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三 纺织纤维切片制作

实验三   纺织纤维切片制作
实验三   纺织纤维切片制作

实验三纺织纤维切片制作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通过实验,学习纤维的纵向制片,用Y172型哈氏切片器制作纤维断面,了解普通生物显微镜的构造并掌握正确使用方法。

二、实验仪器与用具

生物显微镜,Y172型哈氏切片器,刀片,火棉胶,甘油,擦镜纸,载玻片,盖玻片。

三、试样

纤维若干

四、实验方法与程序

(一)纤维纵向制片

取试样一束,以手扯法整理平直,用右手拇指与食指夹取纤维约20~30根,按在载玻片上,用左手覆上盖玻片,这样使夹取的纤维平直地按在载玻片上。然后,在盖玻片的两端涂上胶水,使盖玻片粘着并增加视野的清晰度。

(二)纤维断面切片制作

哈氏切片器结构如图3—1所示,它主要有两块金属底板,左底板上有凸舌,右底板上有凹槽,两块底板啮合时,凸舌和凹槽之间留有一定大小的空隙,试样就放在空隙中。空隙的正上方,有与空隙大小相一致的小推杆,用精密螺丝控制推杆的位置。切片时,转动精密螺丝,推杆将纤维从底板的另一面推出,推出的距离(即切片的厚度)由精密螺丝控制。

用哈氏切片器制作纤维断面切片时的操作步骤如下:

1.取哈氏切片器,旋松定位螺丝,并取去定位销,将螺座转到与右底板成垂直的定位(或取下),将左底板从右底板上抽出。

图3—1 Y172型纤维切片器

1—金属板(凸槽)2—金属板(凹槽)3—精密螺丝

4—螺丝5—销子6—螺座

2.取一束试样纤维,用手扯法整理平直,把一定量的纤维放入左底板的凹槽中,将右底板插入,压紧纤维,放入的纤维数量以轻拉纤维束时稍有移动为宜。

3.用锋利的切片切去露在底板正、反两面外边的纤维。

4.转动螺座恢复到原来位置,用定位销加以固定,然后旋紧定位螺丝。此时,精密螺丝下端的推杆应对放入凹槽中的纤维束的上方。

5.旋转精密螺丝,使纤维束稍稍伸出金属底板表面,然后在露出的纤维束上涂上一层薄薄的火棉胶。

6.待火棉胶凝固后,用锋利刀片沿金属底板表面切下第一片切片。在切片时,刀片应尽可能平靠金属底板(即刀片和金属底板间夹角要小),并保持两者间夹角不变。由于第一片切片厚度无法控制,一般舍去不用。从第二片开始作正式试样切片,切片厚度可由精密螺丝控制(大概旋转精密螺丝刻度上的一格左右)。用精密螺丝推出试样,涂上火棉胶,进行火棉胶,进行切片,选择好的切片作为正式试样。

7.把切片放在滴有甘油的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在载玻片左角上贴上试样名称标记,然后放在显微镜下观察。

注 1 切片制作时,羊毛切取较为方便,细的其他纤维切取较为困难,因此,可反其他纤维包在羊毛纤维内进行切片,这样容易得到好的切片。

注2 制作切片时,原则上纤维厚度应小于或等于横向尺寸(纤维直径或宽度),以免纤维倒伏,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是一小段一小段的纤维纵向形态。

(三)显微镜观察

显微镜结构如图3—2所示

图3—2显微镜结构图

1—底座2—镜臂3—粗调装置4—镜筒5—载物台6—集光器7—目镜8—物镜

9—物镜转换器10—微调装置11—移动装置12—光阑

显微镜的结构如图3—2所示,它主要由底座、镜筒、目镜、物镜、载物台、光阑、集光器、调焦机构等组成。显微镜的总放大倍数等于物镜放大倍数与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物镜、目镜的放大倍数都标于镜头侧面)。用显微镜观察纤维时的操作步骤如下:

1.将显微镜面对北光,扳动镜臂,使其适当倾斜(老式显微镜无法调节),以适应自己能较舒适地坐着观察。

2.将适当倍数的目镜放在镜筒上,再将低倍物镜转至镜筒中心线上,以便调焦。

3.将集光器升至最高位置,并开启光阑至最大,用一目自目镜向下观察,调节反光镜,使整个视野呈一最强而均匀的光度为止。

4.除去目镜,观察物镜后透镜,调节反光镜的集光器中心,使在物镜后透镜处光线均匀明亮,再调节光阑,使明亮光阑与物镜后透镜大小相一致或稍小些。

5.装上目镜,用粗调装置将镜筒稍许升高,将试样放在载物台上机械移动装置内。

6.再旋转粗调节装置,将物镜下移至最低位置,即物镜尽量接近盖玻片,但注意务必不能使物镜触及盖玻片。这时,操作者眼睛一定霜注视物镜下移,以免损坏镜头。

7.移动载物台上的机械移动装置,即调节前后、左右两个旋钮,使试样移在物镜中心。

8.自目镜下视,用粗调装置慢慢升起镜筒,至见到试样时立即停止。如不能见到试样,则反复进行第6、7、8步骤。

9.见到试样后,再调节微调装置,使试样成像清晰。

10.如需采用高倍物镜(一般纤维纵向只需用低倍物镜观察,纤维断面形态可用高倍的物镜观察),则按上述方法先用低倍物镜调节,得到清晰的成像后,在不改变镜筒位置情况下,转动物镜转换器,使高倍物镜代替低倍物镜,然后自目镜观察。如成像不够清晰,只要稍稍旋转微调装置,即能得到清晰的物像。如果换成高倍物镜后,视野中不见物像,则需稍微移动机械移动装置,就可找到物像。

11.显微镜调节完毕后,将所制得的纵面及断面制片逐一放在载物台移动尺内,在目镜中观察各种纤维的纵、横断面形态。

12.试验完毕,用擦镜纸交显微镜擦干净。

五、实验报告要求

描绘纤维的纵、横断面形态。

六、思考题

1.纤维切片的要求有哪些?

2.使用显微镜时就注意哪些方面?

本实验选自《纺材实验》中国纺织出版社; 由沈建明、徐虹、邬福麟、韩丽云、梁洁编, 姜怀主审; 警告:不经允许不得转载!

