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县社会发展与治理

陇县社会发展与治理

陇县社会发展与治理

中国社会治理方式的变迁答案

中国社会治理方式的变迁 第1部分:判断题 (共10题,共20.0分; 默认单题2.0分) 1、县级政权改革的重要方式之一是科学强县。()(2.0分) 正确 错误 2、增强社会自治力量,把威权式的治理方式转变为社会自治式的治理方式,关键在于增加地方政府,特别是县级政府的自主性。()(2.0分) 正确 错误 3、对北洋政府社会治理方式的评价是:这段时期社会治理比较成功,北洋政府的社会治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其优越性和先进性。()(2.0分) 得分: 正确 错误 4、现在我们在政治政权治理结构上存在的问题不包括:县长掌握着法院、检察院的经济大权,从而控制了这些法律的执行部门。()(2.0分) 正确 错误 5、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的废除,保证了党政领导干部职务包括党的最高职务在内的更迭轮替制度化、有序化。()(2.0分) 正确

错误 6、录音机、网络、手机短信已经成为公民参与治理的重要手段。()(2.0分) 正确 错误 7、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民间社会组织已经成为中国社会治理结构的主体。()(2.0分) 正确 错误 8、国家机器意识形态对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全面控制状况有所改变,由公民制度性参与方式向运动式的动员的方向发展。()(2.0分) 正确 错误 9、中国长期坚持中国共产党“一党专政”,同时也允许民主党派参政议政。()(2.0分) 正确 错误 10、虽然有军阀势力和派系的存在,但北洋政府对地方的实际控制力很强。()(2.0分) 正确

错误 第2部分:单选题 (共20题,共40.0分; 默认单题2.0分) 1、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有所改变,职务终身制被废除,确立了()制度。(2.0分) 审核 公务员 轮换 民主 2、现代中国社会在治理问题上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中。(2.0分) 县级政权 市级政权 省级政权 中央政权 3、县级人大代表在社会治理中应起的作用没有得到体现,原因在于()(2.0分) 人大代表没有担负责任的勇气 人大代表权力不够 人大代表的兼职化严重 人大代表人数过多

2020公共政策案例分析范文

新时期我国的耕地保护问题 一、案例描述: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逐步建立与完善,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社会结构深刻转型、利益格局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如,资源环境制约日趋严峻,农产品供求总量趋紧、结构性矛盾上升,来自国际市场的影响明显加大,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农民新的就业门路不多,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不适应农民需求,其中,我国可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这一问题尤为突出。在这个拥有世界上五分之一的国家里,耕地不仅关系到GDP的增速,关系到人民的幸福,社会的安定的问题,更是我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能否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最为基础,最为关键的生命线,“民以食为天,国以食而立。”而耕地恰恰是粮食生产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证,正所谓“没天哪有地,没地哪有粮”。当前,我国耕地不断减少的原因如下: (一)城市化建设对“耕地”的侵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得到迅速提高,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近半个世纪中我国城市发展的最快时期。据统计,1998年我国城市人口约 3.8亿,城市化程度大约为30.4%。据专家预测,我国到2050年,城市化水平将提高到70%,在未来50多年中,将有约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家属进城,变为城市人口。这样不仅要建立大量新城市,而且现有的许多城市都要程度不同地扩大其规模。按照每个城镇人口占地100平方米计算,增加5亿城市人口,约需要土地5万平方公里,即7500万亩。 首先,新城市的建立和老城市的扩大是我国整个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现现代化的客观表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此而占用一部分耕地,是不可避免的。但无论如何,城市化所带来的占用耕地的需要,与耕地保护两者之间毕竟产生了矛盾,如何正确处理这对辩证的矛盾的统一体,是一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违法用地现象严重 据《中国土地报》报道,陕、粤、赣、豫、皖、鲁、吉、川、湘、浙等10

