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8]王佑明.农村学校教育探论.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

[9]曾其祥.农村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研究.南昌大学,2007

[10]王炳照,郭齐家,何晓夏等.简明中国教育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8

[11]王天一,夏之莲,朱美玉.外国教育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

[12]曹福成,宋玉岫.山西省农村教育改革百校评析--科教兴村实践与探索.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7

[13]曹福成.山西教育50年.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9

[14]王策三,孙喜亭,刘硕.基础教育改革论.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15]舒马赫著,虞鸿均,郑关林译.小的就是美好.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16]舒尔茨.经济增长与农业.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7

[17]赵洪艳.我国学习型社会构建的策略研究[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5) .

[18]朱为民.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现状与对策[J].成人教育,2009,(5) .

[19]谭崇台,发展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年版1999

[20]伍山林,农民、农村与农业发展,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21]冯增俊,教育创新与民族创新精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

[22]叶茂林,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3]朱道,华农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第4版,2002

[24]陈士俊,王楠,农村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6

[25]王艳超,中国教育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今年国际研究导刊,2007

[26]吉利,学历教育投资的个人收益率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教育科学版),2003,第5卷第2期

影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三个主要因素

影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三个主要因素 20 世纪80 年代初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揭开了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序幕,21 世纪的新农村建设又全面揭开了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篇章。经过30 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进入了工业促进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发展阶段,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能力正在逐渐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也全面展开。 当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农业基础薄弱,国家保障农产品供给平衡的能力不足;2.农业发展面临诸多不利因素,效益不高; 3.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依然存在,城乡二元矛盾还非常突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农村公共服务水平还很低,农村教育、医疗、社保水平与城市存在很大差距。 根据经济发展的相关规律,发现一般情况下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有教育水平、基础设施、信息问题、农村金融体系、土地、资本、人口等因素,结合中国的特殊情况,总结发现影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三大主要因素是土地、人口、农村金融,本文作者将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对这三大因素进行分别说明。 土地因素,这里主要是说农业耕地。当前突出的问题是耕地不足,而且人均耕地占有量呈下降趋势。我国人均土地拥有量是世界人均拥有量的1 / 4。我国的耕地面积按人均占有土地资源量计算,目前不足112亩,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数的1 / 4 ,即使与建国之初的水平相比,亦下降了3 / 5。更为严重的是,全国有1 / 3的省、市人均耕地不足1亩,其中广东、福建、浙江等省人均耕地在016亩以下。目前,人口还在继续增加,耕地仍在不断减少,形势确实严峻,令人担忧。我国地形复杂,全国土地总面积中,山地约占3 3 %,高原约占26 %,丘陵约占1 0 %,盆地约占19 %,而平原只有1 2 %。由于山地较多和干旱缺雨地区的面积较大,全国土地总面积中可用于农林牧渔各业的面积只占7 0 %多一点,可用于农耕的土地就更少,土地资源的地区差异较大。 由此可见,我国虽然国土辽阔,但由于人口众多,却是一个土地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人多地少,耕地不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更堪忧虑的是,即使在这样一种土地严重不足的情况下,现有的耕地面积仍然由于种种原因而日趋减少。有资料统计,从1 9 7 9年到1 9 8 9年间我国累计减少耕地3 6 7万公顷,大体相当于一个山西

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措施

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措施 摘要: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极大的比重,对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有积极意义。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虽获得了一定发展,农村社会呈现良好的发展景象,但也逐渐暴露出很多问题,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这就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对策,加快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本文就对农村经济发展现状问题进行分析,并试探性地提出解决措施,以便相关人士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现状;解决措施 农村经济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国家粮食安全及国内市场需求,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推动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但在改革及发展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城乡收入差距,所以要充分认识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时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问题,科学调整农村经济结构,进而实现城乡的一体化发展。 1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1.1现状。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农业经营体制基本为集体经济和小农经济,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农村生产模式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冲突愈加明显。现阶段,我国农村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40%,农村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有所提升,并且农村市场存在极大的潜在消费能力及生产能力,所以要积极开发农村生产力,实现农村经济的科学发展[1]。当前我国存在农村土地荒置、农民掠夺式经营土地等现象,农民对土地投入的物质及劳动很少,缺乏长远规划和科技运用,只依赖于传统经验;同时农业科技含量不高,资源转化率与利用率低,城乡收入差距大,劳动生产发展相对缓慢,无法安置剩余劳动力,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1.2存在的问题。第一,经济结构单一,思想理念滞后。土地一直都是农民的生命,以往基于土地的农作物种植相对单一,只局限于生活所必需的花生、大豆、小麦、水稻等,而忽视市场所需的农作物,致使种植收益也相对单薄,降低土地附加收益。目前在农村经济结构变革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之一就是:到底是为市场而种植耕作还是为生活而种植耕作。除此之外,农业在科学技术的应用方面有所不足,农业现代化与机械化尚停留在理论层面,加上乡镇企业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其污染严重、科技含量低等问题较