鉴别纺织面料的几大方法

鉴别纺织面料的几大方法

纺织面料的鉴别方法 纺织面料鉴别主要可以从三个纬度入手,纺织面料成分、纺织面料正反面及经纬向、纺织面料外观质量,通过对这三大方向去鉴别,可以帮助面料采购商找到物优价廉的好布料。下面,小编详细介绍三大类鉴别法的具体方法,学着点哦~ 1纺织面料成分的鉴别 1.感官鉴别法 (1)主要方法 眼看:运用眼睛的视觉效应,观看面料的光泽明暗、染色情况、表面粗糙与否及组织、纹路和纤维的外观特征。 手摸:运用手的触觉效应,感觉面料的软硬、光滑、粗糙、细洁、弹性、冷暖等。 用手还可以察觉出面料中纤维和纱线的强度和弹性。 耳听、鼻嗅:听觉和嗅觉对判断某些面料的原料有一定的帮助。如蚕丝具有独特的丝鸣声;各类不同纤维面料的撕裂声不同;腈纶和羊毛纤维面料的气味有差异等。 (2)四个步骤 第一步,初步区分纤维或面料的所属大类。 第二步,由面料中纤维的感官特征,进一步判断原料的种类。 第三步,根据面料的感官特征做出最终判断。 第四步,验证判断结果。如果对判断把握不大时,可以采用其他方法予以验证。如果判断有误,可以重新进行感官鉴别或与其他方法相结合进行鉴别。 2.燃烧鉴别法 常见纺织纤维的燃烧特征 ①棉纤维,遇火即燃烧,燃烧速度快,产生黄色火焰,有气味;稍有灰白色烟,离火 后可以继续燃烧,吹熄火焰后仍有火星在续燃,但延续时间不长;燃烧后能保持原绒形状,手触易碎成松散的灰,灰烬呈灰色细软粉末,纤维的烧焦部分为黑色。 ②麻纤维,燃烧的速度很快,软化,不熔,不缩,产生黄色或蓝色火焰,有烧草的气 味;离开火焰继续迅速燃烧;灰烬少,呈浅灰色或白色草灰末状。

③羊毛,接触火焰不马上燃烧,先卷缩,后冒烟,然后纤维起跑燃烧;火焰呈橘色黄 色,燃烧速度比棉纤维慢,离开火焰立即停燃,不易续燃,有烧头发和羽毛的臭味; 灰烬不能保持纤维原状,而呈不定形或球状有光泽的黑褐色脆块,用手指一压即粉碎,灰烬数量较多,有燃烧时的气味。 ④蚕丝,燃烧比较慢,熔融并卷曲,烧时缩成一团,有烧毛发的臭味;离开火焰时略 带闪光,缓慢燃烧,有时会自灭;灰为黑褐色松脆小球,用手指一压即碎。 ⑤粘胶纤维,燃烧性状基本与棉相似,但粘胶纤维燃烧速度比棉纤维稍快,灰烬更少, 有时不易保持原形,粘胶纤维燃烧时会发出轻微的咝咝声。 ⑥醋酯纤维,燃烧速度快,有火花,一边熔化,一边燃烧,烧时有刺鼻的醋酸味;离 开火焰时,一边熔化,一边燃烧;灰为黑色有光泽的不规则块状,可用手指压碎。 ⑦铜氨纤维,燃烧速度很快,不熔融,不收缩,有烧纸的气味;离开火焰继续迅速燃 烧;灰烬少,呈浅灰色或灰白色。 ⑧燃烧时纤维先卷缩,一边熔化,一边缓慢燃烧,有黄白色火焰,火焰边呈蓝色,火 焰顶部冒黑烟;离开火焰继续燃烧,有时会停止燃烧而自灭;燃烧时有芳香气味或甜味;灰烬为黑褐色硬质小球,用手指不易捻碎。 ⑨锦纶,与火焰接近时引起纤维收缩,接触火焰后,纤维迅速卷缩,并熔融成透明的 胶状物,同时有小气泡。 ⑩腈纶,一边熔化熔融,一边燃烧,燃烧速度快;火焰呈白色,明亮有力,有时略有黑烟;有类似烧煤焦油的鱼腥臭味或辛辣味;离开火焰继续燃烧,但燃烧速度缓慢; 灰烬为黑褐色不规则脆性小球,用手指易捻碎。 ?维纶,燃烧时纤维迅速收缩,慢慢燃烧,火焰很小,几乎无烟;当纤维大量熔融时会产生较大的深黄色火焰,有小气泡;烧时带有电石气的特殊臭味;离开火焰继续燃烧,有时会自灭;灰烬为黑褐色不规则脆性小珠,用手指可捻碎。 ?丙纶,一边卷缩,一边熔化,缓慢燃烧;有蓝色明亮火焰,冒黑色浓烟,有胶状物滴下;有类似烧石蜡的气味;离开火焰继续燃烧,有时会自灭;灰烬为不规则硬块状,透明,用手指不易捻碎。 ?氯纶,难以燃烧;在火焰中熔融燃烧,冒黑色浓烟;离开火焰立即熄灭,不能续燃; 烧时有难闻的刺鼻氯臭味;灰烬为不规则黑褐色硬块,用手指不易捻碎。 ?氨纶,接近火焰先膨胀成圆形,而后收缩熔融;在火焰中熔融燃烧,燃烧速度比较缓慢,火焰呈黄色或蓝色;离开火焰边熔融边燃烧,缓慢自灭;烧时有特殊的刺激性气味;灰烬为白色黏着性块状物。

病理组织切片的制作过程

病理组织切片的制作过程 1.取材组织取材的方法是制作切片的一个重要程序,根据教学、科研及外检的具体要求取自人体(外科手术切除标本、活检标本、尸检标本)或动物,并确定取材的部位和方法。取材者需要掌握解剖学、组织学、病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还要掌握实际操作技术,每个组织器官的取材都有一定的部位和方法,不能任意切取组织作为制片材料,不然,无法达到教学、科研和临床诊断的目的,具体要求如下: (1)材料新鲜:取材组织愈新鲜愈好,人体组织一般在离体后,动物组织在处死后迅速固定,以保证原有的形态学结构。 (2)组织块的大小:所取组织块较理想的体积为2.0cm×2.0cm×0.3cm,以使固定液能迅速而均匀地渗入组织内部,但根据制片材料和目的不同,组织块的较理想体积也不同,如制作病理外检、科研切片,其组织块可以薄取0.1~0.2cm 即可,这样可以缩短固定脱水透明的时间,若制作教学切片厚取0.3 ~0.5cm,这样可以同一蜡块制作出较多的教学切片。 (3)勿挤压组织块: 切取组织块用的刀剪要锋利,切割时不可来回锉动。夹取组织时切勿过紧,以免因挤压而使组织、细胞变形。 (4)规范取材部位: 要准确地按解剖部位取材,病理标本取材按照各病变部位、性质的不同,根据要求规范化取材。 (5)选好组织块的切面:根据各器官的组织结构,决定其切面的走向。纵切或横切往往是显示组织形态结构的关键,如长管状器官以横切为好。 (6)保持材料的清洁:组织块上如有血液、污物、粘液、食物、粪便等,可用水冲洗干净后再放入固定液中。 (7)保持组织的原有形态:新鲜组织固定后,或多或少会产生收缩现象,有时甚至完全变形。为此可将组织展平,以尽可能维持原形。 2.固定 (1)小块组织固定法:这是最常用的方法,从人体或动物体取下的小块组织,须立即置入液态固定剂中进行固定,通常,标本与固定液的比例为1:4~20,但组织块不宜过大过厚,否则固定液不能迅速渗透。故取组织块的大小一般为2.0cm×2.0cm×0.3cm。 (2)注射、灌注固定法:某些组织块由于体积过大或固定液极难渗入内部,或需要对整个脏器或整个动物体进行固定。这时宜采用注射固定或灌注固定法。将固定液注入血管,经血管分支到达整个组织和全身,从而得到充分的固定。 (3)蒸汽固定法:比较小而厚的标本,可采用锇酸或甲醛蒸汽固定法。如血液涂片,则应在血片未干燥前采用锇酸或甲醛蒸汽接触固定。 最常用的固定液有10%甲醛固定液和95%乙醇固定液。