解决城乡结合部发展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解决城乡结合部发展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聂敏王刚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乡结合部地区长期以来出现管理混乱、管理失位、缺位和薄弱等很多问题开始逐渐暴露出来,仅凭街道管城市、镇村管农村的组织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和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水平的需要,街、镇城市管理职能相衔接的“体制内”创新难以奏效,必须选择一条适合市情、区情的路径,循序渐进地推进城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城乡结合部管理体制,探索城乡结合部的有效管理模式,推动城乡结合部地区又好又快和谐发展。 一、城乡统筹中的不同利益主体及表现 城乡关系中除了城市和农村、城镇居民与农民以外,还包含城市街道与镇政府,失地农民、外出务工人员、有地农民,以及集体组织经济条件好与差等而形成的不同群体。 从管理主体来看,镇、村和街道行政管理在地域划分上是清楚的,但实际上由于各种原因的存在,街道和镇、村的管理范围仍然存在着交叉和分割问题。城市与农村两种体制并存,对农民和居民的区别管理,使得街镇两种管理体制并行成为必然的选择。在地域交叉以及界限难以明确划分的情况下实行城乡分治模式,无论是通过“街——居”还是“镇——村”组织来承担城乡结合部地区农民与居民、本地人与外地人的社会管理责任,都意味着会出现管理交叉或空白,街道办事处管不了街道内的村和农民,乡镇管不了乡镇内的居民小区和居民,同时也会引发社会不公正,即同一区域内的人群享受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不一样。 正是由于这种复杂的利益群体结构产生了多种利益需求,要实现城乡统筹,就必须平衡各方利益关系。城乡统筹中的利益关系是城乡关系的具体体现。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关系变得更加复杂起来,新的利益阶层不断涌现,利益差距不断扩大,利益多元化更加突出。其中,城乡结合部是城市化快速进程的产物,是城乡关系的集中表现,城乡结合部问题也是很多乡村将要面临的问题,其利益关系是统筹城乡发展中各种矛盾的焦点,是最适宜统筹城乡发展的空间地域和最佳切入点。 二、管理体制和内容上的交叉和空白 1.市容卫生、保洁绿化、治安管理、工商税务等领域出现多头管理或无人管理、职责不清和责任不明的现象。一方面,在街镇行政区划调整时,虽然明确了地理界线,但在综合管理分工上却没有明确职责,从而造成多头管理、重复管理,同一地段内既有镇政府负责的事宜,也有街道办事处管理的事务,且执法尺度不统一。另一方面,在一些地方形成管理空白或无人管理,如农居混杂区域内的违法建设、违章建筑、卫生死角等。 2.违法建设比较突出,违章建筑较为普遍。据调查了解,违法建设、违章建筑问题几乎覆盖我区所有镇和街道,有的地方甚至是家家户户都有违章建筑,而且大多数都是用于出租获利的。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市容市貌,同时增加地区安全隐患和综合治理的难度。 3.农转居后的社会保障相关政策不到位,配套措施不及时。一是农民与居民的社会保险差距较大,由于农民劳龄不予计算或无法合理计算,退休时所得养老保险金低;二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衔接不畅;三是农转居后社会保险补贴、再就业等保障措施不力,一些农民不愿转居。 4.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城乡结合部地区原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生活服务网点缺乏规划,比如我街道社区医疗站房屋比较简陋、人员设备不足,简单身体例行检查都比较困难。同时流动人口的大量涌入也加大了公共服务需求与供给的紧张矛盾。 5.流动人口与出租房管理不规范。一是流动人口的管理机制不协调,公安、综治办缺乏配合,流动人口的数据统计难统一;二是流动人口的服务机制不健全,计划生育、教育、社会保险、党建等工作难以开展和落实;三是出租屋管理缺乏有效手段,使其往往成为社会治安问题或犯罪发生的温床。 三、协调利益关系实现统筹城乡发展 从国外城市发展的阶段经验来看,城市从聚集到分散,进入郊区化是经济发展水平提高

群体性事件与我国政府社会治理模式变革

群体事件与我国政府社会治理模式变革 陈旭学号122001171 摘要本文以群体事件为切入口,探讨在群体事件中如何对我国社会治理模式进行变革,希望给给当前的政府治理模式带来新的思考。 关键词群体事件政府社会治理模式变革 前言 首先给大家讲个案例,启东事件。事件发生背景王子造纸在南通设立了造纸厂,但有大量污水需要排放,于是决定将排污工程管道在启东附近入海,计划建造一条110公里长的排污管道,将南通、海门、启东沿线所有污水处理后,统一排放,设计能力是每天60万吨,后来降低到每天15万吨,是为“南通排海工程”。江苏启东市数万民众举行示威,示威者广为散发《告全市人民书》,呼吁启东人站出来,抵制王子造纸厂“将有毒废水排放到启东附近海域”,号召举行“保卫家园”行动。 2012年7月28日,由于担心日本王子纸业集团准备在当地修建的排污设施会对当时民众生活产生影响,数千名启东市民于清晨在市政府门前广场及附近道路集结示威,散发《告全市人民书》,并冲进市政府大楼,并从市政府中搜出了许多名贵烟酒等物品,并在警察到来之前将这些物证陈列在政府办公楼前。武警于上午9时许抵达现场,但只是维持现场秩序,并未采取以往群体性事件中发生的强制驱散等强

制性措施。在民众示威过程中,出现了民众掀翻汽车、捣毁市政府办公电脑等暴力行为,而警方保持了相当程度的克制。 在冲突过程中,启东市市委书记孙建华遭到民众扒光上衣,市长徐峰被强行套上抵制王子造纸的宣传衣,但启东市领导并未下令警方采取进一步强制措施。 中午过后,警方的处理态度开始有一定的变化,开始抓捕一些过激分子,在此过程中,有少量民众受伤。日本媒体《朝日新闻》称,该报上海分局局长奥寺淳28日赴启东采访拍照时“遭十几名警察的暴行,头部被踢,并被没收了照相机和记者证”,并向中国提出抗议。 当天下午,冲进政府大院的上千民众全员撤出,之后当地警方封锁周边道路,抗议活动基本平息。有维权网站报道,来自无锡、苏州、常州、扬州的特警和武警部队也于当天午后陆续抵达启东封锁道路。下午有一段时间,整个网络都被屏蔽,市民无法上网 由于缺乏官方数据,该事件的示威人数并没有一个准确的数据,据媒体估计,有超过20000人参加,也有的媒体估计有超过30000人,游行示威人群加上集会人群将近10万人。这就是著名的启东事件,群体事件中的典型案例。群体性事件已成为当前影响我国社会稳定和发展的一个重大的理论与现实问题; 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相当复杂,包括政