(已整理)浅谈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 行政管理专科专业 毕业作业 题目: 专业: 分校: 指导教师: 学生姓名: 学号: 完成日期:

行政管理专业(专科)毕业作业指导卡

写作提纲第一部分农村经济发展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农村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 (二)农村集体经济薄弱 (三)现行土地政策阻碍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四)农业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低下 (五)农村人才缺乏一定程度制约经济发展 第二部分解决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壮大农村经济实力(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增强农村自身功能(三)全面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四)着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五)培养和引进人才,为农村经济服务 (六)发展农业科技,提高农业效益

论文摘要 在当今社会,要想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首先就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近年来,我市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由于底子薄、负担重等诸多历史和现实原因,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发展形势仍然严峻,任务艰巨。如何更好更快发展农村经济的问题,仍是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就目前我市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发展对策作粗浅探讨。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宏伟目标存在问题对策

目录 一、农村经济发展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一)农村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 (1) (二)农村集体经济薄弱 (1) (三)现行土地政策阻碍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1) (四)农业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低下 (1) (五)农村人才缺乏一定程度制约经济发展 (1) 二、解决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的对策 (2)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壮大农村经济实力 (2) (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增强农村自身功能 (3) (三)全面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着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培养和引进人才,为农村经济服务...........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六)发展农业科技,提高农业效益............... 错误!未定义书签。参考文献 (6)

对农村经济现状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经济现状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农业﹑农村﹑农民一直是举国上下关注的焦点。在经济复苏的背景下,我认为研究农村经济的现状是很有必要的一项课题。农村经济的发展不仅仅关系到农民的小康致富更是中国经济腾飞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因为面对8亿农民的庞大数字,我想到不是促进落后地区发展的巨大困难而是应该盯住这个庞大的市场,正逢利用这一机遇发挥好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的“扩内需”它的巨大作用。在此背景下我们利用暑假时间对农村经济的现状作了一次调查。通过对山西省天镇市,河北省沙河市、衡水市、任丘市,辽宁省葫芦市市农村经济现状的调查,了解当前政府对农村发展所实施的政策,农村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等现状,研究提高提高农村经济水平方案,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二﹑具体情况调查 我们根据自填式问卷特点合理制作调查问卷(见调查报告下方附件) 个人一般情况,如:职业、、家庭人口数、家庭劳动人口数; 家庭财政收支方面,如:家庭的年收入、收入的主要来源、家庭每年的支出比重、家庭支出的主要项目; 家庭设施方面,如:日常的交通工具; 家庭消费方面,如:消费地点﹑消费环境等; 国家政策方面,如:村村通工程﹑新型医疗合作政策﹑减免农业税﹑小额信用贷款等 本村企业方面,如:企业的行业性质﹑企业的所有制性质等。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所调查的人群男女性别比为22:11。 调查人群的平均年龄为50岁左右。从文化程度来看,人群总体的文化程度较低,在被调查人群中3/4的人具有初中以下文凭,其中40岁以下人群受教育程度高于40岁以上的人群。 从婚姻状况来看,90%都已婚。 从职业状况来看, 80%的调查者的职业都是务农。

关于农村经济发展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经济发展调查报告 一、村庄现状 由于近几年来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对农村的更加重视,在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下该村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人们不在担心温饱问题,而是更加注重营养健康问题,追求生活质量。家庭人均收入 有所提高,在相对稳定的收入情况下能够安居乐业。 二、当前面临的问题 (一)土地问题。农村土地结构、人员结构和经营关系不合理,土地纠纷不断,许 多土地一时难以确权、确地到户。有些在外务工人员的土地常年闲置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浪费了土地资源。 (二)村民素质低下,发展意识不强。由于地理条件,文化水平限制,人们安于现状,培养了人们的懒惰心理,一有空闲时间就沉迷打牌、麻将,娱乐方式单一。缺乏创新发展意识, 接受科技能力差,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农村实用人才缺乏,农民大多不愿接受新技术、新品种,所以光靠农业收入无法满足人们日常开销。农民参政意识不强,群众民主法律意识淡薄(三)社会事业发展极缓。教育水平不高,无法满足对优质教育的需求,缺乏优秀教师, 大多家长不满现在的教育水平,而且大多数完成小学初中后选择了辍学,随大人在外务工, 有的小小年纪就选择了婚姻,法制科学意识淡薄。医疗卫生建设迟缓,只能对一些简单的小