纺织纤维鉴别及成分分析实验报告

纺织纤维和面料的鉴别及其成分含量 一、实验目的 1.学会以手感目测法、燃烧法、溶解法及显微镜观察法鉴别各种纤维; 2.通过鉴别进一步理解不同纤维之间的特征、性能的差异。 二、实验原理 纤维鉴别就是利用各种纤维的外观形态和内在性质的差异,采用物理、化学等方法将其区分开来,一般采用如下三个步序。 1.手感目测法 感官法即通过人的感觉器官,眼、耳、鼻、手等,根据纤维、织物的不同外观和特点,对其成分进行判断。 原理:依靠人眼看(纤维或织物的颜色、质地、光泽等)、手摸(纤维或织物质感、厚度等)、耳听(织物摩擦声等)来鉴别服装材料纤维种类的一种方法。 2.显微镜法 天然纤维中棉、毛、麻、丝,由于动物物种的差异及形成纤维的过程不同,致使纤维形态各异。化学纤维由于纺丝方法、成形条件不同,横截面形状也有所不同。借助显微镜观察纤维纵向外形、截面形状或配合染色等方法,可以进行大致的区分,对形态特征典型的试样即可进行准确的判断。当然利用显微镜法进行观察首先能够判别样品是否为单一纤维构成,进而考虑分开鉴别。 3.燃烧法 不同纤维的化学组成不同,可以根据各种纤维燃烧现象进行鉴别。譬如,棉花与黏胶、麻类等纤维素纤维的主要成分均为纤维素,因此在与火焰接触时迅速燃烧,离开火焰后会继续燃烧,且伴有烧纸(主要成分亦为纤维素)气味,燃烧后留下少量灰烬;羊毛之类的动物纤维接触火焰时也能燃烧,燃烧时散发出类似烧头发的强烈臭味,这是因为它们的组成主要是角质蛋白,燃烧完毕留下黑色松脆的灰烬;上述方法能够粗略地区分纤维的大类。合成纤维一般组成差异较大,接近火焰时,也有各种气味,但很难从中确切判断纤维的品种。 4.溶解法 溶解法是利用各种纤维在不同的化学溶剂中的溶解特性来鉴别纤维的。对于混纺纤维可用一种试剂溶去一种组分,从而可以进行定量测定各种纤维的溶解情况。各种纤维在不同的化学溶剂中,其浓度、温度不同时会出现不同的溶解情况,依次可进行未知纤维的鉴别。 三、实验仪器及材料 仪器:普通生物显微镜、镊子、剪刀、载玻片、盖玻片、蒸馏水。 材料:编号1:白色纱线; 编号2:花纹织物。 四、实验步骤 1.手感目测法: 手感:用手揉搓编号1的纱线团和编号2的织物。感受其柔软度、光滑程度(滑或粗糙)。

饲料中粗纤维的测定

饲料中粗纤维含量的测定过滤法 Feeding stuffs-Determination of fiber content-Method with intermediate filtration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粗纤维含量测定的过滤法,描述了手工操作和半自动操作的测定步骤。。 本方法适用于粗纤维含量大于10g/kg的饲料。 注:对粗纤维含量等于或小于10g/kg的饲料,可用ISO6541[7]描述的方法测定。 本标准还适用于谷物和豆类植物。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6682 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neq ISO3696:1987) GB/T 20195 动物饲料试样的制备(ISO6498:1998,IDT) GB/T 14699.1 饲料采样(ISO 6497:2002,IDT)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粗纤维含量 crude fiber content 在样品按本标准规定的分析步骤用酸和碱消煮后所获得的干燥残渣灰化所丢失的质量除以试样的质量。 注:粗纤维含量以克每千克表示,也可用质量分数(%)表示。 4 原理 用固定量的酸和碱,在特定条件下消煮样品,再用醚、丙酮除去醚溶物,经高温灼烧和扣除矿物质的量,所余量称为粗纤维。(试样用沸腾的稀释硫酸处理,过滤分离残渣,洗涤,然后用沸腾的氢氧化钾溶液处理,过滤分离残渣,洗涤,干燥,称量,然后灰化。因灰化而失去的质量相当于试料中粗纤维质量。)它不是一个确切的化学实体,只是在公认强制规定的条件下,测出的概略养分。其中以纤维为主,还有少量半纤维和木质素。 5 试剂和材料 除非另有规定,只用分析纯试剂。 5.1水至少应为GB/T6682规定的三级水。

组织病理切片的制作过程

组织病理切片的制作过程 1.取材组织取材的法是制作切片的一个重要程序,根据教学、科研及外检的具体要求取自人体(外科手术切除标本、活检标本、尸检标本)或动物,并确定取材的部位和法。取材者需要掌握解剖学、组织学、病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还要掌握实际操作技术,每个组织器官的取材都有一定的部位和法,不能任意切取组织作为制片材料,不然,无法达到教学、科研和临床诊断的目的,具体要求如下: (1)材料新鲜:取材组织愈新鲜愈好,人体组织一般在离体后,动物组织在处死后迅速固定,以保证原有的形态学结构。 (2)组织块的大小:所取组织块较理想的体积为2.0cm×2.0cm×0.3cm,以使固定液能迅速而均匀地渗入组织部,但根据制片材料和目的不同,组织块的较理想体积也不同,如制作病理外检、科研切片,其组织块可以薄取0.1~0.2cm即可,这样可以缩短固定脱水透明的时间,若制作教学切片厚取0.3 ~0.5cm,这样可以同一蜡块制作出较多的教学切片。 (3)勿挤压组织块: 切取组织块用的刀剪要锋利,切割时不可来回锉动。夹取组织时切勿过紧,以免因挤压而使组织、细胞变形。 (4)规取材部位: 要准确地按解剖部位取材,病理标本取材按照各病变部位、性质的不同,根据要求规化取材。 (5)选好组织块的切面:根据各器官的组织结构,决定其切面的走向。纵切或横切往往是显示组织形态结构的关键,如长管状器官以横切为好。 (6)保持材料的清洁:组织块上如有血液、污物、粘液、食物、粪便等,可用水冲洗干净后再放入固定液中。