公共政策学

1、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有研究对象、概念体系、研究方法 2、就结果取向而言,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是公共政策 3、从无数项具体的个别的政策抽象出所有的政策的共同本质和属性是政策一般 4、公共政策研究的基础性方法是系统分析方法 5、个案研究的证据的来源的文献、档案记录、访谈、直接观察、参与观察、物理人工制品 6、宋代苏轼在应考时所进的时务策是《教战守策》 7、奠定了公共政策学的理论和方法论基础的“三论”是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 8、三论提供的思维方式的特点是系统性、动态性、最优化;三论提供的基本方法是系统方法,信息方法、反馈方法、功能模拟方法 9、公共政策学这门学科形成的历史条件: (1)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 (2)决策科学的形成 (3)行为科学的形成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 (4)凯恩斯主义的出台与政府政策领域的扩大 10、决策科学与公共政策学之间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11、公共政策学诞生的标志是《政策科学;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展》 12、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是拉斯韦尔 13、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公共政策学取得的成就主要表现在课题选择的新取向,方法论的非科学趋向、公共政策学的建制化 14、学习公共政策学的必要性或基本意义 (1)是为了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 (2)是为了教育群众理解公共政策,运用政策争取和保护自身的和公共的利益。以适当的方式向公共组织特别是公共权力组织提出政策建议 (3)是为了推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学科的研究工作具有公共政策研究的取向 15、公共政策的含义: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社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方案

xx社区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长效机制方案 为进一步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使治理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常态化,根据党工委办事处就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安排部署,结合我社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组织领导 经社区党总支研究决定,成立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长效机制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如下: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成员单位:辖区城管中队 二、工作目标任务和措施 (一)工作目标 1、总体目标 迅速解决小区院落、背街背巷“脏、乱、差”现象,努力塑造整洁、优美、文明、和谐的新形象,有效改善社区人居环境和发展环境。 2、长期目标 针对小区院落清扫保洁、垃圾清运、绿化带保洁、"牛皮癣"清理、等工作,分别落实管理人员,按照分片包段、责任包干、严格检查、奖惩逗硬的原则。按照建立的管理制度要求,抓好各项工作、各个片

区的日常巡查和监督管理,及时整改存在的问题,确保小区环境卫生工作质量的提高。 (二)具体工作措施 通过这次对小区院落、背街背巷环境卫生的综合整治,整体情况有了较大的改善,为了更好的继续保持和充分发挥群众的主导作用,社区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做到包片区域责任到人对小区院落的常态管理。把有单位有物业的小区负责人和“双无小区”的门卫划分到社区综合服务网格化中,作为信息联络员。发现问题及时通知责任单位,对逾期不改的单位小区,社区将详情反映到街道办进行处理;对“双无小区”出现的问题社区将联合辖区城管中队进行整改。 2、定期对辖区内的餐饮企业进行环境卫生的检查。对清理不及时和占用消防通道经营的商家要联合城管进行整改,发放限期整改通知书。 3、为保持我辖区小街小巷的环境卫生,建立与保洁公司的通讯联动机制。个别保洁人员对其工作路段、具体地点不清楚,对小街小巷的卫生打扫不够彻底,留下卫生死角的情况。社区工作人员在检查小区时要及时通知保洁公司负责人对其进行整改。 4、提升辖区公民素质,普及卫生和文明常识。开展养成良好公共行为的系列宣传教育活动。教育引导居民提高环境卫生意识,摒弃乱丢垃圾、随地吐痰等不良行为,爱护公共设施,形成“讲清洁、爱卫生、讲公德”的良好风尚。切实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融入到群

城乡经济发展调查报告

城乡经济发展调查报告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各市、县政府及规划部门全面落实省委、市委关于城乡规划工作的战略部署,按照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要求,加快工作指导转变,坚持科学民主依法规划,努力推进城乡规划由粗放型向精细特色型、由速度型向质量速度型、由把关型向把关调控型全面提升,各项规划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有力地促进了城乡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 二、发展措施 (一)围绕服务发展,完善规划体系,推行科学规划。 结合人大立法计划,加快地方性法规的调研论证和立法步伐,配套出台《城乡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城乡规划管理办法》、《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控制性规划实施通则》等政府规章,逐步建立以地方性规划法规为主体,以政府配套规章、部门管理规定和行业规范标准为补充的地方性法规体系,为我市城乡规划管理提供依据。坚持依法行政,严格规划管理,把好规划审批关。理顺政府部门执法工作程序和运转机制,严肃查处严重违反城乡规划、损害公共利益和群众利益的违法建设行为,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各城乡启动了公共交通、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研究和体育、文化、教育设施专项规划编制;深化完善供电、供气、供热专项规划;加快供排水专项规划研究,城市防洪规划编制,提升城市安全预警体系。做好各城乡街道卫生、建筑规划、河流环境综合整治等重点项目规划编制工作,打开城市发展新格局。强化政府规划服务功能,充分体现关注民生,积极推进城乡改造规划,开展拆迁安置房、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和中低价位商品房的选址策划,着力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坚持把更新理念和创新思路作为推动规划事业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认真做好规划工作。 (二)统筹兼顾,协调城乡发展。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树立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落实“五个统筹”,努力实现城乡规划管理全面覆盖,构建和谐城乡。在大力发展城乡经济,投资开建各种工厂来促进城乡经济发展,提高社会的就业率的同时也密切关注着城乡环境的保护。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城乡规划集中统一管理基础上,加强对各地县(市)行业管理和重点规划指导,开展村镇规划管理