病进行医治,当有重病时无法得到有效治疗,人们健康水平不高,依然有“看病难、吃药贵”等难题。三、解决办法 (一)强化科技兴农,发展高效农业加大科技投入,加强农业各 类优新品种的引进提高农产品质量,大力发展绿色农业,使产品走出 去占据市场。 (二)对于土地问题,首先要确定农业从业人口,最大限度的公平分配农村土地使用权,收回闲置土地,增大人均占有量;核实农村土地承包权,减少土地权界问题纠纷,为 农村土地出租、转让、入股提供重要依据。 (三)对于村民素质不高问题首先要抓好干部培训,从而起到引导带头作用。试想如果一个村的干部不带头又怎会让农民去接受指导思想,所以村干部要将思想工作做到位,加大宣传力度。其次要抓好成人教育,在村里定期开展技能培训讲演,确保美味农民都有一技之长,无论是自己创业,还是在外务工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最后要加强农民法律意识,要有权利义务意识,村干部定时进行村务公开,村民定时进行上访,提高村民维权意识,加强民主监督。 (四)以推进公共事业发展为重点。政府加大财政投入,使广大 农民学有所教、老友所得、住有所居。一要不断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在学校建设宿舍,让较远地区的孩子能够得到有 效保障,安心学校,逐步提高寄宿学生的生活补助。合理配置教师资

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对策

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对策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农村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但在这些大好形势的背后仍然存在着一些深层次问题,农村多年积累下来的突出问题很难在一朝一夕予以解决,在农村问题上我们只是刚刚破题,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仍然很多。在新形势下,如何找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困难和问题,并积极研究新的应对举措,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 (一)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高。一是水利设施抗灾能力弱。近些年,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利用国家的水利项目资金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改造了部分水利基础设施,大江大河的治理基本完成,大型泵站水库有所改善,但大量的塘堰水库沟渠等水利设施多年投入不足,年久失修,抗旱、排涝设施老化,渠道淤塞,病险水库面大,农业抗灾能力弱。二是标准化农田比例不高。“田成块、路成网、渠相通、沟相连”的标准化农业比例低,综合生产效益低,难以形成农业规模经营。三是农村生产生活“四难”问题突出。即行路难、用水难、看病难和信息交流难比较突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差。大多数村没有像样的公路,只有残缺不全的“断头路、泥巴路”,农村的资源优势很难转变为经济优势;农村供水网络、医疗网络和信息网络的建设才刚刚起步,农民生产生活仍然十分困难,农业基础薄弱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 (二)农业结构不合理,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转化力度不够。近两年,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市场需求向多样化、高品质方向转变,农业结构越来越显得不合理。政府虽然积极帮助和引导农民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但由于不少农户无技术、无资金、无经验,不能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无法形成规模效应,造成投入多、产出少、销售难。再者,由于农业生产的低效益,农村中稍有文化素质,有一技之长的青年男女,纷纷外出,不愿从事劳动强度大的种植业,而留在农村的老年劳动力和妇女劳动力,因缺文化、见识窄,对新技术、新生事物接受慢,宁可固守低效益的传统种植业,也不愿向畜产品、水产品、蔬菜、植物饮料、花卉等具有价格竞争优势的高效农产品转型,长此以往,还会造成农业生产中的恶性循环。 (三)镇、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大发展。乡镇企业和村办企业大部分停产倒闭或改制,有的给镇村两级经济留下沉重的负担,负债相当严重。有的乡负债高达千万元,村集体负债上百万元,每年的收入不够还银行利息,严重影响乡镇和村组织正常工作的开展。许多村组织在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上缺乏思路,步伐缓慢,不敢担风险,导致集体经济无项目,“空壳村”现象还

中国农业农村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中国经济

中国农业农村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中 国经济 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同时也是谋划“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一年。回顾和总结过去五年农业农村发展的基本经验,深入分析未来五年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研究探讨“十二五”时期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的目标任务、基本思路和途径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农业农村发展的主要成就与基本经验 (一)主要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中国农业农村发展十分困难的时期,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好的时期之一。面对宏观经济形势急剧变化、农产品市场大幅波动、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重大突发事件不断出现等诸多挑战,国家持续加大农业农村投入,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提前实现。 1 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十一五”时期前四年,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年均增产2.3%,是“八五”时期以来增产最快的时期:棉花生产再上一个台阶,年均产量达726.2万吨,比“十五”时期增加33.8%;油料生产实现恢复性增长,2008年扭转前两年生产下滑的趋势,2009年产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糖料生产实现较快发展,年均增产6.6%,一举打破了“十五”时期徘徊的局面;种植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农产品生产集中度和优质品率稳步提高,畜牧和水产品生产稳步发展,农村第二第三产业继续发展,农村经济结构进~步优化。 2 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十一五”时期前四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年均新增1369千公顷,比“十五”时期年均新增量提高20%以上。2009年,农村饮水安全人口达到6.8亿人,提前6年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要求;全国乡镇通沥青(水泥)路率达到92.7%,比“十五”时期末提高11.3个百分点:全国沼气用户达3600多万户,比“十五”时期末增加一倍以上;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49%,比“十五”时期末提高13个百分点: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1%,比“十五”时期末提高3个百分点。 3 农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农村民生得到显著改善。“十一五”时期前四年,全国“两基”入口覆盖率接近100%,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3%以下,广播电视、电影放映、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书屋等文化工程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村三级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扭转了“十五”时期下滑的局面;2009年,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加人口达8.3亿人,补偿支出使7.6亿人次受益,分别是“十五”时期末的4.7倍和6.2倍;2009年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4759.3万人,基本实现全覆盖。 (二)基本经验 “十一五”时期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较快发展,为国民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做出了贡献,为实现“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任务奠定了基础,为研究制定“十二五”规划赢得了主动,也为“十二五”和今后一段时期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积累了经验。 1 坚持重中之重的指导思想。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是党和政府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提出的解决“三农”问题的指导思想。为贯彻这一指导思想,中央连续下发了7个“一号文件”,研究制定了“十一五”农业农村发展规划,分别就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业农村基础建设等重大问题做出部署和安排,出台和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推动“十一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取得新的巨大成就。 2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实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是党和政府针对工农、城乡发展不协调和二元结构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做出的重大决策。“十一五”期间,在统筹