(7)保持组织的原有形态:新鲜组织固定后,或多或少会产生收缩现象,有时甚至完全变形。为此可将组织展平,以尽可能维持原形。 2.固定 (1)小块组织固定法:这是最常用的法,从人体或动物体取下的小块组织,须立即置入液态固定剂中进行固定,通常,标本与固定液的比例为1:4~20,但组织块不宜过大过厚,否则固定液不能迅速渗透。故取组织块的大小一般为2.0cm×2.0cm×0.3cm。 (2)注射、灌注固定法:某些组织块由于体积过大或固定液极难渗入部,或需要对整个脏器或整个动物体进行固定。这时宜采用注射固定或灌注固定法。将固定液注入血管,经血管分支到达整个组织和全身,从而得到充分的固定。 (3)蒸汽固定法:比较小而厚的标本,可采用锇酸或甲醛蒸汽固定法。如血液涂片,则应在血片未干燥前采用锇酸或甲醛蒸汽接触固定。 最常用的固定液有10%甲醛固定液和95%乙醇固定液。 3.脱水透明标本经过固定和冲洗后,组织中含有较多的水分,必须将组织块的水分置换出来,这一过程叫做脱水。无论是用蜡切片,还是用火棉胶切片,都必须除去组织中所含水分,因含水组织与蜡、火棉胶等包埋材料不相容,常用的脱水剂为一系列不同浓度的乙醇。 脱水的步骤是:80%、90%、95%、100%各种浓度乙醇2小时,此过程可用脱水机自控完成。 丙酮也是一种脱水能力很强的脱水剂,但因其脱水能力很强,对组织有剧烈收缩作用,在制作科研、教学切片时一般不用该试剂。因乙醇、丙酮等不溶于蜡,还要经过一个能溶于蜡的溶剂替代过程称为透明。常用的透明剂有二甲苯、三氯甲烷、水酸甲酯等。 4.浸蜡、包埋

茶 粗纤维测定

茶粗纤维测定 Tea—Determination of crude fibre content GB/T8310—2002代替GB/T8310—1987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对茶叶中粗纤维测定的原理、仪器和用具、试剂和溶液、操作方法及结果计算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茶叶中粗纤维含量的测定。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8302—2002 茶取样 GB/T8303—2002 茶磨碎试样的制备及其干物质含量测定 3 原理 用一定浓度的酸、碱消化处理试样,留下的残留物,再经灰分、称量。由灰化时的质量损失计算粗纤维含量。 4 仪器和用具 实验室常规仪器及下列各项: 4.1 分析天平:感量0.001g。 4.2 尼龙布:孔径50μm(相当于300目)。 4.3 玻质砂芯坩埚:微孔平均直径80μm~160μm,体积30mL。4.4 高温炉:525℃±25℃。

4.5 鼓风电热恒温干燥箱:温控120℃±2℃。 4.6 干燥器:盛装有效干燥剂。 5 试剂和溶液 所用试剂应为分析纯(AR)。水为蒸馏水。 5.1 硫酸:1.25%溶液。 5.2 氢氧化钠:1.25%溶液。 5.3 盐酸:1%溶液。 5.4 95%乙醇。 5.5 丙酮。 6 操作方法 6.1 取样 按GB/T8302的规定。 6.2 试样制备 按GB/T8303的规定。 6.3 测定步骤 6.3.1 酸消化 称取试样(6.2)约2.5g(准确至0.001g)于400mL烧杯中,加入约100℃的1.25%硫酸溶液(5.1)200mL,放在电炉上加热(在1min 内煮沸)。准确微沸30min,并随时补加热水,以保持原溶液的体积。移去热源,将酸消化液倒入内铺50μm尼龙布(4.2)的布氏漏斗中,缓缓抽气减压过滤,并用每次50mL沸蒸馏水洗涤残渣,直至中性,10min内完成。 6.3.2 碱消化

纺织纤维的各种鉴别方法

纺织纤维的各种鉴别方法 1、显微镜观察法 利用显微镜观察纤维的纵向和横断面形态特征来鉴别各种纤维,是广泛采用的一种方法。它既能鉴别单成份的纤维,也可用于多种成份混合而成的混纺产品的鉴别。天然纤维有其独特的形态特征,如棉纤维的天然转曲,羊毛的鳞片,麻纤维的横节竖纹,蚕丝的三角形断面等,用生物显微镜能正确地辨认出采。而化学纤维的横断面多数呈圆形,纵向平滑,呈棒状,在显微镜下不易区分,必须与其他方法结合,才能鉴别。 2、燃烧法 燃烧法是鉴别纤维的常用方法之一,它是利用纤维的化学组成不同,其燃烧特征也不同来区分纤维的种类。取一小束待鉴别的纤维,用镊子夹住,缓慢地移近酒精灯火焰,仔细观察纤维接近火焰,在火焰中,和离开火焰后的燃烧状态,燃烧时散发的气味,以及燃烧后灰烬的特征,对照纤维燃烧特征表,粗略地鉴别属于哪一类纤维。 燃烧法适用于纯纺产品,不适用于混纺产品,或经过防火、防燃及其他整理的纤维和纺织品。 几种常见纤维的燃烧特征如表所示。 表几种常见纤维的燃烧特征

3、药品着色法 药品着色法是根据各种纤维对某种化学药品的着色性能不同来迅速鉴别纤维品种的方法,此法适用于未染色的纤维或纯纺纱线和织物。鉴别纺织纤维用的着色剂分专用着色剂和通用着色剂两种。前者用以鉴别某一类特定纤维,后者是由各种染料混合而成,可对各种纤维染成各种不同的颜色,然后根据所染的颜色不同鉴别纤维。通常采用的着色剂有碘一碘化钾溶 液。 碘一碘化钾溶液是:将碘20克溶解于100毫升的碘化钾饱和溶液中,把纤维浸入溶液中。~1分钟,取出后水洗于净,根据着色不同,判别纤维品种。几种纺织纤维的着色反应如表 所示。 表几种纤维的着色反应

病理切片的制作过程

1.7.1 修整组织 将手术切取的乳腺肿瘤切成一个平整面,各组织块不宜太大,以便固定剂穿透和组织脱水等操作,通常以10 mm×10 mm×3mm或5mm×5mm×3mm为宜。找到不同的部位切取2块,以备后用。 1.7.2 组织洗涤 组织经修整后,组织中的福尔马林等必须冲洗干净,尤其是含有重金属的物质存在。因为残留在组织中的福尔马林,有的不利于染色,有的产生沉淀或结晶影响观察,所以组织修整后应冲洗12h左右。 1.7.3 组织脱水 组织经洗涤后,组织中含有大量水分,由于水与石蜡不能互溶,所以必须将组织中的水分除去。 80%乙醇溶液:2h 95%乙醇溶液:1h 95%乙醇溶液:1h 100%乙醇溶液:30min 100%乙醇溶液:30min 1.7.4 组织透明 由于乙醇与石蜡不相溶,而二甲苯既能溶于乙醇又能溶于石蜡,所以脱水后还要经过二甲苯以过渡。当组织中全部被二甲苯占有时,光线可以透过,组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透明状态。 二甲苯Ⅰ:30min 二甲苯Ⅱ:10min 1.7.5 组织浸蜡 浸蜡的目的是除去组织中的透明剂(如二甲苯等),使石蜡渗透到组织内部达到饱和程度以便组织包埋。浸蜡时间根据组织的透蜡时间较长,需3h左右。浸蜡应在恒温箱内进行,并保持箱内温度在55℃左右,注意温度不要过高,以免组织发脆。 石蜡Ⅰ:1h