城乡结合部社区治理体系创新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城乡结合部社区治理体系创新研究 作者:焦文成 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年第24期 [提要] 本文以城乡结合部社区治理体系创新路径为视角,探讨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治 理。首先,分析城乡结合部社区治理体系的机遇与挑战;其次,分析城乡结合部社区治理体系存在的问题;最后,从社区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社区多中心合作治理模式等层面提出城乡结合部社区治理体系创新路径对策建议。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社区治理体系;机遇与挑战;问题和原因;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9月23日 一、城乡结合部社区治理体系机遇与挑战 社区是社会的最基本单元,是人民安心生活的基础保障,是创新社会治理模式的基础平台,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基石,更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 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党和国家高度正视,我们正迎接着重大的机遇;但不可否认,在社区治理难度和模式上,我们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二、城乡结合部社区治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城乡结合部社区治理体系存在许多问题,有具体工作过程方面的问题,也有工作结果方面的问题;有公共管理的问题,也有社区自治的问题;有政府的问题,也有市场的问题;有公共部门的问题,也有非公共部门的问题;有集体的问题,也有个体的问题。尽管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仍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社区治理进行不断地完善和发展。 (一)社区管理委员会行政化现象严重。从十八大以来,政府正逐步转变职能,具体表现为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从社会层面来看,政府职能转变的落脚点在社区,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权利的下放,社区管理委员会承担了越来越多的行政负担。而社区管理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政府对于社区管理委员会起到指导作用,社区管理委员会协助政府开展工作,政府和社区管理委员会是指导与被指

社会治理社会体制改革答案

社会治理社会体制改革答案

2015年干部在线学习第三季度必修课参考答案 社会治理与社会体制改革 一、单选 1.我国社会体制改革的第四个时期是()。(单选 2 分) [A]主动探索时期[B]过渡时期[C]计 划经济时期[D]被动调整时期 2.要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就要重视()的培育。 [A经济组织[B]政治组织[C]社会组织 [D]以上答案都不正确 3.非政府组织的英文缩写是()。(单选 2 分) [A]NGO[B]BDS[C]WTO[D]NU 4.当前东北人口流出的主要群体是农民工。(单选 2 分) [A]正确[B]错误 5.基尼系数在0.5以上,说明收入差距悬殊。(单选 2 分) [A]正确[B]错误 6.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是我国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单选 2 分) [A]正确[B]错误 7.伴随着城镇化的推进,()的比重会不断下降。(单选 2 分) [A]第一产业[B]第二产业[C]第三产 业[D]以上答案都不正确 8.基尼系数的大小和社会阶层分化之间没有关系。(单选 2 分) [A]正确[B]错误 9.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及社会治理问题。(单选 2 分)

[A]正确[B]错误 10.科学发展观在党的()被写进了党章。(单选 2 分) [A]十六大[B]十六届六中全会[C]十 七大[D]十八大 11.《我国社会各界改革愿景的调研报告》结果显示,公众认为()最难突破。(单选 2 分) [A]经济体制改革[B]社会体制改革[C] 政治体制改革[D]文化体制改革 12.我国当前的发展不存在社会失范问题。(单选 2 分) [A]正确[B]错误 13.可以实现双赢的博弈是()。(单选 2 分) [A]恶性博弈[B]良性博弈[C]零和博 弈[D]两人博弈 14.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紧紧围绕()的总目标。(单选 2 分) [A]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B]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 [C]统筹城乡发展[D]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5.未来,我国社会保障目标是要实现在()内的自由接续。(单选 2 分) [A]同一县区[B]同一省份[C]全国 [D]以上答案都不正确 16.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我国的“第五个现代化”。(单选 2 分) [A]正确[B]错误 17.社会主义国家没有统治。(单选 2 分) [A]正确[B]错误 18.目前,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集中在()。(单选 2 分)

公共政策分析方向

公共政策分析方向 ——构建和谐社会与我国管理体制创新 内容摘要 (选择动机)当前,我国已进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改革攻坚的关键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生活正在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动,迫切需要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把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 (中想心思)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我国政府的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科学理解“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的社会经济状况,深刻把握我国社会深层次矛盾,有助于政府公共管理能力的提高,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条件。 (段落大意)一、和谐社会提出的背景和内涵。“和谐社会”的提出不是偶然的,建立多元兼容,活动有序,彼此和谐的社会,既是实践的需要,也是理论的呼唤。所谓“和谐社会”,就是说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联系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整个社会得以有序运行和协调发展。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过程中的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而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是这个系统工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从总体上讲,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包括社会管理的主体、社会管理的方式和社会管理的工作机制的转变,以更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 三、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当前,我们要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完善社会管理体系,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拓宽社会服务领域,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努力促进和谐社会的建成。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高度重视和切实抓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更新社会管理理念,实现政府范式转型,二是遵循社会管理规律,创新社会管理格局。 (个人新观点)面对我国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动,只有切实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才能有效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保持社会安定有序。面对我国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只有切实加强和