2017年农村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四、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农村和农业结构矛盾依然突出,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表现在:一是落后的思想观念是农户走入市场致富的障碍,部分农民延续过去计划体制下的习惯,思想不解放、保守,在需求资金项目上希望政府给予扶助,“等、靠、要”思想严重;二是种植结构单一,优质产品的比重依然很低,高效经济作物面积较小,科技扶持的力度不够,农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三是畜牧养殖业在农业总产值中比重不高,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主导产业优势没有发挥,辐射带动能力不强,这导致农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幅较慢。 4、农业投入不足,金融支持跟不上,农业增收动力不足。一是财政投入不足。就政府而言,XX年各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22687万元,占财政总支出141676万元的16%,比上年的支出17%低1.0个百分点。就大部分农民而言,维持生活已属不易,根本无力增加投入。二是农民贷款难更是一个普遍问题。信贷部门由于受管理权限、效益比较低等方面的影响,信贷支农的门槛设置过高,农民难以取得贷款。 5、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差,农业抗风险能力弱。农业为弱势产业,由于农业生产成本高,灾害、疫情、市场等风险较大,加之水利设施带病运行多、水利设施遭人为毁损严重、重建设轻管理现象普遍存在等因素导致保灌率降低,严重制约和影响了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 6、农民工就业增收能力不高。表现在:一是获取市场信息和外出务工渠道狭窄,据调查通过亲朋好友介绍外出务工的占60%以上,政府、中介组织只占15%左右,自由外出达到了25%。二是农民工收入偏低,月纯收入在1200—1300元占20%,1300--1500元的占70%,纯收入1500元以上的占10%。三是农民工整体素质不高,应对风险能力较弱。 7、农业科技的开发应用程度不够。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目前农村农业科技的开发和应用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一是投入不足,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受资金困难,基础设施条件不到位等因素影响,难以实施。二是农机推广体系不健全,与市场、农民要求存在诸多不协调之处。三是推广方式不合理,成效不明显。四是农技成果转化率低,很多农业科研成果停留在基础理论上,转化实用新型成果少。 五、对策及建议 1、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业,焦点在农村,作为农业大县,民不富则县不兴,因此必须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进一步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立足本地区实际,发挥区域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向导,抓好以优质小麦为重点的优质粮基地建设,发展高效农业和特色农业,把优势农产品做大做强,增强市场竞争力,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压缩低品质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促进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二是以规模化养殖为重点,加快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畜牧业是实现粮食转化增值,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要大力发展规模经营,优化畜产品区域布局,搞好农产品深加工,推广“公司+基地+银信+农户”的模式,以牛、羊、

浅谈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浅谈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内容提要 改革开放三十年,虽然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但是相对于城市发展,农村经济依然发展缓慢,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在新形势下,随着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农村经济发展迎来新的局面,既获得更了多的发展机遇,又要面临更严峻的挑战。今天的农村,如何找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和问题,并积极研究新的应对举措,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关键词:农村经济、问题、对策 一、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 (一)、经济基础薄弱,资金缺乏。 经济发展本身是个循序积累的过程,简单说是个“钱生钱”的过程。经济发展遵循的规律是,资本往往流向高回报、低风险的行业。而农村经济的特点是回报相对低,且农业生产受到自然条件等不可抗力的影响,其风险也是巨大的,此外农业生产的周期往往也比较长,因此这致使外来资本愿意注入农村经济的可能很小。同时对于农民本身,虽然党和政府一直致力于减轻农民负担,但是目前就支出而言,教育费用、医疗费用以及农业生产资料等费用过高,这些依然是农村“致贫”的主要因素。也就是说,农民辛酸数年的积蓄,最后只是用来带动了城市的教育以及医疗事业的发展,而且辛辛苦苦培养的子女往往最后也是落根城市,甚至还要搭上棺材本去为子女在城市谋取住房。如此一来,农民本身可用于农业发展的资本就微乎其微了,更别说发展其它新型农村经济。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一个缺乏资本的农村,任何所谓的快速发展都将成为华丽的口号! (二)、农业结构不合理,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转化力度不够,规模经营很难形成。 这个问题主要是两个层面;第一、近两年,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市场需求向多样化、高品质方向转变,政府虽然积极帮助和引导农民实施产业结