石蜡Ⅱ:1h。 石蜡Ⅲ:1h 1.7.6 组织包埋 将经过透蜡的组织连同熔化的石蜡,一起倒入容器内,然后立即投入冷水中,使其立刻凝固成蜡块的过程。包埋时,将纸盒放在温箱旁边,用镊子夹取组织平放于纸盒底部,,再用温镊子轻轻拨动组织,从温箱中取出盛放纯石蜡的蜡杯,沿壁倒入包埋用的纸盒中,速度要慢。待石蜡凝固(约30min)后放入冰箱保鲜层内以备后用。包埋时应根据组织材料、切片厚度、气候条件等因素,选择不同熔点的石蜡,新的石蜡一般要熬顿几次,以免石蜡固定后有气泡,影响切片。用于包埋的石蜡的熔点在50~60℃之间。 1.7.7 组织切片 (1)从冰箱里拿出蜡块,进行修快 (2)将已固定和修好的石蜡块台木装在切片机的夹物台上。 (3)将切片刀固定在刀夹上,刀口向上。 (4)摇动推动螺旋,使石蜡块与刀口贴近,但不可超过刀口。 (5)调整石蜡块与刀口之间的角度与位置,刀片与石蜡切片约成15度左右。 (6)调整厚度调节器到所需的切片厚度,先调约为25um,待切平后改为5um。 (7)一切调整好后方可以开始切片。此时右手摇动转轮,让蜡块切成蜡带,左手持毛笔将蜡带提起,摇转速度不可太急,通常以40-60r/min。 (8)切成的蜡带到10-20cm长时,右手用另一支毛笔轻轻地将蜡带挑起,以免卷曲,并牵引成带,平放在蜡带盒上,靠刀面的一面较光滑,朝下,较皱的一面朝上。 (9)感觉效果较好的蜡片一小段,用单面刀片切取,再放入约43℃的水浴锅中展片,观察切片是否良好。 (10)切片工作结束后,应将切片刀取下用氯仿擦去刀上沾着的石蜡,把切片机擦拭干净妥为保存。 1.7.8 贴片

粗纤维的国标检测方法

【GB/T 5009.10—1985】 食品中粗纤维的测定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植物类食品中粗纤维含量的测定。 1 原理 在硫酸作用下,样品中的糖、淀粉、果胶质和半纤维素经水解除去后,再用碱处理,除去蛋白质及脂肪酸,遗留的残渣为粗纤维。如其中含有不溶于酸碱的杂质,可灰化后除去。 2 试剂 2.1 1.25%硫酸。 2.2 1.25%氢氧化钾溶液。 2.3 石棉:加5%氢氧化钠溶液浸泡石棉,在水浴上回流8h以上,再用热水充分洗涤。然后用20%盐酸在沸水浴上回流8h以上,再用热水充分洗涤,干燥。在600~700℃中灼烧后,加水使成混悬物,贮存于玻塞瓶中。 3 操作方法 3.1 称取20~30g捣碎的样品(或5.0g干样品),移入500ml锥形瓶中,加入200ml煮沸的1.25%硫酸,加热使微沸,保持体积恒定,维持30min,每隔5min 摇动锥形瓶一次,以充分混合瓶内的物质。 3.2 取下锥形瓶,立即用亚麻布过滤后,用沸水洗涤至洗液不呈酸性。 3.3 再用200ml煮沸的1.25%氢氧化钾溶液,将亚麻布上的存留物洗入原锥形瓶内加热微沸30min后,取下锥形瓶,立即以亚麻布过滤,以沸水洗涤2~3次后,移入已干燥称量的G2垂融坩埚或同型号的垂融漏斗中,抽滤,用热水充分洗涤后,抽干。再依次用乙醇和乙醚洗涤一次。将坩埚和内容物在105℃烘箱中烘干后称量,重复操作,直至恒量。 如样品中含有较多的不溶性杂质,则可将样品移入石棉坩埚,烘干称量后,再移入550℃高温炉中灰化,使含碳的物质全部灰化,置于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称量,所损失的量即为粗纤维量。 3.4 计算 式中:X——样品中含粗纤维的含量,%; G——残余物的质量(或经高温炉损失的质量),g; m——样品的质量,g。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全国卫生标准技术委员会食品卫生标准分委员会提出,由卫生部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归口。 本标准由卫生部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负责起草。

大鼠肝脏组织病理切片的制作和HE染色

大鼠肝脏组织病理切片的制作和HE染色 步骤如下: (一)固定与修块 取组织块放入Bouin氏液中,组织块的直径应小于7mm。6小时左右后用双面 刀片将组织块修剪成3-5mm3大小。 (二)脱水与透明 1. 75%乙醇50分钟 2. 85%乙醇50分钟 3. 95%乙醇(I) 30分钟 4. 95%乙醇(II) 30分钟 5. 100%乙醇(I) 30分钟 6. 100%乙醇(II) 30分钟 7 1/2二甲苯(乙醇与二甲苯等体积)20分钟 &二甲苯(I)20分钟 9 .二甲苯(II)10分钟(可依据透明效果而定) 若脱水不好,二甲苯溶液颜色会变混浊。在每一步骤之后,要充分滤干组织块,一般用筒纸吸干组织块上的液体,以免影响其他液体的浓度,但也要防止组织块干燥。全过程约需要5h。(三)浸蜡、包埋与修蜡块 1.浸蜡:将60C恒温箱打开,使石蜡充分溶解,待脱水与透明结束后,将组织块转入石蜡里,放置于60 C恒温箱120分钟。 2 .包埋:将60 C的石蜡倒入纸盒内,然后用小镊子将各组织块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好,使切面朝下。不同组别的同一组织包埋于一个蜡块中,以保证切片和染色条件相同。为防止倒入纸盒内的石蜡底部立刻凝固,可将纸盒置于一玻璃板 上(或大培养皿内),然后将玻璃板置于80-90 C左右热水上,包埋时蜡盒底部要放平,做蜡块的蜡要反复冻融较好。 3 .修蜡块:待纸盒内蜡凝固后,用刀片将其修成梯形,组织块与蜡块边缘之间的距离不得小于2mm。 (四)切片 在载玻片上擦少量甘油蛋白。可滴半滴甘油蛋白于载玻片上,用手指充分抹 匀,呈半干状为佳。切片厚约4-8卩m,将切片在55C左右水浴中展开,展开程度 以带黄颜色的组织完全摊平为准。用涂有甘油蛋白的载玻片从水浴中捞取切片,放入37C烘箱中过夜。每个组织块捞片2张。过夜后,将载玻片置于玻片架上, 进行下面的实验。 (五)脱蜡、染色与脱水 倾斜玻片架,将玻片架和载玻片下缘的试剂用筒纸吸干,减轻对其他试剂浓 度的影响。全过程约需要60分钟。 1.脱蜡 (1)二甲苯(I)15分钟 (2)二甲苯(II)15分钟 (3)100%乙醇2分钟 (4)95%乙醇(I)1分钟 (5)95%乙醇(II)1分钟 (6)蒸馏水浸洗1分钟 2 .染色