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论) 2010年03月22日00:00人民日报 统筹城乡发展,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全局出发,针对工农、城乡发展不协调和城乡二元结构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而作出的重大决策,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浙江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初步建立起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体系和制度框架,在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 深刻认识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浙江经济发展遇到了新世纪以来最为严重的困难,但“三农”工作扎实推进、逆势而上,为实现经济回升向好提供了有力支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新进展,农村改革发展亮点纷呈,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连续25年位居全国各省区之首。农民人均纯收入过万,而且与全省人均GDP超过6000美元基本同步,反映出浙江统筹城乡发展取得了新成效、面临着新形势。 从产业结构来看,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和劳动力成本上升,制造业正加速由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向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为主升级,第二产业进入平稳发展期,服务业进入比重逐年提高的快速发展期,“三二一”的产业结构正在加速形成。这将给农民创业就业和中小企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随着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体系日益健全,农业领域的公共资源配置全面增加,资本、技术替代土地、劳动的速度不断加快,现代农业进入加速发展期,三次产业和城乡经济将呈现融合发展的新趋势。这就要求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投入力度,健全激励机制,促进更多的资源要素配置到农业领域,全面强化对农业的技术、人才、资本和体制支撑。 从就业结构来看,随着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的初步完成、城乡平等就业体制机制的基本建立,促进农民就业的重点转到了提高农民就业的稳定性上。这就要求通过加快完善农业经营方式、适当提高农产品价格水平、不断增加农业补贴等途径,提高农业劳动者收入,缩小工农劳动者的收入差距。同时,随着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加快,第二产业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随着城乡服务业加快发展和农业经营规模化,第三产业和现代农业将成为扩大农民就业的主要领域。 从城乡结构来看,随着农村产业集聚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稳定就业,越来越多的农民将成为城市市民,城乡人口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这就要求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县城、中心镇、中心村建设和土地使用、户籍管理、公共福利等配套改革,为产业集聚发展、农民创业就业、农民进城落户构建良好平台和有效机制。同时,随着农村社会事业、社会保障、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等公共服务

城乡结合部的特点与治理方式创新

城乡结合部的特点与治理方式创新 李宽 在上海现代化、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中,社会治理的环境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当前,上海正在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深入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直接关系到群众就业、居住、人口流动等。在这一进程中,上海城乡布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心城边界不断向外拓展,城乡结合部出现了一些大型镇和大型居住社区,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城乡结合部的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和组织形式等日趋多元,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基层社会治理的任务日益繁重。较之中心城区的街道社区体制,城乡结合部的基层社区类型复杂,形态多元,普遍存在着体制、资源、服务、管理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全市基层建设的薄弱环节。在上海的新一轮改革发展中,必须对城乡结合部予以重点关注,加快破解社区服务管理的难点和瓶颈问题,积极推进社区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努力走出一条符合特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 城乡结合部呈现三个特点 城乡结合部位于中心城区与农村地区之间,既不同于城市社区、又异于农村社区,兼具城乡二元属性。从本市城乡结合部的发展现状来看,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成员的异质性。在城乡结合部居住的人员按照来源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本乡本土希望进城的农民、从市中心动迁及向往郊区生活的城市居民和大量的外来人口。本地居民与外地人之间因利益纠纷、生活习惯和行为观念等差异会产生土客矛盾。本地的农村人与城市人也会因户籍、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等方面而产生城乡矛盾。还有,中心城区的外迁人员还会因与当地居民在福利方面的不同而产生的区域性矛盾。同时,在郊区居住的人员之中,也产生了明显的阶层分化。本地的阶层分化与外来人员的阶层分化进行了叠加,让这一区域居住人员的差异变得更加突出和明显。 二是社会关联的复杂性。在城乡结合部,干部与群众以及群众之间的社会关联也有很大的差异。以干部与群众和群众相互之间的熟悉程度为例,存在以下几种情况:本乡本土的人是干部熟悉群众,群众之间也相互熟悉;动迁的居民则是干部熟悉部分群众,群众之间也是部分的熟悉;外来人员则是干部不熟悉群众,而群众之间相互熟悉。虽然,当前本市的基层组织系统比较发达,也探索了一些新的方式和途径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但所覆盖的基本是本地人,对外地人仍然缺乏联系手段。如何让本地干部熟悉外地群众是城乡结合部社区治理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三是公共需求的多元性。由于人群结构的复杂性,其公共需求也变得日益多元。比如,本乡本土的人希望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不断提高各类福利