重庆农村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重庆农村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重庆作为西部唯一的直辖市,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农业大市。虽然重庆拥有比较丰富的农业资源,但是农业经济却属于该市经济薄弱的环节,为了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优势,本文从重庆农村经济现状着手,通过找出问题,提出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重庆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重庆作为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因为其特殊的地理环境以及历史环境,也是一个不择不扣的农业大市。全市所辖面积82万平方公。截止2011年,总人口3329.81万,其中农村人口2324.5,占总人口的69.8%。重庆市的经济随着直辖市的成立和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得到了高速发展,截止2011年,全市GDP达到了10011.37亿元,比1997年增长了563%。 (一)重庆第一产业GDP增长情况 重庆自直辖以来,农村经济增长总体上是上升的。据统计,重庆第一产业GDP 在1997-2011这15年里,从307.21亿元增长到844.52亿元,一共增长了537.31亿元,近3倍多,而且呈现较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总体看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97-2000年。在这四年里,第一产业GDP总体呈负增长。1997 年第一产业GDP产值为307.21亿元,到2000年第一产业GDP产值仅为286.1,四年间减少了21.11亿元。这段时间影响第一产业GDP负增长的因素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受1997年亚洲经济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复苏缓慢,我国的经济也受到相当大的影响,从而使得第一产业受到波及。 第二个阶段:2001-2006年。在这期间,第一产业GDP总体呈增长趋势,并且在2004年达到了26.2%的增长。但是增长幅度缓慢,2004年也只是恢复性的增长,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浅析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一、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特点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农村经济一直发展相对平稳。农村经济在多年的发展中其成果表现如下: (一)经济主体趋向多元化 大部分的生产资料掌握在农户手里,一些农户开始掌握了一定的生产经营权,农户开始以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身份出现,并具有独立财产权和经营权;对于农村的集体所有制企业,生产资料和产品主要由集体控制并拥有,企业的经营计划和生产经营活动主要由集体来决定,国家对其的控制变得越来越弱;此外,农村还出现了很多私人企业和“三资”企业,它们为了实现其独立的经济利益,对行使商品生产经营者的主权有很高的要求。 (二)农村经济成份与产业结构逐渐转向多元和复合 经济体制在不断的改革下,农村经济原有的自给经济逐渐转变为商品经济,农村经济原有的单一经济形式已逐渐转变为多种经济形式,单一的经济结构也变成了一体化经营的复合经济结构,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新格局逐渐形成。 (三)农村经济关系开始走向市场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原来计划经济下的指令性特点逐渐消失,农村里面的生产经营活动已经逐步市场化,完全由市场经济的市场机制、价值规律来自由调节,由市场去优化配置农业各种资源。

二、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一)农产品质量跟不上 目前,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产品供给出现了结构性、地区性和阶段性的过剩。我国农产品产量增长趋势过快,但是由于农业科技发展滞后,人均资源匮乏,导致产品质量没有跟上,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导致大量产品处于积压状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产品的质量提高迫在眉睫,但我国对农业的科技投资存在着严重不足,导致农业技术进步受阻,从而影响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农业对生产的投入严重不足 农村投资出现的问题,一方面是受到资金的限制,另一方面投资动力相对缺乏、缺乏优越的投资“技术”,投资引诱也严重不足。过度安逸的农村生活使得农民缺乏生存和竞争的压力,从而导致其抗风险能力不高,因此农民通过投资来进行改善生活和生产条件的动力相对缺乏。主要是由于农业投资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周期过长,规模较大、风险较高,而且盈利水平还相对较低,缺乏对市场资本吸引力,导致很多企业不愿意去农村投资。 (三)农村集体经济薄弱 目前在我国,还存在着相当大比例的薄弱村集体经济,相对落后的农业基础设施,这些不足严重阻碍了高速发展的农村经济,农村基础设施的滞后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由于集体经济薄弱,使党支部缺乏履行领导职能,缺少为群众提供多种服务的能力,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得不到更好地服务,因此他们的凝聚力、号召力、