粗纤维测定仪

CXC—06粗纤维测定仪使用说明书 CXC—06型粗纤维测定仪是依据目前常用的酸碱消煮法来消煮样品,并进行重量测定来得到试样的粗纤维含量的仪器。适用于对各种饲料、粮食、谷物、食品等对粗纤维含量的测定。 本仪器采用浓度准确的酸和碱,在特定条件下消煮样品,再用乙醇除去可溶物质,经高温灼烧后扣除矿物质的量,所含量称粗纤维。它不是一个确切的化学实体,只是在公认强制规定条件下测出的概略成分,其中以纤维素为主,还有少量半纤维素和木质素。 技术指标 1.测定对象:各种饲料、粮食、谷物、食品及其他需测定粗纤维含量的农副产品; 2.测试样品数:6个/次; 3.重复性误差:粗纤维含量在10%以下,绝对误差≤0.4; 粗纤维含量在10%以上,相对误差≤4%; 4.测定时间:在仪器上所需大约为90min(包括酸30分、碱30分、抽滤和洗涤约30分); 5.电源电压:AC 220V/50HZ; 6.功率:3.3KVA; 7.体积:540×450×670mm3; 8.重量:28Kg。

CXC—06粗纤维测定仪详细使用说明书 仪器的操作 一.化验室需配备的仪器设备: 1.粗纤维测定仪; 2.实验室用样品粉碎机; 3.分样筛:孔径1mm(18目); 4.分析天平:感量0.0001g; 5.电热恒温箱:可将温度控制在130℃; 6.高温炉:在200℃—800℃可调; 7.干燥器:以变色硅胶为干燥剂。

二.需配备的试剂: 1.硫酸(GB625)溶液:0.128±0.005mol/L,氢氧化钠标准溶液标定(GB601); 2.氢氧化钠(GB629)溶液:0.313±0.005mol/L,邻苯二甲酸氢钾法标定(G B601); 3.95%乙醇(GB679); —1002); 4.乙醚(HG 3 5.正辛醇(消泡剂); 6.试纸。 三.操作前的准备: 1.将仪器放置于工作台上,工作台就近应有水池和水嘴。将三个烧瓶放置于仪器顶部的电加热板上,并将顶部小孔中伸出的写明酸、碱、蒸馏水的橡胶管套在相应烧瓶下部的水嘴上,三个烧瓶的位置从左至右相应为酸、碱、蒸馏水。然后将进出水嘴(位于机箱左下侧)分别套上橡胶管。5个水嘴分别为:靠前的两个为进水嘴,分别用橡胶管接自来水龙头,靠后的上两个为出水嘴,靠后的下面一个为抽滤出水嘴,均用橡胶管引入水池。 2.将样品用粉碎机粉碎,全部通过18目的分样筛后放入密封容器。 3.样品中若脂肪含量大于10%,则必须脱脂;脂肪含量若小于10%可不脱脂。 4.将坩埚用蒸馏水洗净,使其不带任何杂质,并将其置于恒温箱内,在温度100℃左右烘30分左右,然后移入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并将其编号,再置于干燥器内备用。 5.将电源线一头插入仪器右下侧的电源插座中,另一头插入交流220V的电源插座中。注意:实验室的电源插座必须用三脚插座,并且必须可靠接地。 操作步骤 1.在仪器顶部的酸、碱、蒸馏水烧瓶中分别加入已配制好的酸、碱和蒸馏水,应基本加满(不少于2000ml),将瓶盖盖上。 2.在坩埚内放入1-2g(精确到0.0002g)试样,并将装好式样的坩埚分别放入6个抽滤座中,注意要放在抽滤座中央的白色硅橡胶密封圈上,并使其与上面的消煮管下套中的硅橡胶密封圈对齐,不要将坩埚放偏或放斜,否则将会漏液。当6个坩埚均放置准确后用右手握住胶木球,稍稍压下操纵杆,使坩埚的上口刚刚套入消煮管下套中(但不要锁紧),同时用左手分别依次捏住6个坩埚转动并崴一下,看看6个坩埚的上口是否都落在消煮管下套中,在确信完全对准后再加力压下操纵杆并自动锁紧(听到嗒的一声即是锁紧的声音)。 3.打开冷却水的进水龙头,应注意水量要适中。将面板上的预热调压旋钮和消煮调压旋钮逆时针旋到底,打开电源开关,调整定时器的设定时间为30分

《FZ-T01057-2007纺织纤维鉴别试验方法》读书报告(可编辑修改word版)

《FZ/T 01057-2007 纺织纤维鉴别试验方法》读书报告FZ/T 01057-2007《纺织纤维鉴别试验方法》包括九个部分,它们分别是: 1. FZ/T 01057.1-2007 通用说明; 2. FZ/T 01057.2-2007 燃烧法; 3. FZ/T 01057.3-2007 显微镜法; 4. FZ/T 01057.4-2007 溶解法; 5. FZ/T 01057.5-2007 含氯含氮呈色反应法; 6. FZ/T 0105 7.6-2007 熔点法; 7. FZ/T 01057.7-2007 密度梯度法; 8. FZ/T 01057.8-2007 红外光谱法; 9. FZ/T 01057.9-2007 双折射率法。 该套标准系统的描述了纺织纤维的各种鉴别方法。仔细阅读这套标准之后,我对纺织纤维成分鉴别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1.纺织纤维简介 从生产实用角度看,长度达到数十毫米以上,具有一定的强度、一定的可绕曲性和相互纠缠抱合性能及其他服用性能,可以生产纺织制品(如纱线、绳带、机织物、针织物等)的,叫做纺织纤维。 纺织纤维的种类繁多,包括天然纺织纤维及人工合成的化学纤维。可以按

其获得来源、基本组成等区分为几个大类和小类。具体分类如表 1.1。该表中列举了一些常见的纺织纤维。 表1.1 纺织纤维分类表 2.纺织纤维鉴别常用试验方法 根据FZ/T01057《纺织纤维鉴别实验方法》标准,主要通过燃烧、显微镜观察、化学试剂溶解、熔点测定等方法来鉴别出纺织品的成分。 2.1 燃烧鉴别法(FZ/T01057-2): 不同的纤维在燃烧过程中有不同特征,可以通过分辨燃烧时的火焰、烟、灰烬或气味来识别。例如,棉、麻等纤维素纤维燃烧时有烧纸的气味;毛、丝等蛋白质纤维燃烧时有烧头发的臭味;合成纤维涤纶、锦纶、腈纶都是高分子聚合物,靠近火焰时纤维首先收缩熔融,其中聚涤纶燃烧时有甜味,锦纶燃烧时有氨基味,腈纶燃烧时有辛辣味。 2.2 显微镜鉴别法(FZ/T01057-3):

病理实验切片图片整理(第一部分)

1.肝细胞水肿(肝细胞浆混浊肿胀,有小空泡) 2.肝细胞脂肪变(胞核被挤向一侧) 3.肾梗死(形状在,核不在) (与正常的对比观察)