创新社会治理,探索政社共治

创新社会治理,探索政社共治 社会治理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动。在现代社会中,社会治理地位日益重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其最核心的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社会管理,为形成和发展适应我国国情的社会管理制度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重大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社会问题日益复杂,分配不公、发展不平衡等长期积累的社会矛盾集中显现,社会处于矛盾多发期,社会管理面临着新情况和新问题。解决我国在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必须深入认识新形势下社会治理规律,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处理好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创新社会治理,要发挥政府治理的主导作用。统筹规划,制定制度,谋划好、设计好全局性事项的治理,发挥好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主导作用。推进政社分开,放开市场准入,释放改革红利,凡社会能办好的尽量交给社会力量承担,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创新社会治理,要积极动员公民的广泛参与,增强社会自我调节功能。社会治理的理念核心是“善治”。“善治”强调赋予公民更多机会和权利参与政府公共政策,通过沟通、协商使公共利益最大化。因此,政府要坚持科学民主决策,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建立和完善政务公开、听证等体制机制,主动问计于民、问需于民,让公众参与社会公共政策的讨论,保证民意能够进入到公共政策中去,提高公众参与决策的能力和水平,使公众真正成为社会共治中的一方主体。 创新社会治理,要加强社区建设,深化城乡居民自治。大力加强以社区为平台的基层公共管理服务,实施网格化管理,及时调处化解群众矛盾纠纷和利益诉求。同时,深入开展以居民会议、议事协商、民主听证为主要形式的民主决策实践,加强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为主的民主治理,推进居民自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分担政府的社会治理压力,提高社会治理成效。 社会治理是全社会的共同行为。要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从传统的社会管理转向时代发展要求的社会治理,努力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上取得成效。

2019年中共成都市龙泉驿区委城乡社区发展治理

2019年中共成都市龙泉驿区委城乡社区发展治理 委员会部门预算

第一部分 中共成都市龙泉驿区委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 概况 一、基本职能及主要工作 (一)基本职能 1、牵头制定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建设的中长期目标和阶段性任务;负责统筹推进城乡社区发展治理体制机制改革,构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新型城乡社区治理体系。 2、指导编制城乡社区发展规划;负责统筹推进城乡社区有机更新和城乡社区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建设。 3、牵头建立城乡社区发展治理资源统筹机制和人、财、物投入保障机制;负责统筹推进城乡社区资源优化整合;指导城乡社区区域化资源共享工作。 4、负责统筹推进街道(乡镇)综合管理体制改革、城乡基层行政事项准入制度改革和城乡基层治理人才支撑体系改革。 5、负责统筹推进城乡社区多元治理体系建设;承担城乡社区区域化党建工作;指导推动社会组织、集体经济组织参与城乡社区治理;指导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规范化建设。 6、牵头制定城乡社区发展治理考核标准体系、城乡社区发展治理评价体系,推动建立评价结果公开机制;组织实施城乡社区发展治理考核评价工作。

7、负责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工作理论政策实践研究;组织协调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宣传工作,总结推广经验做法。 8、承办区委交办的其他事项。 (二)2019年重点工作 2019年,区委社治委将全面贯彻市委关于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工作的决策部署,紧盯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的总体目标,进一步聚焦“顶层设计、统筹指导、资源整合、督导落实、重点突破”的主责主业,坚定不移推进“五个转变”,坚持改革创新、持续创新提能,完善“五个体系”,大力推动“五大行动”,着力建设“五个社区”,突出集中攻坚,在强化党建引领上持续用力,突出项目建设,加快提升社区功能和服务品质,突出“五态”同步,持续激发社区发展动能,突出资源整合,切实提升工作合力加快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发展治理格局。 二、部门预算单位构成 从预算单位构成看,中共成都市龙泉驿区委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概部门预算包括:区委社治委本级预算、委属事业单位预算。 第二部分 中共成都市龙泉驿区委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2019年部门预算情况说明

基层反映:做好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基层反映:做好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 几点建议 今天,好范文网的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篇关于《基层反映:做好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几点建议》范文,供大家在撰写基层反映、社情民意或问题转报时参考使用!正文如下: 近期,按照“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促进法治平安建设”专题调研的工作安排,肥东县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委员在县直相关单位负责同志的陪同下,深入部分乡镇、村进行了专题调研,就做好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积极建言献策。 一、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人民内部矛盾多样多发。随着工业

强县和城市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因征地拆迁、城镇建设、房产物业、交通营运、城市管理、劳资纠纷、医患纠纷、“涉老”群体等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也将随之增多,有的矛盾化解难度大,给维护稳定工作带来严重挑战。 是社会治安形势依然严峻。刑事案件特别是影响群众安全感的侵财性案件仍较为突出,打击与防范的任务仍十分繁重。 社会治安联动机制尚不完善。群防群治基础工作薄弱,一些部门、一些单位仍然存在着社会治安应由公安一家抓的认识误区,联动机制不够完善,城市社区、农村村委会、村民小组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基础作用没有真正发挥,综治工作的群众基础相对薄弱。 特殊人群服务与管理难度加大。以流动人口、刑释解教人员、社会闲杂人员等为重点的人口管理存在薄弱环节,管理和服务水平不高。随着城市扩容建设和城市化步伐加快以及经济持续发