农村经济发展研究论文.pdf

一、小城镇建设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客观地讲,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面对的是多层次的二元结构,现代经济部分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传统经济主要集中在广大农村,二者的收敛与弥合出现断层。因此,要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现代经济份额和降低传统经济份额,就必须处理好小城镇建设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发挥小城镇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相互作用,不仅要实现小城镇与乡镇企业的有机结合,还需要从战略上把小城镇的经济发展与整个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实施城市发展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互动融合。即发展农村要跳出“城市抓工业,农村抓农业”的思维定式,用现代工业、现代城市发展的理念谋划农业、农村的发展,用工业化、城镇化的方式组织农业、农村的生产经营,构建工农、城乡机动机制,形成城镇与农村相互发展,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发展。具体来讲,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小城镇和农村应该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特色将带来发展,特色就是生命力”。1996年9月,亚洲建筑师代表在雅加达开会,提出“建设有灵魂的城市与乡村”的主题。可以说,个性与特色就是品牌,它对于小城镇的经济集聚与带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村和小城镇的建设应避免出现“千镇(村)一面”、“模式化”和城区的“翻版”。而是要根据农村和小城镇内部自然要素禀赋的差异性、产业结构的不均衡性,来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农村和小城镇经济。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农村不仅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特有的资源,迅速形成具有竞争力的竞争优势,促进自身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还将为小城镇和农村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很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小城镇和农村的再发展,将会为此特色经济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吸引人才、资金等生产要素的汇聚,从而增强农村和小城镇的特色竞争力。如此点面结合,农村和小城镇将会在互动中形成一个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最终实现农村和小城镇经济的腾飞。 其次,小城镇和农村应该集中发展,发挥集聚效应。小城镇和农村主导产业的建立和发展,可以促进辅助性产业的建立和发展,最终建立起小城镇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合理产业结构体系。在发展这个特色体系的时候,要注意发挥产业集聚的作用。通过集聚,农村和小城镇企业都可以共享社会生产条件,节约基础设施的费用,共享辅助行业提供的专门服务,以及专业化分工和规模化生产带来的好处,减少企业实际生产费用,扩大企业的资本积累,促进企业的发展。在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小城镇的产业规划要时刻注意为农业产业化服务。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关键是要建设上联市场、下联农户的龙头企业,这些龙头企业通过各种市场中介组织和农村社会化服务中心,依托小城镇连接大中城市和辐射农村的功能,把供、产、销串联起来,有利于推动产品市场相对局限的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带动广大农村经济的发展。 最后,小城镇还应该建立专业市场,以此来解决产品和特色产品“卖难”的问题。农产品和特色产品“卖难”矛盾的根源是分散农户和单个企业与市场的联系层,掌握的市场信息非常有限。农户和企业进入市场亦要付出各种各样的代价,由此导致了交易费用的增加,即交易成本很高(包括信息成本、评估成本、交易约签订成本),使单个农户和企业难以承担这些交易成本,生产也就不是围绕着市场而进行,这就出现了农产和特色产品“卖难”的问题。解决“卖难”问题的思路是通过政府和一些民间公会,建立起一些专业市场,立起产品与市场联系的纽带,从而解决农产品和特色产品“卖难 ”的问题。由此可见,小城镇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不可分的。小城镇的建设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许多便利条件,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小城镇建设最现实的基础和最直接的动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除了为小城镇建设解决了一些资金外,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和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一方面使农产品大幅增加,为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为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原料和消费市场,为加速小城镇建设创造了条件。 二、小城镇建设与农村人口转移 小城镇的发展,吸收了集镇周围农村的大批剩余劳动力,是农村剩余人口向城镇转移的蓄水池与有效载体,既解决了农村人口压力,又避免了众多农村人口向大中城市带来的社会问题。对于农民来说,土地不仅是收入的来源之一,也是其生产生活的最后保障。只有在家庭主要劳动力都已相当稳定地转入城镇非农业部门就业,并获得可靠的收入来源以后,他们才可能退出农业部门。因此,小城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前提条件是为其提供相对稳定的就业机会,在农村当地发展非农产业,其重点应是第一产业,尤其是农产品流通业和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务业。这既适应了目前农业商品化、产业化发展的趋势,又可以转移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真正实现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村劳动力彻底从农业中分离出去,一方面可以减少依赖土地的人口,使留农村中的劳动力有可能从事专业化、规模化的生产,提高劳动效率,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另一方面,让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定居小城镇,不仅能为小城镇的建设提供大量的劳动力,又能使从农业中转移出来的人口集中居住,这对发展小城镇中的第三产业又是极为有利的。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缓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转移的农业人口很分散,难以形成对第三产业有消费需求的社会群体。因此,发展小城镇和促进农业现代化、农村第三产业发展是相辅相成的,通过这种互动关系最终实现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三、小城镇建设与农村资源的综合利用 农村资源的持续培育与利用不仅是农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而且也是小城镇自身发展的物质基础。最高限度地利用资源和最低限度地产生废物,应该成为小城镇建设过程中贯穿始终的重要原则,尤其要注意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占用耕地是小城镇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最密切的问题之一。农村由于人口基数大,增长快,人地矛盾十分突出,如果为数众多的小城镇在发展中过多占用耕地,我国的耕地将面临严重的损失,给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带来极为不利的影