4.肉芽组织(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炎症细胞) 5.脾动脉玻璃样变(蛋白质蓄积,正常动脉壁结构消失) 6.肺淤血水肿(肺泡腔内有水肿液,红细胞及心衰细胞) (急性和慢性比较)

7.慢性肝淤血(肝窦扩大,淤血,出血。小叶中央静脉淤血,出血。肝细胞有脂肪变性。汇管区肝细胞较正常) 8.混合血栓(血小板小梁,大量的红细胞,纤维蛋白网) 9.绒毛心(纤维素性心外膜炎。心包膜外大量红染的纤维蛋白及炎细胞浸润) 10.肝脓肿(肝细胞变性坏死,液化可见脓细胞即变性坏死的中性粒细胞)

11.蜂窝织炎性阑尾炎(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在阑尾肌层) 12.肉芽肿(虫卵及异物巨细胞) 13.纤维瘤(良性,外观呈结节状,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有包膜,切面灰白色,质地硬。瘤组织内的胶原纤维成编织状) 14.纤维肉瘤(肿瘤细胞异型性明显,梭形或不规则型,细胞大小不一,核大,色深,可见瘤巨细胞及异常核分裂像。细胞排列紊乱,胶原纤维少,血管丰富)

15.皮肤乳头状瘤(瘤组织表面为分化成熟的高度增生的鳞状细胞构成,呈乳头状突起乳头中心是中心索(纤维组织,血管,少数炎症细胞) 16.乳房纤维腺瘤: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表面光滑,有包膜。由增生的腺导管及纤维组织构成 17.鳞癌:癌细胞巢状排列,有粉红色的角蛋白,角化珠 (高分化与低分化鳞癌比较)

18.腺癌(腺体的正常结构消失,癌细胞大小不等、形状不一、排列不规则,排列成多层。背靠背、共壁现象。) 19.风湿性心肌炎(风湿细胞又称为阿少夫细胞,横切面似枭眼状,纵切呈毛虫状,风湿小体) 20.原发性颗粒性固缩肾(纤维化肾小球,并有代偿性肥大的肾小球) 21.动脉粥样硬化(纤维帽(玻璃样变)胆固醇结晶(针状空隙)、细胞外脂质和坏死物质,肉芽组织、泡沫细胞)

【实用文档】粗纤维的国标测定方法

粗纤维的国标测定方法 【GB/T 5009.10—1985】 食品中粗纤维的测定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植物类食品中粗纤维含量的测定。 1 原理 在硫酸作用下,样品中的糖、淀粉、果胶质和半纤维素经水解除去后,再用碱处理,除去蛋白质及脂肪酸,遗留的残渣为粗纤维。如其中含有不溶于酸碱的杂质,可灰化后除去。 2 试剂 2.1 1.25%硫酸。 2.2 1.25%氢氧化钾溶液。 2.3 石棉:加5%氢氧化钠溶液浸泡石棉,在水浴上回流8h以上,再用热水充分洗涤。然后用20%盐酸在沸水浴上回流8h以上,再用热水充分洗涤,干燥。在600~700℃中灼烧后,加水使成混悬物,贮存于玻塞瓶中。 3 操作方法 3.1 称取20~30g捣碎的样品(或5.0g干样品),移入500ml锥形瓶中,加入200ml煮沸的1.25%硫酸,加热使微沸,保持体积恒定,维持30min,每隔5min摇动锥形瓶一次,以充分混合瓶内的物质。 3.2 取下锥形瓶,立即用亚麻布过滤后,用沸水洗涤至洗液不呈酸性。 3.3 再用200ml煮沸的1.25%氢氧化钾溶液,将亚麻布上的存留物洗入原锥形瓶内加热微沸30min后,取下锥形瓶,立即以亚麻布过滤,以沸水洗涤2~3次后,移入已干燥称量的G2垂融坩埚或同型号的垂融漏斗中,抽滤,用热水充分洗涤后,抽干。再依次用乙醇和乙醚洗涤一次。将坩埚和内容物在105℃烘箱中烘干后称量,重复操作,直至恒量。 如样品中含有较多的不溶性杂质,则可将样品移入石棉坩埚,烘干称量后,再移入550℃高温炉中灰化,使含碳的物质全部灰化,置于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称量,所损失的量即为粗纤维量。 3.4 计算

式中:X——样品中含粗纤维的含量,%; G——残余物的质量(或经高温炉损失的质量),g; m——样品的质量,g。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全国卫生标准技术委员会食品卫生标准分委员会提出,由卫生部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归口。 本标准由卫生部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负责起草。

纺织纤维分类及鉴别基础知识

(2) 、麻纤维手感较粗硬。 (5) 、化学纤维中只有粘胶纤维的干、湿状态强力差异大。 (1) 、棉纤维:横截面形态:腰圆形,有中腰;纵面形态:扁平带状,有天然转曲。 (4) 、兔毛纤维:横截面形态:哑铃型,有毛髓;纵面形态:表面有鳞片。 (5) 、桑蚕丝纤维:横截面形态:不规则三角形;纵面形态:光滑平直,纵向有条纹。 (6) 、普通粘纤:横截面形态:锯齿形,皮芯结构;纵面形态:纵向有沟槽。 (7) 、富强纤维:横截面形态:较少齿形,或圆形,椭圆形;纵面形态:表面平滑。 不清晰骨形条纹。

(5) 、粘胶纤维:白色紫阴影 (6) 、有光粘胶纤维:淡黄色紫阴影 (7) 、涤纶纤维:白光青天光很亮 (8) 、维纶有光纤维:淡黄色紫阴影。 5、燃烧法:根据纤维的化学组成不同,燃烧特征也不同,从而粗略地区分岀纤维的大类。儿种常见纤维的燃 烧特征判别对照如下: (1) 、棉、麻、粘纤、铜氨纤维:靠近火焰:不缩不熔;接触火焰:迅速燃烧;离开火焰: 继续燃烧;气味:烧纸的气味;残留物特征:少量灰黑或灰白色灰烬。 靠近火焰:卷曲且熔;接触火焰:卷曲,熔化,燃烧;离 燃烧;气味:石蜡味;残留物特征:灰白色硬透明圆珠。 气味:特异味;残留物特征:白色胶状。 焰:自行熄灭;气味:刺鼻气味;残留物特征:深棕色硬块。 靠近火焰:熔缩;接触火焰:熔融,燃烧;离开火焰:继续 燃烧,冒黑烟;气味:特有香味;残留物特征:不规则焦茶色硬块。 (2)、蚕丝、毛纤维: 开火焰:缓慢燃烧有时自行熄灭; 气味:烧毛发的气味; 残留物特征:松而脆黑色颗粒或焦炭状。 (3)、涤纶纤维: 靠近火焰:熔缩; 接触火焰:熔融,冒烟,缓慢燃烧;离 开火焰:继续燃烧,有时白行熄灭;气味:特殊芳香甜味; 残留物特征:硬的黑色圆珠。 (4)、锦纶纤维: 靠近火焰:熔缩; 接触火焰:熔融,冒烟;离开火焰:白 灭;气味:氨基味;残留物特征:坚硬淡棕透明圆珠。 (5)、膳纶纤维: 靠近火焰:熔缩;接触火焰:熔融,冒烟;离开火焰:继续 燃饶,冒黑烟;气味:辛辣味;残留物特征:黑色不规则小珠,易碎。 (6)、丙纶纤维: 靠近火焰:熔缩;接触火焰:熔融, 燃烧;离开火焰:继续 (7)、氨纶纤维: 靠近火焰:熔缩;接触火焰:熔融, 燃烧;离开火焰:白灭; (8)、氯纶纤维: 靠近火焰:熔缩;接触火焰:熔融, 燃烧,冒黑烟;离开火 (9)、维纶纤维:

织物分类及鉴别的基础知识

织物分类及鉴别的基础知识(一) 一、织物组织1、定义:纺织品是在织机上由相互垂直的两个系统的纱线,按一定的规律交织而成,也就是经纬线按一定规律地相互沉浮,使织物表面形成一定的纹路和花纹,这种组织称为织物组织。 2、织物组织分类: ① 原组织:是最简单的织物组织,又称基本组织。它包括平纹组织、斜纹组织和缎纹组织三种。 ② 小花纹组织:是由上面三种基本组织变化,联合而形成的。如山形斜纹布、急斜纹。 ③ 复杂组织:又包括二重组织(多织成厚绒布,棉绒毯等)、起毛组织(如灯芯绒布)、毛巾组织(毛巾织物)、双层组织(毛巾织物)和纱罗组织。 ④ 大花纹组织:也称提长花组织,多织出花鸟鱼虫、飞禽走兽等美丽图案。 ⑤ 缎纹组织:布表面光滑但不结实、易刮伤、易起毛。 3、织物的密度:密度指织坯成品单位长度中经纱和纬纱的根数,常用10平方厘米或1平方英寸中纱线根数表示。床上用品织物常见密度:30S纱78*65,78*54,20S纱60*60,40S纱90*90、110*80、133*72,28S纱70*60,单位:根/1英寸。 4、织物的回潮率,公定重量。 ① 回潮率=(湿重-干重)/干重×100% 公定回潮率:棉纱8.5%,棉布8%,涤棉纱65/35布匹3.06%,涤 棉50/50,布匹4.2% ② 公定重量:织物在公定回潮率下的重量为公定重量。 二、纺织品分类: 1、按用途可分为衣着用纺织品、装饰用纺织品、工业用品三大类; ① 衣着用纺织品包括制作服装的各种纺织面料以及缝纫线、松紧带、领衬、里衬等各种纺织辅料和针织成衣、手套、袜子等。 ② 装饰用纺织品在品种结构、织纹图案和配色等各方面较其他纺织品更要有突出的特点,也可以说是一种工艺美术品。可分为室内用品、床上用品和户外用品,包括家居布

纺织品检测标准

服装理化性能的检验方法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服装及服饰产品理化性能检验的取样方法、测试设备、测试方法等。 本标准适用于服装及服饰产品的理化性能技术指标的检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8401 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 GB/T 2910 纺织品二组分纤维混纺产品定量化学分析方法 GB/T 2911 纺织品三组分纤维混纺产品定量化学分析方法 GB/T 2912.1 纺织品甲醛的测定第1部分:游离水解的甲醛(水萃取法) GB/T 3917.1 纺织品织物撕破性能第1部分:撕破强力的测定冲击摆锤法 GB/T 3917.2 纺织品织物撕破性能第2部分:舌形试样撕破强力的测定 GB/T 3917.3 纺织品织物撕破性能第3部分:梯形试样撕破强力的测定 GB/T 3920 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摩擦色牢度 GB/T 3921.1 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洗色牢度 GB/T 3921.3 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洗色牢度 GB/T 3922 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汗渍色牢度 GB/T 5453 纺织品织物透气性的测定 GB/T 5455 纺织品燃烧性能试验垂直法 GB/T 5711 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干洗色牢度 GB/T 5713 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水洗色牢度 GB/T 6152 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热压色牢度 GB/T 7573 纺织品水萃取液pH值的测定 GB/T 8427 纺织品耐光色牢度试验方法:氙弧 GB/T 8629 纺织品试验用家庭洗涤和干燥程序 GB/T 11048 纺织品保温性能试验方法 GB/T 12704 织物透湿量测定方法透湿杯法 GB/T 14644 纺织品燃烧性能45°方向燃烧速率测定 GB/T 17592.1 纺织品禁用偶氮染料检测方法第1部分:气相色谱/质谱法 GB/T 17593 纺织品重金属离子检测方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8886 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唾液色牢度 FZ/T 01026 纺织品四组分纤维混纺产品定量化学分析方法 FZ/T 01057 纺织纤维鉴别试验方法 3 色牢度的测试 3.1 取样 在成品未覆粘合衬部位(包含所有色泽和花型)截取尺寸为40mm×100mm的试样若干,

组织病理切片制作流程(完整版)

组织病理切片的制作流程 1.取材 组织取材的方法是制作切片的一个重要程序,根据教学、科研及外检的具体要求取自人体(外科手术切除标本、活检标本、尸检标本)或动物,并确定取材的部位和方法。取材者需要掌握解剖学、组织学、病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还要掌握实际操作技术,每个组织器官的取材都有一定的部位和方法,不能任意切取组织作为制片材料,不然,无法达到教学、科研和临床诊断的目的,具体要求如下: (1)材料新鲜:取材组织愈新鲜愈好,人体组织一般在离体后,动物组织在处死后迅速固定,以保证原有的形态学结构。 (2)组织块的大小:所取组织块较理想的体积为2.0cm×2.0cm×0.3cm,以使固定液能迅速而均匀地渗入组织内部,但根据制片材料和目的不同,组织块的较理想体积也不同,如制作病理外检、科研切片,其组织块可以薄取0.1~0.2cm即可,这样可以缩短固定脱水透明的时间,若制作教学切片厚取0.3 ~0.5cm,这样可以同一蜡块制作出较多的教学切片。 (3)勿挤压组织块: 切取组织块用的刀剪要锋利,切割时不可来回锉动。夹取组织时切勿过紧,以免因挤压而使组织、细胞变形。 (4)规范取材部位: 要准确地按解剖部位取材,病理标本取材按照各病变部位、性质的不同,根据要求规范化取材。 (5)选好组织块的切面:根据各器官的组织结构,决定其切面的走向。纵切或横切往往是显示组织形态结构的关键,如长管状器官以横切为好。 (6)保持材料的清洁:组织块上如有血液、污物、粘液、食物、粪便等,可用水冲洗干净后再放入固定液中。 (7)保持组织的原有形态:新鲜组织固定后,或多或少会产生收缩现象,有时甚至完全变形。为此可将组织展平,以尽可能维持原形。 2.固定 (1)小块组织固定法:这是最常用的方法,从人体或动物体取下的小块组织,须立即置入液态固定剂中进行固定,通常,标本与固定液的比例为1:4~20,但组织块不宜过大过厚,否则固定液不能迅速渗透。故取组织块的大小一般为2.0cm×2.0cm×0.3c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