展,流动人口继续呈现快速增长、成分复杂的趋势,给社会治理带来新的挑战。 虚拟社会管理还存在困难。网络事件初显端倪,“一人发贴、众人关注”,互联网移动上网及网吧管理难度较大。网络事件对现实维稳影响较大,值得认真研究。 基层基础工作不够扎实。少数乡镇对综治维稳工作重视不够,工作被动应付。部分村矛盾排查机制,联动联调机制没有真正形成。一些部门对矛盾纠纷化解不及时,使一些矛盾纠纷久拖不决,引发重信重访和越级上访,甚至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 二、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几点建议 尽快修订调整基层社会治安目标管理考评体系。按照现行的综治目标考评设计,市级直接考核乡镇是可行的,也非常必要,但在考核指标设计上不能简单地以一个可防性案件指标来实施奖惩,这对大多数乡镇来说是不公平的,也是不科学的。基层社会治安的成效如

网格化实现多元化的社会治理模式

网格化实现多元化的社会治理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郑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流动人口的增加,户籍人口的老龄化,小城区改造工程,一些传统企业的转型升级等伴生诸多问题;传统的管理理念、体制、手段束缚了管理的成效。形势与现实倒逼基层政府思考如何创新社会治理,提升治理绩效。 1、旧体制解决不了新问题。随着社会变革进程的加快,社区(农村)基层村级组织职能弱化、人员老化,导致村“两委”和村干部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号召力日渐减弱,村级组织工作效率低下,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难以落实。不改革,无出路,不创新,难发展。这种大背景下,通过改革,找到一条提升村级组织活力和改善社区(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路径是大势所趋。 2、老办法化解不了新矛盾。由于历史原因,社区(农村)基层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不到位,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群众对干部产生“信任危机”。同时,因为缺乏严格的岗位要求和人员管理机制,在部分村干部中还存在得过且过,不敢动真碰硬的消极现象。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新社会治理,提升治理绩效关系到人心向背。 3、土政策满足不了新要求。以往基层治理主要靠一些土政策,这些政策缺乏权威性、科学性和持久性。2015年上海市委将“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作为一号课题,出台了“1+6”文件。市委、市政府将社会治理成效纳入对各级领导干部的重要考核内容,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积极探索符合基层实际的社会治理新路。

日前,为加强工作管理和监督,郑州市各个区按照“网格规划、整体覆盖、精细管理”的原则,创新实施了网格化工作管理服务新模式,努力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负责、社会参与、整体联动、多元治理的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促进了全区稳定、和谐、高质量发展。 一、网格化管理体系覆盖区村 区党委政府成立了网格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建设了网格化管理服务中心,构建了区政府、村委会、村民小组三级网格,全区工作人员都是网格化成员,对全区各项工作进行综合协调、办理和监督考核;村书记为村级网格化工作第一责任人,具体负责本村网格化管理和工作落实;村民小组为一个网格,村民小组组长为该组的网格长,具体负责该组工作。同时定期召开网格化工作例会,收集和高效落实群众意见和问题,丰富三级网格工作内容,实现了工作的精细化和全覆盖,促进了“服务型”政府建设。

公共政策概论第一次作业答案

公共政策概论 第1次形成性考核作业 单项选择题: 第1题:公共政策的强制性经常与()措施相联系,若缺乏这种措施就将失去权威性。(3分) A、奖励性 B、温和性 C、权威性 D、惩罚性 第2题:“政策科学”的概念是由美国政治学家()最早提出的。(3分) A、伊斯顿 B、西蒙 C、拉斯韦尔 D、史密斯 第3题:以下关于伍德罗·威尔逊的表述,哪项不符合实际?(3分) A、伍德罗·威尔逊认为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即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 B、伍德罗·威尔逊曾任美国总统 C、伍德罗·威尔逊是美国著名学者,曾发表《行政研究》,被视为西方现代公共行政理论研究的开端。 D、伍德罗·威尔逊是美国共和党人。 第4题:公共政策是()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所制定的政策。(3分) A、政府 B、企业 C、个人 D、社会组织 第5题:()是公共政策主体中最核心并发挥独特作用的部分。(3分) A、非政府组织 B、非营利组织 C、政府主体 D、社会公众 第6题:新型的公共政策理念视政策对象——公众为()。(3分) A、被管理者 B、对立者 C、被统治者 D、伙伴 第7题:决策权力角逐的核心问题是(),因为政治权力是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3分) A、权力

B、利益 C、关系 D、制度 第8题:个人决策模式包括个人专断式和()两种具体形式。(3分) A、个人不负责制 B、个人负责制 C、个人与集体共同负责制 D、集权制 第9题:决策中的各种智囊组织经常被称为决策者的()。(3分) A、秘书 B、助手 C、领导者 D、外脑 第10题:决策权力的横向分化反映在政治结构中立法、司法、()权力的分化,已经行政部门的分化。(3分) A、利益群体 B、压力集团 C、行政 D、社会团体 多项选择题: 第1题:公共政策是政府在对全社会公共利益进行()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3分) A、选择 B、综合 C、分配 D、落实 E、 第2题:政策的导向是()的导向。(3分) A、文化 B、观念 C、条件 D、行为 E、 第3题:公共政策主体体系包括()(3分) A、社会名流 B、准公共政策主体 C、社会公众 D、核心主体 E、