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三农问题一直是举国上下关注的焦点,我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快,我认为对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做调查是很有必要的。农村经济的发展不仅仅关系到农民的小康致富更是中国经济发展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并且我也是在农村长大,因此对农村我有着特殊的情感,对农村的经济发展做调查就更有必要了。中国现有8亿农民,对此我想到应该盯住这个庞大的市场,利用这一机遇发挥好拉动国家地区经济增长的的巨大作用。在此背景下我利用寒假时间对我所处的农村经济的现状作了一次调查。通过对农村经济现状的调查,了解当前政府对农村发展所实施的政策,农村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等现状,研究提高提高农村经济水平方案,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二.调查对象: 由于青年人长时间在外,对村里的发展不是很了解,故调查的对象平均年龄为45岁左右。从文化程度来看,人群总体的文化程度稍低,在被调查人群中1/2的人只具有初中以下文凭。从婚姻状况来看,90%都已婚。 从职业状况来看, 80%的调查者的职业都是务农。 三.调查内容: 个人一般情况,家庭财政收支方面,家庭设施方面,家庭消费方面,国家政策方面以及农民对农村的发展建设的意见。 四.调查方式: 由于部分村民文化程度的关系,我主要对本村被调查的农户进行访谈式调查。 五.调查时间:2013年一月底。 六.调查地点:XXX 七.调查结果: 通过对农民们的谈话,已基本了解本地的经济发展状况,总结如下: 家庭年收入约5000元,主要收入来源为务农,每户有可劳动人口约2人,且多为40岁以上。

居民每月各项总支出所占比: 种类比例 日常生活必需 40% 品 教育支出20% 赡养老人9% 农业成本20% 其它11% ,目前农村合作医疗已经基本全部落实到位,所有人都能享受医疗报销,并且现有许多帮助农民的政策,例如粮补等,农民可以更不用担心成本问题,可以更加放心得挣钱。 从大多数农民得知,当前,农村的交通还是个重要问题,住稍偏的居民还是出行不便,交通工具无法到达家门口,并且有地方的医保政策,“家电下乡”就存在欠缺。 总体来说,当前农村发速度正稳步提升,当然还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主要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部分地区的交通及政策落实问题。 八.调查体会: 政策方面:我发现农民普遍认为国家政策的方向及目的是为老百姓谋福利,但是其执行到地方以后已经有所变味。 (一)﹑据本次调查所知,很多的村民反映有地方的医保政策就存在较多不透明的现象。乡卫生所的药物的价格更是高出当地药房药品价格的几倍。并且有些村级医疗合作社的医生在村民购买药品时,不愿意为其进行优惠。这就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在其政策的制定上更加完善。新农村医疗合作政策是一项解决农村治病难﹑看病难这个关系国计民生的问题而制定的,可是在调查中我发现,在一些地方,它并没有起到它应有的那种效果。 (二)﹑在前几年,刚了解到家电下乡政策之后,认为这是一项利民的政策,可是走遍市内各个大型商场及走访农民得知,享受家电下乡优惠政策的家用电器种类少且偏低端产品,并且优惠款额较低,50%的人认为这不会影响他们是

农村经济发展工作汇报

农村经济发展工作汇报 农村经济发展工作汇报 工作汇报农村经济发展工作汇报(完)汇报工作经济发展农村 20**年,全县粮食总产达到70.1万吨,同比增长20%,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5540元,同比增长1 5.4%,提前两年完成了“十一五”规划,实现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目标。广大农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大幅攀升,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我县的主要作法是: 一、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全面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争创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农业稳,则天下安。**县作为我市农业大县,全省重要商品粮基地县,将多打粮、打好粮,确保粮食稳产增产为已任,从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围绕提高粮食产能,走出了一条不单单依靠“政策好”、不完全指望“天帮忙”,更依靠科学发展“人努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固根本”的路子。通过认真组织实施水利化、农机化、科技化“三化工程”,大幅度提高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全年共筹措农田水利和农业开发资金3236万元,以抗旱除涝为重点,全面加强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总灌溉面积43万亩的龙头桥灌区骨干工程自2016年建设以来,已累计完成投资7000万元。通过落实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大幅度增加补贴资金,全县已组建农机合作社15个,扶持发展农机大户1000户,大中型农机具保有量达到

1.2万台套,田间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2%。加大对农民实施粮食作物高产栽培技术培训力度,重点推广了水稻大棚育秧机插深施肥、玉米通透性栽培、大豆大垄密植等项技术,全县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5%,良种覆盖率达到99%。为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我县筹措资金1200万元对农业基础建设和重点产业发展予以补贴。在扶持政策的引导下,全县共完成深松整地60万亩,水利工程土方180万立方米,新建水稻育苗大棚32万平方米,农业阳光保险面积100万亩。通过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粮食亩产由201X年的269公斤提高到20**年347公斤,大幅提升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二、以争取上级农业政策支持为契机,倾力建设全省现代农业试点,打造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的根本出路是现代化。为全面提升我县农业现代装备水平,我们抢抓省实施现代农业示范区试点工程的难得机遇,成功争取并顺利实施了示范区建设。在具体工作中,我们按照打造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的目标定位,坚持大手笔、高起点,打造精品、培育亮点的原则,先行规划、配套建设,举全县之力、集各方资源,以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为突破口,在标准化农田建设、农村泥草房改造、通村公路建设、村屯绿化、有线电视“村村通”、农村社区建设、农民远程教育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等18个方面给予重点倾斜、配套建设。并确定了三位副处级领导定点包扶、驻村办公,19个部门重点帮扶,强力推进。全年累计完成投资5869万元。目前,现代农业示范区农机专业合作社已完成组建工作,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到 4.3万亩。通村公路、24栋别墅区、村办公楼、幼儿园和超市等基础设施建设已完成年度建设计划,并规划建设了集“湿地观光—现