城市社区治理的困境及其对策

城市社区治理的困境及其对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以社区为代表的基层单位日益承担起居民日常活动的社会空间。本文以我国大陆的城市社区为研究对象,从政府、社区居民、社会公共组织在社区公共治理中发挥的作用入手,来考察当前公共治理在城市社区的存在的问题; 最后再从政府、社区居民、社会组织三方面入手,就如何解决当前制约公共治理发展提出可行性对策及建议,希望借此为社区建设或者社区公共治理方面的实证研究提供借鉴。本文主要包含:一:本文选题意义及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二:列举城市社区、城市社区公共治理等概念。三:我国城市社区公共治理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四:完善城市社区治理的对策。 一、选题的意义及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选题的意义 城市社区公共治理的根本问题就是要切实推进城市社区治理体系的转换,就是要建立由单一行政管理模式向政府和社区组织、各种非政府组织积极互动的良性治理结构。而这种体制转换的实质,是政府权力与公民权利相互依赖的转型,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精神、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需要。为此,我国要建立政府依法行政和社会各个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的互动机制,逐步构建“小政府、大社会”的现代城市社区管理框架。党和政府必须以切实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和自身创新为先导,以培育和壮大城市社区自治能力、各种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的治理格局为前提条件,最终实现城市社区健全的政府管理体制和法语完善的社区自治体系的完美结合。通过法律、制度、政策的作用,在各种资源支持系统的支持下,通过全面整合的各种组织和社会协作,以达到有效的管理城市社区的目的。 2、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从理论上来看,城市社区治理在一定程度上还处于实践摸索阶段,还没有抽象出一定的理论,本文在梳理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过程中对其制约要素进行了分析,有利于对其理论的完善以及分析,同时“合作均衡型”社区治理实践,在一定程度和理念上融合了“政府主导”“社区自治”等社区治理模式的合理的一面。在实践上,一方面研究城市社区治理模式能够更好地推进城市发展,迎合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居民的利益需求,对于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合理的城市社区治理模式有利于减轻政府负担,转变政府职能,把不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转移出去,改由政府管理的事情切实管理好,从而更好地使资源达到最优化配制。加强对城市社区治理问题的研究,是落实民生问题的一个表现形式,有利于让和谐社会的成果由广大民众来分享。本文以城市社区治理为研究对象,其核心在于对影响社区治理的变量进行探析,这是本文的创新之处。现有的研究成果局限在对整体模式的探索以及对城市社区治理的实践进行概括抽象,这为研究社区治理增添了新的土壤。本文的主要不足与难点在于对有些的理论的应运上还不够完备,对一些理论的解释还不透彻,同时在社区实践的总结抽象上表达的还不能够具体。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 二、城市社区治理的相关概念 1城市社区 社区作为一个社会实体,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社区的多样化是以经济结构、人口密度和人口聚集规模作为多元标准,然而把社区划分为城市社区、城镇社区和农村社区,这是社区研究中最基本、最主要的分类方法。城市社区的主要特点主要是人口集中、商品经济发达、密度大、经济活动复杂、社会结构复杂、社会生活设施完备、社会流动大、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和社会生

社会治理文献综述

社会治理文献综述 社会治理是适应社会转型、优化社会结构、转变政府执政理念、提高政府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把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任务。围绕这一问题,各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大量的学术研究,产生了丰厚的研究成果。通过文献梳理,可以发现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治理的提出背景和发展脉络;2.社会治理与、社会管理、国家治理、政府治理几个相关概念的区别和联系;3.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4.社会治理的方法、机制和路径。 首先,对社会治理的提出背景和发展演变过程进行系统介绍的学者包括邵光学、刘娟和戚学祥、钟红等。戚学祥和钟红认为社会转型是社会治理模式变迁的基本背景,“社会治理模式的变革在于社会转型过程中政府、市场、社会三者间关系的变化。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呈现出从一元主导到多元共治、从集权到分权、从人治到法治、从管制到服务的变迁历程”。(戚学祥、钟红,2014)通过比较计划经济时代和市场经济时代社会结构的区别以及相对应的社会治理模式的不同,清晰的展现了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发展脉络。“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与社会高度重叠,政府乎垄断所有的社会资源,并通过计划包办所有的会事业,以此巩固新生政权……社会管理的目的就是协调个人、群体、社会间的资源分配关系,以最大的物质保障满足国家战略发展需要”(戚学祥、钟红,2014),但是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结构的快速变迁、社会矛盾的急剧增加使得原有的依靠政治控制进行社会管理的方法难以奏效,“改革开放以来,面临着市场化、全球化、城市化的巨大冲击,经济与社会体制双重转型带来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样的社会变迁释放了社会活力,但也使得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单一地靠运用政治教化和经济手段并不能完全解决好社会问题”(戚学祥、钟红,2014)。邵光学和刘娟通过对中央历年相关政策文件的梳理和研究,从时间的维度清晰的描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从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的演进。“从1998年《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