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沈新艺 ? 2012-11-12 09:24:36 来源:《农业经济》2012年第7期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农业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针对近几年的农业发展状况,我们需要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发展状况,制定一套全新的农业发展模式,以解决好农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农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农业问题,对策研究 农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命脉,其发展快慢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的总体水平。最近几年,国家十分重视农业的发展状况,先后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对农民进行补贴,对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也进行法律保护。但是我国农业还是存在不稳定性。为了确保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全面实施,就要充分的了解农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全面分析和总结,更好的保证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发挥本质作用。 一、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出的背景以及发展目标 1、提出背景。所谓在农业领域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即实现农业发展的全面性、可持续性,贯彻好“以人为本”的方针,保护好生态环境。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数量不断增多,用地矛盾出现,许多企业为了建设厂房大量占用耕地,人均耕地面积减少。还有一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排放了大量的废水以及化学物质,使土地盐碱化加剧。这些问题给农业的发展带来了许多障碍。

人口数量不断增多,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为了提高农产品产量,满足市场需求,人们大量使用化肥等药物,也导致了土壤营养成分不断减少,再次降低了作物产量。致使农业发展陷入困境。针对以上这些问题,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利用一些先进的技术来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减少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的使用。深入进行农业改革,保护好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的总体效益。 2、发展目标。通过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设全面的农业机制,实现农林牧副渔共同发展,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粮食产量,加大农民收入,保护生态平衡。真正实现土地的高效可持续利用。保证我国农业在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不动摇。 二、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1、农业土地资源减少,产量降低。我国土地资源是有限的,近几年来随着人们大量砍伐木材、围湖造田,导致荒漠化加剧,湿地面积减少。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资源不断减少。再加上人口增多,城市用地不断向郊区发展,占有了大量农田,也造成土地资源的不断减少,还有一些土地被污染无法进行作物种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一系列的滞后性。 2、农业技术相对落后,推广范围小。我国的农业技术不够先进,没有实现信息化管理,一些种植技术也没有得到推广。与美国、西欧国家相比较存在很大差距。美国的农业主要以大农场的形式存在,且种植人员很少,主要依靠先进的技术和数字化设备进行种植。而我国农业种植主要以集体形式存在,需要的人力比较多,使用的先进种植技术和设备较少。很多地区交通闭塞,当地经济发展落后,采用最初的种植方式,对一些先进的技术不了解。耕作方式对生态环境的持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然后 就农村信用社现在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 了探讨,并对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方 向进行了介绍,然后就改革中相应存在 问题,提出了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建议, 希望我国农村信用社在今后不断壮大, 国有重要意义,农村经济发展对于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经济促进作用。农村信用社作为由农民入股,实行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提供金融服务的地方性金融组织,它的服 务对象是农民,服务区域在农村,服务目标是为了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农 村信用社建社 50 多年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为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以及农村社会稳定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然而,建国后成立的农村信用社都是以 行政指令组合而成的名义上的合作组织,从一开始就不符合“自愿、互助合作、民主管理”等合作制原则规范,经历了多次整顿、改革, 现在合作金融的基本属性已经所剩无几。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极不平衡, 农村信用社现有产权状况的多样性,农民参与农村信用社民主管理的意识低下等原因造成了农村信用社的亏损和历史包袱严重,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变迁的国家偏好和农民的接受程度之间存在着矛盾,信用社复杂的股权结构和长期的“官办”色彩更加剧了这一矛盾。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金融结构不断改进,农村金融竞争已经越发激烈,如何使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大潮中处于不败之地,农村信用社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一、农村信用社面临的主要问题 1、金融风险日益累积。由于众多历史 遗留问题,各地农村信用社都有为数不小的不良资产,随着农信社改革的不断深入,信贷风险也日渐显现,不良信贷资产额和不良资产比率也直线上升,我国农村信用社平均资产负债率为44%,部分地区农村信用社资 产负债率甚至超过了70%。而且贷款到期转 据较多,贷款到期后,只要能收回贷款利息,诸多信用社都采取办理转据方式,有的大额贷款多次转贷,影响了信贷资金的流动性,掩盖了潜在的信贷风险。部分地区放贷收息现象依然存在,部分信用社为片面完成收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